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P第8版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

ACCP第8版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
ACCP第8版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

ACCP第8版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与国外相比,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溶栓率偏低,主要原因是溶栓药物使用不规范、治疗方案不正确及院前时间延迟等。为此,我们特邀国内相关专家将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第8版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部分)翻译成中文,其中就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即应用静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链激酶及动脉内溶栓的指征做了推荐,为临床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了参考标准,供广大神经科医师参考和学习。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变的综合征。供应大脑的大、小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原因,近端主动脉粥样硬化产生栓子,也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约2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心源性栓塞所致,最常见的是心房颤动。

即使经过全面评估,仍有约30%的缺血性脑卒中原因不明。对隐匿性脑卒中在发病数小时内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通常可发现颅内动脉闭塞,这些闭塞大多可在几天内溶解,提示为短暂的栓塞性或血栓性闭塞。

研究表明,多达80%的缺血性脑卒中存在闭塞性血栓凝块。在无血管造影闭塞证据但发生缺血事件的患者中,约20%可能为血栓性闭塞。血管造影为何检测不到闭塞的证据?这是由于在行血管造影之前,血栓可能已经溶解,亦或梗死本身是由微血栓导致小血管闭塞引起的。

挽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大脑有一定的治疗时间窗,但是非常短暂。及时恢复脑灌注,能够阻止脑缺血导致的不可逆转脑损伤。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减小或防止脑梗死,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长期残疾、神经功能缺损和卒中相关性死亡率。

由于大多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性动脉闭塞所致,因此可采用溶栓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3小时内应用tPA治疗已经得到相关监管部门的批准。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院(NINDS)1995年发表的rt-PA卒中研究的划时代报告表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3小时内的患者,能从谨慎应用静脉tPA中获益。从此,脑卒中被作为一种具有时间紧迫性的急症进行治疗,开创了急性脑卒中治疗的一个新纪元。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一直是一个倍受关注的课题。近几年,9个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研究结果,包括应用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链激酶(SK)或动脉内应用重组尿激酶原(rpro-UK),为发病3小时内使用tPA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0~3小时内):符合条件者可行静脉tPA治疗

推荐一:对符合条件的患者,推荐静脉给予tPA

0.9 mg/kg(最大剂量 90 mg),先予总量的10%

推注,剩余剂量在60分钟以上时间内输入。前提

是治疗须在确切的症状出现3小时内开始(Ⅰ,A)。

潜在价值和倾向:虽然之后的围卒中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增加,该推荐相对更加重视患者远期功能的改善。

适应证:年龄≥18岁;临床诊断为脑卒中并伴有临床意义的神经功能缺损;可明确确定治疗前发病时间<180分钟;基线CT扫描无脑出血证据。

禁忌证:症状、体征轻微或很快缓解;CT提示颅内出血;有颅内出血病史;脑卒中发病时有痫性发作;3个月内有脑卒中史和严重头部外伤史,2周内有重大外科手术或严重创伤史,3周内有胃肠道或泌尿道出血史;收缩压>185 mmHg;舒张压>110 mmHg;需强化降压治疗的情况;血糖<50 mg/dl或>400 mg/dl;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1周内不可压迫部位行动脉穿刺或腰椎穿刺史;血小板计数<1.0×108/L;48小时内肝素治疗并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升高;临床表现提示有心肌梗死后心包炎;孕妇;口服抗凝药抗凝治疗(INR>1.7)。

推荐二:对适合tPA治疗的患者,尽可能在3小时内进行快速治疗(Ⅰ,A)。

随着时间推移,tPA治疗的获益迅速减少,故必须避免所有不必要的延迟。NINDS试验和汇总分析的数据显示,早期治疗的获益最理想,随时间推移其获益进行性降低。应将患者快速转运至医院、即刻行急诊室评估、启动当地卒中小组、快速行CT或MRI检查,为缩短治疗时间和促进最佳康复制定合理的流程,并由有卒中治疗和CT片判读经验的专家监督治疗。如果可能,应在给予tPA

治疗之前应用影像技术证实有颅内大动脉的闭塞,但不能因为血管影像学检查而延迟治疗,因为治疗原则是尽快给予治疗使获益最大化。实施tPA治疗后, 须密切监测血压,使其维持在180/105 mmHg以下,在治疗后24小时内不能使用阿司匹林在内的抗栓药物。

推荐三:对治疗前CT显示有较大范围梗死形成征象(明确存在广泛的低密度影或脑实质水肿以及占位效应)的患者,在实施溶栓治疗前需行头部CT(或MRI)检查以除外脑出血和非缺血性疾病。对CT上显示广泛(大于1/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且有低密度改变的患者,表明已经有明显梗死形成,静脉应用tPA 的获益风险比并不确定,建议这种情况下不要进行tPA治疗(Ⅱ,B)。

基线CT平扫对发现脑梗死的早期征象较为敏感,在脑卒中进展的前3个小时内,细微或局限的早期脑梗死征象很常见。这些征象包括内囊模糊、豆状核欠清晰、大脑皮层灰质与皮层下白质分界不清,以及轻微的脑沟消失。

与微小的征象不同,基线CT平扫有较大的早期缺血性改变,被定义为出现脑实质占位效应或确切的累及1/3以上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低密度灶。这种早期缺血性改变,无论治疗与否,其预后都很差,并且溶栓后脑出血的风险增加。

目前,经tPA治疗的患者,其CT检查显示有较大的早期缺血性改变,因此使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有所争议。由于可明确辨认的广泛低密度区可能反映不可逆

脑组织损伤,并可能使脑出血的风险大大增加,对这一小部分患者需要进行临床判断,进行溶栓治疗应谨慎。

CT检查中轻微的缺血改变较为常见,细微或局限的区域低密度或灰白质界限不清、豆状核模糊或存在动脉高密度征等,均不是治疗的禁忌证。在治疗CT 成像上存在大面积且明确梗死灶的患者前,还需要对tPA治疗的潜在风险和获益进行临床判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3~6小时):不适合静脉应用tPA治疗

推荐:对发病>3小时但<4.5小时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建议不使用静脉tPA治疗(Ⅱ,A)。对发病> 4.5小时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不建议静脉应用tPA治疗(Ⅰ,A)。

Meta分析显示,在脑卒中症状发生最初6小时内给予静脉tPA,在降低死亡和依赖方面较对照组有显著获益(虽然不如3小时内治疗的获益明显)。尽管症状性颅内出血有所增加,但6小时时间窗的获益是存在的。多个来自大型的3~6小时时间窗的tPA试验(ATLANTIS,ECASS和ECASS Ⅱ)显示,从症状发生到270分钟仍有渐进性衰减但有显著意义的微小获益,而在271~360分钟的获益则趋向无显著意义。

