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六上《3. 变色花》习题1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上《3. 变色花》习题1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上《3. 变色花》习题1

《3. 变色花》习题

一、填空

1、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称为。

2、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称为。

3、你剧烈运动时,会感到肌肉酸痛,那是因为肌肉里产生了。

4、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

5、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无色酚酞溶液,pH值范围。

6、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无色酚酞溶液变,pH值范围。

二、判断

1、盐碱地上长不好植物;可以通过加硫酸亚铁改良土壤。()

2、杜鹃花喜好酸性土壤,而竹子喜好碱性土壤。()

3、化肥有酸性的,没有碱性的。()

三、选择

1、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可使紫色石蕊试液()。

A、变成红色

B、变成无色

C、变成蓝色

D、不变色

2、只用一种试剂就能方便地区分稀盐酸、食盐溶液、澄清石灰水,这种试剂是()。

A、无色酚酞试液

B、石蕊试液

C、二氧化碳

D、氢氧化钠溶液

3、柠檬汁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由此可知柠檬汁()。

A、显酸性

B、显碱性

C、显中性

D、无法确定

4、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溶液,能使酚酞试液()。

A、变红色

B、变蓝色

C、变无色

D、不变色

5、向某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后不变色,向该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则( )。

A、一定显红色

B、可能为紫也可能为红色

C、可能显蓝色

D、一定显无色

6、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是()。

A、蒸馏水

B、食盐

C、石灰水

D、食醋

7、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酸溶液中都含有()。

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是因为碱溶液中都含有()。

A、氢离子

B、氢氧根离子

C、酸根离子

D、金属离子

8、下列各溶液中能跟石灰水反应,但没有明显现象的是()。

A.稀盐酸

B.氯化铁溶液

C.硫酸铜

D.酚酞试液

9、下列物质露置空气中一段时间,溶液中溶质的种类和质量分数均会发生变化的是()。

A、浓盐酸

B、浓硫酸

C、氢氧化钠溶液

D、食盐溶液

10、只用一种试剂就能方便地区分稀盐酸、食盐溶液、澄清石灰水,这种试剂是()。

A、无色酚酞试液

B、石蕊试液

C、二氧化碳

D、氢氧化钠溶液

11、西红柿和柠檬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本质原因是()。

A、都属于果汁

B、都是液体

C、都含有酸类物质

D、都含有H+

《3 变色花》习题

一、选择

1、实验室现有3种酸碱指示剂,其pH变色范围如下:

甲基橙:3.1~4.4,石蕊:5.0~8.0,酚酞:8.2~10.0。用0.1000mol·L-1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CH3COOH溶液,反应恰好完全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溶液呈中性,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

B.溶液呈中性,只能选用石蕊作指示剂

C.溶液呈碱性,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

D.溶液呈碱性,只能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2、小烧杯中盛有含石蕊的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烧杯中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是()。

A.紫色-红色-蓝色

B.蓝色-紫色-红色

C.蓝色-红色-紫色

D.紫色-蓝色-红色

3、下列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

A.氯化钠 B.碳酸钠 C.氢氧化钙 D.碳酸

4使酚酞变红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

A.红 B.蓝 C.紫 D.无

5、在做酸和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有时需借助指示剂颜色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完成。向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的烧杯中,不断滴入稀盐酸。此过程烧杯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是()。

A.由红色变为蓝色

B.由蓝色变为红色

C.由红色变为无色

D.由无色变成红色

6、向盛有酚酞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硫酸,直至液体呈无色。为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组成,所选试剂不正确的是()。

A.稀盐酸 B.锌粒 C.碳酸钠溶液 D.紫色石蕊溶液

7、下列家庭小实验不能成功的是()。

A.用紫卷心菜制酸碱指示剂

B.用闻气味的方法鉴别白酒和白醋

C.用食盐水浸泡菜刀除去表面的锈斑

D.用果汁、小苏打、柠檬酸、凉开水等自制汽水

8、胃酸能帮助消化,但过多的胃酸会危害健康。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物质是()。

