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干预

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干预
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干预

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干预

发表时间:2010-12-29T14:36:29.2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3期供稿作者:张彦平

[导读] 静脉炎是血管壁内膜的炎症,是一种进行性并发症,快速静脉输注20%甘露醇可降低颅内压,是神经内科常用的脱水药

张彦平(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山西阳泉 045000)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3-0083-02

【关键词】甘露醇静脉炎干预

静脉炎是血管壁内膜的炎症,是一种进行性并发症,快速静脉输注20%甘露醇可降低颅内压,是神经内科常用的脱水药。甘露醇的渗透压为1098mosm/L,有资料显示,渗透压大于600mosm/L在24小时之内即发生化学性静脉炎[1],当静脉输注20%甘露醇时,血浆渗透压升高,血管壁内皮细胞脱水,进而局部的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腺素酶,静脉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浸润产生炎症改变,同时释放组织胺,使静脉变硬、收缩而导致静脉炎,发生率高达81.76%。

1 预防措施

1.1血管的选择根据治疗方案选择的静脉能容纳输液量的传输及提供必需的血液稀释。选择柔软、直、弹性好的血管,有完整的皮肤支持。静脉壁外膜的弹性纤维及疏松组织起支持和保护作用,脆性大,失去弹性的静脉会影响穿刺成功率。中膜的弹性纤维、平滑肌、神经有维持静脉的张力功能。外界温度的变化、物理刺激、激动会导致痉挛,热敷可以使静脉舒张,增加血流流速。内膜由平滑肌的单层弹力内皮细胞组成,在光滑内膜的下层是粗糙的表面,允许血小板聚集。内皮细胞层损伤或异物的入侵,将产生炎症反应。正常情况下,血管的血流率外周小静脉1ml/分,此时血液稀释药物的能力下降,甚至为零,导致渗出进而发生化学性静脉炎,不易选择手足背部的小静脉。

1.2输液器具的选择良好的开端是输液成功的关键,根据美国静脉输液协会(INS)的标准,在满足治疗需要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最细最短的导管,在外周浅静脉输液的情况下选择套管针,外套柔软而且表面光滑,组织相溶性好,在血管内对血管壁刺激性小,不会刺破血管,可保证输液治疗的安全性,避免了对病人造成医源性伤害。付喜秀等研究的两种型号静脉留置针发生置管并发症比较表明[2],采用

24G静脉留置针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反复静脉穿刺给病人造成的痛苦。而且由于24G静脉留置针直径19mm,小于22G静脉留置针(直径为25mm),前者进入肌体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可减少机械摩擦及血管内壁的损伤,从而降低静脉炎,同时24G静脉留置针输注流速最快能达到95滴/分,完全可以满足病人用药需要。

1.3 20%甘露醇温度是预防静脉炎的基本条件,适宜的温度是25℃—36℃。因体表温度为36℃—37.2℃,血管内温度是37.8℃,静脉溶液温度在35℃时对组织刺激性小,发生静脉炎发生率最低[3],根据血液流变学的规律,液体的粘稠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粘稠度下降,血流相对流速快,药物进入肌体后很快稀释。另外,加热后的甘露醇溶液中小于25ug的微粒明显低于常温状态时溶液中的结晶微粒,因此应将20%的甘露醇放置在30—35℃的恒温箱内。

1.4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护士穿刺技术不熟练或手法过于粗暴,使血管内膜受损,把促发凝血的内皮下细胞外基质裸露发生静脉炎。静脉的损伤与静脉炎发生成正比,同一条静脉连续使用最好少于4次,两次穿刺点距离尽可能远。

2 静脉炎的处理与治疗

2.1停止在此外渗处输液,抬高患肢,在24小时内冷敷,24小时后给予湿热敷。

2.2马铃薯片贴敷外渗处,将马铃薯切成0.2—0.3cm的薄片,贴敷患处。马铃薯含有大量淀粉,具有高渗作用,而且还有各种盐、维生素,所含的龙葵树具有缓解痉挛、减少渗出、抗组织胺的作用,能消炎抗过敏,维生素B、钙、磷等无机盐参与蛋白质及脂肪的代谢,可保护皮肤免受炎症侵害,维生素B12为细胞合成核酸的重要辅酶,对黏膜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修复再生功能。维生素C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痒、消炎止痛的功能。

2.3芦荟的作用将芦荟汁涂抹于患处,1日3次,直至消肿,红斑消退。芦荟属于百合科草木植物,含有140多种成分,包括微量元素、游离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等,有抗菌、杀菌增加肌体抵抗力,促进血液循环,软化动脉,降低胆固醇,扩张毛细血管,促进伤口愈合复原以及镇痛作用。使用注意事项:芦荟有过敏现象,首次使用应先做皮肤试验,将芦荟叶汁涂于耳下或肘部内侧,观察10分钟到20分钟,局部皮肤无异常即可进行使用。

2.4中医认为静脉炎是穿刺伤及局部脉络,血行不畅,导致血脉淤阻,津液输布不畅,“不通则痛”,病机为气血淤滞,属于“脉痹”范畴。

2.4.1使用红花醇(红花100mg,浸于75%的乙醇500ml中)外敷4小时,每天2次,2天为1个疗程,特别对红肿型、硬结型有效率达100%[4]。

2.4.2活血通络膏大黄10g、乳香10g、没药10g、血蝎10g、冰片10g、苦参20g、透骨草20g、伸筋草15g研制成粉末,混合均匀,将热凡士林倒入其中搅拌调成糊状,用棉签均匀涂于输液外渗处皮肤上,涂抹面积要超过外渗边缘2—3cm,厚1—2mm,再用无菌纱布包上,胶布固定,每天1—2次。

2.5 50%的硫酸镁温湿敷 50%的硫酸镁起高渗作用,能促使组织水肿消退,从而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且Mg2+、SO42-均为强极性物质具有良好的穿透性,可以通过皮肤渗入皮下组织及血管,使局部血流加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甘露醇吸收,还可降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从而达到止痛的作用。将50%的硫酸镁液浸过的纱布局部湿敷,纱布稍大于组织肿胀面积,2小时更换1次,为减少水分及药液蒸发,在敷疗上覆盖塑料薄膜。

2.6康惠尔透明贴可有效防止静脉炎,将透明贴覆盖于外周静脉治疗穿刺处,能够显著减少细胞内黏附分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抑制其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细胞浸润和血小板黏附,从而减轻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减轻炎症反应[5]。

3 小结

以人为本,人性化护理是现代护理理念,预防为主,减轻病人疼痛,提供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预防静脉炎要更新观念,穿刺成功并不等于输液成功,要科学评估,计划使用,护理人员对静脉输液并发静脉炎的预防应针对其诱发因素,从不同的层面采取综合护理措施,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对静脉炎要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参考文献

