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概况及其特点

美国农业概况及其特点

美国地处北美大陆南部,北邻加拿大,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接墨西哥和墨西哥湾。本土介于北纬30-49度之间。国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2001年人口总计为2.848亿,其中白人约占84 %,黑人约占13 %,亚裔3.3 % ,华人约160多万,多已入美国籍。通用英语。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5 %以上,因此农村就更显得地广人稀。美国的务农人口在1870年占52 %,1910年为32 %,2001年已经下降到了2.3 %。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劳动生产率、国民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长期高居世界首位。本世纪20年代,美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已经达到了1795美元(1967年不变价格),20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 .62万美元。

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本土为北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佛罗里达南端属热带气候,阿拉斯加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夏威夷则是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国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而且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年降雨量为760毫米。土地、草原和森林资源的拥有量均位于世界前列。土质肥沃,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占国土面积的55 %,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2000年美国农业用地为4.183亿公顷,其中耕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9 %,为1.79亿公顷,人均为0.62公顷。美国还有永久性草地2.4亿公顷,森林和林地2.65亿公顷。美国农业也有些不利的条件,如山脉多是南北走向,北方的寒流可以长驱直入,影响南部地区作物的生长。美国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与加拿大交界的五大湖驰名于世,其总面积有24.5平方公里。

美国农业有以下特点:

1.“以农立国”的传统美国虽然作为移民国家,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有着“以农立国”的传统,历来注重农业科技的应用,又依仗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农业一直是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随着工业的发展,农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政府对农业采取了支持和保护的政策,这使美国农业在世界上依然具有最大的竞争力。

2.以高度商业化的家庭农场为基础美国1826年制定了“宅地法”,奠定了家庭农场的基础。小型家庭农场(销售额小于25万美元)分5类:(1)资源有限型农场,(2)退休休闲型农场,(3)居住生活型农场,(4)低销售额的耕种型农场,(5)高销售额的耕种型农场。大型农场分3类:(1)大型家庭农场,(2)超大型家庭农场,(3)非家庭农场。小型农场的数量超过90%,占整个农业资产的70%。美国有204万个农场,其平均规模为19

3.4公顷;农业劳动力有200多万人,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2 %左右。现在“公司农场”的数量在不断上

升,大约有7万多个,虽然数量不大,但其面积和销售额在美国农场中所占的比例却较大。但是,公司农场的基础仍然是家庭农场。美国农业是高度商业化的农业,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很大。其粮食生产能力超过了3.5亿吨,但由于生产过剩,政府实行休耕等措施来限产,加上天气的影响,有的年景不足3亿吨。

3.农业专业化程度很高美国形成了著名的生产带,如玉米带、小麦带、棉花带等。早在1914年,美国农业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种植专业化,这种格局保持至今。这种区域分工使美国各个地区能充分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通畅的水陆运输网的建立更进一步促进了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而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又有力地推动了附近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4.农业产销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美国的农业体系被称作“农工综合企业”(Agribusiness),在这个体系里就业的人数占全国劳动力的17 %,大大高于农业本身所能吸收的劳动力。如食品的产销系统,就包括农业投入物的供应,农产品的收购和加工、批发、零售以及机关单位食堂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5.农产品的经常性出现过剩,使美国农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很大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它的农产品约有1/5供出口之用。美国农业产值还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 %,但90年代初,农业出口却占总出口的9 %以上。2000年美国农产品出口总值为7 087亿美元,占全世界的12.7 %。由此可见,美国农业十分依赖于国际市场。一旦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供过于求,美国政府就会面临农产品过剩问题。最为典型的事件发生在本世纪30年代初,当时因农产品过剩而引起了严重的农业危机,曾使农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美国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区域化

美国农业的总趋势是规模越来越大。美国农业的生产总量和出口量也很大,一些重要农产品的出口量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比例甚至大于其产量在世界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美国的畜牧业和种植业并重,其产值之比大致是半对半。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最大的农业州,1993年的农业销售额达到198.5亿美元,其次是得克萨斯州和衣阿华州,销售额均超过100亿美元。

1.种植业在很长时期内,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从80年代初期起,其粮食产量被我国超过,从而退居为世界第二大产粮国。2001年,美国的谷物总产量为

3.36亿吨,人均占有量1180公斤,名列世界第一。美国拥有巨大的粮食储备,谷物的结转库存占世界第一,近年来大致接近世界库存总量的1/3。

美国种植业主要靠几个重要的种植带。下面是几个最重要的农业种植带的情况简介。

(1)东北部和“新英格兰”的牧草和乳牛带。这个农业带包括西弗吉尼亚以东的12个州。这个地区的特点是雨量充足,但是气温较低,土壤也欠肥沃,比较适合于青贮玉米和牧草的生长。本地区的优势是消费市场集中,拥有美国工业最为集中的大城市群,因此有利于奶牛业的发展。本地区的马铃薯、苹果、葡萄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位置。

(2)中北部玉米带。美国农业分区中所指的“中北部”是指大湖区附近的8个州,东起俄亥俄州、密执安州,西北到明尼苏达州,西南到密苏里州。这是美国最著名的作物生产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区,因此有“玉米带”之称。这8个州大豆、小麦的生产在美国也占有重要地位,大豆农场占全国的54 %。衣阿华和伊利诺两州是玉米生产大州,占全美产量的40%左右,2001年玉米收入分别为26.56亿美元和25.82亿美元。玉米生产量比较大的州还有内布拉斯加。 1975年以来,美国的玉米面积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产量增加了3/4;单产从每公顷5460公斤上升到2001年的8380公斤。美国的玉米产量占该国全部粗粮产量的90 %左右,每年产值达200多亿美元。

(3)大平原小麦带。位于美国中部和北部地区,北起与加拿大接壤的北达科他州和蒙大拿州,南至俄克拉荷马州以及得克萨斯州的北部,共跨越9个州。这是个海拔500米以下的高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通称“大平原”。这个地区的小麦播种面积通常占全国的70 %,但近年来其比重有所下降。该地区北部冬季寒冷而漫长,只宜春小麦生长,北达科他州及其邻近的3个州所产的硬粒红春小麦占全国小麦产量的24 %,其蛋白质含量高达12%-18%。硬粒红冬小麦主产于堪萨斯州、俄克拉荷马州和得克萨斯州的北部,占全国产量的41%,其蛋白质含量在9%-14%之间。

(4)南部棉花带。传统的棉区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至得克萨斯州东部。二次大战以后,棉花生产逐步向西发展。这里所说的棉花带位于平原地区,主要是北纬36゜以南、密西西比三角洲的5个州,这里集中了全国大约1/3的棉花农场,播种面积超过160万公顷,产量占全国的36%。其中,阿肯色州还是美国最大的水稻产区,总产占全国的43%。棉花产量最大的州是得克萨斯州,面积约145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1/3,产量占全国的27%。美国西南部的植棉业发展比较快,以“阳光地带”著称的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的河谷地区,棉花产量已占全国的22%左右。

(5)太平洋沿岸综合农业区,受太平洋暖流的影响,气候温和湿润,宜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北部的华盛顿州、俄勒冈州是小麦的主产地,约占全国小麦产量的13%。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农业最发达的州,也是国家最大的“菜篮子”,为国家提供了51%的水果和干果,32%的蔬菜。1999年这个州的农业销售收入达269.48亿美元,2000年为271.62亿美元,占全国的11.34%;其谷物种植则更为突出,占全国的15.54%,均名列全国第一。这个州的水稻生产也很重要,产量占全国的18%左右;单产居美国的首位,每公顷近9000公斤,比全国水平高40%左右。

