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危机管理研究综述

品牌危机管理研究综述
品牌危机管理研究综述

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文献综述

关于文献综述的一些介绍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 《农村公共危机及其管理的文献综述》,就是针对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期,农村易爆发、可能爆发公共危机这一专题而写的综述,并为以后研究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的处理、管理提供了参考。 二、对文献综述的基本解释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农村公共危机及其管理的文献综述》确立的主题就是:农村公共危机及其管理。这篇综述是在确立主题之后,围绕主题及研究领域通过广泛阅读理解21篇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是观点后总结而成的。主要包括一些学者对一般概念的不同理解,如危机、公共危机等;综合各学者对农村公共危机产生原因、影响等新观点、研究成果的总结。 三、文献综述的一般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正文、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 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危机理论概述

危机理论概述 (1)危机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危机的概念是由凯普兰最先提出来的。[2] 凯普兰认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保持一种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当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即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也就是危机状态。简言之,危机意味着稳态的破坏。危机形成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期:危机前状态、易感期、重整期。 (2)危机的定义 什么是危机?迄今为止,对于危机还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危机管理研究专家和实践者都基于危机的实例来阐述危机和危机管理的不同方面。[3] 1. 福特斯(Foster,1980)发现“危机有四个显著特征:急需快速作出决策,并且严重缺乏必要的训练有素的员工、物质资源和时间”,并将此作为危机的定义。“紧急决策”、“人员严重缺乏”、“物质严重缺乏”、“时间严重缺乏”是危机情境的几个基本要点。 2. 罗森塔尔和皮内伯格(Rosenthal and Pijnenburg,1991)勾勒出更广泛的危机概念:“危机是指具有严重威胁、不确定性和有危机感的情境。” 3. 巴顿(Barton,1993)认为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危机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巴顿还将危机影响的范围扩大到人和组织的名声,并由此认为沟通形象管理是必要的。 4. 格林(Green,1992)注意到危机管理的一个特征是“事态已发展到无法控制的程度”。他声称:“一旦发生危机,时间因素非常关键,减小损失将是主要任务。”格林认为危机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控制事态,在危机事件中将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事态失控后要争取重新控制住。 5. 米托夫和皮尔逊(Mitroff and Pearson,1993)认为收集、分析和传播信息是危机管理者的直接任务。危机发生的最初几个小时(或危机持续时间很长时的最初几天),管理者应同步采取一系列关键的行动。这些行动包括“甄别事实、深度分析、控制损失、加强沟通”。 以上关于危机与危机管理的阐述基本涵盖了危机的情境和危机管理的基本任务。我们可以将危机的定义为危及企业形象和生存的突发性、灾难性的事故或事件,这些事故或事件将给企业和公众带来极大的损失,严重破坏企业形象,甚至使企业陷入困境,难以生存。他的特点是:突发性、严重危害性和舆论的关注性。 (3)危机的类型 1. 人力资源危机 企业最经常面临的,而且对企业造成严重影响的首要危机均是人力资源危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意外离职,有时会给企业带来非常直接和巨大的损失,因为他们熟悉本企业的运作模式、拥有较为固定的客户群,而且离职后只要不改换行业,投奔的往往是原企业的竞争对手,势必会给原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较

(文献综述)连锁企业危机管理研究

连锁企业危机管理研究 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危机事件的发生频率也日益增高。连锁企业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次的危机处理都影响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故而在愈发复杂激烈的竞争中,危机管理能力成为企业出奇制胜的关键。特别是餐饮连锁企业,近年来食品安全危机事件频发,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一旦危机处理不当,将使消费者失去对该企业的信任,对企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基于此,众多学者相继开始借鉴西方危机管理理论,结合我国危机管理实践开展相关研究。 一、关于企业危机及危机管理的界定 (一)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危机预防的认识比较早,古时即有“亡羊补牢”、“居安思危”、“福祸相依”等思考,这些都属于早期的危机辩证思想。但我国系统的危机理论成型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小天鹅集团“末日管理”、华为“冬天危机”、冠生园“陈科月饼”等事件的爆发,危机管理引起了相关学者以及企业管理者的关注。 关于危机与危机管理的认识与界定,学者何苏湘(1986)着重于从哲学层面来理解并界定危机:她认为企业危机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当产生的矛盾而引发的,是一种非常规的状态,如果能够恰当的处理,可以转化为企业的机遇。学者魏加宁(1994)对危机管理的特征进行了探讨,其认为危机管理具有紧迫性、扩散性、复杂互动性等。沈灼林,何俊德(2002)两位学者指出,其业务及主要是在外部环境或者自身经营管理转变而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下降、组织结构不稳定、市场份额减少等问题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会使企业的正常运营受到阻碍。朱磊、朱峰(2004)两位学者则从预防角度阐释危机管理,其指出企业危机管理预警系统是企业预防、解决危机事件的必需,一个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可以有效推动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危机理论的研究最开始是为政治危机服务的,但在20世纪70年代

