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技巧】绩效考核参考公式(倒扣型、统计型、比例型、经验型)

【绩效技巧】绩效考核参考公式(倒扣型、统计型、比例型、经验型)
【绩效技巧】绩效考核参考公式(倒扣型、统计型、比例型、经验型)

绩效考核得分

1、绩效考核计算公式=KPI绩效(50﹪)+360度考核(30﹪)+个人行为鉴定20﹪

2、绩效换算比例:KPI绩效总计100分占50﹪;360度考核总计200分占百分的30﹪;个人行为鉴定总计占20﹪。

绩效奖金计算方式

1、月度绩效奖金计算方法:

每月从个人该月基本工资中提取10%为个人奖金基准金额,按实际达成效果之优劣核算奖金金额;

个人绩效奖金=该月基本薪资*10%*部门系数*个人考核等级系数.

2 、年度绩效奖金计算方法:

计算公式为:年终奖金=(系数*连续工作月数*基本工资)/12*评分百分率(系数由公司管理委员会根据年度利润报告而定).

3、在公司任期不满1年者,其年终奖考核以连续工作月数计发

如何列出考核项目的计算公式

1、倒扣型计算方式及其应用

2、统计型计算方式及其应用

3、比例型计算方式及其应用

4、经验型计算公式

个人绩效分值的计算

为使员工工作绩效相互间具有可比性,以便有效地实施奖惩,通常采用绩效分值计算法,评估员工个人工作绩效完成情况。

个人绩效分值计算公式为:

个人绩效分值=∑(KPIi绩效分值×KPIi权重)×KPI总权重+∑(工作目标完成分值×权重)×工作目标总权重

绩效奖金

绩效奖金=管理单元综合考核系数×个人考核系数×奖金基数

关于二次分配的问题

如果员工绩效工资要与部门业绩挂钩,则绩效工资首先需要根据部门考核成绩在部门间进行一次分配,然后再根据员工考核情况在部门内进行二次分配。(一)部门绩效工资分配(一次分配)

部门月度绩效工资总额=公司可分配月度绩效工资总额/[∑(部门加权价值×部门月度考核系数)]×某部门加权价值×该部门月度考核系数+某部门月度奖罚金额

(二)员工绩效工资分配(二次分配)

员工月度实得绩效工资=部门可分配月度绩效工资总额/[∑(员工岗位价值系数×该岗位员工人数?应删去×员工月度考核系数)]×某岗位价值系数×该岗位员工月度考核系数+某员工月度奖罚金额该方案中,考虑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的工作价值不同,需要用到部门加权价值系数和员工岗位价值系数。

其中,部门加权价值系数=∑(该部门员工岗位价值系数×该岗位员工人数),岗位价值系数需要通过岗位评价产生,而岗位评价是薪酬体系设计的核心基础工作之一(薪酬体系需要根据岗位价值系数进行岗位工资定级),不属考核体系的范畴。未做专门评价之前,可采用“岗位价值系数=员工工资÷人均工资”来计算。如果公司认为现有员工工资额度以及据此计算的价值系数均不合理的话,则需要通过重新进行薪资设计加以解决。

在该方案中,公司将绩效工资首先分配到部门,再由部门分配到员工。同前面的方案相比,员工的绩效工资不但与公司总的经营效益和员工自己的考核系数有关,同时也与部门业绩有关,幅度也要大得多。且绩效工资总额完全可控,并能自动将绩效差的员工的绩效工资直接转移到绩效好的员工,员工的绩效工资不可明确预知。

在此基础上考虑将部门经理与员工的考核和绩效工资分开进行。通常,部门经理均是与员工一起分配奖金,这样容易导致部门经理在考核员工和处理个人利益时左右为难。那么,将部门经理的考核和分配放到公司层,使之与员工考核和分配分开,可以让部门经理的利益与员工利益分开,有利于部门经理客观公正、放开手脚来管理、评价和考核员工。

该方案中,公司需要从每月可分配的绩效工资总额中拿出一定比例(a%)的额度作为部门经理的绩效工资来分配。另外(100-a)%再在员工中进行分配。

分数虚高的纠偏

可以考虑把部门绩效得分作为参照,部门平均分低于此得分的,则证明评分偏低,系数就会大于1;部门平均分高于此得分的,则证明评分偏高,系数就小于1。通过部门绩效系数,用以调整部门间评分尺度不一的现象,且符合组织绩效与个人绩效相结合的思路。

说明:个人绩效最终折合成整体组织绩效,乘以组织分值即为个人薪酬,值得注意的是,转化成上一级的组织绩效是最好用权重分配法找出单元组织绩效的综合系数去折合,另外分值最好与企业效益挂钩,按比例增减。

绩效差异调整

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为了能客观、公平地反应员工的工作差异,以促进员工工作业绩的提升。绩效考核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会导致考核结果的偏差,从而影响考核的效果。下面,笔者将就考核之中的部门间非绩效差异及其调整办法做简要的介绍。

部门间非绩效差异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于考核指标本身难易程度设置的不同而带来的,比如公司一些主营业务部门的指标多为量化,且要求较为严格,而其他部门则多为定性指标,考核要求相对简单;

另一种则是由于各部门经理对考核尺度的理解和把握不一造成的,比如某个部门经理对员工考核要求很严格,而另外一个部门的经理对员工考核要求不高。

有观点认为,为调整部门之间绩效指标难易程度差异而带来的绩效差异,在绩效指标设置的过程中应该在部门之间考虑综合平衡。但笔者以为,由于各部门工作具有特殊性,很难找到平衡的标准,若强求平衡还会导致对某些部门工作要求的降低,不利于工作改进。为简便并且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方法一:

在指标设置的时候,加设“完成难度”这一项指标,并赋予一定的权重。比如,公司对销售人员考核指标的设置比较严格,难以完成,而对后勤人员的考核比较宽松。在这种情况下销售人员“完成难度”一项就可以得到较高的分数,而后勤人员得分较低,从而使总体得分更为客观。

(2)方法二:

这种方法是将“完成难度”以“难度系数”的形式单独设立,与考核的结果相乘,来进行修正。比如,某个员工的考核得分为80分,其指标完成的难度系数为1.2,则其最终得分为80*1.2=96分。也可以考虑将每一项目标指标都设置“难度系数”。

经过上述调整,可以避免员工或部门为了提高考核成绩而故意压低考核指标达成难度的现象,并有利于促进员工不断改进工作,向高难度的目标挑战。

调整由于各部门经理对考核尺度的理解和把握不一造成的非绩效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办法:

(1)方法一:

设立公司的整体绩效基准分(可以是全体员工绩效考核的平均数),对各部门的考核均值和员工的考核得分进行部门差异调整,具体如下:

设公司整体绩效基准分为A,如员工绩效考核实际得分为B,该员工所在部门绩效考核平均分为C,则部门差异分及为D=C-A,根据部门差异调整员工绩效考核得分为B1=B-D,员工绩效考核系数可以相应的定为B2= B1/A。

