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平衡常数的测定

电离平衡常数的测定
电离平衡常数的测定

(三)电离平衡常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了解pH 法测定电离平衡常数的原理与方法。

2. 学会酸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加强有效数字概念在数据处理上的正确运用,学会实验误差原因分析。

4. 训练实验报告表格化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

乙酸溶液的初始浓度为0C ,平衡时乙酸溶液中H +的浓度为x ,乙酸在水中的离解平衡:

Ac H HAc +?+

初始浓度 0C 0 0 平衡浓度 0C x - x x

乙酸的电离平衡常数x

C x

x HAc Ac H K i -?=

?=+0][][][ 在一定温度下,利用酸度计(pH 计)可以测定某溶液的pH 值,而溶液中的pH 值与溶液中H +离子浓度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lg[]pH H +=- 或 []10pH H +-=

因此,如果我们已知乙酸溶液的初始浓度0C ,并且利用酸度计测定了该溶液的pH 值,通过计算就可以求出乙酸的电离平衡常数i K 值。

值得注意的是,参数方程2

0i x K C x =-成立的前提条件是认为乙酸的电离常数

足够大而忽略了水本身的电离平衡。乙酸的浓度越稀,越不能忽略水的电离,因此,在实验中应尽量使乙酸的浓度大一些。另外,由于乙酸的电离平衡常数的测定最终归结为乙酸溶液的pH 值测量上来,所以本实验的精确度将最终取决于pH 值测定的精确度上。为保证实验测定值的精确度,本实验中的pH 值要求读到小数点后第二位。 三、实验步骤

1.0.1mol/L HAc 溶液浓度的标定

以酚酞为指示剂,用已知浓度的标准NaOH 溶液标定约0.1mol/L HAc 溶液的

浓度,把数据记录及结果处理填入表1。

方法为:用25ml移液管吸取HAc溶液25.00ml三份,分别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蒸馏水50ml,2滴酚酞试剂(0.2%),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粉色,0.5min 内颜色不褪,即为终点。

2、配制不同浓度的乙酸溶液:取干燥、洁净的100ml烧杯5只,编号1~5。在酸式滴定管中加入已知浓度的乙酸溶液,在碱式滴定管中加入去离子水。依次向1~5号烧杯中加入一定体积的乙酸溶液和去离子水。

3、测定所配乙酸溶液的pH值:利用pH计依次测定所配乙酸溶液的pH值,要求读到小数点后第二位,并记录在表2中。

四、数据记录与结果处理

表1 0.1mol/LHAc溶液的标定

表2 pH法测定乙酸电离平衡常数、数据记录与处理

室温:℃

实验室配制的乙酸溶液的浓度:mol/L

取实验中5个数值的平均值,即为本实验测得乙酸电离常数K i值。

PH计使用:

1、打开电源开关,按“PH/MV”按钮,使仪器进入PH测量状态;

2、按“温度”键使显示为溶液温度值(此时温度指示灯亮),然后按“确认”键,仪器确定溶液温度后回到PH测量状态。

3、把用蒸馏水清洗过的电极插入PH=6.86的标准溶液中,待读数稳定后按“定位”键(此时PH指示灯慢闪烁,表明仪器在定位标定状态)使读数为该溶液当前温度下的PH值。

4、把用蒸馏水清洗过的电极插入PH=4.00(或PH=9.18)的标准溶液中,待读数稳定后按“斜率”键(此时PH指示灯快闪烁,表明仪器在斜率标定状态)使读数为该溶液当时的PH值,然后按“确认”键,仪器进入PH测量状态,PH指示灯停止闪烁,标定完成。

5、用蒸馏水洗电极后即可对被测溶液进行测量。

【注意事项】

?小烧杯一定要洁净、干燥;

?乙酸和水的体积要准确加入,保证计算的浓度与实际浓度值一致,5次测量

共需乙酸50ml;

?酸度计的使用参考说明书;

?每次校正或测量前都要将电极用纯水冲洗干净,然后用滤纸擦干;

?测定溶液的pH值前要充分搅拌溶液,使其混合均匀;

?pH值读数读到小数点后两位。

五.思考题

1.本实验中测定乙酸电离常数的依据是什么?当乙酸浓度很稀时,能用此法吗?

2.本实验中乙酸电离常数的测定最终归到乙酸溶液中H+离子浓度的测定,能否利用酸碱滴定法来测定溶液中的H+离子浓度?

3.改变所测HAc溶液的浓度或温度,则电离度和电离常数有无变化?若有变化,会有怎样的变化?

4.“电离度越大,酸度越大”。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

5.实验中[HAc]和[Ac-]浓度是怎样测得的?要做好本实验,操作的关键是什么?

