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复习资料0408

城市道路复习资料0408
城市道路复习资料0408

城市道路

一、填空题

1.在城市道路设计中,主要考虑的行车视距为。

2.以服务功能为主,直接与两侧建筑物、街坊出入口相接的道路是。

3.最能综合反映一个城市的交通拥挤程度的指标为。

4.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的地点,称为。

5.导向、指示标志一般采用。

6.完全为机动车辆(主要是汽车)交通服务,解决城市长距离快速交通的汽车专用道路是。7.为区域交通集散服务,兼有服务功能的道路是。

8.以交通功能为主,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负担城市主要客货交通的道路是。

9.衡量道路的便捷程度的指标为。

10. 道路设计年限是指道路的正常工作年限,包括两层含义,即道路设计年限

和道路设计年限。

11. 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与城市人口总数的比值称为。

12.高架道路通行能力最小的控制路段为。

13. 从工程经济的角度出发,设计小时交通量不是采用最大高峰小时交通量,而是采用一个适当的“较大高峰小时交通量”,通常采用。

14.只有在特殊困难的条件下,不得已才采用的平曲线半径是。

15.行人交通组织最彻底最有效的办法是设置或。

16.城市快速路横断面分为和两类。

17.城市道路的线形设计中,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是先做,然后再做平面和纵断面设计。

18.交叉口附近设公交车站时,公交车站离交叉口缘石切点的距离不应小于米,以减少对进出交叉口车辆交通的影响。

19. 考虑到排水的需要,城市道路的最小纵坡应不小于。

20. 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设计时,在特殊困难的条件下不得已才使用,一般不轻易使用的平曲线半径为。

21.快速路出入口一般情况下应设在主线行车道的侧。

22.国内外经验一般认为平曲线转角≤应属小转角弯道。

23.当城市道路的纵坡小于时,应在两侧设置锯齿形街沟。

24.在一条机动车道上同向连续行驶的车流中,前后相邻两车车头之间的距离,叫做车头间隔,用时间表示称作,用距离表示则称作。

25.在城市道路设计中,主要考虑的行车视距为。

26. 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向同一方向会合的地点,称为。

27.对于有中间带的城市道路,当单向的车道数大于等于4条时,应采用的超过方式为绕各。

28.当相交道路等级不一致时,城市平面交叉口的设计年限应取。29.交通安全标志中,三角形符号的含义为。

二、选择题

1.下列属于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的是 [多项选择] 【】

A. 混合式系统

B.明沟系统

C.暗管系统

D. 分流制排水系统

2.以下属于机动车设计车辆的是[多项选择]【】A.小型汽车B.普通汽车

C.超长、超宽的特种车辆D.铰接汽车

3.在交叉口的立面设计中,当相交道路的等级和交通量都不相同时,则【】A.主要干道的纵坡不变,横坡随次要道路的横断面而变

B.主要干道的纵、横断面均维持不变,次要道路的纵坡应随主要干道的横断面而变,次要道路的横断面应随主要干道的纵坡而变

C.主要干道和次要道路的纵坡均不变,而改变他们的横坡

D.主要干道的横坡随次要道路的纵坡变,次要道路的横坡随主要干道的横坡变

三、判断题

1.道路网密度为城市道路长度与城市道路面积的比值。【】

2.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面积。【】3.允许的服务交通量越大,则服务水平等级就越低。【】

4.交叉口的停车线应在人行横道线后至少1米处。【】5.环形交叉口中心岛半径应按照最小交织长度的要求确定。【】

6.交叉口竖向设计时,主要道路通过交叉口时,其纵横坡均保持不变,次要道路的纵坡应随主要道路的横披变,其横披应随主要道路的纵坡变。【】

7.路拱对排水有利,也对行车有利。【】8.管道的覆土厚度指管道外壁顶部到地面的距离。【】

9.一条道路设计过多的车道对提高通行能力的效果并不大,对于一般的道路车道数以不超过4~6条(双向)为宜。【】10.在城市道路的平面交叉口上,以左转车与直行车和直行车与直行车所产生的冲突点对交通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合流点,再其次是分流点。【】

11.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共同组成城市道路系统的干道网。【】

12.环形交叉口可以将所有的冲突点转变为交织点。【】13.城市快速路是以交通功能为主的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线道路。【】14.在交叉口停车线应在人行横道线前至少1m处。【】

15.交叉口间距一定的情况下,车速越大,平交口对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也越大。【】

16.设计车辆不包括超长、超宽的特种车辆。【】17.用于表示警告、注意等含义的标志常用红色。【】18.非直线系数是衡量路线便捷程度的指标。【】19.出入口一般情况下,应设于主线行车道的左侧。【】20.管道的埋深,指管道内壁底到地面的深度。【】四、名词解释题

1.道路建筑限界

2.服务交通量

3.交织段长度

4.服务水平

5.最大纵坡

6.行车视距

7.道路红线

8.无障碍步道体系

五、简答题

1.城市快速路最小出入口间距的确定应考虑哪些因素?

2. 方格网式路网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3.平面交叉口进口道怎样设置专用右转车道?

4. 城市道路常用的几种横断面形式有哪些?

5.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在确定路侧带宽度时,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6. 根据进水篦布置的不同,雨水口的形式有哪几种?

7.雨水管渠系统布置的原则有哪些? 8.环形放射式路网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9. 平面交叉口进口道专用左转车道的设置方法有哪些?

10.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中,常见的制约纵断面设计标高的控制点有哪些? 11.道路照明器的平面布置方式有哪些? 12. 中间带的作用有哪些? 13.交通标志包括哪几种? 14.简述锯齿形街沟的设置步骤。

15.确定环形交叉口中心岛的半径应考虑哪些因素? 16.城市道路几何设计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17. 加宽值的过渡方式有哪些?

