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降解霉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降解霉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降解霉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降解霉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张高娜*,张建梅,谷巍

(山东宝来利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泰安271000)摘要:霉菌毒素(mycotoxin)是霉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高毒性和强致癌性,对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本文就畜牧生产过程中常见的几种霉菌毒素的种类、毒性机理及生物脱毒等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霉菌毒素;微生物;生物降解;毒性机理

Research Progress on microbial degradation of the mycotoxin

Zhang Gao-na Zhang Jian-mei Gu Wei

(Bora Lee Shandong to bio-engineering Co., Ltd., Tai'an, Shandong, 271000) Abstract: Mycotoxin are fungal secondary metabolites produced in the process of growth, highly toxic and carcinogenic, caused serious harm to the livestock production. In this paper, livestock production process of several common species of mycotoxins, toxic mechanism and biological detoxification of reviewed.

Key words: mycotoxin; microorganism; biodegradation; toxic mechanism

1.引言

霉菌毒素是由霉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分子量在几百到几千道尔顿,没有抗性,但有热稳定性,不因加热而被破坏。因物理和化学的去毒方法存在一些弊端,故生物降解法作为一种安全、高效、环保的方法倍受畜牧生产者的关注。霉菌种类繁多,其有毒代谢物也具有多样性,现已知的霉菌毒素就有200多种。本文就在动物生产过程中,常见霉菌毒素的种类、毒性机理及生物脱毒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2. 霉菌毒素的种类、结构特征和产生条件

2.1霉菌毒素的种类

霉菌毒素是霉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特别是曲霉菌、镰刀霉、青霉菌、链格孢菌等真菌产生。这些霉菌毒素是由几百种化学成分不同的有毒化合物组成,目前已发现有33属164种霉菌产生200多种霉菌毒素[1],其中最常见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A、单端孢霉烯、玉米赤霉烯酮和伏马菌素。

作者简介:张高娜(1984—),女,汉族,河南正阳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单胃动物营养、环境与生产通讯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宝来利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山东泰安 271000

作者邮箱:gaona52@https://www.360docs.net/doc/b118635434.html,

2.2霉菌毒素的结构特征

霉菌毒素大致可分为三种结构:(1)刚性共面苯环结构,如黄曲霉毒素;(2)部分共面结构,如玉米赤霉烯酮和赫曲霉毒素;(3)没有共面的倍半萜烯结构,如呕吐毒素和T-2毒素。在这三种结构中,第一种毒素最容易被吸附,第二种次之,第三种较难被吸附。

2.3霉菌毒素的产生条件

霉菌是一种多细胞微生物,可通过种子或孢子两种形式繁衍后代。在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以种子形式繁衍;在条件不适宜时,以孢子形式繁衍。一种霉菌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霉菌毒素,相反,不同的霉菌可以产生一种相同的霉菌毒素。霉菌毒素的产生条件为:营养物质、氧气、水分和温度。任何碳水化合物都可作为霉菌的营养来源。在养殖生产中,动物饲料及其原料都是霉菌最佳的营养来源。当空气中的含氧量在1%以上,湿度达75%时,霉菌就能从空气中摄取所需的氧气和水分进行生长。霉菌及其孢子可以在很大的温度范围内生长,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5℃-35℃。

3 霉菌毒素的毒性机理

3.1抑制蛋白质、DNA 和RNA 的合成

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毒素能够抑制蛋白质、DNA 和RNA 的合成,从而导致细胞周期紊乱,使丙二醛的浓度增加。此外,黄曲霉毒素还能直接作用于核酸合成酶,抑制mRNA 的合成,进一步抑制DNA 的合成。研究表明,AFB1被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氧化成代谢物AFB1-8、9-环氧化合物,其与鸟嘌呤N7 共价结合,在目标细胞中形成AFB1-N7-鸟嘌呤化合物,从而使核苷酸上的G 被T 取代,DNA 被修复、损伤、突变,最后导致癌变[2]。庄振宏[3]等(2010)采用双向电泳和质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AFB1对小鼠肝脏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AFB1不仅使小鼠逐渐消瘦,肝脏组织出现病变,还能诱导或抑制肝脏部分蛋白的表达。霍星华等[4](2008)研究认为,DON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不仅对生长较快的细胞有损伤作用,还对蛋白质的合成有抑制作用。

3.2改变细胞膜结构,诱导细胞凋亡

有研究报道,肠道粘膜吸收功能减弱的主要原因是霉菌毒素抑制了蛋白质的合成和诱导了肠道细胞的凋亡。梁梓森等[5](2009)研究表明,玉米赤霉烯酮能显著抑制离体培养小鼠胸腺细胞和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并能显著促进它们的凋亡。霉菌毒素可通过改变一些抗氧化剂的浓度和抗氧化酶的活性,来诱发细胞的过氧化反应。玉米赤霉烯酮对卵巢颗粒细胞的致毒机理可能是通过引发膜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并形成脂质过氧化物(如MDA),而脂质过氧化作用最终能导致很多脂类分解产物的形成,其中一些产物

能引起细胞代谢和功能障碍,甚至死亡,同时,氧自由基还能通过脂氢过氧化的分解产物引起细胞损伤[6]。

3.3竞争受体的结合位点

玉米赤霉烯酮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机制就是与雌激素竞争受体。ZEN具有类雌激素作用,可与子宫内雌激素的受体不可逆结合,从而影响动物的生殖生理[7]。

3.4影响鞘脂的代谢

伏马毒素的作用机制很复杂,但其最主要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鞘氨醇N-酰基转移酶,打破血清、肝、肾中二氢鞘氨醇(Sa)与鞘氨醇(So)之间的平衡,进而影响鞘脂的代谢[8]。有研究者曾将不同浓度的伏马毒素添加到鸭子日粮中,研究其对神经酰胺合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伏马毒素B1抑制了神经酰胺合酶的活性,诱导鞘脂代谢的中断,且在低添加浓度时这种抑制作用就已表现出来。

3.5免疫损伤和大脑神经化学的改变

霉菌毒素不仅能破坏或抑制动物的免疫机能,降低动物对疾病的抵抗力,还能影响大脑神经化学的改变。最常见的症状是大脑局部性5-羟色胺浓度上升,导致动物行为发生变化。

4霉菌毒素的微生物脱毒

4.1酵母发酵去除霉菌毒素

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就发现了酵母发酵去除霉菌毒素的方法。Bennet等[9]将被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玉米用来发酵生产酒精,研究发现在所得的酒精中并没有霉菌毒素,而发酵剩余的酒糟中却仍然具有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有研究报道,一些微生物(酵母、霉菌、细菌)可将玉米赤霉烯酮转化为α-玉米赤霉烯醇和β-玉米赤霉烯醇。因为α-玉米赤霉烯醇和β-玉米赤霉烯醇仍然具有生殖毒性,所以这种转化并不能认为是一种脱毒过程[10]。在某些情况下,酵母对霉菌毒素的影响可能与酵母细胞壁表面的葡甘聚糖有关。酵母或酵母的细胞壁成份可作为霉菌毒素的吸附剂使用。在酵母的细胞壁上有多糖、蛋白质和脂类,这些物质对毒素的吸附是通过氢键、离子键和疏水作用力等实现的。酵母细胞壁对毒素的吸附能力要明显强于酵母的全成份,这说明酵母细胞壁的特殊结构对霉菌毒素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有研究表明,酵母细胞壁可以在10min内吸附玉米赤霉烯酮达2.7mg/g。此外,酵母在发酵过程也可能对霉菌毒素有直接的降解作用。有人曾用3种不同的酵母菌株发酵添加了褚曲霉毒素A和伏马菌素B1和B2的基质,结果三种毒素分别下降了13%、28% 和17%。

