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因子

核因子
核因子

核因子

【摘要】核因子-κ B 是一种参与了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且具有基因

转录多项调控作用的转录因子。NF—κB存在于心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内皮细胞中,参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适当地抑制NF-κB的活化对于心血管疾病的

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NF-κB已经引起心血管领域的广泛关注,各学者正进一步研究其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活化特征及程度,如何更安全、更有效地进行适度干预将成为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核因子-κB;心血管疾病;基

因转录;调控因子

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是1986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癌症研究中

心的Bltimore和麻省Whitehead生物医学

研究所的Rwiansen发现的。他们在成熟B

细胞和浆细胞中发现的这种蛋白能与免疫

球蛋白K轻链内含增强子的特异性序列结合。该序列由10个核苷酸组成

(5‘-GGGACTTTCC-3‘),命名为κB。1996年Baeuerie等[1]的研究显示,NF—κB能与调控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细胞分化和生长、细胞黏附和细胞凋亡所必需的许多细胞因子、黏附因子等基因启动子或增强子部位的κB位点发生特异性结合。它启动和调节这些基因的转录,在机体的免疫应答、炎症反应和细胞的生长发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现检索相关文献对核因子-κB的作用以及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核因子-κB的组成结构及生物学特性

NF-κB是由NF-κB/Rel蛋白家族的两个亚基组成的二聚体蛋白质,几乎存在于所有细胞中。Siebenlist等的研究表明,核因子-κB家族包括NF一κB1、NF一κB2(p52)、RelA(p65)、RelB和c-Rel,其共同特点是拥有由300个氨基酸组成的高度保守的Rel 同源结构域。其RHD内含DNA结合区,二聚化区和核定位序列,分别具有与DNA—κB 序列结台、与同源或异源亚基二聚化以及与NF—κB抑制蛋白(IκB)家族成员相互作用

并携带核定位信号(NLS),参与活化的

NF-κB 由细胞质向细胞核迅速移动等功能。P65与P50或c-Rel组成的复合物是最常见

的异形二聚物,也是NF-κB的活化形式,

故也通常将NF-κB定义为p5O/p65异源二聚体。

目前有较多文献报道生物体细胞在静息状

态时,NF-κB的p56亚基与抑制蛋白Iκ B (inhibitor kappaB,IκB)单体结合,而使NF-κB处于失活状态。由于覆盖了050蛋白的核定位信号,致其不能暴露,因而不具有调节基因转录的能力。当人体细胞受到某些病理因素的侵袭,如细胞因子、病毒、脂多糖、双链RNA、活性氧自由基、紫外线等,

就可导致NF-κB激活。主要是通过多种信

号通路或激酶使IKB如IκB如IκBaN端调节区的Ser32/36磷酸化,随后该区赖氨酸碱基发生遍在蛋白化(ubiquitin)并在蛋白

酶小体(proteasome)的作用下发生裂解,从而NF-κB二聚体发生核移位。入核的NF-κB 二聚体与基因上的κB位点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促进相关基因的转录[4,5]。基因转录

后,细胞内的IκB的合成也随之启动。新合成的κB能使与DNA结合的p5O~p65二聚体失活NF-κB返回细胞质被重新利用,如此循环调控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

由众多激酶组成的信号传导通路还不十分清楚。目前已证实IκB激酶(IκK)是最关键的激酶,它包括IκKα和IκKβ,可分别使IκBα的ser32/36,IκBβ的ser19/23磷酸化。结合lee等的发现可大致推测NF-κB活化的信号传导过程为:外界刺激作用于细胞,经复杂跨膜信号传递作用于Ras 蛋白。Ras蛋白酶及NIK/NEκK 1激活,从而诱使IκK特异位点丝氨酸磷酸化。激活的IκK与蛋白酶小体使IκB磷酸化并从NF-κB—IκB复合物解聚,NF-κB活化并核易位。

2 核因子-κB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新近研究发现,NF-κB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如心功能不全、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严重创伤、烧伤、SIRS、MODS等继发性心血管功能损害的发生和发展均有密切的关系。

2.1 NF-κB与心功能不全的关系心功能不全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无论有无症状的心力衰竭,都会对人的健康乃至生命构成严重威胁,近些年的研究表明,NF-κB介导的炎症及与凋亡的关系在心力衰竭的整

个病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细胞因子(CK)升高为标志的免疫激活和细胞因子之间网络调控紊乱在心力衰竭中

