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客家方言概况

梅县客家方言概况
梅县客家方言概况

梅县客家方言概况

财经传媒系汉语言文学(经济秘书)王丽萍141602127

摘要:客家方言是中国汉语八大方言之一。客家先民南迁以后,多在福建西南部、江西东南部和广东东北部为原居住地,定居于偏僻闭塞的山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受外来的渗透较少,而且在与当地的畲、瑶等少数民族的交往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因此保存了客家人固有的文化礼俗,同时也形成了独立的客家方言。客家方言是以梅县话为标准音的。梅县话属客家方言,而且是客家方言的代表、标准音

关键词:梅县客家方言来源、语音、词汇、语法

一、梅县客家方言的来源

客家先民是中原的华夏民族,在近千年的五次大迁徙中,最终形成汉族(华夏族)的一个新民系。他们的先祖多是因中原战乱等原因而从中原南迁赣南,闽西,粤北地而形成的一个汉族新民系。一个新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方言。

客家人民大多数是从中原迁徙而来的,由于所住地区大部分是山区,帮能保持其传统观念,如文化、礼俗、语言等,但客家人的多次迁徙,在汉语区沿途停留,难免受到其它方言的影响,加上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所以当今客家话有许多其独特的地方,接下来,将论述的是梅县客家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特征。

二、梅县客家方言的语音、语法特点

(一)梅县话的声母有17个(包括零声母)b、p、m、f、v、d、t、n、l、z、c、s、g、k、ng(以及ng的变体)、h、零声母

梅县话声母特点:

1、没有普通话所具有的舌尖后音[zh ch sh]和[r]

2、[zh ch sh] 、[g k h]与齐齿呼相拼的字,其声母与普通话里的[j q x]相对应。

3、舌根音[g k]与齐齿呼相拼时,其发音部位有前移现象,与开口呼或合口呼拼合时,发音部位一般不前移。

(二)梅县话的韵母有74个,其中“开(元)尾韵”22个,“鼻尾韵”26个,“塞尾韵”24个,自成音节的“鼻韵”2个。

梅县话的韵母有如下特点:

1、没有“撮口呼”。普通话读撮口呼的字,梅县话大都读成齐齿呼,少数读合口呼。

2、 I和i都能与[z c s]相拼,是两个音位。

3、[-ian]和[-iat]只与声母[g k ng h]相拼,[-ien]和[-iet]只与[g k ng h]以外的声母相拼,构成互补关系。

4、有自成音节的鼻韵[m]和[η],它们不跟任何声母相拼。

(三)梅县话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平声和入声各分为阴阳,共有六个声调。

三、梅县客家方言词汇特点

(一)古词语的运用传承

1、日常口语中普遍使用地古词语有索(绳子)、禾(稻子)、乌(黑)、面(脸)、食(吃)、饥(饿)、朝(早晨)、昼(中午)、行(走)、沸(沸腾)等。

2、在客家话的词汇中,还保存着许多古代词语或各地的方言词。有一部分是客家方言独自保留的古词语。例如:噍(咀嚼),薮(窝),掮(肩挑),晡(下午或傍晚),拗(折)等。

3、有一部分客家方言的有音无字的词语,可以从古典词曲小说中找到语源。例如:贡脓——客家话指疮口内腐烂生脓的意思

(二)方言词语的创新

一大批方言词语是由于反映本方言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状况、风俗习惯、土特产以及不同的造词习惯所形成的,例如:雪枝(冰棍)、猪红(又叫猪旺,即猪血,流血是忌讳的,因而改用表示吉利的红或旺来称呼)长生板(棺材)、丹(中药方,吃药是不吉利的事,因而反药方改成为仙丹的丹。)、目汁(眼泪)、睡目(睡觉)、食朝(吃早餐)、食昼(吃午饭)、食夜(吃晚饭)、禾秆(稻草)等。

(三)词——构词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词素次序、重叠式、附加式和单复音词等方面。

(四)单音节词

词形上,有些客家方言是单音节词,但在普通话中是双音节词,如禾(稻子)、杆(稻草)、屋(房子)、喙(嘴巴)、颈(脖子)、被(被子)、衫(上衣)、裤(裤子)、袜(袜子)、面(面条)、台(桌子)、慌(慌张)、衰(倒霉)、紧要(要紧)、利(锋利)、净(干净)、透(休息)、阔(宽阔)等。

参考文献:

[1] 温昌衍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D] 暨南大学学报济南 2001年

[2] 万海燕论赣南客家话与汉语方言及普通话的相互关系[D]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南昌 2003年第04期