A.NaCl B.Al(OH)3 C.CaO D.NaOH

9、下列物质溶于水后,所得溶液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的是()。

A.NaCl B.CaO C.NaOH D.HCl

10、苯甲酸(C6H5COOH)是常见的食品防腐剂,某同学准备进行实验验证苯甲酸具有酸的某一通性,他选择了下列物质,其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铜 B.大理石 C.铁钉 D.紫色石蕊试液

二、填空

1、能跟酸或碱的溶液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常用的指示剂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变成__________色,遇碱溶液变成_____色;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溶液________色,遇碱溶液变成____色。

3、二氧化碳气体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_______________。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KCB系列齿轮油泵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2CY齿轮泵系列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KCB不锈钢齿轮泵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期末试题 总分50分时间30分钟 一、单项选择:(每题1.5分,共18分) 1、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人(C)。 A、弗莱明 B、胡克 C、列文虎克 2、做酸奶,需要一种细菌,是(C)。 A、酵母菌 B、青霉菌 C、乳酸菌 3、关于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细菌的体积较大 B、细菌的繁殖较慢 C、细菌也要吃食物 4、从我国地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地势高低起伏的特点是(A)。 A、西高东低 B、东高西低 C、差不多 5、杜鹃花喜欢( B)土壤。 A、碱性 B、酸性 C、中性 6、四季的形成和( B )有关。 A、月球的公转 B、地球的公转C、地球的自转 7、人们把星空分成88个区域,称为( B)。 A、天河 B、星座 C、星系 8、构成生命体的“积木”是一种微小的结构,它就是(C)。 A、细菌 B、病毒 C、细胞 9、我们人为地把地球分成了不同的圈层,由外向内分别是(A)。 A、地壳、地幔、地核 B、地核、地壳、地幔 C、地核、地幔、地壳 10、人类的哪些活动不会改变地表(C)。

A、拦河筑坝 B、围海造田 C、种植庄稼 11、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离太阳最远的行星是(C)。 A、天王星 B、金星 C、海王星 12、使用显微镜时,应该把它放在面前偏左的桌面上,这样便于(B)。 A、右眼观察 B、左眼观察 C、两眼同时观察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13、自制的酸奶要放在温暖、干燥的地放保存。(×) 14、由于霉对人类有益,为了节约粮食,馒头长了一点霉,问题不大,也可以吃。(×) 15、生物体的衰老、死亡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造成的。(√) 16、显微镜的物镜放大10倍,目镜放大15倍,那么显微镜放大的总倍数就是1500倍。(×) 17、地球表面上,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大得多。(×) 18、北宋时期的沈括是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19、喜马拉雅山脉那么高,无论多少年前那里都不可能是海洋。(×) 20、浓度极高的酸或碱会伤害人的身体,不要直接触摸。(√) 21、月球上的环形山都是宇宙中的流星和陨石撞击而成的。(√) 22、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在银河中有2000多亿颗。(√) 23、“麦哲伦号”太空探测器主要用于勘测火星。(×) 24、提出假设是科学探索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25、好奇心总是使我们不停地提出问题,并试图找出答案。(√) 26、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千米。(×)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

苏教版科学奎香乡中心小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 一、填空: 1、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2、(细菌、霉、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3、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 4、水滴里的生物有(鼓藻、草履虫、水藻、钓钟虫、轮虫)。 5、微生物分布在(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 6、常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酵母菌、大肠杆菌、病毒、硅藻)。 二、问答: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你能用什么样的方法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 答:在大自然里的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等地方都可以找到微生物。可以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微生物,也可通过肉眼发现物体上的霉斑在慢慢扩大等。 2、做酸奶 一、填空: 1、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2、细菌有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细菌有的自己制造食物,有的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细菌繁殖(速度很快)。 3、利用霉菌可以(生产腐殖质、加工食品、净化环境、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等;但有的霉菌会危害人的健康。 二、问答:用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 答:(1)捂住鼻子打喷嚏,(2)用热水冲洗筷子,(3)勤用肥皂洗手。 3、馒头发霉了

