生物技术概论重点总结

生物技术概论重点总结
生物技术概论重点总结

生物技术概念:

?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科学的科学原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

生物技术的种类

?生物技术不完全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包括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两部分。

?传统生物技术:指旧有的制造酱、酒、面包、奶酪、酸奶及其它食品的传统工艺。

?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DNA重组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一门新技术。是指在基因水平上操作并改变生物遗传特性的技术,也称为DNA重组技术。

细胞工程

?是指以细胞为基本单位,在体外条件下进行培养、繁殖或人为地使细胞某些生物学特性按人们的意愿发生改变,从而达到改良生物品种和创造新品种的目的,加速繁育动植物个体,或获得某种有用物质的技术。

酶工程

?酶工程是利用酶、细胞器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催化功能或对酶进行修饰改造,并借助生物反应器和工艺过程来生产人类所需产品的技术。

发酵工程

?是指利用包括工程微生物在内的某些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及其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工程技术手段生产各种特定的有用物质,或者把微生物直接用于某些工业化生产的一种技术。

蛋白质工程

?是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为基础,通过有控制的修饰和合成,对现有蛋白质加以定向改造和设计,构建并最终生产出性能比自然界存在的蛋白质更加优良、更符合人类需要的新型蛋白质。

细胞中的主要物质

?遗传物质(即基因,编码蛋白质)

?蛋白质(催化生化反应、构成细胞骨架、运输物质等)

?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

?微量元素(激活或抑制蛋白)

?水(溶剂)

微生物工程菌发酵工程

基因工程蛋白质或酶蛋白质工程或酶工程产品

动、植物个体或细胞细胞工程

优良动、植物品系

现代生物技术的理论背景: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20世纪70年代DNA 重组技术的建立为标志的。

◆1944 年Avery 等阐明了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1953年Watson &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 开创分子生物学

◆1961年Nirenberg破译了遗传密码,揭开了DNA 编码的遗传信息是如何传递给蛋白质这一秘密

生物技术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

1改善农业生产,解决食品短缺

1)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及品质

–培育抗逆的作物优良品系

–植物种苗的工厂化生产

–提高作物品质

–生物固氮,减少化肥使用量

2)发展畜牧业生产

–动物的大量快速无性繁殖

–培育动物的优良品系

2提高生命质量,延长人类寿

1)开发制造贵重的新型药品

2)疾病的预防和诊断

3)基因治疗

4)人类基因组计划

3解决能源危机、治理环境污染

1)解决能源危机

生物能源将是最有希望的新能源之一,而其中又以乙醇最有希望成为新的替代能源。

2)保护环境

人们可以利用微生物净化有毒的化合物,降解石油污染,清除有毒气体和恶臭物质,综合利用废水和废渣,处理有毒金属,达到净化环境、保护环境、废物利用并获得新的产品的目的。

4制造工业原料、生产贵重金属

1)制造工业原料

利用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积累的代谢产物,生产食品工业原料,种类繁多。

2)生产贵重金属

利用微生物的浸矿技术对废渣矿、贫矿、尾矿、废矿进行提炼。

5生物技术的安全及其对伦理、道德、法律的影响

1)基因工程对微生物的改造是否会产生某种有致病性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都带有特殊的致病基因,如果它们从实验室逸出并且扩散,有可能造成类似鼠疫那样的可怕疾病的流行。

2)转基因作物及食品的生产和销售,是否对人类和环境造成长期的影响,擅自改变植物基因是否可能引起一些难以预料的危险。

3)分子克隆技术在人类身上的应用可能造成巨大的社会问题,并对人类自身的进化产生影响;而应用在其他生物上同样具有危险性,因为所创造出的新物种有可能具有极强的破坏力而引发一场浩劫。

4)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推动生物武器的研制与发展,使笼罩在人类头上的生存阴影越来越大。

5)动物克隆技术的建立,如果被某些人用来制造克隆人、超人,将可能破坏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

1.核酸的化学结构

碱基

2.核酸的分类

?核酸分为:

1.)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DNA含A,T,G,C四种碱基和脱氧核糖

DNA的碱基组成

?(1)组成1)A+G=C+T, G=C, A=T

2)同种生物的不同组织的碱基组成相同,不同生物的同种组织的碱基组成不同

3)年龄,营养,环境不影响碱基组成

?(2)DNA的书写方式

如:5’-GATCATAATTC-3’

3’-CTAGTATTAAG-5’

可写成:5’-GA TCATAATTC-3’

(3)DNA双链的存在形式:

几乎所有的真核生物的DNA都以线形存在,大部分原核生物的染色体DNA和全部线粒体DNA以及细菌的质粒DNA是环状DNA分子。病毒和噬菌体中有的含线形DNA,有的含环状DNA。

(4)DNA双链的基本特点:

1)DNA分子是由两条互相平行的脱氧核甘酸长链盘旋而成。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在外侧,构成基本的骨架,碱基排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结合,形成碱基对,它们的组成有一定的规律。

DNA的一级结构

一级结构即四种核苷酸的连接及其排列顺序

DNA的二级结构

指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螺旋结构

DNA的高级结构

1)核小体

2)30nm纤维

3)300nm棒

4)染色体

DNA分子结构特征

?原核生物DNA分子中有基因重叠现象

?真核生物DNA分子中普遍存在插入序列

?编码的核苷酸顺序就携带着遗传信息

4.RNA的结构

?组成上与DNA相似,但为核糖核酸,碱基为A,U,G,C。

?单链,不存在碱基比例关系。

?局部能形成碱基对,出现双螺旋,不配对区域形成突起(环)

RNA的分类

?信使RNA(mRNA) - 转录遗传信息

?转运RNA(tRNA) - 运载氨基酸

?核糖体RNA(rRNA)- 蛋白质合成

mRNA的特点

?线形单链结构,携带DNA信息,作为指导合成蛋白质的模板

?真核生物5ˊ-端有帽子结构,免遭核酸酶的破坏

?有非翻译序列

?真核生物3ˊ--polyA结构,提高mRNA在细胞质中的稳定性tRNA的特点

1.四环四臂

2.氨基酸臂与反密码臂是识别氨基酸与密码的重要结构

rRNA的特点

?是细胞内含量最多(82%),也是质量最大的RNA

?与蛋白结合形成核糖体参与蛋白合成

?不具备单独功能

5. DNA分子的功能

?DNA分子能在细胞内半保留复制

DNA复制在生物细胞中要从DNA分子上特定位置开始。这个特定的位

置就称为复

制起点(Origin of replication),用ori表示。

DNA复制从起点开始双向进行直到终点为止,每一个这样的DNA单位称为复制子或复制单元(replicon)。在原核生物中,每个DNA分子上就有一个复制子;而在真核生物中,每个DNA分子有许多个复制子,每个复制子长约50-200kb。

携带遗传信息

DNA的转录

?转录包括:转录启动子、转录区

?转录启动子:是5?ˉ端上游区的DNA序列,能活化RNA聚合酶,使之与模板DNA准确相结合并具有转录起始的特异性

?原核生物:-10区(TATAA T)、-35区(TTGACA)

?真核生物:-25---30区(TATA)、-70---80区(CAAT)、-80---100区(GC)

?转录区:从转录RNA的起录点开始,包括基因编码区和转录终止子

tRNA的特点

(一)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蛋白质含有:碳、氢、氧、氮、硫。

?蛋白质水解可成为肽,肽进一步水解为氨基酸,它是组成蛋白质的最小单位。

氨基酸的化学通式

?组成蛋白质的常见氨基酸有二十种,通式如下:

?R不同,组成的氨基酸就不同

氨基酸的分类

–对于20种标准的氨基酸,按照侧链化学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组:

?疏水性的氨基酸

–Ala、Val、Leu、Ile、Phe、Pro和Met

?带电氨基酸

–Arg、Lys(+)和Asp、Glu(-)

