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海权思考

大国崛起海权思考
大国崛起海权思考

关于大国崛起中海权因素的几点思考

姓名刁胤钧学号103010096

摘要:西方大国近代五百余年的兴衰历程和近代中国屈辱史表明,海兴则国强,海衰则国弱。在全球化和陆上资源日益枯竭的时代,海洋正日益成为人类生存和未来发展所依赖的生命线,然而当代中国海洋主权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外部挑战,面对日益严峻和频繁的海权冲突,积极构建新时期中国海权观和中国海洋大战略尤为迫切。现实和未来中国和平崛起必须依托海洋大战略,提升海权和海洋意识,强化海洋强国战略重视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和权益保障,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持久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关键词:海权大国兴衰美国经验海洋战略和平崛起

海权与大国命运

海权( sea power) 即海上实力,是由“权力”概念发展而来。权力是“某些人对他人产生预期和预见效果的能力”。权力的基础在于掌权者得以行使权力的各种资源。掌权者带入权力关系的资源之所以能转化为采取行动的能力,其关键在于:集中于掌权者手中的资源正是权力对象所缺少的资源。在控制资源上的不平等是权力关系的基础。在国际关系现实中“占有可以用来对他人使用权力的手段或资源并不保证事实上如此使用”。

在国家权力的基础及其转化过程中,海权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权力基础来看,马汉认为一国海权的发展受制于六个基本条件:海陆地理位置、沿海自然条件、领土面积及海岸线和港口特点、人口数量及从事海洋相关事业的人数、民族特点和习性、一国政府特性及其政策。此外,他进一步将国家海权的发展概括为一个相互关联并不断延伸的链条:“工业—市场—控制—海军—基地”。由此可见,海权“是一国的海军、商船队、基地和海外殖民地等的总和,是一国征服和使用海洋的整体力量”。从权力转化来看,海权的权力运用就是充分运用海权的要素资源保障国家安全、增加国家财富。由此可见,一国海上实力的大小不仅受到该国客观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同时也是该国国民性及其政府政策的产物。

纵观世界历史,海权与国际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马汉通过对近代欧洲海上争霸史,特别是17、18 世纪英国崛起的历史进行研究后认为:海权是战争中的决定性因素,控制海洋、掌握海权是海岛国家强盛和经济繁荣的关键所在。他认为,海洋的机动性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海洋的自由通达特性,对海洋的控制就意味着国家在国际政治斗争中获得了重要的权力。海权的争夺突出地表现在海军的较量上,而对海上贸易航线的控制,则成为实现国家利益至关重要的因素。“合理地使用和控制海洋,只是用以积累财富的商品交换环节中的一环,但是它却是中心的环节,谁掌握了海权,就可强迫其他国家向其付特别税,并且历史似乎已经证明,它是使国家致富的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因此,如果要确保国家安全和经济繁荣,那么就意味着该国必须拥有海军优势和掌握制海权。“获得海权或控制了海上要冲的国家,就掌握了历史的主动权。”

海军优势的争夺不仅影响到国家的安全和大国的兴衰,而且直接关系到国际格局的演变。海权是各国及洲际互动不可缺少的因素,海上霸权的更替与国际政治中的长周期密切相关。16世纪以来,在为期约100年的每个长周期内都会出现一个海上霸权国,其存在对维持国际秩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16世纪的葡萄牙,17世纪的荷兰,18和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莫德尔斯基和汤普森将世界体系中的大国兴衰看作是“海权国”与“陆权国”之间的博弈。他们指出,在全球战争中,世界领导国率领的海洋联盟总是以压倒性优势

击败了大陆挑战者联盟。在他们看来,海军力量的大小是区别地区大国与世界大国的重要标尺。“要想拥有全球性的强国地位,海军虽然不是充分条件,但却是必要条件。”在过去的500年中,能够称得上世界大国的只有九个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俄罗斯(苏联) 、美国、德国和日本,这些国家至少曾经拥有世界战舰的10 %。而其中,只有葡萄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能成为世界霸权国。因为它们曾拥有的战舰占(同时代) 世界大国战舰总量的一半以上,或者其海军军费开支占世界海军开支的一半以上。而且这些海上霸权国都分别主导了各自时代的海军技术革新,如葡萄牙的多桅帆船、荷兰的麦卡托航海图、英国的战列舰、美国的海军航空学等。

在发现大国兴衰与海军的密切关系后,莫德尔斯基和汤普森进一步将自己的世界政治长周期理论和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经济K曲线的高涨区间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十多年的对照研究。他们发现:世界霸权国不仅都是世界海军最强大的国家,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它们同时也是世界经济领先产业的主导国。例如,1430~1494 年世界领先产业是黄金贸易,1494~1540年世界领先产业是印度香料贸易,而葡萄牙在这两个产业中都居主导地位。也就是说,通常一个长周期中的霸权国正是与其相对应的两个康氏长波中领先产业的主导者。由此可见:一个海权国家要成就世界霸权,不仅需要足够强大的海军,而且还必须是世界科技的创新国,必须主导世界经济领先产业。因此,海权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而且还涉及到国家发展战略问题,“经济海权”与“军事海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美国崛起中的海权支持

崛起有别于普通意义上的发展,它是指“一个大国的综合实力快速提高并对世界力量格局、秩序和行为准则产生重大影响的过程,以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为目标。”美国从1783年建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仅用了160多年的时间就迅速崛起为拥有最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遍及全球的世界大国。在此过程中,海权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海权的发展推动了美国国内商品的出口,保护了美国的海外经济利益,加速了美国经济的崛起。

在早期的商业竞争中,列强并非完全依靠技术和经济实力,而往往诉诸武力攫取特权,实行排外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来维护本国商品在占领区的市场份额。正如马汉所论述的“无疑,纯粹的商业竞争完全是基于工业和经济效率。然而,不管一个民族在这个方面如何表现上佳,它也只会在无力操纵事态时才愿意依靠效率进行竞争。一旦有了权力,它就会使用权力,而之所以未能这样做就是因为它未控制某片土地。于是就有了两种结果:一是一些国家力图占有某块地区;二是占有者倚助武力来保住已到手的地盘。”因此,拥有海权一方面可以使商品贸易通道保持畅通,免除海盗和敌国的劫掠;另一方面海权作为一种工具,通过瓜分海外殖民地可以拓展海外市场,正如“鸦片战争”和“柏里叩关”一样。因而,尽可能地保护商业和贸易对整个国家的财力至关重要。尤其是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崛起,其利益必然是全球性的,海权优势是在全球范围内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正因如此,早在1887年马汉就在《加勒比海与墨西哥湾的未来战略》中提出了“一个国家的商业(即商品输出) 和海军的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从长期看,美国出口贸易量与海军的成长也呈正相关关系。

其次,海权成为美国争取独立、扩张领土、维护统一的重要工具。

1776年北美独立战争时期,临时的大陆会议没有海军,主要依靠商船武装。正是在当时的同盟国法国的帮助下,以法国精良的63艘军舰决定了1781年的约克镇大捷,才最终迫使英国通过1783年的《巴黎和约》承认美国独立。原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范围仅限于北