这种调整方法是假定部门绩效均维持在一致的水平上,使部门间绩效相尽的员工考核得分接近,而部门内部则仍保持原由的业绩差异结构。

示例:

某员工甲,绩效考核得分为90分,部门考核平均分为80分,公司基准分为75分,则该员工调整后得分为B1=B-D=B-(C-A)=90-(80-75)=85分。

绩效考核系数B2= B1/A=85/75=1.13。

与甲同部门的员工乙,绩效考核得分为80分,则调整后考核得分为:B1=80-(80-75)=75分,其绩效考核系数为B2= B1/A=75/75=1。

与甲不同部门的但业绩相近的员工丙,由于部门经理对考核标准把握比较严格,绩效考核得分为80分,其所在部门的平均分为70分,则调整后考核得分为:B1=80-(70-75)=85分,其绩效考核系数为B2=B1/A=85/75=1.13。

(2)方法二:

在实行部门考核的公司,为了体现部门绩效与员工绩效的一致性,还可以按以下办法进行调整:

第一,可将部门绩效赋予一定的权重作为员工考核的指标。比如设部门考核在员工考核中占有20%的比重,那么调整后的员工考核得分应为:

调整后考核得分=实际得分*80%+部门考核得分*20%

对于部门经理等一些在本部门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岗位,可以适当加大部门考核得分的比重。

第二,可采用员工考核得分加部门修正值的办法修正。

调整后考核得分=员工考核得分+部门修正值

部门修正值=部门考核得分-部门员工考核平均得分

如果公司的岗位评价比较完善,那么部门修正值可以按加权平均计算,即:

部门修正值=部门考核得分-Σ部门员工考核得分*员工岗位系数/Σ部门员工岗位系数

第三,可将部门考核得分转化为系数,对员工考核进行修正:

调整后考核得分=员工考核得分*部门修正系数

比如,可将考核得分超过85分的部门列为优秀部门,并将该部门员工的考核按照1.2的系数修正。如果该部门员工实际考核得分为80分,则修正后得分应为96分。

部门经理的调节程度可以高于普通员工,以体现责任重者要承受高风险,享受高激励。比如,当普通员工的考核系数为1.2时,部门经理为1.4;当部门绩效不佳,普通员工调节系数为0.8时,部门经理为0.6。

(3)方法三:

通过考核流程的优化可降低部门间非绩效差异。

员工考核可以在部门考核结束,并且部门考核结果得到确认后进行。由于部门的业绩是通过部门内员工的工作努力而获得的,部门经理在对下属员工进行考核时,就可根据本部门的考核结果来掌握尺度。

在本部门业绩优秀时,可适当提高部门内员工的考核得分,当部门业绩较差时,可适当压低部门内员工的考核得分。这样,也可以使员工绩效与部门绩效保持一致性。

(完整版)绩效考核常用公式

绩效考核常用公式 一、绩效考核得分 1、绩效考核计算公式=KPI绩效(50﹪)+360度考核(30﹪)+个人行为鉴定20﹪ 2、绩效换算比例:KPI绩效总计100分占50﹪;360度考核总计200分占百分的30﹪;个人行为鉴定总计占20﹪。 二、绩效奖金计算方式 1、月度绩效奖金计算方法: 每月从个人该月基本工资中提取10%为个人奖金基准金额,按实际达成效果之优劣核算奖金金额; 计算方法:个人绩效奖金=该月基本薪资*10%*部门系数*个人考核等级系数. 2 、年度绩效奖金计算方法: 计算公式为:年终奖金=(系数*连续工作月数*基本工资)/12*评分百分率 (系数由公司管理委员会根据年度利润报告而定). 3、在公司任期不满1年者,其年终奖考核以连续工作月数计发 三、如何列出考核项目的计算公式 1、倒扣型计算方式及其应用 2、统计型计算方式及其应用 3、比例型计算方式及其应用 4、经验型计算公式 四、个人绩效分值的计算 为使员工工作绩效相互间具有可比性,以便有效地实施奖惩,通常采用绩效分值计算法,评估员工个人工作绩效完成情况。个人绩效分值计算公式为:个人绩效分值=∑(KPIi绩效分值×KPIi权重)×KPI总权重+∑(工作目标完成分值×权重)×工作目标总权重 五、绩效奖金=管理单元综合考核系数×个人考核系数×奖金基数 六、如果员工绩效工资要与部门业绩挂钩,则绩效工资首先需要根据部门考核成绩在部门间进行一次分配,然后再根据员工考核情况在部门内进行二次分配。 (一)部门绩效工资分配(一次分配) 部门月度绩效工资总额=公司可分配月度绩效工资总额/[∑(部门加权价值×部门月度考核系数)]×某部门加权价值×该部门月度考核系数+某部门月度奖罚金额 (二)员工绩效工资分配(二次分配) $ H" B% E/ k# ^3 G& ~员工月度实得绩效工资=部门可分配月度绩效工资总额/[∑(员工岗位价值系数×该岗位员工人数×员工月度考核系数)]×某岗位价值系数×该岗位员工月度考核系数+某员工月度奖罚金额

绩效考核统计计算方法

绩效考核统计计算方法 1 营销部门(主管) 1.1 指标 1.2 说明和数据提供部门 a) 销售指标金额:指总部下达给营销部门的月度销售计划。实际完成销售金额是指月度开出发票的总金额,由财务部提供。 b) 资金回笼率:指销售金额与回笼金额之比,对于跨月结算的,销售金额按当月,回笼金额按合同约定到哪月结算,就在那月考核。回笼金额由财务部提供。 c) 销售费用包括:广告费分摊,参展费分摊,出差费,运输服务费,礼品/餐饮费,三包 费用等用于销售活动的费用。由财务部提供。 d) 顾客满意度:指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按ISO9001:2008规定统计计算。由营销部门实施调查统计分析。 e) 顾客投诉率:指当月发生销售业务的顾客数(包括次数)与当月收到投诉的顾客数(包括次数)之比,它不管投诉的产品和服务是哪一个月提供的。由营销部门实施调查统计分析。

1.4 奖金计算方法 1.4.1 计算公式: M = N* ()]101[*1 Bj Aj j k j -*+∑=λ 其中:M 为实得奖金;N 为奖金基数;λ为加权系数;Aj 为实际完成率;Bj 为指标完成率。 1.4.2 举例 a) 奖金基数 N=1000元 c) 实得奖金M=1000×1.1=1100元 d) 当Aj ≤Bj 十个百分点时,该考核项目将取消奖金,扣完为止,不得出现奖金倒挂(即负值)。 2 物流部门(主管) 2.1 指标

