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课程1教育学笔记(老师整理的考点)

第六章课程1教育学笔记(老师整理的考点)
第六章课程1教育学笔记(老师整理的考点)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讲稿

第六章课程

●教学目标:了解课程的来源及概念;熟悉课程的不同类型及划分标准;掌握课程设计及实施的相关事项;掌握课程评价的模式

●教学重点:课程设计及实施的相关事项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课程评价模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概念

(一)课程词源

“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时期。唐代孔颖达在为《诗经。小雅》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作疏时提到“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这里的课程是指“秩序”。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到课程的概念,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这里的课程是指功课及其进程。中国古代课程大多指“学程”而非“教程”,即学业及其进程。

(二)课程概念

我国的课程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比如数学、语文、英语等。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落实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广义课程主要涉及:

1.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3.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三)对课程的不同观点

(1)课程即教学科目。

(2)课程即知识。

(3)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4)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5)课程即学习经验。

(6)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7)课程即社会改造。

二、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按课程的设计形式或固有属性

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是按各种不同的学科划分门类,并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计的课程。学科课程是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的文化精华,学科课程的优点在于,它比较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其缺点在于,它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而把每一门学科看成是与其他学科互不关联的实体。

2、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它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活动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活动课程的多种含义:

(1)如果强调以儿童活动中心,则称“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2 )如果强调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则称“生活课程”(3 )如果强调以改造儿童经验为目的,则称“经验课程”或“经验本位课程”(4 )如果强调以设计教学为方法,则称“设计课程”(5 )如果强调无固定教材,则称“随机课程”。(二)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按课程内容的学科综合程度或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1、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它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他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强调各门课程各自的逻辑体系。

2、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针对分科课程精细的学科化倾向,力图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日益综合化的需要。

(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

1、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指一个教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地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具有强制性。

2、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里法定的,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的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

(四)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

1、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也成正规课程,指学校所开设的所有课程,或者说在课程表上应该体现的课程,显著特点是计划性。

2、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也叫潜在课程,无形课程或隐蔽课程,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具体学习环境中所获得的计划外的知识、观念、情感等,不是课程计划中所预期的东西。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角度划分,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包括:

1.社会需求

社会需求包括生产、经济、政治、、道德、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学校课程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规定。社会时代发展的状态与需要,是形成不同时代学校教育课程总体结构体系重大差别的重要原因。

2.学科知识水平

课程内容反映各门学科中那些具有高度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基本理论、法则和基本要领。课程的编制应考虑学科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反映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保证学校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

3.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

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要既要具有年龄阶段的差异性,又具有个体间的差异性。因此,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必然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其需求,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考察。

4.课程理论

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的历史传统,对课程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响。

四、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介绍及筛选、开发

(一)课程资源概念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广义的课程资源泛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一切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络、教师的知识等;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典型的如教材、学科知识等。

(二)课程资源分类

1、从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区分: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

2、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区分: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显性课程资源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用于教育教学的课程资源,如教材、计算机网络等。隐性课程资源指以潜在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风气,社会风气,师生关系,家庭氛围等。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

3、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区分,,有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物质

形态的课程资源如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等;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如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规范、人际关系等。

(三)教师怎样开发课程资源

1、将社会文化科技的发展成果吸收进课堂。

2、教师要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入课堂。

二、新的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

(一)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是7-9 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所谓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精神、实践能力及体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一类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周围生活世界的各种实性、综合性问题和现象或事件的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直接经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主要任务。它要求学生以大量时间参与实际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积极探索、主动体验,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类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

1.综合性

综合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性。综合性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所面对的完整的生活世界决定的。学生的生活世界个人、社会、自然等基本要素构成,这这些要基本要素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各种复杂的关系构成的,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在这些关系中,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或社会、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是生活世界中最普遍的关系。学生处理这些关系的过程,就是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教育价值的活动过程。因而,学生个性发展不是不同学科知识杂汇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断探究世界与自我的结果。从而综合实践活动便具有了超越严密的知识体系的、分门别类的学科的界限,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的综合性特点。对任何主题的设计和实施都必须体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生活世界的综合性和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完整的发展。

2.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和实施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

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能力。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学会探究,学会实践,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自觉地把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

3.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课程领域,它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特点。

4.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和该课程的开发所决定的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实际的发展性的体验,因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就是在该课程的实施过程之中。学生参与了活动过程本身,也就在过程中获得逐步的发展,并且学生通过对过程中的体验进行反思,有利于觉醒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能力。如果学生游离于活动过程,那么学生的创精神、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综合实践能力是难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

5.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和活动结果呈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综合实践活动开放的活动领域或活动内容、开放的活动方和活动过程,为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了条件。(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

1、基于兴趣与直接经验。

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是综合实践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充分关注学学习者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实对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构一个更贴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全课程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确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选择。

2、回归生活世界。

学校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类非学术、非学科性的型课程,必须而且也最可能使课程内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客观上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这是综合实践活动选择课程时必须坚持一条最基本的标准。

3、立足实践。

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多样的。实践并不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4、着眼创新。

