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业与经济增长、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

中国就业与经济增长、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
中国就业与经济增长、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

中国就业与经济增长、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

----------基于1978年-2009年数据

重庆大学姚桂霞、张玉书、叶剑英

摘要:近年来,在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同时,就业形势也发生着某些改变,本文利用改革开放以来(1978-2009)32年的数据资料,基于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 因果检验理论,对中国就业与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及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就业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均衡关系,城镇化促进了就业,而经济增长相对而言对就业的影响比较小,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就业与城镇化和经济增长的调控政策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政策性建议。其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主要应用马克威系统软件进行分析。

关键词:就业;城镇化;经济增长;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城镇人口已从1978年的17245万人增加到20 09年的62186万人,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17. 92%提高到2009年的46.59%。经济增长GDP由1978年的3645.217亿元提高到2009年的343464.69亿元,平均增长率为9.5%。而我国的就业人数从1978年的40152万人2009年的77995万人。

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关系到国家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城镇化与就业结构调整均是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内容。经济增长与就业、城镇化水平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已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就目前研究成果而言,大多集中在中国城镇化的路径、模式研究和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虽然有文章在研究经济增长与就业、城镇化水平与就业之间的关系,但很少有人把两者结合起来来分析对就业的影响,笔者在本文中就经济增长、城镇化水平综合对就业的影响作了实证分析,对中国从1978年到2009年以

来经济增长、城镇化水平与就业的关系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从而对于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 本文根据统计年鉴的有关统计数据, 建立协整模型, 就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为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提供参考建议。

下面是就业、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水平取对数后的趋势图:

从图中可以大致看到城镇化对就业的影响更大,成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而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他们虽然都成增长趋势,但是它们的增长趋势不一致。

二、模型设定

在研究就业与经济增长、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用经济增长、城镇化水平去衡量就业,就业用每年的就业人口去衡量,即每年年末的在岗人数。城镇化水平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百分比×100)刻画,经济增长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来衡量。选定用就业人口作为被解释变量(Y),经济增长(X1)和城镇化水平(X2)作为解释变量,提出如下假设:

1) 经济增长对就业具有正影响作用。 2) 城镇化水平对就业具有正影响作用。

3) 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水平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可共同对经济增长有正的 影响作用。

2、数据性质的选择和收集

考虑到中国经济政策的变化,选择了改革开放以来3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的现象,考虑到自然对数不改变变量的长期关系,并使其趋势线性化,所以对就业人口、GDP 和城镇化水平都取自然对数,分别用LNY 、LNX1和LNX2表示,数据用马克威系统软件进行处理。对三组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即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 (Augment Dickey-Fuller )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

检验结果表明:LNY 、LNX 1和LNX 2在10%显著水平下均存在单位根,为非平稳序列,但经过一阶差分后均不存在单位根,变为平稳序列,所以LNY 、LNX1和LNX2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即都为I(1),因此他们之间应该存在一个 平稳的线性组合。

表1 LNY 、LNX1和LNX2的ADF 检验

其中,c 为常数项,t 为常数项,p 为滞后阶数。

根据1中的三条假设和前面理论框架的研究,建立如下形式的回归模型:

010111012011221:12:t t

t

t

H LNY LNX u H LNY LNX LNX LNX LNY LNX LNX ααββεγγσηηηθ=++=++=++??

=+++?

三、模型的求解

1 就业与GDP的相关分析

协整检验

由前文ADF检验可知,序列LNY和LNX1为一阶单整列,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利用最小二乘法(OLS),定量确定LNY和LNX1之间的方程如下:

=+。

9.500450.1453661

LNY LNX

表2 LNY与LNX1回归分析(OLS)

从以上数据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在OLS意义下,就业与经济之间有明显的线性关系。为了做协整检验,还需对其上述回归方程产生的残差做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

在临界值10%

明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不是很显著,但还是通过了检验,说明协整关系存在,即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为此利用Granger 因果检验解决此问题。

Granger因果检验

如果变量X有助于预测Y,即根据Y的过去值对Y进行回归时,如果再加上X的过去值,能够显著地增强回归的能力,则称X是Y的Granger原因,否则称为非Granger原因。就业与经济之间虽然存在一个协整关系,根据Granger检验

原理无需采用他们的差分形式来进行检验,即直接用两个序列即可,检验结果如

表3。

表3 LNY与LNX1因果检验(滞后阶数:2)

增长的Granger原因。

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 Error Correction Model,简记为ECM) 是一种具有特定形

式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是由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的。ECM的基本思想

是, 大多数经济时间序列具有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是因为有一种调节机制——

—误差修正机制在起作用, 防止了长期均衡关系出现较大误差。通过以上分析,

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为了防止长期均衡关系出现误差,用误差修

正模型作为其调节机制。直接用马克威软件中的误差修正模型,选择误差修正方

程有常数无趋势,滞后阶数为1阶。

得到协整关系:

=+

9.04140.18981

LNY LNX

而修正模型如下:

=+----+-DLNY DLNYX DLNY DLNX ECM

0.03740.084110.1366(1)0.08371(1)0.0994(1)

其中,9.04140.18981

=--。

ECM LNY LNX

表4 LNY与LNX1误差修正

拟和检验准则

(SC))可以看

出看出,这些数据不是足够的小,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不是非常的

显著。

2 就业与城镇化水平的相关分析 协整检验

利用最小二乘法(OLS ),定量确定LNX2、LNY 之间的协整关系如下:

8.593960.7171662LNY LNX =+。

表5 LNY 与LNX2回归分析(OLS )

相关统计量表

残差检验如下:

结论说明LNY 与LNX2之间在临界值为10%时存在协整关系,即CI(1,1).相比较经济增长而言,城镇化水平对就业的影响更大一些,更能拉动就业。 Granger 因果检验

镇化水平发展快慢的Grange 原因。 误差修正模型

通过以上分析,就业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为了防止长期均衡关系出现误差,用误差修正模型作为其调节机制。直接用马克威软件中的误差修正模型,选择误差修正方程有常数无趋势,滞后阶数为1阶。

协整关系:

10.60240.12582LNY LNX =+

修正模型:

0.04060.053220.1347(1)0.52012(1)0.0847(1)

DLNY DLNX DLNY DLNX ECM =+------ 其中,10.60240.12582ECM LNY LNX =--。

表7 LNY 与LNX2误差修正

3 就业与经济增长、城镇化水平的相关分析 经济增长与城镇化水平的因果分析

G ranger 因果分析表明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协整检验

利用最小二乘法(OLS ),定量确定LNY 与LNX1、LNX2之间的方程如下:

9.790230.18703110.2144022LNY LNX LNX =+-

表9 LNY 与LNX1、LNX2回归分析(OLS )

参数估计

相关统计量表

残差ADF 检验:

结果显示:存在一个平稳的线性组合。 4 误差修正模型

三者之间的协整关系如下:

10.62040.357510.98452LNY LNX LNX =-+

误差修正模型估计:

0.05030.047310.081420.12081(1)

0.35492(1)0.0690(1)

DLNY DLNX DLNX DLNX LNX ECM =-+----+-

表10 拟和检验准则

四、模型分析

从上述模型求解可以得到,本文所做的三个假设结果如下:

假设1得到验证,假设2得到验证。1978到2009年,就业人数与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基本上一致,由协整检验知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就业人数与城镇化水平的变化趋势也是如此。从它们的回归方程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每增加1%,就业人数增长大约0.15%;城镇化水平每增加1%,就业人数增长大约0.72%。

其中,这里的数据都是在取对数后得到的分析结果。Granger因果分析表明就业人数与经济增长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同样就业人数与城镇化水平也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假设3得到验证。三者的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城镇化水平比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大的多,高出4倍左右。因此,在对就业问题的研究上,可以把城镇化当做主导因素考虑,而把经济增长作为次要因素。

当然,由于篇幅有限,本文选择了对就业人数可能影响较大的两个因素入手,对其做了一定程度的剖析。还可以引入其他一些变量,再综合考虑,比如将政府的调节作用可以作为中介变量再添加到模型中分析,或许得到比本文更好的结果。

五、政策与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保证广大人民群众顺利实现就业,才能实现国家的团结稳定和长期和谐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城镇化与就业之间的的良性互动,尤其是要重视城镇化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在工业化过程中,就业结构与城镇化是社会经济体系诸多关系中联系比较紧密,相互依存度比较高的一对关系,无论是城镇化出现偏差,还是就业结构出现偏差,都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城镇化发展相比,如果人口的城乡迁移速度超过非农就业机会的提供速度,过低的非农就业水平会阻碍城市化的发展,并可能出现过度城市化问题,导致城市失业、城市贫民窟的出现等一系列城市问题的产生;如果城镇化水平滞后,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城镇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也会受到限制,最终会影响到就业结构的转变。因此,我们在促进城镇化和经济增长的同时,应当大力保证就业的同步增长。政府应当将充分就业上升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政策策略时,应当将就业放在首要位置。在稳定和恢复经济增长时, 应该处理好保城镇化与保就业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 ] 陈桢.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 ] .经济学家,2008,(2) .

[2 ] 李惠蓉,赵小克.河南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J ] .

[3 ]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 刘爱英,姚丽芬.中国城镇化水平和就业结构关系的协整分析[J ].深圳:

Special Zone Economy 2011年2月.

[5 ] 尹希果.计量经济学原理与操作[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6 ] 庞皓.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7 ] 陈志昂,胡贤龙.我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 .山东经

济,2011年1月.

[8 ] 于林.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对称性分析与建议[J ].山西财经大

学学报,2010年11月.

