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科学研究中的理论框架构建

第4章科学研究中的理论框架构建
第4章科学研究中的理论框架构建

第4章研究中的理论框架构建

一、理论和理论框架的内涵

二、理论框架的作用

三、构建理论框架的原始材料

四、理论构建方法

一、理论和理论框架的内涵

(一)什么是理论

(二)何谓概念框架/理论框架

(三)研究者对理论构建的态度

(一)什么是理论

1、理论的定义:是指为了解释和预测现象,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用系统的观点将相互联系的概念、定义、命题组织在一起的总称。从自然科学的法则来看,理论是“公理”和“定理”,它对事物具有普遍的解释意义,可以用来确定事物之间的关系,并且还可以对事物的未来进行预测。

2、理论的类型:

(1)广义的理论:指的是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范畴的体系或命题的集合,是关于特定领域或对象的系统化知识。

(2)狭义的理论:指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在真实性上是可靠的,与尚未得到实践检验的不可靠的理论相对。

3、理论的构成单元——概念

?(1)概念就是对某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一般化概括;

?(2)在经济学中,概念是对一个或更多关系进行思维的逻辑体系;?(3)概念的特点就是逻辑性的描述,具有内在的抽象性。

4、构成理论的素材——事实

?理论的成立要基于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和环境条件,理论只能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环境下有效,条件改变,理论可能丧失解释力。

(二)何谓概念框架/理论框架

1、含义

?就是对研究的对象/问题进行概念界定和相关变量关系进行逻辑分析形成的理论体系。又称理论分析、理论基础、理论思考。

2、理论框架的特征

(1)它由研究对象的相关概念构成的抽象或数理逻辑关系体系。(2)它是针对或指向研究对象的,特别关注事物或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在研究报告中,既可以集中于一章,又可以分成几章作,形成一个较完整的逻辑体系。

(三)研究者对理论构建的态度

1、基于专业基础性的研究项目都需要构建理论。

?构建理论必须有:(1)研究者有构建理论的能力;(2)要有足够的资料作支撑;(3)构建的理论必须有用,有助于解决现实的问题,有助于提高解释和预测能力。

2、基于对策/政策性的研究项目,不太重视理论的构建。

二、理论框架的作用

1、提供实证研究所需的理论假设。

2、可以用理论框架指导论文后面的实证与对策研究。

3、可促进新的理论发展。

4、可对现存的理论进行修正和证伪。

三、构建理论框架的原始材料

(一)前人的理论

?它是学术界在本研究领域目前已经建立起来的,被公认的理论。在研究报告的位置一般放在第2章理论回顾与借鉴中,以供理论研究的应用。

(二)研究者自己的理论

?是研究者自己对本研究现象的假设、观点和前见等,是研究者对研究现象的一种理性认识和逻辑理解,这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逻辑分析能力。

(三)资料中呈现的理论

?是研究者从被研究者那里直接获得的,或者通过对原始资料进行分析以后获得的意义解释。

?在经济研究中,理论是复数而非单数,同一个经济现象可以用不同的理论予以解释。但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理论往往是单数。

四、理论构建方法

(一)逻辑推论方法

(二)数学推论方法

(三)文献推论方法

(一)逻辑推论方法

?时间逻辑:历史线索、纵向比较。

?空间逻辑:横向比较。

?演绎逻辑:从总体演绎若干样本,自上而下。

?归纳逻辑:从实践中归纳提炼,自下而上。

(二)数学推论方法

?用数学公式推导理论、演绎理论。如在经济学领域的高级政治经济学、高级西方经济学就是数学公式在推导理论。

?通过建立计量模型证实理论。

(三)文献推论方法

?从若干篇权威文献中提炼、连接各观点,形成带有文献支持证据的逻辑体系。(参考相关杂志论文)

五、理论框架的写作

(一)理论框架的写作内容→针对研究对象。

主要包括:

1、相关概念的界定

2、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

3、研究对象的运行机制

4、研究对象的运行绩效评价框架

(二)理论框架在学位论文中的布局。

(三)理论框架的写作要严谨,有严密的结构,站在纯理论的高度来写作。

本章思考题:

1. 何谓理论构架?理论构架的作用有哪些?

2. 构建理论需要哪些素材?

3. 理论研究的方法有哪些?如何运用?

公司分析框架

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第一部分概述 项目名称: 项目单位: 一、企业简介 1、目标企业得历史沿革,隶属关系,企业性质及制度;目前职工人数。 2、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各交通运输条件(铁、公路、码头与航空港口等),运输方式。 3、年设计及实际生产能力,运营状况。 4、产品种类,主导产品名称及产量。 5、能源供应条件(水、电、汽、气、冷冻等)配套情况。 6、主要原、辅、燃料得供应量及距离,费用情况。 7、产品质量状况及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得定位与知名度。 8、产品出口量、主要国家与国外市场份额。

二、项目概要 三、简要分析结论 第二部分团队与管理 一、董事长、法人代表 二、原有股东情况 三、主要管理人员 四、主要技术负责人员 五、员工与管理 管理及人力资源评价指标 1、内部调控就是否合理 2、管理组织体系就是否健全 3、管理层就是否稳定团结 4、管理层对市场拓展、技术开发得重视程度 5、有否科学得人才培训计划 6、各层面得执行情况

