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生态环境

克拉玛依生态环境
克拉玛依生态环境

克拉玛依市是依托油田勘探与开发而发展的典型资源型城市,经过50多年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全国石油石化工业重要基地。但是,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却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的问题。本文针对克拉玛依市土壤侵蚀、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区域自然环境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开展单因子生态敏感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考虑油田开发这一人类活动影响因素,定量研究克拉玛依市综合生态敏感性空间特征。(1) 土壤侵蚀敏感性以中、高和极高敏感性为主,高和极高敏感性分布在克拉玛依区和独山子区大部,乌尔禾区北部,白碱滩区西侧狭长区域。地形坡降迅速、水力侵蚀强、无植被或疏林地广泛分布,是土壤侵蚀敏感性较高的主要原因。(2) 土地沙漠化以中、高敏感性为主,高和极高敏感性分布在白碱滩区西部和南部,克拉玛依区北部和西部区域。土壤基质多为沙粒,且植被覆盖率较低是土地沙漠化敏感性高的主要原因。(3) 土壤盐渍化敏感性以中、高和极高等级为主,极高和高度敏感性分布在白碱滩区东南部,克拉玛依区东部和北部,以及乌尔禾区东部。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人类活动剧烈,是土壤盐渍化敏感性高的主要原因。(4) 生物多样性以轻度和中度敏感性为主,高和极高敏感性分布于克拉玛依区东部和南部区域。这些区域植被生长茂盛、物种数量较为丰富,是重点生态保护区域。(5) 油田开发区域的生态敏感性高,分布在乌尔禾区北部油田,白碱滩区西部油田,克拉玛依区西北部油田和独山子区中部油田。油田开发带来的生态问题包括工业“三废”,动植物生境破坏和水资源短缺等。(6) 综合自然演化和人为开发的敏感性,研究区以高、中度敏感性为主,极高和高敏感性分布在克拉玛依区中部和北部,白碱滩区西南部区域。

1 引言

生态敏感性是指生态系统对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反映程度,说明发生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可能性大小。生态敏感性评价实质上是对现状自然环境背景下的潜在生态问题进行明确辨识,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空间区域上的过程。作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有效方法之一,生态敏感性的研究多集中于某一生态问题或国家尺度上的综合从研究尺度上看,省市级尺度的生态敏感性与生态功能研究已基本完成,地市级 (县域) 尺度区域生态敏感性研究较少涉及,评价方法正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指标体系选择存在较大随意性,还未形成统一评价标准。然而,地市级 (县域) 尺度上的生态敏感性研究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克拉玛依市是依托油田勘探与开发而发展的典型资源型城市,经过50多年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全国石油石化工业重要基地。但是,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却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的问题开发更具指导意义,亟待系统开展方法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工作。

2 研究区概况

克拉玛依市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冲洪积扇前倾斜平原地带,加依尔山南麓,

84°44'~86°01'E,44°07'~46°18'N (图 1),其东面濒临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面同乌苏市、沙湾县和奎屯市相连,西面与托里县相邻,北面与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相接,奎屯市把独山子区隔开,使独山子区成为克拉玛依市的一块飞地。克拉玛依市地貌单一,多为广阔平坦的戈壁,地势北—南和西—东坡度均为2%,平原区海拔高度 250~500 m,南部独山

子山的海拔为全区最高,为1400 m。克拉玛依市属温带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夏季酷热 (极端最高气温42.9

o C),冬季严寒 (极端最低气温-35.9o C),干旱少雨,蒸发量大 (年蒸发量3545.2 mm),蒸降比高达27.6,多年平均相对湿度48%,多风沙且强度大,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无霜期225天,平均日照时数2705.6小时。克拉玛依市设克拉玛依、独山子、白碱滩、乌尔禾4个区,总面积约9500 km2,2010年底全市总人口约39万人。石油和天然气是克拉玛依市的主要矿产资源,具有储量大、油层浅、质地优良等特点。昔日戈壁荒滩,而今已成为具有勘探、钻井、采油、炼化、运输、建筑、电力、通讯、机械制造等门类齐全的石油工业基地。

然而,在油田开采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原本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胁迫作

