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一卷诗歌题详细翻译及解析

2020年全国一卷诗歌题详细翻译及解析
2020年全国一卷诗歌题详细翻译及解析

2020年全国一卷诗歌详细翻译及解析

这次语文全国1卷的诗词赏析题,考了一位晚唐诗人的作品,他的名字叫做陆龟蒙,是一位田园诗人。陆龟蒙出身官宦世家,从父亲往上数几代均是居显赫要职,也正因为如此,他从小就熟读《诗》、《书》、《春秋》等经史著作,可惜长大后的陆龟蒙,屡试不第。

由此他开始了一段幕僚生涯,在湖州刺史张博的帐下任职,后又回到故乡隐居。陆龟蒙和陶渊明一样,是真正能够融入田园生活的,经常自己带着农具,和家里的帮工一起下田间劳动,并且还撰写了《耒耜经》,这是中国独一无二的一本古农具专志。所以陆龟蒙还有一个“农学家”的名头。

闲来无事,他则携笔墨纸砚、书茶钓竿,泛小舟于江湖烟波之上,煎茶垂钓,吟诗作文,好不惬意,所以当时人们都称他为江湖散人。另一位诗人皮日休在任苏州刺史的时候,与陆龟蒙相识,二人互相引为至交,经常唱和,这次诗词赏析题,就是陆龟蒙和皮日休之作: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解释题目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奉和:做诗词与友人相唱和。

次韵:次韵是一个汉语词汇,指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也叫步韵。

古人“和韵”的一种格式,又叫“步韵”,它要求作者用所和的诗的原韵原字,其先后次序也与被和的诗相同,是和诗中限制最严格的一种,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如黄鲁直《次韵王定国扬州见寄》:“清洛思君昼夜流。北归何日片帆收?未生白发犹堪酒,垂上青云却住州。飞雪催盘胜鱼腹,明珠论斗煮鸡头。平生行乐自不恶,岂有竹西歌吹愁?”

和诗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

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

3 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4 次韵,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

抱疾:指生病,本诗中可从后文“重瞳健”得知,皮日休患的是眼疾。

杜门:释义:1、闭门。2、古代长安城门之一。

3杜门(奇门遁甲中八门之一),一个人生在世无财,无官运,维独姻缘甚佳,长寿,逢劫时,天命助其度劫,适合多灾的职业却逢凶化吉,其命一生平安,火克木,宫临艮,坤二宫,无性命之忧。

本诗中用杜门,喻含诗人希望好友早日身体健康,逢凶化吉。

见寄:“见”在这里是用来指说话人自己,指称性副词,和“见谅”“将怪”中的“见”用法和含义一样。“见寄”就是“寄给我”。这类诗在标题里一般还会有“酬”“和”等词,意思是酬和谁谁谁给我写的一首诗,或者在标题里直接指明谁(在哪在什么情况下)给自己写了诗,比如《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柳宗元)、《和卫韦使君秋夜见寄》(丘丹)、《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杜甫)、《次韵王定国扬州见寄》(黄庭坚)等等。

本诗的标题意思是:酬和好友袭美(皮日休)因生病在家难以赴约因此寄诗给我的和韵诗。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虽:虽然;

失:失去;

春城,春城一般指昆明。昆明,别称春城。本诗中未透露具体指代地点,或“春城”也可理解为“春日某城”,泛指春色。

醉上:此处指“游玩饮酒赋诗”。

期:约定。

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

裁遍:裁,裁剪,此处指书籍校正。“裁遍”即“遍裁”,喻指用心教书育人。

本联的诗意是:虽然我和您失去了相约一起去春城游玩饮酒赋诗的时间,但我也是一直在家教书讲授,没有写什么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因:趁机,此处为趁此机会。

吟:沉吟,此处指教导学生。

郢岸:郢,指旧时楚国都城。岸,指岸边。此处用“郢岸”代指各地学生。

百亩蕙:《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

欲:想要,期待。

采:采摘。

商崖:与上句“郢岸”相对。商:指商国。崖,指山崖。这里泛指山崖。

三秀芝:与上句“百亩蕙”相对,灵芝野菜,泛指山上的野菜。商被

灭后,伯夷和叔齐,采薇而食,以此显示高洁,也喻指坚贞。

此两处借用典故:借楚辞喻指诗人自己高洁并尽力培育兰蕙一样的优秀学生。借伯夷和叔齐采薇而食来表达对友人共同相约采灵芝野菜而食的期待,也表明自己高雅的情操和品质。

本联的诗意为:我趁此机会培育优秀学生,但也期待能和你一起采摘野菜而食。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栖野:指栖息在野外,喻指自己虽有鹤之才华,却未在朝为官。