第三部分产品与技术 一、产品介绍 二、产品应用领域及性能特点 三、主要技术内容 四、技术先进性 五、产品技术指标 六、国内外技术发展状况 产品评价指标 1)产品就是否具有独特性,难以替代 2)产品得开发周期 3)产品得市场潜力 4)产品得产业化情况 5)产品结构就是否合理 6)产品得生产途径 技术评价指标 1)技术得专有性(技术来源) 2)技术得保密性(专利保护) 3)技术得领先性 技术开发 1)技术开发投入占总收入得比重2)技术开发体系与机构 3)技术储备情况

第四部分市场及竞争分析 一、市场需求 二、目前得市场状况 产品市场分布 三、产品应用市场前景分析 四、产品市场需求预测 五、产品市场竞争力分析 (1)产品质量竞争力分析 (2)生产成本竞争力分析 (3)产品技术竞争力分析 六、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1)国内主要竞争对手分析,列出前20名。做出竞争对手一览表。(2)国外竞争对手分析 (3)潜在竞争对手分析 (4)竞争对手融资情况、技术情况、资产规模情况 七、市场竞争状况分析 (1)市场垄断情况 (2)该行业就是否存在剩余生产能力,目前就是什么情形?(3)该行业转换成本高低 (4)该行业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 八、企业发展趋势与行业发展趋势比较 (1)技术发展趋势比较

基于理论框架的实践分析

基于理论框架的实践分析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地方治理能力的评价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指标体系设计不够科学合理,缺少公众满意度等相关指标,指标体系设计没有突显对结果负责的管理主义视角的责任机制。而且各地政府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未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未能充分体现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治理的实际需要,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实用性。二是对评价结果的运用不够重视,使得治理能力评价工作对治理效果提升的实际作用不大。三是地方治理能力评价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以至于各地的评价体系的设计和评价行为的实施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使得评价工作随意盲目,缺乏规范性。四是评价工作主要是由治理主体主导,也就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参与地方治理能力评价的途径不畅,以至于评价结果缺乏可信性,削弱各方参与评价工作的积极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治理”、“治理能力”、“社区治理”等概念,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表明治理理论与治理体系不仅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地方治理能力,作为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显现[1]。 结合大连的实际情况,大连市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全国5个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之一,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金融中心,航运物流中心,东北地区最大的港口城市。大连市的综合竞争力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大连地辖市内四区,市外三个区、三个县级市和一个海岛县,大连市内四区包括39个街道办事处,市外三区和四个县级市包括47个街道办事处,全市共有人口 669万[2]。如何整合大连市多层治理体系,形成合力,实现大连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摆在大连市面前的重要问题。通过实践过程,我们发现近年来大连市社会治理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大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创新社会治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符合大连实际情况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持续提升。西岗区365工作体系就成为全国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的样本,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学习。但通过对大连市治理能力的评价过程,会发现大连市社会治理还存在差距和不足,需要加以改进。 首先,地方治理机制不健全。居民参与力度、深度、广度不够。公众没有广泛地参与到地方治理中,地方治理体系还没有从实质上将公众的行为纳入进来,公民在某种程度上游离于地方治理体系之外。第二,地方治理理念陈旧。居民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地方治理能力建设与发展的主体,没有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甚至认为社会建设与发展是政府的事。而政府仍沿袭之前的治理模式,没有意识到地方治理能力创新的重要性。第三,有关地方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法制不健全。我国关于地方治理或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多,现存的法律法规涉及范围较小也不够完善,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地方治理能力的创新。第四,地方治理体系中第三方参与力量相对薄弱。社会自治组织和中介组织比较弱小,社会资源难以有效整合。社会中介组织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权威,没有足够的能力弥补政府部门在社会治理中的局限。然而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对于较好地满足居民需要,充分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健全地方治理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3]。最后,地方政府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公众对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但是地方政府往往受财力和管理能力的限制,无法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其提供公共

战略管理分析框架

战略管理分析框架 经营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规划,主要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使命的条件下,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同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的事业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地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 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和连续的过程,下图显示了一个完整的战略管理过程。尽管在企业中有多种因素影响着战略管理的正规程度,但战略管理是直觉与分析的结合,即使是中小企业也能从这一分析流程中得到启发。

一、外部环境分析 企业的外部环境,是指存在与企业周围、影响企业经营活动及其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与力量的总体。企业的外部环境是错综复杂、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分析就是通过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明确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行业结构分析 在行业分析阶段,我们根据迈克尔﹒波特的行业竞争的五种力量作为分析框架: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侃价能力、卖方侃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这五种力量决定着行业的竞争强度,也决定着行业的利润水平。 (A)现有竞争对手分析 1、信息收集 在进行竞争对手研究时,通常通过下面的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研究竞争对手当地的报纸、行业报纸和期刊的公开报道 ?收集竞争对手领导层的公开讲话 ?收集专业机构的统计数据 ?接触竞争对手的广告机构、咨询机构等 ?进行一定范围的实地调查 ?接触竞争对手的营销渠道、供应商、顾客 ?收集竞争对手的公开报表 ?访问竞争对手的网站 2、竞争对手分析框架 在进行竞争对手分析时,我们通过对综合目标、企业假设、潜在能力和现行战略四个方面的研究,得到竞争对手的战略选择方向。其分析模式可以用下面的图示加以说明。 (1)综合目标研究: 我们主要通过收集的信息,分析下面几个命题,得到竞争对手综合目标的结论:?竞争对手的财务目标 这主要包括竞争对手在长期业绩与短期业绩、利润水平和收入增长、企业增 长与利润分配之间的权衡 ?组织结构及关键性决策的责任和权力分配 这揭示了竞争对手关于各职能领域的相对状态和协作情况,并且突出了战略 重点。