[3] 张光宇东南方言关系综论[J] 方言 1999年01期

[4] 刘纶鑫,田志军客赣方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南

昌2003年02期

[5] 温昌衍客赣方言关系词与客赣方言的关系[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南

昌2003年02期

[6] 谢留文客家方言的语音研究[D]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2002年

[7] 温美姬梅县方言古语词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武汉 2006年

[8] 李作南客家方言词汇说略[J]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内蒙古1982年

Z1期

[9]罗肇锦《客家语法研究》[M] 学生书局台北 1984。

客家话的介绍

客家语 客家语(Hak-ka-ng?),简称客语(Hak-ng?),在非正式场合又称客话、客家话等,在部分地区还称涯话、新民话、广东话(或土广东话)、怀远话、惠州话(广西等地)等,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一种声调语言(国际语言代码:ISO 639-3 hak)。 客家语言一般认为在南宋便初步定型],直到20世纪才开始定名为客家语。语言学者 对于该将其归属至汉语方言,或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特别在中国国内,被认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语言学术研究中,以梅县话为代表,但现实中惠阳话影响较大;在台湾以四县腔为代表。 客家语集中分布在粤东、闽西、赣南,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含台湾),以及马来西亚等国一些华人社区。 历史上,客家语曾是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境内主要流通语言之一;曾是太平天国的“国语”,广泛用于其官方文书中[3]。因客家人传统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客语的传承曾一度依赖 于不受外界干扰的封闭社会和口口相传的严厉祖训。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封闭社会被快速的城市化瓦解,传承客家语的传统法则也在信息时代逐渐被抛弃,客语因此成为世界上衰落最快的语言之一。台湾地区曾于1988年发生了还我母语运动,后来逐步发展客家语现 代媒体,使客语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客语流行音乐的诞生和发展,公共生活领域(如广播电视、交通服务)语言服务的出现等,使客语走出封闭,迈向现代化,融入了时代潮流。目前,客家语是台湾官方语言,苏里南法定语言。 定义 属性 客家语(英文:Hakka Chinese,客语白话字:Hak-ka-ng?,客语拼音:Hag5-ga1-ngi1),简称客语(Hak-ng?),非正式场合又称客家话、客话(但客话在一些场合、地区另有所指而非客家语),在一些地方又有涯话(即厓话[7])、雅话、土广东话(广东话[8])等称呼,是汉藏语系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或汉语方言)。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客家语归属至方言,抑或是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在中国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的一支语言;在中国国内则认为是汉语七大方言(官话、客语、粤语、赣语、湘语、吴语、闽语)之一]。此语言历史悠久,一般认为,在南宋便初步定型;而正式被定名为客家语是20 世纪的事情。 客家语是汉族客家民系(包括粤东客家人、东江水源人、粤西-桂南涯人、四川广东人)的母语,分布区域非常广泛,遍及中国东南沿海、南部、西部等省份、香港新界北区、台湾、海外客家人移民地区(如毛里求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等。)。但因为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流行文化,客家语在中国北方的知名程度远不如粤语、闽南语高。 特殊作用 客语的特殊作用,就在于它是客家民系的认同标志。

赣南客家话

赣南客家话 分布特点 赣南各地的客家话虽然都具有客家方言的基本特征,但是无论在语音上和词汇上均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内部的差异性,除受历史行政区划的影响外,与居民的迁徙时代及来源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从整体上来说,赣南客家话可以分为中心片和环形片两大层次。中心片包括赣县、南康、大余、于都、兴国南部、信丰北部、上犹和崇义两县东南部。其方言内部比较统一,在历史上这些地区虽然曾分属南安府和赣州府,但我们很难找出区分两府方言的突出特点。在环形片内部,又可以再分为宁石小片、散形小片和交叉小片,宁石小片包括宁都、石城两县;散形小片包括定南、龙南、寻乌、会昌东南部、瑞金东部、上犹和崇义两县的西北部;交叉小片包括中心片和环形片的交接地带,即信丰南部、安远、会昌西北部、瑞金西部、兴国中北部,它们既有环形片方言的某些特点,同时又有中心片方言的某些特点。中心片以元明时期从赣中迁入的居民加上一部分唐宋时期迁入的北方居民为核心,在语言特征上与赣中方言有许多相似之处。虽然中心片内也杂居着明末清初闽粤倒迁客民,在语言上也受到了影响,但总的来说,他们还是保留着自己语言的原有特点,而将闽粤倒迁客民的语言同化了,他们自称说的是“本地声”,称对方说的是“兴宁声”、“河源声”、“福建声”等等。环形片的宁石小片基本上以晋至唐宋

时期迁入的居民为基础,保留着唐宋语言的基本特点。交叉小片是几个时期迁入的居民聚居之地,但又受明末清初移民的影响较大。散形片是明末清初闽粤倒迁客民集中的地方,他们迁来的时候就自成村落,因而基本上保留了原来的风俗习惯,保留了闽粤客家话的基本特色。在一些边缘地区,因受邻方言的影响,往往具有邻方言的一些特点。例如:宁都的肖田、东韶两乡,因与赣方言区的南丰、宜黄、乐安等县接壤,故其方言赣语的成分很浓;会昌的周田乡一带,因靠近闽西,其方言与武平客家话相似;定南的九曲,天花及龙南的杨村一带则与粤东和平县相邻,其方言亦与和平相似;大余西南的游仙一带,地接南雄,方言与南雄相似;崇义的丰州一带,与湖南汝城为邻,其方言亦与汝城相近。 编辑本段词汇特点 与闽西、粤东的客家人一样,赣南客家人也讲“话”。“”〔ηai〕,是客家话特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因此,“话”就成了客家方言的代名词。赣南客家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相同的地方很多,但无论在词形还是在词义方面,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 。 1、单音词比普通话多 如: 被(被子)皮(皮肤)晓(知道)地(坟墓)禾(稻子)衫

客家方言研究

鲁东大学文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语言调考查与研究》课程论文 课程号:1101020 任课教师王宝刚成绩 论文题目:客家方言语言研究 (题目要求:手写。) 正文 (正文要求:打印;另起一页;页面横排,分两栏,留装订位置。每页上都需手写学生信息,包括: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等。 )

