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救援现场的检伤分类方法

灾难救援现场的检伤分类方法
灾难救援现场的检伤分类方法

灾难救援现场的检伤分类方法

作者:赵伟发布时间:2009-3-6 来源:中国急救网

创伤的检伤分类是灾难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灾害现场医疗急救的首要环节。当医疗救护人员面对现场大批伤员,第一步救援措施必然是快速检伤分类,将重伤员尽快从伤亡人群中筛选出来;然后再分别按照伤情的轻重,依先后顺序给予医疗急救和转运送院。因此,灾难救援现场的检伤分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参考有关文献,结合个人见解,就院前检伤分类的概念与方法学述评如下:

1、现场检伤分类的目的意义

在突发的灾害事故现场,医疗救援力量往往是有限的,尤其在事发初期急救医疗资源可能十分匮乏。因此必须将有限的急救资源用在刀刃上,优先保证抢救重伤员。检伤分类就是要尽快把重伤员从一批伤亡人群中筛查出来,争取宝贵的时机在第一时间拯救,从而避免重伤员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于现场。轻伤员由于身体重要部位和脏器未受损伤,没有生命危险,

可以在现场轮候,等待稍后的延期医疗处理。

面对重大的灾害事故,检伤分类可以将众多的伤员分为不同等级,按伤势的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地展开现场医疗急救和梯队顺序后送,从而提高灾害救援效率,合理救治伤员,积极改善预后。同时,通过检伤分类可以从宏观上对伤亡人数、伤情轻重和发展趋势等,作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评估,以便及时、准确地向有关部门汇报灾情,指导灾害救援,决定是否增援。对于每一位伤员,在灾害现场都应该进行院前检伤分类,确定其个人在伤亡群体中的伤情等级,决定是否给予优先救治和转送。当伤员抵达医院后,仍应逐个院内检伤分类完成分诊,并且动态地对照比较创伤评分,有助于准确判断伤情的严重程度,因为某个伤员的全身伤情往往要比其所有局部伤中最重的情况还要严重;检伤分类亦有助于推测每个伤员的预后和治愈时间。

2、检伤分类的四个等级、标识与救治顺序

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灾害现场的检伤分类分为四个等级——轻伤、中度伤、重伤与死亡,统一使用不同的颜色加以标识,必须遵循下列的救治顺序:

(1)第一优先重伤员(红色标识)(2)其次优先中度伤员(黄色标识)(3)延期处理轻伤员(绿色或者蓝色标识)

(4)最后处理死亡遗体(黑色标识)据有关资料报道,轻伤在整个灾害事故中所占的比例最高,发生率至少为

35~50%。轻伤员的重要部位和脏器均未受到损伤,仅有皮外伤或单纯闭合性骨折,而无内脏伤及重要部位损毁,因此伤员的全部生命体征稳定,不会有生命危险。轻伤的预后很好,一般在1~4周内痊愈,不会遗留后遗症。

中度伤的发生率约占伤员总数的

25~35%,伤情介于重伤与轻伤之间。伤员的重要部位或脏器有损伤,生命体征不稳

定,如果伤情恶化则有潜在的生命危险,但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心搏呼吸骤停。及时救治和手术完全可以使中度伤员存活,预后良好,治愈时间约需1~2个月,可能遗留功能障碍。

重伤的发生率约占伤亡总数的20~25%,伤员的重要部位或脏器遭受严重损伤,生命体征出现明显异常,有亟时的生命危险,呼吸心跳随时可能骤停;常因严重休克而不能耐受根治性手术,也不适宜立即转院(但可在医疗监护的条件下从灾难现场紧急后送),因此重伤员需要得到优先救治。重伤员治愈时间需2个月以上,预后较差,可以遗留终身残疾。尽管重伤员属于第一优先的救治对象,但也不是绝对的,当重大的灾害事故造成很多人受伤,而医疗急救资源又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就不得不放弃救治部分极重度伤员,即对没有希望存活的重伤员采取观望态度,转而优先抢救和运送中度伤,把主要医疗力量放在大多数有希望存活的伤员身上,以节省有限的医疗资源并取得实际救治效果。

死亡约占灾害伤亡总数的5~20%。创伤造成的第一死亡高峰在伤后1小时内,严重的重伤员如得不到及时救治就会死亡。死亡的标志为脑死亡和自主循环停止,心电图持续呈一条直线;同时,伤员心脏停搏时间已超过10分钟、且现场一直无人进行心肺复苏,或者伤员明显可见的头颈胸腹任一部位粉碎性破裂、断离甚至焚毁,即可现场诊断伤员生物学死亡。生物学死亡意味着人体整个机能的永久性丧失,死亡已不可逆转,心肺脑复苏不可能成功,故而全无抢救价值,以免徒劳地浪费宝贵医疗资源。

3、伤情分类的判断依据

伤员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既往史、心理素质,以及致伤因子的能量大小等,都可影响到伤情程度和检伤分类等级。但决不可以根据伤员的呻吟喊叫程度来判断伤情的轻重。

重要生命体征,如伤员神志(格拉斯哥评分≥11分)、脉搏(正常60~100次/分、有力)、呼吸(正常14~28次/分、平稳)、

血压(正常收缩压>100mmHg或平均动脉压>70mmHg)、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95%)、毛细血管充盈度(正常<2秒钟)、尿量(正常>30ml/h)等生理指标和动态变化参数,是判断伤情严重程度的客观定量指标,对检伤分类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受伤部位(伤部),根据解剖生理关系,通常将人体笼统地划分为九个部位(CHANSPEMS),即胸部C、头部H、腹部A、颈部N、脊柱脊髓S、骨盆P、上下肢体E、颌面M、体表皮肤S,其中以CHANS (头部、颈部、胸部、腹部和脊柱)最为重要。在对伤员充分暴露、完成全身查体后,伤部的定位应具体化描述,如上下、左右、前后等,并尽量用数字表达受伤范围。据统计,在整个灾害中伤员以四肢伤的发生率最高,约为50~65%,而多发伤大约15%~35%。

损伤类型(伤型),根据受伤后体表是否完整、体腔是否被穿透以及伤道形态,可大致分为开放伤/闭合伤、穿透伤/钝挫

伤、贯通伤/盲管伤等,以开放伤和穿通伤最为严重。

致伤原因(伤因),导致人体受伤的原因通常分为四大类,即交通事故伤(如机动车、飞机、舰船),机械性损伤(如钝器、锐器、挤压、高处坠落),枪械火器伤(如刀刃、枪弹、爆炸、冲击),以及其它理化因素致伤(如烧伤、烫伤、冻伤、电击伤、放射性损伤、化学品灼伤等)。上述多种原因混合在一起共同致伤,称为复合伤,与多发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4、检伤分类的方法学概述

