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著名中国物理学家与西方物理学大师们

几位著名中国物理学家与西方物理学大师们
几位著名中国物理学家与西方物理学大师们

几位著名中国物理学家与西方物理学大师们

摘要:回顾了吴有训、严济慈、赵忠尧、王淦昌、钱学森、钱三强、彭桓武和黄昆等几位中国早期物理学家在海外求学时的宝贵经历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示了他们的才华、勤奋与气节,对祖国的挚爱以及同国际一流物理大师们的友谊。

关键词:康普顿效应,压电效应,黄方程

中国物理学会成立于1932年.回顾了几位中国较早期物理学家在海外求学时的宝贵经历片断.作为对中国物理学会成立70周年的纪念.

中国物理界学子赴海外求学始于20世纪初,例如何育杰先生1904—1908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受业于物理学家舒斯特,并听过卢瑟福关于原子物理学方面的讲演;夏元理先生1905—1906年赴美国伯克利学校学习,1906—1909就学于耶鲁大学,1909—1912年留学于德国柏林大学,受业于普朗克和鲁本斯,1919—1921年,夏先生第二次到柏林,经普朗克介绍认识了爱因斯坦;胡刚复是庚子赔款的第一届留美生,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X射线的研究;饶额泰1913年留美,先后在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叶企孙1918年赴美,在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事实上这批学人都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创始者.20世纪30年代,严济慈就曾称颂何育杰先生和夏元漂先生为“中国最早而最好的物理学大师”.这一代中国物理人多数都学成回国,培养出了一批批学业上更有造就的学生.这其中吴有训出国前是胡刚复的学生;王淦昌出国前是叶企孙、吴有训的学生;吴大欺在80岁高龄时还说:“我最怀念的教师是在南开大学物理系教我的饶疏泰先生.”钱三强留法前则是吴有训、严济慈的学生;而黄昆赴英前曾是吴大猷的学生.

中国物理界早期留学者,中国物理界的普罗米修斯们,尤其是抗战前后的留学者,特殊的历史时代使他们除却对科学的个人的向往外,更有一种沉甸甸的使国家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系于心头.他们之中有些人在多种困难并存的环境下取得的成就令我们今天仍为之击节,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们深怀使命感不无关系.下面仅择几人几事为今天和明天的中国物理学子洗心砺志。

1吴有训

吴有训先生于1916年考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受教于留美归来的胡刚复博十.在胡先生的指导下,吴有训在国内即对X射线有了一定的了解.1921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赴美留学机会.该年底吴有训赴美,1922年初进人芝加哥大学.其时,著名物理学家康普顿正以访问学者身份在芝加哥大学从事研究与教学,1923年他正式成为该校教授,该年5月,康普顿发表了解释X射线被石墨散射后频率改变的现象(后称康普顿效应)的论文.当时也研究这一现象的美国物理界一位重要人物杜安已有所谓“箱子效应”和“三次辐射”的理论,因此他极力反对康普顿的工作.吴有训先后以十几种元素为散射物质进一步做了大量深人研究,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方案以无法辩驳的事实对康普顿的理论给予了极大支持.这些成果得到了国际物理界的关注和承认,相关数据被一些国际著作引用.吴先生1926年获博士:学位.1962年杨振宁从国外赠书给吴先生,于扉贞题词:“年前晤Compton教授,他问我师近况何如,并谓我师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学生,”国外有的物理教科书,因尊重吴先生的工作而将康普顿效应称为康普顿-吴有训效应.

2严济慈

严济慈先生于1923年赴法国留学,1927年获科学博士学位.1880年著名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发现了晶体的压电效应,但压电效应的定量数据的获得,是由严先生深入研究并精确测量给出的。严济慈的导师是物理学家法布里,他是居里夫妇的好朋友.玛丽·居里夫人对严先生的研究非常支持,并把四十年前居里用过的石英晶体样品借给了严济慈.著名的物理学家朗之万对严济慈也非常赏识,给予了许多指导和帮助.严先生在大量实验基础上,总结出了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及其反效应具有各向异性、饱和现象以及瞬时性等特性,扩充发展了居里的理论.1927年,法布里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在就职仪式上他宣读了

他的得意弟子——严济慈的博士论文.1930年底严先生回到北平,出任成立不久的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专任研究员和所长。1935年,他与著名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及卡皮察同时当选为法国物理学会理事.

3赵忠尧

赵忠尧先生1927年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受教于1923年诺贝尔奖得主密立根,1930年获博士学位.1979年,丁肇中在西德同步幅射中心“佩特拉”加速器落成典礼时,向十多个国家上百名科学家这样介绍赵忠尧:“这位是正负电子产生和湮灭的最早发现者,没有他的发现,就没有现在正负电子对撞机”.这是指赵先生在研究密立根给出的第二个课题(第一个课题被赵先生拒绝了)“硬γ射线通过物质时的吸收系数”时,测量到了反常吸收和特殊辐射现象.所谓反常就是与当时比较公认的克莱因—仁科公式有很大出入,即只有在轻元素L的散射才符合而在通过重元素时则相差很大,如当硬Y射线被铅散射时吸收系数比公式结果大了约40%.由于密立根相信克莱因—仁科公式的结果,而对赵先生的结果不甚相信,以致于将论文搁置了2个多月.后来由于鲍文教授十分了解赵先生的工作,向密立根作了保证,文章才于1930年5月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发表.在接下来的实验中,赵忠尧发现,射线被铅散射时,除康普顿散射外,伴随着反常吸收还有一种特殊的光辐射出现.由于当时所用的方法不能显示详细的机制,只能断定这两种现象不是由于核外壳层电子而是由于原子核所引起的.事实上,反常吸收是由v射线在原子核周围产生正负电子对而减少的结果,而特殊辐射就是1个正电子和1个负电子碰撞湮没而产生2个(或2个以上)光子的湮没辐射.

4王淦昌

丁肇中先生说过:“中国老一辈物理学家能留名学史上的有赵忠尧和王涂昌先生等.”

