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全册解读

2019年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全册解读
2019年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全册解读

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五、教学任务和奋斗目标:

1.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2.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3.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和途径的多样化,丰富历史课堂

内容。

4.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六、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学期根据学校的计划,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一个重要内容,响应学校的要求,我在这半学期中,力图以直观的、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来改进以往的教学,力求使自己的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课堂教学朝着乐、活、趣的方向努力。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一、单元课程结构

1. 单元地位

七年级,是孩子们系统学习中国古代史的阶段。中国古代史的时间跨度,从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开始,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在七年级《历史》课本的体例编排上,中国古代史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即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处于七个历史时期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从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开始,到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之前。

2. 单元主题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从历史认知的角度而言,史前时期指的是我国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的人类活动时期,亦是国家产生之前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境内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伴随着人类的出现,人类的历史也同步展开。在这个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进程中,中国境内的远古先民们用智慧点亮了中华大地上的文明之光。

3. 单元结构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课程安排上共有三课。这三课分别是: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第3课《远古的传说》。这三课在时间上是先后关系,彼此的时间跨度非常大,每课中的学习重点都是中国史前人类发展进程中极具代表意义的里程碑。

在祖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中,北京人是典型代表,从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看出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在进化过程中的特点。

大约在一万年前,伴随着磨制石器的发展,中国境内的人类逐渐懂得了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

距今约四五千年,一些部落逐渐结成联盟,并推出首领,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单元知识梳理

1. 知识梳理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展现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同时,遵循《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点—线结合”原则,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在知识的选择上与呈现上突出基本的、典型的、重要的史事。

本单元第1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课文中的“元谋人”、“北京人”和知识拓展中的“山顶洞人”。

第2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

第3课的主要知识点有“炎帝”、“黄帝”、“炎黄子孙”、“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尧”、“舜”、“禹”和“禅让制”。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无法也不应该追求面面俱到,我们应该避免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平均用力,应该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内容,对每节课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实施有效教学。

2. 课标解析

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与本单元相关的课程内容是“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三、单元教学建议

对于本单元的教学,我建议做好以下三点:1.分析课文结构、优化教学设计;2.明确课文主线、突出教学重点;3.立足课本材料、服务学生学习。

下面,我就每一课的具体情况加以说明。

1. 分析课文结构、优化教学设计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本课的三个子目分别是: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和北京人的特征。第一个子目与第二、第三个子目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第二个子目与第三个子目之间是递进关系。

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古人类遗址三四百处,遍布全国大多数省市。事实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我国早期人类遗址中最著名的是北京人遗址。北京人的发现内容丰富,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要体现从面到点,从概括论述到典型实例的关系。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本课的三个子目分别是: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发展。第一、第二个子目与第三个子目之间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概括关系,第一个子目与第二个子目之间是并列关系。

半坡人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分别是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他们使用磨制石器、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过着定居的生活,聚落建筑不断完善,我国原始农业逐渐形成并发展,为人类文明社会的到来做好了物质上的准备。

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应体现总—分—总的结构,即从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到南北方两种原始农耕生活的展示再到原始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第3课,远古的传说。本课的三个子目分别是:炎黄联盟、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尧舜禹的禅让。三个子目是以历史发展的时间为序的先后关系。

三部分内容围绕历史传说这条主线展开,向我们展现了华夏始祖创造华夏文明的历史场景,大量历史传说又进一步揭示了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应该以时间为序,体现从分散到联合再到发展的主题。

2. 明确课文主线、突出教学重点

第1课的重点内容是北京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内容要求学生“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选定北京人为我国早期人类的典型,是因为北京人考古发掘的成果最具代表性。通过学习北京人的相关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体态特征、生产与生活状况;并通过北京人的发掘过程,了解科学家们执着探索的精神。

第2课的学习重点是半坡人、河姆渡人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内容要求学生“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我国是世界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生产与生活,是我国早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考古发掘证明,约在六、七千年前,我国就形成了两个农业起源中心,后来发展为两大农业区,这就是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华北旱地农业区和以长江流域为主的华中水田农业区。半坡和河姆渡这两处遗址,从农作物的种植、定居生活及房屋建筑等方面,分别突出地反映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早期农业文明。

第3课的学习重点是炎帝与黄帝的传说故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内容要求学生“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这里包含了两层学习要求,一是知道炎帝、黄帝的古老传说;二是了解传说与神话虽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史实,但也传递出某些历史的信息。

中国人十分重视对自己历史的记述及代代相传,炎帝和黄帝的故事在后代的史籍、诗歌以及神话故事中多有记载,由于没有地下考古的实物证明和文字证据,有关他们的事迹仍属于传说,并且富有神话的色彩。但从炎帝、黄帝的传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历史的信息,如在我国氏族部落时期,中原地区分布着一些部落,其中炎帝与黄帝的部落通过联盟进而融合,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在他们生活的时代,有很多农业、手工业方面的发明创造,反映出我国史前晚期的文明特征。

