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浅议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摘要】中药炮制是中医用药特点的重要内容,它与医疗实践唇齿相依。但是现今中药饮片的炮制、使用、流通等环节的现状令人担忧,长此以往必将影响祖国医学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中药的炮制特色,吸取精华,除去糟柏,从而起到了保证用药安全、有效,以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药炮制;中药;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8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0368-02

中药炮制是中医用药特点的重要内容,它与医疗实践唇齿相依。关于炮制对医疗的作用,历代医药专家都相当重视,例如:宋﹒陈师文等在《太平圣惠方》中指出:“炮制失其体性,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是以医者,务必殷切注意”。清﹒张仲岩在《修事指南》中也提出:“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不验也……”。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炮制与药性、炮制与医疗的密切关系,炮制与药物的这种有机联系,使它在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现今中药饮片的炮制、使用、流通等环节的现状令人担忧,长此以往必将影响祖国医学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 净选不严影响临床效果

净选是中药炮制的第一道工序。由于中药材源于大自然,因而在采收时往往混杂不少霉烂、变质药材及泥沙,杂物甚至于非药用

中药炮制学(重要资料)

中药炮制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的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 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雷公炮炙论》刘宋南北朝以“炮炙”作书名,而在正文中多用“修事”。 《本草纲目》李时珍明朝正文中设有“修制”专项。 《修事指南》张仲岩清朝以“修事”作书名,而正文中用“炮制”。 3. 三类分类法: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此种分类方法基本能反映出炮制的特点, 但对饮片切制及切制前的洁净和软化处理等未包括其中。) 火制:煅、炮、炙、炒 水制:渍、泡、洗 水火共制:蒸、煮 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 4. 制则(定义、举例) 1)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含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酒制大黄】 2)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含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资,有资助之意。【盐制知母】 3)相畏为制:指用某种辅料(含药物)来炮制某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生姜制半夏】 4)相恶为制:指炮制时可以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即某种作用减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麸炒枳壳、煨木香】 5)相喜为制 5. 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 6. 炮制对重要毒性的影响:炮制对中药的影响是通过炮制消除或降低药物治疗剂量下对人 体的伤害,其主要途径: 1)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如:川乌、草乌等。 2)使毒性成分含量减少。如:巴豆、干漆等。 3)加入具解毒作用的辅料。如:白矾制天南星、半夏等。(可降低毒性的辅料:甘草、生姜、醋、明矾、石灰、黑豆等。) 7. 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 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部位,如生诃子偏入肺经,长于清金敛肺利咽,用于治疗咽痛失音,肺虚久嗽。煨诃子炮制后使涩敛之性增强,专入大肠经,增强了涩肠止泻的功效,用于老人久泻久痢及脱肛症。 炮制可以调整某些药物的一药多经,使其作用专一。如柴胡、香附等经醋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肝经,更好地治疗肝经疾病。小茴香、益智仁、橘核等经过盐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肾经,能更好地发挥治疗肾经疾病的作用。 第三章中药炮制对药物的影响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选修课程-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考试信息提示: 试卷考题:10道,考试时长:120分钟。 您可以点“交卷”按钮提交答题结果,如果考试时间到未交卷的系统会自动交卷,注意把握时间! 其他注意事项,请查看页面最下方的考试说明。 1、寒凉之药可治(单项选择)A A.热证 B.寒证 C.虚证 D.实证 E湿证 2、炮制有毒药物时,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有(多项选择)ABCDE A.水泡漂 B.水飞 C.加热 D.加辅料处理 E.去油制霜等 3、生地炮制成熟地后的功效是(单项选择)C A.清热凉血 B.活血祛瘀 C.补血滋阴 D.和胃止呕 E.涩肠止 泻 4、中药的四气是指(多项选择)ABCD A.寒 B.热 C.温 D.凉 E.平 5、麻黄的功效是(多项选择)BCD A.补气 B.发汗 C.平喘 D.利尿 E.固涩 6、使药物能适合病情需要,在炮制的具体方法上可概括为(多项选择)ABCD A.或制其形 B.或制其性 C.或制其质 D.或制其味 E.或制成 霜 7、川乌、草乌、附子的主要成分为生物碱,其中毒性最强成分是(单项选择)D A.乌头胺 B.中乌头胺 C.次乌头胺 D.双酯型乌头碱 E.苯甲 酰乌头胺 8、黄连味苦泻火,炒后缓和了苦味且微有辛味,长于和胃止呕,其辅料是(单项选择)A

A.姜汁 B.盐水 C.醋 D.黄酒 E.黑豆汁 9、延胡索的炮制方法是(单项选择)B A.盐水炒 B.醋制 C.酒制 D.蜜炙 E.姜汁制 10、川乌、草乌、附子经炮制后毒性仅为最强成分的1/2000—1/4000是(多项选择) A.苯甲酰乌头胺 B.苯甲酰中乌头胺 C.乌头胺 D.中乌头 胺 E.次乌头胺答案:CDE

