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设计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设计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设计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引入本节的目的在于增加学生探究与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观察,大胆猜想,勇于解决问题,为下一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推导奠定基础。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也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动能定理后比较深刻地认识到动能定理不仅适用于恒力做功,同样也适用于变力做功。从整体上看,本节内容的安排完全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情分析

对于功和能的关系,在前两节分别讲了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的关系,所以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通过做功来了解某种能量的变化,从而研究这种能量,也就是学生已经初步体验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了。因此可以让学生通过类比,从力对物体做功入手来探究动能的变化,但首先要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探究任务的难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根据问题情景式探究任务运用适当的思维方法;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注意把握教学的难度与深度。 三、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探究性实验中的探究思路、操作技巧和数据处理,能够自主设计实验。 2.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3.运用物理图象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操作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 2.体验通过实验数据处理寻找物理量间关系的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过程体会物理学的逻辑之美和方法之美,体会数理的巧妙结合,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

学习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物理过程和所用方法,并会利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五、教学难点

1.探究思路的形成及实验条件的控制。 2.用图象方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六、教学工具

橡皮筋(5根),滑块,砝码,气垫导轨,光电门,刻度尺,打点记时器(电火花),纸带,坐标纸,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 教学流程图

(二) 实验探

究过

(1) 在试验中橡皮筋在哪个过程中对小车做功?

(三) 课堂达标练习

1.关于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每次实验必须设法算出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的具体数值

B.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没有必要保持一致

C.放小车的长木板应该尽量使其水平

D.先接通电源,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

2.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时先适当垫高木板,然后由静止释放小车,小车在橡皮筋弹力的作用下被弹出,沿木板滑行。小车滑行过程中带动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记录其运动情况。观察发现纸带前面部分点迹疏密不均,后面部分点迹比较均匀,回答下列问题:

1.适当垫高木板是为了

2.通过纸带求小车速度时,应使用纸带的(填“全部”、“前面部分”或“后面部分”)。八、课堂小结:

师问:请同学们总结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总结后集体回答:

1.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当小车初速度为零时,力对小车做的功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2.探究问题的思路:

九、课后探究

1.除了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外,能否用理论推导的方法来验证,如果可以,应如何验证?

2.完成学案中的思考与探究。

十、板书设计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1. 猜想:

2. 实验方案的设计

3. 实验操作技巧

3.1 功的测定:相同橡皮筋、同一位置释放3.2 速度的测定:纸带或光电门

3.3 平衡摩擦力:

3.4 改进方案:气垫导轨、光电门

4. 实验数据处理与结论

4.1 处理方法:

4.2 实验结论: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

体速度的平方成正比(0

=

v),即2

v

W∝。

打点计时器纸带

橡皮筋

参考文献:

[1] 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等编写.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2006

[2] 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编著.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必修2.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 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编著. 物理必修2 教师教学用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1、如图为某学习小组做“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图中小车是在一条橡皮筋作用下弹出,沿木板滑行,此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 .当用2条、3条……,完全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时,每次橡皮筋都拉伸到同一位置释放,分别测出小车获得的速度(见下表).

(1)除图中已有实验器材外,还准备了下列器材,其中不需要的是 (只要填字母代号);

A .垫板

B .秒表

C .刻度尺

D .导线和交流电源

(2)根据题意可知,第2次实验中橡皮筋做的功可记为 ;

(3)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橡皮筋做的功和 (选填“v ”或“v 2

”)成正比.

2、某学习小组做“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如图,图中小车是在一条橡皮筋作用下弹出,沿木板滑行,这时,豫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 ,当用2条、3条、…,完全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时,使每次实验中橡皮筋伸长的长度都保持一致,每次实验中小车获得的速度由打点计时器所打的纸带测出. (1)图中木板倾斜的目的是为了 ;

(2) 为了计算由于橡皮筋做功而使小车获得的速度,在得到的纸带上的A 、B 、C 、D 四点中,应该选用 点的速度才符合要求?

(3)若木板水平放置,小车在两条橡皮筋作用下运动,当小车速度最大时,关于橡皮筋所处的状态与小车所在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橡皮筋处于原长状态

