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1勾股定理的认识优秀教案

17.1.1勾股定理的认识优秀教案
17.1.1勾股定理的认识优秀教案

17.1.1勾股定理的认识

1. 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2. 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

3. 能利用勾股定理的数学模型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 重

探索和验证勾股定理. 难

点 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 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教学法

教 具

课件、拼图、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情境引入

相传毕达哥拉斯有一次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砖铺成的地面中反映了A 、B 、C 三者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而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

我们也来观察右图的地面,你能猜想出A 、B 、C 面积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吗?C B A S S S =+

师:口述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的故事,并展示图案. 生:认真观察图案. 学生就发现的特点用语言表述出来,教师作详细准确的归纳.

通过毕达哥拉斯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我们可以发现: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面积之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大正方形的面积.即:C B A S S S =+

如果用a 、b 、c 来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话,则有222c b a =+

我们猜想:

命题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

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中成立

的结论,

一般直角三角形中是否成立呢? 出示纸板表示一般直角三角形,引导学生猜想.

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思想,也让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 ,斜边长为

c ,那么 222c b a =+.

验证:请同学们一起拿出纸和笔,让我们一起来构作一个直角边分别为cm 3和cm 4的直角三角形,让我们量一下它的斜边有多长? 作图:

其实,这个3,4,5组合的直角三角形,早在三千多年前就被我国数学家发现了,周朝数学家商高在《周髀算经》中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的说法.“勾”------较短直角边,“股”------较长直角边,“弦”------斜边,这一发现,至少早于古希腊人500多年,为世界数学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是只凭借这个特殊的例子,怎么能说明这个猜想的正确性呢?借助于现代化手段,(出示几何画板)来展现当时的数学家们的工作.

但是,所有的公式定理,不是光靠实验和猜想就能够说明清楚的.特殊的数据永远替代不了一般的规律,于是当时的数学家们由验证的过程转为了论证的过程.对一般的直角三角形进行严格的论证.

我们古代的数学家们都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的呢?让我们模拟当时的数学家论证过程.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我们的四人小组合成,拿出我们课前准备好的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让它们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a 、b ,斜边是c.让我们一同在一个拼图游戏中寻找答案。现在请同学们听好了,我们的拼图规则是这样的.请同学们以这四个直角三角形的边为界,围成一个正方形,并且要求这四个直角三角形位于这个正方形的形内.

猜想之后验证:

让同学们自己画出一个普通直角三角形,使直角边分别为3cm 和4cm ,量出斜边的长度,得到

222543=+ 从而验证2

2

2c b a =+这个

结论.

师:同学们请看,在屏幕上,随着鼠标的移动,出现了大小不等的直角三角形,当我们定格下来,这个直角三角形三边间的特殊关系是否成立呢?现在我们加大实验的次数,当边长发生变化,直角不变,这三边间的特殊关系是否依旧成立呢?我们经过了大量的实验,验证了猜想的可靠性。

对于证法一:动画演示拼图过程,让学生说出图形的构成,演示推理过程,得到

22)(2

1

4c a b ab =-+?

22222c b ab a ab =+-+

222c b a =+∴

其中图形二:同理动画演示 可以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展开证明,可引导学生达到知识生成.

22)(2

1

4b a c ab +=+?

22222b ab a c ab ++=+

222c b a =+∴

对于图形三:同图形二方法类似,让学生自行完成证明.

生:展示讨论出来的证法结论,表达不准确的地方教师可进行总结、归纳.

得到提高.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猜想的结果,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

概括能力.

通过拼图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让学生体会探究讨论的结果,通过了解勾股定理,增加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介绍方法的同时介绍数学史,让学生增强名族自豪感并学习数学知识.

c b

a D C A B

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 c ,那么222c b a =+.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

平方.

几何语言:如图,在ABC Rt ?中, 90=∠C 则222c b a =+

师:现在,我们已经证明了命

题1的正确性,在数学上,经过证明被确认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所以命题1在我国叫做勾股定理.

三、典例分析

例1. 求图中直角三角形的未知边的长度.

