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特点

东北方言特点
东北方言特点

东北方言特点

2007年第2期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总50期) 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2 2007

General No.50

浅析东北方言的特点

刘明志(营17职,_lk技术学院,辽宁营口115000)

摘要:方言是形成普通话的基础,在特定场合里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东北方言有着较为完整的语言体系。本

文通过浅析东北方言的特点,展现其独特魅力,希望更多人重视和保护东北方言。关键词:方言;东北方言;体系;特点

中图分类号:H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98(2007)02—0022—03

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

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等原因。

作为北方方言的次方言——东北方言,其简洁、生

动、形象,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

性格相当吻合。东北方言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

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就东北方言的

一些特点做以简略的论述。

一、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语言

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它是多元文

化的融合。东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世代生活着

满、蒙、鄂伦春、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入

关后,才逐渐有大量汉人涌人。随着东北各民族三

百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

起初,北京人和东北人讲的都是幽燕话。金、

辽、元三代,这里和中原多少有些隔离,在女真话、契

丹话和蒙古话的影响下,方言相对独立地发展。那

时,辽东话和大都语的区别,只是前者受女真话影响

大些,后者受蒙古话影响大些。河北、山东人第一次

大批闯关东发生在元、明之际,这一时期以后的东北

方言里面,就增加了山东话的成分。

那么,东北方言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哪些文化

的影响呢?

(一)东北方言受满族文化影响极深,其中大部

分词汇来自满语

1、在东北方言的日常用语中,有很多词是从少

数民族语言尤其是满语中借来的。如:

(1)佩,原满语。“讥诮人之辞也,”例:两人发

生口角,说“你也佩?”、“你佩不佩?”

(2)喇忽,原满语。意为疏忽、马虎。也作拉

忽、拉乎。

(3)秃鲁,原满语。食言、爽约之意,也作秃噜、

突撸、秃露。

2、东北很多的村庄、山名都是满族等少数民族

词汇的音译。

(1)林,满语读作girin,汉义为沿边、沿江。吉

林市义为沿江之市。

(2)珲春,满语读作huncun,汉义为冰爬犁。

(3)图们(江),满语读作tumenula,汉义为万水

之源。

3、还有一些东北方言词语包含的语素是满语的

音译,如“笨笨拉拉”中的“拉拉”满语是“末尾”的

意思;“有一搭无一搭”中的“搭

”是满语中“首领、头

目”的意思;“公子哥”中的“哥”是满语“少爷”的意

思;“藏猫”中的“猫”是满语“树丛”的意思;“压马

路”中的“压”是满语在“行、走”的意思等等。

(--)受汉族博大文化的影响

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

北地区谋生,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汉族人,也开始学习

汉语。随着满汉的合居、交融,很多满族入学习汉

文、汉语。到清朝末年,使用满文、满语越来越少。

现在,只有黑龙江爱辉县、富裕县等地少部分老年满

族人还能讲简单的满语。受汉族文化影响形成的方

言仍保留自己的特点,即一般这类方言不用翻译,通

过方言本身,差不多就知道了方言所表达的内容。

如:

1、光棍儿——单身

2、装蒜——装相

3、勒大脖子——勒索

收稿日期:2006—11—20

作者简介:刘明志(1950一),男,辽宁营口人,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文教学研究。

22

万方数据4、大估景——大约

二、东北方言是最具活力和亲和力的语言

东北方言具有幽默风趣、活泼俏皮、直白辛辣、

语义丰富等特点,直接反映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历

史沿革、社会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变化。有人说,东北

方言是最具亲和力的语言。它直白地直通人心,就

像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质朴而不乏灵气,粗犷而不乏细腻,简捷而不留余地。诸如“可劲造”一类的词语,充满了张力和情趣,能神奇般地把人与人之问的距离拉近,让入永远都感到不用设防的亲切和真诚。东北方言给人最明显的印象就是——冲、短、有

劲。

一冲,就是说话有力量,斩钉截铁。往往一个字

就能表达说话人的意思,特别是在问话答话时更是

这样,如:

“去不去?”“去!”

“要不要?”“要!”

这种说法与河南话有些相似,这大概是河南移

民带来的语言习惯。

二是短,指句子短,惜字如金,比如饭店服务员

看顾客饭吃得差不多了,问顾客盘子里的菜还要不

要吃了,往往这样问:

“还吃不吃了?”“不吃了!”“撤!”

句子短是满族话的特点,长期生活在寒冷地区,

又是马背上的民族,说话自然要简练。南方人说东

北话硬,指的就是这一点。外地人听来似乎不礼貌,但这正是东北方言的特点。

三是有劲,是指气足,就是高腔大嗓,听起来令

人振奋。不用扩音器也能穿出老远,有些东北的农

村妇女叫孩子,站在门外,喊那么一嗓子,“三儿,回家吃饭喽!”全村都能听到。

在方言土语方面,东北方言与北京话相通的地

方很多,有些北京的土话,部分东北人能听得懂。比如儿话音,人们都感觉那是北

京的专利,其实在东

北,尤其是辽西地区也用得很多。用在名字上,特别是农村,往往儿话音多。如“d、一-JL,小三儿,小玲儿、小凤儿、小珍儿”,儿话音能使人感到亲切,也能把凝重化为轻松。

三、东北方言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

值得说明的是,东北方言无论在语言词汇还是

在语法方面都是与普通话最近的,但二者还是有明

显区别的。普通话与东北方言具体有哪些相似之

处,本文姑且不论,而着重分析一下东北方言词汇结构上的特点。

(一)奇妙的语素组合

东北方言词汇用字很有特点,通常是把几个本

来不相搭配的普通话语素组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

个常用的、表达着特定意义的东北方言词?[,我们来

举几个例子。

恩那:意为是的、好的、哎、OK。

例l、问:你是东北人吧? 答:恩那。

母们:意为我们。

例2、母们哥俩儿一块去的。

的色:贬义,一般用在排斥别人做错事情的时

候,可以理解为“臭显白”、“瞎逞能。”

例3、不在家呆着,上这儿的色啥?

例4、这么冷的天不穿棉袄,你纯的色!

(二)话要进入语境理解

在东北方言中,与普通话相对的词汇绝大多数

都是等义的,但其中也不乏微妙的差别。听一帮东

北人说话,如果你不是地道的东北人,或只听到了只

言片语,那是很难理解谈话内容的。比如普通话里

的“奸”与“忠”词义相反,而在东北方言里“奸”与“傻”词义相反。东北人用“奸”来描述人,说的是这人精明甚至聪明,褒贬之义必须在语境里予以体会。“贼”,在普通话里是指偷东西的坏人,含有贬义意

味。而在东北方言中,表示什么东西到了极致的情

形,不论是褒还是贬,~概用一个“贼”字,“贼好”、“贼次”、“贼腻歪”、“贼带劲儿”等等。再比如“棒子”一词了,在东北方言哈尔滨地区有棍子之义,但

同时还指瓶子一类的器皿。

从东北方言中,我们还能看出语言在流传中所

体现出的民俗化和白话成分。比如普通话里的“抽屉”,在东北方言里表述为“抽匣儿”,这种器具描述

的改变显然是带有地域民俗特点的,属于更形象化

的发展。

(三)喻意纵横,妙语连珠

东北方言在对白中常常会制造出一种妙趣横生

的语境,尤其是谚语和歇后语的运用,常常会赋予语

言表述出一种神奇的力量。“老云接架,不是阴就

是下”,“朵朵瓦片疙瘩云,高温无雨晒死人”,“清官

骑瘦马,有钱不扎咕”,“巧舌头转不出腮帮子”,“针

鼻儿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别拿豆包不当干粮”,

“没有弯弯肚子,别吃镰刀头”,“劈木头劈小头儿,

问事儿问老头儿

”,这些谚语不但饱含着老辈人的生活经验,也体现了北方人民的传统观念。

而一些紧密结合生活的歇后语,也是三言两语

就能活灵活现出一个交流主题。“三九天穿单挂

子——抖起来了”,“土豆儿煮酸菜——挺硬”,“土

地佬吃烟灰——就有这口蕾”,“黄鼠狼下豆鼠

子——一辈不如一辈”,“门槛子拴兔子——里外乱

蹦”,“萝卜缨子蘸凉水——咋呼起来了”,“巴拉儿

23

万方数据狗吃碗碴子——满肚子瓷(词)儿”,“耗子尾巴上长痂子——脓(能)水儿不大”,“瓜子里瞌出臭虫

来——啥人都有”,往往是一句话就能活跃气氛或

克敌制胜。

(四)语法的地域特色鲜明

东北方言的每一类词,都有鲜明的方言印迹。

名词的“大老”王、马粪蛋“子”、乌拉“头子”、黑鱼“棒子”、前“边儿拉”、这“嘎嗒儿”、那“海儿”、去年“前儿”等前缀后缀用法,动词的“子、巴、搭、拉、咕、登、扯、棱”等后缀,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如“予”字