潜在价值和倾向:该推荐假定对远期功能改善的价值相对较低,避免急性颅内出血和死亡的价值相对较高。对于慎重选择的患者,如由可疑基底动脉血栓形成造成的重要神经功能缺损,或在有强烈临床和神经影像证据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在3小时时间限制外应用静脉tPA治疗。对于在3~6小时治疗窗内接受静脉tPA治疗的患者,其受益与损害需要进一步验证。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0~6小时):不推荐应用静脉链激酶治疗

Meta分析显示,在链激酶与对照组治疗试验中,链激酶治疗组症状性脑出血(包括致死性)的数量显著增加。随访结束时,不论链激酶与对照组相比,还是链激酶+阿司匹林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其对死亡率都没有影响。

链激酶试验和随后的Meta分析及汇总分析均显示,在发病6小时治疗窗内给予150万U的链激酶治疗,会增加早期死亡率和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联合使用链激酶和阿司匹林的患者预后最差。

因此,不推荐将链激酶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Ⅰ,A)。

动脉内溶栓治疗:谨慎选择并获得知情同意

推荐:(1)对于经血管造影证实大脑中动脉闭塞且基线CT/MRI检查没有早期梗死征象的患者,如在发病6小时内开始治疗,建议在有神经和介入技能的中心进行,并对经过选择的患者进行tPA动脉内溶栓治疗(Ⅱ,C);(2)对于无CT/MRI梗死证据的急性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建议应用tPA进行动脉

内溶栓或静脉溶栓治疗(Ⅱ,C)。

动脉内溶栓治疗可通过区域性输注或使用超选择导管直接局部注入血栓进行。动脉溶栓的优点是能增加血管再通率、提高诊断准确度,并由于给药总剂量减少可能提高其安全性。其缺点包括:设备限制、缺乏实施动脉内溶栓治疗的专业人员、合适的团队和血管造影导致的给药延迟。

Meta分析显示,在发病6小时内,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应用重组尿激酶原(rpro-UK)进行动脉溶栓在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方面略有意义。应用 rpro-UK

有增加症状性脑出血的风险。有两项随机试验对比了大脑中动脉(M1段或M2段)闭塞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实施动脉内rpro-UK加静注肝素与单独静注肝素的区别。

PROACTⅠ试验结果显示,rpro-UK组的血管再通率(58%)显著高于安慰剂

组(14%)。rpro-UK组患者早期症状性出血性的发生率为 15.4%,对照组为7.1%,两组无显著差异。90天死亡率和临床结果良好率都显示rpro-UK治疗有利,但

是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且血管再通率和脑出血风险受肝素剂量的影响。

PROACTⅡ试验是为了进一步验证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6小时内动脉内应用rpro-UK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rpro-UK组显著获益,治疗组患者恢复

至mRS评分≤2的比率为40%,而对照组为25%。pro-UK组的死亡率为25%,对

照组为27%。rpro-UK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 10%,对照组为2%(P=0.063),rpro-UK组的血管再通率为66%,对照组为18%(P<0.001)。PROACTⅡ研究的

受试者均为中重度脑卒中患者,其基线中位NIHSS评分为17,开始动脉内治疗的中位时间为5.3小时。基线NIHSS评分11~20分的患者应用rpro-UK获益更大。临床实践中,rpro-UK不作为动脉溶栓的常规应用。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死亡率高达80%~90%,极少数存活者大都有严重残疾。有报道认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应用动脉内溶栓治疗的结局似乎比预期要好。基底动脉闭塞的治疗时间窗并不确定,可能有很大的个体差异,需利用临床和放射学资料,以个体为基础进行治疗决策。如果CT或MRI能检测到明确的脑干或

小脑区域梗死,则这种情况不太适合溶栓。对于基底动脉闭塞的患者,如果临床医生认为其有康复的潜在可能性,卒中中心都应对这些患者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动脉内溶栓治疗没有获得相关机构的批准,需要在具有脑卒中专业知识和介入技术的中心进行,其治疗仅限于临床试验或谨慎选择并获得知情同意的患者。同时,只有在人员和设备充分、患者筛选合适、术中和术后能给予及时照护时,才考虑行动脉内治疗。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用来对最佳溶栓药物、剂量和给药技术等进行推荐。基底动脉闭塞的患者,其个体差异很大,溶栓治疗时间窗还不确定。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新尝试新希望

脑卒中介入治疗Ⅲ(IMSⅢ)试验预期纳入900例受试者,对脑卒中发病3小时内的患者联合使用静脉tPA和动脉内血管再通治疗及单独使用静脉tPA治疗进行了对比,动脉内血管再通治疗包括应用tPA和(或)动脉内装置(EKOS导管或Merci Retriever)。去氨普酶、alfimeprase、替奈普酶和其他新的溶栓药物正在进行急性脑卒中发病直到9小时的治疗的Ⅱ期或Ⅲ期研究。这些药物有可能更迅速地使血管再通和(或)减少发生出血并发症的风险。

阿昔单抗尚不推荐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阿昔单抗是一种直接作用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有待评价。阿昔单抗急诊脑卒中治疗试验(AbESTT)是一项Ⅱ期临床研究,将400例患者随机分组,接受阿昔单抗或安慰剂治疗。结果显示,阿昔单抗治疗倾向良好结局。阿昔单抗治疗组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为3.6%,而安慰剂组为1%。

预计纳入1800例患者的Ⅲ期研究由于症状性脑出血风险增加和缺乏临床疗效而被安全和指导委员会提前终止。主要队列的患者在发病5小时内治疗,伴随队列的患者在发病5~6小时治疗,还有一个较小队列的患者在卒中发病患者清醒后3小时内治疗。3个月时,以mRS评分为标准分为两种结局,安慰剂组33%的患者,阿昔单抗组32%的患者结局良好。在主要队列的研究中,5天内阿昔单抗治疗组症状性或致死性脑出血的发生率为5.5%,安慰剂治疗组为0.5%。目前,不推荐静脉阿昔单抗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机械装置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一些为促进血栓溶解或取出而设计的新奇导管装置,有的已核准使用,有的在药品核准标示外使用,还有的正在进行研究。同轴MERCI取栓装置已经得到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取栓治疗,其依据是因为MERCI试验结果显示有46% 的患者血管再通(61/159)。MERCI试验的90天总体死亡率为43.5%,只有22.6%的患者达到了mRS评分≤2的改善标准。90天时神经功能恢复达到生活自理(mRS 0~2分)的患者在成功进行血管再通者比血管再通不成功者更常见(46% vs. 10%,P<0.0001)。症状性脑出血(神经功能恶化NIHSS评分≥4分)的发生率为7.8%,操作并发症发生率为7.1%。对那些不适合常规tPA溶栓治疗的患者,MERCI取栓装置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如对MERCI取栓装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明确的推荐,还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

