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 优秀教案

十五从军征 优秀教案
十五从军征 优秀教案

十五从军征

【教学目标】

1.读顺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学习品味诗歌情境,学会“以哀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情境,掌握“以哀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五千年的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换言之,如果把五千年看做一天的话,这一天中有23个小时都在战乱。翻开历史,败也好,胜也好,写满的都是灾难。正如元代散曲家张养浩所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战争有关的乐府诗歌——《十五从军征》。

2.你知道什么叫做“乐府诗歌”?

(“乐府”本是管理音乐的宫廷官署,后来将之收集的诗篇称为“乐府诗”,变为诗歌的一种,体裁类似于绝句、律诗、歌行、古体诗……这些乐府诗由宋代音乐家郭茂倩编入《乐府诗集》中。)

二、读一读

1.这是一首乐府叙事诗,想知道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那就让我们快快走进诗歌吧。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

2.读顺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冢窦雉舂羹贻

3.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三、品一品

1.读完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感受?(痛苦、悲苦、悲惨、可怜、凄惨......)从哪里感受到的?(引导学生抓住“十五”“八十”体会从军时间

长。)这个老兵在这漫长的六十五年里经历过什么?他最渴望什么?

征战65年,少小离家老大回,65年的短兵相接,65年的浴血奋战,老兵九死一生,终于可以回家了。他的心情如何?(喜出望外)

2.九死一生的老兵喜出望外地往家赶,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心情怎样?请同学们再静静读诗,划出相关诗句。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

听到了什么?(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老乡有没有直接回答老兵家人的情况啊?(没有)为何没直接说?(怕他伤心)

同学们,你们想一想,老兵心中最期待得到的是什么样的答案?(炊烟袅袅处、其乐融融处、窗明几净处、欢声笑语处......)

可是,老兵的希望破灭了,即使老乡的语言再委婉,也犹如晴空霹雳一般,这远望的青青松柏,冢冢坟墓,此情此景,都令他心碎不已。

请齐读出那份心碎的感觉来。

看到了什么?(他又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是怎样一番景象啊?(衰败、荒凉、狼藉、破败。)

那此时此刻,老兵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失望、痛苦。)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一旦赋予景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就会收到比单独抒情更强烈的效果。以衰败之景表现愁苦之情,其情也愈哀。这里正是如此,通过描写家庭的衰败狼藉之景,表达老兵内心的失望痛苦之情。这种表现手法我们称之为“以哀景写哀情”。诗歌中还有那个地方也运用了这种表现方法?(松柏冢累累)

为了看看大家是否已经掌握了这种表现手法,我们来当堂检验一番。判断下列句子哪些运用了“以哀景写哀情”此种表现手法?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杜甫《登高》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秋思》(3)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

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做了些什么?(这样的家园,这样的场景,老人做了什么?)(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情境导入:离家几十年,终于回来了。

他本想做一顿热腾腾的饭菜来孝敬父母,他本想在家里和兄弟姐妹欢聚一堂。

白发苍苍的母亲,年迈多病的父亲,亲爱的兄弟姐妹们,他们在哪里?他们已经是——松柏冢累累。

这样的一顿饭吃起来什么味啊?让我们读出他心中的苦吧!

老兵孤身一人回家,家中也无亲人,到头来还是他孤身一人,这不仅照应了上文乡里人的回答与老兵回家后所见到的景象,而且继续以哀景写哀情。

5.同学们,面对这一切,老人又能怎么样?他只能是——(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这滴滴流淌的泪是怎样的泪啊?他为谁而哭?他会想些什么呢?

(绝望痛哭。儿时的快乐,自己渺茫而凄惨的未来……)

是啊,苦苦征战六十五年的战士,最后落得连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都不曾有的结局。八十始得归,朝廷是真让她回家了吗?哪儿有家?那分明就是黑暗社会为他挖掘的“冢”呀!所以他绝望痛哭。

6.这种痛哭难以用语言来描述,老人悲痛欲绝。正如汉乐府《悲歌》中所描述的痛:“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四、悟一悟

1.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吗?一个家庭吗?