甘露醇致静脉炎的护理进展

甘露醇致静脉炎的护理进展 标签:甘露醇;静脉炎;护理;综述 20%甘露醇是一种强有力的高渗性脱水、降颅压、利尿药,是神经内外科临床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因其渗透性高,加之使用中要求滴速快,易对血管造成损害且不易恢复,轻者可有局部酸、麻、肿、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无菌性静脉炎,甚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也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随着医疗护理技术的发展,不断有新的方法来预防和治疗静脉炎,现综述如下。 1 甘露醇致静脉炎的作用机制 1.1 通过激活炎性介质和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1.2 甘露醇是高渗性液体,当输入血管时血浆渗透压增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进而局部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腺素E1、E2,静脉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浸润并产生炎症改变,同时释放组胺,使血管收缩变硬。 1.3 甘露醇需要快速输入,才能产生较好的脱水作用。快速输入时致使局部静脉内渗透压迅速急剧地增高而产生明显的损害作用。 2 甘露醇致静脉炎原因分析 2.1 药物因素 2.1.1 药物渗透压有研究指出,渗透压是一个独立于输液总量和输液速度,导致静脉炎的重要因素[1]。如输入甘露醇等高渗溶液时,血管内皮细胞因血浆渗透压升高而脱水、萎缩、坏死,血管内膜受损,促使局部血小板凝集、血栓形成,同时释放前列腺素E1、E2和组织胺,使白细胞浸润静脉中膜层,血管壁发生炎症改变,进而使静脉血管收缩、变硬。 2.1.2 药物酸碱度输入液体酸碱度是导致静脉炎发生的重要因素,血浆正常pH值为7.35~7.45,输入偏酸或偏碱的液体可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而发生静脉炎,甘露醇的pH值为4.5~6.5。 2.1.3 输入甘露醇的温度静脉溶液的温度是预防静脉炎的基本条件,适宜温度是25~36 ℃,因为体表温度是36~37.2 ℃,血管内温度是37.8 ℃,输注常温甘露醇容易使患者发生静脉炎[2]。林华瑶等[3]研究表明甘露醇加温至25~37 ℃结晶减少,寒冷刺激减少,避免大量微粒短时间内进入静脉形成血栓,影响局部供血;温度升高亦可使血管扩张,防止大分子物质沉积于血管壁,减轻血管刺激症状和血管壁的损伤,对血管内膜损伤减小,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静脉炎发生原因及防治护理_进展-宋彬

静脉炎发生原因及防治护理进展 【关键词】静脉炎;原因;防治;护理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同时影响治疗效果。静脉炎主要是由于同一静脉反复多次穿刺或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留置刺激性较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1]。近年来,护理人员通过了解静脉炎发生的原因,采取多种有效的防治护理措施,使静脉炎的发生率有所下降。现综述如下。 1 引起静脉炎的原因 1.1 血管因素 血管受压、血液循环受阻、血管痉挛、血管硬化弹性差都会增加静脉炎的危险。 1.2 药物作用 刺激性药物和高分子液体是引起静脉炎的主要原因[2]。主要与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Ⅰ型变态反应有关[3]。一般认为血浆渗透压的升高是导致静脉炎的主要因素之一。输入高渗液体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使组织渗透压随之升高,血管皮细胞脱水,进而局部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腺素1、前列腺素2,静脉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并产生炎症改变,使静脉收缩变硬[4]。 1.2 机械刺激 在同一血管周围反复多次穿刺输液或硅胶管在血管留置过久是静脉治疗中造成静脉炎最常见的并发症。刺激所产生的疼痛主要是由于周围血管受到较强和浓度较高药物的刺激,或硅胶管在血管留置时间太长,导致血管膜损伤后引起炎性反应[5]。而反复多次穿刺后,易导致血管周围炎症、纤维组织增生及血管淤血现象[6]。 1.4 感染因素 不规的操作和在不清洁的环境中操作,易使微生物侵袭而引起静脉炎;穿刺部位消毒不彻底也是引发静脉炎的重要因素[7]。 1.5 微粒因素及物理因素 微粒是指玻璃屑及各种结晶物质,主要来源于输液器具、不当的配液操作环节和污染的环境。另外,药液的温度及理化性质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8]。 1.6 输液速度 有报道,静脉炎的发生与输液速度有关[9]。刺激性大的药物短时间大量快速进入血管,超过了其缓冲应激的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均可使膜受刺激[10]。 2 预防措施 2.1 提倡使用套管针 为了保护血管,避免反复穿刺,尽量使用套管针输液。套管针针管柔软,对血管刺激小,留置时间相对长,活动时针体不易脱出发生药液渗漏几率小。但留置时间应根据病人的局部情况而定,最好不超过5 d。临床观察发现,影响留置针留置时间的主要原因是静脉炎的发生,留置时间越长,静脉炎发生率越高[10]。 2.2 提高穿刺技术,减少对血管壁的机械刺激和损伤 医院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项技术培训,提高对静脉炎危险因素的认识。穿