?亲水性氨基酸

?Ser、Thr、Cys、Asn、Gln、His、Tyr、Trp

肽键、肽和多肽

?不同数目的氨基酸以肽键顺序相连,形成链状分子,即是肽或多肽,通常分子量在1500以下的为肽,在1500以上的为多肽,-NH2端为N末端写在左,另一端为C末端,写在右

蛋白质一级结构

?肽键

?肽链

?氨基酸排列顺序等

二级结构:肽链的主链在空间的走向

?α-螺旋

?β-折叠

?β-转角

?无规卷曲

?无序结构

三级结构

?在二级结构基础上的肽链再折叠形成的构象

?亲水基位于球体表面,疏水基位于球体内部

四级结构

?组成蛋白质的多条肽链在天然构象空间上的排列方式,多以弱键互相连接。疏水力、氢键、盐键

?每条肽链本身具有一定的三级结构,就是蛋白质分子的亚基

–球蛋白

近似球形,表面富含亲水基团,溶于水如:酶、多种蛋白质激素、各种抗体细胞质和细胞膜中的蛋白质

–纤维蛋白

蛋白质分子围绕一个纵向轴缠绕成螺旋状如:指甲、毛发、真皮、韧带等

(四)蛋白质的空间作用力

?氢键

?盐键(离子键)

?疏水键

?范德华力

?二硫键

?脂键

(五)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序列分析

?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结构分析

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蛋白变性的特点:蛋白质变性后,生物活性丧失,溶解度下降,粘度增加。

2)可逆变性

3)不可逆变性

(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mRNA是蛋白质合成的模板,tRNA是模板与氨基酸之间的接合体。

蛋白质的合成步骤

?翻译的起始?a?a核糖体与mRNA结合并与氨基酰-tRNA生成起始复合物。

?肽链的延伸?a?a核糖体沿mRNA5?ˉ端向3?ˉ端移动,导致从N端向C端的多肽合成。

?肽链的终止以及肽链的释放?a?a核糖体从mRNA上解离,准备新一轮合成反应

三、基因与基因表达的一般概念

?基因作为唯一能够自主复制、永久存在的单位,其生理学功能以蛋白质形式得到表达。DNA序列是遗传信息的贮存者,它通过自主复制得到永存,并通过转录生成mRNA,翻译生成蛋白质的过程控制所有生命现象。?基因表达包括转录(transcription)和翻译(translation)两个阶段。转录是指拷贝出一条与DNA链序列完全相同(除了T→U之外)的RNA单链的过程,是基因表达的核心步骤。翻译是指以新生的mRNA为模板,把核苷酸三联子遗传密码翻译成氨基酸序列、合成蛋白质多肽链的过程,是基因表达的最终目的。

基因的概念:基因是一段有功能的DNA片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发育、代谢和免疫状态等。

囊性纤维化

?囊性纤维化(CF)是一种侵犯多脏器的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外分泌腺的功能紊乱,粘液腺增生,分泌液粘稠,汗液氯化钠含量增高。临床上有肺脏、气道、胰腺、肠道、胆道、输精管、子宫颈等的腺管被粘稠分泌物堵塞所引起一系列症状,而以呼吸系统损害最为突出。

?

PCR

?20世纪80年代初期,PCR是由一位勇于创新的年轻分子生物学家穆利斯在加利福尼亚西特斯生物技术公司工作

期间研究出来的。

?穆利斯认使用一个极其简单的方法,即利用为人熟知且能通过商业途径获得的酶来扩增任何DNA样本,无论这个样本有多小都能被扩增到我们所需要的量。

?该技术获得1992年诺贝尔奖,它为癌症诊断和亲子鉴定翻开了新的一页,有力地推动了我们发现和克隆人类基因的进程。

PCR定义

?聚合酶链式反应简称PCR(英文全称: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称PCR)。它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及适温延伸三步反应组成一个周期,循环进行,使目的DNA得以迅速扩增,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省时等特点。它不仅可用于基因分离、克隆和核酸序列分析等基础研究,还可用于疾病的诊断或任何有DNA,RNA的地方。

技术原理

1)DNA的半保留复制是生物进化和传代的重要途径。

2)双链DNA在多种酶的作用下可以变性解链成单链,在DNA聚合酶与启动子的参与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复制成同样的两分子挎贝。

3)在实验中发现,DNA在高温时也可以发生变性解链,当温度降低后又可以复性成为双链。因此,通过温度变化控制DNA的变性和复性,并设计引物做启动子,加入DNA聚合酶、dNTP就可以完成特定基因的体外复制。

4)但是,DNA聚合酶在高温时会失活,因此,每次循环都得加入新的DNA聚合酶,不仅操作烦琐,而且价格昂贵,制约了PCR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发现耐热DNA聚合同酶--Taq酶对于PCR的应用有里程碑的意义,该酶可以耐受90℃以上的高温而不失活,不需要每个循环加酶,使PCR技术变得非常简捷、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成本,PCR技术得以大量应用,并逐步应用于临床。

工作原理

1)PCR由变性--退火(复性)--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

2)模板DNA的变性:模板DNA经加热至93℃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双链或经PCR扩增形成的双链DNA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

3)模板DNA与引物的退火(复性):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55℃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

4)引物的延伸:DNA模板--引物结合物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于72℃左右,以dNTP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

5)重复循环变性--退火--延伸三过程,就可获得更多的“半保留复制链”,而且这种新链又可成为下次循环的模板。每完成一个循环需2~4分钟,2~3小时就能将待扩目的基因扩增放大几百万倍。

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

1)PCR反应五要素:引物、酶、dNTP、模板和缓冲液(其中需要Mg2+) 。

2)温度控制由PCR仪完成。

PCR产物检测——电泳

电泳的定义:

依据分子或颗粒所带的电荷、形状和大小等不同,因而在电场介质中移动的速度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技术。

测序

基因测序定义:对基因中碱基排列顺序的测定。

分子标记

1)分子标记是以生物的大分子,尤其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DNA的多态性为基础的遗传标记,是DNA

水平上遗传变异的直接反映。

2)20世纪70年代Grodzicker等首创DNA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 RFLP)

技术,开创了应用分子标记作为遗传标记的新阶段,并开始应用于植物遗传育种的研究。随着PCR技术的

发展,又产生各种新型的分子标记,如RAPD、SSR、AFLP、小卫星DNA、STS、SSLP、CAPS、IRA、SAMPL、SSCP等。

RAPD标记

RAPD即随机扩增DNA多态性技术是Williams和Welsh两个研究小组在199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DNA遗传标记,它是建立在PCR基础之上,以随机的寡聚核苷酸(10个碱基)作为PCR的反应引物,对基因组DNA 进行扩增,由扩增产物的多态性而显示基因组的多态性的检测技术。

RAPD原理

RAPD原理基本与PCR原理相同,它的应用是基于这样的一个推理:对于不同来源DNA,用同一引物扩增既可能得到相同的片段(不同来源DNA间可能具有同源性),也可能得到不同的带谱。仅在某一特定来源中出现的条带就可作为该模板的分子标记。

RAPD标记的特点

①无需专门设计RAPD 扩增反应引物,也无须预先知道被研究生物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引物可随机合成

和随机选定。

②每个RAPD 反应中,仅加单个引物,就可通过引物和DNA 随机配对实现扩增,扩增无特异性;

③退火温度低,一般为36℃,这样的温度能保证核苷酸引物与模板的稳定结合,同时允许适当的错误配对,

以扩大引物在基因组DNA中配对的随机性,使RAPD 有较高的检出率。

④RAPD 技术简便易行、省时省力,不需要RFLP 分析的预备性工作:如同位素标记及分子杂交。RAPD 易

于程序化,利用一套随机引物可得到大量的分子标记,并可借助于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析。

⑤RAPD 分析所需的DNA 样品量极少,仅需要25ng左右,这对于生物早期取样鉴定或在DNA 受限制的

情况下是十分有利的。

重要作物的巨大变革全仰仗: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两项新技术,即植物克隆和转基因。以及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植物细胞全能性:

指植物的每个细胞都包含着该物种的全部遗传信息,从而具备发育成完整植株的遗传能力。在适宜条件下,任何一个细胞都可以发育成一个新个体。植物细胞全能性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动物细胞具备全能性吗?