美国粮食产量经常呈现较大幅度的波动。除了天气之外,主要受政府的调控政策和农产品进口国的需求变化的影响。此外,美国用于粮食生产的农田中,灌溉面积的比例很小,也是个重要的原因。1999年美国灌溉地面积为2240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12.5%。

2.畜牧业美国的畜牧业是高度发达的产业,也是资金和技术密集的产业。畜牧业的分布与种植带虽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十分明显。美国的东北地区饲养的奶牛头数约占全国的1/3,生产的牛奶和奶制品几乎占全国的一半,肉鸡生产也占重要的地位。玉米带提供玉米、豆饼等饲料,为当地养猪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玉米带也是美国最大的猪肉生产基地。美国西部的“草原带”以放牧为主,可以饲养牛、羊、马等。美国的肉牛在集约化育肥之前,通常是先在草原带放牧,“搭好架子”,因此可以节省大量的饲料粮和其他费用。

美国畜产品在世界上占有巨大的份额,2001年,牛肉为1198万吨,占世界的21 %的份额,奶类为7502.5万吨,占世界13 %的份额,禽肉为1674.7万吨,占世界的24 %,猪肉和鸡蛋产量分别为869万吨和508万吨,占世界10 %和9 %的份额。

美国的种植业生产有时会出现波动,而畜牧业则不然,能够保持稳定增长。从农业生产指数看,以1989-91年为100,2001年畜牧业生产指数为122.4,种植业为111.2。在此期间,种植业徘徊增长,而畜牧业直在稳步上升。美国畜牧业当前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大力推进畜产品的出口。畜产品的出口现已占国内消费量的10%左右,而在90年代初还不到5%。禽类产品的出口增长幅度最大,牛肉和猪肉的出口也有增加;二是畜牧场规模越来越大,并且越来越工厂化,以降低生产成本。特别是养猪业,专业农场的数量不断减少,而平均规模却日益扩大。虽然养猪专业农场要进行大量的投资,但是由于其报酬率很高,所以能够抵消饲料价格上涨的费用。

3.渔业和林业美国有海岸线2.268万公里,有发展渔业的良好条件。按捕获量的商业价值来计算,美国渔业居于世界第3位。90年代初期,渔获量大致保持在接近600万吨的水平上,居世界第5位。美国每年进口的鱼价值大约为60亿美元,为世界第二;每年出口的鱼及

鱼产品的价值为35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1999年美国的鱼类捕获量为529万吨,占世界总量的4.1%。

美国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全国的森林面积约有2.7亿公顷。森林覆盖率接近30 %。但是在林产品贸易中,美国入超的年份多于出超,2001年出口为140.64亿美元,进口为240.25亿美元。总的说来,美国是林产品的净进口国,2001年入超接近100亿美元。

美国农业对外贸易和中美贸易

一.美国农业贸易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1997年农业出口额为572.69亿美元,2001年为527.35亿美元。

在出口的农产品中,粮食及其制品总是名列前茅,但出口量在不断下降:70年代初曾达到260亿美元,1997年下降到227.61亿美元,2001年下降到173.9亿美元。年际之间波动较大的主要原因是进口国的市场不很稳定。油料(包括植物油和加工副产品)目前虽仍然是第二大项出口品,通常能保持在60亿美元以上,但出口呈下降趋势,其中大豆从1997年的92.53亿美元,下降到2001年的68.19亿美元。水果蔬菜类的出口增长非常迅速,从1997年的74.99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80.14亿美元。畜产品出口的增长也十分可观,从1997年的50.54亿美元上升到2001年的60.7亿美元,鱼及鱼加工品的出口近年来在35亿美元的幅度里波动。农业生产资料的出口在近20多年里也有很大增长。美国是世界园艺产品的主要生产国,同时又是园艺产品的主要消费国和进口国。近年来,随着美经济持续增长、国内消费需求旺盛,美园艺产品进口量有了显著增长。据美商务部统计局统计数字显示,1995年(统计年份从上年10月份至次年9月份)以来,美园艺产品的进口量呈现大幅增长。95年进口总额为106亿美元,99年进口总值达158亿美元,5年内增幅49%。2000年头11个月,美园艺产品进口总值已达152亿美元,全年进口总值将超过去年水平。美园艺产品同期出口增长缓慢,1995年出口总值为96.5亿美元,99年出口仅为103亿美元。

二.美国农产品贸易展望

美国农业部发布了最新一期的美国农产品贸易展望报告称,预计2002财政年度美国农产品出

口将达545亿美元,与去年11月的预计结果相同;农产品进口将增加到400亿美元。2002年,美国大豆出口将增长,但增长量将被小麦和玉米出口量下降所抵消。国际市场小麦和玉米竞争激烈,美国上述两种农产品出口前景不佳。其中小麦和面粉出口将为2660万吨,比上次预计下降190万吨;出口总金额为36亿美元,也比上次预计下降4亿美元。由于国际市场供给充足,谷物价格将继续在低位徘徊。预计2002年美国谷物出口为5730万吨,总值56亿美元,分别比上次预计下降150万吨和6亿美元。但由于欧盟植物油需求上升和以大豆食品替代肉类食品的新趋势,美国大豆和大豆食品出口将增加。预计2002年美大豆出口将达到创纪录的2800万吨,比上次预计增长110万吨。亚洲国家和西半球国家仍是美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市场。预计2002年美国农产品对亚洲出口为210亿美元;对西半球国家出口为201亿美元。报告预计2002年美国农产品进口将增加到400亿美元,比2001年进口增加10亿美元。进口增加反映了美元持续强劲和美国经济从衰退走向复苏导致消费支出的增加。报告预计牛肉和猪肉产品、园艺产品、谷物和饲料进口将上升,但几种主要热带产品,如咖啡、糖和橡胶等进口将下降。由于世界其他国家农产品进口需求不振,美国市场仍具有很大吸引力。报告预计,2002年美国农产品贸易顺差145亿美元,高于2001年美国农产品贸易顺差水平。

在农产品进口方面,最重要的是咖啡、茶、可可等本国不能生产的商品和其他饮料,这大类总计接近80亿美元。进口的第二大项是蔬菜、水果类产品,每年进口也高达60多亿美元。美国还大量进口肉和肉制品, 80年代中期以来,每年都超过30亿美元。

三.中美农产品贸易状况

进入2002年以来,中国与美国农产品贸易出现了三个变化:第一,中国入世后,美国农渔林产品对中国的出口与2001年同期相比,猛增49.88%,高达2.24亿美元;第二,中国变成美国农产品出口第5 大市场,美国对中国农渔林产品贸易由去年同期逆差0.17亿美元转为顺差0.71亿美元;第三,中国入世后农产品关税和配额调整对中美“大宗谷物”贸易产生的巨大影响显现出来:2002年1月中国自美国进口的大宗谷物比2001年同期增长了75.95 %。

2001年中国成为美国农产品第5 大出口市场和第4 大进口市场。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01年中国与美国农渔林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3.23亿美元。其中美国农渔林产品向中国出口22.15亿美元,较2000年增加13.77%,中国成为仅次于日本、加拿大、墨西哥及韩国的美国农产品出口第5 大市场;进口方面,美国进口中国农渔林产品21.08亿美元,较2000年下滑1.63%,居美国农产品进口排名第4 位。

美农产品类出口至中国的统计分类包括“大宗谷物”、“中间原料农产品类”及“消费导向的农产品类”三部分。其中以“大宗谷物”10.9 亿美元居首位,“中间原料农产品类”5.76亿美元次之,“消费导向的农产品类”2.85亿美元。美国“林产品类”及“水产品类”外销至中国贸易金额分别为1.37亿及1.27亿美元。上述五类产品除“大宗谷物”与2000年相比小幅下滑1.19%,“水产品类”较去年下滑7.55%外,其余如“中间原料农产品类”较2000年大幅增长44.18%,“消费导向的农产品类”增长34%,“林产品类”增长47%。中国在美