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使用方言的人口约占汉族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客家方言是汉族语言的一个分支。了解客家方言有助于了解古今汉语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也可以使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现代汉语的构成及其特点,这对于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民族史、文化史的研究起着一定的作用。本文将从词汇方面论述客家方言的特点,主要包括古词语的运用、方言词语的创新、词汇意义的差异、语法意义的差异、构词的差异这五个方面。他们的先祖多是因中原战乱等原因而从中原(河南,安徽,山东)南迁赣南,闽西,粤北地而形成的一个汉族新民系。后又因战乱和人口膨胀等原因一部份又从这三地继续迁往全国其他省份以及东南亚,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广东东部和北部、广西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台湾、四川和湖南部分地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以及美洲的华侨、华裔中也有使用者。使用人口约3700万。客家话以梅县话为代表 如上所述,客家人民大多数是从中原迁徙而来的,由于所住地区大部分是山区,帮能保持其传统观念,如文化、礼俗、语言等,但客家人的多次迁徙,在汉语区沿途停留,难免受到其它方言的影响,加上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所以当今客家话有许多其独特的地方,接下来,将论述的是客家方言的语音和词汇方面的特征。 先从语音上来看: (一)于都客家方言中的叹词的归纳从语音角度来划分,于都客家方言中的叹词可归纳为单音节叹词、双音节叹词和多音节叹词三类,具体如下: 1.单音节叹词有亥[xai51]、、的[ti35]、、嗯[en51]。 2.双音节叹词有哦喉[o33xo35]、妈嘞[mɑ55lei55]、啊嘞[ɑ55lei55]、。 3.多音节叹词有妈嘞家嘞[mɑ55lei55t??ɑ55lei55]、啊呀嘞[ɑ55i??55lei55]。于都客家方言中的叹词的语义特点叹词是要表达一定的情感或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因此,我们可以大致将叹词分为表情感的叹词和表指示的叹词两大类。 (二)表情感的叹词 1、亥[xai51](发音短促) 1表惋惜之情。例句:亥,冇哩哇!(亥,没有了哇!) 2表失望的感情。例句:亥,考得介差!(亥,考得那么差!) 3、哦喉[o33xo35] 1表惋惜之情。例句:哦喉,介荷包跌了哩哇!(哦喉,我的钱包掉了!)2表示突然想起忘带了某物或忘了某事。例句:哦喉,记蒙!(哦喉,我忘记了!) 4、啊嘞[ɑ55lei55] 表惊讶之情。例句:啊嘞,[niu??55]处的样子哟!(啊嘞,怎么这个样

浅析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及语音特点 - 定稿 -

目录 一、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 (2) (一)特定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各县客家方言的分布特点 (2) (二)粤北最具代表性的纯客市、县、镇 (3) (三)粤北各县市客家方言的形成的历史根源 (4) 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特点 (5) (一)从客家方言的源流去溯源客家方言的传播 (5) (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在传播中显示出的特点 (6) 三、客家方言的常见语音、词汇特点 (7) (一)声母韵母的发音特点 (7) (二)客家方言的词汇特点 (8)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毕业论文提纲 浅析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及语音特点 10级语教5班101305048 邓红玉 引言 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或“客话”,个别地方也称“催话”、“麻介话”、“新民话”、“土广东话”。它是汉语七大方言中内部比较一致的一种方言。在粤北地区很多地方都属于客家方言区,其中广东韶关境内就分布着许多纯客县市。从根源追溯客家方言在粤北地区的发展和传播,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变更,客家人在粤北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也因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而使客家方言在各个地域之间不断的发展壮大。但交通的闭塞使得客家人无法与外界更好的沟通,因此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语言又存在着各自的差异性。 正文 一、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 (一)特定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各县客家方言的分布特点 (二)粤北最具代表性的纯客市、县、镇 (三)粤北各县市客家方言的形成的历史根源 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特点 (一)从客家方言的源流去溯源客家方言的传播 (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在传播中显示出的特点 三、客家方言的常见语音、词汇特点

(一)声母韵母的发音特点 (二)客家方言的词汇特点 结语 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虽然都具有客家方言的基本特征,但是无论在语音上和词汇上,县与县之间,甚至村与村之间均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内部的差异性,除受历史行政区划的影响外,与居民的迁徙时代及来源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对客家方言的研究,有利于客家方言更好的发展。客家方言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我们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发展。粤北地区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粤北客家文化,我们应该重视和发展,同时客家话作为粤北地区纯客县的一种标志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那么我们更应该把客家文化、客家方言保存好,发扬好。 客家文化是一种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文化,客家话在日常的生活中更是作为文化载体在传播发展。客家文化是民族特色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客家方言更具民族特点,在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