3. 立足课本材料、服务学生学习

新版《历史》教材实现了“教本”与“学本”的结合,在以课文为主体的前提下,设计有大量的插图,配备了许多辅助学习的栏目。这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平台。

在第1课的示范教学中,授课教师使用课本中的人类进化示意图、“北京人头盖骨”历史文物图和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等资料引导学生感知我国早期人类的基本面貌,了解北京人的体态特征、石器生产、群居生活以及用火的大致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在图片中寻找

有效信息,从而提升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从历史文物图片中了解到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培养了学生的证据意识。

在第2课的示范教学中,授课教师利用教材第七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使学生明确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人的具体生活位置。在基于南北方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引导使学生了解、感知这两个不同的早期农业文明。

授课教师运用自制的对比表,帮助学生梳理课文中的主要信息,运用有关的考古材料与学生一起探讨我国原始农业的产生,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分别代表了我国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早期农业文明,这两个区域的农业发展对以后的中国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在第3课示范教学的最后环节,授课教师展示“湖南炎陵县炎帝陵庙里的炎帝像”和“河南新郑轩辕故里”等图片,组织学生谈谈对炎帝、黄帝的认识,从而形成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是中华文明的开启者的共识。教师还选择教材中的“材料研读”栏目组织学生讨论“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有何特点?”这一问题,使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是在不断联结、融合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历史特征。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一、单元课程结构

1.单元地位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中国古代史,在体例上,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编排的。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即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统编七年级教材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国古代史部分,就是按照上述七个历史时期编排的。

本单元夏商周时期是从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为止(或以前256年东周灭亡为标志),涉及夏朝、商朝、西周及东周(春秋、战国)的历史。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与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早期融合与壮大、中原地区逐渐形成“华夏族”的民族交融的时期,同时也是早期的中国古代文明勃兴和传播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文化奠基时期。

2.单元主题

统编七年级教材在夏商周时期内容上,梳理了历史的发展进程,突出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本单元展现了两个重要的主题: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社会变革。

3.课程结构

(1)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主要是:第4、第5两课,涉及夏、商和西周的历史

(2)社会变革

主要是:第6、第7、第8三课,涉及春秋战国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奴隶制渐趋瓦

解和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期,统编七年级教材展示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诸多变化。

二、单元知识梳理

1.知识梳理

夏商周时期是按时间顺序讲述约公元前2070年到前221年间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夏、商、周王朝兴替的历史进程。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也开始了以王位世袭制为特征的“家天下”。

夏商周时期在古代史上被称为“三代”。夏、商、周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夏、商、周三族的始祖与祖先崇拜各异,但其时已认同黄帝是共同的始祖,这显然是民族认同的结果,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兼容并包的民族精神,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的基础。

西周的分封制,对王室稳固统治、扩大统治范围起了重要作用,说明我国古代疆域的不断扩大和对疆域控制管理的稳固,是我国古代早期重要的政治制度。

青铜器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日趋衰落;

战国时期以秦国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变法,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工程,既是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必然需求,更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这一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繁荣的表现。

2.课标解析

本单元所涉及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内容如下: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本课涉及的课程内容是“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国家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建立于大约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作为中国古代早期

国家产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要素:都城、军队、刑法、监狱等国家机构。

夏朝、商朝和西周地域更为扩大,建立了各项制度,尤其是西周的分封制,对王室稳固统治、扩大统治范围起了重要作用。

夏、商、周三代政权更替过程中,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揭示了政权更替的主要原因。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涉及的课程内容:“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活动建议:搜集青铜器的图片,说说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这一时期我国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有很大发展,形成了以青铜铸造业为代表的青铜文明,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十分发展,青铜器种类丰富,制作

工艺高超,教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介绍了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发展;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汉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组织学生浏览国家博物馆等博物馆收集青铜器、甲骨文图片,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加强对所学内容的感受和认识。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本课涉及的课程内容是“知道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

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西周的各种制度开始动摇,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出现了诸

侯争霸的局面;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本课涉及的课程内容是“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

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

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战国时期,大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而且规模大,持续时间长。

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富国强兵,实行变法改革,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为秦国的强大

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揭示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客观规律。

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选取都江堰作为

学习内容,是为了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

界文化遗产名录,反映出它在世界历史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第8课百家争鸣:本课涉及的课程内容是“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

的深远影响”。

老子和孔子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们的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