1)不具备。

2)动物细胞分化程度较高,虽然每一个细胞核也具有个体的全部遗传信息,但由于不同组织细胞内营养物质不同,极大的限制了遗传信息的表达,从而导致单细胞不能再生个体。

3)动物细胞核是具备全能性的,把细胞核取出注入取出细胞核的受精卵内一样可以再生动物个体。该技术即动物克隆。

植物外源基因转化方法

根据不同转化方法过程中是否存在载体介导,可将现有转基因方法分为直接导入法和间接导入法两大类。

1外源基因间接转化法

间接转化法是指通过生物体介导,将外源基因转入植物体细胞的转化方法。根据介导生物体的不同,间接转化法又可分为农杆菌介导法、病毒介导法和细菌球质体介导法,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农杆菌介导法。

农杆菌介导转化

是在其Ti质粒的T-DNA区和Vir区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的,其中T-DNA区是转移到植物基因组的区段,而Vir区负责对T-DNA区进行切割、转移和整合到植物基因组。

其侵染过程主要包括5个阶段,分别为:

(1)农杆菌在植物敏感细胞上吸附;

(2)农杆菌中的Ti质粒上的vir区基因被激活;

(3)T-DNA切割和T-DNA复合物形成;

(4)T-DNA复合物由农杆菌进入植物细胞;

(5)T-DNA整合到植物染色体上并且进行表达。

农杆菌介导法的优点

农杆菌作为一种自然界中存在的基因转化系统,在其介导转化植物受体时基因的转移具有自发性,T-DNA插入的拷贝数较少,重排程度低,其转移基因具有稳定遗传且呈孟德尔遗传的优点;此外,农杆菌介导法还具有操作简单、转化率高、嵌合体少的特点,是进行大规模转化的首选方法。

农杆菌介导法的缺点

农杆菌介导转化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农杆菌感染过程会对植物材料造成损伤,T-DNA整合时其边界可能会发生短截,T-DNA以串联形式整合;转移T-DNA区的两个基因未必共表达等。

2 外源基因直接转化法

?早期转基因的研究主要针对双子叶植物,农杆菌介导法均能获得较高的转化率,但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农杆菌介导法无法实现对大部分单子叶植物的转化,这可能是由于单子叶植物不是农杆菌的天然寄主造成的。因而在后来的研究中又逐渐发展了外源基因的直接转化法。

外源基因直接转化法

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或原生质体,由此获得转基因植株的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刺激法、基因枪法、电击法和显微注射法等。

化学刺激法

化学刺激法是利用原生质体本身易于摄取外来物质的特性,再加以化学药剂刺激,使外源基因转入原生质体细胞的转化方法。其使用的化学药剂主要有磷酸钙、氯化钙和PEG等,其中最常用的是PEG刺激法。

PEG即聚乙二醇。PEG刺激法的原理是将原生质体细胞悬于含有DNA质粒和PEG的溶液中,首先由

PEG扰乱原生质细胞表面电荷,从而造成细胞间融合;然后质粒DNA在渗透压的作用下透过原生质膜

进入细胞内并最终随机的整合入基因组中。

基因枪法

基因枪法又称微弹轰击法,它是利用火药爆炸或高压气体加速,将包裹了带目的基因的DNA溶液的高速微弹直接送入完整的植物组织和细胞中,然后通过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再生成植株,其中表现为转基因阳性的植株即为转基因植株。

电击法

电击法也是一种以原生质体为受体的外源基因转化技术,其原理是利用高压电脉冲作用,在原生质体膜上形成可逆的瞬间通道。当外源DNA附着于细胞质膜靠近电击点时,DNA分子就有可能通过小孔进入细胞内,进而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上。

显微注射法

显微注射法是使用毛细微管在显微镜下将外源DNA注射入植物细胞或原生质体的一种直接而完善的外源基因转移方法。在植物转基因的应用过程中,由于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和原生质体的弹性,通常将细胞用琼脂糖多聚赖氦酸固定,也可用吸管吸取单个细胞固定,然后将外源DNA通过特制的毛细微管注入细胞、原生质体或直接注入核内。

食品生物技术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食品生物技术试题 甘肃农业大学12级食品质量与安全-李红科 一、单项选择题 1 通过()和酶工程处理废弃物,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环境污染( A )A发酵工程 B基因工程 C蛋白质工程 D酶工程 2 ()是生物技术在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和制造中的应用的一个学科(B) A微生物学 B食品生物技术 C生物技术 D绿色食品 3 在引起食品劣变的因素中(C)起主导作用 A虫害 B物理因素 C微生物 D化学因素 4下列哪些食品保藏方法不属于物理保藏法(B) A脱水干燥保藏法 B熏制保藏法 C冷藏保藏法 D罐藏法 5 细胞工程包括动植物题的体外培养技术、()、细胞反应技术。 A细胞改造 B细胞修饰 C细胞杂交 D细胞衰老 6 自然选育过程中采取土样时主要选择()之间的土壤(B) A 3-10cm B 5-15cm C10-15cm D 10-20cm 7 下列不属于真空冷冻干燥法中冷冻干燥的步骤是(B) A制冷 B高压 C供热 D抽真空 8 食品生产中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是(D) A GMP B ISO C CCP D HACCP 9 下列不属于纯种分离的常用方法的是(B) A 组织分离法 B 单孢分离法 C 划线分离法 D 稀释分离法 10 下列分离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的特点的是(B) A稀释分离法 B划线分离法 C组织分离法 D 单孢分离法11()是采样与生产相近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通过三角瓶的容量进行小型发酵试验,以求得适合于工业生产用菌种(C) A 培养 B 分离 C 筛选 D 鉴定 12 诱变育种是以(C)为基础的育种 A自然突变 B 基因突变 C 诱发突变 D 基因重组 13 在整个诱变育种工作中,工作量最大的是(A) A 筛选 B 分离 C 鉴定 D 培养 14 分子育种是应用()来进行的育种方式(B) A 酶工程 B 基因工程 C 蛋白质工程 D 细胞工程 15 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后的菌株被称为(B) A“蛋白菌” B“工程菌” C “酶菌” D“细胞菌” 16冷冻保藏的温度一般要求在( C )摄氏度 A 1 B-10 C -20 D-5 17 发酵工业中培养基所使用的碳源中最易利用的糖是(A) A葡萄糖 B蔗糖 C淀粉 D乳糖 18(A)是人工配制的提供微生物或动植物生长、繁殖、代谢和合成人们所需要产物的营养物质和原料。 A培养基 B人工培养基 C合成培养基 D天然培养基 19 在引起肉腐败的细菌中,温度较高时(B)容易发育