用。伴随着油田的开采产生直接的生态破坏,石油加工及其附带产业产生大气环境污染、水环境污染、采油“三泥”和炼油“三泥”等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油田开采及其后续产业的大量水资源需求与水资源利用,使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急剧下降,地表植被枯死,土地沙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在石油开发、加工过程中,避免生态破坏,减少环境污染,是关系到克拉玛依市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有序发展的重大问题。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根据克拉玛依市的主要生态问题,在研究生态敏感性时重点选择了2大类、5小类因子:自然环境演化因素 (土壤侵蚀、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生物多样性) (表1),和人类活动干扰因素 (油田开发活动)。参考原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2003) 中关于省级区域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及分级标准,结合克拉玛依市的生态特点和指标数值分布特征,将自然环境演化因素的12个具体表征指标依次划分为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和极高敏感5级,具体评价指标及分级标准见表1。各项指标数据来源及处理过程为:“降雨侵蚀力R值”以王万忠等计算的全国125个重点站的年R值为基础,采用GIS空间插值获得研究区R值分布图。“土壤质地”数据来源于克拉玛依市土壤类型分布图 (2006年,比例尺为1:75万) (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技术咨询中心”提供) 以及《克拉玛依市志》。“地形起伏度”数据来源于SRTM 90 m分辨率数据 (由NASA/NIMA联合测量:https://www.360docs.net/doc/b26244801.html,/SELECTION/inputCoord.asp),以最小单元为5 km×5 km进行地形起伏度提取获得。“地表覆盖类型”矢量数据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技术咨询中心”提供。“湿润指数”选取新疆克拉玛依市及相邻区域日值数据 (2006全年) (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https://www.360docs.net/doc/b26244801.html,/),计算年降水量和日均气温≥10o C期间的稳定积温数,利用 GIS 空间插值获得湿润指数分布图。“地表物质类型”矢量数据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技术咨询中心”提供。“≥ 6m/s起沙风天数”选取新疆克拉玛依市及相邻区域日值数据(2006全年) (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https://www.360docs.net/doc/b26244801.html,/),计算所得冬春季风速≥ 6 m/s的起沙风天数,通过GIS空间插值获得空间分布图。“植被覆盖率”根据克拉玛依市植被图 (2006年,比例尺为1:100万) (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技术咨询中心”提供) 和研究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ETM 影像(2008 年) 获得。“蒸发量/降水量”选取新疆克拉玛依市及相邻区域年蒸发量和降水量数据(2006全年) (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https://www.360docs.net/doc/b26244801.html,/),计算年蒸发量与降水量比值,获得研究区蒸发量与降水量比值空间分布图。“地下水矿化度”基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99年1:500万地下水水环境图 (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技术咨询中心”提供)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图 (全国地质资料馆https://www.360docs.net/doc/b26244801.html,/),利用GIS矢量化获得研究区地下水矿化度空间分布。“土地利用类型”矢量数据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技术咨询中心”提供。“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数据由研究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ETM影像 (2008年) 解译获得。油田开发范围数据从《新疆油田分公司污染源调查评价与研究报告》①中获得。以上数据均利用ArcGIS软件进行矢量化并转化为栅格数据。为便于不同因子数据进行空间叠加运算,将各评价因子数据统一到相同坐标系和投影系统中,并将各评价因子栅格 (Grid) 大小统一为50 m′50 m。

3.2 研究方法

(1) 单因子评价方法各单因子敏感性指数等级按极高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和不敏感分别赋值为9、7、5、3和1 (表2)。赋值时,应根据各因子与生态环境问题间的关系来确定其等级,并征求专家意见来确定敏感性数值。克拉玛依的东部和北部,以及乌尔禾区东部。这些区域蒸发量与降水量比值大,人类活动剧烈。中度敏感区分布在克拉玛依市

中南部区域,主要包括克拉玛依区西部和南部,白碱滩区的西部和北部。轻度敏感和不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独山子区和乌尔禾区的大部分区域。在土壤盐渍化的预防和治理中,应重点关注水土资源的科学使用,尤其关注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管水用水体制的改善,防止因为人为开发活动加剧自然盐渍化过程,使自然环境进一步恶化。

4.1.4 生物多样性敏感性分析

克拉玛依市辖区陆生脊椎动物有 26 目、55科、103属和153种,属于中亚亚界的蒙新区随着克拉玛依油田大规模的开发,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范围不断扩大,自然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乃至遭到破坏,使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繁衍的环境日趋恶化,原有的动物数量和种类有所减少由于生物多样性的敏感性评价中,对动物和微生物的敏感度较难空间定量化,本研究重点对地表植被的敏感性进行分析。利用能够较好反映植被原生状态和植被生长状况的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 (仅取0~1值) 反映生态环境的原生状态保持程度和植被生长状况,将克拉玛依植被生长状况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敏感程度划分为5个等级。

克拉玛依市生物多样性以轻度和中度敏感性为主,分别占31.71%和52.62%,极高和高度敏感区共占14.69%,不敏感区域仅占0.98% (表3)。克拉玛依市生物多样性敏感性空间分异特征表现为 (图5):NDVI值在0.49~1.00间为极高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克拉玛依区东部和南部区域,乌尔禾区局部,是植被生长茂盛、物种数量较为丰富的区域,克拉玛依区南部包括五五新镇、共青镇生态农业区、北部白杨河流域和部分湿地区,主要为提供粮食和经济作物,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NDVI值在0.39~0.49间为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极高敏感区域的外围,也是克拉玛依市植被发育较好的区域。NDVI值在0.28~0.39间为中度敏感区,分布在克拉玛依区和独山子区,另外在乌尔禾区和白碱滩区小范围分布,主要为草地分布区,用于放牧。NDVI值在0.16~0.28间为轻度敏感区,分布在白碱滩区和乌尔禾区,这些区域原生植被较少且覆盖度较低。NDVI值在0~0.16间为不敏感区,主要分布在乌尔禾区,这些区域人类活动强度最大,原始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植被覆盖度较低。

4.2 人类活动干扰因素——油田开发活动分析

油田开发对生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油田主体工程建设期如油田油气勘探、井场建设、

钻井作业、修筑公路、站场建设及输油、输气管线建设、伴行公路建设等的占地对生态环

。几十年的油田开采在给克拉玛依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对这里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胁迫,甚至是破坏。首先是伴随着油田开发和建设,会引起地貌形态的改变,例如井场的修建,必须挖坡填沟修成平台,也会改变地表径流方向和系统,影响到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其次是油田开采、石油加工及其附带产业如电厂、化工厂、建材厂等产生的大气环境污染、水环境污染、采油“三泥”和炼油“三泥”等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再次,克拉玛依市的石油勘探开发又是在一个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的,植被退化、沙漠化、盐渍化等原本就在不断加剧,而油田开采及其后续产业发展会增加水资源需求及用水量、使地下水水位急剧下降,河道断流,湖泊干涸,天然植被覆盖明显减少,从而导致沙漠化、盐碱化等生态问题的加剧。另外,油田开发将不可避免地破坏原有的自然植被,导致植被覆盖率下

