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多规合一”工作技术导则20141118

陕西省“多规合一”工作技术导则20141118
陕西省“多规合一”工作技术导则20141118

陕西省县(市、区)“多规合一”工作技术导则

(征求意见稿)

2014年11月18日

第一章总则

1.1制定目的

为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探索完善县(市、区)域规划体系,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发展方式和规划体制改革,统筹协调县(市、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县(市、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的“三规合一”进而“多规合一”,特编制本技术导则。

1.2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陕西省县(市、区)域“多规合一”工作。

1.3引用文件

本导则引用的规范性文件包括: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4);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2007);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1024-2010);

《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1025-2010);

《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镇(乡)域规划导则(试行)》(2010);

《陕西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2013);

《城市规划制图标准》(CJJ/T97-2003);

《城乡用地评定标准》(CJJ132-2009);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1020-2009);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1021-2009);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1022-2009);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1026-2010)《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1027-2010);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1028-2010)。1.4编制主体

“多规合一”工作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由县(市、区)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共同承担。

1.5规划期限

“多规合一”工作的期限一般为二十年,近期为五年,同时应对远景发展的空间布局提出设想。

1.6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关系

陕西省县(市、区)“多规合一”工作除遵守本导则外,还应符合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技术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工作原则

各县(市、区)应按照“求同存异,协调一致;城乡统筹,全域覆盖;突出重点,分级保障;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空间引领,指标对接”的工作原则开展“多规合一”工作。

2.1求同存异,协调一致

“多规合一”工作是在研究和梳理各类规划在纵向和横向关系的基础上,以县(市、区)城乡发展战略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文化传承的理念,由宏观到微观,在同一平台上对同一层次问题进行协调衔接,统一发展目标与方向,明确发展时序,同时保留各规划专业分工和业务侧重,以保障规划实施。

2.2城乡统筹,全域覆盖

“多规合一”工作不仅需要关注各部门(条条)规划之间的协调衔接,同时还须将县(市、区)各镇(块块)之间的规划衔接问题纳入其中统一协调,建立全域覆盖的“多规合一”工作体制机制,以形成县(市、区)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统筹协调的良好发展格局。

2.3突出重点,分级保障

对需要重点关注的空间规划内容要确保“合一”,对一般性的空间规划内容进行协调,重点对核心保护区、重点功能区和重要发展平台进行规划保障,并针对不同类型的规划间的矛盾和冲突问题提出差别化的协调对策和策略。

2.4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依托现有规划基础,依照已有规划法律体系框架和现状发展需求,针对现存问题,实事求是、科学谋划;科学制定分阶段目标,充分考虑现状情况、权属关系、规划利益,确保“多规合一”的可操作性。

2.5空间引领,指标对接

坚持以城乡规划的空间资源利用,引领土地利用规划的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同时,以土地利用规划的刚性约束,阻止城乡空间的无限蔓延。在规划控制范围、用地指标体系、建设用地规模、空间布局和管制等方面,有效推动“多规合一”工作开展。

第三章控制线体系

各县(市、区)“多规合一”工作重在实现各项规划的统筹协调,保障“三规”在土地利用布局的一致性,并面向管理与实施,划定包括生态安全控制线、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控制线、文物古迹保护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控制线、产业园区控制线和重大基础设施廊道控制线在内的六大控制线体系。

3.1生态安全控制线

指为保障县(市、区)域内基本生态安全,将自然保护区、一级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及坡度大于25%的山地、林地、主干河流、水库、湿地及具有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生态廊道和隔离绿地等用地边界线确定为生态安全控制线。

3.2永久性基本农田控制线

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边界线即为永久性基本农田控制线。

3.3文物古迹保护控制线

指依照文物古迹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确定的有利于对文物古迹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而划定的边界线即为文物古迹保护控制线。

3.4城市开发边界控制线

指一定时期内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划定的可进行城镇开发建设与不可进行城镇开发建设的用地界线即为城市开发边界控制线,控制线包括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以及中心城区周边与中心城区连绵发展的产业园区、开发区及下辖城镇的规划建设用地。

3.5产业园区控制线

指城市开发边界外用于非农生产用地集中区的边界线即为产业园区控制线。包括各类工业园区、高技术产业园区和物流园区等。

3.6重大基础设施廊道控制线

指为保障城镇重大基础设施顺利建设和安全运营而划定的建设控制地带外围的边界线即为重大基础设施廊道控制线。

第四章工作流程与内容

各县(市、区)开展“多规合一”工作要加强组织领导,以“统一技术标准,协调多规矛盾;统一规划目标,描绘发展蓝图;规范系统信息,建立管控平台;协同规划管理,重构管控体系”为目标,按照前期工作准备、“三规”差异分析、制定工作目标、划定“多规合一”控制线、提出法定规划修改建议、制定实施保障措施等程序扎实开展有关工作。

4.1 工作准备

包括三个方面,即组织准备、技术准备和资料准备。

4.1.1组织准备

包括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和组织技术人员。

(1)成立领导小组。县(市、区)“多规合一”工作应当成立由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构成的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和专责小组,由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负责协调解决县(市、区)“多规合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决策,以保障编制工作顺利进行,并使规划方案具有权威性。

(2)制定工作计划。县(市、区)“多规合一”工作开展前,应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方针,以协调县(市、区)相关行政部门有序开展工作。对涉及资源与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城镇发展目标与空间布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重大问题要进行专题研究。

(3)组织技术人员。县(市、区)“多规合一”工作的开展应组织技术人员,成立技术小组,开展必要的技术培训和宣传工作,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4.1.2技术准备

包括用地分类标准衔接、统一坐标系统,转换数据格式和“多规合一”数据库建设等。

(1)用地分类标准衔接。按照要求对各类规划的用地分类标准进行衔接,重点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以下简称“两规”)的用地分类标准。

“两规”用地分类标准对照表见附录B。

(2)统一坐标系统,转换数据格式。将“两规”中不同的坐标系统一转换为西安1980坐标系,将不同格式的图形数据转换成为ArcGIS数据格式。

“两规”坐标系统统一和数据转换方法见附录C。

(3)“多规合一”数据库建设。以规划基期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库为基础,按照“多规合一”工作开展及实施管理要求建立ArcGIS 数据库。