背景补充: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但是,遇到战争,就要随时做好被征入伍的准备,兵役时间也更长。汉武帝好大喜功,汉代连连征战,民不聊生。曹操的《蒿里行》这样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是什么原因造成老百姓的悲惨生活的?(战争)

2.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3.总结:无论是怎样的战争,带给百姓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难。因此,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共同心愿。

《十五从军征》 公开课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第七单元《战争》主题单元 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词典,课外资料,通过独立学习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所查阅的资料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主题,引入新课 1.视频导入。 师: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蔓延不断,并构成人类历史的一个独特的篇章。据统计,从地球上出现文明以来的5000多年中,人类先后发生了15000多次战争,有几十亿人在战争中丧生,在这5000多年中,人类共有300年是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也就是说,每100年中,人类最少有90年是生活在战争状态中。古往今来,诗人也用他们的笔,写下了许多有关战争的诗,想想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战争有关的诗,一起背一背: 1.《出塞》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2.《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出塞》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5.(《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毛泽东《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从这些诗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2.板书课题:十五从军征。齐读课题,从哪里看出这也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3.了解乐府诗。 阅读课后小资料中对乐府的介绍。 师:我们以前所学的《江南》也是一首乐府诗,从《江南》和《十五从军征》这两首诗都可以看出诗的语言朴实自然,这是乐府诗的一个特点。我们今天所学的《十五从军征》就是一首乐府诗,这首诗没有具体的作者,来自于民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诗意 1.生自由读课文,师提出要求:借助字典或词典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师巡视,帮助学困生,发现共同的困难,以便在后面加以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正音正字。出示小黑板,学习生难字,“冢窦雉舂羹”,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自主记忆。重点指导:“冢”,与“家”相区别。字形上,关键在一点的位置,“冢”是“冖”,下面多一点,“家”是“宀”;字义上,“冢”是死者安息的地方,“家”是生者居住的地方;“舂”与“春”的区别,“舂”字下面是“臼”;“累累”读作“lěi l ěi”;“家中有阿谁?”的“阿”读作“ā”,不读“ē”,语气助词。 (2).再次读课文,提出要求:读出五言诗的节奏。 3.再读课文,借助书上的插图,知道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补充、纠正,知道课文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八十岁的老兵退伍回来,看到曾经熟悉的家园沦为一片荒野,家中的亲人都不在人世了,老人凄凉地站在家门口,悲伤流泪。 三细读诗歌,借助联想,体会诗歌的情感 1学习1、2句诗,体会老人“始得归”的心情 师:看插图,你能用一个词说说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吗?一位()的老人。(饱经风霜、白发苍苍、孤苦伶仃、神情凄苦、衣衫褴褛、老态龙钟……) 师:齐读1、2行诗,十五岁就去从征,“八十始得归”的“始”是什么意思?(才)从这个才字,你体会到了什么?师:是啊,好漫长的时间呀,算一算中间经过了多少年? 师:65年啊,780个月,23739个日日夜夜,多么漫长的岁月呀,让一个朝气蓬勃,天真无邪的少年,成了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齐读1、2行诗。(读出漫长的感觉) 师:这漫长的六十五年里,他都经历过些什么呢?(生自由说)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三、鉴赏:《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 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 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四、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5.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6.“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敕勒歌》导学案答案

《敕勒歌》导学案答案 导读:【预习检测】 (一)对于敕勒歌和乐府你了解多少?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二)基础知识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chìsìqiónglǒngxiàn 2、平川,平原。辽阔,深远。通“现”,显现,出现。 【导学过程】 二、议一议 (二)教师设置疑难: 1、我看到了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肥壮的牛羊…… 2、天高地阔辽阔无边热爱家乡的情感 3、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4、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三、品一品 1、穹庐: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做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眺,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写出了牧民与天地的不可分割性,既有