缀有“摔脸子”,“甩际子”,“转老轴子”等;一个

“巴”字就可以缀出几十个词来,如“砸巴”、“凿

巴”、“扬巴”、“捏巴”、“按巴”、“撅巴”等,还能以摁

巴摁巴、搓巴搓巴、揉巴揉巴等格式使用。

形容词的前缀后缀和重叠等变化,更让东北方

言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点。“溜”光、“死”、“确”

青、“稀”烂、“精”湿,饱饱的,晃晃的,噌蹭的,登登的,埋埋汰汰、磨磨丢丢、神神叨叨、咋咋忽忽、扁扁

哈哈、瘪瘪瞎瞎、二二思思、笨笨卡卡、癞癞疤疤、甜

不唧唧、贱不嗖嗖、浪不丢丢等用法,细述起来可以

说是千变万化,而每一种变化又都能带来一种形象

而又诙谐的感情色彩。

数词在东北方言中也被运用得恰到好处。“一

条道跑道黑”、“八杆子打不着”、“七股肠子八股

拽”、“两眼一抹黑”、“七三八四”、“四六不懂”等这

些词汇因为嵌有数词,显得形象而又生动。这样的

词汇运用到日常生活使用的方言中,使整个方言都

显得活泼而有趣。

东北方言中的句法很有特点,其反复式问句等

用法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一)反复问旬

“有没有人?”“喝不喝水?”“回不回家?”类似

的短句,在与东北人交流时常能听到。这类短句所

表达出来的语义,是问对方是否要做某事。“是”与

“否”双重语义并置。如果把这类句子换种方法表

达的话,还完全可以说成“有人吗?”“喝水吗?”“回

家吗?”。把两组句子比较一下,后者是动宾结构短

语成句,前者与之不同的是,在动宾结构短语之间嵌

上了一个表达否定意义的

副动结构。从结构与语义

上分析,前者句式比后者表述得更完备、更严谨,这

是由于东北人豪爽、直率,善于交流,才逐渐形成了

这样的句式。

(二)形补结构充当句子成分

在东北方言中,长会有这样的主谓句式,“这鱼

腥蒿的”这里是形补结构充当了句子的谓语成分,

“腥蒿的”是谓语成分。句子语义要表达鱼腥,“蒿

的”是“腥”的补语,表状态,“的”是表语气的助词。

“腥蒿的”这种形补结构所表述出的意义远远比一

个“腥”所表述出的意蕴更强烈,更有可感性。

东北方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展示着东北地区文

化的自然和人文历史,是笔宝贵的财富。虽然只在

东北这一特定地域通行,但它本身却有着较为完整

的语言体系,和普通话一道满足着本地区社会交际

的需要。另外,包括东北方言在内的北方方言不断

地丰富普通话的内容,对普通话的发展与推广起到

了很重要的作用。一些东北方言的词汇已在普通话

领域里被广泛地引用和推广。

东北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都只是普通话形成后

的分支或变体,不能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而消亡,相反

地应得到加倍的重视与保护。由于东北方言缺乏整

理和专门教育,一些富有特点的方言正在消失,一些

含义固定的方言词汇也在被错误地运用。东北方言

还继续面临着好说不好写的尴尬。作为黑土文化重

要组成部分的东北方言,能有继承者,在口口相传的

途径已经逐渐消失的情况下,能有人专门研究它、学

习它,并以有效的形式传播到东北地区人们的记忆

中。

参考文献

1、刘厚生:满语研究[M],2003。

2、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M],文学改革出版社,1989年t

月。

万方数据浅析东北方言的特点

作者:刘明志

作者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营口,115000

刊名: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7,""(2)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2条)

1.刘厚生满语研究2003

2.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1989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李无未.冯炜.Li Wuwei.Feng Wei 《满洲土语研究》与20世纪30年代的东北方言-东疆学刊

2010,27(2)

<满洲土语研究>是日本最早的一部系统研究东北方言专著之一.剔除非学术"军事侵略"因素,它所收的词语构成与所记载的语音系统都体现了20世纪

30年代东北方言的基本面貌.从研究东北方言发展史来看,这和今天东北方言存在明确的相承关系;同时,它对我们了解当时日本东北方言教学适应"战争侵略"实用需要的性质也很有价值.

2.期刊论文张世方.Zhang Shifang 东北方言知系声母的演变-

汉语学报2009,""(1)

本文将东北方言的知系声母根据共时差异分为四种类型.根据具体的语音特点和历史上的移民,我们认为,东北方言知系字今声母的不稳定状况是由于

历史上与胶辽官话等方言接触的结果,近来又由于受到普通话的影响,目前正处在向标准语靠拢的有序发展之前的无序变异阶段.

3.期刊论文东北方言"半"类词语群初探-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

所谓"半"类词语是指包括"半"在内的以"半"为语素或句法成分的一类词语.东北方言的"半"类词语既与普通话的同类词语相通,又有非常明显的地域

特征.以语义为中心,从语音、语义、结构、功能等角度,可以较清晰地看到东北方言"半"类词语的系统面貌.

4.期刊论文于丽新浅析东北方言的词汇学意义-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3)

以赵本山的反映东北人生活的小品、电视剧及英达导演的室内剧的热播,掀起了一阵高过一阵的东北文化热浪,也由此使原本土得"掉渣儿"的东北方言传遍了大江南北.虽然它没有温软的南方方言好听,但淳厚的黑土地孕育的东北方言却有着无可比拟的语言魅力.本文从词汇学角度分析并探讨了东北方

言在词义、词的语法结构和词的声音形式等方面的独到之处,从而了解东北方言的丰富内涵.

5.学位论文李琳从关东文化的角度探讨东北方言的特征2008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反应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应了它的各种娱乐,各种信仰和偏

见…。语言不仅是思想和感情的反应,它还对思想感情有着种种影响。语言的历

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协助和启发。”语言是社会的

产物,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形成、记载和传播靠的是语言,这种语言不是民族的共同语,而是各地的有生命的鲜活的地方语言

,即方言。而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因此语言里最鲜活的成分蕴含在方言当中,方言是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

者。方言在表现地域文化时的淋漓尽致、游刃有余和独具特色,更进一步说明了方言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东北方言隶属于我国七大方言区之一的北方方言。它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与普通话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东北方言体系开放

、简洁、生动、形象,粗犷豪放而又幽默风趣,尤其在语音和词汇方面,其语音高亢、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词汇幽默、生动、诙谐,还带有一点夸张

,这种与普通话的不同形成了东北方言独有的特色,使之较普通话更为生动、活泼、形象、贴切、极具亲和

力,语义表达更为精当凝练。并且其中一些

方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使用时,其表达的含义更为深远。

东北方言中已有部分词汇作为一般的词汇进入普通话,但仍有很多词汇只流传于东北口语之中,而正是这些词语在东北方言中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进而深刻影响着关东人民的生活、文化、艺术、宗教信仰、风俗等诸多方面。透过东北方言,可以看出东北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基础、人文

历史、文化背景、民族构成等对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它是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共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文通过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探讨关东文化中历史、自然和人文因素对东北方言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着重说明的东北方言的构词及使用特点,并

详细解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东北喜剧电影电视剧及小品中的语言特点以及如今火遍大江南北的东北二人转的艺术特色。

6.期刊论文李英姿东北方言研究综述-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10)

近年来,学界对东北方言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本文从概貌、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角度对东北方言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认为东北方言

的研究目前还有很多不足.由于东北方言的研究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所以我们应该加以重视.

7.期刊论文杨丽娜.YANG Li-na 从社会文化看东北方言的来源与发展-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27(3)

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与社会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社会文化角度对东北方言词汇的来源和发展进行分析,探讨社会文化和东北方言的

关系,能增加我们对东北方言文化的认识.