超声-增强溶栓正在进一步评估以促进tPA再灌注治疗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曾被用于增强tPA的溶栓疗效。有研究将126例患者随机分为2 MHz TCD连续超声组(63例患者)和安慰剂组(63例患者)。TCD 治疗组中31例患者(49%)在开始tPA治疗的最初2小时内有血管完全再通或显著临床症状改善(49%)的效果,对照组为19例(30%,P=0.03)。3个月时,TCD增强溶栓治疗的患者,其预后良好的趋势持续存在,尽管这种趋势无显著意义(42% vs. 29%,P=0.02)。目前正在对微气泡-增强TCD进行评估,以进一步促进tPA的再灌注治疗,但尚不能对有(无)微气泡增强TCD的应用进行推荐。

利用MRI筛选患者需更多数据确定有效性

此外,也有一些卒中中心利用MRI来筛选溶栓治疗的患者。然而,有限的核磁设备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脑卒中患者都能耐受MRI检查。为确保不浪费保贵的治疗时间,必须注意:潜在的时间延迟是指从入院分诊到完成MRI判读的时间,而不仅仅是MRI检查所需的时间。初步数据提示,特殊的MRI成像可以鉴别出最可能从溶栓治疗中获益的患者。新的MRI技术,包括灌注加权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可在发病第1小时内发现缺血损伤并显示可逆和不可逆损伤的范围。

另外,MRI对急性脑出血的鉴别也有很高的敏感性。在DEFUSE研究中,对74例发病后3~6小时的脑卒中患者行静脉tPA治疗前,需立即进行包括 PWI

和DWI的基线MRI检查。这一研究的结果证实,基线MRI可以区分可能从再灌注中获益和不太可能获益甚至可能受损的患者亚组。在灌注弥散失匹配的患者中,早期再灌注治疗与获得良好临床反应优势的增加显著相关,MRI上无匹配的患者未能获益。一些基于MRI标准筛选患者的随机试验正在进行,在推荐前还需要更多的数据确定其有效性。

急性脑卒中溶栓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2016年5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 组长:刘鸣 成员:崔丽英贺茂林徐运 增进胜刘峻峰畅雪丽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目前超早期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mogen activator, rt-PA) 静脉溶栓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结局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已被我国和许多国家指南推荐,但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比例仍然很低。 近期研究显示,约20% 的患者于发病 3 小时之内到达急诊室,12.6% 的患者适合溶栓治疗,只有 2.4% 的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其中使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为1.6% 。开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的一个主要难点是,大多数患者没有及时送达医院或各种原因的院内延迟。 为使更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溶栓治疗并从中受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普遍进行相应的医疗救治体系改革,包括完善院外医疗急救转运网络,组建院内卒中快速抢救小组,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卒中中心和卒中中心的认证体系等措施,其核心就是要让公众都知道卒中是急症,卒中发生后应尽快送达有能力进行卒中溶栓治疗的医院,并获得规范性溶栓治疗。 为使溶栓这一有效疗法能更好、更广泛地在我国使用,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救治率,脑防委特组织全国脑血管病权威专家制定静脉溶栓指导规范如下,其中的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采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的标准。 一、溶栓相关公众教育 为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及时救治,首先应能够识别脑卒中的发生。研究显示公众对脑卒中临床表现的相关知识仍然十分匮乏。根据加利福尼亚州急性卒中登记(California Acute Stroke Pilot Registry, CASPR) 报告若所有患者能在发病后早期就诊,则 3 h 内溶栓治疗的总体比例可由 4.3% 上升至28.6%, 因此开展更多的以教育卒中患者更早寻求治疗的宣传活动是必要的。 有效的社区教育工具包括印刷材料、视听节目、网络在线宣传、社区宣讲、板报以及电视广告。卒中教育不应仅针对潜在的患者,也应包括他们的亲属、公共服务部门比如警察以及医护人员,使他们能够在必要时启动急救医疗

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护理常规

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护理常规 一、rtPA(阿替普酶)溶栓入选标准 1、年龄18-80岁(最新指南无年龄上限) 2、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并引起可评估的神经功能缺失(如语言、运动功能、认知的 损害、凝视障碍、视野缺损或/和视觉忽视)。缺血性组中定义为突然发生的急性局灶性的神经功能缺损,推测原因为脑缺血,CT除外出血。 3、症状出现3小时内(最新指南为4.5小时内)开始溶栓治疗 4、组中症状持续至少30分钟,治疗前无明显改善,临床表现必须和全脑缺血(如晕厥)、 癫痫或偏头痛鉴别 二、rtPA溶栓排除标准 1、CT或MRI检查发现出血、明显的占位效应伴中线移位(梗塞范围大)、急性低密度病 灶或脑沟消失,>MCA供血范围的1/3、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或蛛网膜下出血征象。 2、昏迷或临床评估(如NIHSS>25)和/或其他合适的影响学证实为严重卒中 3、发病时伴有癫痫发作 4、3月内有过卒中史 5、发病前48小时内应用肝素,并且APTT超出实验室正常值上限 6、既往有卒中史且合并糖尿病病史 7、血小板计数<100,000/mm3 8、积极的降压治疗后高血压仍未得到控制,未控制的高血压是指间隔至少10分钟,重复3 次测得的收缩压>185mmHg或舒张压>110mmHg 9、血糖<2.7mmol/l 或>22.2mmol/l 10、目前或既往6个月内有显著出血性疾病 11、患者正在口服抗凝药(如华法令),INR>1.5 12、已知有颅内出血病史或怀疑颅内出血(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 13、妊娠期或哺乳期 14、有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病史(如肿瘤、动脉瘤、颅内或脊髓手术) 三、溶栓前准备: 抽血(血常规+血型,凝血四项,生化),ECG,CT,建立2条静脉通路,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备好微量泵,溶栓药物,抢救设施和药品。 四、溶栓药物及用法:阿替普酶 ?总量0.9mg/KG,总用量不大于90mg,加入生理盐水中, ?先10%静推(弹丸式给药,1分钟内) ?余量1小时内泵入 五、溶栓后观察要点: ?生命体征、瞳孔, ?意识状态 ?头痛 ?出血征象,血常规、凝血功能监测 ?NIHSS评分 ?4及24小时复查CT ?24小时内绝对卧床、避免插胃管、尿管 1、溶栓时护士须严密监测患者呼吸,脉搏,意识,瞳孔及血压变化,尽量排除一切影响患者呼吸、脉搏、意识、瞳孔及血压变化的因素,嘱患者安静休息,避免紧张激动等,溶栓开