生物技术概论测验考试复习题

现代生物技术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生物技术:也称生物工程,是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 他基础科学的科学原理,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 2、基因组DNA文库:将某一种基因DNA用适当的限制酶切断后,与载体DNA重组,再 全部转化宿主细胞,得到含全部基因组DNA的种群,称为基因组DNA文库。 3、蛋白质工程是指:利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在目标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上引入突变,从而改变 目标蛋白的空间结构,最终达到改善其功能的目的。 4、基因工程:在体外将外源基因进行切割并与一定的载体连接,构成重组DNA分子并导入 相应受体细胞,使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进行复制、表达,使目的基因大量扩增或得到相应基因的表达产物或进行定向改造生物性状。简单概括,就是将外源目的基因与载体重组后再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 5、发酵工程: 是发酵原理与工程学的结合,是研究由生物细胞(包括动植物、 微生物)参与的工艺过程的原理和科学,是研究利用生物材料生产有用物质,服务于人类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 6、基因和基因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生物学功能的片段称为基因(gene)。一个生 物体的全部DNA序列称为基因组(genome) 5、载体:把一个有用的目的DNA片段通过重组DNA技术,送进受体细胞中去进行繁殖或表达的工具称为载体。 6、cDNA文库:即由mRNA经过反转录成cDNA,然后来构建文库,构建的文库不包含内 含子。 7、转化:外源DNA导入宿主细胞的过程称之为转化。 8、重叠基因:一个基因序列中,含有另一基因的部分或全部序列。 9、基因组文库:把某种生物基因组的全部遗传信息通过载体贮存在一个受体菌克隆子群体中,这个群体即为这种生物的基因组文库。 10、细胞工程:以生物细胞、组织或器官为研究对象,运用工程学原理,按照预定目标,改变生物性状,生产生物产品,为人类生产或生活服务的科学。 11、.外植体:指用于离体培养的活的植物组织、器官等材料。 12、愈伤组织:在离体培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分生能力的一团不规则细胞,多在外植体切面上产生。 13、体细胞杂交:(原生质体融合)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不经过有性过程,两种体细胞原生质体相互融合产生杂种的方法。 14、悬浮培养:是将植物游离细胞或细小的细胞团,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的方法。 15、原生质体:指除去细胞壁的细胞或是说一个被质膜所包围的裸露细胞。 16、传代:将细胞从一个培养瓶转移到另外一个培养瓶即称为传代或传代培养。 17、原代培养:也称初代培养期。从体内取出组织接种在培养瓶中培养到第一次传代前阶段,一般持续1-4周。 18、细胞系:经过再培养后而形成的具有增殖能力、特性专一、类型均匀的培养细胞。 19、细胞株:将所得到的纯净细胞群,以一定的密度接种在lmm厚的薄层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平板培养,使之形成细胞团,尽可能地使每个细胞团均来自一个单细胞,这种细胞团称为“细胞株”。 20、干细胞: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它可以化成多种功能细胞。

食品生物技术导论 复习题(仅供参考)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5题15分)填空题(15分)选择题(20分) 简答题(6题30分)论述题(2题20分) 名词解释(15’) 1、基因工程技术:在基因水平上,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来操纵、改变、重建细胞的基因组,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按要求发生定向的变异,并能将这种结果传递给后代。 2、基因工程:是利用人工的方法把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剪切、拼接、重组,形成基因重组体,然后再把重组体引入宿主细胞或个体中以得到高效表达,最终获得人们所需的基因产物。 3、细胞工程:就是在细胞水平研究开发、利用各类细胞的工程。是人们利用现代分子学和现代细胞分子学的研究成果,根据人们的需要设计改变细胞的遗传基础,通过细胞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等,大量培养细胞乃至完整个体的技术。 4、基础培养基:是含有一般微生物生长所需的基本营养物质的培养基。 5、加富培养基:(营养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质制成的一类营养丰富的培养基,这些特殊营养物质包括包括血液、血清等。 6、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特殊化学物质,某种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生长后能产生某种代谢产物,而这种代谢产物可以与培养基中的特殊化学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变化,根据这种特征变化,可将该种微生物与其他微生物区分开来。 7、选择培养基:是用来将某中或某类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的培养基。 8、细胞全能性:一个微生物细胞就是一个生命,而分化的植物细胞在合适的条件下具有潜在的发育成完整植株或个体的能力。 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凝固剂,使其成为固体状态即为固体培养基。 9、固定化酶:酶分子通过吸附、交联、包埋及共价键结合等方法束缚于某种特定支持物上而发挥酶的作用。 10、蛋白质工程:是指通过生物技术对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或者对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进行改造,以便获得更适合人类需要的蛋白质产品的技术。 11、发酵工程:就是利用微生物的特定性状和功能,通过现代化的工程技术生产有用物质或直接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技术体系。 12、食品基因工程:是指利用基因工程的技术和手段,在分子水平上定向重组遗传物质,以改善食品的品质和性状,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贮藏加工性状以及感官性状的技术。 13、细胞融合:两个或多个细胞相互接触后,其细胞膜发生分子重排,导致染色体合并、染色体等遗传物质充足的过程称为细胞融合。 14、连续培养:是指在培养过程中,不断抽取悬浮培养物并注入等量新鲜培养基,使培养物不断得到养分补充和保持其恒定体积的培养方法。 ★15、同步培养:在分批或连续培养中,微生物群体以一定速度生长,并非所有细胞同时进行分裂,即培养中的细胞不是处于同一生长阶段。 16、酶工程:利用酶的催化作用进行物质转化的技术,是酶学理论、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技术。 ★17、转化:是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使受体菌遗传性状发现改变的方法; ★18、转染:是将携带外源基因的病毒感染受体细胞的方法(其中又分磷酸钙沉淀法与体外包装法); ★19、载体:把一个有用的目的DNA片段通过重组DNA技术,送进受体细胞中去进行繁殖或表达的工具称为载体。

食品生物化学复习题

第一章糖 1.糖概念、糖的生物学功能。 2.糖的分类并举例。 3.葡萄糖在水溶液中分子存在形式。 4.单糖的性质(单糖的氧化、成脎作用) 5.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的分子组成、糖苷键类型、及其性质。 6.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的分子组成、糖苷键类型、有无还原性。 第二章脂类和生物膜 1.脂质(脂类)概念、脂类的生物学功能 2.三酯酰甘油的化学性质。 3.血浆脂蛋白的组成及其主要生理功能。 4.膜蛋白的分类及其各自特点。 5.生物膜结构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 6.生物膜的物质运输方式。 第三章核酸 1.核酸水解。 2.DNA和RNA化学组成的异同点。 3.核苷酸的生物学功能。 4. DNA的一级结构、RNA的一级结构. 5.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及稳定因素 6.核酸的颜色反应。 7.核酸的变性、变性的本质、变性后变化 8.核酸的复性、复性的本质、复性后变化。 9.增色效应、减色效应、解链温度、核酸杂交 第四章蛋白质 1、蛋白质的概念、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2、蛋白质中氮的含量,会计算题。 3、2种酸性氨基酸、3种碱性氨基酸。 4、氨基酸等电点,并会判断在不同的pH条件下氨基酸带什么电荷。 5.肽键、肽键平面 6、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一级、蛋白质二级、超二级结构、结构域、蛋白质三级和蛋白质四级结构的概念以及维持其结构的化学键。) 7、蛋白质等电点,并会判断在不同的pH条件下蛋白质带什么电荷。 8.蛋白质胶体性质维持的因素。 9.蛋白质沉淀的分类及蛋白质沉淀的方法。 10.蛋白质变性、本质及变性后性质的改变。 第五章酶 1.酶与一般催化剂相比的共性和特性。 2.单体酶、寡聚酶、多酶体系、全酶、辅酶、辅基、酶的活性中心、同工酶 3.酶可分为哪6大类。 4.影响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因素。 5.酶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因素。 第六章维生素与辅酶 一些常见的维生素缺乏症。 第七章生物氧化 1.生物氧化与非生物氧化的异同点。 2.呼吸链(即电子传递链)的概念、组成。 3.电子传递链抑制剂概念及其抑制部位。 3. 生物氧化、底物水平磷酸化、电子传递链磷酸化、P/O 4.化学渗透学说的内容。 5.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6.两种穿梭系统的比较。 第八章糖代谢 1..EMP反应过程、限速酶、能量计算、生物学意义。 2.TCA反应过程、限速酶、能量计算、生物学意义。 3. 糖异生的三步不可逆反应、生物学意义。 4. 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第九章脂代谢 1.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会能量计算(16个碳原子或18个碳原子饱和脂肪酸彻底氧化分解的能量计算)。 2.酮体有哪三种? 3.脂肪酸合成和β-氧化的比较。 4.糖代谢与脂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十章蛋白质代谢 1.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有哪几种? 2.鸟氨酸循环(即尿素循环)小结。 3.一碳基团、.翻译 4.什么是密码子?遗传密码有何特点? 5.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