8.期刊论文曹凤霞.CAO Feng-xia 建国后五十多年来东北方言研究述评-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35(6)

本文全面系统地评述了五十多年来东北方言研究的进展情况.认为五十年来东北

方言研究经历了建国后到七十年代末期的起步阶段、八十年代的初级

阶段、九十年代至今的提升阶段,体现出研究范围较广、研究内容较全面、研究方法不断提升、研究角度多样化、研究成果颇多等特点,为汉语史的研究

提供了一定的佐证.但目前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如何将研究内容引向纵深的问题,如何将语言研究的理论贯穿于东北方言研究中的问题.

9.期刊论文盛丽春.韩梅东北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5(6)

东北方言具有简洁生动、粗犷豪放、幽默诙谐等特点.这种体系开放、丰富多彩的语言与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基础、人文历史、文

化背景、民族构成等有着密切的关

系.探讨东北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有助于我们们进一步了解地域文化对方言的影响,为更好地研究东北方言开拓一个

视角.10.期刊论文龚北芳.GONG Bei-fang 东北方言在地域文化中的价值-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26(2)

东北文化是具有地域特色的一种文化类型.东北方言是地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东北文化的载体,没有东北方言就没有东北文化.它记录着东北

习俗的方方面面,反射着乡风土俗的奇光异彩,同时也映射着东北地域的文化心态.东北方言通过东北文化品牌的运用又传播了东北地域文化.

浅谈东北方言

浅谈东北方言 摘要: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中的一种,其简洁、生动、形象、昂扬、富于节奏感, 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它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多元性文化现象。东北方言具有多元性,研究东北方言的形成,有助于我们了解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我将要从东北方言的形成,优点,特点,及其现在的传播的现状及形式这四方面来谈一谈这个贴近我个人生活的东北方言。 关键词:东北方言的形成、特点、传播现状及形式、东北方言的优点 正文:东北地区位于山海关以北,包含黑、吉、辽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东北方言口语词汇不仅为数不少,而且其中很多词汇基调健康,内涵丰富,极具个性,往往为普通话词汇和其他方言口语词汇所难以代替。东北方言体系开放、粗犷豪放、幽默诙谐、形象生动、富有哲理的特点,在中国大地上有口皆碑。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柏默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协助和启发。”这说明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既相互依存,又有着各自内部的发展规律而独立存在。作为一个东北人,我为家乡的方言感到自豪,它渗透出东北人的人生哲理——热情、奔放,对生活始终充满期待,对未来永远怀有向往。我也怀着一颗热爱的心来介绍我每天说的语言。 最近在网上流行这样那个一段对话问题,一人问:“那本书没了没。”“没没。”“到底没没没?”“我说没没就没没,没了就没了,墨迹呢。”最后问那本书到底是没了还是没没。看到这段话,我忍俊不禁,我想把这份快乐传递,就急着和宿舍人说,没想到,他们反应的尽是茫然,我才发现,她们没懂,这是东北方言。不是东北人一般是不懂的,这就是地域的差异吧。由于我从小就在东北方言的语境中成长,对东北方言,我喜欢去了解和研究这种诙谐,豪放的语言。 第一,东北方言的形成。可以这样说,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1、语言分化成方言的原因很多,但总的来看,地域的变异是形成方言的根本原因。从地域的民族构成来看,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间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留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如,东北方言中的“哈喇”(肉和油变质)、“喇忽”(遇事疏忽)为满语,松花(白色)江为女真语;吉林为满语,是“吉林乌拉”“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的简称,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边防哨卡)湖为锡伯语等等。 2.东北方言中的外来语吸收现象东北方言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称面包为“列巴”(俄语)等。 3.东北方言中的正字误读现象。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时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但由于发展的不

东北方言词典(精华版)

A āi [挨剋] āi kēi 受到指责、训斥。[例]那家伙~多少次了,也没脸。 [挨梃] āi tìng 挨打,挨揍。[例]“李老疙瘩不~,是不会那么老实的。” [哀咕] āi gu 央告。[例]“小白鞋怎么~,他就是不答应。 ài [爱小儿] ài xiǎor 贪便宜,图小利。[例]那个姜老板是个土鳖财主,贪财~…… B bā [八杆子拨拉不着] bāgān??zi bō??la bù záo 互不相干,毫无联系。[例]“好好念书,是正经,别成天弄那些~的事情。” [八字没一撇] bāzì mé yī piě指事物尚无头绪。[例]别听他瞎扯,那事~呢。 [叭叭的] bābā??de 说话侃快、脆生。[例]那丫头说话~,就是做起事来糊涂。 [巴锔子] bājūzi 锔子。[例]“青砖面的锅台,秫秸穿的锅盖,打了三个~的水缸……”(《回头草》,载《绿野》1981年第3期) [笆篱子] bālí??zi 监狱。[例]“大前年,他躲劳工,藏在松木林子里,韩老六告了状,他被抓去蹲了三个月~,完了送到进寿当劳工。”(《暴风骤雨》) [扒瞎] bāxiā撒谎。[例]“二老歪,你寻思我~哪!”(《风雨月亮泡》),载《说唱艺术》1982年第1辑) bá [拔尖儿] bá jiānr (1)好胜,抢上。[例]二丫头在姐们里最能~。(2)居首位。[例]他在班级里学习~了。 [拔犟眼子] bá jiàng yǎn??zi 脾气执拗;说极端的话。[例]李二最能~,谁也犟不过他。bǎ [把家虎儿] bǎ jiā hǔr 过日子俭朴,不乱花钱[例]赵大嫂真能过日子,是个~。 [] bǎ??ba 屎。[例]别让孩子到处拉~。 bāi [掰扯] bāi??che 说话,讲道理。[例]“杨大叔,让我把破沙发拉回家去,~~看到底是谁跟我过不去。”(《北方曲艺》)1983年第3期) bái [白眼狼儿] bái yǎnr láng 指忘记别人情份或心意狠毒的人。[例]那小子是个~,你可不能理他。 bǎi [摆儿摆儿的] bǎir bǎir??de 神气的样子。[例]看人家~,挺有派儿。 bài [败家] bài jiā挥霍浪费。[例]那小子,纯是个~子。 [拜年嗑儿] bài nián kēr 恭维人的话。[例]那家伙真会说,满嘴~。 bān [班儿对班儿] bānr duì bānr 指年岁和其他方面相仿的人。[例]“那张大发是多好的孩子呀,从小和桃花~一块玩。”(《愁女难嫁》,载《春风》1983年第1期) bǎn [板板正正] bǎn bǎn zhèng zhèng (1)行动不越轨。[例]他干啥事都~。(2)衣物规整。[例]人家的衣服都是~的。 [板脚] bǎn jiǎo 因为鞋底太硬,脚在鞋子里面不舒服。[例]这双鞋太~了。走不上二里地他脚非磨起泡不可。 bàn

东北方言常用词语的演变(初稿)

东北方言常用词语的演变 绪论 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的原因。每个地方的方言在经过了历史的洗礼后都会有所变化,经济在变化,生活环境在变化,地方方言也会有所变化。有的地方语音的变化比较大,比如吴方言,“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语音在近年来发生了更多变化,即使是没有受过专门语音训练的苏州人,也能较明显感受到苏州新老派方言发音的区别。”东北方言作为北方方言的一种,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这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十分吻合。 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差距比较小,普通人能够通过语调感受到区别。人们可以比较容易通过语调判断出说话者是东北人。30~40年代的老人与我们80年代后的年轻人用词上就有很大的差距。一个纯粹的并且受普通话影响不大的南方老人,几乎是很难听懂东北的老年人所说的他们那个年代的东北方言;相反,如果听六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后的人说话就会很容易了解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就是80年代后的年轻人已经把很多古老的比较生僻的地方方言中的日常生活用语自觉地排斥了。不过语音方面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是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现实现象的认识的变化紧密联系着的。”日常生活词汇的变化,在东北方言中最明显。不同类的词汇变化是不同的,变化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东北方言的变化方式也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归纳:词语用法的扩大或缩小;意义的扩大或缩小;词语的消亡;新生的词;词义的转移。 随着东北俗文化的推广,东北小品频频出镜,这也让各个地方的人熟悉了东北方言。但是很多人只是能从语调和句调中听出东北方言的特点,如果从历史经济学角度研究,东北方言的日常词汇经过了时代的变迁,变化尤其明显。词汇的变化以60年代左右的人为一个过渡,他们既用三四十年代使用过的词,也掌握很多新生于八十年代以后的流行语,他们的词汇是一个新与旧的混合。很多词已经逐渐消失,这些词大部分都是表现一些日常用品和具体实物的词语,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在不断更新换代,有些已经被淘汰,比如:巴锯子、电匣子、柪子等,这些事物的淘汰使得相应的词也随之消失。新的科技也引进了新的生活用品,比如:电脑、空调、手机等等。新事物的产生,也伴随地产生了大量的新词。旧词的消亡和新词的产生在东北方言词汇变化中是最为明显的现象。 “词义的演变是指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词义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现实现象的变化自然会引起词义的变化。”东北方言的演变也与这个大方向相同:一是城市里面的语言,影响了乡下方言。城市的发展较农村快,接触的新生事物也相对较多。语言的流通性很大,更新换代的频率也比农村要高;二是经济发展地区的流行语影响了城市语言。一般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快,其生活中的新生事物就会很多,这样就会带动一个地方词汇的更新。三是受了普通话的影响。

