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

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
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

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

作者:庄国土(厦门大学教授)

发表日期:12-05-17

【内容提要】中国人大规模向海外移民始于 16 世纪末。到 17 世纪初,世界华人数量约十余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地。至 19 世纪中期,世界华人数量约 150 万人,仍高度集中于东南亚。19 世纪中叶以后,大规模华工出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华侨华人分布的状况,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和欧洲都出现数量不等的以华工为主的华人社区。由于 19 世纪后期东南亚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均排斥华工,20 世纪初华人的数量仍高度集中于东南亚。到 20 世纪 50 年代初,世界华侨华人约有 1200 万—1300 万人。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大规模的中国新移民决定性地改变世界华侨华人高度集中于东南亚的格局。到 2008 年,世界华侨华人总数超过 4500 万人,而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比例降为 73%,北美、欧洲、澳洲和日本、韩国的华侨华人数量激增。

【关键词】华侨华人数量分布变化

华侨华人指中国移民及其后裔。①中国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可谓有海外贸易,就有因贸易原因而留居海外的商人水手。大规模的持续性海外移民始于 16 世纪末。至 21 世纪初,约可分为四个阶段或四次高潮,基本奠定华侨华人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现状。由于国内外推动移民的因素和环境不同,四个阶段的移民目的地有很大差异,移民数量、结构和在侨居地的境遇也各不相同。

百多年来,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移民史和华侨华人的研究成果甚丰,但多集中于区域、国别华人史的研究,鲜有对中国移民及其后裔数量的整体估算。当地国人口统计资料匮缺、民族身份确定标准不同或华人刻意隐瞒身份等诸种因素,都导致各个历史时期对各国华侨华人数量的估计有巨大差异。例如,对 21 世纪初华侨华人数量的估算,从 3000 万到 8700 万都有①。导致中国对华侨华人数量大多用“几千万”的含糊提法。相对而言,发达国家的人口分类和出入境统计资料较完备,而发展中国家则缺乏相关人口及分类统计,需要根据各种资料推算。本文对世界华人数量估算的资料来源和依据为: 当地官方统计数据,当地华社和中国使领馆人员的估计,华人身份的认同变动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出生率因素等。在此基础上,探讨近 400 年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变化,重点研究近 30年来

华侨华人的数量和分布。

一、17—19 世纪中叶中国第一波海外移民潮及其数量估算

国人移居海外,可或因灾变,或因战乱。但是,20 世纪以前持续大规模移居海外的主因,一是因为国内人口激增而谋生艰难,二是因为西方进行殖民开发而急需劳动力。海外贸易的繁荣,则是中国移民赖以成行的首要条件。盖人随船往,在异域寻求商机和谋生空间,定居后再介绍亲友同往,移民潮逐渐形成。

据《汉书·地理志》载,早在公元初,中国海商就已前往东南亚。宋代以后,

凭借中国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先进的航海和造船技术,中国商人逐渐取代了穆斯林商人,主导印度洋和东亚海洋之间的海上贸易,直至欧洲人东来。中国海商足迹遍及东亚各沿海商港。至迟在 15 世纪初,东南亚已出现中国移民聚居区。郑和下西洋前夕,爪哇的苏拉巴亚和苏门答腊的旧港,各有数千人聚居的中国移民社区,主要从事贸易活动。②明、清朝廷多次厉行海禁,视海外华商社区为海盗集团。旧港海商集团为郑和剿灭,苏拉巴亚华人社区也逐渐湮没。但只要华商仍主导东亚海洋贸易,中国移民仍能依托海外华商网络的形成和发展而前往海外。随着明朝后期海外贸易重新开放,中国海商开始重新活跃于东亚各贸易港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海外移民潮,始于 16 世纪末以后欧洲殖民者在东亚的殖民扩张。一方面,欧洲人将东亚带入欧洲人主导的全球贸易网络,使东亚商品、尤其是中国商品能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也将中国海外贸易网络纳入欧洲人主导的全球贸易网络中。至 17 世纪前期,东亚各贸易港及其周边地区,已形成大小不一的华人聚居区。

17 世纪初,海外华人主要集中在菲律宾的马尼拉,日本的长崎,爪哇的巴城、苏鲁马益( 泗水) 、万丹,马来亚的北大年、马六甲、吉兰丹,暹罗的大城及北缅甸的八莫等地,数量多者数万,少者千人以上。华人最多的地方是菲律宾。1571 年西班牙人占领马尼拉时,当地只有 150 余名华侨③; 到1588 年,华侨总数增至万人以上; 到 1603 年,在菲华侨已达 2. 5 万人④。闽人何乔远也有类似记载:“其地迩闽,闽漳人多往焉,率居其地曰涧内者,其久贾以数万,间多削发长子者。”⑤

日本也是华商的另一重要聚居地。16 世纪末,长崎华商已有两三千人,后增至万人,合日本诸岛,约有两三万人①。1625 年,福建巡抚南居益称: 中国私商往日本众,闽粤三吴之人,驻于日本者几千家。与日人通婚长子孙,名曰“唐市”②。

1619 年荷人开埠巴城时,当地已有华人 300—400 名。荷人极力招徕华人建设巴城。1627 年,华人总数达 3500 人。到 1658 年,巴城华人总数约 5000 人③。西爪哇万丹港是东南亚著名的香料贸易港口,华人在万丹的地位相当重要,万丹国王“立华人四人为财副”④,司贸易、征榷之事。1609 年,德国人约翰·威尔铿记载: “华人在万丹也有几千人居住,其中大部分人很富有。”⑤马来半岛的北大年明代为暹罗属地,多华人流寓。1578 年,中国海商武装集团头目林道乾曾率众投奔北大年,辟地聚居。⑥据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记载,1602 年荷兰船队停泊北大年时,“城中身强力壮的男子有一半是华商,另一半由暹人和马来人组成”⑦。明代末期,北大年是东南亚的著名商港,北大年女王又是附近诸藩国的共奉之主,全城人口至少也应万人以上,华侨人数应在 3000—5000人。据《东西洋考》记载,嘉靖( 1522—1560) 末年,中国海盗逃奔到北大年城的码头吉兰丹,已生聚至两千余人。暹罗另一城市大城( Ayuthaya) ,与中国贸易历史悠久。当地“国人礼华人甚挚,倍于他夷”⑧。缅甸北部的江头城,明代有很多华侨在此从事商贩和采矿( 玉石) 活动。朱孟震的《西南夷风土记》记载: “江头城外有大明街,闽、广、江、蜀居货游艺者数万,而三宣六慰被携者也有数万。”江头城旧考在八莫,新考在杰沙,但两地相距不远。缅北华人流动性较强,因陆路畅通,频繁往返边境,至少缅北华人也应在 2—3 万人以上。

以上是东南亚地区华人较多,又有数字可供推算的主要聚居地。尚有一些较小或没有具体数字可供推算的华侨聚居地。柬埔寨篱木洲( 金边地区) 多有华商前往贸易,“市道甚平……熟地华人自为戎首也”⑨。熟地华人即久居其地的华侨,以篱木洲为中心的华人应有一定规模。苏门答腊的巨港曾是明初闽粤海商啸聚之处,在 1577 年,“中国人见大盗林朝曦在三佛齐,列肆为番舶长,如中国

丹。这些地方的华人聚居地应有一定规模。此外,尚有不少史料提到东南亚其他地方的华人,但或数量太少,或无法推测其规模( 如安南,历代均掳掠中国边民,占城也常贩卖中国人口) 。