降。综上分析,考虑到油田的开采会产生直接的生态破坏,鉴于油田本身的敏感性,将油

田分布区域划分为高敏感区,非油田区域为非敏感区 (图6)。克拉玛依油田分布高生态敏

感区包括:乌尔禾北部油田、白碱滩区西部油田、克拉玛依区西北部油田和独山子区中部油田,空间面积约1371.14 km2,其余85.57%的地区油田敏感性不高 (表3)。

4.3 自然和人为过程的综合敏感性分析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利用GIS技术,根据公式 (2) 提供的方法,本文对克拉玛依市自

然和人为过程的综合敏感性进行了定量研究,具体结果如下:克拉玛依市自然和人为过程的综合极高敏感性区域分布在克拉玛依区中部和北部,白碱滩区西南部区域 (图7),面积约454.63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4.79% (表3)。该区域土壤潜在侵蚀力较强,土地沙化趋势显著,土壤盐渍化迹象初显,人为干扰明显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且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敏感性不断增强。本区域不适宜开发,要对这些区域生态环境予以严格保护和适当治理。

高度敏感区分布在克拉玛依区的中部和北部,白碱滩区的西南部区域,面积约2403.18 km2

,占区域总面积的25.30%。该区域土壤盐渍化明显,植被覆盖率较低,土地沙化趋势明显,部分地区石油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未来这些区域要限制土地开发,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禁止在该地区安排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不良影响的建设项目。中度敏感区广泛分布在乌尔禾区,克拉玛依区,白碱滩区的非高度敏感区和独山子区大部分区域,面积约1132.40 km2

,占区域总面积的46.66%。该区域各类生态问题相对均匀,自然环境和人为作用相互平衡,未来如能加以保护,其敏感程度可以降低。鉴于本区生态环境的中度敏感性,其生态环境容易受到干扰和破坏,生态环境系统不稳定,同时本区具有较高的经济生产功能,属于可适度开发区。要以“经济高效、生态和谐、环境优美”为原则适度开发,避免对生态系统破坏。

轻度敏感区分布在乌尔禾区中部,白碱滩区东北部,克拉玛依区东部和南部,独山子区中北部,面积约1472.70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15.50%。鉴于生态的轻度敏感性,生态压力较小,可以进行深度开发。但开发要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要以生态保护和生态平衡、资源循环再生、建设生态基础设施、区域生态多样性和保护历史文化等为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于土地沙漠化,主要采用植树造林、植草护坡等措施加以预防;对于土壤盐渍化,采取节水灌溉、污水集中处理等措施加以治理。非敏感区分布在乌尔禾区和白碱滩区交界地区,克拉玛依区南部和独山子区北部地区,面积约737.08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7.76%。该区域各类生态因子受人为影响较小,植被覆盖度较好,可以考虑开展一些对植被和生物多样性影响较小的生态旅游等项目。但也必须注意到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对于维护克拉玛依区域的生态安全、构建区域整体生态安全格局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以生态保护为核心。

5 结论与讨论

(1) 克拉玛依市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明显,潜在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需引起重视。土壤

侵蚀敏感性以中、高和极高敏感性为主,其中高和极高敏感区域占全市总面积43.19%,

主要分布在克拉玛依区和独山子区大部,乌尔禾区北部,白碱滩区西侧狭长区域。地形坡降迅速、水力侵蚀强、无植被或疏林地是土壤侵蚀敏感性较高的主要原因。土地沙漠化以中、高敏感性为主,中度敏感区域占37.98%,高度敏感区域占17.39%,而极高敏感区域

仅占1%,高和极高敏感性主要分布在白碱滩区的西部和南部区域,克拉玛依区的北部和

西部区域。土壤基质多为沙粒且植被覆盖率较低为主要原因。土壤盐渍化敏感性为中、高

和极高等级为主,极高敏感区域占 14.94%,高度敏感区占 15.76%,中度敏感区达39.30%。极高和高度敏感区域分布在白碱滩区东南部,克拉玛依区的东部和北部,以及乌尔禾区东部。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人类活动剧烈为主要原因。生物多样性以轻度和中度敏感为主,极高和高度敏感区域共占14.69%,主要分布于克拉玛依区东部和南部,北部白杨河流域。这些区域植被生长茂盛、物种数量较为丰富。油田开发区域生态敏感性较高,开发区域面积占14.43%,主要分布在乌尔禾区北部油田、白碱滩区西部油田、克拉玛依区西北部油田和独山子区中部油田。主要的生态问题包括工业“三废”、动植物生境破坏、水资源短缺等。

(2) 克拉玛依市自然和人为过程综合敏感性较高,本区域未来开发需分轻重缓急。极高敏感性区域分布在克拉玛依区中部和北部,白碱滩区西南部区域,占区域总面积的4.79%,本区域不适宜开发,要对这些区域生态环境予以严格保护和适当治理。高度敏感区分布在克拉玛依区中部和北部,白碱滩区西南部区域,占区域总面积的25.30%,本区域要限制土地开发、提高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等。中度敏感区广泛分布在乌尔禾区,克拉玛依区,白碱滩区的非高度敏感区和独山子区大部分区域,占区域总面积的46.66%,本区域生态环境容易受到干扰和破坏,生态系统不稳定,同时本区具有较高的经济生产功能,属于可适度开发区。轻度敏感区分布在乌尔禾区中部,白碱滩区东北部,克拉玛依区东部和南部,独山子区中北部,占区域总面积的15.50%,本区域生态压力较小,可以进行深度开发。非敏感区分布在乌尔禾区和白碱滩区交界地区,克拉玛依区南部和独山子区北部地区,占区域总面积7.76%,本区域各类生态因子受人为影响较小,植被覆盖度较高,可适当开发生态旅游。