一、填空: 1、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在(寒冷、干燥)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 2、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青霉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他把这种物质称为(青霉素),青霉素属于抗生素。 3、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有(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暴晒)。 4、馒头上的霉是(曲霉),水果上的霉是(青霉)。 二、问答:霉的功与过有哪些? 功:人类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以及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 过:霉菌会造成食物和其他物品的变质,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动植物的病变。 三、实验:设计馒头发霉的实验。 (1)温暖、潮湿: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2)温暖、干燥: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3)寒冷、潮湿: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 (4)寒冷、干燥: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 5天后观察它们。现象:在温暖潮湿条件下的馒头发霉了,其他条件下馒头没有发霉。结论:温暖、潮湿的馒头容易发霉。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一、填空: 1、(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 2、英国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胡克)发现了(细胞)。 3、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造成的。 二、问答: 1、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有什么不同? 答:洋葱表皮细胞是规则的;人体表皮细胞不规则,细胞之间界限不清。

苏教版科学六上变色花教案设计

《变色花》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变色花》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物质在变化》单元中的第三课。本课旨在通过探究变色花的奥秘来认识两类物质——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制作好的“指示剂”鉴别身边物质的酸碱性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指示剂”这个神奇物质在不同酸碱性物质中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碱性物质。 2.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物质。 3.知道指示剂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教师的示范了解自作指示剂的过程。 2.能用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探究的过程中,能积极大胆的阐述自己发现,体现探究的乐趣。 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难点:用指示剂检测身边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方法:情趣导入法、实验探究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准备: 紫色甘蓝指示剂、肥皂水、洗衣液、橙汁、白醋、橘子数个、白色纸花、 试管若干、试管架若干、水槽若干、胶头滴管若干、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问题-猜想 1.同学们,刘谦听说过吗?老师也跟这魔术大师学了一手,想看吗?接下来就是我们一起见证奇迹的时刻! 2.表演魔术: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纸花,并在上面喷水,学生认真观察。 3.设疑:你们认为使花变色的奥妙在哪里呢? 4. 我非常欣赏同学们科学的思维方式,任何看似奇异的现象只是因为其中蕴藏着一些我们暂时不明白科学道理,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假设,这些假设是否正确呢?我们要通过什么来验证? (设计意图:利用魔术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任务一:尝试探究,揭示概念 任务呈现:学生尝试实验 让学生在装有白醋和碱水的烧杯中分别滴入五六滴紫甘蓝水,观察现象。 自主学习:1.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展示交流:生发现:紫甘蓝水遇白醋变红,遇肥碱水变绿。 教师讲解:1.什么是酸、碱性物质什么是酸碱指示剂。 2.说明指示剂的用途和应用范围。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doc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经典)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一、使用工具 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2.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3.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榔头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二、杠杆的科学 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4.杠杆尺上有支点,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是研究杠杆作用的好工具。 