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

第二章_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
第二章_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

第二章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

一、理论的争辩

自由主义理论体系

现实主义理论体系

批判理论体系

国际政治学理论的四次论战

1920-1950年代理想主义与古典现实主义的论战

1950-1960年代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的论战

1970-1980年代新自由制度主义与新现实主义之间的论战

19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与新自由制度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之间的论战

自由主义之理想主义

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灾难所产生的对世界和平的希冀。

内容与观点:(1)人性是可以改造的,通过改变客观环境促进人向善和不断进步,并走向理性。(2)战争是可以避免的,战争的根源不是人性的罪恶和人类的必然产物,而是不完善的国内或国际政治体制的缺陷或人类教育与开化和文明进步的不足而引起的。

(3)崇尚国家和世界的民主化与法治化。(4)崇尚国际法、国际规则与国际组织对世界和平的保护意义。(5)各国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是可以调和的,因为国家是理性的,追求和平与避免战争是世界的共同利益,是世界和谐或调和的根本。(6)国家主权不是无限的,主张国际集体安全体系代替均势体系。

关键词:性善、理性、民主、国际机制(制度与组织)、道德、和谐、集体安全、环境与教育、共同价值体

思想渊源:[荷兰]格老秀斯:《论战争与和平法》(1625)——国际法之父;[德国]康德:《永久和平论》(1795);[英国]洛克:《政府论》(1713)——自由主义之父等。

代表人物:[美国]伍德罗·威尔逊:《论国家》(1889)、“十四点原则”(1918)——被称为理想主义的政治纲领,故理想主义也被称为“威尔逊学派”、《伍德罗·威尔逊文集》(1925-1927)。威尔逊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公开外交、集体安全、民族自决、国际邦联、世界政府、裁军非战、贸易平等、公理正义等,其核心是民主、正义与法律,其实质是建立一种美国领导下的世界秩序。威尔逊主义是美国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后第一次为世界和平设计的蓝图,有较大的吸引力和市场。

评价:首先,理想主义的许多观念是值得肯定的,至今仍有意义。(1)理想主义强调维护世界和平要靠人民和公众力量的观点是正确的。(2)理想主义强调普遍民众在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反对少数人对国家外交政策的垄断,促进了国际政治研究和参与的大众化进程。(3)理想主义强调国际政治中道德的重要性是适时的。政治不能完全用道德来解决,但必须受道德的制约。当前的伊拉克战争的反思,以及国际制度的作用。

(4)理想主义认为国家利益是可以调和的观念与全球化时代的人类共同利益的增加是一致的。中国的共同利益观与合作和安全观。

其次,理想主义在实践中是失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就是例证,不是因为其理论的正义性不强,而是把握国际事务的准确性不强,因为它主张的是应然的世界而非实在的世界,它忽视权力所以显得有点“乌托邦主义”。

自由主义之新自由制度主义

背景:196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全球相互联系的增加与欧洲共同体的产生。

主要内容与观点:(1)国家并不是国际关系中唯一行为体,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以及个人等都有一席之地。(2)国际政治的议程日益复杂多样,不再有高低之分,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与国家安全和军事权力同等重要,其中经济福利是首要的目的。

(3)在当代国际政治中,军事的作用在减少,国家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不仅改变着国际体系的性质,同时扩大了国家之间的政治联系,从而使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成为可能。在合作中,国家追求的是绝对利益,即有利益所得就行,而不在乎多少。也即国家的意图比国家实力更重要。(4)国家是理性的,国际机制是解决国际无政府状态问题的有效手段,在无政府的混乱秩序中,国际规则及制度和组织等能实现国家间合作的目标。

关键词:多元行为体、相互依存、国际合作、绝对利益、国际机制、经济福利、全球治理、跨国主义

思想渊源:重商自由主义(自由贸易,亚当·斯密:《国富论》)、民主自由主义(共和政治,洛克与康德)、调节性自由主义(国家间关系之规则与机构)、社会自由主义(跨国利益与联系)。

代表人物:[美国]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1984),与约瑟夫·奈合著:《权力与相互依赖》(1977)。

评价:(1)新自由制度主义看到了国际合作的一面,但忽视国际冲突与战争的那面,所以它的解释力是有限的。(2)新自由制度主义对国际制度的观念与理想主义是一致的,故其仍然含有一定成分的应然情结,继承了理想主义的主要精神。

现实主义之古典现实主义

背景:1919-1939年的二十年危机,以及第二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内容与观点:(1)人性本恶,不可能通过任何方式改变,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冲突的关系,因为人是自私的。国家作为人的集合体也具有上述人的特性,追求权力是国家的唯一目标。(2)国家是国际体系的主要行为体,其他任何国际行为体都无法代替。

(3)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国际冲突是永恒的。(4)以权力界定的利益是研究国家行为的主要尺度和路标。(5)道德和有关的价值观念是相对的,它们受到国家利益的制约。(6)维持国际和平最好的办法是依靠均势。

关键词:人性恶、权力、国家利益、均势

思想渊源:[古希腊]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古意大利]马基雅维里的《论君主》、[英国]霍布斯的《利维坦》等。

代表人物:[英国]爱德华·卡尔:《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美国]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1948),以及乔治·凯南和基辛格。

摩根索政治现实主义六原则

政治受到植根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所支配;

权力界定利益;

在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之内,哪种利益能够决定政治行为,要视制定外交政策时期所处的政治和文化的环境而定;

普遍的道义原则在抽象的形式下是无法适用于国家行为的,必须在具体时间和地点的环境中加以贯彻;

不能把特定国家的道义愿望与普天下适用的道义法则等同起来;

政治现实主义与其他学派的思想之间的差异是真实而深刻的。

评价:(1)古典现实主义的最大长处有:将国家利益作为国家外交政策的核心具有强大的现实说服力;重视客观细致分析,反对说教式的理论。(2)古典现实主义的缺陷有:对人类命运的

悲观性;个人的道德观念高于国家的道德观念;将和平的希望寄托于领袖身上;过于重视冲突而忽视合作。

现实主义之新现实主义

背景:1950-1960年代科学行为主义对传统主义的批判所促进的对古典现实主义的修正,以及新自由主义的发展与挑战。

主要内容与观点:(1)提出体系结构新概念,以消除人性原罪的缺陷,但仍然认为民族国家是世界政治的基本组织单位。(2)注重国际经济关系因素的作用,承认世界经济实体对国家政治的影响与挑战,以及之间的相互依存。

