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教案-统计学原理(第二版):1-2章

电子教案-统计学原理(第二版):1-2章
电子教案-统计学原理(第二版):1-2章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2、理解统计的含义、特点及职能。

3、掌握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二、教学重点

统计的特点及研究对象;统计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难点

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

四、教学时数

建议4课时,其中:课堂讲授3学时,习题讲解1学时。

五、教学内容参考

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统计实践的产生与发展

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起源很早,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在原始社会,人类最初对食物的分配计量活动已有了统计的萌芽。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为了对内统治和对外战争的需要,进行征兵、征税,因此开始了对人口、土地和财产的统计。我国最早的统计资料是夏朝(公元前1000多年)的人口和土地数据。差不多同时期的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也有对人口、财产和世袭领土的统计数据。由于奴隶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经济发展落后,统计发展尚处于对事物调查登记和简单计数的初级阶段。

在封建社会,封建君主和精明的政治家日渐意识到统计对治国强邦的重要性,统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经济的封闭割据,统计活动范围受到限制,统计处于缓慢发展阶段。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新生产方式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统计范围已不限于人口、土地、财产等内容,逐步扩展到工业、农业、商业、银行、交通、保险、邮电、外贸、海关、社会、科技和环境等众多领域。1830~1849年,欧洲出现“统计狂潮”,各国相继建立了专门的统计机构和统计研究组织,并进行定期的人口普查和专门调查,统计方法得到迅速发展,统

计成为社会分工中的一种专门行业。1886年在罗马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统计学会议,有力地促进了各国统计学家间的交流与协作。

二、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从17世纪以后,随着统计实践的发展和对理论的概括总结,历经300余年形成今天的统计学。从其发展过程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古典统计学时期、近代统计学时期和现代统计学时期,贯穿于整个发展过程的主线是统计方法的逐步充实与完善。

(一)古典统计学时期

这一时期是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其代表学派主要有:

1.政治算术学派

政治算术学派产生于17世纪的英国,代表人物为威廉·配第和约翰·格朗特。威廉·配第在其代表作《政治算术》一书中用数字比较分析了英国、法国和荷兰三国“财富与力量”差异的原因,用实际资料、数字、重量和尺度等论述英国的经济情况。马克思称他为“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可见其对统计学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功绩。约翰·格朗特则是通过利用大量数据资料研究社会人口变动规律的创始人,其代表作是《关于死亡公报的自然和政治观察》,他首次通过大量观察,对英国伦敦市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行分类计算,编制了世界上第一张“死亡率”统计表。

政治算术学派运用大量观察法、分类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的综合研究,但该学派学者的著作均没用使用“统计学”之名。

2.记述学派

记述学派又称国势学派,产生于18世纪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康令和阿亨瓦尔。该学派以文字记述和比较国情而得名。阿亨瓦尔将记述和比较国情的国势学定名为“统计学”。

记述学派最早提出和使用“统计学”这一名词,但在进行国势比较分析中偏重于对事物性质的描述和解释,而不注重数量分析。

(二)近代统计学时期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为近代统计学时期。该时期最重大的成就是大数法则和概率论被引入统计学,最小平方法、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法、指数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和正态分布等理论相继成为统计学的重要内容。该时期主要有两

大代表学派:数理统计学派和社会统计学派。

1.数理统计学派

数理统计学派产生于19世纪中叶,以比利时学者阿道夫·凯特勒为代表,著有《概率论书简》《社会物理学》等著作。他主张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将概率论引入统计学,开辟了统计学的新领域,使统计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社会统计学派

社会统计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首创者为德国的克尼斯,他认为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是通过对研究总体进行大量观察,研究、分析社会现象变动原因并揭示社会现象规律性的一门实质性科学。该时期世界各国统计学者对社会经济统计指标的设定与计算、指数的编制、统计调查的组织和实施、经济发展评价与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如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提出的“恩格尔系数”,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和英国经济学家斯通等人研究的国民收入和国内总产值的核算方法等。

(三)现代统计学时期

从19世纪末到现在为现代统计学时期。该时期的显著特点是数理统计学被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领域,新的统计理论与方法大量涌现。如1900年英国统计学家卡尔·皮尔逊的卡方检验法,戈赛特首创的小样本T分布理论,费希尔提出的F分布理论和实验设计方法,标志着现代统计学的开端。1930年波兰统计学家尼曼和英国统计学家小皮尔逊提出了统计假设检验理论和置信区间估计理论,美国统计学家瓦尔德创立了“决策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大大充实了现代统计学的研究内容。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统计学已进入辉煌发展时期,其研究及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成为了一门名副其实的方法论学科。

三、中国统计学的发展

中国统计工作的开展与统计方法的使用早于欧美各国,但却未能形成一门系统的方法论学科。新中国成立前的大学统计教学主要介绍欧美统计学派。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全面引进苏联的社会经济统计理论和统计制度。到改革开放前的很长时间里,中国的统计理论与方法基本上沿袭苏联的统计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统计学界不断学习世界各国统计学之长,适应中国特

色的新思想、新观点不断涌现,现代社会统计学正迅速地向前发展。

第二节统计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统计的含义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一般将统计概括为统计资料、统计工作和统计学。以统计数据形式表现的信息资料称为统计资料,如《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1 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为了取得统计资料而进行的各项实际工作,称为统计工作,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等,如人口普查、企业市场调研等工作;用于指导统计活动、研究现象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理论和方法,称为统计学。

上述统计资料、统计工作和统计学三种含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之间是过程和成果的关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即在统计工作活动过程中取得的反映客观现象及其过程的数字资料,还有与之相联系的其他资料,如文字资料、图表资料等的总称。统计学与统计工作之间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统计学是统计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统计工作在统计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和完成,并检验和发展统计理论。

二、统计的研究对象

一般而言,统计既可以研究自然现象,也可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本教材立足于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论述。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即以数据为依据具体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

社会经济现象包括自然现象以外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的各种现象。如国民财富与资产、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生产与消费、财政与金融、教育与科技发展、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通过对这些基本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认识,达到对整个社会的基本认识。

客观现象间的相关关系相当复杂,表现为各种形态,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加以划分。

三、统计的特点

(一)数量性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具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数量多少。即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大小、水平等。

(2)数量关系。即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内部结构、比例关系、相关关系等。

(3)数量变动及其界限。即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关系中体现的质与量的密切关系。

例如,国家统计局在其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中指出:全年国内总产值519 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 377亿元,增长 4.5%;第二产业增加值235 319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231 626亿元,增长8.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6%。这些统计数据从各个方面表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总体性

统计研究的目的是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出发,通过对社会经济现象总体中的构成单位(即个体)进行的大量观察和综合分析,来达到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目的。换句话说,进行统计研究的目的不是认识个别事物的数量特征,而是要认识具有综合意义的总体数量特征。例如,研究居民收入水平并不是指某家某户的收入水平,而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总体收入水平。当然,对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认识是以对大量个体的观察为基础,并从个体之间的差异中概括出来的,具有普遍的、共同的数量特征。如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可以用平均指标来反映该国家、地区、城市的收入水平,用基尼系数等指标反映居民之间收入的差异程度。

(三)具体性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具体事物的数量方面,但不是抽象的数量关系,这是它不同于数学的重要特点。

统计研究的数量方面是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特征,这个量总是和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为一定的质规定一定的量,一定的量表现为一定的质。只有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定有了正确的认识后,才能统计它们的数量,进而从数量特征中分析其规律性。例如,对某企业2012年度利润总额进行统计,必须对利润总额的概念界定有明确的理解和认识,才能正确地对该企业2012年度的利润总额进行统计。

数学研究抽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与统计研究的具体性特点有着明显的区别,但统计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时,要遵循数学研究中客观现象量变的规律,在很多方面要运用数学方法。

(四)客观性

统计资料虽然是经过人们有意识地调查、整理、汇总、加工的结果,但在统计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反映研究现象的本来面目,保证统计资料真实、可靠,维护统计资料的客观性。

四、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对于统计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的基本方法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推断法和统计模型法等。

(一)大量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是指对所研究现象总体中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以得到具有规律性的、可以反映总体特征的统计数据的一种统计方法。大量观察法的数理依据是大数定律,即尽管总体中的每个个体受偶然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同,并在数量上存在差异,但对现象总体而言,这些差异可以相互抵消并呈现出稳定的规律性。因此只有对足够多的个体进行观察,观测值的平均结果才会趋于稳定,建立在大量观察法基础上的统计数据才会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统计学中的各种观测调查方法都属于大量观察法。例如早在300多年前,人口学家就在用大量观察法对统计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时,从偶然事件中发现男女婴儿出生的比例为105∶100的规律。