国的“大宗谷物”、“中间原料农产品类”“消费导向的农产品类”、“林产品类”及“水产品类”出口市场中,分别居第四、第五、第十三、第十及第五位。

美国2001年进口中国农林渔产品贸易额分别为“大宗谷物”0.43亿美元、“中间原料农产品类”3.1 亿美元及“消费导向的农产品类”3.86亿美元:“林产品类”进口金额为7.77亿美元:“水产品类”5.92亿美元。“大宗谷物”较2000年下跌21.1%,“中间原料农产品类”较2000年大幅增长17.09%,“消费导向的农产品类”较2000年增长0.75%,“林产品类”较2000年增长3.36%,“水产品类”较2000年增长2.13%。“大宗谷物”、“中间原料农产品类”、“消费导向的农产品类”、“林产品类”及“水产品类”分别居美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第二十六、第三、第十八、第二及第三位;2001年中国成为美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第4 大贸易伙伴。

科学技术在美国农业中的应用

美国农业的高生产率,有个坚实的支柱,那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有可能吸引世界上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以确保其农业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农业研究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最近发表的《美国统计预测》中关于农业的部分指出,今后十几年里,美国的农场主将可能利用雷达或卫星来操纵农田里的拖拉机,让所施的肥料准确定位,即不再普遍地撒施肥料,不仅可以大大节约生产成本,并且还可以避免肥料流失造成地下水的污染。然而,农业科技发展将更加侧重如何利用生物技术来保护环境和节省资源。

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美国农业科研的重点突出地表现在发展农业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可以归结为四大工程:基因工程(遗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经或有望在本世纪初进入实用阶段。农业生物技术的重点研究领域是:农作物的高产和抗病、提高畜禽的免疫能力、扩大生物能源的来源、利用发酵工程研发具有商业价值的微生物;通过常规农业、发酵工程和食品加工工业的结合,扩大人类食物的来源,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

被称作“定向设计”的作物育种技术,按人们的要求来培育新品种,获得抗旱、高产、抗病虫害等性状。通过基因的混合和移植,科学家们已经能把细菌和动物的基因移植到植物体内,从而大大改善作物的性状。有些细菌的基因使植物的叶面不易结霜,增强了抗寒能力。利用细胞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繁殖优良品种的速度。通过植入固氮微生物的基因,可以使谷物等非豆科作物产生固氮能力,减少对化肥和非再生能源的依赖,提高单产和蛋白质的含量。通过培育抗土传微生物病虫害,可以改善作物根系的生长环境,抑制某些病原的产生和杂草的生长,从而减少杀虫剂的施用量和保护环境。抗虫育种的最大特点是能在较长的时间内起作用,经济、有效而对环境和食品无污染。

生物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畜禽的生产率,改善畜禽的生产性能,提高品质,增强对病害和内外寄生虫的抗性。科学家已经成功地把某些动物基因转移给牛、猪、羊等的受精卵中,获得性能优异的畜禽良种,美国利用基因工程方法把某些动物生长激素基因转移到细菌中,然后由细菌繁殖产生大量有用的激素。这些激素在畜禽新陈代谢过程中,能促进其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和脂肪的消耗,从而加快生长发育,即在不增加饲料消耗的情况下提高畜禽的产量,改善产品的质量。在探索如何减少动物在饲料营养利用中的损失方面,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可供选择的其他营养来源,如些氨基酸和维生素,用作食品和饲料的添加剂。

美科学家建立了世界上首家生物技术公司-GENETECH,运用遗传工程技术生产药品,从而开创了全新的产业。目前,基因转移技术在美国农业生产中广泛运用。转基因产品的品种主要有西红柿、西瓜、木瓜、土豆、南瓜、黄瓜、甜菜、大豆、玉米、棉花等等。此外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业中亦广为应用。例如,美国生产的奶酪中有60%是转基因产品。根据美“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和农业部(USDA)公布的材料,目前已通过联邦政府审核准许进入商业领域的转基因农产品有40余种。

美国在世界转基因产品的生产中占有最大份额。按美农业部发布的数据,1998年,美转基因农产品的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4%,余下为阿根廷和加拿大,分别为15%和10%。在种植最广泛的大豆和玉米方面,美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2%。1999年,在美国种植的各类大豆产品中,有47%是经过转基因改造的,与1996年的7%相比,有了大幅度提高。转基因玉米的产量从1996年占玉米总产量的1.5%跃升至1999年的30%;同期内,转基因棉花产量的比重则从19%升至26%。在1996年至1999年的四年间,世界转基因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从430万公顷扩大到1亿公顷,其中美、加两国拥有的种植面积就将近8100万公顷。在美国主要农作物生产中,1999年转基因产品种植面积在总种植面积中所占的比重为:大豆60%;玉米40%;棉花60%以上。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也是世界头号转基因产品出口国。根据美农业部的统计资料,在1998/99年度,美国玉米出口量为3000万吨,占本国玉米总产量的18%,主要出口市场为拉美、日本、东亚、非洲和中东地区。大豆出口2000万吨,约占本国总产量的42%,主要出口对象是欧盟、日本、墨西哥、东亚和中国。

关于美国政府对转基因产品的管理及政策法规,美国政府负责管理和服务转基因产品生产与销售的政府部门主要有三个:美国农业部、美国环境保护署(FPA)和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

由于转基因产品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美国政府对这类产品的研究、开发和产品生产化一般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另一方面,由于某些转基因产品有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危害,美政府对该类产品进入消费市场设立了一套完整、严格的申请、检验和批准的程序和制度。

除了生物技术之外,美国农业科技的其他研究重点还包括:

(1)有效管理和保持水土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产出的稳定性,使农业得到持续的发展。着重研究人类、生物界与水、土、空气之间的内在联系;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农业资源的污染。

(2)扩大农作物和畜禽的种质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率和产品质量,要有生物学的基础,因此必须最大限度地保留遗传的多样性,必须收集、评价、保存和扩大农作物和其他有机体的新种质资源,这样才有可能改良大田作物、园艺和特种作物以及草原、牧场的遗传群体,增强作物和畜禽对营养物质的利用能力、提高繁殖能力和增强抗病虫能力。”

(3)改进农、畜、水产品的加工和储藏技术。为了适应市场变化,美国历来重视提高农产品运销的效率,降低加工和贮存成本。收获或屠宰后,需要对产品进行检疫或质量监测。为了确保产品的营养和安全,最近几年美国特别重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修订了有毒物质的范围及其含量标准。

(4)改善营养状况。前几年美国农业部和卫生部向全国推荐了所谓“食物金字塔”。它以面包、大米等谷类食品为其基础,金字塔的顶端是蔬菜和水果,再往上是肉、鱼、蛋、干豆、干果仁和乳制品,其底端是动植物油脂和甜食。它告诉消费者,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应当减少动物性食品以及糖的摄入量。

美国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美国从一个移民国家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农业大国,除了良好的资源条件之外,国家政策起了重要的作用。这里有许多好的经验,也有些教训。

1.农业立法保障农业的发展

在上百年的时间里,美国国会通过了大量有关农业的法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指导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法律体系。国会农业立法是一个辩论和反复磋商的过程,是各种利益集团互相让步的过程。立法是政府制定农业政策、实施农业计划的基础,后者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各项农业法律不仅规定了政府对农业政策的基本取向,而且还规定了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的基本权限,政府行为只能限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