4.2非产毒霉菌发酵去除霉菌毒素

国外学者在研究韩国发酵豆制品时,发现在整个豆制品发酵过程中约有20种霉菌参与,其中优势菌为米曲霉、青霉、毛霉和根霉。在块状发酵阶段(发酵的前3-4周),黄曲霉毒素B1和G1的含量明显增加;而在盐水浸泡发酵阶段,黄曲霉毒素则被迅速降解;在盐水浸泡发酵阶段2个月后,黄曲霉毒素的含量降到最初的10%-20%,到第3个月时已被完全降解。

曲霉菌可以产生赭曲霉毒素A(OA),但也有一部分非产毒曲霉菌却可以降解OA。有人曾对70株曲霉进行了研究,发现有一株A.japonicus 和两株A.niger 可以降解或部分降解OA。在对A.niger CBS 120.49 株的研究中发现,它在液体培养基中分解OA 较慢,OA 可以在7d 内全部转化为毒性较低的化合物赭曲霉毒素α。赭曲霉毒素α的量在发酵前6d 逐渐增加,但在随后的10d培养中被进一步降解至痕量;而在固体培养中,OA 的降解速度要快得多,OA 含量可在2d 内降解到初含量(500ng/mL)的20% 以下,而5d 内OA 就可全部转化为赭曲霉毒素α。有人也对根霉属的菌株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根霉属的菌株中并没有可以降解黄曲霉毒素的菌株,但部分根霉菌株却可以降解赫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棒曲霉毒素。

4.3细菌降解霉菌毒素

在许多研究中,发现细菌对霉菌毒素的脱毒作用,如黄杆菌属的Flavobacterium aurantiacum 可以去除玉米、花生、牛奶及植物油中的黄曲霉毒素;丁酸弧菌属的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 可以降解包括OA在内的多种霉菌毒素。此外,降解OA的细菌还有乳酸杆菌、链球菌及双岐杆菌]和不动杆菌属的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国外学者曾对黄杆菌属的Flavobacterium aurantiacum降解霉菌毒素B1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无论是活的黄杆菌细胞还是死的黄杆菌细胞均可吸收毒素。活的黄杆菌细胞通过化学作用的方式降解霉菌毒素B1,而死的黄杆菌细胞则通过物理吸附的方式去除部分霉菌毒素B1。李志刚等[11](2003)研究证实,乳酸菌-黄曲霉素复合体无论是乳酸菌在存活状态还是灭活状态,与自由黄曲霉毒素的回复突变无显著差异。黄曲霉毒素B1结合在乳酸菌细胞上,形成黄曲霉毒素B1-乳酸菌复合物,不仅能阻止黄曲霉毒素B1在动物体内的吸收,还更易排出体外,从而减少黄曲霉毒素B1在动物体中的量。

4.4与霉菌毒素脱毒有关的酶

目前,有关霉菌毒素脱毒酶的研究还比较少,但已有人在玉米赤霉烯酮的脱毒研究中,发现螺旋聚孢属中的C lonostachys rosea 可将玉米赤霉烯酮转化为另一种毒性较低的化合物,而其中起作用的是一种水解酶lactonohydrolase。此外,还有研究者在2001年从

Armillariellatabescens菌中分离出一种可以脱除黄曲霉毒素B1毒性的黄曲霉毒素脱毒酶Afeatoxin detoxifizyme。在该酶的作用下,可显著降低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

5结语

霉菌毒素污染范围广,危害程度大,给养殖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利用微生物对霉菌毒素进行生物脱毒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目前,对霉菌毒素生物脱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单一毒素菌株的筛选,而对具有高活性同时又能降解多种毒素的菌株研究较少。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采用16SrDNA技术分离纯化具有降解多种霉菌毒素的微生物,克隆编码霉菌毒素降解酶基因,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及基因工程手段将活性高的解毒酶基因进行克隆和高效表达,最终实现规模化生产,从而有效解决霉菌毒素对畜牧生产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计成.霉菌毒素与饲料食品安全[M].2007:19.

[2] Hussein H S, Brasel J M. Toxicity, metabolism, and impact of mycotoxins on humans and

animals[J]. Toxicology, 2001, 167(2):101-134.

[3] 庄振宏,黄缘缘,张峰,等.黄曲霉毒素B1对小鼠肝脏蛋白质组影响的初步研究[J].热带作

物学报,2010,31(11):2072-2078.

[4] 霍星华,赵宝玉,万学攀,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毒性研究进展[J].毒理学杂

志,2008,22(2):151-154.

[5] 梁梓森,许利娜,马勇江,等.玉米赤霉烯酮对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兽医杂

志,2009,45(7):88-90.

[6] 白绍蓓,黄国伟,常红,等.VC、VE及其联合作用对体外缺氧损伤大脑神经细胞抗氧化能力

的影响[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4,1(10):56-58.

[7] Zinedine A,Soriano J M,Moltó J C,et al.Review on the toxicity,occurrence, metabolism,

detoxification, regulations and intake of zearalenone:an oestrogenic mycotoxin[J].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2007,45(1):1-18.

[8] Wang E,Norred W P,Bacon C W, et al.Inhibition of sphingolipid biosynthesis by fumonisins.

Implications for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fusarium moniliforme[J].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1991,266(22):14486-14490.

[9] Benet GA,Lagoda AA, Shotwell OL, et al.Utilization of zearalenone-contaminated vorn for

ethanol production[J].Am.Oil Chem,1981,58:974-976.

[10] Karlovsky P.Biological detoxification of fungal toxins and its use in plant breeding[J].feed

and food production. Nat.Toxins,1999,7:1-23.

[11] 李志刚,杨宝兰,姚景会,等.乳酸菌对黄曲霉毒素B1吸附作用的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

志,2003,15(3):212-215.

各国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标准

各国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标准 1.关于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简称AFT)限量标准: a)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粮农组织所属的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推荐食品、饲料中AFT最大允许量标准为总量(B1+B2+G1+G2)小于15ppb; b)美国联邦政府法律规定:奶牛饲料中的AFT总量(B1+B2+G1+G2)不得超过20ppb,其它动物饲料中的AFT总量(B1+B2+G1+G2)不得超过300ppb。 2.关于T-2毒素的限量标准: a)前苏联提出的T-2毒素国家食品卫生限量标准为100ppb; b)以色列规定谷物饲料中T-2毒素不得超过100ppb; c)我国《配合饲料中T-2毒素的允许量(GB 21693-2008)》规定,在猪、禽配合饲料中,T-2毒素的允许量必须≤1mg/kg,即≤1ppm(1000ppb)。 3.关于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简写ZEN)的限量标准: a)澳大利亚规定谷物中的ZEN的含量不能超过50ppb; b)意大利规定在谷物和谷类产品中ZEN的含量不能超过100ppb; c)法国规定植物油和谷类当中ZEN的含量必须低于200ppb; d)欧盟规定仔猪日粮中ZEN的最高限量为100ppb; e)我国《饲料卫生标准饲料中赭曲霉毒素A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允许量(GB 13078.2-2006)》规定配合饲料和玉米中ZEN的最高限量为

500ppb。

4.到目前为止,各国针对伏马毒素还没有一个广泛的限量标准;关于伏马毒素(Fumonisins)的限量标准问题,这两天我尝试查找了一些资料: a)瑞典规定人类食物中伏马毒素限量为1ppm; b)2001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发布公告,规定人类食用玉米中伏马毒素最高限量为2ppm; c)2001年FDA的畜牧医学中心(CVM)也发布了动物饲料中伏马毒素的最高限量指导性公告,规定其限量范围为1-50ppm。其中规定伏马毒素在马饲料中应低于5ppm,猪饲料中应低于10ppm,肉牛和家禽饲料中应低于50ppm。 5.针对以上各项中所出现的ppm、ppb这些单位,相信有很多人还不很明白,这里附带作一下单位说明: a)ppm即百万分之一,相当于1ppm=1g/t=1mg/kg=1μg/g; b)ppb即十亿分之一,相当于1ppb=1mg/t=1μg/kg=1ng/g; c)换算关系:1ppm=1000ppb。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霉菌毒素 常见种类介绍

