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字文化的当下意义

1汉字文化的当下意义
1汉字文化的当下意义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汉字文化的当下意义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以音定字的流行,在汉字书写变得越来越便捷的同时,也出现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很多字我们能认,但是却搞不清楚如何来写。这是因为我们对汉字本身的了解不深刻,对汉字背后蕴藏的文化不熟悉。

现代以来,汉字经历了两次书写工具的巨大变革。一次是硬笔取代了软笔,使得书法艺术变为了毛笔存在的理由,毛笔退出了日常生活。一次是电脑的普及,其所带来的汉字输入方式的变革使得笔的存在也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渐

渐淡化。两次变革都使得书写更加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了书法由一种普及性的文化变为一种独特的“小众”艺术的变化。我们应该在承认和尊重变化的同时,也珍惜和传承关于书写文化的那些弥足珍贵的遗产。

汉字的简化是历史的趋势。目前使用的简化字多数都有传统的渊源,现代以来汉字简化的努力也一直没有中断过。而且今天的简化字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同时也有了自己的国际性的影响,如新加坡就使用简化字。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文化的多数文献是以简化字来写作的,而且古籍文献多数也都有了简体字版,方便了人们的阅读和理解,其意义和价值也是不能抹煞的。当然繁体字自有其文化传承的价值,但其和简化字并没有绝对的断裂,而是历史延续和发展的不同方面。

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文字有很长的演变过程,里面包含着很多文化的意蕴,需要我们体悟。手写汉字是接触中国文化核心的重要方式,也是最直接面对我们自己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用于表达思维的文字符号,是丰富多彩且博大精深的。中国人有个经典的说法,叫做“读书必先识字”。汉字是中华文化存在的基础。中华文明能够持续发展,从未中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汉字文化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过程,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有汉字的贡献和影响,即所谓的“书同文”。

汉字的书写本身是一门艺术,方块字造就了一种文化上的美感,在艺术上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不光是一个文化的符号,本身还具有独特的、独立的价值。这是其他文字,比如拼音文字很难达到的。汉字之美,首先是形之美,一点一划,精妙组合;其次是意之美,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有六法,许多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其中的意蕴很美;再次是声韵美,汉字组合成诗文,声韵组合很美。

现在我们往往觉得写字简单,一个字还不会写吗?但是一表达就会出问题,就拿140个字的微博来说,很多人的表达都非常的单调,只会赞,只会拍砖,这是简单地表现好恶情绪,但是说不出一个子丑寅卯来。会认字,但是不会用,这种情况很多,写出来的东西也不太具有表现力。我们需要加强书写方面的训练和汉字知识的普及,汉字如果写不好,对汉字的基本知识缺少了解,遣词造句方面就很难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水平,对运用文字的能力提升就会造成障碍。所以,不仅仅专注于汉字本身,同时也要多学一点相关的汉语知识,不论是语音、语法还是词汇、修辞,都会对今后的表达有益处。

1.下列表述,不属于“汉字文化当下意义”的一项是( )

A.承认和尊重汉字书写方式的变革,珍惜和传承关于书写文化弥足珍贵的遗产。

B.汉字的简化是历史的趋势,我们应珍重简化字的现实功能和已经形成的现实价值。

C.学会欣赏汉字的形、意、声韵之美,并充分认识汉字独特、独立的审美价值。

D.加强书写方面的训练和汉字知识的普及,学习汉语知识,提升运用文字的能力。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计算机的普及、以音定字的流行和汉字书写变得越来越便捷,很多字我们虽能认,但是却搞不清楚如何写。

B.两次书写工具的变革,使得书写更加方便,但也使得笔在日常生活中日渐消失,书法文化变为“小众”艺术。

C.当代文献以简化字来呈现,古籍文献使用简体字出版,这些都方便了人们的阅读和理解,自有其意义和价值。

D.只要我们多认识汉字,多掌握汉字的基本知识,就会提高使用汉字遣词造句水平与表达能力。

3、下列对“汉字”理解正确的一组是:

A.汉字是接触中国文化核心的重要方式,也是最直接面对我们自己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

B.汉字经历了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文字有很长的演变过程,正是因为汉字文化的发展,所以中华文明能够持续发展,从未中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C.《说文解字》中从“口”的字有27个,如“围”,都和“界域” 有关。可见,汉字是表意文字,且具有自己深刻的文化内涵。

D.汉字组合成诗文,声韵组合很美,如《雨巷》中运用“彷徨”“彳亍”“惆怅”等连绵词,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性。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汉字文化的当下意义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以音定字的流行,在汉字书写变得越来越便捷的同时,也出现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很多字我们能认,但是却搞不清楚如何来写。这是因为我们对汉字本身的了解不深刻,对汉字背后蕴藏的文化不熟悉。

现代以来,汉字经历了两次书写工具的巨大变革。一次是硬笔取代了软笔,使得书法艺术变为了毛笔存在的理由,毛笔退出了日常生活。一次是电脑的普及,其所带来的汉字输入方式的变革使得笔的存在也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渐渐淡化。两次变革都使得书写更加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了书法由一种普及性的文化变为一种独特的“小众”艺术的变化。我们应该在承认和尊重变化的同时,也珍惜和传承关于书写文化的那些弥足珍贵的遗产。

汉字的简化是历史的趋势。目前使用的简化字多数都有传统的渊源,现代以来汉字简化的努力也一直没有中断过。而且今天的简化字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同时也有了自己的国际性的影响,如新加坡就使用简化字。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文化的多数文献是以简化字来写作的,而且古籍文献多数也都有了简体字版,方便了人们的阅读和理解,其意义和价值也是不能抹煞的。当然繁体字自有其文化传承的价值,但其和简化字并没有绝对的断裂,而是历史延续和发展的不同方面。

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文字有很长的演变过程,里面包含着很多文化的意蕴,需要我们体悟。手写汉字是接触中国文化核心的重要方式,也是最直接面对我们自己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用于表达思维的文字符号,是丰富多彩且博大精深的。中国人