(3)在关注国际政治事务前提下给予其他全球事务以一定的重视。(4)在关注国际冲突的前提下给予国际合作一定地位,但是一种消极的,因为追求相对利益是其产生的前提(即一定要多于别人的所得)。(5)强调权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国家目标的手段,国家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安全而不是权力。

关键词:结构体系、国家安全、政治经济相互依存(国际政治经济学——罗伯特·吉尔平)

思想渊源:古典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

代表人物:[美国]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1979)——结构现实主义的表述:国家体系——结构的无政府状态——安全的优先地位——自助体系——均势格局。

评价:(1)对古典现实主义的修正取得一定的突破,但带有深刻的时代变异性和自由主义的色彩,这一点使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偏离了现实主义的轨迹。(2)新现实主义反映出一种妥协和调和,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现实的妥协,与自由主义进行调和。

批判理论体系的主要特征与流派

背景:冷战的结束所产生的不确定的时代变化及思考,所有理论没有预测和解释冷战的结束及其一切与未来。

特征:(1)一种构成性理论,即注重对国际关系理论本身的哲学基础进行反省和重建,其认识论基础是反映主义,强调理论上的自我批评和重对正确认识和理解世界政治的性质及特征具有重要作用。(2)一种反思和重建理论:反理性、反物质、反实证主义(科学)、反对价值中立。(3)强调知识、观念、文本与理解的价值意义与规范作用。

流派: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与建构主义

批判理论之建构主义

背景:冷战后时代重建国际关系理论的时代需要。

主要内容与观点:(1)人类不存在一种可以与现实本身完全相符合的最终知识。(2)世界是一种建构(观念的建构),对世界的认识始终是一种过程,不承认在认识世界方面存在永恒的真理,也不谋求去探索和发现这种真理。(3)提倡理论叙述的多元性,注重社会历史的偶然性和诸文化的特殊性。(4)世界包括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5)认同构成利益和行为。(6)世界政治行为体和结构之间相互构成关系。

关键词:规范(一种社会约定,包括规则、标准、法律、习惯、习俗等)、认同(指某些行为体所具有的和展示出的个性及区别性形象,这类形象是通过与“其他者”的关系而形成的,社会角色与身份定位)、文化(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包括霍布斯无政府文化[互为敌人关系]、洛克无政府文化[互为竞争关系]、康德无政府文化[互为朋友关系],历史上中美关系的变化可以证明)、文本。

思想渊源:社会建构思想、法兰克福学派

代表人物:[美国]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1999)

评价:(1)对历史的解释力大于对现实和未来的解释。(2)由于过分强调观念,故缺乏稳定性。

(3)含有一定程度的理想色彩。

二、总体评价

任何理论都有其产生的合理性和现实时代的需要性与解释性,同时也有其存在与发展的缺陷性。理论高于现实,但理论内在地受制于现实,因为理论产生于现实,现实不断地修正和发展理论。所有理论之间存在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和矛盾性,但相互借鉴与走向融合是未来的趋势,因为现实是具体复杂的,而理论是简单抽象的。

国际政治理论的思想植根于欧洲文明与精神,虽然自1940年以来的国际政治理论与美国的国家地位和命运的发展进程密切关联,并一直为美国思想所主宰。这说明了国际政治权力中心与思想的转移的不一致性。

自1945年以来的国际政治理论与美国外交政策密切关联,同时对世界体系产生巨大的辐射影响。此说明了国际政治理论的强大功利性。

三、问题与思考

(1)请从本体论、认知论和方法论三方面比较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异同。(2)试运用上述三个理论范式分析中美关系的状态,以及综合运用国际关系理论范式解读奥巴马政府对华的可能政策。

大三上 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

1、什么是理论?什么是科学理论? 理论:组成要素是公理、定理、定义;人们对现实通过建模、分析框架来阐明概念关系,解释因果规律的概括性陈述。 科学理论:是对某种经验现象或事实的科学解说和系统解释。它是由一系列特定的概念、原理(命题)以及对这些概念、原理(命题)的严密论证组成的知识体系。 国际关系理论:简单说,作为一种学术总称,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具体来说,国际关系理论则是描述,解释,研究,估价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 2、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四次论战? (1)第一次论战:1920—1950 理想主义(乌托邦自由主义)VS现实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构成的又一次"三十年战争"的产物. 第一次论战探讨了国际政治研究的取向问题,政治观点即均势与法律,国际组织的管理之争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理想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威尔逊与诺曼.安吉尔,理想主义把人性善的看法延伸到国际关系中,强调通过国际组织和国际法来保证永久和平,认为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秩序代表了全人类的真正利益;指出相互依存以促成国家间和平与合作。 现实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摩根索与卡尔,现实主义则把人性恶的悲观看法与存在于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国家之间的权力政治相结合,指出国际关系是寻求权力与生存的斗争,是一种无政府状态下的侵略与冲突的战争,还认为当存在稳定的均势时,主权国家就能维持长时间的和平与安全,但是离开权力均势国际组织体系也常常名存实亡. (2)第二次论战:1950—1960 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 国际关系理论史上的第二次论战即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之争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论战的继续,大约是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这次论战争论的实质是方法论之争,具体来说是寻求软理论还是硬理论,是解释还是理解,是规范还是实证,是模糊还是精确,是要进行定量分析还是定性分析等。