鹤笼:指关着鹤的笼子。本处用“笼”喻指身不由己的某些束缚,或指官场上的某些束缚。

宽使织:即“使织宽”,意为能使笼子织的更宽阔。诗人未在官场,故自喻为“栖野之鹤”,因此能把束缚自己的笼子织得更广阔。实指自己未在朝为官,因此不受某些束缚,能自由自在。

施山僧饭:布施山野僧人的饭菜。僧人吃斋饭,没有肉食。以此喻指自己生活清贫、朴素。与上文的“欲采商岸三秀芝”相承应。

别教炊:别,指特别的,别样的;教炊,煮食的方法。此处指不一样的或特别的煮食方式,使斋饭也能吃得可口留香。

本联的诗意为:我如一只闲云野鹤般无拘无束,即使素野斋食也

有别样的方式,别样的清香。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但医:期待医治好。

沈约,商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健:康健。

不怕:不用担心、害怕。此处指不忧虑、不忧愁。

江花:指江岸边美丽的花草。江花也喻指人才,与上文的“郢岸”相承应。

满枝:开满枝头。也喻指人才济济。

此联表达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一者希望好友眼疾康健,能一起相约游玩痛饮。二者也以此自勉,希望自己能培育更多优秀人才,不负好友期待。

本联的诗意为:希望你早一天能眼疾康复,再一起相约游玩痛饮,看江花满枝,人才济济。

从本诗标题来看,是诗人酬和好友皮日休在病中寄给诗人的诗,诗人借用好友的诗韵,以此诗相答。我们从标题应该可以想象出来,好友皮日休因生病,不能和诗人相约,心生歉意。依二人的情感,皮日休必定在诗中勉励好友一番,并寄上自己的期待。到底是勉励诗人

什么呢?虽没有原诗,但从诗人的和诗中,可以猜出一二。诗人以培育优秀学子,闲云野鹤不受拘束,以粗饭为食,自在为乐等作答,并以此表明心志。

诗歌的首句表达了诗人因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欣赏春色而深感遗憾。

第二句则写出自己一直在教书育人,没有和人一起赋诗。言外之意是,因为你不在,所以我只能教书而不想写诗,要写诗也得和你一起啊。

诗歌的第三句借用《楚辞》之句,写自己正好趁此机会培育优秀学子,言外之意,其实我也并未闲着,我正在努力的教书,培育人才。

诗歌第四句借用“伯夷和叔齐采薇”委婉地表达自己生活朴素,却清高坚贞自守,言外之意是希望好友不用担心自己,即使吃着野菜,我也坚定不移。

诗歌第五句写自己如野鹤一般,不受约束,言外之意是自己现在没有在官场,也并不会期待投身官场。

诗歌第六句写诗人虽然吃着朴素的饭菜,但心安理得,非常惬意。言外之意是虽然贫穷,有才难现,即使生活朴素,但我内心宽阔,没有束缚。

诗歌第七句,诗人期待友人的眼疾能尽快好起来,言外之意是我很担心你,希望你一定要战胜病患。

诗歌第八句写诗人对未来的美好的展望,用“不怕”二字表达对好友的信心,等你好了之后,我们再一起相约。言外之意是,你要快快好起来,我们再相约痛饮,看江花满枝,看后生成才,我们还有好多美好的事情没有完成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 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商崖:这里泛指山崖。沈约,商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体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

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答案:A,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解读错误。本诗为酬和诗,从标题可以看出是皮日休先写诗给诗人,诗人以此诗作为回答。所以A项说“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错误,皮日休并没有和外界不通音讯,故选A。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诗歌的首句表达了诗人因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欣赏春色而深感遗憾。

诗歌的中间几句借用典故,表达诗人用心教学,培育学子,清高自守,无拘无束,生活朴素,自得其甘。

诗歌尾联表达对友人宽慰与期许。相信友人一定能战胜病患,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其实仔细分析,这两题并不难回答。首先题目就透露了很多信