的作用十分重要。TNF-α能降低左室功能,导致心肌肥厚、肺水肿、左室重塑及导致代谢消耗、微血管内凝血、低血压和发热。因此TNF-α与心功能不全特别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有十分密切的关系。IL-1 可引起心肌细胞肥大,有负性肌力作用。IL-6的分泌与TNF-α和IL-1直接相关。而NF-κB是一种活跃的转录因子,参与多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调控,故成为炎症性疾病的关键因子之一。在静息状态下NF-κB与其天然抑制因子IκB结合存在于胞质内,对诸多靶基因不发挥调控作用。当细胞受到刺激后IκB被磷酸化,随之被泛素化蛋白小体降解释放NF-κB进入胞核,NF-κB结合

与靶基因启动子上的顺式作用元件,从而促使基因表达形成并放大炎症反应[10],刺激炎症性细胞因子的分泌。刘东华等[11]通过病例对照分析,采用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到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NF-κB表达增高,细胞因子TNF-α、IL-l、IL-6分泌增多。并认为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可能通过NF-κB 表达的上调促进细胞因子TNF-α、IL-l、

IL-6的分泌。

从国外的一些研究来看,Greenberg在20世纪90年代心肌重塑理论有一定的影响力。他指出心力衰竭的决定性机制是心肌重塑。而引起心肌重塑的主要因素有两类即血流

动力学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系统。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系统的激活对心肌重塑

起关键的促发作用并且该系统的长期、慢性激活促进心肌重塑造成心功能恶化[12]。也正是由于这一理论的提出,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Frantz等[13]用ELISA等方法对心肌梗死后10周鼠的心肌细胞NF-κB易位情况的研究表明:在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中NF-κB慢性并持续的激活,说明在心肌重构

的过程中NF-κB发挥作用。另有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Ⅱ在其参与心肌重塑中需要激

活多种核转录因子其中包括NF-κB[14]。 2.2 NF-κB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冠心病是一种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疾病,从定义上说又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由于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使营养心脏的冠状动脉管腔变得狭窄,造成心肌缺血。因此,两者有密切的关系。众多的研究提示炎症反应在冠心病的发生与发

展中具有重要作用。Ritchie等[15]的研究表明,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细胞中NF-κB明显被激活。而Shimizu等[16]观察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发现,梗死后第3 d 大鼠心肌NF-κB的核结合活性即增高7.1倍,l周后方恢复至正常水平。随之转化生长因子βl、I型和Ⅱ型胶原和转录增强,表明NF-κB活化参与了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构进程。

同样,有较多学者认为NF-κB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始动机理之一。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是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和

向内皮下迁移及泡沫化,而细胞黏附分子—这种受NF-κB调控的因子,几乎参与单核

细胞浸润与迁移的整个过程。Lindner等[17]的研究发现,小鼠内皮细胞损伤后45 min,其受损的内皮细胞核中NF-κB的p65和p50蛋白亚体含量较正常明显升高,3 h后经Northern杂交技术发现,VCAM-l mRNA及蛋白的表达增高。表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先有NF-κB的激活,继之使细胞黏附分子表

达增加。Brand等[18]对人类动脉粥样硬化

组织学研究发现,在动脉硬化组织中有明显的NF-κB激活现象。其确切机制尚待实验

进一步证实。

2.3 NF-κB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由再灌注后氧化应激、复氧、内质网钙离子超载、游离基、一氧化氮(NO)和内毒素等因素引起,导致多种炎性介质基因过度表达,进而造成的心肌炎症反应、损伤、凋亡和坏死[19,20]。核因子

NF-κB转录调节的连结位点位于许多促炎

细胞因子与免疫调节因子的启动区,其激活可以增强多种炎性介质基因的表达,因此

NF-κB的激活可能是诱发再灌注损伤发生

和发展的关键。研究显示IκB磷酸化和降解而使NF-κB移位可能是心肌急性炎症反应发展的最早最关键的始动环节之一。Li等[21]观察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发现,缺血4 min后IκBα蛋白即显着下降,缺血10 min 后才开始逐渐恢复。而NF-κB活性相应从第5 min开始持续增高,心肌再灌注则进一步增加缺血所致的NF-κB激活效应。由于缺血再灌注时伴有大量的活性氧产生,引起了心肌IκBα的降解和NF-κB的活化,使IL-lβ、IL-6、TNF-α等的表达增加[22]。故认为氧化应激是NF-κB活化介导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刺激因素。

此外缺血刺激下NF-κB既能启动细胞外信号系统,引起白细胞介导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又能激活细胞内保护信号通道。即游离的NF-κB水平升高,可刺激产生它的抑制因子IκB增加,反馈抑制NF-κB的活性。Moissac等[23]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离体大鼠心脏缺血40 min后再灌注5 min 后心脏变化的情况发现,40 min时心肌细胞

