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史(现代史)》教学大纲(精)

《世界通史(现代史)》教学大纲(精)
《世界通史(现代史)》教学大纲(精)

《世界通史(现代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世界通史(现代史)》

2、课程类别:必修

3、适用专业:历史学

4、课程地位:专业主干课程

5、总学时:54

6、总学分:3

7、先修课程:《世界通史(古代史)》,《世界通史(近代史)》。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主要讲授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从整体世界观的视角分析人类历史在这一时期的基本走向以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从宏观上把握20世纪人类历史的基本进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能适应和胜任中学世界现代史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为准备报考世界历史专业的学生提供必要而准确的知识信息。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战(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列强的军备竞赛以及巴尔干问题等方面,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了解这次大战的主要历程和重要战役;分析这次大战造成的损失及其带来的后果。

第一节大战的起源

一、资本主义列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二、欧洲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

(一)三国同盟

(二)三国协约

三、军备竞赛

四、巴尔干问题

(一)波斯尼亚危机

(二)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三)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第二节大战的爆发和战争性质

一、战争的爆发

二、大战的性质

第三节大战的性质

一、战争的阶段:1914年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线

(二)德国速决战的破产

二、战争第二阶段:1915-1916年

(一)德军在东线的胜利

(二)保加利亚的参战

(三)意大利的参战

(四)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五)勃鲁西洛夫的攻势

(六)日德兰海战

三、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

(一)战争的僵持

(二)无限制潜艇战和美国的参战

四、大战的结束

(一)战争给欧洲交战国造成的政治危机

(二)美国的参战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

(三)大战的结束

第四节大战的结果和影响

一、大战造成的损失和破坏

二、帝国主义列强力量的消长

三、战争引起了一系列革命

四、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

五、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出现

第二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认识1917年前夕俄国的社会状况和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爆发的客观与主观条件,分析俄国在这一年连续爆发两次革命的原因;沙皇政府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连续倒台的原因;苏维埃政府为巩固政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着重理解布列斯特和约签订的原因和背景;分析内战胜利的原因与后果。

第一节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俄国的经济状况和阶级构成

(一)经济发展的两重性

(二)人口和阶级构成

二、沙皇的专制独裁和政治上的腐朽

三、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焦点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俄国革命的催化剂

五、列宁和布尔什维克

第二节从二月革命到十月武装起义

一、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

(一)二月革命与沙皇统治的崩溃

(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

二、列宁的《四月提纲》

三、临时政府继续参战和政治危机的不断加深

(一)临时政府的第一次危机

(二)临时政府的第二次危机

(三)临时政府的第三次危机和七月事件

四、布尔什维克武装起义方针的确立

五、科尔尼洛夫叛乱的被粉碎和革命形势的形成

六、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

(一)布尔什维克党中央通过武装起义的决议

(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

七、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和苏维埃政权在全国的胜利(一)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二)苏维埃政权在全国的胜利

第三节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一、苏维埃政权初期的国内政治经济措施

(一)挫败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否定新政权的企图

(二)加强同左派社会革命党合作,争取农民对新政权的支持(三)同社会革命党展开政治较量,解散立宪会议

(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创建新的政权机关

(五)政府的经济措施

二、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

(一)签约的背景和原因

(二)布尔什维克党内的意见分歧

(三)和约的签订

(四)和约的内容、意义和后果

三、国内战争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国内战争爆发的原因和背景

(二)内战的爆发和1918年的内战形势

(三)战时紧急措施和战时共产主义的实施

四、粉碎白卫军和外国武装干涉的胜利

五、苏维埃俄国赢得内战胜利的原因以及内战的后果

(一)苏俄赢得内战胜利的原因

(二)内战的后果

第三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内容:巴黎和会召开前夕主要战胜国对战后世界的考虑与称霸计划;《凡尔赛条约》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凡尔赛体系的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争霸形势的变化和美英日三国海军军备竞赛情况;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国际联盟的成立以及对盟约的评价。

第一节巴黎和会

一、主要战胜国对战后世界的考虑

(一)主要战胜国对战后世界安排的共识

(二)美国争霸世界的计划

(三)企图维护世界霸权并主宰欧洲的英国(四)争夺欧洲霸权的法国

(五)意大利和日本的目标

二、巴黎和会的召开与凡尔赛条约的签订

(一)巴黎和会的召开

(二)列强争论的主要问题

(三)《凡尔赛条约》的签订和内容

三、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一)《圣日尔曼条约》

(二)《纳伊条约》

(三)《特里亚农条约》

(四)《色佛尔条约》和《洛桑条约》

(五)对凡尔赛体系的评价

第二节华盛顿会议一、战后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形势

(一)列强在亚太地区争霸的新格局

(二)英、美、日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三)美日英三国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

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和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一)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二)《四国条约》

(三)《五国海军条约》

(四)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与《九国公约》

(五)华盛顿体系及其实质和影响

第三节国际联盟

一、国际联盟的成立

二、国联盟约的主要内容和评价

第四章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恢复与政治调整(6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试图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2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内政和外交概况。内容有:英国经济的衰落、政党政治的变化和自治领地位的提高。法国经济的恢复、多党制下的政局变化和谋求国家安全的措施。德国十一月革命与魏玛共和国的政局特点、经济的复兴和大国地位的恢复。法西斯运动在意大利的兴起与法西斯政权的建立。美国经济繁荣的原因及其隐患、政治保守局面的产生。日本经济的萧条、政党政治的出现、企图侵略中国的外交方针。

第一节战胜国英、法的困境

一、盛极而衰的英国

(一)持续萧条的经济

(二)第一届工党政府

(三)1926年大罢工

(四)爱尔兰自治和英国自治领地位的提高

二、政府频繁更替与极力谋求安全的法国

(一)经济的恢复

(二)多党制下的政局变化

(三)寻求安全

第二节从十一月革命到魏玛共和国的德国一、十一月革命和德意志帝国的崩溃

(一)革命前夕德国的经济政治状况

(二)十一月革命的爆发和帝国的崩溃

二、魏玛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政局变化和经济恢复

(一)魏玛共和国的建立

(二)魏玛共和国政局的动荡

(三)经济的复兴

(四)重新恢复国际大国地位

第三节首先建立法西斯政权的意大利一、法西斯运动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落后与国力的虚弱

