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我的母亲》语言特点

胡适《我的母亲》语言特点
胡适《我的母亲》语言特点

胡适V我的母亲>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质朴、真切。

例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母亲爱子之深,平时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可以看出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几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之大。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一一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一一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 “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如果”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已经具备了这种美德,表现了作者的谦虚的品格。

《我的母亲》选自《胡适自传》中的《四十自述》。

作者写的是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之下成长的往事,字里行间突现了母亲对作者深深的爱和严格的教育。

读胡适《我的母亲》里质朴、真切的语言,使读者自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感动。

胡适5岁丧父,母亲23岁守寡,孤儿寡母,在那个时代,安身立命已经不易,而母亲“以少年做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 他要在这样的家庭里只身担当一家之重,试想这将要面对多少重压,承受多少痛苦?又需要有怎样的智慧和包容!诚如作者所说,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设想一下,假如作者真的要用他的这支笔把母亲的痛苦一一写出,那么结果又是什么呢?作者没有写,我们也难以设想。但就现在放在我们面前的这篇文章而言,我们却读到了说不出的痛苦,而

一位伟大的母亲也就在这说不出的痛苦中诞生了。

作者最善于把问题聚焦,也最擅长用语言表达。他把一切问题都汇合到母亲教育我如何做人,如何读书的问题上来,文章前三节用衬笔,说自己9年的生活除了读书写字之外,于音乐、绘画都无所得,然后把笔锋一转,很自然地转到母亲对我教育,给我做人的训练上来了。

母亲是怎样教我做人读书的呢?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严”。说实在,母亲对我的教育之严其实应该用“酷”来形容:“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唤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这是怎样一种行为呢?用现在的教育理念来审视,几乎算是对儿童身心的摧残了。但透过这样的“摧残”而走进母亲的心灵,我们便不能不为之震撼。丈夫没了,自己柔弱的肩膀必须扛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她要给丈夫争面子,她要给自己留尊严,她要给家庭求未来,而所有这一切都不能没有儿子,更确切的说,不能没有儿子能够光宗耀祖的未来,她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急切地盼望儿子懂事,热切地盼望儿子成才,这就是她“严”的本意,作者把母爱放在家庭变故,放在现实的家庭环境下加以描绘,读者所读到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关怀孩子、对孩子充满寄托的母亲,更读到了一个痛苦、隐忍而又坚强的母亲。可以说,我们感受到母亲的坚强,更感受到母亲的伟大。读破这一层,后面所写的“行罚”、“拧我的肉”、“不许我哭出声音来”、“不许我上床去睡”等等,便都成了母亲痛苦、隐忍、坚强的写照了。有人把文章8至12节看成是写母亲对家庭成员的态度,这理解初看上去是正确的,其实于文意是扞格不通的。从全文看,第4节统领下文,直至最后的13节与之呼应,整个文意才算结束。第13

节最后说,“如果说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的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一一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可见上述从第4节开始,所有的文字都是写我母亲对我的教育,对我的影响的,只是4-7节写言传,8-12节写身教罢了。母亲不仅用言传,更用身

教来教育我如何做人,母亲固然是我的恩师,然而母亲承受着一个弱女子难以承受的家庭重负和苦痛,抱定希望来教我做人读书,那又怎么是“恩师”两个字所能概括得了的呢?这段语言文字描写是何等细腻啊。

有句名言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胡适这位大师的身后,就站着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儿子,她辛苦操劳,忍辱负重,她以自己的仁爱、宽厚,为中国文坛造就了一位巨匠!她是“严父”。胡适三岁时父亲就病死他乡,母亲便担起了对胡适进行教育的全部责任。胡适五岁时就被母亲送入私塾读书,由于身体弱小,他甚至还要被先生从念书的高凳上抱上抱下。为了儿子的将来,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每天天刚亮就喊醒儿子,指正他昨天做的错事,说的错话;到天明时,便催他去上早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胡适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当听到儿子说了轻薄的话时,她罚他跪下,不许上床去睡觉,重重地责罚他。母亲从不当着别人打骂胡适,而是关上房门行罚,又不许他哭出声来。这种做法,既维护了孩子的尊严,又起到了惩戒的作用,与有些人借打骂孩子出气的做法不同。可以说,正是母亲的严厉,为胡适日后的不断上进奠定了基础。

她也是“慈母”。只要对胡适有利的事情,母亲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做。上私塾时,为了让先生给儿子尽心讲书,别人给两元学金,她竟给到六元、十二元;儿子害了眼翳,她听说用舌头舔可以医治,竟然真的用舌头去舔儿子的病眼;胡适留学美国期间,在家境异常困窘的情况下,她不惜借贷为儿子买他喜欢的书,甚至变卖首饰资助儿子;而当自己病重时,为了不耽误儿子的学业,她坚持不告诉儿子……其心之慈,天地可鉴。

她更是“良师”。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作为当家的后母,她在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的时候,总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不管受了多大的委屈,都不曾争吵;即使无法忍受时,也只是自己在屋里悲泣,从不骂一个人,只哭自己命苦。而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母亲又一反常态,表现出不屈的“刚气”。正是受到母亲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胡适养成了有口皆碑的好性情。徐志摩说:“胡适能与

人为善,容忍别人,且能扬人之善。”梁实秋说:“胡适温而厉,待人既温厚宽容,且做人做事也有原则,只是柔中有刚。”胡适认为,这些品质的养成,“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14岁离开母亲到上海求学,此后,再没有人像母亲那样管束他,但是,母亲的督导和教育,使他受益终生。

语言文字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我的母亲》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伟大的母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