社会工作理论框架

社会工作理论框架

————————————————————————————————作者: ————————————————————————————————日期:

第二章社会工作理论范式:四个传统 (1)认识论: 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2)实证传统: 孔德。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建立知识的客观性。只要应用科学的方法就一定能找到客观事实。 (3)人本传统:卡尔罗杰斯。 主要观点: 1.强调人的责任;人们自己最终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这就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基础。2.强调“此时此地”;只有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去生活,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完善的人。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刻,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会常常告诫你“今天是你剩余生命里的第一天”。 3.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他们鼓励自己能够克服自己所遇到的暂时的困境。 4.强调人的成长。让所有需要立刻得到满足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当人们眼前的全部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不会感到满意或幸福,而要得到满意或幸福则是永远地积极地寻求发展,这就是人的“自我完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除非有困难阻碍我们,我们会不断朝着这种满意状态。 (4)激进传统: 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思潮并在后期结合女性主义理论等而产生,寄希望从更大的社会层面推动社会运动与变迁,实现改变。认为知识和兴趣不能二分,倡导结构分析,个人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在他们看来,个人解放和社会变迁也是社会工作的目标,变迁的脚垫在于政治行动和广泛的社会变迁。 (5)社会建构传统: 概念:现实是由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个人生理、发展进程,认知结构)构建而成的。 关键点:语言、知识、文化、环境 理论观点: 1.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现实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自己体验世界,并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字向他人描述他们的现实,进而打造属于自己的现实。 2.人们在发展对世界认知的过程都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会与环境进行互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刺激。创造现实,主动或被动接受现实的塑造。 3.每个人的现实和知识是被旋转在历史和文化情境中的;现实是由这一历史和文化情境中的社会互动发展而成。 4.语言被用来表达个人的现实。文字是专制的。不同的人、行业或阶层使用的语言是不同的。 5.没有客观的现实,也没有一个所谓的真实。个人所构建起来的现实是别人无法完全理解的。 第三章心理动力理论(上)——精神分析和自我心理学 评价:关于自我取向的研究比较有效果,但是聚焦于个人,没用重视环境因素。

公司基本面研究框架

公司基本面研究框架 第一部分:确定一家公司的“质地”(描绘一家公司的总体印象) 1.1 天花板 天花板是指企业或行业的产品(或服务)趋于饱和、达到或接近供大于求的状态。在进行投资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企业属于下列哪一种情况,并针对不同情况给出相应的投资策略。在判断上,既要重视行业前景,也必须关注企业素质。 (1)已经达到天花板的行业——极度饱和的行业(如钢铁行业)。投资机会来自于具有垄断经营能力的企业低成本兼并劣势企业,扩大市场份额,降低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边际成本,从而进一步构筑市场壁垒,获得产品的定价权。如果兼并不能做到边际成本下降就不能算是好的投资标的。比如,国企在行政推动下的兼并做大,并非按照市场定价原则进行,因此其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此类国企不具备投资价值。 那些在行业萧条期末端仍有良好现金流,极具竞争能力的企业在大量同类企业纷纷陷入困境之时极具潜在的投资价值。判断行业拐点或需求拐点是关键,重点关注那些大型企业的并购机会,如国内四大钢铁公司。 (2)产业升级创造新的需求,旧的天花板被解构,新的天花板尚未或正在形成。如汽车行业和通讯行业。这些行业通常已经比较成熟,其投资机会在于技术创新带来新需求。“创新”——会打破原有的行业平衡,创造出新的需求。关注新旧势力的平衡关系,代表新技术、新生产力的企业将脱颖而出,其产品和服务将逐步取代甚至完全取代旧的产品,如特斯拉电动车(TSLA) 和苹果(AAPL) 的创新对各自行业的冲击。 (3)行业的天花板尚不明确的行业。这些行业要么处在新兴行业领域,需求正在形成,并且未来的市场容量难以估计,如新型节能材料;要么属于“快速消费”产品,如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延长人类寿命的医药产品和服务。这类行业历来都是伟大企业的摇篮,牛股层出不穷,要重点挖掘那些细分行业里具备领军地位的优秀企业——即:小行业里的大公司。 我们完全可以从公司和行业报道中,通过以上3点探讨深刻了解一家公司的行业地位和未来想象空间。重点是明确:1. 有没有天花板?;2. 面对天花板,企业都做了些什么? 1.2 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是指企业提供哪些产品或服务,企业用什么途径或手段向谁收费来赚取商业利润。比如,制造业通过为客户提供实用功能的产品获取利润。销售企业通过各种销售方式(直销,批发,网购等等商业模式)获取利润等等。 研究商业模式的意义在于:1. 是不是个好生意?2. 这样的生意能够持续多久?3. 如何阻止其他进入者?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商业模式、核心竞争力和商业壁垒。商业模式,核心竞争力和壁垒三位一体构成公司未来投资价值:前者指企业的盈利模式,核心竞争力是指实现