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着眼创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所发、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人才奠定基础。

5、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

从内容构成看,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从其本质和实际发挥作用的角度看,更主要的是实施过程所凭借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是应当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所有内容和所有过程中的主导性学习方式。所谓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三、校本课程开发

(一)校本课程概述

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

二是学校设计开发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开发价值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合作精神、研究能力、课程理论素养)、凸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显学校特色。

(三)校本课程开发程序

1、建立组织

2、分析现状

3、制定目标

4、课程编制

5、课程实施

6、课程评价

(四)校本课程开发途径

1、合作开发;

2、课题研究与实验;

3、规范原有选修课、活动课

课堂练习

我国中小学设立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D )

A.活动课程

B.潜在课程

C.综合课程

D.学科课程

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划分依据是(A )

A 课程制定者

B 课程任务

C 课程目标

D 课程内容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比,它的缺点是(B)。

A .忽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

B .不利于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C .忽视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

D .强调要以儿童为中心

孔子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教给学生,这是我国_____B_ 的雏形。()A .活动课程 B .学科课程C .综合课程 D .结构课程

影响课程变革的因素主要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学生的发展没有关系。(X )

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内容包括(ABCD )

A .研究性学习B.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C .劳动与技术教育D.信息技术教育技术

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程度很高,,与其他课程相比,它具有(ABCDE )等特点。

A .综合性B.自主性 C .生成性D.开放性 E.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主要体在(ABC )方面。

A.突出学生主体B.面向学生生活C.注重学生实践D.强调活动综合1.校本课程是学校开发的,每个校内学生必须参加的课程。(X )

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X )

3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我国在高中阶段安排了实践活动课让学生进行选修学习(X)

4 .课程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内容。(X )

第二节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多种课程要素妥善地组织课程结构,使多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系统结构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1、课程教学目标基本取向

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

(1)“普遍性目标”取向

“普遍性目标”(global purposes )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宗旨或原则。认为任何课程目标都可以应用到任何教育领域。

(2)“行为目标”取向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3)“生成性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生成性目标”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过程性

(4)“表现性目标”取向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即追求的是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这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E .W .Eisncr )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尽管4 种课程目标取向各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普遍性目标”取向和“行为目标”取向发展到“生成性目标”取向,再发展到“表现性目标”取向,体现了课程与教学领域对人的主体价值和个性解放的不懈追求,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发展方向。“生成性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取向并不否定“行为目标”取向的合理性,而是基于更高的价值追求对“行为目标”取向的超越。

2、课程目标的确立

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

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1)对学生的研究

学生是课程目标指向的对象,对学生的研究就是要明确教育者期望在学生身上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通常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状,并把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

2. 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

3.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2)对社会的研究

对社会的研究设计的内容极为广泛,在课程领域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把社会生活划分为若干有意义的方面,再分别对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泰勒介绍的一种可行的分类是(1)健康(2)家庭(3)娱乐(4)职业(5 )宗教(6)消费(7)公民

(3)对学科的研究

学校课程所要传递的知识很难通过其他社会经验获得,而学科是知识的最主要的支柱。于学科专家熟悉本科领域的基本要领、逻辑结构、探究方式、发展趋势,以及本学科的一般功能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因此,学科专家的建议是课程目标最主要的依据之一。

作为课程编制过程中首要的组成部分,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依据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一个内容可能同时实现多个目标,同理,一个目标也需要很多内容来实现。

(二)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

课程的主要功能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程内容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及需要,对于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难度。

(三)、社会发展

学生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交织在一起,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考虑现实社会与未来社会法鏖战的需要“教育先行”就是体现了社会的未来发展需要。

(四)、科学文化知识

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是知识。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本身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三、课程组织的标准及取向

(一)课程组织的标准

1.垂直组织的标准

所谓垂直组织是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发展阶段的序列,学科知识有逻辑演进的序列,所以,课程有垂直组织的必要。

(1)连续性。是指将选出来的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

(2)顺序性。是指将选出来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浅至深,简到繁地组织起来。

2.水平组织的标准

整合性。不同的课程内容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以达到最大的学习累积效果。即针对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出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二)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

1.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以学科逻辑为根据组织课程。

2.学生取向的课程组织——以学生的心理顺序为逻辑,组织课程。

3.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以适应和改进社会生活为根据。

4.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

四、课程设计模式

(一)泰勒(R.W.Tyler )的目标模式

1、基本观点:

当代校外生活的(泰勒R.W.Tyler )提出的四大课程基本问题

(1)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泰勒认为应根据学习者本身的需要和要求以及专家的建议三方面提出。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泰勒提出了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 1 必须使学生有机会去实践目标中所包含的行为 2.必须使学生在实践上述行为时有满足感3.所选择的学习经验应在学生能力所及范围中 4.多种经验可用来达到同一目标 5 同一经验也产生数种结果。(即在课程设

(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泰勒认为最主要的必须根据继续性计上要使学生有重复练习和增进提高技能的机会)、序列性(即后一经验在前一经验基础上的泛化与深化)、综合性(即课程的横向联系)的标准来组织学习经验。泰勒认为评