(二)统计分组法

统计分组法是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和研究目的,按照一定的标志,将所研究现象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组的一种统计方法。之所以对研究现象进行分组研究或分类研究,是因为研究现象本身具有复杂性、差异性及多层次性的特点。通过统计分组法,可以在同质基础上研究现象总体中不同组或不同类之间的差异、性质、构成、分布特征。例如,对三次产业的划分,可以分析研究三次产业的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趋势。

(三)综合指标法

综合指标法是指利用各种综合统计指标,从具体数量方面对现实社会经济总体的规模及特征所进行的综合、概括的分析方法。在统计分析中广泛运用的综合

指标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等,利用这些指标可以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比例关系等。综合指标法在社会经济统计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描述统计学的核心内容。例如,国家统计局在其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中指出:全年国内总产值519 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 377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35 319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231 626亿元,增长8.1%。这些统计数据从各个方面表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四)统计推断法

统计推断法是指以一定的置信水平,根据样本数据资料来判断总体数量特征的归纳推理方法。在统计研究过程中,观察的往往是研究现象总体的部分个体,掌握的只是部分或有限个体,而需要判断的总体对象的范围是很大的,甚至是无限的,这样就产生了根据样本数据对总体数量特征所作判断的置信度问题。例如,要对一批产品的质量进行破坏性检验,只能根据部分产品质量检验的结果推断该批产品的质量。此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进行统计推断。

(五)统计模型法

统计模型法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和假定条件,对研究现象之间的数量变动关系选择合适的数学方程进行模拟和定量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运用统计模型法可以对现象数量变动、变动关系及变动过程进行比较完整和近似的描述,使统计分析更具广度和深度,提高对现象的统计认识能力。统计模型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变量、数学方程和模型参数。

上述各种方法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共同构成了统计研究的方法体系。

第三节统计工作过程及工作组织

一、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

2009年6月27日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并自2010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是对1983年制定、199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进行的全面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条中明确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统计工作的具体任务是:全面、准确、及时地提供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资料,为党和国家

的决策管理服务;为科学编制计划提供依据,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统计检查和监督;为加强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的经济管理提供所需要的统计资料和分析资料;为积累统计资料和开展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二、统计的职能

(一)统计信息职能

统计信息职能是指统计具有信息服务的功能,即各级统计部门根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通过系统地搜集、整理和分析取得的统计资料,并经过提炼筛选,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统计信息。

(二)统计咨询功能

统计咨询功能是指统计具有提供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的服务功能,即各级统计部门利用所掌握的大量、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开展综合分析和专题研究,为科学管理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

(三)统计监督职能

统计监督职能是指统计具有揭示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偏差,促使社会经济运行不偏离正常轨道的功能。即各级统计部门根据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及时准确地从总体上反映经济、社会和科技等方面的运行状态,并以定量检查、检测、预报、预警等手段,揭示社会经济运行决策及其执行过程中的偏差,以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统计信息职能是统计最基本的职能,是统计咨询职能和统计监督职能发挥作用的保证,统计咨询职能和统计监督职能反过来又会促进统计信息职能的强化。

三、统计工作的过程

统计工作是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以认识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工作,这种调查研究的工作过程是对客观现象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一)统计设计

统计设计是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研究目的,对统计工作各方面和各环节的计划与安排。其结果表现为各种统计设计方案,如统计指标体系、统计分类目录、统计报表制度、统计调查方案、资料汇总或整理方案以及统计分析提纲等。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第一阶段,是整个统计工作协调、有序、顺利进行的必要

条件,是保证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

(二)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统计设计调查方案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组织地搜集被研究对象的相关数据的工作过程。统计调查是认识客观现象的起点,该阶段所搜集的数据是否完整、准确、及时,直接关系到统计质量的好坏,关系到统计分析结果的正确与否,并最终影响统计工作任务的完成质量。因而,该阶段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

(三)统计整理

统计整理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将统计调查所得的大量统计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组、汇总、列表等加工处理,使分散的、不系统的原始数据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从而能够说明所研究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为下一步的统计分析奠定基础。该阶段是统计工作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四)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综合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和统计指标,对加工整理后的统计资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对所研究现象未来趋势进行预测的过程。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最后阶段,是对所研究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能揭示现象的本质,得到其发展变化规律性的结论,是获得统计工作最终成果的阶段。

四、统计的组织体系

国家统计管理体制是国家根据完成统计工作任务和发挥统计工作作用的要求对统计机构组织形式的基本规定。为保证统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必须建立相应的统计工作管理体制。世界各国政府的统计管理体制大体有两种模式:分散型统计体制和集中型统计体制。

(一)分散型统计体制

分散型统计体制是指国家不设立专门的统计领导机关,各种统计调查分别由政府各业务主管部门的统计机构组织实施。统计数据是由不同部门搜集、提供的。美国、英国、日本等属于这种体制类型。

(二)集中型统计体制

集中型统计体制是指国家统计规划和实施,完全由一个政府机构负责,并以政府的统计长官为首长。根据集中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种类型。

1.集中单轨制统计体制

集中单轨制统计体制,即中央统计机构对全国的统计工作实行完全的控制,地方统计机构由中央统计机构垂直领导,以加拿大最为典型。

2.集中双轨制统计体制

集中双轨制统计体制,即统计工作由中央统计机构统一安排部署,但具体实施则通过两条途径:一是由中央统计系统的各基层统计机构承担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的调查与统计;二是中央各职能部门附设的统计机构负责对本系统的全国业务状况作专项调查统计。法国、中国及南亚各国采用这种组织体制。

(三)我国的统计组织体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统计组织体制经历了多次变化。到1978年,国家统计局重新设立。目前,我国统计机构的设置为集中双轨制。

在国务院设立直属的国家统计局,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乡镇人民政府设置专职或兼职统计员。另外国家统计局还设立了城市社会经济、农村社会经济和企业三支抽样调查总队,各省、市、自治区及抽中的市县,设立城市、农村和企业抽样调查队。

国务院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各部门,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企事业单位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置统计机构,或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

第四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一、总体和总体单位

(一)总体

总体又称为统计总体,是指统计研究的客观对象的全体,是客观存在的,是具有某种同一性质的许多事物(单位)结合起来的集合体,有时又称为母体。例如,我们要研究某市的工业企业发展状况,所有的企业的集合就是一个总体;某大学的所有在校学生也构成一个总体。

总体应具有同质性、大量性和差异性特征。同质性是指总体所有的单位都必须具有某一共同的属性或特征;大量性是指总体中的单位数量必须足够多;差异性是指总体中的各单位的属性或特征在某些方面又存在一定的差异。统计研究总体的数量特征中,同质性是基础,大量性是条件,差异性是前提。

总体按照其所包含的单位数目是否可数可以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有限

总体是指总体的范围能够确定,且单位数目是有限可数的。例如,某市由若干个企业构成的总体就是有限总体,某企业一批待检的产品也是有限总体。无限总体是指总体中包含的单位数目是无限的、不可数的。例如,某企业大量连续生产的某种小件产品的产量是无限的,海洋中鱼类资源数量也是无限的。

(二)总体单位

总体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单位,是总体这个集合体中的元素。例如,我们要研究某市工业企业发展状况,所有的企业的集合就是一个总体,该市的每一个企业就是一个总体单位;某大学的所有在校学生构成一个总体,该大学的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总体单位。

(三)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

总体与总体单位具有相对性,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和任务的改变,总体与总体单位可以相互转化。例如,要研究某市工业企业发展状况,该市所有的企业的集合就是一个总体,该市的每一个企业就是一个总体单位;如果要研究某一企业的职工人数,则该企业是总体,每一位职工就是总体单位。

二、标志与变量

(一)标志

1.标志的含义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每个总体单位从不同方面考察,都有许多属性或特征。例如,某企业全体职工作为一个总体,每一位职工是总体单位,职工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种、工龄、工资水平等都说明其具有的属性或特征。又如,某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性别、年龄、籍贯、民族、体重、身高等属性或特征。标志的具体表现是在标志名称之后所表明的属性或数值。描述一个总体单位所使用的标志越多,对其了解的就越多、越具体。例如,某人是男性、24岁、汉族、未婚、身高175 cm、体重70 kg、大学本科学历、从事IT 工作、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

2.标志的分类

(1)标志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品质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品质特征的标志。其特征是只能用文字表现。如性别、民族、籍贯、专业、工种、企业所有制类型等。