4.1.3资料准备

包括基础资料调查和基础图件准备。

(1)基础资料调查。依据工作目标,有针对性地调查和收集“多规合一”工作所涉及的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及城乡建设等方面资料。基础资料调查应进行实地踏勘,并对资料进行校核和甄别,以确保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基础资料收集可参照附录D。

(2)基础图件准备包括工作底图和相关规划成果图件资料准备。其中,工作底图应采用规划基期年的1:10000的ArcGIS格式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已有相关规划成果图件,则应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用地布局规划图、主体功能区划图等,且其格式应为具有坐标的CAD或ArcGIS格式图件。4.2“三规”差异分析

梳理“三规”成果,对“三规”发展目标、空间管制、空间布局等内容上的差异进行分析,重点应对“两规”建设用地规模、空间布局及用途等存在的异同进行分析,确定“两规”用地图斑一致区域的位置、规模,明确“两规”用地图斑差异区域的位置、规模,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4.3确定工作目标

“多规合一”工作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即土地资源的整合目标、空间资源的管控目标和行政管理的优化目标。

工作目标的确定应在“三规”差异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县(市、区)发展条件,确定发展战略,预测人口发展,研究劳动力转移趋势,明确城镇化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调整居民点体系,合理布局城乡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协调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城乡用地布局,提出“三规”在城乡用地差异上的解决措施,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整合目标。在此基础上,按照城乡区域生产功能的不同,划定空间管制分区,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实现城乡空间资源的有效管控,并通过构建基于ARCGIS的空间资源的一体化管理系统,提升管理水平,实现行政管理优化的目标。

4.4划定基本控制线

依据“多规合一”工作确定的目标(即土地资源的整合目标、空间资源的管控目标和行政管理的优化目标),结合五个专题研究(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专题、产业发展专题、生态环境保护专题、基础设施建设专题和文物古迹保护专题)。综合划定生态安全控制线、永久性基本农田控制线、文物古迹保护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控制线、产业园区控制线和重大基础设施廊道控制线。

4.4.1生态安全控制线

下列土地应当纳入生态安全控制线内:

(1)主要河湖及其蓄滞洪区;

(2)重要水源保护区;

(3)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

(4)其他为维护生态环境安全需要进行特殊控制的区域。

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的划定应与相关专业规划内容相衔接。4.4.2永久性基本农田控制线

下列土地应当纳入永久性基本农田控制线内:

(1)经国务院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蔬菜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2)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改造或已列入改造规划的中、低产田;

(3)农业科研、教学实验田;

(4)集中连片程度较高的耕地;

(5)相邻城市间、城市组团间和交通干线间绿色隔离带中的耕地;

(6)为基本农田生产和建设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和其他农业设施,以及农田之间的零星土地。

4.4.3文物古迹保护控制线

下列土地应当列入文物古迹保护控制线内:

(1)保存文物特别丰富的片区;

(2)历史建筑集中成片片区;

(3)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片区;

(4)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

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5)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人文景观、遗迹等保护区域。

文物古迹保护控制线的划定应当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等的要求。

4.4.4城市开发边界控制线

划定方法见《陕西省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技术指引》。

4.4.5产业园区控制线

下列土地应当列入产业园区控制线内:

城市开发边界控制线外围的用于非农生产的各类用地,包括各类工业园区、高技术产业园区和物流园区等。

4.4.6重大基础设施控制线

下列土地应当列入重大基础设施控制线内:

包括铁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高架快速路、三至五级航道、架空220kv(含)以上电力线等相关设施。

4.5协调调整规划

“多规合一”工作划定的各类控制线确定后,应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其他规划做出相应的调整,并按法定程序报批。其中: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应包括三界四区,即规模边界、扩展边界和禁建边界,以及由此形成的四个区,即允许建设区、有条件

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以及与之对应的土地用途区等也应作相应的调整。2020年前的允许建设区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建设占用耕地等约束性指标不能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标数值,可根据城市发展变化对布局作适当地调整。

(2)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应包括用地规模、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用地平衡调整等内容。

4.6制定实施保障措施

构建“多规合一”工作开展、实施的政策体制、资金、人力、组织等保障,加强“多规合一”工作划定的控制线管控能力,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效能,促进“多规合一”实施的有效、有序推进。

第五章成果要求

“多规合一”工作成果应为“1+5+1”,即1个技术报告、5个专题研究、1个成果数据库。

5.1一个技术报告(包括图纸)

5.1.1技术报告

包括以下内容:

(1)工作背景:阐述工作开展的背景、意义、编制依据和规划期限等相关内容。

(2)“多规”成果梳理及差异分析: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的内容进行梳理,明确上述规划在规划目标、空间结构、建设用地规模及布局等方面的差异,重点分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

空间布局一致区域的规模、位置,以及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差异区域的规模、位置和图斑等。

(3)确定工作目标:明确“多规合一”开展的工作原则,分析县(市、区)发展条件,制定工作技术路线,确定县(市、区)工作目标。

(4)划定基本控制线。包括城生态安全控制线、永久性基本农田控制线、文物古迹保护控制线、市开发边界控制线、产业园区控制线和重大基础设施廊道控制线,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提出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5)相关规划调整建议。提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调整的建议措施。

(6)其他需说明的内容。包括需要专章说明的人口、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等专项衔接内容。

(7)实施保障措施:重点从政策建议、运行实施等方面提出实施保障措施。

5.1.2技术图纸

包括必备图件和其他图件。其中,必备图件包括:

(1)城乡土地利用现状图

(2)“两规”用地规划差异分析图

(3)城乡用地评价图

(4)城乡用地布局规划图

(5)城乡空间管制规划图

(6)生态安全控制线划定图

(7)永久性基本农田控制线划定图

(8)文物古迹保护控制线划定图

(9)城市开发边界控制线划定图

(10)产业园区用地控制线划定图

(11)重大基础设施廊道控制线划定图

(12)近期建设规划图

5.2五个专题研究

开展“多规合一”工作,需同步完成“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文物古迹保护”等专题,形成相应的专题研究报告成果。