按是否定量评估,可将检伤分类分为模糊定性法与定量评分法两大类。其中模糊定性法简单方便,不用记忆分值和评分计算,即可迅速完成现场检伤分类,但缺乏科学性与可比性,仅适用于院前对灾害事故的快速检伤分类。而定量评分法通过量化打分,用数字直观地评价,因此具有科学性、符合标准化,方便搞科研、写论文及国际交流;但必须记忆分值并进行评分计算,比较繁琐、复杂和费时。创伤评分

始创于二十世纪70年代初,目前已有几十种定量评分方法,各有其特点及应用范围。

按适用范围的不同,还可将检伤分类法分为院前与院内两种体系。院前检伤评估每个伤员必须在5~10秒钟内完成,否则面对重大灾害事故造成的上百人伤亡,如果需花费60分钟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现场检伤分类,重伤员就会失去最佳的抢救时机,这种检伤分类变得没有任何实用价值。所以,用于院前的检伤分类法,必须具备简便、快捷的特点。而院内检伤分类在时间上不需要那么紧迫,因此其方法应该尽量全面、详尽、准确,只能使用多参数定量评分法,既使繁琐、费时一些也没有关系,常用的创伤评分法如AIS-ISS、ASCOT或APACHEⅡ等。

下面,本文专门就灾害事故的院前检伤分类体系,分别从模糊定性法与定量评分法中,各推荐一种最常用和先进的方法。5、院前模糊定性法——ABCD法

ABCD法来源于伤情判断依据中的四项重要生命体征指标,即神志(C)、脉搏(P)、呼吸(R)、血压(BP)。一旦确定伤员的神志昏迷,脉搏超过50~120次/分,呼吸超过10~30次/分,或者血压低于正常值(收缩压<100mmHg或平均动脉压<70mmHg),只要其中一项有明显异常,即可判断为重伤。但请注意,如果单纯使用上述生理指标作为伤情分类依据是有严重缺陷的,因为测量和计算这些生命体征指标需要耗费时间,并且容易将重伤轻判,这是现场检伤分类不允许出现的致命错误。因此,在此基础上结合伤部和伤型,本人提出了更加正确而且便于记忆的ABCD法。

ABCD代表着创伤的各种危重症情况,其含义分别为:

——窒息与呼吸困难伤员胸部、颈部或颌面受伤后,很快出现窒息情况,表现为明显的吸气性呼吸困难,呼吸十分急促或缓慢,伴有紫绀、呼吸三凹征、气胸或连枷胸等体征。常见原因为胸部穿透伤、张

力性气胸、冲击性肺损伤、多发性肋骨骨折或急性上呼吸道机械梗阻。

——出血与失血性休克创伤导致伤员活动性出血,不管那一个部位损伤出血,一旦短时间内失血量超过800ml,出现休克的早期表现,如收缩压低于100mmHg或脉压差<30mmHg,脉搏超过100次/分,伤员神志虽清楚但精神紧张、烦躁不安,伴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口干尿少,即应判断为重伤。休克的快速检查方法为一看(神志、面色)、二摸(脉搏、肢端)、三测(毛细血管充盈度、但暂时不用急于测量血压)、四量(估计出血量)。——昏迷与颅脑外伤伤员受伤后很快陷入昏迷状态,并且伴有双侧瞳孔改变和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即使头部没有外伤迹象,也暂时无法做头颅CT证实,仍可初步诊断为颅脑损伤,当然属重伤员。(die的现在时)——正在发生的突然死亡重度的创伤会导致伤员当场呼吸心搏骤停,如果医疗急救人员能够及时赶到现场,面对正在发生的猝死,只要伤员心脏

停搏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心肺复苏仍有抢救成功的可能,故可归为重伤范围。但是,如果在事发10分钟以后急救人员才来到现场,或者伤员头颈胸腹任一部位的粉碎性破裂甚至断离,诊断生物学死亡即可放弃救治。即便是刚刚发生的临床死亡,如遇重大灾害事故现场的医疗救护人员人手严重不足,仍不得不将此类伤员划归为死亡,只好忍痛放弃抢救,因为此时拯救活着的人更加重要和有实际意义。ABCD法属于模糊定性的方法,只要一看见伤员出现ABCD其中一项以上明显异常,即可快速判断为重伤,异常的项目越多说明伤情越严重;相反,如果ABCD四项全部正常,则归类为轻伤;而介于两者之间,即ABC三项(D项除外)中只有一项异常但不明显者,则应判定为中度伤。该法简便快捷,只需5~10秒钟即可完成对一个伤员的检伤分类,非常适合于灾害现场的医疗检伤评估。

6、院前定量评分法——PHI法

HI法的检伤分类标准为,将表中上述5项指标的每个参数所得分值相加,根据总的分数进行评判:

评分0~3分轻伤

评分4~5分中度伤

评分6分以上重伤

PHI法用数据定量评判,因而比ABCD定性法更加科学、准确,但评分过程相对复杂、费时。故本人建议,在灾害现场检伤分类可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即首先采用ABCD法初步筛查,然后再对筛选出的重伤员和中度伤用PHI定量评分,综合二者的优点与长处,比单用一种方法更加合理、正确。

7、检伤分类的标识和现场登记

实施现场检伤分类的分检人员,应当由急救经验丰富和组织能力较强的主治医

师以上职称的医生担任。在检伤分类的进行过程中,必须在每一位甄别后的伤员身上,立即作出分类标志,即边分类边标识,同步完成,以防止差错、提高效率。完成

检伤分类后,由参加急救的医护人员按伤情标识给予相应的顺序处理。

检伤分类标志国际通行采用“伤情识别卡”。伤情识别卡可用不同材料制作(最好是硬纸卡),必须采用国际公认的四色系统颜色(如前所述)加以显着区别,整张卡片用一种纯颜色明显标示;卡片上必须记录伤员的重要资料,格式化打勾选择伤情和注明检伤评分分值;卡片一式两联、预先编好号码(两联同号),一联挂在每一位伤员身体的醒目部位,另一联现场留底方便统计。

检伤分类的同时,必须安排专人负责灾害现场的登记和统计工作,边分类边登记,最好采用一式两联并编号的伤情识别卡进行统计。现场登记有利于准确统计伤亡人数和伤情程度,正确掌握伤员的转送去向与分流人数,以便及时汇报伤情,有效地组织调度医疗救援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黎鳌. 现代创伤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王一镗. 急诊外科学. 北京: 学苑出版社,

3、王正国. 灾难和事故的创伤救治.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4、何剑鹏. 急救中心组织管理与灾难事故损伤抢救治疗技术实用手册(第一卷). 长春: 吉林音像出生社,