生物技术导论 考试总结

名词解释: 1、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与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性成分的作用将原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或用以服 务社会的技术。 2、基因组(genome):基因组是一种生物体或个体细胞所具有的一套完整的基因以及非基因的DNA序列。生物的基因组一般以染色体 的形式存在于细胞或细胞核中。 3、抗体(antibody):抗体是由抗原刺激B细胞经分化增殖形成的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是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具有多方面 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4、肿瘤(tumor):肿瘤是由异常增殖而形成的细胞群,它们的基本特征是细胞增殖与凋亡失控,扩张性增生形成新生物。 5、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就是在体外,将不同的基因通过切割、连接,形成杂合片段,插入到合适的载体上形成重组分子, 转化到宿主细胞中。 6、治疗性克隆(therapeutic cloning):是指出于治疗目的而克隆人的胚胎,提取胚胎干细胞,并使干细胞定向发育,培育出健康的、可 以修复或替代坏死受损细胞、组织和器官,通过这些被培养出来的组织细胞或器官的移植而治疗疾病。 7、干细胞(stem cell):干细胞是来自于胚胎、胎儿或成体内具有在一定条件下无限自我更新与增殖分化能力的一类细胞,能产生表现 型与基因型和自我完全相同的子细胞,也能产生组成机体组织、器官的已特化的细胞,同时还能分化为祖细胞。 选择: 1、免疫细胞主要包括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和裸细胞。 2、获得性免疫的特点:具有特异性、多样性及记忆性。 3、HIV繁殖的关键步骤:蛋白质的合成、病毒基因核酸的复制。 4、基因扩增、基因测序和基因重组是三位一体的实验方法,构成了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基础。 5、在传统的基因重组中,需要三大工具: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和载体。 6、外源DNA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包括:转化、转染、接合以及电穿孔和显微注射等。 7、干细胞培养的基本方法:悬滴培养法、培养瓶培养法、旋转管培养法、灌注小室培养法、培养板培养法。 填空: 1、肿瘤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2、AID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3、我国艾滋病疫情处于总体低流行、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区高流行的态势。 4、一种物质对某一机体是否具有免疫原性与该物质的三个特征有关:异物性、分子的大小、分子的化学结构。 5、艾滋病的临床反应:急性HIV感染期、无症状HIV潜伏期、艾滋病期。 简答: 1、病毒的特征:1)形态极小,能通过细菌滤器,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2)无细胞结构,有大分子特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并且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3)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组分;4)在宿主细胞的协助下,以核酸和蛋白质等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5)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可形成结晶,并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6)对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7)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7选5) 2、艾滋病的预防措施:针对不同的艾滋病易感场所,有效的艾滋病预防措施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种:1)一般预防措施,包括健康教育、输血筛选策略、避孕套的使用、针具交换、美沙酮维持法;2)免疫接种,有效的疫苗不仅可以诱导出中和抗体,还可以产生细胞介质的细胞免疫应答,才能阻止感染的建立,或阻断游离的或与细胞结合的病毒的传播。3)病人、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我国法律规定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主要在社区进行管理。4)国境检疫。 3、传统的基因重组技术的基本步骤:1)DNA的限制性酶切反应;2)DNA片段的连接反应;3)重组DNA分子的转化;4)转化细胞的扩增培养;5)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 4、纳米生物学的两个含义:一方面是用先进的物理学、纳米科技手段研究生物学基本问题,即基于纳米技术的生物学;另一方面是向生

生物科学导论》期末考试试卷

《现代生物科学导论》期末考试试卷2015.6姓名学号得分 一、选择题(共35分) 1在原核细胞中可以发现哪个组分 a . 线粒体 b. 核糖体c. 核被膜 d. 叶绿体 下述哪个细胞器是动物和植物细胞共有的 a. 叶绿体 b. 纤维素构成的细胞壁 c. 液泡 d. 线粒体 2若你追踪生物膜上一个小区域从一种细胞器流向另一种细胞器时,你将看到的流程是 a. 高尔基体—溶酶体—内质网 b. 液泡—质膜—核被膜 c. 核被膜—溶酶体—高尔基体 d. 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质膜 3对结合型核糖体而言,下述描述中哪个是正确的 a结合型核糖体被它自己的膜包裹着 b结合型核糖体在结构上与游离核糖体不同 c结合型核糖体一般合成膜蛋白和分泌型蛋白质 d结合型核糖体聚集在糙面内质网腔内 4如果一个二倍体细胞在细胞周期的G1期时测出的DNA含量为X。那么同样的细胞,在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时DNA的含量是 a. 0.25 X b. 0.5X c. X d. 2X 5DNA复制发生在 a. G1期 b. S 期 c. G2期 d. M期 6癌细胞和正常细胞间的一个区别是 a. 癌细胞不能合成DNA b. 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停止在S期 c. 即使癌细胞处于紧密堆积时,它仍能继续分裂 d. 癌细胞一直处于细胞周期的M期 7肌肉细胞与神经细胞明显不同,主要是因为 a. 它们表达不同的基因 b. 它们含有不同的基因 c. 它们使用不同的遗传密码 d. 它们的核糖体的结构不同 8对于一个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而言,它必须是 a. 有4个结构域 b. 有2个或2个以上肽链组成 c. 由4肽组成的亚基组成 d. 至少有4个二硫键 9某些细菌在80℃以上的温泉内生存,仍具有各种代谢活性是因为 a. 它们可以使菌体内部维持在比外界环境低得多的温度 b. 高温促进代谢反应,因而不需要催化剂作用 c. 它们的酶反应所需的最适温度高 d. 它们的酶对温度很敏感 10真核细胞中三羧酸循环的大部分酶位于 a. 质膜 b. 细胞质 c. 线粒体内膜 d. 线粒体基质 11按DNA片段产生RNA分子称为 a. 转录 b. 翻译 c. RNA剪接 d. 复制 12在核小体中,DNA是绕在下述哪个组分上 a. DNA聚合酶分子 b. 核糖体 c. 组蛋白 d. 细胞核 13下列哪一个重组DNA技术中使用的工具酶与相连接的应用不相配 a. 限制性内切酶——获得特定的DNA片段 b. DNA连接酶——切断DNA产生一个粘性末端

(完整版)食品生物技术导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诱变育种:利用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再通过适当的筛选方法获得所需高产优质菌种的方法。 代谢控制发酵:是指利用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方法,人为的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使之合成、积累、分泌我们所需要的产品的过程。 寡核苷酸介导诱变(oligonucleotide-directed mutagenesis): 指在DNA水平上改变氨基酸 的编码序列,也称定点诱变(site-specific mutage nesis); 补料分批培养:在分批培养过程中补入新鲜的料液,以克服营养不足而导致的发酵过早结束的缺点。临界溶氧浓度:指不影响呼吸所允许的最低溶氧浓度。 诱导酶:有些酶在通常的情况下不合成或很少合成,当加入诱导物后就会大量合成,这样的酶叫诱导酶 固定化酶: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将酶束缚于水不溶的载体上,或将酶束缚于一定的空间内,限制酶分子的自由流动,但能使酶发挥催化作用的酶 非水酶学:通常酶发挥催化作用都是在水相中进行的,研究酶在有机相中的催化机理的学科即为非水酶学? 抗体酶:是一种具有催化作用的免疫球蛋白,属于化学人工酶 细胞培养:是指动植物细胞在体外条件下的存活或生长,此时细胞不再形成组织. 愈伤组织:在人工培养基上由外植体长出来的一团无序生长的薄壁细胞。 接触抑制:细胞从接种到长满底物表面后,由于细胞繁殖数量增多相互接触后,不再增加。细胞系:原代细胞经第一次传代后,形成的细胞群体,即具有增殖能力,类型均匀的培养细胞,一般为有限细胞系。 抗性互补筛选法:利用亲本细胞原生质体对抗生素、除草剂及其它有毒物质抗性差异选择杂种细胞。细胞拆合:是指以一定的实验技术从活细胞中分离出细胞器及其组分,然后在体外一定条件下将不同细胞来源的细胞器及其组分进行重组,使其重新装配成为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或细 胞器. 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 是指DNA片段在细胞内、细胞间,甚至在不同物种之间 进行交换,交换后的片段仍然具有复制和表达的功能。 克隆:来自同一始祖的相同副本或拷贝的集合。 限制性内切酶:限制酶是在生物体(主要是微生物)内的一种酶,能将外来的DNA切断,由于这种切割作用是在DNA分子内部进行的,故名限制性内切酶。 黏性末端:被限制酶切开的DNA两条单链的切口,带有几个伸出的核苷酸,他们之间正好互补配对,这样的切口叫黏性末端。 CCCDNA色大多数的天然DNA质粒具有共价、封闭、环状的分子结构,即CCCDN A 回文结构:在切割部位,一条链正向读的碱基顺序与另一条链反向读的顺序完全一致。 基因探针:是一段与目的基因互补的核酸序列,可以是DNA,也可以是RNA,用它与待测样品DNA 或RNA进行核酸分子杂交,可以判断两者的同源程度. Dot印迹杂交:将待测DNA或RNA的细胞裂解物变性后直接点在硝酸纤维素膜上,不需要限制性酶进行酶切,既可与探针进行杂交反应. cDNA文库:是指某生物某一发育时期所转录形成的cDNA片段与某种载体连接而成的克隆的 集合。 二、填空题 1.1972年斯坦福大学的Berg等人完成了首次体外重组实验,并首次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 SV40的DNA片断与噬菌体的DNA片断,经过连接,组成重组DNA分子,他是第一个 实现DNA重组的人。