美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至大西洋沿岸的一条狭长地带。在独立后的几十年间,美国通过征服、吞并、购买和外交等手段将版图向西一直扩展,成为横跨北美大陆、东西两面临海的大国。1898年并吞夏威夷后,美国面积达3618467平方英里,是最初的11.2倍多。在此过程中,是美国海军在伊利湖和香普兰湖的胜利,打破了英国企图建立遏制美国向西扩张的印第安屏障国的幻梦。从而结束了英国人策动的印第安人的反抗行动,并控制了加拿大,确保美国不再受英国的侵扰。在1846~1848年对墨西哥的战争中,美国的太平洋分舰队和本土舰队起了积极的作用。南北战争期间,北方凭借一支大约拥有700艘舰船的舰队,对叛乱的南方实行了成功的海上封锁,从而最终挫败了依靠向欧洲出口农产品来购买武器和必需品的南方,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再次,海权成为扩大美国政治影响力,实现美国国际战略目标的有力工具。

1823 年美国提出《门罗宣言》,一方面试图排除欧洲列强染指美洲事务,另一方面意在加强美国对美洲新独立国家的影响和干预。于是,强大的海军成为美国外交中的得力“大棒”。1898 年美国发动美西战争并打败了西班牙。这场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成为世界主要海军强国。正如学者所指出的“如果有什么事件标志着美国崛起成为一个主要强国,那就是1898 年的美西战争。”正是凭借美西战争的胜利,美国在远东的势力急剧上升,并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美国不仅利用海权工具大肆扩展自身的影响,而且将它作为削弱英国霸权的工具。早在一战刚结束的1918年,威尔逊就提出包涵“公海航行绝对自由”、“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及“民族自决”在内的“十四点原则”,矛头直指英国。二战期间,美国大力宣扬反殖民主义,并迫使英国接受将民族自决列为国际法准则而写入《联合国宪章》。美国正是通过鼓励英国的殖民地独立,瓦解了英国的海权支柱———海外基地这一环,从而削弱了英国的海上霸权。

美国的海权兴起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美国海权的兴起具有其内在的逻辑和动力,它沿着工业—市场—控制—海军—基地这一链条不断延伸。

正如马汉所指出的,“海权的历史,从其广义来说,涉及了有益于使一个民族依靠海洋或利用海洋强大起来的所有事情。”这些事情无外乎三个重要的方面,即“生产—航运—市场”。生产是基础,海军是其正常运转的安全保障。从1812年战争开始,特别是南北战争后,随着西部开发的全面深入,美国工业化迅速推进,经济高速增长。从而为海权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可以并不过分地说,自从内战开始至今,美国政府的一举一动都在有效地专心致志地致力于造就海上霸权之链条的所谓第一个环节。”经过这段时间的发展,在1860~1914年间,美国出口额就从3. 34亿美元增加到23. 65亿美元,增加了6倍多。大量美国农产品越过大西洋涌向欧洲。在工业方面,1859~1909 年间,美国加工工业产值增加了约10倍,19世纪80年代初跃居世界第一。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由1870 年的23 %上升到1913年的36 %。随着美国工业的快速成长,它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迅速崛起。美国工农业的崛起就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挤占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传统市场,为对贸易和市场施加影响和控制,一支强大海军的崛起也就成为必然。

第二,美国海权的扩展是循序渐进的,由近及远逐步提升。

建国初,美国海军的主要目标是保障东部沿海港口与密西西比河之间的贸易通道畅通。奉行“不仅要使敌人离开我们的港口,而且要使敌人远离我们的海岸,即所谓的积极防御。”当时美国海军关注的重点是加勒比海地区尤其是古巴。早在19世纪30~40年代,美国历届政府都在尽一切努力阻止古巴落入英法等欧洲强国手里。《门罗宣言》的发表意在巩固美国在美洲的势力。其起草人约翰·昆西·亚当斯并不否认,这个宣言的首要目标就是古巴。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美国迫切需要开拓海外市场,向亚洲渗透。为此通过美西战争,将古巴变为自己的保护国,并占领菲律宾、波多黎各和关岛。同时美国于1898年将夏威夷

正式吞并,并于1899年和德国签订分割萨摩亚的条约,占领了土土伊拉岛及若干小岛。1903年11月美国在巴拿马城策动政变,使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独立,并立即与巴拿马签订条约,获得了运河开凿权和管理权。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大大便利了美国对拉美和亚太地区的控制。这样,沿着本土—巴拿马运河—威克岛—关岛—菲律宾这一岛屿链,可以清晰地展示美国海权由近及远的扩展脉络,成为美国势力向远东及世界延伸的桥梁。

第三,政府的积极推动。美国海军是在独立后10年才组建的。

直到19世纪初,美国还在向阿尔及尔、的黎波里和突尼斯交纳贡金以免除海盗的侵扰。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为世界海权霸主,一方面如上所述,是经济发展竞争的必然产物,但另一方面也和美国政府的积极推动政策密不可分。尤其是在19世纪80年代后,美国政府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加强海军建设的重要性。马汉的“海权论”成为理论依据,美国政坛中的一大批人物,如本杰明·特雷西、亨利·洛奇和西奥多·罗斯福等都是海权论的鼓吹者和实践者。为此政府大量拨款建造军舰,1890年的海军经费为2200万美元,只占联邦政府支出的6. 9% ,而到1914 年,海军经费上升至1. 39亿美元,占联邦政府支出的19%。同时,美国还制定了《海军法》,从制度上加以完善以推动海军建设。

美国还大力扶助商船和航运。早在1789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两项法律对美国船舶进口货物实行较低的关税率,而对外国征收较高的船舶吨位税和入港税。在政策扶持下,到1854年,美国已经在造船学、造船厂和航海术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此后,美国又于1916年颁行《海运法》,承认海运公会合法性,使其不受反托拉斯立法的制约。1936年的《商船法》更是以直接的补贴及政府援助方式,扩大美国商船队的规模并提高其效率,以巩固美国海权的根基。

第四,处理好与当时海权霸主英国的关系,充分利用机遇跳跃式发展。

海权不仅是一个经济、军事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战略问题,它与国际政治密切相关。法国著名海军上校达里厄认为“海军的每项规划,如不考虑同大国的关系,又不考虑本国资源所能提供的物资限度,就会立足于一个虚弱不稳的基础之上。外交政策和战略是被一条不可割裂的链条紧密地连结在一起的,海军战略是一部民族战略、一部民族战术。”对此,马汉也强调“在军事计划中必须包括政治和国际关系”。为此他认为,美国的对外政策应以对加勒比地区的政治统治、太平洋地区的政治合作和欧洲地区的政治回避为基础。其核心是灵活处理与当时的海上霸主英国的关系。1814年《根特条约》的签订开始了英美和解进程。尽管双方的摩擦不断,但从此并未再次发生战争。此后,美国利用英俄矛盾,适时提出“门罗主义”并得到英国的支持。在美西战争中,美国又利用当时英国在国际上处于孤立的境地,以在非洲和远东事务中支持英国反对德法俄为交换,将英国拉往自己一边。“正是英国的友好行动,使美国在这次战争中的预定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但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对美妥协,既有民族渊源、文化认同及外交技巧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美国实力的增长所致。