(二)一战导致经济政治危机的加剧

(三)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导致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四)政府与人民以及社会之间的对立

二、法西斯党的建立及其夺权斗争

(一)墨索里尼的早期生平

(二)法西斯运动的第一阶段:寻求中下层群众的支持(三)法西斯运动的第二阶段:争取统治阶级的支持

(四)法西斯运动的第三阶段:夺取全国政权

三、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第四节美国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保守一、经济繁荣及其隐患

(一)柯立芝繁荣

(二)经济繁荣背后的隐患

二、“无为而治”的企业家政府

(一)哈定政府

(二)柯立芝政府

(三)胡佛政府

第五节日本的政党政治与协调外交

一、经济危机与持续萧条

(一)从战争时期的繁荣到战后的持续萧条

(二)日本经济衰退和萧条的原因

二、政党内阁时期及其外交政策

(一)第一个政党内阁——原敬内阁

(二)政党内阁时期

三、协调外交

四、田中内阁与东方会议

第五章首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试验的苏联(6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20世纪20至30年代苏联为建设社会主义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主要内容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国民经济的恢复,苏联的成立,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制订和实施,党内斗争,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开展及其评价五年计划的制订、实施、特点、成就与弊端,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特点与评价,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与大清洗运动。

第一节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一、内战结束后的形势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

四、列宁晚年对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关注和设想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制订和确立

(一)党内的第一次斗争:托洛茨基与斯大林等人的斗争(二)“新反对派”与斯大林之争: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三)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纲领的阐述

(四)党内的第三次斗争:托季联盟的形成及其失败

(五)五年计划的制订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一)农业和农村政策的摇摆与粮食收购危机的发生

(二)粮食收购危机与非常措施的实行

(三)党内的第四次斗争:布哈林与斯大林的争论

(四)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展开

三、五年计划的实施

(一)五年计划的实施及其特征

(二)五年计划的成就

(三)五年计划的严重缺陷

第三节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苏联的对外政策一、1936年宪法的制定和高度集中体制的确立

(一)1936年宪法

(二)斯大林模式及其特点

二、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和大清洗运动

(一)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二)大清洗运动的全面开展

第六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三洲的民族民主运动(6

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在了解和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基本概况的基础上,着重认识和分析亚洲和非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史实。重点把握的内容有:这一时期民族民主运动的原因和特点;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及这一运动的指导思想——甘地主义;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与世俗化改革以及革命与改革的指导思想——凯末尔主义;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第一节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民族民主运动概况

一、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

二、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第二节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一)社会背景

(二)甘地和甘地主义

(三)非暴力抵抗运动的预演

(四)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二、群众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

(一)世界经济危机与印度社会矛盾

(二)群众性文明不服从运动

第三节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和世俗化改革

一、凯末尔革命

(一)凯末尔和凯末尔主义

(二)土耳其民族革命战争

二、世俗化改革

(一)政治改革

(二)法制改革

(三)教育改革

(四)文化改革

(五)社会生活与习俗改革

(六)经济改革

第四节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一、1919年3月爱国运动

(一)英国在埃及的殖民保护制度

(二)柴鲁尔和华夫脱党

(三)埃及1913年三月起义

二、埃及的初步独立和1929年宪法

(一)英国被迫承认埃及独立

(二)1923年宪法

(三)华夫脱运动的结局和历史意义

第七章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6

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及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这次危机所做出的不同反应。重点掌握的内容有: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表现、特点和后果;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主要内容与影响;

这次经济危机对德国纳粹运动发展和希特勒上台执政的影响、法西斯专政在德国的建立;经济危机影响下日本政局的变化和军部势力的膨胀、法西斯政权在日本的确立。

第一节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危机的爆发、主要表现和特点

二、危机爆发的原因

三、危机的后果

第二节罗斯福新政

一、危机的突发及其对美国社会的冲击

二、罗斯福新政

(一)罗斯福生平介绍

(二)新政的主要内容

三、对新政的简要评价

第三节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经济危机与纳粹运动的迅速发展

(一)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打击

(二)纳粹运动的迅速发展

二、共和国危机与希特勒上台

(一)共和国危机与希特勒上台

(二)希特勒上台执政的原因

三、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与扩军备战

(一)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二)法西斯独裁统治

第四节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经济危机下的日本内外矛盾

(一)世界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

(二)军费膨胀与“军财抱合”

(三)高桥财政与倾销政策

(四)“协调外交”的破产

二、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化

(一)北一辉的《日本改造法案大纲》

(二)法西斯势力的形成

(三)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活跃与侵华战争的开始

(四)法西斯势力掀起一系列暴乱与政党政治时期的结束

(五)法西斯政权的初步确立

第八章法西斯国家走向战争与世界各大国的反应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讲述并要求学生了解、掌握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逐步走向大战的历程以及世界各大国对这一历程所做出的反应。重点掌握的内容有: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英国、法国、美国和国际联盟采取的纵容政策;1936年德国、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和英国、法国采取的所谓“不干涉”政策;1938年德国武装吞并奥地利和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期间,英国、法国采取的绥靖政策以及这种政策的典型表现——慕尼黑协定;1939年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第一节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一、意大利的战前准备和英法的纵容

