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变迁的加速,当代中国原有的单一化的社会结构正在迅速解体,社会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阶层。新阶层的出现在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复杂的矛盾和冲突。研究分析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及带来的问题,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阶层结构;阶层分化

关于社会阶层问题,在社会学的研究中有两大理论渊源,从而形成了两个理论传统:一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另一个是以马克思·韦伯三位一体分层理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学术界主要坚持的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来对我国的社会阶层进行划分,而且由于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划分阶层的标准主要是政治身份和行政权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转型,在当代的社会学理论中,学者们更倾向于韦伯的多元分层标准。

一、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通过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已经基本消灭了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差距大大缩小。然而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我国的社会分层有了一套新的标准,即政治身份与行政权力,围绕这一标准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分层结构——政治分层,整个社会被划分为四个阶层:①干部阶层,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地制定者和实施者位居社会的权力中心,因此他们构成了社会的核心阶层。②专业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随着经济建设时期的开始,他们的作用日益重要,因此虽然在政治上他们经常处于被改造的地位,但是其经济收入和社会声望(特别是在下层老百姓眼中)通常高于其他社会成员。③工人阶层,工人被视为国家的领导阶级,特别是产业工人,他们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是当时社会的中间阶层,但由于工人阶层文化程度较低,所以从事的工作基本上属于体力劳动。④农民阶层,他们处于社会分层体系的最边远地带,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及国家当时的“重工轻农”政策将他们排斥在中心社会之外,他们在各种资源(权力、社会声望、生存机会等)的分配上处于全面的弱势地位。

1978年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如所有制结构变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分配方式多元化的改革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等。这些重大的变化都使得我们原有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最显著的特点是经济分层取代了政治分层。与改革开放前的社会阶层结构相比,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许多新的阶层出现

如前文所述,在建国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有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四种阶层。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各种社会制度的改革,原有单一的社会结构逐渐被打破,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阶层结构成分趋于复杂化、多样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课题研究小组对此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为十大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等[1]。

2、中间阶层的出现,但是比重过小

所谓的中间阶层是橄榄型社会结构的中间凸起的部分,西方称之为中产阶级,在我国则是指那些人们所说的社会、企业的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等社会阶层。1978年以来,中国的社会阶层规模有了非常快的扩张,而且是整个社会中扩张最快的结构部分[2]。中间阶层的出现有许多的原因,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新时期的市场取向和政策导向的作用。社会中间阶层并不是某一个特定阶层的代称,而是一些具有相似特征(如收入水平、职业声望等)的若干各阶层的合称。它是在社会各阶层相互交叉的基础上,逐渐淡化其原有的阶层界限,社会属性相同且相对泛化,包含多个阶级成员的“特殊阶层”。

中产阶级是一个社会保持稳定的杠杆,尽管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中产阶级的增长速度较快,但是其比重仍然较小。一般认为,一个社会的中产阶级超过30%,这个社会就会取得相对的稳定;超过40%,就达到稳定期。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中产阶级的比重已经达到35%,原联邦德国中产阶级的比重为22%,日本也已达到28.9%,而我国的中产阶级现在的比重仅有12%。现在被视为是“中产阶级孵化器”的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中国中产阶级孵化的瓶颈,在高校的生源中,农村的生源比重不断下降[3]。中国下层通过中层再向社会变迁的通道已经收窄甚至堵塞,下层向上层流动的成本加大,上层对下层的排斥已趋刚性化。

3、社会阶层分层标准的多元化

因为想要全面把握一个社会分层的状况,就要使用比较综合的标准,而不是单一的标准,如生产资料的占有、财富和收入、组织权力、社会声望、知识技能、职业等。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设计了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综合指数体系,产生了很多测量和分析的模型。不过在当前的学术界,为了简化社会分层的方法,倾向于把“职业”看作包含了各种经济社会资源占有和使用信息的标准。把“职业”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把资源占有作为基本纬度,并辅之社会经济地位综合指数的测量,也比较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二、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所产生的影响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对于我国社会阶层分化所产生的影响,应当一分为二的看待。

1、社会阶层分化对我国社会发展的进步意义和积极影响

我国社会结构出现显著的变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在社会层面的客观反映。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从总体上来看,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推动了我国社会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的转化[4],这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合理流动;新的中间阶层的出现,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有利的条件;另外还促进人们思想文化观念的转变,为当代中国社会改革的继续深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心理基础。

2、社会阶层分化产生的消极影响

当代社会阶层的分化在给我国社会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具体来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阶层利益冲突、摩擦、矛盾日益明显与频繁。

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是以政治分层为主的社会,那时社会上人们的政治不平等程度较高。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等原因,因此各阶层之间的经济差距不大。而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不平等逐渐取代了政治上的不平等,各阶层之间经济上的差距不断拉大。近代中国社会上下两个阶层的对立已经达到相当地步,基尼系数不断恶化达到0.49,实际上已超过0.50,大大超过了世界公认的国际警戒线。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平民阶层对上层的精英阶层是一种羡恨交织的复杂心态,而上层的精英阶层对下层的平民集团则是一种强排斥与漠不关心的鄙视态度[4]。这些都严重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②社会公正遭受严重的侵蚀,社会秩序遭受严峻的挑战和破坏。