【医疗药品管理】 中药炮制对药物影响

第二章中药炮制对药物的影响 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2、掌握炮制对生物碱、苷类、挥发油类成分的影响 3、熟悉炮制对鞣质、蛋白质、油脂类成分的影响 4、熟悉炮制对中药制剂、对中药临床疗效的影响 第一节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一、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1、通过炮制缓和药物原有性味 如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即所谓“以热制寒” 。补骨脂辛热而燥,易于伤阴,用咸寒润燥的盐水 炮制,可以缓和辛燥之性,即“以寒制热”。 “反制”-用药性相反的辅料或药物进行炮制 2、通过炮制增强药物原有性味 如以苦寒的胆汁制黄连,更增强黄连苦寒之性,所谓“寒者益寒”。以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了仙茅的温肾壮阳作用,所谓“热者益热”。 “从制”-用药性相近的辅料或药物进行炮制。 3、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 如生地甘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制成熟地后,则转为甘温,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即一者性寒,主清;一者性温,主补。 天南星辛温,善于燥湿化痰,去风止痉;加胆汁制成胆星,性味苦凉,具清热化痰,息风定痉的功效。即一者性辛温,主燥湿化痰;一者性苦凉,主清热化痰。 二、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1、辅料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通常酒炒性升,姜汁炒则散,醋炒能收敛,盐水炒则下行。如酒黄柏。砂仁为行气开胃、化湿醒脾之品,作用于中焦,盐炙后,可以下行温肾,治小便频数。 2、炮制方法对升降浮沉的影响。(生升熟降) 如莱菔子能升能降,生品以升为主,用于涌吐风痰;炒后则以降为主,长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三、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1、以辅料炮制药物,引药归经 如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等,醋延胡索 2、炮制增强药物对其中某一脏腑或经络的作用 如益智仁入脾、肾经,具有温脾止泻、固精、缩尿等功效;盐炙后则主入肾经,专用于涩精、缩尿。醋柴胡 3、炮制改变药物归经 生地可入心经,以清营凉血为长,制成熟地后则主入肾经,以养血滋阴、益精补肾见长。 四、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防止不必要的中毒事故及毒副作用,改变药物的药性。方法认真分析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要加强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心。结果中药炮制对药性有几个方面的影响,建议医生在用药时要慎重,药师在调配处方时应按规定对处方进行严格审核。结论医师、药师均应该发挥各自的作用,充分把握中药炮制的重要性,提高疗效,保证药品质量和患者的用药安全。 【关键词】中药炮制;药品质量;用药安全 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味和功能,也就是中药的药性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及归经等。药性是药物作用的基础。炮制对药性可以产生很大影响。 1 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炮制对药物的气味和功能产生很大影响,能够扩大其应用范围,改变或缓和药性。如生地黄味甘苦,性寒,能清热凉血。蒸制为熟地则味甘微温,能滋阴补血;马兜铃性偏苦寒,生用致人呕吐,经蜜炙后,缓和其苦寒之性,则涌吐之弊显减。中药药性是临床用药的基本依据,由于性味的改变,治疗作用也有所不同。如生甘草味甘性

平,能清热解毒,而蜜炙甘草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 2 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升降浮沉是指中药作用于机体的趋向,也是中药的客观属性,通过炮制可以改变中药作用的趋向。如砂仁行气和中,开胃消食,作用在中焦。经盐炙后,则可下行温肾,治小便频数。大黄生用苦寒直降,走而不守;具有荡涤肠胃、泻火通便之功。经黄酒炙,却能引药上行,驱热下降,主治头目诸热。 3 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归经,即中药对脏腑、经络的病变,有选择性的治疗作用,中药加入不同辅料炮制后,有的可以引导药物直达病所,有的能改变归经。如柴胡生用能发表和里,升举阳气;醋炙后,可缓和升散之性,重点在于引药力入肝经,增强疏肝解郁作用。如知母生用能清热泻火,润肺止嗽。经盐炙后,可引药力下行,专于入肾,增强滋阴降火,退虚热的功效。 4 炮制对补泻的影响 补与泻,是针对疾病虚、实而言,中药有补泻之异。“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1],这是应用中药的基本原则。中药经炮制后,可改变其原有补泻作用。如何首乌生用主泻,通大便,解毒疮;治瘰疬。经黑豆汁炙后,主补,可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再如甘草可清热解毒,蜜炙后则益气健脾,调和营卫。中药炮制后,能够保证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在性味归经,功效及理化性质方面都可能发生某些变化,从而起到降低毒性,缓和药性;提高疗效,矫臭矫

中药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 中药炮制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根据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理化性质以及制剂的不同要求,对原药材进行的一整套加工处理。中药经炮制后,由于加热、加辅料等处理,可以使某些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有的成分被溶解出来,有的成分被分解或转化成新的成分,有的成分有量的增减,当炮制成饮片后其化学成分、理化性质都可能发生很大的改变,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所以只有在搞清楚中药在炮制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机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了解中药炮制的目的,进而探讨中药炮制的真正意义,同时为制定合理的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炮制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的化学成分是其发挥临床作用的物质基础。中药的化学成分是相当复杂的,可以认为中药的作用是综合性的。中药在炮制过程中,由于温度、时间、溶剂及各种不同辅料的处理,使中药的化学成分发生一系列变化。 1.炮制对中药中挥发油类成分的影响 挥发油是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物,在常温下能挥发,并易随水蒸气蒸馏,所以叫挥发油或称精油。含挥发油的中药,经过加热炮制后,可使所含挥发油显著减少。炮制目地主要是减少或除去某些挥