公共危机管理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冯惠玲主编:《公共危机启示录——对SARS的多维审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建设完整规的政府应急管理框架》,《中国行政管理》(京),2004年第4期第8-11页。 3、李经中编著:《政府危机管理》,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8月版。 4、莫纪宏编著:《“非典”时期的非常法治——中国灾害法与紧急状态发一瞥》,法律出版社2003年6月版。 5、薛谰、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6、郭春明:《紧急状态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8月版。 7、代鹏:《构建突发事件国家援助机制》,《国际金融报》(沪)2004年第6期。 韩大元莫于川主编:《应急法制论——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8月版。 8、龚维宾:《公共危机管理》,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9 [澳]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王成,宋炳辉,金瑛译。北京:中信出版杜2001版。 10、马宗晋、方蔚青、高文学、高庆华主编《中国减灾重大问题研究》,地震出版社1992年版。 11、[美]罗斯《社会控制》,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2、邓国良、贾江滔主编《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处置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郭研实《国家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迟福林《警钟——中国:SARS危机与制度变革》,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版。 15、夏保成编著《美国公共安全导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6月。 16、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宋功德、李娟娟《直面公共危机――论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防治》,《行政法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8、张成福《公共危机治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行政治理》[J],2003年第7期。 19、菲克著《危机管理》,韩应宁译,台北:经济与生活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版。 20、[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21、朱立言、陈宏彩:《论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行政信息公开》,政府改革与创新[J]2003年第4期。 22、姚国章《日本灾害管理体系:研究与借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23、朱力、韩勇、乔晓征《我国重大突发事件解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24、刘子富《新群体性事件观》新华出版社2009年3月。 25、程美东主编《透视当代中国重大突发事件》中国党史出版社2008年1月。 26、刘长敏主编《危机应对的全球视角——危机应对机制与实践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7、阎梁、翟昆主编《社会危机事件处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28、马怀德《应急反应的法学思考——“非典”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9、张胜前《治安事件处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关于危机管理方面学习心得

关于危机管理方面学习心得 第一节:什么是销售危机管理 所谓“危机”,一般是由客观或主观因素,有时甚至是“不可抗拒力”所引发的意外事件,而使企业产生的紧急或危险状态。譬如:产品和销售的危机、资金的危机、产权的危机、市场的危机、竞争的危机、合作的危机、环境与公害的危机、企业道德的危机、人力资源的危机、企业发展战略的危机等。实际上,企业发生危机 ,是企业面临危险与机遇的分水岭。同时,“危机”也是种挑战,是对企业管理素质,企业管理者领导能力的考验和挑战。出色的企业管理者可以使濒临绝境的企业转危为安;无能的企业管理者却可能把企业导向绝路。史蒂文.芬克在《危机管理》一书中就指出:“中国人早在几百年前就领会了这一思想。在汉语中,组成危机的两个字就分别表示危险和机会。”但是,领会其思想,并不等

于具备了这种能力。因此,如何防范、处理危机,应该说是企业管理者的一项基本修炼。 “危机管理”可以说是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未曾给予研究或涉及的一个独特的领域,但现在“危机管理”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企业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和内容。特别是发达国家许多知名企业在危机发生时的决策和处理的案例,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和效仿的经验。 由于中国企业真正进入市场经济环境只有20年左右的时间,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经验还相对比较落后,危机的意识淡薄,危机管理的知识、手段均缺乏。企业一旦发现自己遇到或陷入了危机,要么束手无策,保持沉默;要么本能地去找政府部门来帮助化解;要么采取一种对抗、强硬的态度……这些现象显然有悖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动作规律。localHOst 那么,什么是“危机管理”呢?企业的危机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危机的监

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开题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院(中心):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研究生: 入学年月: 论文题目: 开题报告日期: 研究生学院

一、题目名称及来源 (一)题目名称: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二)题目来源 在大众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舆情引导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共危机传播的控制是限制其的关键途径。舆情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是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 公共危机传播贯穿于公共危机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是引发舆情的重要的中介性社会事件。公共危机中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双向互动的信息沟通行为异常激烈,在此过程中,舆情的监测、分析、研判、疏导等是危机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 舆情控制与公共危机管理这一领域的研究在理论方面也极具价值: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危机信息传播的新特点、新趋势;另一方面,在定量与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公共危机传播中舆情引导进行探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舆情发生、发展、演变的一系列过程,从而对舆情引导过程进行理论深化和拓展。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现状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如何进行舆论的引导,倡导何种思想潮流,引导何种精神生活,都会影响到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特别是在当今的在网络时代,政府作为国家的掌舵者,必须主动引导社会潮流,而不是逆流而动。舆论理应成为诚信友爱的体现者、安定有序气氛的营造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民主法治的推动者以及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观念的传播者。当前,我国社会处于群体事件多发期,公共危机可能潜伏在任何地点。强拆、环境污染和讨薪等事件均可以成为公共危机的导火索。要在危机处置中满足群体的合理要求,又不引发大规模的群体