=AC 10 =BC 8

例2. 已知在ABC Rt ?中, 若10=c ,8=b ,则=a 4126或. 【勾股定理结论变形】:

22b a c +=,22b c a -=,22a c b -=. 例3.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所示,一块长m 3,宽m 2.2的长方形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

什么?

思考:(1)木板横着能否通过? (2)木板竖着着能否通过?

(3)在长方形AB

、AC 、BC 哪一条线最长?

师:学习并证明了勾股定理,利用勾股定理来解问题.

生:利用勾股定理来解决问题.并注意书写规范 师:就此问题可引导学生从实

际的角度去考虑.

(1)木板的宽是m 2.2大于

m 1,横着不能通过;

(2)木板的宽是m 2.2大于

m 2,横着不能通过;

生:

由问题引入的第3题很简

单得到:AC >BC >AB . 生:想到试试斜着通过.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求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再做比较.

例1、例2是勾股定理的直接应用,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利用例1、例2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勾股定理的结论的变形.

例3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意图是想让学生能从实际生活经验的角度大胆的去考虑,用生活经验和学过的知识去解答.最后顺其自然的想到斜着通过门框,从而也就把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了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表述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小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1.展示用吨做单位的物体。 提问: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用吨做单位的? 生1: 生2: …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请看… 大象体重4吨 坦克的重量超过了30吨 一条成年的蓝鲸体重能超过120吨 一辆卡车载重 4 吨 一节火车皮运载煤炭的重量60吨左右 小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常用“吨”做单位。 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齐读) 2、归纳小结: 刚才我们认识了“吨”,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板书:吨——千克——克) 比较这三个质量单位,有什么区别?(很重、一般、很轻) 3.感知1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师:1吨到底有多重,你想知道吗?那就来听听吨的自我介绍吧(播放课件) (1)课件展示: ①每瓶营养快线1千克, 1000瓶这样的营养快线重1吨。 ②每袋的大米100千克,接着出示2袋、3袋、4袋、……10袋。1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

1吨=1000千克。 ③每头奶牛重500千克,两头奶牛一共重1000千克。这样的两头奶牛一共重也是1吨。 师:看了“吨”的展示,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答)后,板书:1吨(T)=10 00千克(kg)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吨=1000千克,那么3吨=( 3000 )千克6000千克=( 6)吨 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不难,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说理、说方法。 练一练:5吨=()千克 9000千克=()吨 1600千克-600千克=()吨 1吨-400千克=()千克 (3)实践体验一吨的重量。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吨这个新朋友,又知道了1吨=1000千克,那么1吨有多重,你想体验一下吗? ①拎一拎:一瓶水重20千克。(让学生上来拎一拎或是抱一抱,说 说自己的感受。) 活动要求: 1、排队,每个同学使劲地拎一拎或抱一抱本组的水瓶,实在抱不动,就 不要为难,抱完就回去。 2、组内说一说感受。 算一算:一瓶水约重20千克,(50)瓶这样的水约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

《吨的认识》优质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认识质量单位吨,感知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知道质量单位间的关系,1吨=1000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察、猜想、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吨的质量观念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目标分析 吨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千克、克,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吨是个比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不多,往往不能直接感受,因此,教学中组织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1吨。多提供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推理方法去感知1吨有多重,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教学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位的换算,让学生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进行推理,展示学生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能熟练运用1吨=1000千克,正确进行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四、教学准备 课件,10千克1袋的大米,学生自己准备的1桶水、1捆书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小朋友们喜欢去动物园玩吗?你们都喜欢什么动物,来看看大家了解这些动物们有多重吗?(课件出示以下动物图片) 一只鹦鹉大约重35()。 一只小兔大约重3()。 一只东北虎约重350()。

一头大象约重5()。 鹦鹉、小兔、东北虎的体重为什么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这里大象的体重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还合适吗? 大象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举例说明。(课件出示相应图片)。 (课件出示课本例7)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用符号“t”来表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爱的熟悉的动物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接下来在用千克表示比较重的物体质量是否合适时,引起学生已有认知的冲突,产生用新的质量单位来表示的需要,引出质量单位“吨”。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1.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 (1)思考:1吨有多重?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2)(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 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吨。1吨=1000千克。 (3)(出示图片)一只北极熊约重500千克,两只北极熊约有()千克,也就是()吨。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吨确实是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 3.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 (1)共同体验1吨的重量。 每小组准备10千克一袋的大米,每人抱一抱,感受10千克的重量,再合作感受20千克、30千克的重量,引导学生推算多少袋有1吨。(课件演示100袋是1吨)(2)分组活动,感受1吨的重量。 ①每小组可以准备一桶水、一捆书、一位同学体重等不同的物品。 ②每位同学亲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③通过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样的物品质量是1吨。 ④分组汇报结果。 (3)课本第32页做一做第2题。