东北方言大全合集总汇完整珍藏版修订版

东北方言大全合集总汇完整珍藏版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东北部分方言及解析 起根、乍根、的根:原来、原先、开始。得(dè)色:轻佻。 夜个儿:昨天。横:厉害。 多暂:啥时候。搁这儿:在这儿。 圪土达:地方。干(gá)哈(há):干什么、做什么。 这圪土达:这地方。唱蹦蹦:指唱二人转(地方戏)。 打腰:指有钱有势阔气。扎古扎古:指给病人治疗;又指梳妆打扮。 隔路:性格古怪。贴晌:一近下午三时。 小嘎儿:小男孩。老板子:赶马车的人。 掌包的:跟马车管事的人。跑腿子:已超过结婚年龄的男人,但又无配偶。 出门子:姑娘出嫁。打八刀:离婚。 老赶:外行。撅子:指人脾气倔。 小抠儿:为人小气。蝎虎:厉害。

日头爷儿:指太阳。脖立盖儿:指膝盖。 笆篱子:监狱。张三儿:指狼。 麻溜儿的:快点。煞楞:办事利落快。 毛楞:办事粗心不稳当。赶趟:来得及。 膈应人:使人觉得烦恼不快活。体登人:指坑害人。 粘帘子:指出事惹祸的意思。老鼻子啦:很多。 丁钯:总是。嗯哪:是、行。 可劲造:不加限制地吃和用。大拉乎吃的:不循规矩和礼节,盲目作大。 白话:能说(贬意)。说的话和办 的事与本人的身份不相称。外屋地:厨房。 喂大罗:水桶(俄语)。利亮儿:办事干净利索。 乌了巴突的:指水没烧开,温度不凉不热。艮不溜丢的:指人不开通办事不干脆。 也指食物坚韧而不脆。 拉倒:作罢。

急眼:急了。匹儿片儿:不利落。 横是:八成是。海了:多的意思。 有老主腰子:有主意、固执。嘎牛:出奇、美丽。 死乞白列:纠缠不放。岔纰:两差,误会。 划魂儿:猜疑不定。鬼头蛤蟆眼:奸诈。 小店儿:小气、吝啬。界壁儿:隔着一堵墙的邻居。 秃撸反涨:说话、办事反反复复。贼亮:特别亮。 调理人:骗人 鬼:狡猾 真漆:清楚 呱呱湿:湿透 拽(zhuai三声):装相儿 拉硬:硬撑的意思 大米饭嘎巴:锅巴 皮驴子:摩托车

常用东北方言条

常用东北方言条 1、噶蛤——什么事,干什么 2、咯龄盖儿——膝盖 3、卡了——摔倒,栽跟头了 4、埋汰——脏,不讲卫生,邋遢。埋汰人,比喻侮辱人。 5、该里:热闹的集市 6、唠扯——聊天与唠嗑同意 7、杠杠——最好、非常好 8、你装呐——你在装模做样 9、的瑟——指人不好看、不雅观惹人生气的吊儿郎当的样子10、肖——打11、整事儿——装腔作势,故意作出某中行为。(也用于做爱的意思)12、麻溜——快一点儿。13、贼:副词,与很、特别一个意思。14、沙棱地——速度。15、寒碜——(一般指穿着不好)科碜——(一般指长相难看)16、秃撸反涨——说话、办事反反复复17、界壁儿——邻居,指隔着一堵墙的邻居18、捣扯——收拾,整理,一般指洗脸梳头之类的。19、了了——墨迹、唠叨20、秀篾——腼腆,拘束21 B车或者 BB车车——唠叨着然人生气的话22、老蒯——老伴儿(爱称)23、远点儿煽着——离我远点儿,滚蛋24、急眼——发火、愤怒25、老鼻子——特别多(和贼多同意)26、滚犊子——滚蛋(一般用作生气)27——抓瞎——胡说、乱说28、咋整——怎么办29、囫囵个——全部30、堆随——脚软、站不起来. 31、闲嘎嗒牙:一般指吃东

西如嗑瓜子32、熊色(sai三声)——熊样33、晒脸——调皮捣蛋、逞能、逞强34、干巴地——一般形容吃东西或者皮肤没有水分35、山炮——傻36、背不住——可能、也许37炮仗——鞭炮38、不远匣——指不太远39、扯蛋——胡说八道40、刺挠——痒41、没眼力件儿——形容一个人不会来事儿。42、敞亮——视野开阔、心胸宽广够义气43、包源儿:全部(比如一个人把一桌子饭吃没)44、点儿正(背) ——运气好(坏) 45、挡害——碍事46、二虎八鸡——傻乎乎和山炮同意47、二椅子——不男不女48、疙不溜脆——十分流利地49、裹——吸,吮50、哈喇子——口水51、干仗——打架52、计各——闹别扭53、尿性——有骨气,真汉子54曲咕——小声说55、铁子——哥们,好朋友。有时也指男女不正当关系如老铁56、五迷三道——迷迷糊糊一般指喝酒喝多了57、稀里马哈——马虎58无机六瘦——形容无聊到了极点,闹心,不知道干什么。59 、暴土扬尘——满天灰尘,扬沙天气(沙尘爆)。60、洋当二正——不认真,三心二意。61、埋了咕汰(埋了八汰)——邋遢。62、 得得(四声)搜搜——炫耀,让别人看不惯。63得得(一声)搜搜——发抖。64, 吭吃瘪肚——形容说话结巴,语无伦次。

东北方言

东北方言 1个字 抠、嘎、黑、皮、骚、帮、胖、民、上、整、揍、弄、歪、瞒、脍、二、呛、银、贱(便宜)拽(拉) 2个字 嗯呐(行、可以)、咋地(怎么的)、噶哈(há)(干什么)、棉脑(棉袄)、栽子(种子)叫驴(公驴)、明个(明天)、鼓捣(弄)、噶拗、杠唧(叫真)、吗玲(蜻蜓)、夜个(之前)、撂下(放下)邀么(估计),幺幺(称重量)电炮(用拳击打,通常指脸)划拉(聚拢) 鼓求(弄)、噶咕(特殊)、犟咕(叫真)、嘘呼(吹牛)、倒嚼(反刍)、开壶(开张)、昨个(昨天)、出溜(溜达)、打鸣(鸡叫)、白呼(吹牛)、下奶(催奶)、 夜个、昨个(昨天)前个(前天)、锃亮(非常亮)、唠嗑(聊天)、忽悠(蒙骗)、吃咂(吃奶)、骒马(母马)、连桥(连襟)、一码(全是)、八瞎(撒谎)、悬乎(夸张)茅楼(厕所) 骚性(好色)、羽牛(母牛)、妯们(妯娌)、横是(可能是)、圈拢(拉拢)、邪呼(严重夸张)、操蛋(很差劲)、溜需(奉承)、唬弄(欺骗)、叫叫(用柳树皮做的管笛) 血呼(夸张)、牛子(阴茎)、懒子(阴囊)、埋汰(脏)、老盯(经常)、欠儿蹬(多事)、咋整(怎么办)、打栏()、养汉(女偷情)、当腰(中间)、夹生(半生不熟)、晃常(有时)