化疗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化疗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发表时间:2011-11-10T10:39:56.4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6期供稿作者:袁溪 [导读] 对于水疱已脱皮,创面较深者,可用生理盐水洗净患处,用无菌纱布浸透庆大霉素或雷佛奴尔贴于创面。 袁溪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灵山中医院 535400) 【中图分类号】R5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6-0236-01 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发炎。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静脉炎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其病理变理化为血管内膜增生,管腔变窄,血流缓慢。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少数病人可引起反应,如发冷、发热、白细胞增高等,患者常常陈诉疼痛肿胀。 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多,恶性肿瘤化疗就是引发静脉炎的原因之一,而化疗又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化疗药物容易刺激血管发生药物性静脉炎,注射部位的血管会产生索状的红线,触诊有时会有发硬、发热的感觉;甚至使血管红肿、疼痛、闭锁。造成再次化疗输液时静脉穿刺困难,以及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如何降低静脉炎的发生,是我们肿瘤科护士急待解决的问题。 本人综合各资料文献中对静脉炎的护理方法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12月在我科化疗的病例86例,男32例,女54例,年龄27-58岁。观察指标参照“抗癌药物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观察皮肤血管的毒性反应分为Ⅰ-Ⅳ度。Ⅰ度:注射部位血管疼痛。Ⅱ度:局部组织红肿,起水泡,或血管变硬成条索状。Ⅲ度:中度或重度肿胀,顽固性疼痛,水疱直径>1cm,局部形成溃疡,影响肢体功能。Ⅳ度:溃疡坏死感染。86例患者中出现Ⅰ度4例,Ⅱ度12例,Ⅲ度1例,Ⅳ度0例,其余病例均无静脉炎发生。 2 静脉炎的预防 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2.1 化疗前应了解化疗用药方案以及每种化疗药物的刺激性,选择弹性好、管腔大、回流通畅、粗且直的血管进行穿刺。避免反复穿刺同一部位,穿刺应遵循由远及近,由背侧向内侧,左右臂交替使用的原则。除上肢静脉综合症外,不宜采用下肢静脉用药。 2.2 合理安排输液。静脉炎的发生与药物浓度是呈正比的,所以要尽可能的稀释药物。联合用药时应先推注刺激性小的药物,再推注刺激性大的药物。如果各种药物的刺激性均较大,间隔时间应长一些,一般不少于20min。 2.3 推药过程中反复抽回血,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并不时询问病人有无感觉疼痛或有异常感觉,如有异常,护士给予及时相应的处理。 2.4 使用化疗药物的前后,可给予生理盐水100毫升+地塞米松5mg静脉滴注。 2.5 注药局部皮肤不要烫洗,洗脸时局部应避免水太热,夏天可用凉水,冬天可用温水。经常按摩四肢末梢血管,搓手背、足背,参与气功锻炼,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及血管弹性,保护好局部血管。 2.6 适当的有计划的锻炼身体,不可以抽烟喝酒,保持良好的心态,要穿宽松的衣服,避免压迫血管,注意预防保暖,避免冷水刺激,避免损伤引起溃疡等。建议要注意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很重要。 3 静脉炎的护理 3.1 基本护理:发生静脉炎的患肢严禁局部热敷,患处勿受压。患肢禁止进行静脉注射,可抬高患肢。 3.2 按反应分度标准进行护理: Ⅰ级反应:局部用95%酒精或25%硫酸镁湿敷,间断给予冰敷12~24小时;也可用马铃薯薄片贴于患处。 Ⅱ级反应:用利多卡因1-2ml+地塞米松5mg在疼痛或肿胀区域外缘做菱形封闭,表面涂以氢化可的松软膏,并间断给予冰敷24-48小时。 Ⅲ级反应:处理方法同Ⅱ级,水疱用注射器抽干,避免水疱脱皮,用碘酊消毒,再用氢化可的松软膏涂抹。如果已脱皮,不能涂抹药膏。如疼痛不能忍受,遵医嘱应用止痛药。 Ⅳ级反应:处理方法同Ⅲ级。对于水疱已脱皮,创面较深者,可用生理盐水洗净患处,用无菌纱布浸透庆大霉素或雷佛奴尔贴于创面。严格无菌操作。

甘露醇致静脉炎的防治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e15879935.html, 甘露醇致静脉炎的防治进展 作者:吴起娟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3期 【关键词】甘露醇;静脉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130-02 甘露醇是一种高渗性组织脱水剂,其渗透压为1100mOsm/L。药理作用主要为脱水和利尿。临床应用广泛,在急诊科常用于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因其渗透压高加之使用中滴速快,易对血管造成损害且不易恢复,轻者可有局部酸、麻、肿、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无菌性静脉炎,甚至发生不可逆的损伤。有文献报道,渗透压>600mOsm/L的药物可在24h内造成化学性静脉炎。也有文献报道,利用留置针输注20%甘露醇125ml,q8h静脉滴注,观察5天,静脉炎的发生率为89.47%。由此静脉滴注甘露醇所造成的静脉炎问题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难点,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护理的工作量。为了减少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发生,许多护理学者已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就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安全、经济实用的方法综述如下。 引起静脉炎的因素 1.药物因素药物因素包括药物的酸碱性、浓度、刺激性和毒性等。正常血液的PH值为7.35~7.45,若超出此范围输入的药液无论过酸或过碱,都可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引起静脉炎症。20%甘露醇的PH值为4.5-6.5偏酸性,是引起静脉炎的原因之一。20%甘露醇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直接有害的影响,可以激活炎症介质和丝分裂素-活化蛋白激酶,直接引发血管内皮细胞亡,血浆渗透压的增高是导致静脉炎的主要因素。当输入高渗液体时,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脱水、变性,影响细胞功能,从而导致血管变硬,甚至出现局部皮肤发红、肿、痛等等静脉炎症状[1]。 2.输液总量过多临床发现每天输注甘露500ml以上,连用3d以上,静脉炎发生率可达80%,使用总量越多,发生的概率越高。 3.给药温度过低研究发现[2}不同温度的甘露醇对局部血管及其周围组织造成的损害程度不同,温度越低,损害越重。当甘露醇加温至35°C时溶液中微粒数量明显减少至最低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4.输液微粒人体最小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μm,只要超过这个直径的微粒就不容易通过毛细血管,直接造成静脉栓塞,引进静脉炎。 5.其他因素在穿刺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不适当的穿刺部位或在同一条血管反复穿刺造成机械性损伤、选择血管不当、静脉弹性降低针头固定方法不妥等均可导致输注甘露醇静脉炎的发生

甘露醇静脉滴注对神经外科病人的功效及护理要点

甘露醇静脉滴注对神经外科病人的功效及护理要点 【关键词】甘露醇;静脉滴注;功效;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392-01 20%的甘露醇(以下简称甘露醇)是神经外科普遍使用的一种药物,常用于各种疾病引起的颅内高压及颅脑手术后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预防脑疝形成。甘露醇在使用时强调快速静脉滴注,所以常从静脉给药,由于其渗透性高,在快速静脉滴注时局部血管内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脱水坏死、引发静脉炎。因此,做好甘露醇的静脉用药护理非常重要。具体情况概括如下: 1 甘露醇的作用 1.1 脱水利尿 甘露醇通过“血- 脑”和“血- 脑脊液”间隙渗透压差而发挥很强的脱水利尿作用,起效迅速,使用10分钟后即能增加尿量,2~3小时内达到高峰,药效可维持6小时以上。 1.2 扩张血管 甘露醇在血管中从体液中吸收水份,有扩张血管

的作用,间接降低血压。 1.3 清洗肠道 甘露醇不易被人体胃肠道吸收,是一种温和的轻泻剂。 2 用药及护理 甘露醇在临床上有很多作用,但因其药理特点,在使用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应注意。以下笔者将在临床应用甘露醇输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报告如下: 2.1 用药前应注意的问题 2.1.1 药物质量检查 认真查对药物名称、浓度、剂量和有效期,检查瓶口有无松动,瓶身有无裂痕,液体有无混浊、沉淀、絮状物及结晶。 2.1.2 静脉血管的选择: 选择粗且直的弹性血管,按从远端向近端的顺序使用,尽量少用或不用足背静脉[1]。输液过程中勤观察,对躁动不合作患者予适当约束;输液处如有渗出、肿胀应重新穿刺;勿同一部位连续注射,使血管壁能够得以修复;可采取静脉留置针穿刺,减少穿刺点局部刺激[2]。 2.2 给药与护理问题