18. 有中间带道路的超高旋转过渡方式有哪些? 19.道路交通安全防护设施中,车辆安全措施有哪些? 20. 选择平曲线半径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21. 环形放射式路网为分散过于集中的市中心区的交通,可采取哪些措施? 22.城市道路的功能有哪些? 六、计算题 1.已知某竖曲线%2.11=i ,%3.22=i ,竖曲线起点桩号为K11+422,竖曲线终点桩号为

K11+546。

请计算竖曲线半径及竖曲线要素。 2.已知某竖曲线%8.01

=i ,%5.02=i ,变坡点桩号为K12+600,高程为108.56m ,此桩号的

地面高程为110.34m ,设计高程为108.47m 。

请计算竖曲线半径及竖曲线要素。

3.小王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某曲线表的一行发生了污损,如下所示(污损处空白):

请根据所学知识,计算出曲线要素及曲线主点位置,并将结果填到表中相应的位置。 4.已知某平曲线的交点桩号为K8+378.65,ZY (直圆点)桩号为K8+298.56,转角?=30α。(不设缓和曲线)

请根据已知条件计算圆曲线半径以及圆曲线的几何要素。

城市道路答案参考

一、填空题

1.停车视距 2.支路 3.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 4.分流点 5. 蓝色 6. 快速路 7.次干路 8. 主干路

9.非直线系数 10、交通量 路面 11、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 12.匝道连接点 13、第30位小时交通量 14.设超高最小半径 15.人行天桥 人行地道

16.整体平地式 高架(地道)分离式 17.横断面设计 18.50 19. 0.3%。 20.设超高最小半径 21. 右 22.7° 23. 0.3%

24.车头时距 车头间距 25.停车视距 26. 合流点 27.自车行道中线旋转 28.等级低道路的设计年限 29.警告。 二、选择题

1.ABC 2.ABD 3.B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四、 名词解释

1.道路建筑限界:为了保证城市道路上车辆与行人的交通安全,在道路上一定高度和宽度范围内不允许任何障碍物侵入的空间界限。

2. 服务交通量:是在通常的道路条件、交通条件和管制条件下,在已知周期(通常为15min )中,能保持规定的服务水平时,车辆(或行人)能合理地期望通过一条车道或道路的一点或均匀路段的最大小时流率。

3. 交织段长度:是指环形交叉口所提供给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在环道上行驶时互相交织、交换

一次车道位置所具有的里程长度。

4. 服务水平:是描述交通流的运行条件及汽车驾驶者和乘客感觉的一种质量标准,是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况、交通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得到的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如可以提供的行车速度、舒适、安全及经济等方面所得到的实际效果与服务程度。

5.最大纵坡:是指在纵坡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采用的最大坡度值。

6.行车视距:是以驾驶员视线高度(1.1~1.2m)能看到前方道路上高度为0.1m 物体顶点、

沿车行道中线丈量所得的距离。

7.道路红线:道路红线是道路用地与城市其它用地的分界线。

8.无障碍步道体系:就是在人行道系统中劈出一条适当宽度的带状范围,铺砌特殊的便于盲人辨别的步道砖,并且在遇台阶的地方代替以适当的坡道,从而形成一个特

殊的人行道体系。

五、简答题

1. 城市快速路最小出入口间距的确定应考虑变速车道的长度、交织距离、安全距离等因素。

2. 方格网式路网的特点为:划分的街道整齐,有利于建筑物的布设,交通分散,灵活性大,道路功能不明确,交叉口多,对角线交通不便。适用于地势平坦地区的中、小城市。

3. 在直行车道中分出一条专用右转车道(现有直行车道至少有两条或通过压缩中央分隔带、中线偏移等措施增加左转车道,从而保证直行车道至少有两条);加宽进口道,新增一条右转专用车道。

4. 单幅路(或一块板)、双幅路(或两块板)、三幅路(或三块板)、四幅路(或四块板)。

5. 人行道宽度;设施带宽度;绿化带宽度;还应考虑敷设地下管线所需的宽度以及道路各部分宽度尺寸的相互协调。

6. 根据进水篦布置的不同,雨水口的形式有:平式、立式、联合式。

7. 雨水管渠系统布置的原则有:

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天然水体;

尽量避免设置雨水泵站;

结合城市规划布置雨水管道;

合理布置出水口;

城市中靠近山麓建设的中心区、居住区、工业区,除了应设雨水管道外,尚应考虑在设计地区周围或设计区以外适当距离设置排洪沟,以拦截汇水区以内排泄下来的洪水,使之排入天然水体,避免洪水的损害。

8. 放射环式路网的优点是有利于市中心与各分区、郊区、市区外围相邻各区之间的交通联系,道路功能明确;缺点是容易将各方向交通引至市中心,造成市中心交通过于集中,交通灵活性不如方格网式路网;适用于大、特大城市。

9. 平面交叉口进口道专用左转车道的设置方法有:

在直行车道中分出一条专用左转车道;

压缩较宽的中央分隔带,新辟一条左转专用车道,但缩减后的中央分隔带的宽度至少为0.5m,其端部宜为半圆形;

进口道中线向左侧偏移,新增一条专用左转车道;

加宽进口道以便新增一条专用左转车道 。

10. 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中,常见的制约纵断面设计标高的控制点有:城市桥梁 、铁路跨线桥 、铁路道口 、平面交叉口 、滨河路的最高水位、沿街建筑物的地坪标高等。

11.道路照明器的平面布置方式有:单排一侧布置 、单排路中布置 、双排对称布置 、双排交错布置 。

12. 中间带的作用有:

将上、下行机动车流分开,既可防止因快车驶入对向行车道造成车祸,又能减少道路中心线附件的交通阻力,从而提高通行能力 ;

作为设置交通标志牌及其它交通管理设施的场地 ;

种植花草灌木或设置防眩网,可防止对向车辆灯光眩目,还可起到美化环境的目的 ; 设于分隔带两侧的路缘带,由于有一定宽度且车道线划分醒目,既引导驾驶员视线又增加行车所必须的侧向余宽,从而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路缘带对行车部分的路面结构还可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

13. 交通标志包括:警告标志 、禁令标志 、指示标志 、指路标志 。

14. 道路中线纵坡度小于0.3%时,可在道路两侧行车道边缘1~3m 的范围内设置锯齿形街沟。设计时,保持缘石顶面线与道路中心线的纵坡设计线平行 ,交替地改变缘石顶面线与平石(或路面)之间的高度,即交替地改变缘石标高 ,在其低凹处设置雨水进水口 ,并使进水口处的路面横坡放大,在两进水口之间的分水点处的横坡减小,使车行道两旁平石的纵坡度跟着进水口和分水点标高的变动而变动 ,这样街沟底路面边缘的纵断面就变成锯齿形。