有个经典的说法,叫做“读书必先识字”。

汉字是中华文化存在的基础。中华文明能够

持续发展,从未中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

命力,和汉字文化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汉

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深刻的

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过程,是中华文

明的载体和符号。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

度上有汉字的贡献和影响,即所谓的“书同

文”。

汉字的书写本身是一门艺术,方块字造

就了一种文化上的美感,在艺术上有很高的

审美价值,它不光是一个文化的符号,本身

还具有独特的、独立的价值。这是其他文字,

比如拼音文字很难达到的。汉字之美,首先

是形之美,一点一划,精妙组合;其次是意

之美,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有六法,许多

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其中

的意蕴很美;再次是声韵美,汉字组合成诗

文,声韵组合很美。

现在我们往往觉得写字简单,一个字还

不会写吗?但是一表达就会出问题,就拿140

个字的微博来说,很多人的表达都非常的单

调,只会赞,只会拍砖,这是简单地表现好

恶情绪,但是说不出一个子丑寅卯来。会认

字,但是不会用,这种情况很多,写出来的

东西也不太具有表现力。我们需要加强书写

方面的训练和汉字知识的普及,汉字如果写

不好,对汉字的基本知识缺少了解,遣词造

句方面就很难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水平,对运

用文字的能力提升就会造成障碍。所以,不

仅仅专注于汉字本身,同时也要多学一点相

关的汉语知识,不论是语音、语法还是词汇、

修辞,都会对今后的表达有益处。

1.下列表述,不属于“汉字文化当下意义”的一项是

( )

A.承认和尊重汉字书写方式的变革,珍惜和传

承关于书写文化弥足珍贵的遗产。

B.汉字的简化是历史的趋势,我们应珍重简化

字的现实功能和已经形成的现实价值。

C.学会欣赏汉字的形、意、声韵之美,并充分

认识汉字独特、独立的审美价值。

D.加强书写方面的训练和汉字知识的普及,学

习汉语知识,提升运用文字的能力。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计算机的普及、以音定字的流行和汉字

书写变得越来越便捷,很多字我们虽能认,但是却

搞不清楚如何写。

B.两次书写工具的变革,使得书写更加方便,

但也使得笔在日常生活中日渐消失,书法文化变为

“小众”艺术。

C.当代文献以简化字来呈现,古籍文献使用简

体字出版,这些都方便了人们的阅读和理解,自有

其意义和价值。

D.只要我们多认识汉字,多掌握汉字的基本知

识,就会提高使用汉字遣词造句水平与表达能力。

3、下列对“汉字”理解正确的一组是:

A.汉字是接触中国文化核心的重要方式,也是

最直接面对我们自己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

B.汉字经历了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文字有很长的

演变过程,正是因为汉字文化的发展,所以中华文

明能够持续发展,从未中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

命力。

C.《说文解字》中从“口”的字有27个,如“围”,

都和“界域” 有关。可见,汉字是表意文字,且具有

自己深刻的文化内涵。

D.汉字组合成诗文,声韵组合很美,如《雨巷》

中运用“彷徨”“彳亍”“惆怅”等连绵词,加强了诗歌的

音乐性。

【分析】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

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

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

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

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

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

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

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解答】(1)D “加强书写方面的训练和汉字知

识的普及,学习汉语知识,提升运用文字的能力”

是针对当前的社会状况,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不是

“汉字文化当下意义”.

(2)C A.强加因果,“很多字我们能认,但是

却搞不清楚如何来写”的原因是“我们对汉字本身

的了解不深刻,对汉字背后蕴藏的文化不熟悉”;

B.“日渐消失”错,原文为“在日常生活中渐渐

淡化”;D.误解原文意思,原文为“我们需要加

强书写方面的训练和汉字知识的普及,汉字如果写

不好,对汉字的基本知识缺少了解,遣词造句方面

就很难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水平,对运用文字的能力

提升就会造成障碍”,意思还要加强汉字的书写.

(3)A B.“与汉字发展密切相关”错,原文为

“和汉字文化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C.“汉字

是一门艺术”错,原文为“汉字的书写本身是一门

艺术”;D.“都有自己的内涵和演化传承”错,

原文为“许多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

史”.

答案:

(1)D

(2)A

(3)C

【点评】认真审题,定向扫描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

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

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6.D 7.A 8.C

1.下列关于“汉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字是中国人用于表达思维的文字符号,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丰富多彩且博大精深。B.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也是东亚文化存在的基础。C.汉字是表意文字,许多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具有独特的意蕴美。D.汉字在形体上是方块字,它不只是一个文化的符号,本身还具有独特的、独立的价值。

2.关于“汉字书写”,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现代社会中,在中小学生中都不常见的提笔忘字的现象,在我们成年人中已经非常普遍。B.手写汉字是最直接面对我们自己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有助于我们接触中国文化的核心。C.汉字是方块字,一点一划,精妙组合,具有文化上的美感,因而汉字书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D.我们需要像练跑步一样,加强书写方面的训练,否则遣词造句方面的水平就很难得到提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A.因为我们对汉字本身的了解不深刻,

所以现在很多字我们能认,但是却搞不清楚如何来

写。B.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每一个字都经历了

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文字这样一个很长的演变

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不属于汉字

危机表现的一项是( )

A.繁体字作为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

种形态越来越边缘化。

B.最近汉字听写节目大热。

C.生活中常出现提笔忘字或者“能

识不能写”的尴尬局面。

D.在输入方法上最早出现和发展的

是字形输入,但拼音输入后来居上、渐成主

流。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汉字危机

原因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繁体字有自身的美感,在文化传

承上发挥作用以及历史等文字学意义上的

价值,有保护的必要。

B.简体字因为更便利,更易掌握和

易操作更适合现代社会需求,使用的地区、

人群越来越多。

C.电子输入的普遍使手写机会减

少,人们的使用习惯发生了改变。任何事物

都有其演进和消亡的过程。

D.汉字有可能成为一种表音文字,

旧有形态注定会退出通用领域,成为专业领

域的研究对象。

3.我们应如何应对汉字面临的危机?请根

据原文,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1.D

2.C

3.(1)文字作为交流工具,越便利、越有

效,采用的人就越多,要顺应文字演进的自

然规律.(2)勇于接受新科技,接受已形成

的行为习惯。(3)国家层面推行相应法规;