(4 )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要进行课程评价价是课程编制的内容方法、评价,即一项重要工作。它既要揭示学生获得的经验是否产生了满意的结果,又要发现各种计划的长处与弱点。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 1.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他认为一个完整的课程编制过程都应包括这四项活动。这四个问题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不同的课程的理论实际上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这些课程的基本问题。

2、泰勒原理的基本评价

长处:

(1)泰勒的目标模式注重目标、效率和行为控制,强调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是一种有条理的、系统的课程设计过程。

(2)目标模式把评价融入课程设计过程,提供了可用于修改课程计划的反馈方式。(3)目标模式结构紧凑,逻辑脉络简洁清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师生有据可依,课程设计容易实施,因而具有很强可操作性。

(4)目标模式把评价关注的焦点从学生身上转向整个课程方案,是一种突破。

存在的局限:

目标模式强调课程目标的预先计划,使其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确定性,强调了教学过

程的可控性、可预期性方面,却忽视了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忽视了在一定情况下点滴改进的必要性;降低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对各种现象进行处理和解释的自主性。另外,目标模式中,课程目标都是以显性行为来界定。因此,像理解力、鉴赏力、人的情感、态度、情趣、价值观等一些不能完满转化成可测量的和可清楚地被观察到的行为的目标就会丢失。而这些容易忽视的无法测量的被排除在课程目标之外的内容,往往是最具有教育价值的东西。

目标模式反映了课程与教学设计这个领域的基本规律或规则,尽管也有不足之处,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的课程设计中,始终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的,对我国的课程与教学设计,有深远的借鉴指导作用。

(二)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是斯滕豪斯对泰勒“目标模式"批评的基础上提出的。过程模式的特征是不以事先确定好的、经仔细分解一般目的而得出的目标系统作为课程编制的依据,而是关注整个课程(包括教学)展开过程的基本规范使之与宽泛的目的保持一致。在他看来,编制课程不是为生产出一套“计划”(plan)、“处方”(prescription),然后予以实施和评价效果,而是一种研究的过程,,其中贯穿着对整个过程所涉及的变量、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不断评价和修正。这个过程研究、编制和评价合而为一,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整个过程是一种试,没有确定不变的、必须实施的东西。所有的关注点集中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师是整个过程中的核心人物。所以,与其说它是一个详述编制步骤的“模式”,不如说它是一种编制的思路,一种编制的思想,在这种“模式”中,编制过程究竟如何展开恰恰是需要在实践中研究和探索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体现出四个特征, 即人文主义的知识观“研学”一体的教师角色观习观和发展性评价观。它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是:鼓励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建立研究者和学习者相结合的教师成长模式,采用师生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确保评价更加反映学生的发展。

第三节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实施是落实课程改革、实施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辛德等人关于课程实施取向的分类

(一)忠实取向

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所实施的课程与预定的课程变革计划之间的符合程度,符合程度越高则课程实施越成功。持这种取向的教师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显得呆板、僵化,缺乏创造性,与我国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是被批判的实施取向。

(二)相互调适取向

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三)课程创生取向

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缔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缔造的教育验验的过程。既有课程计划只是这个经验缔造过程中可供选择的媒介之一而已,课程实施反而更看重参者(如师生)以茁生和演进方式建构教育经验。

三、课程实施的结构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

(一)安排课程表(整体、迁移、生理适宜)

(二)分析教学任务

(三)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四)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六)组织教学活动

(七)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四、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一)改革本身的因素

1、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

2、实施者对对改革认识的清晰程度

3、改革本身的复杂性

4、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二)学校内部的因素(校长、教师)

(三)学校外部的因素

1、社区与家长的影响

2、政府部门的影响

3、社会团体的影响

第四节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概念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一)目标评价模式

1.代表人物:目标评价模式被誉为“教育评价之父”的泰勒提出

2.观点: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在课程研究发展史上,泰勒第一次把课程评价纳入课程开发过程并使之成为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之一。

3.评价:强调用明确的、具体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并以预先规定和解说的教育目标

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从而确定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所取得的进步,亦即确定学生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找出实际结果和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信息反馈作为修课程计划或更课程目标的依据。这一模式既便于操作又容易见效,所以在很长时间里在课程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不足:只关注预期目标,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因素。(二)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1.代表人物: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美国学者斯克里文提出了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2.主要观点:认为评价应当注重的是课程的实际效果而不是预期效果,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评价者不应受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影响,尽管这些目标在编制课程可能是有用的,但不是以作为评价的准则。

3.评价:好的方面:看到了评价不仅要关注预期的结果,还要关注非预期的结果;评价的指向不只是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而且是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

不足之处:评价中,把目标搁在一边去寻找各种实际效果,结果可能顾此失彼,背离评价的主要目的。

(三)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CIPP 模式由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等学者提出来的

课后练习

最早将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A )。

A.泰勒B.罗杰斯C.布鲁姆 D.布鲁纳

将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C )。

A.从课程指定者或管理者角度划分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

C.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 D.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将课程分为(ACE )。