2016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6 年中国脑卒中大会发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现整理如下,供各位参考学习。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目前超早期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mogen activator, rt- PA) 静脉溶栓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结局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已被我国和许多国家指南推荐,但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比例仍然很低。 近期研究显示,约20% 的患者于发病 3 小时之内到达急诊室,12.6% 的患者适合溶栓治疗,只有 2.4% 的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其中使用rt-PA 静脉溶栓治疗为 1.6% 开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的一个主要难点是,大多数患者没有及时送达医院或各种原因的院内延迟。 为使更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溶栓治疗并从中受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普遍进行相应的医疗救治体系改革,包括完善院外医疗急救转运网络,组建院内卒中快速抢救小组,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卒中中心和卒中中心的认证体系等措施,其核心就是要让公众都知道卒中是急症,卒中发生后应尽快送达有能力进行卒中溶栓治疗的医院,并获得规范性溶栓治疗。 为使溶栓这一有效疗法能更好、更广泛地在我国使用,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救治率,脑防委特组织全国脑血管病权威专家制定静脉溶栓指导规范如下,其中的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采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的标准。 溶栓相关公众教育 为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及时救治,首先应能够识别脑卒中的发生。研究显示公众对脑卒中临床表现的相关知识仍然十分匮乏。根据加利福尼亚州急性卒中登记(California Acute Stroke Pilot Registry, CASPR) 报告若所有患者能在发病后早期就诊, 则 3 h 内溶栓治疗的总体比例可由 4.3% 上升至28.6%, 因此开展更多的以教育卒中患者更早寻求治疗的宣传活动是必要的。 有效的社区教育工具包括印刷材料、视听节目、网络在线宣传、社区宣讲、板报以及电视广告。卒中教育不应仅针对潜在的患者,也应包括他们的亲属、公共服务部门比如警察以及医护人员,使他们能够在必要时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公众教育的关键是当可疑卒中发生时应立即拨打120 等急救电话。 推荐:应积极开展针对大众的科普宣传和对医生进行脑卒中规范化诊治的相关培训,加强全社会脑卒中应尽早救治的意识,减少脑卒中就医的时间延误,尽可能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静脉溶栓使用率。 院前处理

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

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 一、动、静脉溶栓总适应症 1、急性脑梗死; 2、发病4.5h内(选择全身静脉内溶栓),发病在4.5h-6h以内者(如怀疑为进展性卒中可延至 12h,基底动脉血栓可延至48h)选择动脉内局部介入溶栓; 3、年龄18-80岁; 4、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在一个小时以上,且比较严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在7~22分);如有明显瘫痪等神经定位体征者肌力低于IV级。 5、无明显意识障碍,神志不应差于嗜睡。但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有意识障碍者,也可采用溶栓治疗。 6、脑CT无脑出血,未见明显的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低密度病灶。或血管造影证实颅内血栓及部位。 7、家属同意。且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动、静脉溶栓总禁忌症: 1、年龄>80岁; 2、血压>200/120mmHg;经治疗后,血压能降低到160/90mmHg左右者除外。 2、活动性内出血、颅内肿瘤、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近期发生脑出血者;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近两周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 3、神经系统症状核体征轻微(如肌力≤Ⅳ级)或病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者(如TIA); 4、口服抗凝药或出血素质者(INR>1.5,血小板计数<100,000/mm3 ); 5、严重心、肝、肾等实质脏器疾病。 三、动、静脉溶栓总体流程 有局灶定位体征患者 生化检查(血糖、出凝血全套、血常规、急诊九项、肌钙蛋白) 头部CT 低密度影或正常高密度影(缺血性卒中) (出血性卒中) 4.5h以内 4.5h以内 6h以内静脉溶栓常规治疗动脉溶栓(无禁忌症)(有禁忌症)(无禁忌症)动脉介入溶栓流程术前处理签署同意书、商讨溶栓药(尿激酶、爱通立)、通知介入室相关人员到位术前准备术前备药术前用药(备腹股沟区皮肤(尼莫通 NS250ml+胞二磷胆碱0.5 套尿套或停留尿管介入室已备有尿激酶 NS20ml+地塞米松5mg 碘试、左下肢留置 如rtPA则需取药)针、静脉推注泵)立即通知介入室、尽快送介入室术后处理术后处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血压控制在160/90mmHg或患者发病前水平为宜 24小时内绝对卧床24h,24h后复查CT 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测颅规、NIHSS评分q1hX6 24小时后观察足

急性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建议收藏)

急性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 一、动、静脉溶栓总适应症 1、急性脑梗死; 2、发病4。5h内(选择全身静脉内溶栓),发病在4.5h-6h以内者(如 怀疑为进展性卒中可延至12h,基底动脉血栓可延至48h)选择动脉内局部介入溶栓;。...。.文档交流 3、年龄18—80岁; 4、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在一个小时以上,且比较严重(美国国立卫 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在7~22分);如有明显瘫痪等神经定位体征者肌力低于IV级。。...。。文档交流 5、无明显意识障碍,神志不应差于嗜睡。但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有意识 障碍者,也可采用溶栓治疗. 6、脑CT无脑出血,未见明显的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低密度病灶。 或血管造影证实颅内血栓及部位。 7、家属同意。且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动、静脉溶栓总禁忌症: 1、年龄>80岁; 2、血压〉200/120mmHg;经治疗后,血压能降低到160/90mmHg左 右者除外. 2、活动性内出血、颅内肿瘤、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近期发生脑出 血者;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近两周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文档交流

3、神经系统症状核体征轻微(如肌力≤Ⅳ级)或病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者(如TIA); 4、口服抗凝药或出血素质者(INR>1。5,血小板计数<100,000/mm3 ); 5、严重心、肝、肾等实质脏器疾病。 三、动、静脉溶栓总体流程 有局灶定位体征患者生化检查 (血糖、出凝血全套、血常规、急诊九项、肌钙蛋白) 头部CT 低密度影或正常高密度影 (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 4。5h以内 4.5h以内6h以内。。。.。。文档交流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指南(最新版)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指南 一、原则 应在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争分夺秒,尽力缩短患者入院至开始溶栓的时间,目的是使梗塞相关血管得到早期、充分、持续再开通。 二、选择对象的条件 1.持续性胸痛≥半小时,含服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 2.相邻两个或更多导联ST段抬高在肢体导联>0.1mV、胸导>0.2mV。 3.发病≤6小时者。 4.若患者来院时已是发病后6~12小时,心电图ST段抬高明显伴有或不伴有严重胸痛者仍可溶栓。 5.年龄≤70岁。70岁以上的高龄AMI患者,应根据梗塞范围,患者一般状态,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因人而异慎重选择。 三、禁忌证 1.两周内有活动性出血(胃肠道溃疡、咯血等),做过内脏手术、活体组织检查,有创伤性心肺复苏术,不能实施压迫的血管穿刺以及有外伤史者。 2.高血压病患者经治疗后在溶栓前血压仍≥21.3/1 3.3kPa(160/100mmHg)者。 3.高度怀疑有夹层动脉瘤者。 4.有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史,>6小时至半年内有缺血性脑卒中(包括TIA)史。 5.有出血性视网膜病史。

