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语教育的六点思考

关于英语教育的六点思考
关于英语教育的六点思考

关于英语教育的六点思考

总体而言,我国英语水平不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有必要对我国英语教育的战略进行审视,并采取有效对策。

一、加强各阶段英语教学的衔接。中国学生有的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一直到博士,学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依然难以过关。这里有许多原因,但其中之一,是小学、中学、大学的英语教学缺少沟通,教学内容重复。以词汇为例,依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高中生毕业后英语词汇可达3000(6级)至4500(7-8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规定四级词汇达到4200个单词;六级词汇达到5500个单词。20世纪90年代初颁布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要求学生“理解性掌握5000个左右的常用单词”,“速度达到每分钟100至120词”。博士研究生对词汇的教学要求是“理解性掌握6000个常用单词”。这个教学大纲现在仍继续使用。就外语学习的规律而言,一定的循环重复是必要的,但必须呈阶梯性向前进。解决中国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着的“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一个切入点是将大、中、小学英语教学看成是一个系统,每个阶段合理分工,各有重点,明确目标,衔接有序,稳步推进,从兜圈子变为螺旋上升,阶梯式跃进。

二、培养英语运用能力。大学英语实行四级考试,无疑推动了我们国家的英语学习,对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使我国英语教学走向正规。但是,四级考试制度化,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不少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教师为通过率焦虑,学生死扣所谓

2021年关于英语科教学远程教育心得5篇

通过英语科教学远程教育学习,交流,提交作业,我们收获很大。下面是带来的英语科教学远程教育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英语科教学远程教育心得体会 在过去学习的十一天当中,我们深受其益。我们感谢山东省领导给我们一个远程研修的平台,使我们可以在这样一个平台上畅所欲言,尽情的发挥。 网上教学确实是一种很具特色的方法。由教育局统一部署,各单位积极响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我们每一个学员从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向着热爱教育事业,积极进取,乐于奉献,为人师表的优良方向发展。 这次研修的主要特色就是没有城乡差别,通过老师的相互交流,使我们在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上有很大提高;由网络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使我们在电脑操作上有进一步的了解;本次研修按就近原则到各培训教学点集中参加研修,统一管理,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团队的力量。 对于一个初中教师能够参加这样的研修,我们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我们学习的过程,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以后应该怎样去做,怎样去使自己变的更好,将自己所学传授与学子,我认为这是我们本次学习的目的,也是我本次参加学习的最终目的。本次研修采取集中研修和分散研修相结合,充分发挥网络远程研修的优势;由专家亲自点评我们的作业,与我们在线交流;让我们老师之间互相评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通过十天的学习,我们劳累,但我们乐于其中。 篇二英语科教学远程教育心得体会 自参加了这次的小学英语教师远程培训以来,我非常珍惜这次的学习机会,通过学习,交流,提交作业,我收获很大。 本次学习内容丰富,通过观看视频讲座,许多平时工作中的疑惑迎刃而解。老师认为学英语就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获取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在老师的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把学母语的那种感悟能力自觉地运用到学习其他语言当中。像我们农村老师,条件艰苦,环境不如城市,学生素质也不如城市学生,那么我们的任务更重,所以我们更应该立足于自己的教学阵地,为学生创造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素质。同时也提高自己。 通过这次远程教育培训,我深刻地体会到新课程教学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亲自去体验、尝试,来获得知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尽量只起到指导的作用,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为重点。同时我也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通过视频学习和一些文本学习,对于教学中的语言交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对教具的展示我也在课堂上进行了实施,其效果比想象中还要好;在设计课堂上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通过学习、听专家讲座等环节,我感到长了见识,教学思路灵活了,对自己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史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史 赛迪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所陆峰博士本世纪以来,我国移动互联网伴随着移动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快速发展,尤其是2009年国家开始大规模部署3G网络,2014年又开始大规模部署4G网络,两次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大规模创新。 一、萌芽期(2000年-2007年) 技术发展:WAP应用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主要模式。 该时期由于受限于移动2G网速和手机智能化程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处在一个简单WAP应用期。WAP应用把Internet网上HTML的信息转换成用WML描述的信息,显示在移动电话的显示屏上。由于WAP只要求移动电话和WAP 代理服务器的支持,而不要求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协议做任何的改动,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GSM、CDMA、TDMA等多种网络中。在移动互联网萌芽期,利用手机自带的支持WAP协议的浏览器访问企业WAP门户网站是当时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形式。 市场竞争:移动梦网催生了一大批SP服务商。 2000年12月中国移动正式推出了移动互联网业务品牌“移动梦网Monternet”,移动梦网就像一个大超市,囊括