2.政府对农业进行比较有效的宏观调控

作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主要依靠市场力量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政府过去信奉不干预的“自由放任主义”。但是,30年代严重的农业危机迫使罗斯福政府实行新的农业政策(“新政”),开了经济干预的先河。此后,美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虽在不断下降,但政府仍然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对农业采取了有力的价格保护和收入支持政策。美国农业的宏观调控有三个特点:一是有专司政府调控职能的机构(商品信贷公司),并建立了巨大而灵活的联邦储备体系;二是有充足的财政支持,联邦政府用于农业支持的经费,1995年大约为100亿美元,最高时超过了250亿美元;三是政府实行农场主“自愿”的农业计划,并用价格、信贷、补贴等手段予以有力的配合。美国虽然不可能消除大小农场主收入的巨大差别,但农业生产者作为个整体,其经济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当然,政府为保护农业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3.发展实行有力的资金支持

美国的农场经营基本上是私人投资。农场主解决资金问题,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政府的农产品抵押贷款计划,即如果在作物收获之后价格偏低,农民可以用农产品进行抵押而不偿还贷款;二是政府提供信贷担保。农业贷款期限短则1-5年,长的可达40年,利率都比较低。在农业发展的早期,与农业发展有关的基础设施,因为投资大、收效慢,曾经是政府投资的重点。联邦政府在1933年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对该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不仅控制了洪水,而且提供了廉价的电力,收到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美国政府对农业投资实行税收优惠,税收减免可达到应税收入的48%。农业投资被认为是农场主合法的“避税所”。美国实行的作物保险制度也有利于农业发展。据美国农业部统计,农业的资产总值2000年为11882.6亿美元;农业部门的债务与资产之比,已从1985年的21.2%下降到1995年的15%,相当于制造业的70%。

4.重视科技的作用,形成了教育、研究、推广“三位一体”的体系

美国政府一直把农业的教育、研究和技术推广作为自己重要的职责,形成了极有特色的“三位一体”的体系,被许多国家所仿效。它有效地提高了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是美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经验。这个体系有三个特点:(1)由州农学院(即19世纪建立的所谓“赠地学院”)同时承担教育、研究和推广三项任务,使三者结合在起,互相促进,并切实为农业生产服务;(2)每年的研究推广计划由基层向上申请,推广站提供的服务应尽量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3)推广经费由联邦、州和县共同负担。美国农业科学研究的经费充足,它主要来自公共和私人(公司)两大系统,二者互相补充,其数额之比大致为46.54。前者侧重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者共占总经费的97%),后者侧重于新产品开发和应用研究(二者共占91%)。

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研究

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研究

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研究 班级: 姓名: 摘要:本文对美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了研究,综述了美国在农业发展方面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美国农业发展的经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业经济 Abstract:This paper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of the American agriculture,revie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Based on this, analyse the reference of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word:Agricultural economy

目录 一、美国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4) 二、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特点 (4) (一)完备的农业教育体系 (5) (二)健全的农业科研与推广体系 (5) (三)完善的农业支持服务体系 (6) (四)规范的农场管理 (6) (五)成熟的市场机制 (7) 1、土地资源的市场化 (7) 2、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 (7) 3、生产资料和工具的市场化 (7) 4、农产品销售的市场化 (8) 三、美国农业经济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8) (一)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8) 1、农业问题 (8) 2、农村问题 (9) 3、农民问题 (9) (二)启示 (9)

一、美国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美国地处北美大陆南部,北邻加拿大,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接墨西哥和墨西哥湾。本土介于北纬30490之间。国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1994年全国总人口2.6亿,占世界人口的4.6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7.7人。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5%以上,因此农村就更显得地广人稀。美国的务农人口在1870年占52%,1910年为32%,1994年已经下降到了2%。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劳动生产率、国民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长期高居世界首位。本世纪20年代,美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已经达到了1795美元(1967年不变价格),199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4740美元。 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本土为北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佛罗里达南端属热带气候,阿拉斯加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夏威夷则是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国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而且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年降雨量为760毫米。土地、草原和森林资源的拥有量均位于世界前列。土质肥沃,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占国土面积的55%,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美国的耕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为18817万公顷,人均接近0.8公顷。美国还有永久性草地2.4亿公顷,森林和林地2.65亿公顷。美国农业也有些不利的条件,如山脉多是南北走向,北方的寒流可以长驱直入,影响南部地区作物的生长。美国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与加拿大交界的五大湖驰名于世,其总面积有24.5平方公里。 二、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特点 美国自独立以来,短短200多年,把一个原来落后的农业国建成了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1870年,美国农业人口比重为52%,1910年降为32%,1990年降至2%,现在的美国农业人口约占美国总人口的1.8%。美国农业生产效率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1个美国农民可以养活98个本国人和34个其他国家的人。

美国农业概况-精选.doc

美国农业概况 美国地处北美大陆南部,北邻加拿大,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接墨西哥和墨西哥湾。本土介于北纬30490 之间。国土面积937 万平方公里。1994 年全国总人口 2.6 亿,占世界人口的 4.63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7.7 人。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之,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5%以上,因此农村就更显得地广人稀。美国的务农人口在1870 年占52%,1910 年为32%,1994 年已经下降到了2%。 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本土为北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佛罗里达南端属热带气候,阿拉斯加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夏威夷则是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国 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而且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年降雨量为760 毫米。土地、草原和森林资源 的拥有量均位于世界前列。土质肥沃,海拔500 米以下的平原占国土面积的55%,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美国的耕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为18817 万公顷,人均接近0.8 公顷。美国还有永久性草地 2.4 亿公顷,森林和林地 2.65 亿公顷。美国农业也有些不利的条件,如山脉多是南北走向,北方的寒流可以长驱直入,影响南部地区作物的 生长。美国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与加拿大交界的五大湖驰名于世,其总面积有24.5 平方公里。 1. 种植业 在很长段时期,美国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从80 年代初期起,其粮 食产量被我国超过,从而退居为世界第二大产粮国。1994 年,美国的谷物总产量为 3.57 亿万吨,人均占有量1370 公斤,名列世界第。美国拥有巨大的粮食储备,谷物的结转库存 占世界第,近年来大致接近世界库存总量的V3。大米从 1.8 %下降到 1.6 %;另外,大豆从64%下降到51%。 美国种植业主要靠几个重要的种植带。下面是几个最重要的农业种植带的情况简介。 (1)东北部和“新英格兰”的牧草和乳牛带。这个农业带是指西弗吉尼亚以东的州,共计 12 个。这个地区的特点是雨量充足,但是气温较低,土壤也欠肥沃,比较适合于青贮玉米 和牧草的生长。本地区的个优势是消费市场集中,拥有美国工业最为集中的大城市群,因此有利于奶牛业的发展。本地区的马铃薯、苹果、葡萄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位置。 (2)中北部玉米带。美国农业分区中所指的“中北部”是指大湖区附近的8 个州,东起俄 亥俄州、密执安州,西北到明尼苏达州,西南到密苏里州。这是美国最著名的作物生产带, 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区,因此有“玉米带”之称。这8 个州大豆、小麦的生产在美国也占有重要地位,大豆农场占全国总数的54%。1994 年,衣阿华和伊利诺两州的玉米产 量分别为4902 万吨和4536 万吨,占全美产量的36.8 %。玉米生产比较重要的州还有内布 拉斯加。1975 年以来,美国的玉米面积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产量增加了3/4;在这20 年里,单产从每公顷5460 公斤上升到8830 公斤。美国的玉米产量占全部粗粮的90%,每年产值达220 亿美元。 (3)大平原小麦带。位于美国中部和北部地区,北从与加拿大接攘的北达科他州、蒙大拿 州往南直到俄克拉荷马州以及得克萨斯州的北部,共9 个州。这是个海拔500 米以下的高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通称“大平原”。这个地区的小麦播种面积通常占全国的70%,但近年来其比重有所下降。北部冬季寒冷而漫长,只宜春小麦生长,北达科他州及其邻近的 3 个州所产的硬粒红春小麦占全部小麦产量的24%,其蛋白质含量高达12%-18%。硬粒红冬小麦主产于堪萨斯州、俄克拉荷马州和得克萨斯州的北部,占全部产量的41%,其蛋 白质含量在9%-14%之间。 (4)南部棉花带。传统的棉区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至得克萨斯州东部。二次大战以后,棉 花生产逐步向西发展。这里所说的棉花带位于平原地区,主要有在北纬36 以南、密西西比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汇编)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一、国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生态农业起源于中国,其理论研究发展于欧洲,生态农业的发展最早主要以有机农业等替代农业为生产形式。20世纪30年代英国农业学家A.Howard曾到中国考察并认同中国农民利用有机残体和废物、垃圾等制成堆肥施入农田以维持地力常新的做法,还将这一经验上升成理论写成《农业圣经》流传于世[4],而“生态农业”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土壤学家阿尔伯韦奇(W.Albreche)1970年首次提出。1981年,英国农学家伍辛顿(M.Worthington)在阿尔伯韦奇的基础上,对生态农业理论和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在《生态农业及其有关技术》一书中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的,在环境、理论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系统。”[5] 1984年,美国农学家杰克逊(W.Jackson)进一步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农业是在尽可能减少人工管理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保护土壤肥力和生物种群的多样化,控制土壤侵蚀,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减少环境压力,实现持久性发展。[1] 由于生态农业不仅可以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弥补传统农业的先天不足,加之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工业污染、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日渐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故生态农业一经提出,得到了许多国家重视和响应,纷纷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试验示范。美国农业部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和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而是依靠作物和人工技术防治病虫草害生物生产体系。[1]与此同时,以罗代尔研究所为首,相继成立许多从事生态农业研究的研究机构,如新英格兰小农场研究所、华盛顿州的耕作研究农场、威斯康星大学环境研究所等。德国的生态农业主要以生物农业、生物动力学农工业形式出现,其主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利用腐殖质和施用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杂草、害虫使用机械除草或有益天敌等方法,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发对使用化学合成的化肥、农药等会造成化学污染的化学制剂;发对使用抗生素和转基因技术等。为保护从事生态农业农户的利益,德国还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的“自然产品”销售系统,在各大城市均设有出售无化学污染食品的“自然食品”商店,其出售价格高于常规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售价的1/3-1倍。随着生态农业的推广普及,英国、法国、荷兰、丹麦等西方国家都纷纷发展起生态