电离平衡常数的求算方法

电离平衡常数的求算方法 ——有关K a和K b的求解方法小结 一、酸(碱)溶液 例1、常温下,mol/L的醋酸溶液中有1%的醋酸发生电离,计算醋酸的Ka= 练习1、已知室温时某浓度的HA溶液pH=3,完全中和30mL该溶液需要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20mL,则该溶液中HA的Ka= 2、已知室温时mol/L的HA溶液pH=3,则室温时mol/L的HA溶液中 c(A-)= 3、已知室温时,L某一元酸HA在水中有%发生电离,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该溶液的pH=4 B.升高温度,溶液的pH增大 C.此酸的电离平衡常数约为1×10-7 D.由HA电离出的c(H+)约为水电离出的c(H+)的106倍 4、常温时, mol·L-1某一元弱酸的电离常数K a =10-6,上述弱酸溶液的pH= 二、涉及盐溶液的 例题1、在25℃下,将a mol·L-1的氨水与mol·L-1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反应平衡时溶液中c(NH4*)=c(Cl-)。则溶液显_____________性(填“酸”“碱”或“中”);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NH3·H2O的电离常数K b=__________。 例题2、NO2可用氨水吸收生成NH4NO3。25℃时,将amolNH4NO3溶于水,溶液显酸性,原因是___ 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向该溶液滴加bL氨水后溶液呈中性,则滴加氨水的过程中的水的电离平衡将______(填”正向”“不”或“逆向”)移动,所滴加氨水的浓度为_______mol·L-1。(NH3·H2O的电离平衡常数取K b=2×10-5mol·L-1) 练习1、常温下,向10 mL b mol·L-1的CH 3 COOH溶液中滴加等体积的 mol·L-1的NaOH溶液, 充分反应后溶液中c(CH 3COO-)=c(Na+),CH 3 COOH的电离常数K a = 2、在25 ℃时,将b mol·L-1的KCN溶液与 mol·L-1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溶液pH=7,则b (填“>”“<”或“=”);用含b的代数式表示HCN的电离常数 K a = 。 三、涉及图像的 例1、×10-3 mol·L-1的氢氟酸水溶液中,调节溶液pH(忽 略调节时体积变化),测得平衡体系中c(F-)、c(HF)与溶 液pH的关系如下图。 则25 ℃时,HF电离平衡常数为:

实验八 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的测定

实验八 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测定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 2、学习使用pH 计。 3、掌握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 醋酸是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 HAc H + + Ac - α αθ -?==-+1][]][[2 c HAc Ac H K a 式中[ H +]、[ Ac -]、[HAc]分别是H +、 Ac -、HAc 的平衡浓度;c 为醋酸的起始浓度;θ a K 为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通过对已知浓度的醋酸的pH 值的测定,按pH=-lg[H +]换算成[H +], 根据电离度c H ][+=α,计算出电离度α,再代入上式即可求得电离平衡常数θ a K 。 三、仪器和药品 仪器:移液管(25mL ),吸量管(5mL ),容量瓶(50mL ),烧杯(50mL ),锥形瓶(250mL ),碱式滴定管,铁架,滴定管夹,吸气橡皮球,Delta320-S pH 计。 药品:HAc (约0.2mol·L -1),标准缓冲溶液(pH=6.86,pH=4.00),酚酞指示剂,标准NaOH 溶液(约0.2mol·L -1)。 三、实验内容 1.醋酸溶液浓度的标定 用移液管吸取25mL 约0.2mol·L -1 HAc 溶液三份,分别置于三个250mL 锥形瓶中,各加2~3滴酚酞指示剂。分别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现微红色,半分钟不褪色为止,记下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从而求得HAc 溶液的精确浓度(四位有效数字)。 2.配制不同浓度的醋酸溶液 用移液管和吸量瓶分别取25mL ,5mL ,2.5mL 已标定过浓度的HAc 溶液于三个50mL 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并求出各份稀释后的醋酸溶液精确浓度( 2c ,10 c ,20 c )的值(四位有效数字)。

电导法测定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及数据处理41943

电导法测定醋酸电离常数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溶液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的概念; 2.测量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率,并计算弱电解质溶液的电离常数。 二、 三、 四、实验原理 电解质溶液是靠正、负离子的迁移来传递电流。而弱电解质溶液中,只有已电离部分才能承担传递电量的任务。在无限稀释的溶液中可以认为电解质已全部电离,此时溶液的摩尔电导率为Λ∞m,而且可用离子极限摩尔电导率相加而得。 一定浓度下的摩尔电导率Λm与无限稀释的溶液中摩尔电导率Λ∞m是有差别的。这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电解质溶液的不完全离解,二是离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所以,Λm通常称为表观摩尔电导率。 Λm/Λ∞m=α(U++ U-)/(U+∞+ U-∞)若U+= U-,,U+∞=U-∞则 Λm/Λ∞m=α 式中α为电离度。 AB型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达到平衡时,电离平衡常数K a?,起始浓度C0,电离度α有以下关系:

AB A+ + B- 起始浓度mol/L:C00 0 平衡浓度mol/L:C0·(1-α) αC0 αC0 K c?=[c(A+)/c?][c(B-)/c?]/[c(AB)/c?]=C0α2/(1-α)=C0Λm2/[c?Λ∞m(Λ∞m-Λm)] 根据离子独立定律,Λ∞m可以从离子的无限稀释的摩尔电导率计算出来。Λm可以从电导率的测定求得,然后求出K a?。 Λm C0/c? =Λ∞m2K c?/Λm-Λ∞m K c? 通过Λm C0/c?~1/Λm作图,由直线斜率=Λ∞m2K c?,可求出K c?。 三、仪器与试剂 DDS-11A(T)型电导率仪1台;恒温槽1套;0.1000mol/L醋酸溶液。 四、实验步骤 1.调整恒温槽温度为25℃±0.3℃。 2.用洗净、烘干的义形管1支,加入20.00mL的0.1000mol/L醋酸溶液,测其电导率。 3.用吸取醋酸的移液管从电导池中吸出10.00mL醋酸溶液弃去,用另一支移液管取10.00mL电导水注入电导池,混合均匀,温度恒定后,测其电导率,如此操作,共稀释4次。 4.倒去醋酸溶液,洗净电导池,最后用电导水淋洗。注入20mL电导水,测其电导率。 五、实验注意事项 1.本实验配制溶液时,均需用电导水。 2.温度对电导有较大影响,所以整个实验必须在同一温度下进行。每次用电导水稀释溶液时,需温度相同。因此可以预先把电导水装入锥形瓶,置于恒温槽中恒温。 六、数据记录及处理 第一次实验:实验温度:25.2℃,电导池常数K(l/A):0.94 m-1,Λ∞m=390.72 s.cm2/mol-1 表1 醋酸电离常数的测定