品牌危机案例分析报告

品牌危机案例分析

撰写人:陈艳方 专业:08市场营销 学号:0811020373 指导老师:胡礼文 前言 在瞬息万变的产品竞技场上,我们的企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注重品牌效应。然而,市场的变幻莫测又使得企业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对品牌危机的处理。本文主要介绍了品牌危机的概念、成因和应对危机的措施,以及对危机的利用等。 品牌危机是品牌生命历程中无可回避的一种现象,国内外知名品牌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大都经历过。危机并不可怕,关键的是如何利用危机,化“危”为“机”。总之,“创品牌难,保品牌更难。谁不珍惜品牌,最后只能倒牌”。品牌危机管理的本质就是品牌信任的重新恢复,希望企业能在危机中抓住契机,实现涅磐。 品牌危机是品牌生命历程中无可回避的一种现象,国内外知名品牌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大都经历过。成功的品牌危机管理,不仅能使品牌度过危机,甚至还能进一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充分展示品牌对消费者的承诺,使品牌声誉更

隆 目录 一、什么是品牌危机..................................................................... 4 二、品牌危机的成因..................................................................... 5 三、品牌危机的内容..................................................................... 5

(一)危机预防 (5) (二)危机处理 (5) (三)危机利用 (6) 四、危机总结................................................................................. 9 五、案例分析................................................................................. 9 (一)案例一:失败的危机处理——SK—II(官司虽胜,市场犹败) (7) (二)案例二:成功的危机处理—创维勇闯”虎山行” (10) 一、什么是品牌危机 品牌危机是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的失职、失误,或者内部管理工作中出现缺漏等等,从而引发的突发性品牌被市场吞噬、毁掉直至销声匿迹,公众对该品牌的不信任感增加,销售量急剧下降,品牌美誉度遭受严重打

【文献综述】政府危机管理研究

文献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 政府危机管理研究 危机管理理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包括R·吉尔、S·亨廷顿、C·蒂利等。目前已有的危机管理理论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他们从各个方面对危机成因和危机管理进行了研究。西方对危机管理的研究比较重视,无论是学术团体还是政府部门和企业机构都会对危机管理进行研究,促使危机管理理论不断完善。 近几十年来世界危机管理研究的主要方向有:国际关系研究、决策研究、灾难研究、冲突研究、个人与集团的心理研究、公共管理研究、全民综合研究。这些研究已经取得了若干重要的理论。目前西方关于危机管理的主要阶段划分理论有斯蒂文芬克的四阶段划分理论(1986),即征兆期、发作期、延续期和痊愈期。米特洛夫的五阶段划分理论(1994),即信号侦测阶段、探测和预防阶段、控制损害阶段、恢复阶段和学习阶段。奥古斯丁的六阶段划分理论(1995),即危机管理的避免阶段、危机管理的准备阶段、危机管理的确认阶段、危机管理的控制阶段、危机管理的解决阶段和从危急中获利阶段。罗伯特·希斯的4R理论(1998),即缩减(Reduction)、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和恢复(Recovery)。在危机管理阶段划分理论的基础上,学者们对危机管理的研究已经整合了诸如一般管理学、公共关系学、国际政治学、心理学、传播学、法律等多学科的知识,逐渐形成了一套综合性的跨学科理论体系。目前主要的理论体系有下面几个:1、危机管理的系统论。系统论是将组织作为一个有机的生产经营实体,在市场所构建的平台上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此系统的倡导者建议组织管理者从检测环境的变化(规避风险)、优化内部环境(完善组织结构)、构建并通畅环境信息渠道等方面来实施危机管理策略。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且由于组织内外环境的复杂性,致使危机管理系统论的研究者还未提出具有实证性研究的一系列问题。2、危机管理的结构理论。由我国台湾学者朱延智在美国学者波特提出的“五种竞争力”架构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组织危机管理的结构论。主要的贡献在于从总体的角度(或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并详细剖析了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使组织可以从战略管理层面来实施应对环境威胁的管理策略。3、危机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论。由西蒙A布斯首先提出。他根据组织危机的成长特性,将组织危机管理划分了五个阶段,分别是危机酝酿期、危机爆发期、危机扩散期、危机处理期、危机处理结果及后遗症期,并详细阐述了对各阶段的生命特征及其处理策略的认知。主要贡献在于:使管理者对违纪及其从诞生、成长、成熟到死亡有了一个比较全面、清楚的认识,有利于组织的管理者对症下药、处理危机。4:危机管理的扩散理论。危机管理的扩散理论是研究危机