咋地(怎样)、反群、连裆(狗性交)、守铺、喀拉(不好)、盯吧(总是.一直)、坐地(马上、当时)、白扯(白费)、鸡尖(鸡屁股)、鸡吧(阴茎)、噶答(水痘)、人家(别人、自己) 瘪子(稻谷里面没有粮食)、立马(马上)、隔叽(挠身体上的敏感部位让你发笑)、扯蛋(瞎说、干闲事)、开腚(擦屁股)、走道(走路)、糨子(浆糊)、自个儿(自己)、约么(估计)、磨叽(絮叨) 拉巴(提拔,帮助)、拉疤(粗糙)、伐送(出殡)、黄了(没成,泡汤了)、破闷(猜谜)、霸道(厉害)、拔干(大便干燥)、汆稀(拉稀)、寻思(想)、反蹬(反胃) 上货(进货)、上该(上街)、得瑟(折腾)、刺挠(痒痒)、诡道(诡计多端)、渍扭(不利索)、叨登(倒卖、连续动作)、带劲(有型)、够戗(没把握)、旮旯(偏僻狭窄)、嚼兴(敏感)、洋火(火柴)、瞎虻(牛虻)、捋管(手淫)、糗了(发霉)、稀罕(喜欢)、顺甜(味道甜)、老脍(女老伴)、当街(大街)、尿兴(厉害,特殊)、撩骚(挑衅)嚎唠(叫唤)、梏咚(蔫吧坏)、蔫吧(没精神.内向) 哧、遢拉(拖鞋,趿拉着脚)、噶气、皱吧(不平整)、挂掌(给牲畜上铁 掌)、出蓼、坷趁(难看)、吧唧(形容嘴张合的声音)、咋唬(吵嚷)、麻爪(吓呆了)、拨拉(拨动)、撒嘛(东张西望)、白瞎(浪费)齁咸(特别咸)候候了(吃咸了) 3个字

东北方言常用词汇集锦

东北方言常用词汇集锦 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XX 方言大全栏目收集到的东北方言常用词汇集锦,希望能够帮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区文化特色,认识方言蕴含的文化艺术。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和传承文化的载体,博大精深。东北方言更是绚烂多彩。富于传情达意,展现东北人民彪悍、热情、开朗的性格,可以说东北话就是东北人性格的一种外在展现。今天,先列举一些比较常用的东北方言词汇,供各位鉴赏和学习,将来在到东北旅游,也就不需要翻译啦。昨天还有朋友说,除了照片以外什么都没看懂,这回不要紧了,有以下词汇垫底,再多的东北话也能看懂和听懂啦。 四级东北话词汇: 1,喇子:塑料水桶 2,喂得罗:下小上大的水桶 3,棒槌:人参,引申指能力差的人。 4,苞米:玉米 5,被垛:几床被垛在一起 6,哈喇:肉和油变质称

7,砬子:陡峭的石头山 8,喝咧:唱歌 9,喇忽:遇事疏忽 10,列巴:面包 11,母们:我们 12,那嘎哒:那个地方 13,干哈:干啥 14,稀罕:喜欢 15,贼:非常和特别,很 16,犊子:混蛋 17,扯犊子:闲扯、不干正经事 18,埋汰:脏 19,的瑟:不务正业或臭美XX免费论文大全20,整个浪儿:全部 21,随份子:随礼,随人情 22,松明子:含松脂的木柈儿 23,水筲:雪花铁做的上下一样粗的水桶24,双棒儿:双胞胎 25,甩剂子:发脾气 26,上外头:上厕所 27,上赶着:主动 28,善茬子:指软柔可欺的人

29,傻得呵的:痴呆的样子 30,傻拉吧唧:傻拉吧登,憨傻,痴呆 31,扫帚疙瘩:磨残的扫帚 32,赛脸:小孩不听话,给点阳光就灿烂。越不让干什么,就越干什么 33,隔路:泛指人的个性强,不愿与人交流,不合群。34,得瑟:泛指人不稳重,做事爱出风头。 35,胳应:讨厌 36,嘎咕:泛指做事与与众不同。 37,小嘎:就是指十多岁的小孩。38,半拉子:未成年的劳动力,只能顶八个成年人。 39,假假咕咕:不实在,辜负了别人的热情。40,图鄙:被骗或被耍了,还不知道,有有被人卖了还帮人家数钱的意思。 41,玻凌儿盖:膝盖 42,做喔:立刻 43,麻溜:快点 44,扒拉:用手或工具挪开物体。拨弄45,挠啃:泛指很久没有沾油水,或相关的东西。46,得意:喜欢。 47,掰扯:理论、研究,分析,计算,说道理48,白唬:就是说不着边际的话,能说,通常指能瞎说49,备不住:有可能,也许 50,刺挠:身上痒。

东北方言词典

东北方言词典 A āi [挨剋] āi kēi 受到指责、训斥。[例]那家伙~多少次了,也没脸。 [挨梃] āi tìng 挨打,挨揍。[例]?李老疙瘩不~,是不会那么老实的。? [哀咕] āi gu 央告。[例]?小白鞋怎么~,他就是不答应。 ài [爱小儿] ài xiǎor 贪便宜,图小利。[例]那个姜老板是个土鳖财主,贪财~…… B bā [八杆子拨拉不着] bāgān??zi bō??la bù záo 互不相干,毫无联系。[例]?好好念书,是正经,别成天弄那些~的事情。? [八字没一撇] bāzì mé yī piě指事物尚无头绪。[例]别听他瞎扯,那事~呢。 [叭叭的] bābā??de 说话侃快、脆生。[例]那丫头说话~,就是做起事来糊涂。 [巴锔子] bājūzi 锔子。[例]?青砖面的锅台,秫秸穿的锅盖,打了三个~的水缸……?(《回头草》,载《绿野》1981年第3期) [笆篱子] bālí??zi 监狱。[例]?大前年,他躲劳工,藏在松木林子里,韩老六告了状,他被抓去蹲了三个月~,完了送到进寿当劳工。?(《暴风骤雨》) [扒瞎] bāxiā撒谎。[例]?二老歪,你寻思我~哪!?(《风雨月亮泡》),载《说唱艺术》1982年第1辑) bá [拔尖儿] bá jiānr (1)好胜,抢上。[例]二丫头在姐们里最能~。(2)居首位。[例]他在班级里学习~了。 [拔犟眼子] bá jiàng yǎn??zi 脾气执拗;说极端的话。[例]李二最能~,谁也犟不过他。 bǎ [把家虎儿] bǎ jiā hǔr 过日子俭朴,不乱花钱[例]赵大嫂真能过日子,是个~。 [] bǎ??ba 屎。[例]别让孩子到处拉~。 bāi [掰扯] bāi??che 说话,讲道理。[例]?杨大叔,让我把破沙发拉回家去,~~看到底是谁跟我过不去。?(《北方曲艺》)1983年第3期) bái [白眼狼儿] bái yǎnr láng 指忘记别人情份或心意狠毒的人。[例]那小子是个~,你可不能理他。 bǎi [摆儿摆儿的] bǎir bǎir??de 神气的样子。[例]看人家~,挺有派儿。 bài [败家] bài jiā挥霍浪费。[例]那小子,纯是个~子。 [拜年嗑儿] bài nián kēr 恭维人的话。[例]那家伙真会说,满嘴~。 bān [班儿对班儿] bānr duì bānr 指年岁和其他方面相仿的人。[例]?那张大发是多好的孩子呀,从小和桃花~一块玩。?(《愁女难嫁》,载《春风》1983年第1期) bǎn [板板正正] bǎn bǎn zhèng zhèng (1)行动不越轨。[例]他干啥事都~。(2)衣物规整。[例]人家的衣服都是~的。 [板脚] bǎn jiǎo 因为鞋底太硬,脚在鞋子里面不舒服。[例]这双鞋太~了。走不上二里地他脚非磨起泡不可。 bàn [半拉架] bàn lǎ jià技术不够熟练。[例]?孙占江铁了心,一拍大腿说:‘沈风,我豁出这条命,跟你到外头闯荡,火里来,我火里去。踢开头三脚,就有了~’。?(《马加文集》⑤)[半拉克叽] bàn lǎ kē jī不完整的东西;半完成的活计。[例]那犁杖他弄个~,就不干了。