化学平衡计算

考点过关(上)考点5 化学平衡计算 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之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指导作用。而化学平衡计算是高考中的热点之一,此类试题常把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融汇在一起,具有知识联系广、灵活度大、隐含条件多、概念性强、思维层次高的特点。化学平衡的计算一般涉及到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转化率、百分含量、气体混合物的密度、平均摩尔质量、压强等,通常的思路是写出平衡式,列出相关量(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确定各量之间的关系,列出比例式或等式或依据平衡常数求解。 1.计算模式:化学平衡计算的最基本的方法模式是“平衡三段式法”。具体步骤是在化学方程式下写出有关物质起始时的物质的量、发生转化的物质的量、平衡时的物质的量(也可以是物质的量浓度或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再根据题意列式求解,起始、转化、平衡是化学平衡计算的“三步曲”,三步是化学平衡计算的一般格式,根据题意和恰当的假设列出起始量、转化量、平衡量。但要注意计算的单位必须保持统一,可用mol、mol/L,也可用L。 m A(g)+n B(g)p C(g)+q D(g) n(起始)/mol ab00 n(转化)/mol mxnxpxqx n(平衡)/mol a-mxb-nxpxqx 反应可从左向右开始,也可以从右向左开始,也可以多种物质同时充入。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物质浓度间的关系。反应物:平衡浓度=起始浓度-转化浓度;生成物:平衡浓度=起始浓度+转化浓度,其中各物质的转化浓度之比等于它们在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2.解题思路:具体题目要具体分析,灵活设立,一般设某物质的转化量为x;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及变化量的三者关系代入未知数确定平衡体系中各物质的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并按“模式”列表;明确了“始”、“变”、“平”三个量的具体数值,再根据相应关系求平衡时某成分的浓度、反应物转化率等,得出题目答案。 3.计算公式: (1)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v(A)∶v(B)∶v(C)∶v(D)=m∶n∶p∶q(未达到平衡时,用于确定化学方程式中未知的化学计量数)。

PH值的计算,电离平衡常数

第九节:PH值的计算 一:讲义 1、水的离子积 1.定义 H2O H++OH--Q,K W=c(H+)·c(OH-) 2.性质 (1)在稀溶液中,K W只受温度影响,而与溶液的酸碱性和浓度大小无关。 (2)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温度升高,K W增大,反之则减小。 常温下水的离子积常数为K W=1×10-14 要带单位。(高考要求) 2.pH=-lg[H+],pOH=-lg[OH-],常温下,pH+pOH=14(为什么要强调温度?) 3.pH值的适用范围是溶液的[H+]小于或等于1mol/L。(为什么?) 4.[H+]是电解质已电离出的H+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 5.25℃时 类别条件近似计算 强酸与强酸pH值相差2或2以上,pH A<pH B(等体积混合) pH A+0.3(为什么?) 强酸与强酸(一元) 不等体积混合[H+]混=(C1V1+C2V2)/V1+V2强碱与强碱pH值相差2或2以上,pH A<pH B(等体积混合) pH B-0.3 强碱与强碱不等体积混合[OH-]混=(C1V1+C2V2)/V1+V2 强酸与强碱(常温下) pH酸+pH碱=14(等体积混合) pH=7 pH酸+pH碱>14(等体积混合) pH碱-0.3 pH酸+pH碱<14(等体积混合) pH酸+0.3 6.不同体积不同pH值溶液混合,若二者为强酸,则求出混合溶液的[H+],求pH值;若二者为强碱,则必须求出混合后溶液的[OH-]值再化为pH值。(为什么?解释)。若一强酸与一强碱,则求出H+离子或OH-离子后,求得[H+]化为pH值或求[OH-]再化为pH值。 二、例题解析 [例1]稀释下列溶液时,pH值怎样变化? (1)10mLpH=4的盐酸,稀释10倍到100mL时,pH=? (2)pH=6的稀盐酸稀释至1000倍,pH=? 小结:强酸每稀释10倍,pH值增大1,强碱每稀释10倍,pH值减小1。 (2)当强酸、强碱溶液的H+离子浓度接近水电离出的H+离浓度(1×10-7mol/L)时,水的H+离子浓度就不能忽略不计。所以pH=6的稀盐酸,稀释1000倍时:[H+]=(1×10-6+999×10-7)/1000=1.009×10-7pH=6.99 由此可知溶液接近中性而不会是pH=9。 [例2]求强酸间混合或强碱间混合溶后液的pH值。 (1)pH=12,pH=10的强酸溶液按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值。 (2)pH=5和pH=3的强酸溶液接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值。 [例3]求强酸强碱间的不完全中和的pH值。

