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_《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吴正宪

专题讲座_《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吴正宪
专题讲座_《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吴正宪

专题讲座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吴正宪)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

话题一

吴正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彦伟(北京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张杰(北京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课程简介】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课标解读及教学思考,主要介绍《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图形与几何”内容的规定,包括核心概念、内容主线、具体要求。

本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话题:

1.如何在观察、操作中“认识图形”抽象出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2.如何以“图形的测量”为载体,渗透度量意识,体会测量的意义,认识度量单位及其实际意义,了解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并在具体问题中进行恰当的估测?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

3.如何通过“图形的运动”探索发现,体会研究图形性质的不同方法,发展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研究图形性质的兴趣?

4.如何通过学习“确定图形位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学习要求】

1.请老师们认真观看视频,明确下列观点:

( 1 )了解数据“几何直观”、“空间观念”的内涵,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

( 2 )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变化及主线分析;

( 3 )图形与几何学习的教学策略。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完成下面两项作业:

( 1 )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认识中,直线概念建立是儿童学习的难点,为什么?怎么突破?

( 2 )选择 1 个对您启发最大的内容,做一次教学实践(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学生调研等)。

2011版课标终于要公布了,新课标修订后有哪些变化。这一讲主要讲

“图形与几何”这个领域的变化。

新课标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有几个核心概念。主要有空间观念、几何直

观、推理能力等。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

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更直观的理解如下图: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的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探索思路预测结果。

案例:《打电话》

如果你是老师,有件紧急的事情要通知给同学,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 1 人,给你 3 分钟的时间,能使多少人收到通知?大胆的猜测一下。

下面是学生借助图形研究的例子。这些学生都能够利用线段、点以图形的形式,来描述打电话来通知这件事情,设计方案。

通过这个数图就把这个复杂的数量关系,很简明很直观的呈现出来,而且从这个图本身,就能发现一些规律,就是一分钟通知一个人,第二次通知的新的人数,就是第一次的两倍,否则你算是算不出来,看图就看出来了。

通过线段、点,以及图形,把通知过程很简捷的表现出来,把它们之间的关系,揭示得非常清楚,这就属于典型的几何直观,就是图形直观。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通过对一线教师的访谈,查阅资料,把老师们的困惑集中起来,归结为四个大话题。

讨论话题:

1.如何在观察、操作中“认识图形”抽象出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2.如何以“图形的测量”为载体,渗透度量意识,体会测量的意义,认识度量单位及其实际意义,了解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并在具体问题中进行恰当的估测?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

学段( 2 )能区分直线、线

段和射线。

( 3 )体会两点间所有

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

间的距离。

( 4 )知道周角、平角

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

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

关系。

( 5 )结合生活情境了

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

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 6 )通过观察、操

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

和圆,会用圆规画圆。

(7 )认识三角形,通

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

形内角和是180 °。

(8 )认识等腰三角

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

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

形。

(9 )通过观察、操

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

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

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

图。

(10 )能辨认从不同

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

对位置。[参见例 1 ]

2.体会两点间所有

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

两点间的距离。

3.知道平角与周

角,了解周角、平角、

钝角、直角、锐角之间

的大小关系。

4.结合生活情境了

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

行和相交(包括垂直)

关系。

5.通过观察、操

作,认识平行四边形、

梯形和圆,知道扇形,

会用圆规画圆。

6.认识三角形,通

过观察、操作,了解三

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

边、三角形内角和

是180°。

7.认识等腰三角

形、等边三角形、直角

三角形、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8.能辨认从不同

方向(前面、侧面、上

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图(参见例32 )。

9.通过观察、操

作,认识长方体、正方

体、圆柱和圆锥,认识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的展开图。

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到,课表修订前后在图形的认识部分只有一些细小的变化,图形与几何这一模块原称空间与图形,变“空间与图形”为“图形与几何”;重提几何直观、推理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用词更加规范,体现了课标的严肃。

<标准> 的”图形与几何”第一、二学段仍分为四部分,具体表示有所变动,( 1 )图形的认识,( 2 )测量,( 3 )图形的运动(修改

稿:图形与变换),( 4 )图形与位置。图形的运动”强调了图形的运动是研究图形性质的一种有效方法。运动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第二学段的内容标准删除“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直线确定一个点”。

“图形与几何”领域,将几何学习的视野拓宽到学生生活的空间,强调空间和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从第一学段开始使学生接触丰富的几何世界。新《标准》突出用观察、描述、制作、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图形设计与推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

新《标准》在第二学段还增加了知道扇形这一内容。扇形的认识,《大纲》(修订版)教材作为选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中没有认识扇形的要求。

认识扇形在《课标修改稿》中确实没有做要求,但在“统计与概率”部分却明确提出了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的内容标准,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连贯性,以及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的需要,《课标修订稿》在认识圆的基础上,增加了初步认识扇形。

简单说对图形认识的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图形自身特征的认识。

二是对图形各元素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关系的认识。

在三个学段中,认识同一个或同一类图形的要求有明显的层次性:从

“辨认”到“初步认识”,再从“认识”到“探索并证明”。例如,对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第一学段要求“辨

认”;第二学段要求“认识”;第三学段要求了解其中一些几何体的侧面展开图。

又如,对于平行四边形,第一学段要求“辨认”;第二学段要求

“认识”;第三学段要求“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

再如,三角形内角和的例子:

关于“视图”,第一学段要求“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第二学段要求“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第三学段要求“会画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能判断简单物体的视图,会根据视图描述简单的几何体”。

这种要求的层次性,既体现了从整体到局部的认识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逐渐深入、循序渐进。

对图形的各元素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主要包括大小、位置、形状之间关系的认识。第一学段的“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二学段的“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第三学段的“会比较线段的长短”,“能比较角的大小”等,都是对图形大小关系的研究。

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是义务教育阶段几种主要的图形位置关系;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也反映了图形与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形的全等、相似都是研究研究图形之间关系的课程内容,全等研究的是图形的形状、大小关系;图形的相似研究的是图形的形状之间的关系;而图形的位似则还涉及到了图形的位置关系。

在儿童的不同学段上,形象思维的发展是有层次的,荷兰范. 希尔夫妇对学生几何思维水平的研究说明了从直观辨认到探索特征是儿童的对图形的形象思维规律。他们将学生的图形认知水平主要分为五级:水平 1 :直观化;水平 2 :描述/ 分析;水平 3 :抽象/ 关联;水平 4 :演

绎/ 形式化推理;水平 5 :严密/ 元数学。一二三水平在小学体现,四五水平是在中学体现的。这和我们课标的要求也是一致。

图形认识的教学先明确两点:

一是这部分内容属于图形认识的哪个水平,前后继知识各是什么;

二是多数学生现在的形象思维处于一个什么阶段,要通过你的教学达到什么阶段。

问题二、小学阶段对于“图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教材是遵循怎样一个编排体系的?

第一,现在的教材,在图形的认识当中,是先讲立体,再讲平面,再回到立体。从历史发展过程上看,实际上我们中国小学的传统教材,最初是按点、线、面、体的逻辑关系讲的。到了上个世纪90 年代以后,义务大纲出现就发生变化了,先讲立体以后再讲平面,然后又回到立体。为什么当时要改?因为当时很多老师都反映,高年级孩子,对几何立体图形,本身的识图的能力比较低,认识起来比较困难。这部分是个难点,分阶段安排可以分散难点。

第二,实际上一个人是生活在三维空间当中,一个婴儿从出生落地,他所有接触的东西,看到的东西,实际上都是体,他的奶瓶,他玩的积木都是体,住的大大楼里,所有东西都是体,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积累了很多立体的物体,因此所有的几何体,都具有直观的实物的模型的。那在这种情况之下,低年级孩子,刚开始初步的认识立体图形是有可能的。

所以一是有必要,二是有可能,再加上儿童的空间观念的形成,必然是有一个长期的反复的积累的过程,不能一次到位。所以当时的义务大纲就打破了传统的一步到位,先讲立体图形,要求直观认识,然后中间一段是平面图形,最后再讲立体图形。现在教材也一样,先讲立体,后讲平面,再回到立体,但这两次讲立体层次不同,第一次要求辨认,到第二学段要求是认识。也就是现在教材是“体-形-体”的混合螺旋编排结构

问题三、怎样通过图形的认识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一、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与操作认识图形

第一学段要求“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第二学段要求“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等,这些要求的共同特点是通过观察与操作认识图形,直观地、整体地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从对实物的观察与操作过程中来认识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也符合数学课程的目标要求。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发展能力,初步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发展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人们生活在三维的空间中,常见的楼房、积木、各种包装盒、皮球…都给我们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等直观形象。基于这样的生活经验,学生可以从认识立体图形开始,“通过实物和模型等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辨认”是认识的低级阶段,但与以往的经验有所不同,它要经历从实物到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表面,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像这样从具体到抽象,从实物到图形,从整体到局部的安排,揭示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第二学段要求“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射线和直线涉及到了无限的概念,与长方体、正方体、长方形、正方形等相比,在现实中没有“直线”的实物原型,这就需要学生进行抽象与想象。认识线段要容易一些,因为现实生活中有“线段”的实物原型。

类似的,学生理解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也比较困难,可以利用两根铁轨作为实物原型来描述,两根铁轨不相交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事实,都揭示了平行线的本质,但铁轨无法总是笔直的延伸,所以在从实物到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中还需要想象,这有助于学生发展抽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第二、基于图形的想象和图形之间的转换,发展空间观念

新教材内容编排上增加了“视图和投影、展开与折叠”等内容。

视图和投影,过去小学没有,现在小学数学几何和图形当中,增加了观察物体,这部分在课标上有两个要求。

第一个学段的要求是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这是辨认。很多教材里面是这样,有的是拿个实物,有的是拿熊猫玩具等,让孩子们从各种角度去看,看的时候,孩子们就发现,不同角度看到的熊猫不一样。

第二个学段的要求能辨认从不同方向,方向是从前面、侧面或者上面来观察,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的形状图,这个形状图实际上就是一个平面图,就是从水平方向对物体所做的一个投影,也就是拍照。

例如

拍照的结果,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视图,但是它的确实现了,把三维空间向二维空间的一个转化的过程,这是过去小学没有的,现在有了,这两个阶段的目标要达到,就为第三学段的正式的视图和投影打下比较好的基础。

“折叠”和“展开”,过去教材也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展开图。但是这个做法现在要加强,而且在进行折叠和展开当中,操作过程,必须要通过儿童的想象,这个过程本有什么实际意义呢?这是让孩子们认识到,立体图形的结构和展开图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怎么让他来认识这个对应关系呢?