5、周志道. 创伤评分. 中华创伤杂志,2001,17:133。

群体伤现场检伤分类的方法指引-2016

突发公共事件群体伤的现场检伤分类方法 ——深圳市二次评估法规范性指引(2016版) (依据国际创伤生命支持ITLS第八版指南修订) 检伤分类(Triage)是灾害医学的重点和核心手段,是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开展现场医疗救援的首要环节。当第一批应急医疗救援人员刚刚抵达事发现场时,如果面对的是3人以上的群体伤病员,第一步救援措施必须是快速地进行检伤分类,将危重伤及重伤员尽快从一批伤亡人群中筛选出来,争取宝贵时机在第一时间拯救,并按照伤情轻重的不同等级顺序转送医院,从而有条不紊地展开现场医疗救援。 一、检伤分类的国标等级和标识 按照2006年我国卫生部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国家标准,现场检伤分类划分为四个等级,伤情识别卡使用统一的颜色标识: 死亡:黑色标识危重:红色标识 重伤:黄色标识轻伤:蓝色标识 二、现场必须遵循的救治顺序 第一优先——危重伤(生命体征极不稳定,有亟时的生命危险,预后很差) 第二优先——重伤员(生命体征不稳定,有潜在的生命危险,预后较差) 延迟处理——轻伤员(生命体征稳定,不会有生命危险,预后良好) 最后处理——死亡遗体(严重创伤造成的死亡不可逆转,已丧失抢救价值) 三、第一次现场检伤分类——采用模糊定性评估法(10分钟内完成) 现场评估完成后,凭借“眼耳口手”徒手定性判断,分为三步对群体快速筛查: 1、首先,第一次发口令快速分类出轻伤员(挂蓝色标识): 用口令将现场所有的伤病员迅速分成两大群,你先大声命令道:“凡是能自己走动的,请马上走到我的左/右手边!”(选择安全而且不阻挡救援道路的地点),只要能立即执行命令并且自行走动的伤员,原则上都可以分类为轻伤员。 2、接着,第二次发口令筛选危重伤(挂红色标识)甚至死亡(挂黑色标识): 仅仅针对原地留下的、不能自行走动甚至已经倒地不起的伤员(毕竟是少数),走到他们中间,再次大声命令道:“凡是能听见我说话的,请马上举手示意并且高声回答”。如果伤病员没有任何反应,即那些不能举手示意并回答的人,可能就是生命垂危者。采用RABC法进行徒手的快速识别,单凭肉眼一看和一听(或者一摸),最多

灾难救援现场的检伤分类方法

灾难救援现场的检伤分类方法 作者:赵伟发布时间:2009-3-6 来源:中国急救网 创伤的检伤分类是灾难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灾害现场医疗急救的首要环节。当医疗救护人员面对现场大批伤员,第一步救援措施必然是快速检伤分类,将重伤员尽快从伤亡人群中筛选出来;然后再分别按照伤情的轻重,依先后顺序给予医疗急救和转运送院。因此,灾难救援现场的检伤分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参考有关文献,结合个人见解,就院前检伤分类的概念与方法学述评如下: 1、现场检伤分类的目的意义 1.1 在突发的灾害事故现场,医疗救援力量往往是有限的,尤其在事发初期急救医疗资源可能十分匮乏。因此必须将有限的急救资源用在刀刃上,优先保证抢救重伤员。检伤分类就是要尽快把重伤员从一批伤亡人群中筛查出来,争取宝贵的时机在第一时间拯救,从而避免重伤员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于现场。轻伤员由于身体重要部位和脏器未受损伤,没有生命危险,可以在现场轮候,等待稍后的延期医疗处理。 1.2 面对重大的灾害事故,检伤分类可以将众多的伤员分为不同等级,按伤势的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地展开现场医疗急救和梯队顺序后送,从而提高灾害救援效率,合理救治伤员,积极改善预后。同时,通过检伤分类可以从宏观上对伤亡人数、伤情轻重和发展趋势等,作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评估,以便及时、准确地向有关部门汇报灾情,指导灾害救援,决定是否增援。 1.3 对于每一位伤员,在灾害现场都应该进行院前检伤分类,确定其个人在伤亡群体中的伤情等级,决定是否给予优先救治和转送。当伤员抵达医院后,仍应逐个院内检伤分类完成分诊,并且动态地对照比较创伤评分,有助于准确判断伤情的严重程度,因为某个伤员的全身伤情往往要比其所有局部伤中最重的情况还要严重;检伤分类亦有助于推测每个伤员的预后和治愈时间。 2、检伤分类的四个等级、标识与救治顺序 2.1 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灾害现场的检伤分类分为四个等级——轻伤、中度伤、重伤与死亡,统一使用不同的颜色加以标识,必须遵循下列的救治顺序: (1)第一优先重伤员(红色标识) (2)其次优先中度伤员(黄色标识) (3)延期处理轻伤员(绿色或者蓝色标识) (4)最后处理死亡遗体(黑色标识) 2.2 据有关资料报道,轻伤在整个灾害事故中所占的比例最高,发生率至少为 35~50%。轻伤员的重要部位和脏器均未受到损伤,仅有皮外伤或单纯闭合性骨折,而无内脏

伤员检伤分类

大规模灾难现场伤员检伤分类(triage) 首先在进入灾难现场前对灾难现场的潜在危险,要不断进行重新评估,个人装备(PPE)必须在任何时候戴好,提供有效的防护。灾难现场松动的砖头、裸露的电线头、水电气管路、残破的地板、裂缝和孔洞、松动的护栏、油料、噪声、温度、危险的建筑结构、危险的化学品、湿滑的地面等,佩戴好个人防护可避免来自于现场的一切危险、以下的装备可被认为是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头盔、安全靴、手套、安全护目镜、长袖衣服、哨子、头灯、手电筒、护膝、护肘、小刀、听力防护耳塞、防尘口罩、个人急救包等。 这里需要提出的是哨子,在现场哨声的含义,一声是停止操作、三声是紧急撤离,在任何时刻,任何人在发现任何对救援人员造成伤害的危险即将发生时都有权吹哨叫停,防止潜在的危险对救援人员的伤害。 要记住,在现场,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任何时候绝不单独行动。 救援的阶段:R E P E A T R:侦察和勘查 E:消除公用设施 P:初步表面的搜索 E:搜寻空隙 A:在通道上清理指定的瓦砾 T:完全的瓦砾清理 侦察:(需要了解现场的以下情况) 1、任务 2、地图 3、受伤者 4、潜在危险 5、进出口 6、所需物资 7、受损面积 伤员分类Triage

伤员分类目的:伤员分类是建立在医疗卫生需求明显大于可以提供医疗条件和人力可承受的范围之上时,这个条件是相对的和不断变化的。 如果灾难现场是不安全的,就需要应用反向伤员分类法,以挽救更多的伤员。 START:简单分类快速救治 首先呼喊指挥可以行走的病人、标为MINOR(轻微伤),指引他们到安全的区域;接下来检查PRM, R:呼吸,如果没有呼吸,需要开放气道、仍没有的挂黑色Triage卡片,恢复呼吸的挂红色Triage卡(立即治疗),有呼吸的,大于30次/分,红色Triage卡片,立即治疗;小于30次/分,检查P:外周循环, P:外周循环,毛细血管再充盈>2S,立即治疗,红色Triage卡片;摸不到桡动脉,红色Triage 卡片,立即治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2S,检查M:意识状态;