数量标志是表示总体单位数量特征的标志。其特征是可以用数字表现或计

量。如年龄、身高、体重、产量、产值、工龄、工资等。

(2)标志按其表现结果可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

不变标志是指在每一个单位上的具体表现完全相同的标志。例如,在女学生总体中,每一单位在“性别”标志上都表现为女性,“性别”则称为不变标志。

可变标志是指在每一个单位上的具体表现不尽相同的标志。例如,在女学生总体中,每一单位在“身高”标志上都各不相同,“身高”则称为可变标志。

(二)变量

1.变量的含义

广义上讲,变量是指可变标志,包括可变的数量标志和可变的品质标志。狭义上讲,变量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一般情况下都是从狭义角度来理解变量的。例如,年龄、身高、体重、产量、产值、工龄、工资等都是数量标志,这些标志在每一单位中的表现各不相同,是可变的。因此变量是可变的数量标志的抽象化。变量的具体数值称为变量值,也称为标志值。例如,年龄18岁、20岁、30岁等。

2.变量的分类

(1)变量按其取值是否连续可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

离散变量是指只能取整数值的变量,即变量的变化是间断的,数值都是不连续的整数值。例如,学生人数、电脑台数、桌椅数,只能采用计数的方法取得数值。

连续变量是连续不断的、相邻两值之间可取无限数值的变量。即变量是连续的、不间断的。例如,人的身高、体重,企业的总产值、利润等要用测量或计算取得数值。

(2)变量按其所受影响因素不同可分为确定性变量和随机性变量

确定性变量是指受确定性因素影响的变量,即指影响变量值变化的因素是明确的、可解释的或可控制的,这些确定性因素使变量按一定的方向呈上升或下降趋势变动。例如,企业工资总额的确定受职工人数和工资水平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这两个因素都可以人为控制。

随机性变量是指受随机性因素影响的变量,即指影响变量值变化的因素是不确定的、偶然的,事先无法预知或控制。例如,农作物产量的高低受土壤、雨量、气温、光照、施肥、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雨量、气温、光照等因素的变化是不确定的或非人为所能控制的,因而农作物产量是随机性变量。

三、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

(一)统计指标

1.统计指标的含义

统计指标简称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数值。例如,某地区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5 429.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 675.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 792元等都属于统计指标。

统计指标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个基本部分构成。指标名称是对总体数量特征质的规定,是所研究现象的实际内容及其包括的范围。指标数值是对总体数量特征量的规定,说明所研究现象实际内容的数量。

对于统计指标可以有两种理解和使用方法:一种是在统计设计阶段,用以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的统计指标,是对总体数量特征质的规定,是所研究现象的实际内容及其包括的范围。包括指标名称、时间范围、空间范围、计量单位和计量方法。另一种是在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及统计分析等阶段,将指标名称和具体时间范围、空间范围的统计数值结合起来,用以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指标。

因此,从完整意义上看,统计指标由六个要素组成:时间范围、空间范围、指标名称、指标数值、计量单位、计算方法。例如,我国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19 322亿元,指标名称为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根据不同产业部门、不同支出构成的特点和资料来源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方法,空间范围为中国,时间范围为2012年,指标数值为519 322,计量单位为亿元。由此可见,统计指标具有数量性、综合性和具体性三个特点。

2.统计指标与标志的区别与联系

统计指标与标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指标与标志的区别。第一,两者说明的对象不同,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第二,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标志既有用文字表示的品质标志,又有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

(2)指标与标志的联系。第一,汇总关系,指标的数值是由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经过汇总、计算而得出的,没有总体单位的标志值,就没有总体的指标数值,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大小及其变化都直接影响总体指标数值的大小及其变化。第二,转换关系,由于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不是固定不

变的,指标和标志的确定也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换,指标有可能变为标志,标志也有可能变为指标。

3.统计指标的分类

(1)统计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现象的内容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数量指标反映总体某一特征的绝对数量,说明总体的规模、工作总量和水平,一般用绝对数表示,且其数值的大小与总体所包括的范围有直接的关系。例如,某一地区的总人口数、工业企业总数、国民生产总值等。

质量指标反映总体的强度、密度、效果、结构、工作质量等,一般用平均数、相对数表示,其数值的大小与总体所包括的范围无直接的关系。例如,人口密度、劳动生产率、资金利润率等。

(2)统计指标按其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总量指标是指反映总体现象规模或水平的统计指标,其数值用绝对数表示,如总人口、国民生产总值、总收入、利润总额等。它表明总体现象发展的结果,是最基本的统计指标。

相对指标是指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之比,用来反映有联系的现象之间数量对比关系。如文化程度构成、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等指标。

平均指标是说明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用来说明总体的一般水平,也可以反映现象发展的平均水平和平均速度,如平均工资、平均成本和平均发展速度等。

(3)统计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点的数量表现,常用期末数字,反映的是“存量”。如人口数、库存商品数、企业设备数、外汇储备额等。

时期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期的数量表现,反映的是“流量”。如某地区某年的粮食总产量、工业总产值、商品销售额、人口增长量等。

(二)统计指标体系

1.统计指标体系的含义

任何一个总体都有多种的数量表现和数量特征,而一个统计指标只能反映总体某一方面的数量特征。要对所研究的总体有更为全面、系统、深入的认识,更好地发挥统计的职能作用,必须将反映总体各方面数量特征的一系列统计指标结

合起来,建立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体系是根据统计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的需要建立的,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计指标所构成的,用以反映统计研究对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机整体。

例如,对于工业企业总体,要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必须从人力、物力、资金等基本生产要素,供应、生产、销售等基本生产环节出发,通过职工人数、固定资产总额、流动资产总额、产品产量、总产值、产品销售额、利润额、销售利润率、资金周转率等一系列指标来反映,这些指标就构成了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统计指标体系。

2.统计指标体系的表现形式

由于所研究现象的联系形式多种多样,统计指标体系的结果及其所说明的问题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1)数学等式关系

数学等式关系即指若干统计指标之间可以构成一个数学表达式。例如,

利润总额=营业收入-营业成本;

商品销售额=商品销售量×商品价格

(2)相互补充关系

相互补充关系是指各个指标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从不同方面共同说明现象的数量特征。例如,要反映工业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需要建立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的偿债能力指标,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的营运能力指标,包括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成本费用净利率的盈利能力指标等一系列指标体系。

3.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

(1)按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分为宏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

宏观指标体系是指反映全国范围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特征的体系,如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建立的指标体系,如反映全国工业状况的指标体系等。微观指标体系是指反映基层单位经营管理情况的指标体系,如反映一个科研单位基本情况的指标体系等。

(2)按指标体系内容的不同分为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和科学技术指标体系

国民经济指标体系是反映整个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社会再生产过程和条件的指标体系,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社会指标体系是以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为中心,反映社会状况的指标体系,如人口统计指标体系、居民收入和消费指标体系等。科学技术指标体系是反映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变化的指标体系,如开展科学技术活动的人、财、物、条件,科研成果数量及质量等指标体系。

(3)按指标体系作用的不同分为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和专题统计指标体系基本统计指标体系是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其组成部分的基本情况的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为反映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中间层次为各地区和各部门的统计指标体系,最后层次为基层统计指标体系,是指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统计指标体系。在基本统计指标体系中,以最高层次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为中心形成一个纵横交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统计指标体系的巨大系统,中间层次为最高层次统计指标体系的横向分支和纵向分支。

专题统计指标体系是指反映某一社会或经济问题的指标体系。如能源指标体系、价格指标体系、教育指标体系等。

需注意的是,统计指标体系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是,统计指标体系一经制定,就要力求保持相对稳定,以便积累历史资料,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

第二章统计调查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统计数据的类型。

2、了解统计调查方案。

3、掌握统计调查的方法。

4、掌握统计数据的搜集方法。

二、教学重点

统计数据的类型与搜集;统计调查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统计调查方案。

四、教学时数

建议6课时,其中:课堂讲授5学时,课业交流和讨论1学时。

五、教学内容参考

第一节统计数据的类型与搜集

一、统计数据

(一)统计数据的概念

统计数据是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计量或测量的结果。具体来讲:

(1)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现象的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其他资料的总称。

(2)统计数据是表示某一地理区域自然经济要素特征、规模、结构、水平等指标的数据,是定性、定位和定量统计分析的基础数据。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统计年鉴。

(二)统计数据的分类

1.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

统计数据是采用某种计量尺度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计量的结果,采用不同的计量尺度会得到不同类型的统计数据。因而人们在搜集统计数据之前要先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计量或测量。按照计量学的一般分类方法以及对事物计量的精确程度,可将计量尺度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略到精确分为四个层次: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计量或测量时,采用不同的计量尺度可以得到不同类型的统计数据,而不同类型的统计数据需要用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

(1)定类尺度。定类尺度也称为类别尺度或列名尺度,是最粗略、最低层次的计量尺度。这种计量尺度只能按照事物的某种属性对其进行平行的分类或分组。例如,企业按组织形式分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等。这种计量尺度只能反映事物之间的类别差,对事物之间的其他差别不能反映。因而,使用这种尺度对社会经济现象所做的分类,各类别之间只是并列关系,不能区分彼此的优劣或大小,各类别之间的顺序可以改变。运用定类尺度计量出的统计数据,通常是通过计算出每一类别中各元素或个体出现的频数或频率来进行分析。