20%甘露醇静脉滴注应注意的问题

20%甘露醇静脉滴注应注意的问题 甘露醇作为治疗颅内高压常用药,在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形成,挽救患者生命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该药疗效显着,无“反跳”现象。但在临床应用中常因忽视了该药的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和损伤,因此,静脉滴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静脉炎与外渗 静脉炎相关因素及处理由于静脉滴注甘露醇后,血浆渗透压的改变引起血浆pH改变、机械刺激、各种微粒因素、药物浓度的影响等都是其中的重要因素。20%甘露醇为高渗性利尿脱水剂,快速滴注进入人体,分布于组织外液中,其渗透作用可将细胞内及血管外液摄入血管,同时以高渗性利尿作用使组织压很快降低,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发挥作用。另外,甘露醇可减少血管阻力,增加血流,增加氧利用率使组织压尽快降低,并促进组织功能的恢复,但也会对局部静脉产生一定的损伤而引起静脉炎。经临床观察20%甘露醇对局部的损伤与局部静脉血管穿刺次数有关,也与甘露醇的温度有关。有报道把20%甘露醇对外周静脉及周围组织的影响,与生理盐水作对照研究,静脉滴注2次,两者无差别,大于4次时,静脉滴注甘露醇的血管周围出现炎症、血管内淤血现象,则说明多次静脉滴注甘露醇后对血管及周围组织有明显的损害作用。据有关报道,甘露醇加温35℃后溶液中的微粒数量明显减少到最低水平。处理方法:静脉滴注甘露醇时,应尽量减少在同一静脉连续穿刺的次数,使血管壁在使用后得以修复,以提高血管的使用率。使用甘露醇时,应尽量使药液保持在合适的温度,当出现静脉炎时,及时局部热敷,还可局部超短波理疗或药物治疗,以缓解症状。 血管外渗漏的相关因素及处理当甘露醇外渗进入皮下组织时,不易被组织吸收,并损伤组织,同时提高了组织液的压力,造成梯度的反差,促使更多的液体由血管内渗透到组织中去,加重了皮肤、组织的损伤,从而出现局部肿胀、刺痛。临床护理中处理甘露醇外渗有多种方法,效果不尽相同,用50%硫酸镁湿敷在临床上是较为简便易行的减轻外渗的方法,硫酸镁的高渗作用促使组织水肿在短时间内消退,从而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此外用烫伤膏外涂,%奴夫卡因局部封闭,或酚妥拉明5~10mg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局部浸润注射等,均可缓解局部症状。应注意的是禁止局部热敷,因热敷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促使组织坏死,同时还会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重局部水肿。甘露醇外渗有时伴局部淤血,因局部组织损伤不仅来自本身,还有外渗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等对局部组织及血管的刺激,造成血管痉挛,导致局部淤血。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应采取以下护理措施:(1)在静脉输液时选择粗而通畅的血管,尽量少用或不用手、足背的小静脉。(2)静脉穿刺时,一旦渗出肿胀,即使有回血,也应更换部位重新穿刺。 2 静脉滴注速度问题

急诊常见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急诊常见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通过对常见静脉炎发生原因的分析,总结相关防治护理措施,以达到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病人痛苦,减少医患纠纷。 标签:静脉炎;原因;护理措施 急诊是医院的窗口,也是抢救生命的前沿阵地,静脉输液是急救护理中的抢救措施之一,由于各种原因易引起静脉炎,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抢救治疗的顺利进行,同时容易造成医患纠纷。通过对常见静脉炎的学习、总结,以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减轻病人痛苦。 静脉炎的基本知识 静脉炎的定义:静脉炎是静脉壁内膜的炎症,是一种进行性的并发症[1]。 静脉炎的临床表现:沿穿刺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皮肤出现红线,严重者可致受累静脉出现条索状改变和结节[2]。 静脉炎的分类及原因:⑴机械性静脉炎:①穿刺部位固定不牢靠,针管滑动; ②穿刺部位太靠近关节处,关节活动使针管与血管壁不断地摩擦而产生发炎反应;③选用的留置针或输液针的型号与血管的性质不符(粗针细血管),穿刺时与血管壁摩擦引起发炎。④在同一根血管上反复多次穿刺损伤静脉发生静脉炎。 ⑤套管针留置时间过长引起发炎。⑵药物性静脉炎:药物稀释不足、浓度过高、药物酸碱度过高,都会致血管内膜受损,管壁通透性增加,药物容易渗入皮下间隙,引起静脉毛细血管痉挛,局部供血减少,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发生静脉炎。⑶细菌性静脉炎: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任何尘埃、玻璃屑、细菌入血,都会使血管壁变硬发炎[3]。⑷血栓性静脉炎:①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容易形成栓子; ②套管针封管技术不当,导致栓子形成;凝血机制改变,都会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⑸拔针后静脉炎:老年人皮肤、组织松弛,拔针后不能马上愈合;拔针后伤口没有及时处理造成感染引起静脉炎。 静脉炎的分度: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所规定指标,将静脉炎分3度:Ⅰ度为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度为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局部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度为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4]。 静脉炎的预防 正确掌握药物浓度,合理安排输液:护理人员要熟悉输注药物的理化性质,充分了解药物的渗透压、PH值等,尽量不要多种药物混合输注,避免药物间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反应[5]。

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干预

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干预 【关键词】甘露醇静脉炎干预 静脉炎是血管壁内膜的炎症,是一种进行性并发症,快速静脉输注20%甘露醇可降低颅内压,是神经内科常用的脱水药。甘露醇的渗透压为1098mosm/L,有资料显示,渗透压大于600mosm/L在24小时之内即发生化学性静脉炎[1],当静脉输注20%甘露醇时,血浆渗透压升高,血管壁内皮细胞脱水,进而局部的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腺素酶,静脉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浸润产生炎症改变,同时释放组织胺,使静脉变硬、收缩而导致静脉炎,发生率高达81.76%。 1预防措施 1.1血管的选择根据治疗方案选择的静脉能容纳输液量的传输及提供必需的血液稀释。选择柔软、直、弹性好的血管,有完整的皮肤支持。静脉壁外膜的弹性纤维及疏松组织起支持和保护作用,脆性大,失去弹性的静脉会影响穿刺成功率。中膜的弹性纤维、平滑肌、神经有维持静脉的张力功能。外界温度的变化、物理刺激、激动会导致痉挛,热敷可以使静脉舒张,增加血流流速。内膜由平滑肌的单层弹力内皮细胞组成,在光滑内膜的下层是粗糙的表面,允许血小板聚集。内皮细胞层损伤或异物的入侵,将产生炎症反应。正常情况下,血管的血流率外周小静脉1ml/分,此时血液稀释药物的能力下降,甚至为零,导致渗出进而发生化学性静脉炎,不易选择手足背部的小静脉。 1.2输液器具的选择良好的开端是输液成功的关键,根据美国静脉输液协会(INS)的标准,在满足治疗需要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最细最