与此同时,美国利用英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迫使英国放弃“两强标准”。最终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与英国在主力舰上的平等地位,并确立了对日优势。一战和二战中,美国利用远隔欧洲大陆的地缘优势,采取“推卸责任”战略,消耗欧洲列强。在二战中并不严格遵守“先欧后亚”战略原则,而是时时采取灵活的“两洋战略”。经过二战,英国海权大势已去,1939 年英国商船队的船舶数量和吨位大约是美国的2 倍;到1945 年,英国商船数只及美国的一半,吨位相当于美国的37%。二战结束时,美国拥有1250万军事人员,其中海外驻军750万人,1200艘大型军舰组成的舰队,实力远远超过英国皇家海军。战后美国正式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海权霸主。

对于中国的思考

中国曾经是世界领先的航海大国,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一直为世人所传颂。但自明代后

期以来,统治者采取“怀夷”和“抑商”的不公平海外贸易交往政策,导致了中国在航海业及海防事业上的衰落。最终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八旗军士不敌西方的坚船利炮,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洋务先驱们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从而丧失了东亚海军大国地位。建国后,人民海军建立,中国再次迈出了海权崛起的步伐。21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中国国际地位迅速提升,海权问题再次受到瞩目。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其海权观有别于西方。首先,尽管国际体系文化从“霍布斯文化”向“洛克文化”的演变极其缓慢,但当前的世界体系与美国崛起时相比已经有了巨大改变。历史的发展既有继承性的一面,更有变异性的一面。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历史现象机械地套用于当前的国际现实。其次,在现今的国际关系中,军事能力与商品市场扩张之间的关系已经远没有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那么密切。海军曾经是国家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工具,但是现在已经仅仅成为国防军事战略的手段之一。再次,在“军事海权”地位相对下降的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海权”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作用不断上升。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国际海洋制度框架之下的各主权国家平等享有的海洋权益成为其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过,在中国海权发展中,美国的某些经验仍值得借鉴。

首先,应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权的作用。国家发展战略是最高层次的战略,是全面谋求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总体战略。经济发展是其核心内容。从深层上讲,中国近代以来的海权衰落是小农意识的产物,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因此,海权的兴盛必须增强民族的“海洋性”。马汉曾明确指出“,海权历史,就其广义来说,涉及了有益于使一个民族依靠海洋或利用海洋强大起来的所有事情。”一个在21世纪不能充分利用海洋的民族肯定无法在新一轮的国际较量中胜出。利用海洋的便利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摆脱“边缘化”,是发展中国家海权观的精髓。从这一点上讲,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开放是海权兴起的源泉,更是国家崛起的保障。

其次,海权的发展必须从源头,即工业生产环节开始培育,开发海洋,增强综合国力。不是“世界工厂”的大国不可能拥有超强的海权。“经济海权”包涵两层含义:一是指积极利用海洋这一交通方式,拓展海外市场、引进海外先进的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二是指运用最新科技对国家拥有管辖权范围内海域进行合理有效的经济开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依存不断深化,国家安全的领域大大扩展,寻求安全的手段日益多元化,加强对话与合作成为寻求共同安全的重要途径。依靠战争武力手段掠夺资源和市场的做法已不可取,海军的发展主要是出于防御自卫目的。“获得进入新兴市场的机会变得比控制实际领土更为重要。”技术和效率的领先是商品占领市场的关键。因此,经济的发展与国防的建设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

再次,海权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前中国海权发展中的关键是“一点一线”,即台湾和石油运输线。在政治上,作为一个参与国际事务的大国,中国还面临国内统一的问题。在经济上,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日益融合,如何应对相互依存之中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是必须加以关注的。台湾位于中国沿海的“中心线”位置,又是前出太平洋的战略要地。对中国的海防至关重要,而且它是美国对华海上遏制的第一岛链的中枢,台湾的统一无疑将大大改善中国的安全环境,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研究,到2030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预计每天将达1200万桶,其中990万桶的石油需要进口。而进口石油的绝大部分来自中东地区,因此保障石油运输安全对于维护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此发展与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友好关系、加强海上安全合作,应成为中国发展海权的重点之一。

最后,正确处理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与美国的关系是中国发展海权问题的核心。正所谓“强国的实力可以遏止弱国提出要求,原因并不在于弱国承认强国统治的合法性,而只是

因为与强国相争实非明智之举”。在目前“一超多强”的格局下,美国的超强地位在短期内是没有国家可以挑战的。因此,中美之间的对抗对于弱势一方的中国在战略上是不可取的。有学者指出,中美之间的格局是海陆各持一方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国的有限海权不会对美国构成实质性的威胁。然而,在美国将中国视为潜在对手加以遏制的背景下,中国海权的发展需要高超的外交技巧。此外,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许多的海上领土争端,依照国际法,公正合理地和平协商解决是我们的原则和首选,但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海军的建设,以捍卫国家主权,反击侵略。国际政治中,在谈判桌上起根本作用的仍然是实力,而且往往是军事力量。

参考文献

[1]丹尼斯·朗:《权力论》,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引言,第4 页.

[2]A.T.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 -1783》,中译本,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版,第26~85 页

[3]A.T.马汉:《海权论》,中译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第159 页.

[4]A.T.马汉:《海军战略》,中译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前言,第8 页.

[5]George Modelski and William R. Thompson ,Sea powering Global Politics ,149421993 ,Macmillan Press ,1988 ,p. 106.

[6]George Modelski and William R. Thompson ,Leading Sectors and World Powers - The Cor volution of Global Politics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96 ,p. 105.

[7]M. B. Norton ,et . al ,A People and Nation - 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oston ,1991 ,Appendix218.

[8]See Bruce Swanson ,Eighth V oyage of The Dragon ,Naval Institute Press ,Annapolis ,Maryland ,1982.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World Energy Outlook2002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Paris ,2002 ,p.

92 ,96 ,249.

[9]Robert S. Ross ,“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International Security ,V ol . 23 ,No.

4 ,Spring 1999 ,pp. 812118.

[10]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6 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年版,第389 页

[11]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上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年版,第433、428 页.

[12]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译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 年版,第309 页.

[13]杰拉尔德·J ·曼贡:《美国的海洋政策》,中译本,海洋出版社1982 年版,第110 页.