5.2.1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专题

调查现状人口规模、分布状况,分析演变趋势,研究确定县(市、区)人口数量与人口结构,分析县(市、区)劳动力转移趋势,预测城镇化水平,确定城镇化发展目标与实现途径,提出县(市、区)人口发展策略。

分析多年县(市、区)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情况,研究未来建设用地需求趋势,结合城镇化进程及土地供给潜力,确定建设用地标准、空间形态及用地开发边界。制定村庄建设标准,提出空心村整治与村庄迁并导则。

5.2.2产业发展专题

调研产业发展现状,研究分析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基于

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选择主导产业,确定产业发展重点。分析产业用地需求,合理布局产业。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边界、资源开发利用边界和各类独立的非农产业园区建设规模及用地边界。

5.2.3生态环境保护专题

调查生态环境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水库湿地等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状况与分布特征,分析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计算生态环境承载力,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确定生态功能区划与防灾分区,提出污染治理、防治措施以及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建议。

5.2.4基础设施建设专题

调查县(市、区)各类基础设施规模及分布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研究基础设施发展形势、需求及供给条件,预测需求规模及结构。研究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策略及用地需求,提出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建议。

5.2.5文物古迹保护专题

调查现状文物古迹的类型、地理位置、历史价值、保护情况等信息,提出分级、分类保护的原则与目标,确定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或风貌协调区)的边界,重点确定大遗址、文物保护单位的紫线位置和保护要求。5.3一个成果数据库

数据库应包括规划图件的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规划文档、规划表格等,内容应与纸质内容的成果保持一致,且应符合《陕西省县(市、

区)域“多规合一”工作制图规范》和《陕西省县(市、区)域“多规合一”工作成果数据标准》规定。

包括规划编制过程中形成的专题报告研究、工作报告、基础资料、会议纪要、部门意见、专家论证意见和公众参与记录等

第六章附则

6.1本导则由陕西省建设厅负责解释。

6.2本导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录A “多规合一”工作开展程序

附录B “两规”用地对照表

附录C “两规”坐标系统统一和数据转换由于采用的椭球基准不同,数据间的坐标系存在差异,统一的坐标系有利于数据的管理与应用,因而必须进行坐标系的转换,统一数据的坐标系统为西安1980坐标系。主要为以下几种情况:

C.1 北京1954到西安1980坐标系的转换

两种坐标系的大地基准面及椭球相关参数不同,同一点的经纬度坐标不同。对于二者的转换,可通过获取两个或三个以上的同名点坐标,即同时拥有同名点的北京1954和西安1980两套坐标(可从测绘部门获取),通过一些商用软件如CASS2008、MapGIS等,利用四参数转换(具备两个点的两套坐标)或七参数转换(具备三个或以上点的两套坐标)即可实现两个坐标系统的转换。

C.2 其它坐标系统到西安1980坐标系的转换

城市独立坐标或WGS-1984坐标到西安1980坐标的转换,也必须通过具有两套坐标值的同名点实现转换。通过独立坐标系控制网数据或GPS联测已知点(即同时获取同一个点的两套坐标值)获取同名点的两套坐标值,再根据最小二乘法拟合坐标转换的参数,实现两个坐标系的转换。

C.3 其他转换方法

如需要转换的两种坐标系的数据从成图时间、比例尺等方面吻合较好,对校正精度要求不高、但要求比较快捷时,可直接通过从图上获取同名点进行空间校正。如ArcGIS软件下的“空间校正”功能就可实现。

广东省“多规合一”工作指南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广东省“三规合一”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东省“三规合一”工作指南(试行)》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2月13日 广东省“三规合一”工作指南(试行) 目录 1.总则 (1) 1.1制定目的 (1) 1.2适用范围 (1) 1.3概念界定 (1) 1.4工作任务 (2) 1.5工作原则 (2) 2.“三规合一”控制线体系 (3) 2.1一级控制线体系 (3) 2.2二级控制线体系 (5) 3.“三规合一”工作流程 (5) 3.1制定工作方案 (6) 3.2收集基础资料 (6)

3.3开展部门调研 (6) 3.4比对“三规”差异 (6) 3.5衔接评估规划 (9) 3.6划定“三规合一”控制线 (10) 3.7制定实施保障措施 (10) 4.“三规合一”技术要求 (11) 4.1基础数据选取标准 (11) 4.2用地分类对照标准 (11) 4.3建设用地布局差异分析技术要求 (12) 4.4控制线划定技术要求 (14) 5.“三规合一”成果要求 (16) 5.1工作成果 (16) 5.2成果数据标准 (17) 6.“三规合一”管理建议 (18) 6.1控制线管理要求 (18) 6.2联动修改工作机制 (19) 6.3监督保障 (22) 附录 (24) 附录A“三规合一”一级控制线体系空间关系示意图 (24) 附录B“三规合一”工作流程图 (25) 附录C控制线与用地分类及规划分区对照标准 (29) 附录D法定规划与“三规合一”控制线联动修改流程图 (37) 附录E“三规合一”控制线与已有管理规则的对照 (40) 附录F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分类标准差异对照 (47) 附录G数据整理与入库标准参考表格 (50) 附录H各类规划的空间管制区划与管制要求 (57) 1.总则 1.1制定目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指导全省各地级以上市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三规)合一”工作,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指南。 1.2适用范围 各地级以上市开展“三规合一”工作应遵守本指南相关规定。县(市)开展“三规合一”工作,可结合实际情况,参照本指南执行。 1.3概念界定