发油的副作用,如麻黄的发汗作用,主要是挥发油,蜜制后,挥发油损耗,故发汗作用减低,而蜜能润肺止咳,更增加了止咳平喘的作用。还有的含挥发油成分药物的炮制是根据改变药性或减低毒性的需要而进行的。如白术炮制后挥发油中的苍术酮可转化为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双白术内酯。由于挥发油中成分复杂,且多不稳定,所以在炮制时应注意药物中成分的变化而改变疗效。 2.炮制对中药中无机成分及微量元素的影响 在矿物和贝壳类药物中大量存在着无机成分,在植物药物中也有一些无机盐类,如钾、钙、镁、碘等,它们或与有机物质结合存在,或成为特殊形状的结晶。炮制对含无机成分的药物也有影响。如夏枯草中含有大量钾盐,若经长时间的水处理,会大大降低其利尿作用,故在处理夏枯草时不宜长时间浸洗。如矿石类药物经过煅烧后失去部分结晶水,成为无水化合物,不仅使药物易于粉碎,而且使药物进一步纯净,起到一定的医疗作用,如明矾为含水硫酸铝钾的复盐,在200℃失去结晶水,煅后凝固蛋白,增强吸水,干燥收敛防腐及抑制作用。同时炮制可以减少有害元素含量。通过对马钱子炮制前后水煎液中33种元素的测定分析,炮制后元素含量增加的有24种,含量减少的有9种,且大多为有害元素,如汞元素炮制前是炮制后200倍,而炮制后锌、锰、铁、钙、磷均高于炮制前1倍以上。这些有益元素的增加和有害元素的减少及元素内部构成比的改变,为马钱子炮制后毒性的降低及增加通络止痛、消肿散结的作用提供了一定依据。

中药炮制加工及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中药炮制的目的、方法及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中药炮制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根据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理化性质以及制剂的不同要求,对原药材进行的一整套加工处理。中药经炮制后,由于加热、加辅料等处理,可以使某些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有的成分被溶解出来,有的成分被分解或转化成新的成分,有的成分有量的增减,只有在搞清楚中药在炮制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机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了解中药炮制的目的,进而为探讨中药炮制原理,制定中药炮制规范,为制定药材的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中药炮制的目的 中药炮制主要有以下目的及作用: 1、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改变药性和功能,增强临床疗效; 3、便于调剂制剂,保证药物质量; 4、矫正不良气味,便于服用; 5、便于保管贮存及保存药效; 6、改变药物或增强药物作用趋向。 中药炮制的方法 明代缪希雍在《炮炙大法》卷首把当时的炮制方法进行了归纳,载述:“按雷公炮炙法有十七:曰炮、曰爁、曰煿、曰炙、曰煨、曰炒、曰煅、曰炼,曰制、曰度、曰飞、曰伏、曰镑、曰摋,曰瞧、曰曝、曰露是也,用者宜如法,各尽其宜。” 近代则依据中药炮制工艺的全过程,将其分为净制、切制和炮炙三大类,《中国药典》一部附录“药材炮制通则”即采用此种分类方法。其中净制包括挑选、筛选、淘洗等。切制包括浸泡、润、漂等软化处理与切片、切段等,炮炙包括炒、烫、煅、制炭、蒸、煮、炖、燀、酒制、醋制、盐制、姜汁制、蜜炙、油炙、制霜、水飞、煨等。 中药炮制加工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 中药的化学成分是其发挥临床作用的物质基础。中药的化学成分是相当复杂的,可以认为中药的作用是综合性的。中药在炮制过程中,由于温度、时间、溶剂及各种不同辅料的处理,使中药的化学成分发生一系列变化。 1、炮制对中药中苷类成分的影响 苷类是一类由糖和非糖部分组成的化合物。苷类成分在植物的根、皮、花、果实等类药材中含量较高。炮制过程中,应根据含苷类药材的性质区别对待。与苷类共同存在的还有多种酶,此种酶能使苷水解,但含苷类中药,通过炒、蒸炮制后,可以防止这种现象发生。如白芥子中含有白芥子苷,在芥子酶的作用下,易于水解,生成硫代氰酸,对羟酶及酸性硫酸芥子碱和葡萄糖,白芥子油容易挥发,使临床疗效降低。白芥子炒后,使其所含分解芥子苷的酶被破坏,防止芥子苷的水解,从而减少刺激性,使其发挥利气、散寒的功效。同时,白芥子炒加热炒后,种皮破裂,有效成分易于水中煎出,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2、炮制对中药中挥发油类成分的影响 挥发油是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物,在常温下能挥发。含挥发油的中药,经过加热炮制后,可使所含挥发油显著减少。炮制目地主要是减少或除去某些挥发油的副作用,如麻黄的发汗作用,主要是挥发油,蜜制后,挥发油损耗,故发汗作用减低,而蜜能润肺止咳,更

中药炮制学复习资料

1.中药炮制的含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3.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 答:(1)南北朝(刘宋)·雷敩《雷公炮炙论》——总结前人的炮制经验撰写而成的。为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部制药(炮制)专著。(2)明代·缪希雍《炮炙大法》——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二部炮制专著。 (3)清代·张仲岩《修事指南》——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三部炮制专著。 4.简述中药炮制的分类及其主要内容。 答:中药炮制的分类及其主要内容: 5.简述中国药典药材炮制通则三类分类法的的具体内容。 答:中国药典药材炮制通则三类分类法的的具体内容: (1)净制----挑拣、筛选、水洗、风选、剪切等 (2)切制----浸泡、润、切、粉碎等 (3)炮炙----炒、烫、煅、蒸、煮、炖、酒制、醋制、蜜炙、姜汁炙、盐制、制炭、水飞、燀、制霜等。