A.国家课程 B.学科课程 C.地方课程 D.研究型课程 E. 学校课程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哪几个方面( ABD )

A.对学生的研究 B.对教师的研究 C.对社会的研究

D.对学科的研究 E.对教材的研究

课程标准的基本构成成分有( ABCDE )

A.课程目标 B.实施建议 C.前言 D.附录 E.内容标准

教育学笔记(表格式整理版)精华(新)

教育学 一、教育与教育学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四、中学教育(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五、学生与教师(师生关系) 六、中学课程 七、中学教学 八、中学德育 九、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活动中的三结合——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三大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起源论:生物起源说(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米丁斯基、凯洛夫 4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时一门以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2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 动效率)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使原本由少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为更多人掌握) (二)教育与科学技术 1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三)教育与文化 1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文化对教育——影响教育目的、内容、教学方法的确立 教育对文化——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传播、交流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文化——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构成文化本体3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

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 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完整)新概念第二册第一课笔记

★Les s o n 1 A private conversation [ 生词短语] private adj. 私人的conversation n. 谈话 theatre n. 剧场,戏院seat n. 座位 play n. 戏loudly adv. 大声地 angry adj. 生气的angrily adv. 生气地 attention n. 注意bear v. 容忍 business n. 事rudely adv. 无礼地,粗鲁地 ★private adj. 私人的 ①adj. 私人的 private life 私生活 private school 私立学校 It's my private letter. (如果妈妈想看你的信) It's my private house. (如果陌生人想进你的房子) ②adj. 普通的 private citizen 普通公民 I ’m a private citizen. (citizen n. 公民) private soldier 大兵 《Private Ryan 》(《拯救大兵瑞恩》) public adj. 公众的,公开的(private 的反义词) public school 公立学校 public letter 公开信 public place 公共场所 privacy[ ?pr ?v ?si] n. 隐私 It ’s privacy. 这是我的隐私!( 不愿让别人知道的) ★conversation n. 谈话 have a + talk/chat/dialogue/conversation/gossip 名词变动词conversation 一般用于正式文体中, 内容上往往不正式 subject of conversation 话题 They are having a conversation. talk 内容可正式可不正式, 也可以私人 Let’s have a talk. dialogue 对话, 可以指正式国家与国家会谈 China and Korea are having a dialogue. chat 闲聊,说的是无关紧要的事。 gossip[ ?g?s ?p] 嚼舌头, 说长道短 report 报道 ★theatre n. 剧场, 戏剧 cinema n. 电影院 ★seat n. 座位 have a good seat/place ,这里的seat 指place( 指地点) ,而不是chair.

教育学笔记整理

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教育学任务: 孔子的教育思想收录于《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育理论的专著是我国战国末期的《学记》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6年)《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第一部教育论著。 《师说》(韩愈)是中外教育史上出色的一篇教师专论。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仅依附于其他思想而存在,理论水平较低。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中国教育起源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 关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 1.[启发诱导]; 2.[因材施教]; 3. [诲人不倦]。 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笃实,不耻下问”;学习态度要端正“学行结合,学行并重”。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的渊源。 【产婆术】又叫苏格拉底法,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用语,指帮助他人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问答揭露对方的矛盾,使之逐步达到所谓普遍性的认识。它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为讽刺,使人自知其无知;第二步为定义,即通过反复诘难与归纳,得出明确的定义与概念;第三步为助产术,即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如同产婆一样能催生出新生命。 亚理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办了“吕克昂”哲学学校。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办过“学园”,他的教育思想宏伟博大几乎涉及教育的所有领域。其中,对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国家建立统一的学制、教育与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学前教育、妇女教育、身心和谐教育、德育等都有独到见解。其教育思想主要在其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总结了当时的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经验,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教育内容。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首次创立了系统的学校制度,建立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按年龄实行班级授课制,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还提出自然性、直观性、确切性等教育教学原则等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形成阶段 ?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 ?教育学的学科水平有所提高。 最先提出教育学这个概念的,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弗兰西斯·培根

高等教育学复习整理笔记

高等教育:就是在完全得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得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就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得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学:就是一门以高等教育得运行形态与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得具有综合性、理论性与应用性得教育科学。 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得构成状态与比例关系,它就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得复杂得综合结构。其构成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即布局)等。 教育方针:就是国家在一定得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得需要,通过一定得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得总得工作方向与奋斗目标,就是教育政策得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得以及实现教育目得得基本途径,就是一切教育工作营遵循得基本指针。如果就是简答题,还应加上:2002年11月党得十六大又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得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教育目得:具体而言就就是指按一定社会得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得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得高级专门人才。《中华人民共与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得目得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得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事业得建设者与接班人。”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得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得设置、组织机构间得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得划分等等。从本质上来讲,它实际体现了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得中央与地方政府、政府与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得职责、权利与利益关系。前两者通常被称为高等教育得宏观管理体制,后者则称为高等教育得微观管理体制,又被称为高等学校得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就是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得微观层次,主要指高校管理体制中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得职责、权利与利益关系,即高校内部得管理。(这个概念较“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重要) 高等学校学制: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得系统,它就是一个国家整个学校教育制度得一个组成部分。 学位制度:就是国家与高校为保证学位得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得学术衡量标准与严格得学位授予程序,而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得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得制度。 专业:就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与学科体系得内在逻辑而划分得学科门类。 专业特色:就是指所办专业得优长之处、特殊之点。主要体现在专业得构成要素与培养方式方面,最终表现为专业造就得“产品”——大学生在社会中得适应性与竞争力上。 课程:课程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得课程就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得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得地位与开设顺序得总与。广义得课程就是指为实现高教目得与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得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与结果,就是为学生得全面发展而设计得一切条件与一切活动得总与。 教学大纲:就是指课程教学大纲,就是以系统与连贯得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与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得教学指导文件。