5.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挂钩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把你的方法在下图画出来。 三、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省力的是(铁片、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费力的是(火钳、镊子)。 2.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中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是省力杠杆;火钳、筷子、镊子是费力杠杆;跷跷板、天平、订书器是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有些杠杆类工具设计成费力的是因为它有方便的好处(如:镊子、钓鱼竿等)。 3.“秤砣虽小,能压千斤”,那是杆秤利用了杠杆原理的结果(提绳是支点,秤砣是用力点,称重物处是阻力点)。 4.我们身体上的前臂骨像是一根杠杆,肘关节是支点,手握物体处是阻力点,上臂的肱二头肌处就是用力点。 5.阿基米德曾说:“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这里的棍子相当于杠杆。 四、轮轴的秘密 1.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螺丝刀是轮轴类工具,它的刀柄是轮,刀杆是轴。 2.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时省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运动时费力。 3.轮轴可以省力,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省力。所以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 4.扳手套在螺帽上组成了轮轴,这时整个扳手是轮,螺帽部分是轴。 5.生活中的轮轴:水龙头、门锁把手、汽车方向盘、扳手、辘轳等。 五、定滑轮和动滑轮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复习资料(可直接打印)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第一节我在成长 1、测量体重的工具是:体重称。 2、在成长中,我们的身体长高了,体重变重了。 3、我们出生时没有牙齿,最先长出来的牙齿是乳牙,乳牙脱落后长出来的是恒牙。 4、出生后,我们经历了了生长发育的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出生后的一年内,第二个高峰期是进入青春期后 5、时期 --年龄(岁): 乳儿期 0—1 婴儿期 1—3 幼儿期 3— 6、7 童年期 6、7—11、12 少年期(危险期)11、12—14、15青年期 14、15—17、18 成年期 20~25中年期 40岁老年期 65岁以后学龄期 6、7—12、13 6、我们现在所处的生命周期是少年而不是成年。 7、测量身高时,我们应该脱鞋,身体站直,目视前方. 8、测量体重时,衣物越少,测量结果越准确。 9、人刚站在体重称上时,体重称的指针会不断变化,所以应该等体重称指针稳定后读数。 10、成长的标志有很多,比如:身高和体重的增加、我们越来越懂事了、鞋子变得挤脚了。 判断、1、体重并非每年匀速增长。(√)2、我们的成长就是指身高和体重的增加。(×) 3、测量身高时,必须脱掉衣服。(×) 第二节悄悄发生的变化 1、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 2、我们正处在青春期,身体形态和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女孩一般是10岁进入青春期,男孩一般是11岁入青春期. 3、青春期除了身高突增之外,别一个特点是性发育开始。 4、一个人的成长与成熟意味着他将要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5、男孩在青春期时会出现变声、遗精等生理现象,这些都是青春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正常。 6、标志我们成为“大人”的阶段是青春期。 7、少年健康的大敌:吸烟和酗洒。 8、拔胡须会损伤毛囊,会使细菌侵入身体。 9、青春期对待异性的正确做法是:保持正确的交往态度和方式。而不是讥笑、杜绝、禁止异性的交往。 10、穿高跟鞋的坏处:穿高跟鞋容易使足前部受到挤压,引起脚趾外翻造成扁平足,还会加重骨盆负担,造成盆处狭窄给日后生育带来困难。 11、我们所处的阶段是:少年向成年的过渡期。 12、体育课上,老师要进行1500米跑步测试,而小红正处于月经期,对此,她应该将实际情况告诉老师。(v) 13、每个孩子都是10岁进入青春期。(X) 14、进入青春期,我们应当承担哪些责任? 答:努力学习,培养独立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孝敬长辈,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等等。 15、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1)性意识骤然增长,容易对异性产生好感;(2)智力水平迅猛提高; (3)独立欲望增强,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并能作出自己的判断,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或过低。 (4)情感世界充满风暴,情绪不稳定,容易与老师家长对立;(5)兴趣爱好广泛,求知欲和好奇心强; (6)人际交往欲望强烈,有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和依赖性。 第三节人生之旅 1、在斯芬克司之迷中,把人的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 即“四条腿走路”指幼年时期,“三条腿走路”指老年时期,“两条腿走路”指壮年时期。 2、根据父母身高预测:男孩成人后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2×1.08 女孩成人后身高=(父亲身高×0.928+母亲身高)÷2。 3、人的一生中身高最高的时期是成年时期。 4、能给自己一生留下美好回忆的是:每年的同一时期同父母合影留念。 5、爱因斯坦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6、人一生中发育最快、最不稳定的阶段是成年期(×)应是青春期。 7、预测出来的身高不一定就是自己将来准确的身高(√)