韶关是广东省北部重镇

韶关是广东省北部重镇,北接湖南、江西,南连珠三角,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金融生态市和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生态发展区。辖浈江区、武江区、曲江区、仁化县、始兴县、翁源县、新丰县和乳源瑶族自治县,代管乐昌市和南雄市,共11个街道办事处、93个镇、1个民族乡。全市土地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08年末户籍人口323.09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24.8万人。少数民族44个,以瑶族、畲族为主。韶关市区面积346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1.5万人,是广东省规划建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韶关都市区的核心城市。 韶关有着古老的文明,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公元前111 年设曲江县,至今有2100多年的城市历史。三国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设始兴郡,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设韶州府,因州北名胜韶石山得名,以后历朝沿袭。民国时期先后设广东省南韶连绥靖区、南韶连道、岭南道、南韶连行政区、北区、西北绥靖区、第二行政督察区等。1943~1945年设省辖韶关市,为广东省临时省会。1949年11月,广东省设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辖韶关市、曲江县等17县市。1950年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更名北江专区,1952年后改设粤北行政区、韶关专区、韶关地区。1975年韶关市升格为地级市,辖曲江县。1983年撤销韶关地区,所属县并入韶关市。1984年起辖3区9县3自治县。1988年起辖3区8县。2004年5月起辖3区7县(市)。 韶关大地孕育了陈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名臣余靖等杰出人物,唐宋诗人韩愈、苏东坡、杨万里等都曾留下歌颂韶关山水的名诗佳作。孙中山先生曾两度率国民革命军在韶关誓师北伐。毛泽东、朱德、邓小平、彭德怀、陈毅等革命家都在韶关战斗过。 韶关是古代中原文化和南方百越文化交汇之地,客家民系的聚居地之一,保存有客家围楼300多座。韶关以粤方言和客家方言为主,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内部交流还保留着本民族语言。 韶关山川秀丽,名胜遍布,拥有世界级、国家级景区景点17处,省级及省级以下景区景点100多处,已开发的有20多处,形成“名山、温泉、风情、佛韵”的旅游特色。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位于仁化县境内,面积290平方公里,是广东省面积最大、景色最美的风景区之一。“禅宗祖庭”南华禅寺有1500多年的历史,六祖慧能曾在此弘扬禅宗佛法长达37年。寺内供奉着六祖慧能的真身,保存着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佛教经典《六祖坛经》和众多文物,在全国乃至东南亚佛教界都有重要地位。南雄珠玑巷是珠江三角洲居民的发祥地和千百万海外同胞的祖居地。乳源必背瑶寨是海外瑶胞的发祥地。始兴满堂客家大围是广东规模最大的砖瓦结构围楼,被誉为“岭南第一大围”。境内温泉众多,水质好,流量大,是中国地热水资源最丰富地带之一。 省政协委员梁积福提出了一个釜底抽薪之计。他说,2005年发生韶关冶炼厂镉污染事件

方言研究

浅析我国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如皋分院中文与社会科学系徐静静 【摘要】近几十年来,我国在各地大力推广普通话,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方言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社会上出现了若干观点,部分专家认为大力推广普通话可以完成民族语言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而另一部分专家呼吁保护方言这种历史文化的载体,在传承和保护方言的同时合理推广普通话。本文试图从以上几种角度出发,对方言的存在意义进行讨论,进而对如何保护传承方言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方言;现状;保护与传承 一、引言 方言的起源应该就是语言的起源。最先的方言实际上就是语言,当然,最先的语言实际上也就是方言。语言刚刚产生,分化与统一都还谈不上,语言和方言就是一致的。语言的统一和分化,往往和社会的变迁联系在一起,社会的变迁,语言就发展、变化,逐渐就产生了语言的分支———方言。 二、我国方言的现状 我国的汉语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由于历史与地理条件的影响,根据语言特点可分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有此可以看出,汉语的分布也存在相对分散的南北差异。 为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大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

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普通话。语言交流的障碍消除了,普通话成为我国正式的官方语言。但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竟将其与保护方言对立起来,致使近年来中华民族语言的多样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很多地方的方言都在逐渐消失,一些少数民族甚至发展到了只有几个年过古稀的老人还会说方言的情况,一旦这些老人百年之后,这些地方的方言也将彻底成为历史。 方言日渐衰微,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普通话的冲击:大力推力普通话是现代人交流的大趋势,而且讲普通话是从孩子抓起,这固然是件好事,但随之也会带来方言的萎缩。 2、部分人主动选择放弃方言:农民进城打工者遍布中国甚至世界,一些青壮年纷纷告别了故乡走进了城市,在家留守者大多数是老人。随着国家逐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给这些打工者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于是这些打工者进入城市后更愿意在城市扎根下来,自然而然的就放弃了方言,从而讲起普通话。 3、以普通话为主流的交流日趋密切:我国的大交通已经建成立体便捷的交通体系,全国各地的县级以上城市都慢慢加入了这样便捷的交通网,交流联系上日益密切,民众迁移变得更加容易,各地都可以逐渐成为一个个不同大小的移民区,这更加速了方言的消亡速度。 4、以普通话为基础的外语热潮兴起:近年我国的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必然会掀起一股又一股的外语热,讲外语及外语的翻译也是以普通话为基础,所以这也会加快方言的消亡。

客家话

客家话 种类 生活在东江流域的惠州、河源等地的客家人,使用的客家语言,有两种。一种是与梅州客家话有细微区别的语言,称之为"水源音"。也是客家先民来到岭南后逐东江水而居所使用的一种语言。秦始皇发动五十万兵马南征时,赵佗带领一支人马在江西南部驻扎,在赣江上游的桃江或贡水濂江、湘水,通过定南水、寻乌水下东江,任为龙川县令。东江流域的客家人自秦汉以来一直至今所使用的"水源音",同时又叫做"蛇话"。赵佗,又称赵他,无论是"佗"还是"他",实际上都是指"蛇"。《说文》释:"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古岭南为南蛮之地,到处瘴疠,虫蛇满地,人们"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汉书·地理志》)1996年在东江边发现恐龙蛋化石后,1999年又发现恐龙化石,说明远古的东江流域是恐龙的故乡。化石历史科学地说明远古的东江流域为龙蛇之地并不为过。人们说赵佗时的话语,自然就是说"蛇话"了。河源佗城水源音客家话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客家话,可以说是秦朝军队到达广东后的最古老的客家口音的承传。河源、惠州水源音客家话(也称为"老客语")与离之千里与广州方言区千年隔绝的梅州大埔(东晋时期建县)、福建诏安、饶平客家话十分一样,而与梅州音客家话略有区别。这一种老客家话,其发音干脆利落,