王淦昌先生于1930年考取官费留学生,到德国柏林大学威廉皇家化学研究所,师从迈特纳,他先后在哥廷根和柏林大学有幸听过玻恩、米泽斯、海特勒、诺特海姆、弗兰克、薛定愕以及德拜等人的课.1933年,26岁的王先生完成博士论文《ThB+C+C11的R谱》,年底由著名物理学家冯·劳厄、玻登斯坦以及迈特纳等人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审查并通过了王淦昌的博士论文.1934年1月,王淦昌参观了卡文迪什实验室,拜会了卢瑟福、查得威克等物理学家.1934年4月回国.

王先生的科学贡献主要有: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利用宇宙线研究了μ介子衰变特性;首次发现了反Σ负超子;首次观察到在基本粒子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带奇异夸克的反粒子,获1982年国家发明一等奖.

上先生参与了我国两弹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5钱学森

钱学森1935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当时美国惟独加州理工学院有一所空气动力学实验室,主任是匈牙利著名学者冯·卡门(也译为冯·卡曼).冯·卡门早年也是有成就的物理学家,是麦克斯·玻恩的好朋友及合作伙伴之一.后来,卡门则专门研究流体动力学和空气动力学,成为在这两方面极负盛名的权威.1936年秋,钱先生慕名到加州访问卡门.卡门对钱学森敏捷而又富于智慧的思维非常欣赏,建议钱学森到他这里来读博士学位.从此钱学森在卡门指导下专攻高速空气动力学.中国学生赢得了卡门的特殊感情,除钱先生外,他还培养出了林家翘。钱伟长及郭永怀等中国著名数学家。科学家.他常说:“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有两个,一个是匈牙利,一个是中国”.

在卡门的指导下,钱学森1933—1945年间在《航空科学》、《应用力学》等杂志发表8篇论义,推出了卡门-钱学森公式,提出了超声速流动相似律等许多开创性工作.1945年,卡门任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团长,授少将军衔,钱学森任顾问团火箭组组民上校军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空军当局高度评价钱学森的工作,认为他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卡门更是器重他的得意门生,称他为火箭方面最得力的专家.钱学森几经磨难,于1955年才回国,为新中国火箭、导弹以及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奠基性的工作.1991年荣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称号.

6钱三强

1937年,钱三强考取了中法教育基金委员会留法公费生.1937年夏到达巴黎,当时正在法国参加会议的严济慈亲自将他介绍给了伊莱娜·居里.伊莱娜·居里和约里奥·居里人称“小居里夫妇”.钱三强进人居里实验室后,尽量多干具体的工作.除了自己的论文工作,有机会就帮助别人,目的是想多学一点实验本领.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钱三强说:“我比不得你们,你们这里有那么多人,各人各于各人的事.我回国后只有我自己一个人,什么都得会十才行.”就这样东问西问两年多的实验室工作使钱三强增加了丰富的知识和实际技能.

1939年,希特勒军队占领法国,钱三强随同事想逃难,但未能成功.这时他的公费留学费用中断了,回国不能,留下又没有生计.在钱三强最困难的时候,当时不肯离开法国的约里奥向他伸出了援助之于,他说:“既然是这样,那还是想法留下吧,只要我们自己能活下去,实验室还开着,就总能设法给你安排.”1943年,钱三强回到了巴黎继续在居里实验室做研究工作,直到回国.钱三强不仅完成了学业,而巨凭他的卓越贡献已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1946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核乳胶研究铀裂变,发现了著名的铀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约里奥曾说:“铀核二分裂和四分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法国核物理界一个重要工作.”1947年,钱三强担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导师一职.

1948年钱三强回国时,小居望夫妇给他写的评语中说:“他对科学事业满腔热忱,并目1聪慧有创见.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那些到我们实验室来并由我们指导的同一代科学家中,他最为优秀……我们的国家承认钱先生的才干,曾先后任命他担任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和研究导师的高职.他曾受到法兰西科学院的嘉奖.”“钱先生还是一位优秀的组织工作者,在精神、科学与技术方面他具备研究机构的领导者所应用的各种品德”.

7彭桓武

在《我的一生》一书中,玻恩提到:“在我的学生中有四个很有才华的中国人;其中之一是黄昆……”为更多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我请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吴水清先生向黄老讨教.黄老2000年4月30日回信告之,另外三人是彭桓武、程开甲和杨立铭.

彭桓武1915年生于吉林长春市,1938年秋赴英在爱丁堡大学随玻恩学习,194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945年获科学博士学位,1947年底回国.玻恩在他的著作《我的一生》中回忆说:“我的第一个中国学生是个矮小而强壮的小伙子,名叫彭(桓武).他天赋出众……我记得有一次他在一个理论问题上出了一个错,错误找出来后,他非常沮丧,以致决定放弃科学研究,代之以为中国人民撰写一部大《科学百科全书》,包括西方所有重要的发现和技术方法.当我说到我以为这对单个人来说是个太大的任务时,他回答道,一个中国人能做10个欧洲人的工作……他被任命为爱尔兰都柏林薛定愕高级研究院的教授,作为海特勒(W.Heitler)的继任……我想彭是得到欧洲教授职位的第一个中国人.几年以后他决定回中国,在走以前他来看望我们井和我们(指玻恩一家,本文作者注)一路到苏格兰西北高地的尤拉浦尔去,我们在那里度假……我们一起度过了美好的几无.然后他离开了我们再没见过他,他也没写信来.”玻恩说:“彭除了他那神秘的才于外是很单纯的,外表象一个壮实的农民.”从玻恩的字里行间渗透出他对这位倔强的中国北方小伙子的喜爱、欣赏与想念.彭先生在英国时与海特勒合作做介子理论方面的研究,并由于在理论物理方面的贡献,于1945年与玻恩分享了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麦支社加尔-布列斯班奖.回国后继续进行核物理研究,对分子结构提出了以电子链波函数为基础的计算方法.1956—1957年,在他的领导下,邓稼先与何祚麻、徐建铭、于敏等合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文,为中国核物理研究做了开拓性工作.彭先生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8黄昆

黄昆先生在给吴水清先生的回答我的问题的信中指出:“我并未随玻恩长期工作过,我是于1947年获博士学位后到爱丁堡大学玻恩处访问,约半年,当时商定由我在他已写的一部分的基础上完成《晶格动力学》一书的写作,大致用了3-4年时间,在这段时间中,我在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任博士后研究员,

以一半的时间用在写书上,每年暑假到爱丁堡与玻恩讨论著书的进展情况.”