以上较可推算的海外华人聚居地约有 10 万人,加上其他无法推测的有少量华人的地方,17 世纪初的海外华人数量应当在 10 万人以上。

17 世纪中期以后,随着清朝开放海禁,中国海外贸易复兴。在东南亚,欧

洲人的殖民经济开发也激发对商贩、工匠和普通劳力的巨大需求。由于 1639 年日本幕府施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人在日本定居,17 世纪初活跃的日本华人社会逐渐湮灭,融入日本社会。东南亚是中国海外移民的主要去处。无论在西属菲律宾、荷属东印度、法属印度支那或英属马来亚,各东南亚的欧人殖民政府均竞相招徕中国海商、工匠和劳动力。暹罗、缅甸的土著政权也乐意招徕华商发展经贸。中国人成为中国商船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17 世纪后期以后,深受清初海禁、迁界之苦的东南沿海人民纷纷相率出洋,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奏疏中描述这种出洋盛况: “数省内地,积年贫穷,游手奸宄,实繁有徒,乘此开海,公行出入,恐至海外诱结党类,蓄毒酿祸……如今贩洋贸易船只……只数繁多,赀本有限,饷税无几,且藉公行私,多载人民,深有可虑。”①华商船舶运载中国人

出国规模从 1727 年闽浙总督高其倬奏折中可见一斑: “查从前商船出洋之时,每船所报人数连舵、水、客商总计多者不过七、八十人,少者六、七十人,其实每船私载二、三百人。到彼之后,照外多出之人俱存留不归。更有一种嗜利船户,略载些须货物,竟将游手之人偷载四、五百之多。”②

18 世纪中叶以前,海外中国移民主要在东南亚港口地区从事与商贸相关的

行业。到 18 世纪中后期,中国海外移民的职业和社区分布发生很大变化。随着18 世纪东南亚殖民经济的发展,大量中国移民从事采矿业、种植和加工业、营

建业等。华人社区也从东南亚沿海港口地区扩展到内地。到 19 世纪初,加里曼丹、马来半岛、缅北和越南北圻的金、银、铜、锡矿区,越南南圻、马来半岛、西爪哇和暹南内陆的垦殖区和种植园,都已形成大小不等的华人社区,这些华人社区又成为更多移民的容身之地。

18 世纪 30 年代访问巴城的陈伦炯估计: “中国人在彼( 巴城) 经商耕种者甚多……人口浩盛,住此地何啻十余万。”③据19 世纪初统治爪哇的英人莱

佛士记载: “( 这种) 船只称为‘戎克’( Junk) ,每十艘中就有八艘每年从广州和厦门载米、茶叶、瓷器……这些帆船每年都带来一种宝贵的输入品,即一百至五百名勤勉的乡亲。”④莱佛士统治爪哇时,曾于 1815 年进行人口调查,统计显示: 1815 年巴城华人为52394 人,全爪哇华人为 94441 人⑤。根据荷属

东印度政府的统计,1856 年,巴城华人为 40806 人,全爪哇为135749 人⑥。

由于很多华人,尤其是很多土生华人和无证华人没有被统计,荷属东印度的历次人口统计均低估华人数量。18 世纪中期后,西婆罗洲( 今印尼加里曼丹) 发现金矿,华人成为开采金矿的主要劳动力。18 世纪末期到19 世纪初,西婆罗洲每年入境华人在 3000 人以上。19 世纪前期,全加里曼丹华人总数约15 万人。这一时期海外华人社会发展最快的是暹罗( 今泰国) 。暹罗王室历来善待华人,华人享有“商业上合理的自由,历代国王都友好相待”⑦,特别是 18 世纪后期,父为潮州人的混血儿郑昭成为暹罗国王,大力招诱华人来暹,潮州人南渡络绎于途。19 世纪初出使暹罗的英人柯罗福记载:“旅客是从中国到暹罗的最重要的输入”,“一艘戎克船( junk,指中国帆船) 一次送 1200 个华人到曼谷”,每年到曼谷的华人少说有 7000 人。据他估计,到了 1821 年,暹罗已有华人 70 万⑧。

18 世纪中后期到19 世纪中期,马来半岛、越南、柬埔寨等地华人数量也快速增长。马来半岛的柔佛、槟榔屿、吉兰丹、宋卡等,越南中圻和湄公河三角洲、缅甸仰光等地,都涌入相当数量的华人移民。

19 世纪中期以前,绝大部分中国移民都是前往东南亚。虽也有少数中国人移居北美、非洲和印度等地,但其数量之微可忽略不计。笔者估计,东南亚华人主要聚居地首推暹罗,当在 70 万人以上,爪哇约在14 万—15 万人,婆罗洲约15 万人,马来半岛各土邦境内和海峡殖民地超过5 万人,越南10数万人,缅甸 11 万—13 万人,菲岛近万人,加上其他地区较少而未加以推算的华人,全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约在 150 万人左右①。

二、1850—1950 年代两次移民高潮的华侨华人分布和数量估算

这一时期最大的中国移民潮是大规模华工出国,也即臭名昭著的中国苦力贸易。其次是 1920年代以后的自由移民出国。

早在17 世纪前期,荷兰东印度公司就开始掠运和拐卖华工到东南亚。17—18 世纪东南亚各地的华工,大多以这种方式出国。大规模华工出国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其外部原因是欧美各国于 19世纪前期相继废除奴隶贸易制度,各欧属殖民地及美洲之路矿、种植园均缺劳动力,故转向中国沿海通商口岸寻求替代黑奴之苦力。华工多被诱骗拐卖出洋,时称“猪仔贸易”。国内推力,则是乾嘉以来中国人口激增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和朝廷被迫允许华工出洋。19 世纪中期以后,闽粤人口较之 18 世纪后期已有倍增,如使英大臣薛福成所言: 以昔一人之衣食,而今供二十人焉。以昔居一人之庐舍,而今居二十人焉。故凡山之坡,水之浒,暨海中沙田,江中洲畔,均已垦殖无余。②出洋谋生虽非坦途,也强如在家饥寒交迫。1860—1870 年代,厦门、汕头、广州、澳门和香港,次第为苦力贸易中心。列强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苦力馆,雇请当地客头拐贩,诱拐乃至绑架至苦力馆,迫其签订契约,装船出洋,多被贩往古巴、秘鲁、毛里求斯、留旺达、澳洲、北美等地。海外华人分布,也由此从集中于东南亚到定居全球各地。1880 年代以后,欧美及其属地开始排华,华工多往东南亚。新加坡成为前往东南亚的华工集散中心。华工先贩运至新加坡,再被分送东南亚各地种植园和矿场。新加坡和槟榔屿各有包揽专权之华人客头,在中国口岸招诱华工。根据陈泽宪先生的研究,从 19 世纪中期到 20 世纪前期,出国契约华工超过265 万人③,其中,运往东南亚以外的地区逾 90 万人。其他类华工尚不在其数。在 1876