B .橡皮筋仍处于伸长状态

C .小车在两个铁钉的连线处

D .小车已过两个铁钉的连线

木板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引入本节的目的在于增加学生探究与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观察,大胆猜想,勇于解决问题,为下一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推导奠定基础。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也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动能定理后比较深刻地认识到动能定理不仅适用于恒力做功,同样也适用于变力做功。从整体上看,本节内容的安排完全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情分析 对于功和能的关系,在前两节分别讲了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的关系,所以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通过做功来了解某种能量的变化,从而研究这种能量,也就是学生已经初步体验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了。因此可以让学生通过类比,从力对物体做功入手来探究动能的变化,但首先要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探究任务的难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根据问题情景式探究任务运用适当的思维方法;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注意把握教学的难度与深度。 三、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探究性实验中的探究思路、操作技巧和数据处理,能够自主设计实验。 2.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3.运用物理图象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操作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 2.体验通过实验数据处理寻找物理量间关系的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过程体会物理学的逻辑之美和方法之美,体会数理的巧妙结合,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 学习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物理过程和所用方法,并会利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五、教学难点 1.探究思路的形成及实验条件的控制。 2.用图象方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六、教学工具 橡皮筋(5根),滑块,砝码,气垫导轨,光电门,刻度尺,打点记时器(电火花),纸带,坐标纸,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 教学流程图 (二) 实验探 究过

3.1 变化率与导数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均变化率的概念. 2.了解瞬时速度、瞬时变化率、的概念. 3.理解导数的概念 4.会求函数在某点的导数或瞬时变化率. 过程与方法 理解平均变化率的概念,了解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会计算函数在某个区间上的平均变化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模型刻画客观世界的作用,进一步领会变量数学的思想,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平均变化率的概念. 教学难点 平均变化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师】十七世纪,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由于工场的手工业向机器生产过渡,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中突出的成就就是数学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微积分的产生。 【师】人们发现在高台跳水运动中,运动员相对于水面的高度h(单位:米)与起跳后的时间t(单位:秒)存在函数关系h(t)=-4.9t2+6.5t+10. 如何用运动员在某些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粗略地描述其运动状态? 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欲知结论怎样,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研探。 新知探究 1.变化率问题 探究1 气球膨胀率 【师】很多人都吹过气球,回忆一下吹气球的过程,可以发现,随着气球内空气容量的增加,气球的半径增加越来越慢.从数学角度,如何描述这种现象呢? 气球的体积V(单位:L)与半径r(单位:dm)之间的函数关系是 如果将半径r表示为体积V的函数,那么 【分析】 (1)当V从0增加到1时,气球半径增加了 气球的平均膨胀率为 (2)当V从1增加到2时,气球半径增加了 气球的平均膨胀率为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1.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学设计

1.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了解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 ·理解加速度概念,区别速度、速度变化量和速度变化率。 ·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会根据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判断运动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定义式的得出过程,了解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生活实例的分析说明,体现研究物体运动时加速度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示例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其探索的精神。 ·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展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 重点: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方向的判断 难点: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的思想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对于运动的描述,首先从物体位置变化入手。关于位置变化、位置变化的快慢,物理学是通过哪些物理量描述的?(引导学生注意用比值法研究问题的思路,为本节课定义加速度做铺垫) 用生活实例图片感知速度变化: 1.刘翔的110m跨栏过程。2.晕车的同学感知车速的变化。 红绿灯处行人、自行车和小汽车的速度变化不同。 (讲解时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图片说明)

说明生活中不同事物运动的速度变化快慢往往不一样的。 提出新课的学习: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加速度概念的教学 通过数据感知,提出问题 1.谁的速度变化快?(相同时间比较速度变化量) 时间初速度末速度 普通的小型轿车6s 公共汽车6s 0 24m/s 12m/s 2.谁的速度变化快?(相同的速度变化量比较时间) 时间初速度末速度 普通的小型轿车20s 旅客列车500s 0 100km/h 100km/h 3.如表格数据,该如何比较速度变化的快慢呢? 初速度末速度时间末速度最速度变化最快(加 速度变化最大 (km/h)(km/h)(s)大速度最大) 自行车下坡2144***** 火车出站020100***** 飞机在空中飞行30030010***** 思考:为了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我们引入了新的物理量──加速度,它该如何定义呢?加速度 定义: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 表达式: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采用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的方法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能通过实验测量数据,并正确记录数据。 3、懂得个人观点、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探究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具:停表、米尺、斜面、小球、挡板等。 教法:讲解、讨论、实验、交流 课型:科学探究课 释疑知识点: 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是有区别的。不能将科学探究简化为实验,实验过程是探究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探究活动的计划,评估和交流显得更为重要。 一、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教师引导) 例题: 如图,探究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 变化? ? ⑴提出问题:小球沿斜坡下滑时,做的是变速直线 运动吗? 你提出的问题是: ⑵猜想与假设:小球在斜坡下滑时的速度可能 越来越大。 你的猜想是: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想搞清楚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究竟怎样变化,可以将斜面分成两段,分别利用测量的方法测出小球在上半段和下半段的速度加以比较。 ①由速度公式可知,只要我们能够测出小球通过每一段的及所用的,利用公式就可以算出对应的速度。