南京浦口区多规合一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多规合一”工作方案的通知》(宁政发〔2016〕100号文)的要求,积极推进我区“多规合一”工作,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多规合一”工作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多规合一”工作,统筹城市发展资源配置,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保护环境生态资源底线和基本农田红线,推进集中集约用地,实现新增建设用地减量化,保障重点建设项目落地,发现并协调规划之间的差异,提出解决方案,建立各部门协调沟通机制,用“一张蓝图”融合全区各类规划的共性要素,协调规划之间的矛盾和差异,确保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用“一个平台”支撑空间规划的统一管理、辅助决策,实现空间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审批,最终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实现“一级政府、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促进城乡科学发展,实现城乡空间合理布局、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政府行政效能的提升。 二、工作内容 通过用地分类标准梳理、边界整合等技术手段,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主体,并充分考虑其他部门专项规划,逐步实现发展目标、人口规模、建设用地指标、城市开发边界、用地布局的“五统一”,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线、生态红线、城市开发边界“三线”,实现全区城乡用地“一张蓝图”管理。近期重点融合各类规划的共性要素,协调规划之间的矛盾和差异,对全区2020年前建设项目需求进行梳理,布局建设用地,实现动态管理。 充分利用政务审批平台及其他部门已有的制度和信息化基础,依托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各部门信息共享、联合编制规划,并依托业务协同审批系统实现“一个窗口”受理和各部门协同审批。通过一个平台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建立联合审批机制,运行一套全市统一的建设项目审批和规划用地管理的办事规则。建立动态更新机制,保证各部门规划编制、项目实施与管理及更新过程中的有效衔接,并将协调后的情况和结果通过信息平台及时反馈到各部门。对“多规合一”的实施进行评估、检讨和监控。 三、时间进度 (一)第一阶段 1、准备工作阶段。2016年11月底至2017年1月上旬,启动采购程序,确定编制单位。 2、差异分析阶段。2017年1月底,在“四规”差异图斑初步梳理对比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深入的“四规”差异分析。 3、差异协调阶段。2017年2月,协调差异图斑,提出控制线优化建议。 4、专家评审阶段。2017年3月上旬,形成“一张蓝图”的初步成果,征询部门意见,召开专家评审会。根据部门和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并将完善后的成果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 5、成果审定阶段。2017年3月底,领导小组审定最终成果,并根据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技术牵头部门的审查意见修改完善,将修改完善的成果上报市“多规合一”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第二阶段(2017年) 根据全市总体工作安排和要求,完善“一个平台”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落实成果管理、综合应用和共享服务。实现协同审批制度和机制,建立业务协同审批系统。进一步深化完善“一张蓝图”,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实施“一张蓝图”的动态管理和更新。 (三)第三阶段(2018年) 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在“四规合一”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产业布局、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专项规划的“多规合一”。开展“多规合一”运行管理深化研究,全面实施“一张蓝图”和“一个平台”管理和运行。

湖南级多规合一信息平台

湖南省市县级“多规合一”信息平台 建设指南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长沙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 2018年5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及中央关于空间规划改革、“多规合一”的安排部署,指导我省各市(州)、县(市)开展“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设工作,促进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定本指南。 1.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湖南省各市(州)、县(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的建设,为“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数据建库、成果管理、应用开发及管理运维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2 建设要求 2.1 建设目标 近期目标是通过信息平台整合各类空间性规划和相关规划,做到“发展目标、用地指标、空间坐标”相一致,形成城乡统筹、全域覆盖、要素叠加的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促进相关部门信息共享交互,实现项目协同审批,提高行政服务效能。中期通过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信息资源的全面感知、全面整合、全面协同,提高

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远期集成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其中,近期建设目标具体为: 全域现状数字化:摸清城乡发展现状,汇集相关部门数据,以基础地理信息为底图,叠加人口、土地、建筑、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城市运行等数据,制作全域数字化现状图,并建立更新机制。 空间管控精准化:统一空间参考、数据基础、差异协调规则,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精确划定各类空间管制分区、控制线,优化空间格局和功能布局,加强资源要素的精准配置,提升空间治理能力。 项目审批协同化:实现信息共享、项目生成、空间协调、协同审批,各职能部门相关审批业务在线协同运行,最大程度利企便民,提高政务管理和服务水平。 实施监督动态化:辅助行政监管和社会监督,建立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等多种手段共同监督规划实施的工作机制;基于规划核心指标,建立评估考核模型,支持开展规划实施“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 2.2 建设原则 统一标准、互联互通:建立“多规合一”数据资源、服务应用、基础环境、管理运行等标准,保障信息平台统一管理、功能交互、信息互通、动态更新。 统筹建设、共建共享:落实政务信息化工程相关规划,整合各部门相关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建立物理分散、逻辑集中、资源共享的大数据,构建深度应用、上下联动、纵横协同的大平台。

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方案

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方案 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方案,为了贯彻党的工作精神,福建省开展了“多规合一”的工作。在开展工作前,必须要准备好工作方案计划表,如何正确书写工作方案?请参考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工作方案! 漳州市“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实施方案【1】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城镇 化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福建省委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工作部署,根据《福建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闽政办〔20**〕66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省委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以及我市“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目标定位,立足于有效统筹城乡空间资源配置,优化城乡空间功能布局,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实现规划内容、信息平台、协调机制和行政审批管理等方面相互协调、有机衔接,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强化空间管控能力,保障规划有效实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和模式,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真正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 二、工作目标

1.划定管控边界,明确发展与保护空间。通过“多规合一”,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明确一定时期内合理的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 2.消除规划差异,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通过图斑对照、规划整合和技术处理,消除规划差异,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形成“山、水、城”融为一体的理想空间格局。 3.盘活存量用地,高效配置土地资源。梳理批而未供用地,明确纳入建设用地控制线的数量和布局情况,制定相关措施加快供地;按照规划管控要求,调出位于生态控制线范围内的已收储农转用和国有建设用地,安排腾挪给其他建设项目,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4.完善民生配置,保障建设项目落地。通过“多规合一”,保障建设项目尤其是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项目,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配置,保障民生发展需求。 5.优化审批流程,提高政府行政效能。配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多规合一”工作成果为基础,建立“多规合一”的信息协同平台,变部门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压缩审批时限,优化审批流程。 6.完善基础设施,保障信息平台运行。结合数字漳州建设,完善信息技术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多规合一”信息平台运行的软硬件环境。 三、重点内容 1.试点范围与期限。漳州市“多规合一”试点工作范围以政府批准实施的《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30)》为依据,分为规划