探索勾股定理一 教学设计

第一章勾股定理 1.探索勾股定理(一)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学习了(三角形、正方形、梯形)一些图形的面积公式,还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以及整式运算中的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学生在这些原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探索直角三角形的又一条重要性质——勾股定理。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这一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为以后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和《二次根式》奠定基础,在有关的物理计算中也离不开《勾股定理》,它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大。 (二)、学生起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探索和推理的能力.且他们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根据以上教材地位和学生情况,再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分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用数格子的办法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并理解勾股定理反映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

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过程,并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增进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之美。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为学生在今后解决有关几何问题。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教学重点】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证明与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用拼图求面积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成因】在小学,他们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法)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远远不够,因此形成了难点。 【教具】教师准备:课件直角三角形 学生准备: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选择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选择的方法是:引导探索、讨论发现法(其意图是由浅到深,由特殊到一般的

新青岛版二下数学:克、千克、吨的认识《克、千克、吨的认识》教案

《克、千克、吨的认识》教案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是:认识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并能够正确使用。 教材分析:单元是本学期的第一个单元,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基础上,来学习常用的质量单位。由于克、千克、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本单元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三者的不同。 本单元设有一个信息窗,信息窗呈现的是四个小朋友正在翻阅百科全书,了解动物知识的情境。通过阅读,他们了解了“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孵出来时还不到1克呢”,“世界上最小狗大约重1千克”“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重15吨,它的肾重1吨”等知识,从而引出问题: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让学生先来估计一下,进而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称一称,比一比,了解克、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知识,了解三种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将三者形成对比,加深对质量单位的认识。 2、感受自然界中的数学,进一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了解动物的有关知识。同时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实践活动设想:联系实际生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三种常用质量单位以及他们的关系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吨的认识是本单元的难点。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数学下册第76—78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克、千克 2、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天平、砝码、教学挂图以及一些带包装的常见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你们看,四个小朋友在干什么? 他们正在看《动物趣闻》呢!让我们和他们一切去了解一下动物的知识吧! 二、讲授新课 (一)观察: 1、他们从书中了解了哪些关于动物的知识?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新授: 出示问题:1克有多重? 1、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联系你平时见过的东西,估计一下。(与你的同位互相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多重是1克。 (估计:一片口香糖大约是1克;一粒花生米大约1克;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 3、用天平演示操作,认识1克。 (出示小博士的话:平时我们常说的物品有多重,实际是指物品的质量是多少。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 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 (扩展学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 4、拿出自己准备的较轻的物品,自己掂一掂,估计一下它有多重,同位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最后,再称一称,验证一下。

勾股定理优秀教案

勾股定理优秀教案 【篇一:探索勾股定理优秀教案】 —1— —2— —3— 1.1探索勾股定理 1.小明用火柴棒摆直角三角形,已知他摆两条直角边分别用了6根和8根火柴棒,他摆完这个直角 三角形共用火柴棒()根 a.20 b. 14 c. 24 d. 30 2.在rt△abc中,斜边ab=1,则 ab2+bc2+ac2=() a.2 b. 4 c. 6d. 8 3.如图,阴影部分是一个正方形,则此正方 形的面积为() a.8 b. 64 c. 16 d. 32 4.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比为3:4,斜边长25cm,则斜边上 的高为() a.10cm b. 12cm c. 15cmd. 20cm 15 第3题 —4— 【篇二:勾股定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 【篇三:《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创新整合点 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采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 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教 材《勾股定理》第一节的内容。勾股定理的内容是全章内容的重点、难点,它的地位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勾股定理是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与解直角三角形的基础,学生只有正确掌握了勾股定理的内容,才能熟练地运用它去解决生活中的测 量问题。