浅谈东北方言的来源及特色

浅谈东北方言的来源及特色 中文五班于铭泽 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世代生活着满、蒙、赫哲、鄂温克、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入关以后,才逐渐有大量的汉人涌入。随着东北各民族三百多年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东北方言虽然属于北方方言的一种,但由于其语言底层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东北方言隶属官话方言的分支,地域上的接壤使得东北人的说话腔调接近现代汉语普通话,其他方言区的人大体能够听明白,这就为近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客观上的必要条件。同时,东北方言又不受普通话的“局限”,有其自己的语音特点,平直中有波澜,说话时尽显诙谐、幽默,加上赵本山、高秀敏、范伟等表演艺术家通过东北二人转、小品和影视作品等艺术形式的表现创作,将东北方言带上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形成了一场“东北方言热”,然而真正了解东北方言来源的人却不多。 东北方言是以古辽东方言为基础,并受到其他民族和地区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以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为例,从境内长山遗址考证,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梨树已有人类繁衍生息,肃慎、夫余、高句丽、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迭居。

东北作为女真族的发源地,其语言也自然受到满语的影响。虽然满语渐渐地没落下来,但现代东北方言中与满语相关的成分较多,我们所熟知的零食沙琪玛就是来源于满语sacima,原意为“狗奶子糖蘸(狗奶子为野果名)”;东北的现今的很多地名也是根据满语直译过来的,例如吉林,原为吉林乌拉,意为滨江之城,因为靠近松花江而得名。 东北方言除了收满语的影响,还从蒙古语中得到借鉴:北洋军阀张作霖儿时被称作“老疙瘩”,“老疙瘩”蒙古语中意为家中最小的兄弟。清朝时北京城著名的风流乡“八大胡同”中的“胡同”也是来自蒙文。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正字的误读。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开来的,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形成方言。典型的东北话“那嘎达”是“那个地方”的误读,“噶哈”是“干啥”的误读,“稀罕”是“喜欢”的误读。 此外,东北方言中不乏古汉语的词汇,《诗·周颂·良耜》:“其镈斯赵,以薅荼蓼。”小品中所说的“薅羊毛”的“薅”便与古汉语中的“薅”同义——去掉之意。由此可见,东北地区古代确有汉族人居住。 东北方言除了来源很独特以外,它的语言艺术特色更是别具风味。

东北话大全

东北话大全 满语词汇保留在汉语中满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满族发源于长白山,后入中原。清代鼎盛,人数有数百万。清室灭亡,满族仍存。它先是采用了汉字,后又逐渐采用了汉语。目前,齐齐哈尔北面有个小村子叫“三家子”。据称仍有居民会说满语,小学还有满语课。历史上这里住着计、孟、陶三姓的老百姓,都是满族。不过,现在那里讲满语的年轻人也不多了。我国现存满语档案尚有《满文老档》《满州实录》等上百万件。当前仅有目录。翻译原文已经是十分困难的事了。 满语有元音音位6个,辅音音位19个。字母40个。另还有拼写外来词的外来音字母。玄烨谕博达礼等人编有满文分类词书,收词一万二千余,按音序排列。黑龙江省有满语研究所。研究满语的出版物有《基础满语概论》、《满语文法会要》等专著。源于满语的汉语词语很多。比如昆虫“蝼蛄”,俗称“喇喇姑”。“嫫嫫”又作“嬷嬷”,指奶娘;“妞妞”又作“妞儿”,指小女孩。老北京人在反驳对方或表示鄙视时,喜用语气叹词——“姥姥”!这个词儿也为源于满语的音译词,词义当然不指外祖母,而表示强烈的“不信、不服”的含意,潜台词是“没门儿、少来这套”。 源于满语的汉语音译词还有——啰嗦、喇忽、埋汰、胳肢、

瘆等。例如“啰嗦”指说话、办事不利落。“喇忽”是粗心、疏忽的意思,如“你这个人呐,太喇忽啦!”“骨立”是称赞物品外形精美。东北方言“埋汰”是肮脏的意思。“胳肢”指在别人腋下、脚心等处抓挠,使发痒发笑。“瘆”是害怕、恐怖的意思,如“这个倒霉玩意儿,看着就瘆得慌!” 在清朝时期,呼和浩特的满族全都使用蒙语,而且大都满蒙汉语兼通。辛亥革命后,满族才改说汉语。时至今日,依然还有不少满语词汇保留在汉语中。以下列举一些,同大家分享。满语蚂螂(蜻蜓,现在依然有人用蚂螂眼来形容眼神不好的人)、懒散(不振作,提不起精神做事)、捅娄子(闯祸)作贱(故意取笑)、埋汰(不干净、脏)胡里巴图(头脑不清楚)、兀里巴图(水不凉不热,比喻办事不利索)、麻利(办事利索干脆)、密得吗德儿(不明不白)、哈喇子(口水)、拉忽(粗心大意)、央计(说好话)、巴不得(盼望以久)、哼多(训斥)、随和(原意劳累现为顺从用来形容好相处)、掰扯(查看、分析)、胳肢(搔腋下)、哈喇味(食物变质有味)、苛答(给人受气)、把仕(匠人)、赤马糊(眼屎)、消停(安静)、糟践(损坏)、折腾(翻来覆去)、瞅(看)、贼呼啦(窃贼,现也常用来形容人不老实,不可信)、汗沓儿(衬衫)、累赘(不利索、负担)勃勒盖(膝盖)、沁(也作`胡沁`意为胡说八道)、姑爷(女婿)、姑娘(女儿)。东北话和北京话中的“满语”对比 东北(满洲)是满人的“龙兴之地”,北京是满人在“关内”的聚

东北话大全

【巴巴儿的】bā bā r di说话娓娓动听。你说话巴巴儿的,尿炕哗哗的。 【白呲拉骨】bái cī lāɡǔ物体发白而难看。你这衣服白呲拉骨不好看。 【半潮乱架】bàn cháo làn jià发傻而鲁莽。 【半拉不落】bàn lǎ bù lu?未全部完成的状态。房子盖的半拉不落,哪有时间出去玩呀。【半拉囫片】bàn lǎ hú piàn ①物体破碎不整或未完全弄碎的状态。②(言语、文章等)不系统、不完整。 【半拉架儿】bàn lǎ jià r 粗通某种技艺;不熟练。车修不太好,我是半拉儿架。 【暴土狼烟】bào tǔ lánɡ yān 尘土飞扬的样子。土道不好,汽车一过暴土狼烟。 【彪楞】biāo lenɡ缺心眼而莽撞。 【破头齿烂】p? tou chǐ làn 破烂不堪,乱七八槽。 【飘轻儿】piāo qīnɡ r (重量)很轻。 【瓢】piáo 平或圆的物体弯曲变形。 【麻爪儿】má zhuǎ r 形容因害怕、惊慌而手足无措的样子。 【忙颠儿的】mánɡ diān r di 非常匆忙的。老贱骨头,孙子一要啥,忙颠儿的就买去。【抹不丢儿的】mǒ bu diū r di 害羞,不好意思的样子。 【磨唧】m? ji ①说话啰嗦;②办事不利索,拖泥带水。他那人磨唧,什么干不了。 【没冒儿】m?i mào r 表示有把握;没问题。瞧好吧,没冒儿了,这场球我们准赢。 【蒙登】mēnɡ dēnɡ头脑错乱,不知所措。接到电话我就蒙登了,急忙就往医院跑。 【明睁眼露】mínɡ zhēnɡ yǎn l?u 易见;非常明显。 【木个张的】mùɡe zhānɡ di 形容麻酥酥的感觉。手砸疼了吧?没大事,就是木个张的。【费劲巴力】fai jìn bā lì很费力的;非常不容易。托人费劲巴力给你找份工作,你还不去。 【浮溜浮溜儿的】fū liū fū liū r di 非常满的。他把缸的水挑的浮溜浮溜儿的。 【达称】dá chan 相称(多指人体的各部位之间,人的长相、身份与穿着相适合的情况)。【大头小尾儿】dà t?u xiǎo yǐ r 物体一头儿大,一头儿小。 【胆儿憷的】dǎn r chū di 胆怯;害怕。我不知咋回事,一瞅着官就胆儿憷的。 【得】děi 悠闲自在。干这活可真得,一点都不累。 【掉腰子】diào yāo zi 调皮捣蛋;品行不端;缺德。你这人真掉腰子,是他妈的差劲。【顶壳儿】dǐnɡ k? r 因质量好,能力强而顶用。买南孚电池好,顶壳儿。 【对撇子】duì piě zi 适合心意。我俩对撇子,我俩一组。 【态和】tāi he 态度温和慈祥。 【嘡啷】tānɡ lɑnɡ脏乱;不整洁(多指穿的)。也说“啷嘡”。我单位“春阳”特别嘡啷,但文章写的好。【脦肋】tē le 不修边幅,衣冠不整。 【舔嘴巴舌儿】tiǎn zuǐ bā sh? r 馋诞欲滴,想吃好东西的样子。也说“馋嘴巴舌 儿”。我带着儿了去市场买菜,我发现他看着香肠舔嘴巴舌儿的,但他还不要,虽然我没钱可我一定给他买。 【懊糟】nāo zɑo 懊丧;愁闷;不痛快。真懊糟,看场戏丢400元钱。