美国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

美国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 美国是当今世界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20世纪40年代后,美国农业已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化,创造了极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美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务农人口占2%,但农业及其为农业服务的相关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占美国GDP的17%,一个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可供养的人数达到125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和出口国,粮食年产量超过3亿吨,其中玉米占2亿吨,小麦6000万吨~7000万吨,大豆年产5000万吨~6000万吨,猪、牛、羊等畜产品产量约两千万吨。每年出口的农牧产品价值300多亿美元,其中粮食约占世界粮食市场的40%~50%。作为典型的现代化农业美国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是: 一、更注重农业立法 1776年美国独立后,农业立法工作开始提上议事日程。美国农业立法史几乎同美国历史一样长。建国初期,美国制定了有关旨在出售和开发土地的法律,不仅为政府提供了大量的财源,而且促进了美国西部农业的开发。1862年美国国会颁布《摩里尔赠地学院法》,由国家划出大片土地,在每个州各建立一所赠地学院,为农村培养农业和农机专门人才。1887年颁布《汉奇农业试验站法》,规定在赠地大学建立试验站,开展农业科研。1925年颁布《帕内尔法》规定增加联邦对州农业试验站的拨款,并扩大试验站的研究领域。1933年颁布《农业调整法》,确定了土地休耕制度和以农产品价格支持计划为中心的农业保护政策。 1995年WTO农业协定开始实施后,美国也开始调整国内农业政策法规,这主要体现在1996年农业法中,该法放弃了60多年来政府的价格和收入支持政策,将农业的国内价格支持转变为对农民的直接固定收入支持。2002年,美国新的农业法《2002年农业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其主要内容就是维持对农业的大力补贴,加大农业产品和价格的补贴。 总之,美国的农业法对于促进农业产品市场机制,保护美国农业,使农业走向法制化道路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二、更注重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全,形成了教育、研究、推广“三位一体”的推广网络,是美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经验。农业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是美国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 美国的农业推广以州立大学为核心,实行教育、科研、推广紧密结合,这种形式是依据美国的《摩里尔赠地学院法》、《汉奇农业试验站法》、《史密斯,里沃,合作推广法》三部法律规定逐步形成的,三个法案是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农业发展需要提出的,它奠定了美国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推广以州立大学为中心虽然有其历史特殊性,但创造的教学、科研、推广紧密结合的成功经验,则有普遍意义。这个推广体系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州立大学设立农业推广站和农业实验站,在各县设立县级农业推广站。广泛的推广内容。美国的农业推广涉及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农业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有科学的推广方式。利用各种传媒直接传播农业技术;接受电话咨询和访问农户;建立专家推广队伍,研究解决直接来自于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问题。 三、更注重农业高强度投入

国内外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

国内外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和欧美等一些国家相继开展了农业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研究,在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生产、农产品安全监管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推动了相关新兴产业及其标准化的发展。 一、农业物联网应用发展现状 在农业资源监测和利用领域,美国和欧洲主要利用资源卫星对土地利用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并将其结果发送到各级监测站,进入信息融合与决策系统,实现大区域农业的统筹规划。例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建立的林业资源环境监测网络,通过对加州地区的森林资源进行实时监测,为相应部门提高实时的资源利用信息,为统筹管理林业提供支撑。我国主要将GPS定位技术与传 感技术相结合,实现农业资源信息的定位与采集;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农业资源信息的传输;利用GIS技术实现农业资源的规划管理等。例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者研究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湿地水环境数据视频监测系统,该系统实现对湿地全天候的实时监测,具有数据分析与处理,并对污染等突发事件和环境急剧变化所影响的水域的水环境状况实时报警等功能。 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美国、法国和日本等一些国家主要综合运用高科技手段构建先进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通过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感知技术、信息融合传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建立覆盖全国的农业信息化平台,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自动监测,保证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例如,美国已形成了生态环境信息采集-信息传输处理-信息发布的分层体系结构。法国利用通信卫星技术对灾害性天气进行预报,对病虫害进行测报。我国研制了地面监测站和遥感技术结合的墒情监测系统,建立了农业部至各省、重点地县的农业环境监测网络系统等一批环境监测系统,实现对农业环境信息的实时监测。例如我国每年通过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开展农业环境常规监测工作,获取监测数据10 万多个;融合智能传感器技术的墒情监测系统已在贵阳、辽宁、黑龙江、河南、南京等地推广应用。 在农业生产精细管理领域,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等一些国家在大田粮食作物种植精准作业、设施农业环境监测和灌溉施肥控制、果园生产不 同尺度的信息采集和灌溉控制、畜禽水产精细化养殖监测网络和精细养殖等方面应用广泛。例如,2008 年,法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农业区域监测网络,指导施肥、施

美国农业概况及其特点修订稿

美国农业概况及其特点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美国农业概况及其特点 美国地处北美大陆南部,北邻加拿大,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接墨西哥和墨西哥湾。本土介于北纬30-49度之间。国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2001年人口总计为亿,其中白人约占84 %,黑人约占13 %,亚裔 % ,华人约160多万,多已入美国籍。通用英语。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5 %以上,因此农村就更显得地广人稀。美国的务农人口在1870年占52 %,1910年为32 %,2001年已经下降到了%。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劳动生产率、国民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长期高居世界首位。本世纪20年代,美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已经达到了1795美元(1967年不变价格),20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 .62万美元。 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本土为北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佛罗里达南端属热带气候,阿拉斯加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夏威夷则是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国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而且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年降雨量为760毫米。土地、草原和森林资源的拥有量均位于世界前列。土质肥沃,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占国土面积的55 %,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2000年美国农业用地为亿公顷,其中耕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