6.各种血液病、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者。 7.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等患者。 四、溶栓步骤 溶栓前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及血型。 (一)即刻口服水溶性阿司匹林0.15~0.3g,以后每日0.15~ 0.3g,3~5日后改服50~150mg,出院后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二)静脉用药种类及方法: 1.尿激酶(UK):150万IU (约 2.2万IU/kg)用10ml生理盐水溶解,再加入100ml 5%~10%葡萄糖液体中,30分钟内静脉滴入。尿激酶滴完后12小时,皮下注射肝素7500U,每12小时一次,持续3~5天。 2.链激酶(SK)或重组链激酶(rSK):150U用10ml生理盐水溶解,再加入100ml 5%~10%葡萄糖液体中,60分钟内静脉滴入。 3.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用rt-PA前先给予肝素5000U 静脉滴注。同时按下述方法应用rt-PA: (1)国际习用加速给药法:15mg静脉推注,0.75mg/kg(不超过50mg)30分钟内静脉滴注,随后0.5mg/kg(不超过35mg)60分钟内静脉滴注。总量≤100mg。 (2)近年来国内试用小剂量法:8mg静脉推注,42mg于90分钟内静脉滴注。总量为50mg。rt-PA滴毕后应用肝素每小时700~1000U,静脉滴注48小时,监测APTT维持,在60~80秒,以后皮下注射肝素7500U,每12小时一次,持续3~5天。

急性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优选稿

急性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急性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 一、动、静脉溶栓总适应症 1、急性脑梗死; 2、发病4.5h内(选择全身静脉内溶栓),发病在4.5h-6h以内者(如怀疑为 进展性卒中可延至12h,基底动脉血栓可延至48h)选择动脉内局部介入溶栓; 3、年龄18-80岁; 4、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在一个小时以上,且比较严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 院卒中量表NIHSS在7~22分);如有明显瘫痪等神经定位体征者肌力低于IV 级。 5、无明显意识障碍,神志不应差于嗜睡。但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有意识障碍者,也可采用溶栓治疗。 6、脑CT无脑出血,未见明显的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低密度病灶。或血管造影证实颅内血栓及部位。 7、家属同意。且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动、静脉溶栓总禁忌症: 1、年龄>80岁; 2、血压>200/120mmHg;经治疗后,血压能降低到160/90mmHg左右者除 外。 2、活动性内出血、颅内肿瘤、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近期发生脑出血者; 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近两周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

3、神经系统症状核体征轻微(如肌力≤Ⅳ级)或病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者(如TIA); 4、口服抗凝药或出血素质者(INR>1.5,血小板计数<100,000/mm3); 5、严重心、肝、肾等实质脏器疾病。 三、动、静脉溶栓总体流程 有局灶定位体征患者生化检查 (血糖、出凝血全套、血常规、急诊九项、肌钙蛋白) 头部CT 低密度影或正常高密度影 (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 4.5h以内4.5h以内6h以内 静脉溶栓常规治疗动脉溶栓 (无禁忌症)(有禁忌症)(无禁忌症) 动脉介入溶栓流程 术前处理 签署同意书、商讨溶栓药(尿激酶、爱通立)、通知介入室相关人员到位 术前准备术前备药术前用药 (备腹股沟区皮肤(尼莫通NS250ml+胞二磷胆碱0.5 套尿套或停留尿管介入室已备有尿激酶NS20ml+地塞米松5mg?碘试、左下肢留置如rtPA则需取药) 针、静脉推注泵) 立即通知介入室、尽快送介入室

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知情同意书

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知情同意书 患者,性别,年龄岁,检查头颅CT,结合症状、体征,初步诊断:急性脑梗塞,现病情危重,体温℃,脉搏次/分,呼吸次/分,血压 mmHg。 该患者符合中国脑卒中大会发布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中溶栓适应证:年龄18到75岁;临床考虑为缺血性脑卒中,并引起可评估的神经缺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在7~22分);卒中症状持续至少一小时无明显改善;确认核实发病时间在6小时以内;脑CT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早期大面积脑梗死改变;患者本人或家属签署溶栓治疗知情同意书。 无以下溶栓禁忌证: 1.患者昏迷或严重的卒中症状(NIHSS>25) 2.发病时伴有癫痫发作者。 3.3个月内有过卒中史或心梗史,但不包括陈旧小腔隙性梗死而未遗留神经功能体征。 4.轻型卒中或症状快速改善卒中(如TIA)。 5.体检发现有内脏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 6.既往有颅内出血病史或怀疑颅内出血(包括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近3个月头颅外伤史,近3周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史,近2周内进行过外科手术或严重外伤,近1周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 7.已知神经系统病史(如颅内肿瘤、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 8.CT提示多脑叶梗死(低密度影>1/3大脑半球) 9.已口服抗凝药,且INR>1.7或PT>15s;48小时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超出正常范围) 10.急性胰腺炎、活动性溃疡病史或严重肝脏疾病,如肝功能衰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等 11.妊娠期患者 12.血小板<100×109/L ,血糖<2.7mmol/L或>22.0mmol/L 13.SBP>200mmHg,或DBP>120mmHg,难以控制在160/90mmHg以下 14.合并严重的晚期或终末期疾病或任何其他情况,治疗的风险超过其益处。 15.患者和(或)家属不愿意签署知情同意。 综上考虑可以对该患者进行溶栓治疗。 实施本医疗方案可能发生的医疗意外及并发症包括但不限于: 1)全身出血不止(包括消化道出血、全身皮下出血);2)药物过敏;3)转成脑出血; 4)脑水肿加重,脑疝;5)溶栓后病情加重死亡;6)溶栓后再次发生脑梗塞; 7)溶栓无效,病情继续进展; 8)增加医疗费用,溶栓药物()的价格比较昂贵。 我已详细了解了所患病情及溶栓可能带来的严重危险,但我/我还是决定进行溶栓治疗,如因此而发生出血、再灌注损伤并因此危及患者的生命,我愿承担由此而引起的一切责任。 患者/授权委托人签名:日期:年月日 我已详细了解了所患病情及溶栓可能带来的严重危险,因此我/我决定拒绝溶栓治疗。 患者/授权委托人签名:日期:年月日

急性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终审稿)

急性脑梗塞动静脉溶栓 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MG129]

急性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 一、动、静脉溶栓总适应症 1、急性脑梗死; 2、发病4.5h内(选择全身静脉内溶栓),发病在4.5h-6h以内者(如怀疑为 进展性卒中可延至12h,基底动脉血栓可延至48h)选择动脉内局部介入溶栓; 3、年龄18-80岁; 4、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在一个小时以上,且比较严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 院卒中量表NIHSS在7~22分);如有明显瘫痪等神经定位体征者肌力低于IV 级。 5、无明显意识障碍,神志不应差于嗜睡。但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有意识障碍者,也可采用溶栓治疗。 6、脑CT无脑出血,未见明显的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低密度病灶。或血管造影证实颅内血栓及部位。 7、家属同意。且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动、静脉溶栓总禁忌症: 1、年龄>80岁; 2、血压>200/120mmHg;经治疗后,血压能降低到160/90mmHg左右者除 外。 2、活动性内出血、颅内肿瘤、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近期发生脑出血者; 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近两周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