内IκBα逐渐减少。而先经过短暂的缺血预适应则使后来缺血再灌注时心脏IκBα

的降解受到抑制,从而抑制了NF-κB活化所诱导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认为

NF-κB的抑制参与了缺血预适应对心肌产

生的适应性保护作用机制。张波等[24]在山羊心脏体外循环模型上的实验也发现,心肌缺血-再灌注可激活NF-κB,引起心肌细胞的死亡,导致心脏功能障碍。而应用特异性NF-κB抑制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可抑制NF-κB的活性,减少再灌注后心肌细胞死亡,改善心功能。

2.4 NF-κB与继发性心血管功能损害的关系严重的创伤、烧伤、严重的感染、休克等均可以诱发心血管功能障碍,主要与这些病理因素引起的机体应激反应、烧伤毒素及内毒素的释放、休克导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从而不断激活机体心肌组织NF-κB 活化,而诱导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再进一步激活NF-κB,最终导致NF-κB 活化正、负反馈平衡调节机制失衡[25]。

3 抑制NF-κB的活化与心血管疾病的

治疗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有效地抑制

NF-κB的活性对于某些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具有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通过抑制NF-κB 的活性来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

促进IκB生成、减少IκB降解以及抗氧化剂的应用。腺苷、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Ⅰ型受体(AT1)拮抗剂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疗效已经得到肯定。腺苷即以促进IκB生成为目的,ACEI和AT1的应用则有助于减少

IκB降解。而以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为代表的抗氧化剂的应用也有较好

的NF-κB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 Baeuerie PA,Baltimore D.NF-κB;ten years after[J]. Cell,1996,87(1):13-20.

Siebenlist U,Franzoso G,Brown K.Structure,regulation and fuction of NF—kappa B[J]. Annu Rev Cell Biol,1994,10(2):405-455.

Chen F et insight into the role unclear factor-KappaB,and uniqintous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the initiation of diseases[J]. Clen Chem,1999,45(1):7-l7.

张钧,范小兵,沙大年,等. 核因子-κB 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在治疗中的潜在

意义[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4,20(3):493-496.

唐旭东,赁常文. 核因子NF—kB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J]. 西南国防医药,2001,11:296-298.

Karin M,Ben-Neriah Y.Phosphorylation meets ubiquitination : the control of NF-kappaB activity[J]. Annu Rev Immnol,2000,18(2):621-663.

Vandermeeren M, et al.Dimethylfumarate is an inhibitor of eytorine-induced

E-selection, VCAM-l and ICAM-1 expression in human endothelial

cells[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1997,234:19~23.

Bolger AP,Anker M.Tumour necrosis factor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a peripheral view on pathogenesis,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J]. Drags,2000,6O(6):1245~1257.

Aukrust P,Ueland T,Lein E,et al.Cytokine network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secondary to ischmic or idiopath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J]. Am J Cardio,1999,83(3):376-382.

[10] Thanos D,Maniatis T.NF-kappa B:

A lesson in family value[J]. Cell,1995,80(4):529~532.

[11] 刘东华,刘应才,潘金生. 心力衰竭患者核因子-κB活化与细胞因子分泌的相

关性研究[J].四川医学,2006,27:706-707.

[12] Hasegawa K,1waikansi E,Sasayama S.Neurohormonal regulation of myocardial cell apoptosi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heart failure[J]. J Cel

Physiol,2001,186 : 11-18.

[13] Frantz S,Fraccarllo D,Wagner H,et al Sustained activation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 and activator protein 1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J]. Cardiovasc Res,2003,57 : 749-756.

[14] Matsumori A.Anti-inflammatory therapy for heart failure[J]. Current Opinion in Pharmacology,2004,4:1-6.

[15] Ritchie ME.Nuclear factor-kappaB is selectively and markedly activated in human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J]. Circulation,1998,98(17):

1707-1713.

[16] Shimizu N,Yoshiyama M,Omura T,et a1.Activation of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and activator protein-1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rats[J]. Cardiovasc Res,1998,38(1):116-124.

[17] Lindner V,Collins T.Expression of NF-kappa B and I kappa B- alpha by aortic

endothelium in an arteria1.injury model[J]. Am J Pathol,1996,l48(2):427-438.

[18] Brand K,Page S,Rogler G,et

a1.Activ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nuclear factor-kappa B is present in the atherosclerotic lesion[J]. J Clin Invest,1996,97(7):1715-1722.