再议未来20年国际关系发展趋势重点

再议未来20年国际关系发展趋势 编者按:9月5日,本报评论周刊刊发王逸舟先生所作《未来20年国际关系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应对》一文后,收到很多读者的积极反馈。事实上,在王逸舟先生看来,除该文所分析的国际制度存在网络化、新旧交替矛盾加剧,及军事优先性下降等三个趋势之外,未来国际关系的变化还存在其它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势和脉络。今年以来,无论是中美、中日、中欧,还是中国与东南亚邻邦之间的关系都出现了不少新的变数,中国外交面临不小的挑战。这一背景下,王逸舟先生特再次撰文分析国际关系与制度发展相关动态,以为读者理解中国应对之道及国家中长期战略提供一些参考性思路。 技术进步等后发因素重要性上升 仔细追踪不难发现,当代国际关系和国际制度里一如既往存在着激烈争夺、“下先手棋”的局面,只是这种较量在不同时期和领域有着不同的方式与表现。这里只从三个角度略作透视。 其一是地缘政治学说的不同阶段与特征。近代早期有所谓的“陆权论”;19世纪又有美国海军军官马汉提出的“海权论”。20世纪前半叶,西方一些地缘政治学家通过对飞行器技术改善造成的后果的考察,创立了新的“空权论”(制空权学说)。由此不难发现,21世纪综合国力竞赛,将在更高、更大、更深的地球空间展开,深海、大洋、极地或外空可能体现出传统领土主权和政府权力的延续与超越。 其二是能源开发的不同途径与思路。尽管工业革命至今,以煤碳、石油、铁矿石、铜矿石为代表的天然矿石资源,一直是各国发展的主要能源动力,然而新的趋势已经显现,从中长期角度观察,不论大小国家,只要率先掌握高效和便于储存的可再生能源,就有可能在综合国力的长期较量中占据有利位置,发挥超出自然幅员和人口规模的国际作用。 其三是“熊彼特命题”的启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一个重要思想,即:竞争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性破坏,不论产品的创新、工艺的创新、生产方法的创新或科学技术的创新,乃至社会生产方式的更迭,都是对从前同类的某种打破和推翻,是在此基础上的超越与再造。熊彼特命题促使人们用全新的角度看待诸如金融危机、经济萧条、发展停滞或企业倒闭等等不利现象。也就是说,谁能在当下的问题与矛盾中找到解决它们的突破口,创造性把自己的劣势、困难转化为优势或先机,谁就可能在竞赛中后来居上、在新时期立于不败之地。

国际关系理论三大流派

(转自:庄周梦蝶)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安全。安全是塑造国际行为的核心变量,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概念之一。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安全的保证在于所获权力的 多寡。自由主义提出国际制度理论,以此来淡化权力的影响,认为国际合作和相互依赖可以确保 安全。建构主义则另辟蹊径,从社会学中借鉴新的概念,认为国家安全的存在和追求,离不开观 念和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因素。 一、三大主流国关学派的国际安全观简介 国际安全问题历来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冷战的结束,特别是“911”事件以后,引 起了国际安全局势的剧变,国际社会对国际安全问题、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 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国际安全问题的大辩论。[1]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界形成了三大 理论流派论战的局面。[2] (一)、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安全观 基于对国际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现实主义对于国际政治的本质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 长久而深入的思考。在现实主义学派看来,国际安全在本质上是稀缺的,国际安全问题只可以缓解,却不能最终得到解决,而获得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权力。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关 系就是围绕权力斗争的关系。无政府状态成为认识国际政治的基本起点,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则是每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3] 现实主义学派主要有以汉斯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以肯尼思沃尔兹和罗伯特吉尔平 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和以约翰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汉斯摩根索一生经历过两次 世界大战,战争的惨痛经历使他一直坚持人性本恶的观点。他认为存在于人自身罪恶的本性不可 能根本改变,因此也不可能建立一个安全的国际社会。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经常会感到岌岌 可危,为了能够安全,人们必须自保,要自保就必须获得权力。而国家权力就是这种个人权力的 延伸和扩大。在他看来,权力,主要是军事权力,是国家行为的目标。[4]在国际社会里,国家对外 行为的动因就是出于对权力的追逐。而不断追逐权力的结果,则使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产生 相互怀疑和不信任,导致“安全困境”和“零和博弈”,其逻辑结果是国际冲突。[5]因而获得国家安全 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军事权力。肯尼思沃尔兹强调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在无政府条件 下国家的第一考虑就是生存。[6]他认为在这样的体系中,国家的目的不是获得和维持权力,而是 力图确保生存,两极均势有利于降低战争危险。[7] 新现实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罗伯特吉尔平认为,除了国际政治方面的因素,也应该考虑到国 际经济方面的因素,尤其在全球化浪潮中,国际经济方面的因素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在国际安全 方面,他强调只有提升包括国家经济实力在内的整体实力才能更好的获得安全。进攻性现实主义 的代表人物约翰米尔斯海默强调权力是大国政治的根本,大国为追逐权力而互相竞争,国际体系 的无政府特征和权力分配不公导致国际冲突,只有获得权力最大化才能尽可能地确保自身安全。 他还提出了5个基本假设: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体系。2、大国拥有相互伤害和相互摧毁的军事 权力。3、国家永远无法确认它国的意图。4、生存是第一目标。5、国家是理性行为体。可见,进 攻性现实主义是将现实主义的基本命题发挥到极至,国际安全极为稀缺,国际冲突不可避免,只 有掌握最大化的权力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 现实主义学派关于国际安全的逻辑是“安全困境”。在无政府状态中,国家间具有高度猜疑性, 使它们对对方行为总往最坏的方面估计。国际安全是稀缺的,为了获得安全,一国增加军备,必 然会使另一国感到威胁,从而引起另一国增加更多、更强大的军备,最终使军备竞赛无法避免。 (二)、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安全观 “强者能其所事,弱者受其所难”仍然是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切实感受。自助、结盟、集体安 全等成为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可求途径。[8]理想主义学派认为:除了战争,国家还可以通过和平 手段来实现自身的安全。以一战为界点,国际关系的理想主义传统开始转向现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与现实主义相比,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更加注重集体安全和相互依赖。理想主义学派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章节题库(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Ⅰ))【圣才出品】

第八章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Ⅰ) 一、概念题 1.两枝世界政治论 答:两枝世界政治论最早由詹姆斯·罗斯诺教授在1990年提出,两枝格局是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无政府体系”与“多中心国际体系”相结合的格局。两枝世界政治包括分散化的主义国家、处于危机的资本主义经济、脆弱的国际政治关系和骚动不安的民众等基本特征,该理论强调两枝世界政治是由“三层面、三参数的分析”构成,冷战后世界已出现从“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的无政府体系向这一无政府体系与多中心国际体系相结合的“两枝”世界政治过渡。 2.地缘经济学 答:地缘经济学是冷战结束后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国际背景下出现的颇有新意的国际关系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爱德华·卢特沃克。该理论主张:①意识形态的差异已不如以前那样重要;②按地缘政治标准划定的对手或敌手,在地缘经济时代可能同时是贸易伙伴;③对全球的最大威胁已从核战争危险转向经济危机和生态破坏,国际关系中“低级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第一次明显地超过“高级政治”(军事对抗和核威慑)。 3.后国际政治观