(2)定序尺度。定序尺度又称为顺序尺度,是对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等级差别或顺序差别的一种测度。这种计量尺度不仅可以将社会经济现象分成不同的类别,而且还可以确定这些类别的优劣或顺序。定序尺度的计量结果也表现为类别,但与定类尺度测度的类别不一样,这些类别之间可以比较顺序。例如,合格产品

可以分为优等品、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等。定序尺度对事物的计量要比定类尺度精确一些,但它也只是测度了事物类别之间的顺序,并未测量出类别之间的准确差值。定序尺度可以用于分类,也可以用于确定统计分析中中位数、四分位数、众数等指标的位置。

(3)定距尺度。定距尺度也称为间隔尺度。这种计量尺度不仅能将事物分为不同类型并加以排序,还可以准确地指出类别之间差距的大小。定距尺度是对事物类别或次序的间距的测量,因而其结果表现为数值。例如,A学生的成绩为85分,B学生的成绩为80分,C学生的成绩为75分,它们之间的间隔是相等的,故可以准确地指出两个计数之间的差值。由于定距尺度的计量结果表现为数值,还可以计算出差值。所以它不仅具有定类尺度和定序尺度的特性,其结果还可以进行加减运算,准确性比定类尺度和定序尺度高。在统计数据中定距尺度居于主要地位,是定比尺度的基础。

(4)定比尺度。定比尺度也称为比率尺度,它是在定距尺度的基础上先确定比较的基数,再将相关的数字进行对比,形成相对数,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构成、密度、比重、速度等数量关系。它除了具有上述三种计量尺度的全部特征外,还可以计算两个测度值之间的比值。定比尺度与定距尺度之间的差别在于:定距尺度中没有绝对零点,而定比尺度中必须有一个绝对固定的零点。

上述四种计量尺度对事物的测量层次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略到精确逐步递进的。高层次的计量尺度具有低层次计量尺度的全部特性,人们可以很轻易地将高层次计量尺度的结果转化为低层次计量尺度的结果。在统计分析中,一般要求测量的层次越高越好,其原因在于高层次的计量尺度包含更多的数学特性,所运用的统计分析方法越多,分析时也就越方便,故而应尽量使用高层次的计量尺度。

2.统计数据的类型

从上述四种计量尺度的结果来看,可以将统计数据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定类数据。定类数据也称为分类数据或名义类别数据,用以说明事物的品质特征,不能用数值表示。其结果是由定类尺度计量形成的,故而表现为类别,并且不能区分顺序,没有大小的比较。例如,性别、宗教类型、种族划分、地理区域及出生地等都属于此类数据。

(2)定序数据。定序数据也称为顺序数据或序数类别数据,用以说明事物的品质特征,可为对象排序,同样不能用数值表示。其结果是由定序尺度计量形

成的,故而表现为类别,但能区分顺序,可以进行大小比较。例如,在商业分析中使用定序数据在财富杂志中为50个最值得尊敬的公司排序。

(3)定距数据。定距数据也称为区间类别数据,用以说明事物的数量特征,能够用数值表示。其结果是由定距尺度计量形成的,表现为数值,可以进行加、减运算。例如,百分制考试成绩,分值之间的间隔一般为10分,即60~70分为一档,70~80分为一档,80~90分为一档,90~100分为一档。

(4)定比数据。定比数据也称为比率类别数据,用以说明事物的数量特征,能够用数值表示。其结果是由定比尺度计量形成的,表现为数值,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没有负数。例如,将一个国家(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该国(地区)居民数相比,计算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反映国家(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

前两类数据均说明事物的品质特征,也称为定性数据或品质数据;后两类数据均说明事物的数量特征,也称为定量数据或数量数据。

3.统计数据的其他分类

(1)观察数据和实验数据。统计数据按收集方法可分为观察数据和实验数据。观察数据是通过调查或者观测而收集到的数据,这类数据是在没有对事物进行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得出的,有关社会经济现象的统计数据几乎都是观察数据。实验数据是指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统计学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应用时,所使用的统计数据大多是实验数据。

(2)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统计数据按被描述对象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可分为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截面数据是指在相同或近似相同的时间点上所收集到的数据,用来描述现象在某一时刻的变化情况。时间序列数据是指在不同时间点上所收集到的数据,用来描述现象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由一系列时间序列数据排列而得到的一组数据我们称为时间数列,又称为动态数列,对时间数列的研究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区分数据的分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对于不同类型的数据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来处理和分析。

二、统计数据的搜集

从统计数据本身的来源看,统计数据最初都是来源于直接的调查或实验。但从使用者的角度看,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两种渠道:一是来源于直接的调查或科

学实验,对使用者来说,这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我们称之为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二是来源于别人调查或实验数据,对使用者来说,这是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我们称之为第二手或间接的统计数据。下面从使用者的角度讲述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

(一)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

对大多数使用者来说,亲自去做调查往往是不可能的。所使用的数据大多数是别人调查或科学实验的数据,对使用者来说称为二手数据。

二手数据主要是公开出版的或公开报道的数据,当然有些是尚未公开出版的数据。在我国,公开出版或报道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和地方的统计部门以及各种报刊媒介。例如,提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数据的《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的统计年鉴等。提供世界各国社会和经济数据的出版物也有很多,如《世界经济年鉴》《国外经济统计资料》,民办银行各年度的《世界发展报告》等。联合国有关部门及世界各国也定期出版各种统计数据资料。

除了公开出版的统计数据,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使用一些尚未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以及广泛分布于各种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传媒中的各种数据资料。现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在网络上获取所需的各种数据资料。

利用二手数据对使用者来说既经济又方便,但使用时应注意统计数据的含义、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以避免误用或滥用。同时,在引用二手数据时,一定要注明数据的来源,以尊重他人的劳动。

(二)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

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调查或观察;二是实验。调查是取得社会经济数据的重要手段,其中有统计部门进行的统计调查,也有其他部门或机构为特定目的而进行的调查,如市场调查等;实验是取得自然科学数据的主要手段。在本节中,着重介绍取得社会经济数据的主要方式和方法。

(三)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

1.准确性

准确性就是要求统计调查所取得的资料必须符合实际情况,数据真实可靠。这是对统计调查工作的基本要求。

2.及时性

统计学原理简答题答案

《统计学原理》简答题答案 第一章总论 1.统计一词有几种含义?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三种。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1)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指从事统计业务的机关、单位利用科学的统计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有关客观现象的数据资料、研究数据的内在特征,并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等一系列工作过程的总称。 (2)统计资料:是统计实践过程的取得的各项数据资料以及和它相联系的其他资料的总称。 (3)统计学: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的关系是统计活动即过程和统计成果的关系,统计工作和统计学的关系是统计实践和统计理论的关系 2.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有哪些? 答:社会经济统计是社会现象的一种调查分析活动,它具有以下特点: a)数量性 b)总体性 c)变异性 d)社会性 3.什么是统计总体、统计单位、标志、变异、变量和变量值?并举例说明。答:(1)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例如,研究某班学生的情况时,该班全体学生就是一个统计总体。 (2)统计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例如,以我国全部普通高等院校为总体,每一个普通高等院校就是总体单位。 (3)标志,是指总体单位所共同具有的某种属性或特征。例如,工人作为总体单位,他们都具备性别、工种、文化程度、工会、工资等属性或特征。 (4)变异是变动的标志,具体表现在各个单位的差异,包括量(数值)的变异和质(性质、属性)的变异。如:性别表现为男、女,这是属性变异;年龄表现为18岁、25岁、28岁等这是数值上的变异。 (5)变量,就是可变的数量标志。例如,商业企业的职工人数、商品流转额、流动资金占用额等数量标志,在各个商业企业的具体表现都是不尽相同的,是一个变动的量,这些变动的数量标志就称作变量。 (6)变量值,就是变量的具体表现,也就是变动的数量标志的具体表现。例如,企业的职工人数是一个变量,甲企业职工人数100人,乙企业职工人数150人,丙企业职工人数200人等等,100人、150人、200人都是职工人数这个变量的变量值(标志值)。 4.总体好和总体单位有什么关系? 答:总体和总体单位是相对而言的。随着研究目的和范围的变化,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是总体单位,也可以转化为总体