常见种类介绍 据统计,己知的霉菌毒素有300多种,常见的毒素有: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ZEN/ZON, Zearalenone) 赭曲毒素(Ochratoxin)T2毒素(Trichothecenes) 呕吐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deoxynivalenol) 伏马毒素/烟曲霉毒素(Fumonisins,包括伏马毒素B1、B2、B3)黄曲霉毒素(Aflatoxin) 特征:1.主要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产生。 2.由约20种结构相似的化学物质组成,其中以B1、B2、G1、G2及M1最为重要。 3.国家法规规定饲料中这种毒素的含量不得超过20ppb. 4.敏感性:猪>牛>鸭>鹅>鸡 黄曲霉素对猪的影响: 1.采食量降低或拒食。 2.生长迟滞,饲料报酬变差。 3.免疫功能降低。 4.造成肠道及肾脏出血。 5.肝胆肿大、受损和癌变。 6.影响生殖系统,胚胎坏死,胎儿畸形,盆血。 7.母猪泌乳量下降。乳汁中因含有黄曲霉毒素,从而对哺乳小猪产生影响。 黄曲霉毒素对家禽的影响: 1.黄曲霉毒素对所有品种的家禽都有影响。 2.导致肠道、皮肤出血。

3.肝胆肿大、受损和癌变。 4.高水平摄入时可导致死亡。 5.生长不良,产蛋性能变差,蛋壳品质恶化,蛋重减轻。 6.抗病能力、抗应激能力和抗挫伤能力降低。 7.影响鸡蛋品质,现已发现在蛋黄中有黄曲霉毒素的代谢产物出现。 8.低水平(低于20ppb)仍可产生不良影响。 黄曲霉毒素对其它动物的影响: 1.降低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 2.奶牛产奶量下降,另外黄曲霉毒素可以将黄曲霉毒素M1的形态分泌到牛奶中。 3.可引起犊牛直肠痉挛、脱肛。 4.高水平黄曲霉毒素也可引起成年牛肝脏的损害,抑制免疫功能,导致疾病爆发。 5.致畸、致癌。 6.影响饲料适口性,降低动物免疫力。 玉米赤霉烯酮(ZEN) 特征:1.主要由粉红色镰刀菌产生。 2.主要来源是玉米,热处理不能破坏此毒素。 3.敏感性:猪>>牛、畜类>禽类 危害: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具有雌激素类物质活性的毒素,主要危害种用畜禽,其中青年母猪对之最为敏感。 ◆1~5ppm:后备母猪阴部红肿,假发情。 ◆>3ppm: 母猪和后备母猪不发情。 ◆10ppm:保育及育肥猪增重减缓,仔猪脱肛,八字腿。 ◆25ppm:母猪偶发性不孕。

霉菌毒素吸附剂的选择-—产品类型、作用机理、效果介绍

霉菌毒素吸附剂的选择—产品类型、作用机理、效果介绍 张学勤李富强 国内对霉菌毒素、去毒方法研究较晚, 系统性的认识尚未普及。尤其近年国外不同公司的多个产品进入中国, 往往从各自角度介绍自己的产品, 容易造成模糊认识。 1、霉菌毒素吸附剂的历史演进 发达国家在20 世纪70 年代开始重视霉菌毒素对畜禽产业的危害, 特别 关注黄曲霉毒素。经过20 多年时间, 尝试了多种去毒的方法, 包括谷物霉菌毒素检测方法的完善、霉菌抑制剂的研究与应用、发酵法脱毒法、微生物失活霉菌毒素法、物理脱毒法、热失活法、放射性去毒法、氨化灭活法、吸附脱毒法, 等等。最后总结为无机物理吸附去毒法是最经济、最有效、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方法。所以1993 年美国FDA 首次批准 2 个以氢氧化硅铝酸钠钙为成分的霉菌毒素 吸附剂产品上市, 也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霉菌毒素吸附剂产品。其中的一个就是当今的辉瑞在市场上销售的"霉卫宝"产品。 2、目前市场上霉菌毒素吸附剂产品主要类型 (1)黏土类(HSCAS)吸附剂; (2)酵母细胞壁提取物; (3)酶解毒剂; (4)菌解毒剂; (5)中草药(国产品)。 3、目前市场上霉菌毒素吸附剂产品的去毒原理 3.1 黏土类(HSCAS)吸附剂 利用四面体- 八面体- 四面体(T- O- T) 层间多空结构与表面形成的离子极性, 强吸附同样具有离子极性的霉菌毒素, 强大的吸附力来自于超大的表面积与静 电吸附。这种吸附的完全性由两个因素决定, 即黏土种类本身与霉菌毒素种类本身。黏土有几十种, 不同种类的黏土,其对霉菌毒素的吸附能力千差万别。 3.2 酵母细胞壁提取物 利用酵母细胞壁内的葡萄糖甘露聚糖的化学结构与同样属于有机类的霉菌毒素的亲和性,吸附霉菌毒素。类似于肥皂去油污的原理, 为表面亲和吸附。 3.3 酶解去毒剂

欧盟修订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最大限量值

关于欧盟修订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最大限量值的情况通报2010年2月27日,欧盟发布(EU)No 165/2010条例,修订 (EC)No 1881/2006条例中关于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最大限量值。该条例于2010 年3月6日起正式生效。 该条例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最大限量值,具体规定如下: 食品种类最大限量值(ug/kg) 2.1黄曲霉毒素B1B1+B2+G1+G2M1 8.0(5)15.0(5)— 2.1.1在食用或用于食品成 分前需经分类或其他 物理处理的花生和其 它油籽 不包括:压碎用于生 产精炼植物油的花生 和其它油籽 2.1.2在食用或用于食品成 12.0(5)15.0(5)— 分前需经分类或其他 物理处理的杏仁、阿 月浑子果实、杏桃核 仁 8.0(5)15.0(5) 2.1.3在食用或用于食品成 分前需经分类或其他 物理处理的榛果、巴 西果 5.0(5)10.0(5)— 2.1.4 2.1.2和2.1.3除外 的,在食用或用于食 品成分前需经分类或 其他物理处理的其他 坚果 2.0(5) 4.0(5)— 2.1.5直接供人类食用或作 为食品成分的花生和 其它油籽及其加工品 不包括: ——用于精炼的 未加工植物油; ——精炼植物 油。 8.0(5)10.0(5)— 2.1.6直接供人类食用或作 为食品成分的杏仁、 阿月浑子果实、杏桃 核仁 2.1.7直接供人类食用或作 5.0(5)10.0(5) 为食品成分的榛果、 巴西果 2.1.8 2.1.6和2.1.7除外 2.0(5) 4.0(5)— 的,直接供人类食用