中国的政策过程理论分析框架

中国的政策过程理论分析框架 一、中国的政策过程 中国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共识”的目标诉求。共识就是意见一致。我国的宪政制度、政府体系以及党政关系均将共识视为政策目标。在政策过程的实践中,共识诉求甚至超越单纯的理性目标,如用政策方案的“可批性”代替“可行性”的情形。共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达成,如指令、协商、竞争等。 政策过程由政策舞台、政策参与者和共识过程三个变量构成。政策舞台即政策制定的政府部门、机构或非正式组织。政策参与者指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影响政策制定的行为个体。共识过程即意见收敛的过程,在政策研究中,共识过程与信息流动的方向、官僚组织的层级、参与政策制定的组织及网络等均相关。 政策过程的模式受到制度环境的显著影响。 制度环境包括政府组织结构、资源配置方式、产权结构和意识形态等变量。 政府组织结构决定了政策制定的舞台、程序和规则,并规定了政策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关系。 资源配置方式和产权结构决定了政策参与者的利益格局和政策立场。 意识形态决定了政策参与者的政策信仰和政策偏好。 由于不同的政策参与者在权力关系、利益格局和政策偏好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性,政策压力和冲突随即形成,政策过程就是缓解政策压力、解决政策冲突的共识形成过程

政策舞台的制度化层面就是政策提出、酝酿、构思和决策的官僚体系。官僚体系是政策舞台的制度化层面就是政策提出、酝酿、构思和决策的官僚体系。官僚体系是政策过程的组织基础和制度框架,它规定了各个部门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职能分工,从而限定了政策在哪些政府部门制定、经由何种程序和规则、最后以何种方式颁布和执行。制度化层面上的官僚体系提供政策过程的正式规则,其政策压力和意见传达、收敛、并达成共识的过程通常是自下而上的、程序化的过程; 政策舞台的社会化层面就是参与或影响政策过程的机构、团体或个人所组成的非正式关系网络,即协商网络。揭示了官僚组织和正式制度背后的动态因素,如哪些人在积极推动、其影响力的来源、作用途径和影响强度等。协商网络因政策领域不同而呈现出较大差异,通常根据行为主体参与程度的差异分成不同的层次,即决策层、酝酿层、影响层,形成由内及 外渐次扩散的涟漪。社会化层面上的政策协商网络则为政策过程提供了潜在的、关键的动力,其政策压力或意见的传达、收敛和共识形成的模式通常是自上而下的、间断性的过程。由于制度化层面上的政策过程缺乏动力和自发收敛的可能性,而社会化层面上的政策过程又缺乏相应的合法性,因此,两者的有效互动才能够形成最终的政策共识。

上市公司分析框架

二OO人年二片 -?公司柢况二.行业研丸分析三?上市公SI业务和财务分析 £?报舍格丈

公司柢况 K公司发展简历 2、股本情况 3、实际控制人情况 4、婭营管理人情况 行业研究分析 行业研究的目的杲尊握行业发展演受的规律.廉测行业发用方旬-斗找投资机会.研究范?包括: 】?行业的生命周期定位: 2.彫响行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包括技水进步.政府政策.社会 t迁-人口鰭构.国外市场形响等; 3.行业€求分析; 4>行业供给分析?包括行业诜入豎圣.行业容量絳; 5> R利能力分析.包括供陷/需求对比关系.成本S 素?产fi 定价-国际审场竟爭年.

上市公司业务和财务分析 公司研究的主5内客: 公司发展历S 与S 姐改制过程; 产品结W 与主管收入构成; 在行业内的地位与带场占有率; 与同行业金业的枝心*争力比ft; 金业皆理水平与企业文化; 技术开发实力.投入与研兗戍果; 销智队伍建议与销售网络建设; 投资顶目进度与前景; 企业的发展A 略; 2、 3、 4. $■ 6、 7. 8A 9. 10.資本运営分析; 1K 财务分析- 研龙员帳^^^以下资料,从股票基本库中选择值存进一步探 琮的股累进入股累投资初选库: r 研龙员自己独i 分析上市公司公开披《信息.倚别是财 务报表:a 踪行业发展动向:比较同一行4:中#企业的竟 爭实力;关注行业政策变动;技术分析; 2?阅读证券公司以及其他晞充机构的分析报會?并与证养 公司圻究员充分沟通-

研究员从《垠投资初选库中选择有潜在投资机会的上市公司.谜疔深入仙致的调査和研究.S序如下: 1.硏究员对》股累投资初遥暉"中股累的有关资料进行案头分析; 2.衣经过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对上市公司进行调研,深入挖堀公司的投倂价值和 投资风险; 3.根据研宪分析的《求,对与该公司相关的上审公司.行业主管部门? 行* ?硏究 机构、供傲裔.硝售商等机构进行调研和拜访?进行第条度的研究; 4.5出全详尽的研S报ft,阐明股累的投《价值.投费风险、适含买入和奏出的时 机与价格; 5.向投密倂究联席会议说明建议列入?股某投?备选库?的理由; 6.对已列入“股S投资备选库'的股*出建议的研究员毎年至少要与上市公司的 isa*理人员进行访《?对公司发生的新情况与重大受化, 写出-公5]调研报吿",提出畏否将该股票剧除*股?投备选库?的书面总见? ■帝工件《帝; 4?够的虐#: 读上《公司期ftp. ■?养.■授.申&苇公齐?1??屛1?>任鼻公司输吳81$?再仔■牛怖: MC好 Miftt列出*?出的M?:出上《赴匐启关人貝《釣見11幷梅? 人H仗诵门: 咄补毎; ??生』逸住?曙址. 金團的植心力.有无逹入《?: ?划?松m瓦: 鞘frEMs与冃牛是&与1产tt力r做同!h ??层曲績力与??: 枚*套务乌81竟畀女工体的Alt M/Ata^: p土发展"!■nitA: 的公司说令<桂的公乩写出仝耳确克嫩4?