2、本章“勾股定理”的内容在本册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学习斜三角形、三角函数的基础,在知识结构上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 作用,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解直角三角形内容在航空、航海、工程建筑、机械制造、工农业生产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与生活息息相关。 学情分析 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几何图形的分析能力已初步形成。部分学 生解题思维能力比较高,能够正确归纳所学知识,通过学习小组讨 论交流,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现在的学生已经厌倦教师单独 的说教方式,希望教师设计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几何环境,给他们 自己探索、发表自己见解和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更希望教师满足 他们的创造愿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说出勾股定理,并能应用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 际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和实例应用, 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通过获得成功的经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 图案是由几何图形构成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颗由几何图形构 成的美丽的大树。 问:请观察这棵树,它是由哪些几何图形构成的? 问:如果这里不是一个一般直角三角形,而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你能想象出此时大树的形状吗?(学生猜想,教师出示图片) 问:这颗大树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形状相同的组合,你能把它找出 来吗? 这四个图形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哪个图形起决定作用? 引入课题:三个正方形是以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为边长作出来的,这三个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有着怎样 的关系呢?这棵美丽的大树是根据什么设计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 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最新整理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学科:数学年级:三年级 设计者:单位: 学情和教材分析: “吨的认识”是一节常见量的概念教学课,同时又是一个大计量单位的教学。一般来说,学生 对于大计量单位接触较少,观念的建立是比较困难的,是计量单位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1.亲历体验较缺乏。因为计量单位太大,教师常采用观看图片、 看书等其他一些形式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结果学生往往很难建立起“吨”的观念。2.教学难点不突出。课中有建立“吨”的观念和进率的化聚两个教学内容。由于建立“吨”的观念比较困难,很难操作,因此许多教师把剩余的大部分教学时间放在进率的化聚上,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觉得很枯燥。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2.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3.在实践活动中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课前活动: 1.交流学生体重。 2.猜老师体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给小白鼠和兔子加质量单位。 师:上周六,小明和妈妈一起去逛动物园时,把部分动物的体重给记录了下来,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一只小白鼠大约重200

一只兔子大约重 2 师:他记录得怎么样啊?哎呀,真是个小马虎!咱们帮他补上吧。 师追问:为什么用克作单位?是啊,计量比较轻的物体有多重,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板书:克)克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板书:g)那一只小白兔大约重多少呢?这次你们为什 么用千克做单位呢?对,记录像小白兔这样的一般物体有多重,我们通常用千克作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板书:kg)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通过为小白鼠和小兔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引出了克、千克,并进 行适当的归整:计量比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计量一般物体用千克作单位。】 2、回忆大象的质量单位,引出“吨”。 (出示大象图片)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课外阅读中看到有关大象的资料时是用什么来做 它的质量单位的?为什么不用千克或者克呢?像大象这样比较重的物品,我们通常用“吨”来作它的质量单位。(板书:吨) 师:除了大象,你们还知道有哪些东西很大很重,比较适合用吨作单位呢? 生活中通常用“吨”作质量单位的物品可多了!(点击课件出示鲨鱼、恐龙、孔子雕像、儿童 号飞机的雕塑、大飞机、码头的货物、货物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车箱) 小结:通常我们计量这些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时,就用“吨”作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 就一起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课题) 同学们,关于吨你想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大象质量单位的回忆,引出今天要认识质量家族中的一位新成员——吨,让学生初步感知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并通过让学生举例、图片展示等途径,向学生提供丰 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学习新知,亲身体验。 (一)、体验不同重量,感受并想象1吨的重量。 1、体验10千克大米的重量。 师:老师这里有一袋大米,重10千克,谁愿意到前面来搬一搬?请2~3名同学搬一搬并 谈谈感受。 2、体验100千克大米的重量。 师:同学们,这一袋大米重10千克,10袋这样的大米合起来是多少千克?老师这里就准备 了一袋100千克的大米,谁愿意来试试?