[14]高金钿主编:《国际战略学概论》,国防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第14 页.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历史的光环像一阵风,这里吹吹,那里也吹吹,不可能只停 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永远沐浴着某一片土地。近现代以来,大 国的兴衰,此起彼伏,汹涌澎湃,演绎着一曲曲惊心动魄的历史 沧桑之歌。从大国的兴衰之中,我们可以品悟、借鉴到许多知识、经验,用以兴盛我 历史的光环像一阵风,这里吹吹,那里也吹吹,不可能只 停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永远沐浴着某一片土地。近现代以来, 大国的兴衰,此起彼伏,汹涌澎湃,演绎着一曲曲惊心动魄的历 史沧桑之歌。从大国的兴衰之中,我们可以品悟、借鉴到许多知识、经验,用以兴盛我们伟大的祖国,使我们的国家能够跻身于 世界强国之列。历史之风陆续吹遍了西欧一些国家,让它们在历 史的舞台上叱咤风云;而处在清末的东方之国,却将这股风拒之 于窗外,最终被无情的历史之鞭抽打的遍体鳞伤,一边呻吟,一 边在时代的后头慢慢地踱动。 而这种拒人于门外的行动,正是由于人们的极端思想造成的。封 建制度下的自给自足、狂傲自大、小农意识等思想,深刻地影响 着每一代中国人,使他们在落后与先进的泥淖中苦苦挣扎,不知 究竟走向何方。这些守旧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造成了人们 闭关自守、以土地为中心的非商品意识,从而遏制了资本主义的 萌芽,牵制了政治体制的变革与更新,在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

面均落在了时代的后头。 大国的崛起虽然有各式各样的历程,然而每一个国家的崛起与衰弱,都有着相似的情况。其中,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国家的 兴盛,思想文化上必须有一个突破,一个较前面历史的新的突破。而无论这种突破是彻底的,还是不彻底的;是以先人的思想为基 础的,还是承接未来的,都可以从思想层面上为一个国家的变革 垫下厚实的基础。 思想文化不仅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对于一个国 家而言,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 面结合大国兴衰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具体谈谈这些联系。 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想文化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随着时 代的进步,以往的政治体制必然不会适应社会的发展,陈旧的政 治体制日益暴露它的种种弊端,阻碍了历史的前进。此时,新的 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文化往往会深入人心,促进人们对政治体制 进行改革的勇气与决心。17世纪上半叶,英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已不再适应新生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阻碍了英国工商业资本主 义的发展。而国王处处限制资产阶级的利益,加强自身的权力集中。但国王忽视的一点是,此时资产阶级思想渐渐深入人们的日 常生活中去了,人们对封建王朝已不再抱有太大的希望,资产阶 级带给人们的利益远远胜于封建王朝的统治。随后,爆发了资产 阶级革命,推翻了以贵族为中心的封建王权政治体制,建立起了 有利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利益的君主立宪制。

《大国崛起 美国篇》观后感

《大国崛起—美国篇》 观后感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动力工程 学生姓名:王科 学号:2012201259 二〇一二年十月

以前看大国崛起,只看其概括与宏伟,赞其描述的风云变幻,并没有对其进行思考。这两天晚上再一次看了《大国崛起》之美国部分,并启动了思考的马达。 为什么选择美国篇呢? 我觉得美国可谓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一艘《五月花》号渡船,承载了自由与平等的火种,这才会点燃之后的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与危局新政的变革。是思想与灵魂支持着美国梦,而不是物质与财富;是“人生而平等”的信仰凝聚了各种力量,成就了美国高速的发展;“自由”给予了每一个人发展的同等机会,开启了每一个人获得幸福的希望……短短二百年余的时间,写就了并且继续书写着这么一篇神话般的史诗,美国便是最伟大的帝国。 羡慕其强,当知其所以强,方能退而结网。 观《大国崛起美国篇》,可分为三个部分: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危局新政。然而,看待问题我们不能独立的看待,而应该系统的去理解。随着历史,我们纵向分析,很容易看出这三部分都一脉相承,是那么自然而然,似乎历史发展到那里,美国的全国环境(包括文化、经济、政治等)就会做出理所当然的选择。 何以使然? 很大一部分归属于文化。 观美国建国及其发展史,知美国文化具有多样性。它是在欧洲文化、美洲印第安人文化、还有非洲的黑人文化三种文化的交汇和互动当中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可谓是吸收了很多文化的长处和优势,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集结发展而来。而且由于美国又是一个移民国家,又有不断地有移民进入,这样越是加强了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在美国宗教文化甚重,且宗教不一。 不同的文化人集结造成文化的多样性。这样有什么好处呢?我觉得,这给美国的政治民主、自由理念和市场经济提供一种道德的和价值的支持,他们相互竞争,同时又谋求共存,这样便催生和加强了民主、平等、自由发展的意识。 所以当殖民统治者英国对早期的各个州加重税收时,被统治者会奋起反抗,争取独立。早期时,各个州虽被统治,但实际是自治,有着自己的管理系统,人民可谓安居乐业,只有但英国为了战争而加大对殖民地的税收时,南美人觉得这破坏了他们的生存条件或者说摧毁了他们原有的自由自治的生活,故而争取独立。 “人人生而平等”的信念从一开始就写入宪法,一直深入民心。在早期,由于经济条件,南方的奴隶制度没有废除。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统治者提出了废除奴隶制度。我觉得这是很不可思议的,应为奴隶制度的废除是由于统治者提出并通过战争来实现的,冒着国家分裂的危险,而不是奴隶自己起来反抗从而获得解放的!

读后感-大国崛起读后感2000字3篇

大国崛起读后感2000字3篇 篇一: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是一本气势恢宏的书。花一周时间读完,仔细品味,过程中有很多感悟与惊喜,感悟在两三年之后再次接触这几个大国的沿革变迁,确实好的书多次读每次都是不同感觉;惊喜在我好久不读历史书了,这次读这本书竟然发现我在半年之后,还是对这些历史有着较充分的兴趣,半年前读了本关于宋代的简约介绍的历史书。《大国崛起》是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历史的书。书中提到的9个国家的崛起历程,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国家崛起的震撼,更多的是一国家如何在顺应发展潮流中通过经济的崛起从而实现国家崛起的思考。《大国崛起》浓缩了海洋时代上出现的各个强国发展的精华,让我再次感受的强国的不易。 葡萄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许多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走向全球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最终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他用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向全世界证明他们的力量不可小觑。

德国,在这个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我们从中可知,国家总在不断的发展,而人类短暂的生命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漫长的历史,人类渺小的功绩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的莫大的荣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人才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我们有韧劲,却缺乏思考、也缺乏自省;我们有力量,却缺乏动力,也缺乏勇气。恰似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 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人均数据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 对于中国乃至任何一个国家强大的战略,我有个简单的体会: 一是重视科学和教育。回顾五百多年来大国发展的历程,思考九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都离不开重视科学和教育,尤其是德国。德意志民族诞生了黑格尔、康德、马克思、贝多芬、歌德等思想界和艺术界的伟人,而位于柏林的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精心培育下一代是历届德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二战后德国迅速崛起,实现