—1898 年的 23年间,仅从厦门和汕头两地出国往东南亚各地的华人共达285 万人④。

迄止20 世纪初,华人已达四五百万之众,广布亚洲、美洲、非洲和澳洲各地,约九成聚居在东南亚。北美、澳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各地华侨约有 40 多万,绝大多数为华工,多数来自广东肇庆地区,少数来自粤东与福建。朝鲜有万余华人,日本则有华人商贩、佣工与留学生各约万人。暹罗华人数量最多,土生者众,总数或达百数十万人,多来自潮汕。荷属东印度( 印尼) 华人百万,土生者约半,闽籍者最多,次为客家和广东肇庆籍。新马华人百余万,闽籍最多,次为广东肇庆、潮州,土生者约占二成。法属印度支那华人数十万,广东肇庆籍最多,次为潮州、客家、闽南籍。英属缅甸华人十数万,多滇籍、闽籍和广东肇庆籍。菲华近十万人,几均为商贩,九成为闽南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中国海外移民掀起第三个高潮,其主要流向地仍是东南亚,直接动力是东南亚的经济繁荣。20 世纪初以后,西方工业革命所带动的新兴产业的发展,陆续波及其东南亚的殖民地和暹罗。来自各殖民宗主国的工商资本,纷纷涌入东南亚,投资于铁路、港口、电力、航运、制造业、金融业等,引发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传统的采矿、种植、原料加工、商贸等行业,也有较大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东南亚各殖民宗主国均卷入世界大战。受战争牵制,各殖民宗主国对东南亚的投资几乎中断,商品输出也大为减少。东南亚华商资本乘机崛起,纷纷投资银行、航运、五金机械、橡胶、农产品加工等现代产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各交战国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尤其是与战争相关的橡胶制品、锡、粮食、食糖、各类五金制品、小型船舶等的需求激增,进一步刺激东南亚华商企业的发展。经济发展刺激了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廉价劳动力从中国南方不断涌入东南亚。1922—1939 年,从厦门、汕头、香港出洋的移民就约 550 万人①,绝大部分前往东南亚。在1918—1931 年,仅从汕头、香港两地出境的移民,就达 380 万人②。据当地官方统计,1931 年时,新马华人中第一代者占 68. 8%③,1932 年,泰国第一代华人占 45. 73%④。1930 年以后,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东南亚经济逐渐萧条,华人企业景气不再,华人谋生不易,甚至归国者多于出国者。据厦门、汕头、海口三口岸的华侨出入境资料显示,1931—1934 年华侨归国者多于出国者 35. 4 万人⑤。1935年后,东南亚经济复苏,中国人移民东南亚浪潮复起。1937 年,新马入境中国人 402,563 人,泰国入境中国人 6 万人,为历年最高中国人入境数字。⑥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东南亚华人至少在 700 万以上,分布在数以千计的东南亚华人社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华人再次大规模前往东南亚,但不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盛况。除入境泰国的中国移民较多外,一些国家的离境华人甚至多于入境华人。1947—1949 年 3 年间,离开新加坡的华人为 294,805 人,入境华人为 248,617 人⑦。

20 世纪上半叶,东南亚以外的国家少有中国移民进入。其原因是欧美各国及其属地均实行排华政策,限制华人入境。19 世纪末形成的华人社区,其数量变动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率。又由于华人多为单身移民,东南亚以外的华人社会数量基本没有增长。如美国,其 1890 年的华人人口为107,475人,1940 年为106,334 人。但美国在 1943 年废除排华法令,允许在美华人加入美国国籍,

同时给予华人移民配额。因此,美国华人数量从 1940 年的 10 万人增加到 1950 年的 15 万人⑧。拉丁美洲、大洋洲、非洲、欧洲等地因华人不得入境,留居当地者因返乡或病故,或基本同化于当地社会,华人数量比 20 世纪初反而减少。

到 1950 年代初,世界华人总数约 1200—1300 万人,90% 集中在东南亚。荷属印尼超过 350 万人,泰国约 300 万人,英属新加坡和马来亚共约 310 万人,越南约 100 万人,菲律宾和缅甸各约 35 万人,柬埔寨约 42 万人,老挝约 5 万人,文莱约 1 万人。日本和朝鲜共约 6 万人,亚洲其他地方约 2 万人。美国 15 万人,加拿大 3. 2 万人,拉丁美洲约 10 余万人,欧洲约 7—8 万人。非洲不超过 5 万人,大洋洲约 4 万人①。

三、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华侨华人分布和数量估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 1970 年代后期,持续 300 余年的中国海外移民大潮中断。一方面,中国政府严厉限制人民向海外迁徙,海外关系成为“污点”。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尤其是独立后的东南亚国家,出于对“共产主义”国家的防范,也拒绝接受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并相继对本国华人社会采取或激进或和缓的同化政策。因此,1950 年代至 1970 年代末,世界华侨华人的人口数量增长主要是华人人口的自然增长。到 1980 年代初,华侨华人数量约 2000 万人②。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中国再次成为国际移民大潮的组成部分。发达国家修改移民政策是国际移民潮形成的直接推力,1965 年美国移民政策的改变,引发席卷全世界的国际移民潮。美国 1924年制定的移民法规定的移民配额,是根据 1890 年美国人口的国籍比例给予各国的移民额度,目的是为了保持以西欧和北欧后裔为主的美国种族比例,其结果是 94% 的移民配额给予北欧和西欧国家。1965 年的美国新移民法,改为给予西半球以外每个国家 2 万名的移民配额,无论其种族和国籍如何。该移民法规定移民美国的两个优先原则: 一是美国公民家庭团聚; 二是美国需要的专业人才。1965年以来实施的美国新移民法虽然对各国一视同仁,但 1960 年代以后,欧洲经济繁荣,乐意移民美国的欧洲人并不多,主要受惠者是亚洲和拉丁美洲人,特别是中国人。

美国移民法的改变,开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大规模接受发展中国家移民的先河。此后,加拿大、澳大利亚乃至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和吸引专门人才,逐渐淡化原有移民政策的种族和意识形态色彩,放宽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移民流入的限制,从而掀起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向发达国家移民的浪潮。经济全球化带动资金、信息、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使国际移民活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虽然其主流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大量移居发达国家,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移民流动也与日俱增。

中国改革开放伊始,移民潮持续至今。依出国目的、途径和职业结构,中国新移民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移民是留学生。从 1960 年代中期到 1980 年代中期,将近 15 万中国台湾学生赴美国攻读研究生学位。根据中国台湾“侨委会”2007 年发布的调

查报告,海外中国台湾人约 107 万,其中,定居美国者约 59 万,超过 70%具有大专文化水平,其中有硕士、博士学位者占 35%③。中国大陆大规模派遣留学生虽迟于台湾,但其数量很快后来居上。迄 2006 年,中国大陆留学人员数量已超百万,连同其出国眷属,以留学渠道移民国外的中国大陆人总数当在 100 万以上。留学成为中国人移民国外的主渠道之一。无论大陆或港台,中国留学人员主要前往发达国家,尤其以北美为最。

第二类移民为非熟练劳动力,他们主要以亲属团聚理由申请定居身份,少部分人则选择非法途径前往国外定居。非熟练劳动力移民也主要前往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福州人是中国非熟练劳力移民美国的典型。近20 年来,移民美国的福州人高达60 多万人。至2005 年,仅福州市所辖的60 多万人口的长乐县( 市) ,就有近 20 万人移民美国。①在 1980 年代,有 84. 5% 来自大陆的美籍华人为父母申请移民美国。②我们在福州侨乡调查中,通常一个 1980 年代末定居美国的移民,可带出 20 来个亲友。在 2002 年纽约福州人聚居区的调查中,大多数 1970 年代定居美国的福州籍老华人,都带出数十个亲属。其中最多的一位 1968 年定居美国的福清人,带出 100 多位亲友。③

第三类移民为商务移民,包括投资移民、驻外商务人员和各类商贩。1990 年代中期以前,前往发达国家的中国投资移民主要来自港台。在 2000 年以前将近60 万的香港海外移民中,可能有 30% 属商业移民。1990 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大陆前往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移民数量增长较快,尤其在东南亚地区。1990 年代以后,中国大陆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中国制成品畅销于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工程承包数量激增,大量中国大陆的商贸人员随之前往世界各地,尤其是涌入发展中国家。

第四类移民为劳务输出人员。劳务输出人员有别于一般移民。大部分劳务人员在合同期满后回国,少部分留居当地。④通常中国出国劳务人员的期限一般是两年,且常年保持增长趋势,可视为特殊移民群体。

大体而言,来自台湾的移民高度集中于美国,其次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来自香港的移民主要前往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