3、神经系统症状核体征轻微(如肌力≤Ⅳ级)或病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者(如TIA); 4、口服抗凝药或出血素质者(INR>1.5,血小板计数<100,000/mm3); 5、严重心、肝、肾等实质脏器疾病。 三、动、静脉溶栓总体流程 有局灶定位体征患者生化检查 (血糖、出凝血全套、血常规、急诊九项、肌钙蛋白) 头部CT 低密度影或正常高密度影 (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 4.5h以内4.5h以内6h以内 静脉溶栓常规治疗动脉溶栓 (无禁忌症)(有禁忌症)(无禁忌症) 动脉介入溶栓流程 术前处理 签署同意书、商讨溶栓药(尿激酶、爱通立)、通知介入室相关人员到位 术前准备术前备药术前用药 (备腹股沟区皮肤(尼莫通NS250ml+胞二磷胆碱0.5 套尿套或停留尿管介入室已备有尿激酶NS20ml+地塞米松5mg?碘试、左下肢留置如rtPA则需取药) 针、静脉推注泵) 立即通知介入室、尽快送介入室

ACCP-7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

解读ACCP-7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简称ACCP)从1986年发布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以来,大约每3年更新一次,该指南已成为目前国际上公认最权威的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指南。它涵盖了所有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以及所有与血栓栓塞相关的学科,如心血管内科和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肿瘤科、儿科、妇产科等。2004年9月第七届ACCP会议期间,由87位美国医师组成的专家组推出了第七届ACCP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简称ACCP-7),包括约500条分级建议。新指南既是对前一版指南(2001年版)的更新,也是对正在研发和已经取得初步临床证据的新治疗方法和药物的展望。ACCP-7全文发表在Chest2004年9月增刊上。 概述 该指南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采用了新的证据级别推荐方法,更加细致、明确。指南中1A级建议所占比例不大,而1C至2C级建议较多。一方面说明在血栓栓塞防治领域中,仍有很多问题有待于解决,另一方面表明指南采取了更加稳妥的原则,谨慎提出治疗建议,同时为临床医师在医疗实践中灵活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与2001年版指南比较,ACCP-7主要变化有:指南纳入了大量近年来新增的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补充了23个部分,如血管外科、腔镜手术、膝关节置换术和长途旅行等相关的静脉血栓预防,对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溶栓、抗栓建议进行了修改。指南新增230项分级建议,首次发布了长途旅行血栓栓塞预防建议,低分子量肝素(LMWH)在各适应证中的推荐级别均增强。强调新型抗凝药物合成戊糖—戊聚糖钠(fondaparinux)的适应证更加广泛。与以往指南不同,ACCP-7在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中强力推荐使用戊聚糖钠预防血栓。 ACCP-7修改的主要建议包括:在冠脉干预中,有其他治疗时不建议使用噻氯匹定抗血小板(即往指南中为一线治疗)。此外,多数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推荐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对非心脏相关的卒中患者,强调溶栓药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仅适用卒中发作3小时内的患者。 对各部分的主要建议简单介绍如下: 抗栓和抗凝的基础 1.抗血小板药物 (1)充分评估心血管危险因素,阿司匹林仍为主要推荐的一级预防药物;(2)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抗血小板药物的药效反应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并且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3)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未能进行早期血运重建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获益/风险尚不确定;(4)高危患者应长期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者具有协同作用,药效扩大;(5)选择和非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对心血管作用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6)鉴于噻氯匹定可能导致致命的不良反应,如果患

急性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

急性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 」、动、静脉溶栓总适应症 1、急性脑梗死; 2、发病4.5 h内(选择全身静脉内溶栓),发病在4.5h-6h以内者(如怀疑为进展性卒中可延至 12 h,基底动脉血栓可延至48 h)选择动脉内局部介入溶栓; 3、年龄18-80岁; 4、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在一个小时以上,且比较严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在7~22分);如有明显瘫痪等神经定位体征者肌力低于IV级。 5、无明显意识障碍,神志不应差于嗜睡。但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有意识障碍者,也可采用溶栓治 疗。 6、脑CT无脑出血,未见明显的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低密度病灶。或血管造影证实颅内血 栓及部位。 7、家属同意。且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动、静脉溶栓总禁忌症: 1、年龄>80岁; 2、血压>200/120 mmHg ;经治疗后,血压能降低到160/90mmHg 左右者除外。 2、活动性内出血、颅内肿瘤、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近期发生脑出血者;体检发现有活动 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近两周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 3、神经系统症状核体征轻微(如肌力切级)或病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者(如TIA); 4、口服抗凝药或出血素质者(INR>1.5,血小板计数<100 , 000/mm 3); 5、严重心、肝、肾等实质脏器疾病。 三、动、静脉溶栓总体流程 有局灶定位体征患者生化检查(血糖、出凝血全套、血常规、急诊九项、肌钙蛋白)

头部CT

4.5h 以内 4.5h 以内 6h 以内 静脉溶栓 常规治疗 动脉溶栓 (无禁忌症) (有禁忌症) (无禁忌症) 动脉介入溶栓流程 术前处理 签署同意书、商讨溶栓药(尿激酶、爱通立)、通知介入室相关人员到位 (备腹股沟区皮肤 (尼莫通 NS250ml+胞二磷胆碱0.5 套尿套或停留尿管 介入室已备有尿激酶 NS20ml+地塞米松5mg 试、左下肢留置 如rtPA 则需取药) 针、静脉推注泵) 立即通知介入室、尽快送介入室 术后处理 征;血压控制在 160/90mmHg 或患者发病前水平为宜 24小时内 绝对卧床24h ,24h 后复查CT 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 测颅规、NIHSS 评分q1hX6 低密度影或正常 (缺血性卒中) 高密度影 (出血性卒 术前准备 术前备药 术前用药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要点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2017)要点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E),DVT与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DVT的主要不良反应是PE和血栓后综合征(PTS),它可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 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表1)和继发性因素(表2)。DVT多见于大手术或严重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肿瘤患者等。 表1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发性危险因素 抗凝血酶缺乏/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过多/凝血酶原20210基因变异/Ⅷ、Ⅸ、Ⅺ因子增高/蛋白C缺乏/V因子Leiden突变(活化蛋白C抵抗) /纤溶酶原缺乏/异常纤溶酶原血症/蛋白S缺乏/Ⅻ因子缺乏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损伤/骨折/脑卒中、瘫痪或长期卧床/高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吸烟/妊娠/产后/Crohn病/肾病综合征/血液高凝状态(红细胞增多症、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小板异常/手术与制动/长期使用雌激素/恶性肿瘤尧化疗患者/肥