或作为食品成分的其 他坚果) 5.010.0— 2.1.9在食用或用于食品成 分前需经分类或其他 物理处理的干制水果 2.0 4.0— 2.1.10直接供人类食用或作 为食品成分的干制水 果及其加工品 2.1.11以下2.1.12、2.1.15 2.0 4.0— 和2.1.17除外的所有 谷物和所有谷物制品 5.010.0— 2.1.12在食用或用于食品成 分前需经分类或其他 物理处理的玉米和大 米 ——0.050 2.1.13生牛奶、热加工处理 牛奶和用于生产奶制 品的牛奶 5.010.0— 2.1.14如下种类的调味料: 辣椒(整的或磨 碎的干辣椒,包括辣 椒和辣椒粉)、胡椒 (包括白胡椒和黑胡 椒)、豆蔻、姜、姜黄、 包含以上这些调味料 中一种或多种的混合 调味料 0.10—— 2.1.15加工的谷物制品和婴 幼儿食品 ——0.025 2.1.16婴幼儿配方食品,包 括婴幼儿配方奶粉 0.10—0.025 2.1.17用于婴儿的以特殊医 用为目的的饮食食品 注:(5)表示最大限量值只适用于花生和其它坚果的可食部分。如果分析带壳的花生和其它坚果时,可假设黄曲霉素的污染全部在可食部分中(巴西果除外)。

微生物霉菌检测实验室生物安全

微生物霉菌检测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探讨【关键词】微生物霉菌检测;实验室;生物安全 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给国家经济、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等众多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虽然我们最终完成了抗击sars的防治任务,但sars危机暴露出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且,因研究人员使用未经严格效果验证的灭活sars 病毒在普通实验室进行实验,造成人员感染和sars疫情卷土重来,这也反映出研究机构缺乏基本预警意识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不 善的现实,如何应对和改进,已成为我们目前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生物安全实验室最早出现于美国,随着发展实验室获得性感染也不断发生,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引起公众的重视,为实验室生物安全敲响了警钟。近十年来,我国对从事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和监测工作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已步入了法制化轨道,亟需科学化和规范化。 1霉菌检测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 自然界中的霉菌大部分为好湿性霉菌,相对湿度在95%-100%时最适合生长,如毛霉、根霉、镰刀霉、交链孢霉等,霉菌主要通过孢子附着在尘埃上,形成生物性粒子悬浮与空气中传播,霉菌污染是造成微生物检测实验室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空气中霉菌对人体的主要危害为致敏源,不仅对检验人员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损害,而且对微生物实验的检测结果影响极大,尤其在夏季,微生物检测实验室常有霉菌污染的发生。在实验室建筑构造中通风不良的区域

易生长霉菌,一些水槽、水管、地板等处,皆可见霉菌生长,而一旦霉菌生长,其蔓延速度非常快速,并且由于霉菌孢子会四散飞扬,直接的会污染实验室检测试剂、器材及样品。空调系统也是产生实验室内空气生物污染的主要元凶,由于空调的换热器多数是在潮湿的情况下工作,因初效过滤不净而进入空调系统的灰尘和微生物,在换热器和集水盘中大量繁殖,当空调机组再次起动时,霉菌在空气中分散成气溶胶随送风气流进入实验室内造成污染。 卫生部2006年1月11日制定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真菌分类名录中共有59种,其中粗球孢子菌、马皮疽组织胞浆菌、荚膜组织胞浆菌、巴西副球孢子菌4种危害程度分类为二类,由于二类菌种属于传染病菌种,实验室感染机会较多、感染后的症状较重而危及生命,发病后不易治疗及对人群的危害较大,属于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其大量活菌实验操作要求必须在bsl-3级实验室中进行,其余55种真菌危害程度分类为第三类,其样本检测,包括样本的病原菌分离纯化、药物敏感性实验、生化鉴定、免疫学实验、pcr核酸提取、涂片、显微观察等初步检测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应为bsl-2级中进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未知样本的检测可在bsl-2级或以上防护级别的实验室进行。 2霉菌检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措施 霉菌检测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保护实验人员、保护环境、保护样品,保证检测结果准确,防止实验室霉菌污染,

霉菌毒素的危害与防治

霉菌毒素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霉菌毒素被称为中国猪群健康的“第一杀手”,又被称为饲料中的“隐形杀手”,复合性霉菌毒素中毒症则被称为“底色病”,霉菌毒素对养殖业的危害可见一斑。然而危害虽大,损失虽重,霉菌毒素却未能引起相关人士的足够重视。又到了霉菌最易滋生的季节,笔者对霉菌毒素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做了些整理,希望通过此文再次给养殖业敲响霉菌毒素的警钟。 1.霉菌毒素的种类及其污染现状 霉菌毒素是由真菌(霉菌)产生的具有毒性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的产毒素霉菌为曲霉属、镰刀菌属和青霉菌属,霉菌又可分为田间霉菌和贮藏霉菌。已知的霉菌毒素有数百种,多数没有得到充分研究。主要的致病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AF),玉米赤霉烯酮(ZON),赭曲霉毒素(OTA),呕吐霉素(DON),T-2毒素,烟曲霉毒素(FUM)。它们在动物体内可产生多种生理作用,如肝毒、肾毒、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以及类似雌激素效应,等等。 有害霉菌来源主要有饲料、垫料和环境。饲料从生长、收割、运输、加工、包装、贮存,直至进入食槽都可能使霉菌不断生长,尤其是当湿度饲料含水量合适的条件下。因此霉菌毒素污染一般具有群发性和无传染性,地域性和季节性。霉菌毒素中毒症状则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多数情况下属于慢性霉菌毒素污染,症状轻微出现较慢且不典型, 而且引起的损害具有多样性,中毒症状也复杂多样。同一霉菌毒素对于不同动物造成的危害也不一样。例如,猪对DON非常敏感(1ppm),但是18ppm的DON并不影响来航鸡的增重。蛋鸡对DON的耐受程度更高。而且污染浓度不高时,检测也有难度。 霉菌毒素看不见摸不着,无嗅无味。即使那些看上去的“好”粮食,也可能存在霉菌毒素污染。FAO国际粮农组织报道:世界谷物中25%遭到霉菌毒素污染。09年的一个调查对国内244份饲料样品共进行了2023项次检测,完全没有检测出霉菌毒素的样品仅16份,占样品总数的6.6%,只检测到1种霉菌毒素的样品数35份,占样品总数14.3%,检测到2种或2种以上霉菌毒素的样品数193份,占79.1%,同时检测到含4种以上霉菌毒素的样品数135份,占样品总数的55.3%。同时检测到ZON、DON 和FUM B 的样品数147份,占总数的60.2%。而且据权威机构调查统计,不仅原料中存在10%-25%的霉菌污染,饲料加工过程中还存在25%-50%的霉菌污染,饲喂系统则存在50%-100%的霉菌污染,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养殖场所投喂的均是遭到霉菌毒素污染了的饲料。 因为霉菌毒素中毒大多是慢性中毒,畜禽可能在表面上症状不明显也不典型,或虽然出现了症状但却被畜禽错综复杂的疾病所掩盖,所以,在临床上霉菌毒素的危害往往被人忽视,只有当中毒症状比较严重,出现了死亡的时候,才受到关注。应该提出的是近些年来,霉菌毒素对养殖业造成的危害变得越来越严重,说霉菌毒素是养殖业的隐形杀手,但现在看来,霉菌毒素的危害已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它和其它几种免疫抑制病引起的免疫抑制是我们养殖业疫病变得复杂的主要原因,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疾病或多或少都出现了霉菌毒素的影子,这就是霉菌毒素造成危害的有力证据! 2.霉菌毒素的协同作用 霉菌毒素还具有相互协同作用。几种霉菌毒素协同作用对动物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副作用比一种霉菌毒素单独作用的副作用要大的多。由于协同作用的存在,实际生产条件下引起动物生产性能下降和中毒症的单一霉菌毒素的含量低于试验控制条件下引起同样毒性效应的剂量。所以即使饲料中每种毒素的含量都不超标,也会引起畜禽的霉菌毒素中毒。霉菌毒素间的互作可改变中毒的临床症状,导致一系列诊断特征不同于单独作用的症状之和。实际生产