生物技术概论复习题

生物技术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细胞融合:两个或多个细胞相互接触后,其细胞膜发生分子重排,导致细胞合并、染色体等遗传物质重组的过程。P55 2、干细胞:动物胚胎及某些器官中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是重建、修复病损或衰老组织、器官功能的理想种子细胞。P81 3、原生质体:脱去细胞壁的细胞叫原生质体P60 4、目的基因:在基因工程设计和操作中,被用于基因重组、改变受体细胞性状和获得预期表达产物的基因。P37 5、固定化酶技术:将酶素服在特殊的相上,让它既保持酶的特有活性,又能长期稳定反复使用,同时又可以实现生产工艺的连续化和自动化。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载体结合法、共价交联法和包埋法。P126 6、工程菌: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使外源基因得到高效表达的菌类细胞株系一般称为“工程菌”。P114 7、转化:通过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方法使外源裸露DNA进入受体细胞,并在受体细胞内稳定维持和表达的过程。P43 8、胚胎分割;借助显微操作技术或徒手操作方法切割早期胚胎成二、四等多等份再移植给受体母畜,从而获得同卵双胎或多胎的生物学新技术。173 9、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是一类能识别双链DNA中特殊核苷酸序列,并在合适的反应条件下使每条链一定位点上的磷酸二脂键断开,产生具有5’-磷酸基(-P)和3’-羧酸(-OH)的DNA片段的内切脱氧核糖核酸酶。P21 10、SCP :单细胞蛋白,生产蛋白质的生物大都是单细胞或丝状微生物个体,而不是多细胞复杂结构的生物。P184 11、外植体:即能被诱发产生无性增殖系的器官或组织切段。P56 12、生物传感器:用生物活性物质做敏感器件,配以适当的换能器所构成的分析工具。P136 13、基因芯片:利用反相杂交原理,使用固定化的的探针阵列样品杂交,通过荧光扫描和计算机分析,获得样品中大量基因及表达信息的一种高通量生物信息分析技术。又称为DNA芯片P49 14、脱毒植物:用脱毒剂除去寄生病毒的植物。P68 15、植物次级代谢产物:许多植物在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后,产生并大量积累次生代谢产物,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植物次生代谢途径是高度分支的途径,这些途径在植物体内或细胞中并不全部开放,而是定位于某一器官、组织、细胞或细胞器中并受到独立的调控。 16、基因治疗:指将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P240 17、生物能源: 18、单克隆抗体: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在体外大量培养融合细胞,由融合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优点:特异性强、成分均一、灵敏度高、产量大和容易标准化生产。)P226 19、RNA反义技术:天然存在的或人工合成的一类RAN分子,它不能编码蛋白质,但它的核苷酸顺序与某种mRNA可互补配对,所以这种反义RNA可与mRNA结合配对从而干扰mRNA的翻译,使相应的基因不能表达。P243 20、HGP:人类基因组计划,旨在为30多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P245 二、基础知识 1、基因工程研究的理论依据是什么?P12 ①不同基因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②基因是可以切割的;③基因是可以转移的;④多肽与基因之间存在对应关系;⑤遗传密码是通用的;⑥基因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

食品生物技术基础复习总结

第1章绪论 第2章基因工程 一、概念理解 ①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指综合运用现代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的手段,直接或间接地 利用生物体、生命体系和生命活动过程生产有用物质的一门高级应用技术科学。 生物技术主要包括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和基因工程四大领域。 ②食品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是指以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成 果为基础,结合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用全新的方法和手段设计新型的食品和食品原料。 ③基因工程:就是按照预先设计的生物改造蓝图,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切割”和 “粘接”,人为的用一种生物组织中的基因替换另一种生物组织中的基因,实现基因定向转移和重新组合,以达到定向改变生物遗传性状的目的。 所谓基因工程,就是利用DNA体外重组或扩增技术从供体生物基因组中分离感兴趣的基因或DNA片段,或是经过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得基因,然后经过一系列切割,加工修饰, 再将其转入适当的受体细胞,以期获得基因表达的过程。 ④ 良食品的品质和形状,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贮藏加工性状以及感官性状的技术。 ⑤基因重组: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和其他一些酶类,切割和修饰载体DNA和目的基因,并 将两者连接起来。 ⑥克隆(Cloning):外源基因的无性繁殖。具体指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成重组DNA以 后,将其导入受体细胞进行扩增和筛选,达到大量的重组分子的过程。(大肠杆菌是目前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受体细胞。) ⑦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 去,使其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向人类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转基因食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改造现有的基因,使一些性状不表现出来;另外一类是导入其他的基因,从而产生新的性状。 二、思考题 1.什么是基因重组?DNA重组实验包括哪几个步骤? 答:基因重组就是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和其他一些酶类,切割和修饰载体DNA和目的基因,并将两者连接起来。一个典型的DNA重组实验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提取工体生物的目的基因(或称外源基因),通过限制性内切酶、DNA聚合酶连接到另一个DNA分子上(克隆),形成一个新的重组DNA分子;②将重组DNA分子转入受体细胞并在受体细胞中复制保存,这个过程称为转化(transformation);③对吸收了重组DNA的受体细胞进行筛选和鉴定;④对含有重组DNA的细胞进行大量培养,检测外源基因是否表达。 2.什么是限制性内切酶(RE)?简述其分类、特点及作用。(P30) 限制性内切酶是能够在特定部位限制性的切割DNA分子的内切酶。 限制性内切酶分类: I型:由三个基因构成,hsdR;hsdM;hsdS位于染色体上,三个基因构成一个复合体,限制酶需要ATP、Mg2+、SAM(5—腺苷甲硫氨酸)。 II型:限制与修饰基因产物独立起作用,在E. coli中这两种基因位于质粒上。 III型:修饰酶与I型酶相同,hsdM与hsdS基因产物结合成一亚单位,限制酶是独立

