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教研案例

《猴王出世》教研案例
《猴王出世》教研案例

活动主题:感受名著魅力激发阅读兴趣岗上小学:温玉洁

一、活动背景: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孕育出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涵盖着中国人文精神的基因,是中华民族之魂。而反观小学生的阅读书目,现当代的中外文学作品很多,但对古典文学阅读的寥寥无几。为什么呢?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古代的经典文学拗口难懂,与现代文学差异极大。那怎样才能孩子们爱上经典并阅读经典,是我们这次研讨的重点以及方向。经典著作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孩子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充分地汲取中华文化的精华,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次活动我们采用听课说课,评课研讨等方式,希望通过充分发挥本组语文教师的集体智慧,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下面继续我们语文学科的教研活动案例,与大家一起探讨。

研讨方式:听评课式

课例执教:xx

活动成员:小学语文教研组全体成员

活动目标:

1.让学生感受经典名著魅力

2.使学生学习到阅读名著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提高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4.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开放性,改善教学质量。

5.提高教研组成员的互助能力,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教研活动过程:

(一)听课

我们以《感受名著魅力激发阅读兴趣》为主题,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完成教学设计,并在其他班试讲,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如下:

统编版五下《猴王出世》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遇到不太明白的语句,可以通过猜大致意思完成阅读。

2.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出世以及成为猴王的经过。

3.体会作者生动精彩的诗韵描写,感受名著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出世以及成为猴王的经过。

2.体会作者生动精彩的诗韵描写,感受名著的魅力。

【教学准备】读课文,并观看《西游记》第一集《猴王初问世》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猴哥》,

猜一猜歌中唱的是谁?

二、初读课文,想象“情节奇”

1.默读课文,遇到不太明白的语句,可以猜猜大致意思,然后继续往下读。

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2.找出描写石猴出世的段落,用自己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

3.结合电视片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4.交流石猴的人物形象特点。

三、抓住细节,体悟“语言奇”

吴承恩先生是用什么样的语言,让我们如此喜欢这只石猴的呢?请找出生动描写石猴的句子。

(一)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这个句子告诉我们石猴在做什么?

2.你喜欢这只石猴吗?为什么?

花果山就是石猴的家。在这个像天堂一样的家中,他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生活着。让我们再读这句话,读出石猴的自由,读出石猴的快乐。

3.这句话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一个排比句。

(1)“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这个排比句有什么特别之处?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

(2)“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又是一个很特别的排比句,你又发现了什么呢?(每组词都是四个字,前两个字都是动物,最后一个字表示这些动物与石猴的关系。)

石猴总是和哪些动物在一起呢?

“虫”在这句话中指的是“长虫”,也就是蛇。

“伴”、“群”、“友”、“亲”,这四个字表示动物们与石猴的关系。在写法上,也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变化。而中间的四个“为”字使句式工整,有节奏感。

(3)“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这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句式,你们从哪儿还见过类似的句子呢?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夜”对“朝”,“宿”对“游”,“石崖之下”对“峰洞之中”。

(4)同学们读这句话。

作者用凝练对称、优美奇特、节奏鲜明的语言,将一只石猴勾勒得活灵活现,这就是经典。

(二)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1.读了石猴的语言,你对它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2.齐读这句话,再次感受石猴:“进得去,就出得来”的自信。

(三)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如果你就在现场,你会认同石猴的意见吗?

(石猴引经据典,还摆出事实:“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得一个洞天与各位,各享成家之福。”理由充分,论据充足,表现了石猴有勇有谋,王者风范。)

四、交流总结,感受“人物奇”。

读了《猴王出世》,你的脑海中有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形象?

小结:是啊!那只顽皮可爱、敢作敢为、有勇有谋的石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

吴承恩先生用幽默诙谐、凝练鲜明的语言,曲折动人、幻趣横生的故事情节,成功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创造出一个奇幻绚丽、引人入胜的神话世界,这就是经典!

五、xx

1、比较课文与名著

同学们,在以后的课外阅读生活中,让我们走进《西游记》,去认识这位神通广大、敢作敢为的猴王,去感受这部经典名著的无限魅力吧!

其实,原著中对这块石头描绘得特别具体,丰富。大家跟老师一起来读读怎么样,看看这是志怎样的石头吧。

生读原著文字。交流比较阅读感受。

原著好,还是课文好?