[9 ] 程红莉,马利霞.我国财政支出与收入关系的协整研究[J ].统计与信息

论坛,2004年1月.

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

2012年第4期总第214期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 【经济管理】 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孙金山 (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摘 要]分析现阶段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经济增长引起城市聚集、规模扩大和城 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反过来对经济增长也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城镇化建设,明确城镇化建设总体思路,重视城市圈发展,发展小城镇,并加快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增长;土地制度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4-0093-02一、相关理论概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率 不断提高, 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达50%。为了保持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必要研究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经济学认为城市是人类从事现代生产活动的中心,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区域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必须重视生产要素流动,即资本流、劳力流在城市化过程中 的流动作用, 同时也注重从全球经济体系的角度探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城市化问题。 第一,城市化是一个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升的过程。它表现为通过产业扩张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地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过程。第二,城市化的过程是一个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大量的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高级化、合理化,延长产业链,整合资源,从而获得更多的价值。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使得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居民消费水平也会不断提高。这一过程使得大批低消费群体转向高层次消费。可见城市化过程又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商品不断丰富的过程,是我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据主体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一个现代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即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告别小农经济,摆脱随遇而安的观念,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培养开拓进取的精神,此时整个社会将有别于传统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商品化、法治化将是城市社会秩序的基本特征。第五,城市化是各要素投入和整合的过程。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主要代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都曾论述到,一国的财富主要是物质财富,增加一国的财富主要依靠各种要素的积累以及各种要素的使用方式。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要想实现经济增长,提升人们收入水平,就必须加大资源的投入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增长引起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反过来对经济增长也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城市化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过程,它包括了经济增长中 两个重要的变化,首先是产业结构的转变,即经济发展主 要依靠第一产业为主到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其次是人口和经济活动(主要指工业和服务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过程。 城市化过程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及合理的过程,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可通过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即第一产业的现代化。随着劳动生产 率的提高, 农业上滞留的劳动力减少,存在着大批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城市人为了追求清新的环境,也会向农村流动。但中国的人口流动具有单向性,即从农村流向城市。以上的这一过程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推动了城市产业的发展,由城市的聚集理论可知,其可以带来一定的外部效应和规模效应,从而为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古典经济学家Smith (1776)认为,促进经济增长有两种途径:一是增加生产性劳动的数量;二是提高劳动效率。后者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重要。首先,他把劳动分为生产价值的生产性劳动和不能生产价值的非生产性劳动,并认为生产性劳动创造财富,而非生产性劳动只消耗财富。所以,在劳动投入量中增加生产性劳动投入的比例将会促进经济增长。其次,对于如何提高劳动 效率,Smith 认为主要取决于分工程度和资本积累的数量,因此分工协作和资本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因。基于分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减少工作转换所造成的损失,利于机器的发明,所以,分工使得单位 劳动的产出量增加, 进而导致收益递增。而分工程度受制于市场容量的制约。市场容量的扩大导致分工加深,而分工又促使劳动效率提高,并最终促进经济增长。城市发展之前,一般经济增长都是依靠农业,走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有了城市后,其为要素的结合和分工提供了 一个合适的场合, 使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城市化的发展也是分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城市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城市化进程中的规模经济效应,它可以促进资本形成,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三、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 经济增长引起城镇聚集规模扩大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市化反过来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城市 3 9

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关系1

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关系 ---以青海省为例张慧(青海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青海西宁810000) 【内容摘要】城镇化是一个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过程,它包括经济城镇化、产业结构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生活方式城镇化等多方面的内涵。城镇化过程不仅体现了人口、空间及生活方式向城镇的转移,并且表现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反映在国民经济中不同的产业部门之间和各个产业部门内部之间。由于分工的产生,生产效率提高,更多剩余产品的出现,才有了交换的可能,交换的发展促进了空间集聚,逐步发展成城镇。因此,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关键词】产业结构;城镇化;协调;发展 一、概念及内涵 (一)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内涵 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国走向现代工业国的重要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全面理解城镇化,必须要先界定城镇与城市的内涵。在《城市规划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指的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把建制镇纳入城市范畴,属一般意义上的小城镇。所以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城镇建设是指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而不包括集镇。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产业构成、产业间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以及由这些联系和比例关系表现出来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内在形态上是经济总体中各类产业的多层次有序组合(白雪梅,1998)。 二、城镇化与三次产业协调互动发展的理论分析 首先,城镇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城镇化使城镇的载体功能充分发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提高区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社会发展历史,城镇化往往率先在那些农业分工发达、农村经济繁荣的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加快农民非农化速度,从而推动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其次,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核心动力,工业化有助于强化城镇功能,带来的重大革命使各种资源整合为一个

城镇化与就业的关系

农村城镇化与就业问题的关系 【摘要】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过程,也是我国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规模扩大,城乡一体化程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开始转变为城镇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开始大量向城镇转移。城镇化在带来一系列问题的同时,也着实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本文从农村城镇化与就业的相关概念出发,对我国农村城镇化与就业的发展状况及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对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城镇化与就业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就业农村劳动力

目录 1 引言 (4) 2 相关概念 (5) 2.1农村城镇化的概念 (5) 2.2农民就业的概念 (5) 3 我国农村城镇化与就业的现状 (6) 3.1 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状况 (6) 3.2 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就业现状 (6) 3.结论 (8) 4 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8) 5 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9) 6 城镇化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10) 7 农村城镇化与就业问题的解决思路 (12) 8 结语 (13) 9参考文献…………………………….................14.