答:罗斯诺以“后国际政治”来表示冷战后时代国际政治的本质特征。“后国际政治”主要表达以下三方面的意思:①它要说明,随着冷战后时代中跨国家行为体和次国家行为体的兴起,以往界限较为明确的国内事务和国外事务如今不再泾渭分明,而是日渐让位于不断扩张的“国内-国外边界”。因此,国际政治的时代正在被后国际政治的时代所取代。②后国际政治仍然强调政治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并以探讨新条件下世界政治权威结构的变动为己任。③后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是强调三个基本政治范畴(个人、集体和全球事务的整体结构)正经历重大变革。他认为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理论已不够用了,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应该寻求新的途径,以新的理论思路去反映变革的时代。两枝理论就是这样一种新思路。 4.地区主义[南开大学2016年研] 答:地区主义是指地理上相邻或相近的一组国家为了特定的共同目标而推动相互间整合的理论和实践,又称“区域主义”。强调地区内国家在共同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一系列规制,通过共同行动实现一体化。既可在安全、经济、社会等方面,也可是综合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非洲等地开始发展,欧共体即是其典型产物。地区主义的全球发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政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欧共体发展的深化、全球化步伐的加深,以及随后而来的东欧巨变、前苏联解体,复活了冷战格局掩盖下的地区认同,导致了新一波的地区主义发展浪潮。目前在世界各地具有广泛影响,各种地区组织纷纷建立。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地缘经济学的内容和特点。 答:地缘经济学是冷战结束后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国际背景下出现的颇有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是前苏联的心理学派,也称维列每学派。代表人物有维果茨基、列昂节夫、鲁宾斯坦、艾里康宁等。该学派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创造了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心理学的游戏理论。这派成员从不同的角度证实社会文化历史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产生和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将此观点运用于儿童游戏的研究,确立了前苏联心理学界和教育界关于游戏的墓本观点和认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又被称为是“活动游戏理论”或“游戏的活动论”。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理论甚础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是建立在他们关于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的。在苏联建国初期,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进行了建立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尝试,提出了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莫定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理论基础。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低级心理机能就是指感觉、知觉、机械记忆、不随愈注意、情绪、冲动性意志等心理过程。这些低级心理机能是最原始的,是在种族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是生物进化的果。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特有的心理机能,它具有以下特征: (1)它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即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如随意注意等。 (2)它的反映水平是抽象的、概括的(即心理活动的概括—抽象机能),如逻辑记忆、概念思维等。 (3)它实现的过程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以识记为例:动物的识记是建立A-B的直接联想过程,而人的识记则是以符号或词等精神工具X为中介,从而建立A-X-B的间接 的联想过程。 (4)它起源于社会,是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例如古代用结绳记事,只能记忆一些具体的事情。现代人有了发达的文字,可以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遥远的过去和未来。 (5)从个体发展来看,高级机能是在人际的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精神工具而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的,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曾一度在苏联国内受到严厉的批判,但是他的同伴和学生列昂节夫和鲁里亚等为发展这一学派仍继续坚持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维果茨基的理论,把它提到了新的高度,最后形成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这一学派的特点是,参与这个学派的成员的一切研究,都从不同角度进一步证实了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的,活动是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二、活动游戏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把自己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心理学理论运用于儿童游戏的研究中,就形成了与西方心理学有着根本区别的关于游戏的活动理论。活动游戏理论反对西方的游戏生物学理论,否定游戏本能论。认为儿童的游戏与动物游戏有着极大的区别,JL童游戏的产生

国际关系理论总结

均势理论 均势理论也是国际政治中的一个极为古老的理论之一。它最早源于古希腊城邦国家、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实践。均势的含义很广,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指特定的权力分配的状态,如两种或两种以上力量势均力敌的情势;二是指一种国际体系,如1648-1789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815-1914年的维也纳体系等;三是指一种外交政策,如英国的均势外交传统。从历史上看,均势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马基雅维利、黎塞留、塔列朗、梅特涅、卡斯尔累、帕姆斯顿、俾斯麦、摩根索、基辛格等。当然,这些人对均势的理念看法不完全相同。正如基辛格提出:“梅特涅的体系是从18世纪把宇宙看作一个大钟表结构的观念中得到启发的。钟表的部件相互错综合,干扰了一个部件就会打乱其他部件的均衡。俾斯麦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在他看来,均衡不是和谐和机械的平衡,而是不断消长的力量的平衡。与他相适应的哲学是适者生存观念。俾斯麦标志着政治概念从理性主义到经验主义的变化。”均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情况下,均势是维护国际安全的最可靠的手段。摩根索讲:“力量均衡及旨在维持均衡的政策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主权国家的社会里的基本稳定因素。”均势体系的首要目标是稳定,而不是和平,均势不能消除战争,但均势的破坏肯定会导致战争甚至世界大战,和平是稳定的副产品。在均势体系下,存在着几个势均力敌的强国,这些国家按其政策,可区分为维持现状的国家或帝国主义国家。维持均势的主要手段有分而治之、补偿政策、军备、联盟与反联盟。对均势操纵国而言,为了维持对自己有利的均势,在必要时应与敌人的敌人结成同盟,因为“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国家利益。”二战以后,由于核武器的出现和第三世界的兴起,传统的均势体系发生了变化,如战后形成了美苏在核恐怖下的两极均势。后来中、美、苏大三角的形成则是对力量均衡的巧妙运用,它抵御了前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维护了世界的稳定与和平。均势理论在历史上屡建奇功。依据均势理论创建的维也纳体系曾经维系了欧洲国家近百年的和平。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发生转换,美国一家独大,同时又存在多个地区性强国,世界力量对比出现了严重失衡。在这种新的格局下,均势理论对于推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以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将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一次: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理想主义又称法理主义或规范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是对格劳秀斯和康德等理想主义外事哲学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它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1889年,威氏发表了《国家论》,提出应当使国家和世界民主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实现道德理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他制定了十四点和平计划,诸如公开外交、集体安全、国际法律、民族自决等等,被称为“威尔逊主义。”在威氏的倡导下,西方国家在1919年成立了国际联盟。后来法、美等国又在1929年签定了“非战公约。” 理想主义的理论前提是道义和法律,其基本主张是: 1.实现欧洲政治上的民族自决是消除战争的主要条件。 2.秘密外交是导致敌对结盟和冲突的根源,而公开的协议则是避免战争的途径。 3.摒弃传统的均势体系,代之以集体安全体系。 4.建立普遍的安全机构—国际联盟。 5.诉诸公众舆论,因为公众舆论是维持世界秩序的强大武器。 理想主义的实质是在帝国主义时代用自由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观察和处理国际问题,因此它的破灭是必然的。1919年成立的国际联盟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30年代起,理想主义的主张开始受到人们的批评。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他们对于人性和自然状态的看法影响了西方现实主义流派的许多代学者。1948年,美国学者摩根索(Hans Morgenthau 1904-1980)发表了《国家间的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一书,标志着现实主义学派的成熟。在书中,摩氏总结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辩论,提出了对于实际的人性和实际的历史进程的看法,系统地阐明了政治现实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把