影响。组织学生搜集孔子的言论,还可以结合语文课的学习,通过讲述老子、孔子的故事,分析

他们的思想主张。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提出了一些构成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重要思想,例如“和为贵”“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深刻地影响了后人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价值理念,成为数千年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发展、生生不息的思想渊源。

百家争鸣对当时思想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的第一次高峰,也是中

国古代主流学术思想的源头,为后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根基。

三、单元教学建议

初一学生在小学阶段对本单元的课程有一定的接触,如《品德与社会》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第2课中,学生学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通过图片认识了青铜器,分辨了青铜器的种类、用途以及青铜器上所刻的文字,还对“一言九鼎”等与青铜器有关的成语进行了探究。

第二单元第4课中,学生知道了“屈原的故事”,学习了“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知道甲骨文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汉字,对中国文字的特点有所了解。对二十四节气有所了解。

第三单元第1课中,学生学习了“伟大的先人孔子”,了解了孔子作为“至圣先师”在教育方面的成就。

第三单元第2课介绍了中国的国宝,提到了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介绍了神医扁鹊高超的医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加以引导。

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学生有可能存在或出现的问题有:对本单元一些艰深晦涩的专有名词难以理解,将古代神话传说典故与历史史实相混淆,无法从宏观上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特点。

统编七年教材的编者在教材资源的创设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教材本身就可以看成一个丰富的资源库,各位教师应关注教材和配套的地图册,这两种教学资源是每个学生手中都有的读物,学生离开课堂后还是可以阅读的,所以教师应该充分重视教材资源的使用。

教材的每个环节都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比如单元总结,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对本单元的总体把握。

下面我就针对每1课的内容,提供一些粗浅的建议。

第4课主要有4个子目: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

本课的四个板块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反映了夏、商、西周的兴衰历程。

本课教学中各位教师可以参考示范课中的教学设计,梳理历史线索,利用教材、地图册,以时间

线索为主线进行教学,结合《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P11-P13:《夏朝形势》《商朝形

势》《西周分封形势》等地图,有利于学生在初一阶段树立时空观念。

各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考古学的成就和教材中提供的考古成果素材:与夏朝有关的二

里头遗址出土的(教材P19《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的铜牌》)、与商朝有关的殷墟遗址(教材P22《知识拓展安阳殷墟》、地图册P12《妇好墓出土的象牙杯》《妇好墓出土的玉凤》)、以及与武王伐纣有关的利簋(教材P24)和与分封制有关的宜侯夨

簋等,有利于培养初一学生的证据意识。

西周分封制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教材内容,识读P21地

图,了解主要诸侯国的分布,探究教材P22课后活动1,组织学生研读教材,认识和理解分封

制的内容和作用。

本课还可以组织学生仿照书后大事年表,制作一张夏、商、西周的大事年表,帮助学生学会知识

整理。

第5课主要有三个子目: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

板块:青铜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和甲骨文(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青铜器和甲骨文

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早期文明,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青铜器的用途、功能和制作工艺三个

方面来探究,教材和地图册都有丰富的青铜器器皿的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

可以结合教材P23《相关史事》、教材P26课后探究1、地图册P14《青铜器的种类》组织教

学活动,了解青铜器的用途和功能,进而利用两个典型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来探究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课后用环保材料或者是适合的材料制作青铜器的模型。

有些青铜器上铸有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教师可以利用教材P26《知识拓展——金文》,进而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甲骨文的学习。

甲骨文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教材有关甲骨文的内容是用两个子目来叙述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P25《相关史事》帮助学生了解甲骨文的发现历程,利用地图册P15《甲骨文的刻写》让学

生动手试试甲骨文制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进一步了解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地位和影响。关于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对初一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不妨从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

谈起,结合现代汉字结构和教材P25《甲骨文字形举例》与学生共同探究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青铜器和甲骨文是当时中国高度文明的代表,夏商周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从传说时代走向文字记载的时代,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表明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通过本课学生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初一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第6课主要有三个子目: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是生产力大

飞跃、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也是我国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发展,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和社会变革的时期。

本课全面地给学生描绘了一幅春秋时期的图景:经济发展、王室衰微,春秋霸主、争霸战争、民族交融,让学生能够更加多角度地去感受春秋时代。本课的核心主线:从社会经济和政治局面两

个方面呈现了春秋时期的变化,建议教师参考示范课的设计,抓住“变”这个核心,帮助学生理解从社会生产力发展及其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化。

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查阅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本课可以利用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有条

件的地区还可以从本地区与春秋时期有关的历史入手,开展研究性学习,或者作为教师的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是本课的难点,农业的进步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了解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状况,教师可以利用教材P27《相关史事》、《春秋铁制农具图》,还可以组织学生浏

览国家博物馆网站,查找收集相关的文物资料。进一步认识到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标志着人类自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之后,进入了铁器时代。进而探究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材P28《材料研读》;