胖/心、肺功能衰竭/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口服避孕药/狼疮抗凝物/人工血管或血管腔内移植物/VTE病史/重症感染 二、临床表现 根据发病时间,DVT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是指发病14d以内;亚急性期是指发病15~30d;发病30d以后进入慢性期;早期DVT 包括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急性下肢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等,体检患肢呈凹陷性水肿、软组织张力增高、皮肤温度增高,在小腿后侧和/或大腿内侧、股三角区及患侧髂窝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 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青肿,是下肢DVT中最严重的情况。临床表现为下肢极度肿胀、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泡,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提问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漂流、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根据肺循环障碍的不同程度引起相应PE的临床表现。 慢性期可发展为PTS,一般指急性下肢DVT6个月后,出现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包括患肢的沉重、胀痛、静脉曲张、皮肤瘙痒、色素沉着、湿疹等,严重者出现下肢的高度肿胀、脂性硬皮病、经久不愈的溃疡。在诊断为下肢DVT的最初2年内,即使经过规范的抗凝治疗,仍有约20%~55%的患者发展位PTS,其中5%~10%的患者发展位严重的PTS,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诊断 对于下肢DVT的诊断,无论临床表现典型与否,均需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以免漏诊和误诊。 (一)辅助检查 1.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测定检查的敏感性较高、特异性 差。可用于急性VTE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和VTE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rt-PA溶栓指南解读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rt-PA溶栓最新指南解读作者:徐安定[1]黄立安[1] 单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1]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中国专家共识(2012版)》(简称“中国新共识”)已经于2012年12月正式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2013年1月31日美国卒中协会正式在网上发布了更新的缺血性卒中早期干预指南(简称“美国新指南”),与其2007年的指南相比,关于溶栓部分也作了重要更新。本文结合美国最新指南和中国新共识 进行解读,并对相关问题做补充说明。365医学网转载请注明 1、各国指南间采用的推荐和证据级别不一致,阅读指南或共识时应注意其间的差异,真正理解各类推荐级别的背景和含义。其次,国内不同共识、指南的推荐和证据级别标准也不一致。“中国新共识”采用中国脑血管病指南2010版的推荐和证据级别,与美国指南有较大的差别。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中国推荐级别的推荐强度从I-IV依次减弱,而美国指南III级推荐为反对使用的推荐,读者应予以注意区分。365医学网转载请注明 2、“中国新共识”未涉及动脉溶栓、尿激酶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主要是考虑静脉rt-PA溶栓是证据最充分的治疗,其应用面最广,加上近年有新的大型临床研究发表,补充了新证据;而国内在静脉溶栓的临床应用方面存在较多问题,需要改进的空间较大,因此有必要提出共识性意见,作为我们国家指南的补充。同时,动脉溶栓、尿激酶静脉溶栓并无新的证据出现,而最新几项研究提示血管内治疗并不优于静脉rt-PA溶栓。因此,“美国新指南”依然强调动脉溶栓或机械取栓不能延误静脉rt-PA溶栓(如果符合静脉溶栓指针),而静脉rt-PA溶栓目前仍然是唯一FDA批准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药物,尿激酶等其他非rt-PA的溶栓药不推荐常规用于临床,除非是临床研究。365医学网转载请注明 3、“中国新共识”与“美国新指南”(静脉rt-PA溶栓)比较365医学网转载请注明“中国新共识”推荐总共九个大点,其中第四点(基于多模式影像学技术扩大时间窗溶栓)、第五点(静脉rt-PA溶栓剂量)和第六点(血压和血糖控制)与“美国新指南”完全一致,其余各推荐也与“美国新指南”基本一致,但存在一些细微差异。365医学网转载请注明1)在公众教育、病患教育、院前及转运等多方面,“中国新共识”与“美国新指南”观点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要求规范2016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 2016年中国脑卒会5/5-8发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现整理如下,供各位参考学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目前超早期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mogen activator, rt-PA ) 静脉溶栓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结局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已被我国和许多国家指南推荐,但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比例仍然很低。 近期研究显示,约20% 的患者于发病3 小时之到达急诊室,12.6% 的患者适合溶栓治疗,只有2.4% 的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其中使用rt-PA 静脉溶栓治疗为1.6% 。开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的一个主要难点是,大多数患者没有及时送达医院或各种原因的院延迟。 为使更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溶栓治疗并从中受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普遍进行相应的医疗救治体系改革,包括完善院外医疗急救转运网络,组建院卒中快速抢救小组,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卒中中心和卒中中心的认证体系等措施,其核心就是要让公众都知道卒中是急症,卒中发生后应尽快送达有能力进行卒中溶栓治疗的医院,并获得规性溶栓治疗。 为使溶栓这一有效疗法能更好、更广泛地在我国使用,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救治率,脑防委特组织全国脑血管病权威专家制定静脉溶栓指导规如下,其中的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采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的标准。 溶栓相关公众教育 为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及时救治,首先应能够识别脑卒中的发生。研究显示公众对脑卒中临床表现的相关知识仍然十分匮乏。根据加利福尼亚州急性卒中登记( California Acute Stroke Pilot Registry, CASPR ) 报告若所有患者能在发病后早期就诊,则3 h 溶栓治疗的总体比例可由4.3% 上升至28.6%, 因此开展更多的以教育卒中患者更早寻求治疗的宣传活动是必要的。 有效的社区教育工具包括印刷材料、视听节目、网络在线宣传、社区宣讲、板报以及电视广告。卒中教育不应仅针对潜在的患者,也应包括他们的亲属、公共服务部门比如警察以及医护人员,使他们能够在必要时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公众教育的关键是当可疑卒中发生时应立即拨打120 等急救。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要点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要点 1 背景 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最有效的药物治疗仍是超早期内(<4.5 h)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因其可显著改善AIS预后,被国内外脑血管病指南一致推荐。2012年12月《中华内科杂志》发表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中国专家共识(2012版)》和2014年发表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对规范我国AIS静脉溶栓临床实践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目前我国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率仍非常低,仅有2.4%,其中使用rt-PA溶栓治疗仅1.6%。近年来AIS急性期治疗取得很大进展,尤其2015年 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被美国和中国指南所推荐,静脉溶栓模式发生根本转变。2016年2月美国心脏协会(AHA)和美国卒中学会(ASA)联合发布了AIS静脉应用rt-PA纳入和排除标准科学声明。总体上,AIS静脉溶栓适应证有逐渐扩大,而禁忌证有相对缩小趋势。 2 AIS患者静脉溶栓医学证据 2.1 时间窗与组织窗 2.1.1 发病4.5 h内 2.1.2 发病4.5~6 h多模式影像指导下rt-PA静脉溶栓