广阔之势,又有亲切之感。 2、“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使草原的整个画面变成了一幅天人和谐的人文图景。 四、写一写 1、《天堂》、《敖包相会》、《草原夜色美》、《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 听草原歌曲如听天籁之音,给人空旷的感觉,那纯洁的嗓音,仿佛清新的风,荡涤我们久历尘世的心灵。 ①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②黄毯悄然换绿萍,古原无语释秋声。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 ③极目青天日渐高,玉龙盘曲自妖娆。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霄。 2、站在阴山脚下仰望天空,蓝蓝的天幕上漂浮着白白的、棉花糖似的云朵。眼前,是一片碧绿,绿的鲜明,绿的透亮,绿的生机勃勃,阵阵风儿吹过,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掀起一片一片的草浪,露出了时隐时现、吃得津津有味的肥壮牛羊。不远处,有像无际天穹的一顶顶毡帐。帐外,牧民们端着奶茶,拿着手抓羊肉,扭着秧歌,还有那身着暗蓝色布料、金色装饰,纯金“皇冠”的精致民族服装的小姑娘,跳着娴熟的舞蹈,在欢迎四方宾客。此时,我们觉得这好客的牧民、绝美的舞蹈、热闹的场面、蓝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地,白白的云朵构成了一幅原生态美的图画。多么奇妙的世界,多么美丽的草原!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优秀导学案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文本内容。 2.品味文本语言,感受语言魅力。 3.结合具体内容,体会文本情感。 【教学过程】 十五从军征 一.新课导入 (播放古代从军出征视频) 二.相关介绍 “乐府”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北朝出现了“府兵制”。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 1.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四.细读感悟 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残酷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2.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十五从军征》--优质教学实录.doc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教学准备: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教师:cai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师:昨天通过预习,我们知道7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生1:我们学过一篇叫做《炮手》的文章。生2:还有《鸡毛信》师:是啊,记得主人公是。。。。(生齐:海娃)生3:五年级时,我们还学过《生死攸关的烛光》,讲的是二战时期法国伯瑙德母子三人在战争中机智勇敢面对敌人的故事。师:你记得可真清楚。还有吗?生4:还学过《草帽计》师:恩,是啊,这是一个在战争中使用的计谋。使用这个计谋的是?(生接说道:贺龙)2、师: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生齐读:《十五从军征》)。二、解诗题,知诗人:1、师: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生:我从“从军征”可以看出的,意思是被

征到军队里打仗。2、师: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生齐读:《乐府诗集》),记得我们在第6册的语文天地里曾学过一首乐府诗叫做:(生齐说:《江南》)。关于乐府诗,我们书上87页小资料有详细的介绍,我们一起去读一读。(生读)3、师: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后代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 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1.师: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生1:我想知道是谁在15岁的时候去打什么仗?生2:他为什么要去打仗?生3:结果活着回来了吗?(师做副板书:谁?打什么仗?为什么打?结果?。)2、师:通过昨天预习,你知道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呢?生1:主要是讲了一个80岁的老兵退伍回到家里,却发现自己家里亲人没有了,家也荒芜了的事情。3、师: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一生读诗歌)师:评价一下,读得怎么样?生:我觉得她读得很流利,就是有点快。4、师:是呀,读得有些着急,要是能静下来读得慢一点就好了。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5、师: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互相交流解决。(生在小组里交流)345 2020-01-08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 译文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他说)“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他说)“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 【诗歌名称】:十五从军征【年代】:汉【作者】:两汉乐府 【内容】: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原为“遥望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这也可以说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头两句,统摄全篇,高度概括了主人公的一生。他从芳年稚齿,未谙世事的少年时代,就被迫应征入伍,直到两鬓苍苍,皤然衰颜,实在无法为统治阶级卖命了,才得以归来。在军队中竟然呆了整整六十五年。在这六十五年漫长的戎马生涯中,或枕戈待旦,或衔枚疾走,沙场鏖战,出生入死,流了多少血,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诗人都没有做正面的描述,只把它们凝结到一个“征”字里,让读者去联想,这是高度的概括。接着,从“始得归”的“始”字中,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六十五年来里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痛苦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然悲伤的感情色彩。 尤其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专项复习之《诗词曲五首》学案与答案

《诗词曲五首》复习课学案 一、文学知识填空 1.《乐府诗集》由(朝代)(人名)所编,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 “乐府双璧”指的是:汉乐府诗《》和北朝民歌《》。 2.岑参,朝诗人,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 3.辛弃疾,字,号,(朝代)爱国词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与苏轼合称“”,与李清照并称“”,著有作品《稼轩长短句》。 4.文天祥,字,又字,号,(朝代)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并称为“宋末三杰”。 5.张养浩,字,号,代文学家。所作散曲以著称。与清河、汶上并称为“三俊”。 二、默写检测 (一)《十五从军征》

