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题钢

我的母亲
一个平凡中之不平凡的母亲……

俗话说“三天年原还原”,今天已经是年初五了,三天年早过完了,今年的这个年过的不紧不慢,不咸不淡,哪也没去,只在家陪母亲了,但还是有许的感触。腊月二十七单位正式放假,哥哥一家回来,帮着给母亲那边打扫卫生,二十八接母亲回来给剪发洗头洗澡,二十九过大年,初二哥哥一家回南京,就我照顾妈妈直到今天。还有两天,初八保姆来上班,我也该上班了。这个年就这样轻描淡写地过了。

母亲已是91岁高龄了,身体尚好,只是前年摔了一跤,再也站不起来,只有坐轮椅,大脑还算清醒,有时也发糊涂认死理。侍候母亲的这几天,使我看到一个暮年老人的许多悲哀,体会了老人的苦也体会了做儿女的痛。前天母亲吃饭噎的厉害,不停的吐,我不停地给母亲拍背,可还是无济于事,就这样稍好一点母亲就又拿起筷子吃,吃下去几秒钟就又吐,这样反复吐反复吃,看着母亲迫不急待的吃相和吐时痛苦的样子,我心痛的眼泪下来了。吐完好了后,母亲安静地坐在那,用有些干瘪的嘴两次对我报以会心的微笑,这微笑再次让我流泪,从母亲的微笑里我看到了老人小孩般的天真,藏着给我添麻烦后的不好意思,还有对我感激。这就是垂暮之年的妈妈,一个完全不同与年轻时聪明要强好胜,无所不能的妈妈。

母亲的聪明是一般人所无法企及的,我们家兄妹六个上学做事都还不笨,但跟母亲相比还自叹不如。母亲58岁那年从“一”开始学认字,随便捡一张报纸,从最大笔画最少的字问我们,我们只说一遍,因为不耐烦母亲老问,母亲就记住了。在北京时二哥有耐心,教会母亲查字典用字典学认字,后来每学一个字就翻开字典记上那一页,一本字典被母亲翻烂了。家里每买回一样东西,母亲都把商标说明书小心翼翼的收着,生怕我们给扔了,有空时拿出来对着产品逐字逐句地连认带猜,就这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母亲终于能看书看报了。哥哥他们每次回家都给母亲买书,买了连环画的四大名著,四大盒子,母亲宝贝似的收着不让我们碰,每天拿出一本看,母亲居然能看懂还能分析里面的人物,这是我们所无法想象。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在一起谈心说到一个人,母亲脱口而出说和红楼梦里的尤三姐一样,我们被母亲震惊了,因为那人的命运确实暗合了尤三姐,当时母亲已经80多了。

识字是母亲多年来的梦想。在母亲自己没有机会识字的时候,母亲一心要让儿女识字,我们兄妹六个人人上学,五十年代末母亲就让大哥

从小镇考马鞍山的中学,大哥考取了市二中,母亲让哥考马鞍山也是让他早早离开小地方,将来好有出息。如今60多岁大姐和二姐一个上到初中,一个上到高中,大姐也是因为怕下放没继续上。五、六十年代农村上学的女孩子极少,那时家里穷,我和小哥又还小,父母都工作,家里忙不过来,父亲说要大姐在家帮着做事带我们就不上学了,母亲坚决不同意说我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现在我的子女必需上学识字,再苦再累也要让她们上学,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做家务,把我背在背上上班工作。我很小的记忆中母亲每晚都在煤油灯下做针线活,一觉醒来豆大的煤油灯还是亮着的。那时父母的工作是手工作坊的工分制,只有母亲一个女同志和男同志一样拿十分工。

识字成了母亲的一个心结,再后来各方面的条件好了。母亲说她小时候家里穷没钱上学,看到别人上学馋死了,解放后扫盲家里子女多又要工作上班,父亲又反对就没学成。后来两个哥哥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南京,还有一个姐夫在上海,每年都要去住几个月,母亲又喜欢玩名胜古迹,不识字就少了许多情趣,加上来来回回,不识字有诸多的不方便,识字更是妈妈的一个愿望。