(3) 小尺度市 (县) 域生态因子和综合敏感性等级划分标准有待进一步验证和完善。本文关于土壤侵蚀因子、土地沙漠化因子、土壤盐渍化因子、生物多样性和油田开发因子等级的划分与国家规定的省级尺度的标准有差异。所开展的克拉玛依市生态敏感性等级分级科学性还需进一步验证。这一方面反映出生态敏感性本身存在显著的空间尺度差异,另一方面反映出小尺度市 (县)域生态因子敏感性评价等级标准体系建设尚未形成,生态敏感性分析与评价规范仍需完善。

(4) 油气田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油气田开发本身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并且油气田开发具有社会经济敏感性,诸多综合因素影响下,需要专门开展油气田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此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相互博弈也是油气田开发因子难以量化和表征的原因之一。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高三地理专题训练_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三地理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原湿地)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若尔盖湿地(102°29’E-102°59’E,33°25’N-34°00’N),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黄河上游。该湿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之首。下图为若尔盖湿地位置示意图。 (1)列举若尔盖湿地的主要补给水源。 (2)试分析若尔盖湿地形成的自然原因。 (3)说明若尔盖湿地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三江源区位于省南部,河流密布、湖泊众多,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

布最集中的湿地。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此,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对中国的生态状况及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材料二省及周边地区略图 (1)分析三江源湿地形成的原因。 (2)简述三江源湿地的重要生态价值。 (3)为遏制三江源地区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高纬湿地)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熊森林地处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自西海 岸的一系列海岛到海岸山脉西侧,是世界上现存面积 最大的温带雨林。雨林中乔木高大茂密,林间生长了 大量湿生苔藓。但由于近代人类的开发,大熊森林面 积已大大缩小,2006年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 保护这片温带雨林及各种珍稀野生动物。下图是不列 颠哥伦比亚省地形图。 (1)分析大熊森林成为世界现存面积最大温带雨林 的原因。

(2)分析大熊森林林间湿生苔藓广布的原因。 (3)从植被类型及地理分布角度说明温带雨林和热带雨林的差异。 (4)推测当地政府保护大熊森林可能采取的措施。 4.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泥炭是由很多年前沼泽地中的各种植物(其多数是蕨类植物)死亡后,堆积变化而成的,多分布于冷湿地区的低洼地。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泥炭资源极为丰富,泥炭资源的开发有近百种产品,但主要应用于制作各种泥炭肥料,应用于园艺、饲料、土壤改良剂等方面。 (1)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泥炭资源丰富的原因。 (2)泥炭是一种天然的有机肥料,但当地市场需求量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重点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一、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概述 1.如何理解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内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特点,对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因子和人工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相互作用特征予以相应的重视,研究区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及相互关系,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对策,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共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的和谐。 与传统规划思维的不同点: (1)以人为本; (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基础; (3)规划标准从量到序; (4)规划目标从优到适。 2.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环境规划有什么异同? 环境规划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同于环境规划,环境规划侧重于环境,特别是自然资源的检测、评价、控制、治理、管理等,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则强调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的和谐与生态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仅关注区域或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与消耗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影响,也关注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等的变化和发展对生态的影响。同时,还考虑社会经济因子的作用。 3.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国土规划有什么异同? 国土规划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 国土规划主要是进行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合理发展的战略布局,是经济建设综合开发方案性的规划,给国民经济带来长远计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1 / 15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4.简述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的及其在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的:依据生态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原理,调节系统内部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在有限的外部投入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行为的诱导手段实现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国家生态建设中的地位: (1)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体现了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以预防为主方针的落实; (3)是各级政府和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 (4)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城市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5.什么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它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报批? 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建议书是对准备建设项目的设想和建议,是项目主管部门或项目法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水土资源,经全面调查研究,掌握基本资料,分析项目建设的技术、经济等条件后,以项目建议书的形式,向国家推荐建设项目的报告。 内容: (1)项目名称、承办单位、项目负责人; (2)项目提出的依据、必要性、目标和任务; (3)项目区概况; (4)建设规模及防治措施布局; (5)技术支持; (6)项目实施; (7)项目组织管理; (8)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2 / 15