例如,“正方体展开图”课例。

通过课例可以看到,孩子可以折一折,通过操作找到结果;也可以不折,先想一想,我们提倡先想象,再动手验证,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让学生操作的时候,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首先得想象一下,可能会是什么样子,然后再通过操作,去验证自己的想法,而这个过程,学生参与这个想象,包括动手操作,包括把这个过程表现出来,是非常重要的。

让学生的这种想象也好,操作也好,实际上进一步理解,我们讲三维和两维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就是你讲的对应关系,是经历了下面过程。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体现了三维图形与二维图形之间相互转换的具体要求,目标是在图形转换中引导学生观察、抽象、想象,发展空间观念。教学中应注重展开与折叠的操作过程,通过想象实现图形之间的转换,让学生记忆展开图的数量或类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认识图形过程中大量的操作性活动,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教学中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

读《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的启示

读《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的启示 良乡五小鞠淑芳 《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为读者呈现了吴老师的儿童观、儿童数学教育观和她丰富的教学实践。其中的八种特色课堂是吴老师几十年来教学实践的结晶,是我们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是吴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的又一个显著特色,是她几十年来不懈追求的理想课堂境界之一。吴老师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视角审视数学教学,不但通过重新组建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习系统化结构化的数学知识,努力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而且努力探寻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蕴含其中的方法论因素,适时地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将发展变化中的数学知识连成知识链,构建成知识网,形成脉络清晰的立体的知识模块,在不断地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同时,让学生获得认识事物的普遍方法,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几年来,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认真学习、研究、实践吴老师的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的对教材的整体把握,研读教材知识间的“关联”,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关联”,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用教师的建构促成学生的建构,师生获得共同发展。下文为本人的学习研究与实践心得,与大家分享。 研读“关联”,实现“关联” 内容提要: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理论告诉我们,不论选教什么学科,都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不能整体把握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低效教学,更不能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如何研读“关联”,实现“关联”?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帮助学生实现意义建构?本文以京版第五册《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口算除法》为例,例谈如何从整套教材层面研读本节课在整个口算除法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单元教材层面研读本节课在单元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研读“关联”的基础上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设计并实施实现“关联”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让学生实现有效建构,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正文: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理论告诉我们,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都务必要使学生掌握该门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用该门学科基本的和普遍的知识、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理论为支撑的北京版小学数学教材,是在综合考虑数学本身的逻辑规律以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前提下,用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则、基本事实和基本方法联系起来的整体。这个整体是一个上下贯通、纵横交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1]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自身没有研究这个知识网络,不能整体把握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形成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低效教学,更不能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如何研读“关联”,实现“关联”?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建构?笔者做了一些实践研究。本文以京版第

学吴正宪老师心得体会复习过程

学习吴正宪老师心得体会 吴正宪是一个重感情、充满人情味的老师。课堂上,她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一、让我领略了“自主学习”的魅力。 吴老师的课堂上自始至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我们见到的不是一位谆谆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使人泛起思想涟漪的老朋友。在吴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一课中让课堂神采飞扬,她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吴老师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使学生们感受到鼓舞和激励。抽象的数学课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妙趣横生。 二、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领悟。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课的标准,我不敢妄自定论。通过听吴老师的课和报告,我感觉有以下三方面非常重要: 1、真诚的教学感情 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

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独到的课堂设计 综观吴老师的众多教学实录,可以看到,无论哪节课,学生们都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她独到的教学设计。吴老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精益求精,不是“为追求风格而风格”,而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例如:在《旋转与平移》这节课中,一方面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看游乐场中的活动场面,生动、直观地感悟平移和旋转,进而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课的最后,教师设计了“楼房会搬家吗?”、“聪明的设计家”、“巧算长度”等解决问题的题材,又让学生在初步应用新知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一堂课中初步完成了个体在认识上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回

读《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的心得体会

读《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的心得体会 花园小学周慧敏 利用寒假的时间,我阅读了吴正宪写的《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从中感受良多,以下是我的阅读心得体会。 一、热爱儿童是吴老师数学教育充满活力的不竭动力 “一切为了儿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追求,但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儿童”并不容易。吴老师做到了,并且她是发自内心地热爱孩子,是用自己的教学行为热爱每一个孩子,使每一个人都在她的课堂上得到满足,使每一个人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吴老师相信,“爱的核心是尊重,尊重儿童是更高层次的热爱、教育和保护”。这种对每一个孩子的爱体现在她的每一节课堂教学中,体现在她每一个教学活动中。 如在本书中的案例《为什么把我画的桃子擦掉了》,透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感受到,面对几位执意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一半”的学生,吴老师尊重他们,耐心等待。尽管黑板被这些大小不同的图画占了一大部分,但看着学生的执着精神,吴老师没有强求,而是小心翼翼地把学生的“杰作”用红笔框起来,告诉大家:“这是学生的学习成果,要得到尊重。”尽管预先设计好的有序板书被打乱,但是学生感受到尊重别人和被别人尊重的快乐,从而也更加喜欢这位尊重学生的教师。 在这本书中还有许多的案例,都向我们展示了吴老师是如何把这个爱的教育融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吴老师正是把她对孩子们充满激情的爱成为教育活动的不竭动力,几十年来,用她的每一节充满活力的课,每一个充满激情的教研活动诠释着这一教育理念。 二、热爱数学是吴老师数学教育永不满足的智慧源泉 数学是抽象的,有时学习数学又是枯燥的,许多人对数学是望而生畏。而数学又是有用的,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数学。好的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进而不懈地探索数学的奥秘,而不好的数学教学可能把学生扼杀在学习数学的初期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就显得十分重要。让每一个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份责任。