6.中药炮制有哪些传统的制药原则及具体制药方法?其含义?举例说明。 答:(一)制药原则:来源:[ 清]徐灵胎(大椿)《医学源流论》 (1)相反为制(反制):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如:酒制大黄、茱萸制黄连、盐水益智仁。 (2)相资为制(从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如:胆汁炙黄连、盐水制知母/黄柏、酒炙仙茅/阳起石、蜜炙百合/甘草。 (3)相畏(或相杀)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制半夏/南星。(4)相恶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以免损伤正气。如:麸炒枳实、米泔水制苍术;煨木香。 (5)相喜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来炮制药物,以改善该药物的形色、色味,如五灵酯,紫河车)(二)具体方法:(1)制其形: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如麻黄,当归。 (2)制其性:改变药物性能。如黄连姜炙,酒炙大黄。 (3)制其味:改变中药的五味或矫正劣味。如动物药。 (4)制其质: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性质,包括药性和功用。如矿物药,甲壳类药。 7.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包括哪几方面? 答:炮制对药物药性的影响包括对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的影响。 一、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1)通过炮制,矫正药物过偏之性。 (2)通过炮制,使药物性味增强 (3)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途 二、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气味和质地,转化其升降浮沉,使药物更好地适应临床用药的要求。如:生升熟降,酒制升提,姜汁制则散,醋制收敛,盐水制下行。 三、炮制对归经的影响:中药通过加热和辅料炮制,可改变其归经或引药入经,使其功效更专一。如“盐制入肾”、“醋制入肝”等。 四、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 “生毒熟减”,毒性中药经炮制,使其由大毒减至低毒甚至无毒,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净制、水泡漂、水飞、加热、加辅料处理、去油制霜等。如乌头、马钱子等,生品毒性大,多外用,炮制后,毒性降低,可供内服。

中药炮制学考试大题及答案

1简述莲子去心的方法及心和肉分别人药的原因。 去心的方法:莲子在产地趁鲜用竹签插出莲子心,晒或烘干,莲子肉仍保持整粒出售。莲子心能清心热,而莲子肉能补脾涩精,作用不一样,故须分别人药。 2为什么说“逢子必炒”、“逢子必破” ? 果实种子类药物经炒黄处理后,种皮或果皮爆裂,质地酥脆易碎,易于煎出有效成分,故有“逢子必炒”、“逢子必破”之说。“逢子必破”:意思是把所有的果实种子都捣碎更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3试述液体辅料中醋的炮制作用、分类及其异同。 4试述液体辅料中酒的炮制作用、分类及其异同。 5简述山楂的炮制方法和炮制作用 【炮制方法】 ①山楂: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切片,干燥,除去杂质及脱落的核。 ②炒山楂:取净山楂,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色变深,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③焦山楂:取净山楂,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黄褐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④山楂炭:取净山楂,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炮制作用】山楂生品长于活血化瘀。 炒山楂酸味减弱,可缓和对胃的刺激性,善于消食化积。 焦山楂不仅酸味减弱,且增加苦味,长于消食止痢。 山楂炭性收涩,具有止血,止泻的功效。 6槐米炒炭后为什么能增强止血作用 ? (1)鞣质增加而止血。鞣质本身就有收敛止血的作用,槐米炒炭后鞣质含量可以增加,一般在?190?℃?时可使鞣质增加达到高峰,外观褐色,只有炒焦的程度。 (2)槲皮素增加而止血。槐米炒炭后槲皮素增加,槲皮素具有一定止血作用。? (3)异鼠李素降低而止血。槐米的抗止血成分异鼠李素经炒炭后含量几乎减少一半。由此看来槐米炒炭,使止血作用增强具有双重意义:即止血成分增加,抗止血成分降低。 7试述荆芥的炮制方法及炮制作用。 【炮制方法】 ①荆芥:取原药材,去除杂质,抢水洗净,稍润,切段,干燥,筛去灰屑。 ②炒荆芥:取荆芥段,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 ③荆芥炭:取荆芥段,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 【炮制方法】荆芥生品辛散力较强,具有祛风解表的功效。 炒荆芥去游祛风理血的作用。 荆芥炭辛散作用极弱,具有止血的功效。 8简述苍术的炮制方法及炮制作用。 【炮制方法】 1.生苍术:除杂、用水浸泡,润透、切厚片,干燥。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张学兰, 李慧芬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炮制是制备中药饮片的一门传统制药技术,也是中医药学特定的专用制药术语,历史上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中药材不能直接入药,必须炮制成饮片之后才能入药。所谓中药饮片是指中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汤剂和中成药生产使用的所有药物。中药依法炮制和复方配伍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色所在,也是中医药有别于其它传统医药的重要标志。 中医治病主要借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个体差异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以“天人合一”为基本精神,以“辨证施治”为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在临床工作中,中医从诊断到治疗的整个过程,都要考虑人体的阴阳盛衰、气血变化以及脏腑的寒热虚实、气候、环境以及生活起居等对人体的影响。治疗原则、遣方用药必须根据这些情况做出正确决定。但中药的性能和作用无有不偏,偏则利害相随,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治疗的要求,这就需要通过炮制对药物原有的性能予以取舍,权衡损益,力求符合疾病治疗的实际要求。通过炮制可改善中药的偏性和毒性,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并可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症候及患者的体质情况,有的放矢地选用炮制品,以增强方剂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实用疗效。 第一部分中药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中药炮制作为一门传统制药技术,是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具体体现,已经成为中医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说,中药炮制的理论、方法工艺以及临床应用是由我国劳动人民以生命为代价,历经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和反复验证的经验总结,保证了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一、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经炮制后方能达到临床用药要求 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自然界的原植物、原动物和原矿物,原药材中常常含有泥沙杂质、霉败品和非药用部位,因此,多数不能直接入药,经加工炮制后,可去除杂质,选出规定的药用部位。对于体积、质地不同的原药材,尤其是具有毒

