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材123《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人教版教材123《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人教版教材123《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人教版教材12.3《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思路设计:

本课从“节能”的角度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生活中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是否省功,让学生充分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机械效率的含义;然后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机械效率的含义,了解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哪些因素有关,掌握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方法,并推广到其他机械。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利用了的物理从生活中来而到生活中去的特点,让学生在过程中去分析、学习和体会,达到掌握知识,学习方法,提高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的。

教材分析:机械效率是衡量机械性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体现了机械对能量的利用率,与当今社会提出的“节能环保”的主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节课就是让学生从能量利用的角度理解效率的问题。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根本上理解机械效率的含义,让学生更加具体的理解前面学习的功和能之间的联系,更好的理解九年级要学习的广义效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由“机械效率”和“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两部分组成,其中对“机械效率”概念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是本节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情境,实验探究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达到使其真正理解机械效率含义的目的突出重点;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历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的全过程,让他们通过思考、分析、实验、总结等过程突破本节的学习难点,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对“简单机械”、“功”和“能”进行了学习,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也可以体会到其他方面的“效率”问题,已经具备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所以合理的设置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在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既有一定的难度,又可以在教师的适时帮助下经过努力合作完成,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能说出机械效率的含义,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实验了解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动滑轮、滑轮组等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科学探究实验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机械效率的了解,认识到机械效率反应机械对能源的有效利用成分。以滑轮组为例,探究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提高机械效率可以缓解能源危机,有节约能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机械效率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教学器材:

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铁架台、滑轮(大、小、轴粗糙程度不同)、钩码(0.5N、2N)、细棉线、导线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机械效率

与节能之

间的联系

1.提出问题:本周是《节能宣传

周》,它的主题是什么?

2.简述机械效率与节能之间的联

系引入新课。

认识节能的重要性,知道

机械效率与节能之间有紧

密的联系。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

的思考。

进行新课一、理解

有用功、

额外功、

总功的概

1.提出问题:杠杆、滑轮、斜面

等简单机械,它们有的可以省力、

有的可以省距离,那么使用这些

机械可以省功吗?

2.实验探究:

(1)给出器材,确定实验探究的问

题:直接提升物体,与使用动滑轮

提升物体,两次拉力做功的大小

是否相同?

(2)设置问题,给出实验数据记录

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实

验:

①这个实验怎么做?

②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3.拓展提升:使用这些机械省功

吗?

4.归纳总结:

(1)有用功(W有):直接对物体所

做的功(工作目的)。

G/N h/m W直/J F/N s/m W机/J

20.10.2 1.10.20.22

1.思考并回答:省力、费

距离、根据W=FS,所以使

用机械不一定省功。

2.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1)用手直接将一个重为

G的钩码提升h,W=Gh。

(2)通过一个动滑轮,沿

竖直方向匀速缓慢提起将

一个重为G的钩码提升h,

分别测量绳端拉力F和绳

端移动的距离S,W=FS。

(3)分组实验,记录数据,

板书展示,分析得出规律。

3.小组交流并展示:

(1)无论他采取哪种方法

都必须做的功是对物体做

的功。

(2)在几种不同的方法

中,不愿做但又不得不做

的功分别是克服机械自重

或摩擦。所以,使用这些

机械也不省功。

通过使用

动滑轮是

否省功的

实验探究,

可以让学

生更深刻

的理解使

用任何机

械都不省

功,为有用

功、额外功

和总功的

理解奠定

基础。

通过分析

这些机械

是否省功,

不仅可以

加强对有

用功、额外

功、总功的

理解,同时

可以锻炼

学生学以

致用、举一

反三的能

力。

准确给出

物理概念

论: 。

二、实验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1、猜想:

2、实验原理:

3、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铁架台、钩码(2N、0.5N)、棉线、细导线、

滑轮(大、小、轴粗糙程度不同)

4、进行实验:

(1)竖直方向,缓慢拉动测力计,在拉动过程中,平视读数。

(2)及时记录数据,研究同一问题的2个小组共同分析数据,总结结论。

(3)选派代表,做好展示准备。

5、数据记录: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含义,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结合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知道机械效率小于1及没有单位的原因. ●会利用公式7)=W有/W总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的过程.通过参与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活动, 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 意识.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 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结合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 念,会利用公式7)=W 有/W 总 进行有关计算. 难点:会分析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指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功的原理? 2.如图所示的动滑轮提升重5N的 物体,用功的原理求动力F= 。 3.让学生计算最近一次考试本班的合格率。 二.新课教学 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1)演示实验

用弹簧秤匀速拉动绳端,使重物G升高。从弹簧秤读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秤移动的距离s。以下边讲边板书:“实验数值G=5牛,h=0.5米,F=3牛,s=1米。 弹簧秤的拉力(动力)对动滑轮做的功:W 动 =F·s=3牛×1米=3焦, 提高重物,动滑轮克服阻力做的功:W 阻 =G·h=5牛×0.5米=2.5焦” (2)提问:由实验可以看到W 动>W 阻 ,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前面研究简单机械和功的原理时,我们没有考虑摩擦,没有考虑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动滑轮本身重等因素,是理想情况。实际上,我们用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重物时,由于要克服摩擦以及不得不把动滑轮一起提升,这时我们用的力(动力)就比没有摩擦时要大(该实验中,理想情况下拉力是2.5牛,而实际的拉力是3牛)。做的功要比没有摩擦时大一些(该实验中,不考虑摩擦时动力做的功是2.5焦,而实际动力对滑轮做的功是3焦)。 (3)总结并边讲边板书 ①在用动滑轮提高重物的实验中,用来提高物体的功对我们是有用的,是必须做的。 问:本实验中的有用功是多少?答:W 有 =G·h=5牛×0.5米=2.5焦。 ②本实验中,用来克服摩擦做的功、把动滑轮提升0.5米做的功对我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这种功叫额外功。使用任何机械做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 ③本实验中,有用功加额外功是总共做的功,叫总功。 板书:“3.总功(W 总 ):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 问:本实验中总功W 总 =? 答:W 总 =F·s=F·2h=3牛×1米=3焦。 问:本实验中做的额外功是多少? 答:W 额外=W 总 -W 有用 =3焦-2.5焦=0.5焦。 2.机械效率

江苏初中信息技术上册(123单元)教案

课题:信息与信息技术(第1单元第1节第1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体会信息的含义;通过实验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史,领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个探究实验,理解信息的含义和特点。 (2)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创新与行为:加深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理解,关注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新发展,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 教学方法:体验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学习。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的有关图片,请学生回答看到每一幅图片想到了什么。 ●新课讲授: 教师:这些图片向我们传达了某种信息。所谓信息,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人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鉴别实验,体会在生活中是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 实践学习一:准备甲、乙、丙三个相同的透明玻璃杯,分别装有酒、酱油和盐水三种不同液体,杯子上都没有贴标签。根据液体发出的某些信息,鉴别酒、酱油和盐水,请说出你的鉴别方法并记录操作过程。 学生:回答问题并填表。 教师:可见,不同的事物所包含的信息是不同的。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利用耳闻、目睹、鼻嗅、口尝、触摸等方式直接获取外界的信息,根据颜色、气味等各种不同特征来鉴别事物。但是人类的感官功能是有限的,对于感官无法直接看到、听到、摸到的事物,如何获取信息呢? 学生:(发明工具、仪器来延伸感官,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师:请举例说明。 学生:显微镜、电话、网络…… 教师:各种传播媒体的运用,使人类收集信息的能力突破时空限制,如广播、电话等相当于听觉的延伸;摄像机、照相机相当于视觉的延伸;电影、电视相当于视觉、听觉的延伸;网络更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空间,使人体会到“信息就在指尖上”的神奇。正因为如此,信息的来源很多,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很多,让我们通过下面的探究活动,体会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以及如何科学地选择获取途径。 探究学习:假如我们想知道室外的气温,有多少种途径呢?它们各自的操作步骤又是什么?所获取的气温精确度如何?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1节 机械运动 教案