[19] Yan SF,Zou YS,Mendelsohn M.et al. Nuclear factor interleukin 6 motifs mediate tissue-specific gene transcription in hypoxia[J]. J Biol Chem,1997,272 : 4287-4294.

[20] Sawa Y,Morishita R,Suzuki K,et al. A novel strategy for myocardial protection using in vivo transfection of cis element ‘decoy‘ against NF-κ B bindingsite:evidence for a role of

NF-κB in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J]. Circulation,1997,96 :

280-284.

[21] Li C,Browder W,Kao RL.Early

activation of transcription factor

NF-κB, during ischemia in perfused rat heart[J]. Am J Phyiol,1999,276(2 Pt 2):H543-H552.

[22] Chandrasekar B,Streitman JE,Colston JT,et a1.Inhibition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 attenuates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and inducible nitric-oxide synthasc expression in postischemic myocardium[J]. Biochim Biophys Acta,1998,1406(1):91-106.

[23] De Moissac D,Mustapha S,Greenberg AH,et a1.Bcl-2 activates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NF-kappa B through the degradation of the cytoplasmic inhibitor IkappaBalpha[J].J Biol Chem,1998,273(37):23946-23951.

[24] 张波,王志农,王军,等. 核因子kappa B在早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4,21:1042-1044.

[25] 李志清,黄跃生,杨宗城,等. 大鼠烧

伤后早期心肌组织核因子κB对细胞因子表达及心肌功能的影响[J].中华烧伤杂志,2006,22(6):448-450.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1) 自身抗体:是指抗自身细胞内、细胞表面和细胞外抗原的免疫球蛋白。 抗细胞内抗原的抗体包括: 1、抗细胞核成分的抗体(抗核抗体)。 2、抗细胞浆内成分的抗体(抗中性粒细胞及其他细胞胞浆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核糖体抗体等)。 3、抗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 抗细胞外抗原的抗体包括:类风湿因子、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等。 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又称抗核酸抗原抗体,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成分脱氧核糖核蛋白(DNP)、DNA、可提取的核抗原(ENA)和RNA等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能与所有动物的细胞核发生反应,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也可存在于胸水、关节滑膜液和尿液中。抗核抗体是一组对细胞核内的DNA,RNA,蛋白或这些物质的分子复合物的自身抗体。按其核内各个分子的性能不同可将各ANA区分开来,如(一)抗DNA抗体,(二)抗组蛋白抗体,(三)抗非组蛋白抗体,(四)抗核仁抗体等。每一大类又因不同抗原特性而再分为许多种类。因此ANA在广义上是一组各有不同临床意义的自身抗体,更确切的名称应为抗核抗体谱。ANA 主要存在于IgG,也见于IgM、IgA,甚至LgD及LgE中。 常见的核免疫荧光杭核抗体试验有以下几种图形:(1)均质型:核质染色均匀一致,这种染色型常与抗组蛋白和抗DNA抗体有关;(2)斑点型:核质染色呈斑点状,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常呈这种染色型;(3)周边型:荧光染色围绕在核膜周围,它与抗DNA抗体有关;(4)核仁型:仅有核仁染色,具有抗4-6sRNA抗体呈现这种染色型;(5)着丝点型:在体外培养的细胞株(喉癌细胞)在核分裂相期时,可见到荧光染色的着丝点排列成特殊图型,而在鼠肝做底物中看不到此类图型,而被遗漏。 抗核抗体在多种自身免疫病中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95%~100%)、类风湿性关节炎(RA,10%~20%)、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80%~100%)、干燥综合症(SjS,10%~40%)、全身性硬皮病(85%~90%)、狼疮性肝炎(95%~100%)、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95%~100%)等,但经皮质激素治疗后,阳性率可降低。抗核抗体在类风湿病人中约有20%~50%IgG型ANA呈阳性,小儿类风湿ANA的阳性率约19%~35%,伴发虹膜睫状体炎者阳性率高(505~90%),故ANA 阳性预示类风湿有发生慢性睫状体炎的可能。已发现75%类风湿病人有多形核白细胞的特异性ANA或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可使白细胞核受到破坏。 ★抗核抗体谱(ANAs)