②需要的器材有:。 思考:小球通过下半段的时间怎样测量呢?把小球放在B处开始下滑测时间,这样做对吗? 你的观点是:。 ③设计实验纪录表格,为收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提供依据。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实验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考虑:如何测小球下滑的路程?正确记录数据。如果发现不合理的数据可以更改吗?该怎样处理? ⑸分析与论证:下面是一个小组测量的记录数据,请你帮他完成表格。 结论: (6)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1、2、3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 1.写出探究报告,并分析得出结果。 板书设计: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反思: 答案:⑴小球沿斜坡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快吗?(或越来越慢吗?) ⑵同上。 ⑶①v=s/t ,路程,时间

速度变化规律-教案

速度变化规律 【教材分析】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运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运动学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在学习“速度”、“位移”、“加速度”等基础概念的基础上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总结,又是以后学习运动学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用数学方法推导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思维来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能够根据加速度表达式推导得出速度公式,理解运动图像的物理意义及其应用。 科学思维:经历探究速度规律,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探究:经历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的推导过程,利用公式和图像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使学生感受物理来源于生活的思想;通过师生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速度公式的应用和运动图像物理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用公式法和图像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察两幅图片,思考 问题:这些运动着的物体速度都在变化,它们的速度变化有什么规律么?问题:如何来探究复杂运动所蕴含的规律?新课讲授 汽车沿直线运动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t/s 0123456v/(m/s ) 2 4 6 8 10 12 问题:汽车的速度在如何变化? 问题:汽车在不同的时间段内速度变化快慢相同么? 学生随机挑选六段时间,计算汽车在这六段时间里的加速度,对比分析得出结论“该车在行驶时加速度保持不变”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定义:物理学中,将物体加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简单且特殊的变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物理模型。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当加速度与速度同向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加速度与速度反向时,物体做匀减速直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 新会陈经纶中学黄天平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必2》(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7章第6节。 本节教材目的在于为下一节动能定理做准备的,精心探讨实验原理,教师指导演示,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理解实验原理后,再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同时,对作功与速度平方成正比的物理规律有明确的感性认识,从而为下节动能与动能定理的学习作好准备。 本节课在实验室进行。 2.学生分析 学生们日常生活经验告诉他们:对物体作功,会改变物体的速度,但是,怎样把力做功和做功引起的速度的变化定量联系起来是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在橡皮筋的弹力做功的处理和实验数据的处理上会感到迷茫。通过课前讨论,学生们会得出以下共识:作功与物体速度的关系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W∝V,W∝V2,W∝V3 或W∝V...,(提出假说);如何去验证我们的猜想呢?有哪些实验方法可行呢(迎接挑战,确定通过橡皮筋弹射小车实验验证)?操作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们能成功吗?产生这样的疑问可以催发同学们的求知欲。 3.设计思想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课程进行中渗透科学探究的思想,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生探究自然规律的同时获得