在《我的一生》一书中玻恩说:“最后一个中国人,黄昆,不能算我的学生了,因为他到我这儿时已是个有能力的理论物理学家.”与黄老的回忆相同.

黄先生1944年于国内在吴大猷指导下获北京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赴英留学,导师是后来(1977年)诺贝尔奖得主N.F.Mott.在他指导下,1947年黄昆获博士学位.1990年黄先生曾说:“他(指导师)并没什么‘教诲’,但是他善于捉住问题的实质,采用简单中肯的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的风格给人以深刻的影响.”

黄昆来玻恩处访问之前,玻恩准备写一本有关晶体点阵力学的著作,并已完成了部分手稿.但由于“其他任务和当时搞的研究阻碍了我继续搞下去.我把这本厚厚的手稿交给黄昆,他深感兴趣,和我一起讨论……我产生了一个念头,即他可能成为合适的合作者去完成它,于是我向他提出了这个建议”.这就是在《我的一生》书中玻恩对二人合作机缘的回忆.出乎玻恩意料的是“他没有立即接受我的提议而回了利物浦”.几个月以后黄昆才答复可以一起完成这部书.玻恩回忆说:“他来了,有一段时期我们过得很愉快而且很有意思.黄昆不赞成我用严格的推导方式构成此书的计划.他是个共产党信徒和唯物主义者,他不需要抽象思维;他把科学看作是改善人民生活的手段.所以他提议在点阵动力学的系统推导之前应该加上一些篇章,其中有基本论述以说明这个理论的实际用途.我们为此发生了争执,但他说这是他作为合作者的条件.如果无人合作,这本书将永难完成,我同意了……这书的最后定稿主要归功于黄昆.令人惊异的是一个中国人能够如此流利而正确地撰写欧洲文字(玻恩第一次到英国时因语言问题几乎一无所获而归,本文作者注卜……最终结果令人满意,因为这书看起来很有吸引力,而且无论是我自己,还是其他任何人都未发现任何错误.”《晶格动力学》一书被人简称“玻恩与黄”,是该领域最具权威的一部专著,40多年被物理研究者广泛引用.

在物理学研究方面,1947—1951年黄先生在利物浦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主要完成了三项有影响的成果:黄一里斯多声子跃迁理论,黄方程及黄散射.1951年回国后,有20余年黄先生主要在北京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培养了我国一大批物理学家和半导体专家.进入20世纪80年代,黄先生迎来了科学研究的第二个春天,1983年他与朱邦芬合作提出的超晶格光声子模式的模型及类体模的解析表达式,被国际物理界广泛接受,称为“黄-朱模型”.

从1975年到2001年,据统计,黄昆先生的论著被引用高达7600余次.2001年黄昆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90年有记者问:您认为学习物理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在学习与研究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他答道:“最重要是学习中贯穿本人在思维的主动性.”在《我的研究生涯》一文中,黄老说:“我想着重指出,在研究活动中基本上有三个决定性的步骤.我想强调,选择一个真正值得关注的课题是最重要的……找到一个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同样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我要强调的最后一个决定性步骤是,要正确理解自己研究工作所得到的最初结果的意义.”

中国物理界可歌可颂的人物还有许多,如周培源、施土元、吴大献等.中国的物理学是在西方物理学的黄金世纪——20世纪才成长起来的.尤其是在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物理学发展史的人空横亘着由中外物理学家共同构建的友谊与合作的七色彩虹,它是照亮后人前程的灯塔.中国物理界不该忘记我们前辈的这段经历,也不该忘记国外物理学家们对中国物理界的真诚友谊与帮助.

每当重温这段历史,总要产生一些疑问:今天,我们国家较之从前更加强大了,留学深造的渠道更通畅,国内的条件也大大改善了,但今天我们的成就,较之前人更大了,还是与世界前沿的差距更大了?有多少人作出了获得国际物理界高度评价的工作?无论如何,这段历史告诉我们,科学虽然追求客观真实,但任何条件下,科学家的气节、自尊、自信。自强以及才华和勤奋都是至关重要的,无它,难有大造就,无它,难赢得别人的尊重与理解.

张宗燧

1915年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学系。1936年8月公费赴英国留学,在剑桥大学随R.H.否勒学习,193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去丹麦,在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学研究所同N. 玻尔一起研究量子物论。1939年春去瑞士在泡利指导下工作,继续研究量子场论。回国后,1940年春在重庆中央大学任物理学系教授。1947年秋同狄拉克一起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进行研究工作。1948年回国在中

央大学任教,后任北京大学教授。1952年起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57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学部委员。

张文裕

1910年生于福建省惠安县。193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学系,1935年赴英,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做研究生,在卢瑟福指导下研究核物理,1938年获博士学位。先后在四川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任物理学教授。1943~1949年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巴尔的摩实验室的研究教授。1949~1956年任美国普度大学物理学教授,1956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兼室主任。1964年任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1972年倡建高能物理研究所并任所长。1984年任该所名誉所长。

胡宁

1916年生于江苏省宿迁县。1935年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毕业。1941年赴美入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主要从事量子力学的研究,1943年获博士学位。1943~1945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研究介子的核力理论和广义相对论。1945~1947年在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和薛定谔共事,1947~1948年在哥本哈根玻尔研究所从事S矩阵的理论研究。1951年起任北京大学物理学系教授。1955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学部委员。1980年起为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合聘教授。

周培源

江苏省宜兴人。生于1902年,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6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硕士学位。1928年赴德国,在莱比锡大学在海森伯领导下从事科学研究;1929年在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在泡利领导下从事科学研究。1929年回国任清华大学教授。1936~1937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参加爱因斯坦主持的讨论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清华大学教务长。1952~1981年,历任北京大学教授、教务长、副校长、校长等职。1978~1981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大学物理学史试题