2.2 说明和数据提供部门 a) 采购计划品项数:指采购计划中列出的规格品种数。实际完成品项数:指实际到货的规格品种数,根据到货通知单,由计划部提供统计计算数据。 b) 交验品项数:指送检通知单或入库单中列出的规格品种数。合格品项数:指检验合格的规格品种数。由检验部门提供统计计算数据。 c) 采购计划品项数同a)。及时交货品项数:指实际及时到货的规格品种数,根据到货通知单,由计划部提供统计计算数据。 d) 交付频次:指送货单开出的张数,由制单员提供。差错频次:指顾客反馈或内部反馈的交付差错次数,根据驾驶员、营销部门出具的纠正措施单由提供统计计算数据。 e) 工作计划完成率由本部门统计计算。 2.4 奖金计算方法同1.4条。 3 财务部门(主管) 3.1 指标 3.2 说明和数据提供部门 所有考核指标和数据提供均由本部门统计计算。 3.3

(完整word版)计算机程序员绩效考核指标

计算机程序员绩效考核指标 技能增长成长不错略有成长保持原状 编码规范仔细详细标准较少注意 文档规范仔细详细有文档较少注意 能力(26%) 沟通能力善于沟通尚可欠佳 协作能力善于协作尚可欠佳 表达能力善于表达尚可欠佳 执行能力高执行力可执行需要催促 理解能力快速理解都能理解欠佳 学习能力快速学习运用可接受性学习一般 编程技能娴熟可解决学习+解决生疏 设计能力娴熟会运用设计了解设计不清楚设计 品性(16%) 工作汇报准确/及时性准确/及时及时准确欠佳 个人修养有修养尚可差 产品意识以客户角度思考按设计文件思考不太动脑 团队意识认知+协作协作认知 进取心积极思考,超越团队努力思考,配合团队安于现状 学识(9%) 专业知识丰富普通不足 发展潜力有潜力普通不足 综合知识丰富普通不足 说明:满分共100分,(+分数A)表示在原有分数上再加上分数A,如:5分(+5)表示在达到者可加10分 程序员也不会为团队考虑。在这种情况下,考核就要调整为既包含个人要完成的事件,也要体现个人对团队全局的理解。

岗位职责: 1完成项目经理安排的开发任务; 2按照详细设计文档编码; 3对所负责的开发模块进行单元测试并通过;4修改测试部门反馈的缺陷; 5对使用公司或部门产品/框架提出反馈意见;6定期完成工作周报,向项目经理汇报。 KPI(version0.1): KPI(version0.5)

对于程序员考核,无非是TQ态度。 对于项目而言,因为有项目计划和项目质量要求,KPI对TQ的设定就可以不作要求。 对于部门制管理,每个季度考核,需要设定TQ。 通常, T设置:按进度计划完成任务,延迟1天**,缩短1天**(或者设置比例); Q设置:功能点缺陷率低于**,千行代码缺陷率低于**; 态度:缺陷关闭速度、规范执行(如需求变更)、加班、建议、知识库等贡献,违反的扣**/贡献的加**。 如果项目生存以交付进度为主,T权重可以大一些,比如50%;质量30%;态度20% 如果质量为重,则提升质量的权重。 KPI是指挥棒,组织想好去哪里,权重向那倾斜。 类别 指标项 指标权重 评分标准 考评人 任务 绩效 网站改版升级任务 10 根据年度改版工作计划考核网站功能建设的开发情况和开发进度,由考评人对功能改版效果进行考核。

各项绩效考核指标及计算方法

各项绩效考核指标及计算方法 1、人事单位: 薪资计算准确率= 计算准备人数/公司管理员工总数 人力稼动率=(实际作业时间÷实际出勤时间)×100% 劳动分配率= 人事费用(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附加价值(同期增加值总额)×100% = 人工费用/增加值(纯收入) 招聘到岗率= 实际到岗人数/录用人数 人力消耗指数—年离职率= 在同一年内离职的人数/在某一年内的平均员工人数×100% 人力损耗指数—月离职率= (某一期间内离职人数/该期间平均人数)*100% 人力稳定指数—稳定率=(目前服务满一年的人数/一年前总人数)*100% 人力留任率= 定期间仍在职人员/原在职人员×100% 试用期离职率= 期间试用期离职总人数/期间平均人数, 人事流动新进率=新进人数/(正式职工期初数+期末数)÷2 ×100% 勤缺分析=因各类勤缺原因而损失的工作日数/损失工作日数(同上)+工作日数×100% 人力流动率=(某一期间内离职人数+新进人数)/该期间平均人数*100% 淨人事流动率=补充人数/(正式职工期初数+期末数)÷2 ×100% 人力替换率=(某一期间内新进人数-离职人数)/该期间平均人数*100% 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人工成本总额/总成本)×100% 人工成本效益指标= 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利润率、人工成本/总成本* 100% 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总量/ 销售(营业)收入*100% =(人工费用/员工总数)÷{销售收入(营业收入)/员工总数} =薪酬水平/单位员工销售收入(营业收入) 人工费用比率=人工费用/销售收入(营业收入) =增加值(纯收入)/销售收入(营业收入)×人工费用/销售收入(营业收入) =增加值率×劳动分配率 人工成本利润率=(利润总额/人工成本总额)×100% 企业人工成本= 职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用+职工住房费用+其他人工成本支出。 人力资源成本= 取得成本(招募成本+选拔成本+录用成本+安置成本)+ 开发成本(岗前培训成本+在职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 使用成本(维持成本+奖励成本+调剂成本+ 替代成本(补偿成本+遣散前业绩差别成本+空职成本)) * 职工工资总额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或实物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记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人事诊断常用指标分析表 ? 指标计算公式意义及公能判定标准 员工比率非生产人员÷员工总数×100% 测验员工结构状况定通常非生产人员越小越好,视企业而 员工增加率(本年度员工数-上年度员工数)÷上年度员工数×100% 测验每年员工增加比率视发展规模而定工资增加率(本年平均工资-上年平均工资)÷上年度平均工资×100% 测验每年工资增加率略低于劳动生产率增加率 加班工资率加班工资额÷工资总额×100% 测定加班工资占工资总额比率视实际状况而定 离职率每年离职人数÷员工总数×100% 测定每年离职人员比率不宜超过10% 离职增加率(本年度离职人数-上年度离职人数)÷上年度离职人数×100% 测定每年离职人员增加率不宜超过10% 奖金率奖金额÷工资总额×100% 测定奖金占工资总额比率各行业不同标准 福利费与销售额比率福利费÷销售总额测定福利费占销售额比率各行业不同标准 平均工资工资总额÷员工总数测定人均工作以评价员工待遇高低视物价指数调整为佳 人均管理费管理费总额÷员工总数测定人均管理费,以评价人均负担费比率愈小愈好 出勤率出勤人数÷员工总数×100% 测定出勤人员占员工总数比率出勤率愈高愈佳,应达85%以上 迟到早退率迟到早退人数÷员工总数×100% 测定出勤员工迟到早退比率比率愈小愈好