(完整版)吨的认识教案

吨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上第一单元:吨的认识。教学目标:1、学生在生活经验的提炼和重组中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2、学生在认识吨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质量单位这一系统。学会区分质量单位,灵活运用质量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3、学生在体验感受和学习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加强数感训练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上第一单元: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学生在生活经验的提炼和重组中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学生在认识吨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质量单位这一系统。学会区分质量单位,灵活运用质量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 3、学生在体验感受和学习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加强数感训练,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1、学生在体验感受活动中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学生能独立地进行质量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学生在体验感受活动中建立“1吨”的观念。 课前准备:课件、课前调查实践卡、一袋25千克的大米、一桶矿泉水 一、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共同认识质量单位“吨” 1、开门见山,直接揭题: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学习了克和千克,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2、师:上课之前你们收集了许多与吨有关的信息,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交流。(3—4个) 谁还想说? 听到这里,你觉得什么时候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师:对呀!很重很重的物品用吨做单位比较合适,小朋友再迅速地看一下收集的信息,是不是都这样,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如果学生介绍中有介绍,)则顺势介绍大宗物体:(课件)在生活中,还有一些象一堆煤、一堆钢材、一堆大米等很多物体聚在一起叫大宗物体,它们有很多也很重,通常也用吨做单位。 出示:计量较重或大宗物体的质量时,通常用吨做单位。二、创设情境,充分感知“吨” 师:看来小朋友都对吨有了初步的认识了,现在我们就进一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发挥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二、教学重点 建立1吨的概念,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三、教学难点 建立1吨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 游戏法、实物活动法。 五、教学准备 搜集一些物体的质量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猜体重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做单位?(板书:千克克)它们之 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1千克=1000克) 你估计老师的体重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的? 2.创设情景 你们看谁来了?这天阳光明媚,牛大哥、熊大哥、马大哥和鹿老弟相约去游玩,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你们看,他们在讨论什么呢?他们遇到什么麻烦 了吗? (马大哥要大家一起过桥,但桥边有个牌子写着“限重1吨”,他们不知道1吨有多重,大家能同时过桥吗?) 3.提出问题 你认为他们能同时过桥吗?你是怎么想的?小组讨论

(学生有的认为行;有的认为不行,桥可能会断掉。) 师:看来要知道大家能否同时过桥,首先要知道1吨有多重。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吨”。吨也是一个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与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二、讲授新知,解决问题 1.1吨有多重 (1)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让学生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3)1个同学的体重约是25千克,4个这样的同学约重多少千克?(约100千克) (4)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约1000千克) (5)师: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6)联系班中40个体重约是25千克的同学,让学生感悟1吨的重量。 2.哪些东西大约有1吨 (1)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大米重1吨? (2)一头牛约重500千克,几头牛约重1吨? (3)你能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吗?请在小组内相互说说。 (4)你认为什么样的物体要用吨作单位呢? 小结:我们在计量较重物品或大件物品的质量时,常用吨作单位。 (5)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用吨作单位的吗? (货车的载重量、电梯的载重量、桥的载重量等) 3.能否同时过桥(出示主题图) 现在你们知道它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1000千克(1吨)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2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12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和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2.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像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推理能力和估计重量的能力。 3.学生能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并通过学习渗透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对吨和千克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若干只装有10千克水的塑料桶。可容纳50千克左右水的大塑料桶1只。 课前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体重,并组织每个学生提一提装有10千克水的塑料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创设情境:出示4个动物过桥图: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是好朋友,一天,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发现小桥边有一个标志,是什么呀?(限重1吨) 师:“限重1吨”表示什么意思? 师:你对“吨”有什么了解? 2.同学们说得对不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吨的认识”(出示课题,板书) (二)新授: 1.直观感受一吨水的重量 (1)估计:刚才每个同学都提了这样的一桶水,你估计这桶水有多重?为什么?(10千克) (2)经历:现在我把这样的4桶水倒入这只桶内,这只桶中的水大约有多少千克?谁认为自己能提起这40千克的水? (3)学生排队尝试 (4)这样的一桶水是10千克,4桶这样的水是40千克,100桶这样的水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5)谁听清楚了1吨就是()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 (6)想象一下,如果装了1吨的一桶水让你提,你能提得起来吗? 2.直观感受学生体重,加深对1吨的印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1.1 探索勾股定理 教案