一、引言 城镇化,是植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发展过程中所独有的现象,城镇化的核心就是要把农民及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城镇化,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战略对策,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城镇化的出现既是物质文明的直接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作为一个历史过程,不仅仅是城镇数量上的增加,更是产业规模的调整和城镇结构变化的过程。城镇化的程度一般可以用城镇人口规模和城镇土地规模来界定,它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城镇化水平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同时还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建设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是符合世界潮流、符合中国国情的,是体现中国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保障社会和谐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城镇化的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大,农村规模的缩小,城乡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开始转变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数量开始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开始大量向城镇转移。而核心城市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有限的,再加上广大农民很难支付起高额的城市定居成本,所以导致很多农民离土不离乡,或者一部分农民工能暂时就业,但是在就业的稳定性方面也是无法得到保障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成了日益严峻的问题。那么怎么实现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村隐性失业问题就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浅谈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浅谈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摘要】我国是一个自然条件和区域地理条件差异较大的庞大经济主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大城市间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分布呈现巨大的差异性,市场竞争力逐渐让区域间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差异转变为区域间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分布的差异。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与城市化之间密切相关。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而超前或滞后的城市化会严重阻碍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将紧密结合中学地理相关理论,通过对我国各大省区的城市化率做仔细的研究和调查,发现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密切,不同地理环境下二者的协调性不同,且二者的协调性呈现空间集聚状态,西北、东北、西南省内城市化差异大,而东中部地区省内城市化差异较小。 【关键词】城市化率;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关系 0.引言 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涉及到经济、地理、人口、环境等学科的综合性问题。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具有显著地域环境和地域经济差异的国家。在新经济地理视域下,我国的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要知道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地域产业集聚、自然地理环境、交通运输条件等密切相关。21世纪新时代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逐渐提出了《推动城镇化进程》与《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时代背景下,研究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互为动因的关系,能够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道路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建议。 1.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1.1数据来源 城市化水平通过城市化率来表示,而人均GDP占有额表示经济发展水平。在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经济发展》一章中提到人均GDP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区域产业结构、收入水平等内容,而产业结构与工资收入与GDP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选取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各大省份的城市化率数据和人均GDP数据(港、澳、台除外),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 1.2计算方法 为了能够量化地表现出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关系,本文将城市化率与人均GDP数据二者的差值表示偏离平均正常水平的程度,通过计算每个省份的城市化率与人均GDP的标准差值,来探讨城市化率省内分布情况,并采用空间自相关研究方法探讨二者协调性的空间格局状态。 (1)城市化率计算方式。实际城市化率=(实际城市人口数量/总人口)×100%。由于实际城市人口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每年的城乡人口流动量巨大,人口计算起来想多困难,因此可以用城镇人口乘以4/3的方式估算实际城镇人口。实际城市人口的估算方法:全国的实际城镇人口=(4/3)×城镇人口 (2)标准差标准化的计算方式。通常被认可有效的标准差标准化计算公式如下: 该式中Z表示标准差标准化后的结果,i表示样本变量,表示城市化率或者人均GDP 的平均值,S表示样本标准方差。S的计算公式如下: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趋势和特点 一、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虽然我国城镇建设历史悠久,并且在古代很长时期,我国城市发展都居于所处时代的前列,而且出现过当时享有世界盛誉的大都市,但随着近代以来饱受外国入侵和殖民掠夺,我国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近现代城镇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基本上被扼杀。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现代史上真正意义的城镇化的开始。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建国以来的城镇化进程简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图1,2,3)。 1.城镇化起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 随着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1949~1952年)以及其后“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1953~1957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城镇化水平得到稳步提高。这一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较快,具体表现为:新建了一批工矿业城市并且扩建和改造了一批重点城市,城市数量从1949年的136座增加到1957年176座,年均增加5座,城镇人口也增长较快,从5765万增加到9949万,城镇化水平由10.64%提高到15.39%,相当于年均提高0.59个百分点。总体而言,这段时期的城镇发展及城镇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适应。 2.城镇化剧烈波动阶段(1958~1965年) 由于对经济发展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我国经济发展在此后开始盲目追求高速度,受“大跃进”思想的影响,经济发展起伏波动大,城镇化发展也表现出大起大落。其中,在1958~1960 年三年“大跃进”时期,由于受急于求成和主观随意性强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影响,我国工业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脱离了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高速推进,一大批工业项目盲目上马,致使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镇,3 年内城镇人口净增2352 万,年均约新增城市8座,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到19.75%(年均提高1.45个百分点)。但这种由“跃进”式国民经济建设所导致的超越经济社会发展的“虚假城镇化”并不持续。从1960年起我国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特别是国家在1961年对整个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后,我国城镇化进入了1961~1963年的三年调整时期,期间停建和缓建了一大批工业项目,政府动员大量城镇人口回农村,一部分新设市恢复到县级建制而一部分地级市则降级为县级市,3年间城市总数合计减少25座(1963年一年就撤销城市24座),城镇化水平也骤降2.46 个百分点为16.84%,出现了极不正常的“逆”城市化现象。而在随后的1964~1965 年,由于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城镇化开始呈现回升态势,到1965年底全国城镇人口缓慢增加到13045万,城镇化水平也恢复到18%附近(17.98%)。 3.城镇化徘徊停滞阶段(1966~1978年)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国民经济开始出现的全面好转并带动城镇化发展逐步恢复并未持续多久,更未能促使我国城镇化从此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随着“文革”的开始以及国家在其后政治经济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失误,殃及刚刚有所起色的城镇化进程,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徘徊停滞阶段。整个“文革”十年以及受其影响的随后两年中,全国大约有3000 多万城镇青年学生、干部和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劳动和安家落户,而且以备战为目的的“三线”建设使得基建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与原有城镇脱节从而导致城镇建设大大滞后, 许多小城镇日益衰败。从1966年到1978年虽然城镇总人口从13313万增加到17245万,但由于全国总人口也基本保持了同样的增速(从74542到96259万),总体城镇化水平仅从17.86%缓慢提高到17.92%,整个13年间全国城市总数只增加了21个。 4.城镇化恢复发展阶段(1979~1992年) 随着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全国工作重点开始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间关系实证研究 (西安财经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摘要:本文数据为样本空间为1978-2012年年度数据,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对城镇化率与产业结构升级间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间的关系为单向因果关系,即城镇化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且城镇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长期与短期弹性不同,长期弹性大于短期弹性,因此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注重长效机制从而更好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关键词:城镇化产业结构 Granger因果检验误差修正 一、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水平与产业结构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水平为17.9%,到2013年这一水平达到53.7%,35年间年均提升1.0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由当初的71.8%提升到了89.9%。两者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目前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产业结构升级也面临着很大的瓶颈,那么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果存在一定的关系,那么其关系如何,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进而展开研究。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数据选取范围为1978-2012年的年度数据,数据均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城镇化率(U)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产业结构变量(W)用二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来表示,为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异方差,对上述变量均取对数。 三、基于时间序列的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关系实证研究 1平稳性检验 以防时间序列出现共变趋势而造成虚假回归,本文用ADF检验法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由表1可知,在5%置信水平下LNU、LNW的T统计量值均大于临界值,表明时间序列是非平稳序列。其一阶差分D L NU、DLNW的T 统计量值均小于5%水平下临界值,因此一阶差分序列平稳,所有变量均为I(1)过程。 表1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检验形式(C、T、K)T统计量5%水平临界值结论LNU (C、T、5)-0.4210 -2.9571 不平稳DLNU (C、0、5)-4.3871 -2.9540 平稳LNW (C、0、5)-0.9014 -2.9540 不平稳DLNW (C、0、5)-4.3265 -2.9678 平稳 2.协整检验:为了研究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根据Johansen协整检验,如表2所示,在5%置信水平下其迹统计量表明LNU、LNW之间存在一个协整方程,即二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表2 Johansen协整检验 Hypothesized No. of CE(s) Eigenvalue Trace Statistic 0.05 Critical Value Prob.** None* 0.3723 24.4919 20.26184 0.0123 At most 1 0.2415 9.1238 9.1645 0.0509