富于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听之,仿佛让人听到了几千年前古中原的金戈铁马之音,仿佛使人听到了几千年前的关中地区流行的周朝雅言之音,非常具有刚劲强健之气,实在值得广泛推广。与梅州客家话相比,是一种更加古老的客家话(古龙川,地跨粤中、粤北、粤东、赣南、闽西、闽南等漫长而广阔的地带,这一带的先民,就是古中原地带所带来的古老的语言(来自古中原的客家话,形成于秦汉时期)。 另外一种是梅州市区(含梅江区、梅县区)梅城口音的梅州话,相对水源音老客家话,则相对显得柔和一些。相对于水源音客家话而言,梅州客家话是一种新客家话(形成于宋朝)。如果说水源音客家话富于男子汉的阳刚之气,那么,梅州音客家话则相对显得有两分女性的阴柔。如果这两者完美结合,则可保客家话永葆生机和活力。惠州、河源、东莞客家先民南迁路线,一条是从陕西关中地区直接进入,一支从中原再经过韶关而来,一支大致沿淮河、过安徽、抵福建、江西、到广东梅州一带,再转到惠州。从梅州来的归善(今惠阳)客家先民,其南迁的路线,大致上是沿淮河到达安徽南部,再到福建、江西边界,然后来到广东梅州一带,最后再由梅州市区(含梅江区、梅县区)一带迁移到这块风水宝地,安居在高潭、安敦、多祝、白花、梁化、新庵、稔山、平山、良井、永湖、麻溪坑、淡水、镇隆、龙岗、坪山等山区、半山区。如果惠州、河源客家话与梅州腔客家话实行完

我国7个方言区

我国7个方言区 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都是不一样的,自然各个地区的语言习惯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地方语言我们称之为方言,语言学界将我国总共划分成了7个方言区域,分别为: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贛方言和粤方言。如果按使用人口数量排序的话,第一名官话方言是毫无争议的。(参考图1) (图1) 一、官话方言 使用人数:100000万+ 官话方言——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北方语言统称,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内部一致性较高,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也最多,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5%。 官话方言又被称之为是北方方言,不仅辐射范围最大,使用的人口也是最多的。要知道,我们平日里所说的普通话,就是从官话方言演变而来。如果将官话方言细细划分的话,还可将它分为东北话、北京话、河南话和西南官话等。 (图2) 皖西南和湘西南等地区,赣方言主要形成时间是在我国历史上的宋朝时期,发展到现在它的使用人数并不算很多,大概在5500万左右的样子。 二、湘方言:4500万+ 湘方言——又称湘语或湖南话,主要分布在湖南地区和广西的部分地区,以长沙话和湘乡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在4500万以上。(参考图2) 三、赣方言:5500万+ 赣方言——又称江西话,以南昌话、抚州话为代表,江西省 的方言片区十分复杂,不仅有客家话、闽南语也有自己的赣方言。 主要分布在江西境内以及鄱阳湖周边、湘东、闽西北、鄂东南、

四、吴方言:9000万+ 吴方言——又称江南话、吴越语,已有将近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底蕴深厚,吴方言被称为是我国最温柔的方言体系,“吴侬软语” 一词很好的概括出了这种方言的特点。吴方言主要集中在东南沿 海经济发达的地区,例如: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 江西东北部等地区。3000年的历史发展到今日,使用人数已经 超过了9000万。(参考图3)(图3) 五、闽方言:8000万+ 闽方言——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沿海平原、台湾及海南四省,使用人口约在8000万左右。 六、粤语:10000万+ 粤方言——又称广东话,以珠江三角洲为分布中心,主要分在广东、广西、海南、香港和澳门,而且,在北美、欧洲和澳洲、新西兰、以及东南亚一些地区的华人社区中也有使用;另外,粤方言还是香港和澳门的官方语言。现在会说粤语的话,在很多人眼中你就是一个时尚的崽。毕竟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总量最高的一个省份,其语言和文化也在某些方面影响着我国甚至全球。粤语以珠三角为中心,在两广、海南甚至东南亚地区华人之间都是使用粤语的。现在粤语已经是香港和澳门两个地区的官方语言,使用人数超1亿人。 七、客家方言:7000万+ 客家方言——台湾省的官方语言,也是除普通话外唯一被外国 (苏里南共和国)列为法定语言的汉语方言。因为客家人大多 都是从我国中原地带迁徙到全国各地去的,所以就造成客家方 言分布范围广但又比较分散的这种局面。我国广东、福建、 台湾、江西、湖南、浙江和四川等地都有使用客家语言的人存 在。另外,在东南亚和美洲的华侨华裔中也有不少讲客家话的, 使用人口在7000万以上。(参考图4) (图4) 好了,亲爱的小伙伴们,关于我国的“七大方言区”,你是不是都已经知道了呢?你的家乡话属于哪一个方言区呢?