P29《相关史事》、《春秋争霸形势图》、《春秋护头铜胄》、《山东临沂春秋殉马坑》;

P30《知识拓展——步兵逐渐成为军队主体》、《勾践剑与夫差矛》等,通过对这些教学素材的研读,探究这一时期政治上的主要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进而分封制瓦解;周

王室大权旁落,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下共主”的局面不复存在;而强大的诸侯为了称

霸中原、号令诸侯展开了激烈的争战。争霸过程中原“诸华”“诸夏”与周边少数民族长期交往与冲突,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各民族的发展。

第7课主要有三个子目: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三个子目之间是有因果联系的,各国

的变法和兴修水利工程都是为了适应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的需要。从另一个角度看,商鞅变法和都江堰都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战国七雄是本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延续春秋时期的剧烈动荡和社会转型。军事上,战争更频繁,争霸战争发展为兼并战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出现战国七雄。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查阅和本

课有关的出自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P32《战国形势图》、《相关史事》

和《战国铜壶》,结合教材从三个角度探究:战国七雄的形成、兼并战争的特点和评价。通过比对春秋、战国形势图来了解战国七雄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

号,谋当一方霸主,而力图在各国中胜出,以统一天下,因而开展残酷的兼并战争,中国古代的一些著名战役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规模之大,战争之惨烈前所

未有,可以组织学生讲述这一时期相关故事或者完成P35《课后活动》1。

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巨大推动力,促进了社会进步,揭示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规律。当时,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实行变法改革,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它为秦国的强大和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商鞅变法是本课重点也是难点,教师要充分利用

P33《商鞅变法的内容》、《人物扫描》、《材料研读》、《商鞅铜方量》等教学资源,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改革促进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大变革,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战国时期,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都江堰工程体现了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需求,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利用视频资源,让学生了解都江堰工程修筑的过程,分析其原理,感受中国古

代人民的创造力。教材中P34《都江堰示意图》、《李冰石像》,P35《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知识拓展》,地图册P20-21关于都江堰的介绍,材料鲜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第8课主要有三个子目: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反映了不同学派思想在春秋时期的发端;而百家争鸣则说明到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更加丰富多彩,不同学

派争鸣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春秋时期,旧制度逐步瓦解,王室衰微,社会动荡,以老子和孔子为代表的士人对社会发展关注和担忧,思考解决方法,提出主张。战国时期,社会冲突和矛盾更加激烈,社会更加动荡,旧制

度分崩离析;这一时期私学兴起,士人队伍进一步扩大,代表各阶层的学派越来越多,提出的主

张也越来越多,各学派之间相互抨击竞相发表见解,又相互借鉴和吸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学说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课前收集关于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名言,分析老子、孔子的思想主张,初步认识他们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老子是西方人最感兴趣的哲学家之一。从16世纪开始,西方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希腊文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研读教材,总结老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和儒家学说是本课的重点,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学生在小学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语文课也有《论语》内容,可以组织学生搜集孔子的言论,

结合教材P37《材料研读》通过讲述《苛政猛于虎》等故事,分析他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和

文化贡献,培养学生提升史料解释的能力。

了解“百家争鸣”现象产生的原因时,应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革等角度展开讨论;通过列

表归纳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感悟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神内涵,理解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一、单元课程结构

1.单元地位

秦汉时期是指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开始,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共440年的历史。

它包括秦朝、西汉、东汉三个朝代和王莽政权。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从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灭六国的战争开始,至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包括了秦的统一与灭亡、西汉的强盛、东汉的动荡,两汉时期的文化等

内容。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诸多史事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2.单元主题

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本单元标题所揭示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在秦汉以前的数百年间,各地诸侯和地方势力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相互争战,民不聊生。

秦的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此后,秦实行的一系列巩固统一

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秦亡之后建立起来的汉朝,特别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国力达到鼎盛,大一统局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汉武帝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的开辟,中外交往也开始发展起来,我国的科技文化确立了世界领先地位。

3.单元结构

本单元在课程内容安排上,首先突出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秦朝—西汉—东汉,线索清晰,有利于学生对秦汉历史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其次是对于秦汉时期的一些重大史事,教材直接以课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一目了然,如第9课秦统一中国、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课汉武帝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影响,即“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五十四年,推行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强化中央权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西汉王朝也进入到了鼎盛时期。

第13课:东汉的建立、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第14课: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及作用、对西域的管理、南海诸岛。张骞通西域以后,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理,说明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

以南的广大地区在汉代就成为我国疆域的组成部分。南海诸岛也是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的。

第15课:造纸术的发明及对传播文化的作用、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和《史记》、道教的产生、佛教的传播及影响。