日本和韩国是近 20 年来中国新移民增长最快的地区。尤其是近年来,大量学生赴日留学、工作定居,每年数量都在 5 万人左右。根据日本法务省入国管理局统计,至 2007 年,华侨华人数量超过60 万人。日本《中文导报》社长兼2007 年华商大会组委会副主席罗怡文预计,在未来 5 年左右,日本华人华侨数量应达 100 万人。③至 2009 年底,在日中国人登记者达 680,518 人,比 2008 年增长3. 8%④。加上未统计的持日本护照华人和数以万计的超期滞留者,日本华侨华人数量已超过70 万人。

中韩建交后,两国贸易呈现超常规发展。2006 年,韩国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第六大出口市场国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国,双边贸易额达到 1343. 1 亿美元。中韩建交及两国贸易的超常规迅速发展,旅韩中国人数量急剧增加。据

韩国法务部出入境外国人政策本部资料,1985 年华侨华人仅25,087 人,绝大多数持台湾“护照”。2004 年旅韩中国人已达到 20 万人,2006 年超过了 30 万人,截至2007 年底,更是多达50 万人①。主要为来自东北地区的朝鲜族,占旅韩中国人总数的近70%。截至 2009 年底,在韩中国人 586,662 人。其中朝鲜族人为 377,560 人②。

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移民,则绝大多数来自大陆,以商贩为职业者占相当比例。以东南亚为例,在东南亚的 253 万—288 万中国新移民中,不到 3%是港台投资者与眷属。

从 1970 年代至 2008 年,从中国前往世界各地的移民超过 1000 万。其中,来自港台的约 160万—170 万,来自中国大陆约 800 多万。前往发达国家的中国新移民近 700 万,前往发展中国家的300 多万。无论是前往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有相当部分是非正式途径移民。

由于大规模的新移民的加入和华侨华人社会本身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至2007—2008 年,世界华侨华人总数增至约 4543 万人。其中,东南亚有 3348. 6 万人,约占全球 4543 万华侨华人的 73. 5%。

17 世纪初,世界华人数量约 10 余万人,基本上集中在东南亚。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商贸关系的发展,至 19 世纪中期,世界华人数量约 150 万人,仍高度集中于东南亚。19 世纪中叶以后大规模华工出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华侨华人分布的状况,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和欧洲都出现数量不等的以华工为主的华人社区。又由于 19 世纪后期东南亚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均排斥华工,20世纪初华人的数量仍高度集中于东南亚。到 1950 年代初,世界华人数量约在 1200 万—1300 万人之间,东南亚华人所占比例超过九成。1970 年代以来,大规模的中国新移民决定性地改变世界华侨华人高度集中于东南亚的格局。到 2008 年,世界华侨华人总数超过 4500 万人,而东南亚的比例降为 73% 。发达国家的华侨华人数量激增,日本和韩国的华侨华人数量增长最快。北美华侨华人多达 530 万人,从 1980 年代以前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 4% 增至 2007 年的近 12% 。欧洲华侨华人从 1980 年代以前占华侨华人总数不足 1% 增至 2007 年的近 5%①。华侨华人聚居区几乎遍及全球各大洲的各个国家,尤其近百年来中国移民鲜至的拉丁美洲、非洲和中东各地,现在也出现多个数以万计的华侨华人聚居区。

中国世界历史年代对照表

中国/世界历史年代对照表 中学学历史的时候,是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来学的,尤其是学中国历史,总是关起门来自己跟自己纵向对比,很少做横向的对比。早就想排一张《中国/世界历史年代对照表》,很想弄清楚中国人在世界历史上究竟牛到什么程度,中国发生那些伟大事件的时候,世界上其它地方的人在干些什么。 一说到中国历史,总是说秦汉唐宋元明等等朝代,不习惯明确标出年代,这种说法,一般人很难直观地在世界历史坐标上做出对比,弄不清同一时间段里人家在干什么,同一时代咱到底是个什么水平,骄傲起来总觉得不那么理直气壮。经过全面的对比,该骄傲的就骄傲到明处,很一般的甚至落后的也别妄自尊大。 这张表还很粗略,发在这里有些行怎么也对不上。以后有时间,再好好分分类,从人、事、物、技、艺五个方面都做一下横向对比。 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工作,比如,昨天我才发现,中国明朝的风流才子唐伯虎以及和他并称吴中四大才子的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坛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生活在同一时代,唐伯虎比米开朗基罗大两岁,而拉斐尔死后4年,唐伯虎也去世了。 元代写“古道西风瘦马”的杂剧家马致远,和写《神曲》的意大利诗人但丁死于同一年——1321年。曹雪琴写《红楼梦》的同时,伏尔泰正在写《老实人或乐观主义》、《天真汉》。 再比如,中国三国演义打的正欢的时候,欧洲也正在打仗,当时罗马爆发了奴隶大起义,史称三世纪危机,经济几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人口锐减,农业停滞,商业凋敝,各路军阀混战,帝国权力名存实亡,这不是和同一时期的东汉的情况很相似吗? 再比如,中国大唐贞观之治的同时,日本正在搞大化改新,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日本从此了进入封建社会。 做这样的对比,就是想看看,咱中国人在世界历史上到底是个什么水平,中国人的人种素质到底怎么样。 这两天把自己关在房里,整整排了两晚上,累死我了。仅这样一张表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更难以得出结论,先做个参考吧。 大约三百万年前 地球上出现人类 约5000-7000年前河姆渡 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父系氏族公社 公元前3113年玛雅在中美定居(玛雅的最后一个纪元开始于公元前3113年) 公元前3100年左右 埃及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2700-2500年埃及兴建金字塔 公元前3000年左右 两河流域出现奴隶 制城市国家 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 印度河流域哈拉 帕文化 约4000多年前 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公元前2600年 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时期门 考拉夫妇立像

中考地理-世界人口的分布-专题练习含解析

专题10世界人口的分布 1. 某同学编写了一段顺口溜——“高纬高山①,沙漠内陆②,雨林湿又③,人们定居难。”以下选项最能反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成因的是() A. ①旱、②寒、③热 B. ①寒、②旱、③热 C. ①热、②旱、③寒 D. ①寒、②热、③旱 2. 读下面某大洲轮廓图,关于该大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口主要分布于东部、东南部和南部 B. 南部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 C. 全部位于东半球、北半 球 D. 所有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3. 读漫画“苦难的母亲”,完成以下问题 (1)漫画反映的问题是() A.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衡 B. 世界人口增长过快 C. 环境污染严重 D. 社会抚养老人负担重 (2)漫画反映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下列哪些大洲() ①亚洲②欧洲③非洲④北美洲⑤南美洲⑥大洋洲。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4. 亚洲的东亚、南亚人口密集的主要原因是() A. 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B. 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人口大量迁入

C. 自然条件优越,人类聚居的历史悠久 D. 工业发展最早,商业贸易活动频繁 5. 下图是世界人口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①②③④是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其中位于欧洲的是() A. ①B . ② C. ③ D. ④ (2)⑤处人口稀少的原因是() A. 经济发达 B. 气候寒 冷 C. 炎热干 燥 D. 地势高峻 6. 6月至7月,某探险队沿①到④线路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地理探险考察,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沿途队员们发现人口分布稀疏的地区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途中探险队员们曾遭遇“狂风暴雨”的天气,这个地点最有可能是() A. ①B . ② C. ③ D. ④

世界宗教信仰人数和地区分布

世界宗教信仰人数和地区分布 在全世界人口中,包括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就是广义的基督徒共19亿6599万。占世界人口的33.15%。回教有11亿7933万,占世界人口的19.89%。印度教有7亿6742万,占世界人口的12.94%。佛教有3亿5688万,占世界人口的6.02%。部落宗教有2亿4416万,占总人口4.12%。没有信仰的有7亿7667万,占13.10% 中国来说: 道教、佛教的人数为1亿人,伊斯兰教的人数为2千万人,基督教的人数为6千万人,其中,天主教的人数为5百万人、三自教会为1