(一)意大利的扩张计划

(二)英、法两国的纵容

二、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

(一)战争的爆发

(二)国联对意大利的制裁

(三)美国的中立法

(四)霍尔—赖伐尔协定

(五)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

(六)英法绥靖意大利的后果

第二节西班牙内战和德意的武装干涉以及英法的“不干涉”政策一、西班牙内战的爆发

(一)西班牙共和国的建立

(二)人民阵线政府的成立

(三)武装叛乱的开始

二、德国和意大利的武装干涉

三、英、法的“不干涉”政策及其实质和原因

四、苏联和国际纵队对共和国的支持

五、西班牙共和国的灭亡

第三节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慕尼黑协定

一、德国吞并奥地利

(一)1934年德国第一次夺取奥地利的失败

(二)1936年的德奥协定

(三)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最后决策

(四)意大利放弃奥地利

(五)英、法的绥靖政策

(六)德国武装吞并奥地利

二、慕尼黑协定

(一)苏台德问题与五月危机

(二)伯希特斯加登和哥德斯堡会谈

(三)慕尼黑协定及其严重后果

第四节大战的迫近

一、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二、波兰危机与英国对波兰的保证

三、英、法、苏三国谈判

四、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一)条约签订的背景

(二)条约的签订及其内容

(三)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

第九章第二次世界大战(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讲述并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历程,包括大战的全面开始、战争的扩大、大战的转折以及大战的结束。学生应着重掌握以下内容:德国入侵波兰与波兰的迅速败亡原因,苏联建立“东方战线”,法国败亡的原因与教训,不列颠之战,德国发动侵苏战争与苏联在战争初期损失惨重的原因,莫斯科保卫战,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性的战役,非洲战场状况,开罗会议与德黑兰会议,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德国投降,波茨坦会议,美国投掷原子弹,日本的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第一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开始

一、德国入侵波兰

二、苏联建立“东方战线”

三、西线战争和法国的崩溃

(一)“奇怪的战争”及其实质

(二)德国入侵丹麦、挪威

(三)从“黄色方案”到曼斯坦因计划

(四)英法两国的战略失误

(五)德国发动西线进攻与荷、比、卢亡国

(六)敦刻尔克大撤退

(七)法国的败降及其原因分析

四、不列颠之战

(一)法国败降后英国的处境

(二)不列颠之战

五、德意日军事同盟的建立和德国入侵巴尔干和北非

(一)德意日军事同盟的建立

(二)德国入侵巴尔干

(三)德意入侵东北非

第二节战争的扩大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一、德国发动侵苏战争

(一)德国对侵苏战争的准备

(二)苏联的临战准备及其失误

(三)苏德战争的爆发

二、莫斯科保卫战

三、日本南进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一) 日本南进战略的确立与准备

(二)珍珠港事件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第三节战争的根本转折一、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

(一)斯大林格勒战役

(二)库尔斯克战役

二、盟军在北非的胜利和意大利投降

(一)阿拉曼战役

(二)美英盟军在西北非登陆和北非战场的胜利

(三)意大利投降

三、太平洋战局的变化

(一)1942年的美日战略

(二)珊瑚海海战

(三)中途岛海战

(四)瓜岛之战

四、开罗会议与德黑兰会议

第四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一、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一)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二)美英拖延开辟第二战场及其原因

(三)第二战场的开辟

二、苏军解放沦陷国土

三、雅尔塔会议

四、攻克柏林和德国投降

五、波茨坦会议和《波茨坦公告》

六、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最后攻势

七、美国投掷原子弹、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和日本投降

(一)美国投掷原子弹

(二)苏联对日作战

(三)日本投降

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影响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述法、课堂讨论法,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电子教案。

五、课程考核

平时布置作业,举行课堂讨论,期末举行考试。

六、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参考书:[1]潘润涵、林承节.世界近代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莫瓦特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2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87年.

[3]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

院出版社,1992年.

[4]布莱克等.二十世纪欧洲史: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5]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

[6]徐天新等.世界通史·现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7]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

[8]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9]朱贵生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10]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

[11]甘地.甘地自传.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5年.

[12]托洛茨基:斯大林评传.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

[13]胡其鼎.希特勒.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14]邓蜀生.罗斯福.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15]朱庭光主编.法西斯新论.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年.

[16] 朱庭光主编.法西斯体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7] 林承节.印度近现代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18]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

七、其他

本课程上接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下连世界通史当代部分,因此属于世界通史的断代部分。

园林制图课程教学大纲

楚雄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葡萄酒专业《园林工程制图》(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32206004 课程中文名称:园林工程制图 课程英文名称:Landscape drawing 课程性质:限选、考查 使用专业:葡萄酒专业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总学时:36+18 总学分:3 预修课程:生物化学、基础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原理、发酵工程 课程简介:《园林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学生学习这门课主要是通过听课及反复的作业练习,逐步掌握园林制图和识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能力训练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绘图及识图能力,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建议:《园林制图》,全国高职高专园林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黄河水利出版社。 参考书: 1、《园林制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园林制图》,王浩正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 3、《风景园林设计》,王晓俊,江苏科技出版社 4、《建筑制图与识图》,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 课程的基本特性 本课程是葡萄酒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课程的教学目的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园林制图技术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2、牢固掌握园林制图的基本概念,掌握三面正投影规律、学会绘制一些基础图形,掌握园林制图的基本方法;

课程的总体教学要求: 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会利用园林绘图方法绘制园林图纸,能够初步识读工程图。 三、章节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园林制图基础知识 1. 教学内容 绘图工具及其使用;基本制图标准;绘图步骤和方法。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常用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基本制图标准。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常用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基本制图标准。 难点:基本制图标准的掌握。 第二章投影原理 1. 教学内容 投影基本知识、三面投影及其对应关系。 2.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理解投影的概念,掌握投影的分类和特点;理解三面投影体系的建立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清楚投影概念、分类,熟练掌握正投影的基本几何特性。 难点:掌握三面投影图的内在对应关系。 第三章点、线、面的投影 1. 教学内容 点、直线、平面正投形的基本规律。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点、直线、平面的三面正投影特性,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 3.重点与难点 重点:准确的判断点、直线、平面的相对位置。 难点:培养学生应用各种位置直线、平面的投影特性来正确进行绘图和识图的能力。 第四章曲线和工程曲面 1. 教学内容 曲线的形成、分类、投影特性;各种曲面投影的画法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曲线及工程曲面的形成及其投影的画法。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曲线、曲面的形成和分类 难点:柱面、锥面、柱状面、锥状面、单叶回转双曲面、双曲抛物面、正螺旋面的投影作图方法。