1.1 探索勾股定理 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了解勾股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2.能够运用勾股定理求解三角形中相关的边长(只限于常用的数); 3.通过对勾股定理的探索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运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 【要点梳理】 要点一、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222 a b c +=. 要点诠释:(1)勾股定理揭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2)利用勾股定理,当设定一条直角边长为未知数后,根据题目已知的线段长 可以建立方程求解,这样就将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解决问题的 目的. (3)理解勾股定理的一些变式: 222a c b =-,222b c a =-, ()222c a b ab =+-. 要点二、勾股定理的证明 方法一: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1)所示的正方形. 图(1)中,所以. 方法二: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2)所示的正方形. 图(2)中,所以. 方法三:如图(3)所示,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直角梯形.

,所以. 要点三、勾股定理的作用 1.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长,求第三边; 2. 用于解决带有平方关系的证明问题; 3. 与勾股定理有关的面积计算; 4.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典型例题】 类型一、勾股定理的直接应用 例题1、在△ABC 中,∠C =90°,∠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 (1)若a =5,b =12,求c ; (2)若c =26,b =24,求a . 【思路点拨】利用勾股定理222a b c +=来求未知边长. 【答案与解析】 解:(1)因为△ABC 中,∠C =90°,222a b c +=,a =5,b =12, 所以2222251225144169c a b =+=+=+=.所以c =13. (2)因为△ABC 中,∠C =90°,222a b c +=,c =26,b =24, 所以222222624676576100a c b =-=-=-=.所以a =10. 【总结】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求第三边长,关键是先弄清楚所求边是直角边还是斜边,再决定用勾股原式还是变式. 举一反三: 【变式】在△ABC 中,∠C =90°,∠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 (1)已知b =6,c =10,求a ; (2)已知:3:5a c =,b =32,求a 、c . 【答案】 解:(1)∵ ∠C =90°,b =6,c =10, ∴ 2222210664a c b =-=-=, ∴ a =8. (2)设3a k =,5c k =, ∵ ∠C =90°,b =32, ∴ 222a b c +=. 即222(3)32(5)k k +=. 解得k =8. ∴ 33824a k ==?=,55840c k ==?=. 类型二、与勾股定理有关的证明 例题2、阅读下面的材料

优秀教案:勾股定理第1课时

14.1 勾股定理第1课时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社旗县二初中丁云锋 2012年10月

14.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勾股定理及其简单应用,理解定理的一般探究方法 过程与方法:探索勾股定理的活动,让同学们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发现过程,发展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勾股定理及其简单应用 难点:用测量和拼图法说明勾股定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我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数学方面,有大家熟悉的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以及刚刚接触过的杨辉三角等。在平面几何方面,我们国家也有突出的成就,大家想不想了解呢?(板书课题——14.1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二)提出问题,引入探究 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灭火,了解到每层楼房

高3米,消防队员搬来一架6.5米长的梯子,要求梯子的底部离墙脚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顺利进入三楼灭火? 学生猜想。那么怎样用数学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学完本节课大家就能解决了。 活动一:探究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出示课件图一,让学生完成表格,最后得出结论: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猜想:一般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有这样的关系吗? 活动二:探究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出示课件图二和图三,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强调用分割法或拼图法求最大的,即以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 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几何语言:∵在Rt△ABC中,∠C=90°(已知) ∴a2+b2=c2(勾股定理) 做一做:在课本后边的网格中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使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cm和4cm,测量出斜边的长度,计算一下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以及斜边的平方,看看是否相等。 进一步验证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那么,如果改为∠B=90°,用几何语言该怎样描述呢? 向学生介绍勾股史话,特别是课本47页,我国古代数