千5百万人、家庭教会为4千万人。 天主教占主导的国家: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爱尔兰,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立陶宛,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西班牙,葡萄牙,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圣马力诺,马耳他,安道尔。 其中,捷克和匈牙利两国国内的基督教的影响也很大,捷克的基督教徒人口比例为30%,匈牙利为25%左右。 基督教占主导的国家: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挪威,瑞典,冰岛,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 其中,美国和澳大利亚两国国内的天主教的影响也很大,美国的天主教徒人口比例为35%,澳大利亚为28%左右。新西兰(18%)和英国(10%)的比例也较高。 天主教和基督教势力相当的国家:德国,荷兰,瑞士,加拿大。 东正教占主导的国家: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希腊,亚美尼亚,格鲁吉亚。 其中,乌克兰的西部地区以东以天主教(其基本教义、仪式、体制都是东正教特征的,但承认天主教的教宗为其在世的教会元首)人口居多。而马其顿和保加利亚国内的穆斯林人口也不少,分别占到30%和10%。这主要是当年奥斯曼土耳其500年统治的结果所致。 新年鉴指出:全球天主教徒人数从二零零三年的十亿八千六百万增加到二零零四年的十亿九千八百万,计增加了一千两百万人,合百分之

中国世界历史年代对照表

耿按: 中学学历史?的时候,是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来学?的,尤其是学中?国历史,总是关起门?来自己跟自?己纵向对比?,很少做横向?的对比。早就想排一?张《中国/世界历史年?代对照表》,很想弄清楚?中国人在世?界历史上究?竟牛到什么?程度,中国发生那?些伟大事件?的时候,世界上其它?地方的人在?干些什么。 一说到中国?历史,总是说秦汉?唐宋元明等?等朝代,不习惯明确?标出年代,这种说法,一般人很难?直观地在世?界历史坐标?上做出对比 ?,弄不清同一?时间段里人?家在干什么?,同一时代咱?到底是个什?么水平,骄傲起来总?觉得不那么?理直气壮。经过全面的?对比,该骄傲的就?骄傲到明处?,很一般的甚?至落后的也?别妄自尊大?。

这张表还很?粗略,发在这里有?些行怎么也?对不上。以后有时间?,再好好分分?类,从人、事、物、技、艺五个方面?都做一下横?向对比。 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工?作,比如,昨天我才发?现,中国明朝的?风流才子唐?伯虎以及和?他并称吴中?四大才子的?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坛?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生活?在同一时代?,唐伯虎比米?开朗基罗大?两岁,而拉斐尔死?后4年,唐伯虎也去?世了。元代写“古道西风瘦?马”的杂剧家马?致远,和写《神曲》的意大利诗?人但丁死于?同一年——1321年?。曹雪琴写《红楼梦》的同时,伏尔泰正在?写《老实人或乐?观主义》、《天真汉》。 再比如,中国三国演?义打的正欢?的时候,欧洲也正在?打仗,当时罗马爆?发了奴隶大?起义,史称三世纪?危机,经济几乎遭?到毁灭性的

?打击,人口锐减,农业停滞,商业凋敝,各路军阀混?战,帝国权力名?存实亡,这不是和同?一时期的东?汉的情况很?相似吗? 再比如,中国大唐贞?观之治的同?时,日本正在搞?大化改新,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日本从此了?进入封建社?会。 做这样的对?比,就是想看看?,咱中国人在?世界历史上?到底是个什?么水平,中国人的人?种素质到底?怎么样。 这两天把自?己关在房里?,整整排了两?晚上,累死我了。仅这样一张?表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更难以得出?结论,先做个参考?吧。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习题(含答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34.0分) 1. 有关等温线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图反映的是北半球7月气温分布 B. 该图反映的是北半球1月气温分布 C. 该图反映的是南半球的夏季气温分布 D. 该图反映的是南半球的冬季气温分布 2. 关于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有() A. 气温从低纬向两极逐渐降低 B. 北半球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没有差异 C. 南半球由于海洋面积广阔,气温受海陆地分布影响小,等温线大致与经线平行 D. 气温的高低除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影响外,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3. 读图,完成4-5题.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此时M地为() A. 北半球夏季 B. 北半球冬季 C. 南半球夏季 D. 南半球冬季 4. 该气候一般分布在下列甲、乙、丙、丁四地中的() A. B. C. D. 5. 图中甲区域年平均气温较周边地区低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高低 B. 海陆分布 C. 地形地势 D. 人类活动 6. 读北半球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完成11-12题.

北半球年平均气温分布的大体状况是() A. 由北向南气温逐渐降低 B. 由南向北气温逐渐降低 C. 由东向西气温逐渐升高 D. 由西向东气温逐渐升高 7. 如图,读“长江中下游局部区域图”及“武汉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回答20~21 题. 下列叙述中,属于该区域农业生产特征的是() A. 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 B. 糖料作物是甜菜 C. 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 D. 盛产温带水果 8. 世界气温分布大势是: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逐渐降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 纬度因素 B. 海陆因素 C. 洋流因素 D. 地形因素 9. 由南极洲乘船往北到北冰洋进行科学考察,考察队员对气温的感觉是() A. 越往北走越冷 B. 先是越来越冷后是越来越热 C. 越往北走越热 D. 先是越来越热后是越来越冷 10. 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 A. 8时 B. 14时 C. 20时 D. 日出前后 11. 图中等温线发生弯曲的根本原因是() A. 太阳辐射 B. 地形 C. 洋流 D.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2. 读北半球某区域等温线分布图(如图),回答24-25题 据图中等温线判断,此图是北半球()季气温分布示意图.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13. 该地气温年较差约为() A. 5°C B. 10°C C. 20°C D. 30°C 14.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A. 午后2时左右 B. 午后1时左右 C. 中午12时左右 15. 我们常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读等温线图,回答5~6题 判断图中甲、乙两地的气温() A. 甲处在0℃以上,乙处在4℃以上 B. 甲处在0℃以下,乙处在4℃ 以上 C. 甲处在0℃以下,乙处在4℃以 下 D. 甲处在0℃以上,乙处在4℃以下 16. 气候数据有多种呈现方式,读图(把代表月份的数字标注

世界人口分布分析

Lecture 10: Population Growth

World population

Population growth ?Definition: how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in a population increases or decreases with time ?Growth is controlled by rates of birth, immigration and death and emigration. ?Open or closed population: no immigration and emigration, or immig.=emig. ?In closed population, growth is determined by birth rate and death rate.