息,题目下方注释了“袭美”是皮日休,所以从题目可以看出,他们二人应是约好了,或是陆龟蒙邀请皮日休一起出游。但皮日休患病,便写了一首诗答复陆龟蒙,说自己因病去不了,陆龟蒙收到后,也次韵了这首诗,以答复皮日休。

首联陆龟蒙表示了遗憾,说没能与好友如期赴约,一起欣赏这美丽的春光,而他也一直在教书,没能写出游春的诗篇。颔联则用了《离骚》的典故“树蕙之百亩”,指培养人才,陆龟蒙表示自己虽然在教书育人,但心中还是想着外面的风景。

颈联则是以栖野之鹤、山僧之饭两种场景来表达山水之间的美好,以及向往之情。最后一联则是劝慰皮日休,沈约有重瞳之像,皮日休据说是一只眼睛看不清,但陆龟蒙以重瞳来比喻好友的眼疾,不失宽厚之心,他言春光风景年年有,只要医好了眼睛,自然就能欣赏到美丽的风景。

唐代开始,诗歌的题目便尤为重要了,一般会透露诗人创作的意图和背景,而首联,则会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作出一个概括,而尾联则能看出诗人所表达的大概情感,再结合中间的描写,或“借古喻今”、或“借景抒情”等,便能粗略的把握全诗。

在这道诗歌赏析题中,三个正确的选项,已经大致解读出了诗意,只要从最后一句“不怕江花不满枝”解读出诗人的心境,答案也就呼

之欲出了。不知各位读者朋友能得几分呢?

再说回到陆龟蒙,从前文的介绍中,会觉得他的性格比较恬淡。其实自幼诵读儒家经典,又出身官宦世家,他又岂会没有报国之志,只是晚唐的环境,注定了不能让他施展抱负,所以他是无奈而作出的出世之态。即便是隐居,他的很多诗文,仍然直指统治者的腐败贪婪,鲁迅称其为“一塌糊涂的泥潭里的光彩与锋芒”。

40首古诗词译文及赏析

40首古诗词译文及赏析 1、汉江临泛/ 汉江临眺 唐代: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译文 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 岸边都城仿佛在水面浮动,水天相接波涛滚滚荡云空。襄阳的风光的确令人陶醉,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 鉴赏 此诗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湖南等地都属于楚国,而襄阳位于楚之北境,所以这里称“楚塞”。“三湘”,一说湘水合漓水为漓湘,合蒸水为蒸湘,合潇水为潇湘,合称三湘;一说为湖南的湘潭、湘阴、湘乡。古诗文中,三湘一般泛称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带。“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相传大禹治水,开凿江流,使九派相通。诗人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而“天地外”、“有无中”,又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正当诗人极目远望,突然间风起浪涌,所乘之舟上下波动,眼前的襄阳城郭也随着波浪在江水中浮浮沉沉。风越来越大,波涛越来越汹涌,浪拍云天,船身颠簸,仿佛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风浪之前,船儿是平缓地在江面行驶,城郭是静止地立于岸边,远空是不动地悬于天际;风浪忽至,一切都动了起来。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活起来了,诗也随之飘逸起来了,同时,诗人的一种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态也从中表现了出来,江水磅礴的气也表现了出来。诗人描绘的景象是泛舟所见,舟中人产生了一种动荡的错觉,这种错觉也正好符合诗句中的汉水的描写,所以这两个词用得极其恰当。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这首诗给读者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同时,也

高考语文必备古诗文(含翻译及赏析)

19观沧海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话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赏析 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0饮酒(其五)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白话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之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时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之中隐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说出却忘记了如何表达。 赏析 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采菊’二句所表达的都是偶然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使道书千卷,佛经万页,也不能道尽其中奥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这种偶然的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识投射。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爱国诗歌(带翻译和赏析)

爱国诗 白马篇 宋代:郑思肖 愁里高歌梁父吟,犹如金玉戛商音。 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 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齧空林。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