浅析城镇化与房地产之间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f14792817.html, 浅析城镇化与房地产之间的关系 作者:胡东波温玉珍 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6年第05期 摘要:城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经济繁荣的现象之一,当前,我国大力推行城镇化发 展,城镇化发展空间十分巨大。然而,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病”、“伪城市化”、“房地产化”以及“半城镇化”等问题十分严重。其中,因房地产业高速发展,“房地产化”问题也最为突出。本文主要基于分析城镇化与房地产的相互作用及其关系,提出促进两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房地产关系 一、城镇化对房地产业正向推进作用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房地产的正向推进作用十分明显,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完成。一是城镇化新增人口刺激城市房地产的需求。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改变房屋的供应关系,提高房屋的住宅需求和投资需求。二是城镇化新增流动人口提升城市房地产消费。大量非城镇人口因城镇化推进而涌入城市,形成规模的流动人口,这必然引起较大的住宅消费,特别是租金效益的发挥,必然进一步对房地产产品消费、房地产投资产生较大的影响;三是城镇化多方面对房地产业产生影响。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在住宅、商业地产、旧城改造、保障性住房等建设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增加房地产总体需求,拉动房地产市场投资。 二、城镇化对房地产业抑制作用 城镇化过快推进对房地产的反向抑制作用也要深刻认识,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一是城镇化推进速度过快造成房地产业畸形发展。非理性的城镇化推进容易产生很多问题,如房地产盲目开发就是其中之一,地方政府一味追求房地产经济效应,容易形成追求城市规模、盲目扩张的发展模式,忽视房地产业的产业结构和长远利益,造成房地产业发展模式严重畸形;二是城镇化推进过快引起房地产泡沫加快形成。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在很多地方体现为基础建设和房地产建设两大投资的快速发展,反映在市场层面就是商品房量价齐升现象突出,构成了房地产泡沫基础。 三、房地产业对城镇化推进的促进 房地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社会就业、基础建设三大方面。一是房地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首先,房地产业通过集中整合各种资源,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扩内需、保增长中起到支柱性作用;其次,房地产行业的资金高密集性对国家金融产业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房地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固定投资规模等国民经济方面也发挥着支柱产业的作用;二是房地产为城镇化提供就业机会。房地产业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为城镇创造就业机会。直接方式就是其本身直接吸纳就业人员,间接方式主要通过关联产业中的