《第1节机械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必须要有一个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参照物而言。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以及根据物体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2、根据分类标准不同,将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还可以逐级分类将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在给定器材的条件下,通过探究,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4、确认速度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叙述速度的意义,写出速度的单位和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利用运动速度的公式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能够对不同单位进行换算。 5、能够说出平均速度的作用,会使用简单的器材测量平均速度,能够利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计算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 3、从情景再现,生活体验中提炼科学知识,应用科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种哲学概念的初步建立。 二、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分类。 2、参照物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 三、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判断和选择。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金属车、木头车、米尺、秒表、长木板、有关课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放映多媒体有关运动片段,指出:坐火车或汽车时,窗外的树木真的向后运动吗? 新课讲解: 一、参照物 科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也有位置的变化。科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教师出示图片电梯: 地面上的人看电梯中的人:运动 电梯中的人看电梯中的人:静止 为什么对同一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呢? (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 老师补充: 我们在判断一个人高低的时候有个标准,同样我们在研究物体到底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时候,也要选择一个标准,是把地球看成不动的物体,把地球作为标准,这些物体相对与地面的位置变化的,我们认为这些物体是运动的;这些物体相对与地面的位置不变的,我们认为是静止的。如,人站在教室里,相对于地面来说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说人是静止的,如果走动了,则相对于地面来说发生改变,我们说是运动的。这个被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所以我们说物体的静止或运动是相对与参照物来说,但平时我们通常没有说明参照物指什么。我们把事先被选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带领学生阅读P89页阅读,思考为什么飞行的子弹能用手抓住。 二、机械运动的分类 [实验](1)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来 (2)用线拴着小球,让小球做圆周运动 (3)让电动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运动 分析:三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实验](4)陀螺的旋转(滚动笔杆) (5)擦黑板 总结:不同类型的运动 [读图]比较两辆汽车的运动

九年级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4.设计表格,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中。 实验 次数 手的拉力F/N 手移动距离 s/m 钩码重G/N 钩码上升高度 h/m 1 2 3 5.分析实验数据: ⑴手拉绳所做的功与动滑轮拉钩码所做的功是否相等? ⑵哪一个做的功多一些? ⑶你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三、关于机械效率的概念 1.几个基本概念: 有用功W 有用_____将重物提升一定高度所做的功 额外功W 额外_____克服摩擦力和克服动滑轮重力所做的功 总功W 总_____手的拉力对动滑轮做的功 2.三者之间的关系:额外有用总+=W W W 3.机械效率的概念:物理学中,将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即: %总功 有用功 机械效率= 100? 计算公式: %100?= 总 有用W W η 4.注意:对于实际机械,由于总是有额外功存在,η<1。 第二课时: 四、关于机械效率概念的巩固和计算 例1.下列关于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机械效率可以提高到100% B .机械效率总小于1 C .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高 D .机械效率越高,有用功就越多 例2.如图所示,在50N 的水平拉力F 作用下, 重800N的物体沿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与地面间滑动摩擦力为120N.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_______ ;若物体的速度为0.2m/s ,则1min 内拉力做的功为 ___________ J . 例3.各种机械在使用时产生额外功的原因不完全相同,要根 边实验边填表。 分析实验误差,指出要使重物重一些,误差就会小一些。 ⑴不相等 ⑵手拉绳做的功多 ⑶有摩擦,在提起重物时还要提起动滑轮。 答:B

机械效率 教案示例之一

机械效率教案示例之一 导读:本文是关于机械效率教案示例之一,希望能帮助到您!(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l)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知道什么叫机械效率,知道计算公式。知道械效率总小于1。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三)教具 滑轮、钩码、线、弹簧秤、铁架台、刻度尺。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功的原理是什么? 2.演示(按图1装置)并提问。 用图1的滑轮来提升重5牛的物体,应用功的原理求在细绳端需要加多大的拉力?(动滑轮重忽略不计) 要求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笔记本上演算,教师讲评并给出正确解答。 二、进行新课 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1)演示实验