学习物理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注重教学过程的科学探究的质量,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互动。 教学方法:试验观察法+合理推理+试验验证+归纳总结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巩固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2)掌握为增强实验的可靠性对实验器材和方法实施控制的技能。 (3)掌握用图像法处理数据的技能。 (4)使用excel软件处理数据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整个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艰辛历程。 (2)通过解决变力做功问题,体会科学方法的精妙。 (3)通过excel软件的使用,体会计算机技术在辅助实验方面的巨大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待科学实验严谨认真的态度,实事求是,努力思索的科学探究精神以及实验过程中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学设计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速度的变化量,如何求速度的变化量 2、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3、知道加速度的定义,及定义式、单位 4、知道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5、加速度恒定的直线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6、加速度的矢量性,加速运动、减速运动中加速度的方向 ⑵能力目标:1、能从生活中的实例体会速度是变化的,而且速度变化有快慢之分的 2、帮助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并能归纳总结出结论 3、能够区分速度、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率 4、能用加速度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⑶德育目标:1、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 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观 点. 【教学重难点】: ⑴〔重点〕: 1、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的含义 2、加速度的概念、定义式及物理意义、单位 3、加速度的矢量性及方向 ⑵〔难点〕: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2、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3、利用图像来分析加速度相关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文件 【教学思路与方法】:利用摩托车、赛车、战斗机的比赛视频引题,强烈音画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起 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兴趣,之后针对视频提出问题引出速度变化的不同,再请同学举生 活中速度变化及变化存在快慢的现实,引出问题:如何判断速度变化的快慢?表格展 示三种情况,最后的情况是速度变化量、时间都不同时如何比较,通过分组讨论,再 类比速度的定义,提出加速度的概念。 加速度的方向由加减速运动中速度变化量的情况分析得到,再通过例题巩固加速度方 向及大小。最后通过讨论题巩固加速度概念的理解。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一、引题:欣赏摩托车(196公里/时)、赛车(368公里/时)、战斗机(2000公里/时)的巅峰对决 赛,猜想在开始阶段谁会赢?播放视频, 提出问题:为何开始阶段,摩托车会赢? 开始三者做什么运动?速度如何变化? 三者开始速度变化情况相同吗? 与“战斗机的速度快”矛盾吗? 提问: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速度变化的情况,谁能举例? 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如何计算速度的变化量?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 速度变化是从在快慢的,比如正常刹车和紧急刹车,那么如何比较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呢?请看 下面的实例。 二、进入新课 如何比较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提示:比较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报告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与的关系,希望由此找到表达式的线索。二、实验器材: 电源、导线、打点计时器、小车、钩码(橡皮筋)、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带小钩的细线、纸带、刻度尺、坐标纸等。 三、实验原理 1.分析与猜测 (1)通过研究重力做的功,我们确立了重力势能的表达式,通过分析弹力做的功,我们探究了弹性势能的表达式,那么,要研究动能的变化,也要从力做功开始。 (2)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段位移时,力会对物体做功,物体的速度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二者之间存在联系. 2.探究的思路 (1)要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就要改变力对物体做的功,测出力对物体做不同功时物体的速度. (2)实验方案:①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小车在重物的牵引力下运动;当小车的质量比重物大很多时,可以把重物所受的重力当作小车所受的牵引力,小车的运动距离和速度可以由纸带测出。分析牵引力的功W与速度v的关系. ②利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通过橡皮筋来对小车做功W,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点测量小车获得的速度v,然后分析功W与速度v的关系. 甲乙 四、实验步骤: 方案① 1.安装置: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用导线将打点计时器与相连接. 2.接电源,打纸带:把纸带的一端在重物上用夹子固定好,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重复几次,打下3~5条纸带。 3。选纸带:选取的,挑选纸带上第一个点及距离第一个点较远的点,并依次标上0,1,2,3…. 4.数据处理:测出0到点1、点2、点3…的距离,即为对应的下落高度h1、h2、h3…;利用公式v n=错误!,计算出点2、点3、点4…的瞬时速度v1、v2、v3….和相应的功. 5、先对测量数据进行估计,或作个W v -草图,大致判断两个量可能的关系,如果认为是2 W v ∝ 或其他。然后以W为纵坐标,v2(或其它)为横坐标作图。从而判定结论。 方案② 1.按装置图安装好实验器材。 2.平衡摩擦力:将木板固定,打点计时器的一端稍微垫高,使小车能牵引纸带在木板上做匀速运动。 3。先用一条橡皮筋做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测出小车前端通过两铁钉连线时小车的速度v1,设此时橡皮筋对小车做功为W1,将数据记入表格,用标尺记录小车的初始位置。 4.改用2条、3条、4条……橡皮筋重复上述实验,让小车开始位置相同,每次橡皮筋拉开的长度相同,记录橡皮筋做功2W、3W、4W……情况下小车获得的速度v2、v3、v4……。 5.分析数据,研究W与v的关系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各计数点1234各计数点到O点的距离(m) 重力做的功(J) 小车速度v(m/s) v2(m2/s2) 方案② Wv/m·s—1v2/m2·s-2 1 2 3 4 5 6 2、W-v、W-v2图像

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2)学习利用物理图像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探究功与物体速度相关量变化的关系,体验知识的探究过 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理念。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物理方法――倍增法,并会利用图像 法处理数据。 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像法。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2.体会探究过程和所用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让橡皮筋拉动小车做功使小车的速度增加,使拉小车的橡皮筋的条数由1条变为2条、3条……则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W、2W、3W、……通过对打点计时器所打纸带的测量

计算出每次实验结束时小车的速度,最后分析每次做的功与速度的关系,总结出功与速度 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 木板、橡皮筋(若干)、小车、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纸带、刻度尺等. 四、实验步骤 1.按如图所示安装好实验仪器. 2.平衡摩擦力:将安装有打点计时器的长木板的一端垫起,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不挂橡皮筋,接通电源,轻推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间隔均匀的点. 3.第一次先用一条橡皮筋做实验,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测出小车获得的速度v1,设 此时橡皮筋弹力对小车做功为W,并将得到的数据记入表格. 4.换用2条、3条、4条……同样的橡皮筋做实验,并使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和第一 次相同,测出速度为v2、v3、v4、……橡皮筋对小车做功分别为2W、3W、4W、……将数 据记入表格. 5.分析数据,尝试做W-v、W-v2等图象,探究W、v的关系. 五、数据处理 1.速度数值的获得:实验获得的是如图所示的纸带,为探究橡皮筋弹力做功与小车速度的关系,需要测量的是弹力做功结束时小车的速度,即小车做匀速运动的速度.所以, 应该在纸带上测量的物理量是图中A1、A3间的距离x,小车此时速度的表达式为v=2T(x),其中T是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即选择相邻距离基本相同的若干点A1、A2、A3、……来 计算小车匀速运动时的速度.