了短信、彩信、手机上网(WAP),百宝箱(手机游戏)等各种多元化信息服务。在移动梦网技术支撑下,当时涌现了雷霆万钧、空中网等一大批基于梦网的SP服务提供商,用户通过短信、彩信、手机上网等模式享受移动互联网服务。但由于移动梦网服务提供商存在业务不规范、乱收费等现象,2006年4月,国家开展了移动梦网专项治理行动,明确要求扣费必须用户确认、用户登录WAP需要资费提示等相关规范,大批SP服务商因为违规运营退出了市场。 二、成长培育期(2008年-2011年) 技术发展:3G移动网络建设掀开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新篇章 随着3G移动网络的部署和智能手机的出现,移动网速大幅提升初步破解了手机上网带宽瓶颈,简单应用软件安装功能的移动智能终端让移动上网功能得到大大增强,中国移动互联网掀开了新的发展篇章。经过3G网络一年多的试点商用,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批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分别增加TD-SCDMA、CDMA2000、WCMDA技术制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3G网络大规模建设正式铺开,中国移动互联网全面进入了3G时代。 市场竞争: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探索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

英语教育经历了哪四个阶段

英语教育经历了哪四个阶段 中国英语教育已近30年的发展历程,面对不断涌现的纷繁复杂的教育理念和宣传口号,家长往往也觉得“乱花渐欲迷人眼”,有一些无从适从。近日,少儿英语教育专家、纳斯达克国际少儿英语老师将英语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期望对广大家长有所帮助。 英语教育的第一个时期:教育目标——能考试,"哑巴英语" 这个时期,大概是改革开放开始,大多数中国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不需要使用英语,但是重要的考试里都有英语这一项。为了应付各种考试,中国人抄单词、背语法,练时态……殚精竭虑,把英语当成了高深的学问去研究。正如龚亚夫老师所说的,大家都在研究可乐是加S 还是不加S,为什么?就是为了能够考试。其实这种现象也发生在新概念的作者亚历山大的身上,曾经有一位同学在大会上就问他,亚历山大老师我想问一下同位语从句和定语从句的区别是什么?亚历山大的老师非常不解的说学这个并不能帮助你英语水平的提高。问到最后他干脆说我也不知道同位语从句和定语从句的区别。所以那个时代学英语我们称之为能考试的哑巴英语,的确也成为了很多人现在一提起来的心中的痛。 第二个时期教育目标——能张口。 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街上的老外越来越多,大家对英语学习的期望有所提高:希望能跟老外说上几句。这个时期中国人遇到外国人,一般会问三个问题:"What’s your name? Where are you from? What do you do?"不知道以为中国满大街都是便衣警察呢。这个时期的英语课本中加入了很多情景对话:在课堂上,老师假设一种情境,在简单情景下,进行模式化条件反射式的对话。"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I am fine too"。据说在机场里面只要说"Fine ,thank you.And you?"的都是中国留学生。 第三个阶段,教育目标是能够掌握英语思维。 随着中国加入WTO,很多的外企进入到中国,中国人不仅仅要求能够"how are you"打招呼,点个菜了。更多的是我们要跟老外在国际空间的深度的沟通与交流,甚至对抗与竞争。这个时候要求的英文就需要不仅仅是中英互译,它需要用英语思考、加工、提取信息。这时候我们说要英语思维。英语思维那时候是非常畅销的,但是一个留学生就说了,"随便从美国大街上拉个流浪汉,估计英语思维都比你强。"对吧。因为他本身没有通过中英互译的过程,所以英语思维仍然不是我们英语教育追求的最终点。我们英语教育到底要实现什么?怎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精英才能够在国际职场当中拔得头筹,赢得先机。 第四个时期,就是学科英语教育的时期。 它培养的是学生能够获得基于学科知识及思维运用的领导力。当今国际化的要求已不是英语流利,对某种单一技能的诉求,国际化素养是指在国际的活动空间内具有很强的深层交流、交往、沟通和抗衡的能力,领导世界潮流发展的创造性能力。这是对人的综合能力的需求。正如陶西平主席阐述的国际化人才的三条标准,第一条全球化视野,第二条通晓国际化的规则,第三条具有国际领域交往和交流的能力。这样国际化人才的要求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呢? Sally女士继而对"学科英语教育"进行了概括,以英语为教学的语言,以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为教学内容,在浸入式的环境中培养学生获得语言应用能力,掌握综合知识的技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与思维模式,养成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等能力的教育模式,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她认为,今天的英语教育,或者今天的学科英语已经不再是英语本身、语言本身,工具性本身,更多的是我们对一个人的关注,对人全面发展的关注。