2018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2018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通过放大镜看到的视野(变小)。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在13世纪,英国(培根)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光学显微镜的两个镜片都是(凸透镜)15、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17、(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8、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功能。 19、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20、我们知道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眼虫)(喇叭虫)(鼓藻)(船形硅藻)等。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2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的小点组成。 24、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36、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37、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是克隆羊。 40、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可以制作酒、醋、泡菜、腐乳、酸奶等风味独特的食品。 44、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合集)新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合集) 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空.60% 1、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___________人________________. 2、微生物在自然中分布极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微生物. 3、细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形态. 4、_____________细菌学家_______________首先发现________________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一些细菌. 5、人的身体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 6、______________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________________是最早观察到细胞的科学家之一.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8、____________________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验证了一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__________________! 9、1957年苏联发射了____________________;宇航员_______________是人类第一次在遥远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1969年__________________月球.20xx年10月我国宇航员_____________搭载__________________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了14圈. 10、地球赤道周长___________千米,赤道半径_________________千米,地球表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地球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12、地壳的岩层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地震. 13、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_____________,最高峰__________________,海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版科学六上变色花word教案

变色花》教学设计 王石中心小学许桂珍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36 页 教学目标: 1.愿意探究变色花的秘密,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意识的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产生进一步探索奥妙的愿望。 2.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呈酸、碱、中性的各种物质。 3.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紫甘蓝汁)、能利用自制的蔬菜指示剂(紫甘蓝汁)鉴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4.体会到运用科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重点难点:自制指示剂并检测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准备:会变色的白色纸花,喷壶,紫甘蓝,紫甘蓝汁,碱水,白醋,烧杯,镊子,盐水,茶水,洗衣粉水,肥皂水及各种带检测物品。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1.师:你们看过魔术表演吗?最近老师学会了一个小魔术今天要表演给同学们看,教师出示一只白色的纸花,用喷壶往纸花和叶上喷水(花变红叶变绿)问:你有什么发现,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白纸花,并在上面喷“水”。学生好奇的观看。)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花红了,叶绿了。 2.教师归纳学生中的问题——“花为什么变色了?”进一步引导同学猜想如: ①花瓣上可能涂了什么东西; ②叶子上可能喷了什么药水; ③喷壶里的“水”可能是什么药品等等,这里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产生多种猜测。 师:要想判断同学们猜想的是否正确,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设计意图:利用魔术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学生尝试、探究 1.教师向学生分发自己的“水” 。让他们在装有白醋和碱水的烧杯中。分别滴入五六滴紫包菜汁,观察现象。 (学生对现象的出现表现的异常兴奋。) 2.生发现:紫包菜汁会让白醋变红,让碱水变绿。 3.教师讲解什么是酸,碱和中性物质,并说明了指示剂的用途和应用范围。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3334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概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概念 简单机械 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2、选用合适的工具,可以使我们做事情更省力、方便。 3、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 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5、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6、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 7、象水龙头那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 8、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省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子运动,费力。 9、轮轴的轴不变时,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省力。 10、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旗杆顶部的滑轮叫定滑轮。 11、定滑轮能改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 12、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13、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起来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14、滑轮组结合了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优点,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 15、滑轮组组数越多,越省力。 16、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 17、螺丝钉的螺纹是斜面的变形,同样粗细的螺丝钉,螺纹越密,旋进木头时越省力,但圈 数多,费时间。 18、自行车通过链条和齿轮,把我们蹬脚的力量传递到车轮上。 19、如果大齿轮是50个齿,小齿轮是10个齿,那么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 大齿数除以小齿数=5 圈。 20、、大齿轮带动小齿轮时,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快;小齿轮带动大齿轮时,大齿轮转动速度 变慢。 21、、旗杆上的滑轮是定滑轮,起重机上的滑轮是滑轮组。 22、有些工具是几种简单机械的组合,如:剪刀是杠杆和斜面的组合。 23、用螺丝钉时,应用的是斜面的工作原理;用螺丝刀翘油漆桶的盖子时,应用的是杠杆的 工作原理。