(完整版)贵州城镇化发展分析

贵州城镇化发展情况分析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2010年以来,在经济发展带动下,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 一、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城镇规模明显扩大,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一是城镇人口迅速增加。2014年全省城镇人口为1403.57万人,比2010年增加227.32万人,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33.81%提高到2014年的40.01%,2011-2014年年均提高1.55个百分点。二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的973平方公里增加到2014年的138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比重由0.55%提高到0.78%。三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2014年全省城市人均道路面积9.3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3.07平方米;供水综合生产能力由2010年的352万立方米/日增加到2014年的371万立方米/日;燃气普及率由2010年的54.5%提高到2014年的60.3%;城市电话用户由2010年的248.24万户增加到2014年的261.36万户,占全省电话用户的77.07%。 (二)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城镇环境进一步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支撑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2014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03.86亿元,是2010年的4.11倍。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由2010年的556.6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187.67亿元。城市环境和城镇面貌明显改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10年的5.33平方米增加到7.9平方米;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由2010年的170万立方米增加到2014年的196万立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2010年的45.4%上升为2014年的72.6%;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由2010年的27.42平方米增加到2014年的36.58平方米。 (三)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就业拉动作用明显。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4142.74元增加到2014年的22548.21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从2010年的10058.29元增加到2014年的15254.64元。城镇就业增长明显。全省城镇就业人员从2010年的525.76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690.28万人。全社会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由2010年的68.3%下降至61.32%,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由2010年的11.49%和20.21%分别上升至2014年的15.26%和23.42%。

全国31个省份城镇化水平的比较分析

全国31个省份城镇化水平的比较分析吉林财经大学朱丽娟、杨雪娇、徐莹莹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3) 引言 (4) 一、文献综述 (4) (一)国外城镇化水平相关研究 (4) (二)我国城镇化水平相关研究 (5) 二、我国城镇化及城市发展现状 (7)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7)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8) 四、建立因子模型 (9)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9) 1.指标选取原则 (9) 2.建立指标体系 (10) (二)模型的建立及分析过程 (12) 1、模型检验 (12) 3、分析因子载荷矩阵 (13) 4、得出因子模型 (15) 5、聚类分析 (16) 四、结论及建议 (18) 参考文献 (20)

摘要 本文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从经济水平、生活水平、地域城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等四个方面建立全国31个省的城镇化水平评价体系,建立截面数据模型,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然后进行聚类分析,分析全国31个省份城镇化水平差异。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法城镇化因子分析

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level,which based on economic levels,living standards,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geographic extent of the four aspects of civilization to establish the country's 31 provinces,urbanization level evaluation system,the establishment of cross-sectional data model,first us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and cluster analysis,analysis of the country's 31 provinces,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Keyword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of urbanization

2018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关于新型城镇化

2018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关于新型城镇化 《2018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关于新型城镇化》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报告摘要】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城镇化难点问题。抓紧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对已在城镇就业和居住但尚未落户的外来人口,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相应基本公共服务,取消居住证收费。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与市民化挂钩机制,合理分担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建立规范多元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坚持节约集