(4)开展汉字书写的教育、宣传活动,起

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析:

1.“拼音输入”不属于汉字危机表现。

2.AB两项均是表述繁简字的争论,是汉字

内部之争。D表述汉字发展趋势。

过程。C.现在很多人的微博表达都非常的单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运用文字表达的能力有限。D.汉语是需要终身学习的,我们不仅应专注于汉字本身,同时也要多学一点语法、修辞等相关的汉语知识。

一、1.B(“也是东亚文化存在的基础”错,原文是“东亚文化中汉字也占据重要地位”) 2.A(“在中小学生中都不常见”无中生有) 3.B(“每一个字都经历了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文字这样一个很长的演变过程”太绝对了)

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100个汉字

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100个汉字 一最小的数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它更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字,意味着“一切”。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稳 定与持久。 天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一身二任根源于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有着深厚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 人肢体站立,反映了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精神站立,人的精神要上可达于天,下可立于地,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人生在世,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挺身站立为人,顶天立地做人。” 阴本义为山北水南,可指月、地、夜、寒、女、死,与阳相生 相克。 阳本义为山南水北,可指日、天、昼、热、男、生,与阴相生相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是阴 阳。 日中国历来有日神和火神崇拜。光明、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向往。作为自然神,日的地位低于天。作为时间单位,天和日有相似的意义。日在天上运行,因此天日常用在同一词汇中。

月自然界的月亮一圆一缺相隔30天,与日相对应,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关于月有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并通过对月变化的观察,产生了月蚀的知识和记载,以及对月的祭祀及礼仪等。 易易为变易,宇宙的本性就是差异、变化,没有两个时刻完全相同,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这是中国儒家世界观的第一信念,古往 今来无人能将其颠覆。 化变是外在的,化是内在的。文化、教化,都是内在的,现代的信息化,更是一种科技的大变革。 山地上所突兀者,人间所仰望者,为山。山被中国人赞美成有脊梁的阳刚的代表,所以山就是男子的象征。 水五行之一,构成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要素。水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境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出 道家“无为而求治”的哲学思想。 禅是中国化的佛,是神圣巅峰的封号,是超越言语的世俗智慧, 是吾国吾民独有的精神风景。 茶人在草木之间,茶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静和从容。在中国,茶被称为百病之药,陆羽《茶经》将茶文化推向极致;在日本,茶被称为神草,喝茶祛病延年,茶道成为日 本人独特的民族文化。

经典阅读的三种境界

经典阅读的三种境界 刘占祥 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黑色的七月”(其时中学生对高考的形象比喻)的艰难拚搏,我有幸成为西南交通大学的一名本科生。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学校园中,最吸引我这个农家子弟的去处莫过于社科系资料室(今政治学院信息中心)。资料室的几位老师见我如此痴迷于读书,便特许我可以随时前往阅览丰富的藏书和报刊资料。于是,怀着无尽的感念,我拥有了一段心无旁骛、博览群书的宝贵岁月。读书,留给我的是难以名状的心灵的充实、丰饶与幸福。 当然,坦率说,年少轻狂之时,读书少了一些章法,其情形大抵属于自发而非自觉。古语云:“登高自卑,行远自迩”,阅历,于人是相当重要的。记得南宋词人蒋捷有一首《虞美人·听雨》,说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账”,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暮年“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同样是听雨,人生各个阶段的体验如此迥异,阅历使然也。清代张潮所著《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诚哉斯言!岁月如歌,风过无痕,飘忽二十余载后,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岁月积淀让我对读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特别是对于“读书宜读经典”的命题产生了高度认同。 所谓“经典”,古今在内涵上是有差别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经典”曾被赋予神圣的色彩。《尔雅﹒释言》说:“典,经也;威,则也。”郭璞注:“威仪,可法则。”(《十三经注疏》)由此可见,经即典,典即经,只有那些能为人们遵循、持守的文字文本才有资格称为“经典”。又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经,织纵丝也。”即是说,“经”的原初含义为丝织物的纵丝。据川籍学者杨乃乔先生分析,“经”后来逐步演化为一种话语权力的象征,成为生命主体“立言”的文本形式(《东西方比较诗学——悖立与整合》)。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纷纷称自己的立言文本为“经”(如《墨经》《道德经》之类),也不难理解何以宗教文本也通常冠以“某某经”的称谓(如《圣经》《古兰经》《金刚经》之类)。 现在所谓“经典”,其内涵比之古义显然宽泛了许多,大体上指那些历久不衰甚至历久弥新的典范性传世作品。 据个人愚见,相对而言,经典阅读可以有三种境界。 一 经典阅读的第一种境界是“开卷有益”。顾名思义,就是只要多读好书,自会收获良多。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认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论读书》)的确,读书尤其是经典阅读乃一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阶梯。 阅读可以养心。宋代王禹偁在《黄冈竹楼记》中描绘自己“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

汉字与文化

汉字与文化 ----一笔一画下的故事 作为中国人,我们天天都在学汉字,写汉字,但是,你可曾知道,一笔一划都有它的故事和其表现出来的思想。对于汉字,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那么,什么是汉字?如果将之理解为简单的一笔一画,那就太肤浅了;如果将之复杂化,那就有失偏颇了;如果将汉字神秘化,那就是你根本不知道汉字的产生和演变,甚至我会怀疑,你并非中国人。那么,汉字是什么?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是最古老的表意文字之一。(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体字、玛雅文字)一个词只用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从汉字自身特征看,字形本身确实是“用表意体系的符号来表示汉语的词或词素的”。一个字,我们可能不知道它的读音,但通过分析字形,我们可以知道它所表达的语言中的意义。如:休——休息;采——用手采摘果实。 那么,什么又是文化?“文化”、“文明”都是直接借用的日语外来词。在我国古代,“文”和“化”是两个单音节词。与“武力”相对而言,是“文德教化”的意思。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出自刘向《说苑?指武》。在《现代汉语词典》