《大国崛起》美国篇观后感

思考美国崛起,创造中国未来 ——《大国崛起》美国篇观后感 大国崛起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向我们介绍了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故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了解这些国家的发展过程,可以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而美国,则是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关注的国家,现在的美国,不仅是世界第一大国,更是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航向标、晴雨表。虽然中国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且有人预言,中国很快会成为一个与美国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国。但是观看了大国崛起美国篇之后,美国曲折的发展道路上的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美国走向成功的过程更值得我们思考。 美国的崛起是一个历史过程,其中原因,包括很复杂的政治经济关系,也有其自身在国际关系的不断调整中发展的关系,当然,不可否认的还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一是美国在开国前有一大批来自欧洲的殖民者和创业者。当《五月花号公约》签订的时候,就意味着美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随后的他们综合了欧洲许多民族的现代技术、现代制度和现代思想,为美利坚的强大和崛起提供最为重要的开拓者。二是优越的地理条件。美国的地势广阔,自然资源丰富,而且远离世界的其他主要大国。尽管美国在争霸中参与了许多战争,但在美国本土上却很少发生战争,而且由于他们在一战和二战中的策略,都是得益的国家。三是历时四年的南北战争,成功地调整了美国的内部矛盾而且体现了人格平等的主题。此后,美国经济开始飞速发展,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各大国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这一年,距离这个新国家的诞生仅仅118年,距离这片新大陆被发现也才400年。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总统签订的《宅地法》点燃了美国人到西部去创造未来的巨大热情。西进运动毫无疑问是美国历史上充满开拓、勇气与冒险精神的一页,正是它,塑造了通过自我奋斗、实现个人梦想的美国精神。四是几次工业革命的作用。使美国终于走在了世界经济的最前沿。五是二战后的美国从欧洲得到大批科学家、思想家和技术人员,不仅使发达的美国如虎添翼,而且形成了吸纳国际顶尖人才的现代传统,形成了不断创新的动力机制。这些使得二战后美国成为科技、经济、军事、文化的超级大国。六是在独立而广大的土地上产生了理想的文化和制度环境。美国人第一次把专利权写入了宪法来保护发明创造,正如林肯总统的一句话:“专利制度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更重要的是宽容的大国心态和不断进取的民族精神未美国的崛起之路添加了最重要的砝码。 在近代世界历史舞台上忍气吞声二、三百年的中国,如何看待像美国这样已经成功崛起的国家?如何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如何吸收全人类的文明成果?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临渊羡鱼,还是退而结网?这是每一个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我们都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今天的中国,是飞速发展的中国,是走向世界前沿的中国,是不断富饶强大的中国。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我们中国人都期盼中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完成,然而统一的蓝图是如何描绘的呢?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给了我们明确的启示。强大如英国者,不能阻挡美国的独立。强大如南方军者,也不能阻挡美国北方军的统一。独立与统一,谁是谁非?历史的老人告诉我们:只有民主的,进步的,代表新经济发展方向的体制才有资格统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

我们的小组研究的课题是:细读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部分章节后的思考,400年前的情况是陆上道路少且又不好,并且战事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所以海上运输较之陆路运输有更明显的优势,方便,便宜,而且国家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利益,殖民地港口和海外殖民地必不可少,所以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海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马汉在书中提出“海权包括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而如今的海权有了新的意义,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政治方面:一个新的时代国与国的地缘政治(地缘政治(geopolitics),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又以海洋、海权为最终代表,对于重要的深水良港、关键的海上交通要道、战略意义重大的海峡、海湾,哪个国家掌握了实际的控制权力,哪个国家就掌握了发言的话语权,当然也就提升了政治资本和政治身价,因此海洋的地缘战略就决定了一个海权国家的政治力量。经济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大部分物资的输送、特别是重要的能源战略物资的运输,都要通过海洋来实现,比如海上石油交通要道、海面以下的管网输送等,都要牵扯海洋本身的资源占有,要想发展经济必先发展海洋,推动海洋的发展必然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海权的确立和争夺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想经济长远发展,必须确保海权的掌握。安全方面:“制空权是制海权的基础,制海权是陆地安全的基础,陆地安全才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这一句话深刻反映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安全的构建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环节,小的战术战役可以使制海权抗拒敌方的登陆,大的战略制海权可以消除敌方的长期威胁和构建安全、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因此可以说制海权掌握多少、国家安全就会掌握多少。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所以,对于海权的研究必不可少。 我们小组研究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的第一章‘海权组成因素的探讨’之影响各国的海权的主要条件,条件可以列举如下:1.地理位置2.自然结构3.领土范围4.人口5.民族特点6政府的性质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结构 1.地理位置 如果一个国家所处位置,既不靠陆路去保卫自己,也不靠陆路去扩张其领土,而完全把目标指向海洋,那么这个国家就比一个以大陆为界的国家具有更有利的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本身就可以促使海军力量集中或分散。以英国和法国为例,英国过去曾经多次受到法国与北海和波罗的海一些海上强国联盟的威胁,而英国位于唐斯英吉利海峡的舰队,甚至位于布雷斯特外海的英国舰队都占据了内线的位置,这样就可以使英国联合舰队迅速反击想寻机通过英吉利海峡与其盟国汇合的敌人。而除此之外,大自然还为英国舰队提供了较好的港口,和一条安全的可以靠近的海岸。而法国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法国的位置濒临地中海和大西洋,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本文是关于读书笔记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一) 《大国崛起》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这些不同篇章的文字和片段留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 放眼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最终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他用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向全世界证明着他们的力量不可小觑。 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我

们从中可知,国家总在不断的发展,而人类短暂的生命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漫长的历史,人类渺小的功绩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的莫大的荣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国家的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以这一点换来了最终的胜利…… 在众多国家中,东亚岛国日本尤让我折服,我们暂且撇开他们对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暂且收起我们对他们敌意的眼光。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我们中国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却以他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们的前头。他曾经和我们的大清帝国一样,资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样惨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强无止境的入侵。然而,面对同样的状况,他们看到中国“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顶礼膜拜所带来的暂时安稳,他们迅速图强振国,维新求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始终都坚持团结,善于学习的民族创造了今日的辉煌。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不禁想到了自己,中国近代闭关锁国的政策让我觉得可悲,中国官员“天朝上国”的迷梦让我觉得可笑,中国腐败无能,欺软怕硬的清政府让我觉得可恨,我终于理解鲁迅心中对落后中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痛感情。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定就注定了中国封建王朝千百年的命运。总观12个强国的历史,我不懂当拿破仑为凯旋门垫下第一块基石时是怎样的喜悦,我不懂当年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在男尊女卑的环境下昂

大国崛起读后感

改革为先 ——读《大国崛起》有感 这本书主要描述了自十五世纪以来五百多年的时刻里,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成为当时的超级强国的历史,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几百年来,历史的尘烟逐渐消散,但为什么葡萄牙、荷兰这些无论面积、还是人口都不及中国一个省的国家能成为历史上的殖民大国,又为什么昔日的大国都仅能维持百年左右的霸权?这些不一样篇章的文字和片段留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 回顾五百多年来各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思考九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都离不开重视科学和教育。尤其是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历来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德意志民族诞生了黑格尔、康德、马克思、贝多芬、歌德等思想界和艺术界的伟人。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精心培育下一代是历届德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国家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是依此换来了国家的强大。 到了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德意志民族带来了重大创伤。但二战后德国人能认真反思历史,勇于悔过,从而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也打动了世界各地爱好和平的人民。“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国”。这样的总统,才能永垂史册,这样的国家,才能熠熠生辉。 书中让我强烈震撼的还在于几百年以来,西方主要大国的强盛无不是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选取了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强国的崛起无一不是透过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实现的,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独立宣言和三权分立、德国俾斯麦的改革等等无不如此。因此,国家的强弱、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主要看政治上是否具有进步性。 说起制度改革,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可能更有启发好处。熟悉近代史的人都应记得,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分别经历了两次革新户外,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中国经历了洋务户外。其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到十九世纪末,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事实上,为了学习西方进步国家,中日甲午战争几年后进行的百日维新户外,由于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极力阻挠,昙花一现般地也失败了,中国再次失去了革新、发展的机会。 改革开放真正解放了生产力,真正改变了中国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三十年来,中国创造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令世界刮目相看。改革是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我们要继续改革!