UbuntuLinux操作系统第2版(微课版)—教学大纲

《Ubuntu Linux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学分: 4 学时:48 适用专业: 高职高专类计算机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课程安排在第学期。 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管理、软件使用和编程环境部署。本课程将紧密结合实际,以首选的Linux桌面系统Ubuntu 为例讲解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为学生今后进行系统管理运维、软件开发和部署奠定基础。整个课程按照从基础到应用,从基本功能到高级功能的逻辑进行讲授,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掌握相关的技术操作技能。 前导课程: 《计算机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 后续课程: 《Linux应用开发》 二、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上,要求学生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配置管理、桌面应用、编程和软件开发环境。 技能上,要求学生能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方法和使用技能,涵盖系统安装和基本使用、图形界面与命令行、用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桌面应用、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Android应用开发、LAMP 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部署,以及Ubuntu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培养的IEET核心能力: ?具备系统管理方向的系统工程师的工程能力:掌握Linux配置管理和运维,包括用 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具备应用开发工程师的开发环境部署能力,包括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 Android应用开发、LAMP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的部署和流程。 ?基本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接受企业 的文化;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等基本能力;具有基本的英语文档阅读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理解Ubuntu Linux的相关英文资料。

《道路勘测设计-》教学大纲新

道路勘测设计》教学大纲 1 课程的基本描述 课程名称:道路勘测设计Survey and Geometric Design of Road 课程编号:1502E63W 课程性质:专业方向课适用专业:土木工程 教材选用:杨少伟等编著《道路勘测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总学时:52 学时理论学时:52 学时 实验学时:0 学时课程设计:有 学分: 3 学分开课学期:第七学期 前导课程:工程制图工程测量桥涵水文土木工程概论 后续课程:

2教学定位 2.1能力培养目标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设计课程教学,紧跟科技发展步伐、突出工程应用能力培 养,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与CAD技术实施人才培养。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以课内计算能力训练、课外独立设置的课程设计的从单项到综合的工程训练环节,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 实践应用有机地配合,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 学生了解汽车行驶理论,较全面地掌握道路路线设计的基本理论、标准,以及实用方法和技 能,掌握不同地形条件下路线布设要点,结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掌握各种等级道路平面、 纵断面、横断面的基本设计方法和步骤,使学生能独立完成道路勘测设计工作,具备从事道 路路线勘察设计的能力,为今后从事该方向的工作打下基础。 2.2课程的主要特点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集勘测技术、测量技术、设计和计算技术的综合应用于一体,实 践性强,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使学生 系统的了解掌握道路勘测与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2.3教学定位 《道路勘测设计》是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公路工程)、交通工程及公路工程管理专 业的主干专业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公路基本建设程序,掌握路线平、纵、横设计的基本理论、实用方法和技能,掌握国家现行的有关道路设计的标准,结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独立完成各种等级道路的线形设计。 3知识点与学时分配 3.1绪论

世界民族概论教学大纲

《世界民族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英文):世界民族概论/Introduction to World Ethnic Groups 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3、周学时/学分:3/3 4、授课对象:民族学专业 5、使用教材:李毅夫、赵锦元.《世界民族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 二、课程简介 在当今世界上,民族问题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一个复杂问题,不同国家都有自己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政策和实践。因此,了解和认识国外民族情况、民族问题、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分析研究国外民族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是民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世界民族概论》做为民族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讲授内容为:从全球范围的角度分析当前世界民族的基本情况,其中包括世界各民族的人口数字、地理分布、经济类型、文化交流、人种构成、语言系属、宗教信仰,然后分洲详细讲述各大洲民族发展的具体形式、民族分布特点、主要的民族以及民族关系格局、民族问题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和有关国家处理这些问题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下列基础知识:世界各国民族的分布、人口、人种、宗教、语言、宗教、历史发展等基本情况;了解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关系格局及其发展规律;了解其他国家处理民族冲突和民族矛盾的政策、理论和措施;掌握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理论和原则。同时,课程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课堂理论知识对现实中某一民族文化现象进行具体分析,同时具备理论素质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进度表 章次题目教学时数 第一章世界民族的人口与分布 1.5学时 第二章世界民族的人种构成 1.5学时 第三章世界民族的语言文字 1.5学时 第四章世界民族的宗教信仰 1.5学时 第五章亚洲民族概说9学时 第六章非洲民族概说9学时 第七章欧洲民族概说6学时 第八章美洲民族概说6学时 第九章大洋洲民族概说6学时 第十章当代世界民族问题9学时 总计51学时 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 1、考核方式:闭卷考 2、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分别为10%、20%、70%(平时成绩由作业成绩、课堂讨论成绩、小测验成绩等构成) 六、内容提要 第一章世界民族的人口与分布(教学时数1.5)教学目的:通过对“民族”定义的辨析,对世界民族人口状况、地理分布和经济类型的介绍,让学生充分了解汉语中“民族”一词多义性,掌握本课程中的核心概念“民族”,初步认识世界民族分布的格局,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世界民族人口状况、世界民族的地理分布和经济类型 教学难点:世界民族人口变化趋势