在阶层分化的过程中,由于阶层分化的起点、规则、分配结果上的不平等,导致大量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的出现,使社会公正秩序遭受到严重的挑战和深度的侵蚀,阶层分化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公正的制度规范的制约[5]。由于目前干部选拔制度中的种种弊端,以及官场的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使得一些人以权谋私,侵蚀社会的公正。另外,一些企业家并非是靠自己的能力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而是靠权钱交易,官商勾结发财,他们已经成为社会的公害,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③社会公众不安全感增强,认同感偏离。

社会阶层的分化所带来的变革,使得社会公众普遍感觉到不安全,且导致认同感的偏离。不仅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等,就连生活在社会上层的权力精英和经济精英,都普遍感到不安全感;只有处于社会中坚的中间阶层的安全感指数相对高一些。而近两年来仇富心理的盛行,每倒下一个富豪,国人都拍手称快,反映出公众对富人的财富认同感的偏离。另外,现在“民工”成为不稳定的代名词,他们在城市生活中被视为是“潜在的小偷”,成为困扰城市生活不稳定因素,这是人们对“民工”这个社会阶层认同感的偏离而造成的。总之,在社会阶层的分化过程中,公众普遍感到失衡,不安全感增强,对社会阶层结构缺乏普遍的认同。

三、在阶层分化终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

和谐社会的建设归根到底是要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发展,面对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产生的消极效应,我们应该从社会结构形成的内在逻辑和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国情出发来寻求对策。

1、采取政策引导方式,采用社会政策和制度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调节,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形成中间阶层为大多数的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这种社会阶层结构不仅反映了一个现代化国家的本质特征,其将成为工业化、科技发展和政治民主化的社会支持力量,同时还是一个现代化国家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因为它意味着大多数社会成员在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受益,享受着安定的生活和占有较理想的社会经济地位,这是社会稳定的坚实力量。

2、建立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机制,缓解由社会地位差别造成的冲突与矛盾。和谐社会应该是不同社会阶层之间能够自由流动的社会,社会流动机制能够缓和由社会位差造成的各阶层之间的冲突,释放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员在比较利益面前所积累的不满,有利于化解社会阶层间的利益矛盾。

3、建立合理有效的社会阶层利益协调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提倡效率优先的

同时,必须体现社会公平,通过各种手段,在合理的限度内逐步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调节各阶层的利益关系,防止出现过于严重的两极分化。建立社会阶层利益协调机制还包括健全利益诉求机制。我国社会阶层的分化改变了原有的利益格局,社会不同利益主体随之出现,各阶层群众维护自身利益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也逐步增强。但我国现阶段各社会阶层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同政府之间缺乏对话协商,存在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畅的问题。因此,必须健全社会各阶层利益诉求机制,使社会各阶层的诉求都能得到及时反映,使发生社会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隐患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化解和消除。

参考文献:

[1]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4

[2]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56-57

[3] 社会学家茶座,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3,155

[4]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487

[5] [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10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析1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析1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析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到当今社会,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阶层由以前的的简单到现在的多样和复杂无不体现了国家的富强和崛起。这里我就当代中国社会复杂的阶层进行简单的剖析。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发表过《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对旧中国复杂的社会结构及阶级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和梳理,并提出了中国革命所要依靠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及打击的势力。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系列急风暴雨般的政治运动,其中包括土地改革和对工商业者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结构及阶层关系趋向于简单化。到文革结束后的七十年代末期,中国社会阶层主要由三个群体构成:即农民、工人和干部。农民占了人口的80%,生活在城市中的工人及干部,涵盖的范围也较为广泛。当时的干部除公务员外还包括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教师,医生及文艺工作者等。工人中还包括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当时的人们几乎无私有财产,均属工薪阶层。干部和工人之间收入差别也很小。处级干部的工资和六级技工差不多。城市

是因为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引入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经济得到高速增长的结果,同时也是经济转型期法律,法规不建全,加之官商勾结使一些人快速致富的结果。这个群体富裕之路无外乎有下几个方面: (1)八十年代乡镇企业遍地开花,一大批农民走上创业致富的道路,他们中的一部分在竞争中成长壮大,后来成为农民企业家。 (2)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时期,部分政府官员的子女和亲属利用权力,在价格双轨制中掏足了第一桶金,资本的积累使他们走上富裕的道路。 (3)九十年代,干部下海经商潮,也造就了一批富翁。 (4)九十年代在国有企业改制,破产,工人下岗