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的测定

实验三 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测定醋酸的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 2.学会正确地使用pH 计。 3.练习和巩固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等仪器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 醋酸CH 3COOH(简写为HAc)是一元弱酸,在溶液中存在下列电离平衡: 2HAc(aq)+H O(l) +-3H O (aq)+Ac (aq) 忽略水的电离,其电离常数: 首先,一元弱酸的浓度是已知的,其次在一定温度下,通过测定弱酸的pH 值,由pH = -lg[H 3O +], 可计算出其中的[H 3O +]。对于一元弱酸,当c /K a ≥500时,存在下列关系式: +3[H O ]c α≈ +23a [H O ]K c = 由此可计算出醋酸在不同浓度时的解离度(α)和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a K )。 或者也可由2a K c α=计算出弱酸的解离常数(a K )。 三、仪器和试药 仪器:移液管、吸量管、容量瓶、碱式滴定管、锥形瓶、烧杯、量筒、pHS-3C 型酸度 计。 试药:冰醋酸(或醋酸)、NaOH 标准溶液(0.1mol·L -1)、标准缓冲溶液(pH = 6.86, 4.00) 酚酞溶液(1%)。 四、实验内容 1.配置250mL 浓度为0.1mol·L -1的醋酸溶液 用量筒量取4mL 36%(约6.2 mol·L -1)的醋酸溶液置于烧杯中,加入250mL 蒸馏水稀释,混匀即得250mL 浓度约为0.1mol·L -1的醋酸溶液,将其储存于试剂瓶中备用。 2.醋酸溶液的标定 用移液管准确移取25.00mL 醋酸溶液(V 1)于锥型瓶中,加入1滴酚酞指示剂,用标准NaOH 溶液(c 2)滴定,边滴边摇,待溶液呈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即为终点。由滴定管读出所消耗的NaOH 溶液的体积V 2,根据公式c 1V 1 = c 2V 2计算出醋酸溶液的浓度c 1。平行做三份,计算出醋酸溶液浓度的平均值。 3.pH 值的测定 分别用吸量管或移液管准确量取2.50、5.00、10.00、25.00mL 上述醋酸溶液于四个50mL 的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得到一系列不同浓度的醋酸溶液。将四溶液及0.1mol·L -1原溶液按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分别用pH 计测定它们的pH 值。 +-+2 33a [H O ][Ac ][H O ][HAc][HAc]K =≈

电离平衡常数的求算练习

电离平衡常数的求算练习 1、(山东09.28)(14分)运用化学反应原理研究氮、氧等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反应有重要意义。 (4)在25℃下,将a mol·L-1的氨水与0.01 mol·L-1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反应平衡时溶液中c(NH4+)=c(Cl-)。则溶液显________性(填“酸”“碱”或“中”);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NH3·H2O的电离常数K b=__________。10-9/(a-0.01) mol/L。 2、(山东12.29)(4)NO2可用氨水吸收生成NH4NO3。25℃时,将amolNH4NO3溶于水,溶液显酸性,原因是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向该溶液滴加bL氨水后溶液呈中性,则滴加氨水的过程中的水的电离平衡将______(填”正向”“不”或“逆向”)移动,所滴加氨水的浓度为_______mol·L-1。(NH3·H2O的电离平衡常数K b=2×10-5mol·L-1) a/200 mol·L-1. 3、(济南三月模考)室温下,a mol·L-1的(NH4)2SO4水溶液的PH=5,存在的平衡有:NH4++ H2O =NH3.H2O+H+,则该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用含a较为准确的数学表达式,不必化简,近似计算) 4、室温下,将等物质的量的KCN、HCN溶于一定量水中,再加入适量稀盐酸,调整溶液pH=7,则未加入稀盐酸之前,c(CN-) c(HCN)(填“>”、“<”或“=”);若将a mol·L-1 KCN溶液与0.01 mol·L -1盐酸等体积混合,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溶液pH=7,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HCN的电离常数K a=。【答案】<;(100a-1)×10-7mol?L-1或(0.5a-0.005)×10-7/0.005 mol?L-1 5、(2008山东卷)碳氢化合物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常温常压下,空气中的CO2溶于水,达到平衡时,溶液的pH=5.60,c(H2CO3)=1.5×10-5mol·L-1。若忽略水的电离及H2CO3的第二级电离,则H2CO3HCO3-+H+的平衡常数K1= 。(已知:10-5.60=2.5×10-6)

实验八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的测定

实验八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测定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 2、学习使用pH 计。 3、掌握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 醋酸是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 HAc H + + Ac - 2 [ H ][ Ac ] c K a[ HAc] 1 式中[ H +]、[ Ac-]、[HAc] 分别是H+、Ac-、HAc 的平衡浓度; c 为醋酸的起始浓度;K a 为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通过对已知浓度的醋酸的pH 值的测定,按pH=-lg[H +]换算成[H +],根据电离度 [H ] c ,计算出电离度α,再代入上式即可求得电离平衡常数K a 。 三、仪器和药品 仪器:移液管(25mL ),吸量管(5mL ),容量瓶(50mL),烧杯(50mL),锥形瓶(250mL ),碱式滴定管,铁架,滴定管夹,吸气橡皮球,Delta320-S pH 计。 药品:HAc (约0.2mol ·L -1),标准缓冲溶液(pH=6.86 ,pH=4.00 ),酚酞指示剂,标准NaOH 溶液(约0.2mol L·-1 )。 三、实验内容 1.醋酸溶液浓度的标定 用移液管吸取25mL 约0.2mol ·L -1 HAc 溶液三份,分别置于三个250mL 锥形瓶中,各加2~3 滴酚酞指示剂。分别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现微红色,半分钟不褪色为 止,记下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从而求得HAc 溶液的精确浓度(四位有效数字)。2.配制不同浓度的醋酸溶液 用移液管和吸量瓶分别取25mL,5mL ,2.5mL 已标定过浓度的HAc 溶液于三个50mL 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并求出各份稀释后的醋酸溶液精确浓度(c 2 , c 10 , c 20 )的值(四位有效数字)。

高考化学考点水的电离平衡、PH计算的核心知识(基础)