1、简述墨家在光学上的研究成就。 墨子是第一个进行光学实验,并对几何光学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家。墨子细致地观察了运动物体影像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景不徙”的命题。墨子指出,光源如果不是点光源,由于从各点发射的光线产生重复照射,物体就会产生本影和副影;如果光源是点光源,则只有本影出现。墨子明确指出,光是直线传播的,物体通过小孔所形成的像是倒像。墨经》中论述了光的反射,包括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反射情况。 2、阿基米德对物理学的贡献有哪些? 力学: 1.系统总结并严格证明了杠杆定律,为静力学奠定了基础。此外,阿基米德利用这一原理设计制造了许多机械。 2、他在研究浮体的过程中发现了浮力定律,也就是有名的阿基米德定律。 天文学:1、他发明了用水利推动的星球仪,并用它模拟太阳、行星和月亮的运行及表演日食和月食现象; 2、他认为地球是圆球状的,并围绕着太阳旋转,这一观点比哥白尼的“日心地动 说”要早一千八百年。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没有就这个问题做深入系统的研究。 3、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有何特点? 1.把实验与数学结合起来,既注意逻辑推理,又依靠实验检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研究方法。(2)有意识地在实验中抛开一些次要因素,创造理想化的物理条件。既要力求使实验条件尽可能符合数学要求,以便获得超越这一实验本身的特殊条件的认识,又要设法改变实验测量的条件,使之易于测量。(3)用实验去验证理论。伽利略认为科学实验是为了证明理论概念(或观察规律)而去做的,不应该是盲目的、无计划的,而理论(数学)又必须服从实验判决。(4)把实验与理论联系起来。 4、说明牛顿三定律基本思想的历史渊源。(第三章)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及总结 300多年前,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认识到: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他的运动速度减小得就越慢,他运动的时间就越长。他还进一步通过进一步推理得出,在理想情况下,如果水平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讲不会减慢,这是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伽利略曾经专研过这个问题,牛顿曾经说过:“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成功的。”这句话就是针对伽利略的。所以牛顿概括了前人的研究结果,总结出了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5、说明能量守恒原理建立的科学渊源。(第四章) 一、定律诞生的前提条件: 1、认识热的本质,伦福德和戴维的实验为热的运动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成了建立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前奏。19世纪40年代以前,自然科学的发展为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力学方面,早已发现了机械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不灭性(动量守恒、“活力”守恒) 3、发现了各种“自然力”相互转化的现象 4、永动机不可能实现的历史教训,从反面提供了能量守恒的例证; 5、建立了能量的初步概念; 6、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接触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如楞次定律、赫斯定律 7、蒸汽机的发明与不断改进。 二、迈尔的贡献 1842年发表了题为《热的力学的几点说明》的论文,叙述了普遍的“力”(即能)的转化与守恒的概念,所以一般都承认迈尔是建立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的第一人。 三、焦耳对热功当量的测定 焦耳对电和磁的研究很感兴趣。他通过测定热功当量为建立能量守恒定律提供了实验依据。焦耳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热功当量是一个普适常量,与作功的方式无关。他证实了自然界的能量是等量转换的,是不会被消灭的,哪里消耗了机械能或电磁能,

物理学家介绍及名言

1.杨振宁 简介:杨振宁(1922-),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 名言:成功的奥秘在于多动手 2、 李政道,(1926-)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著名的物理学贡献有:李模型、高能重离子物理、量子场论的非拓扑性孤立子和孤立子星以及破解粒子物理中的θ-τ之谜。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名言:如果没有一个所有的错误都犯了以后,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对的。

3、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年1月27日-),1936年出生,美国实验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华裔美国人,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示电磁流的拉丁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名言: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 4、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邓稼先被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此外有同名影视作品、散文、游戏等。 名言: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

物理学发展简史

物理学发展简史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一、古典物理学与近代物理学: 1、古典物理学:廿世纪以前所发展的物理学称为古典物理学,以巨观的角度研究物理,可分为 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主要分支。 2、近代物理学:廿世纪以后(1900年卜朗克提出量子论后)所发展的物理学称为近代物理学, 以微观的角度研究物理,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为近代物理的两大基石。

一、古典物理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力学:简单机械(杠杆、轮轴、滑轮、斜面、螺旋、劈) …… 2、光学: (一)反射原理: (1)平面镜:镜子…… (2)凹面镜:手电筒、车灯、探照灯…… (3)凸面镜:路口、商店监视镜…… (二)折射原理: (1)凸透镜:放大镜、显微镜、相机…… (2)凹透镜:眼镜、相机…… 3、热学:蒸汽机、内燃机、引擎、冰箱、冷(暖)气机…… 4、电学: (一)利用电能运作:一般电器用品,如:电视机、冰箱、洗衣机…… (二)利用电磁感应:发电机、变压器…… (三)利用电磁波原理:无线通讯、雷达…… 二、近代物理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半导体: (一)半导体: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间之一种材料,可分为元素半导体(如:硅、锗等)和 化合物半导体(如:砷化镓等)两种。 (二)用途: (1)半导体制成晶体管,体积小、耗电量少,具有放大电流讯号功能。 (2)半导体制成二极管具整流能力。 (3)集成电路(IC): (A)1958年发展出「集成电路」技术,系利用长晶、蚀刻、蒸镀等方式于一小芯片上容 纳上百万个晶体管、二极管、电阻、电感、电容等电子组件之技术,而此电路即称为 集成电路。 (B)IC之特性:体积小、效率高、耗电低、稳定性高、可大量生产。 (C)IC之应用:计算机、手机、电视、计算器、手表等电子产品。 (4)计算机信息科技之扩展大辐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惯,故俗称第二次工业革命。 2、雷射: (一)原理:利用爱因斯坦「原子受激放射」理论,诱发大量原子由受激态同时做能态之跃迁 并放射同频率之光子,藉以将光加以增强。 (二)特性:聚旋光性好、强度高、光束集中、频率单一(单色光)。 (三)应用:

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光学成就简述

光学的发展 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光学成就简述 古代人对于光现象的记载和研究是和日常生活、观察天象、占星问卜等同时开始的,因此历史上的光学几乎与力学、数学等一起成为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最早部门.但由于光的物理本性不象力的本性那样比较容易为人们认识,因此古代光学基本上停留在对几何光学现象的描述与总结上,作为一门科学,发展比较缓慢.从光学器具看,中国的青铜镜早就应用,而玻璃和珐琅在埃及、希腊、罗马发现较早.柏拉图学园(428—348 B.C.)的教学内容中就已有光的直进和 反射角与人射角相等的内容(反射定律的发明者已不可考). 欧几里德(Euclid,约330—275 B.C.)在《光学)}一书中说:“我们假想光是直线进行的,在线与线之间还留出一些空隙米,光线自物体到人眼成为一个锥体,锥顶就在人眼,锥底在物体.只有被光线碰到的东西,才能为我们看见.”这就是“流出论”的根据.但原子论者则主张一切感觉都是从物体发出的物质流引起的.亚里士多德介于二者之间,主张“视觉是在很睛和可见物体之间的中介者运动的结果”. 公元二世纪时托勒密(70—147)写了《光学》一书.他用如图6—1装置第一次得出折射的数据 (见下表). B