克千克吨的认识教案

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材分析:本单元由一个信息窗组成,呈现了小学生在图书馆查阅到四种动物的体重情况,引出克、千克、吨的认识。此情境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对质量单位产生疑问,如“1克有多种?”“1千克有多重?”等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 克、千克、吨的认识,克、千克、吨的关系及克、千克、吨的简单应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在观察、操作浩大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能结合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下,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吨的观念,培养学生 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具准备:天平秤、砝码、生活常见实物 课时安排:5课时 信息窗一:动物趣闻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吨的观念,培养学生 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构想: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让学生置疑发问,引出质量单位的学习。再借助生活实物,如:口香糖、花生米、硬币等,让学生掂一掂,并进行比较,对质量单位建立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天平秤、砝码、生活常见实物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2——3页,克、千克的认识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3、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 教学构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提问) 2、学生置疑:1)为什么有的是克,有的是千克吨 2)1克有多重? 3)克、千克、吨是什么? 3、带这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探究新知

探索勾股定理时教案

1.1.1探索勾股定理 一、教学目标叙写 1.学生通过预习教材1页,完成“引入”经历探索勾股定理. 2.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做一做”,验证猜想勾股定理,从而得出结论,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学生通过交流知识点、易错点和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4.学生通过完成“五、当堂评价”,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勾股定理及其应用. 2.难点: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北京召开,投影显示本届世 界数学家大会的会标:标中央的图案是一个与“勾股定理”有关 的图形,数学家曾建议用“勾股定理”的图来作为与“外星人”联系 的信号.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探索勾股定理.(板书课题) 2. 俄罗斯的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在作品《一个人需要很多的土地 吗?》中写出一个故事: 有一个叫巴河姆的人到草原上去购买土地。卖地的人提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地价:“每天1000卢布。”意思是:谁出1000卢布,那么他从日出到日落走过的路所围成的土地都归他;不过,如果日落之前买地的人回不到原来的出发点,那么他就一点土地也得不到。 巴河姆觉得条件对自己有利,于是付了1000卢布。第二天太阳刚刚从地平线升起,就连忙在草原上大步走去。他走了足足10俄了里才左拐弯,接着又走了许久,才再向左拐弯, 这样又走了2俄里,这时他发现天色已经不早,而自己离出发点还足足有17俄里,于是只 得改变方向,拼命朝出发点跑去,总算在日落之前赶回了出发点。可是,他还未站稳,两脚 一软,就倒地口吐鲜血而死。 你能算出巴河姆这一天共走了多少路?走过的路所围成的土地面积有多大吗?(二)、自主探究 探究一:在纸上画若干个直角三角形,分别测量它们的三条边,看看三条边之间的平方具有什么关系?与同伴进行交流。 探究二: (1)如图1-2: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平方分别是多少?它们满足上面所猜想的 A的面积(单位面积) B的面积 (单位面积) C的面积 (单位面积)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31页例7、第32页例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换算. 3、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吨的质量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观察、想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具体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1吨的概念,掌握吨与千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搜集一些物体的质量,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师: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做单位?(板书:千克、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1千克=1000克) 课件显示: 6千克=( )克3千克250克=( )克 4000克=( )千克5400克=( )千克( )克在下面的()中填上适当的质量单位. 一个鸡蛋重50()一袋大米重50() 一个一元硬币重10()小明重26() 二、揭示课题、探究新知. 师:用来计量比较小,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克做单位.千克是用来计量一般物体的质量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比克、千克大的质量单位——吨. 板书:------吨的认识 1、师:你以前看到或听到过跟吨有关的事情吗?课件播放 想一想,吨是用来干什么的?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吨用字母t表示.(学生齐读这句话.) 2、感知1吨的重量. (1)师: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这样的大米就是1吨.1吨究竟有多少千克呢?你是怎样想的?