检伤分类制度

金湖县中医院检伤分类制度 1.检伤分类的目的主要是提高救治时效,避免因现场混乱等其他原因造成不必要的残疾或死亡。 2.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灾害现场的检伤分类分为四个等级——轻伤、中度伤、重伤与死亡,统一使用不同的颜色加以标识,必须遵循下列的救治顺序: (1)第一优先重伤员(红色标识) (2)其次优先中度伤员(黄色标识) (3)延期处理轻伤员(绿色或者蓝色标识) (4)最后处理死亡遗体(黑色标识) 3. 实施现场检伤分类的分检人员,应当由急救经验丰富和组织能力较强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生担任。检伤评估每个伤员必须在5~10秒钟内完成,当进行了初步的“检伤分类”后,必须在每一位甄别后的伤员身上,立即作出分类标志,即边分类边标识,同步完成,以防止差错、提高效率。完成检伤分类后,由参加急救的医护人员按伤情标识给予相应的顺序处理。 4.检伤分类标志国际通行采用“伤情识别卡”。伤情识别卡可用不同材料制作,必须采用国际公认的四色系统颜色(如前所述)加以显著区别,整张卡片用一种纯颜色明显标示;卡片上必须记录伤员的重要资料,格式化打勾选择伤情和注明检伤评分分值;卡片一式两联、预先编好号码(两联同号),一联挂在每一位伤员身体的醒目部位,另一联现场留底方便统计。

5.标签一定要配置在伤病员身体明显部位,以清楚明白地告知现场的救护人员,避免因现场忙乱,伤病人较多,以及抢救人员及装备不足等情况下,遗漏了危重的“第一优先”的积极抢救;或者有限的医疗资源抢救力量用在并非急迫需要抢救的伤病员身上,而真正急需者得不到优先。同时,对神志清醒的伤病人,救护人还应嘱咐伤病人注意事项,以使伤病人必要时据此提醒救护人员及交接后接收医疗机构人员。 6.检伤分类的同时,必须安排专人负责灾害现场的登记和统计工作,边分类边登记,最好采用一式两联并编号的伤情识别卡进行统计。现场登记有利于准确统计伤亡人数和伤情程度,正确掌握伤员的转送去向与分流人数,以便及时汇报伤情,有效地组织调度医疗救援力量。 青年人首先要树雄心,立大志,其次就要决心作一个有用的人才

突发公共事件群体伤的现场检伤分类方法

突发公共事件群体伤的现场检伤分类方法(依据国际创伤生命支持ITLS第八版指南修订) 检伤分类( Triage)是灾害医学的重点和核心手段,是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开展现场医疗救援的首要环节。当第一批应急医疗救援人员刚刚抵达事发现场时,如果面对的是3人以上的群体伤病员,第一步救援措施必须是快速地进行检伤分类,将危重伤及重伤员尽快从一批伤亡人群中筛选出来,争取宝贵时机在第一时间拯救,并按照伤情轻重的不同等级顺序转送医院,从而有条不紊地展开现场医疗救援。 一、检伤分类的国标等级和标识按照2006年我国卫生部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国家标准,现场检伤分类划分为四个等级,伤情识别卡使用统一的颜色标识: 死亡:黑色标识危重:红色标识 重伤:黄色标识轻伤:绿色标识 二、现场必须遵循的救治顺序 第一优先——危重伤(生命体征极不稳定,有亟时的生命危险, 预后很差)第二优先——重伤员(生命体征不稳定,有潜在的生命危险,预后较差) 延迟处理——轻伤员(生命体征稳定,不会有生命危险,预后良好) 最后处理——死亡遗体(严重创伤造成的死亡不可逆转,已丧失抢救价值) 三、第一次现场检伤分类——采用模糊定性评估法(10分钟内完成) 现场评估完成后,凭借“眼耳口手”徒手定性判断,分为三步对群体快速筛查: 1、首先,第一次发口令快速分类出轻伤员(挂绿色标识):用口令将现场所有的伤病员迅速分成两大群,你先大声命令道:“凡是能自己走动的,请马上走到我的左/右手边!”(选择安全而且不阻挡救援道路的地点),只要能立即执行命令并且自行走动的伤员,原则上都可以分类为轻伤员。 2、接着,第二次发口令筛选危重伤(挂红色标识)甚至死亡(挂黑色标识):仅仅针对原地留下的、不能自行走动甚至已经倒地不起的伤员(毕竟是少数),走到他们中间,再次大声命令道:“凡是能听见我说话的,请马上举手示意并且高声回答”。如果伤病员没有任何反应,即那些不能举手示意并回答的人,可能就是生命垂危者。采用RABC法进行徒手的快速识别,单凭肉眼一看和一听(或者一摸),最多只需20秒钟便能迅速地完成一例检伤分类,从中快速筛选出危重伤或者死亡人员。 R. Response 反应性(有无意识障碍,意识水平低于V/P/U on AVPU以下)快速评估方法为:给予伤患声音(V)和疼痛( P)刺激,观察其反应性; A. Airway 气道(有无气道部分梗阻甚至完全梗阻,后者听不到任何呼吸音)快速评估方法为:一看、二听、三感受,观察胸部起伏、呼吸音和出气; B. Breathing 呼吸(有无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甚至感觉没有呼吸) 与气道一起检查,用6秒钟观察呼吸( 3次以上起伏甚至1次起伏都看不到); C. Circulation 循环(有无明显的大出血或者休克表现,直至心脏停搏)快速评估方法为:扫描全身,同时10秒钟触摸颈动脉与桡动脉搏动(对比强弱),觉得跳很快( 120次/分以上),并感觉皮肤湿冷苍白(毛细血管回流征> 3秒钟)。