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几点思考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教师计划、设计和组织的专门活动。它是精心安排的用以支持、激发、促进和引导幼儿顺利开展学习和达成有效学习结果的过程。有效教学就是要遵循幼儿园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要求教师努力追求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学,充分发挥教师和幼儿双方的主体作用,以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笔者认为有效教学的开展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教师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幼儿 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备幼儿。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这一点,备幼儿的工作做得不够。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成长的个体,教师在备课前,要对幼儿做充分的了解,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注意他们的个别差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在确定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设计教学问题、选择教学方式时,既要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也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与认知特点。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幼儿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吹泡泡”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活动之一。在一次“吹泡泡”活动的观摩课上,活动理念是“傲中学”,目的是让幼儿在做的过程中学会或领悟到其中的知识和原理。活动开始了.教师用音乐舞蹈作为开场白,然后让幼儿开动脑筋,想想泡泡都有哪些形状:“圆的、椭圆的、方形的、三角形的、所有的泡泡都是圆的……”幼儿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按教师要求把自己的想法画在纸上。接下来,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教师拿来了各种形状的“吹泡泡”工具,让幼儿自己来实践,看看吹出的泡泡有哪些形状,从而验证自己的想法,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运用“做

中学”理念,如果按照猜想一实验一记录一得出结论来评价整节课,无疑是很成功的。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在课程进行中有些幼儿已经知道了,即不论用什么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这节课对他们来说只是在原有经验上的重复.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因此,评价整节课,在遵循教材的要求方面.教师备教材是很成功的,但在备幼儿方面,却考虑得不周全。教师对一部分幼儿的忽视容易导致他们对活动兴趣的减弱,整节课都会无所事事,甚至还会扰乱课堂纪律: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在备课前首先直该对幼儿有充分的了解,然后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选择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经验的内容,以真正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如在上面的场景中,教师发现这种情况时,可以鼓励幼儿进一步去思索“为什么所有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呢”“为什么泡泡都是五颜六色的”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与想象,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经验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二、教师应及时把握教学现场,适时引导幼儿 教师通常会预先设计好整节课的教育目标,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师就会为了达到目标调节教学的进度。然而教学的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师往往会发现自己精心设计了活动方案,认真组织了幼儿活动,但常常要花很多时间去维持活动秩序,最后落个活动计划没完成、活动效果差的结局。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教师缺乏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技能有关,尤其缺乏把握教学现场的能力。他们在设计活动时很少留有生成的空间,活动中注重计划的成,却很少注意幼儿的反馈,更不敢或不能对幼儿的反馈信息进行处理,因为一旦对幼儿反馈的信息给予解释或处理,那么这节课预定的目标就有可能完不成。其实,教学活动过程中是否完成教学进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活动过程中是否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及时把握教学现场,把注意力转向幼儿,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对幼儿提出的新想法或新发现适时分析,一旦确定有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216314321.html,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作者:邱胜尧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05期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360docs.net/doc/b216314321.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