国际关系理论 期末复习

国际关系理论期末复习 一、范式 范式(库恩 paradigm)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范式就是研究和分析问题的一般框架和视角,它的字面意思就是“看事情的出发点”(从什么方位开始看,从什么立场开始看)它提供了观察生活的方式和关于真实本质特性的一些假设。 二、理论 理论是人们建构出来用以一般性的解释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特定方面的系统化的关联性陈述。 三、本体论 1、哲学含义: “本体”是唯一能够独立存在的“是者”,其它各种“所是”都是依附于本体才能成立。 2、传统与现代本体论 1)“传统本体论”是关于本体和由“本体”所衍生出来的其它“是者”及其“所以为是”的学说,这种学说是纯粹理念性的、未经证实也无需证实的形而上学理论,与实证理论和实体理论截然不同。 2)“现代本体论”的内容有所简化,被当成关于一般的事物及其性质的一门学问,是关于一切实在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或研究。 三、实证主义 1、实证主义认识论原则 1)关于科学理论的客观实证与演绎逻辑原则统一的逻辑主义观点; 2)只有经验可以证实或证伪或定义为真的命题才是科学命题的实证原则; 3)观察的相对客观性即可以独立于理论的认识论假定; 4)建立事物之间因果关系并试图发现可观察现象之间超越时间界限关系的因果理论 2、实证主义方法论 1)含义:在实证主义认识论假定的基础上,逐渐整理形成的一整套比较具体的、可用于指导科学研究(包括国际关系研究)的一般原则、方法和研究 程序。 2)基本要素:研究问题。理论假设。系统数据。验证。 四、理想主义 1、思想来源 1)十九世纪主导欧洲和美国的古典自由主义哲学 2)美国的传教士精神或说“天定使命观”

国际关系理论三大流派

(转自:庄周梦蝶)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安全。安全是塑造国际行为的核心变量,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概念之一。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安全的保证在于所获权力的 多寡。自由主义提出国际制度理论,以此来淡化权力的影响,认为国际合作和相互依赖可以确保 安全。建构主义则另辟蹊径,从社会学中借鉴新的概念,认为国家安全的存在和追求,离不开观 念和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因素。 一、三大主流国关学派的国际安全观简介 国际安全问题历来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冷战的结束,特别是“911”事件以后,引 起了国际安全局势的剧变,国际社会对国际安全问题、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 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国际安全问题的大辩论。[1]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界形成了三大 理论流派论战的局面。[2] (一)、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安全观 基于对国际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现实主义对于国际政治的本质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 长久而深入的思考。在现实主义学派看来,国际安全在本质上是稀缺的,国际安全问题只可以缓解,却不能最终得到解决,而获得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权力。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关 系就是围绕权力斗争的关系。无政府状态成为认识国际政治的基本起点,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则是每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3] 现实主义学派主要有以汉斯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以肯尼思沃尔兹和罗伯特吉尔 平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和以约翰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汉斯摩根索一生经历过两 次世界大战,战争的惨痛经历使他一直坚持人性本恶的观点。他认为存在于人自身罪恶的本性不 可能根本改变,因此也不可能建立一个安全的国际社会。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经常会感到岌 岌可危,为了能够安全,人们必须自保,要自保就必须获得权力。而国家权力就是这种个人权力 的延伸和扩大。在他看来,权力,主要是军事权力,是国家行为的目标。[4]在国际社会里,国家对 外行为的动因就是出于对权力的追逐。而不断追逐权力的结果,则使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产 生相互怀疑和不信任,导致“安全困境”和“零和博弈”,其逻辑结果是国际冲突。[5]因而获得国家安 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军事权力。肯尼思沃尔兹强调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在无政府条 件下国家的第一考虑就是生存。[6]他认为在这样的体系中,国家的目的不是获得和维持权力,而 是力图确保生存,两极均势有利于降低战争危险。[7] 新现实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罗伯特吉尔平认为,除了国际政治方面的因素,也应该考虑到国 际经济方面的因素,尤其在全球化浪潮中,国际经济方面的因素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在国际安全 方面,他强调只有提升包括国家经济实力在内的整体实力才能更好的获得安全。进攻性现实主义 的代表人物约翰米尔斯海默强调权力是大国政治的根本,大国为追逐权力而互相竞争,国际体系 的无政府特征和权力分配不公导致国际冲突,只有获得权力最大化才能尽可能地确保自身安全。 他还提出了5个基本假设: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体系。2、大国拥有相互伤害和相互摧毁的军事 权力。3、国家永远无法确认它国的意图。4、生存是第一目标。5、国家是理性行为体。可见,进 攻性现实主义是将现实主义的基本命题发挥到极至,国际安全极为稀缺,国际冲突不可避免,只 有掌握最大化的权力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 现实主义学派关于国际安全的逻辑是“安全困境”。在无政府状态中,国家间具有高度猜疑性,使它们对对方行为总往最坏的方面估计。国际安全是稀缺的,为了获得安全,一国增加军备,必 然会使另一国感到威胁,从而引起另一国增加更多、更强大的军备,最终使军备竞赛无法避免。 (二)、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安全观 “强者能其所事,弱者受其所难”仍然是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切实感受。自助、结盟、集体安 全等成为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可求途径。[8]理想主义学派认为:除了战争,国家还可以通过和平 手段来实现自身的安全。以一战为界点,国际关系的理想主义传统开始转向现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与现实主义相比,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更加注重集体安全和相互依赖。理想主义学派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试题,朱峰