15. 环形交叉口中心岛半径的确定需考虑行车速度的需要 和交织长度的需要 ,然后根据计算取二者中较大的值 。

16.城市道路几何设计的基本依据有:设计车速 、设计车辆 、设计交通量 、设计年限 。 17. 加宽值的过渡方式有直线过渡 、高次抛物线过渡 、回旋线过渡 、改进直线过渡 。 18. 有中间带道路的超高旋转过渡方式有:绕中间带中心线旋转 、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 、绕各自车行道中线旋转 。

19. 道路交通安全防护设施中,车辆安全措施有:视线诱导设施 、防眩设施 、交通岛、分隔设施 。

20. 选择平曲线半径主要考虑:道路的等级、设计车速 、地形 、地物 。

21. 设置多中心 、将某些放射环线止于环线上 、实行交通管制,禁止某些车辆进入市中心 。 22. 城市道路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一下四个方面:交通设施功能 、公用空间功能 、防灾救灾功能 、形成城市平面结构功能 。

六、计算题 1. 解:依题意:

%1.112=-=i i ω

竖曲线长度L=546-422=124 m 则由ωR L =

73.11272%1.1/124/===ωL R m

切线长T=L/2=124/2=62 m

纵距17.073

.1127226222

2=?==

R T E m

2.解:由题意:

%3.012-=-=i i ω

最大纵距E=108.56-108.47=0.09 m 所以 :80000003.009

.0882

2

=?=

=

ωE

R m

竖曲线长 240003.080000=?==ωR L m

切线长T=L/2=240/2=120 m 3.解:依题意:

曲线长L=YZ-ZY=357.46-238.54=118.92 m 由πα

180

R

L = 则

09.393021718092.118180='

???=??=παπL R m

切线长92.592

0217tan 09.3932tan ='??=?=αR T m 外距54.4)12

cos

/1(09.393)12

(sec

=-?=-=α

α

R E m

JD 桩号为:JD=ZY+T=K2+298.46 圆曲线中点(QZ )点桩号为:

QZ=ZY+L/2=K2+238.54+118.92/2=K2+298

4.解:由题意:

切线长T=378.65-298.56=80.09 m 由2

tan

α

R T = 则2

tan

T R =

90.29815tan 09.80=÷=R m 圆曲线长

50.15690.298180

30

180=?=

=

ππα

R L m

外距54.10)12

30cos 1(90.298)12(sec =-÷?=-=αR E m 校正值J=2T-L=80.09×2-156.50=3.68 m

(完整word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整理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上册) 1、交通的定义: 一般:人与动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广义:人、物、信息的流动,以一定目标方式通过一定空间。 2、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公路可分为干线和支线,其中干线公路可分为几类:(1)国道(2)省道(3)县道(4)乡道。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3、按照道路在交通功能、对沿线建筑物服务功能的地位,可分为(1)快速路(2)主干路(3)次干路(4)支路。 4、行人静态空间:主要是指行人身体在静止状态下所占用的空间范围。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高度为2.5m。 5、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R min):是指汽车前外轮中心的转弯半径。 车辆的转弯半径可作为停车场、回车场、公交车站通道设计的依据。 6、交通量(Q):在某一时间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 7、通行能力: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 交通量一般总是小于通行能力的。 8、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称为道路 横断面。 9、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道路附属设施等用地组成。 10、路幅宽度:城市道路横断面的总宽度。(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线常用红线绘 制,是道路交通用地、道路绿化用地与其他城市用地的分界 线)。 11、路侧带:在道路车行道两边到道路红线之间的用地为路测带。 12、路肩:在城市郊区的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 缘所保留的带状用地称路肩。路肩分为硬路肩(包括路缘带)和保 护性路肩。 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km/h时,应设硬路肩。其铺装应具有承受车辆荷载的能力。硬路肩中路缘带的路面结构与机动车车行道相同,其余部分可适当减

关于加强城镇道路交通管理的建议

关于加强城镇道路交通 管理的建议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关于加强城镇道路交通管理的建议近年来,随着各项道路建设政策的不断落实,县城的道路交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县城道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方便。但随着人流、物流的日益增大,各种机动车、非机动车的突飞猛进,现有的道路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极大压力,影响了县城交通的安全,也影响了县城对外形象。现结合**县城市道路交通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我个人的看法及相应对策。 一、当前道路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规划和布局不合理,缺乏科学性 一是布局建设不合理,道路通行不畅。县城商业过于集中,各地商家大都集中一条或者二条道路上开市经商,使街道商业化,加之部分商家占道经营,堵断人行通道,行人只能从人行道上拥入车行道,以及各种车辆停放在街道两边,从而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二是街道狭窄,车流量大。县城去很多道狭窄、道路设施陈旧,无法对车辆分流,交通受堵时有发生。近几年,虽然投入资金对部分道路进行了整改建设,对车辆分流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远远不能适应现有车流通行的需求。 三是街道职能不明,交通组织混乱。滨江路、交通下街运送蔬菜水果的车辆乱停乱放,严重堵塞道路。五星桥市场占道经营,行人怨声载道。田坝子市场如同虚设,运载蔬菜水果的大板车、三轮车随处停放。以上路段的交通组织混乱,行人、车流通行困难。

四是停车场偏少,车辆停放难。城区内停车泊位少,也没有大型停车场,导致车辆随处停放。县城主要道路有十余条,而停车场仅有2-3个,街道停车泊位加上各单位停车泊位也不超过30个,远远不能适应需求。 其次,私家车发展迅猛,缺乏控制性 一是私家车急剧增加。每年县城私家车成倍的增加,部分私家车驾驶员素质低,乱停乱放、闯红灯、逆向行驶等违法行为,严重影响道路交通畅通。 二是电动车数量惊人。县城电动车随处可见,不戴安全头盔、违法载人、超速行驶、酒后驾驶等违法行为也给县城交通秩序管理带来影响。同时,国家对电动车的管理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使交警难以对此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是对非营运车辆管理不力。一些无证车的黑出租、拼装车等私自拉客、强行载客,严重干扰了交通运输市场,同时造成了交通安全隐患,增加了城市道路交通压力。 第三,交通管理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 道路交通管理从其内容看,主要由道路管理、车辆及驾驶员管理、交通设施与信号控制、交通安全宣传、交通流组织与疏导、交通事故处理与预防、交通情报通信等分支系统组成。这些系统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只有各系统有效地工作,才能达到确保交通安全畅通的目的。但目前交通管理各分支系统结构设置不合理,工作缺乏相互联系,各自为