北师大版探索勾股定理教案

课题 1、1 探索勾股定理 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1节P2~ P6。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一种美妙关系,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在数学的发展和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作用。本节是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延续,同时也是学生认识无理数的基础,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承前启后的紧密相关性、连续性。此外,历史上勾股定理的发现反映了人类杰出的智慧,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与人文价值。 授课教师: 刘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学会用符号表示。学生在经历用数格子与割补等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分层训练,使学生学会熟练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勾股定理的应用技能。 3、情感目标:通过数学史上对勾股定理的介绍,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做数学的情感。使学生从经历定理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之美,探究之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面积法探索勾股定理,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 难点:计算以斜边为边长的大正方形C面积及割补思想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方法 选择引导探索法,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进行教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若干张已画好直角三角形的方格纸;剪刀;已剪好的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观察动画,我国科学家曾向太空发射勾股图 试图与外星人沟通,在2002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采用弦图 作为会标,它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呢?它蕴涵着怎样迷人的 奥妙呢?这节课我就带领大家一起探索勾股定理。 (设计意图:用一段生动有趣的动画,点燃学生的求知欲,以 景激情,以情激思,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活动1:(观察图1)你知道正方形C的面积是多少吗? 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结果的呢? (生)独立思考后交流,采用直接数方格的办法,或者是 分割成几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计算正方形C的面积。(多 媒体演示) (过渡语)同学们用数格子的方法发现了正方形C的面积,那么对于 下面图2中的正方形C,“数方格子”的方法还行得通吗?下面我们 一起来研究。 活动2:(观察你手中方格纸上的图2)正方形C的面积是多少? 你是怎样得出结果的呢?

探索勾股定理优秀教案

课题 1.1探索勾股定理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用数格子(或割、补、拼等)的办法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并理解勾股定理反映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会初步运用勾股 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历史,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重点 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解决 一些简单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 方法教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北京召开,投影显示 本届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中央的图案是一个与 “勾股定理”有关的图形,数学家曾建议用“勾股定理” 的图来作为与“外星人”联系的信号.今天我们就来一 同探索勾股定理. 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勾股定理 1.探究活动一 内容:投影显示如下地板砖示意图,引导学生从面积角度观察图 形: ★问题:你能发现各图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何关系吗? 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发现: 2.探究活动二 内容:由结论1我们自然产生联想: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 有该性质呢? (1)观察下面两幅图: (2)填表: A的面积(单位面积) B的面积 (单位面积) C的面积 (单位面积) 独立思考 并回答问 题 填写表格 观察、计 算、探讨、 归纳进一 步发现一 般直角三 角形的性 质 独立完成 用自己的 语言进行 表达 紧扣课题,自 然引入 探究活 动二意在让 学生通过观 察、计算、探 讨、归纳进一 步发现一般 直角三角形 的性质.由于 正方形C的 面积计算是 一个难点,为 此设计了一 个交流环节 议一议意在 让学生在结 论2的基础 上,进一步发 现直角三角 形三边关系, 得到勾股定 理 巩固基本知 识和基本技

吨的认识 教材分析 张卉

《吨的认识》教材分析 武珞路小学金地分校张卉 一、教什么: (一)知识点: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认识质量单位吨,感知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质量单位间的关系,1吨=1000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通过观察、猜想、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吨的质量观念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联”在哪儿?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来看: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克与千克》中体会了克与千克。知道了1千克=1000克。 2.从教材的编排来看: 学习的内容是逐步深入细化的,二年级的学习也是三年级学习《吨的认识》的铺垫和基础。吨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千克、克,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三)“新”在哪儿? 1.吨是个比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不多,往往不能直接感受,因此,教学中组织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1吨。多提供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推理方法去感知1吨有多重,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

2.更复杂点的单位换算,教学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位的换算,让学生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进行推理,展示学生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的安排更难了:由二年级的解决问题中三选一的推理,到三年级的需要分析计算解决的时间问题。由以前的“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到现在的“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也可以看出,教材的编排上对学生思维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要求。 二、怎样教: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小朋友们喜欢去动物园玩吗?你们都喜欢什么动物,来看看大家了解这些动物们有多重吗?(课件出示以下动物图片) 一只鹦鹉大约重35()。 一只小兔大约重3()。 一只东北虎约重350()。 一头大象约重5()。 鹦鹉、小兔、东北虎的体重为什么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这里大象的体重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还合适吗? 大象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举例说明。(课件出示相应图片)。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学设计《吨的认识》教案

《吨的认识》教案 祝老师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祝老师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情景图、多媒体课件,课前让学生测量自己的体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 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蓝鲸是目前世界上体积最大的动物,成年蓝鲸体长可达33米,重可达190多吨,比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大象还重10~30倍或150头牛的重量。一只成年蓝鲸体形之大,嘴里可以容纳下一只大象!)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教师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1)教师用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你们看谁来了?这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到河边去玩。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小马提议:“这里有桥,咱们一起过吧。”小熊说:“等等,这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