1. ,雉从梁上飞。 2.中庭生旅谷,。 3.《十五从军征》中的“,”和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 4.《十五从军征》中描写主人公征战回家看到的景象的句子是:,。,。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散入珠帘湿罗幕,。 2. ,愁云惨淡万里凝。 3.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实质推进,沿线许多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呈现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景象。 4.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诗人因朋友远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抒写到极致的两句诗是:,。 (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何处望神州?。 2.千古兴亡多少事?。。 3. ,坐断东南战未休。 4.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5.《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辛弃疾看江水东流,发思古幽情的句子是:?。。

《十五从军征》公开课教案

教学的课题:十五从军征 知识与能力:借助工具书,积累生字生词。通过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感受诗歌中人物的幸运与不幸。 过程与方法:朗读---质疑---理解 情态价值观:通过联系有关战争的诗歌,感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教学的重点:借助工具书,积累生字生词。通过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的难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感受诗歌中人物的幸运与不幸。 课前准备:背诵《木兰诗》预习《十五从军征》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乐府诗歌《十五从军征》。同学们先默读一下这首诗歌,看一看有没有生字或者疑问。) 二、课前同学们背诵木兰诗的过程中,老师思考一个问题:勇敢的木兰真的是一个幸运的人。为什么这么说?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她活着回来了! 三、请同学们读一下这首诗歌。思考:诗歌中的主人公是不是幸运的? 幸运:因为活着回来了。 是啊,“古来征战几人回?”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鲍照《拟行路难》)” 落叶归根。家,就是生命之根。 当然,诗歌绝不是单纯地讲这个主人的幸运的。 (ppt) “诗歌的每一个毛孔每一条皱纹都是入口,小小诗眼、题旨、空白、语象,甚至标点符号、跨行、脚韵,都能提供进入诗歌的‘暗’道。只要用心动心耐心,不怕琐屑地‘钻牛角尖’,诗歌的契机永远都是打开的。” ——陈仲义 四、不幸: 齐读诗歌,思考:主人公有哪些不幸? (联系我们接触过的诗歌,抓住关键词,结合想象,我们也尝试着补充诗歌字里行间的空白,体会其中隐含着哪些不幸?) 1.15岁从军——80岁返乡。 始——兵役之长,战争之久,性命之忧,岁月之艰,思家之苦,路途之难。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杜甫《兵车行》) (ppt) 沈亮曾对宋文帝说:“伏见西府兵士,或年几八十,而犹伏隶,或年始七岁,而已从役。”——《宋书》 从——15岁,小兵儿。在家里备受宠爱,和兄弟姐妹在院子里玩耍的年纪,去服兵役,投身战争。和木兰一样啊,惟闻子叹息。 (1)从军、辞爷娘去时: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兵车行》) 白发老母遮门啼,挽断衣袖留不止。(王昌龄《代扶风主人答》) (2)征: 出征:不闻爷娘唤子声,但闻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子声,但闻战马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最新高三一轮复习第二模块导学案教程文件