现代英语教学理念之反思教学理念集锦简短

现代英语教学理念之反思教学理念集锦简短作为一门国际化的语言,在当今世界上,英语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世界上把英语当做母语的国家最多,第二语言是英语的人数也最众。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英语教学,也有越来越多的学习者体会到了英语的独特魅力。而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如何用最现代的教学理念来指导当代的英语教学,是值得每名教师深刻反思的。 反思一:更新教育理念,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众所周知,英语教学需要辅助工具。从最初的一支粉笔到后来的图片卡片,再到现在的电子词典、电脑,英语的教学手段实现了质的蜕变。电脑的普及使得每个学生的知识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学生的知识往往于课堂、教师、书本,而现在电脑将学生和世界信息知识库连接了起来。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了解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和体育等各个方面的最新信息。教师通过课前制作好的教学课件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恰当使用多媒体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这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师课前设计、制作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将自己的教学目标贯穿于其中;而学生在观看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渴望。这有助于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反思二: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 培养跨文化意识,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同步进行。对于英语的初学者来说,了解西方人的一些禁忌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见面的招呼语经常是“你吃饭了吗?”但在英美等国家,这会被认为是窥探对方的隐私。同时,对方的身高、体重、年龄、收入等信息也都是禁忌的话题。中国人和朋友吃饭的时候,通常是请客吃饭的人为所有的宾客买单。但在国外,则常常是自己只为自己付账。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结冰”。而若在美国,听到别人说freeze,则表示“站住,不许动”!在汉语中,老鼠主要表现为胆小怕事,目光短浅。而在英语中,老鼠却代表可爱。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都与汉语不尽相同,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要适当地对这些不同文化的差异进行总结归纳。 反思三: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幼儿英语教学心得经验

幼儿英语教学心得经验 幼儿英语教学心得经验 作为体育学院毕业的我,当初受李阳疯狂英语的影响,在受到李阳本人的亲自指点后,开时发奋学习英语,两年后从英语不及格到做翻译,成为体院的一道风景线。而后也就开始了英语的教学历程。 作为上海疯狂英语口语讲师,面对着几十号人,上百人传授着疯狂英语的手势,三腔共振法,体会到英语教学需要激情,口语的练习需要不断的嘴巴刺激,那套方法对练口语的人如果能领会,真的很有用。 后来在类似沃尔得,新东方等高端英语培训中教学时,体会教学的严谨,教案编写的重要性。 而我今天主要是想和大家讨论的是少儿的英语教学,这是个非常好玩,同时又是斗智斗勇的过程。 以前以为少儿英语教学就那么点东西,不要太简单。可是当你真正开始教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一个道理。 在不懂得少儿心理基础的原则上,很多东西基本上无从下手。 1,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比如我在陪一个6岁孩子家教的时候,他吃完了饭就要吵着和我玩,本来他妈妈想和我说说话,可就是拗不过小男孩,孩子的淘气,很多妈妈应该领会到了。因为小男孩喜欢玩飞机,我就对他说,飞机装满了油,要让油先冷却一下,要不然突然飞起来要爆炸的,你说是