中: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是汉字的字义系统记录了文化系统。汉字的字义系统是对客观世界和人文世界的划分和整理,其中有客观成分,也有特定文化的影响因素。二是汉字的字形构造反映了文化现象。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主要在第二方面。汉字是依据词义来构造字形、追求形义统一的文字。一个词义,用怎样的字形来表示,从中反映着古人的构想和设计,而古人的构想和设计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也就是说,汉字的构形记录了造字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状况、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及心理状态等。 中华文化因为有了汉字这一载体而得以源远流长,对于古代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来说,其与汉字的关系则是微妙而复杂的。汉字记录着思想,而汉字本身又带有一种思想。所以说,汉字不仅仅充当着记录思想的角色,汉字本身也反映着某种思想。 从汉字造字法来看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本身并没有表音的标志这说明汉字是纯粹表意的,没有部首语言制约,是记录人们的思维、意识、观念的符号。因此汉字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个汉字都能独立反应生活中的一种现象,都有一个独立的意思。因此汉字能深刻地反映出人的思想。 汉字能反映出一个故事,一种思想。我们学习汉字与文化,也就是学习一个时代的文化,其中,包括了宗法制度、婚姻家庭、文学艺术、服饰、饮食、建筑、交通、起居生活以及自然等等。上面提到的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意义 令狐采学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中国人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以致她延绵不绝,不断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使他们无论身在何地,哪怕是天涯海角,也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归属感,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所在。 然而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不断遭到国人的质疑,甚至向她发出挑战。如新文化运动,它“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还大胆地提出打到孔家店,以宣传民主科学的新思想。这是国人不敢正视传统文化的表现,在西洋文化强势侵略的面前,国人想把传统文化全面抛弃,达到弃旧布新的效果,但是一个民族把自己的根给去掉,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新中国之后,共产党想把共产主义文化全面取代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思想统一,社会和谐的目的,但是这极大地压制了我们民族的个性,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断层的危险。这就是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的搏杀与斗争,在厮杀中,似乎传统文化没有被消灭,但对国人的影响大大减弱,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和西方资本主义观念的冲击下,产生了拜金主义,效率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等

等观念,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四书五经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较之于金钱都变为了其次,导致现阶段中国人信仰缺失,社会上坑蒙拐骗盛行,在追求自己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下,似乎所有东西都可以成为代价,就算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他们也被利欲充斥着头脑,完全没有了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这些恰恰是社会的悲哀,我们正是生活在这个文化冲击激烈,文化大动荡的时代,很容易迷失自我,我们怎样认识传统文化,用它为我们现在社会服务,是走出文化动荡怪圈的关键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在封建社会中,它是主流文化,统治者用它来教化民众,为其统治服务,所以儒家文化也会随着朝代地更替而发生变化,这也变化其实是儒学的新发展,在原来基础在继承创新。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必须从儒学开始。 儒学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在多元文化激荡中,它能包容兼收,它的强大,也具有很大的感染性,让其他文明为之折服。这两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延绵不绝的主要原因。鲜卑族在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中完全接受汉族文化,导致他们迅速地融入汉族,年代变迁,鲜卑族人已经把他们的祖先给忘记了,完全承认汉文化,导致了整个民族的消失。这是传统文化的强大之处,我们在快马弯刀面前失败了,但是在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他们为了巩固政权,必须又要转向我们学习,最后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 窦坤1,2,新科1 (1.师大学教育学院,710062;2.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710063)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然而,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人们却有着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和理性的缺失。传统文化究竟能为当代中国带来什么,又能在多元共生的全球对话背景下给世界以何种影响,需要我们深入地反思与追问。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涵入手,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仅靠延续,更需要创造性的转换,使其得到良性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摒弃出于对现实利益的得失和民族情节的片面做法,全面理性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良好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镜鉴和现实的渊源,促进全球文化的平等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文化传承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涵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三个小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在西周初期有三种含义:天子所属之城, 即京师,与四方诸侯相对举;商周封域,与远方相对举;专指以为中心的地区,即夏区,用于周所封诸侯,称为诸夏,与四夷相对举。在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形成过程中,中国的含义多次发生深刻的变化。由专指中原发展为包括所有郡县,进而发展为包括所有边疆,由专指汉民族发展为包括中国各民族,由中华的统称发展为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传统,是指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袭着、流变着的各种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传统是来自于过去,而现在仍有生命力的东西。所以说,传统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拥有超越历史的意义。“文化”一词源于《易经》。《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正天下。”其意是按照人文进行教化。到了汉代,文化成为相连的常用词,多为“以文德治天下”之意,或与未经教化的“野蛮”、“质朴”相对举。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除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外,有时又专指文学艺术,如“文化部”、“文化部门”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它从远古延续到今天,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其中,从夏、商、周以来至鸦片战争前的这一大段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畴,它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 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世代形成、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化,它不但占据了中国文明社会的绝大部分时期,而且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当代的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 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 在动力,也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

100个汉字的文化意义之一

100个汉字的文化意义之一 一:最小的数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它更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字,意味着“一切”。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稳定与持久。 天: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一身二任根源于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有着深厚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 人:肢体站立,反映了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精神站立,人的精神要上可达于天,下可立于地,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人生在世,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挺身站立为人,顶天立地做人。” 阴:本义为山北水南,可指月、地、夜、寒、女、死,与阳相生相克。 阳:本义为山南水北,可指日、天、昼、热、男、生,与阴相生相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是阴阳。 日:中国历来有日神和火神崇拜。光明、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向往。作为自然神,日的地位低于天。作为时间单位,天和日有相似的意义。日在天上运行,因此天日常用在同一词汇中。 月:自然界的月亮一圆一缺相隔30天,与日相对应,是人们常见 的自然现象。关于月有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并通过对月变化的观察,产生了月蚀的知识和记载,以及对月的祭祀及礼仪等。