院前急救时的检伤分类 现场检伤分类程序

院前急救时的检伤分类——现场检伤分类程序 北京急救中心冯庚 设计和制定现场伤情评估程序预案十分必要,科学的伤情评估程序能够帮助急救人员在复杂的现场条件下有条不紊地工作,迅速对患者的情况做出甄别。目前国际上有不少适合院前伤情评估程序,如START (SimpleTriageAndRapidTreatment)检伤分类法、SAVE (SecondaryAssessmentofVictimEndpoint)分类法、加拿大的Careflight分类法、英国的TriageSieveandSort分类法等,此外还有适用于儿童的JumpSTART 法【1】等。但上述方法似乎都有不十分尽如人意的地方【2】【3】,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制定更加科学、实用的检伤分类程序。本文仅介绍两种分类程序: ⒈START检伤分类程序START检伤分类的名称取自其英文的头一个字母,其含义是简单评估和迅速提供治疗,该法为较常用的初级检伤分类程序,根据伤员呼吸次数、有无脉搏、意识情况(能否听从指令等)将其分为三类, 然后分别给予紧急治疗及后送、延迟治疗及后送以及期待治疗及后送的对应措施,其基本步骤如下: 框图A.START检伤分类程序 ⒉八步检伤分类程序该法由本文作者在CESIRA检伤分类程序的基础上改良而来,因此亦称为改良CESIRA分类法。该分类法原是CESIRA分类法是意大利灾难医学会制定的检伤流程,其原名称取自意大利文,CESIRA的英文含义是Consciousness(意识),ExternalProfusebleeding(严重外出血),Shock(休克),InsufficiencyofRespiration(呼吸障碍),Ruptureofbones(骨折)及AnotherPathology(其他情况)。该程序是为非医务人员的第一线救助人员使用而设计的,由于使用者不是医生,所以它避开了判定"死亡"(黑色)的部份,以免在法律上引起争议。 本文作者在CESIRA分类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动,将分类程序分为7个步骤,增加了黑色标识,完善了伤情判断的内容,其临床对策仍采用国际上流行的4类处理方式,即:立即治疗(T1)、延后治疗(T2)、轻伤(T3)及期待治疗(T4),其操作步骤如下: ⑴能否行走:通过询问及患者的表现断定其是否能够行走,如果能够自己行走则归类为绿色,做T3处理; ⑵有无意识障碍:如伤员不能行走则立即判断其意识状态,对有意识障碍者则立即检查其有无呼吸; ⑶如果无呼吸则说明伤员失去生命体征,这意味着伤员已经发生临床死亡,对此将归类为黑色,按T4处理;对有呼吸者以及无意识障碍者进入下一步骤;

检伤分类

检伤分类:为保证有效的院前救护,护士在对成批的伤病员进行病情评估的同时,还应该进行现场分类,这是保证急危重患者有效救治的重要方法 急症病情分级:Ⅰ病情危重,若得不到紧急救治,则很快会导致生命危险Ⅱ级有潜在性危及生命的可能Ⅲ级急性症状不能缓解的病人Ⅳ级慢性病急性发作的病人 ICU收治对象:1心肺脑复苏后需要对其脏器功能继续给予支持者 2 各种原因所致单一器官衰竭或多系统器官衰竭病人 3 心血管系统危重疾病的病人 4 突然昏迷抽搐者 5 严重水,电解质,渗透压及酸碱失衡的病人 6 甲状腺,肾上腺,胰岛,垂体等内分泌危象者7各种中毒和意外伤害病人 8 多发伤,复合伤及大手术后需监测者 一般护理: 1 心理护理对于神智清楚地病人,周到细致的解释和精神安慰可以起到增强病人自信心和通气治疗的效果 2 呼吸道管理病人由于机械正压通气,咳嗽反射减弱,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原因,易发生阻塞性肺不张 3 营养支持病人常留置胃管或十二指肠管 4口腔护理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病人正常的咀嚼减少或停,易导致口腔粘膜或牙龈感染,溃疡 5康复护理给予被动的肢体活动,预防关节僵直变硬 除颤的监护要点:1 除颤前应认真检查有关器械和设备,确切证实充电,放电功能有效,做好各项抢救准备工作。2 准确安放电极板,并与病人皮肤全部贴紧,保证导电和除颤的效果3 对细颤型室颤者,先采取相应措施,使其变为粗颤后,在进行电击,以提高成功率 4 电击时任何人不得接触病人及病床,避免触电 5 电击部位的皮肤可出现红斑,疼痛,须加强皮肤护理 6 对除颤成功者给予24小时心电监护,遵医嘱继续应用维持窦性心律的药物 7 将电极板上的导电膏或生理盐水擦掉,以备再次使用。 止血术注意事项 1 使用止血带时应注意:结扎部位不应距离出血点太远。 2 注意松紧适度,应以出血停止,远端摸不到脉搏为宜 3 连续使用不宜超过5小时 4 采用屈肢法止血时有可能压迫附近大的神经造成损伤,故需谨慎使用。 骨折固定:对骨折部位采取及时,正确的固定,可以防止骨折部位移动损伤血管神经,减轻伤员的痛苦,有利于防止休克及伤员的搬运常用固定法:1上臂固定法 2 前臂固定法 3 大腿固定法 4 小腿固定法注意事项 1选择夹板的长度与宽度要与骨折的肢体相适应,其长度必须超过骨折的上下两个关节 2 夹板不可与皮肤直接接触,应垫以棉花等物品,尤其在夹板两端,骨突出部位应加厚衬垫,以防止受压或固定不妥 3 固定应松紧适度 4 肢体固定时必须将指(趾)端露出 5 固定中避免不必要的搬动,防止骨折端损伤血管,神经。 搬运注意事项 1 搬运过程中动作要轻巧,协调一致,避免颠簸,减少病员的痛苦 2 搬运时病人头部向后,足部向前,便于后面抬担架的人随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 3 抬担架的人脚步,行动要一致,平稳前进。 4 搬运中要随时了解伤病员的生命体征,长途搬运时必须防止压疮的发生

检伤分类

大批外伤现场检伤分类 现场检伤、分类的目的是合理利用事件现场有限的医疗救援人力、物力,对大量伤病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检查、处置,挽救尽可能多的生命,最大限度减轻伤残程度,以及安全、迅速将全部患者转运到有条件进一步治疗的医院。如果现场伤病员不多,且有充足的医疗救护力量,应对所有伤员同时进行检查、处理。如现场伤病员太多,又没有足够的医疗救护人力、物力时,必须先对全部伤病员进行快速检伤、分类,确定哪些有生命危险应最先获得救治,哪些可暂不救治,哪些即使立即救治也无法挽回其生命而不得不暂缓救治。 1现场检伤分类注意事项 a 最先到达现场的医护人员应尽快进行检伤、分类并由具有一定创伤救治经验的高年资医生最后确定检伤结果。 b 检伤人员须时刻关注全体伤病员,而不是仅检查、救治某个危重伤病员,应处理好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c 伤情检查应认真、迅速方法应简单、易行。 d 现场检伤、分类的主要目的是救命重点不是受伤种类和机制 而是创伤危及生命的严重程度和致命性合并症。 e 对危重伤病患者需要在不同的时段由初检人员反复检查、记录并对比前后检查结果。通常在患者完成初检并接受了早期急救处置、脱离危险境地进入“伤员处理站”时应进行复检。复检对于昏迷、聋哑或小儿伤病员更为需要。初检应注重发现危及生命的征象病情相对稳定后的复检可按系统或解剖分区进行检查,复检后还应根据最新获