短的导管,在外周浅静脉输液的情况下选择套管针,外套柔软而且表面光滑,组织相溶性好,在血管内对血管壁刺激性小,不会刺破血管,可保证输液治疗的安全性,避免了对病人造成医源性伤害。付喜秀等研究的两种型号静脉留置针发生置管并发症比较表明[2],采用24G 静脉留置针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反复静脉穿刺给病人造成的痛苦。而且由于24G静脉留置针直径19mm,小于22G静脉留置针(直径为25mm),前者进入肌体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可减少机械摩擦及血管内壁的损伤,从而降低静脉炎,同时24G静脉留置针输注流速最快能达到95滴/分,完全可以满足病人用药需要。 1.320%甘露醇温度是预防静脉炎的基本条件,适宜的温度是25℃—36℃。因体表温度为36℃—37.2℃,血管内温度是37.8℃,静脉溶液温度在35℃时对组织刺激性小,发生静脉炎发生率最低[3],根据血液流变学的规律,液体的粘稠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粘稠度下降,血流相对流速快,药物进入肌体后很快稀释。另外,加热后的甘露醇溶液中小于25ug的微粒明显低于常温状态时溶液中的结晶微粒,因此应将20%的甘露醇放置在30—35℃的恒温箱内。 1.4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护士穿刺技术不熟练或手法过于粗暴,使血管内膜受损,把促发凝血的内皮下细胞外基质裸露发生静脉炎。静脉的损伤与静脉炎发生成正比,同一条静脉连续使用最好少于4次,两次穿刺点距离尽可能远。 2静脉炎的处理与治疗 2.1停止在此外渗处输液,抬高患肢,在24小时内冷敷,24小时

【知识点】——输注时可引起静脉炎的药物

精心整理 输注时可引起静脉炎的药物 1.????注射用哌拉西林钠:可引起局部注射部位疼痛以及血栓性静脉炎等; 2.????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注射给药部位发生血栓性静脉炎比较罕见; 3.????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局部常见不良反应有注射局部刺激反应、疼痛、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和水肿等; 4.????注射用头孢唑林钠:注射部位出现的静脉炎的案例罕见;肌内注射区疼痛的情况较少,但有出现硬结的可能; 5.???? 6.???? 7.???? 8.???? 9.????10.?? 11.??当处理; 12.??; 13.??14.??15.??16.?? 17.??18.??或中心静脉插管输入,以减少发生静脉痉挛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 19.??乳酸环丙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偶可发生静脉炎或血栓性静脉炎; 20.??注射用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用药期间可能出现注射部位发红、发痒等症状或静脉炎; 21.??注射用氟罗沙星:可引起静脉炎,程度大多轻微; 22.??替硝唑注射液:偶见滴注部位轻度静脉炎; 23.??注射用阿昔洛韦:常见的不良反应:注射部位的炎症或静脉炎;取本品0.5g 加入10ml 注射用水中,使浓度为50g/L ,充分摇匀成溶液后,再用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至少100ml ,使最后药物浓度不超过7g/L ,否则易引起静脉炎;静脉滴注时宜缓慢,并勿使之漏至血管外,以免引起疼痛及静脉炎;

24.??注射用更昔洛韦:可引起注射部位疼痛或者静脉炎等; 25.??注射用两性霉素B:本品静滴时易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26.??注射用细辛脑:可引起用药部位损害:如注射部位皮疹、注射部位麻木、静脉炎等; 27.??注射用泮托拉唑:极个别病例出现血栓性静脉炎; 28.??甲磺酸多拉司琼注射液:可引起静脉注射部位疼痛或烧灼感;罕见外周局部缺血,血栓静脉炎/静脉炎; 29.??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本品在静脉推注使用时,可能出现疼痛、静脉炎等血管刺激症状,建议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方式; 30.??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可引起浅表静脉炎; 31.?? 32.?? 33.?? 浓度在2mg/ml,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药物浓度过高可引起静脉炎; 44.??注射用盐酸吡柔比星:本品静脉注射前应确保输液管通畅,严格避免药液外渗;一旦发生渗漏,可能产生血管痛、静脉炎、注射部位硬结坏死,建议迅速回吸药液,局部利多卡因封闭,必要时硫酸镁湿敷合用激素治疗; 45.??注射用盐酸阿柔比星:个别患者出现静脉炎; 46.??替加氟注射液:局部注射部位有静脉炎; 47.??紫杉醇注射液:在持续监测过程中偶见静脉炎;部分病例中,注射部位皮肤反应可能在一个长时间输注过程中,或者输注后1周或10天后发生; 48.??注射用硫酸长春地辛:有局部组织刺激反应:可引起静脉炎,应避免漏出血管外和溅入眼内; 49.??酒石酸长春瑞滨注射液:注射静脉出现不同程度的刺激反应,有时可发生静脉炎;