产业经济学核心理论框架研究

2013年第9期(总第435期)上 一、研究出发点 1.产业经济学的进步有目共睹 由于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的产业经济发展情况越来越明朗。当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用产业经济的发 展规律来完善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尤其是这些年来产业经济学的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科研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被授予了硕士以及博士学位点。1998-2002年,四年间产业经济学家出版了大量有关产业经济理论的书籍,并撰写了大量教材供学生选择。 2.学科内容涵盖较广,与类似学科重复性较高 在历史上的经济工作当中,人类往往重复地建设生产,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在这样不断的重复中,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就被白白浪费了。当下,人类开始重视对资源的节约,也开始制止上述情况的发生。 因此,制定了大量行业相关的规章制度。在当前的产业经济学著作与教材当中,有大量与兄弟学科相冲突的内容。大量著作中与政治经济学、管理学、生产力、经济学、政治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有较大的重叠之处。为了确保产业经济学的健康发展,应当切实减少上述重复的内容。 3.事物的本质主要受到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影响 在以往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事物的本质主要分成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所以往后的研究中应当重视产业经济学的主导作用,这样才能够摆正产业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二、指导思想与学科定位 在我国,由于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必须要以毛泽东思想、马列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结合当代中国的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教授,才能准确无误的揭示出产业经济行业的发展规律。因此,在高校的教学当中应当充分重视实践的益处,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外国的经验教训来完善我国的教学。只有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运用,采众家之长,并融合到自己的教学当中,才能自成一派。 在我国的学科建设上,必须要重视其核心内容,以此为出发点来展示学科的长处。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学科教学真正的重点所在,确保与其他的学科没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只有明白了在整个学科教育中所处的位置,才能够切实发挥教育的长 处。因此,在教学中突出产业经济学的定位就成了当务之急。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当中,往往分成理论与应用两大种类。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内,主要囊括了社会生产关系等内容,并且包括产业经济学在内。笔者认为,无论自然科学的种类 是什么,都围绕着生产力的发展开展研究。因此,需要生产力经济学以及应用经济学对社会生产力开展研究。 作为经济学原理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经济学主要对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 我国的社会主义要想尽快实现现代化,就要大力发展产业经济的研究。产业现代化主要分成两个部分,其中之一是产业现代化,主要通过高新科学技术以及灵活的管理模式来提升产业的建设水准。这样的方法能够有效提升现代产业的技术指标,并且能够有效地实现产业技术、产 业管理的现代化。作为现代产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研究在其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当前阶段,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就要在保证完善的经济体制的同时,兼顾到经济增长。传统的经济体制主要以计划经济为主,而当前正在慢慢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并且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方式不再适用。因此, 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改变现有的经济体制,这也是政治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研究的重点所在。自古以来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之间就充满的辩证关系,在实际生产当中,生产关系一般由生产力来决定,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情况也由生产力的发展来决定。因此,要想彻底改观现有的经济体制,就应当从经济增长方式下手,加强产业管理学的研究工作,确保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应用到上述研究成果。 三、核心理论框架设计 相关硕士的培养要以“宽口径,厚基础”为原则,尤其是在产业经济学方面有建树的高精尖人才。对于产业经济学的深度发掘,不应只在其定义以及核心方面下功夫。如果想要真的深入掌握其核心,就一定要吃透其核心内容以及相关理论和整体经济走势的互惠关系,其核心内容如何使用,还有核心规律在 使用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规定等。不仅如此,一定要切记重点不可以偏差,必须要以核心内容作为重点。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硕士生使用教材《产业经济学》,全书绪论以外共有五篇分别29章,约 收稿日期:2013-08-08 作者简介:毕小升(1989-),女,山东日照人,本科。研究方向:金融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核心理论框架研究 毕小升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当前形势下,产业经济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由于涵盖了大量的知识,所以其内容往往与其他学科有重叠的地方。 为了使产业经济的发展更加健康,应当切实加强有关产业经济学思想的研究,并确保其学科定位始终正确。在此基础上,优化现有的产业经济学核心理论中有关理论框架的研究,以完善学科的主题思想。 关键词:核心理论框架;产业经济学;学科定位;指导思想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24-0243-02 【探索带】Explor at ion Zone 243

企业公司战略管理分析框架

企业公司战略管理分析框架【本文为Word版,可修改编辑!】

战略管理分析框架 经营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规划,主要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使命的条件下,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同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的事业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地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 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和连续的过程,下图显示了一个完整的战略管理过程。尽管在企业中有多种因素影响着战略管理的正规程度,但战略管理是直觉与分析的结合,即使是中小企业也能从这一分析流程中得到启发。