得的病情资料重新分类并相应采取更为恰当的处理方法。对伤病员进行复检时,还应该将其性别、年龄、一般健康状况及既往疾病等因素考虑在内。 f 检伤时应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尽量减少翻动伤病者的次数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如脊柱损伤后不正确翻身造成医源性脊髓损伤)。还应注意检伤不是目的不必在现场强求彻底完成如检伤与抢救发生冲突时应以抢救为先。 g 检伤中应重视检查那些“不声不响”、反应迟钝的伤病患者,因其多为真正的危重患者。 h 双侧对比是检查伤病患者的简单有效方法之一。如在检查中发现双侧肢体出现感觉、运动、颜色或形态不一致,应高度怀疑有损伤存在的可能。 2.现场早期检伤方法 目前现场群体性检伤通常采用“五步检伤法”和“简明检伤分类法”前者强调检查内容,后者将检伤与分类一步完成。 “五步检伤法”的内容: 气道检查首先判定呼吸道是否通畅、有无舌后坠、口咽气管异物梗阻或颜面部及下颌骨折,并采取相应保持气道通畅。呼吸情况观察是否有自主呼吸、呼吸频率、呼吸深浅或胸廓起伏程度、双侧呼吸运动对称性、双侧呼吸音比较以及患者口唇颜色等。如疑有呼吸停止、张力性气胸或连枷胸存在,须立即给予人工呼吸、穿刺减压或胸廓固定。循环情况检查桡、股、颈动脉搏动如可触及则收缩压估计分别为10.7kP左右。检查甲床毛细血

检伤分类

大批外伤现场检伤分类现场检伤、分类的目的是合理利用事件现场有限的医疗救援人力、物力,对大量伤病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检查、处置,挽救尽可能多的生命,最大限度减轻伤残程度,以及安全、迅速将全部患者转运到有条件进一步治疗的医院。如果现场伤病员不多,且有充足的医疗救护力量,应对所有伤员同时进行检查、处理。如现场伤病员太多,又没有足够的医疗救护人力、物力时,必须先对全部伤病员进行快速检伤、分类,确定哪些有生命危险应最先获得救治,哪些可暂不救治,哪些即使立即救治也无法挽回其生命而不得不暂缓救治。 1现场检伤分类注意事项 a 最先到达现场的医护人员应尽快进行检伤、分类并由具有一定创伤救治经验的高年资医生最后确定检伤结果。 b 检伤人员须时刻关注全体伤病员,而不是仅检查、救治某个危重伤病员,应处理好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c 伤情检查应认真、迅速方法应简单、易行。 d 现场检伤、分类的主要目的是救命重点不是受伤种类和机制 而是创伤危及生命的严重程度和致命性合并症。 e 对危重伤病患者需要在不同的时段由初检人员反复检查、记录并对比前后检查结果。通常在患者完成初检并接受了早期急救处置、脱离危险境地进入“伤员处理站”时应进行复检。复检对于昏迷、聋哑或小儿伤病员更为需要。初检应注重发现危及生命的征象病情相对稳定后的复检可按系统或解剖分区进行检查,复检后还应根据最新获

得的病情资料重新分类并相应采取更为恰当的处理方法。对伤病员进行复检时,还应该将其性别、年龄、一般健康状况及既往疾病等因素考虑在内。 f 检伤时应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尽量减少翻动伤病者的次数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如脊柱损伤后不正确翻身造成医源性脊髓损伤)。还应注意检伤不是目的不必在现场强求彻底完成如检伤与抢救发生冲突时应以抢救为先。 g 检伤中应重视检查那些“不声不响”、反应迟钝的伤病患者,因其多为真正的危重患者。 h 双侧对比是检查伤病患者的简单有效方法之一。如在检查中发现双侧肢体出现感觉、运动、颜色或形态不一致,应高度怀疑有损伤存在的可能。 2.现场早期检伤方法 目前现场群体性检伤通常采用“五步检伤法”和“简明检伤分类法”前者强调检查内容,后者将检伤与分类一步完成。 “五步检伤法”的内容: 气道检查首先判定呼吸道是否通畅、有无舌后坠、口咽气管异物梗阻或颜面部及下颌骨折,并采取相应保持气道通畅。呼吸情况观察是否有自主呼吸、呼吸频率、呼吸深浅或胸廓起伏程度、双侧呼吸运动对称性、双侧呼吸音比较以及患者口唇颜色等。如疑有呼吸停止、张力性气胸或连枷胸存在,须立即给予人工呼吸、穿刺减压或胸廓固定。循环情况检查桡、股、颈动脉搏动如可触及则收缩压估计分别为10.7kP 左右。检查甲床毛细血

检伤分类

大批外伤现场检伤分类现场检伤、分类得目得就是合理利用事件现场有限得医疗救援人力、物力,对大量伤病者进行及时有效得检查、处置,挽救尽可能多得生命,最大限度减轻伤残程度,以及安全、迅速将全部患者转运到有条件进一步治疗得医院。如果现场伤病员不多,且有充足得医疗救护力量,应对所有伤员同时进行检查、处理。如现场伤病员太多,又没有足够得医疗救护人力、物力时,必须先对全部伤病员进行快速检伤、分类,确定哪些有生命危险应最先获得救治,哪些可暂不救治,哪些即使立即救治也无法挽回其生命而不得不暂缓救治。 1现场检伤分类注意事项 a 最先到达现场得医护人员应尽快进行检伤、分类并由具有一定创伤救治经验得高年资医生最后确定检伤结果。 b 检伤人员须时刻关注全体伤病员,而不就是仅检查、救治某个危重伤病员,应处理好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得关系。 c伤情检查应认真、迅速方法应简单、易行。 d 现场检伤、分类得主要目得就是救命重点不就是受伤种类与机制而就是创伤危及生命得严重程度与致命性合并症。 e 对危重伤病患者需要在不同得时段由初检人员反复检查、记录并对比前后检查结果。通常在患者完成初检并接受了早期急救处置、脱离危险境地进入“伤员处理站”时应进行复检。复检对于昏迷、聋哑或小儿伤病员更为需要。初检应注重发现危及生命得征象病情相对稳定后得复检可按系统或解剖分区进行检查,复检后还应根据最新

获得得病情资料重新分类并相应采取更为恰当得处理方法。对伤病员进行复检时,还应该将其性别、年龄、一般健康状况及既往疾病等因素考虑在内. f检伤时应选择合适得检查方式尽量减少翻动伤病者得次数 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如脊柱损伤后不正确翻身造成医源性脊髓损伤).还应注意检伤不就是目得不必在现场强求彻底完成如检伤与抢救发生冲突时应以抢救为先。 g 检伤中应重视检查那些“不声不响”、反应迟钝得伤病患者,因其多为真正得危重患者。 h 双侧对比就是检查伤病患者得简单有效方法之一。如在检查中发现双侧肢体出现感觉、运动、颜色或形态不一致,应高度怀疑有损伤存在得可能。 2.现场早期检伤方法 目前现场群体性检伤通常采用“五步检伤法”与“简明检伤分类法”前者强调检查内容,后者将检伤与分类一步完成。 “五步检伤法"得内容: 气道检查首先判定呼吸道就是否通畅、有无舌后坠、口咽气管异物梗阻或颜面部及下颌骨折,并采取相应保持气道通畅.呼吸情况观察就是否有自主呼吸、呼吸频率、呼吸深浅或胸廓起伏程度、双侧呼吸运动对称性、双侧呼吸音比较以及患者口唇颜色等。如疑有呼吸停止、张力性气胸或连枷胸存在,须立即给予人工呼吸、穿刺减压或胸廓固定. 循环情况检查桡、股、颈动脉搏动如可触及则收缩压估计分别为10、7kP左右。检查甲