苏教版科学六上《变色花》说课教案

《变色花》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变化单元的第三课《变色花》,本单元主要讲的是物质的变化,教材从生活中的熟悉的一个个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的积极性。 本节课从“使指示剂变色”的单一角度初步认识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至于酸和碱的性质及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变色的原因本课不讲,留待学生以后到中学化学课中学习。 依据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和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和碱性物质,了解指示剂的作用。 2、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3、乐于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教学难点是: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本课教学内容教法学法选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试纸、会变色的白色纸花(花朵用醋浸过,叶子用碱水浸过)、喷壶、紫甘蓝、紫甘蓝汁、碱水、白醋、检测物质用的烧杯、滴管、镊子、盐水、茶水、洗衣粉水、肥皂水、厚塑料袋。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的机会。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遵循这些理念,我为本课设计了这样的三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二、观察实验、研讨探究;三、巩固拓展、延伸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通过变魔术导入新课 看过魔术表演吗?有什么感觉?老师最近学会了一个小魔术,想表演给同学们看,你们愿意看吗? 板书:变色花 然后出示一支白色的纸花,用喷壶往纸花和纸叶上喷“水”,当学生感到很惊奇时,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归纳学生中的问题——“花为什么变色了?” 进一步引导同学猜想,如做花瓣和叶子的纸上是否做了“手脚”,喷壶里的“水”是否有问题,花瓣上可能涂了什么东西,叶子上可能喷了什么药水,喷壶里的“水”可能是什么药品等等,这里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产生多种猜测。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花的颜色变了,白花变成了红花绿叶。很自然的在头脑中就会产生这样的颖问:花为什么会变色呢?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一、使用工具 1. 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2. 螺幺纟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3. 用螺线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线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榔头町以比较方便的把迭負从木头中取出。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二、杠杆的科学 1. 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 杠杆上仃:个斎要的位曽-: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闱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右: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壬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垃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笺壬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4. 杠杆尺上有支点,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是研究杠杆作用的好工具。 5. 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挂钩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把你的方法在卜图画出来。 三、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 省力的是(铁片、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费力的是(火钳、银子)O 2. 常用的杠杆炎工具中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是省、力杠杆;火钳、筷子、镀子是费力杠杆;跷跷板、天平、订书器是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付些杠杆类工代设计成费力的是因为它有方便的好处(如:强子、钓鱼竿等)。 3. “秤碇虽小,能压千斤”,那是杆秤利用了杠杆原理的结果(提绳是支点,秤舵是用力点,称重物处是阻力点). 4. 我们身体上的前臂骨像是一根杠杆,肘关节是支点,于握物体处是阻力心,I.愕的肱一?头肌处就是虽力点。 5. 阿基米德曾说:“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这里的棍子相当于杠杆。 四、轮轴的秘密 1. 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螺丝刀是轮轴类工貝,它的刀柄是缸,刀杆是_轴。 2. 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时省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运动吋费力。 3. 轮轴可以省力,轮越人,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省力。所以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 4. 扳手套在螺帽上组成了轮轴,这时整个扳手是轮,螺帽部分是轴° 5?生活中的轮轴:水龙头、门锁把于、汽乍力向盘、扳手、辘轴等。 五、定滑轮和动滑轮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 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 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 3.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 (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4.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5.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想看看水中还有哪些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1)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作相应补充介绍。资料: 列文虎克,A.van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 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1632年10月24日生,1723年8月26日卒,生卒地均在荷兰的代尔夫特。