的19 %,为亿公顷,人均为公顷。美国还有永久性草地亿公顷,森林和林地亿公顷。美国农业也有些不利的条件,如山脉多是南北走向,北方的寒流可以长驱直入,影响南部地区作物的生长。美国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与加拿大交界的五大湖驰名于世,其总面积有平方公里。 美国农业有以下特点: 1.“以农立国”的传统美国虽然作为移民国家,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有着“以农立国”的传统,历来注重农业科技的应用,又依仗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农业一直是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随着工业的发展,农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政府对农业采取了支持和保护的政策,这使美国农业在世界上依然具有最大的竞争力。 2.以高度商业化的家庭农场为基础美国1826年制定了“宅地法”,奠定了家庭农场的基础。小型家庭农场(销售额小于25万美元)分5类:(1)资源有限型农场,(2)退休休闲型农场,(3)居住生活型农场,(4)低销售额的耕种型农场,(5)高销售额的耕种型农场。大型农场分3类:(1)大型家庭农场,(2)超大型家庭农场,(3)非家庭农场。小型农场的数量超过90%,占整个农业资产的70%。美国有204万个农场,其平均规模为公顷;农业劳动力有200多万人,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2 %左右。现在“公司农场”的数量在不断上升,大约有7万多个,虽然数量不大,但其面积和销售额在美国农场中所占的比例却较大。但是,公司农场的基

美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发展历史和现状_刘仲齐(1)

美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刘仲齐 蒋建国  美国的农业生产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机械化以后,其生产结构和组织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近50年,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品种和开发新资源,美国的农业生产率平均每年以1.6%的速度递增,其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以前的各个时代。进入90年代以来,一个农民生产的食品可以满足128个人的需要。 农业的发展与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在以畜力为主的原始农业中,家庭农场是美国农业生产的主体,虽然有多种农民组织试图规范农业生产的规模和产品质量,但都未能成功。农业实现机械化以后,经理负责制的大农场迅速崛起,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的差别日趋减少,农场成为一个依靠市场信息和指导计划进行粮食生产的车间,其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都受到了严格的监控。现代交通设施和通讯网络使农业和其他行业处在完全相同的竞争大环境中,其他任何一个行业的迅速发展都会给农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这就迫使农场主不得不积极主动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以保证自身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一、农场规模和数量 农场是美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也是最古老、最活跃的经营单位。在实现农业机械化以前,美国有大大小小的农场630多万个,最小的农场规模只有1.2hm2,大多数属于家庭所有的自给自足型,生产方式简单。1920年以后,农业机械逐步取代了畜力和人力,至40年代末,绝大部分农场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与此同时,在政府的引导和各种农民的帮助下,通过租赁、转让、合并等形式,许多专业化、机械化、商品化程度很高的大农场逐渐发展起来,到1950年,农产品销售额超过2.5万美元的大农场已逾10万家。这类大农场在管理方式上采纳取了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与传统的家庭农场已截然不同。在此后的40多年中,随着通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农场规模迅速扩大,到1995年,农产品销售额超过4万美元的大农场已逾70万家,整个农场的数目下降到了206万家左右。 从土地面积来看,1950年,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土地约90hm2,1995年扩大到189hm2,其中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农场,其平均土地面积达到了430hm2。 农场规模的增大,有效地提高了生产的计划性,同时也增加了农场的风险。调查结果表明,产量和价格的波动对大农场产生的不利影响远大于家庭农场。这主要是因为农产品的资金周转率较低,前期投资和后期收益之间的距离既增加了贷款,利息,又加重了经营者的心理负担。但对于大型的专业农场而言,转向所需的固定资产投资很大,而且同样面临着严峻市场竞争。所以大农场的管理者把减少农业风险的希望寄托在科学研究和横向联系上,试较通过加强信息交流和充分利用新技术来保证价格的稳定性。据调查,1950年以来,各种农民组织提供的科研经费一直高于美国农业部提供的研究经费。产业和科研紧密结合笔相互依赖,使美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70%以上。 二、农场类型 根据农产品的销售量在农场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美国的农场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场,称之为商业农场;另一类是非商业农场,包括半工半农型、别墅型、观赏型和其他各种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农场。在机械化、专业化的进程中,变化最大的是商业农场,在追求高额利润的过程,商业农场的市场内容和市场规模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生产周期相对稳定、产后加工业发达的畜牧业一直在美国农场中占多数,并呈上升趋势。据统计, 1995年从事各种畜牧业为主的农场占美国农场总数的33.1%,在中小型农场中,这类农场占的比例更高。由于市场的需求量的限制,粮棉型农场的市场规模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随着农场土地面积的增加,这类农场的数量呈下降趋势。特别是以生产小麦、玉米、大豆等大宗粮食作物为主的农场,其集约化和现代化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农场,其平均土地面积为430hm2,比总体平均值241hm2。 非商业农场的农产品外销量仅占农产品销 20

中国农业和美国农业的区别

中国农业生产方式与美国的比较 中国农业发展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比较中美两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做好当前的农业发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都属世界最发达农业之列。美国农业之所以成功,有其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的因素,但更是与经历百年的历史演化和市场竞争所形成的农业及相关产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机制构成的、有竞争力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中国农业是世界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实现现代化的前景,不能不与美国的农业联系起来,从而借鉴和吸收其经验和教训。 (一)中国农业的生产主体在专业化和规模上与美国差距明显 美国的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约占各类农场总数的87%,合伙农场占10%,公司农场占3%(1987年)。由于许多合伙农场和公司农场也以家庭农场为依托,因此美国的农场几乎都是家庭农场,可以说美国的农业是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进行的。

与此同时,由于农产品市场开拓、科技进步和大围配置资源,促使农户分工分业,使生产要素向优势农户集中。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加速了农户之间的兼并与重组。从农场数量和土地规模来看,1950年农场总数为565万个,拥有土地48645.71万公顷(包括耕地、牧场和饲草用地,下同),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土地86.20公顷。到1998年农场总数下降为219万个,拥有土地38598.87万公顷,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土地176.04公顷。农场数量下降了61%,平均规模扩大了一倍。但这一过程不是均衡的,农场数量减少的速度在逐步放慢,二十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l6.85万个,6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l0.13万个,7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5.10万个,8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2.94万个。进入90年代,农场总数己趋于稳定。农场总数的下降增强了农户的产业竞争力。同时,使那些不适合现代农业经营的农户重新定位,转换职业,进入城市,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向城市的转移。现在美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由1910年的32%降到l.8%。 中国的农业生产主体自80年代初期的农村改革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户家庭逐渐成为中国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与美国相似。但由于中国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低,农

美国农业概况

美国农业概况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美国农业概况 美国地处北美大陆南部,北邻加拿大,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接墨西哥和墨西哥湾。本土介于北纬30490之间。国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1994年全国总人口亿,占世界人口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人。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5%以上,因此农村就更显得地广人稀。美国的务农人口在1870年占52%,1910年为32%,1994年已经下降到了2%。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劳动生产率、国民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长期高居世界首位。本世纪20年代,美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已经达到了1795美元(1967年不变价格),199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4740美元。 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本土为北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佛罗里达南端属热带气候,阿拉斯加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夏威夷则是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国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而且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年降雨量为760毫米。土地、草原和森林资源的拥有量均位于世界前列。土质肥沃,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占国土面积的55%,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美国的耕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为18817万公顷,人均接近公顷。美国还有永久性草地亿公顷,森林和林地亿公顷。美国农业也有些不利的条件,如山脉多是南北走向,北方的寒流可以长驱直入,影响南部地区作物的生长。美国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与加拿大交界的五大湖驰名于世,其总面积有平方公里。