全球性的霉菌毒素问题

全球性的霉菌毒素问题: 生物,绿色,环保的解决途径 引言 到目前为止,已知世界上有10000多种真菌。有幸的是,大部分都是对人类有益的,它们可用来生产面包,芝士,抗生素等。大约有50多种真菌对畜禽和人类是有害的,它们可产生毒素,总称为霉菌毒素。霉菌毒素是真菌在代谢饲料和饲料原料中的营养物质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产物。 真菌在大田作物上产生霉菌毒素,称为“大田毒素,镰刀菌毒素”;在贮存过程中产生的毒素称为“贮存毒素,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或即是大田毒素,又是贮存毒素。霉菌毒素主要由曲霉菌,镰刀菌,青霉菌和麦角菌产生。当条件适宜时,这些真菌生长在大田的作物上,收获时,贮存期间或在饲料加工期间就会产生霉菌毒素。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躲过这些无声的杀手。霉菌毒素对动物生产性能和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是极大的(Devegowda 等, 1998a)。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资料,世界上约有25%的谷物不同程度地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 每年由霉菌毒素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上百万美元。这里面对农作物生产者,动物养殖者和食品生产者的影响最大。 影响食品和饲料的霉菌毒素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和Cyclo piazonic acid(肝毒素,免疫抑制) ?赭曲霉毒素Ochratoxin和桔青霉毒素Citrinin(肾毒素,痛风) ?T-2毒素T-2 toxin和蛇形菌毒素Duacetixyscripenol(口腔溃烂,食欲不振,皮肤和胃肠道发炎) ?伏马菌毒素Fumonisins和串珠镰刀菌毒素Moniliformin(神经学疾病,肝脏受损)?呕吐毒素Vomitoxin和萎蔫酸Fusaric acid(拒食,皮肤毒素)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假冒的雌激素,繁殖机能紊乱) (Devegowda等, 1998b) 影响饲草的霉菌毒素 生物碱Ergot alkaloids 葚孢霉毒素Sporidesmin 羊茅草毒素Fescue toxin 震颤素Tremorgens 展青霉毒素Patulin,呕吐毒素Vomitoxin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霉菌毒素对动物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

霉菌毒素检测方法综述

霉菌毒素检测方法综述 由于产生毒素的霉菌无处不在,以及我们对大多数有利于霉菌生长和霉菌毒素产生的条件控制不力,造成食品和饲料的霉菌毒素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重大难题。在各种农产品上生长着的各种各样的霉菌,这些霉菌都能产生霉菌毒素,霉菌毒素是有毒的化合物,有些甚至是致癌的。霉菌毒素有很多种(CAST,2003),包括黄曲霉毒素,主要是黄曲霉毒素B1和M1(Aflatoxins,FB1、FM1);赭(棕)曲霉毒素A(OchratoxinA,OA);杂色(柄)曲霉毒素(Terigmatocystin);展青霉素(Patulin,PTL);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F-2));串珠镰刀菌素(Moniliformin,MF),三硝基丙酸以及属于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Trichothecenes)的T -2毒素(T-2toxin,T-2);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二乙酰镳草镰刀菌烯醇(Diacetoxyscirpenol,DAS)等。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近期的报道中指出,全世界至少99个国家,占世界人口的87%,针对粮食和饲料的霉菌毒素污染问题都有相关的规定。在未来的几年里,与不断变化的全球气候有关的气象突发事件的增多将进一步向我们提出挑战。霉菌毒素污染给食品企业、粮油加工企业、畜禽养殖场以及饲料的加工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霉菌毒素检测常用的方法如下几种: 一、薄层层析法: TLC法是针对不同的样品,用适宜的提取溶剂将霉菌毒素从样品中提取出来,经柱层析净化,再在薄层板上层析展开、分离,利用霉菌毒素的荧光性,根据荧光斑点的强弱与标准比较测定其最低含量。TLC法样品前处理繁琐,且提取和净化效果不够理想,提取液中杂质较多,在展开时影响斑点的荧光强度。 二、色谱法: 色谱法,包括薄层色谱、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一直是最重要的霉菌毒素的化学分析方法。现在比较普遍的霉菌毒素的分析方法还是液相色谱法,包括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该法快速而准确,但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仅限于专业检测机构获得科研和调查分析、监测使用,未能在企业及基层广泛推广使用,而且其结果的滞后效应大大降低了对生产实际的指导效果。 三、免疫化学检测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法) 免疫学检测方法是基于抗体与抗原或半抗原之间的选择性反应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生物化学分析法。通常具有高的选择性和很低的检出限,广泛用于各种抗原、半抗或抗体的测定,一般可分为荧光免疫法、发光免疫法、免疫法及电化学免疫法等非放射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其中在饲料霉菌毒素检测中应用较广的主要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免疫学检测方法由于其快速、灵敏、准确、可定量、操作简便、无需贵重仪器设备,且对样品纯度要求不高等特性,特别适用于饲料厂、粮油/食品加工厂、养殖场等企业进行原料或成品的检测以及工商质监部门现场检测。 该类方法有以下特点: 1) 灵敏度高 2) 干扰小:抗体抗原的免疫反应特异性很强,结构类似物、荧光物质、有色物质对检测的干扰很小。 3) 操作简便快捷:由于特异性强,简化了样品的预处理和提取纯化过程,同时操作步骤也非常简便,测定时间也短。 4) 安全性高,污染少,成本低廉:不需要昂贵的测定仪器,所用试剂也相对较少,特别是因为灵敏

霉菌毒素去毒18种方法

霉菌毒素去毒18种方法 1 山苍子油去毒法 按每100 kg发霉饲料用山苍子油10 mL的比例,将油装入瓶中,用三层布扎紧瓶口,然后把油瓶埋入饲料中,密封7天后就可去毒。 2清水浸洗法 适合于籽实饲料的去毒处理,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将霉变颗粒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静止、浸泡一段时间后,用抹布擦拭颗粒,捞出在通风处晾干o 第二种方法是将籽实饲料磨成1.5—4.5 mm的颗粒,然后加3~4倍的水,搅拌、静止、浸泡30 min左右。这样反复2~3 次,有毒成分或菌体代谢物因比重小于水而浮于水面,然后可将其滤去。 3 蔗糖液去毒法 将霉变后的饼类饲料如花生饼、糠饼、菜子饼,加工打碎,用1%的蔗糖溶液浸泡10—14 h,然后用清水冲洗,放在晒场晒干,即可达到去毒的目的。 4氨水去毒法 用氨水或氨气处理霉变饲料,可以使饲料中黄曲霉素的含量减少90%—95%。按每lkg霉变饲料中加入氨水12.5—17.5 g,大容器中拌均匀后,用塑料布将容器口封严,置于室温下,3—7 d即可达到去毒的目的o此法适宜对糠麸类饲料进行去毒处理。大豆粉的去毒方法:在相对湿度为50%的情况下,在大豆粉中添加2%的尿素作为尿素酶原,密封10 h,可以破坏70%以上的黄曲霉素。 5 粘土或沸石处理 硅铝酸盐能选择性地与黄曲霉毒素Bi结合,在水溶液中,它对该毒素的吸附率达80%以上。常用的方法是在饲料中添加0.5%的粘土或沸石,既能促进畜禽的生长发育,又能除去霉菌毒素。 6发酵中和去毒法 将发霉的饲料用清水湿润,拌匀,含水量达50%—60%,做成堆,让其自然发酵24 h,然后加草木灰2%拌匀,中和2h后,装于袋中,用水冲洗,滤去草木灰水,倒出后加糠麸1倍,在室温下发酵7h,去毒效果可达90% 以上。 7 石灰水去毒法 将霉变饲料放入10%的纯净石灰水中浸泡3天,再用清水洗净,晒干后即可去毒,去毒率为90%—99%。 8 小苏打去毒法 将50 kg霉变饲料倒进锅内,加1%小苏打液100 kg,先用猛火煮沸,然后再用微火煮到颗粒裂开后半小时停火冷却,捞出后用清水反复冲净即可饲喂。 9 蒸煮去毒法 将发霉饲料放入锅中,加水煮沸30 min或蒸煮1h,然后用清水清洗几次,去掉水分即可去毒饲用。 10机械去毒法 轻度发霉的玉米和小麦,大部分毒素分布在胚芽和种皮内,只要通过机械加工,将胚芽和麸皮去掉,即可达到去毒目的。 11 人工筛选去毒法 利用机械或人工的方法先对饲料进行筛选,剔除霉变饲料,然后将未霉变的饲料进一步干燥,以达到去毒防霉的目的。主要适用于秸秆、颗粒饲料的去毒。12焙烤加热去毒法