统计学第一章练习题19785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 1.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A只有有限总体具有 B只有无限总体具有 C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都具有 D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都不具有 2.”统计”的基本含义是() A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B统计分析、统计推断、统计描述 C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D统计分组、统计指标、统计分析 3.研究生招生目录中,201为英语、202为俄语、203为日语。这里语种属于() A定类数据 B定序数据 C定距数据 D定比数据 4.电视观众对收费频道是否应该插入广告的态度为不应该、应该、无所谓。这里“不应该、应该、无所谓”是() A定类数据 B定序数据 C定距数据 D定比数据 5.学生的智商等级是() A定类数据 B定序数据 C定距数据 D定比数据 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定序数据包含定类数据和定距数据的全部数据 B定类数据包含定序数据的全部信息 C定序数据与定类数据是平行的 D定比数据包含了定类数据、定序数据和定距数据的全部信息 7.用部分数据去估计总体数据的理论和方法,属于() A理论统计学 B应用统计学 C描述统计学 D推断统计学 8.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要调查足够多的学生,这个方法称为() A大量观察法 B统计分组法 C综合指标法 D相关分析法 9.了解居民的消费支出情况,则() A所有居民的消费支出额是总体单位 B所有居民是总体 C某个居民的消费支出额是总体

D所有居民是总体单位 10.统计学的数量性特点表现在它是() A一种纯数量的研究 B利用大量的数字资料建立数学模型 C在质与量的联系中来研究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 D以数学公式为基础的定量研究 11.统计学的总体性特点是指() A研究现象各个个体的数量特征 B研究由大量个别事物构成的现象整体的数量特征 C从认识总体入手开始研究现象的数量特征 D从现象量的研究开始来认识现象的性质和规律 12.统计研究中的大量观察法是指() A一种具体的调查研究方法 B对总体中的所有个体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C收集大量总体资料的方法 D要认识总体的数量特征就必须对全部或足够多个体进行观察和研究13.对全市工业企业职工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 A该市全部工业企业 B该市全部工业企业的职工 C该市每一个工业企业 D该市工业企业的每一个职业 14.某年全国汽车总产量是() A随机变量 B连续变量 C离散变量 D任意变量 15.要反映我国工业企业的整体业绩水平,总体单位是() A我国每一家工业企业 B我国所有工业企业 C我国工业企业总数 D我国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16.统计总体的特点是() A同质性、大量性、可比性 B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C数量性、总体性、差异性 D数量性、综合性、同质性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

统计学第二章习题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调查按调查对象包括范围的不同,可分为( )。 A、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B、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C、定期和不定期调查 D、经常性和一次性调查 2、统计调查按组织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 A、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B、经常性和一次性调查 C、定期和不定期调查 D、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3、一次性调查()。 A、只能是定期的 B、只能是不定期的 C、可以是经常性的 D、可以是定期和不定期的 4、在统计调查中,调查项目的承担者是( )。 A、调查对象 B、调查单位 C、填报单位 D、统计报表 5、在统计调查中,负责向上报告调查内容的单位是( )。 A、调查对象 B、调查单位 C、填报单位 D、统计报表 6、在国营工业企业设备普查中,调查单位是( )。 A、国营工业企业的每台设备 B、每个国营工业企业 C、国营工业企业的全部设备 D、所有国营工业企业 7、某市1995年工业企业经济活动成果的统计年报的呈报时间为1996年元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 )。 A、1年零1个月 B、1年 C、1个月 D、1天 8、对我国各铁路交通枢纽的货运量进行的调查,属于()。 A、普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典型调查 9、某手表厂为了解手表产品质量情况而进行的调查,属于()。 A、普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典型调查 10、某市199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统计年报的呈报时间为1996年元月31日,则调查时间为( )。 A、1年零1个月 B、1年 C、1个月 D、1天

11、调查大庆、胜利、大港、中原等几个大油田,以了解我国石油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 A、普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典型调查 12、有意识地选取若干块水田,测算其粮食产量来估算该地区的粮食产量,这种调查属于()。 A、普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典型调查 13、统计报表一般多属于()。 A、经常性的非全面调查 B、经常性的全面调查 C、一次性的非全面调查 D、一次性的全面调查 14、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是()。 A、重点调查 B、典型调查 C、一次性调查 D、经常性调查 15、对某地区五金交电商品的零售物价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则调查单位是()。 A、该地区所有经营五金交电商品的商店 B、全部五金交电商品 C、每一个经营五金交电商品的商店 D、每一种五金交电商品 16、下列情况的统计调查,哪一种属于一次性调查()。 A、商品销售额 B、商品购进额 C、商品库存量 D、商品销售量 17、统计报表,按填表报单位的不同分为()。 A、定期报表和不定期报表C、基层报表和综合报表 C、全面报表和非全面报表 D、电讯和邮寄两种 18、在全国人口普查中,调查单位是()。 A、全国的人口 B、每一个人 C、全国的居民户 D、每一户 19、统计分组对总体而言是()。 A、将总体区分为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 B、将总体区分性质相异的若干部分 C、将总体单位区分为成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 D、将不同的总体分为性质相异的若干部分 20、按某一标志分组的结果就表现为()。 A、组内差异性、组间同质性 B、组内同质性、组间同质性 C、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 D、组内差异性、组间差异性

统计学原理02-第二章 统计调查与整理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 1、统计工作各个阶段的顺序是() A、统计分析、统计调查、统计整理 B、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C、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调查 D、统计分析、统计整理、统计调查 2、确定统计调查方案的首要问题是()。 A、确定调查对象 B、确定调查目的 C、确定调查项目 D、确定调查时间 3、经常调查与一时调查的划分依据是() A、调查的组织形式 B、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 C、调查单位包括的范围是否全面 D、调查资料的来源 4、统计调查按调查的组织形式划分,可分为() A、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B、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C、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D、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 5、1990年7月1日零点的全国人口普查是() A、一次性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B、经常性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C、一次性调查和全面调查 D、经常性调查和全面调查 6、某市工业企业2003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4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 A、一日 B、一个月 C、一年 D、一年零一个月

7、普查工作可以()。 A、经常进行 B、只能组织一次 C、普遍进行 D、根据需要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 8、所选择单位的标志总量占全部总体标志总量的绝大比例,这些单位就是 ()。 A、调查单位 B、代表性单位 C、重点单位 D、典型单位 9、调查时间的含义是()。 A、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B、进行调查的时间 C、调查工作期限 D、调查资料报送的时间 10、补充和订正普查的结果可以借助于:() A、统计报表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11、普查是专门组织起来的一次性全面调查:(甲)只是用来调查时点社会经济 现象的某一时刻总量;(乙)一般用来调查时点社会经济现象的某一时刻总量,但也用于对时期现象的调查。规定普查标准时间:(丙)是对时期现象的调查而言;(丁)是对时点现象的调查而言。() 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 12、股民对股市市场的意见资料收集的方法:(甲)报告法;(乙)问卷调查。高 等教育成本调查收集资料的方法:(丙)采访法;(丁)报告法。()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 13、(甲)查验商店食品的质量(是否假冒伪劣);(乙)农产量抽样调查对“测 框”实割实测;(丙)农牧场清点牛羊头数。哪些是直接观察法?()A.甲B.甲、乙C.甲、丙D.甲、乙、丙14、对播种进度,全国各铁路交通枢纽的货运量、货运种类等进行调查,大中型 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效果指标(新增固定资产,新增生产能力或效益),属于:(甲)时点现象;(乙)时期现象。可采用:(丙)一次性全面调查;(丁)经常性全面调查。() 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15、钢材积压的数量、工业生产设备拥有量、科技人员分布和使用状况的统计指 标、城镇居民住房面积,属于:(甲)时点现象;(乙)时期现象。这些现象的调查形式应采用:(丙)全面调查(普查),并且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调查; (丁)调查主要以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为依据,可用报告法收集资料。()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16、对占煤炭开采量75%的大矿井进行劳动生产率调查;调查几个铁路枢纽,就 可以了解我国铁路货运量的基本情况和问题;统计机关在拥有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各大城市的超市零售价格水平进行系统调查。这些都是:()

数据统计学原理第1章课后答案

第一章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威廉·配第是( B )的代表人物。 A、记述学派 B、政治算术学派 C、社会学派 D、数理统计学派 2、在1749年出版的《近代欧洲各国国势学论》中首先使用了“统计学”这个名词的是( B )。 A、约翰.格朗特 B、阿亨瓦尔 C、海门尔.康令 D、克尼斯 3、调查某一企业职工的健康状况,总体是( B )。 A、这个企业 B、这个企业的所有的职工 C、每个职工 D、所有的职工的健康状况 4、数量指标表现为( C )。 A、相对数 B、平均数 C、绝对数 D、变异数 5、名义级数据可以用来( A )。 A、分类 B、比较大小 C、加减运算 D、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6、间距级数据之间不可以(D)。 A、比较是否相等 B、比较大小 C、进行加减运算 D、进行乘除运算 7、2个大学生的身高分别为165厘米、172厘米,则165、172是(D)。 A、2个变量 B、2个标志 C、2个指标 D、2个数据 8、总体与总体单位的确定(A)。