10.1 Population growth reflec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ates of birth and death ?Model development ? A population of freshwater hydra growing in an aquarium in the laboratory. ?Population size N(t) when time is t. ?This is a closed population. ?Population size change is related to birth rate (b) and death rate (d) ?dN/dt=(b-d)N=r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irth rate and death rate is the intrinsic growth rate (r) (instantaneous per capita rate of growth). r=b-d

世界历史年代对照表

xx按: 中学学历史的时候,是把xx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来学的,尤其是学xx历史,总是关起门来自己跟自己纵向对比,很少做横向的对比。早就想排一张《xx/世界历史年代对照表》,很想弄清楚xx人在世界历史上究竟牛到什么程度,xx发生那些伟大事件的时候,世界上其它地方的人在干些什么。 一说到xx历史,总是说xxxx等等朝代,不习惯明确标出年代,这种说法,一般人很难直观地在世界历史坐标上做出对比,弄不清同一时间段里人家在干什么,同一时代咱到底是个什么水平,骄傲起来总觉得不那么理直气壮。经过全面的对比,该骄傲的就骄傲到明处,很一般的甚至落后的也别妄自尊大。 这张表还很粗略,发在这里有些行怎么也对不上。以后有时间,再好好分分类,从人、事、物、技、艺五个方面都做一下横向对比。 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工作,比如,昨天我才发现,xx明朝的风流才子xx以及和他并称xx大才子的xx、xx、xx与xx文艺复兴时期的艺坛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xx生活在同一时代,xx比米开朗基罗大两岁,而xx死后4年,xx也去世了。元代写“古道xx瘦马”的杂剧家xx,和写《神曲》的xx诗人xx死于同一年——____年。xx写《红楼梦》的同时,xx正在写《老实人或乐观主义》、《天真汉》。 再比如,xx三国演义打的正欢的时候,xx也正在打仗,当时xx爆发了奴隶大起义,史称三世纪危机,经济几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人口锐减,农业停滞,商业凋敝,各路军阀混战,帝国权力名存实亡,这不是和同一时期的东汉的情况很相似吗? 再比如,xx大唐贞观之治的同时,xx正在搞大化改新,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xx从此了进入封建社会。 做这样的对比,就是想看看,咱xx人在世界历史上到底是个什么水平,xx 人的人种素质到底怎么样。 这两天把自己关在房里,整整排了两晚上,累死我了。仅这样一张表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更难以得出结论,先做个参考吧。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说出等温线的含义,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说出不同地区温度,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 2、能根据气温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气温和降水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了解世界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能够依据气温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能够根据数字资料及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征。 (五)、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新课导入: 一、气温的变化 给学生欣赏几张同一季节不同地区不同景象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区别,引出气温降水这一课题。 (师:冬季,我国的黑龙江是一片银装素裹的景象,而我国的海南岛却郁郁葱葱的椰风海韵?两者之间差异如此之大,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 (师:对,这主要是由气温的差异造成的。那么,气温是指什么呢?它的单位、和单位符号又是怎么样的?) (学生填空) (老师给出几个温度值,学生读出来,并强调零下温度的读法。) (师:一天中的气温相同吗?最高和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天气预报播放的气温是指什么气温?是怎样测定出来的?下面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阅读课本53、54页,看哪个同学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回答) (师: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指野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下测得的空气温度。气温的测定通常利用气象园中的百叶箱来进行,气象台使用的温度就是在百叶箱里面温度计测出来的空气温度。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这4次气温的平均值即为日平均气温。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习题集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选择题 读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回答1~3题。 1.自公元177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逐渐增速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B.自然生存条件的逐步改善C.医疗卫生技术的不断进步D.国际大环境的相对稳定2.关于世界人口增长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社会初期,人口的死亡率很高,因此人口增长缓慢 B.世界每增长10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长 C.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人口增长的主力军 D.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首先是从发展中国家开始的 3.下列属于195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特点的是( ) A.缓慢增长B.人口总量均匀增加C.迅猛增长D.人口增速减缓 下图表示某地区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过程,据此回答4~5题。

4.与“人口自然增长迅速降低,高龄人口比例缓慢增加”对应的时期是A.Ⅰ期B.Ⅱ期C.Ⅲ期D.Ⅳ期5.在Ⅰ期( ) A.人口急剧膨胀B.人口老龄化 C.人口增长停滞D.人口平均寿命较低 下表为2008年我国人口统计表。 6.有关我国人口增长变化因果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 B.出生率高,每年净增人口多 C.死亡率低,老龄人口增加快 D.经济增长很快,城市化水平很高 7.我国人口增长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

A.教育、医疗压力过大B.城市化发展速度过慢 C.劳动力资源严重短缺D.环境承载力已趋极限 人口年龄结构是反映一个地区人口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把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7%,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下图为“1964~2008年中国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图”。 8.关于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变化的正确叙述是( ) A.大于等于65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B.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增加 C.15~64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D.1990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9.进入2008年,我国面对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严重短缺B.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每年新增人口多 C.青壮年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压力大D.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数量日趋减少 读图,完成10题。

中考历史中外历史年代尺对照[人教版]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约三四百万年前~21世纪初箭头上方为中国史,下方为世界史)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禹建立夏朝商朝建立 约三四百万年前距今约170万年距今约70万~20万年距今约1万年公元前3500年左右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894年约公元前1600年人类出现埃及出现了早期国家古巴比伦王国 建立 (中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西周建立B.C.770春秋开始战国开始商鞅开始变法秦朝西汉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09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334年公元前221~207公元前202年雅典佛教产生罗马共和国建立亚历山大东征 A.D.25东汉三国鼎立建立西晋建立东晋建立隋朝 公元前27年公元1世纪220~280年265317395476581710 罗马帝国时代基督教产生罗马帝国分裂西罗马帝国伊斯兰教产生开始灭亡 建立唐朝北宋建立南宋建立元朝建立明朝建立郑和下西洋清朝建立清军入关 61864696011271271136814~16世纪14921519~1522163616401644日本大化改新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麦哲伦环航英国资产 拜占庭帝国灭亡阶级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649166016881689176517691773177417751776 处死查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珍妮纺纱机.4.19来克星.7.4《独立宣言》理一世顿枪声美国建国 17771781178317851787178917911792 萨拉托加北美独立战争英国承认美国瓦特改良蒸汽机美国制订宪法.7.14攻占巴士《人权宣言》法兰西第一共大捷结束独立(确立联邦制)底狱(法国大革和国建立 命爆发) 1 / 4

中国世界历史年代对照表

中学学历史的时候,是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来学的,尤其是学中国历史,总是关起门来自己跟自己纵向对比,很少做横向的对比。早就想排一张《中国/世界历史年代对照表》,很想弄清楚中国人在世界历史上究竟牛到什么程度,中国发生那些伟大事件的时候,世界上其它地方的人在干些什么。一说到中国历史,总是说秦汉唐宋元明等等朝代,不习惯明确标出年代,这种说法,一般人很难直观地在世界历史坐标上做出对比,弄不清同一时间段里人家在干什么,同一时代咱到底是个什么水平,骄傲起来总觉得不那么理直气壮。经过全面的对比,该骄傲的就骄傲到明处,很一般的甚至落后的也别妄自尊大。这张表还很粗略,发在这里有些行怎么也对不上。以后有时间,再好好分分类,从人、事、物、技、艺五个方面都做一下横向对比。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工作,比如,昨天我才发现,中国明朝的风流才子唐伯虎以及和他并称吴中四大才子的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坛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生活在同一时代,唐伯虎比米开朗基罗大两岁,而拉斐尔死后4年,唐伯虎也去世了。元代写“古道西风瘦马”的杂剧家马致远,和写《神曲》的意大利诗人但丁死于同一年——1321年。曹雪琴写《红楼梦》的同时,伏尔泰正在写《老实人或乐观主义》、《天真汉》。再比如,中国三国演义打的正欢的时候,欧洲也正在打仗,当时罗马爆发了奴隶大起义,史称三世纪危机,经济几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人口锐减,农业停滞,商业凋敝,各路军阀混战,帝国权力名存实亡,这不是和同一时期的东汉的情况很相似吗?再比如,中国大唐贞观之治的同时,日本正在搞大化改新,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日本从此了进入封建社会。做这样的对比,就是想看看,咱中国人在世界历史上到底是个什么水平,中国人的人种素质到底怎么样。这两天把自己关在房里,整整排了两晚上,累死我了。仅这样一张表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更难以得出结论,先做个参考吧。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同步练习7 新人教版必修2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选择题 读世界人口变化趋势图,完成1~2题。 1.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在( ) A.产业革命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20世纪70年代后 2.关于各阶段人口增长趋势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 A.各阶段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与其他因素无关 B.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除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外,也与国家的人口政策有关 C.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世界各国的人口政策 D.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 解析:第1题,农业革命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工业革命使人口迅速增长,而“二战”后的新技术革命使人口迅猛增长。第2题,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有经济、政治、人口政策、文化及宗教、医疗卫生条件及自然条件等。 答案:1.C 2.B (2010·南通调研)读某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的转变表,完成3~4题。 3.该国人口增长具有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特点的阶段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①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④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 答案:B 4.影响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有 ( ) ①国家政策②自然环境③社会福利④文化观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原因有:社会福利高,不需要担心养老问题;人口