B 图为 托勒密实验 由空气射入水中的折射 托勒密的结论并不准确,他认为折射角与入射角成正比。 中世纪阿拉伯人阿尔加桑( Al -hazen , 965--1038)也写了一本《光学》,他通过解则知识正确指出眼的视觉功能,改进了托氏仪器,指出入射线、折射线与法线在一平面内,他还提出了有名的“阿尔加桑问题”。从物点发出的光是如何汇集到限内成像的?他还通过晚霞的持续时间,计算出当时太阳处于地平线下10°,估算出大气层高度为52000步,后来开普勒指出这个计算结果不对,但物理思想是可贵的,阿尔加桑《光学》的拉丁文译本在十三世纪曾激励波兰数学家维特洛(Vitello )去研究光学. 折射定律的建立 望远镜出现后,为了改善天文、航海与战争中这一必备的利器,需要不断改善已有的光学元件的制备和提高望远镜的倍数,这就不能没有正确的理论研究. 开普勒在1604年发表了对维特洛光学论文的注释,1611年发表了《屈光学》,他认为折射角厂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正比于入射角i ,另一部分正比于人射角的正割sect .只有在小于30°时,托勒密的正比例定律才适用.在光近乎垂直入射时,i :r =3:2,他还得出玻璃的折射角不会超过42°.根据光路的可逆性,他得出存在有全反射现象的结论.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他求出了曲率相等的双凸透镜的焦距和平面透镜的焦距,并设计了他的望远镜. 荷兰数学家斯涅耳( Willebroad Snel1, 1591-1626)在大约1621年发现了折射定律,如图,水中-点F 从空气中看好象在C 点,斯涅耳发现,对于任意人射角, ===r i r AD i AD DF DC csc csc sin sin 常量 这一定律是斯涅耳1626年去世后在他的遗稿中找到的,而第一个利用粒子(“网球”)模型推证这一定律使其具有现代形式的正是笛卡儿,他把余割之比换成了正弦之比.

物理学发展史

我所认知的物理学发展史 经典物理学的发展古希腊时代的阿基米德已经在流体静力学和固体的平衡方面取得辉煌成就,但当时将这些归入应用数学,并没有将他的成果特别是他的精确实验和严格的数学论证方法汲入物理学中。从希腊、罗马到漫长的中世纪,自然哲学始终是亚里士多德的一统天下。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和伽利略不顾宗教的迫害,向旧传统挑战,其中伽利略把物理理论和定律建立在严格的实验和科学的论证上,因此被尊称为物理学或科学之父。 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是物理学中不可或缺和极其重要的内容,后者如相对性原理、隔离体(包括系统)法、理想模型法、微扰法、量纲分析法等,在古典和现代物理学中都有重要应用。物理学一词,源自希腊文physikos,很长时期内,它和自然哲学(naturalphilosophy)同义,探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变化规律。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知识的扩展、深化,物理学以纯思辨的哲学演变到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内容从较简单的机械运动扩及到较复杂的光、热、电磁等的变化,从宏观的现象剖析深入到微观的本质探讨,从低速的较稳定的物体运动进展到高速的迅变的粒子运动。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开辟,而发展成熟的分支又往往分离出去,成为工程技术或应用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因此物理学的研究领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研究方法不论是逻辑推理、数学分析和实验手段,也因不断精密化而有所创新,也难以用一个固定模式来概括。在19世纪发行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早已陆续地把力学、光学、热学理论和电学、磁学,列为专条,而物理学这一条却要到1971~1973年发行的第十四版上才首次出现。为了全面、系统地理解物理学整体,与其从定义来推敲,不如循历史源流,从物理学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来探索。 伽利略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仅就力学而言,他以物体从光滑斜面下滑将在另一斜面上升到同一高度,推论出如另一斜面的倾角极小,为达到同一高度,物体将以匀速运动趋于无限远,从而得出如无外力作用,物体将运动不息的结论。他精确地测定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一加速度沿光滑斜面下滑,并推论出物体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及其运动方程,驳倒了亚里士多德重物下落比轻物快的结论,并综合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垂直地面方向的匀加速运动得出抛物线轨迹和45°的最大射程角,伽利略还分析“地常动移而人不知”,提出著名的“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中国的成书于1800年前的《尚书考灵曜》有类似结论)。但他对力和运动变化关系的分析仍是错误的。全面、正确地概括力和运动关系的是牛顿的三条运动定律,牛顿还把地面上的重力外推到月球和整个太阳系,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以上述的四条定律并运用他创造的“流数法”(即今微积分初步),解决了太阳系中的二体问题,推导出开普勒三定律,从理论上解决了地球上的潮汐问题。史称牛顿是第一个综合天上和地上的机械运动并取得伟大成就的物理学家。与此同时,几何光学也有很大发展,在16世纪末或17世纪初,先后发明了显微镜和望远镜,开普勒、伽利略和牛顿都对望远镜作很大的改进。 20世纪的物理学到19世纪末期,经典物理学已经发展到很完满的阶段,许多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已接近尽头,以后的工作只是增加有效数字的位数。开尔文在19世纪最后一个除夕夜的新年祝词中说:“物理大厦已经落成,……动力理论确定了热和光是运动的两种方式,现在它的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出现两朵乌云,一朵出现在光的波动理论,另一朵出现在麦克斯韦和玻耳兹曼的能量均分理论。”前者指的是以太漂移和迈克耳孙-莫雷测量地球对(绝对静止的)以太速度的实验,后者指用能量均分原理不能解释黑体辐射谱和低温下固体的比热。恰恰是这两个基本问题和开尔文所忽略的放射性,孕育了20世纪的物理学革命。 化工二班 许尚志 12071240073