城市道路设计复习资料

1、城市道路分类:包括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2、道路红线概念:道路红线系指划分城市道路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生产用地及其他设备用地的分解控制线。 3、红线的作用:是控制街道两侧建筑不能侵入道路规划用地(包括围墙不能侵入),红线不但是具体道路单项工程的设计依据,也是城市公用设施各项管线工程的用地依据。 4、红线的设计内容:①确定道路红线宽度。②确定道路红线位置。 5、城市道路组成:①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②人行地道(包括地下人行道和人行天桥)。③交叉口、步行广场、停车场、公共汽车站。④交通安全设施,如照明设备、护栏、交通标志及标线等。⑤沿街设施,如电线杆、给水栓、邮筒、电讯等。⑥地下铁道、高架桥、立交桥等。⑦绿化带。 6、城市道路特点:①功能多样②组成复杂③行人交通量大④车辆多、类型杂、车速差异大⑤道路交叉点多⑥沿路两侧建筑密集⑦道路交通连系点⑧艺术要求高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影响因素多⑩政策性强。 7、城市道路网类型和规划技术指标:①非直线系数是指道路起迄点间的实际交通距离与此两点的空间直线距离之比。不同型式的干道网,其非直线系数是不一样的。②干道网密度是指干道总长度与城市用地面积之比(km/km2)。③道路面积密度是指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与城市用地面积之比(km2/km2)。④居民拥有道路面积密度,又称道路占有率,是指道路面积密度(%)和人口密度(人/m2)之比(m2/人)。 8、单行道:只允许机动车辆沿同一方向行驶的道路。 9、客运道:限制载重汽车和非机动车行驶,只允许小客车和公共汽车通行的道路。 10、行车道:城市道路上供各种车辆行驶的部分。 11、路侧带:位于城市道路行车道两侧的人行道、绿带、公用设施带等。 12、城市道路规定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宽度:根据我国对公路和大、中、小城市道路的行驶车辆观测得出,主干路和高等级公路上的小型车车道宽度宜采用 3.5m,大型车车道或混合行驶车道宽度则采用3.75m,支路上最窄不宜小于3m。非机动车道主要供自行车行驶,应根据自行车设计交通量与每条自行车道设计通行能力计算自行车车道条数。非机动车道的总宽度包括几条自行车车道宽度及两侧各25cm路缘带宽度。 13 、城市道路各种横断面形式优缺点和适用条件:①单幅路占地少,投资省,但各种车辆混合行驶,于交通安全不利,仅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不大非机动车较少的次干路、支路以及用地不足拆迁困难的旧城改建城市道路上。②双幅路断面将对向行驶的车辆分开,减少了行车干扰,提高了车速,分隔带上还可以用作绿化、布置照明和敷设管线等。它主要用于各向两条机动车道以上,非机动车较少道路。有平行道路可供非机动车通行的快速路和郊区道路以及横向高差大或地形特殊路段亦可采用。③三幅路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开,对交通安全有利;在分隔带上布置绿带,有利于夏天遮阴防晒、减少噪音和布置照明等。对于机动车交通量大、非机动车多的城市道路上宜优先考虑采用。但三幅式断面占地较多,只有当红线宽度等于或大于40m时才能满足车道布置的要求。④四幅路不但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开,还将对向行驶的机动车分开,于安全和车速较三幅式路更为有利。它适用于机动车辆车速较高,各向两条机动车道以上,非机动车多的快速路与主干路。 14、道路中桩坐标放线法程序和主要内容:①测设程序:先沿路线方向布设导线,后测设道路中桩;②测设内容:a.测设附合导线:沿路线选定导线点,测量导线点三维坐标,再计算导线三维坐标闭合差和相对闭合差,并进行三维坐标改正;b.计算道路平曲线各要素;c.计算道路平曲线各主点桩号;d.计算道路中桩三维坐标;e.利用导线点测设道路中桩。③放线步骤:先在导线点安置仪器,后视已知点,键入坐标,完成定向工作,再键入待放点的坐标;转动仪器照准部,使水平角显示为0度00分00秒,完成待放点的定向;接着置反射棱镜于待放点的方向上,使距离显示为0.000时,即为待放点的精确点位。 16、街沟:指城市街道路面边缘处,由立缘石与平石或铺装路面形成的侧沟。 17、锯齿形街沟:交替改变侧沟的侧石高度,使街沟纵坡由升坡到降坡再到升坡,街沟纵坡线呈锯齿形状。 18、分流点: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的地点。 19、合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的地点。 20、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交互交叉的地点。 21、视距三角形:由停车视距所组成的三角形。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规划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1标准货车 以载重量4-5T的汽车为标准车,其他型号的载重汽车,按其车型的大小分别乘以相应的换算系数,折算成标准货车,其换算系数宜按本规范附录A.0.1的规定取值。 2.2乘客平均换算系数 衡量乘客直达程度的指标,其值为乘车出行人次与换算人次之和除以乘车出行人次。

市政工程中道路园林绿化的要点分析

市政工程中道路园林绿化的要点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城市绿化建设作为现代城市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地位越来越为重要。城市道路园林绿化建设的好坏,往往与城市形象的好坏息息相关。所以相关部门须认真对待市政工程中的道路园林绿化工程,以促进城市更好更快发展。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并联系当今市政工程中城市绿化工程的实际情况,对市政工程中道路园林绿化建设的现存问题和要点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同行所借鉴。 【关键词】市政工程;道路园林绿化;要点;探讨分析中图分类号:TU986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2-001-23 1前言 道路园林绿化作为市政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予以重视。想要做好城市的道路园林绿化,不仅仅需要合理地对栽培植物进行挑选、搭配,同时还应对种植的植物进行养护,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城市的绿化效果,使得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使城市的经济文化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道路园林绿化的工作必须受到重视,落实到

位。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道路园林绿化的实际情况,对市政工程中道路园林绿化的要点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期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 2城市中道路园林绿化的意义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政府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深。城市绿化作为当今世界的潮流,更是为各国所提倡。城市道路园林绿化不仅使城市风景更加优美,同时也能使人民的生活更加惬意舒适。因此,城市道路园林绿化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2.1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在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道路上,农村生态环境一般较为良好,因此环境的建设重点还是在于城市。道路园林绿化工程作为市政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具有重要的地位。它通过对城市花草树木的种植、养护、管理,对城市里的环境进行改善、美化,使城市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社会方面,也体现在园林景观方面。道路园林绿化不但为生态环境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同时植物数量的增多也使城市空气得到净化,噪声污染降低,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地位 道路园林绿化是城市绿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包含的,共同为城市的美化做出着贡献。道路园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重点