大国崛起之美国

- 大国崛起美国观后感 尽管美国只是从属于英国的一个殖民地,但英国的管理却是表面化的。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殖民地需要依赖于自我的管理。虽然会受到来自英国的监管,但他们还是相当自治的。那北美的英属殖民地的这套自我管理的运行体系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1620年,一百多名逃避宗教迫害的英国清教徒,乘坐一艘叫“五月花号”的船只,开始了前往美洲新大陆的航程。在“五月花号”即将登上北美大陆之前,船上41名成年男子在甲板上签订了一份契约,这就是《五月花号公约》。公约规定,船上的人到达北美新大陆后,自愿结为一个民众自治团体,并制定和实施有益于团体利益的公正法律、法规、条例和宪章。全体成员保证遵守和服从。《五月花号公约》在美国的历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因为它可能是第一次,在没有任何监管之下,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决定要形成属于自己的社会和政治性契约,并用他们所认为的公平法律来实行自我管理。 另一方面英国人比较重视对于商业的控制,而不是对于领地的严格监管,这使得北美殖民地能够在英国一定程度的控制之下,同时形成自己的政府。自治的管理系统使得美国人能够参与管理社会,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享有独立的权利。虽然在这样的管理体系下,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并不差,但是大英帝国的不断扩张,使得财政入不敷出,于是决定在北美殖民地增加税收,以化解财政危机。向北美殖民地征收的税收是由英国议会通过的,而英国议会中并没有殖民地的代表,这就背离了《五月花号公约》中最根本的原则。一个管理者最重要的就是诚信,而在当时美国民众的心里,《五月花号公约》是他们同管理者签订的一个契约,一旦一方违约,另一方势必会起身抗议。于是矛盾开始激化。 1775年4月19日,新大陆东北部的一声枪响,划破了纯静的天空,改变了这片大陆的历史航道。这天,一支英国军队与北美殖民地马萨诸塞州列克星顿镇的民兵发生冲突,枪声让这场冲突上升为战争,史称“美国独立战争”。 1776年7月4日,13个英属殖民地联合签署了《独立宣言》,宣布脱离大英帝国的统治,组成美利坚合众国。这一天,被确立为美国的独立日。《独立宣言》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虽然一个国家诞生了,但是守业比创业更难。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去管理这个初生的“稚儿”。事实也证明了战争换来的独立,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于是,在宣布独立11年后的1787年,来自各州的代表终于在费城坐在了一起。他们要在这里协商新国家的未来。美国历史上有名的制宪会议开始了。来自各州的代表们对如何建立一个有权威的联邦政府、同时又能充分保障个人自由这一难题进行了激烈的争执和辩论。最终在1787年9月17日,美国第一部成文宪法形成了。 宪法对美国的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它把美国从一个殖民地,从受制于英国商业限制的经济体制,转变成一个可以保持经济长期发展的体制。从此,这个新国家不仅有了统一的政府,还有了统一的市场,统一的货币,统一的税收。在经济的运行上,则直接采用了英国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为了改变当时美国经济明显落后于欧洲的状况,美国的联邦政府还从欧洲搬来了金融和财政制度。这一时期,还有大量移民带着欧洲工业化进程的成果来到了美国。这一切都为美国早期的工业革命的序幕奠定了基础。技术上的进步不仅为领导者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也使美国呈现了大好的前景,并以此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移民,这为美国在短时间内开垦荒地提供了劳动力。所以虽然美国的工业革命起步稍晚,但其速度和力度却超过了欧洲。而这一切是全国人民有着共同目标齐心努力的结果。同样的道理,如果企业员工能够上下一心,为一个目标奋斗,那么不管前方有多大的困难,都一定可以克服。

【广东省七校联合体】2017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附答案)

广东省七校联合体2017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第Ⅰ卷(共35小题,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国家管理制度化B.从人治到法治 C.礼仪与政治分离D.为民主政治奠基 25.在中国,“县”作为一种行政区划,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市”作为行政区划,发轫于广州,不到100年。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暂行条例》公布实施,广州市政厅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市”作为行政区划。上述材料表明:() A.县代表着农业社会的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的形势 B.广州的政治经济地位优势明显 C.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出现了新的变化 D.标志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26.据史料记载:来自萨拉米的外邦人赫拉克利德斯,因其在公元前330-329年雅典粮食危机中的善举,成为雅典人的“恩人”而被授予“特权外邦人”身份;银行家帕西昂和佛尔米昂因对雅典城邦的杰出贡献而被授予雅典公民权。这表明:() A.这段史料不真实,因为外邦人不可能获得雅典公民权 B.外邦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获得雅典城邦的认同 C.外邦人可以通过参与雅典人的政治生活而融入雅典城邦 D.雅典外邦人必须与公民共同履行城邦的某些义务 27.被称为“茶圣”的唐朝人陆羽在他写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据此,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B.陆羽推崇越州青瓷做茶具 C.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D.唐朝时期白瓷开始出现 28.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说明() A.中秋节源于西周礼制B.中秋节始于唐朝,盛行于宋 C.中秋节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D.自宋以后中秋节已与元旦齐名 29.据时人记载:“虽有永不加赋之祖训(指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曾颁布命令,规定自康熙五十年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而官吏相沿,巧设名目,十年以来,田赋之暗于旧者,已不啻二三倍。”据此推测应发生在()

《大国崛起》读书心得

《大国崛起》读书心得 《大国崛起》一书“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来“解读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本书按时间的梯度,根据9个国家的发展历程,用9个章节分别加以描述。各个国家的诞生发展都注意结合特有的地理文化及其民族特性加以剖析,让读者了解这些国家崛起的关键因素;也着重对那些纵横驰骋在历史星空、永驻各国青史的时代伟人、民族英雄进行浓重描绘,让读者领略伟人特有的时代意义;在勾勒各大国崛起历程这一宏大历史画卷的同时,不忘从地缘政治、民族性格等角度探寻大国的兴衰规律,给读者以启示。当然,这也是本书的最大目的—“研究世界性大国兴起轨迹,总结大国崛起的个性特征和基本规律,探索新形势下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为中国的发展寻找镜鉴,以期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这一宏大目标的实现”。不难看出,此书受到众多中国读者乃至学者的喜欢有其必然之原由。 不过,从国际关系史专业的角度以及本书的编著目的出发,本书的内容编排仍有美中不足之处。 一是探寻大国兴起的过程中,南征北战、刀光剑影,“伐交”不断,然而“攻心”却略显不足。换句话说,书中所描述的大国崛起历史,更多的是突出以军事与经济力量为主的“硬实力”的重要性,而对美国以制度、人权价值观等“软实力”缓解崛起过程中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压力的分析却不尽充分,尽管在法国那个章节中多次提及以“理性”、“人民主权”为主旋律的法国大革命精神对国际关系