本帖隐藏的内容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A1 1权力 2民族国家 3安全困境 4建钩主义 A 2 1 防御性现实主义 2 自由制度主义 3 国际道德 4 权力 A 3 1 国际体系 2民族国家的构成要素 3古典现实主义 4相互依存 A4 1 国家利益 2 国际规制 3 权力 4 建构主义 A5 1无政府状态 2国际制度 3民主和平论 4核威慑 A6 1 安全困境 2 国际制度 3 结构现实主义 4 国家实力 A7 1 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 权力 3 国际规制 4 国家利益 A8 1 国际关系理论 2 国际制度 3 软实力 4 均势 A9 1 建构主义

2 相互依存 3 国际制度 4 权力 A10 1 国际体系 2 国际制度 3 建构主义 4 软权力 A11 1 民族国家 2 权力 3 建构主义 4 核威慑 A12 1 强权政治 2 安全困境 3 建构主义 4 国际道义 A13 1 国际规范 2 民主和平论 3 国家利益 4 多边主义 A14 1 霸权和平论 2 建构主义 3 国家利益 4 权力 A15 1 民族国家 2 新自由主义 3 历史的终结 4 文明冲突论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B1 1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 2 追求国家利益的合理手段有那些? 3 意识形态在外交政策中的表现是什么? 4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结构现实主义?B2 1 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2 什么是国家实力的决定要素? 3 如何理解自由制度主义理论?

4 什么民族国家体系? B3 1 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2 什么是外交政策的决定要素? 3 建构主义? 4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新现实主义? B4 1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 2主权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3价值观与外交政策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4 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B5 1 国际关系理论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 什么是国家利益? 3 什么是国际关系中的新自由主义理论? 4 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B6 1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2 什么是国际关系中的霸权稳定论? 3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 军事同盟? B7 1为什么要学习国际关系理论? 2 冷战后导致国际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当代国际关系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4 什么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依存? B8 1 什么是建构主义理论? 2 什么是“民主和平论”? 3 人类能建立世界政府吗? 4 如何理解国际安全? B9 1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 2 除了国家以外,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还有哪些? 3 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因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 什么是结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B10 1 为什么要学习国际关系理论? 2 增进国际合作应该解决哪些基本问题? 3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新自由主义理论? 4 经济因素对国家间关系有什么样的影响? B11 1 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要求我们应具备什么样的理论认识? 2 外交政策治定的依据是什么?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英国学派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英国学派 发表于 2011-10-25 【摘要】近年来,人们对国际关系理论中是否存在所谓的“英国学派”(English Shool)、英国学派的主要理论特色以及它对当前国际关系理论争论的建设意义都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有些学者认为,纵然英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界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并不是一个学派。对存在英国学派持肯定态度的学者,则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作为一门实用型学科的国际关 系学存在“英国学派”。其主要代表是,马丁·怀特和赫德利·布尔。 【关键词】“英国学派”争论 在众多的社会科学领域中,国际关系理论是一门比较年轻而又十分活跃的学科。而 通过对“英国学派”的研究基本上可以探寻整个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轨迹。英国学派又称 英国国际社会学派,是二战后在英国逐渐衍生发展起来的一支独立于美国国际关系学界影响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近年来,对于国际关系理论当中是否真正存在着“英国学派”, 以及如何看待它都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但是,无可置疑的是,无论如何定义“英国学派”, 以及尽管它的开拓者与奠基者如马丁·怀特、赫德利·布尔等更多的是将视野局限在欧洲,但是“由于他们集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远比其他研究方法更加广阔(broader)和“互相交织”(embracing)的框架以及研究前景(agenda)”,(1)因此对英国学派的研究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性。再者,由于在国内很少有学者专门讨论该学派,所以它又具有很强的紧迫性。 一对英国学派的争论 近年来,人们对国际关系理论中是否存在所谓的“英国学派”表示了怀疑。他们认为作为社会科学的国际关系理论不存在所谓的国别问题,否则就不能称为“科学”;另外,有些 学者还认为,纵然英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界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并不是一个学派,“因为 一个学派的建立需要大致相同的历史研究理论与方法,以及共同的学派领袖、组织机构、刊物和学术传承,如兰克与年鉴学派。”(2)而所谓的英国学派显然不具备上述条件。“首先,英国在这一领域的许多最著名的学者事实上都来自与海外。其次,在这个广泛的 领域里从事研究的英国学派兴趣以及用于分析和解释的方法也不同。……第三,英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方法常常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第四,存在着一个国际关系学者 的世界性共同体,……”(3)“通过对英国学派人员归属问题的详细考察,会发现他们在 许多基本的观念上已经是以及越来越变的是富有争议(controversial)”。(4)所以他们 认为,英国学派尽管有着浓厚的英国特色,但是它并不代表所有英国国际关系研究学者的观点,所以冠之以“英国学派”是不合适的。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大纲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 课程编号:043ZB005 课程名称:学前儿童游戏理论(The Theory of Preschool Children’s Play)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授课学时:48 学分:3 课程性质:《学前游戏理论》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与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及各领域教育联系紧密。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幼儿园游戏的分类、发展、价值,理解和掌握各类游戏的组织与指导,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本门课既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能力,又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课程目标: 知识: 游戏的基本理论

幼儿游戏的分类与发展 了解幼儿园游戏的环境与条件的创设 幼儿游戏的观察和评价 理解与掌握幼儿园游戏的分类指导 游戏治疗的理论与实施 能力: 从历史的宏观角度来分析游戏的地位 合作学习的能力 组织和指导游戏的实践能力 观察和评价游戏的能力 初步学会用游戏治疗的方法解决幼儿的某些问题 情感和态度: 激发对幼儿游戏的热情,真正意识到幼儿游戏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获得用所学知识来指导和分析幼儿园游戏的乐趣,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感情。 先修后续课程:本课程是在讲授过《普通心理学》、《教育原理》、《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主要后续课程是《学前儿童学科教育》,《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管理》等。 课程内容: 第一章幼儿游戏的基本理论

【目的要求】了解人们对于有“游戏”有不同的定义;理解游戏的结构和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掌握游戏概念、游戏的本质特征。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游戏的本质特征,教学难点是幼儿游戏的价值。 【主要内容】 ●理论教学内容(4学时) 第一节游戏的概念 第二节游戏的特征 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 游戏是一种假想的活动 游戏是愉快的活动 游戏是充满创造性的活动 第三节游戏的基本结构 游戏主题游戏规则游戏角色游戏情节 第四节幼儿游戏的价值 游戏与儿童生理发展 游戏与人格发展 ●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2学时)讨论课(课内):教室 幼儿游戏对于幼儿认知和社会化发展的价值。 【作业与思考】判断以下活动是否为游戏 第二章游戏的理论流派