炮制对药物的影响

炮制对药物的影响 【关键词】中药炮制药性四气五味 中药炮制是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历代医药学家用药经验的总结。对中药有目的的加工炮制,使其改变中药原有的性能和作用,而发挥其更大的效用,也可达到一药多用的目的,中药炮制的好坏直接影响药物的性能和临床疗效。 1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1.1 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通过反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以缓和药性。如黄连本为大苦大寒的药物,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减低其苦寒之性,即所谓以热制寒可以制其偏,称之为“反制”。“从制”可使药物的性味增强,疗效增加。如胆汁制黄连,增强黄连苦寒之性,所谓寒者益寒,酒制仙茅,增强温肾壮阳作用,所谓热者益热,称之为“从制”。通过炮制改变药性,扩大药物的用途。如生地黄主泄,具有清热凉血、滋阴养血之功;熟地黄主补,具有补血滋肾养阴之功,使药物的作用范围相应扩大。 1.2 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于机体的趋向。一般而言,辛甘味药物多为温热药,属阳,作用升浮;苦酸咸味药物,多为寒凉药,属阴,作用沉降。药物经炮制后,可改变其作

用趋向,如酒制引药上行,盐制引药下行入肾经,大凡生主升熟主降。 1.3 炮制对药物归经的影响中药炮制多以归经理论作指导[1],特别是某些辅料炮制药物,如酒制升提,姜制温散,盐制走肾而软坚,醋制入肝而收敛等。 1.4 炮制对毒性的影响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有净制、水泡漂、水飞、加热、加辅料处理、去油霜等。具有毒性的中药经过炮制均可降低毒性[2]。 2 炮制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2.1 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辅料制:常用醋、黄酒或白酒等作为炮制辅料,以提高溶出。水处理:水溶性生物碱因在切片浸泡过程中,能溶于水而受损失,故应尽量缩短与水接触时间,以免生物碱损失。加热:各种生物碱具有不同的耐热性,有的在高温下不稳定,可产生水解、分解等变化。如草乌中剧毒的乌头碱, 经高温处理能水解成毒性小的乌头元碱,可减低草乌的毒性。而龙胆草、山豆根等,所含有效成分其遇热活性降低,以生用为宜。 2.2 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苷类易溶于水或乙醇,酒作为常用炮制辅料,可提高含苷类药物溶解度,而增强疗效。处理时尽量少泡多润,以免苷类溶解于水而受损失,如甘草、大黄等。

中药炮制的作用

净制与临床疗效 由于药材在采收过程中难免混有杂质和非药用部位。有的药材各个部位的作用不同,如果不加以净制,一并入药,势必影响疗效,甚至造成医疗事故。如麻黄茎具有发汗作用,而麻黄根却有止汗作用,在炮制中必须根茎分开,区别入药,否则就会影响疗效。还有些药材必须剔除非药用部分,如巴戟天、远志、牡丹皮等必须抽取净木芯,如果不加以净制,会造成疗效降低或完全没有疗效。 切制对疗效的影响 一部分中药材体积较大,无法直接调剂,更不能保证煎出效果,必须按药材的质地不同,采取“质坚宜薄”、“质松宜厚”的原则进行切制,以利于煎出药物的有效成分,并避免药材细粉在煎煮过程中出现糊化、粘锅等现象,显示出饮片“细而不粉”的特色。饮片切制是提高煎药质量,保证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措施之一。 中药饮片切制是为了提高煎药的质量,在炮制前要进行润泡软化操作,使软硬适度,便于切制,但软润方法和控制处理的时间以及吸水量是至关重要的。有些药材不易在水中浸泡,需采取其它方法软润;有的药材浸泡的时间不宜过长,吸水量不宜过大,否则药材中的有效成份大量流失,降低或失去疗效,并给饮片干燥带来不利影响。另外药材在切制过程中厚度应均匀,厚薄相差太大在煎煮过程中就会出现易溶和难溶,以及先溶和后溶等问题,浸出物将会取气失味或取味失气,达不到气味相得的要求。如黄芩在切制饮片前宜蒸气软化,或者沸10分钟,而不宜冷水浸泡软化。又如槟榔经水浸煎后切片,醚溶性物碱损失很大,以减压蒸汽焖润法或蒸气法软化切片可大幅度降低槟榔碱损失。 饮片干燥亦很重要,切制后的饮片因含水量较高,若不及时干燥很容易霉烂变质。干燥方法和干燥温度不当,也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特别是挥发性成分或对日光敏感的部分,若采用高温干燥或曝晒,疗效会明显降低。 加热炮制对疗效的影响

中药炮制学题库

7?中药炮制中的“炮”是指 _____________ ,“制”是指 ___________ O &柏子仁如用于宁心安神需避免服后产生 ____的作用,通过___即可消除此副作用。 —9?性 和味偏盛 的药物在临床应用时,一方面可以通过____的方法,另一方面可用 的方法来___ 药物偏盛的性和味。 10.麻黄生用 _______ 作用较强,蜜炙后 _____ 作用缓和, ____ 作用增强。 11?中药往往通过___、—、____等炮制方法来缓和药性。 12. _______________ 许多药物生、熟作用有别,如蒲黄生用____,炒用 __O 生甘草,味甘,性 平,能_____; 蜜炙甘草性温,能 O 13. 中药在采收、运输、保管等过程中,常混有沙土、杂质、霉烂晶及非药用部位,因此必 须加以净选、清洗等加工处理,如种子类药物要去 _____、 ,根类药物要去_____,皮类 药物要去___,动物类药物要去 14. 中医用药的一大特色是 _ 15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包括对 16. 所谓“毒”主要指的是 ___O 17. ___汤剂和中成药的基本原料药。 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多数生物碱不溶于水,但有些小 分子生物碱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于水,一些 _如小檗碱也能 溶于水,在炮制中应尽量减少与水接触,宜采用 _______ 的原则。 19. _____________ 鞣质为强的 __________ ,能被空气中的 所氧化,生成 —O 20. 一些含有毒性蛋白质的中药可通过加热处理,使毒性蛋白变性而消除毒性,如 加热后毒性大 减。 21. 炉甘石原来的主要成分为 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炮制的分 类方法有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炮制通则”采用 了 O 24. ___________ 辅料是除 以外的一切附加物料的总称;炮制辅料,是指具有 — 它和主药起到 _____ 或 ___ 或影响主药理化性质等作用。 25. 在炮制所用辅料中,具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作用的是 ____ ;具发 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作用的是 _______ ;具有引药人肝、理气、散瘀止痛作用的是— 2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醋,最初是由米酒 _二 基本理论中药炮制技术及炮制目的 一、填空题 1.中药炮制是随着 而产生的,有了中药就有了中药炮制,其历史可追溯到 2?中药材必须经过_______才能人药。 3. 中药炮制的基本工序是 、: 4. 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提出“凡药 O 5?中药炮制的起源经过 _______ 、— 6?治半夏最早记载在 O ,贵在 ,不及则 ,太过则 的影响等。 ,煅后变为 O ___分类法,即分为 作用的附加物料,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习题