第二模块复习导学案 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 【知识梳理】 (1)字音: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倩(qiān)影霎时(shà)鹢(yì)首袅娜(nuó) B.羞涩(sè)蟋蟀(shuai)啼(tí)唱婆娑(shuō) C.陪衬(chèn)瞥(piē)见肋(lèi )骨澄(dēng)清 D.宛(wǎn)然颤(zhàn)栗氛(fēn)围创(chuāng)伤 ★积累:隽.、.创.、.折.、.着.、.落. (2)字形:下列各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翻样 子吧。 B.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 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C.我开始了解度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 茎叶的欢喜。 D.于是我尽可能地轻轻静静,泛舟湖上,而船尾击起的微弱水波还一直延伸到我的视野之外,湖上的倒影也就曲折不已了。 ★区别:缀.啜.辍.掇.、.暇.瑕.遐. (3)语段填写:下列各句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________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________不到十足。 ③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系住它,仍 旧让________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A.幽静品尝软弱 B.幽僻品尝柔弱 C.幽僻赏玩柔弱D.幽静赏玩软弱 (4)修辞:与例句修辞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A.一阵自行车的铃声,由远而近,洒在溪边的小路上。 B.汤三圆子捏着甜腻腻的嗓子,花言巧语。 C.长江两岸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像多数的江南小镇一样,周庄得坐船去才有味道。(5)翻译引文: ①鹢首徐回,兼传羽杯。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段名句】: (1)《荷塘月色》第四、五、六段。 (2),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 (3)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黄犬之与骆驼。 【方法精要】 方法一:阅读写景状物的散文时,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作者心灵的 搏动,体会作品所描绘的美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分享作家的个性思想。 方法二:遇到精彩的句子,可以做一些批注,写一写自己的心得。同时反复朗读优美的段 落,最好背诵下来,这样反复咀嚼,就可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学习作者运用的比喻、 排比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并学习合理安排描写顺序。平时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第二单元《诗经》二首《离骚》《孔雀东南飞》《诗三首》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见高考领航)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C.处分 ..适兄意,那得敢自专! D.羡长江之无穷 .. (3)一词多义(总结相、故、适等词) (4)词义: 羁:谇:怨:溘: 忍尤.: (考虑:“以儆效尤”中“尤”;“怨天尤人”中的“尤”;“无耻之尤”中的“尤”。) 岌岌:(考虑“岌岌可危”中的“岌岌”) 君既若见录 ..:见:录: ①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是偏义复词的一句是()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十五从军征导学案

十五从军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感受主人公的凄惨遭遇,并有所感悟。 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把握诗歌内容,人物形象。 难点 感受主人公的凄惨遭遇,感受作者情感。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注释】1、冢:坟墓。2、累累: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3、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窦,洞穴。4、雉:野鸡。5、旅谷:野生的谷子。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二野生。 6、旅葵:野葵。 7、舂:把谷子放在石臼或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8、贻:送,赠送。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赏读入境】: (一)情境导入: (二)预习先知:, 文学常识: 本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原是的名称,后人把也称作“乐府”。从时代上分,本诗是乐府;从表达方式上分,本诗是诗。 (三)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冢累累狗窦雉舂谷羹贻 2、重点词语: 1、冢: 2、累累:

《十五从军征》优秀试题练习题

《十五从军征》练习 课后“思考和练习”参考答案 一、这首诗描写一个幼年从军的老兵晚年归乡时无亲可依,家园荒芜的悲剧。表达了诗人同 情百姓遭遇,反对不义之战的情感。 二、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 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中考指向标 1.(1)才。(2)zhǒnɡ lěi 累累:形容累积得多。(3)dòu,洞。(4)zhì(5)chōnɡɡēnɡ(6) yí,给。 2.(1)宋郭茂倩(2)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3)遥看是君家,松柏冢垒垒(4)兔从狗窦入,雉 从梁上飞。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 3.C 4.夸张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5.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这首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 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6.惊喜而又急切的心情。 7.泪落沾我衣。 8.略。 《十五从军征》参考资料 一、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松柏冢累累(zhǒnɡ lěi)狗窦(dòu)雉(zhì)舂谷(chōnɡ) 羹(ɡēnɡ)贻(yí) 二、《乐府诗集》介绍 《乐府诗集》是一部专收汉代以迄唐五代乐府诗的诗歌总集,也编入部分汉以前传说的古歌辞。 乐府诗的编纂开始得很早,《汉书·礼乐志》已著录了部分汉郊庙乐歌,此后的官修正史,大都类同《汉书》。惟有《宋书·乐志》“自郊庙以下,凡诸乐章,非淫哇之辞,并皆详载”,著录了不少汉相和歌辞。今存汉乐府民歌,绝大部分都是借《宋书·乐志》流传下来的。私家的编纂工作,大约始于两晋,而盛于南朝。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专录乐府的诗集,见于《隋书》、新、旧《唐书》的《艺文志》的就达三十余种。但是,这些书籍几乎全已亡佚了。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乐府诗总集,就是郭茂倩的《乐府诗集》。 郭茂倩的生平,现在人们知道得较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茂倩为侍读学士郭裒之孙,源中之子,其仕履未详。”他是浑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乐府诗集》上署为太原郭茂倩,是以通例指郡望而言。其他生平事迹均不详。可以说是《乐府诗集》这一书使得他的声名千古不朽。 《乐府诗集》共一百卷,是一部卷帙浩大、极有价值的乐府诗研究要籍。它将五代以前的乐府诗要而不烦、比较恰当地分为十二类加以著录,不仅收录了郊庙之类的贵族乐歌,而且大量收录民间歌辞,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大都是靠《乐府诗集》而得以流传至今,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杂曲”中,虽然民间歌辞在《乐府诗集》中仅占全部歌辞的十分之一左右,但在诗歌史上毕竟是一份难得的珍贵遗产。 三、乐府诗简介