高考总复习《水的电离平衡、PH计算》的核心知识 【考纲要求】 (1)理解水的电离平衡及其影响; (2)了解水的电离及离子积常数; (3)了解溶液pH的定义。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 【考点梳理】 考点一、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 【高清课堂:363382 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 1.水的电离方程式:在纯水或水溶液中:H2O H++OH—;△H>0 或:2H2O H3O++OH—;△H>0 2.水的离子积: 25℃c(H+)=c(OH-) =1×10-7mol/L c(H+)?c(OH-)=1×10-14=Kw 100℃c(H+)=c(OH-) =1×10-6mol/L c(H+)?c(OH-)=1×10-12=Kw 要点诠释: (1)Kw只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Kw越大。因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Kw将增大。 (2)Kw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酸、碱、盐的稀溶液。 3.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H2O H++OH— (1)、定性分析,完成下表:(注:“—”表示不变) 条件 移动方向电离程度c(H+) c(OH-) Kw 温度不变 加入HCl 逆减小增大减小—NaOH 逆减小减小增大—H2O —————CH3COONa 正增大减小增大—NH4Cl 正增大增大减小—NaCl —————Na 正增大减小增大— 升温加热正增大增大增大增大 要点诠释: ①温度:水的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所以升高温度能促进电离,据此,降温时K W减小,升温时K W增大。但不论温度升高或降低,纯液态水中c (H+)和c (OH―)都相等。实验测得25℃时K W约为10―14,100℃时K W约为10―12。 ②外加酸、碱:向纯水中加入酸或碱,可以增大水中的H+或OH―浓度,均可使水的电离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抑制水的电离)。 ③加入能水解的盐:水的电离程度增大,若盐水解呈酸性,c (H+)>c (OH―);若盐水解呈碱性,c (H+)<c (OH―),但溶液中K W不变。 (2)、定量分析,完成下表:计算酸碱盐溶液中c(H+)溶液、c(OH-)溶液、c(H+)水、c(OH-)水

下表是几种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

下表是几种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K sp (25℃)。 回答下列问题: I.(1)由上表分析,若①CH3COOH ②HCO③C6H5OH ④H2PO均可看作酸,则它们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须填编号); (2)写出C6H5OH与Na3P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25℃时,将等体积等浓度的醋酸和氨水混合,混合液中:c(CH3COO-) c(NH4+);(填“>”、“=”或“<”) (4)25℃时,向10mL 0.01mol/L苯酚溶液中滴加VmL 0.01mol/L氨水,混合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若混合液pH>7,则V≥10 B.若混合液pH<7,则c(NH4+)>c(C6H5O-)>c(H+)>c(OH-) C.V=10时,混合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大于10mL 0.01mol/L苯酚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 D.V=5时,2c(NH3·H2O)+ 2 c(NH4+)= c(C6H5O-)+ c(C6H5OH) (5)如左上图所示,有T1、T2两种温度下两条BaSO4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① T1 T2(填>、=、<); ② 讨论T1温度时BaSO4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入Na2SO4可使溶液由a点变为b点 B.在T1曲线上方区域(不含曲线)任意一点时,均有BaSO4沉淀生成 C.蒸发溶剂可能使溶液由d点变为曲线上a、b之间的某一点(不含a、b) D.升温可使溶液由b点变为d点 II.平衡常数的计算: (1)用0.1000mol·L-1NaOH溶液滴定20.00mL某未知浓度的醋酸溶液,滴定曲线右上图。其中①点所示溶液中c(CH3COO-)=2c(CH3COOH) ③点所示溶液中存在:c(CH3COO-)+c(CH3COOH)=c(Na+) 则CH3COOH的电离平衡常数Ka= 。 (2)水解反应是典型的可逆反应。水解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称为水解常数(用K h表示),类比化学平衡常数

酚酞电离平衡常数的测定

酚酞电离平衡常数的测定 ———风光光度法 姓名:学号: 班级:2 指导老师: 一、实验目的 1、用分光光度计和PH计测定酚酞的电离平衡常数。 二、实验原理 酚酞是一元有机弱酸,用HR表示,在水溶液中按下式部分电离: HR===H++R- (1) 无色红色 在一定温度下,上述反应达到平衡后,若改变体系的酸的浓度,将是平衡移动;新的平衡到达时,各反应物浓度均有所变化,但平衡常数不变。本实验以不同的PH的缓冲溶液为反应介质在定温下测定酚酞的电离平衡常数。 若以[HR]0表示酚酞的原始浓度,则应有: [HR]= [HR]0 - [R-] 令电离度α=[R-]/[HR]0 则得: K T=[H+] [α/(1-α)] 本实验用分光光度计测吸光度,用PH计测其PH。 根据比尔定律:一有色物质之浓度,在光径不变时,其浓度与光密度成正比。故若取一定体积的酚酞溶液加到一已知PH值得缓冲溶液中测得光密度为E,在相同条件下,加适量的NaOH,使酚酞完全电离,测得光密度为E 。根据电离度的定义和比尔定律,下式成立 α=[R-]/[HR]0=E/ E0 从而得出K T的计算公式为: K T=[E/(E0-E)]x10-PH 三、仪器和药品 7721型分光光度计、PH计、100 ml 容量瓶6个、50ml烧杯、6个1ml刻度移液管2支、乳头滴管1支、2ml刻度移液管1支、1N NaOH溶液(A液);0.4N 混酸(HAc,)();0.5%酚酞;0.1N NaOH溶液. 四、实验步骤 1. 在1至5号的100ml容量瓶中分别加入1.00ml0.5%酚酞和1.00ml 0.4N混酸

