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作文之小学作文序列训练

六年级作文之小学作文序列训练
六年级作文之小学作文序列训练

小学作文序列训练

【篇一:苏教版小学作文训练序列】

四年级上

语文园地一

我的发现:读描写景物的文章,边读边想象,就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写人或记事的文章,往往也能在头脑中浮现画面。

写一篇游记。(主要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大体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

语文园地二

语文园地三

写童话。

语文园地四

我的发现:用反语来表现感情。

写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

语文园地五

我的发现:抽象的事物,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比照,很好理解。

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

语文园地六

我的发现: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看图作文《胜似亲人》

语文园地七

我的发现:在读课文的时候,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往往能发现问题。

写一封信。

语文园地七

写一篇想象作文。

四年级下

语文园地一

我的发现:用相同的句式描写一个事物。

写自己的校园。

语文园地二

我的发现:留心观察、勤动笔、多看书对写作很有帮助。

说说心里话。

语文园地三

我的发现:用上“终于”“根本”“居然”,会使感情更深。

写一写有关大自然的启示。

语文园地四

我的发现:比喻句的运用。

看图作文,有关战争。

语文园地五

我的发现:在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我们细细地体会。写一写“热爱生命”的故事。

语文园地六

我的发现:拟人句的运用。

写一写乡村生活和田园景物。

语文园地七

我的发现:引号的作用。

写我敬佩的一个人。

语文园地八

我的发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自由表达。

【篇二:小学作文序列化训练研究方案】

小学作文序列化训练研究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的有关精神,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循序渐进,读写结合,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构建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序列,体现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科学性、整体性、系统性,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习作的作文教学方法,以作文教学改革为动力,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

二、课题的提出

1.发现问题

2011年12月31日,昌乐县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韩传工到我校,和我校各年级语文教学骨干教师进行了习作教学的首次研讨活动。在这一次习作教学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提出了当前语文习作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诸多建议,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当前小学低、中、高年级习作教学存在“脱节”(作文教学没

有单独教材,无计划。目前使用教材的版本不同,而且教材虽按单

元编排了一些读写内容分散编排于各单元,但是教师对教材往往理

解不够,固有的作文教学序列不能了如指掌,加之教师各管一个学年,年段之间衔接往往处理不好,这就造成了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

计划不明,各行其是,无所遵循),造成了作文教学中出现了种种

难题(比如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以识字教学为主,忽

视了作文训练,到了三年级才开始抓作文教学,起步太晚;一、二

年级忽视说话和写话的训

练,三年级一开始就搞命题作文、习作训练坡度太难等)。因此,

要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要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对小学

作文进行序列化训练的研究。

2.教学论依据

(1)学生主体原理

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受教育者,而要使

学生有效地学习,就必须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学习

的主体,在“作文序列训练”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就学习知识而言,它是个自学过程;就能力形成而言,它是个自我

实践过程。这一切,都明显地体现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2)参和过程原理:我们的教学活动,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就是说不仅要使学生知道学什么,而且更要知道怎么学,“作文序列

训练”是把学生引导到学习的过程中去,使他们形成创造能力。“作

文序列训练”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自己参和了认知过程,所

以它是符合参和过程的原理的。

3.系统论依据

学校教育是一个大系统,它包括语文教育。“作文序列化训练”是语

文教育的一个系统。这系统又和课堂教学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并

且体现着系统科学的观点。

(1)“作文序列化训练”体现着系统的整体观,在进行“作文序列化

训练”活动时,必须从语文教育系统的整体出发,着眼于系统整体的

要求。在进行每一活动时,势必要考虑到它和整个语文教学的联系系,

考虑到整个学段、学年、学期的教学要求。这样“作文序列化训练”

即体现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又体现某一阶段的具体目标,它和课堂

教学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并各司其职。

(2)“作文序列化训练”体现着系统的有序观,系统整体的元素、部

件和局部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这种联系和制约又是有规律、

有秩序的。“作文序列化训练”也是有序活动,它是按照难易顺序循

序渐进,而不是杂乱无章,随意进行的。

(3)“作文序列化训练”体现着系统的动态观。系统是活的机体,在

元素之间,元素和系统,系统和环境之间都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

的活动,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也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和稳定,“作文序列

化训练”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在训练中学习知识,在活动中训

练能力,开发智力,形成创造力,在训练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这样“作文序列化训练”本自就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体现了系统的动

态观点。

4.《课标》要求呈现序列化。

第一学段(1~2年级)写话要求:(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

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第二学段(3~4年级)习作要求:(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

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3)

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和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4)能用简

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

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

冒号、引号。(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8)课内

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第三学段(5~6年级)习作要求:(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

和和人交流。(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

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3)能写简单的

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

的需要,分段表述。(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使用文。(5)能根

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

和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7)

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根据小学习作教学的两个任务:一是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即语言表达能力;二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

事物的能力”即认识事物的能力,通过培养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认

识水平。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小学的全过程。在小学各年级,习作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在低年级主要是写句子,写话的训练,

在中年级主要是写片断到写简单的记叙文;高年级主要进行篇的训练。从三年级开始,教材中习作训练每单元安排一个重点训练项目,这些

重点训练项目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训练序列,课堂习作教学扎扎实

实地落实好每一个作文训练重点,教给方法,总结规律,提高学生

的习作能力。

2.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对本课题的有关概念的认识和思考。寻求理论层面的支持,构建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2)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从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来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逐步构建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序列教学的模式。

(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推广研究成果,根据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修订课题计划、调整实施方案。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在教学观念上,要紧密联系生活,既要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社会,又要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以现行教材为载体,但又不局限于现行教材,课内和课外自然衔接;在教学模式上,保持一种鲜明的教学风格,但又不固守一种单一的模式,力求用多样化的作文教学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发现新知识;在作文评价上,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和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

【篇三:小学作文序列训练-----家庭生活人物篇】

作文序列训练1

家庭生活人物篇

【写作目标】

1.观察、感受家庭生活;

2.学会从生活素材中提炼有意义的事情,并能很好的概括、表达出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