转录因子

转录因子 基因转录有正调控和负调控之分。如细菌基因的负调控机制是当一种阻遏蛋白(repressor protein)结合在受调控的基因上时,基因不表达;而从靶基因上去除阻遏蛋白后,RNA聚合酶识别受调控基因的启动子,使基因得以表达,这是正调控。这种阻遏蛋白是反式作用因子。而顺式作用因子则指的是基因上与反式作用因子结合的对基因表达起调控作用的基因序列。 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是起正调控作用的反式作用因子。转录因子是转录起始过程中RNA聚合酶所需的辅助因子。真核生物基因在无转录因子时处于不表达状态,RNA聚合酶自身无法启动基因转录,只有当转录因子(蛋白质)结合在其识别的DNA序列上后,基因才开始表达。 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transcription factor binding site,TFBS)是转录因子调节基因表达时,与mRNA结合的区域。按照常识,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TF)的结合位点一般应该分布在基因的前端,但是,新的研究发现,人21和22号染色体上,只有22%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分布在蛋白编码基因的5'端。 真核生物在转录时往往需要多种蛋白质因子的协助。一种蛋白质是不是转录机构的一部分往往是通过体外系统看它是否是转录起始所必须的。一般可将这些转录所需的蛋白质分为三大类: (1)RNA聚合酶的亚基,它们是转录必须的,但并不对某一启动子有特异性。 (2)某些转录因子能与RNA聚合酶结合形成起始复合物,但不组成游离聚合酶的成分。这些因子可能是所有启动子起始转录所必须的。但亦可能仅是譬如说转录终止所必须的。但是,在这一类因子中,要严格区分开哪些是R NA聚合酶的亚基,哪些仅是辅助因子,是很困难的。 (3)某些转录因子仅与其靶启动子中的特异顺序结合。如果这些顺序存在于启动子中,则这些顺序因子是一般转录机构的一部分。如果这些顺序仅存在于某些种类的启动子中,则识别这些顺序的因子也只是在这些特异启动子上起始转录必须的。 黑腹果蝇的RNA聚合酶需要至少两个转录因子方能在体外起始转录。其中一个是B因子,它与含TATA盒的部位结合。人的因子TFⅡD亦和类似的部位结合。同样,CTF(CAAT结合因子)则与腺病毒的主要晚期启动子中与CAAT盒同源的部位相结合。结合在上游区的另一个转录因子是USF(亦称MLTF),则可以识别腺病毒晚期启动子中靠近-55的顺序。转录因子Sp1则能和GC盒相结合。在SC40启动子中有多个GC盒,位于-70到-110之间。它们均能和Sp1相结合。然而含有GC盒的不同的DNA顺序与Sp1的亲和力却各不相同。可见GC盒两侧的顺序对Sp1-GC盒的结合究竟如何能影响转录。有时候需要几个转录因子才能起始转录。例如胞苷激酶的启动子需要S p1与GC盒结合和CTF与CAAT盒结合;腺病毒晚期启动子需要TFⅡD与TATA盒结合和USF与其邻近部位相结合。以上所述的因子是一般转录都需要的,似乎并没有什么调节功能。另一些转录因子则可以调控一组特殊基因的转录。热休克基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真核生物的热休克基因在转录起始点的上游15bp处有一个共同顺序。H STF因子仅在热休克细胞中有活性。它与包括热休克共同顺序在内的一段DNA相结合,所以这个因子的激活可以引起约包括20个基因的一组基因起始转录。在这里,转录因子和RNA聚合酶Ⅱ之间关系很类似细菌的σ因子与核心酶之间的关系。 转录因子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行使调控基因表达功能的蛋白质分子,也称为反式作用因子。植物中的转录因子分为二种,一种是非特异性转录因子,它们非选择性地调控基因的转录表达,如大麦(Hordeum vulgare) 中的HvCBF2 (C-repeat/DRE binding factor 2) (Xue et al., 2003)。还有一种称为特异型转录因子,它们能够选择性调控某种或某些基因的转录表达。典型的转录因子含有DNA结合区(DNA-binding domain)、转录调控区(acti vation domain)、寡聚化位点(oligomerization site) 以及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 等功能区域。这些功能区域决定转录因子的功能和特性(Liu et al., 1999)。DNA结合区带共性的结构主要有:1)HTH 和HL H 结构:由两段α-螺旋夹一段β-折叠构成,α-螺旋与β-折叠之间通过β-转角或成环连接,即螺旋-转角-螺旋结构和螺旋-环-螺旋结构。2)锌指结构:多见于TFIII A 和类固醇激素受体中,由一段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链构成。每四个半光氨酸残基或组氨酸残基螯合一分子Zn2+ ,其余约12-13 个残基则呈指样突出,刚好能嵌入DNA 双螺旋的大沟中而与之相结合。3)亮氨酸拉链结构:多见于真核生物DNA 结合蛋白的 C 端,与癌基因表达调控有关。由两段α - 螺旋平行排列构成,其α - 螺旋中存在每隔7 个残基规律性排列的亮氨酸残基,亮氨酸侧链交替排列而呈拉链状,两条肽链呈钳状与DNA 相结合。