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分析

摘要: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不同汉语方言的词语,用汉字写下来,差别不算大,各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看得懂,如果念出来,语音差别很大,相互之间就很难听懂了。东北方言隶属官话方言的分支,地域上的接壤使得东北人的说话腔调接近现代汉语普通话,其他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够听明白,这就为近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提供了客观上的必要条件。同时,东北方言又不受普通话的“局限”,有其自己的语音特点,平直中有波澜,说话时尽显诙谐、幽默,加上赵本山、高秀敏、范伟等表演艺术家通过东北二人转、小品和影视作品等艺术形式的表现创作,将东北方言带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形成了一场“东北方言热”。东北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从语言体系上讲,就是稍欠标准的普通话。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源于东北地区的人文差异和自然差异:满、蒙等少数民族的粗犷豪放影响了东北方言的形成;东北黑土地上丰肌醇厚的民风提供给东北方言豪迈的气质;气候的寒冷干燥感染了东北方言的粗豪风格。经过对现有资料的阅读以及对东北方言的自我剖析,本文试通过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对比中,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主要方面做出细致分析 ,着重分析了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并指出东北方言和现代汉语普通话之间对立统一关系。说明东北方言虽然在近年来很有“市场”,但是它永远不可能取代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关键词:普通话;东北方言;语音特点如果对当今中国的方言剧作一番比较,毫无疑问,东北二人转首当其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它为蓝本的艺术形式无论小品还是影视作品,都将东北方言带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近年来,在央视播出的方言电视剧中,大多数是东北方言剧,而能够每年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台的方言小品,也非东北方言莫属。东北方言剧的走红并非是偶然的。一大批走南闯北的东北艺人为东北方言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赵本山、高秀敏、范伟为代表的东北小品明星,又将东北方言搬上了影视屏幕,《刘老根》、《马大帅》都成为眼下数亿观众津津乐道的影视大餐,全中国也由此掀起了一场“东北方言热”。虽然其中也不乏一些低俗的东北方言歌曲和据此改编的flash动画,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些都为对东北方言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东北方言热”使我对我们东北人的共同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通过我对现有资料的阅读、以及对东北方言的自我剖析,我发现东北方言的语法系统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法系统差别不大,东北方言的词汇更是丰富多彩,不能穷举。因此,在这里我通过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着重分析了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普通话是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共同语。这里所说的“北方话”是狭义上的北方话,即华北方言。华北方言是北方方言次方言区。其中东北方言又是华北方言的六个土语群之一。可见,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与现行普通话的语音特点十分接近有着深刻的地域优越性,这也着实令我们东北人兴奋激动了一阵子,更成为南下打工的东北人的“一技之长”。东北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从语音体系上讲,就是普通话不过不够标准。其差别虽然细微,但也是成系统的,无论是语音上还是语感上,都有一定的特点。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突出表现在声、韵、调方面,尤以声母最为严重,其次是声调,韵母问题较小些。大多数的差别富有规律性易于掌握,个别的差异是因东北人的长期使用而固定下来的,没有一般的规律可以遵循,只能死记硬背。 1.从声母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1.1.平翘舌不分这里所指的是z—zhc—chs—sh三组有对应关系的舌尖前音,又称平舌音。zh\ch\sh都是舌尖后音,又称翘舌音。在东北方言中,平舌音和翘舌音都有,只是在使用上与普通话体系不相一致。普通话中的翘舌音比较多,而东北方言中则是平舌音比较多。东北方言把普通话的绝大部分翘舌音都发成平舌音,又把普通话的平舌音都发成翘舌音。概括地看,就是表现为二者混用。在普通话中,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是很严格的。东北方言将其混用,能造成很多歧义,容易引起语音混乱,出现交际障碍,如:市长——司长、诗人——私人、主力——阻力、终止——宗旨等。 1.2.改换r声母在东北方言中,有些地方的语音系统中几乎没有翘舌音声母r,普通话中的r声母音节分别被n\l和y(零声母)声母取代了。

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

科技信息2012年第35期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0引言 众所周知,汉语对日本语言文字的影响是最大的,日本原本是个没有文字的国家,现在使用的日本文字(平假名、片假名、汉字)是在隋唐时期从中国引进的。很多词汇也是向中国学习的过程中引入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到了近代和当代,转变为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与此同时,日语词汇开始反向大量流入汉语中来。在对汉语中外来语的研究中,汉日之间的语言接触最为引人注目。中国研究者余又孙早在1934年发表的《日文之康德哲学译著》、《西周之生涯与思想》、1935年发表的《日本学术名词沿革》等一系列论文中就论述了日语词汇流入汉语的情况。中日战争期间,中国方面对日语词汇的研究一度搁浅。从50年代的汉语规范化和文字改革运动开始,日语外来词的研究又被提起。1958年2月出版的第一部这方面的专著《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用了相当篇幅讨论了来自日语的外来词。同时,《中国语文》1958年2月号也刊登了王立达题为《现代汉语中从日语借来的词汇》一文。到了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学术研究氛围也逐渐自由起来,对汉语中日语词汇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几年比较有代表性的有:2009年出版的刘凡夫、樊慧颖的著作《以汉字为媒介的新词传播—— —近代中日间词汇交流的研究》,2010年出版的沈国威的著作《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的创制、容受与共享》,2008年廖正刚、孟瑾的论文《东北文化的肌肤—— —从历史及认知角度看东北方言》,2011年季庆芝的论文《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反输入》等。从这些研究之中,笔者发现学者们对于日语词汇流入汉语这一现象,主要围绕在近代与当代,即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改革开放以后两个时期。而对于在中日战争前后大量流入到汉语特别是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的现象却鲜少有人提及。笔者希望通过本文,使人们能够对这一时期日语词汇的流入有所了解。 1日语词汇进入东北方言的时代背景 语言的接触并不是偶然发生的,通常都会受到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现在被学术界普遍认为的日语词汇大量进入汉语的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也都有其不同的时代背景。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正是中国还沉浸在中央大国的美梦之中固步自封时,日本已通过明治维新成功转变为近代化国家。一些中国有识之士急于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改变中国现状。所以在这一时期拼命地向日本学习,据研究表明中国的近代新词主要是从日语词汇中得来,具有代表性的是社会、哲学、法律、医学等方面的词汇。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大门敞开了,这就为国人了解世界、学习世界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日本的先进科技、动漫、时尚等都吸引着中国人的眼球,于是大量日语词汇再次涌入中国。现在青少年之间风靡的流行语中就存在很多日语词汇。 日语词汇大量流入东北方言主要是在中日战争前后即1905年至1945年期间。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以后,通过《朴茨茅斯条约》日本从俄国手中夺得辽东半岛租借权等一系列权益,由此开始了在中国东北的将近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在殖民统治期间,特别是在伪满洲国成立之后,大批的日本移民迁移到中国东北。一方面日本人在各层次机关担任实质领导人。学校里日本人教师也达到了40%以上。另一方面普通的日本移民则与当地的东北人民一起进行着生产生活活动。因此无论在政界、商界、民间,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交流成了当务之急。所以这一时期的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既有使用在公文书报等出版物中的书面语,又有日常生活中的口语。 2日语词汇进入东北方言的原因 语言的接触,是由人类之间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引起。日语词汇能够大量的进入东北方言,具体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政治上,日本对东北实施殖民统治开始,为了“皇民化”得以顺利实现,日本政府提出要从文化领域影响中国人。在文化领域中,国语最具有日本精神,所以对东北人大肆进行日语教育。在日语教育政策中,日语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最后和汉语一样成为东北地区的国语。甚至日方规定当时的高等学校(相当于现在的职业高中或者高中)学生毕业时候日语必须要过三级翻译级别,否则不允许毕业。即使这样,当时的教育并满足不了当时的实际需要,所以1940年前后,日本方面提出将同文同种的日本汉字使用到公文的里面。1944年,又制定了“满洲假名”政策。这样,不仅在教科书、报纸、杂志、书籍等出版物中使用日语,而且专有名词和日常会话中也慢慢渗入日语。 生活上,在民间,大批日本移民与东北人民共同生产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商业买卖的需要,当时的东北人也模仿了日本人的日语。 军事上,由于这一时期正好处于中日战争时期,由于时局需要,很多汉语中没有的军队、警察语言也流通起来。 此外,如果单纯从语言的角度来看,由于中国和日本同属汉字文化圈,语言的借用和融合也相对方便。 3东北方言中日语词汇的意义与使用 通过对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的分析考察,发现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日语词汇在借用方法上既有直接借用汉字文字的词,又有直接音译假名的词。 借用汉字文字词: 便所:日语汉字“便所”,意思是厕所、卫生间。 果子:日语汉字“菓子”,意思是点心、糕点、糖果。东北方言意思稍有变化,是点心、糕点之类,不包括水果。 落花生:日语汉字“落花生”,意思是花生。 满员:日语汉字“満員”,意思是名额已满,满座。 生徒:日语汉字“生徒”,意思是学生、学徒。 水准:日语汉字“水準”,意思是标准。 才:日语汉字“才”,意思是年龄,岁。东北方言中读作“suì”,医院里使用的较多。 音译假名词: 古鲁码(gǔlúmǎ):“くるま”,意思是汽车。 咖细(kǎxi):“かし”,意思是糕点、点心之类的食物。与“果子”同意。 磨机(mòji):“もち”,意思是粘糕、打糕。 榻榻密(tǎtɑmì):“たたみ”,在东北方言中仍然沿用着,表示床垫、蒲苇草垫。 瓦斯(wǎsi/gási):“ガス”,意思是煤气。现在在东北煤气、天然气都被称为“瓦斯”。 晚霞子(wǎn xiázi):“ワイシャツ”,意思是女式衬衫。 邮便(yóu biàn):“ゆうびん”,意思是邮政、邮件等。人们常说“打邮便”。 虽然像“町、番地、出张、主催、急行券、放送局、厚生科、幼稚园、表题、下记、料、”等等一些日语词汇,于解放后,在中国政府下令规范汉字语言文字规范,禁止“协和语”的使用的情形下,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逐渐消失了。但如上文所列它的痕迹则至今依然可以见到,并已深深融入到东北人民的生活生产之中,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和老年人之间。 4结论 日本对中国东北实施的殖民统治,确实是不堪(下转第778页) 浅析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 郭晓颖 (东北大学日语系辽宁沈阳110819) 【摘要】人类之间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同语言间的相互借用和融合现象。由于历史原因,东北方言深受当地各民族语言和周边的俄、日、韩等国语言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东北方言中遗留的日语词汇来论述日语与东北方言之间的渊源及其使用情况。 【关键词】语言接触;东北方言;日语词汇 ○高校讲坛○ 677