2 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

1. 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 学会测量和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课件。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整理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密切,首先想一想在“图形与几何”部分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可能会说: ·我们学会了测量。 ·我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了1米=100厘米。 ·我还学会了剪出能够沿着一条线完全重合的图形。 ·我知道了平移和旋转现象。 …… 师:同学们说得很具体,只要你留心观察、认真学习,相信你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要整理复习的相关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形成对这部分内容的感性认识,能在头脑中呈现相关的表象,逐步构建知识系统。】 1. 教材第98页第1题。 师:我们学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我们学了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师: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米? 生1:我拇指的指甲盖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2:我们的课桌长度大约是1米。 …… 只要学生举出的事例正确就给予表扬鼓励。 师:关于“厘米”和“米”,你还知道什么呢? 生:我知道1米=100厘米。 师:说得非常好,大家一起说一遍,看谁记得最好。 2. 教材第98页第2题。 师:说一说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生: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的0刻度与物体的一端对齐,物体的另一端到尺子的什么刻度,读出来就是物体的长度。 师:你能说出下面物体的长各是多少厘米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第2题。 生:最上面的铅笔长5厘米,中间的一支长4厘米,最下面的回形针长2厘米。 师:说得很正确,注意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就应该像图中这样与0刻度对齐。 3. 教材第98页第3题。 师:说一说在生活中可以用什么方法对长度进行估计。 生:我可以把要估计的物品的长度与1厘米或1米比一比。 【设计意图: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整理后,趁热打铁进行针对性的巩固训练,及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确定下一步教学内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图形与几何”,咱们这学期的内容到这就结束了,但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你们努力,相信就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教师学习心得-听吴正宪老师讲数学

教师学习心得-听吴正宪老师讲数学; “课堂上反复讲解过的知识,有些孩子一做题就出错。”针对频繁的出错现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老师叹气这些题课堂上经常讲,讲过好多遍了,怎么就是做不对呢?孩子们没有听懂吗?怎么有时对有时错呢? 家长无耐这孩子就是粗心!做题时一定不认真。 学生无辜上次就是这样做的呀!怎么会错了呢?我又粗心了吧。 作为老师的我,会经常思考以上的问题,有时将答案归结为做题出错,是知识点掌握的不牢固?但怎么才算是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真正让学生不出现错题呢?听了吴正宪老师的讲座——“好吃又营养的数学教育”后,有了明晰的方向,仔细回味其中,收获颇丰。 一、马虎一定要归因;。 多数时候,老师、家长和孩子自己都将错题的原因归为“马虎”了。好似一下就找到了问题症结所在,但不管是做题或考试前你强调多少次“要认真、要细心、不要马虎”,最终学生还会因“马虎”出错。吴老师说对待“马虎”不能马虎,必须要归因。“归因”就是要找到错误的实质原因,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个性观察学生做题的过程,查看学生书写的过程和步骤,留心学生写题的习惯和态度。也可以与孩子对话,询问出错点的想法。切记不给孩子概括性的下定义你就是粗心,马虎。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原因后,对症下药。 二、计算题一步一回头;。 计算题是学生感觉最没有技术含量,思想上不重视的题目。但往往在考试中出错又特别多,出错的原因让老师家长无耐,孩子们自己

都会觉的失分可惜。吴老师给出了这样的建议,教给学生做计算题时一步一回头。一步一回头就是抄完题后不急于往下做,而是回头看看数有没有抄错,运算符号有没有写错,都正确后再进行下一步,计算得到结果时,再回头检查加出来的和对否,进位点是否点上了。一步一回头,不着急,不敷衍,稳健地做出题目。此法妙哉! 三、精练、检查得法;。 吴老师在讲座中一再讲,平时给孩子们出练习时,一定要精准的选择题目,不贪多,不图量,让孩子在不烦躁的心态下高效的练习。学生自查作业时也是如此,不要非逼着孩子自己检查出自己做错的地方,这对学生来讲难度很大,不妨给孩子缩小范围,提醒他、引导他检查出错误的题目。没有目的的检查不易于浪费时间,也会让孩子对检查这件事情深恶痛绝。检查出错误后,不妨对孩子说你能自己找出错误,真是太厉害了。谁都不是完人,都会犯错误。聪明的孩子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哟! 吴老师的讲座虽然时间不长,但犹如一沐春风,吹进了我的心田。坚守有营养的数学,创造“好吃”的数学,创造出适合学生口味的数学课堂,真正让学生在享受“有营养”的数学的同时,感受到“好吃”,让学生真正地去喜爱数学,在数学知识的海洋里快乐地遨游。 谢谢!