核转录因子NFKB通路

哺乳动物的转录因子NF-kB家族由P50(P105的处理产物,两者都被称为NF-kB1),P52(p100的处理产物,两者都被称为NF-kB2),REL(也被称为cREL),REL-A(也被称为P65)和REL-B。这些蛋白质二聚化去形成功能的NF-kB。除了REL-B只能与P50或者P52有效的结合外,存在所有的同源或异源二聚体组合的可能性,并且都具有NF-kB 的活性。每一个NF-kB家族的成员都有一个保守的REL同源区(RHD),它包含三种类型的基序:结合特异性DNA序列的基序;二聚化的基序;和一个核定位的基序,也被称为核定位信号(NLS)。P50型的NF-kB1及P52型的NF-kB2 包含仅仅一个RHD,而REL、REL-A、和REL-B除包含一个RHD外,还包含一个转录活化区。在没有刺激的细胞中,大部分的NF-kB 二聚体通过与细胞质中三个抑制因子(IkBa、IkBβ、IkBε)中的一个结合而以无活性的状态存在。这些抑制因子通过它们的锚蛋白区与NF-kB二聚体结合,掩盖至少一个NLSs。原型抑制因子IkBa,也阻止其结合的二聚体与DNA的结合,并且通过其末端的一个氨基末端输出序列促进二聚体的出核作用。 各种信号通过降解IkBs的方式来活化NF-kB,活化的NF-kB然后进入细胞核内与DNA结合。IkBs首先是在IkBs激酶(IKK)催化下使其的两个保守的丝氨酸残基磷酸化。IKK是由一个调节亚单位,IKK-γ(也被称为NEMO)和两个催化亚单位IKK-a,IKKβ组成。接着IkBs在SCF-E3泛素化酶复合体的催化作用下多泛素化而被蛋白酶降解。活化的NF-kB转位到核内与与其相关的DNA基序结合以诱导靶基因的转录。包括多种之病原的组分例如脂多糖,前炎性细胞因子,如TNF、IL-1及丝裂原等在内的多种信号活化这种途径。依赖Ikk-和IKK-降解IkBs的NF-kB活化途径被称为经典的NF-kB活化途径。其他的不被人所熟知的途径也能从IkBs中活化部分的NF-kB。这些途径包括氨酸磷酸化诱导的IkBs解离途径途径和蛋白激酶-2诱导的IkBs的流动加快的方式。释放后的NF-kB可以通过例如修饰自身的亚单位的方式来影响自身的转录激活效能。活化的NF-kB快速的诱导编码IkBa的基因的转录,因此产生高水平的自身抑制剂。新合成的自由的IkBa进入细胞核内,然后使DNA 上NF-kB解离并且将NF-kB排出细胞核,因而恢复到静息状态。 广泛的IkBs家族也包括P50和P52前体形式的NF-kB1和NF-kB2,分别是P105和P100。除了P50和P52序列外,这些前体还包括IkB样的锚蛋白区,它抑制与其相关的NF-kB亚单位的活性。从前体产生P50和P52的过程还没有被人完全的理解,但他需要翻译时和翻译后的蛋白酶的加工处理活动。在翻译的同时有就会组成性的产生约等量的P50和P105,虽然这时P50还没有加工完成。P52的产生主要但不完全是由于信号诱导的P100的加工完成的。不像是IkBa、IkBβ、Ik Bε的降解,信号诱导的磷酸化及加工P100 成P52不需要经典的IKK-γ依赖的信号途径。IKK-a和NF-kB诱导激酶(NIK)是必不可少的,但IKK-β和IKK-γ是不需要的。因而这个途径又被称为非经典的,替代的或者新的NF-kB活化途径。虽然非经典的途径并不作用于未经处理的P105,但经典的途径可以有时可以像降解IkBs那样被完全的降解,因此释放被结合的NF-kB家族成员。 REL-B很少与小IkBs结合,而P100是其主要的抑制子。非传统的途径加工处理P100产生