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医用药得一大特色就是。 2.传统制药得原则就是、、——、——;具体方法为——、、、。 3.炮制对药性得影响包括对、——、——、——得影响等。 4.所谓“毒”主要指得就是。 5、——就是汤剂与中成药得基本原料药。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1.“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得论述载于( ) A.《汤液本草》 B.《炮炙大法》 C.《修事指南》 D.《雷公炮炙论》 E.《医学源流论》 J.用药性相对立得辅料或药物来制约中药得偏性或改变药性称为( ) A.相反为制 B.相资为制 C.相畏为制 D.相恶为制 E.相杀为制 3.张仲景在《伤寒论》白虎汤中得甘草就是( ) A.炙甘草B、生甘草 C.粉甘草 D.甘草梢 E.甘草皮 4.“升者引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得论述源自( ) A.缪希雍 B.李时珍 C.张仲岩 D.雷小 E.陶弘景 5.叙述栀子“用仁去心胸热,用皮去肌表热,寻常生用”就是下列哪个书籍记载: A.《医学入门》 B.《本草便读》 C.《雷公炮炙论》 D.《炮炙大法》 E.《神农本草经》 6.叙述香附“人血分补虚童便浸炒;调气盐水浸炒;行经络酒浸炒;消积聚醋浸炒……走表药中,则生用之”就是下列哪个书籍记载( ) A.《本经逢原》 B.《修事指南》 C.《本草纲目》 D.《新修本草》 E.《太平圣惠方》 7.“炮制失其体性,筛罗粗恶,分剂差殊,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就是下列哪个书籍记载( ) A.《新修本草》 B.《黄帝内经》 C.《太平圣惠方》 D.《炮炙大法》 E.《修事指南》 8.“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就是下列哪个书籍记载( ) A.《新修本草》 B.《伤寒论》 C.《汤液本草》 D.《本草蒙筌》 E.《医学流源》 9.“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不准,而病症不验也”就是下列哪个书籍记载( ) A.《本草述》 B.《修事指南》 C.《本草述钩元》 D.《本经逢原》 E.《神农本草经》 10.百合蜜炙后适用于( ) A.肺虚咳嗽 B.肺热咳喘 C.阴虚燥咳 D.咳嗽痰多 E.肺寒咳嗽 11,三子养亲汤中莱菔子应首选( ) A.生莱菔子 B.炒莱菔子 C.捣烂得莱菔子 D.焦莱菔子 E.莱菔子炭 12.“痛泻要方”中得白术应选择( ) A.生白术 B.麸炒白术 C.土炒白术 D.焦白术 E.炒白术

第三章中药炮制对药物的影响

第三章中药炮制对药物的影响 目的要求 【熟悉】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生物碱、苷、 挥发油、无机成分的影响。 【了解】炮制对其他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方剂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制剂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药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第二节炮制对方剂的影响 炮制对制剂的影响 第一节中药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一、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 二、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 三、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 四、炮制对含鞣质类药物的影响 五、炮制对含有机酸类药物的影响 六、炮制对含油脂类药物的影响 七、炮制对含树脂类药物的影响 八、炮制对含蛋白质、氨基酸类药物的影响 九、炮制对含糖类药物的影响 十、炮制对含无机化合物类药物的影响 学习方法: 1.了解各类成分的性质。 2.了解这些成分是有效成分还是有毒成分。 3.选择恰当的炮制方法,掌握炮制宜忌。 ?有效成分——提高其含量,减少流失。 ?有毒成分——减少或消除其含量,使毒性减弱。 ?即是有效成分又是有毒成分——在保证药物有效安全的同时,将其毒性降低

药物化学成分是药物发挥临床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 中药材所含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要将药材制成饮片又必须经过净制、切制、加热及加入辅料炮制,故药材经过炮制,其所含的化学成分的含量及种类或增加或减少,或成分间的比例关系及物理结构将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中药药性及临床疗效。 药物的理化性质是药物发挥临床作用的基础。中药炮制后,由于加热、水浸及酒、醋、药汁等辅料处理,无疑使中药的化学成分发生一些列的变化,有的可能是量变,也可能是质变。一些成分含量增加了,另一些成分减少了或消失了,或者产生新的化合物。 研究中药在炮制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情况,对于了解中药炮制目的,探讨中药炮制原理,制定中药炮制规范和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炮制对中药理化性质产生影响的三个主要因素: 加热处理 水处理 辅料处理 炮制对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大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 1、性质: 1.1生物碱具有明显的生理活性,是中药重要的有效成分之一。 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通常有似碱的性质,多数味苦,而且具有明显的生理活性。不但植物来源的中药可含有生物碱,而且动物来源的中药有的也含有生物碱(如蟾酥)。 1.2游离生物碱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难溶于水,但可与酸结合成盐而溶于水。 1.3大多数生物碱盐可溶于水,不溶或难溶于氯仿或苯。所以常用酒、醋等作为炮制辅料。 根据生物碱的性质,结合炮制对生物碱类成分影响的因素,分述如下: 2.辅料的影响 2.1酒既有极性溶媒的性质,又有非极性溶媒的性质,是一个良好的溶剂。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很多用醇,而酒就具有稀醇性质的溶剂。不论是游离生物碱或其盐类都能溶解。所以药物经过酒制后能提高生物碱的溶出率,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如黄连、黄柏的酒制。 2.2醋是弱酸,能与游离生物碱结合成盐。生物碱的醋酸盐易被水溶出,增加水溶液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提高疗效。如延胡索主要有效成分是延胡索乙素、延胡索素等,是具有止痛和镇静作用的生物碱,这两种生物碱以游离形式存在于植物中,难溶于水,但与醋酸结合