A、与研究目的有关 B、与研究目的无关 C、与总体范围大小有关 D、与研究方法有关 9、通过有限数量的种子发芽试验结果来估计整批种子的发芽率,这 种统计方法是属于(A)。 A、推断统计学 B、描述统计学 C、数学 D、逻辑学 10、2010年11月1日,我国将举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人口普查中,总体单位是( A ) A.每一个人 B.每一个家庭 C.每一个地区 D.全国总人口 二、多项选择题 1、“统计”一词有三层含义(BCD ) A、统计设计 B、统计工作 C、统计资料 D、统计科学 E、统计图表 2、下面属于推断统计学研究内容的是(BCD ) A、数据收集 B、抽样调查 C、相关分析 D、假设检验 E、指数 3、下面指标属于质量指标的有(ABD) A、合格率 B、价格 C、产量 D、出勤率 E、星球个数 4、下面变量的答案属于比率级数据的有(BDE) A、温度 B、海拔高度 C、考试分数 D、日产量

统计学基础 第一章 统计概述

第一章统计概述 【教学目的】 1.明确统计的含义、方法及职能 2.能够灵活运用统计资料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3.重点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 1.能够运用统计资料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2.重点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难点为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时数】 教学学时为4课时 【教学内容参考】 第一节统计的研究对象 一、统计的含义 【引言】 当我们跨入新世纪的时候,人们已经对这个时代的特征作了概括性的描述,这就是信息时代。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信息,我们只有利用统计这一工具,才能理解世界的精彩,了解世界宏微观的经济运行状况。为了管理好国家,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政府和企业都设立了专门的统计机构,或专门成立企业营销组织、营销策划等机构,由专门的统计人员或营销策划人员负责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信息搜集、整理、分析工作,为国家和企业进行各项决策提供可靠、及时的统计信息。 【案例】 据统计,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3%,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6%,上升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1%,下降0.3个百分点。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0210万人,净增加860万人,新增加111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上升0.2个百分点。这些都是统计信息的基本表现形式。 因此,我们将统计的含义概括为统计资料、统计工作和统计学。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情况和特征的数字及文字材料,称为统计资料; 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的工作总称,称为统计工作(或统计活动)。 统计过程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 系统论述统计工作的学科,称为统计学。 三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与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做好统计工作、取得有效统计资料的基础。 二、统计的研究对象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即以统计资料为依据具体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下面举例说明如何根据统计资料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 【案例】

统计学第一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的含义有三种,其中的基础是() A.统计学B.统计方法 C.统计工作D.统计资料 2.对30名职工的工资收入进行调查,则总体单位是() A.30名职工B.30名职工的工资总额 C.每一名职工D.每一名职工的工资 3.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A.某人的年龄B.某人的性别 C.某人的体重D.某人的收入 4.商业企业的职工人数,商品销售额是() A.连续变量B.离散变量 C.前者是连续变量,后者是离散变量D.前者是离散变量,后者是连续变量5.了解某地区工业企业职工的情况,下列哪个是统计指标() A.该地区每名职工的工资额B.该地区职工的文化程度 C.该地区职工的工资总额D.该地区职工从事的工种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可概括为() A.数量性B.同质性 C.总体性D.具体性 E.社会性 2.统计学的研究方法是() A.大量观察法B.归纳推断法 C.统计模型法D.综合分析法 E.直接观察法 3.下列标志哪些属于品质标志() A.学生年龄B教师职称C企业规模D企业产值 4.下列哪些属于离散型变量 A年龄B机器台数C人口数D学生成绩 5.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这几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 A.没有总体单位就没有总体,总体单位也离不开总体而独立存在 B.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 C.统计指标的数值来源于标志 D.指标是说明统计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E.指标和标志都能用数值表现 6.指标和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是指() A.在同一研究目的下,指标和标志可以对调 B.在研究目的发生变化时,指标有可能成为标志

统计学第二章 统计量及其分布 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 统计量及其分布 习题 一、填空题 1、简单随机抽样样本均值X 的方差取决于 和_________,要使X 的标准差降低到原来的50%,则样本容量需要扩大到原来的 倍。 2、设1217,,,X X X L 是总体(,4)N μ的样本,2S 是样本方差,若2()0.01P S a >=,则 a =____________。 (注:20.99(17)33.4χ=, 20.995(17)35.7χ=, 20.99(16)32.0χ=, 20.995(16)34.2χ=) 3、若(5)X t :,则2X 服从_______分布。 4、已知0.95(10,5) 4.74F =,则0.05(5,10)F 等于___________。 5、中心极限定理是说:如果总体存在有限的方差,那么,随着 的增加,不论这个总体变量的分布如何,抽样平均数的分布趋近于 。 , 二、选择题 1、中心极限定理可保证在大量观察下 A 样本平均数趋近于总体平均数的趋势 B 样本方差趋近于总体方差的趋势 C 样本平均数分布趋近于正态分布的趋势 D 样本比例趋近于总体比例的趋势 2、设随机变量()(1)X t n n >:,则21/Y X =服从2 1/Y X = 。 A 正态分布 B 卡方分布 C t 分布 D F 分布 3、根据抽样测定100名4岁男孩身体发育情况的资料,平均身高为95cm ,,标准差为0.4cm 。至少以 的概率可确信4岁男孩平均身高在93.8cm 到96.2cm 之间。 A 68.27% B 90% C 95.45% D 99.73% 4、某品牌袋装糖果重量的标准是(500±5)克。为了检验该产品的重量是否符合标准,现从某日生产的这种糖果中随机抽查10袋,测得平均每袋重量为498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样本容量为10 B 、抽样误差为2 C 、样本平均每袋重量是统计量 D 、498是估计值 5、设总体均值为100,总体方差为25,在大样本情况下,无论总体的分布形式如何,样本平均数的分布都是服从或近似服从 A (100/,25)N n B N C (100,25/)N n D (100,N 三、判断题 1、所有可能样本平均数的方差等于总体方差。 ( ) 2、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组成样本,只可能组成一个样本。( ) 3、设),0(~2σN X ,则对任何实数,a b 均有:22 ~(,)aX b N a b a σ++.( ) 4、样本方差就是样本的二阶中心距。 ( ) 5、设随机变量X 与Y 满足X ~ N(0,1), Y ~2()n χ, 则/X 服从自由度为n 的t 分

统计学原理第一章(概论)习题答案

第一章概论 一.判断题部分 1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各个方面。(×) 2: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 3: 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总体中的各个单位在所有标志上都相同。(×)4:个人的工资水平和全部职工的工资水平,都可以称为统计指标。(×) 5:对某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普查,该市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是数量标志。(×)质量标志 6: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但它在具体研究时也离不开对现象质的认识。(∨) 7:品质标志表明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表现,所以品质标志不能直接转化为统计指标。(∨) 8: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质量指标反映现象的相对水平或工作质量,二者都不能用数值表示。(×) 9:某一职工的文化程度在标志的分类上属于品质标志,职工的平均工资在指标的分类上属于质量指标。(∨) 10: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总体单位的。(∨)二.单项选择题部分 1: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 C )。 A、抽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B、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性 C、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D、社会经济统计认识过程的规律和方法

2: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 D )。 A、调查单位 B、标志值 C、品质标志 D、总体单位 3:对某城市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进行普查,总体单位是( B )。 A、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 B、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 C、每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 D、每一个工业企业 4: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C )。 A、它有品质标志值和数量标志值两类 B、品质标志具有标志值 C、数量标志具有标志值 D、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都具有标志值 5: 总体的变异性是指( B )。 A.总体之间有差异 B、总体单位之间在某一标志表现上有差异 C.总体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D、总体单位之间有差异 6:工业企业的设备台数、产品产值是( D )。 A、连续变量 B、离散变量 C.前者是连续变量,后者是离散变量 D、前者是离散变量,后者是连续变量 7:几位学生的某门课成绩分别是67分、78分、88分、89分、96分,“学生成绩”是( B )。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标志值 D、数量指标