人核转录因子肽(NF-κBp65)操作步骤

人核转录因子肽(NF-κB p65)操作步骤 1. 标准品的稀释:本试剂盒提供原倍标准品一支,用户可按照下列图表在小试管中进行稀释。 2400ng/L 5 号标准品 150μl 的原倍标准品加入150μl 标准品稀释液 1200ng/L 4 号标准品 150μl 的5 号标准品加入150μl 标准品稀释液 600ng/L 3 号标准品 150μl 的4 号标准品加入150μl 标准品稀释液 300ng/L 2 号标准品 150μl 的3 号标准品加入150μl 标准品稀释液 150ng/L 1 号标准品 150μl 的2 号标准品加入150μl 标准品稀释液 2. 加样:分别设空白孔(空白对照孔不加样品及酶标试剂,其余各步操作相同)、标准孔、待测样品孔。在酶标包被板上标准品准确加样50μl,待测样品孔中先加样品稀释液40μl,然后再加待测样品10μl(样品最终稀释度为5 倍)。加样将样品加于酶标板孔底部,尽量不触及孔壁,轻轻晃动混匀。 3. 温育:用封板膜封板后置37℃温育30 分钟。 4. 配液:将30 倍浓缩洗涤液用蒸馏水30 倍稀释后备用 5. 洗涤:小心揭掉封板膜,弃去液体,甩干,每孔加满洗涤液,静置30 秒后弃去,如此重复5 次,拍干。 6. 加酶:每孔加入酶标试剂50μl,空白孔除外。 7. 温育:操作同3。 8. 洗涤:操作同5。 9. 显色:每孔先加入显色剂A50μl,再加入显色剂B50μl,轻轻震荡混匀,37℃避光显色15 分钟. 10. 终止:每孔加终止液50μl,终止反应(此时蓝色立转黄色)。 11. 测定:以空白空调零,450nm 波长依序测量各孔的吸光度(OD 值)。测定应在加终止液后15 分钟以内进行。 操作程序总结: 计算 以标准物的浓度为横坐标,OD 值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绘出标准曲线,根据样品的OD 值由标准曲线查出相应的浓度;再乘以稀释倍数;或用标准物的浓度与OD 值计算出标准曲线的直线回归方程式,将样品的OD 值代入方程式,计算出样品浓度,再乘以稀释倍数,即为样品的实际浓度。 注意事项 1.试剂盒从冷藏环境中取出应在室温平衡15-30 分钟后方可使用,酶标包被板开封后如未用完,板条应装入密封袋中保存。 2.浓洗涤液可能会有结晶析出,稀释时可在水浴中加温助溶,洗涤时不影响结果。 3.各步加样均应使用加样器,并经常校对其准确性,以避免试验误差。一次加样时间最好控制在5 分钟内,如标本数量多,推荐使用排枪加样。 4.请每次测定的同时做标准曲线,最好做复孔。如标本中待测物质含量过高(样本OD 值大于标准品孔第一孔的OD 值),请先用样品稀释液稀释一定倍数(n 倍)后再测定,计算时请最后乘以总稀释倍数(×n×5)。 5.封板膜只限一次性使用,以避免交叉污染。 6.底物请避光保存。 7.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操作进行,试验结果判定必须以酶标仪读数为准.

转录因子正文

转录因子 摘要:随着众多生物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及其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步入了系统生物学时代。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提供了大量的DNA内在信息,解析出基因组中可能存在的全部基因的阅读框架,因此,接下来研究基因的表达调控特别是转录调控就显得非常迫切。另一方面,蛋白组学研究的突飞猛进给我们描绘出了细胞的蛋白质表达谱和网络谱,接下来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蛋白质与DNA的相互作用将成为现在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研究主题。有生物学家认为,21世纪对人类最具有挑战性的生物学主题就是“基因的全基因组调控”和”细胞的全蛋白质的生理功能”这两大难题。 然而,转录因子是可与基因调控序列结合并调控基因转录的一类核蛋白,研究转录因子就是研究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一种或一类特定的蛋白质分子与DNA的结合特性,研究与DNA结合的蛋白质分子是怎样调控基因转录等问题。转录因子的研究实际上已构成上述两大生物学难题的一个交叉点,因此,对转录因子的深入研究已是一件极其迫切而且重要的课题。 DNA转录及转录因子 定义 转录:是指以DNA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mRNA,将遗传信息从DNA分子上转移到mRNA分子上,这一过程成为转录。真核生物DNA的转录在细胞核中进行,原核生物的转录在细胞质的核质区