素质高,生育观念变化。 答案:C (2007·上海高考)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读图回答5~7题。 5.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 A.年轻劳动力过剩 B.老龄化趋势显著 C.自然增长率上升 D.人口出生率较高 解析:对比分析该图1980~2025年人口金字塔图可知,0~15岁少年型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说明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故C、D说法错误;20~45岁年龄段(年轻人口)人口比重2000年至2025年呈下降趋势,说明年轻劳动力会逐渐短缺;60~80岁老年人口比重呈明显增加趋势,反映老龄化趋势显著。 答案:B 6.示意图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 ( ) 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 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 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 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 解析:老龄化现象是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口平均寿命延长的一种体现。分析2000年和2025年结构图看出,60~80岁女性比重线段长于男性比重线段,说明该年龄段女性平均寿命长于男性。对比各选项知A项正确。 答案:A 7.人口金字塔示意图所示的亚洲某国,最可能是( )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泰国 解析:从2000年和2025年人口金字塔图看出,各年龄段所占的比重相差不大,几乎相等,这是发达国家“现代型”人口增长类型的突出特点。各选项中只有B项日本为发达国家。 答案:B (2010·百校联盟调研)右图是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组成图, 图中a、b、c分别表示1940年、1970年和2008年的人口年龄结 构比重状况。读图回答8~9题。 8.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个地区人口变化趋势的特征有( ) A.青壮年劳动力充足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观测的相关知识,能计算某地的日平均气温和气温年较差。 2.能够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气温日变化曲线,说出某地一天之内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能计算气温的日较差。 2.运用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说出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能计算气温的年较差。 3.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4.阅读北半球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不同地区气温的季节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善于讨论、思考、探究、总结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和年变化曲线,说出最高(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年较差。 2.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 3.总结全球气候分布的规律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做一回小小天气预报解说员,思考:哪些 人类活动受到气温的影响呢? (1)什么是气温?生活中怎么才能听到或读到气温 这个词? (2)如何观测气温? (3)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还需要知道什么气温? 指导学生读图3.10日平均气温 提问: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是多少?怎样计算日平均气温? 指导学生读图3.11气温日变化 提问:(1)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间? (2)什么叫气温日较差?计算图3.11中的气温日较差。

口算:快速算出课件中红色方框内的气温日较差 一天中,__________气温最低,然后气温逐渐上升,_________气温最高,随后气温逐渐降低。 承转: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得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用类似的方法,可以求 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 2.气温年变化 指导学生读图3.12气温年变化 提问: (1)图中横轴和纵轴表示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2)图中最高气温是多少?出现在哪个月份? (3)图中最低气温是多少?出现在哪个月份? (4)图中气温年较差(月最高气温与月最低气温 的差值)是多少? 思考:陆地和海洋年均温的比较(以北半球为例) 课堂探究一:绘制气温曲线图 时间/ 月 12 3 4 5 6 7 891011 12 气温/℃4.2 6.1 10. 9 15.1 18. 4 25.1 27.5 26. 3 2 3.4 1 7.2 9.9 4.8 ①把握图幅大小及纵坐标温度差 值的大小,横坐标12个月份的 间隔要适当。 ②对照相应月份和气温值,在坐 标线之间的对应处描点。 ③注意使用平滑的曲线,而不是 折线,把各点连接起来。

中国世界历史年代对照表

大约三百万年前 地球上出现人类 约5000-7000年前河姆渡 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 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公元前3113年玛雅在中美定居(玛雅的最后一个纪元开始于公元前3113年) 公元前3100年左右 埃及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2700-2500年埃及兴建金字塔 公元前3000年左右 两河流域出现奴隶制 城市国家 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 印度河流域哈拉帕 文化 夏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600年 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时期门 考拉夫妇立像 公元前2500年埃及狮身人面像石雕,也称为《斯芬克司像》。 公元前2100年左右 埃及奴隶河贫民大起义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商代: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 约公元前1792年-1750年古巴比伦制汉谟拉比法典石雕“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早的成文的法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公元前11世纪末以色列民族进入王国时期 公元前1000年左右努比亚建立奴隶制国家 老子(约公元前580~约前500年)大约公元前600年,恒河平原上已建立起许多城镇。北印度分为16个小国,最后统一为“摩揭陀”天国 公元前594年雅典的梭伦改革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读气温曲线图,能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能力目标:学会使用气温资料,能绘制年气温变化曲线图。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并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课件播放《哈尔滨冰灯》和《广州花市》视频。 (教学意图)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差异呢? 师:同样是冬季,两地居民的行为习惯却相差很大,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气温也是人们经常关注的话题,因为气温和人类活动有密切的联系。 讲授新课: 一、气温的变化。 (一)设问引出:在一天、一个月、一年中,国内与国外,我国的南方与北方,热带、温带、寒带的气温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断变化的。 (二)气温的日变化。 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1.找出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值。 2.引出概念:气温日较差=日最高气温值—日最低气温值。 3.再看图,找出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14时左右和日出前后)(教学意图)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三)气温的年变化。

1.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1)找出最高和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月份和温度值。(北半球陆地在7月和1月,海洋在8月和2月;南半球相反。) (2)计算该地气温年较差。(从气温日较差概念推导: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学习地理的能力。 2.完成活动1。 3.指导学生画气温曲线图。 (1)课件演示,(绘气温曲线图)讲解作图步骤。 (2)强调注意事项:把握图幅大小,把握纵坐标的温度差,画曲线时要平滑。 (3)学生绘制该地的年气温变化图。 二、气温的分布。 (一)讲述:通过阅读气温变化图,我们就可以知道某一个地方的气温状况,我们把世界各地的气温资料都了解到,就可以分析全球的气温状况了,在分析和研究时,人们一般都是使用“等温线图”。 (二)课件演示:等温线及其定义。(可以先让学生回忆等高线的概念,推导等温线概念,强调等温的前提要在同一时间内。) (三)学生活动: 1.读课文内容相关的图,小组合作,探究世界年平均气温的规律。 2.班级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总结。 (四)课件演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的气温低,海拔低的气温高;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五)课件演示:导致气温差异的原因。 结合刚才总结出的气温分布规律,指出不同纬度地点的气温差异,同纬度但分处海陆地点的气温差异,同一地点但海拔不同的气温差异的比较、归纳得出导致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位置、海拔—地形。) (六)巩固练习。 1.夏季到青藏高原去考察,需要准备什么衣物? 2.赤道是全球最热的地方吗? 3.南极和北极哪个更冷?