用弹簧秤匀速拉动绳端,使重物G升高。从弹簧秤读出拉力F 的值,用刻度尺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秤移动的距离s。以下边讲边板书: “实验数值G=5牛,h=0.5米,F=3牛,s=1米。 弹簧秤的拉力(动力)对动滑轮做的功:W动=F·s=3牛×1米=3焦, 提高重物,动滑轮克服阻力做的功:W阻=G·h=5牛×0.5米=2.5焦” (2)提问:由实验可以看到W动>W阻,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前面研究简单机械和功的原理时,我们没有考虑摩擦,没有考虑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动滑轮本身重等因素,是理想情况。实际上,我们用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重物时,由于要克服摩擦以及不得不把动滑轮一起提升,这时我们用的力(动力)就比没有摩擦时要大(该实验中,理想情况下拉力是2.5牛,而实际的拉力是3牛)。做的功要比没有摩擦时大一些(该实验中,不考虑摩擦时动力做的功是2.5焦,而实际动力对滑轮做的功是3焦)。 (3)总结并边讲边板书 ①在用动滑轮提高重物的实验中,用来提高物体的功对我们是有用的,是必须做的。 板书:“1.有用功(W有用):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注意,本节标题暂不出) 问:本实验中的有用功是多少?答:W有=G·h=5牛×0.5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数字123教案(附教学反思)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数字123教案(附教学反思)小班数学活动认识数字123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活动延伸,活动反思等内容,让幼儿感知并认识数字1、2、3,幼儿学会用手指出示数字1、2、3,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认 识数字123教案吧。 教学目标: 1、让幼儿感知并认识数字1、 2、3。 2、幼儿学会用手指出示数字1、2、3。 3、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欢乐。 4、让幼儿懂得比3少的还有1、2。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感知并认识数字1、2、3。 教学准备: 1、卡通数字1、 2、3。 2、数字1、2、3的大卡片及相应图片。 3、魔术口袋,各色数量的塑料小胶棒、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4、各色数字1、2、3小卡片人手一套。 5、数字儿歌磁带。 6、自制数字箱三个。 教学过程:

1、导入主题,认识数字1、 2、3。 听数字儿歌引出数字1、2、3。 儿歌:1像铅笔能写字,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随风飘,5像秤钩来秤菜,6像口哨嘟嘟响,7像镰刀割青草,8像葫芦藤上吊,9像勺子来盛汤,10像筷子加鸡蛋。 今天我们请来数字宝宝1、2、3,我们看看他们歌曲里唱的那样,像铅笔、小鸭和耳朵吗?(分别出示卡通数字1、2、3让幼儿观察数字形状)。 2、让小朋友大胆想像数字1、2、3还像什么,感知字形。(对大胆想像、积极回答的幼儿给予鼓励)。 3、感知数字1、2、3。 分别说出大数字宝宝1、2、3,将数字和卡通图片相对应,让幼儿看看数字是否像歌曲中唱的一样。 4、用手指表示数字。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伸出你灵敏的小手,告诉我你的小手都有哪些本领?(幼儿解放回答)那么你会用小手来表示1、2、3吗?教师出示例外数的实物,让幼儿点数并用手指比划1、2、3、来表示物体的个数,同时纠正幼儿的手势。 教师说出数字幼儿用手指来表示。同时也可选择幼儿担任小老师。游戏:看实物出手指。 教师从魔术口袋中拿出相应数量的胶棒、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让幼儿点数。说出数量,同时用手指来表示其数量是几。 活动延伸: 1、游戏:数字宝宝回家(回强对字形的感知认识)。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教案.doc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在八年级的物理学习过程中,会学到《机械运动》这一课,那么老师在上课之前要做好教案的设计,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机械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具 1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节拍器(或秒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完成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由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行练习。 教师口述:0.2千米=______厘米。(答:2×104厘米) 500微米=______米。(答:0.0005米) 对学生所答进行讲评。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课本图1—5甲图中木块的实际长度。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测量。由同学说出测量结果。巩固上节所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读、记测量结果和减小误差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学 1.新课的引入 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板书:"第二章简单的运动 一、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 (1)什么是机械运动? 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组织同学看课本图2—2,提问:图中的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答:图2—2中运动员、足球、列车、地球、人造卫星、太阳系、银河系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2.3《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人教版教材12.3《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思路设计: 本课从“节能”的角度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生活中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是否省功,让学生充分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机械效率的含义;然后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机械效率的含义,了解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哪些因素有关,掌握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方法,并推广到其他机械。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利用了的物理从生活中来而到生活中去的特点,让学生在过程中去分析、学习和体会,达到掌握知识,学习方法,提高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的。 教材分析: 机械效率是衡量机械性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体现了机械对能量的利用率,与当今社会提出的“节能环保”的主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节课就是让学生从能量利用的角度理解效率的问题。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根本上理解机械效率的含义,让学生更加具体的理解前面学习的功和能之间的联系,更好的理解九年级要学习的广义效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由“机械效率”和“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两部分组成,其中对“机械效率”概念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是本节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情境,实验探究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达到使其真正理解机械效率含义的目的突出重点;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历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的全过程,让他们通过思考、分析、实验、总结等过程突破本节的学习难点,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对“简单机械”、“功”和“能”进行了学习,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也可以体会到其他方面的“效率”问题,已经具备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所以合理的设置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在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既有一定的难度,又可以在教师的适时帮助下经过努力合作完成,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能说出机械效率的含义,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实验了解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动滑轮、滑轮组等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科学探究实验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机械效率的了解,认识到机械效率反应机械对能源的有效利用成分。以滑轮组为例,探究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提高机械效率可以缓解能源危机,有节约能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机械效率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幼儿园中班数学《认识数字123》教案模板范文