易:易为变易,宇宙的本性就是差异、变化,没有两个时刻完全相同,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这是中国儒家世界观的第一信念,古往今来无人能将其颠覆。 化:变是外在的,化是内在的。文化、教化,都是内在的,现代的信息化,更是一种科技的大变革。 山:地上所突兀者,人间所仰望者,为山。山被中国人赞美成有脊梁的阳刚的代表,所以山就是男子的象征。 水:五行之一,构成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要素。水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境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出道家“无为而求治”的哲学思想。 禅:是中国化的佛,是神圣巅峰的封号,是超越言语的世俗智慧,是吾国吾民独有的精神风景。 茶:人在草木之间,茶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静和从容。在中国,茶被称为百病之药,陆羽《茶经》将茶文化推向极致;在日本,茶被称为神草,喝茶祛病延年,茶道成为日本人独特的民族文化。 生:生即生命,“天地之大德曰生”。把天地看成是不断生化的天地,用生命的观点来看待天地、万物和人体器官,是诸多中国文化的内核,表明了中国人倾向于在一切事情中寻找一种根本的调和与统一,而不是斗争与混乱。 耕:耕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是农业文明出现以后的重大进步。而耕地手段的进步,就是社会、经济进步的表现。

教师读书的当下意义

教师读书的当下意义 今天这个时代,读书到底有什么意义?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引用王蒙先生的一段话:“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风度。我们这个时代之所以出现一些浮躁的风气,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一些人不读书,缺乏应有的风度,缺乏对事物的专注之心。”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 读书是最好的“精神化妆” 如今,时代确实有些浮躁与功利,但读书能让人沉潜,让人保持内心的宁静。读书,就是与博学的先生对话。他以和缓的语调,告诉我们物质的速朽和精神的永恒。譬如当年唐宋,曾肥马轻裘雕梁画栋,而存活于人心不朽流传的却是激扬精神的唐诗宋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从人类发展史看,文明与阅读是密不可分的。读书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也是人类传承文明的主要方式。对人来说,“恐怕没有比读书更好的精神食粮了”。 曾国藩家书有云:“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可变化气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窦桂梅老师也说:“人,要有气质,要想真正地漂亮起来,一定要读书,读书是最好的‘精神化妆’。”应当说,阅读及其质量,的确关乎一个人的素质养成和精神状态。冯友兰先生曾说,他第一次见蔡元培先生,就感到有一种光风霁月的气象。美学家叶朗认为,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有高有低,中国的传统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品质。涵养气象,就必须读书,就必须有生活的积累,思想的积淀。文化的涵养会使我们的思想保持鲜活的亮色。 静心读书时,忘却烦恼,心静如水,物我两忘,人体各个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人体远离疾病的侵袭。由此看来,所谓“读书破万卷,不用去医院”,这句话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腹有诗书气自华

汉字与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汉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人们一方面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汉字对汉文化的影响,如对汉语发展的促进与限制,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对汉民族思维方法、认识模式的深刻影响等;另一方面可以用文化的眼光来考察汉文化对汉字发展和使用的影响和规约,探讨汉字系统中隐含的汉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特点、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文化因素,从个体字符的构形上获取其所携带的物质文化信息、精神文化信息和方式文化信息。 1.汉字与古代物质文化 甲骨文中有“力”字,像由原始农业中挖掘植物或下种籽所用的尖头木棒发展而成的一种用来掘土的工具。字形中的短画,像踏脚的横木。甲骨文、金文的“男”字从田从力,像人用“力”这种农具耕田。甲骨文“渔”字异体字很多,或从鱼从水,或像垂钓形,或像以手捕鱼形,或像张网捕鱼之状,或像人叉鱼之形,反映先民已用钩、网、叉等工具捕鱼。 2.汉字与古代制度文化 从汉字的构形系统看,中国社会早期的货币是以贝壳充当的。许慎《说文解字》:“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货贝

而宝龟”意即以贝为货币以龟为宝物。《诗经〃小雅》:“既见君子,锡我百朋。”郑玄笺:“古者货贝,五贝为朋。”“百朋”即五百枚贝。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汉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贝在中国古代的货币身份还清楚地固化在汉字形体之中,以至于汉语中与财物有关的词,其书写符号大多以贝为形符,构成一个以贝为形符的字形系统。拿《说文解字〃贝部》所收的59字来看,完整地体现了汉语中有关财物、货币等概念的各个方面。例如:贿,财也;财,人所宝也;货,财也;资,货也;赈,富也;贺,以礼物相奉庆也;贡,献功也;贷,施也;赂,遗也;赠,玩好相送也;赉,赐也;赏,赐有功也;赐,予也;赢,贾有余利也;贮,积也;贸,易财也;赎,贸也;费,散财用也;败,买贱卖贵也;贵,物不贱也;贱,价少也;贪,欲物也;贫,财分少也;购,以财有所求也。上述字都从贝,都有财富义或与财富义相关。甲骨文从贝之字有贮、宝、买、得等等,可见商代已用贝为货币,作为贮存和交换流通的手段了。 3.汉字与古代精神文化 甲骨文“舞”字,像人手操舞具跳舞形,本义即跳舞。甲骨文“乐”字,从丝从木,以丝附木上来像琴瑟之类弦乐器,表示“五音八声总名”。甲骨文“龠”,像口吹原始的排萧形,排萧为竹制口吹的乐器,古书上说其小者只有三孔,大者有六孔。上述甲骨文表明,商代已有舞蹈,人们是伴着音乐跳舞的,当时音乐很发达,已有了打击乐、弹奏乐和吹奏乐等形式的音乐。 4.汉字与古代民俗文化