爱国诗译文及赏析 译文 愁闷时高歌一曲《梁父吟》, 象敲金击玉一般发出悲凉的声音。 要学勾践立下十年亡吴的大计, 有包胥哭师秦庭七天七夜的坚心。 秋雁悲鸣也懂得亡国的惨痛, 空林饿虎白昼也要出来咬人。 我心中立下比海还深的誓愿, 决不让中国大好河山永远沉沦! 赏析 《梁父吟》:梁父亦作梁甫,在泰山附近;《梁父吟》,乐曲名。《蜀志》:“诸葛亮好为《梁甫吟》”,作者因钦慕诸葛亮恢复中原的壮志,所以也爱唱这个曲调。 戛商音:戛,敲击。商音,五音之一,其声悲凉。 十年句: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矢志灭吴,终于达到目的,洗雪了国耻。 七日句:楚大夫申包胥到秦国讨救兵请求帮助击退吴国的入侵,痛哭七天,秦国才允许出兵。 昼行句:作者自比饿虎,白天也要出来痛咬敌人。 神州句:陆沉,沉沦,沦陷。▲ 创作意境 这首诗是作者写来勉励自己磨砺志气的,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侵略者的痛恨和矢志报仇的爱国精神。

爱国诗白马篇 两汉: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爱国诗译文及赏析 译文 驾驭着白马向西北驰去,马上佩带着金色的马具。有人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边塞的好男儿游侠骑士。 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楛木箭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 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飞骑射裂了箭靶“月支”,转身又射碎箭靶“马蹄”。 他灵巧敏捷赛过猿猴,又勇猛轻疾如同豹螭。听说国家边境军情紧急,侵略者一次又一次进犯内地。 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随大军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 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赏析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是曹植创作的乐府新题,属《杂曲歌·齐瑟行》,以开头二字名篇。 金羁(jī):金饰的马笼头。 连翩(piān):连续不断,原指鸟飞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白马奔驰的俊逸形象。 幽并: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山西、陕西一带。 去乡邑:离开家乡。 扬声:扬名。垂:同“陲”,边境。 宿昔:早晚。秉:执、持。 楛(hù)矢:用楛木做成的箭。何:多么。参差(cēncī):长短不齐的样子。 控弦:开弓。的:箭靶。 摧:毁坏。月支:箭靶的名称。左、右是互文见义。 接:接射。飞猱(náo):飞奔的猿猴。猱,猿的一种,行动轻捷,攀缘树木,上下如飞。 散:射碎。马蹄:箭靶的名称。 狡捷:灵活敏捷。 勇剽(piāo):勇敢剽悍。螭(chī):传说中形状如龙的黄色猛兽。 虏骑(jì):指匈奴、鲜卑的骑兵。数(shuò)迁移:指经常进兵人侵。数,经常。 羽檄(xí):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 厉马:扬鞭策马。 长驱:向前奔驰不止。蹈:践踏。 顾:看。陵:压制。鲜卑: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东汉末成为北方强族。 弃身:舍身。 怀:爱惜。 籍:名册。 中顾私:心里想着个人的私事。中,内心。 捐躯:献身。赴:奔赴。▲ 赏析 曹植的这首乐府诗可分四节来理解其内容。第一节,从开头至“幽并游侠儿”,概写主人公游侠儿英俊豪迈的气概;第二节,从“少小去乡邑”到“勇剽若豹螭”,补叙游侠儿的来历和他超群的武艺;第三节,从“边城多警急”到“左顾凌鲜卑”,写游侠儿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第四节,从“弃身锋刃端”至结束,写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崇高思想境界。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又充满爱国情感的游侠形象。 作品运用了铺陈的笔法。这正是乐府诗突出的艺术特点。如诗中写游侠儿的武艺:“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左的”、“月支”、“马蹄”,都是练习射箭的靶子,作者这样铺陈地写,就从左、右、上、下不同的方位表现了他高强的射箭本领。再如写他的战功:“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躯蹈匈奴,左顾凌鲜卑。”“羽檄”就是命令,他闻风而动,立即投入浴血的战斗当中。他平定了边乱,保住了四境的安全。这种铺陈的写法,前后句文意互应,渲染了气氛,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这种铺陈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对游侠儿由衷赞羡之情。如在第四节,作者连用了意思大致相同的四句话,反复咏叹,赞扬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高尚思想品德,可见其敬仰之深。其实,曹植这样写,也是借诗抒怀,借写游侠儿,来表达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周英)▲

(完整版)英语诗歌鉴赏及名词解释(英文版)