2.1.3 后循环AIS溶栓时间窗 2.1.4 醒后卒中或发病时间不明 2.2 rt-PA静脉溶栓剂量 2.3 其他静脉溶栓药物 2.4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科学声明推荐 ·AIS发病4.5 h内,对适应证患者推荐基于临床和颅脑CT平扫选择给予静脉rt-PA溶栓治疗,越早溶栓,获益越大、风险越小(Ⅰ类证据,A级推荐)。用法:rt-PA 0.9 mg/kg(最大剂量为90 mg),其中总量的10%在最初1 min内静脉推注,剩余的90%以输液泵持续滴注1 h(Ⅰ类推荐,A级证据)。如没有条件使用rt-PA,且发病在6 h内,符合适应证的AIS患者可考虑静脉给予UK。用法:UK 100万~150万I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 m1,持续静脉滴注30 min(Ⅱ类推荐, B级证据)。 ·AIS发病4.5 h内,对于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可以选择静脉给予低剂量rt-PA。用法:rt-PA0.6 mg/kg(最大剂量为60 mg),其中总量的15%在最初1 min内静脉推注,剩余的85%以输液泵,持续滴注1 h(Ⅱa类推荐,B级证据)。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解读》试题及答案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解读 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单选题)STEMI病理生理核心环节为() A .血管内皮不稳定斑块破裂 B .白血栓形成 C .红血栓形成 D .缺血/再灌注损伤 2 . (单选题)STEMI诊断的主要依据不包括() A .典型梗死性心绞痛症状发作 B .STEMI心电图ST-T动态演变 C .STEMI心电图Q波形成 D .心肌坏死标志物水平升高 3 . (单选题)以下哪项措施不是STEMI早期常规处置() A .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 B .无禁忌证,给予吗啡镇静止痛治疗 C .无低血压、低血容量或心源性休克等禁忌证,予以硝酸甘油舌下含服 D .常规静脉应用替罗非班 4 . (单选题)以下哪项措施早期预防STEMI患者猝死不正确() A .早期心电监护 B .应积极予以静脉补钾治疗,维持血钾水平>4.5mmol/L C .如无禁忌,尽早应用β受体阻滞剂

D .预防性应用胺碘酮 5 . (单选题)以下哪项并非STEMI溶栓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A .既往脑出血病史 B .未得到良好控制的高血压 C .可疑主动脉夹层 D .颅内恶性肿瘤 6 . (单选题)当发生STEMI时,应首选以下哪种溶栓药物,除了() A .尿激酶 B .尿激酶原 C .阿替普酶 D .瑞替普酶 7 . (单选题)STEMI溶栓时普通肝素的正确用法用量为() A .确诊STEMI后皮下注射普通肝素3000U,2/日,不监测 B .确诊STEMI后应即刻静脉注射普通肝素5000U,随后低分子肝素1mg/kg皮下注射,2/日,监测APTT或ACT至对照值的1.5~2.0倍 C .确诊STEMI后应即刻静脉注射普通肝素5000U(60~80U/kg),继以12U/(kg?h)静脉滴注,不监测 D .确诊STEMI后应即刻静脉注射普通肝素5000U(60~80U/kg),继以12U/(kg?h)静脉滴注,溶栓及溶栓后应监测APTT或ACT至对照值的1.5~2.0倍,维持48小时左右

静脉溶栓指导规范2018.10.19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目前超早期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mogen activator, rt-PA) 静脉溶栓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结局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已被我国和许多国家指南推荐。为使溶栓这一有效疗法更好、更广泛的在临床使用,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救治率,医院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特制定静脉溶栓指导规范如下。 1、溶栓相关公众教育 1.1 为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及时救治,首先应能够识别脑卒中的发生。研究显示公众对脑卒中临床表现的相关知识仍然十分匮乏。根据加利福尼亚州急性卒中登记(California Acute Stroke Pilot Registry, CASPR) 报告若所有患者能在发病后早期就诊,则 3 h 内溶栓治疗的总体比例可由 4.3% 上升至 28.6%, 因此开展更多的以教育卒中患者更早寻求治疗的宣传活动是必要的。 1.2 有效的社区教育工具包括印刷材料、视听节目、网络在线宣传、社区宣讲、板报以及电视广告。卒中教育不应仅针对潜在的患者,也应包括他们的亲属、公共服务部门比如警察以及医护人员,使他们能够在必要时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公众教育的关键是当可疑 卒中发生时应立即拨打 120 等急救电话。 1.3 医院积极开展针对大众的科普宣传和对医生进行脑卒中规范化诊治的相关培训, 加强全社会脑卒中应尽早救治的意识,减少脑卒中就医的时间延误,尽可能提高急性缺血 性脑卒中患者的静脉溶栓使用率。 2、院前处理 2.1 院前处理范围:120 等急救电话系统的启动与派遣、急救医疗应答、现场分诊, 安置以及转运。 2.2 院前处理的关键是迅速识别疑似脑卒中患者并尽快送到医院,目的是避免脑卒中患者在到达医院前不必要的时间延误,从而尽快对适合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溶栓治疗。 2.3 院前脑卒中的识别:若患者突然出现以下任一症状时应考虑脑卒中的可能: 2.3.1 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 2.3.2 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2.3.3 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 2016 年中国脑卒中大会发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现整理如下,供各位参考学习。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目前超早期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mogen activator, rt-PA) 静脉溶栓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结局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已被我国和许多国家指南推荐,但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比例仍然很低。 近期研究显示,约20% 的患者于发病3 小时之内到达急诊室,12.6% 的患者适合溶栓治疗,只有2.4% 的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其中使用rt-PA 静脉溶栓治疗为1.6% 。开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的一个主要难点是,大多数患者没有及时送达医院或各种原因的院内延迟。 为使更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溶栓治疗并从中受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普遍进行相应的医疗救治体系改革,包括完善院外医疗急救转运网络,组建院内卒中快速抢救小组,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卒中中心和卒中中心的认证体系等措施,其核心就是要让公众都知道卒中是急症,卒中发生后应尽快送达有能力进行卒中溶栓治疗的医院,并获得规范性溶栓治疗。 为使溶栓这一有效疗法能更好、更广泛地在我国使用,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救治率,脑防委特组织全国脑血管病权威专家制定静脉溶栓指导规范如下,其中的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采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的标准。 溶栓相关公众教育 为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及时救治,首先应能够识别脑卒中的发生。研究显示公众对脑卒中临床表现的相关知识仍然十分匮乏。根据加利福尼亚州急性卒中登记(California Acute Stroke Pilot Registry, CASPR) 报告若所有患者能在发病后早期就诊,则3 h 内溶栓治疗的总体比例可由4.3% 上升至28.6%, 因此开展更多的以教育卒中患者更早寻求治疗的宣传活动是必要的。 有效的社区教育工具包括印刷材料、视听节目、网络在线宣传、社区宣讲、板报以及电视广告。卒中教育不应仅针对潜在的患者,也应包括他们的亲属、公共服务部门比如警察以及医护人员,使他们能够在必要时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公众教育的关键是当可疑卒中发生时应立即拨打120 等急救电话。 推荐:应积极开展针对大众的科普宣传和对医生进行脑卒中规范化诊治的相关培训,加强全社会脑卒中应尽早救治的意识,减少脑卒中就医的时间延误,尽可能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静脉溶栓使用率。 院前处理 院前处理范围包括120 等急救电话系统的启动与派遣、急救医疗应答、现场分诊,安置以及转运。 院前处理的关键是迅速识别疑似脑卒中患者并尽快送到医院,目的是避免脑卒中患者在到达医院前不必要的时间延误,从而尽快对适合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溶栓治疗。1. 院前脑卒中的识别 若患者突然出现以下任一症状时应考虑脑卒中的可能: (1)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 (2)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3)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4)双眼向一侧凝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