以上这些内容,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把握呢?2011版课标关于中国古代史内容的学习要求,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通过学习,知道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能够识读历史图表,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较为清晰地叙述相关的史事,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

不断增强学习祖国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根据2011版课标要求,对于本单元的教学,我有以下三点建议:

1.紧扣单元主题,准确定位

2.分析课文结构,理清线索

3.整合课程资源,还原历史

第1点建议:紧扣单元主题,准确定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填空题精选(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填空题精选1.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_它以为中心,北抵,南至,连接了、、、和五大水系。在位时修筑的。 2.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__(人物)时,__的创立,标志着__的正式确立。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制度。 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为__。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4.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_______和,重视兴修水利。 5.唐朝手工业:_______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_______,造型精美;此外,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6.唐朝商业: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都城_______规模宏伟,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 7.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_______”。8.唐太宗时,吐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_______。唐太宗把_______嫁给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9._______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_______,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0._______年间,高僧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_______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由弟子记录成书的_______,记载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11._______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逼近。唐玄宗仓皇逃亡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______。 12.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逐渐形成______ _的局面。 13._______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_______年,朱温建立了_______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14.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_______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_______,史称“_______”。 15.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_______局面的延续。此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16.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赵匡胤夺 取政权,建立北宋,以为东京,作 为,他就是。 17.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首先解除______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在中央,宋太祖采取__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宋太祖派_____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_____ ,