水工建筑物教学大纲

《水工建筑物》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水工建筑物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常见水工建筑物的型式及设计基本理论和方法,各种常见水工建筑物在各种水利枢纽中的布置原则,以及运行管理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基层水利单位的工程实际问题,配合其它有关课程的学习,为今后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运行、管理和维修等工作打下基础。 二、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数学、工程力学、工程制图、水力学、工程地质与土力学、建筑材料、水资源管理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基本知识。 本课的后续课程:水利工程施工、水利工程管理等。 三、课程的特点 本门课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的综合性专业课,涉及的知识面广。在学习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基础理论,通过课程实训等环节,锻炼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工建筑物种类繁多,型式多种多样,在学习过程中,只能重点学习几种典型建筑物,了解其一般规律。 四、教学总体要求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学生学完本课以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对重力坝、拱坝、土石坝、水闸及河岸泄水建筑物(其中包括溢洪道和泄水隧洞)的工作原理及工作条件,有较深的理解;对其它水工建筑物的基本型式和工作原理有一般的了解。 2、懂得从安全、经济、适用的原则出发,根据任务和具体条件选择水工建筑物的型式、确定其基本尺寸,初步掌握其设计方法和步骤。 3、能根据水工建筑物的工作原理和特点,设计其主要细部构造。 4、了解水利枢纽中各种水工建筑物的布置原则,以及具体的地形、地质、水文、施工、运用等条件对水工建筑物的影响。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计算机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大纲 (参考学时:约48学时) 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意义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课。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说明,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主要依靠器件的变革和系统结构的改进。今天,在器件潜力几乎达到极限的情况下,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改进尤为重要。 本课程是从外部来研究计算机系统, 即使用者所看到的物理计算机的抽象;编写出能够在机器上正确运行的程序所必须了解到的计算机的属性;软硬件功能分配及分界面的确定。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学生熟悉现代计算机系统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应用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系统结构的分析能力,掌握系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即如何最合理地利用新器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设计并构成综合性能指标最佳的计算机系统。 本课程为计算机专业(本科)高年级课程,需要综合几乎所有计算机专业基础和相关的前继专业课程知识。主要有: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课程。本课程的新内容为超标量处理机、超流水线处理机、向量处理机、并行处理机、线程级并行、多核处理器、多处理器系统及其并行计算等。 1.教学内容 本课程知识结构图如图1所示。

第一部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础 1.教学内容 2.计算机的发展及其分类; 3.计算机系统多级层次结构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 4.计算机系统设计的评价标准和定量原理; 5.软件、器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 6.计算机系统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内容: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计算机系统结构定义,计算机组成定义,计算 机实现定义,系统结构、组成与实现的三者关系,透明性,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原理),MIPS定义,MFLOPS 定义。 2.掌握内容: 弗林分类法,冯·诺依曼计算机特征,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演变,软件、器 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模拟与仿真。 3.了解内容: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发展,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系统设计的主要方法。 3.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实现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2.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 原理); 3.系统结构的评价标准; 4.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分类。 难点: 1.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 第二部分计算机指令系统 1. 教学内容 1.数据类型; 2.寻址技术; 3.指令系统的设计; 4.指令系统的改进。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内容:数据表示和数据结构,自定义数据表示,大端存储和小端存储,寻址 方式,指令格式的优化(Huffman编码法、扩展编码法),RISC的定义与特点,减少指令平均执行周期数方法。

道路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大纲

《道路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大纲 一、管理信息 课程名称:《道路工程制图与识图》制定时间:2016.11.06 课程代码:所属系部: 制定人:批准人: 二、基本信息 学分:课程类型:专业技术基础课 学时:64 先修课:无 授课对象:初中起点中职学生后续课:《建筑CAD》 三、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道路工程技术、造价、管理专业专门人才所必须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绘制、阅读公路运输类专业图纸,掌握投影理论与表达方法,为以后的学科做好准备。 ①能够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具有较熟练的绘图技能。 ②能够掌握建筑制图标准,正确绘制建筑工程图样。 ③能够运用投影理论,进行点、直线、平面的投影。 ④能够运用正投影原理,绘制平面体及曲面体的三面正投影,正确对形体进行表达。 ⑤能够绘制轴测投影。 ⑥能够熟悉组合体视图及工程形体的表达方法。

⑦能够熟练识读道路施工图。 ⑧能够运用道路施工图的知识绘制施工图。 (2)知识目标 ①熟悉国家建筑制图标准的有关规定。 ②掌握投影的基本理论,熟练绘制形体三视图。 ③了解制图原理,熟悉对形体的表达方法。 ④掌握道路工程构造原理和主要构造方法。 ⑤了解道路工程施工图规范,掌握道路工程施工图的读图方法与内容。 ⑥掌握道路工程施工图绘制方法与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具有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产品质量等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 ②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2.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包括工程制图与工程图识读两个模块,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分为六个项目(制图基础、投影知识、形体视图、轴测投影、工程形体表达、道路工程图的识图与制图)。 本课程必修64学时,其中讲授44学时,实训20学时。教学4学时/周,共16周。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GDOU-B-11-213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操作系统的原理,使学生不仅能够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而且可以学到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主要内容 包括:操作系统的概论;操作系统的作业管理;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原理; 操作系统的进程概念、进程调度和控制、进程互斥和同步等;操作系统的各 种存储管理方式以及存储保护和共享;操作系统的设备管理一般原理。其次 在实验环节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 操作系统等。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计算机学科的软件工程专业中是一门专业方向课,也可以面向计算机类的其它专业。其任务是讲授操作系统的原理,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以级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同时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从操作系统内部获知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操作系统几大管理模块的分工和管理思想,学习设计系统软件的思想方法,通过实验环节掌握操作系统实例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等。 三、面向专业: 软件工程、计算机类 四、先修课程: 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等为先修课程,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掌握先修课程的知识,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能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结构等课程的知识融入到本课程之中。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论(2学时) 第一节:操作系统的地位及作用 操作系统的地位(A);操作系统的作用(A)。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功能 单道系统与多道系统(B);操作系统的功能(A)。 第三节:操作系统的分类 批处理操作系统(B);分时操作系统(B);实时操作系统(B)。 第二章:作业管理(2学时) 第一节:作业的组织 作业与作业步(B);作业的分类(B);作业的状态(B);作业控制块(B)。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用户接口 程序级接口(A);作业控制级接口(A)。 第三节:作业调度 作业调度程序的功能(B);作业调度策略(B);作业调度算法(B)。 第四节:作业控制 脱机控制方式(A);联机控制方式(A)。 第三章:文件管理(8学时) 第一节:文件与文件系统(1学时) 文件(B);文件的种类(B);文件系统及其功能(A)。 第二节:文件的组织结构(1学时) 文件的逻辑结构(A);文件的物理结构(A)。 第三节:文件目录结构(1学时) 文件说明(B);文件目录的结构(A);当前目录和目录文件(B)。 第四节:文件存取与操作(1学时) 文件的存取方法(A);文件存储设备(C);活动文件(B);文件操作(A)。 第五节: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2学时) 空闲块表(A);空闲区表(A);空闲块链(A);位示图(A)。 第六节:文件的共享和保护(2学时)