中国社会的分层现象

摘要:自新中国建国以来,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的不断变化发展,原本 延续了几千年的固有的政治、社会分层不断分化、重组,使得原有的分层结构迅速的变得纷繁复杂。而准确的把握社会的分层,并把分层的趋势引导向有利于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当今政府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 关键字:社会分层政治分层政治力量 什么是分层?一提到分层,特别是社会分层,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划阶级,订成分”,就容易让人联想到那段以阶级成分划人等级的时代。确实,以出身论阶级古来有之,《汉书·食贷志》曰:“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其实,社会分层并没有那么多的功利主义在里面,就像我们学习要分清难易一样,社会分层只不过是我们认识人类复杂的社会结构的一种简便方法,只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罢了。 一就建国以来的社会分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建国初期到三大改造完成时期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 解放初期。中国取得独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当时的社会阶层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当时的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知识分子,则被划入小资产阶级,即中国形成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四大阶级并存的局面当时的经济,在城市以国营企业为主,个体工商业和民族资产阶级并存,在农村则依然以小农经济为主。 (二)三大改造完成到改革开放之前发展时期的社会阶层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了关于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私营企业实行"国有化",在农村实行“农村社会化”的表述1954年以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名义载入宪法。总路线规定要在相当长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三大改造于1956年完成,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基调。 但是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社会却开始走向混乱,在农村,农村合作社出现,集体公社的生活造成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的局面,严重挫伤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城市经济出现了“以钢为纲”错误思想。在社会阶级划分方面,出现了"文革"这一历史的倒退,"文革"中许多知识分子,许多的正派人生被以阶级定罪,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冤假错案,使共和国蒙受了巨大损失。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阶层及特点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一件大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单纯的公有制经济逐渐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并存转变,原来的三大职业体系——干部、工人、农民,受到根本性的冲击,1985年以后,政府放松了对农村居民的限制允许进城经商等,而几大阶级也开始分化与重组 1、工人阶级的分化重组。改革前,工人阶级成分十分纯粹,基本上是国有及集体企业工人,而改革后,“三资企业”兴起和壮大,逐渐形成了私营企业工人、外资企业工人、合资企业工人、乡镇企业工人等扩充,而且工人也不再单指原来的产业工人,工人开始分为了企业家阶层,“白领”阶层,普通工人,低收入工人。 2、农民阶级的分化与重组。在中国,农民是一个很不确定的概念,它具有三重涵义。一是职业的农民,二是阶级的农民,三是户籍的农民。职业的农民是

当前社会的十大阶层

当前社会的十大阶层,看看你在第几层? 2017-03-23 23:13 来源:图情范儿快递/农业 当前社会的十大阶层,看看你在第几层? 作者张林江,国家行政学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 社会分层与阶级阶层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敏感的实践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的15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最快的15年,也是社会阶层分化、社会流动加剧的15年。如何客观分析、及时掌握社会阶层变化情况,正确判断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根据变化的国情、社情适时调整社会政策,无疑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的基本情况 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往往取决于多个指标。一个社会中存在着多样化的资源,分别是以权力方式体现的组织资源、以财富方式体现的经济资源、以教育文化科技等方式体现的文化资源、以人际关系体现的关系资源。这几种资源的多寡,综合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而职业之所以是社会地位最直接的标志,因为其往往与一个人所占有的资源品种和数量关联度高。2002年,由陆学艺先生领衔的“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发表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一书。该书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1999年所做的抽样调查数据和调研为依据,以各阶层所占有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为标准作为划分原则,对社会群体进行大的聚类分层,划分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十大阶层。 现在看,1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阶层的人数增加了,一些阶层的资源占有状况变化了,一些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也有所变化,但是,十个社会阶层的分类仍然是能够站住脚的。因为,十个阶层的资源占有状况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十个阶层的排列位序也仍然成立,符合现实条件下人们的普遍感受。下面对各社会阶层的变化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

阶级阶层的分化与社会的好处矛盾

三、阶级阶层的分化与社会的利益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的单一性被打破了,出现了“四个多样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简单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社会结构模式被打破,出现了阶级阶层的分化,包括原有的阶级阶层的变化,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以及若干利益群体的形成。 原有的阶级阶层的变化。首先是表现为工人阶级的变化,从传统的产业工人转变成为了企业家阶层、白领阶层、普通工人以及低收入阶层等四个阶层。其次表现为农民阶级的变化,市场经济打破了城乡二元对立的结构,社会的流动性大大增强,有的农民成为了企业的工人,有的农民成为了城市打工一族,有的农民成为了私营主或个体劳动者,出现了巨大的分化。最后体现在知识分子的变化上,在市场经济的大浪中,知识分子阶层的分化日益显著,一部分知识分子下海经商,成为企业家、白领阶层或私营企业主,这部分人已经脱离了知识分子阶层,转变为了社会的其他阶层,剩余的部分又分化成为了“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知识分子”、“从事精神生产和文化传播的知识分子”、“从事社会管理的知识分子”和“大专院校的学生群体”等四个群体。 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当代中国最为显著的要数私营企业主阶层和个体劳动者阶层。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经济迅速崛起,截至2003年5月底,全国私营企业户数为262.5万户,注册资本为26571.10亿元【11】。私营企业主,私人拥有生产资料和雇工来实现资本增值和企业的发展,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政治欲求等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群体独特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个体经济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种所有制类型,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根据有关数据,截至2003年年底,我国共有个体户数2353.2万户,个体就业人数为4636.5万人【12】。个体经济成为了

当前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及其思考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当前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及其思考 作者:李裕平, LI Yu-ping 作者单位:天水市委党校,甘肃,天水,741000 刊名: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10,24(4) 参考文献(23条) 1.张宛丽中国社会阶层研究二十年 2000(01) 2.李路路制度转型与阶层化机制的变迁--从"从间接再生产"到"间接与直接再生产"并存 2003(05) 3.仇立平回到马克思:对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反思[期刊论文]-社会 2006(04) 4.海勒论社会分层 2005 5.沃特斯;杨善华现代社会学理论 2000 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2003 7.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期刊论文]-中国社会科学 2008(01) 8.怀默霆中国的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分层 2002 9.杭聪国家认同、国家制度建设和国民经济福利 2010(04) 10.薛涌市场经济的历史面向 2008(05) 11.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 2006 12.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 2003 13.易锋杰"基尼系数"质疑 2002(02) 14.仇立平;顾辉社会结构与阶级的生产--结构紧张与分层研究的阶级转向[期刊论文]-社会 2007(02) 15.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 2007 16.弗雷德·布洛克导言 2007 17.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前言 2007 18.乔纳森·特纳;邱泽奇社会学理论的结构 2001 19.戴维·波普诺;李强社会学 1999 20.李强"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期刊论文]-社会学研究 2005(02) 21.张艺;侯慧丽中国各阶层人口的数量及阶层结构--利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所做的估计[期刊论文]-中国人口科学 2004(06) 2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2002 23.孙立平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社会科学 2002(05)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ad17559369.html,/Periodical_jlzydxxb201004004.aspx