生物技术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代换系:是指受体材料的染色体被外源染色体取代后形成的个体。 2.基因工程:是根据预先设计要求,借助实验室技术,将某种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体中,使后者定向获得新的遗传性状或者生产某种产品。 3.遗传标记:是指可遗传的、特定的、易于识别的生物体特性。 4.细胞全能性:是指生物体的每个细胞都具有该物种的全部遗传信息,离体细胞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 5.不对称杂交:在原生质体融合前,利用X 射线等处理其中的一个亲本,使其核基因组失活,然后用这种失活的原生质体与正常或者经过化学处理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这种原生体融合方式叫不对称杂交。 6.异附加系:是指添加了外源染色体的个体。 7.遗传工程:是根据预先设计要求,借助实验技术,将某种生物的基因或者基因组转移到另一个体中, 使后者定向获得新的遗传性状或者生产某种产品。 8.细胞学标记:是指某个体或者物种特有的染色体数目、核型、带型特性。 9.外植体:是指从特定生物体上切取下来、用于组织培养的离体材料。 10.不对称杂种:在不对称杂交交时,供体原生质体只给受体原生质体提供其基因组中的少量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并与受体原生质体的完整基因组染色体共存。这种不对称杂交所产生的融合细胞,叫不对称杂种。 11.共抑制:当受体被导入一个与受体内某基因同源的基因时,导入的基因及受体中与外源同源的基因的表达都可能减弱的现象。 12.遗传累赘:当一条载有目的基因的外源染色体导入受体后,受体往往表现出供体亲本的某些不良特性的现象。 13. 愈伤组织:是指在培养或自然条件下植物细胞经脱分化不断增值形成的由薄壁细胞组成的不定组织。 14.染色体组:维持某一物种生命活动所需的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也是该物种发生数目变异时所所需的最低数的一套染色体。 15.原生质体:是指去掉纤维素外壁的具有生活力的裸露细胞。 二、简答题 1. 请你说明互补选择(杂种体细胞选择方法)的原理。 互补选择法是利用天然或者人工诱发的营养缺陷型及抗性突变细胞对异核体进行选择。以烟草双突变体杂种体细胞选择为例,该双突变体(硝酸还原酶缺陷突变、链霉素抗性突变)在含有还原态氮和链霉素的培养基上能正常生长。如果利用这个双突变体的原生质体与另一无选择性标记的亲本原生质体融合,融合产物置于加有链霉素、但不加还原态氮的培养基上。双突变体的同核体由于缺乏硝酸还原酶不能正常生长;另一亲本的同核体由于不抗链霉素,也不能生长;只有同时含有双方遗传物质的异核体才能正常生长,从而可达到筛选异核体的目的。 2. 请你用一简单的示图说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原理。 3. 请你简要说明,目前基因工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食品生物技术(复习专用)

一、名词解释 1、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质粒:质粒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细胞染色体外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 3、限制酶:是可以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每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进行切割的一类酶 4、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 5、酶工程:是指工业上有目的的设置一定的反应器和反应条件,利用酶的催化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催化化学反应,生产人类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于其它目的的一门应用技术。 6、末端转移酶:是一种无需模板的DNA聚合酶,催化脱氧核苷酸结合到DNA 分子的3'羟基端。 7、葡萄糖淀粉酶:又称糖化酶。它能把淀粉从非还原性未端水解a-1.4葡萄糖苷键产生葡萄糖,也能缓慢水解a-1.6葡萄糖苷键,转化为葡萄糖。同时也能水解糊精,糖原的非还原末端释放β-D-葡萄糖。 8、相对酶活力:具有相同酶蛋白量的固定化酶与游离酶活力的比值称为相对酶活力。 9、α-淀粉酶:可以水解淀粉内部的α-1,4-糖苷键,水解产物为糊精、低聚糖和单糖,酶作用后可使糊化淀粉的黏度迅速降低,变成液化淀粉,故又称为液化淀粉酶、液化酶、α-1,4-糊精酶。 10、甲基化酶:作为限制与修饰系统中的一员,用于保护宿主DNA 不被相应的限制酶所切割。 11、葡萄糖异构酶:也称木糖异构酶,能将D-葡萄糖、D-木糖、D-核糖等醛糖可逆地转化为相应的酮糖。 12、发酵工程: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新技术。13、补料分批发酵:又称“流加发酵”,是指在微生物分批发酵过程中,以某种方式向发酵系统中补加一定物料,但并不连续地向外放出发酵液的发酵技术,是介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整理

食品微生物学 一、核结构的不同,1969年魏塔科提出五界系统,即动物 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1979我国学者提出了病毒界 二、物的生物学活性(P3) (1)代谢活力强 微生物体积小,有极大的表面积/体积比值,因而微生物能与环境之间迅速进行物质交换,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而且有最大的代谢速率。从单位重量来看,微生物的代谢强度比高等生物大几千倍到几万倍。 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它们的生物化学转化能力。 (2)繁殖快 微生物繁殖速度快、易培养,是其他生物不能比的。以二裂法繁殖的细菌具有惊人的繁殖速度。 (3)种类多,分类广 目前已经确定的种类为10万种左右,每年正以发现几百至上千个新种的趋势在增加;目前我们所了解的微生物种类,至多也不超过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总数的10%。 (4)适应性强,易变异 由于个体小,结构简单,繁殖快,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等原因,微生物很容易变异。变异具有多样性,最常见的变异形

式是基因突变,它可以涉及到任何形状,诸如形态构造、代谢途径、生理类型以及代谢产物的质或量的变异等。 三、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柯赫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四、食品微生物学所研究的内容包括: (1)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活动规律; (2)研究利用有益微生物为人类制造食品; (3)研究如何控制有害微生物,防止食品发生腐败变质;(4)研究检测食品中微生物的方法,制定食品中微生物指标,从而为判断食品的卫生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五、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有3种方式:即微生物菌体的应用;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应用;微生物酶的应用。 六、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以及形态结构比较特殊的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以及螺旋体等。 七、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细胞核等4部分。 八、细胞壁的功能: (1)细胞壁具有保护细胞及维持细胞外形的功能; (2)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也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对噬菌体的敏感性有关; (3)为鞭毛运动提供可靠的支点; (4)可允许水及一些化学物质通过,并对大分子物质有阻

现代生物技术导论学习心得体会

现代生物技术导论学习心得体会 拿到这本书后随便翻看了一下,其中很多内容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深入的学习过,刚开始觉得这门课程没必要开,后来学习完了以后觉得对以前的课程有归纳总结的作用,觉得不错,但是我认为应该在大一上才好,当时觉得应该上一点关于专业课程设置和发展方向的课程。这是我在开始写心得之前的一点看法现将个学期以来学习《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一,在学习方法 上对于这门课程,在我来看应该是一门综述类型的科目,内容繁杂但是相对来说都比较浅不会在每个点上点的太深,所以针对这个特点,我觉得一概在上课的时候跟老师很好的互动这样就够了,学习之余可以试着写一个章节提纲,或者画一张各个知识的关系图谱,记得我在学习生物化学的时候做过一张个中循环之间的一个结构关系图,复习的时候可真派上大用场了,关于记笔记我该说几句,如果要的高分还是乖乖的记笔记,但是我习惯上课看书再听听老师讲课这样比较好,如果记笔记我可就不能专心了,不过我的笔记还是记了——-课后的功劳啊。 二,对于王老师的教学方式的一点认识这学期是王中风老师代我们这门课程,其中有一个新的教学方法就是给我们一次做“教受者”的机会,这样增加了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程的的积极性和兴趣,而且锻炼了一些演讲交际的能力还有就是对ppt的应用有所提升,别看这点不起眼,到将来找工作的时候就知道重要了,古人不是说过--不以善小而不为吗?所以还是认真做好没一个“善事”。不过也有 一些不足之处就是:很多同学上讲台的时间太少没有能够很好的发挥,我还有一个设想可以把这个推广的全院去,设置一个“合肥学院百家讲坛”为在校学生提供一个演讲的平台,可以讲自己的专业知识,还有自己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看法,比如:今大学生就业,大学生使用网络,或者可以讲述自己在某个方面的成就分享经验,我觉得这样会更好,虽然现在都强调交流,可是我们跟我们周围的人的交流还是相当少的。我还有一个感觉,王老师是我见过的比较严格的老师,从笔记,上课点名,对布置任务(文章格式,字体,引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要求)都做了很严格的要求,很多同学都觉得老师这样要求太夸张了,不过仔细想来觉得对我没是有好处了的,因为将来不管是再学习或者工作都需要这样的品格。 三,生物技术的学习对我们今后的作用以及影响 过去学历史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简史,那是因为什么我们对历史没有深入学习过,简史是一个概要,可以帮助我们去在众多繁杂的内容里面理出一个框架来,生物技术导论做为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框架性的学科也起着和简史一样的作用,但是生物技术导论比简史更有意义,因为简史仅仅是对历史的简要的概述,而生物技术作为一个前沿的学科,他的很多秘密还不为我们所了解,所以生物技术导论这门课程不仅有概述的左右还有启迪我们心智,做出一些方向型的指引,思想是做科学的前提,唯物主义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开辟了蔚蓝的天空,生物技术导论也为生物技术的发展构画蓝图。从小的方面说,这门课程为什么我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学习专业只是做了一个蓝图,靠着这张蓝图我们将能更加高效有条不紊的学习这个专业。 结语:首先感谢王老师一个学期以来兢兢业业的为什么讲述这门重要的课程,再祝愿我和我的战友将来在生物技术的方向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完整word版)生物技术导论期末考试卷