怎样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教案(1)

怎样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有关加速度的实例的分析,进一步体会变化率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3.理解匀变速运动的意义,能用v~t图象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并能通过图象确定加速度。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 3.教学中从速度一时间图象的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主要引导学生看倾斜直线的“陡度”(即斜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数据求加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观点. 二、教学内容剖析 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较难懂的概念。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带来困难。为此,教材先列举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的加速过程,让学生讨论它们速度变化的快慢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还展示飞机的起飞过程,要求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了解“速度快”“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快”的含义不同,又在旁批中指出“物体运动的快慢”与“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不同。在此基础上再说明平均加速度的意义,进而说明瞬时加速度。对重要的v—t图象,教材又设置一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通过v—t图象加深对加速度的认识和对图象的理解。

物理实验之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

实验报告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386班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让橡皮筋拉动小车运动一定的位移,通过改变橡皮筋的 条数,改变拉力功的大小,看功的大小与物体速度(或 动能)的变化成怎样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 木板、小车、橡皮筋、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电源、纸带等. 四、实验步骤 1.按如图所示安装好实验仪器. 2.第一次先用一条橡皮筋做实验,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测出小车获得的速度v1,设此时橡皮筋弹力对小车做功为W,并将得到的数据记入表格. 3.换用2条、3条、4条……同样的橡皮筋做实验,并使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和第一次相同,测出v2、v3、v4……橡皮筋对小车做功分别为2W、3W、4W……将数据记入表格. 4.分析数据,尝试作W-v、W-v2等图象,探究W、v的关系. v 0.000.50 1.00 1.50 2.00 功与速度平方的关系

六、注意事项 1.本实验是利用橡皮筋的多少表示橡皮筋做功的大小,不需要求出每次做功的具体数值,因此所选用的橡皮筋要长度、粗细相同. 2.为了减小小车在运动中因受摩擦力带来的误差,可在长木板有打点计时器的一端下面垫一块木块,反复移动木块位置,直至小车在斜面上向下运动时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此时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与摩擦力平衡,这样可以消除摩擦力的影响. 3.在用纸带确定由于橡皮筋做功而使小车获得的速度时,应该是橡皮筋恢复形变以后小车的速度,所以在纸带上应选用那些间距较大,且相对均匀的点来确定小车的速度. 七、误差分析 误差来源:一是由于忘记平衡摩擦力或没有完全平衡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二是橡皮筋长度、粗细不一,使得拉力及拉力的功与条数不成正比带来误差;三是纸带上点的间距测量也会带来误差. 八、实验结论 通过作图发现W-v2图近似是一条直线,说明W∝v2.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修订版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 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采用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的方法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能通过实验测量数据,并正确记录数据。 3、懂得个人观点、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探究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具:停表、米尺、斜面、小球、挡板等。 教法:讲解、讨论、实验、交流 课型:科学探究课 释疑知识点: 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是有区别的。不能将科学探究简化为实验,实验过程是探究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探究活动的计划,评估和交流显得更为重要。 一、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教师引导) 例题: 如图,探究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 化如何变化 ⑴提出问题:小球沿斜坡下滑时,做的是变 速直线运动吗? 你提出的问题是: ⑵猜想与假设:小球在斜坡下滑时的速 度可能越来越大。 你的猜想是: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想搞清楚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究竟怎样变化,可以将斜面分成两段,分别利用测量的方法测出小球在上半段和下半段的速度加以比较。

①由速度公式可知,只要我们能够测出小球通过每一段的及所用的,利用公式就可以算出对应的速度。 ②需要的器材有:。 思考:小球通过下半段的时间怎样测量呢把小球放在B处开始下滑测时间,这样做对吗 你的观点是:。 ③设计实验纪录表格,为收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提供依据。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实验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考虑:如何测小球下滑的路程正确记录数据。如果发现不合理的数据可以更改吗该怎样处理 ⑸分析与论证:下面是一个小组测量的记录数据,请你帮他完成表格。 结论: (6)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1、2、3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 1.写出探究报告,并分析得出结果。 板书设计: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反思: 答案:⑴小球沿斜坡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快吗(或越来越慢吗) ⑵同上。 ⑶①v=s/t ,路程,时间 ②刻度尺、秒表(停表、手表)、挡板、斜面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实验