一、外部环境分析 企业的外部环境,是指存在与企业周围、影响企业经营活动及其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与力量的总体。企业的外部环境是错综复杂、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分析就是通过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明确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行业结构分析 在行业分析阶段,我们根据迈克尔﹒波特的行业竞争的五种力量作为分析框架: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侃价能力、卖方侃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这五种力量决定着行业的竞争强度,也决定着行业的利润水平。 (A)现有竞争对手分析 1、信息收集 在进行竞争对手研究时,通常通过下面的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研究竞争对手当地的报纸、行业报纸和期刊的公开报道 ?收集竞争对手领导层的公开讲话 ?收集专业机构的统计数据 ?接触竞争对手的广告机构、咨询机构等 ?进行一定范围的实地调查 ?接触竞争对手的营销渠道、供应商、顾客 ?收集竞争对手的公开报表 ?访问竞争对手的网站 2、竞争对手分析框架 在进行竞争对手分析时,我们通过对综合目标、企业假设、潜在能力和现行战略四个方面的研究,得到竞争对手的战略选择方向。其分析模式可以用下面的图示加以说明。 (1)综合目标研究: 我们主要通过收集的信息,分析下面几个命题,得到竞争对手综合目标的结论:?竞争对手的财务目标 这主要包括竞争对手在长期业绩与短期业绩、利润水平和收入增长、企业增 长与利润分配之间的权衡 ?组织结构及关键性决策的责任和权力分配 这揭示了竞争对手关于各职能领域的相对状态和协作情况,并且突出了战略 重点。

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一)

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一) 一、问题的提出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同是会计系统的两个分支,但管理会计的发展和被重视程度远不及财务会计。目前发展的现状是理论落后于实务,这主要表现于管理会计迄今仍没有一套完整的能够解释、指导并可以应用于管理会计实践的理论框架。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管理会计研究素来都是偏重于方法研究,而不重视理论结构的研究,如对管理会计目标、假设、原则、方法等基本范畴及其内在联系,迄今少有深入细致的系统研究,使得管理会计至今仍未形成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由于管理会计向来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理论的贫乏导致管理会计实务长期缺乏理论指导,从而严重制约着管理会计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尽管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及行为科学等一些研究成果已被陆续引入到管理会计之中,从而扩大了管理会计的适用范围,但是,管理会计对于源自这些不同学科的科学成果,尚未能全面而充分地消化,人们还只是依据这些成果对管理会计的某些假设作了程度有限的修正,有些尚处于定性分析阶段,还缺乏应用价值。对西方管理会计主要是进行翻译和介绍,在理论研究上也没有突破。没有系统理论支持的学科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学科,管理会计正是处于这样的一种状态,可以说这是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上的遗憾。由于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不完整和学科体系的不规范,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缺乏明确的中心、清晰的主线和实质性联系,使得管理会计的内容既不统一又不确定,主要表现在管理会计的教材编写内容上很不统一,与其他学科的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不仅不利于学习和掌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该学科的深入研究和推广运用。我们说任何一门学科是否具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是该学科能否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并不断发展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该学科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的关键。 另外,中国会计学会“九五”科研规划的总体目标是要基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2002年9月26日中国会计学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暨理论研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总体目标是在总结实施经验和吸收已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惯例协调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管理会计同样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理论结构,以便有效地指导管理会计实务。为此,就产生了“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的必要性问题。二、关于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问题 什么是管理会计理论,它的基本理论应将如何表述呢?我国著名的管理会计学家李天民教授认为:管理会计理论可定义为“是一套由前后一致的管理会计对象、管理会计职能、管理会计目标、管理会计基本概念、管理会计基本假设、管理会计原则所组成的概念框架,用来解释、评价、指导、开拓和完善管理会计实务”。要建立管理会计理论框架,首先得解决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问题。近几年来,理论界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较为热烈的讨论,至今尚无统一的定论。关于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大致有这样几种观点:管理会计本质起点论(王棣华)、管理会计对象起点论(孙茂竹)、管理会计目标起点论(盂焰),可说是各有其道理。而作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应当具有一定的条件或特征,主要应有这样几条:逻辑起点是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的会计范畴;逻辑起点能对其他抽象范围进行推理论证;逻辑起点能够连接会计系统和会计环境;逻辑起点能够联系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逻辑起点是会计最本源的问题,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逻辑起点是内在的、客观的。经过对上述几种观点的研究和思考,本文认为,管理会计的目的,即协助组织/企业的管理者制定合理的经济目标,并为实现整个企业组织业绩最大化目标而进行合理决策,是符合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全部条件。以此为起点,有利于建立首尾一贯、逻辑严密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从这一起点出发能够真正推导出其他抽象范畴。 管理会计的目的之所以能作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正是在于能够正确揭示管理会

框架理论.