幼儿园中班数学《认识数字123》教案模板范文.docx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1、2、3,理解它们表示的实际意义。 2.能根据数字匹配相应数量的物体。 3.能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和整理材料。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一)中的动物卡片:1只猫、2只兔、3只鸡;1~3数卡。 2.幼儿用书第1页1~3的数卡,小玩具(2组),幼儿用书第20页《认识数字1、2、3》以及第5页《数物拼版》的材料。 活动过程: 一、感知3以内的数量并按相应树立排列卡片。 1.教师出示动物卡片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卡片上有什么?每种动物有几只? 2.引导幼儿按序排卡片。 教师:请小朋友按动物数量的多少给它们排队,最少的排在最前,最多的 排最后。 3.师幼集体验证是否按数序排列卡片,并引导幼儿说一说卡片是怎样排列 的(1只猫,2只兔,3只鸡)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对3以内数量感知的不错,卡片上的不同数量的小动物一眼就能看出其数量,也能按着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认识数字1、2、3。 1.教师我们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1只猫呢?(在1、2、3、4几个数字中让 幼儿找出数字1)这是数字几?它像什么?整理儿歌(1像什么,2像什么。。。) 2.教师逐一引导幼儿为2只兔、3只及匹配数字,并引导幼儿观察数字2、3的字形。(方法同上) (评析:现在孩子家教也比较早,很多孩子在家里已经认识过1、2、3的 数字,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能将数量和数字进行很好的匹配,也能正确 认出1、2、3 三个数字,还能正确的说出数字1、2、3像什么,并能正确匹配。在个别交流中,我特意请了对数字不是太敏感的孩子来回答,是出现了两 三个宝宝不能正确辨认出数字,其他孩子还是不错的。)

机械运动教学设计

机械运动教学设计 机械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运动的描述 授课地点 多媒体教室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仪器材料 多媒体播放设备、机械运动演示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2)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与参照物而言的; (3)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发现并提出问题: 二、总结归纳机械运动及参照物概念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1并提出问题:你怎么判断汽车、轮船、飞机等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通过观看此录像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明 白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选一个地面 上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看一看要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参 照物体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位置发生变化,说明是 运动的,反之是静止的.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2并提出问题:窗外的树木真的 向后退了吗?江两岸的青山真的向后移了吗?张开伞后 运动员真的上升了吗?以上的现象怎样解释呢? 通过观看此录像和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使 学生理解,当选择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时,“静止的物体”就会运动起来. 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运动.选择的另一个物体为假定不动的物体,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观看录像1(或动画).画面上的内容有:公路上有停着汽车和行驶的汽车;码头上有停着的轮船和正在航 行的轮船;飞机场上有停着的飞机和正在起飞的飞机.学生:1、以公路边的树或楼房为参照物,相对于参