甘露醇快速点滴与静脉注射的不良反应例次率比较

甘露醇快速点滴与静脉注射的不良反应例次率比较 目的探讨甘露醇快速点滴与静脉注射两种不同方法在减轻患儿疼痛、减少局部渗出和延长留置针使用时间以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效果比较。方法选取我院100例入院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患儿为研究对象,使用20%甘露醇100ml 进行治疗,按住院号尾数的单双数随机分成2组,每组50例,研究组实行快速点滴甘露醇;对照组采取静脉注射甘露醇,观察临床效果。结果快速点滴组局部疼痛、局部渗出和头痛、眩晕的发生例次率(15.8%、11.2%、6.8%)低于对照组(37.4%.20.6%、17.8%),药物输入所需时间和留置针保留时间均长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1)。结论快速点滴20%甘露醇,可减轻患者局部疼痛,减少药物局部渗出,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延长药物输入所需时间和留置针保留时间,同时可减少护理工作量,提高护士工作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可在儿科病房应用100ml以上剂量的20%甘露醇推广使用。 标签:甘露醇;快速点滴;静脉注射;不良反应 我科是小儿神经内科,每天有较多的q4h、q6h、q8h的静脉推注甘露醇治疗,工作量较大,因甘露醇高渗,对血管刺激大,静脉推注时压力大易导致局部渗出和疼痛,又因神经内科患儿病程长,保护血管是护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1-2]。我科2013年6月份开始采取快速点滴甘露醇,效果良好,减轻了患儿疼痛、减少了局部渗出,延长了留置针的使用时间,保护血管,从而大大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工作任务,提高了工作效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100例入院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患儿为研究对象,使用20%甘露醇100ml进行治疗,按住院号尾数的单双数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以住院号尾数是单号的设为研究组,尾数为双号的设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共100例,其中男56例,女44例,平均年龄(4.31±1.23)岁,3~4岁37例,4-5岁45例,5~6岁18例。其中研究组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4.32±1.21)岁,3~4岁18例,4~5岁23例,5~6岁9例;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4.30±1.25)岁,3~4岁19例,4~5岁22例,5~6岁9例,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诊疗方法及观察指标如下: 1.2方法研究组:将100ml 甘露醇放入吊瓶中,取下吊瓶針头同时取下留置针肝素帽,进行消毒注射2ml0.9%生理盐水确认静脉管路通畅后排气,将吊瓶接头直接连接留置针,以80~100滴∕min快速滴入,输完后将肝素帽消毒连接留置针,用0.9%生理盐水2ml进行封管。对照组:用50ml注射器2付,分别抽甘露醇50ml取下留置针肝素帽,消毒后注射2ml0.9%生理盐水确认静脉管路通畅后接抽取好甘露醇的注射器直接推注,100ml推完后用2ml0.9%生理盐水进行封管。 1.3 观察指标主要观察研究对象入院后用药前10次情况,如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输入时患者疼痛人次、局部渗出人次,留置针保留时间以及输入甘

【知识点】——输注时可引起静脉炎的药物

输注时可引起静脉炎的药物 1.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可引起局部注射部位疼痛以及血栓性静脉炎等; 2. 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注射给药部位发生血栓性静脉炎比较罕见; 3.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局部常见不良反应有注射局部刺激反应、疼痛、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和水肿等; 4. 注射用头孢唑林钠:注射部位出现的静脉炎的案例罕见;肌内注射区疼痛的情况较少,但有出现硬结的可能; 5.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本品耐受情况良好,局部常见不良反应有血栓性静脉炎; 6.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局部不良反应有静脉炎,发生率为1.86%; 7. 注射用头孢他啶:本品的不良反应少见而轻微,少数病人可出现注射部位轻度静脉炎; 8. 注射用头孢噻肟钠: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引起静脉炎; 9.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局部反应:肌内注射时,本品耐受性良好,偶有一过性的疼痛;与其它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一样,用静脉插管输注时,有些患者会有输注部位静脉炎; 10. 注射用头孢西丁钠:最常见的局部反应:静脉注射后可出现血栓性静脉炎,肌注后可有局部硬结压痛; 11. 注射用美罗培南: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频率不明);使用时应密切观察,如有异常现象发生时,应停药并进行适当处理; 12. 注射用氨曲南:静脉给药偶见静脉炎,肌内注射可产生局部不适或肿胀,发生率分别约为1.9%和2.4%; 13. 注射用磷霉素钠:注射部位静脉炎; 14. 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静脉滴注时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15. 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静脉炎罕见; 16. 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静脉滴注可能引起静脉炎;肌内注射局部可能出现疼痛、硬结和无菌性脓肿; 17. 注射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可出现静脉炎;故静脉滴注速度不宜过快,每次剂量(0.4~0.8g)应至少用200ml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溶解后缓慢滴注,滴注时间宜在1小时以上;

静脉滴注甘露醇的注意事项

静脉滴注甘露醇的注意事项 甘露醇是常用的渗透性利尿药,临床常用其20%的高渗液。口服胃肠道吸收少,其对组织刺激强,不做皮下或肌肉注射。因此20%的甘露醇用做利尿、脱水时,必须静脉给药。 1 常规查对药液的质量及有效期 高渗透甘露醇在低温下易析出结晶,结晶多为透明的冰片状,偶有散在的颗粒状,不易与异物相鉴别。有效期内,若颗粒状物经热水浸瓶后溶解,说明药液无质量问题;若久不消失,则不可应用。 2 溶解结晶需以800C左右的热水浸泡药瓶 水温过低,结果不易溶解;水温过高,在低温的环境中会炸裂药瓶,不断振摇使结晶完全溶解。从热水中拿出药瓶后,再次检查药液质量及瓶口有无松动,瓶体有无裂缝,置室温下冷却后方可应用。 3静脉穿刺时应选用粗、直、弹性较好的血管 高渗甘露醇静脉滴注时漏出血管外,局部组织吸收较慢。因此,静脉穿刺时应选用粗、直、弹性较好的血管,并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方可滴药。滴注过程中经常巡视,发现滴药不畅,穿刺局部肿胀等情况及时处理。局部肿胀时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并进行湿热敷,肿胀严重者可用药物局部封闭。 4甘露醇滴注速度宜较慢 甘露醇滴注速度宜较慢,使其在血液中迅速达到所需浓度,滴速以10t/分为宜。但不要过快,滴注过快可引起一时性头痛、眩晕、视力模糊等不适感觉。由于增加了循环血量,增加了心脏负担,故此药禁用于慢性心动不全的病人。 5 选用穿刺针头 静脉滴注甘露醇应选用7号或8号较粗长的穿刺针头,滴注时抬高药瓶,便可达到所需滴速。若达不到所需滴速需加压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加压过程中护士不得离开,以防发生空气栓塞。 6 穿刺时应严格无菌操作 20%甘露醇对血管也有较强的刺激性,而且此药多重复应用,必要时4~6小时静脉滴一次。如果从一条静脉多次输入,或无菌操作不严格,可引起静脉炎。因此穿刺时除应严格无菌操作外,多次用药要有计划的更换注射部位,若发生静脉炎,局部制动,用95%的酒精或50%的硫酸镁湿热敷后,并感染者按医嘱应用抗生素。