我国近年来社会阶层的划分情况

我国近年来社会阶层的划分情况 我们对社会阶层的分析和定位,其目的是要反映社会现状、阶层结构,使其成为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制定的依据。因此,对当前社会阶层的分析,应当尽可能地综合反映出各阶层具有的不同的共性、各阶层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以及各阶层急需解决的各种问题,以此为国家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化解这些冲突、解决这些矛盾提供必要的依据。要体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就要正视各阶层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并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化解这些矛盾。 一、我国当前社会阶层的阶级基础和构成特点 社会阶层是对按一定标准划分的社会群体的称谓,阶层不同于阶级,但是和阶级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同一阶级内部可以分化成不同的基层,不同阶级的成员也可以组成同一个阶层。 建国以来,我国曾存在四个基本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剥削制度也自此消失。由此我国只存在着两个基本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也属于工人阶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远的变化。由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分配方式的变化,一部分生产资料占有者逐渐脱离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两个基本阶级。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正常且符合我国现实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一定条件下,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阶级消亡创造条件,必须废除某些制度,但在另一些情况下,为了刺激生产力的发展,还必须部分的保留某些阶级和制度,或者说,在新制度的绝对控制下容许旧制度的某些因素在一段时间内存在,以使和它能满足其要求的那部分生产力相适应。”[1]对这部分脱离基本阶级的人来说,尽管他们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剥削阶级、没有形成新的资产阶级,但是他们毕竟是现阶段保留下来的旧制度和旧阶级因素的集合与体现,相别于社会基本阶级。 因此,我国当前社会阶层的阶级基础发生了改变,已经不再只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或者说,我国当前社会各阶层再不会只来自于这两个基本阶级,而必须考虑到发生的新的变化。但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依然是我国社会的两大基本阶级。 同时,由于我国社会近年来发生的深刻变革,我国社会阶层构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特点为: 1,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两大阶级内部,阶层分化日益加大。在同一阶级内出现了具有相异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利益归属、价值取向、认同感的不同社会阶层。 2,分属不同阶级的成员因为其相近的经济景况、社会地位、共同的利益诉求等而可以成为同一阶层的成员;同一阶层的成员可以来自不同的阶级。社会阶层日益复杂化与多样化。 3,出现了不是来自于社会基本阶级的新的社会阶层。其成员构成包括如我国现在的各私营企业主等。这一类社会阶层和阶层成员是游离于我国社会基本阶级之外的。

浅谈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及其应对措施.doc

浅谈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及其应对措施- “ 关键词:转型期;社会阶层;分化;措施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引发了剧烈的社会阶层分化,不断出现的阶层分化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有它的积极意义,但也不能否认它的弊端。这就需要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及时协调各种关系,解决各种矛盾,从而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社会阶层分化的积极效应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在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出现了剧烈的社会阶层分化。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分化了,一些阶层新生了,诸如私营企业主阶层、经理阶层和农民工群体等新的社会阶层。社会阶层分化作为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内容,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其存在和发展具有合理性,对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发挥着多方面的积极效应。 第一,社会阶层分化对加快中国社会结构的现代化有着积极作用。对于中国来说,现代化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实现从传统的农业国家向现代工业国家的转变。

为了实现这个转变,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党和国家领导人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使得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较大改善和提高,但社会结构的转变基本上是停滞的。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经济上的单一所有制和行政区划上的城乡二元结构,牢牢地钳制着社会阶层的先天性分布,使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基本上不可能。这样必然妨碍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直至改革开放前,我国依旧是一个农业人口占80%以上的国家。所有制变革后,阶层的流动很快出现社会结构的改观。有资料显示,1997年从农村分流出来进入乡镇企业和其他形式经济组织工作的农民达 1.35亿人,此后农村的分流愈加加快,1999年全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比重已经从1978年的89.7%降到46.6%。这样的阶层分化对中国社会结构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第二,社会阶层分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社会成员的“激励”作用。改革开放使中国走出了一个以平均主义为特征的时代。传统的“大锅饭”、“铁饭碗”制度和意识随着体制性的改革而被冲破和抛弃。从某种意义上说,邓小平提出的“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的发展思路,实际上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同时对社会成员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比如,实践中在坚持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前提下,适当地采取“能进能出”、“能上能下”、“高能高薪”、“合同制”、“聘任制”等措施,淡化干部与工人的界限,给予高才能者以优厚待遇,适当拉开收入差距,保持一个适当规模的待业面,对于刺激劳动者的进取心是完全必要的。 第三,它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过去人们以为,分化只能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其实并非如此。我们知道,社会分化如果是简单的两极分化,那当然会有不好的结果,但如果社会分化是利益的“碎片化”,人民利益的多元化,那样,反而不容易发生利益纠纷。比如,过去绝大多数城市居民都就业于全国统一工资标准的国营、集体企业中,涨工资都需要中央颁布全国涨工资的命令。如今,绝大多数劳动者就业于各种类型的公司、企业之中,涨工资是千