企业管理部绩效考核指标

企业管理部绩效考核指标

————————————————————————————————作者:————————————————————————————————日期: 2

目录 企业管理部经理岗位业绩考核指标组成表 (3) 企业管理部质量管理室主管岗位业绩考核指标组成表 (6) 企业管理部质量管理室质量管理员岗位业绩考核指标组成表 (9) 企业管理部计划成本管理室主管岗位业绩考核指标组成表 (12) 企业管理部计划成本管理室工艺核算师岗位业绩考核指标组成表 (14) 企业管理部计划成本管理室内勤事务员岗位业绩考核指标组成表 (16)

企业管理部经理岗位业绩考核指标组成表 指标 类别 考核指标信息来源考评人权重考评标准 业绩指标编制各类生产计划有关计划直接上级25% 优良中差 各类生产计划编制及 时、合理、详细、有 依据、可执行 各类生产计划编制合 理、可执行 各类生产计划编制基 本及时和合理 各类生产计划编制不 及时、不合理、无法 执行 拟订承包协议有关协议直接上级20% 优良中差 有关信息收集及时、 准确、全面,数据分 析准确;承包合同条 款严谨,可操作性强 有关信息收集准确, 对数据进行分析;承 包合同条款明了,可 操作 有关信息收集不够充 分;承包合同条款存 在漏洞,但基本可操 作 承包合同拟订存在问 题,部分条款难以操 作 监督、检查质量体系运行情 况,提交质量体系运行报告 有关报告直接上级15% 每年至少提交一份质量体系运行报告;由直接上级按照以下方面对报告考核: 考核因素:报告上交及时(10分),报告数据准确(10分),内容全面(20分),问题分析(20 分),评判公正客观(20分),建议合理(20分) 本项得分为:考评期内所有质量体系运行报告平均分数* 本项权重(20%) 如考评期内未提交有关质量体系运行报告,则由直接领导根据本部门关于质量体系运行的有关 工作,如质量月报表、质量例会纪要等,对此项评分 提交部门工作报告有关报告直接上级10% 每半年提交一份部门工作报告;由直接上级按照以下方面对报告考核:

绩效考核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有许多涉及到权重的设置,如素质评价、绩效考核等。在一般的情况下,管理者都知道权重的重要性,但在设定权重时却往往会依凭自己积累起来的经验以及评价因素的定位来进行判断。事实上,这种确定权重的方式存在很强的主观性,在实践中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偏差。如何在设定权重时,既考量管理者多年来积累起来的经验判断,又科学客观地定位各评价因素,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偏差,使评价结果更接近于实际情况呢?下面的几种方法,或许能给你带来一定的收获。 一、简单排序编码法 这种方法通过管理者对各项考评因素的重视程度进行排序编码,然后确定权重的一种简单的方法,需要管理者从过去的历史数据及个人的经验对各项考评项目作出正确的排序。 比如在绩效考核过程中,某一职位有四个KPI的考评因素,分别为A,B,C,D,依企业的要求及目标设定者的经验,各项考评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为B,D,C,A;然后再按照自然数顺序由大到小对其进行分配,分别为4,3,2,1。然后将权数归一化,最后结果为A:1/(4+3+2+1)=0.1;B:4/(4+3+2+1)=0.4C:2/(4+3+2+1)=0.2;D:3/(4+3+2+1)=0.3。 这种简单排序编码法计算权数的方法简单,但也存在主观因素,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但至少它比管理者单纯地依据自身经验进行设定的方式要客观一些。 二、倍数环比法 倍数环比法首先将各个考评因素随机排列,然后按照顺序对各项因素进行比较,得出各因素重要度之间的倍数关系,又称环比比率,再将环比比率进行统一转换为基准值,最后进行归一化处理,确定其最终权重。这种方法需要对考评因素有客观的判断依据,需要有客观准确的历史数据作为支撑。 以上述四个因素为例,如下表。 说明:表格第二行,0.3表示A的重要性是B的0.3倍;2表示B的重要性是C的2倍,0.55表示C的重要性是D的0.55倍;1表示D本身。第三行,是以D为基准进行的比率归一化,因C的重要性是D的0.55倍,因此取值为0.55*1=0.55;B是C的2倍,所以取值为0.55*2=1.1;以下类推。最终权重则以合计数为分母,各基准值为分子算出。 这种倍数环比法决定权重的方法较为实用,计算也简单,由于有准确的历史数据作支撑,因此具有较高的客观科学性。 三、优序对比法 倍数环比法虽然较为实用,但事实上,许多企业的历史数据常常不能反映因素之间的客观关系,而且也有些因素不能用量化的形式进行计算。如何评定它们之间的重要程度呢?优序对比法通过各项因素两两比较,充分考虑各项因素之间的互相联系,从而确定其权重。 首先需要构建判断尺度,一般情况下,重要程度判断尺度可用1,2,3,4,5五级表示,数字越大,表明重要性越大。当两个目标对比时,如果一个目标性为5,则另一目标重要性为0;如果一个目标为3,则另一个目标为2。 仍以上述四个因素为例,进行说明。

绩效考核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精品文档

绩效考核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精品文档【小雅为你整理的精品文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下载。】内容如下-绩效考核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有许多涉及到权重的设置,如素质评价、绩效考核等。在一般的情况下,管理者都知道权重的重要性,但在设定权重时却往往会依凭自己积累起来的经验以及评价因素的定位来进行判断。事实上,这种确定权重的方式存在很强的主观性,在实践中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偏差。如何在设定权重时,既考量管理者多年来积累起来的经验判断,又科学客观地定位各评价因素,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偏差, 使评价结果更接近于实际情况呢?下面的几种方法,或许能给你带来一定的收获。 一、简单排序编码法 这种方法通过管理者对各项考评因素的重视程度进行排序编码,然后确定权重的一种简单的方法,需要管理者从过去的历史数据及个人的经验对各项考评项目作出正确的排序。 比如在绩效考核过程中,某一职位有四个KPI的考评因素,分别为A,B,C,D,依企业的要求及目标设定者的经验,各项考评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为B,D,C,A;然后再按照自然数顺序由大到小对其进行分配,分别为4,3,2,1。然后将权数归一化,最后结果为A: 1/(4+3+2+1)=0.1;B:4/(4+3+2+1)=0.4C:2/(4+3+2+1)=0.2;D: 3/(4+3+2+1)=0.3。