品牌危机及其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题目:品牌危机及其对策研究 一、前言部分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品牌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经营自身的品牌。然而,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不确定因素的出现给企业带来了很多麻烦,其中的一些危机势必威胁到企业的品牌,企业品牌遭遇危机也日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因此,品牌危机的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品牌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品牌危机及其对策的研究和阐述让企业重视品牌及对企业当下的对品牌危机已做出的对策做出调整和修改,以便企业能更好地发展。 本片综述主要是探讨的是企业对品牌危机的研究现状,主要围绕品牌危机的含义,品牌危机的管理及其对品牌危机的防范和策略等方面来展开的。 二、主题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品牌从无到有,从多到少,经历了许多阶段的发展,而在经历了一些如哇哈哈和达能的纠纷这类危机事件之后,品牌危机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对品牌危机的管理,方法和做出的对策也变得至关重要,可以说这已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到底什么原因导致企业遭遇品牌危机,企业应该如何让应对品牌危机呢? (一)品牌危机的含义 在市场经济中,许多企业在遇到品牌危机时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和解决品牌危机,那什么是品牌危机呢?任继如在他的《品牌危机管理》一文中提到品牌危机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或企业品牌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失误.而对企业品牌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波及到社会公众进而大幅度降低企业品牌价值甚至危及企业生存的窘困状态。韩捷在《现代企业的品牌危机管理》一文中对这个观点予以赞同。当然也有人提出相对来说不同的观点,其中马克太在《品牌危机的处理》中提到理解品牌危机应该正确区分事件与危机两个概念。事件是指品牌的物质形态或形象意义发生了变故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危机是指由于事件的发生导致了媒体大面积的公开报道给企业的正常运作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品牌危机理解为一种企业危机的表现形式,是企业

品牌危机的成因及管理

品牌危机的成因及管理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品牌危机越来越难以避免,危机管理已经成为一项必修的课题。对品牌危机的成因,品牌危机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并论述了品牌危机管理各个阶段企业的对策,为企业建立品牌危机的科学管理系统,提高企业抗击品牌危机风险的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品牌危机;成因;危机管理 一、引言 品牌危机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变化、企业品牌运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对企业品牌形象造成的不良影响并在很短时间内波及社会公众,并导致企业品牌价值大幅度降低,甚至危及企业生存的状态。可见,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品牌危机的产生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多情况下,对企业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因此,积极预防和管理品牌危机是企业的一项重大课题,对品牌危机的成因及管理模式的探讨,形成一个有效的保护品牌形象的体系,将有助于防止和减少品牌危机的发生,有助于企业健康地发展。

二、品牌危机形成的原因 1.产品质量存在问题 企业产品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一是由于在原料采购、产品的生产、营销、储存、运输等过程中,对质量的监督、检查等管理不严,引发质量问题;二是由于设计或生产技术方面,不符合相关法规、标准等的规定,造成产品存在缺陷,出现质量问题。可以说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是引发品牌危机的主要原因。 2.品牌营销策略的失误 品牌营销策略的失误会引发品牌危机的产生,品牌营销策略的失误主要有: (1)品牌的个性定位不正确。有的企业在品牌定位时出现误差,没有找准市场,从而造成定位不准确。 (2)品牌的盲目延伸。有的企业为尽可能的开发品牌而不顾市场规律,导致品牌延伸策略失败。 (3)品牌传播广告费的过度投入。一些企业单一的依赖广告投入,希望促使品牌快速成长,但广告并不是唯一的造就品牌的原因,反而被沉重的广告费用拖得企业不堪重负,最终拖垮企业。 (4)过度的价格战。过度的价格战,将导致消费者对价格及产品质量以及产品定位产生质疑,难以建立消费者对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一、危机传播研究的理论范式和研究取向危机传播研究主要有传播学、管理学和公共关系学三种不同的理论范式。从传播学视角来看,危机传播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式,重点研究危机传播过程中的传播效果、媒介、受众等变量;从管理学视角而言,危机传播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从公共关系的视角来看,危机传播就是危机公关。这三种视角的研究侧重点不一,但都共同关注和强调信息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危机传播研究主要有个案研究、技巧研究和理论研究三种研究取向。最初的危机传播研究集中在个案研究上,技巧研究是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史安斌在《危机传播研究的西方范式及其在中国语境下的本土化问题》一文中