案例:静滴甘露醇至静脉炎

案例:静滴甘露醇致静脉炎 患者,男性,58岁,因“高血压,脑出血”住某医院治疗。神志呈嗜睡状态,失语,四肢活动尚好。入院后给予降脑压、止血、营养脑细胞及预防感染等治疗。医嘱: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点滴q12h与50%葡萄糖注射液100ml q12h静脉注射交替。在左手背部选择静脉,穿刺使用套管留置针,一针穿刺成功后用胶布及小纸板固定。治疗至第四日晚即发现注射部位出现发红及若隐若现的丘疹,经热敷后消失,第六日出现典型静脉炎症状,即更换输液部位,处理局部后症状消失。 案例分析 1.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入刺激性较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造成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以是同一静脉多次反复穿刺造成的静脉感染。静脉炎是发生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增加护理人员对静脉穿刺的难度,影响质量的孙俪进行,同时也会引起病人对护理工作的不满和投诉。因此,临床上要引起高度重视。 2.有关护理杂志介绍:快速静滴20%甘露醇时,穿刺前5分钟用2%山莨碱外擦穿刺点及穿刺点近心点端20cm局部的浅表血管,使血管扩张,对降低血管刺激症状,保护静脉,减少损伤疗效显著。同时,将20%甘露醇加温至27℃~29℃的恒温输入,使血管受热后管腔扩大,液体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使输液速度加快,有效预防和减轻穿刺局部刺激症状及血管损伤,减轻机械性和医源性损伤给病人带来的

痛苦。另外研究证明,20%甘露醇对局部的损伤作用与连续使用局部同一血管的次数有关。因此,尽量减少同一静脉注射次数,使血管得以充分恢复,提高血管使用率。 3.输液时抬高输液侧肢体或在输液静脉侧肢体热敷,使局部血管扩张,减少药物对局部的刺激性。如果已发生静脉炎的迹象,应立即停止使用该静脉。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远离静脉窦及关节,便于操作和观察的部位穿刺。操作前认真检查留置针的包装是否完整及有效期,严格无菌操作,尽可能使用透明敷料贴便于观察。辅料贴每2日更换一次,更换时消毒穿刺点范围8cm。 4.另外研究表明,老年人使用浅静脉留置针时,静脉炎的发生于血管管径大小有明显关系。管径越小,置管反应发生率越高,发生时间也越早。管径小于3mm的血管置套管针时,69.9%的病人留置时间小于3天,有的只有1天,4天内静脉炎的发生率达100%。所以,长期输液者要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从远心端向近心端开始,选择管径大于或等于3mm的血管穿刺,避免在近关节、硬结、受伤或有感染的部位穿刺。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符合《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1] 。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肌内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产品名: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浙江万马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3*******)1mL ,隔日1次。治疗组自拟中药祛疣汤处方: 板蓝根30g 、生薏苡仁30g 、大青叶15g 、紫草 12 g ,红花12g ,杭菊6g ,每天1剂 ,水煎服。药渣煎水外洗患处 ,每天2次,7d 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4个疗程。对照组0. 1 %迪维霜适量外搽患处,每天2次,7 d 为 1 个疗程 ,连续治疗2~4个疗程观察疗效。两组治疗期间均不使用其他相关药物 ,局部应避免挠抓 ,饮食宜清淡 ,忌煎炸、香燥、海鲜、酒类、辛辣等刺激性饮食,并禁用化妆品。1.4 疗效标准 痊愈:皮疹全部消失,随访期间无复发,有少数色素沉着斑。显效:皮疹消退70%以上,但未达到痊愈标准。有效:皮疹消退30%~69%。无效:皮疹消退不足30% ,或治疗后皮疹无变化。凡治愈后3月内再次出现皮损者计为复发。2 结 果 两组痊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χ2=5.34 P <0.05 ) 。两组有效率比较亦有著性差异 (χ2=8.08 P <0.05)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随诊半年治疗组复发 3例 (6.82%) ,对照组复发 5例(14.71%),见表1。 3 讨 论 疣(verruca ,wart )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 )感染皮肤黏膜所引起的良性赘生物,临床上常见有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和尖锐湿疣等,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也被认为与HPV 感染密切相关。HPV 属乳头瘤病毒科,呈球形,无包膜,直径45~55nm ,具有72个病毒壳微粒组成的对称性20面立体衣壳。基因 组为7200~8000bp 的双链环状DNA ,分为早期区、晚期区和非编码区,早期区编码的蛋白与病毒持续感染和致癌作用有关。HPV 有100余种,其中近80种与人类疾病相关。本病传染源为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主要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HPV 通过皮肤黏膜微小破损进入细胞内并复制、增殖,致上皮细胞异常分化和增生,引起上皮良性赘生物。人群普遍易感,发病高峰为16~30岁,免疫功能低下及外伤者易患此病。 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BCG-PSN ),商品名迪苏,是卡介菌用加热 65℃的酸除去蛋白质后提取的有效成分,属多糖核酸类物质。为特异性细胞免疫增强剂,有效地激活巨噬细胞和 T 淋巴细胞,增强其吞噬功能及捕获抗原物质的能力,促进 T 细胞增殖和提高分化速度,释放出大量淋巴细胞因子,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2-4]。主要表现在:(1)使巨噬细胞在感染区聚集;(2)增强巨噬细胞杀伤所吞噬的病毒能力;(3)产生新的巨噬细胞,杀伤衰老的和被感染的巨噬细胞。方中大青叶、板蓝根性苦味寒,具有清热解毒、利湿之功,有促进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其促进免疫功能作用亦是其抗感染、抗病毒的重要机制[5]。红花活血祛瘀通滞;生苡仁微寒清热,利水渗湿健脾;紫草凉血活血, 解毒透疹, 杭菊散风清热,平肝明目。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除湿化瘀之功效,达到治疗目的。自拟中药祛疣汤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肌内注射治疗扁平疣,其痊愈率及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借鉴。参考文献 [1] 韩新峰,田元生,何英等.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M].郑州:河南 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340-341. [2] 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8:304-305. [3] 芮耀城.实用药物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845.[4] 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5.[5] 杨明贵.自拟消疣汤加减治疗扁平疣尖锐湿疣各90例[J].皮肤病 与性病,2005,27(1):28.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好转无效痊愈率(%)有效率(%) 治疗组443283172.7390.91对照组 34 16 6 9 347.0664.70 文献综述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张丽华 【摘要】本文综述分析了静脉输液引起静脉炎的原因,认为输入药物的PH 值、渗透压、留置针留置时间的长短、患者自身的机体因素、操作技术等是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便提高护理质量,避免医患纠纷。【关键词】静脉炎;留置针;药物;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0)30-0158-03 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100020) 静脉输液目前是急救护理中的抢救措施之一,但是易引起静脉炎。一旦发生静脉炎,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同时易造成医患纠纷。本文根据国内有关文献对输液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进行文献综述。1 输液性静脉炎的评判标准[1] 静脉炎的判断标准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的判断标准:Ⅰ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 Ⅲ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疼痛程度按WHO 数字分级法:0分为无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痛。2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2.1 物理因素 各种机械原因均可损伤静脉壁,而出现炎性反应。机械原因是指

