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章节题库(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圣才出品】

第18章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

一、名词解释

先锋文学

答:先锋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是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出现的各种思潮、流派的总称,又称现代主义文学或现代派文学。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已经有不少作家运用现代主义手法创作,先锋文学在新时期成为一种文学潮流。其思想内容是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等方面的基本关系,着重表现这些基本关系在社会现实矛盾中的变动与异化。先锋文学主张非理性,在创作中重主观表现,重艺术想象和重形式创新。

二、简答题

1.简论八十年代后期“先锋小说”的艺术特点。

答:先锋小说是指在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并对此后的小说创作产生巨大影响的小说流派或小说创作思潮。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余华、苏童、格非等,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

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如马原的《拉萨河女神》和《冈底斯的诱惑》等作品中,“怎么写”的问题远远超过“写什么”,小说的主题模糊暖昧或者根

本没有主题,作者在为叙事而叙事。

(2)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

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求,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先锋作家们追求新历史主义的创作,如苏童的“枫杨树乡村”系列作品中,以前作品中的那种宏大真实的历史观被消解,使小说得到了可以直接进入人物心灵的途径,原生态地展现历史地表之下的真实的人物生活状态。而马原小说中的那句“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打破了传统的阅读真实观。

(3)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

文本特征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像余华的很多小说中,人物根本没有自己的名字,用“1、2、3”这样的符号来代替;残雪的《山上的小屋》中凌乱的梦境、嘈杂的现实,文本结构像她所描写的生活本身一样混乱不堪。

总之,先锋小说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它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它将“叙述”和“语言”视为小说写作活动的全部意义显然过于偏颇,内容上的凌空高蹈也是其逐渐衰落的原因。

2.以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为例分析先锋小说的艺术特点。

答:先锋小说的艺术特点主要有:

(1)重视叙述,是先锋小说开始最引人注目的共通之处。他们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即如何处理这一故事。将叙事本身作为审美对象,运用虚构、想象等手段,进行叙事方法的实验,有的把实验本身直接写进小说中。背离传统小说竭力营造和现实世界对应的“真实”

幻象的实现途径,明确承认小说的虚构性,这在马原那里就有充足的体现。“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马原对传统叙事的似真幻觉的破坏以及随之而来的经验的主观性、片断性与不可确定性,打破了任何一种宏大叙事重新整合个体经验的可能性,这使得充满个人性与主观性的现实凸现了出来。先锋小说正是这样一种打破统一的世界图像与文学图像的努力。经由这条途径,文学进入90年代的个人写作与个体叙事的无名状态。

(2)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作者采用了独特的叙述方式。几个故事没有什么关联,它们单独成立又串联在一起;故事线索也不很明确,往往突如其来,倏然而去;事件常常没有确定的时间、地点,或者在过程上或者在结果上进行省略;虽然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叙述,但又无通常小说中的烘托、渲染与人物形象的着意塑造;一方面展开变幻无穷的叙述层次,一方面又显露出神秘莫测的故事内核。作品从头至尾没有统一的人称,没有贯穿的人物,而是不停地转换人称。在叙述老作家时使用第一人称直叙,在叙述穷布时使用第二人称转述,在叙述姚亮、陆高看天葬的经历和顿月、顿珠兄弟的故事时,又采用正面叙述方法。探险者陆高很大程度上是作者个人经验的延伸,同时又是整个故事的主要视角。这种把作者——叙述者——人物交糅循回的扑朔迷离的叙述方式,打破了读者阅读时的惯性与期待,造成间离效果,从而对作品内容作出清醒、理性的判断。

(3)从这些意义上来说,《冈底斯的诱惑》是当代小说叙事革命的一次有益尝试。这无疑极大地拓展了小说的表现力,极大地在某种程度上凸现小说的独特存在。在这种形式革新的基础上,先锋小说也挖掘包含了特定的意义,这也是与传统背离的,表现在对于性、死亡、暴力等主题的关注,表达了作家们对于历史、现实、社会、人性等的个性化的体验。

3.马原对当代小说叙事艺术的贡献。

答:马原对当代小说叙事艺术的贡献表现在:

(1)元叙事传统小说对虚构的认可,是建立在把虚构作为表现真实的手段这个前提下的,而马原的小说则将虚构置于独立的、自足的本体的位置之上。马原在《虚构》中写到:“我就是那个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我喜欢天马行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那么点耸人听闻。”在这里马原将“我”(即叙述人)与现实中的马原(即作者)等同起来。这种叙述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神秘性,强调了小说的虚构性,摒弃了传统文学观念中的真实观,将小说的虚构放在了独立的位置上。