第6节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理解领悟 物体的动能与它的速度是密切相关的,而物体速度的变化又与它所受的力有关。为了探究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的动能的关系,我们首先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要注意领会探究的内容,更要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1.实验目标 本探究实验应达到两方面的学习目标: ①认真看书,了解实验要探究的内容、实验方法与实验技巧,探究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从而找出橡皮筋做功与小车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②认真体会教材“探究的思路”所体现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数据的处理”中提出的分析实验数据、找出功和速度变化关系的方法。学会这些探究问题的方法,不仅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是必要的,而且也可用于研究其他学科的问题。 2.探究思路 本探究实验是按着如下的思路进行的: ①改变功的大小采用教材图5.6-1所示实验装置,用1条、2条、3条……同样的橡皮筋将小车拉到同一位置释放,橡皮筋拉力对小车所做的功依次为W、2W、3W…… ②确定速度的大小小车获得的速度v可以由纸带和打点计时器测出,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测出。 ③寻找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以橡皮筋拉力所做的功W为纵坐标,小车获得的速度v 为横坐标,作出W—v曲线(即功—速度曲线)。分析这条曲线,得出橡皮筋拉力对小车所做的功与小车获得的速度的定量关系。 3.如何平衡摩擦力? 为了排除摩擦力的干扰,实验中可将木板放有打点计时器的一端垫高,让小车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来平衡摩擦力。具体方法是:将木板放有打点计时器的一端垫高,脱开钩在小车上的橡皮筋,在小车尾部固定一纸带,轻推小车使小车沿木板向下运动。如果纸带上打出的点距是均匀的,说明纸带的运动是匀速的,小车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就刚好平衡了小车所受的摩擦力。 4.如何选择纸带上的点距确定速度? 由于实验器材和每次操作过程的分散性,尤其是橡皮筋不可能做到各条之间的长度、粗细完全一致,使得每次改变橡皮筋的条数后,纸带上反映小车匀速运动阶段的点数和这些点的位置,不一定都在事先的设定点(即用1根橡皮筋拉小车时,与橡皮筋刚好处于自由长度相对应的纸带上打下的点)之后,而可能在设定点的前后。这是因为小车在几条橡皮筋拉动下运动至设定点时,各条橡皮筋可能在设定点的前、后对小车不产生拉力,从而使纸带上打出的点出现上述情况。 因此,需要对纸带上的点进行分析,方法是比较设定点左右及设定点之后的若干个相邻两点间的距离是否基本相同,选择相邻距离基本相同的若干个点作为小车匀速运动阶段的点,用这些点计算小车的速度。 5.用计算法处理实验数据 在确定了橡皮筋对小车所做的功并测出了小车获得的速度后,如果作出的W—v曲线不是一条直线,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即根据测得的速度分别按W∝v2、W∝v3、W∝v……算出相应的功的值,实际测得的速度与哪一种最接近,它们之间就具有哪一种关系。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教案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2.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根据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熟练操作。 2、会运用已学知识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 3、会用表格法处理数据,并合理猜想。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 2、对打出的纸带,会用近似的方法得出各点瞬时速度。 三、德育目标 1 、通过对小车运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其思考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 2、通过对纸带的处理,实验数据的图象展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 3、在对实验数据的猜测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对实验的设计数据的处理 [教学难点] 1、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 2、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规律的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物体的运动通常是比较复杂的。放眼所见,物体的运动规律各不相同。在生活中,人们跳远助跑、水中嬉戏……在自然界了,雨滴下落,猎豹捕食,蚂蚁搬家……这些运动中多有速度的变化。 物体的速度变化存在规律吗?怎样探索复杂运动蕴含的规律?怎样探索复

杂运动蕴含的规律呢? 要探究一个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必须知道物体在不同时刻的速度。直接测量瞬时速度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可以借助打点计时器先记录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在通过对纸带的分析,计算得到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 二、新课教学 (一)进行实验 【实验】 问题一:打点计时器结构如何? 问题二:用打点计时器测小车的速度所需哪些实验器材、实验步骤? 步骤: 1、附有滑轮的长度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 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用一条细绳栓住小车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适量的钩码,让纸带穿 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上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 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小点。换上新的纸带,重复实验 三次。 问题三:本实验特别要注意哪些事项? 1.固定打点计时器时应让限位孔处在长木板的中央位置。 2.滑轮不能过高。 3.钩码数量不能过多,长木板两端高低相差不能太大。 4.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5.先接通电源,计时器工作后,再放开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及时断开电源。 6.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跟滑轮相撞,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它。 (二)处理数据 问题四:怎样分析和选取纸带上的点? 1、纸带要选择打出的点清晰的