内进行。 转录单元 转录单元是一段以启动子开始至终止子结束的DNA序列。 转录起始(transcription initiation):转录因子通过识别基因启动子上的特异顺式元件并募集多种蛋白质因子,形成具有RNA聚合酶活性的转录起始复合体,从转录起始位点启动转录的过程。 转录终止子(transcription terminator):基因编码区下游使RNA聚合酶终止mRNA合成的密码子,是一种位于poly(A)位点下游,长度在几百碱基以内的结构。 终止子可分为两类。一类不依赖于蛋白质辅因子就能实现终止作用。另一类则依赖蛋白辅因子才能实现终止作用。这种蛋白质辅因子称为释放因子,通常又称ρ因子 转录因子:能够结合在某基因上游特异核苷酸序列上的蛋白质,活化后从胞质转位至胞核,通过识别和结合基因启动子区的顺式作用元件,启动和调控基因表达。 转录因子是转录起始过程中RNA聚合酶所需的辅助因子。真核生物基因在无转录因子时处于不表达状态,RNA聚合酶自身无法启动基因转录,只有当转录因子(蛋白质)结合在其识别的DNA序列上后,基因才开始表达。转录因子是结合在某基因上游特异核苷酸序列上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能调控该基因的转录。转录因子可以调控核糖核酸聚合酶(RNA聚合酶)与DNA模板的结合。转录因子不单与DNA序列上的启动子结合,也可以和其它转录因子形成-转录因子聚合体,来影

转录因子的定义及其作用方式

转录因子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行使调控基因表达功能的蛋白质分子,也称为反式作用因子。植物中的转录因子分为二种,一种是非特异性转录因子,它们非选择性地调控基因的转录表达,如大麦(Hordeum vulgare) 中的HvCBF2 (C-repeat/DRE binding factor 2) (Xue et al., 2003)。还有一种称为特异型转录因子,它们能够选择性调控某种或某些基因的转录表达。典型的转录因子含有DNA 结合区(DNA-binding domain)、转录调控区(activation domain)、寡聚化位点(oligomerization site) 以及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 等功能区域。这些功能区域决定转录因子的功能和特性(Liu et al., 1999)。DNA结合区带共性的结构主要有:1)HTH 和HLH 结构:由两段α-螺旋夹一段β-折叠构成,α-螺旋与β-折叠之间通过β-转角或成环连接,即螺旋-转角-螺旋结构和螺旋-环-螺旋结构。2)锌指结构:多见于TFIII A 和类固醇激素受体中,由一段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链构成。每四个半光氨酸残基或组氨酸残基螯合一分子Zn2+ ,其余约12-13 个残基则呈指样突出,刚好能嵌入DNA 双螺旋的大沟中而与之相结合。3)亮氨酸拉链结构:多见于真核生物DNA 结合蛋白的 C 端,与癌基因表达调控有关。由两段α - 螺旋平行排列构成,其α - 螺旋中存在每隔7 个残基规律性排列的亮氨酸残基,亮氨酸侧链交替排列而呈拉链状,两条肽链呈钳状与DNA 相结合。 同一家族的转录因子之间的区别主要在转录调控区。转录调控区包括转录激活区(transcription activation domain) 和转录抑制区(transcription repression domain) 二种。近年来,转录的激活区被深入研究。它们一般包含DNA结合区之外的30-100个氨基酸残基,有时一个转录因子包含不止一个转录激活区。如控制植物储藏蛋白基因表达的VP1和PvALF转录因子,它们的N-末端酸性氨基酸保守序列都具有转录激活能力,与酵母转录因子GCN4和病毒转录因子的VP16的酸性氨基酸转录激活区有较高同源性(Bobb et al., 1996)。典型的植物转录因子激活区一般富含酸性氨基酸、脯氨酸或谷氨酰胺等,如GBF (G-box binding factor) 含有的GCB盒(GBF conserved box) 激活结构域(lunwen114 and Bevan, 1998)。 转录抑制区也是转录因子调控表达的重要位点,但是对其作用机理研究尚不深入。可能的作用方式有三种:1)与启动子的调控位点结合,阻止其它转录因子的结合;2)作用于其它转录因子,抑制其它因子的作用;3)通过改变DNA的高级结构阻止转录的发生。 转录因子必须在核内作用,才能起到调控表达的目的。因此,转录因子上的核定位序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一个或多个核定位序列在转录因子中不规则分布,同时也存在不含核定位序列的转录因子,它们通过结合到其它转录因子上进入细胞核。核定位序列一般是转录因子中富含精氨酸和赖氨酸残基的区段。目前,水稻中的GT-2、西红柿中的HSFA1-2、玉米的O2和碗豆的PS-IAA4和6等转录因子中的核定位序列都已被鉴定(Boulikas, 1994; Dehesh et al., 1995; Lyck et al., 1997; Varagona et al., 1992; Abel and Theologis, 1995)。 绝大多数转录因子结合DNA前需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形成二聚体或多聚体。所谓二聚体化就是指两分子单体通过一定的结构域结合成二聚体,它是转录因子结合DNA时最常见的形式。由同种分子形成的二聚体称同二聚体,异种分子间形成的二聚体称异二聚体。这种多聚体的形成是转录因子上的寡聚化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