2018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整理版)

2018年高考物理学史总结 物理学史这部分内容在高考卷上通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实验题中也会小概率出现),分值在6分以下,一般情况下不会出偏难怪的,毕竟这不是考纲里的重点。复习建议:以现有的生活经验常识为主,稍加了解就可以。现总结如下:1、伽利略 (1)通过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观点 (2)推翻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观点 2、开普勒:提出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3、牛顿 (1)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2)发现表万有引力定律; 4、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G 5、爱因斯坦 (1)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2)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3)提出质能方程2 E ,为核能利用提出理论基础 MC 6、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7、焦耳和楞次 先后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这个很冷门!以教材为主!) 8、奥斯特 发现南北放置的通电直导线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9、安培:研究电流在磁场中受力的规律(安培定则),分子电流假说,磁场能对电流产生作用 10、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1、法拉第 (1)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教材上是这样的,实际不是有一定历史原因,以教材为主!) (2)提出电荷周围有电场,提出可用电场描述电场,提出电磁场、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12、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愣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13、亨利:发现自感现象(这个也比较冷门)。 14、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15、赫兹: (1)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2)证实了电磁理的存在。 16、普朗克 提出“能量量子假说”——解释物体热辐射(黑体辐射)规律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即量子理论

物理学史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学史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物理的实用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特别是物理学中所蕴含的历史内容,使人们对物理学做了新的定位。将物理学史融入到大学物理教学中,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理性思维,同时还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物理学史;大学物理教学;渗透;作用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重要的分支。随着物理教师对物理学史认知的加深,会恰当地将物理学史融入到物理教学中,使教学资源得以优化,同时还可引导学生从哲学的角度思考物理问题,激发学生对大学物理的学习兴趣。 一、物理学史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物理学史的概念 物理学史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物理学中的各种问题。人类对自然界中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是过程性的,而物理学史的基本研究任务就是对物理理论、物理定律以及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加以描述,将与物理学研究有关的自然科学、思维科学、人文科学等相互渗透,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 (二)物理学史的特点 物理学史再现了人类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属于综合性学科,是人类探索自然科学的历程。其中所涵盖的内容包括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探索,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以及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等等,记述的任何一个物理研究成果都具有阶段性和连贯性特点,都是多个研究成果的汇集。一个物理研究成果往往要经历几年、几十年,甚至一个多世纪才会有突破性进展,足见物理学研究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研究者要经历无数次的深入探索,还要运用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不仅要继承和借鉴前人的结果,还要辩证地思考,才能够获得研究成果。可见,物理学史将人类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呈现出来,对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物理知识具有指导意义[1]。 二、物理学史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大学物理教学将物理学史渗入其中,赋予了物理知识以生命意义。大学物理教学围绕着教材展开,虽然物理学知识丰富,但是教师要能够将物理知识有效地

中国古代的电磁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电磁学成就 中国古人对电和磁的知识的积累及其技术成就,在世界物理学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古代人在雷电、静电、静磁学方面的知识以及在罗盘的制造方面远远地走在欧洲人前面。除了用的传统方式解释磁体极性、磁偏角之外,在其他方面的科学发现和技术成就也是令人惊叹的。对尖端放电现象的观察和研究,使古人发明了避雷器,用于高大建筑的顶端,防止雷击。特别是磁的研究与应用对中国古代的生产、军事、航海测量等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一、摩擦起电 我国古代人在电学知识方面很早就有了“琥珀拾芥”的记载,对静电和雷电现象也有许多值得称道的见解。琥珀是一种透明的树脂化石,在古籍中也写作“虎魄”、“虎珀”。玳瑁是一种类似龟的海生爬行动物,其甲壳也叫玳瑁;汉代王充等人称它为“顿牟”。静电现象的最早记载见之于西汉成书的《春秋考异邮》:“玳瑁吸喏”。“喏”即草屑一类轻小绝缘体。王充在《论衡·乱龙篇》中写道:“顿牟掇芥,磁石引针,皆以其真是、不假他类。” 东晋郭璞在《山海经图赞》中写道:“磁石吸铁,玳瑁取芥,气有潜通,数亦宜会,物之相投,出乎意外”。明代李时珍说:“玳瑁拾芥,如草芥,即禾草也。”类似记载,举不胜举。需要指出的是,芥子比草芥稍重,只要静电力足够大,干燥的芥子也能被琥珀吸引。从以上种种记载可见:人们根据吸引现象将电和磁并列为同一类,这是后来电磁学的思想先导。在西方古代,电和磁是被分别认识的。 除了琥珀、玳瑁之外,古代人还发现了毛皮、丝绸和其他多种物质的静电现象。它们之所以被发现,是由于静电火花和放电声音引起人们的注意。西晋张华在其著《博物志》中最早记述了静电闪光和放电声。他写道:“今人梳头、脱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这里描述了两个静电实验:一是用梳子梳头发;二是猛然解脱毛皮或丝绸质料衣服。在这两个实验中都能发现静电闪光和听到放电声。《晋书·五行志》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晋永康元年(300),晋惠帝司马衷纳羊氏为后。羊氏入宫就寝,侍人为其解脱衣服;“衣中忽有火,众咸怪之”。这就被当成一件怪事从后宫传出。方以智认为,所有布料都能摩擦起电。他写道:“青布衣,大红西洋布及人身之衣,气盛者皆能出火。”方以智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他所谓“气盛”是他那时代对摩擦起电的一种流行解释而已。梳理头发和解脱衣服所发生的静电放电现象。 二、对雷电的认识 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了“雷”和“电”的文字符号。从古代人分别造“雷”与“电”二字起,他们在一个较长时期里在大多数情况下将雷电看作是两种自然现象。《淮南子》说:“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它以阴阳二气摩擦与碰撞的激烈程度来区分雷电。早在战国时期,《慎子》说:“阴与阳夹持,则磨轧有光而为电”。《慎子》一书已具有从声音与光二者区分雷电的思想。宋代陆佃在《烟雅·释天》中指出:阴阳相激,“其光为电,其声为雷”。只到此时,雷声电光作为同一现象的不同表现才被人们所认同。 汉代王充对雷电有精辟见解,曾论证雷的本质是火。他在《论衡·雷虚篇》中写道:“雷者,火也。以人中雷而死,即询其身,中头则髦发烧焦,……临其尸上闻火气,一验也。道术之家以为雷烧石色赤,投于井中,石焦井寒,激声大鸣,若雷之状,二验也。人伤于寒,寒气入腹,腹中素温,温寒分争,激气雷鸣,三验也。当雷之时,电光时见,大若火之耀,四验也。当雷之击时,或燔人室屋及地草木,五验也。言雷为天怒,无一效验。然则雷为天