(完整版)《道路勘测设计》教学大纲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0011114 课程类型:道桥方向专业课 课程名称:道路勘测设计学分: 2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道路勘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桥梁方向的专业课,是一门研究道路路线设计的基本理论、标准,以及实用方法和技能、道路选线要点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路线设计理论与方法,平、纵、横设计与计算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 掌握路线设计理论与方法。 2. 掌握平、纵、横设计与计算能力。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道路勘测设计》以土木工程测量为基础,是一门道桥方向专业课,与《交通工程学》、《路基路面工程》等课程相配合,为毕业后从事道路方向有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学时分配 本课程学分为2学分,建议开设32学时。 五、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道路勘测设计》,杨少伟编,人民交通出版社,第三版。 主要参考书: 1.《道路路线设计》,张廷楷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2.《城市道路设计》,周荣沾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第一版。 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交通部行业标准,人民交通出版社,第一版。 4.《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建设部行业标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结合工程实例讲解。 七、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 采用闭卷考试,综合评定成绩,其中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10%,作业成绩占30%。 第二部分理论课程内容大纲(含随堂讨论、习题课等) 本课程内容建议开设32学时。 第一章绪论(2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道路运输的特点与组成;熟悉我国道路现状和发展规划;掌握道路分级与技术标准,道路勘测设计的阶段和任务,设计依据与程序。 二、教学内容 1.道路运输的特点与作用(交通运输系统的组成;道路运输的特点;基本组成;作用)。 2.道路的分类、公路与城市道路的分类与技术分级(道路的分类分级;技术标准)。 3.公路勘测设计程序。 4.道路勘测设计依据。 第二章汽车行驶理论(4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汽车的动力、行驶阻力及汽车行驶条件;汽车的动力特性;汽车的行驶稳定性;了解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二、教学内容 1.汽车的驱动力及行驶阻力(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汽车的运动方程式与行驶条件)。 2.汽车的动力特性及加、减速性能(汽车的动力因素;汽车的行驶状态;汽车的爬坡能力;汽车的加减速性能)。 3.汽车的行驶稳定(纵向稳定性;横向稳定性)。 第三章平面设计(5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道路平面的基本线形概念;掌握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的设计方法;掌握平面线形设计;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教学大纲

2010年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附件一:教学安排 课程性质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考试学期学分学时上机时数实验时数A1 002016 形势与政策(1) 1 0.5 1 0 0 A1 031106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上) 1 2 2 0 0 A1 07037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 2 2 0 0 A1 100100 大学计算机基础 1 1.5 1 17 0 A1 112001 大学英语(A)1 1 4 4 0 0 A1 112144 大学英语(三级) 1 4 4 0 0 A1 112145 大学英语(四级) 1 4 4 0 0 A1 122004 高等数学(B)上 1 5 5 0 0 A1 123001 普通化学 1 3 3 0 0 A1 123002 普化实验 1 0.5 1 0 0 A1 320001 体育(1) 1 1 2 0 0 B1 030190 土木工程概论(E) 1 1 1 0 0 B1 080075 土木工程材料 1 2 2 0 17 A1 002017 形势与政策(2) 2 0.5 1 0 0 A1 031107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下) 2 2 2 0 0 A1 070374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2 3 2 0 0 A1 112002 大学英语(A)2 2 4 4 0 0 A1 112145 大学英语(四级) 2 4 4 0 0 A1 112146 大学英语(五级) 2 4 4 0 0 A1 122005 高等数学(B)下 2 5 5 0 0 A1 124003 普通物理(B)上 2 3 3 0 0 A1 124006 物理实验(上) 2 1 2 0 0 A1 320002 体育(2) 2 1 2 0 0 A1 360011 军事理论 2 1 1 0 0 B1 125111 工程力学I 2 4 4 0 8 A1 002018 形势与政策(3) 3 0.5 1 0 0 A1 030132 C++语言 3 2.5 2 17 0 A1 07037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3 2 0 0 A1 100116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3 2.5 2 34 0 A1 110178 大学英语(A)3 3 2 2 0 0 A1 110179 中级口语 3 2 2 0 0 A1 110180 英语报刊选读 3 2 2 0 0 A1 110181 商务英语 3 2 2 0 0 A1 110182 综合翻译 3 2 2 0 0 A1 110183 实用写作 3 2 2 0 0 A1 122010 线性代数B 3 3 3 0 0 A1 124004 普通物理(B)下 3 3 3 0 0 A1 124007 物理实验(下) 3 0.5 1 0 0 A1 320003 体育(3) 3 1 2 0 0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操作系统》总学时与学分:72学时 4学分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操作系统原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涉及考研等进一步进修的重要课程,是计算机 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操作 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和一般的管理方法,从而为学生以后的 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学时安排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章 节 内 容学 时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5第二章 进程管理12第三章 处理机调度与死锁12第四章 存储管理12第五章 设备管理10第六章 文件管理8第七章 操作系统接口4第八章 网络操作系统3第九章 系统安全性3第十章 UNIX 操作系统3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概念,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发展过 程,知道操作系统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计算机系统的首次扩充,是 现代计算机系统必须配置的软件。 基本要求:掌握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发展过程、基本特征及主要功能;了解操作 系统的结构设计 本章重点:操作系统的概念、作用,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以及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本章难点:操作系统基本特征的理解,操作系统主要功能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电气课件中调试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