在传播学界,许多学者认为“框架”并不是一个发育完全的理论范式(Scheufele,1997),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相当模糊的、充满矛盾的概念,在新世纪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框架理论起源于两方面的研究:首先是社会学方面,Heider的归因理论和Goffman的框架分析认为,世界纷繁复杂,个体为了洞悉事物的因果关系,往往采用“主体框架”来认知世界。用Goffman(1974)的话来说,框架作为一种认知的结构,帮助个体去“定位、感知、确定和命名”周遭的环境和信息。另一个方面是认知心理学,Sherif的参照框架理论和Kahneman、Tversky的预期理论认为,个体的判断和认知是在一个参考框架下进行的,而框架则是一套控制感性认识、逻辑评价或社会行为的标准、信仰或预期。这两种起源的区别在于,后者认为框架是“心灵的内在结构”,而前者则认为框架是“建构话语所使用的策略”(Pan & Kosicki,1993)。 框架理论与传播学结合起来,强调框架就是选择事实的某些方面,使被选择的部分在传播文本(电视节目、新闻报道等)中更为显著(Entman,1993)。也就是说,框架按照某种特定的规范和惯例,简化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实,有选择地迅速将其整合到新闻报道中,这个框架隐含在采写、编辑、组织等过程——当然,这是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说,实际上,框架理论所涉及的领域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就是刚才提到的新闻生产角度,研究媒体框架如何被建构;其次是从媒体内容的角度来考察媒体框架是什么;最后是从效果研究的角度来分析受众如何接受和处理信息,即受众框架(陈阳,2007)。如何和框架理论的两个起源联系起来,我们不难看出,前两个角度(新闻生产角度和媒体内容角度)是与社会学联系起来的,该方面研究往往站在一个批判的立场,比较典型的就是讨论新闻生产与权力的关系、媒体内容与社会偏见的关系;而效果研究的角度则与心理学结合,则往往处于相对保守的立场,关注的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基于研究选题的需要,我们把关注点放在媒体内容这个方面,也就是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新闻文本的研究。框架是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为新闻事件赋予意义”(Gamson,1987)。正如前面提到的,框架就是对新闻事件的选择、强调或排除,是某些信息在新闻文本中更加突出,从而影响受众对世界的感知,乃至态度。建构框架常采用的方法包括选择和重组——选择就是一种“边界”,就像李普曼所说,新闻就像是探照灯射出的光束,光束之外的社会事实就像没有发生过一样。框架确定了某种边界,边界之内的事实被强调,边界之外的事实则被“无视”。重组是建构框架另一种方法,它通过从新排列新闻素材的报道顺序并赋予新的含义,从而形成一套解释社会现象的内在结构或角度。但无论是采用选择还是重组,框架都是通过符号和修辞而建立起来的。因而,我们的研究对象就是这些在新闻文本中构成特定框架的符号和修辞。 McCombs等人(1997)认为,框架理论与议程设置理论关系密切,是“议程设置的第二个层面”。该看法正确与否并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但他们提出来的frame building和frame setting两个概念得到了其他学者的广泛认同。用这两个概念,结合Entman(1993)提出的四种框架类型①Problem definition②Causal interpretat ion③Moral uation④Treatment recommendation, Zhou & Moy(2007建立了一个适用于对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关于“宝马案”的新闻报道和网络民意的内容分析研究)的模型: 这个模型对于我们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还必须根据选题的需要进行修改。从框架类型的方面来说,有学者在对美国和欧洲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五种新闻框架类型(Semetko & Valkenburg,2000)——①Conflict frame②Human interest frame③Economic consequences frame④Morality frame⑤Responsibility frame。结合上述模型和这个五种新闻框架类型,根据将要进行的、具体对新闻文本的内容分析,建立一种适用于该研究的模型,是我们下一步的讨论、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 Goffman, E. (1974.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2. Pan, Z., & Kosicki, G. M. (199 3. Framing analysis: An approach to news discours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3. Scheufele, D. A. (1999. Framing as a theory of media effect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 Entman, R. M. (1993. 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框架理论 脉络梳理

框架理论——梳理 一、框架的定义及其发展 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由高夫曼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高夫曼社会学家 代表作:《框架分析》 【主要观点】 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她对于情景的定义,这种定义可以分为条和框架,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 高夫曼对于框架的定义: 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框架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源自过去的经验,二是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美国西北大学政治系学者丹尼斯&詹姆斯 传播学者和政治学家所称的“框架”一词主要涉及两种情况: ①媒介框架(或称传播框架):当有关议题或事件的信息传递给某听众时,讲述者所使用的字词、图像、短语和讲述风格,强调讲述者想要突出的重点。 ②受众框架(或称思维框架):指某受众对事件情况的认知性理解,强调受众所认定的事件最重要的部分究竟是什么。 美国天普大学学者Zizi Papacharissi&Maria de Fatima Oliveira 框架即是选取已知事实的某些因素,并使之在用于沟通的文本中更加引人注目,目的是促使人们对被描述事件产生某种特定的认知,因果判断,道德评价、应对措施。 美国学者加姆桑 在高夫曼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框架的定义,认为框架定义可以分为两类: 界限:包含了取舍的意思,代表取材的范围 框架 架构:人们通过架构的方式来解释外在世界 n.&v. 作为名词:即形成了的框架(臧国仁,1999) 作为动词:是界限外部事实,并心理再造事实框架的过程 对于动词的框架,其具体机制有以下几种说法: 基特林:认为是选择、强调和排除 恩特曼:认为是选择和凸显 钟文蔚&臧国仁:认为是选择与重组等