一、城市道路与交通基本知识 1、城市综合交通的含义 “大交通”是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它涵盖了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和管道交通五大方式。 “小交通”只是指道路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依附于道路网络,是反映城市格局、面貌和活力的窗口。 2、城市交通系统的要素 (1)人和物的流动(交通需求) 人流、物流,包括无形的流动,是城市活动的体现。 (2)交通设施(交通) 运载工具(包含汽车、火车、船舶等),运路(道路或轨道等),站场(terminal、车站、停车场等)。 (3)经营管理系统(联系需求与供给) 组织交通供给服务、经营管理交通设施和运营系统的系统。 (4)交通空间 是发生交通服务行为的空间,包含交通设施周围的空间、道路空间、交通站场空间。 3、城市交通的基本因素——用地、人、车、路 (1)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 确定不同性质的城市用地产生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称为交通生成指标,不同性质的用地应该有相应的交通生成指标。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等。 (2)人:出行目的:包括上下班出行(含上学放行)、生活出行(购物、游憩、社交)、公务出行三大类。 出行方式:出行方式的选择:时间、线路、价格、目的等——成本 平均出行距离:居民平均每次出行的距离。也可用平均出行时间和最大出行时间来表示。 与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用地布局、人口分布、出行方式有关。 日平均出行次数: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 (3)车:机动车和自行车是构成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对机动车或自行车都需研究以下因素:车辆(可折算成标准车)的保有量、出行率、空驶率、平均出行距离(平均运距);车流速度、密度、流量。 机动车可以归纳为几种“设计车辆”,以便根据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载重量、运行特性等特征作为道路设计的依据。 a 小型汽车:包括小汽车、三轮摩托车、轻型越野车和2.5吨以下的客货运汽车。 b 普通汽车:包括单节式公共汽车、无轨电车与载重汽车。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复习提纲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城市道路分类及各类道路特点。P51-52 分为四类: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支路 城市快速路:具有单向多车道的城市道路,具有中央分隔带并应全部控制出入口间距,是为机动车提供连续流服务的交通设施,是城市中快速大运量的交通干道,服务对象为中长距离 的机动车辆。 城市主干路:是以交通功能为主的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线道路,主要承担中心城区各功能分区之间的交通,与快速路共同分担城市的主要客货交通。 城市次干路:是城市内区域性的交通干道,为区域交通集散服务,兼有服务功能,配合主干路组成城市干道网络,起到广泛连接城市各部分及集散交通的作用。 城市支路:是城市一般街坊道路,在交通上起汇集性作用,是以服务功能为主,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 2、道路网结构类型 线形式或带状式、方格式、环行放射式、自由式、混合式。 3、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P46-48 (1)人口密集与城市用地的矛盾(2)城市用地布局带来的交通分布的合理性问题 (3)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落后带来的系统性问题(4)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性问题 (5)居民交通意识问题 第二章:城市交通规划 1、交通规划的含义。 交通规划:研究土地使用与出行选择规律,其结论用来对现有土地使用或交通系统的改善提供决策支撑,同时,还要对交通相关若干管理规定、政策提出建议。 2、交通规划基本内容与程序。 内容:包括确定城市交通政策、城市交通系统、客货交通组织、道路交通流量分配等主要内容。 程序:目标确定—组织工作—数据调查—相关基本模型分析—分析预测—方案设计—方案评价—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和修改 3、交通影响因素。 城市交通的四个基本因素:用地、人、车和路。 其中用地和人是对城市交通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车和路是对城市交通起影响性作用的因素。 4、道路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 道路通行能力:是指道路上某一点某一车道或某一断面处,单位时间内能通过的最大交通实体数。 道路通行能力分类:理论通行能力、实际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 服务水平:是指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况、交通与管制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 5、交通三参数:流量、速度、密度基本概念。 车流速度:一般指车辆的空间平均行驶速度Vs,达到自由状态时的速度称为自由车速Vf。 车流量:指道路上的服务流量Q(或称交通量),其最大值为道路容量C。 车流密度:指道路单位长度上的车量数,D=Q/Vs 6、交通调查包含的主要内容 交通调查是进行城市交通规划、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和城市道路设计的基础工作。通过对城市交通现状的调查,摸清城市道路上的交通分布状况,以及城市交通的产生、分布、运行规律及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P69 道路交通量调查包括机动车流量、非机动车流量和行人流量及流向的调查,速度的调查,交通事故及设施状态的调查。P69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规范The Installation Specification for City Road Traffic Safety Facilities 第1部分交通标志 (征求意见稿)

目次 前言 (1) 1范围 (2) 2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术语和定义 (2) 4标志设置基本原则 (3) 5标志设置要点 (3) 6标志板、支撑方式及安装要求 (8) 7一般道路指路标志的设置 (14) 8城市快速路标志的设置 (20)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规范第1部分交通标志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道路交通标志的结构、尺寸及设置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中心城区内城市道路、各区县政府所在地建成区内城市道路的交通标志设置。 本部分含有相关的术语和定义,规定了基本要求、标志设置要点、标志板、支撑方式及安装要求、一般道路指路标志的设置、城市快速路标志的设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68.2—2009 道路交通标志 GB 50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17 钢结构设计规范 GB/T 18833—2012 道路交通反光膜 GB/T 23827 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 GB51038-2015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 DB510100/T 129.1-2013 道路指路标志系统-第1部分-总则 DB510100/T 129.2-2013 道路指路标志系统-第2部分-一般城市道路 DB510100/T 129.3-2013 道路指路标志系统-第3部分-城市快速路 DB510100/T 129.4-2013 道路指路标志系统-第4部分-一般公路 DB510100/T 129.5-2013 道路指路标志系统-第5部分-慢行交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道路交通标志road traffic signs 在道路上用于交通管理目的并以颜色、形状、字符、图形等向道路使用者传递特定信息的设施。3.2 组合标志 combination signs 两个或两个以上警告、禁令、指示标志布设在同一个版面上的交通标志。 3.3 作业区 work zone 由于道路施工、养护等作业影响交通运行,而进行交通管控的路段。

城市道路设计(复习重点)