最新十五从军征(市级优质课赛课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方法,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标1、标2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 1.说起战争,你会想到什么?生1 到生3。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跟战争有关的诗。 2.齐读课题。你从标题中了解到什么信息?(抓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过渡:十五岁的小小年纪就随着军队出征,后来又有怎样的故事?一起来走进课文。 二、明诗意1.师:请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诗歌的节奏就更好了。 2.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抽生读。学生互评。 3.男女生合作读一读,女生读前半句,男生读后半句。我发现还有一些同学字音没有读准。出示PPT 我们一起把诗句中的生字读一读。 4.结合注释,自己说说各诗句的意思。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解。 5.(回顾板书)这是一首叙事诗,刚才那位同学也谈到了他的意思。其实,它向我们传递了五个一。一个征战多年回家的老翁、归家途中的一次谈话、回家看到的景象、做出饭菜无人品尝,出门远望流下了眼泪。(补充板书:一翁、一言、一景、一行、一泪), 三、入诗境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老翁,了解他的故事。 (一)一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师:古诗语言简练,一个词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含义。 1. 这两句中的哪些字词触动了你,你从中读懂了什么?生1、生2 (你了解了字词的意思。)(透过这些词语,我们还可以品味主人公的情感)我们把这种抓关键词理解诗句的方法称为:咬文嚼字。板书:咬文嚼字 2.“征”是什么意思?透过这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 1、生 2、生3。(想象时你抓住 了细节,更生动了)(你把我们带到了主人公身边) 这首诗歌写于1900 年前,通过你们的描述,我们得以穿越时空,老师也明白了:要想读懂古诗,就要展开想象。板书:展开想象。 3.在大家的描述中,老师也仿佛看到了…… A:三十岁的他,本有着温柔的妻子和淘气的孩子,如今却伤痕累累地躺在帐篷外,鲜血浸透了他的衣裳:思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通顺流利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想象理解诗歌内容,读懂这个老兵背后的辛酸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诗歌,知道是战争,是古代繁重的兵役制度造成了这个老兵的悲惨遭遇,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利用合理的想象深入感受人物命运的悲凉,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学提示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3分钟) 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为数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反映战争题材的诗歌《十五从军征》。(板书) 1、观察这首诗歌和以前学过的诗歌有什么不同?(提示:作 者,长短形式) 2、速读“小资料”,(半分钟)交流自己的收获。(一分钟) 3、引出《乐府诗集》,介绍诗集特点,和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木兰诗》。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此类叙

事诗在《乐府诗集》中有很多。其中经典作品《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被称为“乐府双璧” 二、破题,激情,入读(5分钟) 1、齐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知道了主人公十五岁去当兵;从“征”可看出是战争题材。 2、你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这个人为什么去当兵?他什么时候回来?他从军后都发生了什么故事?他有没有牺牲?他回到家乡了吗?回来后都发生了什么事?(板书:时间故事) 师: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要理解诗歌你首先要读熟诗歌。(板书:读诗) 3、导学一:自由读诗歌,在读诗时遇到读不准的字,用黑笔在旁边画上“?”。(1分钟) 4、出示生字给出读音,指明学生读诗歌。 Zhǒng dòu zhìchōng gēng yí 冢窦雉舂羮贻 5、评价读的情况(学生先评,老师补充) 预设:不通顺,不流利,感情不够,停顿不明显,重要词语没凸显…… 6、利用总结的方法再读,看你有进步了没有? 7、再指名读,其他学生听读。(学生评价,从感情,突出重点词语方面评价) 听读:用心读书的方式,不出声,只听,但思维跟着读的人转。

十五从军征南乡子复习导学案(1)