中国世界历史年代对照表(简)

中国外国 公元前4000年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埃及,两河南部出现早期国家 公元前3000年三皇五帝传说,大禹建立夏朝印度河流域出现早期国家,爱琴文明 公元前2000年商朝建立(约前1600)古巴比伦王国(约前1894-约前1085) 武王伐纣,建立周朝(约1046)古埃及帝国(前1570-前1085) 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前1046-前771)希伯来王国(前1020-前930) 公元前1000年春秋时期(前770-前476)梭伦改革(前6世纪初) 罗马共和国(约前500) 波斯帝国(前550-前330) 克里斯提尼改革(前508) 公元前500年战国时期(前475-前221)雅典民主制全盛时期(前461-前429) 商鞅变法(前356)罗马共和国通过《十二铜表法》(前450) 秦朝建立(前221)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前27)汉朝建立(前202) 公元1年魏晋南北朝(220-589)罗马帝国分裂(395) 三国鼎立与民族融合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北魏孝文帝改革(484)拜占庭帝国(395-1435) 500年隋统一中国(220-589)罗马法完善于查士丁尼时期(527-565) 唐朝建立(618-907)欧洲中世纪早期(600-1050)推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阿拉伯哈里发政教合一帝国(632-945)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979)日本大化改新(645) 1000年宋辽澶渊之盟(1005)欧洲出现城市共和国(11世纪中期) 王安石变法(1069-1085)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14世纪前期) 元朝大一统(1279-1368)英法俄等君主国兴起(11世纪中期- 朱元璋建立明朝(1368)13世纪末) 废除丞相制度,加强君主专制集权 郑和下西洋(1405-1433) 1500年张居正改革(1572-1582)尼德兰革命(1566-1609) 李自成推翻明朝。清军入关(164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确立君主 立宪制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试题(解析)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一、单选题(共27题;共60分) 1、读下图是测量什么的设备() A、气温 B、降水 C、风向 D、气压 2、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 A、2次 B、1次 C、4次 D、3次 3、世界上最炎热和最寒冷的大陆分别是() A、亚洲、非洲 B、非洲、大洋洲 C、非洲、南极洲 D、南美洲、南极洲 4、南半球海洋上的气温最低值出现在() A、一月 B、七月 C、八月 D、十二月 5、图2表示的是()半球()月份等温线分布图。 A、北 1 B、北 7 C、南 1 D、南 7 6、下列关于世界气温分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气温的分布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B、海拔的高低会影响气温的变化 C、南半球的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D、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相同 7、图中四地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以下关于世界气温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 A、冬季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相比,陆地气温高 B、夏季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相比,海洋气温高 C、同纬度地带内,高山、高原比平原气温高 D、气温从低纬地区向两极递减 9、有一座山,在海拔720米时测量的气温为28.8℃,那么山顶(海拔 为1520米)的气温应该是() A、22.8℃ B、24℃ C、28℃ D、33.6℃ 10、测得某地一日内的气温为下表,该地的日平均气温为() 时刻8 14 20 2 气温(℃)7 18 15 4 A、10℃ B、11℃ C、12℃ D、13℃ 11、(2015?长沙)地处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终年积雪,成为“赤道雪峰”,其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低 B、离海近 C、海拔高 D、人口少 12、读图判断,甲、乙、丙三地的年平均气温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世界人口分布概况

世界人口分布概况 人口地理分布是人口增长过程在空间的表现形式。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即深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更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 由于世界各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因而人口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世界人口空间分布分为人口稠密地区、人口稀少地区和基本未被开发的无人口地区。据统计,地球上人口最稠密地区的约占陆地面积的7%,那里却居住着世界70%人口,而且世界90%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10%的土地上。人口在各大洲之间的分布也相当悬殊。欧亚两洲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32.2%,但两洲人口却占世界人口总数的75.2%。尤其是亚洲,世界人口的60%居住于此。非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一半而人口尚不到世界总人口的1/4。大洋洲陆更是地广人稀。南极洲迄今尚无固定的居民。欧洲和亚洲人口密度最大,平均每平方公里都在90人以上,非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平均每平方公里在20人以下。大洋洲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每平方公里才2.5人。 世界人口按纬度、高度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是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区,世界上有近80%的人口分布在北纬20°~60°之间,南半球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1%多;世界人口的垂直分布也不平衡,5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拔200米以下、不足陆地面积28%的低平地区。由于生产力向沿海地区集中的倾向不断发展,人口也随之向沿海地带集中。 目前,各大洲中距海岸200公里以内临海地区的人口比重,已显著超过了其面积所占的比重,并且沿海地区人口增长的趋势还会继续发展。从国家看,情况也是这样。目前世界上约有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人口1亿以上者有10个国家,它们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联邦、巴西、日本、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孟加拉。这10国人口总数共有31.5亿多,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 此外,世界上还有一些人口非常少的国家,如瑙鲁(0.7万人)、安道尔(5万人)、圣马利诺(2.3万人)、摩纳哥(3万人)、梵蒂冈(1380人)。从各国人口密度来看,摩纳哥的人口密度最大、每平方公里达2万人,新加坡4300人,梵蒂冈1920人,马尔他1110人等。世界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有法属圭亚那(1人)。蒙古(1人)、纳米比亚(2人)、利比亚(2人)、毛里塔尼亚(2人)、冰岛(2人)等。 人口越来越向城市集中 近代以来,世界人口越来越向城市集中,使全球人口分布表现出大小不等的一些密集的点。进入90年代,全世界总人口中已有49%以上集中于城市。 世界人口最稠密和最稀少地区 从人口地区分布图上能确切地反映出人口的实际分布状况。世界人口分布最稠密的地区有如下几类: ①沿海沿湖的平原地带。特别是一些海岸线比较曲折、具有优良港湾地区,或某些大河入海口处。如亚洲大陆东部沿海区、南亚沿海区,欧洲波罗的海沿岸区,大西洋沿岸、地中海沿岸、非洲几内亚湾沿岸区,美国大西洋沿岸波士华地区,佛罗里达和墨西哥湾沿岸区、太平洋沿岸加利福尼亚、西雅图—温哥华(加)地区,五大湖地区,巴西——委内瑞拉沿海区,阿根廷——乌拉圭沿海区,智利——秘鲁沿海区、澳大利亚东南部沿海区; ②流入三大洋的一些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带或河口三角洲地区。亚洲东部、南部尤为突出。

世界与中国历史年代对照表

大约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人类 约5000-7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公元前3113年玛雅在中美定居(玛雅的最后一个纪元开始于公元前3113年)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2700-2500年埃及兴建金字塔 公元前3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 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公元前2600年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时期门考拉夫妇立像 公元前2500年埃及狮身人面像石雕,也称为《斯芬克司像》。 公元前2100年左右埃及奴隶河贫民大起义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商代: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 约公元前1792年-1750年古巴比伦制汉谟拉比法典石雕“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早的成文的法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公元前11世纪末以色列民族进入王国时期 公元前1000年左右努比亚建立奴隶制国家 老子(约公元前580~约前500年)大约公元前600年,恒河平原上已建立起许多城镇。北印度分为16个小国,最后统一为“摩揭陀”天国

孔子(公元前552年-公元前479年)公元前594年雅典的梭伦改革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攻陷犹大国首都 耶路撒冷 公元前六世纪,居鲁士统一波斯佛教在 印度产生 公元前539年波斯占领巴比伦 公元前538年犹大遗民重回耶路撒冷 公元前525年波斯灭埃及 公元前509年罗马成立贵族专政的奴隶 制共和国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庄子(约公元前369-286年) 屈原(约前340-前278年) 楚国的诗人,作“楚辞”公元前490年,马拉松战役 公元前480年,波斯攻希腊,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率300斯巴达勇士死守直至全部阵亡。 公元前450 年米隆创作雕塑《掷铁饼者》 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 公元前330年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灭波斯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公元前4-3世纪,玛雅人已应用了“0”这个数学概念 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统一印度大部分地区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14年开始筑秦长城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公元前287年阿基米德出生在意大利,发现杠杆原理、“阿基米德原理”。 公元前264~前146年古代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3次战争(布匿战) 公元234年萨珊伊朗灭贵霜帝国 公元前150年亚力山德罗斯创作维纳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