机械效率分析教案

机械效率分析教案 【设计理念】 1.本节课首先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在此基础上理解机 械效率,并通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加深机械效率的认识。 2。通过对机械效率的学习,让学生对效率问题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有个初步的概念, 使学生把物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具有于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过程与方法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 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 教具和媒体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棉、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实录】 一、引入新课 师: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一单元二楼。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 子运到二楼。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 办法最好? 生:小组讨论后自由回答 (把沙子装入桶中,用动滑轮把沙子拉到楼上;在地面与楼面之间搭上木板,将沙子装 入袋子沿着木板推到楼上……)

二、进行新课 师: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 师: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生:对沙子做的功。 师:(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生:提桶所做的功,克服动滑轮的重力所做的功。 师:(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师:(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用斜面推沙子(媒体显示),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各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媒体显示),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生: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师: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机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 生: 师: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观察计算结果,对“机械效率”,你能发现什么? 生:讨论回答。(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小班数学教案:我们身上的123

小班数学课程计划:123我们的身体 活动目标 1.让孩子们初步了解生活中的数字. 2,通过各种游戏训练孩子的起跑,移动和大脑技能. 活动准备趣味练习 - 在图片中查找数字 活动程序 首先,游戏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 孩子们一起拍手,转手,拿起他们的手. 2,手指游戏: 一只猴子在水边,看到鳄鱼被淹没,鳄鱼正在叮咬! 两只猴子在水边,看到鳄鱼被淹,鳄鱼来了,鳄鱼来了,咬了!咬! 三只猴子在水边,看到鳄鱼被淹,鳄鱼来了,鳄鱼来了,鳄鱼来了,咬了!咬!咬! vChildren伸展手指时做的动作. 第二,寻找123 老师:1,2,3,这些数字在我们身上.在我们的教室里,在我们的玩具中,我们不仅要阅读,

并知道数量,并逐步学会写数字. 2.孩子的数量,老师出示卡 (1)指导孩子有几个鼻子的数量?多少个嘴巴? 小孩说老师出示了数字卡1. (2)老师有多少只眼睛?几只耳朵? 小孩说老师在旁边显示数字卡2. (3)指导课堂上的孩子数量?教室里有多少盏灯? 小孩说老师出示了数字卡3. 3.让孩子们注意到三个数字1,2和3的长度不一样.我们来谈谈他们各自的特点. 老师:1像小棍子; 2像小鸭子; 3喜欢耳朵. 老师:老师给你带了很多水果宝宝,送给你,喜欢吗? 老师说水果的名称和数量,孩子将水果的数量粘贴到相应的数字之下; 而是根据水果的数量粘贴相应的数字. v被正确发布,一朵红色的小花被给予奖励. 5,有趣的练习 在图片中寻找1 2 3 第三,事件结束了

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跳着数字舞.一个孩子触地,两个孩子转过身,三个孩子转过身来. 2.孩子们回家后,计算你家里的东西数量,以及哪些东西有2个,明天告诉老师和孩子,好吗?

八年级物理下册 9.6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9.6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一、教具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 二、教学过程 1.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 (2)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 2.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 (1)钩码的重由钩码的质量用G=m·g算出. (2)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G升高.注意“匀速拉动”.测课本图14—10(甲)和(乙)两图中的拉力时,拉力F的大小由弹簧秤上的示数读出. (3)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 (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可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细绳色点到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 (5)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 (6)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 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

4.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组织讨论课本上的“想想议议”. (五)布置作业:写出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记录有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结果(参照课本实验内容). 课后反思: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找到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八年级物理教案)物理教案-机械效率

物理教案-机械效率 八年级物理教案 教学课题:第十一章第八节机械效率 教学方法: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动脑,好奇心强,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比较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机械效率在初中物理教学法中既是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重就重在它可使学生对全章知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全面的知识结构,真正掌握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难就维在:1前面在讲简单机械和功的原理时,都没有考虑摩擦和某些机械自身的重。因此对本节课讨论的内容很难捉摸理解,在具体实例中分不清哪部分是存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2对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不能真正理解,只会死记公式,遇到具体问题就感到无从下手。为此我在教学中将“用动滑轮提升重物”这个综合性的问题分解成三个单一的问题提出来即a直接提升重物b直接提升滑轮c用滑轮将重物提升。其教学过程如下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 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时,