这种简单排序编码法计算权数的方法简单,但也存在主观因素,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但至少它比管理者单纯地依据自身经验进行设定的方式要客观一些。 二、倍数环比法 倍数环比法首先将各个考评因素随机排列,然后按照顺序对各项因素进行比较,得出各因素重要度之间的倍数关系,又称环比比率,再将环比比率进行统一转换为基准值,最后进行归一化处理,确定其最终权重。这种方法需要对考评因素有客观的判断依据,需要有客观准确的历史数据作为支撑。 以上述四个因素为例,如下表。 说明:表格第二行,0.3表示A的重要性是B的0.3倍;2表示B 的重要性是C的2倍,0.55表示C的重要性是D的0.55倍;1表示D本身。第三 行,是以D为基准进行的比率归一化,因C的重要性是D的0.55倍,因此取值为0.55*1=0.55;B是C的2倍,所以取值为0.55*2=1.1;以下类推。最终权重则以合计数为分母,各基准值为分子算出。这种倍数环比法决定权重的方法较为实用,计算也简单,由于有准确的历史数据作支撑,因此具有较高的客观科学性。 三、优序对比法 倍数环比法虽然较为实用,但事实上,许多企业的历史数据常常不能反映因素之间的客观关系,而且也有些因素不能用量化的形式进行计算。如何评定它们之间的重要程度呢?优序对比法通过各项因素

11-绩效考核指标及其权重的选择

绩效考核指标及其权重的选择 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目前,绩效考核对企业的作用已得到了大多数企业的认可,但与此同时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绩效考核作为医治企业任何问题的良药,从而对绩效考核本身可能带来的问题认识不足。其实绩效考核不管是从技术方法上,还是从实施的各个环节上讲,都可能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从一般意义上讲,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观偏差。这种偏差有可能是有意的,比如上级恶意报复下级;也可能是无意的,比如考核量表设计不合理。这些都会造成考核结果不精确。 2、绩效标准难定。不管是定量标准还是定性标准,对有些部门来说可能都有一定困难。比如对脑力劳动者就很难定出合理的定量指标,如果直接用定性指标,考核实施又有一定难度。 3、绩效的影响因素难于消除。影响员工或企业绩效的因素是众多的,不同的外部环境同样的努力可能换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如何剔除这些影响因素,客观的衡量员工的业绩本身就是困难的。 4、考核的公平是相对的。尽管我们在实施绩效考核时会尽量作到公平,但按照认知理论,人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干的好,因为他对别人究竟做了什么不是非常清楚。这就造成总有员工会觉得考核不公平,公平只可能是相对的。 5、结果流于形式。这是很多企业都遇到过的问题,考核时轰轰烈烈,考核结束了一切也都结束了,既没有绩效反馈,也没有绩效结果的运用。或者干脆频繁考核,连过程都变得没有吸引力。这样的考核当然只会是形式上的考核了。 6、对人不对事。特别是在国有企业,这种情况太多了。这会造成考核后不仅没起到应有的激励、导向作用,反而引发了更多的不安定因素。 可见,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如果不注意这些潜在的问题,其结果可能比不实施考核还要糟。因此,关于绩效考核有一种说法非常实在:考核实行的不好还不如不考核。但是企业不实行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体系的目的及原则

公司 绩效考核手册(试行版) 人力资源部 2003年6月

目录 1总则 1.1绩效考核意义 1.1.1绩效考核是在一定期间内科学、动态地衡量员工工作状况和效果 的考核方式,通过制定有效、客观的考核标准,对员工进行评定,以进一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基本素质; 1.1.2绩效考核使各级管理者明确了解下级的工作状况,通过对下级在 考核期内的工作业绩、态度以及能力的评估,充分了解公司员工的工作绩效,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薪酬调整、人事变动等激励手段。 1.2绩效考核目的 1.2.1了解员工对组织的业绩贡献; 1.2.2为员工的薪酬决策提供依据; 1.2.3为员工的晋升、降职、调职和离职提供依据; 1.2.4了解员工和部 1.2.5门对培训工作的需要; 1.2.6为人力资源部规划提供基础信息。 1.3绩效考核原则

1.3.1公开的原则:考核过程公开化、制度化; 1.3.2客观性原则:用事实标准说话,切忌带入个人主观因素或武断猜 想; 1.3.3反馈的原则:在考核结束后,考核结果必须反馈给被考核人,同 时听取被考核人对考核结果的意见,对考核结果存在的问题作出 合理解释或及时修正; 1.3.4时限性原则:绩效考核反映考核期内被考核人的综合状况,不溯 及本考核期之前的行为,不能以考核期内被考核人部分表现代替 其整体业绩。 1.4绩效考核周期 1.4.1公司绩效考核包括月度绩效考核、季度绩效考核和年度绩效考核; 1.4.2月度考核主管和线长一年进行十二次,部门经理一年进行八次; 季度考核部门经理一年进行四次;年度考核全员一年进行一次,1.4.3月度考核时间为下月实际工作日的第1至5个工作日;一季度考 核时间为4月1—10日,第二季度为7月1—10日,第三季度为 10月8—17日,第四季度为次年1月6—16日;年度考核考核 时间是次年1月6日—1月30日。 1.5考核与薪酬委员会 1.5.1考核与薪酬委员会职能 ?组织、实施、监督年度绩效考核工作; ?委员会成员负责按时完成成员之间和对直接下属的绩效考核,指导并监督本部门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

绩效考核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绩效考核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有许多涉及到权重的设置,如素质评价、绩效考核等。在一般的情况下,管理者都知道权重的重要性,但在设定权重时却往往会依凭自己积累起来的经验以及评价因素的定位来 进行判断。事实上,这种确定权重的方式存在很强的主观性,在实践中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偏差。如何在设定权重时,既考量管理者多年来积累起来的经验判断,又科学客观地定位各评价因素,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偏差,使评价结果更接近于实际情况呢?下面的几种方法,或许能给你带来一定的收获。 一、简单排序编码法 这种方法通过管理者对各项考评因素的重视程度进行排序 编码,然后确定权重的一种简单的方法,需要管理者从过去的历史数据及个人的经验对各项考评项目作出正确的排序。 比如在绩效考核过程中,某一职位有四个KPI的考评因素,分别为A,B,C,D,依企业的要求及目标设定者的经验,各项考评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为B,D,C,A;然后再按照自然数顺序由大到小对其进行分配,分别为4,3,2,1。然后将权数归一化,最后结果为A: 1/(4+3+2+1)=0.1;B:4/(4+3+2+1)=0.4C:2/(4+3+2+1)=0.2;D: 3/(4+3+2+1)=0.3。 这种简单排序编码法计算权数的方法简单,但也存在主观因素,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但至少它比管理者单纯地依据自身经验进行设定的方式要客观一些。 二、倍数环比法 倍数环比法首先将各个考评因素随机排列,然后按照顺序对