中国十大阶层的消费差异资料

中国十大阶层的消费差异 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可化为十大阶层。这十个社会阶层是: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实际的行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具体包括:中央政府各部委和直辖市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处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各省、市、地区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乡科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他们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居于最高或较高的地位等级,是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导性阶层,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及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对于正在发生的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将要形成的社会阶层结构的主要特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2、经理人员阶层 指大中型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管理人员。这一阶层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干部)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之间的区分界线还没有完全明晰化,其阶层内部的不同来源的成员,在社会政治态度和利益认同方面还有明显差异。经理人员阶层在当前的社会阶层结构

中也是主导阶层之一,他们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领域中有重要的影响力。 3、私营企业主阶层 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产并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的人,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即包括所有雇工在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的业主。私营企业主阶层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他们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在二十几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指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包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全民企事业单位、集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中专门从事各种专业性工作和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他们大多经过中高等专业知识及专门职业技术培训,并具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的专业分工要求的专业知识及专门技术。 5、办事人员阶层 指协助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专职办公人员,主要由党政机关中的中低层公务员、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中的基层管理人员和非专业性办事人员等组成。这一阶层是社会阶层流动链中的重

社会阶层分化对社会整合作用的影响及对策

理论界 2007.1【争鸣与探讨】 □党胜利 社会阶层分化对社会整合作用的影响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开始重新分化组合,导致了社会阶层多元化的出现。社会阶层多元化又必将导致阶层间的矛盾和冲突,随着改革的深入,这些矛盾和冲突更多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我国统一战线的整合功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社会阶层分化、社会整合与统一战线 社会分层是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对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和差异现象,是以对财富、权力和声望的获取机会为标准的社会地位的排列模式。在当代社会,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使得社会阶层发生了新的分化,从而引起社会结构的调整,孕育新的社会结构模式,出现新的社会阶层。在这种过程中,传统的社会结构必须消解原有的僵化、停滞结构,孕育并催生活跃的、前进的、新的结构,这就需要不断的对已经分化的各种社会结构进行整合。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经济制度改革的发展,贫富差距正在逐渐加大。因所占有的社会资源不同,社会被分化为不同阶层,具有高收入而拥有强势发言权的精英阶层与低收入的弱势群体阶层已形成了强烈对比,社会整合的需要更加迫切。 社会整合是将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各要素、各部分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共同体,是 “调整和协调社会中不同因素的矛盾、冲突和纠葛,使之成为统一的体系的过程或结果”。〔1〕是一种排除分离趋势的机制,亦称社会一体化。社会整合的基本功能是保持社会的秩序化、规范化,其目的是防止社会结构的各个部分因缺乏亲和力而导致发展失控,引起整个社会的混乱、无序。 统一战线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整合。我国的统一战线是最大限度地团结和联合社会各阶级、阶层、民族、党派、团体,实现最广泛的大团结、大联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与整合中国社会各方面力量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政治法宝。〔2〕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统一战线无论是在价值整合,制度整合还是文化整合方面,对于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利用社会资源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3〕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整合作用,在社会各界中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以减少阻力,增加助力,形成合力。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和凝聚起来,至关重要”。〔4〕这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统一战线根本任务的新要求,这个阶段也是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整合作用的最关键时期。 二、社会阶层分化对统一战线社会整合作用的影响一般说来,社会阶层分化对我国统一战线的整合作用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阶层分化对统一战线功能性整合作用的冲击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国企改革逐步开始。统一战线中工人阶级的人员构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工人阶级中的一部分经过教育和培训进入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社会阶层;一部分由于减员增效等政策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传统型农民的相对数量急剧减少,进城的农民工大批涌入产业工人阶级队伍,成为产业工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兴阶层。工人阶级人员构成的变化、农民阶级的变迁、新兴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发展,使新形势下的统一战线的工作对象的范围达到前所未有的宽度,也为新时期统一战线功能性整合增添了全新的课题。 2.社会阶层分化对统一战线价值整合作用的冲击 统一战线价值整合也叫认同性整合或者意识形态整合,是在意识形态内的思想性整合,目的是让人们社会的互动过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党委组织部,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要:社会阶层的分化给统一战线的社会整合作用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在具体分析此种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统一战线社会整合作用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阶层;统一战线;社会整合;对策〔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07)01-0143-02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0602029) 143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固化危局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固化危局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每个中国人都有往高处走的平等权利。如果一个社会能比较通畅地让所有阶层都有往高处走的平等权利,而且还能比较顺利地实现其权利,这样的社会就会让人觉得有希望,有盼头。如果一个社会总是大量地出现“官二代”、“富二代”、“农民工二代”、“穷二代”现象,特别是让下层的人们看不到上升的希望,不满情绪就会增加,就会产生一种社会张力,张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社会震荡。当代的中国正遭遇这样一种让下层的人看不到上升希望的社会阶层固化的危局?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破解的途径? 一、社会阶层固化的社会最终没有赢家 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工承受着严重的社会不公 农民工对打工地区的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有着重要贡献。据估算,外来民工对广东GDP 的贡献率高达25%以上。据粗略估计,2005年农民工提供给国家的财政收入为3300多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10%左右。北京市的财政收入至少有五分之一是农民工创造的。如今,在一些大城市,离开了农民工,社会生活就要停顿。农民工成了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不能融入城市主流,被迫处于边缘地位,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原来的城乡差别非但没有因农民进城务工而消失,还被带进了城里。不仅在职业选择方面,无法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地位,而且在住房、医疗、劳动保险、就业稳定性、孩子入托上学等一系列方面,都无法和城市居民相比。每逢重要节日或重大活动,还要粗暴地侵犯农民工的人权:将他们强制收容劳动或遣送回乡。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同在城市的屋檐下,而且很不公正地处于极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在这个屋檐下是很不安全的,更不可能奢谈和谐。