题目类型:名词、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1.生物技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 2.目的基因:基因工程研究开发的可满足人们特殊需要的基因产物,统称目的基 3,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能识别双链DNA中的特殊核苷酸序列,并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使每条链特定位点上的磷酸二酯键断裂,产生具有3’-OH和5’-P基团的DNA片段的一类内切酶。 4.质粒:是附加到细胞中的非细胞的染色体或核区DNA原有的能够自主复制的较小的DNA分子 5.细胞株:通过选择法或克隆形成法从原代培养物或细胞系中获得具有特殊性质或标志物的培养物称为细胞株 6.受体细胞:能摄取外源DNA并使其稳定维持的细胞;有一定应用价值和理论研究价值又称为宿主细胞或寄主细胞。 7.细胞培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在体外无菌条件下的保存和生长 8.细胞固定化:固定化细胞是指固定在水不溶性载体上,在一定的空间范围进行生命活动(生长、繁殖和新陈代谢等)的细胞。 9.初级代谢产物:菌体对数生长期的产物 10.发酵工程: 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技术 二、填空题 1.在PCR反应体系中包括五种主要成分,分别是引物、DNA聚合酶、dNTP、模板DNA、Mg2+ 2.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主要有三大类,分别是构建(基因文库)和(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或者通过(人工合成)获得目的基因。 3.酶的固定化方法主要有三大类:载体结合法(1)物理吸附法(2)螯合法(3)结合法),共价交联法,包埋法 4.改变酶特性的方法有两类,其中(分子修饰法)法主要改变天然酶的(结构),通过对主链的(剪接切割)和侧链的(化学修饰)对酶进行改造。而(生物工程法)法则是改造酶分子(基因)。 5.植物组织培养主要分五个步骤,分别是获取外植体. 无菌接种. 诱导愈伤组织 的形成. 试管苗的形成, 扩大培养 6.菌种的优劣是影响产酶发酵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发酵条件对菌种产酶也有很大的影响,发酵条件一般包括培养基组成、温度、溶氧浓度、酸碱度 7. 通常酶的固定化方法有载体结合法(物理吸附法,螯合法,结合法),共价交联法,包埋法。

生物技术概论试题版

2016年生物技术概论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基因工程:分子水平的遗传工程,按照人的意愿将某一生物的遗传信息转移 到另一生物体内,以改变其生物机能或创造新生物物种的技术。 2.蛋白质工程:通过改造与蛋白质相对应的基因中碱基顺序,或设计合成新的基因,将它克隆到受体细胞,通过基因表达获得新的特性的蛋白质技术。 3.同尾酶:指识别序列不同,但是酶切DNA分子产生的DNA片段具有相同的粘性末端的一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4.转化:通过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方法使外源裸露DNA进入受体细胞,并在受体细胞内稳定维持和表达的过程。 5.包埋法:是将酶包埋在高聚物凝胶网格中或高分子半透膜内的固定方法。 6.cDNA文库:某种生物基因组转录的全部mRNA经反转录产生的各种cDNA 片段分别与克隆载体重组,贮存在一种受体菌克隆子群体之中,这样的群体称为cDNA文库。 7.基因组DNA文库:将某一种基因DNA用适当的限制酶切断后,与载体DNA 重组,再全部转化宿主细胞,得到含全部基因组DNA的种群,称为基因组DNA文库。 8.发酵:利用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或其代谢产物的过程。 9.生物技术:综合运用现代生物学、化学、工程手段,直接或间接的利用物体、生命体系和生命活动过程生产物质的一门高级应用技术科学。 10.基因克隆载体:把能够承载外源基因,并将其带入受体细胞得以稳定维持的DNA分子称为基因克隆载体。 11.蛋白质组学:研究细胞内所有蛋白质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在蛋白质组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及其规律。 12.基因组文库:把某种生物基因组的全部遗传信息通过载体贮存在一个受体菌克隆子群体中,这个群体即为这种生物的基因组文库。 13.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基因工程P21):是一类能识别双链DNA中特殊核苷酸序列,并在合适的反应条件下使每条链一定位点上的磷酸二酯键断开,产生具有5‘—磷酸基和3‘—羟基的DNA片段的内切脱氧核糖核酸酶。 二、填空题 1.脱氧核苷酸分子由脱氧核糖、碱基、磷酸基团。

生物技术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生物技术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1. 现代生物技术是一项高技术,它具有高技术的“六高”特征是指哪“六高”, 答:高效益、高智力、高投入、高竞争、高风险、高势能。 2. 什么是生物技术,它包括哪些基本的内容,它对人类社会将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答:生物技术,也称生物工程,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生物工程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 每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和科技创新,都使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产生一次飞跃;每一次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都使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生物技术的发展也不例外,它的发展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3. 为什么说生物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什么关系, 答:因为生物技术涉及到很多个方面,有医学、林农业、食品、环境、能源、化学品等等,不仅仅是局限于生物这一方面,例如研究使用到高科技电子设备,两者必须结合才能进行研究。生物分子学也被运用到计算机的研发中去。 4. 简要说明生物技术的发展史以及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生物技术的关系。答:传统生物技术诞生较早。在石器时代后期,我国人民就会利用谷物造酒,这是最早的发酵技术。在公元前221年周代后期,我国人民就能制作豆腐、酱和醋,并一直沿用至今。公元10世纪,我国就有了预防灭花的活疫苗。到了明代,就已经广泛地种植痘苗以预防天花。 16世纪,我国的医生已经知道被疯狗咬伤可传播狂犬

病。在西方,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在公元前6000年就已开始啤酒发酵。埃及人则在公元前4000年就开始制作面包。 而现代生物技术是以20世纪70年代DNA重组技术的建立为标志的。1944年Avery等阐明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阐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模式,从而开辟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纪元。 现代生物技术足从传统生物技术发展而来的。 5. 生物技术的应用包括哪些领域, 答:生物技术被世界各国观为一项高新技术。它广泛应用于医药卫生、农林牧渔、轻工、食品、化工和能源等领域,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形成。 6. 南开大学生物命科学学院为什么要开设生物技术概论, 1 第二章 1. 基因工程研究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不同基因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DNA/RNA);基因是可以从DNA上切割下来的;基因是可以转移的;多肽与基因之间存在对应关系;遗传密码是通用的(绝少数除外);可以通过DNA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 3. 简述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机制。 答:限制性内切核酸酶能识别双链DNA中特殊核苷酸序列,并在合适的反应条件下,使每条链的一个磷酸二酯键断开,产生具有3?OH和5?P的DNA片段。 DNA连接酶催化双链DNA片段紧靠在一起的3?OH末端与5? P末端之间形成磷 酸二酯键,使两末端连接。 2. 简述基因工程研究的基本技术路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