《生态环境监测条例》全文及编制说明

附件1 生态环境监测条例 (草案征求意见稿) 2019年10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了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促进监测事业健康发展,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定义与适用范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生态环境监测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生态环境监测是指依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对环境质量、生态状况和污染物排放及其变化趋势的采样观测、调查普查、遥感解译、分析测试、评价评估、预测预报等活动。包括对大气、地表水、地下水、海水、土壤、声、光、热、生物、振动、辐射、温室气体等环境要素质量的监测,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河湖、海洋、农田、城市和乡村等生态状况的监测,以及对各类污染物排放活动的监测。 第三条【工作原则和目标】 生态环境监测实行依法监测、科学监测、诚信监测的原则。 从事生态环境监测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保障生态环境监测活动的独立、公正,维护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公信力和权威性。 第四条【地位与作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是服务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公共事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生态环境监测事业纳入同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保障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正常开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和鼓励社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参与生态环境监测活动,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制度化、规范化。 第五条【管理体制与部门职责】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制定生态环境监测标准规范,对生态环境监测统一监督管理。 国务院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草、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健康、气象等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按照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标准规范,组织实施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相关监测活动。 县级以上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环境工程的实施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环境工程的实施 发表时间:2017-04-19T17:01:21.2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2期作者:王志申 [导读] 摘要:社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观,越来越多的人都迁徙到城市中发展,使得城市中的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加。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300392 摘要:社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观,越来越多的人都迁徙到城市中发展,使得城市中的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加。在建设各种建筑物的过程中带给环境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经济的不合理发展引发了各种环境问题,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威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及生产,所以要提高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建设生态城市势在必行。该文主要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环境工程实施状况着手,提出了完善城市承台环境的有效方案,希望能够为环境工程建设提供有利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环境工程;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节能减排 1 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 人们想要在地球上健康长久的生存下去,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我们生存的环节。当前社会发展中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头等大事,尤其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污水排放量越来越多,生活垃圾胡乱堆积,树木乱砍乱伐现象严重,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让沙尘雾霾天气肆意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因此人们不得不思考采用怎样的方法改善这种恶劣的环境状况。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成为了环境问题解决的突破口,所谓生态城市,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生态学的原理和相关的知识体系,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中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综合运用环境工程、系统工程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理论和研究方法来协调和解决由于城市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生态系统的修复和调节能力,构建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桥梁,充分保护仅存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2 环境工程 什么是环境工程呢?其实就是针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污染问题,采用有效的防治技术原理及方法对环境进行改善的过程,具体是针对固体废弃物、工业及生活废水、废气、噪声、光污染、电池波等等具有放射性物质的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将环境工程的定义扩大到除研究污染防治技术方面问题之外,还应当包括环境系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经济和环境监测技术。 3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已经覆盖到了我国各个城市的角落,随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张,原本良好的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也因此出现了人们不想见到的雾霾天气,同时还有饮用水污染、地下水枯竭等问题接连出现,在人们的恐慌和焦虑的背后,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积极的一面背后,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建立城市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众望所归。 3.1 资源与环境的维护 正是由于城市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让城市发展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变得严重不协调。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消耗的资源并不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旦资源消耗速度不断加快,那么人们所要面对的就是资源枯竭短缺的局面。伴随着城市快速推进的城市化步伐,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与日俱增,即便是拨付高昂的治理费用却依旧收效甚微,只能起到缓解作用,根本达不到根治环境污染的最终目的。而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不间断的资源消耗成为城市合理化建设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而实现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则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3.2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短缺已经是人们现在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人们在生存过程中离不开对资源的使用,但现在更多的人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肆意的对我们生存的环境进行破坏,根本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杜绝各种浪费资源的行为发生,对可能存在的潜在资源和可循环利用资源进行深入分析;从科技创新等高端科学技术领域实现资源的二次、甚至是多次循环利用,进一步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我国能否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此问题予以重视,为开创一条通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懈努力。 3.3 城市化发展推动区域经济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能够有力促进各个区域的经济建设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及质量。可是在区域建设中人们往往会忽略一项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生态环境是否得到合理的规划。严重存在着缺少区域性质的系统的、整体的规划,在生态环境的建设及其恢复方面也缺少相应的安排,最终在规划领域形成空白,使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遭到破坏,单一追求城镇化发展的速度,而忽视城市形象和建筑功能上的节能设计模块,不仅不能充分地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而且会扰乱正常的生态循环。 4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环境工程的实施方案 环境工程的存在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改善我们生存的地球上出现的各种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也同样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任务。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是要对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环境工程技术和理论的指导,总结出几点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并提出了一下几项措施。 4.1 污水回收利用 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工业领域的发展及人们的生活质量都有了相应的改善,继而导致城市建设中出现严重的废水污染和随处排放的现象。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主要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了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做出解决,形成区域内水循环利用,对各种污水进行分级别处理,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区别处理,既有针对性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又能够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实现循环利用。对于污染不是很严重的污水,经过简单处理达到基本用水标准后,可以用于城市绿化的浇灌以及保洁卫生等环节,同时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扶持力度,要严格把关工业废水的处理步骤和合格标准,杜绝二次污染情况。 4.2 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 所谓固体废弃物其实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些生活垃圾,它们带给环境的污染也是不可忽视的。针对固体废弃物可以采用循环利用的方式进行合理的处理,城市建设中可以形成一套完善的垃圾处置系统,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大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一地理必修(3)复习资料 第二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荒漠化的基本概念:①发生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②实质是土地退化;③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④主要变现为耕地退化、林地退化、草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理解) 2、我国西北地区范围:①地形区划分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②行政区划分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③气候划分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了解) 3整体性和本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记忆)地形地貌:东部为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沙漠和戈壁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类型),降水少,气候干旱,气温的年、日较差大 水文:河流欠发育,多内流河、内流湖 生物: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以贺兰山为界;200mm年降水量线) 土壤;土壤发育差,质地疏松,水分含量少,含沙质沉积物质多 干旱是本区最大的自然特征,成因: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②地形(山脉、高原)阻挡4、★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重点记忆) ——气候干旱少雨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②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主要表现为过度樵采(薪柴、药材、发菜等—干旱的绿洲边缘)、过度放牧(超载、掘井等—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开垦(半干旱的旱作农垦区)、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5、古代荒漠化的原因是: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战争、瘟疫;清代的原因是:“移民实边、开放蒙禁”;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原因是:人口压力所迫和管理失误,荒漠化仍在蔓延的地区是旱作地区、草原牧区(了解) 6、次生盐渍化形成原因: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不合理的灌溉)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记忆) 7(重点记忆) ⑴内容:预防 ..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扭转 ..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 ..已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恢复自然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成功的治理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沙坡头为了保护包