东北方言大全

写了一年多了,再贴一次。谨以悼念消失的东北话,希望提醒东北老乡们注意保护本土文化,另增加了一些例句 1: 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词(附例句): 图毕:费力不讨好(这电脑买的可真~~,本来2000就能下来,花了3000多) 懊糟:ao-1 zao 发愁(放假这几天一直ou-4在家里,~~死我了) 熬啃:nao-2 ken 饿,馋(一天没吃饭了,见着啥我都~~) 打八刀:离婚,分手(听说老李头俩口子打八刀了) 老么卡(刺)眼:形容又老又丑的人(我都~~~~的了,还找啥对象啊) 念三七儿:旁敲侧击(少跟我在这儿念三七儿的,以为我不明白你啥意思啊) 如作: ru-1 zuo 舒服(在一些地方读作:yu-1 zuo,或yu-1 zhuo,或yu-1 zhao,例句:英子把你伺候的~~的,你还有啥不满意啊。注:摘自乡村爱情2) 山爷:老虎(例句免) 屋脊六兽(常读作无机六瘦):闲得不知道干什么好(那几天闲得我~~~~的) 疵毛噘(jue-1)腚:头发蓬乱,衣服没穿利索等等(你咋~~~~的就出来了,你媳出差了咋的) ber2搂瓦块儿:人的脸长得比较奇特(那家伙脸长的,~~~~的,科趁死了) …… 2. 未来五年将要消失的词 尿性:有骨气,真汉子 毛楞三光:做事情不加思考,很着急的去做 老天扒地:形容一个人老得不成样子了 张三:狼 杨了二正: 形容一个人做事精力不集中的样子做着事情心里却不知道想些什么其他的事情且儿:qier-3 客人 妈灵:ma-1 ling 蜻蜓(在一些地方读作ma-1 leng) 打哑吧缠:故装不懂 坑吃瘪肚:形容说话吞吞吐吐,一般是由于紧张或受辖制时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五迷三道:迷迷糊糊 3. 未来十年内将要消失的词: 勒特:le-3 te 不利索 卖呆儿:1,看热闹 2,发呆 pia-4迹:一种硬纸片做的游戏工具 二椅子:不男不女 扒瞎:说谎 呲哒: ci-1 da训斥

浅谈东北方言的来源及特色

浅谈东北方言的来源及 特色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浅谈东北方言的来源及特色 中文五班于铭泽 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世代生活着满、蒙、赫哲、鄂温克、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入关以后,才逐渐有大量的汉人涌入。随着东北各民族三百多年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东北方言虽然属于北方方言的一种,但由于其语言底层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东北方言隶属官话方言的分支,地域上的接壤使得东北人的说话腔调接近现代汉语普通话,其他方言区的人大体能够听明白,这就为近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客观上的必要条件。同时,东北方言又不受普通话的“局限”,有其自己的语音特点,平直中有波澜,说话时尽显诙谐、幽默,加上赵本山、高秀敏、范伟等表演艺术家通过东北二人转、小品和影视作品等艺术形式的表现创作,将东北方言带上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形成了一场“东北方言热”,然而真正了解东北方言来源的人却不多。 东北方言是以古辽东方言为基础,并受到其他民族和地区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以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为例,从境内长山遗址考证,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梨树已有人类繁衍生息,肃慎、夫余、高句丽、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迭居。 东北作为女真族的发源地,其语言也自然受到满语的影响。虽然满语渐渐地没落下来,但现代东北方言中与满语相关的成分较多,我们所熟知的零食沙琪玛就是来源于满语sacima,原意为“狗奶子糖蘸(狗奶子为野果

名)”;东北的现今的很多地名也是根据满语直译过来的,例如吉林,原为吉林乌拉,意为滨江之城,因为靠近松花江而得名。 东北方言除了收满语的影响,还从蒙古语中得到借鉴:北洋军阀张作霖儿时被称作“老疙瘩”,“老疙瘩”蒙古语中意为家中最小的兄弟。清朝时北京城着名的风流乡“八大胡同”中的“胡同”也是来自蒙文。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正字的误读。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开来的,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形成方言。典型的东北话“那嘎达”是“那个地方”的误读,“噶哈”是“干啥”的误读,“稀罕”是“喜欢”的误读。 此外,东北方言中不乏古汉语的词汇,《诗·周颂·良耜》:“其镈斯赵,以薅荼蓼。”小品中所说的“薅羊毛”的“薅”便与古汉语中的“薅”同义——去掉之意。由此可见,东北地区古代确有汉族人居住。 东北方言除了来源很独特以外,它的语言艺术特色更是别具风味。 东北地区的经济结构主要是以农耕、渔猎为主,在这片黑土地上,人们不断辛勤地劳作,促使语言由静至动、抽象至具体转化。东北方言无论是表达情意还是叙事说理,很少用静态的词语。例如,东北地广人稀,深山老林常有野兽出没,因此在东北方言中常用动物作比,并赋予其各种不同的含义。比如东北人爱东北虎,说“这人虎”形容他勇敢而又鲁莽,后引申为不精明。东北人不喜欢熊,欺辱人叫“熊人”,贬低样貌或人品叫“熊样”。用“耗子眼”、“驴蹄子”、“猪腰子”等形容人的长相。用猴子的聪明来比喻人,如“猴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