各项因素进行比较,得出各因素重要度之间的倍数关系,又称环比比率,再将环比比率进行统一转换为基准值,最后进行归一化处理,确定其最终权重。这种方法需要对考评因素有客观的判断依据,需要有客观准确的历史数据作为支撑。 以上述四个因素为例,如下表。 说明:表格第二行,0.3表示A的重要性是B的0.3倍;2表示B的重要性是C的2倍,0.55表示C的重要性是D的0.55倍;1表示D本身。第三 行,是以D为基准进行的比率归一化,因C的重要性是D的0.55倍,因此取值为0.55*1=0.55;B是C的2倍,所以取值为 0.55*2=1.1;以下类推。最终权重则以合计数为分母,各基准值为分子算出。这种倍数环比法决定权重的方法较为实用,计算也简单,由于有准确的历史数据作支撑,因此具有较高的客观科学性。 三、优序对比法 倍数环比法虽然较为实用,但事实上,许多企业的历史数据常常不能反映因素之间的客观关系,而且也有些因素不能用量化的形式进行计算。如何评定它们之间的重要程度呢?优序对比法通过各项因素两两比较,充分考虑各项因素之间的互相联系,从而确定其权重。 首先需要构建判断尺度,一般情况下,重要程度判断尺度可用1,2,3,4,5五级表示,数字越大,表明重要性越大。当两个目标对比时,如果一个目标性为5,则另一目标重要性为0;如果一个目标为3,则另一个目标为2。 仍以上述四个因素为例,进行说明。 说明:合计列是将该行与其他因素两两比较得出的值进行加总,最终权数则是以各行合计数除以总合计得出。

层次分析法确定绩效考核指标权重

(1 )由1-9比例标度法分别对每一层次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 定性描述,确定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一级考核指标相对于总的考核指标所得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如下: 二级考核指标相对于其所属一级考核指标所得的两两判断矩阵分别如 下所示: (2)运用和积法(方根法) 核指标的相对权重。 1 )一级指标两两判断矩阵 A 的求解 一级指标的权重向量: w = ( W 1, W 2, W 3)T = ( 0.637,0.258, 0.103) T V 1 V 11 V 12 V 13 V 11 1 3 5 V 12 1/3 1 3 V 13 1/5 1/3 1 B i V V I V 2 V 3 V 1 1 1/5 1/7 V 2 5 1 1/3 V 3 7 3 1 V 2 V 21 B 2 V 22 V 23 V 24 V 2I 1 1/3 1/4 1/5 V 22 3 1 1/3 1/4 V 23 4 3 1 1/2 V 24 5 4 2 1 B 3 V 3 V 31 V 32 V 31 1 1/3 V 3 2 3 1 求解各判断矩阵, 得出单一准则下各级考

一致性检验:CI 0, 则CR 0 0.1,所以,判断矩阵 B 3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 (3)获得该部门绩效评价体系的权重排序列表(见表 4-3) 最大特征根: max 3 (AW ) i =3.037 i 1 3W i 一致性检验: CI 3.037 3 0.0185,RI 3 1 0.58 则 CR 0.032 0.1, 说明判断矩阵 A 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2)二级评价指标的两两判断矩阵的求解: ①判断矩阵 B 1求解结果如下: B 1下二级指标的权重向量: W 1=( W 11, W 12,W 13)T =( 0.6548,0.2499,0.0953)T 最大特征根: max ‘ (B1W)i =3.0182 i 1 3W i 一致性检验:CI 则 CR 0.016 0.1, 3.0182 3 ccc “ D. n nnod R 0.58 令人满意的一致 性。 0.009 1 , r\i 3 1 这表明判断矩阵具有非常 ②判断矩阵 B 2求解结果如下: 权重向量: W 2 = ( W 21, W 22 , W 23, W 24 ) T = ( 0.5318, 0.2701,0.1221, 最大特征根: max 4(B 2 W )i =4.0753 i 1 4w i 一致性检验: CI 4. 0753 4 0.0251,RI 0.9 0.0760)T 4 1 则C g R g 0.028 0.1,这说明判断矩阵 B 2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 ③判断矩阵B 3求解结果如下: 权重向量: w - ( W 31, W 32 ) 最大特征根: T =( 0.7500,0.2500)T 2 (B 3w)i =2 i 1 2W i max

层次分析法确定绩效考核指标权重

表4-2 某厂运行部年度部门级绩效考核指标 (1)由1-9比例标度法分别对每一层次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定性描述,确定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一级考核指标相对于总的考核指标所得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如下: ????? ? ??? ???=13/17/1315/1751321321V V V V V V V A 二级考核指标相对于其所属一级考核指标所得的两两判断矩阵分别如下所示: ????? ???? ???=13/15/1313/153113121113121111v v v v v v V B

??? ?? ?? ?????????=12/14/15/121 3/14/14313/15431242322212423222122v v v v v v v v V B 3313233132131/31V v v B v v ????=?????? (2)运用和积法(方根法)求解各判断矩阵,得出单一准则下各级考核指标的相对权重。 1)一级指标两两判断矩阵A 的求解 一级指标的权重向量: w =(1w ,2w ,3w )T =(0.637,0.258,0.103)T 最大特征根:3 max 1 ()3i i i Aw w λ==∑ =3.037 一致性检验: 3.0373 0.018531 CI -= =-,0.58RI = 则0.0320.1CR =<,说明判断矩阵A 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2)二级评价指标的两两判断矩阵的求解: ①判断矩阵1B 求解结果如下: 1B 下二级指标的权重向量: 1w =(11w ,21w ,31w )T =(0.6548,0.2499,0.0953)T 最大特征根:3 1max 1 ()3i i i B w w λ==∑ =3.0182 一致性检验: 3.01823 0.009131 CI -= =-,0.58RI = 则0.0160.1CR =<,这表明判断矩阵具有非常令人满意的一致性。 ②判断矩阵B 2求解结果如下: 权重向量: 2w =(21w ,22w ,32w ,24w )T =(0.5318,0.2701,0.1221,0.0760)T 最大特征根:4 2max 1 ()4i i i B w w λ==∑ =4.0753 一致性检验: 4.07534 0.025141 CI -= =-,0.9RI = 则0.0280.1C R =<,这说明判断矩阵B 2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 ③判断矩阵B 3求解结果如下: 权重向量:

绩效考核得分计算公式及标准

绩效考核得分计算公式及标准 一、 考核打分标准 1) 量化目标考核打分计算标准 1、A 、B 、C 、D 四个考核标准等级的得分系数分别为4、3、2、1。 2、实际完成值低于D 级标准的按0分计算; 3、实际完成值在A级标准以上的,按4分计算; 4、当实际完成值在A-D 级之间时,采用如下线性方法计算得分系数。 3+ 3- 2- 4、 根据考核项的得分系数,乘以考核项的权重,即为员工考核项实际得分。各个考核项得分相加,即为员工岗位考核得分。 2) 非量化目标考核打分标准 二、 绩效工资计算办法: 实发绩效工资 =应发绩效工资×K 个人 其中,K 个人 为本人绩效考核系数,具体见下表。 【B 点值—实际值】 (实际完成值在C —B 点值之间) 【B 点值—C 点值】 【C 点值—实际值】 (实际完成值在C —D 点值之间) 【C 点值—D 点值】 得分系数 【实际值—B点值】 (实际完成值在A —B 点值之间) 【A 点值—B 点值】