《城市道路设计》 (第二版) Urban road design 付孝均 2013/2/5

第一章绪论 1、道路工程(三大类):公路、城市道路、特殊道路 2、城市道路的组成:车行道、路侧带、分隔带、道路交叉口和 交通广场、路边停车场(带)和公交停靠站、道路雨水排水系 统、其它设施 3、城市道路:指大、中、小城市、建制镇及特大城市的卫星城 规划区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桥梁(隧道)及附属工程 4、城市道路的功能:交通设施功能、公用空间功能、防灾救灾 功能、城市结构功能 5、城市道路网的规划形式也取决于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 结构及城市功能的确定和界定 6、城市道路的特点:功能多样,组成复杂;需要考虑行人、非 机动车的交通;道路交叉口多;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景观艺 术要求高;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政策性强。 城市快速路:城市交通性干道;包括主路、辅路 城市主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连接城市各分 区的道路 7、城市道路城市次干路:城市各分区的区域性交通干道 城市支路:以服务功能为主、是交通的终端 8、城市道路分级主要依据交通功能、交通量及交通控制条件 等。 9、各级道路的设计车速、年限 道路等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设计速度(Km/h)100 80 60 60 50 40 50 40 30 40 30 20

设计年限(年)20 20 15 10-15 10、道路设计车速:指在气候条件、交通条件等均为良好的情 况下,一般驾驶员能够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行程速度。 11、设计车速的高度直接反应道路的类别、等级的高低。 12、道路设计年限:指道路的正常工作的年限,包括道路交通 设计年限和道路路面结构设计年限。 13、交通量:指道路在一定时间段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 人)数。 14、通行能力:指在通常的道路、交通和管制条件下,在一定 时间段内车辆或行人能合理地期望通过一条车道或道路的一点 或均匀道路断面所能达到的最大小时流率。 15、道路建筑限界:在道路上一定高度和宽度范围内不允许任 何障碍物侵入的空间界限。 16、设计小时交通量:每小时内通过某一断面的车辆数。 17、道路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交通量≤设计通行能力。 18、服务交通量:指在给定的时间段内(一般为15min)通过 的最大小时流率。 第二章城市道路网规划 1、城市道路网规划应能适应城市将来的发展、交通结构的变化 和要求,具有一定得超前性。 2、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基本要求: ①、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运输需求; ②、满足城市用地布局要求; ③、满足各种市政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doc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4]808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五年九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上海同济大学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五年一月十四日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0.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复习提纲及答案-12页精选文档

《城市道路设计》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设计速度: 当路段上各项道路设计特征符合规定时,在气候条件、交通条件等均为良好的情况下,一般驾驶员能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行车速度。 2、道路建筑限界: 为了保证城市道路上车辆与行人的交通安全,在道路上一定高度和宽度范围内不允许任何障碍物侵入的空间界限。 3、道路网密度: 城市道路中心线总长度与城市用地总面积之比。 4、道路面积密度: 城市各类各级道路占地面积与城市用地总面积之比。 5、道路非直线系数: 它是道路起、终点的实际长度与其空间直线距离的比值。(是衡量道路便捷程度的指标) 6、道路红线: 指城市道路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的分界控制线。 7、高架路: 指高架桥连续跨越两条以上横向道路,并由沟通高架桥与地面交通的上、下匝道所组成的道路系统。 8、分流点: 发生一股车流分为两股或多股车流交通现象的所在点。 9、合流点:发生两股或多股车流合为一股车流现象的所在点。 10、冲突点: 交叉口内各方向车流固定行驶轨迹的交汇点。 11、缘石半径: 247页 12、视距三角形: 由相交道路上的停车视距所构成的三角形。 13、识别距离:为保证车辆安全顺利通过交叉口,应使驾驶员在交叉口之前的一定距离能识别交叉口的存在及通信号和交通标志等,这一距离称为识别距离。 14、交织段长度: 当相邻路口之间有足够的距离,使进环和出环的车辆在环道上均可在合适的机会相互交织连续行驶,该段距离为交织段长度。 15、交织角:是进环车辆轨迹与出环车辆轨迹的平均相交角度。 16、互通式立交: 相交道路通过专门设立的匝道互相联系、道路各方向的车辆可以互相之间连续交流的,称为互通式立交。 17、雨水管道埋深: 指管道内壁底到地面的深度。 18、雨水管道覆土深度: 指管道外壁顶部到地面的距离。 19、径流系数: 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水,只有一部分沿地面流入雨水管道,这部分雨水称为径流量;径流量与全部降水量之比,称为径流系数Ψ,其值常小于1. 20、平均照度: 即为每平方米表面上眼法线方向1坎德拉的光强度。(或者每平方米照射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精华

1、交通: 广义: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 狭义: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包括航空、水运、铁路、道路上的交通。 2、城市对外交通:泛指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交通,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间的交通。 3、城市交通系统:城市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体现了城市生产、生活的动态功能关系。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是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 4、TOD模式:以公共交通线路为轴线,以轴线上公交站点为轴心的点轴式的完整社区型的集约发展,源于带型城市的理论思想。 特点:不能适应城市中心地区密集型、高强度综合发展的客观实际,不符合形成功能基本完备的城市基本组合体所需的合理规模要求,也忽视了城市双向和多向发展的必然性,是与一般城市发展规律不符的。 5、田园城市:使工业区之间的货运交通在城市外围呈环向流动;居住区之间的生活性交通在居住区内呈环向流动;工作与居住间的交通在城市外半部呈放射性流动;居住与购物游憩间的交通在城市内半部呈放射系流动;各类性质不同的交通因用地的合理布局而互不干扰,实现了道理的功能分工。 6、工业城市:作为生产单位的城市应该靠近原材料产地,要从工业生产对交通的需要去布置道路;工业区应该设在交通运输最方便的地方,靠近铁路和码头,道路密度较低;生活居住区应该靠在环境最优美的地方,道路采用密方格网形式;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应用交通干路和地铁相连。 7、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分析城市用地产生的不同性质的交通,按照其特点和功能要求把他们组织到不同的运输系统中去,并通过城市用地和道路交通系统的调整,合理的组织城市交通;使城市用地的布局、交通的性质要求道路的功能和能力相互协调,做到城市交通快捷、方便、安全、经济,取得整个城市布局和运转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8、交通分流的3种基本形态: (1)交通性交通与生活性交通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按交通性和生活性的分类或按疏通性和服务性的分类,把骨干性的繁忙交通与枝节性的宜人交通分离开来。 (2)快速交通与常速交通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分为快速道路系统和常速道路系统,以及道路客运交通与路外轨道客运交通的分离 (3)机动交通、非机动交通和步行交通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系统中设置机动车专用道、自行车专用道和步行专用道。 9、城市道路的分类: 1、快速路也叫快速干道——-快速、长距离交通;全市性干道 2、主干路也叫主干道——以交通功能为主;全市性干道,连接各主要分区 3、次干路也叫次干道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 4、支路也叫一般道路或地方性道路——以服务功能为主;连接次干道与街坊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 城市道路分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城市规模分Ⅰ、Ⅱ、Ⅲ级。 特大、大城市——Ⅰ级,中城市——Ⅱ级,小城市——Ⅲ 11、城市道路按功能分类:

城市道路绿化带设计说明

经济技术开发区道路景观绿化设计 城市道路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是城市人文精神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是构成区域文化的灵魂要素。 第一部分现状分析 一、工程概况 1.工程概况 2.气象概况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但冬夏长春秋短降水和气温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较大。 路线所经区域的气象概况 温度:年平均气温在15.4℃,冬季一月份平均气温0.4℃,;夏季炎热七月份平均气温26.4℃。年日照总时数为2026.80小时,相对湿度54%。 降雨:年平均降雨量580-608mm多集中在夏秋二季。 蒸发量:年蒸发量平均700-750mm. 日照:年日照2058.2小时辐射总量为114.0千卡/平方厘米。 风:主导风向夏季为西南风,冬季为东北风。 结冻:最大冻深为35cm。 3.区域内土壤条件 的土壤主要为泥质潮土和沙质壤土,PH值8.38。 4.区域内水资源 地下水位较高,埋藏深度一般为2—5米,水量丰富,水质清洁,是西安市重要的水源地。 二、区位分析 是陕西制造业整合的重要平台,是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将在3~5年内建成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位于泾河以北,西铜高速公路以东,园区交通便利,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目前累计入区项目101个,总投资368.5亿元,已形成商用汽车、重型机械、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总投资150亿元的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项目建成达产后将新增产值300亿元,未来将重点培育发展军民结合型装备制造业和精细化工产业。 三、规划设计依据 1、相关的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工程安全设施标准

一、道路交通标志 1、设计原则 交通标志的设置力求做到种类齐全、功能完善,以不熟悉周围路网体系的道路使用者为设计对象,为其提供清晰、明确、简洁的信息,并使其具有足够的发现、认读和反映时间。 2、版面设计 交通标志主要分为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指路标志、旅游区标志、作业区标志、告示标志以及各类辅助标志。由于现行的国家规范和相关规定中主要对指路标志的设置有一定区别,故本标准主要根据国标及现行规范,针对XX市路网特点,对XX市指路标志牌、路名牌及交通标杆进行统一设计。 2.1、版面字高 汉字高宽比一般为1:1(特殊情况下可适当调整高宽比),汉字间距满足有关规范要求,英文(大写)字高为汉字字高的0.3h(h为汉字高度)。 根据以上原则,城市道路行车速度基本为40~70 km/h ,所以指路标志汉字高度选用40cm。当行车速度大于70 km/h时,汉字高度选用50cm。

2.2、版面内容及尺寸 1)按道路的等级划分,指路标志分为以下四类:

A类:城市快速路; B类:城市主干道、放射性主干道和其他一些区域内起主干道作用的次干道组 成的道路网络上的指路标志; C类:除系统道路以外的系统性不强的次干道和双向四车道(含四车道)以上 的交通性支路指路标志; D类:除C类以外的双向四车道以下的生活性支路的指路标志。 各类指路标志的选定及版面内容、尺寸详见参考《XX市交通指路标牌设计》(XX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支路路口指路标志版面设计,图如下: 2)路名牌 考虑到与指路标志版面风格统一的原则,路名牌上均采用中英文对照。 2.3、此次调整增加的内容 1.标志的汉字、拼音字母、拉丁字母、数字等采用道路交通标志字体(简体),中文和拼音字对照。 2.此次增加了分车道标志,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三、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一)我国城市交通特征 1.我国大部分城市是沿交通干线逐渐发展起来的,公路既是交通运输的通道,又是市(城)区街道及市场。城市过境交通量一般与城市规模大小有关。 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杂行驶普遍。过境交通一般以货运交通为主,主要交通工具有卡车、拖挂车、客车、小汽车等;市(城)区内交通以本地居民为主,由于出行距离较短,主要交通工具除了小汽车、摩托车、拖拉机以外,还有自行车、马车等非机动车。同时,居民的交通出行方式大部分还以步行为主。由于交通混杂,相互干扰大,造成各类交通车辆通行的困难,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3.交通流向和流量在时间与空间上呈非平衡状态分布。随着商品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有许多农民进城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造成交通流量在各个季节、一周及早、中、晚高峰时段呈钟摆式单向运动,变化较大。在一些有较大集市日活动的城市,其集市日客流量远远大于平均日客流量。 4.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较差。道路性质不明确,道路断面功能不分,技术标准低;人行道狭窄或被占用,造成人车混行;缺乏专用交通车站及停车场地,道路违章停车多;丁字路口、斜交路口及多条道路交叉的现象也比较多。 5.交通管理和交通设施不健全,普遍缺乏交通标志、交通指挥信号等设施,致使交通混乱、受阻。 (二)城市对外交通类型及布置 城市对外交通的类型主要包括铁路、公路和水运三类,各种交通类型都有它各自的特点。铁路交通运输量大、安全,有较高的行车速度,连续性强,一般不受季节、气候影响,可保持常年正常的运行。公路交通机动灵活,设备简单,是适应能力较强的交通方式。水运交通运输量大,成本低,投资少,耗时长。 1.铁路交通及布置 铁路由铁路线路和铁路站场两部分组成。大多数城市中的铁路站是中间车站,客、货合一,多采用横列式的布置方式。铁路站的布置往往与货场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为避免铁路分隔城市、互相干扰,原则上铁路站场应布置在城市一侧的边缘,并将客站和货站用地布置在城市的同侧方向。客站宜接近城市居住用地,货站则接近工业、仓库用地。 站场用地规模取决于客、货运量及场站布置形式,应适当留有发展余地。站场用地长度主要根据站线数量及其有效长度来确定,可参见表8.3-2、8.3-3。 表5-1 Ⅰ、Ⅱ级铁路站坪长度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总结 交通:广义: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通常含义: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的。城市道路系统是为城市运输系统完成交通行为而服务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则是城市交通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保证。 城市交通规划的任务1、根据城市性质、用地功能分区与布局、工作与居住地点的分布,分析在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客运量与货运量,车辆出行次数和流向;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行在用地分区之间的分配。2、根据国民经济水平、城市规模、用地布局,分析城市交通特点、研究和选择城市运输和交通方式,及所占比例3、配合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初步方案或旧城道路系统改造规划方案,提出城市货运与客运交通的流量、流向分布图,为修正道路系统提供依据 城市道路的特点:1功能多样,组成复杂2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3道路交叉口多4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5景观艺术要求高6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7政策性强