03-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中国生态经济网来源:南宁市环保局网站 前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南宁市生态环境,是改善投资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是我市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要确保这一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完成,需要有一个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并能广泛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力量实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为此,我们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广西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广西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指导下,制定本规划,并纳入南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这对于作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府南宁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精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南宁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制定。 本规划确定规划期为30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从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际出发,本规划对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规划,主要包括: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石漠化,防治酸雨,机动车尾气治理,噪声达标区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土地、天然林、珍稀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保护,矿山生态恢复与建设,水资源保护等。 一、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概况 南宁市地处南亚热带,广西南部偏西,在东经107°45′~108°51′,北纬22°12′~23°32′之间,属南亚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量约1246毫米,常年平均气温21度左右。全市面积10029平方公里,辖兴宁、新城、永新、城北、江南五个城区以及郊区、邕宁县、武鸣县。1999年全市总人口281万,壮族占63%,市区人口为128万。

城市道路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城市道路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城市道路生态绿化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 ---以乌市河滩城市快速路燕南立交桥至上沙河立交桥城市 道路绿地为例 摘要:随着城市规模和交通设施的发展,城市道路绿化势必存在着不合时代的问题。文章全面透彻地分析了乌鲁木齐市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城市道路、生态绿化、环境问题、生态建设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scale and traffic facilities, city road greening is bound to exist the problem of different age.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d thoroughly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Urumqi city road green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Keywords: City Road, green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政策的进一步开放搞活,改善生态环境,绿化美化城市景观,提高环境质量,已经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 高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道路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了解一个城市、感受城市景观特色和城市风情的重要窗口。城市道路绿化不仅具有组织交通、保证安全、净化空气、降低噪音、减少热辐射的作用,而且还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丰富城市景观。 但就当前来讲,在城市生态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忽视了道路绿化建设应有的科学性、艺术性及其综合效益。笔者根据多年的河滩道路绿化经验,对乌鲁木齐市快速路燕南立交桥至上沙河立交桥城市道路绿地一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其发展对策进行初步探索,以期对今后的园林建设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城市道路绿化的内容及作用 1. 1城市道路绿化的内容 我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中对城市道路绿地的定义:道路及广场用地范围内的可进行绿化的用地。道路绿地分为道路绿带、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道路绿带是指道路红线范围内的带状绿地,分为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和路侧绿带。我国《城市道路绿地规划与设计规范》中规定:红线宽度大于50 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 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 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 [1] 20%。 1. 2道路绿化的作用 城市道路通过带状或块状组合使城市绿地连为一个整体,成为建筑景观、自然景观以及各种人工景观之间的连接,是体现现代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

人才生态环境研究综述

人才生态环境研究综述 摘要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但人才需要生存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中。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而且能够有效推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关键词人才;生态环境;系统 人才争夺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江泽民“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再到胡锦涛“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无不强调人才重要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剑峰指出:“人才吸引力的竞争,从本质上讲是人才生态环境的竞争。”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才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促进人才资源的形成和积累,而且能够有效地推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1 概念篇 朱达明(2002)认为人才生态环境是一个多维的、分层面的,而且互为关联、层层推进的社会系统工程。王瑛等(2005)借用生态学的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环境等概念来阐释的人才生态环境。李锡元等(2006)认为人才生态环境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直接或间接影响人才生存、发展、发挥作用的所有要素构成的系统及其所呈现的状态和相互关系。殷凤春(2007)认为人才生态环境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能量交换体,人才在其中能够与人才群体、人才组织、人才社会各生态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以至形成综合的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生态系统,最终促使人才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有效提升人才的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邱安昌等(2008)认为,人才生态环境是一个由众多复杂因素构成的多层次的社会系统,是一个完整的、有内在规律的社会体系,可以无限细分。黄梅等(2009)认为人才生态环境是指以人才为中心,对人才的产生、存在、发展起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2 理论篇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勒温(1943)指出,个人能力和素质及其所处的环境直接影响个人的工作绩效,个人绩效与个人能力、素质、环境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B=f(p,e)。泰勒的“经济人”假设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于追求本身的最大利益,人工作的动机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在霍桑试验提出的“社会人”假设理论认为,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因素不是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经济报酬,而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与良好的人际关系相比,物质刺激只具有次要的意义。人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的多种需要归纳为五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美国学者卡兹(Karz)绘制出组织寿命曲线,即卡兹曲线。卡兹曲线表明,一个科研组织的成员在一起工作相处的时间,在1.5-5年这个期间里,信息交流的水平是最高的,获得的成果也最多。美国学者库克(Luck)绘制库克曲线,认为应该及时变换工作部门和

(完整版)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复习题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复习题 读我国荒漠化土地分布图,回答1~2题。 1.②③④三个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是() A.过度开垦,土壤侵蚀严重 B.过度放牧,土壤侵蚀严重 C.过度樵采,土壤侵蚀严重 D.多雨,土壤侵蚀严重 2.下列关于我国荒漠化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荒漠化土地多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区 B.荒漠化地区气候干旱少雨 C.西南地区多喀斯特地貌,易发生石漠化现象 D.荒漠化土地的形成原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方面 答案1.A 2.B第1题,②③④分别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山东丘陵、江南丘陵地区,由于过度开垦,土壤侵蚀严重。第2题,②④地区气候湿润多雨。 读我国某时段雾霾分布图,完成8~9题。

