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复习纲要(最全面最实用最详细)

资本论复习纲要(最全面最实用最详细)
资本论复习纲要(最全面最实用最详细)

资本论复习提纲

第一讲:绪论

一、马克思研究《资本论》的对象和目的

1、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马克思:“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1)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的三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资料)* 科技(高科技 n )

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制度 上层建筑——政治、法律等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2、研究目的:揭示现代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

马克思在序言中说:“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

揭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性,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二、《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

马克思说:“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离来理解。”

三、《资本论》的阶级性——代表广大工人阶级利益

恩格斯在谈《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的影响说:“《资本论》在大陆上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任何一个熟悉工人运动的人都不会否认:本书所作的结论日益成为伟大的工人阶级运动的基本原则。

第二讲:劳动价值论

复习思考题: 1、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3、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4、讨论:如何理解和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商品,在政治经济学中,抽象为一个使用价值集合与一个价值集合的统一体,形式表示为:

商品={使用价值,价值,……},这里的“使用价值”是指“使用价值集合”,“价值”指“价值集合”,非特别指出皆省略“集合”二字。因为联系的多样性,商品当然还有其它属性或者说属性集合,但是在政治经济学的讨论中,只有这两个属性才是有意义的,所以应该简化为商品={使用价值,价值}。

一、基本理论:

1、中心:价值本质和价值规律。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在分析商品、货币理论的过程中,创立了劳动价值理论,这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2、研究的对象——商品和货币。

对商品和货币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①商品和货币先于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关系包括: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他们的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形式

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起点;②只有从商品分析开始,剖析劳动产品如何取得商品形式,商品形式如何采取价值形式,价值形式又如何取得货币形式,才能进一步分析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

本篇科学地阐明了劳动价值理论,它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一)商品及商品的二因素

1、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表现在商品具有不同的理化特性,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

属性。

只要比例适当,一个使用价值和别个使用价值完全是一样的。

2、价值——是从商品交换出发的,说明决定这种交换背后的本质的东西。一定要准确理解“价值”本身含

义,不能把价值与使用价值、效用混淆起来。(价值----人类劳动)

“如果价值相等,一种商品和别种商品时一样好的。价值相等的东西,是没有差别或区别的。”

有使用价值之物,可以无价值。(即对人类有效用但非起源于劳动之物):空气、处女地、自然草地、野生林木

使用价值——有一定目的的——从质方面被考察(研究劳动“如何”“为何”)

价值——同质——从量的方面被考察(研究劳动“多少”“时间多长”)

3、价值量的分析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理论界有争论。

(使用价值的)价值量社会必要的劳动量生产所必要的劳动时间日、时(劳动力)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诸种商品,有相同的价值量。一商品的价值,对于他一商品生产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的比例。“当作价值来看,一切商品,都只是凝固的劳动时间的一定量。”

马克思:“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4、交换价值——两种商品交换时的比例关系。交换价值的决定:1)效用决定论2)供求决定论3)价值决定论诸商品的交换价值可以还原成一种共通物。

当作使用价值,各种商品时异质的;但当作交换价值,它们只是异量,不包含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它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劳动的自然属性。

有用劳动:使生产物成为一种使用价值的劳动

有价值的劳动

各个生产者为各自利益而独立进行的有用劳动,性质是不同的。这种性质上的差别,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社会分工

马克思:“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但不是形成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决定商品的价值。反映劳动的社会属性。

2、劳动二重性的意义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只有建立起劳动二重性学说,才能解决价值的源泉问题,也才能建立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二重性→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理论等

p.s.商品的价值的对象性:商品在表现同一的社会单位(即人类劳动)时,才有价值对象性。

商品的这对象性只能表现在商品与商品的社会关系上。

(三)货币

货币的发展历程: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黄金,白银等贵金属)→纸币→电子货币(马克思: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1、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量的尺度(商品的价格同商品的价值成正比,同货币的价值成反比);{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时,它只是观念或想象的货币}

货币价值的一般尺度:在质的方面相等,在量的方面可以相互比较

一种商品虽没有价值,但可以在形式上有价格:良心名誉

p.s.货币是没有价格的。货币要和别种商品有统一的相对价值形态,它必须以它自身为等价。

(2)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3)储藏手段;(4)支付手段——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以清付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5)世界货币——即货币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

(四)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

1、货币流通规律——货币流通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2、纸币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否则会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五)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它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和竞争的影响自发的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价值规律的作用:激励作用,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优胜劣汰的作用。

第三讲:剩余价值理论

复习思考题:1、资本总公式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

4、工资的本质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1、资本总公式:资本总公式:G——W——G’ 商品流通总公式:W——G——W’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3、矛盾反应增殖不是在流通过程中产生,但不能离开流通过程

4、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体力和智力之和。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1)劳动者必须在法律上有人生自由,可以自由的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可能性)

(2)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不得不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存。(必要性)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1)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具体说来由维持和更替劳动者生命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此外,还要取决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劳动者为养活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其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的源泉。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二重属性:劳动过程、价值增殖过程。

1、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的特点:一方面具有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

另一方面又具有两大特点: A、劳动者的劳动是属于资本家的,劳动者在资本家的支配和监督下进行劳动B、

由于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劳动产品也归资本家所有。

2、价值增殖过程

在价值增值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

(1) 必要劳动时间,它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在此劳动时间中支出的劳动叫必要劳动;

(2) 剩余劳动时间,它是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在此劳动时间中支出的劳动叫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创造价值,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一部分价值,是V的产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