吴正宪谈儿童数学教育

吴正宪谈儿童数学教育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回首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屈指一算已经四十余载。我教过语文、数学,做过多年的班主任,一直从事最基础的儿童教育工作。如今在北京教科院作数学教研员,我也没有离开课堂。我珍惜与儿童在一起的时光,喜欢观察他们追逐嬉闹、学习思考的样子;乐意和他们敞开心扉,天南地北,竹筒倒豆;愿意与他们一起慢慢分享长大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和儿童在一起,你会发现儿童成长是有共性的,同时你还会强烈地感受到每个儿童成长状态又是不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做教师每天的感觉是不同的,只要你用心,每天你都会有欣喜地发现,尽管学习困难的儿童也会有让你有一筹莫展、不知所措的时候,但每天都会让你有面临新问题、新追问,新思考。这种充满挑战的教育工作,会让你的生命充实而有意义。和儿童在一起,真的会让虽然慢慢变老你,还觉得自己很年轻;和儿童在一起,真的会让本来平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说儿童数学教育的感受、谈儿童数学教育的思考、论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我不得不对曾经的教学经历作个坦白与交待,因为我的儿童数学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形成正是从这里起步。我也正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在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中慢慢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儿童观、儿童数学教育观及课堂教学特色。 我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大搞题海战术的背景下开始了小学数学教学工作。那时候,我不知疲倦、加班加点、不遗余力地工作。我天真地认为,只要踏实勤奋、全身心地投入,就能教好学生。课堂上我使尽浑身解数,不遗余力地把课本上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对每一个例题、每一道习题都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在满堂灌的课堂里,学生似乎成了容纳知识的容器,好像老师讲的越多,学生接受的也越多,学到的知识就越多。当我在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中乐此不疲时,终于有一天,蓦然发现课堂上学生变得越来越麻木,目光有些呆滞,语言有些贫乏,思维有些固化。我开始抱怨学生脑子太笨,学习不用功。课堂上除了滔滔不绝的演讲之外又多了几分埋怨与责备,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成了一厢情愿的独角戏。这样的课堂教学现状让我痛苦不安,有些茫然,原有的冲动与热情几乎降到了冰点。我开始不止一次的自

听老师课的心得体会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心得体会 20XX年10月22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名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会。这次活动是教育名家公开执教,走近吴老师,她的课堂和讲座犹如一簇激浪,持久地澎湃了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想任何老师都不想在教学中只做一名匆匆的过客吧!那么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在教学中扎扎实实探索,给学生一片更加绚烂的天空吧! 通过学习,我发现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通过听吴老师的课,我感觉有以下三方面非常重要: 1、真诚的教学感情 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让我看到了“自主学习”的魅力。

吴正宪谈儿童数学教育

回首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屈指一算已经四十余载。我教过语文、数学,做过多年的班主任,一直从事最基础的儿童教育工作。如今在北京教科院作数学教研员,我也没有离开课堂。我珍惜与儿童在一起的时光,喜欢观察他们追逐嬉闹、学习思考的样子;乐意和他们敞开心扉,天南地北,竹筒倒豆;愿意与他们一起慢慢分享长大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和儿童在一起,你会发现儿童成长是有共性的,同时你还会强烈地感受到每个儿童成长状态又是不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做教师每天的感觉是不同的,只要你用心,每天你都会有欣喜地发现,尽管学习困难的儿童也会有让你有一筹莫展、不知所措的时候,但每天都会让你有面临新问题、新追问,新思考。这种充满挑战的教育工作,会让你的生命充实而有意义。和儿童在一起,真的会让虽然慢慢变老你,还觉得自己很年轻;和儿童在一起,真的会让本来平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说儿童数学教育的感受、谈儿童数学教育的思考、论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我不得不对曾经的教学经历作个坦白与交待,因为我的儿童数学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形成正是从这里起步。我也正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在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中慢慢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儿童观、儿童数学教育观及课堂教学特色。 我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大搞题海战术的背景下开始了小学数学教学工作。那时候,我不知疲倦、加班加点、不遗余力地工作。我天真地认为,只要踏实勤奋、全身心地投入,就能教好学生。课堂上我使尽浑身解数,不遗余力地把课本上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对每一个例题、每一道习题都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在满堂灌的课堂里,学生似乎成了容纳知识的容器,好像老师讲的越多,学生接受的也越多,学到的知识就越多。当我在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中乐此不疲时,终于有一天,蓦然发现课堂上学生变得越来越麻木,目光有些呆滞,语言有些贫乏,思维有些固化。我开始抱怨学生脑子太笨,学习不用功。课堂上除了滔滔不绝的演讲之外又多了几分埋怨与责备,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成了一厢情愿的独角戏。这样的课堂教学现状让我痛苦不安,有些茫然,原有的冲动与热情几乎降到了冰点。我开始不止一次的自问:这是孩子需要的课堂生活吗?这样的学习对孩子的未来有帮助吗?怎样才能创设孩子喜欢的课堂?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我心头凝聚起来,冲击开去。“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良知与责任。正是这样的追问,这样的自责,开启了我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我当今教育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我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一条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全面发展的教学新路。 1980年后 1980年后,我开始了小学数学改革的艰辛探索,即“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的教学实验。这是一项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改革实验,涉及到教材、教法、学法、考法等方面。此项实验从教材改革入手大胆地改变了教材的编排体系,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整体把握教材结构,重新组合成六个知识模块进行系统教学(简称“六条龙”教学)。就是在那个时刻,我第一次斗胆地提出了“重组教材,根据内在联系建立小学数学知识群”的教学主张。(众所周知教材可是权威啊。当时的我则正可谓出生牛犊没怕虎)。教材的改革必然带来教法、学法、考法的全方位改革。教学实践中我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方法与方式,提出了“自学”、“讨论”、“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与方式。总结了多种思维训练方法,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在考试方法上与方式,我进行了“叛逆式”改革,将笔试测验,变为闭卷与开卷相结合,考时与平时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纸笔测试与实践活动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的考试方式。同时在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上尝试着实现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结合。它虽然不能改变当时“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大环境,但毕竟使班级小环境局部出现晴天。特别欣慰的是,80年代中末期,我在教育刊物上连续发表五篇“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系列实验报告和学术论文,较系统地将数学教学改革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详细地记录了教改实验中全过程。我从哲学的视角审视数学教学,以数学与哲学的紧密联系,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下的教学变化;从关注局部,到更多地关注数学的“通性、通法”,从而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数学本质。该实验在当时的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影响。它通过了中央教科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儿童心理研究所、北京市教育局等十个单位有关专家的鉴定。同时荣获北京市首届教育科研成果奖。今天回顾起这段改革的经历,我仍倍感珍惜。 1990年后 1990年后,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我越发地感觉到,对于孩子的数学学习来说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1+2”单纯的知识传递, 数学教学不仅仅只是教孩子会计算、会解题、会考试,而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智慧的启迪,潜能的激发,人格的培养,更要重视。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生命状态。我开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心得体会