对危机传播研究范式的演变做了较为清晰的梳理。他指出,西方危机传播研究的历史并不长,参与早期危机传播研究的多为管理学者,他们把“危机传播”作为“危机管理”的一部分,关注的是危机处理当中的传播和公关模式和策略。随着越来越多的传播学者的介入,危机传播逐渐跳出了管理学的窠臼,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的“亚学科”,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成熟的“西方范式”。传统的危机传播研究采用的是诊断式的、线性的“组织危机”模式,这与早期传播学的SMCR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芬克的“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阶段模式和巴顿的危机处理五环节模式,即:察觉——防止——遏制、恢复、反思。这类模式的共同特点是,把组织作为危机处理的核心,按照危机发展的脉络为组织开出合适的“诊断书”。在这类模式的基础上,危机传播研究逐渐发展出两个不同的路径:一个是管理取向,另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中的沟通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中的沟通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所遇到的各种危机事件日益增多,这些危机事件不仅仅包括一些自然灾害,还包括很多人为的事件,由于危机事件的增多就对于政府单位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政府单位在处理危机实践过程中的不足也逐步暴露出来,尤其是政府单位在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当中不能够很好的协调沟通信息和沟通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就使得政府单位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不能作很好地满足当前的生活需要,政府体制构架上的弊端暴露出来,由此,对于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界所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 从政府单位组织机构的角度上来看,我国的政府单位拥有十分复杂的组织构架,从国务院到省、市、县、乡等各级人民政府,分层分级,节节管辖。在这样的组织系统当中,能够有利于内部上下级之间的沟通,通过党中央的集中领导能够保证政务处理方向的正确性,通过层层节制的部门构架方式,能够很好地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虽然这种构架模式拥有极大的优势,但是依然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不足,由于,组织层次分布过于严格,导致整个组织机构显得比较臃肿,这就使得在处理一些危机事务的时候容易误时误事,组织上下机构之间的沟通显得十分的不便,由于这种沟通的不顺畅心往往会导致对于事物的判断过于草率,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保证其时效性。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西方社会对于公共危机理论的研究比较早,因此西方学者在这个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从公共危机理论的历史角度来看,这才是人们所关注的公共危机,主要是指政治层面的公共危机,包括国内的政治变革和冲突,国家外部的战争和争端,最开始人们希望通过对于这个理论的研究,能够更好的找到政治危机产生的根源,从而找到一些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政治上的争端。但是在早期人们并没有对于灾害学理论进行研究,一直持续到上世纪末,人们才开始将灾害学理论作为一个研究的方向来进行研究,但是在这个阶段,只是研究灾害学理论的相关概念或定义,产生了一些学说,重点还是对于防范自然灾害的技术进行研究,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西方学术界,才开始涌现出大量关于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资料,而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则是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所导致的,在这个时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动荡不安,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在国际上的竞争日益激烈,都想实现全球制霸,而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家,比如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这些国家在完成民族独立战争之后,内部政局十分的不稳定,国内冲突不断,战争也在持续,全球的南北差距过大,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加剧,并且伴随着美国国内的种族冲突,能源危机的情况出现,在这一时期,对于危机事件的研究成为当时国际范围内的一个重要课题。与此同时,在这个时期,由于各个国家的社会系统体系的变化,让国家内部的民众感受到种种的不安,对于国内任何问题的处理都需要谨小慎微,万一有一些事情处理不当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可估量的,并且另一些国家,正处在一个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当中,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十分巨大,由此也导致了对于自然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形成了一种对自然灾害的研究理论,为现代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 正是由于这样的历史原因,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对于危机理论的研究,并且将这种危机理论扩张到各个研究领域当中。这个课题所涉及的范围面比较广泛,其研究的重点领域福建的邮政局开始走向社会和经济领域,对于自然灾害的研究