部编人教版教材七年级历史(上)解读

部编教材七年级历史(上)解读 吴城一中袁国良 一、教材基本框架: 部编七年级历史教材,按历史发展的线索由远及近依次展开,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点”是指重要的历史史实,“线”是指历发展的基本线索。虽然整套教材给出了比较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但是并不完全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教材更加关注的是那些最基本、最典型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即具有典型意义的“点”。也就是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教材内容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具体的呈现方式,是按照时序分设单元,在单元的框架下设课,在每课中设子目。 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呈现一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课标所要求的主干知识,并有一些相应的必要内容。新教材的课文,一般是根据课题分为相关的三个子目,分别叙述基本的史事。每课的课文大约在1000字内,全以大字形式呈现,以使课文更为通畅.课文辅助部分是指配合课文学习所设计的有关栏目,有激发兴趣、拓展知识、提供材料、促进思考、展开活动、巩固提高等多方面的功能。新教材围绕课文的教学,设计了多样的栏目,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平台。 课文前设:导言:结合本课内容要点,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课文旁设:相关史事:提供相关的史事,作为知识的补充。如名词解释、事件说明、现象叙述、历史小故事、人物赏析等。材料研读:列出简要的文献材料,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人物扫描: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加以具体的介绍。课文后设:课后活动:以形式灵活的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拓展:介绍相关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这些课文辅助部分的栏目设计,是新教材作为“教本”与“学本”相结合的体现,拓展了教材的信息,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可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学生的阅读与思考,为师生提供了开展教学活动的契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如何运用这些栏目来引导学生的学习,以发挥出各类栏目在教学实际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新教材设有大量的插图,平均每页都有两三幅图,达到了图文并茂。这些插图的主要功能,一是配合课文的内容叙述,相互印证,活化内容;二是可使学生拓展视野,获取更多的信息;三是使学生观察、感受历史情境,以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能力。教材内容的总量减少,但为使历史发展线索更为清晰,更客观地反映历史进程,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如:?一些朝代的历史,例如东汉、两晋、五代时期的内容,使中国古代史的发展得以贯通,前后相连。 ?一些反映历史上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的史事,如东汉、隋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含期中期末试题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孔雀飞去回忆悠长,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丽丽江,人在路上。”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A ) A.元谋人B.山顶洞人C.北京人D.河姆渡人 2.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这说明北京人( B ) A.会建造房屋B.会使用天然火C.会制造彩陶D.会种植水稻 3. 在远古一个晴朗的下午,两个北京人捕获了一头梅花鹿。在分给大伙前,他们要采用哪种工具把它切割成若干份( A ) A.石制工具B.铁制工具 C.棍棒D.硬质土块 4.《舌尖上的中国2》的热播,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美食的关注。距今约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食物种类已大大丰富,有主食,还有副食。他们的主食是( C ) A.水稻B.小麦C.粟D.玉米 5.下列我国远古人类和原始居民中,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有( C )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人④半坡人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6.右图所示为我国云南某少数民族的干栏式建筑。相似建筑曾发现于( D )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 C.半坡人遗址D.河姆渡遗址 7.在沧海桑田的宏伟历史变迁中。盐阜先民们在古老的盐阜平原上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在今天东台溱东、阜宁板湖等地都曾发现过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遗迹,并出土了一批磨制石器和玉器等。盐阜先民的新石器时代约相当于( C ) A.元谋人时期B.北京人时期C.河姆渡时期D.尧舜禹时期 8.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表现在( A ) ①种植农作物,开创原始农耕文化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③学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④会制作陶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9.“神农耕而作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C ) A.半坡原始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B.大汶口墓葬中有大量陶器随葬品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分类梳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1、历朝历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历代王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军事:1、解除军队将领的兵权。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2、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 3、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4、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并将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在地方:设置行省制度。 明朝—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巩固皇室。 中央:废除丞相制度(秦朝确立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分散兵权,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司法:明朝设立了厂卫等特务机构,其中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了东厂。 思想:改革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政治:雍正时,设立了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思想:为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实行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5、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与评价 创立: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完善: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进一步完善:宋朝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僵化:明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评价: 积极: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消极:随着明朝八股取士,科举制脱离实际,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6、隋唐明清时期的著名帝王及活动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分类专题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分类专题复习 【一、时代特征】 隋唐: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宋元:民族政权并立(经济重心南移)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朝:盛世危机) 【二、统治措施】 一、隋朝: 隋炀帝奢侈、残暴。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 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最终在618年,隋朝灭亡。 二、唐朝: 1.唐太宗统治措施: (1)唐太宗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魏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 (2)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 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民族关系上,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影响: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称为“贞观之治”。 2.武则天统治措施: (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3)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影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唐玄宗的统治措施: 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改革:整顿 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影响: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 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4.安史之乱: 唐玄宗在位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各地的节度使势力日益 膨胀。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三、宋朝: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 a.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 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b.集中行政权: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宰相、副宰相若干人,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长 官,并三年一换;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c.作用: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2.重文轻武政策: 原因: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的弊端重现; 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四、元朝: 1.在中央,设置中书省(行政);枢密院(军事);御史台(监察) 2.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在其他地区,设置了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3.今天中国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就来源于元朝。 五、明朝:朱元璋强化皇权: 1.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分散兵权,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3.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 4.影响: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六、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南书房(康熙)—军机处(雍正)—撤销 议政王大臣会议(乾隆) 1.军机处: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由皇帝派亲信大臣组成。军政 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影响:军机处的设立,便于皇帝独断朝政,使皇帝具 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文字狱:目的、影响 3.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 1.统治者认为…… 2.当时西方殖民者…… 实施只开放广州,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之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之最 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2、元谋人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3、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4、北京人遗址的地位: 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5、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6、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7、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8、长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稻的起源地,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9、祖国境内最早的远古居民: 元谋人 10、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居民 11、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半坡居民 12、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炎帝和黄帝 全身心投入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禹,被尊称为“大禹” 13、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14、禹建立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15、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16、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17、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18、春秋诸侯争霸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 19、战国七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到中间)。 20、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21、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22、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23、战国时期修建的最大型的水利工程是由李冰父子主建的都江堰 2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秦朝 25、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26、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 27、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开始于秦朝 28、、“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29、、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起义 30、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开始于西汉 31、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西汉 32、两次出使西域:张骞 33、纸最早发明于西汉 34、最早发明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的人是华佗 35、医圣:张仲景 36、、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写的《史记》 37、《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38、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39、曹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官渡之战 40、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 41、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42、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是贾思勰编的《齐民要术》 43、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的人是祖冲之 44、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45、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汇总 目录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第3课远古的传说 单元综合与测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设计 课题《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 北京人》 单元一学科历史年级七 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能正确找到元谋人、北京人遗址,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知识目标:1.了解元谋人的生活年代、发现地点以及发现的历史意义。 2.知道北京人的发现地点、发现过程、特征和生产、生活状况。 3.了解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理解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大意义。 重点北京人的发现及其特征。 难点北京人的特征及其发现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视频《中国有个周口店》,引入课题。学生听歌曲看 视频,感知古 人类的发展历 程 创设情景、激发 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授新课 1.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课本内容。 3.学习第一部分: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通过地图介绍我国境内在不同时期的古人类 遗址。 (2)介绍元谋人并让学生回答其发现地点、年代、 生活状况和元谋人发现的意义。学生根据学习 目标,自学课 本内容 学生根据课本 内容回答问题 让学生整体感知 课本内容 检查自学情况

统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工作计划

七年级历史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

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但以之作为课题,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两课对应“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来“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变化的几个 方面资料

教材修订|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修 订情况(2)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修订情况(2)本文所说的修订指的是部编版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2019年8月第3次印刷版本相对于2019年6月第2次印刷版本所做出的修订。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修订情况(1)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 1.副标题“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修改为“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2.单元导语中“磨制工具”修改为“磨制石器”,“距今四五千年时”修改为“距今五六千年时”,并补充“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第1课 3.第一段增加“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4.第2目标题“北京人的发现”修改为“北京人”。 5.“此后,又相继发现……”修改为“此后,北京人遗址又相继发现……”,“四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修改为“四个头盖骨化石”。 6.原“北京人的特征”一目取消独立性,删掉标题。