第一课课堂笔记

1、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诗意: 天上的鸟儿高飞远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慢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这句诗既写了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意: 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这句是运用(拟人)的写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之情。(“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结句中“只有”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诗意: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

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 这句总写洞庭湖的秋色。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在月光 的映照下,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潭面,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意: 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先写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

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也是对上一句作的补充说明。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词意: 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风景旧曾谙。”“旧”:从前,指诗人年轻时游过杭州。“曾”:曾经。“谙”:熟悉。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词意: 春回大地的时候,每当太阳升起,江边遍地开放的鲜花比燃烧的火焰还要红,轻轻

自然拼读第1课笔记

一、如何写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这节课想让孩子掌握哪些知识,如26个字母发音 能力目标:通过这节课想让孩子有什么能力,如能够听单词辨音 2、教学重点:这节课最重要的知识点 3、教学难点:你认为孩子在这节课会遇到哪些困难 4、教学方法:上课所使用的方法,如游戏,讲练,拼写等等 5、教学用具:这节课你使用的用具,如字卡、图片、书等等 6、教学类型:新讲的知识还是练习,还是复习 7、教学时间:你什么时候上课 8、教学过程:整节课的设计,就是怎么上这节课,包括对孩子上课时的设想,设想你上课过程中,孩子如何配合或是有什么问题出现,怎么应对,你怎么将这节课的重难点突破,让孩子掌握你想让他掌握的知识。 9、课后作业:让孩子自己做些练习或是你和孩子一起玩一些游戏,以达到巩固所学的知识 10、教学反思:上完课,做完练习,完成作业后,你感觉孩子是否全都掌握了,你的进度是否适当,设计的练习与作业的难易程度怎么样,课上孩子与你配合怎么样,在以后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等等。 以上是我们学校要求老师写教案时必须写出的10项内容,我根据老师讲课内容和自己理解加了些解释,大家参考吧。 二、设计的游戏 连线游戏:给出图片和单词,让孩子配对。 分盒游戏:挂两个瓶子或盒子,给出一些单词,然后把一样字母开头的单词放在某一个盒子或瓶子里。例如:给出孩子猪和蜜蜂的图片,然后两个盒子一个盒子标上P一个盒子标上b,让孩子把这两张图片分别放入对应的盒子里。 单词改错:给出一张图片,再给两个单词,其中故意给错一个,让孩子选。例如:给出一张猫的图片,然后给出cat hat两个单词,让孩子选出正确的。 单词填空:给出一句话,或是去掉某一个字母,让孩子填出来。 选词填空:给出一句话,再给出两个单词如cat hat,让孩子选出正确的一个 bingo游戏:两个孩子互相玩,或是一个孩子玩。孩子小点的可以先玩字母,大点的孩子可以玩拼单词(老师在群里已经讲了怎么玩了,我在这就省了,呵呵) 听音辩词:和分盒游戏差不多,只不过换成说单词,而不是看单词。可以听到某个发音,让孩子辨别。比如big pig,地上放上b和p两个字母卡,让孩子听到单词后站到相应的字母前。 用单词讲故事:用一些特定字母开头的单词组成故事给孩子讲,或是给单词,让孩子编故事例如:用cat mat hat rat编故事。刚开始时,可以用单词填句子 说绕口令:找些押韵的英语绕口令,让孩子说。 英文诗歌:用带有自然拼读的英文诗歌,让孩子在其中找出发音规律一样的单词。 贴鼻子游戏:给出单词,去掉其中某个字母,然后读单词,让孩子去选少的那个字母贴上去。如big,给孩子b g,同时给孩子i和a,让孩子去选择然后贴上去。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笔记新版 第1课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笔记新版第1课英文中有26个字母 A [ei] B [bi:] C [si:] D [di:] E [i:] F [ef] G [dVi:] H [eitF] I [ai] J [dVei][e] bed 床 beg 乞求 red 红色的 men 男人(复数) never 从来不 very 非常 [A] bad 坏的

bag 包 dad 爸爸 man 男人,人类 back 后部,背部 cat 猫 man can conquer nature 人定胜天 I often see that man in the street. 我经常在街上看到那个男的。 he has a very happy family. 他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 A man is sitting on the desk. 一个男的正坐在桌子上。 You see the green leaves on the tree. 你在树上能够看见绿叶。 Tim ran back to get the black hat and the red bag. 蒂姆跑回去拿到了黑色的帽子和红色的包。 Nothing to fear but fear itself.除了恐惧本身之外没有什么可恐惧的。 a bad apple 一个坏苹果->坏蛋,惹麻烦,不诚实的人 Big Apple 大苹果->纽约的别称 a fat cat 肥猫->暴发户(贬义)