(2)无逻辑的混沌叙事。马原小说中的故事往往没有逻辑联系,他常把一些相互独立、互不关联的片断强制性地拼贴在一起。在马原的小说中,没有因果链条,他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有因有果,一因一果,追求有头有尾的故事叙事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一因多果,有果无因,故事意义指向多种可能,变得扑朔迷离无法确定。如《叠纸鹤的三种方法》中,叙述人的叙述,以及叙述中的人物叙述彼此之间毫无联系,《旧死》也拼合了海云和曲晨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彼此独立,也没有通过某一人物在两个故事中均扮演角色,或围绕某一中心事件、矛盾冲突使之相互纠缠、交叉、冲撞而使故事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构架或联系机制。

(3)反身叙述在马原的很多作品中,作为作者的马原直接把自己当做被叙述的对象。马原小说中的陆高、姚亮、大元,其实都是马原的化身。马原在他的许多小说里皆引进了他自己的形象。在《叠纸鹤的三种方法》《位萨生活的三种时间》《虚构》等一些小说里,马原均成了马原的叙述对象或叙述对象之一。

(4)互文复现。马原的每部重要作品里都会出现陆高、姚亮、大元,从20多岁一直写到60岁,他都是在写这三个人,所以,马原的小说才会显得与众不同,那么突兀,那么诡异,那么玄奥。马原在众多小说中反复提到这三个人,但留给阅读者的印象是极其神秘,极其抽象,极其模糊,读者根本无法复述一下这三个人令人难忘的故事。西藏是马原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场景,它并非是作为一个单纯的背景,抑或是可有可无的“道具”而存在,马原

特有的那种轻松自如的笔调,一旦落置藏人身上明显地开始变得沉重而滞涩,显然,那个“世界”是他如痴如醉地渴望进入的,然而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带来的陌生与隔离,使他始终在门外徘徊。马原的小说对叙事的重视,打破了传统小说模式,而他怪异的叙事方式,使得他的小说显现出了独一无二的特色。

4.简析余华小说《活着》中福贵这一人物形象。

答:余华在《活着》中塑造了福贵这一当代文学史上经典的形象,福贵老人用一天时间对其一生的苦难进行讲述。在近四十年里,他经受了人间的很多苦难,面临了与一家四代人的生离死别,是一个痛苦至极的人,他本应该死掉,可他活着,甚至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福贵的不死,让人很是迷惑,可是他活着,有着自己存在的价值,有着自己活着的意义。

(1)福贵代表了在苦难中活着的芸芸众生

福贵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普通的地主家的少爷,一个普通的农民,一个生活在那个苦难时期的平凡的一个受难者。福贵的活着是一个比较正常的现象,福贵的活着,注定是一种苦难,一种现象。因此便有了福贵活着的另一个理由,福贵是一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形象,是一个时代具有存在意义的形象,福贵的活着,代表着那个时代的一个群体——农民——的活着或者是存在。虽然这似乎违反了作者赋予福贵的形象的存在的意义,但却在没有承载社会——历史与启蒙——革命的宏大意义的前提下,承载了更多社会存在的意义。

(2)福贵多灾多难的一生,体现了作者对于生命价值的独特思考

通过龙二和春生追求名利仍未能摆脱悲惨的命运,否定了物质作为衡量人的生命价值的尺度。人的生命价值不是生命之外的身外之物,而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那份骨肉亲情。如福贵为了苦涩而心酸的亲情而存活,说明了从亲人那里才能获得苦难的承受力,亲情才是人的生命价值的体现。

(3)福贵的活着超越了形而上的层面,是一种本真的存在

福贵的生命意识以及精神史是在苦难-死亡的维度展开的,他的“活着”时刻遭受着苦难与死亡的威逼与诱惑,他没有顺从,也没有屈从;他取忍耐、承受的方式,即取“不争之争”的方式,与苦难和死亡进行抗争。就这个意义而言,似乎福贵更有活着的理由。这是一种人类存在的本性,一种人类比较赞同和欣赏的人生态度,一种人类存在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生物存在的重要表现。在这里,福贵代表的是更加高层次的人类存在的意义的一个叩问,福贵的意义在这个层面上超越了余华让福贵存在的本来意义。

(4)福贵活着的最深层的原因恐怕还是传统文化性格使然

假如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主干——儒家和道家构建的人生论出发,追问福贵忍受苦难,进而化解苦难、超越苦难而活着的人生态度,就会发现福贵活着的历史根源,以及精神力量的来源。福贵的活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种特征的重要表现。特别是道家学说,阐述了“无为”“无为而治”等观点,福贵在此作为小国寡民,活着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也是一种正常的文化效果。

由此可见,福贵的活着有着特别的人物形象意义,正如作者余华自己所说的那样: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5.余华小说的成就及特点。

答:余华小说的成就及特点主要有:

(1)成就

余华的作品以精致见长。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世界独立于外部。现实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