7.增加了新的一目“山顶洞人”,原为知识拓展内容,进入正文部分。 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中发现的,考古学家将他们命名为“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 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8.增加了一条“相关史事”,据原来的“知识拓展”栏目内容改写,在挖掘时间的叙述上有变化,且将“钻孔技术”修改为“挖孔技术”。 9.课后活动“比较一下大猩猩、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骨,看看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删掉了,替换为“比较山顶洞人和北京人,看看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顺序有调整。 10.知识拓展更换为“碳-14年代测定”。 科学家发现,凡是和大气中的CO2进行过直接间接交换的含碳物质,都包含碳-14。自然界存在的生物,生命过程一旦终止,与大气环境进行交换的活动即告结束,不再补充碳-14,而且已有碳-14的水平值会按每5730年下降一半的速度减少。通过测定标本现存的碳-14水平值,并与原有水平值比对,就可以得出生物死亡或停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知识点梳理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元 谋人 时间:距今约170地点:云南元谋 地位: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时间:距今约70万—20万年 地点:北京周口店 地位:直立行走。 工具:打制石器;用火:天然火 时间:距今约3万年 特点: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 用火:人工取火 距今约6000多年 河 姆渡居 民 时间:距今约7000年 地点:浙江余姚(南方长江流域) 房屋:干栏式建筑 (优点:通风、防潮) 农作物:水稻 工具:磨制石器 陶器:黑陶 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相同点: (1)都从事农业生产;(最重要) (2)都过着定居的生活; (3)都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原始农业的发展: 1.我国是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2.兴起的区域: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从刀耕火种到用耒耜等工具进行耕种; 原始农业出现的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出现 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不同点: (1)房屋的结构不同; (2)种植的农作物不同; (3)陶器不同:半坡用彩陶,河姆渡用黑陶 不同点原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 炎黄联盟 1. 黄帝在阪泉之战打败炎帝,结成炎黄联盟。 2. 炎黄联盟在涿鹿之战打败蚩尤。 3. 形成华夏族。 4. 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帝黄帝的贡献 炎帝:原始农业、手工业、乐器琴瑟、天文历法知识; 黄帝:衣食住行、军事。 下属仓颉发明文字; 妻子嫘祖养蚕抽丝 禅让制 代表人物:尧舜禹 含义: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贤德之人。 (有才能的人) 大禹治水:采用疏导的方法。 分封制 目的:巩固统治;分封的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对象:宗亲、功臣 含义:将宗亲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并定期纳贡。 作用:保证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贵族: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分类梳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1、历朝历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2、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3、历代王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军事:1、解除军队将领的兵权。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2、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3、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4、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并将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在地方:设置行省制度。 明朝—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巩固皇室。 中央:废除丞相制度(秦朝确立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分散兵权,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司法:明朝设立了厂卫等特务机构,其中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了东厂。 思想:改革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政治:雍正时,设立了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思想:为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实行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4、隋唐至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

创立: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完善: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进一步完善:宋朝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僵化:明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评价: 积极: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消极:随着明朝八股取士,科举制脱离实际,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繁荣与开放是隋唐社会的时代特征。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三个时间和一个基本观点)(581年-618年) 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 基本观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具体表现在: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 统治。 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 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 的运河。 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 文化交流。(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 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 确立: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首创殿试。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300多年。三、隋朝的灭亡 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时间:618年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 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房谋杜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君民关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三、女皇武则天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世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唐玄宗统治时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尤藏万家室)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 、邢窑的白瓷、闻名中外的唐三彩。 3、商业:长安城人口百万,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后问题参考答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后问题参考答案 1.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课本第8页) 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处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在长江流域,一个在黄河流域;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的主要作物不同,一个是水稻,一个是粟;河姆渡人会挖井,半坡人会使用弓箭;他们制造的陶器艺术风格也不同。 2.从大禹治水的事迹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精神?(课本第15页) 合作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等。 3.材料中“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课本第18页) 这里的“家”是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世代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 4.西周分封制的作用是什么?(课本第21页) 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3.课后练习 5.想一想,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课本第28页) 处于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分裂割据状态。 6.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课本第29页)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 7.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随之仿效。想一想,这种情况反映出什么问题?(课本第30页) 这反映了王室的衰微、诸侯势力的崛起。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瓦解,这里