a hot potato 棘手的问题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双鸟在林不如 一鸟在手。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之交才是真朋友。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Hi!/Hello!/Hullo!/How do you do? (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 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How are you all keeping? 最近你们好吗? Fine/well. Thank you. And you?/What about you?/How about you? Not too bad!/Pretty good!/Couldn't be better!/Just so- so./I'm just my oldself! 还不坏!/非常好!/好的不能再好了!/凑合吧!/我还是老样子! Nice/Glad/Pleased to see/meet you! meet 强调第一次见面 see 强调第二次见面,老朋友见面。 Nice to see you, too./Same here. 见到你也很高兴!我也很高兴! It's my pleasure/honor to see you!见到你很荣幸。 pleasure 幸福,快乐 honor 荣耀,荣誉

高等教育学 潘懋元 笔记

一、高等教育概述 (一)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1.高等教育两个基本特点 (1)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门教育,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亦即高等教育的起点是要具有中学毕业水平(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上的特点)。(2).全日制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主干部分,而一般全日制高等学校本科学生的年龄在20岁左右,生理发展已趋成熟(高等教育对像的特点)。 2.研究任务:阐明高等教育领域中主要矛盾并揭示其规律,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实践提供原理、原则和方法的指导。 3.学科性质:从两方面讨论,一是对知识总体的划分角度进行;二是从科学分类角度进行。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应用学科,应用基础学科,各人观点不同。 研究任务:一方面要为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提供相应的理论和方法,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解决这一过程中出现的诸种问题;一方面在探讨这些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教育基础理论,并进一步认识和揭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特殊矛盾及其规律。 4、地位与作用 作为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相对于教育科学总体,体现个性;对于它的分支学科而言,体现共性。 为其他分支学科提供共同的概念、原理和理论基础,包括应用理论、技术理论和一定的基础理论。 5.研究方法 本身没有一种特殊的方法。在方法上,教育科学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6.研究策略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必须依靠其他科学分支的方法和原理。 教育理论建设三准则:全环节原则、具体化原则、动力性原则 (二)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与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国外高等教育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19世纪中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萌芽阶段,高等教育作为一项国家事业,在许多国家发展得相当薄弱。二战前,各国没有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和组织。 二战后到20世纪60-70年代:高等教育研究成为独立学术研究阶段的重要阶段。出现问题: 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益问题、大学生的道德水准问题、高校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协调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学校课程与学生需要的关系。(1)建立了国际性的和全国性的以高等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门组织和机构。(2)建立了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系统。 2.中国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二、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

教育学整理笔记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中的“教长者,长善而 救其失者也”。 2.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 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 教育之,三乐也”。 3.斯宾塞(H.Spencer)认为教育就 是为美好生活作准备,而杜威 (J.Dewey)则认为“教育即生活”。 4.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 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 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5.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 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 “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6.教育的目的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与人类的发展。 7. 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 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 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 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8.在教学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 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 到制度化,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 演变。 9.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学校教育具 有可控性;②学校教育具有专门 性;③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 10.1972年,埃德加.福尔在《学会 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 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 社会”。 11.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 育,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 的典型表征。 12.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 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3.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 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14.古代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 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 保守性。 15.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教育内容 主要为“六艺”,即礼、乐、射、 御、书、数。欧洲奴隶社会中, 斯巴达主要进行的就是军事训 练。封建社会,我国以“四书”、 “五经”为主要教育内容。西欧 教会学校把“七艺”(文书、修辞、 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 乐)作为主要内容。 16.古代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 地位。 17.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 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8.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学家, 著有《论语》一书,其教学思想 是:①重视因材施教;②因材施 教的基本方法是“不愤不启,不 悱不发”;③强调学思结合,知行 结合,学以致用。 19.《学记》是对我国古代教育经验 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是 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 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世界上最早 的教育专著)。 20.苏格拉底的问答分为三步:①苏 格拉底讽刺;②定义;③助产术。 21.柏拉图的教育学思想散记在他的 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22.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 式的哲学家,追求理性就是追求 美德,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 目的。他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 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 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 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 发展的教育。他在教育思想史上 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两种不同 性质的功能,即服务于社会与服 务于个人闲暇生活的。 23.被人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捷克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的《大 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 学专著。 24.法国著名启蒙教育思想家卢梭, 他的小说体名著《爱弥尔》是理 想中的教育模特。 25.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第一次将教 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后来,康德 的学生林克将讲座的内容整理、 编纂并予以发表,题为《康德论 教育》。 26.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 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 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 力量。他第一个开始了教育理论 在初等教育领域里的运用,第一 个建立了分科教学法,并开创了 师范教育的先河。 27.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在他的哲 学著作《人类理智论》中提出了 著名的“白板说”,“她们之所以 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 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28.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1806年 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 上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 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 29.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实用 主义教育理论,其代表作为1916 年出版的《民本主义与教育》。① 以实用主义为指导;②以儿童为 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 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③主张“教 育即生活”,④主张“从做中学”, 在问题中学,在实际生活中学。 30.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提出了 “教育目标的系统分类”和“掌 握学习”理论。①他把教育目标 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 技能目标三大类,②“掌握学习 理论”,即把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作 为核心内容,着眼于所有学生对 所学知识达到掌握水平,“掌握学 习”强调的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要给适当的条件和适当的方 法,每个学生都能教好。 3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 布鲁纳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 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学科 基本结构”的观点,并提出了自 己的教学原则体系和发现法。所 谓学科基本结构,即构成学科的 1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第1课笔记

