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大学634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回忆版)【圣才出品】

2016年北京大学634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回忆版)【圣才出品】
2016年北京大学634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回忆版)【圣才出品】

2016年北京大学634西方哲学史一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计40分)

1.火本原说

2.四假相说

3.波菲利问题

4.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

5.先验幻相

二、论述题(共计110分)

1.假若你面前有一支笔,请分别使用柏拉图的理念论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加以分析,并比较之二者学说之异同。(30分)

2.论述贝克莱关于洛克物质的批判。(25分)

3.介绍休谟的关于必然联系的论述。(25分)

4.论述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自由的二律背反的分析。(30分)

2016年北京大学634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计40分)

1.火本原说

答:由赫拉克利特提出。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秩序(一切皆相同的东西)不是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在这段话里,需要注意“本原”的两层意思:一是火的活动状态(活火),即火的燃烧和熄灭;二是世界秩序,它是永恒不变的原则,决定着火的活动的分寸,并在所有事物之中保持着自身的同一。

2.四假相说

答:培根形象地把科学发展的障碍比喻为“假相”,他把这样的假相归结为四个:“种族假相”指人性的缺陷,大致相当于希腊人所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现代人所说的“人类中心”论。“洞穴假相”是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每一个人都囿于自己所处的“洞穴”。因个人立场、观察角度、思维方式、成见等不同而产生的主观性、偏隘性,就是这样的洞穴。“市场假相”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剧场假相”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培根把历史上的哲学和思想比作舞台上演出的一出戏剧。

3.波菲利问题

答:波菲利问题是波菲利提出的三个关于共相的问题,是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争论共相问题的一个基础。这三个问题是:共相(种和属)是实体还是仅仅是思想中的观念;如果共相是实体,它们是有形还是无形;共相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还是在可感事物之中。

4.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

答:由洛克提出。按感觉与对象的关系,观念又可被分为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观念。第一性的质的观念指物体大小、形象、数目、位置、运动、静止。这些性质相当于牛顿力学中刚体的“坚实性”,具有广延、不可入、位置、动静等属性。第二性的质的观念指颜色、声音、气味、滋味等。

5.先验幻相

答:在康德看来,人们将范畴运用于理念,做出它们是否存在,有何属性,有何因果关系等等判断,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先验幻相。主要的先验幻相有上帝,灵魂和世界。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错误在于以先验幻相为研究对象。与三个先验理念相对应,形而上学有三个分支:理性心理学以灵魂为对象,理性宇宙学以世界为对象,理性神学以上帝为对象。

二、论述题(共计110分)

1.假若你面前有一支笔,请分别使用柏拉图的理念论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加以分析,并比较之二者学说之异同。(30分)

答:(1)从柏拉图的理念论来看,一支笔是对“笔”的理念的摹仿,逻辑上先有“笔”的理念,人们根据对这个理念的摹仿造出了这支笔。

(2)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来看,这支笔是一个实体,而且是第一实体,它作为一个存在着的实体承载了笔的各种属性。这支笔由形式(即它的可使用性)和质料(它的成分)构成。

(3)相同点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把事物区分为“形式”和“质料”两个部分,质料指的是可见可感的部分,在柏拉图那里,质料即是摹仿物;形式是不可感的部分,在柏拉图那里,理念是形式的部分。

(4)不同点

①柏拉图更关注理念的部分,认为理念是原型,它存在于理念世界,一切可感事物都是对理念的摹仿或是分有了理念的部分,因此现实世界中的东西是不重要的。对柏拉图而言,理念才是本质的东西。

②亚里士多德则否认有理念世界的存在,他认为事物本身就是它的本质。存在是事物最根本的属性,一个存在物就是一个实体。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就是只能作为主词出现的那些对象,是能够被直接指称的,所以一支笔就是这样的实体。笔的形式是由它的质料部分所决定的,而非相反。

2.论述贝克莱关于洛克物质的批判。(25分)

答:贝克莱否定了洛克设定“实体”概念的理由,夸大了洛克怀疑实体确实存在的理由,得出了“物质是虚无”的结论。

(1)贝克莱认为:“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似。”他提出了观念如何与观念之外的东西相比较的问题,这是洛克未能解决的问题。

(2)贝克莱利用第二性的质的观念的主观性,论证人们关于第一性的质的观念同样不反映外物的性质,而只存在于心灵之中。他的论证有这样一些理由:

①事物的性质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是同时被感知的对象,如果其中一个在心灵中,那么另一个也在心灵中。

②第一性的质是相对的,事物的上延、大小、运动、数目和冷暖、软硬、明暗一样依感知者的状态而变化。

(3)洛克认为,各种可感性质必须有一个不可感的支撑点,因此必须假定作为支撑点的实体的存在。贝克莱认为这是传统的“抽象观念学说”在作祟。

(4)洛克认为观念有双重来源,心灵和外物一样也是观念的来源。贝克莱认为一个来源就足够了,假定物质是感觉的外部原因,既无必要,又无用处。

总之,物质实体既没有自身存在的理由,也没有成为观念原因的理由:如果外物存在,则人们不可能知道;假如它不存在,也不妨碍人们相信现在所有的观念。

3.介绍休谟的关于必然联系的论述。(25分)

答:“一切关于事实的推理,似乎都建立在因果关系上面”。

(1)因果关系的建立

人们知觉到两个观点,把后出现的称为结果。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形成这样的习惯:每当看到一个观念时便联想到另一个。这种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而形成的恒常的连贯关系,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因果关系。

(2)因果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①观念之间的关系如果不是靠观念自身就可以联系在一起的必然关系,就是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或然关系,证明知识能够解释观念间的必然关系,经验知识能够解释关于事实的或然关系。没有一种知识可以解释因果关系的理由。

②如果企图用经验知识来证明因果关系的前提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至少会犯两个错误:

a.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即用因果推理建立起来的经验知识反过来证明因果关系的前提。

b.超越经验知识范围的错误。因为人们只能经验过去,不能经验过去与未来的联系。只能经验个别事件,不能经验个别与一般的联系;人们不能用经验到的关系来解释不能经验的关系。

(3)对因果关系的自然主义解释

①因果关系不是任意的、偶然的,因果推理仍然有一定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习惯,习惯是人性的这样一种倾向。

②休谟的解释把因果关系的基础最后归结为人的自然本性,把“最大的确定性和最严格的必然性”当作基于人性的心理联想,这是一种自然主义的解释。他用以解释因果关系基础的“习惯”与用以解释因果关系性质的“联想”实际上是一回事。

4.论述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自由的二律背反的分析。(30分)

答:(1)正题假设宇宙中有自由,即认为有超越于因果以外的自由因。其证明是:

①假如宇宙中只有因果变化,那么发生的每件事物必须预设一个此事物依据规律必然随之而起的先在状态。

②因为先在状态自身也是曾发生的某某事物,这就要求现在状态必须预设一个它依据规律随之而起的先在状态,以至无穷。

③而自然法则规定,若没有一个先天充分决定的原因则无物发生,即这种断定每一件事物发生都是遵循机械因果性的命题将导致自我否定。

④因此机械的因果性不是唯一的因果性,人们必须设定一种自身不被任何先在状态或原因决定的因果性(先验自由)。

(2)其反题认为宇宙中根本无自由,一切事情都按照自然的因果律而发生。其证明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