城市道路的运输特点:1机动灵活性大2普及面广适应性强3速度快,造假低4运量大 缓解我国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的基本途径:1必须认识交通的社会地位2必须要有适当的城市交通投资3解决城市交通的堵塞,必须要有科学理论4城市总量消减5交通流量均分6交通连续7交通分离 人行道设计:a:适用于人行道宽度不足反种植单行行道树,尤其适用于两边商店多,公共文化机构多的主干道上,是目前最常见的形式。b:适用于过街行人量大,行车密度高的路段,行人与车行道之间设绿化带在人行横道处设断口,这种形式有利于行人安全,有利于交通组织,车轮溅起的污泥和扬起的尘土对行人影响较小。C:适用于支路或住宅区道路上,布置有两条绿带,一条是花卉丛绿带,布置在建筑物前,另一条是行道树,沿路缘石布置须沿屋檐墙角散水地带,筑砌护坡,以免积水影响房基的稳定。d:在人行道上布置两条绿化带靠近建筑的一条供就近行人或进出商店的人使用;另一条供过路行人使用,避免相互干扰,适用于城市中心地区商业文化设施比较集中的街道上。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的目的在于充分实现道路的功能价值,并使道路交通运输更加有序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国标的分类:1.快速路 2.主干路 3.次干 路 4.支路按道路功能的分类:1交通性道路(交通性主干路,交通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系统设施设置要求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规范 The Installation Specification for City Road Traffic Safety Facilities 第1部分交通标志 (征求意见稿)

目次 前言 (1) 1范围 (2) 2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术语和定义 (2) 4标志设置基本原则 (3) 5标志设置要点 (3) 6标志板、支撑方式及安装要求 (8) 7一般道路指路标志的设置 (14) 8城市快速路标志的设置 (20)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规范第1部分交通标志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道路交通标志的结构、尺寸及设置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中心城区内城市道路、各区县政府所在地建成区内城市道路的交通标志设置。 本部分含有相关的术语和定义,规定了基本要求、标志设置要点、标志板、支撑方式及安装要求、一般道路指路标志的设置、城市快速路标志的设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68.2—2009 道路交通标志 GB 50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17 钢结构设计规范 GB/T 18833—2012 道路交通反光膜 GB/T 23827 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 GB51038-2015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 DB510100/T 129.1-2013 道路指路标志系统-第1部分-总则 DB510100/T 129.2-2013 道路指路标志系统-第2部分-一般城市道路 DB510100/T 129.3-2013 道路指路标志系统-第3部分-城市快速路 DB510100/T 129.4-2013 道路指路标志系统-第4部分-一般公路 DB510100/T 129.5-2013 道路指路标志系统-第5部分-慢行交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道路交通标志 road traffic signs 在道路上用于交通管理目的并以颜色、形状、字符、图形等向道路使用者传递特定信息的设施。3.2 组合标志 combination signs 两个或两个以上警告、禁令、指示标志布设在同一个版面上的交通标志。 3.3 作业区 work zone 由于道路施工、养护等作业影响交通运行,而进行交通管控的路段。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Code for transport planning on urban road GB 50220-95 3.1.4 城市公共汽车和电车的规划拥有量,大城市应每800-1000人一辆标准车,中、小城市应每1200-1500人一辆标准车。 3.1.5 城市出租汽车规划拥有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大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2辆;小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0.5辆;中等城市可在其间取值。 3.1.7 选择公共交通方式时,应使其客运能力与线路上的客流量相适应。常用的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宜符合表3.1.7的规定。 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表3.1.7 3.2.1 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网应综合规划。市区线、近郊线和远郊线应紧密衔接。各线的客运能力应与客流量相协调。线路的走向应与客流的主流向一致;主要客流的集散点应设置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枢纽,方便乘客停车与换乘。 3.2.2 在市中心区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密度,应达到3-4km/km2;在城市边缘地区应达到2-2.5km/km2。 3.2.3 大城市乘客平均换乘系数不应大于1.5;中、小城市不应大于1.3。 3.2.4 公共交通线路非直线系数不应大于1.4。 3.2.5 市区公共汽车与电车主要线路的长度宜为8-12km;快速轨道交通的线路长度不宜大于40min的行程。

3.3.1 公共交通的站距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公共交通站距表3.3.1 3.3.2 公共交通车站服务面积,以3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以500m 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 3.3.4 公共交通车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3.3. 4.1 在路段上,同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50m,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m;对置设站,应在车辆前进方向迎面错开30m; 3.3. 4.2 在道路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上设置的车站,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m,并不得大于200m; 3.3. 4.3 长途客运汽车站、火车站、客运码头主要出入口50m范围内应设公共交通车站; 3.3. 4.4 公共交通车站应与快速轨道交通车站换乘。 3.3.6 快速路和主干路及郊区的双车道公路,公共交通停靠站不应占用车行道。停靠站应采用港湾式布置,市区的港湾式停靠站长度。应至少有两个停车位。 3.3.7 公共汽车和电车的首末站应设置在城市道路以外的用地上,每处用地面积可按1000~1400m2计算。有自行车存车换乘的,应另外附加面积。 4.1.3 在城市居民出行总量中,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比值,应控制在表4.1.3规定的范围内。 不同规模城市的居民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出行量的比值表4.1.3 4.3.1 自行车道路路面宽度应按车道数的倍数计算,车道数应按自行车高峰小时交通量确定。自行车道路每条车道宽度宜为1m,靠路边的和靠分隔带的一条车道侧向净空宽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