不?你现在也是个小飞机,现在你的肚子也装满了,该怎么办?小男孩听了,点点头,马上就躺在沙发上去一动不动。呵呵。所以教的任何科目首先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2。要懂的'孩子的天性 小孩子的天性我们要知道,他们永远是那么的精力旺盛,他们永远有着超强的好齐心,(十万个为什么)而他们的学习的速度和忘记的速度又都是那么快,他们的好胜心是如此强烈,他们的情感是非常的丰富。 在英语的教学中如果你拿大人的一套来教小孩子,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孩子厌烦。 比如教动物的时候,对大人可以直接讲单词,对小孩子你可得把他揉脆了讲, 如dog,你得会去扮演动物的声音,动作。这个时候孩子爱模仿的天性就来了,课堂气氛随之而来。出现的是一只只小狗的样子。和英文单词dog的声音。在玩中,孩子才能够领会到东西。 3,自己的发音一定要标准,不仅是单词还有那个语调 小孩子的语言能力有时让你吃惊,有时候教学的时候发现有些孩子突然冒出一句以前学的英文句子,听起来吓一跳。hands读成汉子的发音。apple读成爱破的发音。这个就象打乒乓球一样,刚开始的手势拿错,后来改的话可就麻烦拉。 所以老师在英语,语调上要下狠工夫。 4,要合理激发孩子的荣誉感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 中国互联网的产生虽然比较晚,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依托于中国民经济和政府体制改革的成果,已经显露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互联网的一部分,并且将会成为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 纵观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一、从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第一封E-mail开始,到1994年4月20日NCFG正式连入Internet这段时间里,中国的互联网在艰苦地孕育着。它的每一步前进都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二、从1994-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一次《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已经开始从少数科学家手中的科研工具,走向广大群众。人们通过各种媒体开始了解到互联网的神奇之处:通过谦价的方式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三、 1998-1999年中国网民开始成几何级数增长,上网从前卫变成了一种真正的需求。一场互联网的革命就这么在两年的时间里传遍了整个中华大地。对于IT业来说,这是个追梦的年代这个时候到处都充斥着美梦成真的故事。 四、对于进入2000年的中国IT业来说,梦想已不再那么浪漫了,尽管跨入新千年的天仍然是互联网的天,但这片天空中已飘起了阵阵冷雨,让为网而狂的人们分明感到了几许凉意…… "第一"的年代 正如从0开始后必然是1一样,中国网络时代自1994年从零开始以后,就不停地产生着"第一",因为这是一个创新的年代。让我们通过这些第一记住这个时代。 1、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IHEPNET与互联网络的连通,迈出了中国和世界各地数百万台电脑的共享信息和软硬件的第一步。边疆也因此而成为我国第一家进入Internet的单位。 2、中国的第一批互联网使用者是全国一千多名科学家。 3、高能所提供了中国第一套万维网服务器。

浅谈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

浅谈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 当今世纪正处在大发展和大调整的变革时期,英语已成为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经历了曲折的改革历程,最终确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英语教育体系。这为我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英语教学目的的变化历程 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英语教学目的的变化。自元代起我国就出现了英语教学的影子,但是英语教学的系统化、体系化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实现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颁布了12个教学大纲和2个课程标准,历次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目的都有不同的要求。在50年代的教学大纲中,外语教学目的是单纯的培养阅读能力;60年代大纲的一大进步是提出了对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70年代的大纲在强调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80年代的大纲删除了翻译能力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书面运用能力以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0年代首次提出了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90年代末随着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大纲上都明确提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2000年的两个大纲提到了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把外语教学和学生的终生发展联系起来,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到: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这样的英语课程总目标,既体现了英语学习的工具性,也体现了其人文性。 二、改革开放以来英语课程的变化 1.课程教学更加灵活自由 课程教学灵活性与自由性的问题是指结合具体情况对语言教学进行适当的取舍