§7.6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

§7.6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2、学习利用物理图像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探究功与物体速度相关量变化的关系,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理念。 二、教学重点 学习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物理方法――倍增法,并会利用图像法处理数据。 三、教学难点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像法 四、教学过程 1、阅读教材,提出方法 (1)实验装置:见右图。配套器材:课本方案装置 (2)实验思想方法:倍增法。虽为变力做功,但橡皮条做的功,随着橡皮条数目的成倍增加功也成倍增加。这种方法的构思极为巧妙。历史上,库仑应用类似的方法发现了着名的库仑定律。当然,恒力做功时,倍增法同样适用。 (3)数据处理方法:图像法。作出功-速度(W-v)曲线,分析这条曲线,得出功与速度变化的定量关系。 2、学生思考,提出预案 (1)学生提出多种设计预案,在课上展示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课本方案、气垫导轨加数字毫秒计方案、铁架台打点计时器自由落体方案等。 (2)教师针对各种设计预案,进行分析: 主要从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略。 3、师生研讨,初定方案 1、制定基本的实验方案:(师生互动)互动以下面几个问题为中心展开: (1)探究中,我们是否需要橡皮筋做功的具体数值?不需要。因为实验是以倍增的思想方法设计,若橡皮筋第一次做功为W,则橡皮筋第二次做功为2W,…、橡皮筋第n次做功为nW。且实验巧妙地将倍增的物理方法应用于变力做功。 (2)为了达到各次实验中橡皮筋做的功成倍增加,即实现倍增,对各次实验中橡皮筋的伸长量有什么要求?你想出了什么办法?各次实验中橡皮筋的伸长量必须相同。若使小车在橡皮筋的变力作用下产生的位移相同,就要有相同的运动起点。具体方法是:以第一次实验时小车前(或后)端的位置为基准,垂直运动方向在木板上作出一条水平线。以后改变橡皮筋的条数时,

初中八年级物理:速度的变化教案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速度的变化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Change in speed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速度的变化 初二物理公开课教案 时间:XX、9、29。课时:1课时 地点:物理多媒体实验室。授课人聊天。 课题:§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采用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的方法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能通过实验测量数据,并正确记录数据。 3、懂得个人观点、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探究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具:停表、米尺、斜面、小球、挡板等。 教法:讲解、讨论、实验、交流 课型:科学探究课

释疑知识点: 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是有区别的。不能将科学探究简化为实验,实验过程是探究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探究活动的计划,评估和交流显得更为重要。 一、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教师引导) 例题: 如图,探究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⑴提出问题:小球沿斜坡下滑时,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吗? 你提出的问题是:⑴猜想与假设:小球在斜坡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 你的猜想是:⑴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想搞清楚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究竟怎样变化,可以将斜面分成两段,分别利用测量的方法测出小球在上半段和下半段的速度加以比较。 ①由速度公式可知,只要我们能够测出小球通过每一段的及所用的,利用公式就可以算出对应的速度。 ②需要的器材有:。 思考:小球通过下半段的时间怎样测量呢?把小球放在 b处开始下滑测时间,这样做对吗? 你的观点是:。 ③设计实验纪录表格,为收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提供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学设计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是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位移、时间与时刻、参考系、速度等之后又要学习的一个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为今后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以及学习牛顿定律打下基础,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在安排上也是跟速度的编排如出一辙,从运动的快慢比较出发,然后从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去分析,再用图像去介绍加速度,让学生在熟悉的模式中学习加速度,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再前面学习了速度,并且知道了用比值法这一思想,在生活中虽然没有加速度这一概念,但是学生也接触过不少的加速度,这些为学习今天的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高一学生刚刚接触一些物理思想的学习,尤其对新的概念的理解可能还不完善,对物理方法的运用还不成熟,对物理的兴趣还不是很浓厚,需要教师在巧妙的引导的同时能够培养他们探索物理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做铺垫。 【设计理念】 物理学习十分注重实验的操作,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讨论的能力,能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择合适的素材来引用到物理学中,最终又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同时也注重知识间的迁移运用。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主导作用。所以本节课将从物理学的基本理念出发,运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引入,并从例子中用形象生动的活动来学习新知识,探究加速度的内容,最后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在轻松愉悦、自主学习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探究新知识,运用新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运用加速度的定义式比较速度的快慢 2.正确区分速度,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率这三个物理量 3.熟知V-t图像中各个量的表示方式 4.了解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所代表的物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速度变化的快慢,进一步学习比值法这一物理方法 2.通过角色扮演,学习物体速度的变化过程 3.通过与X-t图像的比较,学习V-t图像所代表的物理含义 4.通过自主实验,定性学习物体速度的变化快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运用图像和比值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加强国家的荣誉感。 【重点难点】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报告