的冲击力,但是法国大革命里面是什么精神内核,这些内核又以怎样一种作用机制冲击欧洲旧制度?这些问题并没有得以详尽地回答。其实,本书中书写的9大国,除了俄罗斯之外,其他大国都是民主制度较为成熟的西方国家。完善的民主制度在推动西方国家政治进步、经济发达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既然是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历史的高度审视大国的先进之处,像美国的《人权法案》、法国启蒙运动及其影响下爆发的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实质就应该正面地、具体地加以阐述。作者已经总结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忽略了全球化早期背景下的“接合部文明构架”,那么跟其他西方国家相比,其潜台词是否就是苏联的僵化体制、民主的缺失导致这个大国的辉煌在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很重视苏联解体对我国发展前途的影响,由此我们一直在摸索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此同时,我国争取把握住“战略机遇期”发展自我,实现和平崛起。对此,中国似乎可以从美国这个超级大国身上找到灵感。在美国学者约翰·伊肯伯里的《美国无敌:均势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美国在崛起过程中之所以没有受到他国的集体攻击,或者说没有陷入“安全困境”,而且战后美国的发展模式深受西方国家的青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在建立霸权、维持霸权过程中强调民主、人权观念与自由制度等“软实力”的栽培。“软实力”将美国武装成一个“仁慈的霸权(帝国)”,这头“温和的大象”凭借其先进的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念在国际社会中形成一种“合作性权利”和吸引力,并与西方的工业体系融为一体,从而固化了美国网络式的同盟关系。历史雄辩地证明:一个国家,特别是那些正在追求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在其发展过

2020届广东省珠海市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珠海市2020届高三第一学期质量监测 文综历史试题 24.“帝”最初指天神而非人王,商王死后就上升到“帝”的左右,如卜辞有“贞咸宾于帝”, 商代晚期人王开始称“帝”,帝乙、帝辛等。王名加帝,反映了 A .王权的至高无上 B .工权的神化 C .世袭制取代样让制 D .统治的长治久安 25.南朝时,中书省代皇帝草拟诏敕,号称典掌机密,其长官中书监、中书令及副职中书侍 郎多由宗室亲王和门阀士族担任,虽“清贵华重”,但“无事任”。中书省事务实际上由出身不高、职级更低的中书通事舍人主持,故有“舍人省”之说。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 .三省体制已初步形成 B .士族政治日渐式微 C .统治者力图加强集权 D .中央机构陷入混乱 26.以诗证史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下表中的诗句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A .国家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 .农村草市贸易呈现繁荣 C .副业收入成农民主要收入 D .农村经济商品化的发展 27.下表为不同史料对明嘉靖年间宫人谋杀皇帝事件的记载。据此可知 A .历史笔记有补正史不足之用 B .历史笔记所记内容真伪杂糅,难以分辨 C .历史笔记抄袭正史,价值不大 D .正史虽不及笔记全而但史料价值更高 28.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在其大门匾额上写有“中外褆福”(中外安福、平安之意)四个 大字。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朝后期

A.汉族官僚势力上升B.天下大同观念产生 C.中外和好局而形成D.外交观念发生转变 29.据1918年1月《民国日报》报道,“近因各商号专销国货者口益加多,以致该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之爱国等牌,更觉风行一时,销路骤增”,竟然“每日出货.供不敷求”了。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A.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业B.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民众支持民族工业发展D.民族工业品的竞争力有所提高 30.下图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 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 31.下列材料说明当时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 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毛泽东A.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B.中煲关系逐渐实现正常化 C.中国奉行“‘边倒”外交政策D.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32.最初罗马法只适用于享有公民权的罗马市民,从屋大维开始,帝国所有的自由居民逐渐享有罗马公民权。公民权的普及导致了地方政府的罗马化,越来越多的城市仿效罗马的宪政制度,建立起类似岁马公民大会、元老院的机构。公民权的普及

精品-大国崛起读后感范文5篇

大国崛起读后感范文5篇 大国崛起读后感1 有幸拜读了《大国崛起》这一著作,感悟颇多。 大国的建立并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它必将经历时间、政治、文明乃至整个历史的考验,或崛起于经济的变革、或崛起于律法的审试、或崛起于战火的洗礼、或崛起于科学的考教、抑或思潮的涌动、大道的铸就;但无疑从世界天堑被打破的那 一天起,所有国家便不得不停止那些自我演绎的的故事,开始主动或被迫地相互的审视、交流、碰撞。那些拥有着强大凝聚力的国家出现了,他们推动着世界向着“既定”的剧情走去,演绎着伟大的史诗,把握机会,凝聚更为强大的力量衍变为世界性强国。 大国,是一个不单单以领土为衡量标准的词汇,更是对其国家地位和世界影响力的一种肯定。任何单一的、单调的因素都不足以支撑一个大国、强国。单纯物质层面的丰富是苍白的,其不仅要有规模、能力,更应该形成一种吸引力、内部凝聚力。也就是说一个大国外部的崛起,源于内部制度、体系的健全,是其内部力量的外延。而这种内部力量往往取决于思想文化的影响力。不妨来看,莎士比亚、牛顿、亚当斯密的名字共同镌刻在了英国崛起的道路上;法国的先贤祠内安葬着伏尔泰、雨果、居里夫妇等一系列代表引领法国文化的伟人。文化可以打破人们思想的束缚,从而碰撞出全新的火花,推动社会的行进。