霉菌毒素吸附剂的选用

霉菌毒素吸附剂的选用 一、有效的霉菌毒素吸附剂应该具备的特点: 1、证实该产品在体内(in vivo)和体外一样有效; 2、其有效添加水平要尽可能的低; 3、在很宽的pH范围内都具有稳定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肠道中的霉菌毒素始终被吸附剂吸附,并排出体外。 4、能够有效吸附多种霉菌毒素。 5、亲和力高,能够吸收低剂量的霉菌毒素; 6、吸附容量大,能够吸附高剂量的霉菌毒素; 7、起效快,必需在霉菌毒素被肠道吸收之前发挥作用。 二、霉菌毒素吸附剂的作用方式 物理吸附:通过范德华力和氢键与霉菌毒素结合,结合力相对较弱; 化学吸附:通过离子键或共价键与霉菌毒素结合,结合力强; 三、霉菌毒素吸附剂的种类 霉菌毒素吸附剂可分为无机吸附剂和有机吸附剂。无机吸附剂主要有沸石类、斑脱土、漂白土、水合硅铝酸钙钠(HSCAS)、硅藻土及其它各种粘土。有机吸附剂主要有小麦麸、燕麦壳、苜蓿纤维、酵母细胞壁提取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和含葡甘露聚糖的酵母产品。 四、霉菌毒素吸附剂的主要缺陷 1、仅对有限的几种霉菌毒素有良好的吸附作用 霉菌毒素吸附剂通常可有效地吸附具有极性的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因为这类霉菌毒素的化学结构允许吸附剂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离子键或共价键与之有效地结合。但是对单端孢霉烯类毒素之类的霉菌毒素,霉菌毒素吸附剂的结合效率通常都非常的低,甚至不结合。不同类型霉菌毒素吸附剂对霉菌毒素的吸附效果见表1。 表1不同类型霉菌毒素吸附剂对霉菌毒素的吸附效果(摘自)

2、体外有效并不能保证体内有效 由于体内试验是在特定的非常简单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体外试验并不能代表消化道中的情况。比如体外试验并没有考虑消化参数(如pH)变化、与饲料或消化酶分泌的相互作用,因而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当霉菌毒素与吸附剂之间以较弱的非共价键结合时,环境条件的改变可能导致霉菌毒素被重新释放。 3、部分霉菌毒素吸附剂并不是专一性地吸附霉菌毒素 部分霉菌毒素吸附剂,如活性碳还会与日粮中维生素、矿物元素或药物结合。如此一来将会限制其吸附霉菌毒素效率,并且会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 4、小结 霉菌毒素吸附剂对霉菌毒素的作用仍然有限(表2),对一些不能被有效吸附的霉菌毒素还需要通过开发新的途径进行处理。 表2防霉剂和霉菌毒素吸附剂的作用效果

解决霉菌毒素吸附的可行方法

解决霉菌毒素吸附的可行方法 梅里登动物保健公司的Matt Pearce、Inga Shahin博士和 Daniel Palcu报告开发了一种新的霉菌毒素吸附剂,此霉菌毒素可将霉菌毒素吸附到非常稳定的中性复合物上但不吸收养分,同时能使生产致病霉菌毒素的真菌有机体失活或将之消灭。 前言 随着上世纪后50年散装和集装箱海运费的增长,现代食品和饲料分配系统开始成为一个全球实体。这对消费者的选择和利用率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但由此产生的食源性毒素也存在消极后果,这些毒素随着运输和储藏的延长以及在粮食生长和收获期间出现。 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于1961年至1963年首次由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建立。食品法典委员会的目的是产生食品标准以及食品安全国际标准建议,并保护消费者健康。食品法典委员会采用广泛的业内和科学认证组织的审慎科学建议建立的风险管理工具来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鼓励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将国家饲料法规等同于国际公认的标准。食品法典包含有助于降低真菌次生代谢产物霉菌毒素的风险的建议和饲料管理技术。然而,假设饲料及其前体物经过一段时间间隔、大气湿度和温度进行储藏和运输,不可能完全从动物和人类食品链中去除这种霉菌毒素。现代饲料分配网络需要涵盖商业方法以保证饲料含有最小量对动物健康和生产有害的霉菌毒素。 本文报告了有关新的霉菌毒素吸附剂的开发,该吸附剂能将霉菌毒素吸附到非常稳定的中性化合物上但不吸收养分,同时使生产致病霉菌毒素的真菌有机体失活或将之消灭, 霉菌毒素在动物产品上引起的问题 0产品:气候条件 (温度、湿度)粮食种类 昆虫表现

作物密度肥料等 收获:作物成熟度水分含量农业污染 储藏:水分 昆虫控制保存等 分配:运输条件加工等 霉菌毒素是一个由某一真菌,尤其是黑曲霉、镰刀菌、青霉菌、麦角菌和链格孢属产生的多家族毒素。食品中的霉菌毒素可导致人和动物产生巨大问题。消费霉菌毒素污染的日粮会导致急性或长期慢性病,进而导致畸形、癌症或免疫抑制作用。食入霉菌毒素污染的动物饲料的直接后果:采食量降低、拒绝采食、饲料转化率低、体增重降低、疾病发生率增加(由于免疫抑制)以及繁殖能力降低(Fink-Gremmels 和Malekinejad, 2007; Morgavi和Riley, 2007; Pestka, 2007; Voss和Haschek, 2007),这些都会带来经济损失(Huwig等, 2001; Wu, 2004; Wu, 2006)。最常见的霉菌毒素是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A、单端孢霉烯、玉米赤霉烯酮及伏马菌素。唯一的实用解决方法 如今农产品的全球化已深入我们的社会结构中,其已经成为芝加哥交易所(GBOT)交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CBOT精于商品贸易和农产品的未来销售。动物饲料市场已经全球化,其多样性和规模具有生产技术优势也有其劣势。一个重要的劣势就是生产地点和消费市场之间的距离较远,从而产品流通相应地依赖运输环节,而在运输途中会遭遇不同的小气候。农产品在包装技术上不能保证产品最后能保持足够的商业价值,其可能会遭遇诸如温度和空气湿度的变化。这样霉菌毒素就存在可趁之机,从而发挥其有害作用,在这些作物栽培和收获阶段霉菌毒素也可能会产生。因此,如果无法避免霉菌毒素,唯一的实用解决方法是使用高活性的霉菌毒素吸附剂。 广谱菌霉菌毒素吸附剂应包括诸如安全特性、易购性、营养上对动物有益,而且可

