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新常态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12经济王志杨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新主张,为中国改革“升级”,中国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特别是在经济建设方面,“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并因此形成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是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举措,同时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也是未来中国经济新常态形成的重要根基。当前,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有限,环境污染与产能化解的矛盾突出,传统行业与金融行业利润相差悬殊,科技型企业发展仍然缓慢等。中国政府应优化传统产业供给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大力发展,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国产化,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以此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关键词:新常态;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解析

2014 年5 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这一词,指出“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特征适应新常态,应当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 年11 月,习近平在APEC(全称为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指出中国经济新常态包括速度、结构和动力三大特征。速度是指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应当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结构是指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应当“不断优化升级”;动力是指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应当从“要素、投资”转为“创新”,即靠创新赢发展。2014 年12 月5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公报中指出:“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将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中国经济新常态已经成为指引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标尺,要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产业结构必须加速优化升级。

二、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有限

消费、出口和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是从出口和投资来看,效果不明显。从出口来看,当前,由于国际经济形势不良,国际金融危机时有发生,国外消费不佳严重影响我国的商品出口,进而影响经济增长;从投资来看,国内的投资主要是粗放型投资,这种投资一定程度上会引发经济和社会问题。从我国经济新常态来看,出口和投资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而不断扩大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但是从2014年相关数据来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很有限。2010- 2012年我国第二、三产业指数同比有较大下滑,尤其是第二产业指数下滑的更快,2013- 2014年虽然有所回升,但是第二产业发展疲态已经很明显。

(二)环境污染与产能化解的矛盾突出

目前我国导致环境污染的行业主要有钢铁、电解铝、船舶、玻璃、水泥等,而这些行业恰恰是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这些行业产能利用率长期不足80%。2013

年粗钢产能利用率仅为72%,这样高能耗导致的环境污染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如果大力度关停这些高能耗行业务必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增速。据相关部门统计,2013年河北省压减钢铁产能788万吨,2014年压减钢铁产能达1500万吨,这样大幅度压减过剩产能直接导致2014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下降至4.2%。

(三)传统行业与金融行业利润相差悬殊

在我国全部上市公司当中,非金融类企业比重高达85%,但是所获利润比重不到45%,尤其是我国传统行业,利润不足10%,甚至有很多传统行业年年亏损,与金融类企业利润相差悬殊。据相关数据统计,2012- 2014年钢铁行业利润同比分别下降125%、324%和238%,煤炭行业利润同比分别下降11%、29%和27%,机械行业利润同比分别下降37%、12%和22%。

(四)科技型企业发展仍然缓慢

2012年《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中显示,截至 2011年年末,我国共有创新型试点企业542家,这些企业所获得的有效发明专利高达9万多件,占全国数量的 10%,研究开发经费财政投入量高达3939.8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5万亿元。但是这跟国外发达国家比,差距仍然很大,2011年美国研究开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4.64%,我国仅为1.87,高出我国2.77个百分点,从每年申请的专利数上看,仅占美国的30%,占日本的50%。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传统产业供给结构

要优化传统产业供给结构首先就应当化解绝对过剩,加大淘汰供给绝对过剩的传统行业,重点治理钢铁、电解铝、玻璃、水泥等绝对过剩行业,不断化解过剩产能的矛盾。例如对于钢铁行业,其供给已经出现绝对过剩的现象,加之钢铁企业长期亏损和环境污染,必须加大淘汰力度。2014年钢铁行业共淘汰落后产能4869万吨,水泥行业共淘汰落后产能5149万吨。除了淘汰之外,还应当积极引导结构性过剩产业优化升级,不断挖掘有效需求,进一步提升技术手段,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不断优化传统产业供给结构。

(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

2010年国务院确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为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并且确定了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在2020年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四个支柱产业。因此,在目前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应当大力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大未来支柱产业。到2020年,力争使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0%以上,成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坚力量。在发展这些产业的同时,辅佐发展海洋产业,并协助其与其他战略产业相互结合,共同发展,力争实现独立新方向。

(三)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大力发展

由于受到资源等因素的约束,目前我国服务业在结构和供给总量上都存在很大问题,服务业潜在的需求一直没有被有效的释放。因此要进一步促进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尤其是促进现代服务业、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不断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优化升级,进而拉动内需和促进经济增

长,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着力点。一方面,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要重点发展售后服务、商务服务、研发设计、市场营销、产品设计等服务业。不断通过金融创新、技术创新、科技创新、研发创新等手段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附加值。另一方面,不断满足生活性服务业的现代化需要,大力发展养老健康服务、饮食调理服务、医疗用药服务、身体保健服务、护理监测服务、娱乐健身服务、健康保险服务等现代化的生活服务行业。通过市场化机制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增加健康服务业和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

(四)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国产化

制造业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居于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发达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振兴制造业的政策。我国目前还没有明确提出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但是也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对我国制造业的考察,尤其是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考察时强调要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国产化,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中航通用飞机、大连船舶重工等装备制造业,辅佐发展东软集团、威盛电子等电子信息制造业。不断提高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航天航空、信息智能等领域的研发水平。

(五)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中国没有享受到前几次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成果,在当今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不仅要吸取世界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不断转化为自身成功,更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水平,有效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加速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突破数字化制造及设计与3D打印的核心技术;二是从应用领域上,新材料应当主要应用于节能照明、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科技设备。建立创新制造中心,为科技创新提供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