除此以外,制度的创新,也足以奠定大国的地位。近五百年来,只有三个国家先后建立起世界霸主地位——荷兰、英国、美国。他们先后建立、确定、完善、创新、改良着世界市场经济的模式。而随之而来的便是为了保障经济而实行的政治制度——内阁制、议会制,长久的保障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保证了国家、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崛起、走向强盛和现代化都不能刻意模仿其他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其必须从万千条途径之中发现并坚持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不懈践行。打开视野,向发达国家学习,无疑是后发国家走向强盛国家的开端。正如俄罗斯、德国、日本,他们选择凭借国家推动社会经济建设、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这些国家凭借刚刚重建后国家和政府的强大影响力,塑造社会形态,与英美等凭借社会推动国家自下而上发展的模式完全不同。 成为一个大国,或许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永远的难题,是一个有着无穷多解法的永恒之谜。但只有那些在不同时期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历史总是率先选择第一时间适合其规则并拥有那个时期核心竞争力的国家来充当世界的主角。回顾当下,二战结束70多年后的今天,而今活跃的强国依然是当年的那些大国,他们率先完成了现代化早已领先于时代,向着未来的更深处去探求人类的命运。 当然,自从大航海的航道把地球割为两半的时候有些事就已经注定。这个世界有时像黑白照片那般残酷的鲜明,大国崛起所依靠的恰是对殖民地的扩张、划分、掠夺。那里的人民享受着与殖民国完全不同待遇,他们所失去的绝不仅仅是土地和丰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读书报告 史贤慧 2012级对外汉语专业 120103031 地球上70%的面积都被海洋覆盖,而人类的生活轨迹主要是在陆地上,自古至今大部分的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事件背后的因素时大都仅仅从陆地因素出发,很少考虑到海洋对于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这固然是时代和个人的局限。从现在的视角来回顾我们的历史进程,海洋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略,甚至会起到决定性作用。而马汉则在这本《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系统的探讨了海权对欧洲和美洲历史发展的影响。当然读史是为了明鉴,在读完整本书后自己有点小感悟与大家分享一下。 海洋广阔而神秘,在人类还未诞生之前便已形成,海洋充满生机,为人类的出现、发展提供条件。 一、海洋为人类提供并保护生产资料,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在海洋中孕育了数不尽的生命资源,而这些生命资源远比陆地生猛的动物更让人类喜爱,人类早期的渔猎时代便是以海洋为依托,在海洋中谋求生存出路是人类祖先繁衍生息的必修课。欧洲大陆的生命衍息则是在海洋中孕育而出,并且依存于海洋,没有海洋,我们很难想象欧洲文明如何得以延续。在今天社会,物质资料如此丰富,海洋是否已失去其作用。很显然,海权在当今社会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更加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已不仅仅体现在为人类提供直接的食物方面。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能源,而作为地球十分之三的陆地上的能源资源能否满足急剧膨胀发展的世界人口的生存需要让

人类各领域的专家产生怀疑,如何为人类储备生存资源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课题。随着研究的发展,人类将目光投注于海洋,海洋不辜负人类的期望,给了人类巨大的惊喜,海底的化石燃料、各种湿地沼泽能源、海底化学元素等等,这些资源静静的沉淀在海洋中,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无疑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海权提供沟通世界的交通,海运的发展促进世界贸易往来。在新航路开辟以前,大陆孤立存在,彼此互相隔绝,而新航路的开辟无疑为世界的交流沟通产生深远影响,而新航路的开辟更加离不开海权,海权为航海交通提供天然的航线,成为大陆之间交流的枢纽。如今,海权则更在海运的发展中发挥作用,海权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焦点,谁掌握了海洋控制权,谁在世界贸易中便有了说话权,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较量的资本。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何美国一直阻挠中国解决南海问题以及台湾回归中国的问题,这二者最终都可以归结到海权问题上。我们都知道政治最终为经济服务,美国在这两个问题上的政治策略反映在经济上就是海权控制问题。美国在世界称霸凭借的是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而其经济发展海运起到重要作用。美国掌握了世界海权的大部分领域,这为美国海洋贸易的发展提供便利,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限制了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的南海问题和台湾问题的解决无疑会使得中国的海权范围扩大,对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产生严重威胁,美国政府当然就会对中国的南海问题和台湾问题的解决“竭尽全力”。这也是美国自二十世纪开始限制中国海权、封锁中国通往太平洋之路,不断加强与东亚、东南亚、大洋洲各盟国的合作,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读后感 司马懿带领十五万魏军长驱直入,直奔街亭。当时街亭仅有诸葛亮带领的不足二千兵马,势力悬殊可见一斑。在这个危急关头,诸葛亮急中生智,让士兵打开城门,又让一些 老兵装作百姓,在城门口打扫街道,装出一副毫无防备的样子。 《大国崛起》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 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这些不同篇章的文字和片段留给我 的是深深的震撼…… 放眼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份, 15 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 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 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最终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 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他用他磅礴的 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向全世界证明着他们的力量不可小觑。 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 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 我们从中可知,国家总在不断的发展,而人类短暂的生命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漫长的 历史,人类渺小的功绩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的莫大的荣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 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国家的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以这一点换来了最终的胜利…… 在众多国家中,东亚岛国日本尤让我折服,我们暂且撇开他们对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暂且收起我们对他们敌意的眼光。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我们中国人口中的“小日本” 如今却以他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们的前头。他曾经和我们的大清帝国一样,资 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样惨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强无止境的入侵。然而,面对同样的状况, 他们看到中国“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顶礼膜拜所带来的暂时安稳,他们迅速图 强振国,维新求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并实现工业化的 国家。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始终都坚持团结,善于学习的民族创造了今日的 辉煌。 其中曹操是我最注意的人。他首先阴险、奸诈、好弄权术而有狡诈。他还有着过人的 胆识才干,谋略超群。求才若渴,用人唯才有自负猜忌。一直是后人评说不尽的话题。他 雄心壮志谱写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丽诗篇。

2020届广东省珠海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珠海市2020届高三第一学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 文综历史试题 24.“帝”最初指天神而非人王,商王死后就上升到“帝”的左右,如卜辞有“贞咸宾于帝”,商代晚期人王开始称“帝”,帝乙、帝辛等。王名加帝,反映了 A .王权的至高无上 B .工权的神化 C .世袭制取代样让制 D .统治的长治久安 25.南朝时,中书省代皇帝草拟诏敕,号称典掌机密,其长官中书监、中书令及副职中书侍郎多由宗室亲王和门阀士族担任,虽“清贵华重”,但“无事任”。中书省事务实际上由出身不高、职级更低的中书通事舍人主持,故有“舍人省”之说。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 .三省体制已初步形成 B .士族政治日渐式微 C .统治者力图加强集权 D .中央机构陷入混乱 26.以诗证史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下表中的诗句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A .国家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 .农村草市贸易呈现繁荣 C .副业收入成农民主要收入 D .农村经济商品化的发展 27.下表为不同史料对明嘉靖年间宫人谋杀皇帝事件的记载。据此可知 A .历史笔记有补正史不足之用 B .历史笔记所记内容真伪杂糅,难以分辨 C .历史笔记抄袭正史,价值不大 D .正史虽不及笔记全而但史料价值更高 28.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在其大门匾额上写有“中外褆福”(中外安福、平安之意)四个

大字。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朝后期 A.汉族官僚势力上升B.天下大同观念产生 C.中外和好局而形成D.外交观念发生转变 29.据1918年1月《民国日报》报道,“近因各商号专销国货者口益加多,以致该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之爱国等牌,更觉风行一时,销路骤增”,竟然“每日出货.供不敷求”了。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A.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业B.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民众支持民族工业发展D.民族工业品的竞争力有所提高 30.下图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 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 31.下列材料说明当时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 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毛泽东A.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B.中煲关系逐渐实现正常化 C.中国奉行“‘边倒”外交政策D.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32.最初罗马法只适用于享有公民权的罗马市民,从屋大维开始,帝国所有的自由居民逐渐享有罗马公民权。公民权的普及导致了地方政府的罗马化,越来越多的城市仿效罗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