现在的农民工基本队伍是“农二代”。他们受过初中以上的教育,眼界也比较开阔,他们遇到难以忍受的不公正,就会发出自己的声音或采取行动。城乡差别被农民工带进了城市,社会矛盾的焦点也由农村转移到了城市。过去担心农村不安定,现在忧虑城市不安定。现在中小城市群体事件较多,如果群体事件出现在大城市,麻烦就大了。除了农民工二代以外,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在郊区立足的蚁族,受公司过度盘剥的出租车司机,都会成为群体事件的积极参与者。[详细] 相亲角、“通婚圈”内的阶层固化 一个周末,年轻漂亮的李菲被妈妈“连拽带求”,带到了上海的人民公园。在这里,她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年龄、身高、学历、工作、月薪、房产和户口变成了一张“小广告”,在广告栏里“待售”。如今,在北京、上海、杭州、鞍山等城市,都有这样的特殊公园,承载着两代人的“人生大事”。这里就是白发相亲角,50后、60后的父母为主体的“交易市场”,他们的“商品”则是自己的儿女--70后、80后和90后。爱情是一场买卖? 实际上,相亲角的择偶标准,正是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面镜子。“来到这里的,都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孙沛东说。她发现,从相亲家长所处的社会阶层来看,断然没有“富一代”、“权一代”的身影。他们都是相对小康的城市中产阶级或者普通市民。而在他们面前,城市贫民和在城市的农村人口被彻底排斥在“通婚圈”之外。“从相亲角的阶级分层,我们能够清晰看到阶层固化的结果。”这些家长为子女筛选的“结婚候选人”,都是在同一社会阶层、经济水平下的,形成了同一社会阶层、经济阶层的“通婚圈”。这被称为“阶层内婚”。“相亲角以阶层内婚为目标的择偶标准,表明中国整个社会结构的开放性进一步降低,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社会转型期,阶层壁垒正在强化,社会结构也在固化。”孙沛东说。西方学者发表在《美国社会学研究》上的研究认为,在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阶层内婚会经历“先升后降”的过程。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社会福利水平提高,人们通过婚姻保持和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动机逐渐下降,经济因素的重要性才会随之下降,以爱情为基础、跨越社会阶层的的婚姻才会增长。[详细] 阶层的固化比贫富差距对国家的伤害更严重 我国的腐败现象,一个是吏治腐败,一个是司法腐败,一个是舆论腐败,显然比经济领域腐败更严重,是与政治体制弊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体制性的腐败,值得引起关注。在转型期由于腐败就形成一种特殊利益集团。这些年的改革由于政治体制存在问题,导致权力精英和资本精英勾结,形成特殊利益集团,使阶层出现“世袭”,造成官二代、富二代和贫二代、农二代的利益固化。这种社会阶层的分化对立日益严重,造成草根阶层失去向上流动的可能、中等收入阶层产生严重的被剥夺感、新富阶层则出现严重的移民倾向。我认为阶层的固化比贫富差距对国家的伤害更严重。 此外,社会上弥漫着浮躁情绪和不满情绪,幸福感减弱,失落感增加,道德感衰落。多年积累的不满、怀疑、怨恨,到了释放期,一方面督促当局推进改革;另一方面,也越来越不信任当局,越来越偏激,越来越不耐烦。这就导致民粹主义思潮兴起,仇官、仇富、仇警情绪到处宣泄,追求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成为社会普遍现象。金钱至上的观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析1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析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到当今社会,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阶层由以前的的简单到现在的多样和复杂无不体现了国家的富强和崛起。这里我就当代中国社会复杂的阶层进行简单的剖析。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发表过《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对旧中国复杂的社会结构及阶级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和梳理,并提出了中国革命所要依靠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及打击的势力。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系列急风暴雨般的政治运动,其中包括土地改革和对工商业者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结构及阶层关系趋向于简单化。到文革结束后的七十年代末期,中国社会阶层主要由三个群体构成:即农民、工人和干部。农民占了人口的80%,生活在城市中的工人及干部,涵盖的范围也较为广泛。当时的干部除公务员外还包括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教师,医生及文艺工作者等。工人中还包括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当时的人们几乎无私有财产,均属工薪阶层。干部和工人之间收入差别也很小。处级干部的工资和六级技工差不多。城市99%的人月收入在30到100元之间,当时的最高工资(中央领导及一级教授)也就四百元左右。社会的贫富差距非常之小,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仅为0.16,在世界上也属非常低的国家。同时也要看到,由于生产力低下及物质财富的匮乏,生活是非常清苦的,多数食品处于凭证限量供应状态,衡量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也处于相当低下的水平,即在0.59左右,处于贫困到温饱之间。从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浪潮,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及阶层又一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财富象滚雪球般增大,各种职业及社会阶层象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当今中国社会的职业及阶层已是包罗万象,错综复杂。要想逐一分析已是相当困难的事。如果用收入及财富的拥有量作为衡量标准,那么可将中国社会的阶层分为三大群体: (一)低收入群体:年收入在4万元以下。(在个税起征点之下)这个群体包括的阶层有:绝大多数农民及农民工,国企和民企中的大部份工人,部份技术人员及低层管理人员,企业退休职工,城市中的低保领取人员,小商小贩,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人员,部份中小学教师等。这个群体人数众多,占全国从业人员的70%左右.这里我要特别提出的是农民工和城市下岗,双解工人: 农民工是个特殊群体,他们是在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涌进城市的打工者,他们干着最艰苦,最危险,最繁重的工作。他们离乡背井,收入微薄,吃住简陋,夜以继日,战斗在各条战线上,今天的中国取得如此辉煌的建设成就是他们劳动的结晶。他们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我们应感谢他们并向农民工群体表示深切的敬意。 城市下岗,双解工人在经济转型期付出了沉重代价。他们在计划经济年代,靠微薄的工资,为祖国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可到了九十年代国企改革中却成了失业群体,他们得到的仅仅是几万元微薄的补偿,他们默默忍受住如此不公平的待遇,继续寻求工作,寻找出路,他们中的年龄偏大者,因找不到工作,只能靠低保度日,还得自已交纳养老保险。为了今后老有所依。今日国家之财力远非九十年代相比,政府应给这个群体多一些关怀和照顾。 (二)中产阶层群体:年收入在4万元以上,百万元以下,或拥有百万元以上资产者.这个群体包括:国企,民营,外企中的白领,公务员,教师中的大部,医务人员中的大部,企业中的高级技工和中层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中的大部,演艺人员,事业单位的中层管理人员,小