空间规划(多规合一)数据库

空间规划(多规合一)数据库 一、概念内涵 数据库通俗的讲就是存储数据的仓库,那么空间规划数据库就是在计算机、服务器等硬件上存储的相关地理空间数据的总和。我们建立空间规划数据库就是为了将各类规划数据、图纸、地理信息等数据转化为计算机语言后,合理的、有顺序的存放在相关硬件介质上。就好比在仓库内分门别类的将物品存放。这样的好处是数据库调取内容方便、快捷,并且具有较高的易扩展性和独立性。空间规划数据库是后续建设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的核心,因此空间规划数据库的建设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的使用需要以空间规划数据库为基础,数据库是信息平台的内容支撑,信息平台的使用要以数据库的调用为前提。因此空间规划数据库的建设是搭建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的一项基础性也是一项核心工作,是连接空间规划成果与信息平台的纽带。 二、提出背景 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总体战略。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八项措施,其中明确提出要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开展9个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总体要求是编制统一的省级空间规划,为实现“多规合一”、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积累经验、提供示范。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推进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已成为党和国家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并放在突出位置加紧安排部署并持续推进。 《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明确六项主要任务,其中之一是要搭建基础数据、目标指标、空间坐标、技术规范统一衔接共享的空间规划信息管理平台。《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着力增强国家信息化发展能力,着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着力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加快推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建设“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各试点城市要在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同步完成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的建设。 三、建设流程 空间规划数据库的建设包括资料收集、数据转换、数据编辑、数据质检、数据入库,如下图所示。 资料收集数据转换数据编辑数据质检数据入库各种图形、图像、文本数据,规划成果数据。 针对各部门规划数据、各种类型的数据、不同坐标系的数据,进行必要的数据转换工作,统一坐标系统并尽量保持原始数据的信息量。 对空间数据进行数据的编辑和数据属性表的录入。 针对在数据转换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属性表字段问题,空间实体的拓扑问题,进行修改和修正。 在进行完上述工作后,把满足多规合一一张图标 准数据库的数据导入数据库。 空间规划数据库建库过程图

多规合一规划思路

“多规合一”规划思路 中研智业集团紧跟国家规划设计政策要求前沿,通过10余年经验,1500余项规划案例积累,结合较长时间的专题研究,以及实践主持青海省河南县等地“多规合一”工作,形成了自有的一套“多规合一”规划体系和实施路径。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工作会议精神为引导,围绕城镇建设空间规划改革的总要求,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规划,以专项数据库为支撑,以信息化为突破口,以规划立法、体系完善、体制创新为保障,着力构建由“一个技术报告、一张蓝图、一个数据库、一个平台、一套机制”组成的“五个一”空间规划体系,破解发展难题、优化发展格局,切实提高政府的空间管控能力,全面推进区域规划体制改革。 二、规划原则 坚持统一协调、求同化异的原则。“多规合一”工作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多部门协作、公众参与、各级政府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机构、工作模式、技木方法、信息平台,找准规划差异,依法依规,应调尽调。同时,充分吸收各规划的理念、技术、方法和已有成果,寻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大优势空间,实现各规划成果的全方位优化融合。 坚持底线思维、集约节约的原则。生态作为“五位一体”的重要一环,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的重要前提。因此,“多规合

一”工作应将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优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控建设用地增量,以批复用地规模指标为上限,合理确定新增用地规模。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互协调。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以破解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导向, 以深入调研为基础,针对区域发展建设现状,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乡镇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专题研究,找准“短板”和突破口,明确重点任务,有针对性地制定“多规合一”技术报告和规划控制协调体系,并突出区域特色。 坚持近实远谋、分步实施的原则。多项规划的协调统一,不仅是内容、指标、图纸的统一,还应保持目标和时限的一致性。编制具有统领功能的区域“多规合一”技术报告应将规划期限分为近、中、远期三个阶段,定出总目标、总指标、总布局,以及对应的控制协调体系,对应到三个规划阶段中去,体现规划在远近、虚实、深浅上的层次感和可操作性。 三、实施路径 第一步,制定“多规合一”实施方案,明确推进思路、目标及具体工作部署;第二步,进行“多规合一”基础性研究,完成《“多规合一”技术报告》编制及专题研究;第三步,完成“多规合一”“一张蓝图”工程;第四步,整合空间数据,构建专项数据库,建立区域空间规划管理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化实现“一张蓝图”管控全域。 具体如下图:

奥格多规合一平台与项目实施情况简介

奥格多规合一信息平台 奥格多规合一信息平台(APlan MPI)建设是多规合一整体工作内容之一,多规合一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信息平台的支撑,信息平台既是多规合一“一张图”协调、编制、管理和更新的辅助工具,也是多规合一“一张图”运行的载体,是落实“底线控制”的重要技术手段,是实现业务联动的枢纽与支撑。奥格多规合一信息平台是奥格智慧规划系列产品之一,它以多规合一“一张图”为基础,基于“1+N”分布式架构(“1”指的是一个公共平台,“N”指的是发改、规划、国土、环保、林业等业务子系统),实现各部门规划协调、数据共享、信息联动及业务协同。为统一各地市/县区空间规划体系、优化审批流程、促进行政审批体制改革,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提供系统支撑。 奥格公司于2013年成功研发国内首个“多规合一”信息平台(APlan MPI),目前该平台已在广州、厦门、珠海、云浮等城市上线应用,用户评价良好。该平台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多规合一”工作启动初期,编制单位可利用平台提供的差异图斑分析、会商调入调出等功能,辅助“多规合一”成果的生成与审定;在成果应用阶段,平台提供控制线检测、智能选址等功能,结合审批流程再造,可快速为建设项目精确匹配可用的指标和坐标,辅助行政审批的提速。奥格MPI,经过多个城市用户的使用之后,产品功能不断完善升级。 目前,奥格MPI功能稳定,性能良好,可快速完成部署交付用户使用,可在项目中标后30个工作日内完成平台部署。 附奥格实施项目案例,请参考: 1.广州市“三规合一”信息联动平台 广州市于2012 年开展全市“三规合一”工作,通过“三规合一”信息联动平台,实现了数据对接、信息共享及决策协同;保障了建设项目审批能够符合规划,使项目选址一目了然。平台具有以下特色: ?海量数据分析,快速发现差异 基于“多规”之间的拓扑关系,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比对海量图斑,快速发现