中药炮制对药效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药效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炮制对药方的影响。方法:通过对中药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辅料炮制,对药效进行比较。结果:通过炮制,消除方中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利于治疗,提高药方疗效,调整方剂部分适应证,扩大应用范围,满足药方的剂型要求,保证临床安全有效。 【关键词】中药;炮制;方剂 中药是中医治病的物质基础,而中医运用中药又常常是组成复方应用,药物的炮制方法通常根据组方的需求而定。饮片质量的好坏对方剂的疗效有直接的影响。由于药方对方中药物的炮制要求常用脚注方式标明(亦有直接冠以炮制品名的)或在用法中予以说明,这样就把炮制与药方的疗效紧密结合起来了。本文主要从4个方面来阐述中药炮制对药方的影响,以供参考。 1 消减方中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 由于方中有的药物某一作用不利于治疗,往往影响全方疗效的发挥,就需要通过炮制调整药性,使其更好地适应病情的需要。 1.1 消除药物本身不利于治疗的因素有的药物在治病的同时,也会因药物某一作用与证不符,给治疗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需要通过炮制调整药效,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如干姜,其性辛热而燥,长于温中回阳,温肺化饮。在四逆汤中用干姜生品,取其能守能走,力猛而速,功专温脾阳而散里寒,助附子破阴回阳,以迅速挽救衰微的肾阳。在小青龙汤中,用干姜生品,是取其温肺化饮之功,且能温中燥湿,使脾能散精,以杜饮邪之源。在生化汤中则需用炮姜,这是因

为生化汤主要用于产后受寒,恶露不行,小腹冷痛等。因产后失血,血气大虚,炮姜微辛而苦温,既无辛散耗气、燥湿伤阴之弊,又善于温中止痛,且能入营血助当归、炙甘草通脉生新,佐川芎、桃仁化瘀除旧;若用生品,则因辛燥,耗气伤阴,于病不利。 1.2 调整辅助药物的药性,制约方中主药对机体的不利影响某些药方中的主药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不良反应,为了趋利避害,可在方中加入某种辅助药物,但它并不直接起治疗作用,而是制约主药的不良反应。如调胃承气汤为治热结阳明的缓下剂。方中芒硝、大黄均系大寒之品,易伤脾阳,又因二物下行甚速,足以泄热,方中用甘草不是泻火解毒,而是为了缓和大黄、芒硝速下之性,兼顾脾胃,所以甘草原方要求炙用,取其甘温,善于缓急益脾之功。 2 提高药方疗效 在成方中各药究竟选用什么炮制品是由药方的功效而定的,临床应用时,遣方用药和炮制品的选用又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为了确保临床疗效,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对中药的炮制。 2.1 增强方中药物的作用要达到此目的,就须将方中药物进行炮制,使有效物质易于溶出或利于保存,并调整其药性,发挥各自的擅长。如三子养亲汤中的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均需炒爆。中医认为治痰以顺气治标,健脾燥湿治本;但气实而喘者,应以顺气降逆治本,治痰为标。三子养亲汤的适应证恰好是气实而喘,痰盛懒食,故本方的功效是降气平喘,化痰消食。紫苏子炒后辛散之性减弱,而温肺降气作用增强,其降气化痰,温肺平喘之功明显;白芥子炒后辛散耗