检伤分类法 START 伤情识别(卡)

检伤分类法「START」 第一步 将可自行移动或轻伤之伤员集中在指定地点并系上绿色牌子第三优先 第二步 评估呼吸无呼吸而死亡者系上黑色牌子死亡呼吸道阻塞或呼吸每分钟少于三十次者系上红色牌子第一优先。呼吸每分钟大于三十次者进入第三步评估。第三步 评估循环无脉搏或桡动脉微弱末梢血流回充时间大于二秒者系上红色牌子第一优先。末梢血流回充时间小于二秒者有脉搏者进入第四步评估。 第四步 评估意识不能听指令系上红色牌子第一优先。反之可听从简单指令者系上黄色牌子第二优先。 因此灾难现场救治优先级依检伤分类分为四级以颜色区分第一优先红色第二优先黄色第三优先绿色最不优先黑色。在灾难现场与医院急诊处检伤处理最大的不同是在医院以无生命征象者为处理优先级而灾难现场则否。但不管是何种检伤方式皆是希望透过检伤分类能将有限的医疗人力、物力资源得到最有效地运用使病患能最恰当、最快速得到所需的医疗。 常用的方法为START Simple简单 Triage检伤分类 And和 Rapid快速 Treatment治疗亦即以呼吸状况、循环状况和意识状况来评估病患。 ●呼吸状况 ◆无死亡评估下一位病人。 ◆30/分立即处理第一优先。 ◆30/分延迟处理评估下一项。

●循环状况 ◆微血管充填时间回复大于二秒立即处理第一优先。 ◆微血管充填时间回复小于二秒延迟处理评估下一项。 ◆颈动脉、股动脉或桡动脉搏动摸不到时立即处理第一优先。 ◆颈动脉、股动脉或桡动脉可摸到搏动时延迟处理评估下一项。 ●意识状况 ◆不能听指令立即处理第一优先。 ◆能听指令延迟处理评估下一位病人。 ◆如果病人意识不清 ▓小心颈椎打开呼吸道。 ▓检查是否有呼吸。 ▓如有→保持呼吸道通畅姿势有大出血立即止血。 ▓如无→检查有无呼吸道堵塞无则检查查下一位病人如有给予哈姆立克急救法。 ●检伤分类时之紧急救护 ◆呼吸道通畅用物品垫在头或颈下小心颈椎。 ◆控制出血敷料加压。 ◆循环支持头低脚高姿势。 ◆伤口处理视情况。 ◆骨折处理视情况。 ●救治优先级及检伤分类牌 ◆第一优先红色牌。 ◆第二优先黄色牌。 ◆第三优先绿色牌。 ◆最不优先黑色牌。

检伤分类

大批外伤现场检伤分类 现场检伤、分类得目得就是合理利用事件现场有限得医疗救援人力、物力,对大量伤病者进行及时有效得检查、处置,挽救尽可能多得生命,最大限度减轻伤残程度,以及安全、迅速将全部患者转运到有条件进一步治疗得医院。如果现场伤病员不多,且有充足得医疗救护力量,应对所有伤员同时进行检查、处理。如现场伤病员太多,又没有足够得医疗救护人力、物力时,必须先对全部伤病员进行快速检伤、分类,确定哪些有生命危险应最先获得救治,哪些可暂不救治,哪些即使立即救治也无法挽回其生命而不得不暂缓救治。 1现场检伤分类注意事项 a 最先到达现场得医护人员应尽快进行检伤、分类并由具有一定创伤救治经验得高年资医生最后确定检伤结果。 b检伤人员须时刻关注全体伤病员,而不就是仅检查、救治某个危重伤病员,应处理好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得关系。 c伤情检查应认真、迅速方法应简单、易行、 d 现场检伤、分类得主要目得就是救命重点不就是受伤种类与机制而就是创伤危及生命得严重程度与致命性合并症。 e对危重伤病患者需要在不同得时段由初检人员反复检查、记录并对比前后检查结果。通常在患者完成初检并接受了早期急救处置、脱离危险境地进入“伤员处理站”时应进行复检。复检对于昏迷、聋哑或小儿伤病员更为需要。初检应注重发现危及生命得征象病情相对稳定后得复检可按系统或解剖分区进行检查,复检后还应根据最新

获得得病情资料重新分类并相应采取更为恰当得处理方法。对伤病员进行复检时,还应该将其性别、年龄、一般健康状况及既往疾病等因素考虑在内。 f检伤时应选择合适得检查方式尽量减少翻动伤病者得次数 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如脊柱损伤后不正确翻身造成医源性脊髓损伤)。还应注意检伤不就是目得不必在现场强求彻底完成如检伤与抢救发生冲突时应以抢救为先。 g 检伤中应重视检查那些“不声不响"、反应迟钝得伤病患者,因其多为真正得危重患者、 h双侧对比就是检查伤病患者得简单有效方法之一、如在检查中发现双侧肢体出现感觉、运动、颜色或形态不一致,应高度怀疑有损伤存在得可能。 2。现场早期检伤方法 目前现场群体性检伤通常采用“五步检伤法”与“简明检伤分类法”前者强调检查内容,后者将检伤与分类一步完成。 “五步检伤法”得内容: 气道检查首先判定呼吸道就是否通畅、有无舌后坠、口咽气管异物梗阻或颜面部及下颌骨折,并采取相应保持气道通畅。呼吸情况观察就是否有自主呼吸、呼吸频率、呼吸深浅或胸廓起伏程度、双侧呼吸运动对称性、双侧呼吸音比较以及患者口唇颜色等、如疑有呼吸停止、张力性气胸或连枷胸存在,须立即给予人工呼吸、穿刺减压或胸廓固定。循环情况检查桡、股、颈动脉搏动如可触及则收缩压估计分别为10.7kP左右、检查甲床

美国创伤病人现场检伤分类指南

Continuing Education Examination available at https://www.360docs.net/doc/ae15517824.html,/mmwr/cme/conted.htm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Recommendations and Reports / Vol. 61 / No. 1 January 13, 2012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Guidelines for Field Triage of Injured Patients Recommendations of the National Expert Panel on Field Triage, 2011