贵州省省级空间性规划“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方案

贵州省省级空间性规划“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方案 为认真抓好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签署的《省级空间性规划“多规合一”试点合作协议》的落实,推进我省“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重要意义 开展省级空间性规划“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有利于解决当前各类空间性规划在测绘基准、规划底图、技术方法、标准规范、编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不协调、不一致等问题。有利于整合各类空间性规划内容,编制形成覆盖全省域的“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建立统一规范的空间规划编制机制。有利于优化贵州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升政府空间管控能力与效率。 二、试点安排 选择六盘水市和三都县、雷山县开展试点。其中六盘水市以所辖县级行政区为单元进行试点探索,在统一县级空间规划基础数据和底图、制定空间规划编制技术规程、建立县级空间规划基础信息平台等基础上,将所辖县级行政区空间规划底图进行拼接,形成市级层面“多规合一”经验和做法;三都县、雷山县重点探索跨区域相邻县空间规划底图拼接的技术方法和衔接管理机制。在总结六盘水市、三都县、雷山县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安顺市和都匀市、桐梓

县、息烽县、威宁县、玉屏县、凯里-麻江(同城化)、独山县、兴仁县、贵安新区直管区,为省级空间性规划“多规合一”奠定基础。 三、试点任务 (一)构建基础平台。推进规划数据坐标系统、用地分类标准、空间规划底图、空间性规划制图标准等统一,实现多部门规划信息和业务管理互通共享。基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完成各类专题数据空间化处理、格式转换和坐标统一。基于测绘地理信息标准,有效整合住建、国土、水利、林业、交通、农业等领域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制定满足省级空间性规划“多规合一”需要的用地分类标准体系。利用“天地图·贵州”有效整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保规划、林业规划、交通规划、水利规划等各类规划空间信息,科学构建省级“多规合一”空间规划基础信息平台及相关业务系统。 (二)编制空间规划。系统梳理各类空间性规划内容结构,研究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编制省级空间规划的技术路径,探索“多规合一”的实现形式。按照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在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基础上,结合省域空间规划前期研究成果,精准确定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范围以及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科学绘制省域空间规划底图,研究提出差异化空间综合功能管控措施,在三类空间框架下有效整合各类空间规划、综合集成各类空间要素,统筹布局城镇发展、土地利用、基础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编制形成融发展与布局、开发与保护为一

“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技术标准

《道路车辆卡口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标准编制说明 《道路车辆卡口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内容涵盖了道路车辆卡口系统工程的全过程,内容完整、格式规范。《道路车辆卡口系统工程技术规范》总结了我省近年来道路车辆卡口系统建设的实践经验,吸收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是一部既具有实践性、适用性,又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住道路车辆卡口系统工程建设技术标准。 规范对道路车辆卡口系统工程的现场勘查、工程设计、施工、检验、验收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较好地贯彻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对我省道路车辆卡口系统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该规范的贯彻实施,对规范道路车辆卡口系统工程的建设,确保系统工程的质量,维护我省社会治安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 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系统设计,工程管理,系统调试,工程竣工文件,系统检验、验收,系统管理、维护、运行。 1.立项背景 道路车辆卡口系统是集通信、信息采集、传输。控制、管理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将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图像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卡口监控、治安管理、交通违法事件处理等业务中,通过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网络与原有系统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信息共享,统一管理。 道路车辆卡口系统工程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 工程设计规划需要从整体上对系统架构、数据传输、系统互联做出统一规定,可以有效避免标准不一、系统无法互联问题。 技术门槛低、厂商鱼龙混杂,没有服务能力的公司,根本无法保证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行业标准不全面,需对系统的架构、前端设备等做出准入要求,选择技术比较成熟,可靠性高的产品,摒弃较落后的系统。 我国已先后制定了GB/T 21255-2007《机动车测速仪》、GA/T 497- 2009《公路车辆智能监测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A/T 669.9-2009《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技术标准第9部分:卡口信息识别、比对、监测系统技术要求》、GA/T 833-2009《机动车号牌图像自动识别技术规范》、GA/T 959-2011 《机动车区间测速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但没有针对道路车辆卡口系统工程建设从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等一套完整的工程标准,编制的《道路车辆卡口系统工程技术规范》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2.立项论证 陕西省公安厅科技处组织召开了《道路车辆卡口系统工程技术规范》项目论证会。到会专家对实施该项目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经过充分的讨论和论证,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道路车辆卡口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的实施,可以实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分步施工,指标严格。该规范的编制和批准、发布、实施,将对我省交通、治安事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确保道路车辆卡口系统工程质量、维护社会安定,保障公民安全都极有意义。 在项目的可行性方面,我省已先后制定了二项相关地方标准,因此,制定《道路车辆卡口系统工程技术规范》标准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加之该项目编制组聚集了省内安防行业的一大批知名专家和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所以,该项目立项和实施方案是可行的。 3.项目的主要特点及实施后的效益 该规范是以我省安防行业为主体制订的第一部较系统的交通、治安安全防范设施系统工

“多规合一”和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

多规合一” 和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进展情 况的汇报 “多规合一”和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 ***XX 年8 月被正式确定为全国28 个“多规合一” 试点,今年年初,我市被纳入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范围,按照国家部委“多规合一”工作及省、市关于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的相关要求,我市专门成立了*** “多规合一”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推进“多规合一” 和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以及XX 年试点工作计划任务,多次组织召开“多规合一”及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推进会,成立8 个调研组,分别就户籍制度、城乡规划、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生态环境、产业发展、住房保障等方面开展深入调研论证,为我市“多规合一”规划编制、统筹城乡综合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打好基础。 一、“多规合一”工作进展情况 *** 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油田开发历史长、范围广,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多年积累的一些原来没有明显迹 象的继发性影响开始显现。急需通过推进“多规合一” 试点,有效实行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实现增长方式的转