Lesson 1 A private conversation 二、【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生词和短语(12) private adj. 私人的conversation n. 谈话theatre n. 剧场,戏院seat n. 座位 play n. 戏 loudly adv. 大声地angry adj. 生气的 angrily adv. 生气地attention n. 注意 bear v. 容忍 business n. 事 rudely adv. 无礼地,粗鲁地 1、private (1)adj. 私人的同义词:personal private life 私生活 private school 私立学校 private letter 私人信件 private conversation 私人谈话 private company 私人公司 private secretary 私人秘书 private affairs 私事 That is for your private ear. 那是说给你一个人听的秘密。 It's my private letter. (如果妈妈想看你的信) It's my private house. (如果陌生人想进你的房子) private 强调隐私 personal 仅指个人的,不强调隐私,没有秘密可言 (2)adj. 秘密的同义词:secret a private/secret place 一个秘密的地方 (3)adj. 普通的 private citizen 普通公民 I'm a private citizen. (citizen n. 公民) private soldier 大兵 《Private Ryan》(《拯救大兵瑞恩》) (4)public adj. 公众的,公开的(private 的反义词) public school 公立学校 public letter 公开信 public place 公共场所 (5)privately adv. 私人、秘密=in private publicly adv. 公开=in public (6)privacy n.隐私 It's privacy. 这是我的隐私!(不愿让别人知道的) 2、conversation n.谈话 talk内容可正式可不正式,也可以私人。 Let's have a talk。 chat闲聊,就是北京人说的“侃”,说的是无关紧要的事。 dialogue对话,可以指正式国家与国家会谈。 China and Korea are having a dialogue。 conversation指非正式谈话。一般用于正式文体中。

教育学整理笔记背诵干货

. '. 教育学一 ? 教育的属性 本质: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永恒、历史、继承、长期、独立、生产、民族、阶级 ? 教育功能 对象=个体+社会 性质=正向+负向 呈现=显性+隐性 原始社会教育特点 ★自发广泛全民无等级 ★教育生产相结合 ★内容方法很简单 古代社会教育特点 ★生学校,无结构 ★教育生产相脱离 ★阶级等级道统专制刻板象征 (街道等象板砖) 近代社会教育特点 ★公立义务世俗法制双轨制 (公义世法双制) 现代社会教育特点(不免费不公益) 现代(2战后) ?公共生产科学未来终身国际 现代20世纪后 ?终身全民民主多元现代信息全球个性 (全民多现身信个球) 教育学二 ?人的发展过程 (生理,心理,社会) ?人的发展特点 (未完成,能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6个) 顺序阶段不平衡 差异互补要整体 政治与教育 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宗旨目的,领导权,受教育权,内容,管理体制;制约改革发展 教育为政治培养人才,促进民主,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传播政治意识社会化 经济与教育 经济决定教育速度规模;制约规格结构,内容方法,组织手段,专业设置 教育为经济劳动科学再生产,技术创新提素质 文化与教育 文化影响教育价值定向,内容水平,方法目的,环境模式,传统变革 教育对文化传递保存,丰富交流传播,提升选择,更新创造 科技与教育 科技影响教育内容方法,技术手段,教育者观念,受教育者数量质量 教育促进科学再生产,开发成果,研究利用,体制化 人口与教育 人口影响教育质量规模结构 教育控制人口增减,提高素质,改善调整人口结构(性别年龄行业地域) 教育学三 教育目的 ? 教育核心,教育最高理想 ? 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归宿,主导地位,灵魂主题,贯穿始终,指导意义 ?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 教育目的分类 作用=价值+功用 要求=终极+发展 存在=应然+实然 教育目的层次 国家? 教育目的 学校? 培养目标 课程? 课程目标 教师? 教学目标 教育的功能 ◎导向目标 ◎选择方法 ◎调控过程 ◎激励自己 ◎评价结果 ? 教育目的历史发展 57《问题》第一个方针 85《体制》首培四有青年 (四有两爱两精神) 93《改革》首提应试变素质 94《德育》首提素质概念 99《全面》第一次终身

