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之欧阳家百创编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之欧阳家百创编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之欧阳家百创编

《乘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

欧阳家百(2021.03.07)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的运算定律》第34、35页例一、例二

(二)教材分析:

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初步认识,在作业或者练习中已经接触过当一个乘法算式里的因数交换位置后,通过计算会发现它们的积并不变。这节课我们正式概括出任意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发现对任意两个整数相乘有同样的性质,从而总结出“乘法交换律”这个术语。

对于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尽量激励学生动口、动眼、动脑,积极探究问题,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并能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方法与技巧:借助观察、比较、验证、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主动解决问题的学习兴趣。(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掌握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五)教学难点:

总结、概括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的特点,并熟练运用。

二、说教学策略及教法

(一)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主导”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特点分析: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放手让学生去探索,通过计算,从几组算式间的联系发现并总结规律,逐步概括出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最后抽象出用字母表示的定律。它是学生自己探索得到的,有实感才能有认识,认识深刻才能理解透彻,理解透彻才能熟练地应用,这个环节的设计基本体现了展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首先,我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让学生说说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植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发言,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了环保意识,同时也能引出植树的这幅主题图。

其次,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主题图,让他们说一说图上有什么?你能发现那些数学信息?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再提高一个要求,让学生们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相应的板书出这些问题。(板书在最右边)

接下来,在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中,我先让学生解决“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并板书到左边。因为此问题比较简单,所以只考虑让学生独自完成,然后指名汇报。在学生的汇报中会出现下面的两种算式:4×25=100(人)或者25×4=100(人),两种算式教师都相应板书,并完成答语。

第二环节:引导探究,发现乘法交换律

在学生出现这两种算式后,教师可提出要求:观察这两个算式,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又交给了学生,结合小学生思维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相同处和不同处,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参与其中,帮助学生观察发现和组织语言。

讨论结束后,让学生们说说他们的发现,并与全班同学交流。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会发现这两个算式的不同点是:两个算式中因数的位置不同;相同点是:因数相同,积相同,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都是25个4相加,和是多少。通过这样的归纳,学生经历了知识发现的过程,对于这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连接就很容易的想到等号“=”。这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算式:4×25=25×4。

在解决“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上,学生发现4×25=25×4,只从一个算式中归纳出乘法交换律就显得太过于片面。所以,我就对学生们又做出了要求:你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来吗?有了刚才知识发现的过程,学生可以在草稿本上举出一些类似这样的例子,为了保证举例的合理性,我还要求学生通过计算验证一下是否正确,然后指名说一说你所举的例子,并选其中的几个板书。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受“观察——猜想——验证”这一数学学习的方法,体验了学习过程的参与性,主动性,并感受快乐。

这时,黑板上已经有了几组这样的算式,学生也经历了验证

过程,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交换律。整个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组织学生讨论这些算式的共同特征,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在听完学生的表述之后,肯定表达好的同学,纠正学生在表述上的一些不准确的地方,然后师生归纳、概括出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时教师介绍: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运算定律中的一条——乘法交换律(板书乘法交换律及内容),并揭示课题:乘法的运算定律。

接下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乘法交换律,看看谁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并比较一下谁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在学生说出一些表示方式之后,比较出用字母“a×b=b×a”表示最简单,并思考这里字母可以表示什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充分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本的主旨,放飞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同时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课前,学生们根据数学信息已经提出了一些问题,这时可让学生在刚才提出的问题中,找找哪些也是可以用乘法交换律解决的,并列出算式。我们可解决的问题是“负责抬水、浇树的一共有多少人?”“一共种多少棵树?”这样即可以及时巩固练习乘法交换律,又可以让学生感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义。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发现乘法结合律

在第二环节学生已经经历发现、概括乘法交换律的整个过程,那么对于乘法结合律的探究,教师可更放手些,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试着去发现掌握乘法结合律。这

一环节我的设计如下:

解决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学生独自解决。可能会出现两种方法:1、先计算一共种多少棵树,再计算一共浇多少桶水;算式是:(25×5)×2=125×2=250(桶)2、先计算每组浇多少桶水,再计算一共浇多少桶水;算式是:25×(5×2)=25×10=250(桶)。在出现这两种方法后,教师让学生们比较方法,选出你喜欢的那一种。学生会比较喜欢第二种,因为计算起来更简单。随后,组织同桌合作,完成以下的问题: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将课本第34页下面的算式填写完整。经过几分钟学生的自主讨论学习后,组织汇报。学生会发现不同点是:括号的位置不同,计算顺序不同;相同点是:因数相同,结果相同,同时也能得出:(25×5)×2=25×(5×2)。接下来再由学生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来验证刚才的发现,随后进行讨论,说说这些算式的共同特征,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通过学生的参与与讨论,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可以得出乘法结合律:先乘前两个数,后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教师板书出乘法结合律,并让学生试着用字母表示为:“(a×b)×c=a×(b×c)”。为加强学生对乘法结合律的掌握,我紧接着安排完成课本35页“做一做”第二题的练习,让学生运用乘法结合律解决问题,使计算变得简单。

第四环节:比较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

在学习乘法运算定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加法运算定律,所以在课堂小结时可以将加法与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比较,让学

生区分这几种运算定律,掌握它们的相通之处,便于理解与区分。在这里,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今天学习的是什么,然后回忆以前学过那些运算定律,然后比较加法交换律与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与乘法结合律,说说你的发现,最后师生进行小结。可得出,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第五环节:课堂练习

1、课本35页“做一做”第一题,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2、课本37页练习六第二题,用乘法运算定律填空,然后说说你是怎么填的,用的是哪条运算定律。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解决的问题以及两种运算定律都呈现在黑板上,使学生一目了然,清楚明白。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