一、农业发展的特点 1.“以农立国” 有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其农业部在比62年成立的时候,就在其部徽上写着,“农业是制造业和商业的基础”。美国方面依仗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另方面注重农业科技的作用,农业直是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随着工业的发展,农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政府对农业采取了支持和保护的政策,使农业成为美国在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 2.以高度商业化的家庭农场为基础美国1826年制定了“宅地法”,奠定了家庭农场的基础。1994年,美国有204万个农场,其平均规模为公顷;农业劳动力有252万人,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2%。现在“公司农场”的数量在不断上升,大约有7万个,所占农地的面积和销售额都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公司农场的基础仍然是家庭农场。美国农业是高度商业化的农业,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很大。其粮食生产能力超过了亿吨,但由于生产过剩,政府实行限产措施(根据政府与农场主签订的合同,1995年休耕农田的总面积为1474万公顷),加上天气的影响,有的年景不足3亿吨。 3.农业专业化程度很高美国形成了些着名的生产带,如玉米带、小麦带、棉花带等。早在1914年,美国农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种植专业化,这种格局保持至今。这种区域分工使美国各个地区能充分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通畅的水陆运输网的建立更进步促进了区域分工专业化生产,而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也有力地推动了附近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参考教案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参考教案(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2.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3.了解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美国本土地形、气候的判读,培养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 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关于美国农业发展方面 的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3.运用知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 体会、见解和成果。 4.通过对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的分析,了解农业可持 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思路 一.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以种植业为例) 1.读《美国农业分布图》,找出种植业(小麦、玉米、棉花等)的分布 位置。 绝大部分分布于美国中部,落基山脉以东,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广大平原上。 2.读《美国地形图》、《美国气候类型分布图》、《美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美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水热条件适宜——(纬度位置与美国年降水量分布)

地势平坦广阔——(平原面积占全美的二分之一,有利机械化作业) 土壤肥沃——(温带草原气候区的黑土和密西西比冲积平原的沃土) 水源充足——(密西比河流经,五大淡水湖附近,美国年降水量分布) 地广人稀——(教师提供:国土面积约930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2.3亿)3.读课文P52,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从书中找出 交通运输条件好——(阅读材料:《美国农业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得出)国家的政策与法规扶持——参阅课文P55—56《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得出。 补充:在《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中,其中哪条对你的触动最大, 请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1.要求学生回忆农业生产的原则: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 2.从书中找出“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含义。课文P52 3.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具体表现。 活动:对照课文P53,找出图中各字母所代表的农业区名称。 4.了解美国“乳畜带”: (1)位置——美东北部和沿五大湖沿岸各州。 (2)有利条件——多汁牧草;消费市场。 5.了解美国小麦带: (1)有利的自然条件——地平、土肥、气候适宜。(对照课文P51地形与气

中国与美国的农业概况比较分析

中国与美国的农业概况比较分析 摘要: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农业发展模式就是一大不同点,本文将着重比较两个国家的农业发展状况及各自的特点,找出两个国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点,主要包括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农业出口状况以及政府政策等方面。此外,本文还将对两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对两个国家的农业经济及农村开发的重要性进行系统论述,并对两个国家的未来的人才需求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字:农业比较分析建议 正文: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甚至是社会稳定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中国的农业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美国相比,差距依然很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差异 美国地处北美大陆南部,国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美国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农业的发展有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本土主要介于北纬30-49度之间,本土气候主要是北温带和亚热带,全国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而且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年降雨量为760毫米。土地、草原和森林资源的拥有量均位于世界前列。土质肥沃,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占国土面积的55 %,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美国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与加拿大交界的五大湖驰名于世,其总面积有24.5平方公里。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促进了美国的农业发展。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农业发展条件就差的多,中国地处亚欧大陆的东南部,南北相距5500多公里,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20-50度之间,以温带,亚热带为主,光热条件优越。但东西部的干湿状况相差比较大,东南部一般为湿润、半湿润地区,干燥度一般低于 1.5,西北部则以干旱、半干旱地区为主,且干旱区与湿润区各占国土面积的50%。此外,中国的土地状况不佳,中国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全国土地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但是人均明显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中国的地形特点是山地丘陵多,平原少,不利于大型机械的耕作。这些条件都制约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发展的生产方式差异 中国在农业生产专业化和规模上与美国差距较大,中国是大量的人种了大量的地,而美国是少数人种了大量地。 美国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所以美国农业生产是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进行的。由于许多合伙农场和公司农场也以家庭农场为依托,因此美国的农场几乎都是家庭农场,可以说美国的农业是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进行的。与此同时,由于农产品市场开拓、科技进步和大范围配置资源,促使农户分工分业,使生产要素向优势农户集中。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加速了农户之间的兼并与重组,农场的数量不断减少。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数也在不断下降,到2006年,美国从事农业的人数为279.1万人,农业经济活动人口占总人口的0.9%,美国大约有20万农场主,其中,只有15%的农民是专职的,他们生产85%额农场品,其他的农民都是兼职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其他工作。 美国农场数量及规模 农场数量土地面积年份总计 (千个) 年变化量(千个) 总面积(百万英亩)

美国农业概况及其特点

美国农业概况及其特点 美国地处北美大陆南部,北邻加拿大,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接墨西哥和墨西哥湾。本土介于北纬30-49度之间。国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2001年人口总计为2.848亿,其中白人约占84 %,黑人约占13 %,亚裔3.3 % ,华人约160多万,多已入美国籍。通用英语。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5 %以上,因此农村就更显得地广人稀。美国的务农人口在1870年占52 %,1910年为32 %,2001年已经下降到了2.3 %。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劳动生产率、国民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长期高居世界首位。本世纪20年代,美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已经达到了1795美元(1967年不变价格),20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 .62万美元。 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本土为北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佛罗里达南端属热带气候,阿拉斯加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夏威夷则是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国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而且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年降雨量为760毫米。土地、草原和森林资源的拥有量均位于世界前列。土质肥沃,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占国土面积的55 %,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2000年美国农业用地为4.183亿公顷,其中耕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9 %,为1.79亿公顷,人均为0.62公顷。美国还有永久性草地2.4亿公顷,森林和林地2.65亿公顷。美国农业也有些不利的条件,如山脉多是南北走向,北方的寒流可以长驱直入,影响南部地区作物的生长。美国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与加拿大交界的五大湖驰名于世,其总面积有24.5平方公里。 美国农业有以下特点: 1.“以农立国”的传统美国虽然作为移民国家,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有着“以农立国”的传统,历来注重农业科技的应用,又依仗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农业一直是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随着工业的发展,农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政府对农业采取了支持和保护的政策,这使美国农业在世界上依然具有最大的竞争力。 2.以高度商业化的家庭农场为基础美国1826年制定了“宅地法”,奠定了家庭农场的基础。小型家庭农场(销售额小于25万美元)分5类:(1)资源有限型农场,(2)退休休闲型农场,(3)居住生活型农场,(4)低销售额的耕种型农场,(5)高销售额的耕种型农场。大型农场分3类:(1)大型家庭农场,(2)超大型家庭农场,(3)非家庭农场。小型农场的数量超过90%,占整个农业资产的70%。美国有204万个农场,其平均规模为19 3.4公顷;农业劳动力有200多万人,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2 %左右。现在“公司农场”的数量在不断上