实用文档之教育学整理笔记背诵干货

实用文档之"" 教育学一 ?教育的属性 本质: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永恒、历史、继承、长期、独立、生产、民族、阶级 ?教育功能 对象=个体+社会 性质=正向+负向 呈现=显性+隐性 原始社会教育特点 ★自发广泛全民无等级 ★教育生产相结合 ★内容方法很简单 古代社会教育特点 ★生学校,无结构 ★教育生产相脱离 ★阶级等级道统专制刻板象征 (街道等象板砖) 近代社会教育特点 ★公立义务世俗法制双轨制 (公义世法双制) 现代社会教育特点(不免费不公益) 现代(2战后) ?公共生产科学未来终身国际 现代20世纪后 ?终身全民民主多元现代信息全球个性 (全民多现身信个球) 教育学二 ?人的发展过程 (生理,心理,社会) ?人的发展特点 (未完成,能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6个) 顺序阶段不平衡 差异互补要整体 政治与教育 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宗旨目的,领导权,受教育权,内容,管理体制;制约改革发展 教育为政治培养人才,促进民主,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传播政治意识社会化 经济与教育 经济决定教育速度规模;制约规格结构,内容方手段,专业设置 教育为经济劳动科学再生产,技术创新提素质文化与教育 文化影响教育价值定向,内容水平,方法目的式,传统变革 教育对文化传递保存,丰富交流传播,提升选创造 科技与教育 科技影响教育内容方法,技术手段,教育者观育者数量质量 教育促进科学再生产,开发成果,研究利用,人口与教育 人口影响教育质量规模结构 教育控制人口增减,提高素质,改善调整人口别年龄行业地域) 教育学三 教育目的 ?教育核心,教育最高理想 ?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归宿位,灵魂主题,贯穿始终,指导意义 ?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本依据◎ ?教育目的分类 作用=价值+功用 要求=终极+发展 存在=应然+实然 教育目的层次 国家?教育目的 学校?培养目标 课程?课程目标 教师?教学目标 教育的功能 ◎导向目标 ◎选择方法 ◎调控过程

开学第一课读书笔记10篇

开学第一课读书笔记x0篇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开学第一课读书笔记x0篇,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开学第一课读书笔记x 梦想,这是一个美好而伟大的词汇,它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指引我们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当我们迷惘徘徊的时候,它指引我们找到正确的方向;当我们失败的时候,它给我们勇气;当我们跌倒时,它给我们信心…… 小时候,很想看看天有多高,幻想着在太空游走,想去看看大海,幻想着游过海洋,想有一双翅膀,幻想着飞过天际,天天幻想着要赚大钱……梦想各种各样,很纯洁,很美妙。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但是梦想虽美,却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今天20:00同学们准时收看了《开学第一课》,今年的主题是“乘着梦想的翅膀”。今年来了很多“老师”,他们当中有的人并非像星星一样闪耀,甚至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是他们一样有一个美丽的梦想,他们朝着梦想努力奋斗,迎来的是美丽的彩虹…… 第一堂课“有梦就有动力”。十年前,杨利伟首飞当天,

她只是一个坐在电视机前的小女孩,但她在心中埋下了梦的种子:冲出大气层,去看看太空那个神秘的世界。十年后,靠着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小女孩成为我国的一位女航天员,并首次在太空授课,她就是——王亚平。她鼓励我们:“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努力,一定能够触摸得到!” 无论是追梦过程中收获的美好,还是帮助别人实现梦想的喜悦,都是梦想的精彩,在追梦道路上,每一段旅程都蕴藏着美丽的风景。 梦想的实现并非一朝一夕,追求梦想的道路上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汗水,甚至泪水,不抛弃、不放弃 那是一次学校举办的朗诵比赛,老师选了我代表班级参加,我的心里说不出的高兴,但是练习却是不容易的,每天早上或许有的同学还在睡梦中我就起来读稿子了,晚上同学们做好作业睡觉了,我还在背稿子,谁知道,在这重要的几天了,我竟然感冒了,快要说不出话来了,我真的很想放弃,让老师重新选一个同学参加,但是这个机会是来之不易的,失去了就不可能再有了,我不断的告诉自己要坚持,不能放弃,于是,我又振作了起来,每天多喝水,不能说话我就在心里度和背,没过几天嗓子就好了,而我的稿子又背得滚瓜烂熟了,再由老师指导指导就不成问题了,结果在这次比赛中,我得了第一名,给班级争了荣誉,

2017年高等教育学复习整理笔记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其构成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即布局)等。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一切教育工作营遵循的基本指针。如果是简答题,还应加上: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又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具体而言就是指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等。从本质上来讲,它实际体现了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的职责、权利和利益关系。前两者通常被称为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后者则称为高等教育的微观管理体制,又被称为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是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微观层次,主要指高校管理体制中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的职责、权利和利益关系,即高校内部的管理。(这个概念较“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重要) 高等学校学制: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它是一个国家整个学校教育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位制度:是国家和高校为保证学位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而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专业特色:是指所办专业的优长之处、特殊之点。主要体现在专业的构成要素和培养方式方面,最终表现为专业造就的“产品”——大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上。 课程:课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高教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和结果,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计的一切条件和一切活动的总和。 教学大纲:是指课程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和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教材:又称教科书或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教学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