2021年幼儿园英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幼儿园英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幼儿园英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当今社会,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打破国界、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这种变化对社会和个人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掌握英语是未来人才所必须的素质之一。现在的幼儿是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就着手从小培养出适合于21世纪生活的人,对幼儿进行英语教学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那么,怎样在幼儿园有计划、有 ___地对幼儿进行英语教学呢?近年来,我尝试着在自己所从事的班级中开展一定的英语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获得了一定的经验,现将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从幼儿认识特点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幼儿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幼儿在这一时期对任何语言都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在学习第一语言时并不将它视为一种任务,而是把它视为一种“语言游戏”来玩,因此,我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英语是一门崭新而陌生的学科,能不能打好基础,首先要看孩子对这门学科是否有兴趣。 ___教育学家马申斯基认为:“没有丝毫兴趣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探求真理的欲望。”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了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如何才能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呢?首先,我为班上的幼儿取了英文名字,给自己也取了英文名字。在日常生活中,我与幼儿之间以英文名互称,就是这些不经意的英文名字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了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为幼儿学习英语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2、幼儿先听懂,后开口 让幼儿最先接触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 ___的口语、英语歌曲、英语儿歌以及他们所喜爱的动物单词。先让幼儿听懂,然后再开口说。如:我说动物英语单词,幼儿做相应的动作。当我说“Monkey”,幼儿便招头摸耳,做顽皮的小猴状;当我说“Cat”,幼儿便学猫叫。反复练习后,幼儿就听懂了“Monkey、Cat……”等动物的.英语单词了,于是我和幼儿互换角色,由幼儿说动物的英语单词,我做相应动作,以此来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3、选择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材料

文化教育中的英语教学

文化教育中的英语教学 发表时间:2012-01-10T10:17:20.520Z 来源:《当代教育之窗》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金占鸾 [导读] 英语和汉语表面上看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实际上英语和汉语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文化, 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金占鸾(固安县第二中学河北固安065500) 【摘要】英语和汉语表面上看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实际上英语和汉语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文化, 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英语和汉语所代表的不同文化内涵,理解英语和汉语在表达上的区别,恰当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正确地运用英语进行得体有效的沟通。 【关键词】英语教育;文化教育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受政治、经济、历史背景生活习惯的影响,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所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1.为什么进行文化教育 1.1 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1.2 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语法结构,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即语言中的文化教育,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 2.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介绍。在教材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r name, please?”或“May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2.2 打招呼。民以食为天,中国人以米、面食为主,英国是岛国,以渔业为主,日常生活深受天气影响。所以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而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为话题。 2.3 称呼语。例如“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同样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张医生"、"王护士"称为Doctor Zhang, Nurse W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Doctor Wang 是王博士之意。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2.4 感谢。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和英语国家人士之间的文化差异 2.5 称赞。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 A:Your coat looks nice. B:Thank you. 2.6 隐私。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2.7 节日。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俗也很不相同。如:在节日中,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接受后一般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3.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

幼儿园英语培训心得体会

幼儿园英语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幼儿园英语培训,英语是我园的特色之一,为了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英语氛围,作为英语教研组组长的我能认真开展每一次的教研活动,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是管理资源吧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幼儿园英语培训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英语培训心得体会1作为新教师的我工作已近半年,本学习我承担了小四班幼儿英语教学的任务。对于我这个非专业的新老师来说是个较大的挑战。自己的英语水平也就处于初中阶段,加上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对英语教学尤为陌生。开始的我有点畏惧,心里感到沉重的压力与负担,但仔细想想,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好的开端,给自己一次锻炼的机会,从中学习、探索英语的奥秘。 时光飞逝,一转眼学期即将结束,回顾这学期的英语教学工作及幼儿接受教育的情况,我的感受及总结如下: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对于小班幼儿,刚入园不久,初次接触英语,兴趣是关键之所在。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选择简单、易记的单词、句型较合适。幼儿的年龄小,动作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简单易记的单词、句型能够让幼儿较快掌握。利用儿歌、歌曲有效调动幼儿的兴趣,使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学习,

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二、教学方法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一般分为五个步骤:一是师幼互相打招呼问好,二是复习旧单词或句型,三是学习新授知识,四是以游戏的形式辅助幼儿对新授内容加以巩固,五是结束部分,教师布置家庭作业。在教学活动中,要多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游戏是一种隐形的教育,能够促使幼儿在无形之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例如:摸一摸、用手指图、谁不见了、钓鱼、抽卡片、传话、伦敦桥等多种游戏。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教育而服务。 二、教师方面 作为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的准备要充分,教具要到位,上课是要以积极、稳定的心态、情绪面对孩子。在与幼儿交谈中要面带微笑,语音语调要适时调整,因人而易,语速要适中,幼儿能够听懂、明白,还要注意个别教育与指导,要及时复习与巩固,使幼儿能够真正掌握教学内容。 为了进一步打造我园英语教育特色,提高教师英语教学能力。我园于11月25日、12月2日开展了全园教师的英语教研观摩活动,并邀请了“吉的堡”英语的培训教师赖老师前来园指导。教师们充分准备之后,非常投入地组织了英语教学活动,幼儿们也积极的参与活动中。