清远话与普通话在词汇上的比较

清远话与普通话在词汇上的比较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向少萍指导教师:王文松 摘要:清远,地处广东省珠三角与粤北山区的结合部,历来有粤、湘、桂“三省通衢”之称。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清远人民创造了具有特定语言环境和思维方式的方言——清远话。本文将以普通话为参照系,从词汇方面对清远话进行分析与研究,总结出清远话与普通话之间的内在差异。 关键词:清远话;普通话;词汇特征;语用差异 老舍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亲切的文字。”作为一个广东人,我对这片生活了二十年的沃土有着一份无可比拟的亲切感和自豪感。众所周知,广东是全国方言最多的地区,也是社会语言应用情况最复杂的地区之一。我从小生长在广东北部的清远市,凭着对语言的兴趣和对家乡的热忱,我对清远话与普通话在词汇上的差异作了初步的探索与研究,现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1 清远的历史沿革 清远,地处广东省珠三角与粤北山区的结合部,南靠广州、佛山,西连肇庆,北接湖南、广西,东邻韶关,历来有粤、湘、桂“三省通衢”之称。市区位属珠江三角洲地区北端,距省会广州不到60公里,实际已与广州市区相接。 “清远”两字连用,始见于晋,意为清明广远。《晋书·王导传》云:“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而作为政区之名的“清远”,则最早出现于我市,从南梁天监六年(507年)启用至今,已历1500余年。中经三个演变阶段:梁武帝置清远郡,始使“清远”以辖县的政区形象知闻于世;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清远郡,置清远县,“清远”之名遂被降格使用近1400年;1988年建清远市,“清远”之名又获得升格使用,现新建的清远市已到“弱冠”之年,是一个活力四溢的年轻的地级市。清远辖清新县、佛冈县、阳山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清城区一区五县,并代管英德和连州两个县级市,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85万人。 清远地区的方言很多,主要通行清远白话、客家话和鹤话。清远白话简称清远话,它较接近于广州话,同属于广府粤语,在清远的使用中占人口总数的70%左右。 2 清远话与广州话的关系 清远和广州同属粤语方言片区,都存在着古代百越语的底层。早在秦汉时期,汉族先民迫于战争威胁,从中原和荆楚移居至岭南地区,汉语自此与周围的百越语发生融合,形成了今天广东、广西粤语的基础。魏晋时期,广信(现在广东封开一带)是粤语的发源点,后来粤语片区进一步发展,粤语的中心从广信移至广州,而粤语片区由原来的广信扩散至东莞、增城、从化、清远、广宁、怀集、新兴等,于是,清远话成为了粤语片区中的一个代表。粤语的各个片区虽然都表现出一定的特点,但是语音、词汇、语法上大同小异,举

浅议客家方言俗语的研究与保护

浅议客家方言俗语的研究与保护 客家俗语是客家方言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客家人精神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客家俗语具有特殊的语言、文化价值,并已处于濒危境地,需要予以特别的关注、研究和保护。文章指出,要进一步提高对保护客家方言,特别是保护客家俗语重要性的认识;要创造条件建立赣客俗语语料资源库;要对客家俗语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此外还要重视客家俗语的当代发展研究。 标签:客家方言俗语价值研究保护 “俗语”作为熟语的一种,是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民群众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的结构相对定型的通俗而简练的语句。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以及口头上常用的成语等具体语言类型。 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堪称中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俗语是客家方言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客家人精神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是客家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自然现象、社会发展和人生哲理的经验性总结,是客家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仅记录着客家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是客家人心理意识层面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也是透视客家人文化心理的窗口之一。 一、客家俗语的研究现状 正是因为客家俗语具有特殊的语言、文化价值,近年来已有一些研究者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 (一)论文方面。有的是以单篇论文的形式,探讨客家俗语的语言类型和文化价值。例如:郭起华的《客家人价值观的民间视野——客家谚语解读》(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卢小燕的《从客家谚语透视客家人的农业文化心理》(农业考古,2007);温珍琴的《从客家饮食谚语看客家饮食文化》(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练春招的《从客家谚语看客家的家庭观和家庭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等。这些文章从不同文化侧面对客家俗语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并在文中列举了不少客家俗语例句。 (二)论著方面。随着“客家热”的兴起,已有一些论著对客家俗语语料进行了搜罗和整理。例如:何石松的《客谚一百首》(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涂春景的《形象化客话俗语1200句》(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冯辉岳的《客家谣谚赏析》(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4)等。以上三部专著均为台湾出版,说明在搜集整理客家俗语语料资源方面,台湾学者走在了前列。大陆方面也稍有类似成果,如陈泽平、彭怡玢的《长汀客家方言熟语》(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此外,罗家珍、林立芳、饶长溶所主编的《客家话通用词典》(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中,辑录了300多条客家地区流行较广的谚语、歇后语。较之单篇论文,这些编著所搜集整理的客家俗语资料要丰富得多。

客家方言与文化

客家方言与文化 客家方言与文化作者:罗肇锦 今天的题目「方言与文化」,在进入主题之前,先与大家谈谈整个汉方言的演变情况,从中了解几个汉方言间的关系,及其历史上的问题。此为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直接来谈方言在文化上的意义,及在文化上帮助我们解决了那些问题。在此部分,举几个例子对大家解释。首先谈方言与国语的问题。方言即是早期与官话对称的东西,早期有所谓雅言、通语、正音,就是官话,我们这里称「国语」,这几个名词里面,大概就属国语用得最菜。国语一词的由来,以我目前手上所看的资料,是满清初年(刚入主中原)时,因惧怕他们整满洲语到满人地区会被汉化,所以就要求当时的满洲八旗人,通通要讲满洲语,还要学会骑马射箭,谓之「国语骑射」,希望他们满洲人,一定要保留自己的语言之外,还要会骑射,如此才得以统治大汉天下。没想到至乾隆时,北京城附近大概汉人居住的关系,满洲语几乎也已受到汉语影响,而改变很多,尤其是乾隆年间,实施的制度较开放,不再要求汉人一定要说满语,这样放松之后,使得满汉间的距离被打破,同时汉人数量多,又开始使用许多汉语,满语在受汉语影响下,慢慢演变,成为现在的官话系统。