物理学发展简史

物理学发展简史 摘要:物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古代物理学时期、近代物理学时期(又称经典物理学时期)和现代物理学时期。物理学实质性的大发展,绝大部分是在欧洲完成,因此物理学的发展史,也可以看作是欧洲物理学的发展史。 关键词:物理学;发展简史;经典力学;电磁学;相对论;量子力学;人类未来发展 0 引言 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本文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古代、近代和现代,并逐一进行简要介绍其主要成就及特点,使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显得清晰而明了。 1 古代物理学时期 古代物理学时期大约是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15世纪,是物理学的萌芽时期。 物理学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任何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必经之路。人类自从具有意识与思维以来,便从未停止过对于外部世界的思考,即这个世界为什么这样存在,它的本质是什么,这大概是古代物理学启蒙的根本原因。因此,最初的物理学是融合在哲学之中的,人们所思考的,更多的是关于哲学方面的问题,而并非具体物质的定量研究。这一时期的物理学有如下特征: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表面的观察、直觉的猜测和形式逻辑的演绎;在知识水平上基本上是现象的描述、经验的肤浅的总结和思辨性的猜测;在内容上主要有物质本原的探索、天体的运动、静力学和光学等有关知识,其中静力学发展较为完善;在发展速度上比较缓慢。在长达近八个世纪的时间里,物理学没有什么大的进展。 古代物理学发展缓慢的另一个原因,是欧洲黑暗的教皇统治,教会控制着人们的行为,禁锢人们的思想,不允许极端思想的出现,从而威胁其统治权。因此,在欧洲最黑暗的教皇统治时期,物理学几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这种状态才得以改变。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与当时的科学革命一起冲破了经院哲学的束缚。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重新活跃起来。科学复兴导致科学逐渐从哲学中分裂出来,这一时期,力学、数学、天文学、化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2 近代物理学时期 近代物理学时期又称经典物理学时期,这一时期是从16世纪至19世纪,是经典物理学的诞生、发展和完善时期。 近代物理学是从天文学的突破开始的。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根据这一学说,地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物理学史简介1

物理学史简介(课时3) 教学目标: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史上的著名科学家和重大物理事件。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教学方式:课件视频展示归纳总结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6、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7、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8、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9、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0、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11、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二、电磁学 12、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13、16世纪末,英国人吉伯第一个研究了摩擦是物体带电的现象。 18世纪中叶,美国人富兰克林提出了正、负电荷的概念。 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4、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15、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16、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7、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8、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定律。 19、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20、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

中国古代的力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力学成就 中国古代物理学虽一直没有从哲学和自然科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通过含有物理知识的著作不断地在社会上传播而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在其运用中还有许多举世闻名的发明创造,以致今天人们在追寻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历史渊源时,看到它们在中国的黄土地上已有最早的萌芽。中国古代力学的研究范围虽然广泛,但对力的认识主要停留在主观方面;中国古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却广泛地运用了力学原理,力学知识的应用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精密的“度量衡”的测量工具,到大型复杂的机械;除了要解决大量的技术问题,也对一般的理论问题做了一些思考。 1、简单机械 中国至迟在西周(公元前770以前)时,能制作比较复杂的车船,以及桔槔等一类简单机械。公元前770以前,就以壶漏测时,以圭表测影,以定方向、定节气和定时刻。另一个伟大发明是苏颂和韩公廉在1092年制造了一架大型的水运仪象台。其中有一套称为“天衡”的杠杆装置,相当于现在钟表装置中擒纵器,以保证计时装置的齿轮等时转动。宋、元时期之前,已有指南车和记里鼓车,但是关于它们的结构直到宋代才留下较详细记载。根据这些记载,指南车是以车轮、平轮、立轴等各种齿轮的复合运动为基础的,只要在车子开始运动时把车上木人手指向南方,以后不管车向那个方向转动,车上木人将一直指南。记里鼓车是利用车轮带动大小不同的一套齿轮,使车轮走满一里时,有一个齿轮刚好转一圈,并拨动车上木人打鼓一次。这些复杂机械的制造,说明中国古代人娴熟地掌握了有关齿轮系传动的知识。 早在秦汉到五代(公元前221~公元960)时期,简单机械的联合使用就有了大发展。张衡制造了水运浑天仪,他采用齿轮系把浑象和表示时间的壶漏结合在一起,以流水下落的力量带动齿轮,齿轮带动浑象旋转。公元132年,他还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地动仪,用以测定地震的震源方向。公元2世纪毕岚发明了“渴乌”,即虹吸管,逐渐广为应用;后来唐代杜佑《通典》卷一百五十七中有“渴乌隔山取水”条:“以大竹筩雌雄相接,勿令泄漏,以麻漆封裹,推过山外,就水置筩,入水五尺,即于筩尾取松桦干草,当筩放火,火气潜通水所,即应而上。”在东汉时期,对流体的一般性质有所记述、探讨,并实测了一些物体的比重,知道刻漏的流水速度会随温度变化。由于虹吸管在生产上的应用,又引起人们去探讨它的道理。《关尹子》写道:“瓶存二窍,以水实之,倒泻;闭一则水不下,盖(气)不升则(水)不降。井虽千仞,汲之水上,盖(气)不降则(水)不升。”唐代王冰在《内经素问注》中写道:“虚管溉满,捻上悬之,水固不泄,为无升气而(水)不能降也;空瓶小口,顿溉不入,为气不出而(水)不能入也。” 张衡、三国时马钧和南朝宋祖冲之都曾制造过指南车,这是一种指示方向的机械装置。汉代刘歆《西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工丁缓造被中香炉,“为机环转四周,而炉体常平”;这或许是世界上最早的常平支架。 2、时间和空间的观念 时间、空间是物理学中两个带有根本性的普遍概念,自古以来就是哲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最早的与空间有关的概念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他在《道德经》中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瀹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墨家学派的代表作《墨经》中对时间和空间概念分别作了正确的定义;如“久,弥异时也”。“宇,弥异所也”。就是说,时间是不同时候的通称。空间是包括各个方面的一切地点。并区分了时间和时刻的概念,如“始,当时也。”“时,