三、绩效考核工作的思路: (1)自上而下:如条件允许,先做副总级,再做部级,依次推行。 (2)管理连带责任:对于一些考核指标,直接责任人按直接责任比例考核,而对于管理人员(部级及以上干部),承担考核指标中的连带管理责任,责任比例由副总确定。 (3)责任界定与分摊:按照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原则,各部门领导,负责相关的责任界定工作,界定责任人和责任比例。如有异议,可向上级领导申诉,直至分管副总。对于一些无法明确界定的责任,则由相关责任部门分担。 (4)绩效与罚款:绩效考核,是对于员工工作的关键业绩指标的一种量化的评价,它不是万能的,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还需要辅之以另外的方式进行考核,但绩效考核绝对不能等同于日常的罚款。(5)工作规范的建立:要推行绩效考核,保障数据的客观真实性是一个关键问题,所以,需要改变公司以往工作不规范、较随意的做法,通过

多种绩效工资计算方法实例讲解

多种绩效工资计算方法实例讲解 绩效与薪酬管理思考之一:两种绩效系数计算方法的比;“员工工资=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公司系数×部门系;1、对公式设计的分析;2、绩效系数不同设计方法的比较;1)相乘法;2)加权法;综上所述,在绩效系数的计算上,相乘法比较激进,实;[资料1]一家中小型企业的薪酬方案;原文地址:人力资源管理期末复习作者:洪丽华教学资;一家中小型企业最近拟出了自己的一套薪酬方案,正 绩效与薪酬管理思考之一:两种绩效系数计算方法的比较 “员工工资=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公司系数×部门系数×个人绩效系数”,这种计算绩效的公式在不少公司的绩效工资的计算方案上频频出现,但是,这种计算方法到底是否足够的科学与合理呢?下面简要做一分析。 1、对公式设计的分析。公式的前半部分基本工资影响员工心理保健,但并不直接影响员工在具体工作上的行为,员工在具体工作上的行为受绩效管理指标的影响,绩效工资是对员工在绩效管理指标所指示的方向上所做出努力而进行的一种强化。后半部分是岗位绩效工资,从公式上看,是按岗位的不同制定绩效工资的不同标准,再乘以绩效系数,而这个绩效系数综合考虑了三方面因素,即分公司绩效系数、部门绩效系数和员工个人的绩效系数,在处理上采取了相乘的方法。 2、绩效系数不同设计方法的比较。 1)相乘法。从后半部分岗位绩效工资的计算方法来看,这种相乘会带来放大效应,对员工来说是不公平的。举例来说,假设由于市场某种因素影响,分公司所有部门的员工的业绩全部降为额定工作目标的90%,这相应就使各部门和整个分公司的业绩降为额定的90%,那么这种绩效的变化对员工的影响应该是使其绩效工资同步降为原来的90%才合理,但是由于采取连乘法,降幅被不合理地大大放大了,达到72.9%。因为根据公平原理,绩效工资应设计成与员工个人绩效的变化大致成正比方才公平。但是,刚才的举例过于理想化,在实践中不同部

绩效考核得分计算公式及标准

绩效考核得分计算公式及标准 一、 考核打分标准 1) 量化目标考核打分计算标准 1、A 、B 、C 、D 四个考核标准等级的得分系数分别为4、3、2、1。 2、实际完成值低于D 级标准的按0分计算; 3、实际完成值在A级标准以上的,按4分计算; 4、当实际完成值在A-D 级之间时,采用如下线性方法计算得分系数。 3+ 3- 2- 4、 根据考核项的得分系数,乘以考核项的权重,即为员工考核项实际得分。各个考核项得分相加,即为员工岗位考核得分。 【B 点值—实际值】 (实际完成值在C —B 点 值之间) 【C 点值—实际值】 (实际完成值在C —D 点 值之间) 得分系【实际值—B点值】 (实际完成值在A —B 点值 之间)

非量化目标考核打分标准 二、绩效工资计算办法: 实发绩效工资 =应发绩效工资×K 个人 为本人绩效考核系数,具体见下表。 其中,K 个人 三、绩效考核工作的思路: (1)自上而下:如条件允许,先做副总级,再做部级,依次推行。 (2)管理连带责任:对于一些考核指标,直接责任人按直接责任比例考核,而对于管理人员(部级及以上干部),承担考核指标中的 连带管理责任,责任比例由副总确定。

(3)责任界定与分摊:按照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原则,各部门领导,负责相关的责任界定工作,界定责任人和责任比例。如有异议,可向上级领导申诉,直至分管副总。对于一些无法明确界定的责任,则由相关责任部门分担。 (4)绩效与罚款:绩效考核,是对于员工工作的关键业绩指标的一种量化的评价,它不是万能的,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还需要辅之以另外的方式进行考核,但绩效考核绝对不能等同于日常的罚款。 (5)工作规范的建立:要推行绩效考核,保障数据的客观真实性是一个关键问题,所以,需要改变公司以往工作不规范、较随意的做法,通过制度建立工作规范,通过工作规范,完善各类考核数据的来源,通过工作检查,保障工作规范的实施。 这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任务。 (6)考核与工资: 考核与工资挂钩,这是必然的。至于挂钩的方式,有三种可供参考: A、岗位工资中,分出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的比例,所有岗位统 一。 B、根据职级的不同,确定不同职级的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的比 例。 C、根据职级不同,确定基本工资具体数额,超出的部分进行考 核。

员工个人绩效考核地指标与权重

WORD格式可以任意编辑 .员工个人绩效考核的指标及权重 (1)工作计划的制定(10分):当月能按照公司年度工作计划和实施细则的要求及公 司近期工作安排等制订出下月工作计划并充分和员工沟通,以确保员工理解并按时完成 工作 要求;计划的准确性。 (2)工作计划完成程度(30分):工作任务的逐项完成程度;及所完成的工作是否达 到实际要求、工作日记记录完整。 (3)工作饱和度(10分):当月的任务量是否饱满。 (4)业务能力的提高程度(5分):不断掌握提高业务知识以便给下属合理的工作量及 分配方式;熟悉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客户需要;能够监控并确认下属所完成的工作;能够 通 过正确的引导减少下属出现错误;能不断创新提出新的工作思路。 (5)管理能力(5分):在明确纪律、制度的情况下领导下属的能力;能否言传身教, 鼓励他人士气;管理方式是否简单、粗暴;是否充分了解下属工作能力和个性,而不 致以偶尔的对错来判断员工的实际能力;是否有培养人才的能力,充分发掘出员工的 潜力,帮助员工扬长弃短。 (6)控制能力(5分):当遭到下属攻击、上司批评时的忍耐性及承受工作压力、挫折 的自控能力;对下属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能力;对成本及费用的控制;对全局的控制能力;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任务完成的进度及质量的控制能力。 (7)计划与组织能力(5分):善用资源,能按轻重缓急有计划的安排工作;时刻确 保计划与整体目标相互配合;按项目进度要求进行项目实施过程的组织管理。 (8)基本素质(5分):表率性(能在任何时候给员工起带头作用)、亲和力(处事能跟员 工达成共识,能够跟员工打成一片,而不是让人难以接近,难以沟通)、预见性 (做事有能够预测事情结果的能力,具有超前意识)。 (9)客户及员工满意度(5分):对公司内外客户的要求,能予以迅速处理;对员工的 合理建议是否能及时分析并改进。 (10)团队精神(5分):乐意与他人建立合作,对不同建议抱开放态度;诚恳与各同 事建立、维持互助的工作关系;乐意与他人交流信息及提供帮助,提高他人的工作效率; 主 动解决纠纷;参与策划与实践团队目标。 (11)会议(10分);会议议程就是为使会议顺利召开所做的内容和程序工作,是会议 需要遵循程序。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会议的议事程序,二是指列入会议的各项议题。 任何参与会议的人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倡议、议答、辨义、议结等评判参与度、 执行力 (12)附加分(5分):是否额外完成工作,工作是否有重大突破并受到奖励和表扬, 能圆满完成临时工作,当月临时任务较多,提前完成项目,担当项目负责人。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绩效考核指标及统计方法