企业危机理论研究综述

企业危机理论研究综述 ——《危机及变革管理》读书报告 摘要:本综述首先对国内外关于企业危机理论的研究进行了简略的回顾,在此基础上较详细的介绍了5种关于危机管理理论的代表性观点。 关键词:企业危机、企业危机管理、企业危机管理理论 一、国内外关于企业危机理论的研究 1.国外关于企业危机理论的研究 危机理论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传统课题,主要分析的是政治危机。危机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政治危机的根源以及寻找解决的途径,其研究方法则是定性和思辨的。20世纪60一80年代,西方危机理论的研究出现了一次高潮,研究领域从政治领域向经济和社会领域扩展从自然灾害领域向企业和公共危机领域扩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企业竞争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一些学者开始将危机理论系统地应用到研究经济及企业管理的问题之中,并开始探讨企业在遭遇危机时应采取哪些措施,并探讨危机形势下的管理变革。自此,对企业危机及其管理的研究也日益受到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重视,并成为当今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内容。在1986年,Steven Fink出版了《Crisis Management:Planning for the Invisible》一书,首次在欧美理论界对危机和危机管理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并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危机理论分析框架。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开始重视和研究企业危机问题,但其侧重点在于对地震、气象等自然灾害及环境污染所导致的企业危机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此类企业危机的措施主要是危险费用化的基础上合理购买保险。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国外危机理论的研究又出现了新的动态,即随着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引入,使对具体危机的研究方法从单纯的定性研究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并在个体层面上运用心理学和博弈论,在组织层面上运用组织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在社会层面上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等理论。可以说,西方现代危机理论的研究在近年来正逐渐走向成熟。与西方国家企业危机理论研究取得长足发展相对应的是在发达国家的企业危机理论实践也正在走向产业化。据统计,美国各大企业雇佣了约3000名专业的危机管理人员,在美国和加拿大还有数十家独立的危机管理咨询公司,专业从事危机管理咨询工作。伦敦证券交易所甚至出台规定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必须建立危机管理体制,并必须定期提交相关报告。与此同时,企业危机理论的教育在这些国家也得到了相当的重视,在欧美各知名大学的商学院,都普遍开设了讲授企业危机理论的专门课程。 2.我国关于企业危机理论的研究 在中国古代,已经有相当丰富的危机思想。“存而不忘亡,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是中国古代对危机预防思想的经典概括;“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可视为是中国古代对危机辩证两面性

有关治理理论的研究综述

有关治理理论的研究综述 摘要 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地方政府治理运动标志着人类公共生活新时代的来临,自90年代以来治理理论成为西方学术界特别是政治学、行政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学科探讨的理论热点问题,以治理为研究对象的著述大量涌现。我国也受到了治理运动及其相关理论研究活动的影响,国内学者不仅致力于将国外治理理念的成果引进国内,同时也对其展开了自己的思考,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有意识地对其本土化,在加深研究国外理论成果的同时,也取得了属于自己在政治学、公共管理学领域的理论成就,形成了理论研究与运用研究、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共同发展的局面。从知识论的角度看,治理理论是我国学者在寻求解决政府危机和社会矛盾问题上所做出的一次尝试,它打破了人们长期存在的两分法的思维模式,促进政府在管理方面由“统治、管理”的传统管理模式而向“治理”新的管理模式转变,它以崭新的知识体系和独特的分析框架建构起一种新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范式的命题。从实践论角度来看,治理理论是指引我国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以来政府改革的方向,力争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以治理理论要求合作的价值追求为基础的新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条件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善治的政治局面。本文在回顾治理理论兴起的缘由基础上,对治理概念、国内外学者有关治理理论的研究现状、治理的中国适应性问题以及治理运动在中国开展情况做一个综述性研究。 关键词:治理理论;治理实践;地方治理;治理理论的中国适应性;研究综述 自从1989年世界银行在讨论非洲的发展情况时首次提出“治理危机”以来,“治理”这个概念在学术界很快引起广泛关注其实“治理”并不是新造的词汇,早在14世纪末叶,英格兰国王亨利四世就是用过这个概念,用以表明上帝授予国王对国家统治的权利,但是新世纪赋予了“治理”新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并催生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治理运动,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运动传遍全世界,与此同时对治理理论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各国学者都为这一新的制度范式做出了卓越贡献,加快了治理理论体系的健全化和多样化,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各国政府改革都是力求实现治理和善治的政治运动,再此不得不承认尽管各国学者对治理有争议但是它却成为一个颇具潜力的公共管理研究新领域。 一、治理理论兴起的背景及其基本内涵 (一)治理理论兴起的背景 人类政治历史从“统治”到“管理”再到“治理”都是伴随着特定危机的爆发而发生的,之所以治理时代会降临,是因为传统管理的过程中政治家和学者们都看到了市场和国家都有失效的可能,只有建立一个政府、社会、市场合作的网络机制和体系才能有效应对当今社会危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为了提高本国民族产业的竞争力,各国纷纷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成为各国的共识,标志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而且在以19世纪工业生产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官僚化政府公共事务的管理越来越不适应全球化带来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特别是发展国家中社会矛盾更是尖锐化、多样化和复杂化,加上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给输出国和输入国带来不均等的利益问题和全球面临的普遍性安全、生态