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回答:功率)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机械效率”,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一)引导学生学习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三个物理概念 1板书课题让学生朗读课文 (1)请一们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学留意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若有让学生提出并纠正。 (2)提问学生:在这几段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个前面没有学过的名词术语?(学生回答: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教师指出:同学们看了这几段课文后,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会感到难以捉摸,今天我们就通过讲座下面的问题来突破这些难题。 (1)出示重物,提问学生,如果我将这个重为G牛的物体向上匀速举起,请回答如下问题: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细绳悬在支架上作动滑轮用的单滑轮,并说明:假设这个滑轮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它本身的重为G牛,如果我们通过拉绳子把这个下面没有挂别的物体的“空”滑轮匀速提升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中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数字123教案

中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数字123教案 (附教学反思)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数字123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活动反思等内容,认识数字1、2、3,理解它们表示的实际意义,能根据数字匹配相应数量的物体,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认识数字123教案吧。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1、2、3,理解它们表示的实际意义。 2.能根据数字匹配相应数量的物体。 3.能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和整理材料。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一)中的动物卡片:1只猫、2只兔、3只鸡;1~3数卡。 2.幼儿用书第1页1~3的数卡,小玩具(2组),幼儿用书第20页《认识数字1、2、3》以及第5页《数物拼版》的材料。 活动过程: 一、感知3以内的数量并按相应树立排列卡片。 1.教师出示动物卡片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卡片上有什么?每种动物有几只? 2.引导幼儿按序排卡片。教师:请小朋友按动物数量的多少给它们排队,最少的排在最前,最多的排最后。 3.师幼集体验证是否按数序排列卡片,并引导幼儿说一说卡片是怎样排列的(1只猫,2只兔,3只鸡)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对3以内数量感知的不错,卡片上的不同数量的小动物一眼就能看出其数量,也能按着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认识数字1、2、3。 1.教师我们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1只猫呢?(在1、2、3、4几个数字中让幼儿找出数字1)这是数字几?它像什么?整理儿歌(1像什么,2像什么。。。) 2.教师逐一引导幼儿为2只兔、3只及匹配数字,并引导幼儿观察数字2、3的字形。(方法同上) (评析:现在孩子家教也比较早,很多孩子在家里已经认识过1、2、3的数字,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能将数量和数字进行很好的匹配,也能正确认出1、2、3三个数字,还能正确的说出数字1、2、3像什么,并能正确匹配。在个别交流中,我特意请了对数字不是太敏感的孩子来回答,是出现了两三个宝宝不能正确辨认出数字,其他孩子还是不错的。) 三、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1.教师:数字1除了可以表示1只猫,还可以表示什么?数字2除了可以表示2只兔,还可以表示什么?数字3呢? (评析:在理解数的实际意义这一环节中,孩子们刚开始对这个问题不理解,可能是第一次接触的缘故吧?不过当几个孩子回答后,再加上我的引导和鼓励,孩子们慢慢的明白其中的意义了,就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举起了手,对此,我给予他们回答的机会,让每个举手的孩子都来说一说,充分体现了孩子是学习的主人,体现了孩子学习的主体性。) 四、幼儿分组操作。 1.第一、二组,给数卡排队,匹配实物。 教师:请小朋友把数卡按顺序插在分类盒上,再给数卡送小玩具,数字是几就送几个小玩具。 2.第三组,看数字摆积木。