主要反映西周礼乐制度的破坏。 8.总结一下,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课本第22页) 夏、商、西周的灭亡都是因为出现了暴君,他们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9.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课本第32页) 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地生活。 10.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课本第33页)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11.支持商鞅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课本第35页) 变法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要付出代价;但只要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终会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 12.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课本第37页) “为政以德”即是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3.你认为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精神?(课本第39页) 这这是在强调做人不卑不亢,应具有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试题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年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东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 ——一一《资治通鉴》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有室。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一《资治通鉴》(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描述的是谁统治时期的景象? (2)历史上把他们统治的时期分别称为什么? (3)根据材料概括他们统治时期的共同特征。 【答案】(1)唐太宗、唐玄宗 (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3)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统治者重用人才、勤于政事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贞观年间)”可知是指唐太宗时期,其年号为贞观;依据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可知是指唐玄宗时期,其统治前期年号为开元。 (2)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时期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开创了“开元盛世”,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统治者个人等角度概括他们统治时期的共同特征: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统治者重用人才、勤于政事。 2.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答案】【参考范文】发明与交流 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磁石指南的特性。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水罗盘)。由于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宋朝海上交

七年级上册(部编教材)历史笔记(原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笔记(最新最全版)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 第一课(新石器时代) 一、我国最早的人 1.最早的人类:在云南省元谋县的元谋人 2.距今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产生活情况: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龙骨山 2.距今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发现过程:1921年(首次发现)——1929年(中国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4.体质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能直立行走。 5.生产生活情况 (1)制造和使用工具:粗糙的石器(打制石器)和木棒(2)组织形式:过着群居生活,形成早期的原始社会(3)用火情况: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火的使用情况,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它的研究对于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北京周口店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发现地点: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2.距今年代:距今约3万年。 3.体质特征: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4.生产生活情况: (1)制造和使用工具:用打制石器,但已会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2)用火情况:他们已会人工取火。 (3)生活方式: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 (4)生活状况:原始人群之间出现生活用品交换;懂得爱美,用骨针缝纫衣服。 (5)社会组织形式: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新石器时代)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距今年代:距今约7千年。 2.生活区域:生活于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 3.使用工具: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 4.农业:主要种植水稻 5.生活状况:住着干栏式建筑,这是中国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其中发现的水井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木结构水井。过着定居生活;饲养家畜(猪、狗、水牛),会制造陶器;还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用雕刻和使用天然漆;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距今年代:距今约六千年 2、遗址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东部的半坡村 3、使用工具:普遍适用磨制石器 4、生产状况: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5、生产状况:饲养猪狗等动物,主食有粟,副食有鱼、肉、蔬菜等;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最具特色的生活用具是彩陶,已会简单的织线、制衣。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教学文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的统一 建立:581 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统一:1、概况: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隋文帝巩固统治: 措施:1、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2、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开通: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是我国古代最长的运河。大运河从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沿着大运河从涿郡到长安必须经过永济渠,从余杭到长安不经过永济渠。 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过程:1、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地位: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四、隋朝的灭亡 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灭亡: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拓展提升】比较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处。 1、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2、都创立了许多重要的制度,并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3、都修建了重大工程。秦朝修建了长城、灵渠;隋朝开凿了大运河。 4、两个朝代存在的时间都很短暂,二世而亡。 5、两朝都是由于皇帝残暴无道,引起人们反抗,最后被推翻。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前提:1、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新版教材)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综合练习(包含答案)

” 七年级历史下册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 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表格中对应的题号下面。) 1.科举制度创立、废除的两个朝代是 A .隋朝、清朝 C .隋朝、明朝 2.下列情形可能发生在唐朝的是 A .兵部接到金国入侵的消息 C .儒生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B .唐朝、清朝 D .唐朝、明朝 B .商人用交子用扬州购买丝绸 D .私塾先生教授《资治通鉴》 3.“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莲花大坝不用怕,百匹骏马迎接您。 这一材料涉 及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 .唐玄宗时期 C .唐太宗时期 B .唐高祖时期 D .武则天统治时期 4.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如果你想了解 7 世纪印度历史,下列资料中最值得查阅的是 A .《史记》 C .《马可?波罗行记》 B .《大唐西域记》 D .《资治通鉴》

这 5.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A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威望 C .唐朝时中国对外交往活跃 B .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D .唐朝时中国经济发达 6.“你挑着担,我牵着马……”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妇孺皆知。历史上,唐僧西行取经的 目的地是 A .天竺 B .新罗 C .日本 D .波斯 7.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那是诗人辈出,其中被誉为“诗仙”的伟大诗人是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苏轼 8.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汶川发生 8 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成为世 界瞩目的焦点。早在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种纸 币是 A .会子 B .关子 C .交子 D .人民币 9.鉴宝中《清明上河图》价值连城,它源于何时出自于谁之笔 A .唐朝——阎立本 C .宋朝——张择端 B .唐朝——吴道子 D .明朝——徐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