幼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648年到阿姆斯特丹一家布店当学徒。20岁时回到代尔夫特自营绸布店。中年以后被代尔夫特市长指派做市政事务工作。这种工作收入不少,又很轻松,使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他自幼就喜爱的磨透镜工作,并用之观察自然界的细微物体。由于勤奋及本人特有的天赋,他磨制的透镜远远超过其同时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一、填空题: 1、细菌、霉、病毒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2、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 3、绝大多数的微生物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4、细菌、霉及病毒,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所以通常把它们称作(微生物)。 5、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 6、利用细菌可以(加工食品)、(生产药品)、(净化环境)、(生产燃料)。 7、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和细菌叫做(病菌)。 8、许多传染病是由(病菌)引起的。用(捂住鼻子打喷嚏)、(用热水冲洗筷子)、(勤用肥皂洗手)等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 9、青霉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做(青霉素)。 10、物体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11、(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12、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 二、问答题: 1、使用显微镜时要注意什么? 答:(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2、怎样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 答:(1)真空包装;(2)放干燥剂(3)低温保存;(4)太阳暴晒。 3、你知道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 答:当人体遇到病菌入侵时,白细胞便会与病菌展开激战。在消灭这些入侵者时,白细胞也会有很大的伤亡。“脓”就是死亡的白细胞和病菌的尸体。 4、请你设计如何自制酸奶? 答:材料:牛奶、玻璃瓶、酸奶、小勺、杯子、温度计、锅、高压锅等。 步骤:(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 (2)待牛奶冷却到35~40℃,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 (4)保温5~6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现象:牛奶变成了粘稠的酸奶。 结论: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5、请你设计馒头发霉的实验。 答:材料:湿馒头、干馒头、塑料袋等。 步骤:(1)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2)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5天后观察它们。 现象:湿馒头发霉了,干馒头没有发霉。结论:温暖、潮湿的馒头容易发霉。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一、填空题: 1、按照火山活动的历史,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2、古代的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 3、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公开课《变色花》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公开课《变色花》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分析: 《变色花》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主要讲的是物质的变化,教材从生活中的熟悉的一个个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的积极性。 本节课从“使指示剂变色”的单一角度初步认识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至于酸和碱的性质及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变色的原因本课不讲,留待学生以后到中学化学课中学习。课文是按照“变魔术探奥秘--自制指示剂--鉴别身边物质”的活动顺序编写的。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变魔术,让学生在玩中发现“纸花变红,纸叶变绿”的奇妙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二部分:是学生亲自制作紫甘蓝汁,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第三部分:用自制的紫甘蓝汁检测各种物质,并记录在《活动记录》中。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碱性物质;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2、愿意探究变色花的秘密,意识到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 2、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种类,知道指示剂能够分辨出酸碱性物质。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紫甘蓝水检测身边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准备:装有紫甘蓝汁的喷壶、纸花(两束)装有白醋、碱水的烧杯、紫甘蓝水。 分组材料:紫甘蓝、塑料袋、温水、烧杯、托盘、抹布、洗衣粉、盐、肥皂、澄汁、花露水、自来水、牛奶、苹果、桔子、橙子、水果刀、滤纸等。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 1、谈话:(出示纸花)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表现最好的同学送一多我亲手制作的纸花。(停顿片刻)你觉得这朵花还差点什么? 2、表演魔术。 3、提问:对于这朵变色花,你们有什么想法或问题吗? 4、学生猜想、讨论、交流。 二、实验解密 1、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来看桌面上有什么? 学生看到桌面上有紫叶甘蓝、白醋、碱水 引导:这三种液体我在喷花魔术中都用到了,将紫甘蓝汁分别滴入两杯液体中会怎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 2学生分组实验。(把紫甘蓝汁分别滴入白醋和碱水的烧杯中。) 师:强调两点,①滴管不要碰到检测的物品,否则会污染了滴管影响对其他物品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KCG高温齿轮泵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ZYB系列渣油泵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