变,确 保玉门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两促进。根据国家四部委“多规 合一”试点工作总体部署及省、市相关工作要求,*** 严格按照既定的工作进度计划,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1、工作准备阶段:组织发改、住建、环保、国土等相关部门,于XX 年11 月编制完成了《*** “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于12 月分别通过XX市政府、省住建厅及国家环保部审查。客观分析了当前玉门经济发展客观实 际,制定了试点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和保障措施,全面指导 试点工作的开展。 2、工作启动阶段:XX 年3 月,通过公开招标,确定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规划编制工作。相关单位配合 规划编制专家多次开展现场调研、部门座谈,收集大量详实 的基础资料,详细了解掌握了我市产业发展、城乡规划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空间管控等方面实际情况,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规划研讨阶段:规划专家组通过对基础资料及数据进行汇总梳理,开展多规差异分析,提出初步解决思路,并多次与*** 相关部门座谈交流,研究可行性规划方案,于XX 年5 月形成了《*** 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初步框架文件》和《*** “多规合一”试点改革方案》,5 月底通过了XX 市政府、省住建厅审查,6 月2 日通过了省发改委和环保

多规合一工作实施方案

多规合一工作实施方案 一、工作的紧迫性 1.“新常态”倒逼城镇发展方式转变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诸多城市问题,如:建设用地使用的粗放低效、城市“摊大饼”式的扩张、生态环境的恶化、社会矛盾增多、地方政府性债务加大引发金融风险加剧等等。目前,的城镇化率已达到65.1%,同时,的建设用地面积达到384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强度已近30%,邻近土地开发临界值。土地、环境资源瓶颈,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制约。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城市发展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空间资源的使用和管理将从传统的拓展增量,向充分整合资源、有效盘活存量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尽快开展“多规合一”,实现资源的梳理盘活、科学统筹、集约利用。 2.规划空间冲突严重,项目落地难 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于编制审批部门、技术标准和规划期限的差异,存在很多矛盾。体现在:一方面,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城镇增长边界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建设用地边界存在很多差异;另一方面,考虑到基本农田保护的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部分区域建设用地边界相对分散,建设用地的集聚集约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如文化片区、南部新城等,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的是城镇建设用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有不少图斑是耕地。迫切需要通过“多规合一”,优化耕地和建设用地布局。 3.主城区管理主体多元,规划统筹协调难 我市主城区的建成区面积达到97.6平方公里,总体呈“内居外工”的格局。但涉及多个行政管辖主体,仅三环路范围内就存在市级层面、虞山镇政府、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服装城管委会等多个主体,三环路外围

涉及高新区管委会、高新园管委会、虞山镇、古里镇、尚湖镇的管辖范围,部分区域界限不清或者责权交叉。由于管理主体的多元化,造成城市建设发展在整体性、协调性和规范性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不同利益主体间既有协同又有矛盾,开发建设更多的是立足自身需要和诉求,规划部门难以实现有效的管控和协调,需要通过“多规合一”明确各管理主体的责任边界和管控规则。 二、工作的可行性 (一)规划基础 1.“美丽”战略规划奠定“多规合一”工作的战略引领 20**年11月我市开始组织“美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以下简称“美丽”战略规划),战略规划对于凝聚全市各部门、各阶层的共识,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愿景和定位奠定基础。战略规划所构建的空间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空间结构和布局奠定了“多规合一”的空间基准。“美丽”战略规划做为城市顶层规划,是全市各部门开展“多规合一”工作的共同基础和基准,是“多规合一“工作的战略引领。 2.各类规划基础较好,为规划整合提供扎实的工作基础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年3月由市人民政府发布实施,十三五规划于20**年8月已经启动,目前正在前期的课题研究当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30)》20**年8月通过省政府批准,由于城市发展需求,即将准备下一轮的修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20年)》于20**年底编制完成,20**年6月由省政府正式批复。《市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于20**年编制完成,并于20**年获市政府批复。同时,20**-20**年间,我市编制完成综合交通、社会事业、环境卫生、市政综合管线等一系列专业专项规划;并基本实现控规编制的全覆盖;各镇(板块)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村庄布局规划)、综合整治村庄规

基于信息数字化的“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以武汉市为例

基于信息数字化的“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 ——以武汉市为例 摘要:以武汉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为例,重点探讨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平台建设及系统应用。该信息平台以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成果为基础,通过发改、规划、国土、住建、交通、环保、水务等30多个部门,12个行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以数据服务的方式与区内各部门业务系统之间实现同步数据交换,解决众多规划缺乏衔接、彼此交叉、内容冲突等问题,达到提高行政审批速度、辅助项目选址、保护生态环境、集约节约用地和推进城乡可持续发展等目的。关键词:信息平台;多规合一; 规划信息化是“信息化”在城乡规划领域的具体体现,随着规划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规划信息化建设将朝着城乡规划管理信息化流程化方向发展[1]。规划信息化走过了两代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全国正迎来第三次信息平台变革——“多规合一”信息平台。 据统计,我国经法律授权编制的规划至少有83种,“十五”期间,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审定了156个行业规划,省、地(市)、县级地方政府编制了7300多个各类地方性规划。当前国内的空间规划体系存在着城乡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保规划等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的弊端,以及用地布局的目标、指标、坐标、限标“四标”关系的不协调,虽然国内各类规划管理部门相继建立了自身的管理信息系统,但大多以本部门的业务数据为主,整合的数据资源仍相当有限,单一部门规划数据信息平台无法真正做到多类规划的协调管理[2]。 针对以上问题,德国在20 世纪初最早开展,发展至今已有德国、

英国、以色列、荷兰、日本、法国、丹麦、新加坡、韩国等众多国家形成各自的国家级空间规划[3]。我国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提出,“要求协调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类规划的关系,建设多规合一信息平台” 1 背景 2013年12月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指出“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限定城市发展边界、规定城市生态红线,探索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的“三规合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则明确指出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推动有条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等的“多规合一”[4]。 随后便开展了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选取了全国28个市县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工作,要求“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环境规划等规划“多规合一”的具体思路,研究提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多规合一”试点方案,形成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同时,探索完善市县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相关规划衔接协调机制。”2017年1月的《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中强调要形成一套规划成果、研究一套技术规程、设计一个信息平台、提出一套改革建议。 武汉市规划局成立于1978年,武汉市国土局成立于1986年,1988年起两局合署办公。除2007-2009年因机构调整职能短暂分离外,长