道路工程-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道路工程》课程实训教学大纲 学分:3 学时(周数):46 适用专业:市政工程专业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道路工程实训课程是市政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实践课程。 2.; 3.课程作用 通过学习道路工程,使学生了解公路与城市道路的分级与技术标准;路线总体设计与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及道路交叉设计;路基和路面的设计与施工;桥涵和隧道的基本组成。 学习道路工程,力求将道路工程的基本概念、道路的路线、路基、路面和桥隧的设计与施工等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学生对道路工程各个方面知识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具备从事道路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初步能力。 4.课程任务 (1)掌握公路与城市道路的分级与技术标准;路线总体设计与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及道路交叉设计;路基和路面的设计与施工;桥涵和隧道的基本组成。 (2)熟悉及掌握道路工程的基本概念、道路的路线、路基、路面和桥隧的设计与施工等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学生对道路工程各个方面知识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具备从事道路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初步能力。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 一方面是为了验证和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是熟悉建筑设计的一般过程、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以及建筑构造的基本原则,使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课程设计思路 三、课程目标

(一)职业能力目标: 1.了解道路的发展史。 2.掌握道路的等级及分类。 3.掌握如何对道路工程中排水的处理。 4.了解未来道路的发展方向以及对未来道路的新展望 " (二)知识巩固目标: 5.掌握道路路基路面工程的特点。 6.掌握道路设计及排水设计知识。 (三)职业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严谨的工作态度。 2.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 1.; 2.内容选取 节选道路工程中的路基及路面工程为实训重点内容 3.内容组织 通过多个方面掌握道路工程:路线总体设计与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及道路交叉设计; 路基和路面的设计与施工;桥涵和隧道的基本组成等等。 4.项目设计 以在建的道路工程项目为载体全面了解道路工程知识及其重要性。 5.实训安排

世界民族音乐概论论文

聆听世界民族音乐有感 出于对音乐的喜欢,我在本学期选择了世界民族音乐文化,每个星期我都带着憧憬期待晚上世界民族音乐概论的到来。而不知不觉世界民族音乐概论课已经到了尾声。在杨老师一个学期的全心授课下,我学会了很多音乐知识。在没上这门课程之前,我只是听一些流行歌曲,对民族音乐认知,也仅限于中国传统的民乐,并没怎么了解。当我真正接触到这门课程是,我觉得自己的音乐世界真的太渺小了。甚至可以说是肤浅。在课上我知道了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区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民族音乐。而我所理解的民族音乐不过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上这门课,可以说是一种享受整个课堂气氛让人感觉很轻松,也很舒服。你要做的就是跟着老师的步伐,去享受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民族音乐。在一片欢快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了解世界民族音乐。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和各宗文化的综合,同时也需要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不断创新和改善后形成的。音乐文化包涵了多种文化,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不同的民族,因为历史的不同,生活习惯的不同,语言文字的不同,其产生的民族音乐自然而然的就是有很大的差别。而我觉得差别只是单纯的表现在形式的不同,其根本上还是一样的,都是对自己民族精神或者是信念的一种表达,又或者是对人们情感的一种表达。总之,音乐的根本就是情感的表达,这种情感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整个民族的,亦或是关于爱国的,关于爱情的等等。 说到世界民族音乐就不得不谈到世界民族的乐器。不同的民族,各式各样的乐器,在这堂课上,我算是长眼界了。有爱尔兰的风笛和竖笛,有蒙古的马头琴,有我国的古筝,琵琶.......真是数不胜数。而我最喜欢的就是非洲手鼓,它不仅是个非常好听的乐器,而且是个非常有激情的鼓.当你熟练打出一小段一小段时,你会发现你的鼓在深情的说话.当你和朋友们共同演奏同一个速度节奏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融入了其中,在和你的朋友们没有语言的沟通交流.这些感觉真的都是妙不可言. 民族音乐文化总是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而每一种文化代表的一种民族意志,那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去感知民族音乐背后的文化,体会民族音乐的伟大魅力。让民族音乐来净化并升华我们的灵魂吧!

环保设备》课程教学大纲

《水处理设备设计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3033302 课程中文名称:水处理设备设计与应用 课程英文名称:Design&applictionforequipmentofwatertreatment 课程类别:专业课 总学时:76 实验学时:10 总学分:5 适用专业:环保设备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本课程是环保设备专业(专科)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 1.使学生了解水污染控制的环保设备在环境保护领域科研、设计、运行、管理等环节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提高学生对当前环保产业发展的适应能力。 2.使学生建立水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的宏观概念,掌握水污染防治方面环保设备的原理与设计、运行与管理等基本知识。 3.使学生对国内外先进的水污染治理的环保工艺及其设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了解适合我国国情的常用工艺设备及其发展方向。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环水污染控制环保设备在环境保护科研、设计、运行、管理等环节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2.掌握水污染防治方面环保设备的原理与设计、运行与管理等知识。