霉菌毒素的污染与防控

霉菌毒素的污染与防控 计成关舒马秋刚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00193) 摘要:霉菌毒素对农作物的污染给食品工业、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25%的农作物受到霉菌毒素污染,平均有2%的粮食由于霉变而不能食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算,全世界由于霉菌毒素污染造成的损失,每年达数千亿美元,而且这种趋势有增无减。霉菌毒素对人畜造成的健康危害更是难以统计。我国地域广阔,其部分地区气候温和,降雨量多,霉菌毒素污染情况十分严重。本文对世界围几种主要霉菌毒素污染和危害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镰孢霉毒素;赭曲霉毒素 霉菌毒素(Mycotoxins)是一类在霉菌生中产生的有毒次级代产物。在目前已经知道的5万多种茵中.已知至少其中有两百多个种可产生一百余种霉菌毒素。关于霉菌毒素的污染,全世界研究最多的农产品是玉米、花生和棉籽。在各种食品与饲料中广泛存在和危害最大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镰孢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Richard et al,2003;Diaz,2005;计成2007)。 2003年对我国饲料及饲料原料霉菌毒素污染情况过程况采样调查发现.黄曲霉毒素.T-2毒素.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检出率高达100%,并且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玉米样品中89%呈玉米赤霉烯酮阳性反应.并通常被三种或三种以上的霉菌毒素同时污染。豆粕有80%的样品同时含有黄曲霉毒素.T-2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三种霉菌毒素。大麦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和呕吐毒素的平均水平高于5ug/kg,所有小麦样品均同时检测出黄曲霉素.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王若军等.2003)。

粮食中黄曲霉菌快速检测

粮食中黄曲霉菌的快速检测 摘要:大米是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食物,每天都可能会进食,而在潮湿的储藏环境下,如厨房较为潮湿,或者大米和蔬菜水果摆放在一起,都可能令大米受到黄曲霉菌的污染,进而产生黄曲霉毒素。据研究,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人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大米之后,会毒害肝脏,甚至引发肝癌。因为黄曲霉毒素在紫外光下可产生荧光,本文利用紫外灯和荧光接收器,检测粮食中黄曲霉菌含量。 一、粮食安全简介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2009年的主题是“应对危机,实现粮食安全”。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正是粮食安全面临的最大挑战。温度上升带来的粮食减产、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及病虫害加剧等问题,正在影响到全球的农业生产。国内粮食安全问题主要有:一、数量安全,现在我们进口粮食数量越来越大,粮食种植面积逐渐减少;二、质量安全,多部门分头管理、漏洞不少,转基因问题侵蚀中国,农药和各种菌类残留增多。 二、黄曲霉菌简介 黄曲霉菌或称为黄曲菌、黄曲霉等,是一种真菌。在自然环境中,它是一种常见的霉菌,在储存的榖类中会造成储存的问题。它也是一种人类的病原,会造成肺的曲菌症,有时候也会引起角膜、耳与鼻眼框的感染。许多菌种会产生足量的黄曲霉毒素,这是一种有致癌性且有剧烈毒性的化合物。黄曲霉菌的孢子是一种过敏原。黄曲霉菌有时候也会造成蚕孵卵所的损害。 黄曲霉毒素非常耐热,只有通过长时间高温(100—120℃)作用,如高压消毒和锻烧才能使其大部分失活。在一般情况下,巴氏消毒法或烘烤面包的热度(中心最高温度为100℃)并不足以使黄曲霉毒素完全灭活。这些毒素对强酸和强碱较敏感。 尽管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很强,但必须一次性摄入含有大量黄曲霉毒素的霉变食品才会发生急性中毒疾病。对于人类,多见由于持续性摄入亚急性量而造成慢性中毒的情况,例如引起肝硬变和肝脏纤维样病变。不仅霉变食品,那些在运输过程中污染灰尘而霉变的粮食和花生中也可能带有黄曲霉毒素而危害人类。毒素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限量标准及快速定量检测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限量标准及快速定量检测方法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简写 AF)主要为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温暖与潮湿的气候地区粮食和饲料凡是被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污染的都可能存在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最易污染的有花生、玉米、棉籽、禽蛋、肉、奶及奶制品,其次是小麦、高粱和甘薯,大豆粕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程度轻些。 在我国,粮食和饲料被黄曲毒素污染的 概率很高, 给饲料企业以及养殖业主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人 们食用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物危害到人体健康。 一、黄曲霉毒素的理化特性 目前已经确定的黄曲霉毒素的结构有AFB1、AFB2、AFM1等 18 种, 它们的基本结构中都含有二呋喃环和氧杂萘邻酮(又名香豆素), 前者为其具有毒性的结构,后者可能与其的致癌性有关。黄曲霉毒素很难溶解于水、己烷、乙醚和石油醚,易溶于甲醇、乙醇、氯仿以及二甲基甲酰胺(DMF)等有机溶剂中。分子量为 312-346,熔点为 200-300℃,黄曲霉毒素耐高温,通常加热处理方式对其的破坏很小, 只有在熔点的温度下才能发生分解。 黄曲霉毒素遇碱情况下能迅速分解, 但此应可逆, 即在酸性的条件下又能复原。一般来说,温度30℃、相对湿度80%、谷物水份在14%以上(花生的水份在9%以上)最适合黄曲霉繁殖和生长。在 24-34℃之间, 黄曲霉菌产毒量最高。 几乎所有谷物、饲草和各种食品(包括畜产品)都可作为黄曲霉基质。

二、黄曲霉毒素对动物和人的危害 2.1 黄曲霉毒素对动物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非常高,是目前已发现霉菌中毒性最大的一种。目前发现的18种黄曲霉菌毒素家族中, AFB1的毒性最为最为强烈,AFM1、AFG1 次之,AFB2、AFG2、AFM2 毒性较弱。AFB1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其诱发肝癌的能力甚至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之多。其毒性的大小因动物的种类、年龄、性别、体况及营养状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年幼动物、雄性动物较敏感。 黄曲霉毒素具有很强的诱导突变、抑制免疫以及强致癌的作用。黄曲霉毒素起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动物的中毒症状以全身性出血、消化机能发生障碍及神经系统的紊乱为特征。急性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废绝,运动失调,排泄停止,肝炎,黄疸,肝脏充血、出血、肿大、变性和坏死,并且伴有比较严重的血管和中枢神经的损伤,动物中毒后几小时至几天内发生死亡。慢性中毒的早期症状表现为食欲不佳,体重减轻,生产性能降低,胴体和蛋壳品质出现下降,后期出现黄疸,脂肪肝、肝损伤以及抑制动物的免疫机能和致癌等作用。 2.2 黄曲霉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被公认为强致肝癌的物质,其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致癌性最强。如果长期食用含有低水平黄曲霉毒素的食物的人,其肝脏将受到较大的损害。最近在第三世界的国家报道了人许多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的新证据,其综合病症的显著特征为呕吐、腹痛、肺水肿、惊厥痉挛、昏迷、大脑水肿而引起死亡和肝脏、肾形矿脉和心脏的脂肪过多。1988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将黄曲霉毒素B1列为人类的强烈致癌物之一,这已经被许多亚洲和非洲的流行病研究者证明在日粮黄曲霉毒素和肝细胞癌(LCC)有正效应得到证实。另外,人因黄曲霉毒素而致癌可能与年龄、性别、营养状况以及肝或者寄生虫感染有关。Shank 等(1972)在泰国调查市售的食品和家庭的熟食(膳食),计算出每人每日平均摄入的黄曲霉毒素量,发现黄曲霉毒素的摄入量与肝癌发病率的地区分布相一致。菲律宾的玉米和自制花生酱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其中一个以玉米做为主食的地区