划分社会阶层的主要因素分析

划分社会阶层的主要因素分析 社会阶层是具有相同或类似社会地位的社会成员组成的相对持久的群体。即社会按一种或多种因素判定的一个人相对于他人所处的地位。社会阶层是依据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多种社会因素所划分的相对稳定的社会集团和同类人群。社会阶层还不同于社会阶级,其划分测量的标准不仅仅是经济因素,还有其他各种社会因素,如议会分工、知识水平、职务、权力、声望等。 划分社会阶层因素的方法很多,一般有客观法和主观法两类。客观法主要考虑教育程度、职业地位和经济收入等方面,主观法主要考虑个体的个人感受和认同层次。本文试采用客观法分析划分社会阶层的主要因素,并对所熟悉的社会阶层所具有的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进行具体分析。 1、教育程度。文化技术资源在现今社会仍然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其拥有者相对于非拥有者来说,具有一种类似于资本的排他性优势。个体对知识和技能的拥有以及社会的认可,除了可能有极小部分的先天性因素发挥作用之外,其根本还是取决于个体在社会中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在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外的中高层次教育还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况且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个体对中高层次教育资源的占有程度千差万别,这就直接导致了个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不同位臵。

2、职业因素。职业因素对社会阶层分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力与非体力劳动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差异扩大,二是管理者与非管理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差异扩大,这两个方面的表现都是工业社会的技术进步和阶层组织发展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3、智力因素。人在社会中所获得的地位和财富将越来越取决于他的智慧。智商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智慧,但不等于智慧。在我们这个时代,智力——准确地说是认知能力——越来越成为划分社会阶层的重要 因素。在美国,一个人的智商越高,他的收入和地位就越高,智力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出身、性别、族群和信仰等传统的阶层分界线。聪明人吸收知识的能力强,从事技术工作也更出色,所以他们会在教育和工作体系中脱颖而出,形成统治整个社会的高智商阶层。 4、收入因素。不同的收入指标决定了不同的消费心理和实际消费能力。但个人的收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大部分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会逐渐提高,同时也会有一部分人因为收入和生活水平相对下降而落入社会低层;另外,在过渡时期还会出现阶层位臵不确定的边缘性群体。 根据这种分层原则,我初步勾画出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由十个社会阶层组成: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 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大学生阶层●城乡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