品牌负面信息的扩散研究综述

品牌负面信息的扩散研究综述 作者:唐煜冼沛宁聂元昆 来源:《中国市场》2020年第22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容易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到自己所关注的信息,信息的传播也因此变得更加快速和广泛。为了减少负面信息对品牌所产生的危害,学者们纷纷从扩散方式、扩散过程、影响扩散的因素、扩散特征以及扩散的管控措施出发对品牌负面信息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以求减少其对企业所产生的危害。文章通过对前人的文献进行梳理,希望能够为负面信息的扩散研究提供一些便利。 [关键词]负面信息;品牌;扩散;传播 [DOI]10.13939/https://www.360docs.net/doc/b12970197.html,ki.zgsc.2020.22.139 1;前言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容易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到自己所关注的信息,信息的传播也因此变得更加快速和广泛。以D&G辱华事件为例,D&G辱华事件的爆发从只是受邀明星和模特拒绝到场的小范围抵制到由明星微博抵制所引起的全民抵制,短短不到一天的时间。因此,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會使得企业负面信息所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社交媒体普及以前,甚至往往会因此对企业品牌带来不可挽回的沉重打击。为了减少负面信息对品牌所产生的危害,学者们纷纷从扩散方式、扩散过程、影响扩散的因素、扩散特征以及扩散的管控措施出发对品牌负面信息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以求减少其对企业所产生的危害。文章通过对前人的文献进行梳理,希望能够为负面信息的扩散研究提供一些便利。 2;扩散方式 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指出,最常见的信息扩散模式无论信息的类别为何,其扩散方式均为最常见的“5W”模式,即谁(Who)、说了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Which channel)、向谁(to Whom)、产生了何种影响(What Effect)。吴国斌、王超(2005)依据扩散次生事件的数量和扩散路径特征,其扩散方式可以分为:辐射式扩散、链式扩散、循环式扩散、迁移式扩散四种[1]。舒咏平、铁翠香(2009)发现在品牌危机的传播过程中,传统媒体是信息源头,社区媒体是传播渠道[2]。薛可等(2009)认为危机传播与社会中的复杂网络直接相关,各个复杂网络之间存在结构洞,意见领袖填补了结构洞,是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传播源头与中介[3]。杨军(2012)将受众选择理论与“魔弹效应”相结合,结合受众信息选择理论,说明公众更易选择与自己解读和猜测相近的负面事件进行传播。除此之外,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有关社交媒体渠道如微信、微博等的危机扩散渠道的研究也屡见不鲜[4]。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危机传播包括以危机事件为对象的社会中一切传播活动,其中也包括危机本身。危机传播诞生于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全球化的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矛盾凸显。1982年强生公司的泰诺胶囊投毒事件,引发了危机传播研究的第一次高潮,揭开了美国危机传播研究的序幕。此次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发了人们深入的关注,开始有学者对危机事件进行了反省与思考,促使了对于危机传播研究的深入。 危机传播研究的早期阶段,从事危机传播研究的学者多为管理、公共关系和传播学的教授或学者。到20世纪90年代,危机传播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危机传播理论从政治学、经济学扩展到传播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等,但由于危机传播牵涉到不同危机事件中复杂的地域政治,以及研究危机传播学者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故危机传播最基本的理论建构和融合在当时成为了一大难题。在危机传播研究对象延伸到以政府、组织、信息、媒介和受众为主题的多方面研究之时,诞生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模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学者斯蒂芬·芬克的“四阶段生命周期模型”——把危机分为潜伏期、爆发期、延续其、痊愈期和评估期,以及巴顿的危机处理五环节模式——即“觉察—防止—遏制—恢复—反思”。这类模式强调危机传播的功能取向,把组织作为危机处理的核心,为组织妥善处理和维护组织利益找寻措施与方法,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给予组织以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持,从而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一些学者逐渐形成了危机传播研究的“批判取向”,它把危机传播看成一个动态的话语冲突和调和过程,而非一个简单的线性信息传递过程,其中比较成熟的理论模式是麦克黑尔等人提出的“霸权”模式。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霸权”是指在信息传播中占有主导权与领导权的传播者或组织机构的权力,危机传播过程便是这一权力分化和争夺的过程。 纵观危机传播在西方20年来的发展,我们不难得出:研究取向的产生、演进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进步,媒介环境的变化更是加快了这一变化的速度和力度。新媒介又为危机传播研究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方向,也拓展了危机传播研究的空间。虽然国外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危机报道提供参考

企业危机管理文献综述成稿

摘要 中国无论大中小企业,在中国的特殊发展时期,总是会面临意想不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对企业的危机管理是势在必行。本文简要的概述了企业危机管理的起源及其发展,并且描述了中国企业危机管理的现状。最后对中国企业危机管理进行了总结和对策的探究。 关键词企业;危机管理;企业危机