他们这样地保存国语,所以现在的国语,即是外国人所称的满洲话,后来一直沿用下来。民国初年,曾经有人提议改为别种称呼,其中详细情况,很难找到正确的解答,总之,后来仍沿用国语来称呼官话。今日所见之官话,到底有那些非汉语成分?也就是说国语(满洲话)中加入而形成的,其中有许多非汉语成分,而且以汉语来说,最后期的汉语,等于是客家话。给它一个名称,客语可以说是汉语的终结语言。这样讲或许太过武断,事实上客语也是有别的成分加入,可是整个汉语,改变最大的是客家话之后的几百年中,满蒙语的成分加入。随便举几个例子来谈谈。第一个最明显的就是「儿化」的问题。所有长江流域以南如上海话、广东话、闽语、客语、湘语、赣语等,均无儿化现象。「儿化」的来处,是从满蒙语言成分所带进来的,在华夷译语的对照中,许多词后面都带有「儿」的音,例如「小孩儿」「花儿」,此种习惯带进来之后,便保留下来。因此,今日在台湾不管是河洛人,还是客家人,在念「儿化」时念不出来,因其语言成份中没有此种现象,例如在念「一会儿」时,会儿的ㄦ「ㄦ」化了。「儿化」之「儿」不是独立的成分,而是加在其前面原来句里的附带成分,可见「儿化」根本不是汉语成分,而是满蒙语成分加进来的。第二个例子,日下入声的消失。入声在汉语中,是非常重要的成份,我认为整个汉语入声的消失,就是把汉语现在诗词各方面的最高层次的东西丢

客家方言的形成

在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客家大本营内部,虽然中有南岭之隔,但自古以来,不论是由赣南,还是由闽西出发,进入岭南的通道都有数条。这些通道不仅把赣南、闽西和粤东北地区在地理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为各自人民的相互迁移提供了条件。而大本营地区纵横交错的山脉,却把这一地区从总体上天然地分割开来,从而使这里北与鄱阳湖流域分开,东与闽南相阻,南与珠江流域分割。这一天然独立的地理单元,一方面为客家文化的历史生成提供了空间条件,另一方面又为客家文化保存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系个性,提供了保证。 正是粤闽赣三角地区这广袤的山地丘陵地带,相对与外界隔绝,使之成为客家民系、客家文化乃至客家方言的产生与初步形成的先决条件,同时又因为这片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客家方言受周边的语言文化影响比起其他地区的语言要小得多,客家方言因此进一步发展与定型、成熟。 客家方言的形成原因——地域文化 客家方言它是一种在古汉语基础上独自发展演变并吸收了百越族成份的汉语方言。客家先民原为中原汉人,由于历史上的战乱、饥荒,很早就开始从中原从长江以南迁徙,到北宋末年,有大批中原汉人迁徙到赣南、闽西、粤东交界处,形成以赣江、汀江、梅江流域为中心的连片区域。地理环境由宽阔的平原变成了偏僻的山丘林地,原有的麦作文化变成了盆地的稻作。这群社会生活共同体与中原汉人隔离疏远,与当地原住民却往来密切,共同开发了这片山区。在这种客观环境的变更和客土文化交融下,这一群体的语言发生了不同于中原汉语的变化,既有继承古汉语的一面,又有独自的变化发生。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一些不与中原汉语发生相同或同步变化的现象,有自己的发展方式,终于演变为汉语的一种方言,即客家方言。

中国方言分布

中国方言分布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有56个民族,共有80种以上语言。本词条主要介绍的是汉语的方言,不包括少数民族语言的方言。 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目前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当前中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 北方方言 综述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 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北京、天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晋语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大部,陕西省北部地区,河北省西部太行山麓、河南省黄河以北大部、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以及毗邻山西省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西北部的张家口地区。 西北方言分布在甘肃、陕西大部(陕西南部地区除外)以及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方言。 西南方言分布在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南部及湖北大部分(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外),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

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除外)、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客家方言 简介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客家人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浙江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虽然居住分散,但客家方言仍自成系统,内部差别不太大。四川客家人与广东客家人;浙江客家人与福建客家人相隔千山万水,彼此可以交谈。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4.5%。 客家方言分布区域 ⑴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和四川、湖南、海南、浙江以及台湾和香港的部分地区。其中主要的区域是广东东部和北部,广西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粤闽赣边区一。 中国方言分布图带是客家最集中的地区,因而也是客家方言最流行的地区。在海外,东南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以及美洲华侨、华裔中也有不少讲客家话的。客家方言也算庞大,世界总人口超7000万人 ⑵广东的客家方言几乎遍布全省,但主要分布在粤东、粤北地区。其中纯粹属客家方言或以客家方言为主的县市有:梅县、兴宁、五华、大埔、蕉岭、平远、龙川、和平、始兴、连平、新丰、河源、丰顺、紫金、南雄、翁源、连南、英德、惠阳、曲江、博罗、宝安、惠东、揭西、仁化、乐昌、廉江、乳源。此外饶平县、揭西、海丰、陆丰、龙门、从化、花县、新会、化州、四会、阳江、鹤山、三水、高要、开平、信宜、珠海、深圳龙岗、东莞等广东的其它地区的一些县市也有不同程度的客家话分布。据最新调查资料统计,在粤西的湛江、茂名、阳江三市约有190万人讲客家话,分布区域约为6400平方公里,具体分布在廉江、化州、信宜、高州、电白、阳西、阳春等县。 ⑶福建省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闽西的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永定、清流、宁化、明溪等县。此外,南靖的曲江,平和县的九峰、长乐,诏安县的秀篆、官陂等地说的也是客家方言。 ⑷江西省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赣南的兴国、宁都、石城、瑞金、会昌、寻邬、安远、全南、龙南、定南、信丰(不包括县城嘉定镇和城郊的部分农村)、大余、崇义、上犹、南康、赣县、于都等十七个县和西北部的铜鼓县、修水县的大部分乡镇。此外,萍乡、广昌、永丰、吉安、泰和、万安、遂川、井冈山、宁冈、永新、万载、宜丰、奉新、靖安、高安、武宁、横峰等县市的部分乡镇均讲客家方言。 ⑸四川省也是客家人居住较为集中的一个省份,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成都郊区东山一带、新都、金堂、广汉、什邡、彭县、双流、新津、简阳、仁寿、资中、威远、安岳、富顺、泸县、合江、宜宾、广安、仪陇、巴中、通江、达县、西昌等县市的局部地区。 ⑹广西壮族自治区客家方言分布全区90个市县中的79个市县,占所有市县的 87.78%。就乡镇而言,全区1364个乡镇中,583个乡镇有客家话,占所有乡镇的4 2.74%。广西客家方言集中的地方,主要是在陆川、博白、浦北南部与合浦东部;其次是防城、钦城与灵山相连的一片地区;以贵县为中心,沿铁路东南至玉林北部、