城乡“多规合一”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

城乡“多规合一”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 一、概述 “十三五”规划要求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强化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学设定规划目标指标,积极推进市县规划体制改革,坚持开放民主编制规划,使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符合发展规律,更加反映人民意愿。 城乡“多规合一”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是“十三五”规划背景下针对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划的协调工作,其主要工作任务是依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通过充分协调和衔接城规、土规、环保规划,以信息化平台为依托,形成统一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建设用地增长边界控制线、生态控制线、产业区块控制线、基本农田控制线等“控制线”管控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多个规划联动目标,促进城乡空间合理布局,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政府行政效能的提高。 城乡“多规合一”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建设近期目标为充分利用发改委、规划局、国土局、环保局的现有成果,建立一个“多规合一”信息化互通机制,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将各规划叠加,并协调消除各规划存在的矛盾,为发改、规划、国土、建设、水务、交通等部门审批过程中的沟通和协调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撑。

城乡“多规合一”信息化管理平台总体结构(图) 二、城乡多规合一信息化平台体系架构 城乡“多规合一”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是“多规合一”、“一张图”的载体,是实施“多规合一”协调机制和控制线管控规定的技术保障。多规合一信息平台为规划决策服务,与项目审批流程衔接,旨在促进政府决策效率、便民服务的提高,。 城乡“多规合一”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实现对服务的集成和灵活管理,构建“1+N”的分布式平台架构,将发改、国土、规划、环保等多部门多源异构、多尺度、多时相、不同分辨率的规划空间资源有机地组织起来,实现海量存储、高效管理与持续更新。

玉山县空间规划暨 “多规合一”编制工作方案

玉山县空间规划暨“多规合一”编制工作方案 城市空间规划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重大改革,它是以城乡规划为基础、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目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边界、生态保护红线为底线,消除各类规划之间空间差异,形成规划统一衔接、集约高效、功能互补、覆盖全域的空间规划体系,真正做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切切实实地提高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为引导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根据饶规字【2017】42号文件和玉生态【2017】1号文件要求,结合省政府办公厅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玉山县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一、工作任务: (一)突出战略引领,优化空间布局。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把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节约集约用地等作为规划的重点,破除行政界线和部门壁垒,统筹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农田等各类管控红线,统筹规划全县产业功能分区、城镇布局结构和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限定开发建设边界并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空间结构。 (二)协调各类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围绕中央关于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工作的要求,以问题为

导向统筹协调各类规划,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水资源和湿地保护规划等资源环境约束性规划;水、电、路、气、通信、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规划;以及主体功能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等空间规划,全面梳理并统筹解决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等问题,把各部门规划落实到一张蓝图上,实现全县建设发展“一张蓝图干到底”。 (三)构建信息平台,强化空间管控。建设玉山县“多规合一”信息管理平台,服务于全县空间规划编制审批与实施管理,强化空间规划实施管控能力。把“多规合一”蓝图统一接入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环保、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强化空间规划信息数据资源的集中管理,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和协调管理机制,实现所有涉及空间资源配置和布局安排的规划编制、修改、实施管理等在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上完成。 二、工作进度安排 从工作启动到完成,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前期工作阶段(2017年7月底前):主要工作包括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确定规划编制单位(《玉山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该院规划技术力量强,对我县整体情况较熟,因此确定玉山县空间

县级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设计与实现

76Research papers 研究论文 【摘要】多规合一信息平台是多规合一成果应用的信息技术支撑载体,本文通过分析浏阳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的建设实践, 从多规合一重点解决的问题出发,从系统目标、系统架构、功能设计、数据建库、关键技术等层面进行探讨,并从中总结提出多规合一信息平台的建设思路与方法,抛砖引玉,以期对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多规合一;信息平台;系统架构;功能设计 1.前言 目前我国规划类型过多、职能重叠、决策分散、缺乏衔接等问题已明显制约规划作用的发挥。针对这些问题,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等均提出推进市县规划体制改革,探索“多规合一”,形成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2018 年3 月 13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自然资源部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监管,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等,自然资源部的建立囊括了8个部委的自然资源的监管和空间规划职能,从“合一”到“统一”,部门调整才是“治本的改革”,更是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为响应国家深化改革要求,浏阳市会同长沙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着手开展“多规合一”统筹研究工作,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加强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衔接,本着“统筹建设、共建共享、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统一标准、互联互通”的原则统筹推进多规合一工作。 长沙市人民政府将开展“多规合一”工作 列为2018年对浏阳市绩效考核任务。 2.系统目标 浏阳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设项 目主要内容为规划蓝图系统和联审运行机 制建设,并与长沙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 无缝对接。具体包括总体设计(含市域范 围内园区)、需求调研及平台的研发、安装 部署、试运行和优化、培训及技术支持工作。 2.1以多规平台实现各部门数据共享融合 该系统涵盖蓝图展示、空间治理等方 面的应用,实现对“一张蓝图”工作成果 可视化表达和空间辅助决策分析等应用。 实现对基础地理数据、多规合一成果数据、 各部门规划成果数据、各类专项规划成果 数据的检测、入库及更新维护管理,形成 多规合一成果库,保障数据质量和有效动 态更新。通过浏阳市多规平台建设,对多 规合一编制成果进行展示,形成浏阳市空 间管控和治理的统一数据库,形成统一的 空间管控秩序与规则,全面促进浏阳市各 部门间数据的共享融合。 2.2以多规平台实现各部门联动审批 通过整合、搭建多部门协同审批的统 一办公平台,破解审批效能问题,实现多 部门联动审批,促进部门协同审批、信息 共享、实现全生命周期监管,提升行政效能。 2.3以多规平台推动“智慧浏阳”建设 工作 多规平台作为浏阳市智慧城市建设的 重要组成部分,将搭建一个覆盖市区多部 门、多主体的“协同治理”工作平台,进 而不断推动全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 3.系统架构 系统的结构设计在逻辑上将系统分为 四层,自底向上依次为运行支撑层、数据层、 服务层、应用层。采用多层的设计混合开 发模式,使系统达到紧密关联、松散耦合、 逻辑复用、标准定义的目的。如下所示仅 列出了数据层、服务层、应用层: 梳理各级现有平台,找准“多规合一” 县级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设计与实现文|湖南省浏阳市城乡规划局曾玉龙;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曾亦罗 图1系统总体架构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