《统计学》-第二章-统计调查

第二章统计调查 (一)填空题 1、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的不同来划分,统计调查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2、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来划分,统计调查可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3、按组织形式的不同来划分,统计调查可分为统计报表调查和专门调查。 4、一般来说,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必须包括:调查的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项目和调查表、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 5、调查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而填报单位则是的单位。 6、普查的组织方式有和。 7、重点调查是一种,它所选择的重点单位的总量占总体全部单位的总量的绝大部分。 8、抽样调查特点可概括为和。 9、普查是一种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性调查,它主要用来调查一定时点上的社会经济现象总量。 10、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定期的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统计调查方式方法。 11、统计报表按报表内容和实施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国家统计报表、部门统计报表和地方统计报表。 12、统计报表按报送周期长短不同,可分为日报、周报、旬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 13、统计报表资料来源于基层单位的原始记录,从原始记录到统计报表,中间还要经过统计台帐和企业内部报表。 14、统计台帐是基层单位根据和本单位的需要而设置的一种系统的表册。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在国有工业企业设备普查中,每一个国有工业企业是( C) A. 调查对象 B. 调查单位 C. 填报单位 D. 调查项目 2、通过调查大庆、胜利等几大主要油田来了解我国石油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 C ) A、普查 B、典型调查 C、重点调查 D、抽样调查 3、区别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的标志是( C ) A. 调查单位数目不同 B. 收集资料方法不同 C. 确定调查单位标准不同 D. 确定调查单位目的不同 4、了解某企业的期末在制品数量,由调查人员亲自到现场观察计数,这种收集资料的方式属于( B )。 A、采访法 B、直接观察法 C、大量观察法 D、报告法 5、非全面调查中最完善、最有计量科学根据的方式是( C ) A. 重点调查 B. 典型调查 C. 抽样调查 D. 非全面统计报表 6、我国目前收集统计资料的主要形式是( D ) A、全面调查 B、普查 C、抽样调查 D、统计报表 7、统计调查时间是( B ) A. 调查工作的时限 B. 调查资料所属时间 C. 调查登记的时间 D. 调查期限

第2章习题 统计学原理

第2章习题统计学原理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数据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 1、抽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D A、随机抽取样本单位 B、深入研究调查单位 C、控制抽样误差 D、推断总体指标 2、下例调查中,最适合采用重点调查的是了解( A )的基本情况。 A、全国钢铁生产 B、全国人口总数 C、厦门市居民家庭收支 D、某校学生学习 3、统计报表大多数属于( B )全面调查。 A、一次性 B、经常性 C、经常性非 D、一次性非 4、普查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 A )性全面调查。 A、专门组织的一次 B、专门组织的经常 C、非专门组织的一次 D、非专门组织的经常 5、“您喜欢看奥运会的篮球和足球比赛吗?”这一问题在设计中存在的错误是:A A、包含了多个问题 B、措辞不准确 C、问题的表述不够具体 D、诱导性提问 6、对某地区工业企业职工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B A、各工业企业 B、各工业企业的全体职工 C、一个工业企业 D、每位职工 7、要了解厦门市居民家庭的收支情况,最适合的调查方式是:D A、普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8、区别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的标志是确定( C )不同。 A、调查单位的多少 B、搜集资料的方法 C、调查单位的标准 D、调查单位的目的 9、在调查项目不多时,宜采用的调查表形式是:D A、简单表 B、复合表 C、单一表 D、一览表

A、初始 B、中间 C、最终 D、全过程 11、某连续式数列末组为开口组,下限是500,邻组组中值是480,其组中值应为:D A、490 B、500 C、510 D、520 12、在等距数列中,各组次数的分布与( B ) 的分布一致。 A、频率 B、次数密度 C、频率密度 D、以上皆是 13、正常情况下,人口死亡率服从下述分布。D A、复合表 B、分组表 C、简单表 D、整理表 16、有一个学生考试成绩为70分,应归入:B A、60---70组 B、70---80组 C、两组都可 D、两组都不可 17、频数密度是:B A、平均组内分布的次数 B、单位组距内分布的频数 C、平均组内分布的频数 D、组距÷频数 18、反映社会经济现象集中状况和集中过程的曲线图是:A A、洛伦茨曲线图 B、U型分布图 C、J型分布图 D、对称分布图 19、下图是根据某次智力测验得分绘制的累计曲线图,根据图表可知90分以下的比

最新统计学原理作业(1)答案电子教案

《统计学原理》作业一 一、判断题 1.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各个方面。(×) 2.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3.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总体中的各个单位在所有标志上都相同。(×)4.个人的工资水平和全部职工的工资水平,都可以称为统计指标。(×)5.对某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普查,该市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是数量标志。(√) 6.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但它在具体研究时也离不开对现象质的认识。(√) 7.品质标志表明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表现,所以品质标志不能直接转化为统计指标。(√) 8.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质量指标反映现象的相对水平或工作质量,二者都不能用数值表示。(×) 9.某一职工的文化程度在标志的分类上属于品质标志,职工的平均工资在指标的分类上属于质量指标。(√) 10.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总体单位的。(√) 二、单项选择 1.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C )。 A、抽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B、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性 C、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D、社会经济统计认识过程的规律和方法

2.构成统计总体的各个单位称为(A )。 A、调查单位 B、标志值 C、品质标志 D、总体单位 3.对某城市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状况进行普查,总体单位是(B )。 A、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 B、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 C、每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 D、每一个工业企业 4.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C)。 A、它有品质标志值和数量标志值两类 B、品质标志具有标志值 C、数量标志具有标志值 D、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都具有标志值5.总体的变异性是指( B )。 A.总体之间有差异B、总体单位之间在某一标志表现上有差异 C.总体随时间变化而变化D、总体单位之间有差异 6.工业企业的设备台数、产品产值是(D )。 A、连续变量 B、离散变量 C.前者是连续变量,后者是离散变量 D、前者是离散变量,后者是连续变量 7.几位学生的某门课成绩分别是57分、68分、78分、89分、96分,“学生成绩”是(B )。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标志值 D、数量指标 8.在全国人口普查中(B )。 A、男性是品质标志 B、人的年龄是变量 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 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 9.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是(B )。 A、社会总产值 B、产品合格率 C、产品总成本 D、人口总数

统计学原理知识点

统计学原理知识点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第一章绪论 12% 一、掌握统计学的涵义,了解统计学产生与发展,正确理解统计学对象和特点;统计学: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数据资料的一门方法论科学 三种涵义:1、统计工作:调查研究。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2、统计资料:工作成果。包括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3、统计学: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数据资料的一门方法论科学。 统计学产生与发展(一)政治算术学派,最早的统计学源于17世纪英国。其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二)国势学派,最早使用“统计学”这一术语的是德国国势学派。(三)社会统计学派,1850年,德国的统计学家克尼斯《独立科学的统计学》(四)数理统计学派创始人是比利时统计学家凯特勒 2.掌握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和变量、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等几个重要概念 总体:统计研究所确定的客观对象,是具有共同性的许多单位组成的整体。分类:有限总体、无限总体。特点:同质性、差异性、大量性、客观性 总体单位:组成总体的各个单位(或元素),是各项统计数字的原始承担者。总体既可以指客观事物本身,也可以是反映该事物某重要数量特征的一组数据的集合。该集合中的每个元素就是总体单位。 标志: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的名称。分类:按表现形式(品质标志、数量标志);按有无差异(不可变标志、课表标志) 变量说明现象的某一数量特征的概念也被称为变量,变量的具体取值是变量值,统计数据就是统计变量的具体表现。 指标综合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指标 = 指标名称 + 指标数值

特点1、数量性 2、综合性 3、客观性 4、具体性 指标与标志的关系联系:(1)一些数量标志汇总可以得到指标的数值;(2)数量标志与指标之间存在变换关系。区别:(1)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而指标是说统计总体特征的(2)标志的具体表现,有的用数值有的用文字表示,而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 指标的分类1、数量指标:反映总规模,总水平,工作总量。如企业总数,职工总数,工资总额,国内生产总值 2、质量指标:相对水平,工作质量。如平均成本,死亡率,出勤率 指标体系:具有内在联系的一系列指标构成的整体。指标体系的分类1、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包括社会指标体系、经济指标体系、科技指标体系等。包括宏观、中观、微观2、专题统计指标体系:针对某项社会经济问题的专项指标体系。 设置统计指标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2)目的性原则(3)联系性原则(4)统一性原则(5)可比性原则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搜集 4% 1.理解统计调查的各种分类;掌握统计调查的主要组织形式、特点以及适用场合;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和显示 11% 1.了解统计数据整理的概念和重要意义; 统计整理:就是对搜集得到的初始数据进行审核、分组、汇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变成能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数据的工作过程。对已整理过的资料(包括历史资料)进行再加工也属于统计整理。统计整理的意义:1、统计整理是整个

统计学(第一章)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 统计学是关于的数据的科学,它是研究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论的科学,是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核心课之一。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理解并识记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和范畴;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一定的统计分析,使学生掌握并应用该工具为自己所学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教学时数 本课程计划课时为45学时。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板书、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统计调查实践、上机实验、课堂讨论、案例等多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五)面向专业 财经类各专业。 (六)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第三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 第四章抽样与抽样估计 第五章假设检验 第六章相关与回归分析 第七章时间序列分析 第八章统计指数