物理实验报告 班级学号姓名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 6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原理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运动,力对物体做了功,物体的能量一定改变,是什么能改变了?物体由静到动,速度υ越大,动能E K也越大,动能与速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力对物体功,会改变物体的动能,从而改变物体的速度,动能与速度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实验器材平板,小车,细线,滑轮,重物(或橡皮筋),打点计时器,纸带; 实验步骤①平衡阻力:连接仪器与设备,使木板略为倾斜,补偿阻力; ②称量沙与桶质量, 计算细线拉力大 小; ③接通电源,释放小 车,拖动纸带打下 一系列点;标注记 数点,并测量各点间的距离;并求出打各点时的瞬时速度;计算初始 点到各点拉力所做的功; ④如果用橡皮筋牵引,设一条做功为 w,两条三条分别做功2w和3w ⑤建立坐标系:以功W为纵坐标,以 速度υ2为横坐标(或以υ、υ3、 为横坐标),如果作出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则说明功与速度的平方成 正比:W∝υ2; 数据处理①计算拉力所做的功:当M车>>m物时,F=G,则W=FL=GL; ②试证明:当M车>>m物时,F=G,为什么? ③由纸带测出小车运动的距离和小车运动的速度 ④也可以用电子表格等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第一列输入速度大小,第 二列输入对应的功,选中所有数据,点击“插入-图表-图表类型-xy 散点图……”,在“添加趋抛线,类型标签,逐次尝试二阶多项式,三阶 多项式等类型……”——根据图象分析:功与速度的关系 误差分析

6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作业与测试 1.试由纸带测出小车运动的距离和小车运动的速度 其中:A点到F点有距离为,A点到H点有距离为; 打F点时小车的速度为,打H点时小车的速度为。 2.小车在一条橡皮筋作用下弹出,这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再用2条、3条……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实验. 每次实验中小车获得的速度由打出的纸带算出. (1)为了平衡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木板应(填“水平”或“倾斜”)放置; (2)判断摩擦阻力已被平衡的方法是() A.轻推一下小车,小车能够匀速运动B.释放小车后,拖着纸带的小车能够运动C.释放小车后,小车能够运动D.轻推一下小车,拖着纸带的小车能够匀速运动(3)实验中(填“需要”或“不需要”)测出一条橡皮筋对小车做功W的数值. 3.计算拉力所做的功:当M车>>m物时,F=G,则W=FL=GL; 试证明:当M车>>m物时,F=G,为什么? 4.质量为1 kg的重锤自由下落,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记录运动过程,打点计时器接6 V、50 Hz的交流电源,如图所示,纸带上O点为重锤自由下落时纸带打点的起点,选取的计数点A、B、C、D、E、F、G依次间隔一个点(图中未画出),各计数点与O点距离依次为31.4、70.6、125.4、195.9、282.1、383.8、501.2,单位为mm,重力加速度为9.8 m/s2, (1)求出B、C、D、E、F各点的速度并填入下表。 计数点 B C D E F 速度/m·s-1 (2)求出物体下落时从O点到图中各点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并填入下表。 计数点 B C D E F 功/J (3) 以功W为纵坐标,以速度υ2为横坐标,由图可得重力所做的功与________成_____关系。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完整版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 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采用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的方法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能通过实验测量数据,并正确记录数据。 3、懂得个人观点、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探究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具:停表、米尺、斜面、小球、挡板等。 教法:讲解、讨论、实验、交流 课型:科学探究课 释疑知识点: 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是有区别的。不能将科学探究简化为实验,实验过程是探究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探究活动的计划,评估和交流显得更为重要。 一、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教师引导) 例题: 如图,探究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 化如何变化 ⑴提出问题:小球沿斜坡下滑时,做的是变 速直线运动吗? 你提出的问题是: ⑵猜想与假设:小球在斜坡下滑时的速 度可能越来越大。 你的猜想是: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想搞清楚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究竟怎样变化,可以将斜面分成两段,分别利用测量的方法测出小球在上半段和下半段的速度加以比较。

①由速度公式可知,只要我们能够测出小球通过每一段的及所用的,利用公式就可以算出对应的速度。 ②需要的器材有:。 思考:小球通过下半段的时间怎样测量呢把小球放在B处开始下滑测时间,这样做对吗 你的观点是:。 ③设计实验纪录表格,为收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提供依据。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实验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考虑:如何测小球下滑的路程正确记录数据。如果发现不合理的数据可以更改吗该怎样处理 ⑸分析与论证:下面是一个小组测量的记录数据,请你帮他完成表格。 结论: (6)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1、2、3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 1.写出探究报告,并分析得出结果。 板书设计: §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反思: 答案:⑴小球沿斜坡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快吗(或越来越慢吗) ⑵同上。 ⑶①v=s/t,路程,时间 ②刻度尺、秒表(停表、手表)、挡板、斜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