(完整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及意义

21 世纪的脚步已日趋临近之际, 世界文化结构也面临着重大的转换。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尽管西方现代的强势文化自近代以来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最后被证实其强势并不能消除民族文化的差异而一统天下。而世界新兴地区的崛起, 不仅从政治、经济, 也从文化方面改变着世界的格局。各种文化的多元并存, 可以说是新世纪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有鉴于此全新局面的出现, 为了更好地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进一步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及世界文化的发展, 我们有必要由这一新的视域来再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 立足于当代, 以面向未来的世界历史眼光考察其现实状况, 并在此客观基础上对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实际价值作一番全方位的透视, 本文拟就此进行初步的探求以求其中真义。 那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究竟是怎样的呢? 要说明这一问题, 首先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简要回溯一下历史。 众所周知, 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世纪时代曾经创造过举世瞩目的东方文明, 然而近二个世纪以来, 它却备受蔑视、挑衅、挫折与打击。清朝末年, 一些怀抱救国图强宏愿的仁人志士, 在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时, 已逐渐清醒地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种种流弊, 纷纷冲破儒学传统的束缚, 力倡变法, 以图改良, 于是, 西学东渐之风自此大盛。到辛亥革命时期, 儒家建制自上而下被彻底摧毁, 虽然就民族文化传统深层结构而言并没有受到致命打击, 但从此以后, 失去其具体的托身之所的儒学确已变成了“游魂”, 再也无法恢复它以往那种君临天下的地位。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本身即是以反传统为其重要标志的, 由于对传统文化的严重误解, 导致“五四”激进分子对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采取敌视的态度, 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致使“五四”以后教育界的主流视“读经”为大戒, 一般人不但平时接触不到儒学, 而且耳濡目染多为讥骂之词, 于是, 儒家的源泉至少在知识阶层中确有渐呈枯竭之象, 而此后近四五十年间, 更因民间社会被消解、荡涤而逃遁无地。一直到20 世纪60 年代末, 美国汉学家勒文逊还认为, 儒家将会是只有在博物馆里面才找得到的东西, 而国内在文革时期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扼杀更是史无前例的。此时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受了一百多年的不断攻击与剿杀之后, 似乎已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然而从70 年代开始, 随着日本与所谓的四小龙——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的经济起飞, 人们再次目睹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潜力与魅力, 于是重新引起了海内外的普遍关注, 掀起了文化热潮。然而这一切似乎只限于学术界, 从总体上来看, 改革开放的20 年, 由于国门大开, 西方文化思潮纷涌而入, 人们的注意力往往更多地集中在外来的先进文化上而忽略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加之以上种种历史的原因, 使得一代代国民“很少见到、听到”中华文化的精粹, 在他们的文化记忆中, 更多的是对它的否定与批判, 以致于对自己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到“陌生”、“反感”、“怀疑”,甚至是“排斥”、“厌弃”、“打倒”。可以说, 这一令人堪忧的现状,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近十年来, 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为宗旨的政策及相关法令, 并将其与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在一起, 推广普及教育, 然而时至今日, 尽管整个局面有所改善, 但总的成效却并不令人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有关这方面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展开与深入, 而另一原因, 既是最重要的, 也是最易被忽视的, 那就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之时往往只注意到突出其精神层面的道德价值, 而不注重对其现代价值进行全面系统的挖掘与宣传。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长此以往, 在人们的头脑中, 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就只剩下了其德育功能, 更何况抽象、空洞“口号”式的宣传非但于事无补, 反而容易使人产生抵触心理, 导致 此项工作难于落实到思想意识的实际层面, 最终其结果只能是传统文化渐趋僵化、了无生机。这显然有违于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正如西方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所说的那样, 文化“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 而是生命洋溢的, 有如一道洪流, 离开它的源头愈远, 它就膨胀得愈大。”如上所述, 我们不难推断出这样的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绝不缺乏不断发展自我的内在机

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力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渊源,而且对现代中国社会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是提升中国综合实力的精神资源,是建设现代文明的基本条件,是促进世界走向大融合的思想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具有强大的遗传性,渗透在每一位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为建设今天中国的新文化提供了历史的基础和客观依据,它对现实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在当今国际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乃至实现世界大同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的具体标志,是矗立于世界之林的“形象”。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名副其实的不朽之作,世代相传,百读不厌,而且其智慧之火将永不会熄灭,照耀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珍惜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尊严,抢救保护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尤其青年一代首先要树立尊重传统文化的理念,不仅要自觉从书本上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还要懂得中华传统民俗、习惯,既要懂得民族的现实,又要更多地了解民族的历史,懂得民族的精神实质和民族的利益所在。说到底,只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只有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使中华民族的资源得到更为充分和有效的发挥与利用,才能使中华民族在地球村中发出更为响亮的声音,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传统文化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多与王朝政治或社会理想相关联。一部陈旧老书,一部