美国农业发达的原因

美国农业发达的原因 美国农业发达的原因: 1.地理位置:美国幅员辽阔,本土大部分处在温带和亚热带,夏威夷州位于热带,热量充足,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美国本土三面临海,受海洋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2.地形:美国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2以上,耕地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土壤肥沃,对农业发展有利; 3.气候:美国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又有多样性的特点。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美国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4.美国河湖众多: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它纵贯美国中部,水量大,流域面积广,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为农业灌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美国在其优越的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成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许多农产品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美国是世界上出口农产品最多的国家。 美国主要信息: 1.美国本土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临墨西哥湾,北与加拿大相邻,西南与墨西哥相邻;阿拉斯加临北冰洋和太平洋;夏威夷位于太平洋北回归线附近; 2.美国是著名的移民国家:有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外来移民大汇集。美国是世界第三人口大国; 3.地形:呈南北纵列分布,西部高大的高原和山地(落基山脉)、中部广阔的中央平原、东部低矮的山地(阿巴拉契亚山)。平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耕地广大; 4.美国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又有多样性的特点。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美国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5.美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效率高,产量大。 6.美国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主要工业区有东北部工业区、西部工业区、南部工业区。美国是世界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位于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东南端的硅谷,是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著名产品为硅片。 7.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也是世界上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美国的首都是华盛顿,最大城市是纽约。

美国农业概况

小麦区:大平原中部和北部.大平原中部冬季气温较高,是冬小麦区.北部冬季较长且较冷,只能种春小麦. 棉花带:北纬37度以南 玉米带:五大湖西南,小麦区以东. 乳畜带:玉米带以北的五大湖区,向东直到大西洋沿岸. 亚热带作物区:墨西哥湾沿岸 混合农业区:玉米带与棉花带之间 水果蔬菜灌溉农业区:落基山脉地区 畜牧和灌溉农业区:海岸山脉地区一.教学内容: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二.学习目标 1、掌握亚洲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 2、这两种农业地域类型产生的自然、社会、经济原因。 3、掌握分析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的区位因素 三.重难点讲解 知识点一:季风水田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种植历史和地位(重点) 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 主要分布区 东亚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 带季风气候区 中国(秦岭淮河以南)、日本、韩国、朝鲜等国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泰国、柬埔寨、缅甸、越南、菲律宾等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国生产历史约有7000年历史,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食 生产地位所产稻米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绝大部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 【高效记忆】联想法记忆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

由季风水田农业的“季风”联想到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在季风气候区,而季风气候又分布在亚洲的东部、东南部和南部。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重点、难点) 第1幅图表示了亚洲水稻的分布,其余3幅图分别从气候、人口、地形三个方面反映了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现总结如下: 区位因素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气候 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 区,全年高温多雨或夏季热量充足;大部分 集中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的地区,降水 丰富雨热同期,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地形 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区,地形平坦.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因素 劳动力 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 劳动力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 劳动力丰富 人均耕地 亚洲的主要水稻种植区人口稠密,人均耕地 少。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水稻可以 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生产习惯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 植水稻的传统经验丰富 食物偏好 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读图思考】 (1)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 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的地势平坦地区。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 (2)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这里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吗? 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这里劳动力丰富。 (3)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量高。水稻种植业的特点中,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是形成小农经营、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的根本原因。 3、季风区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发展措施 特点成因发展措施小农经营 以家庭经营为主,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 田地很少适度规模经营 单产量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使单产量高,但由于生产规模小, 人口多,所产稻谷以自给为主控制人口数量

美国化肥使用概况

万方数据

2003正 第18卷第6期汤炎等美国化肥使用概况’73’ 磷的一个重要来源。美国的钾肥主要成分为氯化钾,硫酸钾仅用于忌氯植物。美国钾肥主要出产在新墨西哥州,现在90%的钾肥从加拿大进口oo。 复混肥在美国市场占有重要的地位。针对不同种类的作物,有不同配比的复混肥,如聚磷酸铵常与含氮溶液及氯化钾制氮磷钾复合肥料,微量元素与大量元素制成复混肥,便于机械化均匀施用。然而,总的来说,美国土壤肥力近年来一直在上升,在很多情况下,只需施用单一肥料,即可满足生产需要。单一肥料的施用量依然大于复混肥的施用量“j。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化肥用量快速增长,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肥料市场趋于稳定,每年的用量变幅在2%~3%(见图1)。近年来,氮肥的使用量仍在增加,磷肥和钾肥的施用量稍有下降。1999年的肥料施用总量按实物计达到4860万t口]。 图1美国历年肥料施用量 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一,1998~1999年度,农作物的施肥量占该年度肥料施用量的71.5%。四大农作物玉米、小麦、大豆和棉花的化肥施用量占农作物施肥量的9】%,其中,玉米占了57%。1999年主要作物的平均施肥量中,玉米的氮肥使用量远远超过其它作物,玉米、大豆和棉花的磷肥施用量较高。大豆施钾肥的比例最高,其次为玉米(见图2)。 图2主要作精1998一1999年度的施肥量 2施肥技术 刹土施肥是目前推荐肥料施用量的流行方法。美国几乎每个州立大学都设有一个土壤分析实验 室,其主要目的是为农民施肥提供依据。除此以外,很多商业分析实验室也提供类似的服务。据统计“3,美国每年土壤分析样品的分析量近250万个‘。。 土壤氮素的测定主要有2种方法:(1)无机氮测定;(2)土壤有效氮指数。前者为最常用的方法,通常是测定土壤中的硝态氨,后者只在某些地区用于预测土壤氨的矿化潜力。目前,41个大学土壤实验室提供硝态氨常规测定,12种不同离子强度溶液被用作提取剂,其中,KCI、水和CaSO。为各州最广泛使用的3种提取剂。硝态氮的测定今后将变得更为重要,除为了提高氮肥利用率,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涉及到水的质量问题。 磷素的测定,尽管各大学使用的提取剂种类繁多,但中西部主要使用BrayP1法,东南部多使用Mehlich1法,而西部主要是Olsen法。近年来,Mehlich3法由于能同时提取多种元素,结合ICP多元素同步分析,节省了工作量,逐步流行起来。 钾素的测定中,交换性钾测定是经典的方法。然而,其它的提取剂也在使用。有些州为了简化提取测定,使用了提取磷的方法提取钾。目前,11所州立大学分析实验室中使用的提取剂中,9种可同时用来提取磷。 微量元素测定中,多元素的提取剂已广泛为人们接受。上述的Mehlich3法可用于酸性和中性土壤上。应用于pH值高的土壤DTPA—AB法也开始受到重视。另外,植株分析仍被用于微量元素的诊断。 各州及美国农业部的农业科研机构积累了大量的关于不同地区和作物,不同肥料使用方法的资料,这给农业推广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州的推,。中心到地区和县的推广站,建立了完整的土壤肥料服务系统,最新的研究成果,能很快传达到农场主手中,农场主主要根据推广部门的建议决定施肥的刚问和用量。 机械化施肥是美国肥料施用的特点。常用的方法是撒施。采用下落式施肥机、旋转盘施肥机和液体施肥机等。撒施的肥料通过耕作拌入土壤耕层,有时肥料留在土壤表面,通过雨水或灌溉水渗人土壤。撒施的方法在大面积上施用大量肥料时最经济,尽管在某些情况下会造成氮素损失,但仍乐于为农场主所采用。氮肥常使用液体形式与其它肥料或化学制品同时喷施。有灌溉的地方,液体肥料常随灌溉水施用,称为灌溉施肥。条播作物,基肥常施在行间。液体肥料常结台特殊器械注射至土壤lo~30CIil深 处,研究工作表明这种方法能减少氮素损失和提高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