后,加入蒸馏水至容量瓶体积的2/3.摇匀。 2.用乳头滴管吸取1N NaOH 分别滴加在上述5只容量瓶中刚好滴至微红,然后改用 0.4N NaOH ,使1号至5号容量瓶中溶液的红色由浅到深形成一个色阶,最后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 3.在另一只100ml 容量瓶(编号6)中,加入0.10ml 0.5%酚酞和2.00ml 0.1N NaOH ,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处。迅速测定1~6号溶液的光密度和PH 值。 五、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 1.将测定的1~6号溶液的光密度(E)和PH 记录与下表。 实验温度:25℃ 项目 编号 1 2 3 4 5 6 备注 E 0.082 0.104 0.090 0.124 0.123 0.975 测光密度时,采用波长550nm PH 8.12 8.23 8.16 8.26 8.23 10.47 K T 6.43*10-11 6.34*10-11 6.45*10-11 7.08*10-11 7.52*10-11 3.76*10-12 六、误差分析 1.移液时有误差,进而对实验结果造成误差。 2.容量瓶定容是存在误差,进而对实验结果造成误差。 3.比色皿的清洗不彻底,会对实验造成一定误差。 4.吸光率的测定和PH 的测定不是同时进行也会造成一定实验误差。 5.由于实验仪器长期使用,会出现一定的磨损,是使实验仪器的精密度降低,进而对实验结果造成一定影响。 七、思考题 1.所配溶液色阶颜色太深对实验有无影响?1至5号瓶子中酚酞的量不一致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 答:有影响,溶液的吸光度在0.1至0.7这个范围准确性最高,吸光度超出这个范围,即对应的浓度超出这个范围,准确性要打折扣。吸光度在0.434时,准确度最高,越接近这个值,精度越高;没有影响,平衡常数对于一个特定的反应来说,当温度确定时,它是一个常数,不随着反应物的量的变化而变化,故1至5号瓶子中的酚酞的量可以不一致。。

-实验_电导法测定乙酸电离平衡常数

实验六 电导法测定乙酸电离平衡常数 报告人: 同组人: 实验时间2010年06月12日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掌握电导法测定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常数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 1.电离平衡常数K c 的测定原理 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只有已经电离的部分才能承担传递电量的任务。在无限稀释的溶液中可以认为弱电解质已全部电离,此时溶液的摩尔电导率为∞ ∧m ,可以用离子的极限摩尔电导率相加而得。而一定浓度下电解质的摩尔电导率∧m 与无限稀释的溶液的摩尔电导率∞ ∧m 是有区别的,这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电解质的不完全离解,二是离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二者之间有如下近似关系: ∞∧ ∧= m m α (1) 式中为弱电解质的电离度。 对AB 型弱电解质,如乙酸(即醋酸),在溶液中电离达到平衡时,其电离平衡常数K c 与浓度c 和电离度α的关系推导如下: CH 3COOH →CH 3COO - + H + 起始浓度 c 0 0 平衡浓度 c (1-α) c α c α 则 (2) (3) K c 。 (4) 1/Λm 作图可得一条直线,由 2k 表 示,单位为G·m -1 。 摩尔电导率的定义为:含有一摩尔电解质的溶液,全部置于相距为1m 的两个电极之间,这时所具有的电导称为摩尔电导率。摩尔电导率与电导率之间有如下的关系。 ∧m = κ/c (5) 式中c 为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为mol·m -3 。 在电导池中,电导的大小与两极之间的距离l 成反比,与电极的面积A 成正比。 G = κA/ l (6) 由(6)式可得 κ=K cell G (7)

2 热点题型11 电离平衡常数的相关计算

热点题型11电离平衡常数的相关计算 1.依据电离平衡常数计算c(H+)(以弱酸HX为例) HX H++X- 起始/(mol·L-1) c(HX) 0 0 平衡量/(mol·L-1) c(HX)-c(H+) c(H+) c(H+) 则K a=c2(H+) c(HX)-c(H+) ,由于弱酸只有极少一部分电离,c(H+)的数值很小, 可做近似处理:c(HX)-c(H+)≈c(HX),则K a=c2(H+) c(HX),c(H +)=K a·c(HX)。 2.计算电离平衡常数的思维方法 (1)根据电离方程式,写出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 (2)根据题干信息,结合电荷守恒、物料守恒,确定各微粒的浓度,代入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计算。 (3)若有图像信息,可选择曲线上的特殊点(能准确读出横、纵坐标的数值),确定各微粒的浓度,代入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计算。 1.[2020·高考全国卷Ⅱ,26(2)]次氯酸为一元弱酸,具有漂白和杀菌作用, 其电离平衡体系中各成分的组成分数δ[δ(X)= c(X) c(HClO)+c(ClO-) ,X为HClO或 ClO-]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HClO的电离常数K a值为________。 答案:10-7.5 2.已知25 ℃时,测得浓度为0.1 mol·L-1的BOH溶液中,c(OH-)=1×10-3 mol·L-1。 (1)写出BOH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OH的电离度α=________。

(提示:α= 已电离的弱电解质分子数 溶液中原有弱电解质的总分子数 ×100%, 也可表示为α=弱电解质电离出的某离子浓度 弱电解质的初始浓度 ×100%) (3)BOH的电离平衡常数K b=________。 解析:BOH不完全电离,故电离方程式为BOH B++OH-;因c初始(BOH)=0.1 mol·L-1,c电离(BOH)=c(B+)=c(OH-)=1×10-3 mol·L-1,则电离度α=1×10-3 mol·L-1 0.1 mol·L-1 ×100%=1%;电离达到平衡时,c平衡(BOH)=0.1 mol·L-1- 1×10-3mol·L-1≈0.1 mol·L-1,则电离平衡常数K b=c(B+)·c(OH-) c(BOH) = 1×10-3×1×10-3 0.1 =1×10-5。 答案:(1)BOH B++OH-(2)1%(3)1×10-5 3.(1)常温下,向a mol·L-1 CH3COONa溶液中滴入等体积的b mol·L-1盐酸使溶液呈中性(不考虑盐酸和醋酸的挥发),则醋酸的电离常数K a=________(用含a和b的代数式表示)。 (2)常温下,将a mol·L-1的醋酸与b mol·L-1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充分反应后,溶液中存在2c(Ba2+)=c(CH3COO-),则醋酸的电离常数K a=________(用含a和b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1)10-7(a-b) b(2) 2b·10-7 a-2b 4.(1)已知常温常压下,空气中的CO2溶于水,达到平衡时,溶液的pH=5.60,c(H2CO3)=1.5×10-5 mol·L-1。若忽略水的电离及H2CO3的第二级电离,则H2CO3HCO-3+H+的电离平衡常数K a=________。(已知10-5.60=2.5×10-6) (2)已知常温下H2C2O4的电离平衡常数K a1=5.4×10-2,K a2=5.4×10-5,反应NH3·H2O+HC2O-4NH+4+C2O2-4+H2O的平衡常数K=9.45×104,则NH3·H2O的电离平衡常数K b=________。 (3)25 ℃时,在2.0×10-3 mol·L-1的氢氟酸水溶液中,调节溶液pH(忽略调