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 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它由十个社会阶层和五种社会地位等级组成(参见图1)。这十个社会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各社会阶层及地位等级群体的高低等级排列,是依据其对三种资源的拥有量和其所拥有的资源的重要程度来决定的。在这三种资源中,组织资源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资源,因为党和政府组织控制着整个社会中最重要的和最大量的资源;经济资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它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并不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那么至关重要,相反,现有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都在抑制其影响力的增长;文化(技术)资源的重要性则在近十年来上升很快,它在决定人们的社会阶层位置时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经济资源。 十个社会阶层的界定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实际的行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具体包括:中央政府各部委和直辖市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处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各省、市、地区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乡科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目前,中国的社会政治体制决定了这一阶层在趋于等级分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居于最高或较高的地位等级,是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导性阶层,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及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这一阶层的社会态度、利益及行动取向和品质特性,对于正在发生的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将要形成的社会阶层结构的主要特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在改革的最初十年,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处于政治与社会经济地位不一致的状态,他们的经济利益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在改革的后十年,他们仍是最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并且是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的较大获益者之一。另外,由于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是执政党和政府意志的代表和体现,所以,各社会阶层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之间的关系——与他们的合作或冲突,经常转而表现为对执政党和政府的支持或不满。目前,这一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1%;在城市中的比例为1%-5%;在城乡合一的县行政区域中比例大约为0.5%。 2、经理人员阶层 指大中型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管理人员。这一阶层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干部)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之间的区分界线还没有完全明晰化,其阶层内部的不同来源的成员,在社会政治态度和利益认同方面还有明显差异。这一阶层的社会来源主要是三部分人。第一部分是原来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干部。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这一部分企业干部逐渐从行政干部系列中脱离出来,成为职业经理人。第二部分来自较大规模的私营企业或高新科技产业领域中的私营企业,这些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开始出现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趋势,一些企业主聘用职业经理人来为他们经营管理企业;另一些业主则通过企业股份化而使自己从业主型的创业者转变为职业经理人。第三部分人是三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经理人员阶层是市场化改革的最积极推进者和制度创新者,他们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和现代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这一阶层的成员支配着大量的经济资源,他们都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知识水平,同时,他们的政治社会地位也较高,被称为“老总”。许多大中型企业处于国有或产权不清的状态,实际上是经理人员在支配这些企业的生产资料和经济资源。同时,这一阶层的主导成分与国家权力和海外资本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种状况决定了,经理人员阶层在当前的社会阶层结构中也是主导阶层之一,他们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领域中的影响力——特别是对政府经济决策的影响力,甚至要大于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还在继续扩大。这个阶层还在发展之中,在目前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约为1.5%,但在地区之间的分布极不平衡。这一阶层的成员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城市。据我们调查,在深圳市这类经济中心城市,经理人员阶层所占比例高达9%,远远超过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所占比例;但在经济不发达的贵州省镇宁县,经理人员就非常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经理人员阶层所占比例以及这一阶层的经济回报率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 3、私营企业主阶层 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产并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的人,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即包括所有雇工在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的业主。私营企业主阶层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科院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前言 关于阶级、阶层结构的分析与研究,向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在进行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制定路线、方针与政策的重要依据。《毛泽东选集》的第一篇文章,就就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在这篇纲领性的文献中,毛泽东同志通过对当时中国阶级阶层形势分析,指出了在进行民主革命时期要"依靠谁,团结谁,打倒谁"这一革命的首要问题,为我们党进行革命并取得胜利奠定了阶级路线基础。经过20多年的革命斗争,我们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践证明,这条阶级路线就是完全正确的。 中华人民共与国成立以后,经过土地改革,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经过国家工业化建设,我们国家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大变化,逐步形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这就是同前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基本类似的,并没有形成现代社会阶级阶层结构。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些阶层分化了,有些阶层新生了,有些阶层的社会地位提高了,有些阶层的社会地位下降了。整个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社会分化与流动的机制变化了,社会流动普遍加快。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经济、政治关系发生了并且还在继续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正在向与现代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方向转变。 正确认识目前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的变化,正确认识各个社会阶层的地位特点以及她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发展趋向,正确认识各个社会阶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作用,从中得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阶层结构的科学结论,有利于加深我们对当代基本国情的认识,有利于我们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与经济社会政策。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通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实事求就是地认识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认识这些变化对我们党与政府实行的政策与管理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并据以形成新的理论与新的经济社会政策,用以协调好党与政府同社会各阶层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应当指出,现阶段我们研究社会阶层结构的目的与革命时期不同,已经不再就是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去分清敌我友,而就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目标,安排好协调好社会各阶层的地位与关系,以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保证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治久安。 199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同

阶层分化

有关阶层分化的消极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是一次巨大的历史变革,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肯定其积极意义,但并不意味着否认阶层分化可能产生的弊端。事实上,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潜伏的矛盾很多,面临的问题也是很棘手的。 当代中国阶层之间的矛盾是一个由许多具体矛盾构成的复杂体系,它们分别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文化等领域表现出来。其中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是一切矛盾产生的物质经济根源。中国当代的阶层分化促使了社会个体自主意识的复苏,使公民自愿参与政治以保护自身利益的趋势不断增强,但不同阶层的政治参与水平都参差不齐,表现为政治参与的不均衡性。而各阶层政治参与的不平衡将会直接影响到中国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中国现有阶层结构不合理,存在引发社会危机的结构性因素。该缩小的阶层还没有小下去,该扩大的阶层还没有大起来。社会中间层的规模过小,而像农业劳动者这样的构成社会中下层的阶层规模还过大。 尤其值得我们高度注意的是,从世界发展的普遍趋势来看,阶层结构比例失调往往是引发经济--社会危机的深层次因素,或者会使一个社会难以应对由其他原因引起的经济一社会危机,难以迅速从危机中恢复过来。 一是导致农业劳动者的收人得不到较快的增长。大幅度

地缩小农业劳动者阶层,乃是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者阶层的收入水平的治本之道,舍此而外,任何其他增加农业劳动者收人的措施,都只能起到杯水车薪的作用,甚至根本无法实施。例如,中央政府每次提出使农民增收减负的措施,几乎都会遇到力度极大的反弹;再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例,尽管中央政府决心很大,也只落得中途搁浅的结局。 二是低收人制约了农业劳动者的消费需求,从而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各级政府所采取的种种扩大内需的措施终究难以十分奏效,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存在一个大规模、低收人的农业劳动者阶层,他们没有钱用于更多地消费工业品和服务产品。 三是农业劳动者阶层的收入水平长期低下,潜藏着引发社会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正是由于广大农业劳动者阶层的收人水平过于低下,目前,中国已出现生产相对过剩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这不仅造成了对国外市场的高达30%以上的依存度,而且还潜藏着引发经济一社会危机的可能性。在这方面,国际的经验值得注意。 此外,我们还应当警惕的是,在中国目前的这种社会阶层结构特征与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经济格局之间,也不难发现某种相似性,而欧美的这些国家恰恰就在那个年代爆发了空前规模的社会一经济危机。 其次,农业劳动者阶层的观念和文化素质不适应社会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