约用地,稳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和拓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加强资金和政策支持,扩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提升城镇规划建设水平。制定实施城市群规划,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化。完善设市标准,实行特大镇扩权增能试点,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提升地级市、县城和中心镇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方便农民就近城镇化。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加强城市供水供气供电、公交和防洪防涝设施等建设。坚决治理污染、拥堵等城市病,让出行更方便、环境更宜居。 【中公解读】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

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存在的问题] 一是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 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工作总结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城融合不紧密,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日益凸显,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隐患。 二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 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建成区人口密度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经济发展助推了城市的大规模扩张,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化率不断攀升。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科学制定城市化发展规划,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中共“十八大”更是多次提及城市化发展战略,从局限于“区域协调发展”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体,再上升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见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可小觑,健康的城市化发展必将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 加快城市化建设已成为政府和学界的共识,但如何正确选择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模式,协调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仍是各界需要关注的课题。围绕这一问题,国内外相关专家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比国内外现有城市化模式,及其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联系,对我国更好的协调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现把各种观点分为国内与国外两部分综述如下。 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以刘易斯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派利用二元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伴随着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人均产出将得到不断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增长课题组于2003年提出经济增长正从工业化的单引擎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进的 双引擎转变。 国内大多学者认为经济发展会推动城市化的进程,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随之增长,就业结构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集聚,形成城市化现象,与此同时,城市化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会反作用于经济增长。 周一星通过对1977年世界上157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指出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之间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对数曲线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079。他还于2005年利用自己修补后的数据构造了中国城乡人口增长的logistic型曲线,对中国未来城市化水平做了一个预测,结论是: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将为46.5%,2014年可能超

关于农村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关于农村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论文关键词:农村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进程 论文摘要: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必须建立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上,而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依托于农村城镇化建设,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通过对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只有建立农村产业 结构新格局,才能加快农村人口转移,缓解农业人口压力,增加农民收入,更 好地发展农村经济,进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一、农村城镇化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是城镇产业的发展。城镇产业充分发展要依托于合理的产业结构,只有建立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才能加快农村城镇化,才能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城镇化一方面可以加速农业和农村人口向非农业转移,缓解农业人口压力;另一方面农村城镇化可以提高非农产业比重,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农村城镇化的推进,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条件,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则又加速了农村城镇化发展。 首先,农村城镇化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能引导农业结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升级、转化,促进农业良性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内部就业压力,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拉动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可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结构向一体化、专业化、科技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固守农业的传统格局,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农村城镇化,可以创造二、三产业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农村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农村工业规模、优化县域工业资源、提高工业质量并促进城乡二、三产业的发展壮大,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资源的集约使用和环境的集中治理,也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生活服务和更多的公共产品(如教育、医疗、给排水系统、配 送电系统等1,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城镇化建设和农村产业协调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选择。 其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基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进而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农业产业化是农产品生产、力卩_丁和销售的有机结合,构造形成一个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为一体的经营方式,推动了生产专业化改造和服务社会化改造,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集聚和集中吸引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可进一步推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之间经济交流,可以使部分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从事非农产业生产,可以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选择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发挥主导产业的龙头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规模经济,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农村经济整体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建设要依靠科技和人才,注重产业升级和功能升级,有利丁?提高小 镇建设的层次和品位,增强小城镇在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农村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出现结构性不协调 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全面振兴的主要途径,其发

城镇化水平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研究

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城镇化水平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研究 黄亚捷 [提要]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 用。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与优化,同时,城镇化建设又依助于产业升级和结构 调整作为重要手段,那么两者之间相互关联并发生作用和影响的程度怎样?采用E-G两步法建立协 整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以考察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与短期波动的影响,通过对我国 1988 2012年全国285个地级市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不仅受到城镇化的短期波动影 响,同时还取决于长期均衡的偏离趋势,并且在东中西部不同地区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F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15)06-0022-08 一、引言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人类对城镇化的认知,则是随着城镇化的实践而不断深入,从单纯意义上来看城镇化,可以理解为人口的非农化,但从更加宽广义的视角来看,城镇化则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政治等不断发展的历程中,人们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和革新的过程。 截止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4.77%,而在《2013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中更是预测,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34%。由此可见,中国已经步入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尤其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率在近几年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上升。然而对比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和日本等,城市化率早已突破80%。由此可见,中国仍需继续加强城镇化建设,并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资本集聚,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和经济基础。同时,工业的发展促使土地和劳动力等其他生产要素从农村转移出来,向城市集中。而伴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扩张,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随之展开。在此过程中工业化从空间、地域、人口、经济乃至基础设施等多方面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22