nh3的电离平衡常数kb的测定[1].doc

NH 3的电离平衡常数k b 的测定 【实验目的】1、掌握PH 计法测定NH 3的电离平衡常数; 2、学习使用PH 计测定溶液的PH 值; 3、巩固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及分析天平的规范操作. 【实验原理】1、氨水是一种弱碱,NH 3在水中存在以下电离平衡 NH 3+H 2O →NH 4++OH - k b 代表其电离平衡常数,C 为氨水的初始浓度。[NH 4+][ OH -] [NH 3 ]分别为其电离平衡浓度。 一定温度下,则有:k b =4[NH +][ OH-] [NH3] ≈[OH -]2/C(当解离度α<5%时C α 可忽略) 如果测出氨水的浓度和该溶液的PH 值便可以根据上述公式求出k b ,C 可用HCl 标准溶液滴定测得,由于滴定突跃发生在酸性范围内,所以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滴定终点时由黄色变为橙红色。 2、[OH -]可以用PH 计间接测出 3、HCl 溶液的标定:由于盐酸溶液易挥发出HCl 气体,所以不能由直接法配 置,只能先配置成近似浓度的溶液,再用适当的一级标准物质Na 2CO 3标定之。 盐酸加入Na 2CO 3溶液中: Na 2CO 3+2HCl=2NaCl+CO 2+H 2O 选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到滴定终点时,溶液由黄色变为橙红色. C (HCl )= 23232m(Na CO ) 10005(a )(l) M N CO V HC ? (mol/L) 【仪器与试剂】仪器:PHS-2C 酸度计、滴定台、酸式滴定管(25ml)、锥形瓶(250m l ×6)、 烧杯(100ml ×4)、移液管(10ml 、20ml )、胶头滴管、玻璃棒、容量瓶(100m l ×2、50ml ×2)、分析天平 试剂:1mol/L 氨水、0.1mol/L -1HCl 溶液、甲基橙、蒸馏水、分析纯无水 Na 2CO 3 【实验步骤】1、0.1mol/LHCl 酸溶液的标定: ①配置Na 2CO 3标准溶液,用分析天平称取0.4~0.6g (精确至±0.0001g )分 析纯无水Na 2CO 3,溶解稀释,转移至100ml 容量瓶中定容备用. ②取20ml 洁净的移液管,用少量碳酸钠溶液润洗2~3次,然后移取20.00碳 酸钠溶液于锥形瓶中,再加入2滴甲基橙作为指示剂,摇匀,临近滴定终点时用蒸馏水将锥形瓶的内壁冲洗一下。将酸式滴定管用少量待装的0.1mol/L 的盐酸溶液润洗2~3次,然后装满待标定的盐酸溶液(排除尖端气泡).调整并记下滴定管的初读数。用待标定的盐酸溶液进行滴定,直至溶液变为橙红色30s 不退色,记下末读数。按上述方法重复滴定3次,并在下表做好记录并处理。

电离平衡知识点规律大全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 ——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 说明离子化合物在熔融或溶于水时离子键被破坏,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共价化合物只有在溶于水时才能导电.因此,可通过使一个化合物处于熔融状态时能否导电的实验来判定该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还是离子化合物.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的概念:在一定条件(如温度、压强)下,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做电离平衡.(2)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特点: 电离平衡遵循勒夏特列原理,可根据此原理分析电离平衡的移动情况. CH33COO-+ H+ NH3·H24++ OH- ②将弱电解质溶液加水稀释时,电离平衡向弱电解质电离的方向移动.此时,溶液中的离子数目增多,但电解质的分子数减少,离子浓度减小,溶液的导电性降低. ③由于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因此,升高温度,可使电离平衡向弱电解质电离的方向移动.此时,溶液中离子的数目增多,离子浓度增大,溶液的导电性增强. ④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电离出相同的离子的强电解质时,使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例如,在0.1mol·L-1”滴有氨水的溶液(显浅红色)中,存在电离平 衡NH3·H24++ OH-.当向其中加入少量下列物质时: a.NH4Cl固体.由于增大了c(NH4+),使NH3·H2O的电离平衡逆向移动,c(OH-)减小,溶液红色变浅. b.NaOH固体.NaOH溶于水时电离产生的OH-抑制了NH3·H2O的电离,从而使平衡逆向移动. [电离平衡常数]在一定温度下,当弱电解质的电离达到平衡状态时,溶液中电离产生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弱电解质分子浓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电