阅读题:汉字文化的当下意义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阅读题:汉字文化的当下意义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汉字文化的当下意义 张颐武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以音定字的流行,在汉字书写变得越来越便捷的同时,也出现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很多字我们能认,但是却搞不清楚如何来写。这是因为我们对汉字本身的了解不深刻,对汉字背后蕴藏的文化不熟悉。 现代以来,汉字经历了两次书写工具的巨大变革。一次是硬笔取代了软笔,使得书法艺术变为了毛笔存在的理由,毛笔退出了日常生活。一次是电脑的普及,其所带来的汉字输入方式的变革使得笔的存在也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渐渐淡化。两次变革都使得书写更加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了书法由一种普及性的文化变为一种独特的“小众”艺术的变化。我们应该在承认和尊重变化的同时,也珍惜和传承关于书写文化的那些弥足珍贵的遗产。 汉字的简化是历史的趋势。目前使用的简化字多数都有传统的渊源,现代以来汉字简化的努力也一直没有中断过。而且今天的简化字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同时也有了自己的国际性的影响,如新加坡就使用简化字。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文化的多数文献是以简化字来写作的,而且古籍文献多数也都有了简体字版,方便了人们的阅读和理解,其意义和价值也是不能抹煞的。当然繁体字自有其文化传承的价值,但其和简化字并没有绝对的断裂,而是历史延续和发展的不同方面。 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文字有很长的演变过程,里面包含着很多文化的意蕴,需要我们体悟。手写汉字是接触中国文化核心的重要方式,也是最直接面对我们自己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用于表达思维的文字符号,是丰富多彩且博大精深的。中国人有个经典的说法,叫做“读书必先识字”。汉字是中华文化存在的基础。中华文明能够持续发展,从未中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汉字文化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过程,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有汉字的贡献和影响,即所谓的“书同文”。 汉字的书写本身是一门艺术,方块字造就了一种文化上的美感,在艺术上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不光是一个文化的符号,本身还具有独特的、独立的价值。这是其他文字,比如拼音文字很难达到的。汉字之美,首先是形之美,一点一划,精妙组合;其次是意之美,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有六法,许多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其中的意蕴很美;再次是声韵美,汉字组合成诗文,声韵组合很美。 现在我们往往觉得写字简单,一个字还不会写吗?但是一表达就会出问题,就拿140个字的微博来说,很多人的表达都非常的单调,只会赞,只会拍砖,这是简单地表现好恶情绪,但是说不出一个子丑寅卯来。会认字,但是不会用,这种情况很多,写出来的东西也不太具有表现力。我们需要加强书写方面的训练和汉字知识的普及,汉字如果写不好,对汉字的基本知识缺少了解,遣词造句方面就很难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水平,对运用文字的能力提升就会造成障碍。所以,不仅仅专注于汉字本身,同时也要多学一点相关的汉语知识,不论是语音、语法还是词汇、修辞,都会对今后的表达有益处。 (节选自2013年2月19日《光明日报》,有删减)

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

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摘自<新华文摘>2013.4 注:红色括号里是我做的感想,请见解 经典阅读的意义,本不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的问题。但因为当今市场经济横行,有偏至的物质追求,不断收窄人的精神空间,加以资讯的泛滥和网络的挤占,遂使其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认知。尤其近几年,多种调查显示,国人的阅读率连续走低,从成人到孩子,许多人一年5本书都读不到,更不要说读经典了。有鉴于此,今天重提此话题就非常有必要。 读图、读网与“浅阅读”危机 看看周遭,已有人不再思考问题,只想着去哪里找现成的答案,甚至哪里有上网点,全不知批判式思维的形成,更依赖人的“原始硬盘”——人经由经典阅读养成的智慧头脑,以及由其分析整理过的知识记忆。 如果问人为什么不读书,回答常常是没时间、没精力。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类图书之外,成人读盗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去年图书零售市场的报告,虚构类书籍销售的前五名全为郭敬明与韩寒包揽,许多大学图书馆的名著出借率被排在百位之外。以图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以上脸书(Facebook)、刷微博代替阅读的也不在少数。雅斯贝尔斯曾感叹人们草草阅读,只知追求简短的、能快速获知又迅速遗忘的讯息,而不是能引起反思的东西,今天的情形就是如此。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景观。 我们无意否认知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更不愿被误解为是一个拒绝接受科技变革的“勒德分子”(Luddite),而只是想提请注意,媒介的变化已然掩夺了阅读的本意,但大多数人对这种变化太不以为意了。尽管生活中,他们不认为开车可以完全代替走路,赏览风景,尤其僻远的美景,更是非走路不可。但一回到阅读,认知就发生了偏差,对读图、读网不能代替读书的认识,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么清楚。相反,忘记由文字构成的书籍,因符号抽象,常呈现为一开放的结构,在引发人书对话过程中,能唤起人往复思考,是最锻炼人脑的活动。其中经典阅读,尤能使人在人书互动中形成紧张的思维对待,助成理性对感知的超越,人性对历史的体贴。 而音画构成的具象,多刺激感官,不触及心灵。耽溺日久,很容易使人产生惰性,形成按给定预设被动接受的知觉依赖,进而造成迟钝自闭,沟通不良。严重的,连生存都会发生问题。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在使读网带上时尚化的“轻阅读”特性同时,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对此,前年出版的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有很详尽的讨论。它指出因网络对人“神经线路”与“记忆程序”的重新编布,使人的阅读常流于字表滑行,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由此,他会觉得《战争与和平》(俄国大文豪托

汉字与文化论文

汉字与文化论文 理学院 工程力学0901 刘英芝 2011年5月14日 汉字与文化 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它记载着我国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有上古原始社会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印证了中国的全部发展过程。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关于文化的定义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从其实质来看,基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现代汉语词典》“文化”义项第三:“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就是文字问题,从有文字开始,不会“运用文字”就是“文盲”,就是没有文化。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①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各项活动和一切社会交流,都是依靠语言传授,有了文字以后,人类的观念活动、言语活动可以借助文字这样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成为肉眼看得见的生动形象,巩固了人类一代又一代创造出来的思维成果。可以说各种民族文字都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也不例外,它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古老的汉字之所以能够沿用至今,就是因为它与汉语、汉文化紧密联系,建立了一套系统科学的文字体系。在古人心目中文字的创造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关于汉字创造流传着很多种说法,其中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最广,在古代的着述中有多处记载。如《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领独传者,一也。”《淮南子·本经训》说:“昔者仓颇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黄帝之史仓颇,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不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具有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等特点!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特点习惯影响 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由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传统文化之京剧。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2]其内涵或以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续,如文献、文物等,或以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续,如思想、观念等,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内化于人,形成整个民族较为稳定的文化心理和性格并且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升华为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诸子百家、艺术、传统节日、民间工艺等多种形式!至今,我们仍能时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存在! 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则显得尤为重要。有人说传统文化是柄双刃剑,既是现代文化的垫脚石,又是现代文化的绊脚石!这话我甚是赞同,下面请让我表出个人对传统文化现实意义愚见!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在当今国际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乃至实现世界大同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的具体标志,是矗立于世界之林的“形象”。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名副其实的不朽之作,世代相传,百读不厌,而且其智慧之火将永不会熄灭,照耀着人