浅议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浅议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1-09-09T17:11:05.87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7期供稿作者:周琴英康智岷[导读] 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历经数千年医药学家的反复实践和认识,探索出了最为适宜的辅料和工艺流程。 周琴英康智岷【摘要】中药炮制是中医用药特点的重要内容,它与医疗实践唇齿相依。但是现今中药饮片的炮制、使用、流通等环节的现状令人担忧,长此以往必将影响祖国医学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中药的炮制特色,吸取精华,除去糟柏,从而起到了保证用药安全、有效,以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关键词】中药炮制;中药;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8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368-02 中药炮制是中医用药特点的重要内容,它与医疗实践唇齿相依。关于炮制对医疗的作用,历代医药专家都相当重视,例如:宋﹒陈师文等在《太平圣惠方》中指出:“炮制失其体性,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是以医者,务必殷切注意”。清﹒张仲岩在《修事指南》中也提出:“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不验也……”。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炮制与药性、炮制与医疗的密切关系,炮制与药物的这种有机联系,使它在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现今中药饮片的炮制、使用、流通等环节的现状令人担忧,长此以往必将影响祖国医学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净选不严影响临床效果 净选是中药炮制的第一道工序。由于中药材源于大自然,因而在采收时往往混杂不少霉烂、变质药材及泥沙,杂物甚至于非药用部位。而同一药材因入药部位不同作用亦相反。如山茱萸的果肉涩精益髓,多用于遗精、滑精.小便频数,而其果核则正好相反,但是多数的药农、药商在加工时不进行认真挑选,有的含核量严重超过了药典标准(含核量不超过3%),选到15%至3 0%,这样的药用在病人身上其疗效可想而知了。类似未经选净的配方饮片还很多,如蒲公英、百花蛇舌草含大量的泥沙、杂草;柏子仁含壳量严重超标,款冬花含杆(非药用部位)太多,狗脊、香附子的鳞片未去净直接配方等等,这些饮片由于未能严格挑选,是不能保证临床疗效的。 2饮片的切制粗糙影响临床疗效 大血屯、木通、茯苓等一些药材,必须在产地趁鲜加工切制方能保证切出合格的饮片,原药材经加工切制成片、块、段、丝、粉碎之后不仅利于药房调配,也利于有效成份的煎出,提高疗效。如果饮片的厚度、大小、长短差距太大,煎煮时就会出现先溶、后溶、易溶、难溶等问题,根据物理学的扩散定律,物质扩散的量与颗粒的半径成反比,饮片太厚,煎煮时不易透心,影响有效成份的煎出;饮片太薄,则一些富含淀粉的药材在切割、干燥、贮存时易破碎,煎煮时易糊化,增加汤剂的粘度,不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但是目前流通的粗糙饮片令人无奈,除了饮片中混杂的连刀片、败片及变色走油片、发霉片之外,还有在配方中的首乌块、茯苓块、生熟地块等以个子形式出现的。这样的饮片不能煎至透心,有效成分不能完全煎出,直接影响到临床治疗效果。 3炒制饮片及辅料质量影响临床疗效 3.1清炒法:清炒法所炮制的药材较多,如对于种子、果实类药材进行炒制不但使其获得焦香气味,还使其果度爆裂,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从而提高了药效。但各种方法炒制后其成分有何变化?药性有阿改变?各炒法的火候应掌握到何种程度?等等,这些都需要遵循炮制意图,才能达到预期的临床疗效。 3.2加辅料炒(如麸、米炒、醋炙、酒炙、蜜炙、姜汁炙等等):加辅料炒是炮制法的一大类,其作用各不相同,如醋炙,其中一个作用是增强止痛的功效,从元胡的研究即证明此点,元胡止痛的主要成分是生物碱,但为游离状态,不溶或难溶于水,经醋制后,由于游离生物硷与醋酸作用生成含生物硷的醋酸盐,提高了在水中的溶解度,易于吸收,从而增强了疗效。再如黄连为清热燥湿药物,其性苦寒,经过不同炮炙方法与不同辅料进行炮制后疗效各异,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此详细叙述:“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之实火,以猪胆汁浸炒;治肝胆之虚火,则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则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则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茱萸汤浸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炒。诸法不独为之引导,盖辛热能制其苦寒,成寒能制其燥性,在用者详酌之”。其炮制法用现代科学分析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至今仍有较大参考价值。 3.3蒸、煮、蝉法:蒸法又有清蒸、加辅料蒸等,煮法有水煮或加辅料煮等,如苦杏仁止咳定喘的主要成份是苦杏仁甙的水解产物氢氨酸,但苦杏仁含有易使苦杏仁甙酶解的活性酶,在酶的作用下,苦杏仁甙酶解成杏仁腈,并分解成氢氰酸和苯甲醛而挥发失效。当苦杏仁经采用传统的蝉、蒸、煮等方法处理后,使促进苦杏仁甙水解的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上述反应就难以进行,从而增强了苦杏仁甙的稳定性,利于贮藏,保存药效。 4“炒炭存性”饮片质量影响临床疗效中药饮片经炒炭后治疗疾病已有千年的历史,炒炭的中药饮片已增至70多种。饮片炒炭是一项传统炮制制药技术,多数中药经炒炭后,除了明显的止血作用外,更是突出改变了饮片某方面的专一疗效。药物制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止血类药物地榆、大蓟等制炭后,不仅保存其原有的止血功效,还具备了活性炭的吸附性,并可释放可溶性钙,使其止血作用更加显著。此外,某些药物制炭则可增加其收敛止泻的作用,如乌梅炭用于虚寒便痢脓血,苦参炭用于赤白痢下等。可见,中药饮片炒炭是中医临床谴药组方治疗疾病的手段与特色之一。但是饮片炒炭并非将饮片炒至焦化,炭化,而是要求控制在“炒炭存性”的范围,如:荆芥穗炭是治疗妇科疾病较常运用的一味中药饮片,炮制时必须火候与辅料掌握得当,成品色泽均匀,全部保持在“存性”的范围,原形辨认清楚。否则,饮片全部炭化而混杂于辅料中难以剔出。因此中药炮制人员必须要掌握“炒炭存性”的技巧与方法炒制炭药,以更好提高临床用药的有效性。 5煅制中药“断档”影响临床疗效 矿石、贝壳类药材,如磁石、龙骨、壮蛎、紫石英、代赭石等经煅制后可使其质地酥松,易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份,提高疗效,减少或消除了副作用。如紫石英的主要成份为氟化钙不洛于水,煅制后不仅易出粉碎,还可生成一部分氯化钙,使水煎液中含钙量明显提高,从而达到增强其镇静安神的效果,磁石煅淬后可以增强其养血平肝,滋肾益阴的功效。煅制还能改善某些药物性能,石膏煅制后则具有止血收敛的作用,是外科治疗的常用药。但是煅制药物在临床处方,使用调剂过程中都“断档”不见了。正是由于煅制药物炮制繁锁,一些医院、药店不炮制,煅制药物饮片就这样悄悄退出了炮制饮片的行列。处方不得已使用矿石、贝壳类药材时,由于生品有效成分不能完全煎出,这类饮片的临床效果自然不能有效发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