(七)参考教材 1、袁卫、庞皓、曾五一、贾俊平:《统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二版。 2、贾俊平:《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 3、钱伯海、黄良文:《统计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4、陈珍珍,罗乐勤:《统计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第一版。 5、徐国祥:《统计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 6、董逢谷:《统计学案例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八)考试要求 1、平时分占10%,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70%。总成绩=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2、考勤、平时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实际操作等均为平时分的考察内容。 第一章绪论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统计学的涵义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3、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4、统计研究的基本环节 5、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难点: 统计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什么是统计 一、无处不在的统计 2010年3月10日,笔者利用“百度” 对互联网进行搜索,得到的结果是:包含“统计”这一词汇的网页高达100,000,000项,包含“粮食”这一词汇的网页有82,900,000项,前者比后者多18,100,000项。 在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中,三分之二以上的研究成果与统计和定量分析有关。因此,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其经典的教科书,《经济学》12版中特别提到:“在许多与经济学有关的学科中,统计学是特别重要的”。 美国杜邦公司的总经理理查德曾经指出“现代公司在许多方面是根据统计来行事的。”(转引自《马夸德特谈统计学家的重要作用》,《统计教育》1994年第3期)。 美国总统布什的年薪已经达到40万美元,在各国元首中名列首位,但根据美国《工作等级年鉴》一书的排名,总统一职并未进入最好工作之列。根据该书的统计,在美国,工作环境最好的工作是:统计学家。(转引自2002年3月7日《扬子晚报》) 1981年,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在美国召开,威斯康星大学讲师陈炳藻独树一帜,

统计学原理 第5版 第一章习题答案

第一章 绪论(第五版) (P1518)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有三种含义,其基础是 ( B ) A.统计学 B.统计活动(工作) C.统计方法 D.统计资料 解: P5,L1~10 2.一个统计总体 ( D ) A.只能有一个标志 B.只能有一个指标 C.可以有多个标志 D.可以有多个指标 解:P12,L22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 总体单位可以有多个标志,总体也可以有多个指标 3.下列变量中,属于离散变量的是 ( D ) A.一包谷物的重量 B.一个轴承的直径 C.在过去一个月中平均每个销售代表接触的期望客户数 D.一个地区接受失业补助的人数 解:P13,L21~23 长度(几何度量)、重量、时间是连续变量 数学期望可能不是整数 比如掷骰子的所得的点数为X ,则E (X )=3.5 这里平均每个销售代表接触的期望客户数是每个销售代表接触的客户数的数 学期望的平均值(平均了2次) 4.某班学生数学考试成绩分别为65分、71分、80分和87分,这四个数字是 ( D ) A. 指标 B. 标志 C. 变量 D .标志值 解:P12,L4~5, P13,L16~17 标志的分类: ???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质的特征。例如:性别、民族、技术等级、职称标志数量标志:说明总体单位量的特征。例如:年龄、工资、身高、体重 =??????可变标志:总体中所有的总体单位的标志值不全相同。标志不变标志:总体中所有的总体单位的标志值相同。例如:学校所有学生构成的总体,标志身高,则该标志是可变的例如:学校所有学生构成的总体,标志成份,则该标志是不变的 标志值:标志的不同具体表现称为标志值(和本书的描述有所不同) 可变的数量标志称为变量,变量值就是可变的数量标志的值 若此题问的是成绩是什么,则可以选B 也可以选C 5.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 B ) A.工人年龄 B.工人性别 C.工人体重 D.工人工资

统计学课后第二章习题答案

第2章练习题 1、二手数据的特点是() A.采集数据的成本低,但搜集比较困难 B. 采集数据的成本低,但搜集比较容易 C.数据缺乏可靠性 D. 不适合自己研究的需要 2、从含有N个元素的总体中,抽取n个元素作为样本,使得总体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相同的机会(概率)被抽中,这样的抽样方式称为() A.简单随机抽样 B.分层抽样 C.系统抽样 D. 整群抽样 3、从总体中抽取一个元素后,把这个元素放回到总体中再抽取第二个元素,直至抽取n个元素为止,这样的抽样方法称为() A.重复抽样 B.不重复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群抽样 4、一个元素被抽中后不再放回总体,然后从所剩下的元素中抽取第二个元素,直至抽取n个元素为止,这样的抽样方法称为() A.不重复抽样 B.重复抽样 C.系统抽样 D.多阶段抽样 5、在抽样之前先将总体的元素划分为若干类,然后从各个类中抽取一定数量的元素组成一个样本,这样的抽样方式称 为()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分层抽样D?整群抽样 6、先将总体各元素按某种顺序排列,并按某种规则确定一个随机起点,然后每隔一定的间隔抽取一个元素,直至抽取 n个元素形成一个样本。这样的抽样方式称为() A.分层抽样 B.简单随机抽样 C.系统抽样D?整群抽样 7、先将总体划分为若干群,然后以群作为抽样单位从中抽取部分群,再对抽中的各个群中所包含的所有元素进行观察, 这样的抽样方式称为() A.系统抽样 B.多阶段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群抽样 8为了调查某校学生的购书费用支出,从男生中抽取60名学生调查,从女生中抽取40名学生调查,这种调查方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整群抽样 C.系统抽样 D.分层抽样 9、为了调查某校学生的购书费用支出,从全校抽取4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法是() A.系统抽样 B.简单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D?整群抽样 10、为了调查某校学生的购书费用支出,将全校学生的名单按拼音顺序排列后,每隔50名学生抽取一名学生进行调查, 这种调查方法是?() A.分层抽样 B.整群抽样 C.系统抽样 D.简单随机抽样 11、为了了解女性对某种化妆品的购买意愿,调查者在街头随意拦截部分女性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式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分层抽样C?方便抽样D?自愿抽样 12、研究人员根据研究对象的了解有目的的选择一些单位作为样本,这种调查方式是() A.判断抽样 B.分层抽样 C.方便抽样 D.自愿抽样 13、下面的那种调查方式不是随机选取的() A.分层抽样 B.系统抽样C?整群抽样D?判断抽样 14、下面的那种抽样调查结果不能用于对总体有关参数进行估计() A.分层抽样 B.系统抽样 C.整群抽样 D.判断抽样 15、调查时首先选择一组调查单位,对其实施调查之后,再请他们提供另外一些属于研究总体的调查对象,调查人员根据所提供的线索,进行此后的调查。这样的调查方式称为() A.系统抽样 B.整群抽样 C.滚雪球抽样 D.判断抽样 16、如果要搜集某一特定群体的有关资料。适宜采用的调查方式是() A.滚雪球抽样 B.系统抽样 C.判断抽样 D.整群抽样 17、下面的那种抽样方式不属于概率抽样() A.系统抽样 B.整群抽样 C.分层抽样 D.滚雪球抽样 18、下面的那种抽样方式属于非概率抽样() A.系统抽样 B.简单随机抽样 C.整群抽样 D.方便抽样 19、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一定的标志(变量)分为若干类,然后在每个类中采用方便抽样或判断抽样的方式选取样本单位。这种抽样方式称为() A.分类抽样 B.配额抽样 C.系统抽样 D.整群抽样

《统计学原理》(财经版、黄立华)第二章思考与练习答案

思考与练习(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对城市居民户的家庭收支调查,通过提问、算账方式进行的调查,属于()。.直接调查.派员调查 .问卷调查.凭证调查 .调查工业企业设备状况时,工业企业是()。 .调查对象.调查单位 .报告单位.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调查企业经济效益时,工业企业是()。 .调查对象.调查单位 .报告单位.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统计调查项目是()。 .统计分组.统计标志 .统计指标.统计数值 .对武钢、宝钢等特大型钢铁企业的钢铁产量调查是()。 .抽样调查.重点调查 .典型调查.普查 .对无限总体进行调查的最有效方式是()。 .重点调查.普查 .典型调查.抽样调查 .进行全市物价大检查,要求月日至月日全部完成,这一时间是()。 .调查时间.标准时间 .调查时限.登记时间 .全面调查中()。 .既有代表性误差,又有登记误差 .没有代表性误差,只有登记误差 .只有代表性误差,没有登记误差 .既没有代表性误差,也没有登记误差 .有意识的选择班级上十名同学,调查学生生活费开支情况,这种调查方法是

()。 .普查.抽样调查 .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划分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的依据是()。 .资料是否齐全.调查单位是否齐全.调查时间是否连续.调查项目是否齐全二、多项选择题 .统计调查按收集资料的方法有()。 .直接观察法.报告法 .问卷调查法.专门调查法 .网络调查法 .全国人口普查中()。 .调查对象是每一个人.调查单位是每一个人.填报单位是调查人员.调查对象是全国人口.填报对象是每户家庭 .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一致的有()。.人口普查.工业设备普查 .全国经济普查.牲畜存栏数调查 .学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 .代表性误差存在于()。 .普查.抽样调查 .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全面调查 .选择重点单位的标准有()。 .在总体单位数中占比重比较大 .在总体单位数中占比重比较小 .对总体最有代表性 .标志量占总体标志总量的比重很大 .标志量占总体标志总量的比重很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