大家真懂得评价和鉴赏,有机会的话就把原著找出来读诗吧,你一定会找出精彩之处的。

2、你来当导演

大家读课文或原著,比较一下石猴出世与你在电视上看到的一样吗,如果你来当导演,你将怎样来拍这场戏

依赖课文展开想象,更能给我们提供自由创作的空间。希望同学们有时间多多来阅读。

六、总结: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中国四大名著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历史名著《史记》。中国的古典名著浩如烟海,除了这四部,还有四大名著的《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在这些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等待我们去亲近,去细细品味呢!让我们马上开启名著之旅,一生与经典相伴!

七、作业

1、选择你喜欢精彩句段读一读,背一背,或做摘录。

2、分角色朗读课文,或演演《猴王出世》课本剧。

3、运用本课所学的方法阅读《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并和同学交流你的阅读感受。(选做)

(二)说课

本课的设计意图是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残。”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和“学习写读后感”。

《猴王出世》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的石猴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

在学生学习本课之初,我让孩子们通过预学了解了课文大概,阅读名著《西游记》,并观看了杨洁导演拍摄的经典电视剧《猴王初问世》,加深对课文的了解。所以孩子们能很轻松的完成课件提示中的两个问题,即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本节课中再次帮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围绕语文要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和“学习写读后感”,体会古典名著中语言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让学生联系自己对《西游记》整本书的认知,在入情入境地阅读和讲述中,加入自己的理解,想象石猴的出世以及成为猴王的过程。让古典名著更有吸引力,阅读更有趣味性,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本节课完成阅读感受的引导和表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写读后感的习作做铺垫,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人生的道理。

(三)评课

(1)王老师:猴王出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其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这是教学的重点。在这一点上,教师充分利用了各种综合信息。学生们大部分都喜欢看动画片,关于《西游记》的动画或电视剧应该大部分同学都看过,而且很感兴趣。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孩子们观看《猴王初问世》,再学习这篇课文,解决这一课的重点就简单多了。

(2)路老师:这是一篇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些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难点,老师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来突破这个难点,比如结合上下文,猜猜大致意思,在比较中读准读顺读懂。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等,都为同学们以后阅读名著指明了方向。但小学生会在以后遇到更多困难,这些都需要他们自己通过各种方式克服。

(3)史老师:在本文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手段如,观看电视剧阅读名著,加深了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并体会了原著的精妙之处,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欲望。在这里,老师还把其他名著介绍给同学们。这一点做得非常好。以后可以几周读一本,大家都读完以后集体交流。这样路老师说的困难就可以集体克服。

(4)张老师:课外拓展,及时有效,在教学中牢牢抓住了,本单元让学生接触名著,走进名著的学习特点,及时地引入了原著中的描写,并进行了比较一方面激发了兴趣,另一方面也是非常自然的课外阅读指导。

(5)夏老师:在时间安排上,再适当充分一些,读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我们可以在课前找一些孩子录制一些读和感悟的小视频,上课播放出来。一方面提高同学们的兴趣,刺激他们积极表现。另一方面也能在课上分享学习成果。

这样比在线上邀请xx可能效果会更好。

(6)李老师:这节课中,老师给了孩子们读的时间,教给孩子们从读中感悟猴子的自由与快乐,从读中感受作者遣词用句的奇妙,从读中经典的魅力,并且在读中形成自己对名著独特的理解。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案例分析总结

这次以《感受名著魅力、激发阅读经典兴趣》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全体组员共同参与探讨。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教研进一步深入语文课改的理念,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活动中,教师们激情高昂,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作课老师的课生动活泼,把先进的教学思想渗透到了每个教学环节,这堂课是由教研组老师们精心设计的,所以具有很高的价值,值得学习和探讨,教师们听到非常投入并认真做笔记,及时记下了闪光之处,及需改进的地方。教师阅读为重点,纷纷做出了诚恳的评课发言,这次活动教师们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心,积极性,他们的教学思想在相互探讨中不断的发生,碰撞,产生火花,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突破性的认识,提高了他们对新课改理念在课堂中的渗透的理解和具体运用能力。

但这次活动的不足之处在于,在活动中,老师们提出了一些教学中具体的困惑,还需教研组长及以后时引导老师们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通过这次活动,我进一步认识到要精心策划教研活动,教研活动要内容的确定有思辨性,即围绕主题,注重生成,层层递进,伴随探究不断扩展思维容量,将教师的思维引向深入,教研活动应该引导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寻求突破不断超越,从而促进教师团队的业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