国际关系理论(决战零七)完美修改版

国际关系理论笔记(决战零七版) 第一部分(前言) 第一讲: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秦亚青) 1,国际关系概念 国际关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它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第一个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以及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第二个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权威国际成员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之间的关系;第三个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指定和施行的政策.这三个概念好象是三个大小不一的同心圆;国际关系的外延最大,包括国际政治和对外政策;国际政治次之,只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和正式关系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对外政策再次,涉及一个国家对他国采取的政策. 2,国际关系学 国际关系学是关于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的科学.这门科学从国际关系体系着眼,主要研究国际关系中各成员,各个部门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以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为主;研究该体系中各个成员,各个部门同整个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推动和制约国际关系体系演变的各种因素,包括各个国际行为体的内部有关情况和国际关系的外部环境.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考察,揭示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 3,国际关系学(理论)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国际系统中的成员,即国际行为体.国际行为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国家行为体,指民族国家;二是非国家行为体,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IGOs),非政府间国际组织(NGOs),多国公司(MNCs)和跨国公司(TNCs). 4,国际关系学研究重点内容 包括:国际系统的发展和演变;国际系统和国际系统单位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互动行为等. 5,国际关系理论 简单说,作为一种学术总称,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具体来说,国际关系理论则是描述,解释,研究,估价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 6,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区别 国际关系研究世界上基本单位的跨国的各种相互关系,而国际政治重点研究国家的行为和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两者并无本质区别,但国际关系涵盖面明显要宽泛的多. 第二讲: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 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是国际关系学科成立的标志.学科的建立反映了人们对一战的反思和对消除战争的希冀。

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分析与比较

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学派是第二次论战的延伸和演变的产物,它是以传统现实主义为基础,力求对其进行科学的修正和发展,主张在方法论上实现传统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渗透与融合。 1979年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的兴起。他在书中提出了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开了先河。因此肯尼斯·华尔兹成为新现实主义杰出代表,新现实主义也成为结构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其“新”,主要在于它的科学化程度,它以理性主义为宏观理论假定,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体系结构为主要自变量,以国家行为为主要因变量,以国际体系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条件,构建了一个现实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一、新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秦亚青) 三项内容构成了新现实主义大厦的重要支柱,即:国际关系的实质、国际行为体 的意义、影响国际行为体行为的重要因素。前两个因素是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 共有的假定,但在新现实主义那里得到了更加明确的界定和阐述;第三个则是新 现实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1、国际关系的实质: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核心概念都是权力。WALTZ认为,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最根本的不同在于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内社会是等级体系,国际社会是无政府体系,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是等同关系,每个单位的功能相似,不存在世界权威或政府。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虽然面临威胁,但是还没有达到无法容忍的程度,因此国家及其主权者并没有建立某种世界政府的迫切感。——无政府状态还会带来国家间普遍缺乏互信,信息不透明和囚徒困境,从而阻止各个国家合作的意愿。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意味着国际社会的冲突、暴力和战争难以根除。 因此国际体系只能是自助体系,而自我保护的方式只有增强国力。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分析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环节:自私的人性,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以及自助的体系单位---国家。这三个理论环节的核心是国家权力,因此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为权力而斗争。 2、国际关系行为体:民族国家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认为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 的主导行为体。 新现实主义关于国家的第一个假说是国家中心说,沃尔兹认为当我们讨论实力对比时,只有单个国家才应该列入,而其他许多学者主张的国家联盟或国家集团不应该作为考察实力对比的单元。 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关系中最具实质意义的行为体;第二个假说是单一国家说,认为国家是一个一元社会整体,能够独立地确定国家利益,制定并执行国家的对外政策;第三个假说是理性国家说,认为国家行为体在某一给定环境中,能够确立国家目标,考虑多种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可能导致的后果,然后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国家目标的政策方案。新现实主义关于国家的理论假说对这一理论体系有着重要意义:国家中心说确立了国际关系的基本研究单位;单一国家说指明了国家利益在特定时空断面上的单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理性国家说则强调了国家行为的可知性和可预测性。这些假说奠定了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理论体

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分析与比较

理论硬核是核心概念加主要逻辑,主要逻辑是核心概念对主要问题的回答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学派是第二次论战的延伸和演变的产物,它是以传统现实主义为基础,力求对其进行科学的修正和发展,主张在方法论上实现传统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渗透与融合。 1979年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的兴起。他在书中提出了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开了先河。因此肯尼斯·华尔兹成为新现实主义杰出代表,新现实主义也成为结构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其“新”,主要在于它的科学化程度,它以理性主义为宏观理论假定,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体系结构为主要自变量,以国家行为为主要因变量,以国际体系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条件,构建了一个现实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一、新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秦亚青) 三项内容构成了新现实主义大厦的重要支柱,即:国际关系的实质、国际行为体 的意义、影响国际行为体行为的重要因素。前两个因素是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 共有的假定,但在新现实主义那里得到了更加明确的界定和阐述;第三个则是新 现实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1、国际关系的实质: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核心概念都是权力。WALTZ认为,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最根本的不同在于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内社会是等级体系,国际社会是无政府体系,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是等同关系,每个单位的功能相似,不存在世界权威或政府。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虽然面临威胁,但是还没有达到无法容忍的程度,因此国家及其主权者并没有建立某种世界政府的迫切感。——无政府状态还会带来国家间普遍缺乏互信,信息不透明和囚徒困境,从而阻止各个国家合作的意愿。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意味着国际社会的冲突、暴力和战争难以根除。 因此国际体系只能是自助体系,而自我保护的方式只有增强国力。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分析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环节:自私的人性,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以及自助的体系单位---国家。这三个理论环节的核心是国家权力,因此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为权力而斗争。 2、国际关系行为体:民族国家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认为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 的主导行为体。 新现实主义关于国家的第一个假说是国家中心说,沃尔兹认为当我们讨论实力对比时,只有单个国家才应该列入,而其他许多学者主张的国家联盟或国家集团不应该作为考察实力对比的单元。 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关系中最具实质意义的行为体;第二个假说是单一国家说,认为国家是一个一元社会整体,能够独立地确定国家利益,制定并执行国家的对外政策;第三个假说是理性国家说,认为国家行为体在某一给定环境中,能够确立国家目标,考虑多种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可能导致的后果,然后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国家目标的政策方案。新现实主义关于国家的理论假说对这一理论体系有着重要意义:国家中心说确立了国际关系的基本研究单位;单一国家说指明了国家利益在特定时空断面上的单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理性国家说则强调了国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罗辉 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长达四十年的冷战。残酷的现实引发了学者对国际政治的思考,催生了国际关系这门学科。自国际关系成为一门学科以来,学者们已经建立了或者正在建立各种各样的理论,来解释世界政治中纷繁复杂的变化。迄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当属现实主义理论和自由主义理论。尤其是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这两个学派之间的论战,更是主导了整个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方向。 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最早出现的是理想主义学说。一战的爆发及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使人们对于国际政治中的强权政治感到厌倦。康德在18世纪提出的和平可以通过建立一种由共和政府组成的松散联盟来实现的思想,相当程度上满足了当时人们对于永保世界和平的渴望。这种背景催生出了带有强烈理想主义色彩的国际关系理论。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对国会发表演说,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十四点计划”,集中体现了对理想主义的追求。 在“十四点计划”中,威尔逊批判了欧洲的均势外交传统,主张通过建立国际集体安全机制来实现永久和平,而这种集