长沙学习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心得体会 宁远县印山小学李勇军2014年10月11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名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这次活动是教育名家公开执教,走近吴老师,她的课堂和讲座犹如一簇激浪,持久地澎湃了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想任何老师都不想在教学中只做一名匆匆的过客吧!那么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在教学中扎扎实实探索,给学生一片更加绚烂的天空吧! 通过学习,我发现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通过听吴老师的课,我感觉有以下三方面非常重要: 1、真诚的教学感情 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让我看到了“自主学习”的魅力。 吴老师的课堂上的自始自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我们见到的不是一位淳淳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的老朋友。 吴老师在这节课伊始便制造了认知冲突,两件上衣和一条长裤,一条短裤,

读《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 真心与儿童做朋友》有感

读《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真心与儿童做朋友》有感 山丹县南关学校李永全 利用暑假的时间,我阅读了吴正宪老师写的《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这是由“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团队”收集整理,就正宪老师对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儿童数学到底“该让孩子学什么?该让孩子怎样学?学什么更有价值?”等教育观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从中感受良多。 40多年的小学教学教育实践真切地诠释了她的“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思想核心,实现了她的“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的工作目标。从教这么多年,吴老师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她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理论认识和课堂实践,原有的观点不断生长,创意的新点层出不穷。尤其是吴老师的儿童数学教育实践经验,带给我很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永葆童心,就是让老师的心更贴近学生的心 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我跟孩子们没有共同的兴趣、喜好和追求,那么我那通向孩子们心灵的通道将会永远堵死。做孩子的朋友,永葆童心,世界在我们面前将永远是灿烂的阳光。”是啊,学生的心灵世界天真、快乐、美好,与成人老师有一段真实的距离,我们不能要求学生理解教师,那么教师应调适心理距离走近学生,以学生的喜怒哀乐为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才能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状态。 教育教学中遇到任何状况时,老师先不要急着加以评判,而是先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措施,教育效果一般不会差。所说的“永葆童心”,就是指老师能将心更贴近学生的心,想学生之所想,乐学生之所乐。 二、培养自信要给学生重新跃起的机会

“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从儿童来校的第一天起,教师就应该善于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身上所有好的东西。”教师要随时随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找出闪光点,也要让表现不如老师所期待的学生感到体面。 作为教师,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发自内心地说自己的话。老师也要学会说儿童能听懂的话,通过师生话语对接将儿童语言巧妙地转化为数学语言。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的不只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建立自信,让学生有重新跃起的机会,激励学生不断上进。 三、小学生该学属于他们自己的儿童数学 数学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文化力量,它不仅在科学推理中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决定了大部分哲学思想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塑了众多流派的绘画、音乐、建筑和文学风格,创立了逻辑学。 数学课程的教育理念也力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得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作为学习数学的年龄最小的小学生群体,他们应该学习什么样的数学呢?吴正宪老师的讲学让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加明晰。 学生要学能听得懂的数学。教师引导学生说自己的话,用儿童的话语系统来解释数学;学数与形结合的数学。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学动手做的数学。“在做中学”,做过就理解了;学“不太严格的数学”。吴老师特别强调“严格的不理解,不如不严格的理解。”这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耐心等待,“不求全”的思想留给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 吴老师的数学教育价值观认为:小学数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方法和规律,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吴正宪老师用真心爱学生、用智慧启迪学生、用人格感化学生,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使传授

《图形与几何》教案

《图形与几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全面掌握小学阶段所学的各种图形的特点及关系,能熟练的计算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周长,和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的表面积、体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图形之间的关系,发挥空间想象能力,运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方法,理解并能熟练运用相关公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对图形与几何的兴趣。 教学重点 复习所学的图形知识及相关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以及相关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图形的认识 一、知识回顾 1、我们学过哪些图形?让同学把把学过的图形列出来,并进行归类。

2、找同学回答以上图形它们之间的关系。 等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 等腰三角形长方形圆柱圆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立体图形 二、讲授课程 1、在PPT上放映立体图形及平面图形的图片,让同学们讨论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1)正方体的各个面都是什么图形?正方形; (2)长方体的各个面都是什么图形?长方形; (3)圆柱的各个面都是什么图形?上面跟底面是圆,侧面展开式是长方形; (4)圆锥的各个面都是什么图形?底面是圆,截是一个三角形; 2、回顾两条直线平行跟垂直的概念。 (1)平行: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直线a与直线b线平行。 (2)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a 直线a与直线b线垂直。 3、角的复习 (1)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2)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3)钝角:大于90°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4)平角:等于180°的角叫做平角; (5)周角:等于360°的角叫做周角。 注意区分直线、平角、周角的不同,他们的表示方式。以下各角分别是什么角?