职能部门和车间的绩效考核指标及统计方法 一、生产部门绩效考核指标 1、主要物料耗用率; 1-1指每月的主要物料实际耗用量与标准耗用量的比较结果 1-2主要物料:(价值大、数量多的常用物料,如SMC的片材制作、SMC板材生产、低压组装的板材消耗、硅胶的各种硅橡胶原材料及半成品、电器的不锈钢钢板、镀锌板、气体等,具体根据公司相关物资的归类标准和制度) 1-3主要物料耗用率=各主要物料耗用率之和 1-4各物料耗用率=该物料当月实际总耗用量/计划总耗用量*该物料权重 1-5物料权重分配; 1-6考核部门为计划物控部 1-7相关记录:《生产制令单》、《退补料单》、《BOM表》、《部门绩效考核统计表》 1-8期限为:每月考核一次 2、计划达成率 2-1指各车间在规定时间内的产出比 2-2计划达成率=实际产量/计划产量*100% 2-3实际产量以《成品进仓单》统计数量为准。 2-4考核部门为计划物控部 2-5相关记录:《成品进仓单》、《生产计划表》、《生产制令单》 2-6考核期限:每月考核一次,但每天要提报一次数据。 3、生产计划准交率 3-1指各车间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生产 3-2生产计划准交率=准交总批数/总成批数*100% 3-3准交批数以《成品进仓单》为准 3-4考核部门为计划物控部 3-5相关记录:《成品进仓单》、《生产计划表》、《生产制令单》 3-6考核期限:每月考核一次,但每天要提报一次数据

4、制程检验合格率 4-1指各车间生产过程的品质控制状况 4-2制程检验合格率=制程检验合格总数/制程检验总数*100% 4-3考核部门为品管部 4-4相关记录:《制程检验报告》、《返工单》 4-5考核期限:每月考核一次,但每天要提报一次数据 5、成品抽检合格率 5-1指品管部对装配车间成品进行抽检的合格率 5-2成品抽检合格率=当月抽检合格总数/抽检总数*100% 5-3因仓储、运输过程中损坏的不计入。 5-4考核部门为品管部 5-5相关记录:《成品检验报告》、《成品抽检统计表》、《部门绩效考核统计表》、品质周报、月报 二、生产部门绩效考核数据的收集 1、物料耗用率 1-1记录表单:《生产制令结案单》、《物料耗用统计表》、《部门绩效考核统计表》 1-2相关流程:《生产管控程序》、《生产制令单作业流程》、《成品进仓作业流程》、《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1-3步骤 1-3-1由各生产车间根据《生产制令单》完成后将制令单结案后经仓库、品管确认后报计划物控部物控员。 1-3-2物控员将相应数据输入《制令结案单》中 1-3-3物控员根据《制令结案单》统计出此单主要物料耗用情况 1-3-4物控员根据每单的物料耗用统计每周、每月并进行汇总 1-3-5物控员计算完成后交厂长、车间主管确认后交计划物控经理审核、报总经理批准 1-3-6计划物控部经理每月按《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数据提报、传递到人事行政部。 2、生产计划达成率 2-1记录表单:《成品入库单》、《材料/半成品进仓单》、《生产计划达成率统计表》、《部门绩效考核统计表》

绩效考核的权重_0

绩效考核的权重 篇一:绩效考核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有许多涉及到权重的设置,如素质评价、绩效考核等。在一般的情况下,管理者都知道权重的重要性,但在设定权重时却往往会依凭自己积累起来的经验以及评价因素的定位来进行判断。事实上,这种确定权重的方式存在很强的主观性,在实践中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偏差。如何在设定权重时,既考量管理者多年来积累起来的经验判断,又科学客观地定位各评价因素,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偏差,使评价结果更接近于实际情况呢?下面的几种方法,或许能给你带来一定的收获。 一、简单排序编码法 这种方法通过管理者对各项考评因素的重视程度进行排序编码,然后确定权重的一种简单的方法,需要管理者从过去的历史数据及个人的经验对各项考评项目作出正确的排序。 比如在绩效考核过程中,某一职位有四个KPi的考评因素,分别为a,B,c,d,依企业的要求及目标设定者的经验,各项考评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为B,d,c,a;然后再按照自然数顺序由大到小对其进行分配,分别为4,3,2,1。然后将权数归一化,最后结果为a:1/(4+3+2+1)=0.1;B:4/(4+3+2+1)=0.4c:2/(4+3+2+1)=0.2;d:3/(4+3+2+1)=0.3。

这种简单排序编码法计算权数的方法简单,但也存在主观因素,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但至少它比管理者单纯地依据自身经验进行设定的方式要客观一些。 二、倍数环比法 倍数环比法首先将各个考评因素随机排列,然后按照顺序对各项因素进行比较,得出各因素重要度之间的倍数关系,又称环比比率,再将环比比率进行统一转换为基准值,最后进行归一化处理,确定其最终权重。这种方法需要对考评因素有客观的判断依据,需要有客观准确的历史数据作为支撑。 以上述四个因素为例,如下表。 说明:表格第二行,0.3表示a的重要性是B的0.3倍;2表示B的重要性是c的2倍,0.55表示c的重要性是d的0.55倍;1表示d本身。第三行,是以d为基准进行的比率归一化,因c的重要性是d的0.55倍,因此取值为0.55*1=0.55;B是c的2倍,所以取值为0.55*2=1.1;以下类推。最终权重则以合计数为分母,各基准值为分子算出。 这种倍数环比法决定权重的方法较为实用,计算也简单,由于有准确的历史数据作支撑,因此具有较高的客观科学性。 三、优序对比法 倍数环比法虽然较为实用,但事实上,许多企业的历史数据常常不能反映因素之间的客观关系,而且也有些因素不能用量化的形式进行计算。如何评定它们之间的重要程度呢?优序对比法通过各项因素两两比较,充分考虑各项因素之间的互相联系,从而确定其权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