The Basic Elements of Appreciating English Poetry 1.What is poetry? ?Poetry is the expression of Impassioned feeling in language. ?“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 it takes its origin from 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 ?“Poetry, in a general sense, may be defined to be the expression of the imagination.” ?Poetry is the rhythmical creation of beauty. ?Poetry is the image of man and nature. ?“诗言志,歌咏言。” ---《虞书》 ?“诗言志之所以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则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诗·大序》 ?“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与情感,而凝结了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 ---艾青:《诗论》 2.The Sound System of English Poetry a. The prosodic features ?Prosody (韵律)---the study of the rhythm, pause, tempo, stress and pitch features of a language. ?Chinese poetry is syllable-timed, English poetry is stress-timed. ?Stress: The prosody of English poetry is realized by stress. One stressed syllable always comes together with one or more unstressed syllables. eg. Tiger, /tiger, /burning /bright In the /forest /of the/ night,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 ---W. Blake Length: it can produce some rhetorical and artistic effect. eg. The curfew tolls the knell of parting day, The lowing herd wind slowly o’er the lea, The Ploughman homeward plods his weary way, And leaves the world to darkness and to me. ---Thomas Gray Long vowels and diphthongs make the poem slow, emotional and solemn; short vowels quick, passionate, tense and exciting. Pause: it serves for the rhythm and musicality of poetry. b. Meter or measure (格律) poem---stanza/strophe---line/verse---foot---arsis + thesis; Meter or measure refers to the formation way of stressed and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意赏析说课讲解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意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意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该诗又名《出塞》,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边塞战士的同情和对朝廷不满的愤慨之情。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中心思想: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荒凉寂寞的景象。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5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12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译文1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诗及译文赏析

1 / 12 第一首: 山中杂诗年代:南北朝作者:xx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赏析: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第二首:xxxxxx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xx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2 / 12 3.xx: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鉴赏: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

初中必备古诗词翻译及解析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 南朝钟嵘写了一部《诗品》,品评诗人,区分第等,把曹操的诗置于下品。可是,曹操的诗却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为什么理论家的眼光同读者的赏爱如此大不相同呢?这是一个颇为发人深思的问题。王大将军击节赞赏的诗,是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龟虽寿》。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这一组诗,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韩非子?难势篇》记载:“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同矣!”“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亦不免于神仙长生之术的蛊惑,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谶纬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寿吗?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这方面来说,它不又是一篇绝妙的养生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论吗!《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这是一首真正的诗歌,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

英文诗歌赏析翻译

《英语诗歌欣赏》课程教学诗选 Types of Poetry Unit one Nature The Pasture Robert Frost (1874–1963) I’M going out to clean the pasture spring; I’ll only stop to rake the leaves away (And wait to watch the water clear, I may): I shan’t be gone long.—You come too. I’m going out to fetch the little calf That’s standing by the mother. It’s so young, It totters when she licks it with her tongue. I shan’t be gone long.—You come too. 牧场 罗伯特·弗罗斯特 (1874–1963) 我去清一清牧场的泉水, 我只停下来把落叶全耙去 (还瞧着泉水变得明净—也许); 我不会去得太久。—你也来吧。 我去把那幼小的牛犊抱来, 它站在母牛身边,小得可怜,一摇一晃,当母牛给她舔舔;我不会去得太久。—你也来吧。 (方平译) Daffodils 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 I wo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一卷诗歌详细翻译及解析