8.雾霾的分布特征为() A.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B.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带 C.西部地区无重霾分布 D.地势越低,雾霾越严重 9.重霾天,人们期盼冷空气来临,是因为() A.降温能消霾 B.大风能消霾 C.高压能消霾 D.干冷能消霾 答案8.A9.B第8题,根据我国的区域划分可知,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的东南部为东部季风区,图中的重霾和轻霾区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中部和西部地区也有重霾;由图可知,雾霾的分布并非地势越低越严重。第9题,重霾天主要是由大气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而形成的;冷空气来临时会带来大风,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霾的消散。 北半球季风气候区内某湖泊与其外流河干流存在“吞吐”关系。下表为该湖泊水位和TSS(TSS 为总悬浮质,是指在水流中悬浮运动的泥沙量)通量随季节变化统计表,流入为正、流出为负。读表回答10~11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水位(m) 42.1 41.9 41.7 41.5 41 42.1 45 46 44 42.9 42.5 42.2 TSS(106kg) - 200 - 150 - 100 - 60 - 40 200 1 300 2 350 820 - 300 - 360 - 310 ★★10.下列对该湖泊TSS通量变化产生的影响叙述错误的一组是() ①湖畔土壤肥力下降②湖泊航运条件变差③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减少④湖泊调蓄功能不断改善 ⑤湖泊周围局地气候有所改善 A.①②④ B.①④⑤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架构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站系统架构 文/北京方大天云科技有限公司 FAMEMS-ST森林生态监测站是针对森林生态系统典型区域内的风、温、光、湿、气压、降水等常规气象因子进行系统、全天候连续监测的自动气象站。用于测量林内梯度分布特征相关的气候因子,测量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小气候差异,研究各种类型小气候的形成过程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等相关研究工作。为森林生态研究相关部门对森林下垫面的小气候效应及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持。 系统内容 FAMEMS-ST森林生态监测站是依据森林气象学与《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规范设计的一款综合生态监测站。支持多种传感器组合搭配的形式,无线/P2P/卫星通讯等多种通讯方式传输,观测要素包括:梯度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土壤水势、光和有效、地表及地下水位、太阳辐射、气体浓度、林木生长状态、树茎、冠层等要素。该站主要观测梯度分布包括:地上四层为冠层上3m、冠层中部、距地面 1.5m 和地被层,地下四层为地面以下5cm、10cm、20cm、40cm。该站可通过电缆连接数据采集器的通信口和PC 机,可查看数据采集器内存中的数据文件。数据可存储在SD 卡中,通过直接读取SD 卡,或通过Ethernet,采用FTP 或Http查看数据,也可通过GPRS远程传输数据到用户端。 系统指标

工作环境:-50~+50℃、0~100%RH 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5000小时 防护等级:IP65 采集通道:模拟通道和数字通道可扩展 通讯方式:有线传输、GPRS无线传输 操作系统:嵌入式、智能可编程 电源:220VAC或太阳能 功能特点 监测多种气象环境因子及空气和水环境因子 提供长期连续的准确生态气候变化数据 太阳能供电,可在野外各种环境下使用 可连接信息显示屏 数据存储量大,可无线或有线传输数据 典型应用 森林生态研究监测系统 森林小气候监测系统 森林生态保护及恢复研究 生态产业监测系统 科研基地生态研究系统 土壤土质研究系统 系统组成 传感器:梯度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土壤水势+光和有效+地表及地下水位+太阳辐射+气体浓度+林木生长状态+树茎+冠层

雾霾分析与生态环境保护

雾霾分析与生态环境保护 姓名: 专业: 班级: 学号:

雾霾分析与生态环境保护 摘要:近来,我国北方部分城市和地区严重的雾霾现象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能源消费以及它们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些讨论认为,应该以此次事件为契机,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并研拟对能源消费征收环境税。对于环境污染的讨论,不应当仅停留在对“碧水蓝天”的渴望上。讨论环境政策,要建立在对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三者的关系上来,“美丽中国”既不能过度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利益,也不能过度强调环境保护而错失发展机会。关键字:雾霾现象危害环境保护经济发展 一、雾霾的定义 雾霾其实是雾与霾的统称,雾与霾的区别十分大。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二、雾霾现象产生的原因 这种持续大范围雾霾天气和空气质量下降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我国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都超过220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工业烟粉尘排放量超过千万吨,均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冬季取暖北方大部分地区燃煤大幅增加,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急剧上升。 2、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受大气环流及大气化学的双重作用,城市间大气污染相互影响明显,相邻城市间污染传输影响极为突出。 3、机动车污染问题更加突出。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1亿辆,汽车尾气排放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开始呈现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的特点。 4、不利气象条件造成污染物持续累积。雾霾天气发生时,大气扩散条件非常差,污染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文如下: 生态环境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得基本条件,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得基础。保护与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得一项基本方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得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建设祖国秀美山川,就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得重大战略部署。全面实施这项跨世纪得宏伟工程,既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得伟大壮举,也就是履行有关国际公约得实际行动与对世界文明作出得重要贡献。为此,国家制定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得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得实际出发,本规划仅对全国陆地生态环境建设得一些重要方面进行规划,主要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 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概况 建国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并积累了大量宝贵得经验。特别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开展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加强草原与生态农业建设,使我国得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新得发展阶段。40多年来,全国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万平方公里,修梯田、建坝地、治沙造田1067万公顷,人工造林保存面积3425万公顷,飞播造林2533万公顷,封山育林34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百分之十三点九二(按郁闭度大于0、3计算,如按国际通行得郁闭度大于0、2计算,相当于百分之十五点二五)。建成5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与2000多个生态农业示范点,人工种草与改良草地保留面积1482万公顷。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作出得各种努力正在并将继续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得影响。但就是,应当清醒地瞧到,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仍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得趋势还没有遏制住。主要表现在: ——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得百分之三十八。近年来,很多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侵蚀强度、危害程度呈加剧得趋势,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 ——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得速度扩展。 ——大面积得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毁林开垦、陡坡种植、围湖造田等加重了自然灾害造成得损失。 ——草地退化、沙化与碱化(以下简称“三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得三分之一,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得速度增加。一些地区为了短期利益,不合理开垦草原,加剧土地得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我国已有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得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得平均水平。 日益恶化得生态环境,给我国经济与社会带来极大危害,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一就是加剧贫困程度。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得地区。恶劣得生态环境就是当地群众贫困得主要根源。二就是加剧经济与社会发展得压力。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匮乏,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将严重影响我国得可持续发展。三就是加剧自然灾害得发生。由于降雨量减少与水土流失等原因,黄河河道淤积越来越严重,加之超量用水,断流时间越来越长,长此下去,黄河有可能成为间歇性河流;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 首先介绍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监测指标确定的原则和指标内容;阐述了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和4种方法,重点介绍计量经济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另外,还简述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法和补偿机制。 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监测,阐明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森林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可为森林的合理经营,并进行宏观调控,实现人类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另一方面,将监测结果应用于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科学计量和评价,对于制定合理的环境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或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森林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成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结果可用于森林生态环境评价,为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 鉴于森林生态系统在空间结构上的复杂性,时间序列上的多变性,生长发育过程的周期性和环境反应的滞后性等特点,森林生态环境的监测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定位监测和半定位监测方法。 ①定位监测:在一定的区域内,选择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环境类型,设固定监测点,进行长期地、 系统地、连续地观测与研究。 ②半定位监测:相对于定位监测而言,通常由于人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定位观测站数量有限, 对于一些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进行相对短期的、不连续的观测和研究,作为对定位观测站的补充。 (2) 宏观监测、微观监测、重点地区监测和典型区域监测。 ①宏观监测:研究地域至少应该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 宏观监测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和专业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和生态图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其次,也采取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的手段。 ②微观监测:研究地域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 类型。 微观生态监测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基础,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各个组分提取属性信息。 ③重点地区监测:对重点预防防护区、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进行水土流失类型、强度、分布、 面积、治理程度、治理效益与动态变化进行监测。 ④典型区域监测:如对泥石流、滑坡、崩岗、汛期等进行监测预报。 (3)定期监测、日常监测和专项监测 ①定期监测:在已有土地变更调查的基础上,扩充、完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开展每年一次的资 源与生态环境变更调查,全面监测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利用遥感手段,定期监测重点地区(尤其是国家级监测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并核查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详实性。 ②日常监测:随时监测有关洪水、违法用地、毁林砍伐、毁草开荒、乱占滥用土地等突发事件。 ③专项监测:在国家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地区进行资源与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的监测,主要包括黄河 上中游地区、长江上中游地区、风沙区、草原区等。 2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与内容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极大,森林生态环境类型复杂多样,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都有

浅谈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浅谈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摘要:现代城市中人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城市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随着城市环境的改善,人们的生活、健康水平和工作效率日益提高。因此,发展现代城市建设,首先要协调好生态环境保护。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怎样可以调控好城市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值得我们去思考并且进行 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城市建设;破坏;生态环境;防治措施 abstract: the modern city people have already realized deeply: city environment for human survival and health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city,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people’s life, the level of health and work efficiency improvement.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 construction, first of all to well coordinate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 we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to how to control the city construction,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o be worth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key words: city construction; damag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点汇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第三册[人教版] 2.1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 2.荒漠化 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 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土 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在没有了植被 保护的情况下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继续发展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 东 西

新疆的塔里木盆地贺兰山以西贺 兰 山内蒙古高原东部 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200毫米以下200毫米以上 干旱程度极端干旱区干旱区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自然景观沙漠和戈壁(只在—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降 水稍多,山顶冰雪覆盖。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 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草原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图2,5) 人为因素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 旗等地)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 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 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 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3.次生盐渍化形成: 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 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减少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 原则和战略目标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八届六次全会为指导,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以北京市生态环境规划为依据,以科技为先导,以法律法规为保障,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理与防护相结合,紧紧围绕水土流失、风沙危害、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重点问题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分区推进,促进我区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构筑首都第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做出贡献。(二)生态环境建设遵循的原则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节约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2、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处理好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北京与房山以及不同建设部门间的关系,优先安排生态环境脆弱区的水资源保护、天然林保护和防风固沙等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3、坚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系统原则。在系统论的指导下,从永定河流域生态环境整治的大局出发,以生态环境建设区划为基础,以重点工程为骨干,通过实施重点整治工程,建立山区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平原治沙与生态农业和城市绿化美化相协调的生态环境体系,实现全区生态环境的整体优化。4、突出科技创新的原则。从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三高”原则出发,瞄准国内外生态环境建设的先进水平,充分利用首都的人才优势,加强房山区的国内国际交流,借鉴国内外生态环境整治的先进经验,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建设生态环境整治的精品示范工程。5、景观生态多样性原则。针对房山区自然环境优美、旅游景点众多的特点,生态环境建设应遵循景观生态多样性的原则,不仅要体现生态功能,而且要构建合理的景观空间格局。6、治理、建设、保护并重的原则。以保护水资源、森林资源和农田环境为目标,以造林绿化、建设绿色屏障为核心,生物、工程、农业措施相结合,治理、建设、保护并重,在重点治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基础上,全面整治房山区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全区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 7、坚持生态环境整治与加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房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增收、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力求将房山区建成环境优美、城镇居民、农民富足和社会稳定的新郊区。(三)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目标房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总目标是:按照国家和北京市的统筹安排,围绕建设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环境建设的总任务,积极组织全区人民,运用政策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形成完善的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