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

浅谈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

宁波大学王瑞

一、引言

明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独立出来,商业经济日趋繁荣。赋税增加了国家财富,从商也为古人拓展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物质生产领域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思想意识领域变化,主要反映在当时传统的“重本抑末”观念开始动摇,不仅“细民弃本事末”①,也有书生“舍儒就贾”②;“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它的对立学说——心学应运而生。

王阳明(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他发展了陆九渊“心即理”的命题,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的主张,强调和合精神,集明代心学思想之大成。经典学说的价值在于它对人类社会生活总结的深刻性,它将紧随时代的车轮,不弃不离。世纪之初,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讲求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和谐社会,离不开繁荣的经济、先进的文化。如何来构建和谐社会,我们不仅要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和谐思想作为理论指导,还应该在此基础上,广泛地吸收先人的优秀理论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文就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浅谈几点阳明心学在当代的意义。

二、人文学术:主体意识

“中国学术的旨趣是重人的学术,一切学术归根结蒂是围绕人而展开,无论是宇宙天地的关怀,自然万物的关怀,还是社会群体的关怀,个体人生的关怀,都可以说是一种人文的关怀,因此,中国学术简言之为人文学术。”③儒家倡导的仁学即人学,“性相近也,习相远也”④,说明人性本来是相近的,是后天的“习”造就了每个人不同的道德思想和才智。阳明心学浓郁的人道气息和人文精神在于它对人的主体意识的激发。阳明认为“良知”是本体,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而圣人的气魄只是“良知”在圣人身上的特殊表现而已,因此他主张从“良知”上学,根据各人的悟性和不同的生活环境,来成就风采各异的人生,而不必一味地描摹、照搬“圣人气象”。他有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缘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⑤儒学奉孔子为至尊,对孔子的言论可谓字字依循,唯恐有差。阳明虽一生笃信儒学,却宣称要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而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尝言:“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⑥这种大胆质疑、积极开创的精神,正是中国人的性格里最缺乏的东西。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激发社会活力,从而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小康大业,人才为本”。要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就得把人才工作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规划,大力开发人力资源,要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去发现人才、爱惜人——————

①嘉靖《风俗》,《威县志》卷2。

②汪道昆:《赠奉政大夫户部贵州清吏司郎中曹公传》,《太函集》卷23。

③张立文:《中国学术通史·宋元明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④《阳货》,《论语集注》卷9,世界书局1936年版。

⑤王阳明:《居越诗》,《阳明全书》卷20。

⑥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传习录》中。

才,并通过舆论宣传,创设人人竞相成才和充分施展才能的社会氛围,最终以人的知识和智慧来实现共建和谐家园的美好前景。

三、成功之道:素位而行

阳明心学并非书斋哲学,而是王阳明在谪居贵州龙场时对社会人生痛苦体验的解悟,是生活和实践的哲学。如他所说:“某平日亦每有傲视行辈、轻忽世故之心,后虽稍知惩创,亦惟支恃抵塞于外而已。及谪贵州三年,百难备尝,然后能有所见,始信孟氏‘生于忧患’之言非欺我也。”①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前,只执着于一些与他的心本不相悖的物和理,即“心制物”;龙场悟道之后,生活的课堂终于使他学会了权变,原来“心”不但制物,也制于物。他认识到,客观环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只有正视现实,顺应环境,然后才能谈得上改造环境。“后之君子,亦当素其位而学,不愿乎其外。素富贵,学处乎富贵;素贫贱患难,学处乎贫贱患难,则可以无人而不自得”

②。他指出事业的成功始于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即“素其位而行”③,不应一味地抱怨环境,即“不愿乎其外”,而要学会变通,学会适应环境,即“素富贵,学处乎富贵,素贫贱患难,学处乎贫贱患难”。“素位”绝非意味着消极被动地应对环境,无所作为,而是指安于平淡,实事求是,从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二者互为前提和基础。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而社会进步又是以人的发展程度为重要标志的。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然而,人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个人向往自由,要求权益自主,社会需要秩序,要求权益规范”④。社会的发展固然要以人为本,个人的发展更不能脱离实际,这就需要国家和个人作出双方的努力,不断地协调各自的需求,以最终归于和谐,才能实现共建和谐社会。