The MMWR series of publications is published by the Office of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Laboratory Service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Atlanta, GA 30333. Suggested Citation: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itle]. MMWR 2012;61(No. RR-#):[inclusive page number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homas R. Frieden, MD, MPH, Director Harold W. Jaffe, MD, MA, Associate Director for Science James W. Stephens, PhD, Director, Office of Science Quality Stephen B. Thacker, MD, MSc, Deputy Director for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Laboratory Services Stephanie Zaza, MD, MPH, Director, Epidemiology and Analysis Program Office MMWR Editorial and Production Staff Ronald L. Moolenaar, MD, MPH, Editor, MMWR Series Christine G. Casey, MD, Deputy Editor, MMWR Series Teresa F . Rutledge, Managing Editor, MMWR Series David C. Johnson, Lead T echnical Writer-Editor Jeffrey D. Sokolow, MA, Project Editor Martha F . Boyd, Lead Visual Information Specialist Maureen A. Leahy, Julia C. Martinroe, Stephen R. Spriggs, Terraye M. Starr Visual Information Specialists Quang M. Doan, MBA, Phyllis H. King Information T echnology Specialists MMWR Editorial Board William L. Roper, MD, MPH, Chapel Hill, NC, Chairman Virginia A. Caine, MD, Indianapolis, IN Matthew L. Boulton, MD, MPH, Ann Arbor, MI Jonathan E. Fielding, MD, MPH, MBA, Los Angeles, CA David W . Fleming, MD, Seattle, WA William E. Halperin, MD, DrPH, MPH, Newark, NJ King K. Holmes, MD, PhD, Seattle, WA Deborah Holtzman, PhD, Atlanta, GA Timothy F . Jones, MD, Nashville, TN Dennis G. Maki, MD, Madison, WI Patricia Quinlisk, MD, MPH, Des Moines, IA Patrick L. Remington, MD, MPH, Madison, WI Barbara K. Rimer, DrPH, Chapel Hill, NC John V. Rullan, MD, MPH, San Juan, PR William Schaffner, MD, Nashville, TN Anne Schuchat, MD, Atlanta, GA Dixie E. Snider, MD, MPH, Atlanta, GA John W . Ward, MD, Atlanta, GA Front cover photo: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vehicle in transit. Disclosure of Relationship CDC, our planners, and our presenters wish to disclose that they have no financial interests or othe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manufacturers of commercial products, suppliers of commercial services, or commercial supporters with the following exceptions: Jeffrey P . Salomone wishes to disclose that he is funded by Ortho-McNeil Pharmaceuticals and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ewart C. Wang has received research grants from General Motors and T oyota Motors while he served as a principal investigator of grants; E. Brooke Lerner wishes to disclose that her institution receives funding from Zoll Medical Corporation for her participation in a clinical trial and that her spouse is employed by Abbott Laboratories; Theresa Dulski wishes to disclose that this work was completed as part of the CDC Experience, a one-year fellowship in applied epidemiology at CDC made possible by a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supported by a grant to the CDC Foundation from External Medical Affairs, Pfizer Inc. Presentations will not include any discussion of the unlabeled use of a product or a product under investigational use. CDC does not accept commercial support. CONTENTS Introduction ...........................................................................................................2Methods ...................................................................................................................52011 Field Triage Guideline Recommendations .......................................7Future Research for Field Triage ...................................................................15Conclusion .. (17)

灾难救援现场的检伤分类方法

… 灾难救援现场的检伤分类方法 作者:赵伟发布时间:2009-3-6 来源:中国急救网 创伤的检伤分类是灾难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灾害现场医疗急救的首要环节。当医疗救护人员面对现场大批伤员,第一步救援措施必然是快速检伤分类,将重伤员尽快从伤亡人群中筛选出来;然后再分别按照伤情的轻重,依先后顺序给予医疗急救和转运送院。因此,灾难救援现场的检伤分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参考有关文献,结合个人见解,就院前检伤分类的概念与方法学述评如下: 1、现场检伤分类的目的意义 在突发的灾害事故现场,医疗救援力量往往是有限的,尤其在事发初期急救医疗资源可能十分匮乏。因此必须将有限的急救资源用在刀刃上,优先保证抢救重伤员。检伤分类就是要尽快把重伤员从一批伤亡人群中筛查出来,争取宝贵的时机在第一时间拯救,从而避免重伤员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于现场。轻伤员由于身体重要部位和脏器未受损伤,没有生命危险,可以在现场轮候,等待稍后的延期医疗处理。 面对重大的灾害事故,检伤分类可以将众多的伤员分为不同等级,按伤势的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地展开现场医疗急救和梯队顺序后送,从而提高灾害救援效率,合理救治伤员,积极改善预后。同时,通过检伤分类可以从宏观上对伤亡人数、伤情轻重和发展趋势等,作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评估,以便及时、准确地向有关部门汇报灾情,指导灾害救援,决定是否增援。 对于每一位伤员,在灾害现场都应该进行院前检伤分类,确定其个人在伤亡群体中的伤情等级,决定是否给予优先救治和转送。当伤员抵达医院后,仍应逐个院内检伤分类完成分诊,并且动态地对照比较创伤评分,有助于准确判断伤情的严重程度,因为某个伤员的全身伤情往往要比其所有局部伤中最重的情况还要严重;检伤分类亦有助于推测每个伤员的预后和治愈时间。 2、检伤分类的四个等级、标识与救治顺序 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灾害现场的检伤分类分为四个等级——轻伤、中度伤、重伤与死亡,统一使用不同的颜色加以标识,必须遵循下列的救治顺序: (1)第一优先重伤员(红色标识) : (2)其次优先中度伤员(黄色标识) (3)延期处理轻伤员(绿色或者蓝色标识)

突发公共事件之检伤分类

突发公共事件之检伤分类 1)对检伤分类的认知 现代社会、群体伤害、现场急救的特点之一是要作检伤分类。检伤分类(Trage)已愈来愈受到重视并实地应用,包括著者在内的一些中外专家把它也作为首要的重要的抢救措施,它的有效应用,对于整个抢救的成败、质量起着关键作用,可以“事半功倍”。尤其自2001年美国发生的“911”事件以来,以及近年来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印尼海啸、巴基斯坦地震、印尼地震等重大灾害突发事件时,受到伤害的不是个体或若干,而是群体,“检伤分类”被专家们认识得更深刻,其作用可谓“功不可没”。 自然灾害如城市发生地震,伤者为群体;重大体育比赛尤如奥运会活动,一旦发生意外,伤者也为群体。因此,“第一目击者”或救护小组、队,在面对群体伤害时,首先必须分清轻重缓急,分清哪些是必须立即进行急救的伤病者,哪些是可以稍后处理的。因为医疗救援资源在当时、当地是十分有限的,后续的支援也是需要时间和相应条件保障的,到达现场的过程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甚至险阻。这种“分清”,就是检伤分类的基本涵义,使救援工作的领导者“心中有数”。它是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工作中重要的、首要的环节。 根据“检伤分类”,随即作出对急救医疗人员及抢救装备等急救资源的统一合理的分配安排。 2)分类的标志——标签(伤票) 按照国际规范,制订的分类标志应该是醒目的、共识的、统一的。这个标志称为“标签”,我国传统也称为“伤票”。 当今国际通行的分类标志的使用,包括港澳地区在内我国现也已统一采用的有:红、黄、绿、黑四种颜色的标签,它们分别表示不同的伤病情及获救的轻重缓急的先后程序。 (1)红色 表示伤病情十分严重,随时可致生命危险,为急需进行抢救者。也称“第一优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