2020年全国一卷诗歌详细翻译及解析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奉和/ 袭美/ 抱疾/ 杜门/ 见寄/ 次韵 奉和:做诗词与友人相唱和。 次韵:次韵是一个汉语词汇,指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也叫步韵。 古人“和韵”的一种格式,又叫“步韵”,它要求作者用所和的诗的原韵原字,其先后次序也与被和的诗相同,是和诗中限制最严格的一种,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如黄鲁直《次韵王定国扬州见寄》:“清洛思君昼夜流。北归何日片帆收?未生白发犹堪酒,垂上青云却住州。飞雪催盘胜鱼腹,明珠论斗煮鸡头。平生行乐自不恶,岂有竹西歌吹愁?”关于次韵诗之始,前人数有始于唐代元稹、白居易之说。如宋人程大昌《考古编·古诗分韵》谓:“唐世次韵,起元微之、白乐天。”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讲得更为具体:“前人作诗,未始和韵。自唐白乐天为杭州刺史,元微之为浙东观察,往来置邮筒倡和,始依韵。”清人赵翼《瓯北诗话》也持此论。至近代陈声聪《兼于阁诗话》仍称:“诗次韵,始于唐之元、白、皮、陆,而盛于宋之苏、黄。”今人卞孝萱先生《唐代次韵诗为元稹首创考》进而考证出次韵诗系元稹首创,并云创始时间为元和五年(810年),创始之作为元稹在江陵府所作《酬乐天书怀见寄》等五首。 实则元、白之前,大历十才子中的卢纶、李益之间便有次韵相酬之作。李益有《赠内兄卢纶》诗:“世故中年别,馀生此会同。却将悲与病,来对郎陵翁。”(《全唐诗》卷283)卢纶和诗《酬李益端公夜宴见赠》为:“戚戚一西东,十年今始同。可怜歌酒夜,相对两衰翁。”(《全唐诗》卷277) 据傅璇琮先生《卢纶考》,卢纶卒于贞元十四年、十五年(798年、799年)间,《酬李益端公夜宴见赠》当作于贞元中,可见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次韵之体至迟在贞元年间就出现了,所以不能说次韵诗始自元、白,更不能说系元稹首创。 和诗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 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 3 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4 次韵,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 抱疾:指生病,本诗中可从后文“重瞳健”得知,皮日休患的是眼疾。 杜门:释义:1、闭门。2、古代长安城门之一。 杜门:杜门(奇门遁甲中八门之一),一个人生在世无财,无官运,维独姻缘甚佳,长

201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与翻译赏析详解汇编详解

2014年高考诗歌阅读真题与赏析资料汇编 一、(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试题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 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试题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结构作用 【试题解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 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 起微微的波纹。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 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试题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 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试题考点】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试题解析】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 中显露出来。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 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 【《阮郎归》诗歌赏析】“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 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 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 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 仍旧脱离不了低调。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 了一层暮色。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亦闺中常事, 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其中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花 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燕双人独。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 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 一个警句。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而是言“愁” 的一种巧妙的写法。“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多了。 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因为愁词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 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 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二、(新课标卷II)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1

元稹《菊花》诗歌翻译及赏析

元稹《菊花》诗歌翻译及赏析 菊花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1、秋丛:指丛丛秋菊。 2、舍(shè):居住的房子。 3、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4、遍绕:环绕一遍。 5、篱(lí):篱笆。 6、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7、尽:完。 8、更(gèng):再。 【翻译】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

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元稹《菊花》诗歌翻译及赏析]

英文诗歌鉴赏

The commentary of 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This term, we took the English Poem course, in which Mr. Luo guided us fling in the poem world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poems. In all of the poems we have learnt, I appreciate 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most. Yet I really don’t know how to appreciate a poem. Indeed, I haven’t got to the level to appreciate poems. So, I just write my own understanding to this beautiful poem. 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was written by Christopher Marlowe (1564-1593○)who was an English dramatist and poet,translator of the Elizabethan area, born in Canterbury,England, died in Deptford, England. Marlowe was the foremost Elizabethan tragedian until his mysterious early death. Marlowe greatly influenced William Shakespeare, who was born in the same year as Marlowe and who rose to become the eminent Elizabethan playwright after Marlowe’s death. Marlowe’s plays are known for the use of blank verse, and their overreaching protagonists. Marlowe was the first great English Dramatist. He brought to the English stage a new concept of tragedy, one in which the drama centers around the struggles of a man overwhelmed by his passions and ambitions. ○2This short poem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lyrics in English literature. It derives from the pastoral tradition, in which the shepherd enjoys an ideal country life, cherishing a pastoral and pure affection for his love. Strong emotion is conveyed through the beauty of nature where lovers are not disturbed by worldly concern. The first time I read the poem, I just thought it was too directly for the shepherd to express his love to the girl he loved. For me, if I were the girl, I would not accept the shepherd’s love because his love was so intensely that I don’t know how to respond his love. But the second I read it carefully, almost word by word. I was deeply moved by the shepherd’s real and pure love. In the world he created for himself and his love, the girl lived an ease life like a princess. He showed a picture on what he would promise if she accepts to be his love. There was a heavenly like scene in the picture, he imagined them sitting upon the rocks, watching the other busy shepherd who had to work hard, and they relaxed themselves by listening to the birds' singing, and seeing the river falls. The shepherd also ensured her that he is willing to do whatever it takes to please her. He was so infatuated with the girl that I am a little jealous of her. The girl was so lucky to be loved by such a infatuated and romantic man. The structure of the poem is very clear. The poetry started out with a direct initiation. The speaker showed his purpose clearly, which is asking the woman he admired to be his lover. The following stanza showed a picture on what he would promise if she accepts to be his love. Then he drew different scenes when they were together. The shepherd also ensured her that he is willing to do whatever it takes to please her. This could be seen from the line 9~18. He made promises on difficult mission such as making bed of roses, thousand fragrant posies, and leaves of myrtle, coral clasps and amber studs…ext. From line 19, it responded to the idea of the first stanza that is to persuade the woman to be his love and to live with him. The repeating sentences "come live with me and be my love," may work as the function of emphasizing, and expression of eagerness. The style and writing type of the poem is very good. This poem is a typical pastoral, that is, a type of poem that deals in an idealized way with shepherds and rustic life. It sings