十五从军征》复习课导学案 复习目标: 1、积累字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这首诗 2 、名句积累。 3、赏析重点字及句子。 复习重点:理解诗意,背诵这首诗。 复习难点:掌握重点字及句子的赏析。 一、文学常识积累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搜集演唱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集》是一本书,现存汉乐府民歌40 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汉乐府民歌大多是叙事诗,这些诗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穷困生活;有的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的表现了反对封建婚姻、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有的揭露了贵族的腐朽生活和社会的黑暗。 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 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 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二、字句词积累 1 、给下列字词注音 松柏冢 .()累累兔从狗窦 . ()入雉 . ()从梁上飞井上生旅葵 . () 舂 .()谷持作饭不知贻 . ()阿谁 2、理解诗歌的大意 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 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 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 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三、问题探究 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一句突出年龄有何作用? 2、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有何作用? 3、说说下面这几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4、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5、“我”的命运是什么造成的?从中你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四、拓展运用 1、诗中写出老翁孤独凄凉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 。 2、与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word完整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23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教师版)

23.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⑷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能力目标: ⑴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⑵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3、德育目标: 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三、鉴赏:《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 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 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四、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十五从军征南乡子 复习导学案(1)

《十五从军征》复习课导学案 复习目标: 1、积累字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这首诗 2、名句积累。 3、赏析重点字及句子。 复习重点:理解诗意,背诵这首诗。 复习难点:掌握重点字及句子的赏析。 一、文学常识积累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搜集演唱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集》是一本书,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汉乐府民歌大多是叙事诗,这些诗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穷困生活;有的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的表现了反对封建婚姻、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有的揭露了贵族的腐朽生活和社会的黑暗。 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二、字句词积累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不知贻.()阿谁2、理解诗歌的大意

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三、问题探究 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一句突出年龄有何作用? 2、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有何作用? 3、说说下面这几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4、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5、“我”的命运是什么造成的?从中你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四、拓展运用 1、诗中写出老翁孤独凄凉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 。 2、与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3、写了老兵回家后看到庭院野草丛生荒凉破败的景象的句子: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教材简析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教学目标: 1.在读通顺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文本,深入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3.紧扣单元目标,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难点: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 教学方法:想象法,帮助学生感知诗歌的意境。以诗解诗法,为理解本诗做了很好的引申 教学过程: 出示诗句,学生读一读。这些诗句是写什么的? 一、出示课题:题目是什么意思?十五岁应征到军队里去打仗。 1、题目中哪个词看出与战争有关?(从军征) 2、了《乐府诗》和《乐府诗集》 二、学习诗歌 (一)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诗歌,纠正错音 3、学生齐读诗歌

(二)理解诗意 1、出示诗歌和词意,学生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2、学生讲诗意 3、朗诵诗歌想象画面。 (三)表达作者的情感 1、读了这首诗,你能用一个词来表达这首诗给你的感受吗? 2、诗中的主人翁是谁?哪一句诗给我们概括了他一生的经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3、从这句诗中你知道了他从军多少年?(生:他从军65年) (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汉朝的兵役制度) 我们曾在古诗中读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师:有多少人战死沙场,老兵从军65年能够活着回家,他是(幸运的),他是幸运的吗? 师:孩子们,想想我们15岁在干什么,在读初一初二,15岁的孩子还在享受着享受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享受着我们有爸爸妈妈细心的照顾,吃穿不愁,过着快乐的生活,而老兵15岁就离开家人,从军上战场,他面临的是从军路上的艰难困苦,战场上生死的较量。 而她的家人呢?父母年年盼能听到儿子的消息。 十年……(杳无音讯) 二十年……(是生是死,没有一点消息) 三十年、四十年父母在一年又一年的等待和期盼中逐渐老去,最后病入膏肓的父母弥留之际也不能见儿子最后一面。 4、65年,老兵从青葱少年到垂暮老人,从军的路上经历了多少的艰辛和苦难,经历了多少生死的考验,65年从未回过家,从未得到过家人的消息,他最渴望,最盼望的是什么?回家回家和亲人团聚 八十岁终于可以回家了。他的心情如何, 板书(始得归)——可以回家了,他心情如何?(高兴、满怀希望) 5、是啊,他满怀喜悦地返回家乡,多么希望亲人已在路旁迎接他啊,他的希望实现了吗?(没有)他的亲人呢?用一句诗句回答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