高中物理备考必备物理学史

物理学史总结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6、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7、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8、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9、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0、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11、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二、电磁学 12、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13、16世纪末,英国人吉伯第一个研究了摩擦是物体带电的现象。 18世纪中叶,美国人富兰克林提出了正、负电荷的概念。 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4、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15、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16、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7、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8、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定律。 19、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20、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21、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伦兹力)的观点。 22、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23、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 24、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定律。 25、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26、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

物理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人

物理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人

物理无处不在。它在遥远的宇宙边缘,它在星系中央的超大质量黑洞,它在构成万物的基本粒子,它甚至存在于看起来是空的空间内。物理学家的目的就是要去研究在这个物质世界中所发生的一切:掉落的苹果,行星和恒星的运动,以及微观世界中亚原子粒子的行为等等。 我们对我们所身处的这个宇宙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下面这些物理学家的深刻洞察力,他们的理论、想法及发现彻底地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 - 1642)在物理学上最著名的贡献之一是他对物体运动的研究。在1630年代,他证明了所有在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都有相同的加速度。换句话说,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羽毛和铅球将同时落地。霍金说:“自然科学的诞生要归功于伽利略。 △基于伽利略在物体运动的研究,牛顿(Isaac Newton, 1643 - 1727)在1687年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述了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他通过论证开普勒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证明了地球上的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物理定律。

△对电和磁的研究是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1791 - 1867)最著名的工作。在1831年,他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39年,他提出了电学和磁学之间存在着基本关系。 △1864年,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 1831 - 1879)发表了他的电磁学理论,他提出了将电、磁和光统归为电磁场中的现象。麦克斯韦指出电场和磁场以波的形式在空间中以光速传播,同时从理论上预测了电磁波的存在。

物理学史和物理方法

2016届呼和浩特市段考物理圈题 题组4 物理学史和物理方法 (一)考法解法 命题特点分析 段考选取物理学史上一些重要事件、典型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这些学史中所包含的艰辛探索、研究方法、创造性思想及其对物理学发展的影响、对社会的推动等无不深深地影响着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解题方法荟萃 物理学史和物理方法类选择题由于比较简单,通常直接课本上知识点,应加强识记。一、直接判断法:对于科学家的突出贡献、对重要实验的研究方法,只要加强识记,可以直接判断正误。 附:常考物理学史人物与事件 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成就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成就 中国是一个具有上下5000年历史的古国,古代的科技技术曾经一度领先于世界水平,在物理学上也取得了让人称赞不已的成就. 1. 力学 力学起源于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生产劳动中的实践经验,并逐步发展为生产技术和初步的自然哲理。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冲少聪察,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尝致大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这个故事里,6岁的曹冲通过利用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重力等于水对物体的浮力这一物理原理,解决了一个连许多有学问的成年人都一筹莫展的大难题。虽然那个时代,阿基米德已经发现这个原理500多年,但这一原理直到1627年才传入中国。同时这个故事也用到了等量替换法是一种常用到的科学思维方法。 当然中国古代还有很多力学方面的成就,(1)《考工记》中记录这我国古代农具、兵器、炊具、酒具、水利、建筑等古代手工艺规范的专著,反映了我国当时的生产技术和经验知识水平。(2)王充的《论衡》,著作中对于运动的疾缓(快慢),力与运动、物与运动、内力与外力的关系等做了叙述,其次还有对运动相对性的研究,东汉时代的《尚书纬考灵》就是这方面极有价值的成书,这种对运动相对论的观点,《考灵》比伽利略的《对话》至少早1500年。(3)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在卷十五《体兵篇》中记述测试弓弦弹力大小的方法。 2.光学 我国古代光学成就也很显著。(1)《墨经》中写道了八条对集合光学的专门论述,这八条主要论述:光的直进性和小孔成像,平面镜反射及成像、球面镜成像都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2)汉代王充的《论衡》更是在其基础上,对光学方面做出了更加完善的阐述:光的强度,光的直线传播及球面镜聚焦成像。(3)

物理学前沿简介

放射物理与防护绪论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基本的学科,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在尺寸标度上涉及从基本粒子到整个宇宙,在时间标度上从飞秒级的短寿命到宇宙纪元。物理学确立的新概念和理论,已经成为人类对周围世界认识的不可分割的部分,直接影响到社会生产和生活,对社会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一、物理学的发展 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史,根据它不同阶段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物理学萌芽时期、经典物理学时期和现代物理学时期三个发展阶段。 (一)物理学萌芽时期 在古代,由于生产水平的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主要依靠不充分的观察,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直觉的、思辨性猜测,来把握自然现象的一般性质,因而自然科学的知识基本上是属于现象的描述、经验的总结和思辨的猜测。那时,物理学知识是包括在统一的自然哲学之中的。 在这个时期,首先得到较大发展的是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力学,如静力学中的简单机械、杠杆原理、浮力定律等。在《墨经》中,有力的概念(“力,形之所以奋也”)的记述;光学方面,积累了关于光的直进、折射、反射、小孔成像、凹凸面镜等的知识。《墨经》上关于光学知识的记载就有八条。在古希腊的欧几里德(公元前450-380)等的著作中也有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定律的论述,并且对光的折射现象也作了一定的研究。电磁学方面,发现了摩擦起电、磁石吸铁等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指南针。声学方面,由于音乐的发展和乐器的创造,积累了不少乐律、共鸣方面的知识。物质结构和相互作用方面,提出了原子论、元气论、阴阳五行说、以太等假设。 在这个时期,观察和思辨虽然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但也出现了一些类似于用实验来研究物理现象的方法。例如,我国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声共振实验和利用天然磁石进行人工磁化的实验,以及赵友钦在《革象新书》中的大型光学实验等就是典型的事例。 总之,从远古直到中世纪(欧洲通常把五世纪到十五世纪叫做中世纪)末,由于生产的发展,虽然积累了不少物理知识,也为实验科学的产生准备了一些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