甘露醇静脉滴注应注意的问题

甘露醇静脉滴注应注意 的问题 Revised by Chen Zhen in 2021

20%甘露醇静脉滴注应注意的问题 甘露醇作为治疗颅内高压常用药,在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形成,挽救患者生命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该药疗效显着,无“反跳”现象。但在临床应用中常因忽视了该药的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和损伤,因此,静脉滴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静脉炎与外渗 1.1静脉炎相关因素及处理由于静脉滴注甘露醇后,血浆渗透压的改变引起血浆pH改变、机械刺激、各种微粒因素、药物浓度的影响等都是其中的重要因素。20%甘露醇为高渗性利尿脱水剂,快速滴注进入人体,分布于组织外液中,其渗透作用可将细胞内及血管外液摄入血管,同时以高渗性利尿作用使组织压很快降低,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发挥作用。另外,甘露醇可减少血管阻力,增加血流,增加氧利用率使组织压尽快降低,并促进组织功能的恢复,但也会对局部静脉产生一定的损伤而引起静脉炎。经临床观察20%甘露醇对局部的损伤与局部静脉血管穿刺次数有关,也与甘露醇的温度有关。有报道把20%甘露醇对外周静脉及周围组织的影响,与生理盐水作对照研究,静脉滴注2次,两者无差别,大于4次时,静脉滴注甘露醇的血管周围出现炎症、血管内淤血现象,则说明多次静脉滴注甘露醇后对血管及周围组织有明显的损害作用。据有关报道,甘露醇加温35℃后溶液中的微粒数量明显减少到最低水平。处理方法:静脉滴注甘露醇时,应尽量减少在同一静脉连续穿刺的次数,使血管壁在使用后得以修复,以提高血管的使用率。使用甘露醇时,应尽量使药液保持在合适的温度,当出现静脉炎时,及时局部热敷,还可局部超短波理疗或药物治疗,以缓解症状。 1.2血管外渗漏的相关因素及处理当甘露醇外渗进入皮下组织时,不易被组织吸收,并损伤组织,同时提高了组织液的压力,造成梯度的反差,促使更多的液体由血管内渗透到组织中去,加重了皮肤、组织的损伤,从而出现局部肿胀、刺痛。临床护理中处理甘露醇外渗有多种方法,效果不尽相同,用50%硫酸镁湿敷在临床上是较为简便易行的减轻外渗的方法,硫酸镁的高渗作用促使组织水肿在短时间内消退,从而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此外用烫伤膏外涂,0.25%奴夫卡因局部封闭,或酚妥拉明5~10mg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局部浸润注射等,均可缓解局部症状。应注意的是禁止局部热敷,因热敷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促使组织坏死,同时还会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重局部水肿。甘露醇外渗有时伴局部淤血,因局部组织损伤不仅来自本身,还有外渗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等对局部组织及血管的刺激,造成血管痉挛,导致局部淤血。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应采取以下护理措施:(1)在静脉输液时选择粗而通畅的血管,尽量少用或不用手、足背的小静脉。(2)静脉穿刺时,一旦渗出肿胀,即使有回血,也应更换部位重新穿刺。

甘露醇注射液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复方甘露醇注射液 商品名:丰海露 汉语拼音:fufang ganluchun zhusheye 【药品介绍】 本品为复方制剂,其组份为:甘露醇、葡萄糖和氯化钠。 [性状] 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 [药理毒理] 复方甘露醇注射液是高渗制剂,通过高渗性脱水产生直接的药理作用,消除脑水肿,能 使脑水分含量减少,降低颅内压。主要成份甘露醇为单糖,在体内不被代谢,经肾小球滤过 后在肾小管内极少被重吸收,起到渗透利尿作用。(1)组织脱水作用。提高血浆渗透压,导 致组织内(包括眼、脑、脑脊液等)水份进入血管内,从而减轻组织水肿,降低眼内压、颅 内压和脑脊液容量及其压力。1g甘露醇可产生渗透浓度为5.5m0sm,注射100g甘露醇可使 2000ml细胞内水转移至细胞外,尿钠排泄50g。(2)利尿作用。甘露醇的利尿作用机制分两 个方面:①甘露醇增加血容量,并促进前列腺素i2分泌,从而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包 括肾髓质血流量。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扩张,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升高,皮质肾小球滤过率升高。 ②本药自肾小球滤过后极少(<10%)由肾小管重吸收,故可提高肾小管内液渗透浓度, 减少肾小管对水及na+、cl-、k+、ca2+、mg2+和其它溶质的重吸收。 由于输注甘露醇后肾小管液流量增加,当某些药物和毒物中毒时,这些物质在肾小管内 浓度下降,对肾脏毒性减小,而且经肾脏排泄加快。葡萄糖是人体主要的热量来源之一,每 1克葡萄糖可产生4千卡(16.7千焦)热能,用来补充热量,另外也有一定的组织脱水作用。 钠和氯是机体重要的电解质,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对维持人体正常的血液和细胞外液 的容量和渗透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常血清钠浓度为135~145mmol/l,占血浆阳离子的 92%,总渗透压的90%,故血浆钠量对渗透压起着决定性作用。正常血清氯浓度为98~ 106mmol/l。人体主要通过下丘脑、垂体后叶和肾脏进行调节,维持液体容量和渗透压的 稳定。 [药代动力学] 甘露醇口服吸收很少。静脉注射后迅速进入细胞外液而不进入细胞内。但当血甘露醇浓 度很高或存在酸中毒时,甘露醇可通过血脑屏障,并引起颅内压反跳。利尿作用于静注后1 小时出现,维持3小时。降低眼内压和颅内压作用于静注后15分钟内出现,达峰时间为30~ 60分钟,维持3~8小时。肾功能正常时,静注甘露醇100g,3小时内80%经肾排出,t1/2 为100min。 葡萄糖口服吸收迅速,进入人体后被组织利用,也可转化成糖原和脂肪贮存。一般正常 人每分钟利用葡萄糖的能力为6mg/kg。 氯化钠在胃肠道,通过肠粘膜细胞的主动转运,几乎全部被吸收。钠主要由肾脏排泄。 [适应症] (1)组织脱水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2)降低 眼内压。可有效降低眼内压,应用于其他降眼 内压药无效时或眼内手术前准备。(3)渗透性利尿药。用于鉴别肾前性利尿因素或急性 肾功能衰竭引起的少尿。亦可应用于预防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4)作为辅助性 利尿措施治疗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 尤其是当伴有低蛋白血症时。(5)对某些药物逾量或毒物中毒(如巴比妥类药物、锂、 水杨酸盐和溴化物等),本药可促进上述物质的排泄,并防止肾毒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