古诗与孙以宁书翻译赏析

古诗与孙以宁书翻译赏析 文言文《与孙以宁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昔归震川尝自恨足迹不出里闬(1),所见闻无奇节伟行可记。承命为征君作传(2),此吾文托记以增重也,敢不竭其愚心。所示群贤论述(3),皆未得体要。盖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详讲学宗指及师友渊源,或条举平生义侠之迹,或盛称门墙广大(4),海内向仰者多。此三者,皆征君之末迹也,三者详而征君之事隐也。古之晰于文律者(5),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太史公传陆贾(6),其分奴婢、装资,琐琐者皆载焉。若萧、曹世家而条举其治绩(7),则文字虽增十倍,不可得而备矣。故尝见义于《留侯世家》(8),曰:“留侯所从容与上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着。”(9)此明示后世缀文之士以虚实详略之权度也(10)。宋元诸史,若市肆簿籍(11),使览者不能终篇,坐此义不讲耳。征君义侠,舍杨、左之事(13),皆乡曲自好者所能勉也,其门墙广大,乃度时揣已,不敢如孔、孟之拒孺悲、夷之(14),非得已也;至论学,则为书甚具。故并弗采着于传上,而虚言其大略。昔欧阳公作《尹师鲁墓志》,至以文自辩(15)。而退之之志李元宾(16),至今有疑其太略者。夫元宾年不及三十,其德未成,业未着,而铭辞有曰:“才高乎当世,而行出乎古人。”则外此尚安有可言者乎?仆此传出,必有病其太略者,不知往昔群贤所述,惟务征实,故事愈详而义愈狭。今详者略,实者虚,而征君所蕴蓄转似可得之意言之外(17),他日载之家乘(18),

达于史官,慎毋以彼而易此。惟足下的然昭晰(19),无惑于群言,是征君之所赖也,于仆之文无加损焉。如别有欲商论者,则明以喻之。【注释】(1)归震川:归有光,字熙甫,人称震川先生,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人。明代散文家。于散文创作力排明前后七子的拟古主张,着义朴素自然,长于言情叙事,为桐城派文家所推重。着有《震川先生集》。闬(hàn汗):里门。(2)征君:即孙奇逢。(3)群贤论述:指一些人对孙奇逢事迹的记述评论。(4)门墙广大:《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后即称师门为“门墙”。“门墙广大”意即师门广大,弟子众多。(5)晰(x ī析):明白。(6)陆贾:汉初政论家、辞赋家,随刘邦定天下,官至大中大夫。(7)萧、曹世家:指《史记》之《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萧何与曹参对刘邦立国都起过重要作用,为汉初名臣。(8)见义:示以为文之义法。《留侯世家》:《史记》为张良作的传。刘邦建立政权后,封张良为留侯。(9)“留侯”三句:这是《史记·留侯世家》中的活,意为张良对刘邦谈过许多天下的事情,但并非都与天下存亡有关,所以没有都写入传中。(10)权度:标淮。(11)簿籍:流水帐簿。(12)坐:由于。(13)杨、左之事:指孙奇逢营救杨涟、左光斗的事。(14)孺悲:春秋末鲁国人。《论语·阳货》:“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夷之:墨子的信徒。《孟子·滕文公上》:“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15)“昔欧阳公”二句:欧阳修作《尹师鲁墓志铭》,有人议其详略失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