《吴正宪: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读书心得

《吴正宪: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学习心得 高邮市卸甲镇八桥实验小学张生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曾认真的学习了《标准》,但总对所谓的“核心素养”一知半解。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接触到了吴正宪老师带领的名师工作坊,观看了由吴正宪老师主持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高研班系列讲座中的有关“核心素养”的教学视频,感受很深!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质。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呢?数学核心素养——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品质等等。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吴正宪老师展示的示范课主要以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为主,着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提供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以数学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但是我有点纠结:教师是抓住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不了。吴正宪老师是这样子回答的:“数学核心素质与教不完的内容比较,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更为重要,教不完的内容下节课接着教。”如果每节新课都这样,难道真的不影响吗?这可能就是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 我觉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管注重数学核心素养还是注重知识的培养,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个人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数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数学素养水平。具备良好数学意识和数感的人应

小学教师听课记录和评课

小学教师听课记录和评课 教师:(展示课件)分析案例·想一想 课件:案例1 某个人能正常的过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正常的工作、学习和娱乐。在偶感不适后去看病,在诊断过程中发现了癌症,从此以后就寝食难安、惊恐失措、郁郁寡欢。 学生:(讨论) 结论:身体的健康状况会影响心理变化。 (评课:让学生展开讨论并且自己得出结论,很好。) 课件:案例2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Cannon)在本世纪初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人在焦虑忧郁的时候,会抑制肠胃的蠕动,抑制消化腺体的分泌,引起食欲减退。突然的惊吓会导致心电图发生明显的波形改变,甚至会出现暂时性的呼吸中断。 学生:(讨论) 结论:心理状态同样也会影响身体的健康状况。 (评课:这个结论正好与上一个结论相对的,也可以给出学生结论,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所接触的例子。) 教师:(课件小结) 心理和身体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两者互相制约,相互影响。 人的心理活动影响神经系统(主要是脑),而神经调节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因此,心理因素能够对生理产生作用。 身体是心理的物质基础,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当人身体健壮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触手可及、应付自如时,自然就会有良好的心态,反之,则不然。 我们认为先有物质的身体后有心理现象,物质和精神密不可分,心理活动是身体的一种机能。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师:(举例:三国赵云……)人之精神藏于身体之内…… (评课:这里主要是教师的讲解,从老师的讲解中可以看出教师的综合素质很好,所讲内容包含政治、文学、历史等。) 3 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 教师: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 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有什么作用? (评课:由前面的是否喜欢体育转向是否喜欢体育活动,过度自然,通过讲解心理与身体的关系,也调动起了学生喜欢体育活动的兴趣。) 学生:(讨论)增强体质、劳逸结合、调节精神、玩……带来快乐……(评课:学生回答体育活动的作用时,谈到了可以玩。教师抓住一 个‘玩’字和学生们讨论起‘运动的愉快感’。教师善于抓住来自学生的信

图形与几何心得体会

面积的初步了解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面积”这一知识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新课标中强调: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面积”的概念是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感悟和理解这一概念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做到以下几点: 一、数学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找生活中物体的面,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进行物体面的大小比较,通过物体面的大小比较揭示物体表面的面积。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面积的含义,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

所倡导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有价值的、富有趣味的教学内容”这一基本理念。 二、关注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材中提供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些方法容易被教师们忽视,恰恰是这些细节影响学生最深。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并不像教材上那样有规则。让学生学会估计的方法更有价值,更能实现学以至用的目标,同时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对图形的感受与空间存在的几何图形建立联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确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形成应用意识 总之,要准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重构教材,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形成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广阔的数学世界中遨游。

吴正宪老师讲座的感受

听吴正宪老师课后的感受 作为一名新加入教师队伍不久的我来说,对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把握能力还是很薄弱的。在刚上岗不久就能幸运地听到吴老师的讲座让我感到非常激动。吴正宪老师的课堂快乐、充满活力和生命力。吴老师本身也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学生能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她那全新的教学理念,精湛的教学技艺,爱生如子的教学情感,谦虚谨慎的教学态度,值得我学习。 这节课吴老师讲的是《商不变的性质》,用故事设疑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吴老师表情亲切和蔼的给学生们讲了一个“猴王分桃”的小故事。由6个桃子分给3个小猴,到60个桃子分给30个小猴,再到600个桃子分给300个小猴,最后小猴终于满意的笑了,猴王也笑了。由此引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谁的笑是聪明的笑,并说明原因。通过这个小故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兴趣。学生说出猴王的笑是聪明的笑,一名学生发现6÷3=2,60÷30=2,600÷300=2,吴老师用肯定的语气表扬了这位同学。 接下来指导学生观察这几个算式,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商都是2。吴老师打开课件利用坐标的形式结合实际应用,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在进行了独立思考后,做分组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十分钟左右由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自己是如何理解这个题的,并根据所给的信息编写题。发散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开发智力,团结合作。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吴老师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下商不变规律,有位同学发现总结了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不变。吴老师用肢体语言提醒大家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这时又有学生发现除数、被除数同时缩小10倍,商也不变,吴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如果除数、被除数同时乘2,商还是不变,紧接着让学生自己写出几个商不变的关系式,这样的式子可以写出多少个,为什么?学生发现,为了使商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除数也要扩大几倍。自己总结商不变定律,通过本节课愉快有趣味性的学习,和吴老师的细心耐心的引导,学生们自己总结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在讲课过程中,吴老师注重鼓励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走进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情感。课中不断的进行师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充分信任学生,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出了