3.对国内外先进的水污染控制环保设备有大致了解,激发在此领域中继续学习和研究的愿望;能够设计一些典型的水污染控制环保过程设备。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先修课程为先修课程:《工程制图》、《环境工程学》、《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等。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安排 (一)第一章物理法污水处理设备 教学内容:预处理设备(包括格栅、沉砂池、调节池)、沉淀池(平流式深沉池、竖流式沉淀池、辐流式沉淀池、斜板沉淀池)、气浮装置、过滤装置、离心设备、磁分离设备等。 基本要求:掌握预处理设备中的格栅、沉砂池、调节池的设计计算方法;熟悉沉淀池的类型,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沉淀池,并进行沉淀池的设计计算;了解常见的气浮的方法,熟悉气浮法的基本原理,熟悉常用的气浮装置;了解常用的过滤装置、离心设备和磁分离设备,了解这些设备的基本构造和处理对象。 重点:预处理设备、沉淀池的类型,能进行相关的设计计算 难点:预处理设备、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学时:12h (二)第二章化学法污水处理设备 教学内容:混凝设备、电解槽、氯氧化设备、臭氧氧化设备 基本要求:掌握混凝处理系统的基本组成,设备运行的特点,能进行混凝设备的初步设计;了解电解槽的种类和处理对象;熟悉氯氧化设备的特点;对臭氧氧化设备做初步的了解,分析氯氧设备和臭氧氧化的优点和缺点。 重点:混凝处理系统、氯氧化设备的特点 难点:混凝处理系统的设计计算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2014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大纲 一、设计目的和要求 目的:本课程设计是为配合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操作系统》而开设的,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实现。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使学生能将操作系统的概念具体化,并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操作系统,以巩固和补充操作系统的原理教学,提高学生解决操作系统设计及实现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要求: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要求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培养学生在模拟条件下与实际环境中实现功能模块和系统的能力: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实现,具体包括:基于线程的多任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个简单文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培养学生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合理分析试验结果的能力: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实验设计、程序调试、错误分析,从而熟悉实验设计方法及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学生需根据设计项目的功能要求及操作系统原理的相关理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需考虑项目实现的软硬件环境,设计相关数据结构及算法,在实现过程中发现解决方案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改进。 (4)培养学生分析并清楚阐述设计合理性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项目上机验收和实验报告中分析阐述设计思路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5)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课程设计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的分工及合作。 二、设计学时和学分 学时:32 ;学分:1 三、设计的主要内容 以下三个题目中:1、2中选做一题,第3题必做。 1、基于线程的多任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线程的创建、撤消和CPU切换。 掌握线程的定义和特征,线程的基本状态,线程的私有堆栈,线程控制块TCB,理解线程与进程的区别,实现线程的创建、撤消和CPU切换。 (2)时间片轮转调度 理解各种调度算法、调度的原因,完成时钟中断的截取,具体实现调度程序。 (3)最高优先权优先调度 理解优先权的概念,并实现最高优先权优先调度策略。 (4)利用记录型信号量实现线程的同步

水利工程制图教学大纲

《水利工程制图》教学大纲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水利工程制图》是水利水电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为学生的绘图和读图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在后继课程、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继续培养和提高。使学生能获得在工程识图方面的工程师初步训练。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1)学习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学习贯彻制图国家标准及有关规定。 (3)培养绘制和阅读本专业工程图样的能力。 (4)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初步能力。 (5)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宜安排在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学习内容包括制图的基本知识、画法几何、投影图、专业制图四部分。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 (1)通过学习制图的基本和技能训练,了解并贯彻国家标准规定的制图基本规格,学会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的方法,基本掌握,绘图的基本技能。 (2)画法几何是制图的理论基础,通过画法几何的学习,学会正投影法表达空间几何形体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投影制图是画法几何的投影理论和制图标准所规定的图样规定画法绘制的,通过投影制图的学习,应了解和掌握国家标准中有关符号、图样画法、尺寸标注等规定,掌握物体的投影图画法、尺寸注法及读图方法,并初步掌握轴测投影图的画法。 (4)通过专业制图的学习,应掌握水利工程图的内容及图示特点,掌握专业制图的有关标准规定和表达方法,初步掌握绘制和阅读专业图样的读图方法,并能独立绘制和阅读水工建筑物的工程图样。 3、课程教学改革 本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应在理解几何形体及其相对位置的投影特性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应该把轴测投影作为一个教学重点并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从画立体图的过程中,加深对平面投影图之间投影规律及画图方法的理解,从而为阅读工程图样打下较好的读图基础,同时加强由给出的两投影图补绘第三面投影图的读图、作图训练,打破单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理论教学 第一章:制图的基本知识(6学时) 第一节:制图标准 第二节:制图工具及其使用 第三节:几何作图

《操作系统(英)》课程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英)》课程教学大纲 (Operating Systems)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1201313 学分:3学分 总学时:51学时(其中实验 9 学时) 适用对象: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等专业 先修课程: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语言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生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信息类各专业的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操作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系统的开发模式、开发方法和操作系统的分析、设计能力,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以后参与系统软件分析和开发奠定基础。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使用原版教材,采用双语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并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教学。 (三)教学安排 本课程的总学时为51学时,其中课堂讲授42学时,上机实践教学9学时。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5 hours, Lab 0 hour) Main Points: Short history, Operating System Concepts, Objectives, Functions, Multiprogramming, Real-Time System, Batch system, Time-sharing system, Distributed operating system, Network operating system. Chapter 2 Computer-System Structures ( 1.5 hours , Lab 0 hour)

《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教学大纲

《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教学大纲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课程按照中国民族音乐的体裁形式,以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中国民歌为主线,选用经典曲目和唱段进行讲析,介绍其历史源流、艺术风格,并教唱主要音乐片段。这门课程的主要特色:就是使学生在欣赏名曲的同时,教会学生演唱经典民歌。让学生从“学会演唱一首家

乡的歌”开始,来逐渐认识中国民族音乐,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以及丰富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积淀,从而更加热爱我们本民族的音乐艺术。课程教学所达到的要求: 1.使学生认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价值及社会意义。 2.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梗概。 3.使学生熟悉中国民族音乐主要类别、经典曲目及其艺术风格。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中国民族音乐源流及历史文化概述 本章教学目的: 1、通过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流程,加强对学习民族音乐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2、引导学生聆听、欣赏、感受民族音乐的基本特征,增进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和感情。 本章主要内容: 1、中国丰厚民族音乐文化积淀的的形成: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博大的文化背景;众多的民族和人口。 2、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 3、中国民族音乐的分类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 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种分类方法 本章参考文献: 1.江明惇.中国民族音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三版) 2.邓光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3.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3月 4.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10月本章思考题: 1.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特征? 2.中国民族音乐按体裁划分为几大类? 第一节中国民族音乐概述及发展简史 1、中国民族音乐概述: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宽广、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为世界留下来了丰富的民族音乐遗产。 2、民族音乐发展简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