客家话是汉语八大方言之一

客家话是汉语八大方言之一,追根溯源为古中原汉语。 客家人传统岁时习俗: 过年“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开大门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2017地域文化—岭南民间文化形考任务(1-4)答案.doc

地域文化一岭南民间文化任务一 一、单项选择 15、追求精细化的生活方式是()的文化特点之一。 A、广府民系 B、潮汕民系 C、客家民系 参考答案:B 7、文白异读是()的特色。 A、潮汕话 B、客家话 C、广府话 D、壮侗语系 参考答案:A 5、把普通话的“冰淇淋”说成“雪糕”,这是()。 A、广府方言的说法 B、潮汕方言的说法 C、客家方言的说法 D、雷州话的说法 参考答案:A 9、把普通话的“方便”说成“荒便”,把普通话的“飞机”说成“灰机”,这是()。 A、广府方言的说法 B、潮汕方言的说法 C、客家方言的说法 D、雷州话的说法 参考答案:B 3、粤西的雷州话和中山的隆都话(或叫“村话”)是属于()。 A、粤方言 闽南方言 C、客家方言 D、ABC都不是 参考答案:B 17、“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赞美岭南诗句的作者是()。 A、苏东坡 B、韩愈 C、梁启超 D、黄遵宪 参考答案:A 8、过去,称为“广州湾”的地方是()。 A、江门 B、阳江 C、湛江 D、雷州

18、从()开始,广州就是对外贸易的中心。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参考答案:C 10、在广东地区,有“屮国犹太人” Z称的是()o A、客家人 B、广府人 C、潮汕人 D、雷州人 参考答案:C 11 >广府民系使用的是()o A、粤方言 B、闽南方言 C、广州方言 D、南越方言 参考答案:A 4、在宋代移民潮中,()是移民入粤的重要中转站。 A、南雄珠巩巷 B、广州西來初地 C、肇庆封开县 D、广信县 参考答案:A 6、“桑基鱼塘”是()独有的农业经济形式。 A、潮汕平原 B、珠江三角洲 C、客家山区 D、雷州半岛 参考答案:B 2、()是广府人与其地方人相比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 A、平民意识 B、经商意识 C、贵族意识 D、农民意识 参考答案:A 20、闽人大量移居潮汕地区,始于()o A、唐朝 B、北宋前期 C、北宋后期 D、元后期 参考答案:C 13、“工夫茶”是()一件讲究的茶事活动。

环境对客家方言的产生、发展及演变的影响

环境对客家方言的产生、发展及演变的影响 12级地理科学一班 27号薛文强 摘要:从20 世纪开始, 就有学者对客家群体及客家方言进行研究, 特别是近20 年来, 世界各地的客家研究机构对客家方言的研究更是向纵深发展。客家方言是在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形成的,客家方言的产生、发展及演变与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环境与客家方言的关系不仅有助了解客家方言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更好的理解客家方言,也更有利于保护客家方言、构建汉语科学大厦。 关键字:客家方言;环境;发展演变 语言的产生、发展及演变,以及分布格局等与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语言本身是环境的产物,①方言的形成受到自然和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方言是某个社会内某一地区人们使用的,有它自己的特点。现代语言学认为,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分支,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它不仅能反映某一地方特有的现象,也能揭示一些地方的共同联系,显示古今。语言自身的发展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变化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差异往往会促进或阻碍语言的传播,久而久之,总会形成不同的语言景观。那么,环境对客家方言的产生、发展及演变究竟会有怎样的影响? 客家方言是中原汉族南迁的产物,是北方移民语言与华南土著居民语言长期“交 互作用”的结果。客家方言音韵极接近唐五代至宋初时的中原地区语言,但词汇则受南方土著语言影响深刻。②同时客家方言的形成史就是客家先民远离故土向南迁移,并向各地辗转迁移的历史。 1、客家方言的产生 客家先民是中原的华夏民族,在近千年的五次迁徙中。第一次迁移以五胡乱华引起,自东晋至隋唐,主要迁入赣江上下游地区;第二次迁移是由于唐末黄巢起义,主要迁入赣南、闽西、粤东北;第三次迁移是自宋高宗南渡,元人入侵起,主要由赣南、闽西迁往粤东北;第四次迁移是基于人口膨胀和满族人入主中原,主要由客家聚集区迁往粤中、滨海地区与川、桂、湘及台湾,部分迁往贵州;第五次迁移自同治年间,受广东西路“土客”大械斗和太平天国事件的影响。一部分客家人分迁广东南路与海南岛等地现状③,最终形成汉族的一个新民系。他们的祖先多因中原战乱等原因从中原南迁赣南,闽西,粤北地而形成的一个汉民族新民系,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方言,可见客家方言的产生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