汉字对中国统一的重要意义

汉字对中国统一的重要意义 摘要:中国几千年的文明能够得以继承,并延续至今,汉族文化的发达是基本原因,而汉字是文化传播和继承的重要载体,是核心。本文结合汉字的产生、发展还有与中国历史的关系,讨论汉字对中国统一的重要意义。结果表明,汉字的统一,促进了大一统之下的政治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的统一具有非常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关键字:汉字中国统一汉族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少数民族大国,汉族与少数民族是怎样融合,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汉字作为中国主要的官方文字,对中国的统一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汉字的相关解释和汉字的起源,随着汉字的发展演变,着重讨论汉字对中国统一的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汉字 汉字,又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即一般不能直接表示出字的读音,而只能够一个字表示一个词或词素的意义)。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由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后来有作改进。汉字的确切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然后是金文、六国古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到汉朝时才被取名为“汉字”,唐代时汉字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即楷书。它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一样,是记录语言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们交流思想的辅助工具。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二、汉字的起源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离不开语言。远古时代,汉字没有创立,人们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只能依靠言语这唯一途径来获取。随着历史的发展、汉字的创立以及汉字的统一,文明的进程和文化的普及得以延续。汉字的创立和统一有着至关重要的时代意义,尤其是后者,如果没有汉字的统一,就没有一个大民族的繁荣和昌盛。那么,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承符号是如何产生的呢?

汪涌豪《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经典的定义也无须再做论证,套用库切《何谓经典》中说的话,那些“历经最糟糕的野蛮攻击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就是经典”。当然,撇开其讲演的特殊语境,那些历经后人最诚挚的颂扬而光景常新的作品,无疑也在其列。越是越出惯常的理解,不能仅将经典局限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上,许多人文社科类著作,包括一部分自然科学著作,因对人的处境有真切的关心,对人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命运有深刻周彻的肯认,对人内心经验有感同身受的体谅,并精鹜八极,鞭辟入里,也都是经典,都应成为我们阅读的重点。 传统人文社科类经典大多着力于揭示人与世界的终极奥旨,字里行间,洋溢着个人与人类及宇宙深切的同体感。那种既重视个体世间安顿,又时时仰望精神天空,不懈追索两者相携相成的执着与热忱,还有让一己放心落下的同时,努力让人类全体身心和谐的高尚追求,是人自身全部尊严的最好注释。其中,作为“知识之王”的哲学经典,尤其具有范式意义,尤应认真阅读和了解。一方面,它强调主体的自由出场和自我证明,故在根本处与文学艺术相近。好的艺术经典以形象诠释人生,好的哲学经典(有时包括宗教经典)则以抽象演绎人生。它们探讨的虽是“宇宙秩序”,但归结在“生活秩序”,面对同一个世界,回答同一个问题,所以可相资相益,相互参证。这也是许多时候,一个哲学家同时又是一个诗人的原因。另一方面,又不能不认识到,这个出场和证明有其更决绝的姿态和更犀利的表达。它不以叙述性的描写渲染为满足,而重在反思与究问,并且在本原性的究问方面有时还远胜于科学,故更能体现主体思考的问道特性。对科学来说,主要是答案;对哲学来说,主要是问题。它提出和究原这些问题,并让你在这种追究中做成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以自己的自由意志来裁量事理,度衡一切,有解构的冲动和批判的本能,是为“君子不器”。这与那种懂得一切,但不能发覆的“知道分子”是完全不同的。 艺术经典与人文经典虽都指向世界的本质和人性的根底,但前者的达成端赖后者的积养。你或许觉得,文学有故事,重抒情,更能体贴个体生命,但真所谓人生到处无往而非问题,后现代的世界图景更是如此,当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我摧毁了每一个障碍”臵换成“每一个障碍都摧毁了我”,其间的变迁,是仅用文学解释不清楚的。这个时候,以这样的视野,你所习知的文学,其实已远不仅仅是故事和抒情了,它背后有更深广的哲学。并

汉字与文化的传承

坚守汉字文化血脉任重而道远 大河岸小学胡丽红 “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刻不容缓”、“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不容迟疑”、“中小学校开设书法课程迫在眉睫”……从2009年至今,书法家出身的苏士澍,在全国两会上的呼吁几乎都围绕“汉字”、“书法”、“文化”等关键词展开。欣慰的是,在苏士澍及多位全国政协委员的多次呼吁下,全国中小学书法进课堂在2012年9月1日变成现实。今年年初,教育部又发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 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汉字可谓居功至伟。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古代中国文明得以不间断延续至今,作为文明承载主体的汉字无疑发挥了主要作用。一直以来,汉字手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科技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崛起之后,汉字书写的方式逐渐多元化,键盘打字某种程度上逐渐代替了手写,因而“提笔忘字”正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尴尬。不知不觉中,对汉字的忽视已开始损及其文化命脉。 忽视汉字文化而导致“伤及文化命脉”的说法看似危言耸听,但却真切反映当前漠视汉字及汉字文化艺术而导致的不利局面。汉字不仅是传承文明的载体,其本身就体现为一种文明。“六书”从不同侧面昭显古人对天地万物从认识到摹写的文化心迹,汉字形态变迁过程则蕴涵了华夏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等嬗变的历程。基于汉字的书法创作,则是对文明底蕴的艺术激扬。或飘逸俊朗,或厚重古拙,或端庄大方,或跳脱活泼,书法艺术已超越了汉字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基本特质,进而升华成为一种人文之美。 平心而论,当前对汉字的读、写、用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就拿央视“汉字听写大赛”来讲,一些本来熟悉的汉字,却突然笔下卡壳,单单“癞蛤蟆”三个字就难倒不少“英雄好汉”,更遑论“沆瀣”“龃龉”“逶迤”等较为繁复的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人将“掣肘”读作“制肘”,将“拾级而上”和“拾金不昧”中的“拾”读成同一个音。经常阅读港澳台地区媒体文章的人可能有印象,其文中经常出现诸如“在在”、“播迁”、“挽毂”等古意盎然的词汇,我们理解尚有障碍。更别说应用裕如了。这也从侧面说明我们对于汉字文化的认知、理解和运用,尚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