读《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真心与儿童做朋友》有感

读《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真心与 儿童做朋友》有感 琼山一小蔡夫安 手捧《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封面中题目下方的一行小字引起了我的同感:真心与儿童做朋友。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恐怕还是不容易的。真心与儿童做朋友,我们该通过什么的方式与儿童做朋友,这些方式能够被儿童接受吗?什么样的方式才是与儿童做朋友的最佳方式?何谓真心?这样一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所以,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史云中教授写的总序,史教授在总序中主要提到了教育家应该具备的四个条件,即真心地热爱教育事业;有自己独到的教育理念;能够全面把握学科知识;会反思和会研究。 书中一个个的案例,让我认识到吴正宪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她对学生的尊重和爱。让她的学生在学习中,真正

感受到了对数学的兴趣,感受到被尊重的快乐。吴老师常说:“智慧不能像知识那样直接传授,更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积。 吴老师的数学教育价值观认为:小学数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方法和规律,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数学教育要用教师的智慧不断唤醒、点化、丰富、开启学生的智慧,要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完善、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教学目标三者和谐有机地结合。 吴老师追求的是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她以“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三维教学目标为依托,为学生创造喜欢的数学课堂。在吴老师的课堂中,处处是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在她的课堂上,没有“失败者”的角色,她会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付出加倍的爱,帮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吴老师课堂教学风格中的一个成功之处就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唤醒什么?唤醒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因为一个人不可能超越自己的知识经验理解新的知识。所以,吴老师的追求的是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更是思维碰

如何进行《图形与几何》的概念教学

李朝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地几何形体地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地表象,能够识别所学地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地名称再现它们地表象,培养初步地空间观念.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地过程中,重视对物体地原有感知,逐步掌物物体地形状、特征、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并以此为材料进行思维,将图形、表象进行加工、组合,逐步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因此,学会这部分教材对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发展思维力、想象力,有着十分重要地意义.它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几何知识打下扎实地基础.但是,在概念教学中往往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忽视概念地形成过程,教师往往把一个新地概念和盘托出,让学生死记硬背法则、定义;二是忽视概念间地联系,把许多本来有联系地概念,拆散成一粒粒散落地珠子,分散、孤立地保存在学生地脑海里,没能将珠子串成项链,概念不成系统,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地认知结构.要改变这些问题,我觉得应该以锻炼和发展学生地“思”为主线,把“看”、“动”、“练”、“理”有机地串联成一个思维体系,从而顺利达到“通”地目地.具体来讲就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看—全面观察.实践证明:儿童接触事物,探究事物地本质属性,经常是从观察开始和发现地.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简单图形已有初步了解,如书地封面是长方形,红领巾是三角形,文具盒是长方体……,但他们对此地了解往往是表面地、模糊地,还不能说出其本质特征,往往是口欲言而无声.所以教学时,我因势利导,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丰富学生表象.引导学生用眼看、用手摸,做到上下、左右、前后和正反进行全面、仔细地观察,以此加强直观教学,加深学生对物体地初步认识,使他们由具体物体地形状在大脑中形成表象,继而上升为概念,初步培养或形成空间观念.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动—动手操作.杨振宇博士说:“中国地儿童不如欧洲和美国地儿童动手兴趣浓,主要原因是没有动手地机会.”其实动手操作是把书本等外在知识内化为自己知识地桥梁.由于小学生生性喜欢动手操作,而且抽象思维依赖于动作思维或形象思维展开,因此动手操作对小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学习兴趣积极性等都有一定地实践意义.所以教学时,我尽量组织学生开展“剪”“拼”“量”“摆”“数”“做”等地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出物体模型,学会对图形或模型进行分解、组合、平移、翻转等转化方法,使他们在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等亲身体验中加深对几何形体地感化方法,进一步理解掌握其本质特征,初步掌握几何图形面积地计算方法和转化方法,同时也更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如教学《圆柱体地侧面积》一课时,我让学生拿出自己地侧面裱有彩纸(或自己在侧面糊纸)地圆柱体,边看边摸说出其侧面特征后提问:“你能用转化地方法自己求出侧面地面积吗?”学生通过讨论、操作,有地学生说:“我沿着一条高剪开,侧面积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地长相当于侧面积地周长(底面周长),长方形地宽相当于侧面地高,因为长方形地面积长×宽,所以侧面地面积侧面底面周长×高.”有地同学说:“我沿着一条斜线剪开,侧面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地底相当于侧面地周长,平行四边形地高相当于侧面地高,因为平行四边形地面积底×高,所以侧面地面积底面周长×高.”.有地同学说:“我沿着高剪开,侧面转化成一个正方形,同样得到侧面地面积底×高.”通过操作,学生不但发现了展开后地特例(正方形是特殊地长方形),丰富了侧面地表象,而且通过眼、手、口、脑多种感官协调作用,学生主动、直观地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地推导方法和计算方法,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交给学生一把开启面积计算方法地钥匙.实践证明: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协调作用于同一事物,使具体事物地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地反映,就学习地学习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地参与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常气氛,使学生以饱满高涨地热情投入学习,取得最佳地学习效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