一、危机管理的起源及其发展简述 虽然危机状态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作为一门减少危机和处理危机的实证理论研究,危机管理却并不久远。直至1962年在加勒比海地区发生的美苏“古巴导弹危机”才真正开启了对危机管理理论研究的先河。之后,有关危机的理论和危机管理的研究开始逐渐受到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危机管理理论主要起始于研究核战争阴影下复杂的讨价还价和妥协过程,它与威慑论的研究密切相关。20世纪70-80年代,危机管理理论得到长足的发展,危机管理被引入和研究的范围迅速放大,逐渐扩展到自然灾害、企业管理、技术事故、金融、社会等多个领域,并且取得实效。1982年,“泰诺”中毒事件案例的成功解决,是现代危机管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1986年,史蒂文·芬克在《危机管理》一书中首次对危机管理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80年代后期,日本开始研究危机管理问题,但当时主要侧重于自然灾害以及企业的危机管理。20世纪90年代,危机管理的研究进入繁荣期,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如美国罗伯特·希斯的《危机管理》,劳伦斯·巴顿的《组织危机管理》,英国迈克尔-里杰斯特的《危机公关》。他们对危机的理论框架体系和具体内容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对危机中的危机沟通、危机公关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从而使得危机管理的理论更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新世纪伊始,在美国领土上爆发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使得危机管理研究的重点由原先的军事领域(高级政治)开始转向非传统安全(低度 政治),危机管理的研究进入一个复杂的转型期。目前,在西方国家,对危机管理的研究已经达到一种很高的水平,学者们从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的视角建立了很多危机管理的模型,危机管理已经走向一种量化和制度化的水平。 我国的危机管理研究起步很晚,9·11事件触动了中国人危机管理的神经, RS危机事件是中国危机管理的里程碑性的事件,自此危机管理才真正为人们所重视。我国的相关的研究和论文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逐

品牌危机管理办法

品牌危机管理办法 一.总则 1.目的:为有效预防及管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及时应对危机并妥善处理、避免或最大程度地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害,根据集团公司《×××××品牌管理制度》,特制定本办法。 2.释义: 2.1品牌危机可能引起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事件,其后果可能或已经对公司的声誉造成损失的任何情势,统称为品牌危机。 2.2 危机管理指通过危机监测、危机预警、危机决策和危机处理,达到避免、减少、控制危机产生的危害,总结危机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危机处理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体系。 2.3危机等级 2.3.1特大危机:指造成全国性影响及以上的危机。 2.3.2重大危机:指造成区域性影响的重大群体事件或经媒体曝光的危机。 2.3.3普通危机:指造成本公司范围内的负面舆论或经媒体介入的危机。 3. 危机管理原则 3.1迅速反应,积极回应,坦诚相待,化害为益。 3.2为了提高危机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不同领域的危机由不同区域公司及不同部门来负责,实现危机分散管理。 3.3不同危机管理部门须最终向集团公司品牌管理上报危机始末,以实现危机集中管理。 3.4除经集团公司品牌管理特别授权的人员外,所有员工一律不准就危机事件接受媒体任何形式的采访或询问。 3.5迅速、合理、最大限度的解决或回复危机所反映出来的现有问题,从根源上妥善消灭危机,不能不置可否、任其发展。 二.机构保障及工作职责 1.组织机构 1.1集团公司品牌管理为处理危机事件的最高管理和协调机构。 1.2危机所属职能部门为处理危机事件的第一负责部门。

1.3负责日常媒体业务对接的部门为危机发生时的媒体公关部门,负责正确舆论导向以及媒体安抚。 1.4危机所属公司为危机处理的管理单位。 2.工作职责 2.1集团公司品牌管理职责 2.1.1负责制订并不断完善危机管理办法及工作细则,推动危机管理办法的有效实施。 2.1.2当有特大危机发生时,负责即刻成立危机应急小组,小组成员至少包括:公司总裁、法律顾问、公关顾问、业务负责人、行政负责人等,以便全力迅速展开危机处理。 2.1.3负责集团所有危机事件的指导、备案、监控。 2.1.4负责对所属公司危机处理情况的考核。 2.1.5当危机发生时,根据危机等级有权建议集团管理委员会调动集团所有资源以处理危机事件。 2.2危机第一负责部门职责 2.2.1负责本区域本公司范围内的危机事件的全程处理,提出解决方案并以最佳方案进行处理。 2.2.2负责对危机事件在第一时间内上报,并对相关领导的决策进行具体执行。 2.2.3危机解决后,负责整理、总结,将处理危机的经验教训纳入管理预案,以便以后工作借鉴,并报集团公司备案。 2.3媒体公关部门职责 2.3.1负责及时接洽当事媒体,对其进行非正式渠道的交流沟通,探明其真实用意及事态发展方向,必要时采用其他方式进行安抚。 2.3.2负责公司内部正确舆论导向及口径统一。 2.3.3在集团公司认可下,进行对外说明信息发布。 2.4危机所属公司职责 2.4.1负责对本公司范围内员工进行危机意识培训。 2.4.2负责对本公司范围内危机处理的决策和把控,协调一切资源避免危机进一步扩大。 三、危机管理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