实验六:电导法测弱电解质HAc的电离平衡常数知识分享

实验六:电导法测弱电解质H A c的电离平 衡常数

实验六:电导法测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惠斯登电桥法测定电导的原理。 2、学会实验测量的操作技术。 3、学会图解法求算解离度,了解电导测定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由电导G来量度,它是电阻的倒数,即: 电导的单位是“西门子”,符号为“S”,。 将电解质溶液放入两平行电极之间,若两电极距离为l,电极面积为A,则溶液的电导为: 式中电导率,其物理意义是l=1m,A=1m2时溶液的电导,其单位为S·m-1。定义电导池系数 则 通常将一个电导率已知的电解质溶液注入电导池中,测其电导,根据上式即可求出K cell。 在研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时,经常使用摩尔电导率,其定义为: 式中c为电解质溶液的浓度,的单位是:S·m2·mol-1。 对于弱电解质(例如醋酸)来说,由于其电导率很小,所以测得的溶液的电导率应包括水的电导率,即 电解质溶液是由正、负离子的迁移来传递电流的,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只有解离部分的离子才对电导有贡献,而在无限稀释的溶液中,电解质全部解离,其摩尔电导率 是正、负离子的极限摩尔电导率之和。即

式中ν+,ν-分别为正、负离子的化学计量数,可查表得到。 与的差别来自两个因素,一是电解质的不完全电离,二是离子间的相互作用。若溶液中离子浓度很低,彼此相隔较远,相互作用力可以忽略,则与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推导) 式中α为弱电解质的解离度。 醋酸在水溶液中有下列平衡: 其解离平衡常数为 (推导) 将代入上式整理可得 此式称为奥斯特瓦尔德(Ostwald)稀释定律。改写成线性方程为: 以对作图得一直线,斜率为,截距为,由此可求得和 (推导) : 整理可得: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通常利用惠斯登(Wheatston)电 桥测量,但测量时不能用直流电源,因直流电流通过溶液 时,导致电化学反应发生,不但使电极附近溶液的浓度改 变引起浓差极化,还会改变两极的本质。因此必须采用较

混合液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

混和液电离平衡常数的求算方法 1、在25 C下將0.2mol/L的氨水与0.2mol/L的硝酸等体积混合,反应后溶液的PH=5 , 求该温度下氨水的电离平衡常数。 氨水的电离平衡常数K=[ ( NH4+ )X(OH- ) ] / ( NH3 ? H2O)两者混合后,恰好反应,生成的硝酸铵的浓度由于等体积混合而为0.1mol/L 。其PH=5 溶液中存在如下关系:NH4+ + H2O = NH3 ? H2G H+ 也就是说,溶液中的H+由NH4+水解生成。那么,溶液中NH3 ? H20的浓度也就是H+的 浓度。为10A-5mol/L K=[ (0.1 ) * (10A-9 ) ]/ (10A-5 ) == 1.0*10A-5 2、在25 C下,将a mol -1啲氨水与0.01 mol '1-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反应平衡时溶液中 c(NH 4*)=c(CI -)。则溶液显_____________ 性(填“酸” “碱”或“中”);用含a的代数式 表示NH 3 ? H O的电离常数K b= ____________ 。 解析:根据电荷守恒:c(NH 4*)+ c(H *)=c(Cl -)+ c(OH -),由c(NH 4*)=c(Cl -),可知 c(H *)=c(OH -),则溶液呈中性。 由物料守恒:溶液中含氮的微粒为NH 3.H2O和NH 4*,全部来源于氨水,而等体积混合, 体积加倍,浓度减半,因此,c(NH 4*)+c ( NH 3.H2O) =a/2 mol/L ,贝U c ( NH 3H2O) = a/2 mol/L- c(NH 4*)= a/2 mol/L- c(Cl -)=(a/2 -0.01 ) /mol/L ,所以Kb=(0.01*10 -7) /(a/2 -0.01/2 ) mol/L=10 - 9/(a-0.01) mol/L 。 3、NO 2可用氨水吸收生成NH4NO3。25 C时,将amolNH 4NO 3溶于水,溶液显酸性,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向该溶液滴加bL 氨水后溶液呈中性,则滴加氨水的过程中 的水的电离平衡将______ (填”正向”“不”或“逆向”)移动,所滴加氨水的浓度为 ______ mol -1。?L NH 3H2O 的电离平衡常数取K b=2 x 105mol -"I)

电离平衡.doc

电离平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理解弱电解质的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的影响。能力目标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情感目标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以及常数。其中常数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已不再要求。教材从初中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以及高一电离等知识入手,重点说明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有离子,又有分子。同时,教材中配合图画,进一步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转入到对弱电解质的讨论。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和后面几节教学的基础,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关于外界条件对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并没有具体介绍,而是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这样安排是因学生已具备讨论该问题的基础,而且通过讨论,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法建议关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建议以复习相关内容为主,进而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1.课前复习组织学生复习高一有关强、弱电解质以及化学键的知识。着重复习:(l)强、弱电解质概念,以及哪类物质是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强电解质,哪类物质

是弱电解质;(2)离子键、极性键。 2.课堂教学建议采用回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组织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电解质的概念并结合实例依据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将其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然后再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各强、弱电解质中的主要化学键,从而得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关于弱电解质的的教学:这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建议教学中运用化学平衡知识及学习方法来学习本内容,并注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重点介绍下面问题。 l.弱电解质的建立从弱电解质溶液中既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又存在其电离出的离子这一事实出发,对弱电解质(如醋酸)溶于水时各微粒变化情况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化学平衡建立的条件,结合课本中图3-3(可制成挂图),讨论的建立。强调指出当弱电解质分子的电离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电离过程就达到平衡状态。有条件的学校可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2.状态的特征重点分析醋酸的,与化学平衡的特征相类比,归纳出的特征:(l)是动态平衡——“动”。(2)在状态时,溶液中分子和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定”。(3)是相对的、暂时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变”。3.外界条件对的影响利用教材中的讨论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外界条件的变化对的影响,使学生深刻认识影响的因素,并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使用范围。最后,练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重点强调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中要用可逆号、多元弱酸的电离要分步写。教学设计方案一第一课时电解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定义与实例。 2.电解质分类: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3.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