浅析我国幼儿园英语教学

浅析我国幼儿园英语教学 摘要:英语是世界通用语,在国家交流之间有着重要的作用,学英语、用英语成为了必然趋势。幼儿处于学习英语的最佳时期,在幼儿阶段进行英语教学是必然的要求。我国幼儿园英语教育模式是在吸收国外的优秀教育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践经验而成。 关键词:幼儿园英语教学 英语是世界通用语,在国家交流之间有着重要的作用,学英语、用英语成为了必然趋势。幼儿处于学习英语的最佳时期,在幼儿阶段进行英语教学是必然的要求,作为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幼儿园,应承担起对幼儿英语教育的责任,对幼儿英语教育的方向给予正确的引导。 一、我国幼儿英语教学的主要模式 我国幼儿英语教育在受到社会影响之后,人们已经不在讨论幼儿是否该不该学习英语,而是希望所有的幼儿园都变成双语幼儿园。我国幼儿园英语教育模式是在吸收国外的优秀教育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践经验而成。此教学模式要么是根据教学理念所设计,要么是根据某一节课的内容来设计,要么是根据教师的教学风格来设计。布鲁纳曾经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幼儿进行英语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因此无论

从哪个角度来设计建构,都应以幼儿的兴趣为中心,为幼儿提供易于幼儿接受的英语教学活动为出发点。 目前我国幼儿英语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培养幼儿兴趣为主的教学模式 幼儿的注意力时间较短,老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来设计活动。音乐有着优美的节奏,许多幼儿在听音乐时会表现出愉悦的表情,教师可以将英语知识寓于歌曲中,使幼儿在唱中学、学中唱,在无意学习中掌握知识。如在学习英文字母时,可以教幼儿唱字母歌:“金字塔A—AAA,汉堡包B—BBB,小耳朵C—CCC,大肚子D—DDD……”还可以学做字母操,一边唱一边做字母操,将枯燥无味的知识寓于动听的音乐之中。 2、以主题活动形式的教学模式 主题活动形式就是把一个学期,一个单元的教育活动内容设计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由教师创设一个真实的场景,让幼儿在这个场景中学习英语,体验到语言的真切性。如在设计交通工具这一单元教学活动时,可以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城市街道,让幼儿开着各自的交通工具在街道中活动。活动内容还可以进行延伸,如幼儿在遇到行人、车辆时怎么办,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时在上下车及在车厢内怎样做,动手画一画这些五颜六色的车等,这其中涉及到的文明礼貌用语、颜色、交通规则、街道等等遇到的一系列单词、句子全可以用英语表达出来,这样设计出来的主体活动幼儿是非常喜欢的。 3、多媒体教学模式

英语教学中 的文化教育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发表时间:2011-02-13T16:37:18.640Z 来源:《学英语》(初中教师版)2010年第24期供稿作者:马凤岭 [导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马凤岭山东单县孙溜镇中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一、为什么进行文化教育 1. 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如果某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 2. 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 二、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 称呼语。人教社JEFC教材Book 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或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会感到莫明其妙。 在JEFC Book 3 Lesson 34 Uncle Wang's factory中,学生们称呼一位工人为“Uncle Wang”,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 “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2. 感谢和答谢。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 赞美。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 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4. 隐私。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 打招呼。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 介绍。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7. 节日。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 Easter (复活节),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 Mother's Day(母亲节), 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大不相同,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体现,如JEFC Book 2 Unit 3 Mid-Autumn Day和Book 3 Unit l3 Merry Christmas!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8. 词汇的文化内涵。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