体安全理念的具体体现就是国际联盟。但是,这种理想主义的主张与民族国家拼命扩张自己权力的现实相去甚远,理想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末爆发的二战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不堪一击。理想主义轻视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而强调道德因素作用的理论付诸实践,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末的国际;体系的崩溃。E. H.卡尔在其《二十年危机,1919-1939》一书中,强烈批评了理{想主义在处理国际关系中一的脆弱和无力,标志着现实主义挑战理一想主义的开始。 《国家间政治》被公认为对国际关系理论有着重大影响的现实主义著作,最{初是汉斯·摩根索于1943-1948年间在芝加哥大学的演讲稿。自成书之后,一度成为当时的畅销书。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一书中提出“现实主义六原则”,自一此以后,现实主义占据了国际关系的主‘导地位。“混乱、”权力“和”均势,,是以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者在解一释国际关系时的关键词。摩根索认为,对一权力的角逐不仅是世界政治的混乱所导致的,也是由人类的本性所决定的。摩根索及其后来的追随者将自己的理论建立在对人类本性十分悲观的基础之上。 但是,现实主义的主导地位在加世纪70年代遭到了挑战。非国家行为体的崛起直接动摇了美国现实主义的根基,一因为现实主义理论是以国家为核心行为体的。同时,美国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均势论(均势) 均势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中影响最大、历史最久的传统理论,在国际关系实践中对西方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也最为显著。均势是一种分析概念,反映国际政治中权力均衡和不均衡的各种态势及其对权力态度转变和各种结果。均势概念具体为:1、均势是表示一种力量的均势;2、均势是国家斗争中一种特殊的稳定状态;3、均势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手段; 4、均势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政策。均势的模式,摩根索概括为两种模式:其一是“直接对抗式”,其二是“竞争式”。 均势有三个比不可少的条件:1、无政府结构2、最少两个行为体3、各行为体的目标应是维护自身的生存安全。 19世纪以来的均势呈现四种主要类型:欧洲均势(1818-1815年维也纳会议至一战爆发)、过渡性全球均势(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两极均势(二战之后至60年代中期)、全球多极均势(60年代中期以后)。当代的均势是“复合均势“,是由美苏中日西欧组成的一种“五极体系”,其特点是均势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呈现为核竞争和核对峙。均势理论的特征是?、西方均势理论的基本目标是寻求均势;2、实力是均势的基础;3、随机变换联盟是实施均势的重要手段。此外,形成均势需要一个有实力的强国充当的中心平衡机制。均势是稳定国际社会的主要手段之一,具有维护和平的积极一面,但均势也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不确定性、不现实性、不充足性三点。均势不同于均势理论。均势是某种客观存在,均势形势可以为我们所利用,服务于争取和平的斗争,但均势理论是一种国际关系理论,是一种手段和态势,具有明显的阶级性。西方某些大国推行均势外交,不过是以均势来掩盖争霸,目的是为了攫取优势和世界霸权。 P108(克劳德)(1)均势是“一种形势”,意指处于均衡的格局,国家或国家集体之间的权力关系基本上是一种对等和均衡状态;(2)均势是“一种政策”,意指“建立和维护均衡状态的政策”,均势应是一种“谨慎的政策”;(3)均势是“一种制度”,意指能抑制任何国家占据统治地位的一种稳定的制度;(4)均势是“一种标志”,它是战争可以防止的标志,是人们实现愿望的一种体现。(P279 克劳德状态指实力均等还是不均等的状况;政策指对状态所作出的反映;体系指权力分配的机制、工具和规则) P278 均势是一种分析概念,反映国际政治中权力均衡和不均衡的各种态势及其权力状态转变的各种结果。 P279 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把均势限定在四种不同意义之中:(1)针对一定事态的一种政策;(2)一种实际存在的事态;(3)大体均等的实力分配;(4)泛指任何实力分配。 P279 厄内斯特哈斯认为均势最少有八种解释:(1)民族国家间实力均等分布导致的均衡;(2)民族国家间实力不均等分布导致的平衡;(3)一个民族国家占支配地位所导致的均衡;(4)一种维持相对稳定与和平的体系;(5)一种具有不稳定和战争特征的体系;(6)权力政治的另一种表述;(7)历史普遍规律;(8)政策制定者的指南。 P279 (1)均势是表示一种力量的均衡。艾波拉德:“通过变换联盟以及其他手段在国际范围内实现力量的均衡”。(2)均势是国际斗争中一种特殊的稳定状态。乔治施瓦雷伯格:均势不仅是一种力量的均衡,而且是国际上某种程度的稳定状态。汉斯摩根索:均势是一种特殊的状态,是由于权势大体上平均地在一些国家之间分配所造成的。(3)均势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手段。诺曼帕尔默和霍华特伯金斯“均势是利用和使用国家权力的一种特殊手段”斯坦利霍夫曼:“均势是一种关于权势的艺术……均势强调用非暴力以保持紧张的国际关系,所以它是显示武力的艺术,而不是运用武力的艺术”。(4)均势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政策。爱德华莫尔斯:均势是维持国家之间权力平衡的一种对外政策,旨在防止一国控制并危害别国的安全,但是,均势是“一种保守的对外政策”,它以维持现状,不改变国际均衡体系和格局为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