霉菌毒素检测方法综述

?霉菌毒素检测方法综述 由于产生毒素的霉菌无处不在,以及我们对大多数有利于霉菌生长和霉菌毒素产生的条件控制不力,造成食品和饲料的霉菌毒素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重大难题。在各种农产品上生长着的各种各样的霉菌,这些霉菌都能产生霉菌毒素,霉菌毒素是有毒的化合物,有些甚至是致癌的。霉菌毒素有很多种(CAST,2003),包括黄曲霉毒素,主要是黄曲霉毒素B1和M1(Aflatoxins,FB1、FM1);赭(棕)曲霉毒素A(OchratoxinA,OA);杂色(柄)曲霉毒素(Terigmatocystin);展青霉素(Patulin,PTL);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F-2));串珠镰刀菌素(Moniliformin,MF),三硝基丙酸以及属于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Trichothecenes)的T-2毒素(T-2toxin,T-2);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二乙酰镳草镰刀菌烯醇(Diacetoxyscirpenol,DAS)等。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近期的报道中指出,全世界至少99个国家,占世界人口的87%,针对粮食和饲料的霉菌毒素污染问题都有相关的规定。在未来的几年里,与不断变化的全球气候有关的气象突发事件的增多将进一步向我们提出挑战。霉菌毒素污染给食品企业、粮油加工企业、畜禽养殖场以及饲料的加工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霉菌毒素检测常用的方法如下几种: 一、薄层层析法: TLC法是针对不同的样品,用适宜的提取溶剂将霉菌毒素从样品中提取出来,经柱层析净化,再在薄层板上层析展开、分离,利用霉菌毒素的荧光性,根据荧光斑点的强弱与标准比较测定其最低含量。TLC 法样品前处理繁琐,且提取和净化效果不够理想,提取液中杂质较多,在展开时影响斑点的荧光强度。 二、色谱法: 色谱法,包括薄层色谱、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一直是最重要的霉菌毒素的化学分析方法。现在比较普遍的霉菌毒素的分析方法还是液相色谱法,包括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该法快速而准确,但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仅限于专业检测机构获得科研和调查分析、监测使用,未能在企业及基层广泛推广使用,而且其结果的滞后效应大大降低了对生产实际的指导效果。 三、免疫化学检测法: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法) 免疫学检测方法是基于抗体与抗原或半抗原之间的选择性反应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生物化学分析法。通常具有高的选择性和很低的检出限,广泛用于各种抗原、半抗或抗体的测定,一般可分为荧光免疫法、发光免疫法、免疫法及电化学免疫法等非放射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其中在饲料霉菌毒素检测中应用较广的主要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黄曲霉毒素快速检测卡使用方法

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中产毒菌株所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最主要的4种分别为:B1、B2、G1、G2。黄曲霉毒素具有很强的急性毒性,也有明显的慢性毒性及强致癌性。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其中受污染最严重的是花生、棉籽、玉米及其制品;其次是稻米、小麦、大麦、高粱、芝麻、茶叶等。 【检测原理】 该试剂盒采用免疫竞争法分析原理结合胶体金标记技术进行检测。 【检测范围】 酱油检测限为5ppb 花生、玉米、小麦、大米、茶叶、饲料检测限为10ppb 食用油检检测限为10ppb 【产品组成】 名称数量名称数量 黄曲霉毒素B1卡10条样品稀释液11瓶 样品稀释液21瓶乙酸乙酯1瓶 15ml离心管2只2ml离心管10只 一次性手套3只滴管10支 说明书1份 【检测步骤】 1、酱油检测: 取100ul酱油加入配套的2ml离心管中,加400ul稀释液1,摇匀. 取出试纸,开封后平放在桌面,用滴管向试纸孔缓慢而准确地逐滴加入3滴检测液。5~10分钟判断结果,半小时后的结果判读无效。 2、花生、玉米、小麦、大米、茶叶、饲料等检测 ⑴. 取5g以上有代表性的粉碎后的谷物样品(过20目筛),准确称取0.5g均匀粉碎试样,加入到配套的15ml离心管中。 ⑵.向离心管中准确加入纯净水和乙酸乙酯各2mL,将瓶塞盖紧密封,用力振荡5分钟,4000rpm离心1分钟(备注:如实验室没有大离心机设备,可以用小离心管取1.5ml上清液,用小离心机离心)。 ⑶.用吸管取0.6mL上清液到小玻璃杯中,吹干滤液,然后用0.3ml体积稀释液1复溶杯底固体。此溶解液即为检测液. ⑷.取出试纸,开封后平放在桌面,用滴管向试纸孔缓慢而准确地逐滴加入3滴检测液。 ⑸.5~10分钟判断结果,半小时后的结果判读无效。

霉菌毒素的危害及其降解方法简述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及其所造成的危害仍是养殖者易于忽略的问题,且容易与其他疾病产生混淆。目前全世界饲料谷物中出现霉菌毒素的比例高达25%以上,除了对畜牧产业造成显著的经济损失外,部分霉菌毒素还具有致癌性或致畸胎性,可经由食用肉或乳汁传至人类。在中国,对饲料及饲料原料进行了采样调查霉菌毒素的污染情况,结果发现检测的6种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T-2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在被检饲料和饲料原料中均普遍存在。全价料中霉菌毒素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单一能量饲料和蛋白饲料,检出率均在90%以上,黄曲霉毒素、T-2毒素、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检出率高达100%,其中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烟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而蛋白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也不容忽视。在被检饲料和原料中,黄曲霉毒素并非主要的霉菌毒素,呕吐毒素、烟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最为严重,而由多种饲料原料配制的全价料将会大大增加全价料受多种霉菌毒素污染的危险。养殖者应采取合理的措施来预防霉菌毒素的污染,以保护动物正常的健康、生产及食品安全。目前饲料工业和养殖业的着重点是抑霉、杀霉,饲料及其饲料原料无肉眼可见的霉变即可,然而霉菌毒素是肉眼看不见的,它的产生至今仍是全世界畜禽及谷类饲料安全无时不存在的自然威胁,它的来源、生成及其特性导致了一系列的困扰,比如,饲料配方不变,饲料品质却出现时好时差的情况;免疫程序不变,疫苗按时接种,可是畜禽抗体水平上不去;畜禽的生产性能下降、易感性提高、疾病频频发生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以上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霉菌毒素对畜禽造成的危害,然而通常情况下,饲料中几种霉菌毒素同时存在,霉菌毒素间的协同作用对动物健康和生产性能的作用比任何一种霉菌毒素单独作用的危害都要大,而且霉菌毒素不仅仅存在于饲料,或只破坏动物的生产性能。实际上,许多饲料中的霉菌毒素还能转移到动物的肉、蛋和奶产品中,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本文从霉菌毒素的来源、危害、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以供饲料行业,乃至畜牧行业同仁参考。 1霉菌的产生和毒素的来源 霉菌是一种多细胞微生物,其繁衍下一代是以种子或孢子的形式。霉菌孢子普遍存在于土壤和一些腐烂植物。土壤中的霉菌孢子经由空气、水及昆虫传播到植物上,一旦孢子接触到破裂的种子,迅速萌发,便可明显看见发霉的现象。这些霉菌繁衍起来会产生更多的孢子去感染其他种子。在田间,植物受霉菌感染的因素很多,包括土壤的水分、播种期、收割期、轮作期、施肥、植物的品种、植病的发生、杂草、鸟类及害虫等。当作物收割后,通常会带有某些霉菌,在干燥的过程中,霉菌会受到破坏,所以不易察觉,然而许多霉菌孢子会存活下来,并且在贮存期间、制作饲料的过程中开始萌发生长。 一般把霉菌按其生活习性分为仓贮性霉菌和田间霉菌两种。仓贮性霉菌主要是指贮存的饲料或原料,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产生的霉菌,以 霉菌毒素的危害及其降解方法简述 翁晓辉王敏杜红方 (广东省饲料添加剂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QUALITY AND SAFETY质量与安全 31 饲料广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