四、教育理念:因势利导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个是非之心”⑤,即“良知”是一种判断是非的能力。人们的生活背景、才学素养和性格习惯是不一样的,因此,“良知”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承认“良知”的具体差异之后,王阳明进一步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⑥。他在儿童教育方面则强调因势利导,这或许是“致良知”理论体系中“最精粹、最值得肯定的部分”

⑦。“大抵童子之情,乐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因此宜“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⑧。因势,就是依循儿童“乐游”、“惮拘检”的心理特性;利导,就是寓教于乐,使儿童在欢娱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王阳明反对忽视儿童心理特点的传统教育,认为那种严厉、专制、压抑的教法不但达不到教育儿童的目的,反而会激始儿童“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戏,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⑨。此外,他还主张减轻学生负担,指出“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⑩。我们今天的教育依然倡导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素质教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而这些教——————

①②王阳明:《与王纯甫》,《王阳明全集》卷4。

③《中庸》。

④潘岳:《对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今日浙江》2006年第16期。

⑤⑥王阳明:《传习录》下。

⑦方尔加:《王阳明心学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45页。

⑧⑨王阳明:《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传习录》中。

⑩王阳明:《教约》,《传习录》中。

育理念,王阳明在五百年前就提出了。

知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杠杆,可以这么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鲜活的生产力发展史。现在,知识和智力已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则是传承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科技是关键,教育是根本。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是我国现代化事业的百年大计。科教兴国的战略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手段和专业的教学技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既要培养有创新思维的科技队伍,又要致力于全民族教育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是通过先进的经济和文化来体现的,二者兼备才能保障社会的繁荣与和谐。

五、经济伦理:四民同道

“四民”即从事士、农、工、商四种行业的人,“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①。在封建时代,“四民”之间是不平等的。士居首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共识;农是封建经济的根本,地位仅次于士;工、商则被视为“薄技”、“贱行”②。“崇本抑末,务农重谷”的经济思想从先秦一直传承到朱明王朝,历代的法规条文都对工商业作出了严格的限制。两千年来,王阳明是第一个打破儒家重义轻利的伦理传统,为工商业挺身直言的人。他在《节庵方公墓表》中撰文写道:“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③。他认为“荣宦游而耻工贾”④的世俗风尚,是由于“王道熄而学术乖,人失其心”⑤造成的,士农工商只是社会分工不同的“异业”而已,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在“道”的面前一律平等,大力提倡“四民异业而同道”的经济伦理。王阳明不愧是“16世纪具有独立意识的伟大思想家”⑥,著名学者余时英称赞《节庵方公墓表》为“新儒家社会思想史上一篇划时代的文献。”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邓小平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安定和谐的社会离不开繁荣的经济,经济繁荣是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条件,“仓廪实而知礼节”,没有繁荣的经济,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始阶段,我们以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虽然已进入农业与工业平等发展阶段,但是工农业并没有得到平等发展。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工农业收入差距、城乡差别进一步拉大,我们必须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和保护,以工业反哺农村、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

六、结语

汤因比曾说: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营垒,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中国共产党提出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的坚持和发展,又是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再认识。十六大以来,浙江省委着眼于“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作出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把促进社会和谐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之中,随着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全省的和谐社会建设有了良好的开端。

——————

①《汉书·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18页。

②《史记·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③④⑤王阳明:《传习录拾遗·节庵方公墓表》。

⑥诸焕灿:《试论王阳明的工商观念》,《明清浙东学术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十分重视先进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阳明心学历经五百年的沧桑,以深厚的人文情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当前既要开阔思路,解放思想,积极进行理论探索、创新,又要善于从传统学说中汲取思想精华,以科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