第一章机械运动教学设计解析

八年级物理·上新课标[人] 第一章机械运动 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速度. 通过观察现象,实验探究加深对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等概念的体验,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激发学生对运动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将物理和生活联系的意识. 本章是整个初中力学的基础,它既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需要,也是他们参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必备知识.教材知识紧紧围绕机械运动的描述逐步展开.首先通过物理中最基本的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进入初中物理的学习,然后再通过参照物的引入,让学生学会从物理的角度用科学的术语来描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而运动的物体自然有快慢的不同,顺理成章地进入最基本最简单的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需要用平均速度来表示,这些基本的运动知识也为后续学习认识运动奠定了基础.为了尽快让学生熟悉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教材安排了实验室中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引导学生在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础上,用间接的方法测量平均速度,同时实现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为了体现从生活走进物理的理念,本章的想想议议都以学生熟知的典故和事例形式引入,让学生观察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学以致用,完成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跨越.整章的学习探索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特色. 【重点】 1.参照物的定义和选择. 2.机械运动的描述与探究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4.速度公式的运用,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解题方法. 【难点】 1.参照物的定义和选择. 2.运动的相对性、速度的测量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 3.速度公式的运用,物理计算题解题格式、解题方法.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长度以及时间的测量是学生每时每刻都会注意到的物理现象,学生对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事物,往往由于司空见惯而失去好奇心与关注度.因此在课堂的一开始,本课程并不直接讲授测量的有关知识,而是从分析运动与长度和时间有关,引入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通过比较课桌的长宽高,让学生了解测量的重要性,从而引发学生对于常见的长度测量的好奇心.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常见的长度估算方法、精确的测量、测量结果中的单位换算等,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行物理学习,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长度和时间,每天都在各种时间的标准下度过,见到标注长度的各种事物,在潜意识中埋下了长度和时间测量的种子.但是由于没有进行系统的测量学习,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实际操作能力,为本知识点的学习做好了能力方面的准备.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研究性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思想,为本知识点的学习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运动的描述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和公式,能够利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本节课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从而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意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机械效率的概念。 2.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提出问题:生活中听过关于效率的词语,学生能够回答出:工作效率,学习效率等。根据学生回答引出课题《机械效率》。 环节二:新课讲授 【生成概念】 1.组织学生完成书中“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功”这一实验。 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定滑轮和动滑轮拉同一物体到同一高度做的功是否相同。

实验:(1)让一位同学到讲台上,一位同学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缓慢地提升一定的高度,并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2)再让另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用弹簧测力计并借助一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缓慢地提升相同的高度,在做这个演示实验之前,提问两次拉力做的功是否相同,然后开始实验,再次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提问,两次实验中拉力做的功为什么不同?提问后总结:尽管使用动滑轮会省力,但由于滑轮本身所受的重力所受的重力以及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通过动滑轮拉动钩码,拉力做的功要多一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深化理解】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机械效率是否能够达到100%。 通过总结学生回答得到机械效率不能达到100%。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如何提高生活中常见机械的工作效率。 四、板书设计

机械效率教学反思

《机械效率》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三节的内容,这节主要讲述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和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内容。在前几节中已经学习了功、功率的基本概念以及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引入这些物理概念的目的就在于研究机械做功。机械做功就涉及到机械效率的问题,所以本节课将更多地和生活相联系。针对这节课我的反思如下: 一、本节课总体上按照复习提问、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新课教学、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及布置作业的步骤顺利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1、复习提问:我设计了3个简单的问题,如:功的两个主要因素和计算公式等问题,问题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为接下来新课做准备。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做功的例子引入了新课教学。例子的设计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学习的求知欲。 3、新课教学: (1)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例子简单,学生容易掌握。 (2)通过对总功的公式W总=W有+W额的理解,逐步引出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公式,再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计算一道练习题,加深学生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的理解,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3)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让学生利用探究的七个要素,分成小组对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进行测量并总结出结论,进行交流。教师再逐步的引导学生知

道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以及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4、课堂小结:让2到3名不同层次的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目的是让老师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5、巩固练习及布置作业:通过课件和书后习题的练习,让学生对本节课重难点知识的加以巩固。从对学生的反馈练习中来看,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尤其是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好。 二、不足之处 1、在讲授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时,虽然是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了概念,如果能再举几个生活中有关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例子,更能让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例子,真正的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2、由于课前部分学生的实验器材没有安装好,时间有限,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过程中,有的小组没有做完老师布置的任务。 总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提高驾驭课堂能力,举一反三,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的一方面,同时,还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备学生,备教法、学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充分拓展学生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