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浅谈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浅谈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浅谈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手段。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必须要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

协调好多元主体间的互动响应关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多个领域、多个层面、多个环节,因此其建设主体是多元的。《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名单及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中明确规定:“试点地区成立由党政负责同志任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政法委、卫生健康、宣传、教育、公安、民政、司法行政、财政、信访、残联等部门参与,明确成员单位职责。”这说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主体是党政部门。在核心主体之外,还有不同的社会主体参与其中。核心主体内部有“条”与“块”之分,社会主体则有公益性组织与互益性组织,以及公民个人等等。多元主体参与,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的共建特征。主体之间如何协调?核心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政府职能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各负其责,积极协作,履责到位;党政部门在处理与其他社会主体的关系时,要强化协商意识,淡化命令色彩;在处理不同主体之间的分歧与矛盾时,则要突出集体意识、合作意识与法律意识。惟其如此,方能联动各方,协调多元主体的行动一致性,提升主体之间互动响应的快捷有效性。

处理好服务资源对不同人群的科学分配关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实施服务全覆盖,各类个体、各种群体要分享其不同服务。但在服务资源分配中,不宜采取平均原则,这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必须要考虑的。从心理健康与否的角度,社会大众可分为两类:一是心理健康指标处于正常值的绝大多数人,可以称为普通人群。二是心理健康指标偏低、心理行为问题较为突出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和特殊群体,如失独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以及遭遇生存困境的其他类型人等,也包括服刑人员、刑释人员、戒毒人员等,可以统称为特殊人群。按照“二八定律”这一法则,在社会心理服务及其体系建设中,占比大的普通人群因其心理健康而耗费较少的社会心理服务资源;而占比小的特殊人群则要耗费更多资源。对普通人群,主要是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咨询、辅导等日常化、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消耗的总量和力度都不大;而特殊人群很容易因心理等问题而造成社会危害,危及社会治理。对特殊人群,我们要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建立监测预警干预机制,做到严密筛查发现风险、及时预警防范风险、果断干预消除风险,以及帮助实施人格重塑与心理重建等。

完善好专业服务与志愿服务的良性互补关系。社会心理服务需要专业技术人才来确保服务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但目前这方面的人才缺口相当大,因此需要更多的兼职人员与志愿者参与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截至2017年底,我国专业精神科医师有3.34万人,心理治疗师只有约6000人,能提供专业服务的心理咨询师不到3万人。世卫组织建议,每千人拥有一个心理咨询师是健康社会的平衡点,就此而言,中国所缺心理咨询师超过130万人。因此,在建设社会心理服务

体系需要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兼职人员与志愿人员参与其间。专业服务与志愿服务之间如何良性互补?志愿服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环节,在危机干预方面,兼职者和志愿者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在危机干预的第一现场,由于缺乏专业技能,不恰当的志愿服务可能给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或“次生伤害”,从而给社会治理增加难度。因此,专业服务与志愿服务必须实现无缝对接,专业心理工作者要承担起责任,在提供社会心理服务的同时,加大对志愿者的培训指导力度,提高志愿者的专业意识与专业能力;志愿者也要加强学习,提升相关专业素质,使志愿服务拥有更多的专业技术含量和更优的心理服务质量。

联接好“说”与“做”的正向赋能关系。搞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努力去“做”,但也要借力于“说”。“说”体现在三类事上:一要营造舆论氛围,为建设“施工”铺路。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这就需要让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方方面面充分认识其重要性与迫切性,为此需要强化社会心理服务的宣传引导,营造友好互信、积极进取的社会氛围。二要把握正确导向,解决认识偏差。受传统观念影响,群众对心理问题一直存在观念上的盲区和误区,即相信生理疾病,却不认同心理疾病,从而选择性忽略自己或他人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同时,把心理疾病完全等同于狭义的精神病,对患者排斥、歧视、冷漠。为此,我们需要通过舆论引导纠正广大群众的认知偏差,重建正确认知。三要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使广大群众从宣传中获取健康知识,致力打造自己更加健康的心理世界。只要我们“说”得准确、“说”得真实、“说”得到位,那么就能“做”得扎实、“做”得精彩、做到事半功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