中国城镇化的意义

近年来,城镇化几乎成为举国上下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热点问题,他不但是学者们在论文中经常讨论的主题,而且成为众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研究生的一项重要选题。通过传媒,社会各界人士也越来越关心中国的城镇化问题。尤其重要的事,自从1998年中国政府关于解决我国“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决策和在国家“十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和对我国几 十年不变的城市发展方针作了一定调整后,人们普遍认识到推进和加速城镇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过量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 重要措施之一。自此,“城镇化”从学者们的论坛走上了各级政府的计划和议程,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青睐。很多地方的领导开始注意本地的城镇化率,与国内、国外多方比较,找差距,订目标,提出提升城镇化率的计划,表示了若干年后要达到或超过某某水平的豪迈决心。前不久,某特区城市(在特定条件下)提前“消灭”了农村人口,达到100%城镇化,曾得到媒体的大力宣传,就是这方面社会心态的一种反映。 城镇化市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一种社会变迁过程的反映,是客观规律的反映,中国也不例外。但是纵观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过程无不和他们各自的国情(包括经济、社会、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有关,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城镇化道路和不同的特点。城镇化是受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带动,但是它的推进,也反过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对待城镇化,既不能“人为抑制”,也不能“拔苗助长”。根据世界各国和我国自己城镇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此指导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这是比当前纷纷“提指标”,“搞攀比”更有意义的事情。 20世纪是全球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二战以后,全球城镇化率到20世纪末达到48%,而20世纪初只有13%,100年间提高35个百分点。全球城镇人口达到28.6亿。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大量发展中国家开始城镇化,其中一部分国家出于农业生产率低下,农民缺少生计,大量涌入缺乏就业岗位的大城市而造成所谓“过度城镇化”现象,一部分发达国家则基本达到了城镇化相对停滞的阶段。这些国家的城镇化率不再上升,但并不意味着城市停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全球城镇化过程中,随着城镇人口数量的增长和他们在国家和地区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提高,城镇的空间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大城市的不断增长。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950年71座,2000年增加到388座。人口超过1000万的巨型城市是20世界后半期出现的。1950年只有1座,2001年已有17座,其中13座在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上海、北京)。这种巨型城市无一例外地都是“区域性的城市”,城市的“范围”就是一个“区域”,其影响范围就更大了。从区域范围看,有些发达地区出现了以一个或几个大城市为核心,周围分布着成组成群中小城镇的都市连绵区。这种特大城市组群形态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条件发展所促成。可见,全球城镇化不仅表现在数字上和比重的提高,还包含着丰富的、空间形态上的发展变化,表现出多样的形势和特点。

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力为了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而在地区间、产业间、部门间、就业状态间、企业间、乃至工作间的转移。劳动力流动,是劳动力商品化的结果,是劳动力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直接表现。一般来说,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有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工资差别。城市化的涵义分为狭义和广义。1、狭义:城市化指农业人口不断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2、广义: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包括农业人口非农业化、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变革进入乡村的过程。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工业转移的过渡时期出现的一种必然结果。农业劳动力比重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 人口流动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促进作用 1、人口流动促进城乡融合,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吸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完成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和地域转移.庞大的流动人口成为城乡经济、文化、技术、信息交流的中介,有效的促进了城乡交融.青年大迁徙,是城乡之间沟通融合的桥梁,他们更容易接受新思想,随时随地把城市文明、城市经济信息和城市人口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传播到农村,使广大的农村人口了解城市文明,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间接的起到了促进人口城市化进展的作用. 2、人口流动提供廉价劳动力.人口流动为城市建设提供大批廉价劳动力,满足了城市经济高速发展起步阶段对劳动力的需求.外来人口涌入城市,一般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中,并处于生产第一线劳动岗位上,为城市市政工程,冶金铸造,纺织化工和环卫等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福利待遇低的部门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资源,缓解了这些“冷门企业”用工难的问题,促进了城市建设事业的发展. 3、人口流动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换.据粗略统计,在我国5亿多农业劳动力中,至少有1Π3转移到了第二、三产业.据大连、成都、广州、厦门4市调查,流动人口中从事经济活动的占81.5%,他们在流入城市前大都在家务农,流入城市后转入第二、三产业.这在很大程度上缩减了从事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将产业结构重心调整到第二、第三产业.同时,由于流动人口向各行各业的大量深入,也加速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4、人口流动进一步扩大了城市消费.流动人口不仅是城市的生产者群体,也是庞大的消费者群体.这有利于商品经济走出“市场疲软”的低谷,而且进一步刺激了城市商业、服务业、交通业、邮电业、通讯业的不断发展,弥补了城市产业结构的不足,增加了财税收入,促进了城市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 5、促进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农村劳动力流动冲击了城市的计划福利体制,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补充了城市劳动力的/不足0,他们拾遗补缺,为城市居民生活的方便、舒适做出了很大贡献。农村劳动力进城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降低了城市劳动力成本,提高了城市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城市职工的流动性,对城市企业原有用工制度带来有力冲击,对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人口流动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负面影响。 1、对农民工的歧视性制度安排减缓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由于中国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无力或不愿支付农民市民化成本,而人为地维护并强化了城乡二元制度,农民和市民在居住、就业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不同待遇。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维护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