系统阐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结构与层次

系统阐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结构与层次 什么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类社会起源、演变、范畴、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关心的是一群人集合在一起的时候的活动规律,关心人类活动的功能和功效。主要包括社会学(对市民社会的研究)、政治学(对国家、政府的研究)、经济学(对市场运行机制的研究)等,具有整体性、客观性、价值性等特点。 《书伯斯特新世界大辞典》给“科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利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加识。”可以做这样的概括:首先,科学具有客观性;其次,科学具有系统性;第三,科学具有普遍性;第四,科学具有实证件;第五,科学具有毛开放性。总之,科学不相信一劳永逸的发现,不接受千古不变的结论,科学是开放的。 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研究都有着鲜明的区别。与自然科学研究相比,首先,社会科学研究的研究对象具有不可重复性、个性事件、难以模拟、难以控制、复杂性、难以简单化、难以量化、认识对象反作用等,它意味着社会科学研究需要抽取更多的样本,而且难以做出准确的长期预测,研究结果的推广范围小;其次,社会科学研究的研究更多地受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研究者的阶层地位、政治倾向、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知识结构和时空环境等因素;第三,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个体件与整体性的统一,必须坚持实证性与理解性的统一,必须坚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与人文学科研究相比,首先,意图不同。人文学科关注的是具体的特殊性,通过特殊性来探讨人生的意义;而社科学关注普遍的共性;其次,方法不同。人文学科主要是采取主观思辨方法,体察对象的主观思想状态,依靠直觉或理解进行研究;社会科学则主要采取科学方法开展研究。 科学研究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自觉,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它不仅仅是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观测和实验活动,也不仅仅是学者是书斋中皓首穷经耳朵读书与写作工作,而是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验证结论的全过程。主要有实证主义方法论、非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工具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源于孔德,主张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具有一致性,并寻求普遍规律性的观点,认为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事实(对象)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客观实在;主张整体主义的方法论。代表人物有孔德和涂尔干。孔德提出人类进步法则,有三种理论状态:神学的或虚构的;形而上学或抽象的;科学的或实证的。分别对应:军事社会;宗教社会;工业社会。涂尔干有纲领性著作《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自杀论》,提出社会学与社会哲学的分离。 非实证主义主要为现象学与理解方法、批判理论、构建主义。现象学的代表人物为狄尔泰、韦伯和胡塞尔。主张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能科学之间有明显的不同,表现在研究对象和目的等方面,特别重视理解方法;以个人主义方法论为特征倡导定性研究方法,而不是定量研究方法。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为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罗姆、哈贝马斯。认为科学研究目的不是解决“是什么”,而是解决“应该是什么”,又对经济基础的批判转向了对上层建筑的批判,即对意识形态或社会文化的批判。建构主义(爱丁堡学派)代表人物为布鲁若.拉图尔、卡林.诺尔-塞蒂纳、巴恩斯、大卫.布鲁尔(四信条:因果性信条;无偏差性信条;对称性信条;反思性信条)。 工具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流行于20世纪40~60年代,有拉扎斯菲尔德的哥伦比亚学派(定量研究)和芝加哥学派实地调查。主要着眼于具体的社会现实事物或制度,力求通过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改进,通过研究语言的数学化和形式化,发展实证主义社会学。强调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避免个人思想和偏好的介入。 社会科学与外部社会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社会科学研究者与外部非专业研究人员的冲突和社会科学研究者与外部专业研究人员的冲突。一、社会科学研究者与外部非专

“框架”理论综述

“框架”理论综述 0916011班091601119号杜翔翔 学习完“框架”理论,对大众传播的效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框架”理论在传统的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的相互影响之外,进一步探索媒介议程对事件属性和受众归因的影响。 从资料上看,“框架”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它被有的学者称为“研究媒介与民意关系的新典范”。20多年来,“框架”理论被广泛引用,国内外分析和研究框架理论的文章也很多,呈现出一种开放式、多元的取向,但是国内全面介绍该理论的文献却并不多。 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对“框架”理论做一系统的梳理,不仅包括“框架”理论的主要观点,更重要的是该理论合理存在的理论假设和前提,对于正确应用框架理论,同时弄清楚框架理论与议程设置、显化理论的区别和联系,显得十分重要。 从“框架”的定义看,分为“界限”和用以诠释社会现象的“架构”。而从“框架”理论的观点来看。威斯康星大学的Scheufele教授认为,框架分析既不是一个发育完全的理论范式,也不是一个连贯一致的研究方法。更准确地说,框架分析是话语分析领域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方法,尽管有时会出现部分的矛盾。也就是说,框架分析从属于话语分析的范畴。目前,我国国内的许多研究就是在此范畴内展开的。美国社会学家欧文·高夫曼。他在《框架分析》一书中,把学者们对“框架”理论的分析和研究进行了理论上的连结。他假定“人们对某一情景的定义是建立在与组织原则的协调一致上的,这种原则操纵着事件以及我们对这些事件的主观卷入。”在此前提下,高夫曼探讨人们建构某特定现实所遵循的规则,关注人们如何建构现实一隅,或“意义的一个特定范畴”。高夫曼指出,“框架”是元传播层面的资讯,是传者提供给受者应当如何理解符号的诠释规则。高夫曼的“架构分析”部分地建立在这种元理论的基础之上,他指出,人们的日常活动隐含或使用了特定的诠释框架,它在特定行动场景下意义自明,欲使原本混沌的情境变得具有某种意义 而“框架”效果理论并不绝对地认为,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对应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社会建构学派”主张的“协商性”媒介效果,包括两个主要观点。第一:认为大众媒介在建构社会现实方面有强大效果,第二,认为媒介效果在大众媒与受众的互动中受到了限制。 现在谈谈“框架”理论具体到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应用上。根据契夫勒的观点,“框架”理论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框架”建构,二是“框架”设定,三是个人层面的“框架”效果,四是“作为受众的新闻记者”(研究受众框架对媒介框架的反作用)。潘忠党对新闻架构作了细致地分析,他认为,新闻架构分析是在高夫曼的象征互动视角和凯尼曼、特威尔斯基的预期理论视角的基础上,加上了公共生活的基本现实特征,关注的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如何建构意义。他在总结了多位学者论述的基础上,提出新闻架构分析的基本理论观点包括了五个部分:1.意义在传播(或交往)的过程中得到建构;2.传播活动是使用表达载体的社会活动,构成一个社会的符号生产领域;3.但是,它发生在由物质生产构成的实体场域;4.因此受到规范该场域的公共利益原则以及政治与经济的逻辑之间的张力制约;5.位处特定历史、经济和政治坐标点的社会个体或团体达成其特定理解或意义所遵循的认知和话语的组织原则,就是他(她)们的“框架”。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