认识字后母亲带着爸爸游西湖下扬州上九华,玩了许多母亲多年向往的地方。每次回来母亲都兴奋地给我们描述各个景点,包括一路的人和事,绘声绘色。

母亲喜欢玩,用现在的话说叫旅行,那时候条件差,像妈妈这年龄的人一辈子没出过门的大有人在,而母亲只要有机会就出处。大哥在蚌埠,母亲一人抱着我去蚌埠,那时的我还不会走路,后来大哥又先后调到合肥广州,母亲合肥、广州都去了。二哥在北京,母亲72年带我去北京,那年我9岁,母亲不识字,一个信封带着我从小镇出发暂转几趟车到达二哥的所在地(关于这次北京之行我写在“童年记忆”里)。再后来三哥去外地母亲也是每地必到。每到一地都要玩遍当地的名胜,退休后几乎每年都去北京,愣是把北京玩遍了,南京就更不用说了。最后一次游玩是母亲整八十岁那年,小哥调上海工作,接母亲去住了一些日子。当时小哥要我们姐妹仨有个陪母亲一道去,可我们仨都走不开,母亲就说我自己去,不就是上海吗还能跑丢了?你们把我送上火车就行,我大侄子给买了火车票送上车,小哥去接站,母亲平平安安到达上海。周末小哥陪母亲玩,平时她一人在周边玩。回来后感慨万千,说这下我死了眼睛闭,该找的老地也找了,该去的老地方也去了。以前听母亲说过在她年轻时在上海亲戚家帮过几年工,对上海有许多记忆。

母亲从上海回来说的最经典的一句话是“上海过去是十里洋场,现在还是十里洋场,永远是十里洋场。”我们都不敢相信80岁的老母亲能说出这么精辟的话来。母亲常常语出惊人,冷不丁说出一二个很现代的文学用词,也不知母亲是从哪学来的。前两天还说我活着受罪还不如早死,90岁了要命做皇帝,又做不了胡锦涛,活着不能动没质量,活着也是假的,也是空。母亲还关心国家大事,不看电视剧,看中一、中三、中七、旅游卫视,每一任领导上台她都知道,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朱镕基、温家宝张口就是。

母亲的手特别灵巧,没有她学不会的东西,简单的,如打毛衣,钩帽子,绣花等等手工艺,各种花形,母亲不用人教,把衣物等拿来看一看,数数针子,回家就能做出来。九大开幕单位要空针绣大幅的毛主席像,抬着在街上游行,没人会用空针,母亲说她来试试,单位的人不信母亲会绣,因为那时会用空针绣花这门工艺的,大多是出自大家闺秀,而母亲出生贫寒,可母亲就是把用空针把毛主席像绣出来了。七十年代刚刚流行风情帽,我们小镇就有人从上海买回来,母亲只在人家头上看了看,回家就给我打了一顶,我带在头上别人都不敢相信是打出来的。母亲现在身上穿的衣服从里到外全是她自己做的打的,包括帽子手套。母亲打的手套特别好,给我们几个每人打了一双,五个手指头分叉处打的天衣无缝,戴在手上大小正好,秀气服帖,比买的还好,看到我们戴的手套许多人问是在哪买的,我说是母亲给打的,别人都惊讶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能打出这么漂亮的手套,认识的人都要从我手上把手套褪下来看是怎么打的,还有人专门去请教母亲。剪个鞋样子画个花什么的母亲是手到擒拿,再简单不过的事了。

我十岁那年母亲给我做了件活胆棉大衣,当时轰动了整个小镇,我走在街人人拽着我的衣服看,看的人人咋舌,惊叹母亲的手艺,连多年的老裁缝师傅都看的目瞪口呆。我的印象有许多扣子,密密的一圈。我至今都认为活胆衣服是母亲发明的。母亲一天裁缝没学过,全是自学,那时小镇上有个裁缝铺,母亲常去剽学,看师傅裁剪,翻看师傅的裁剪书,就这样学会了,刚开始做夏天的裤衩,后来就什么衣服都能做了,过去妇女穿的大衣襟的衣服很难裁,裁不好就掛肩胳肘窝皱,而母亲裁做的就好,裁缝师傅都赞叹母亲的聪明。开始没有缝纫机,都是手工做,母亲一心想买台缝纫机,就省吃俭用攒钱,攒够了六十块钱,六十年代的六十块钱是个天文数字,妈妈步行从马鞍山挑回来一台“飞人”牌缝纫机,在小镇又是

一个轰动,当时整个小镇私家有缝纫机的只有两家,一家是专业裁缝师傅,还有就是母亲。

母亲喜欢唱歌,我小的时候常唱山歌给我听,拉声怪气的,一点也不好听,母亲还常说她小时候是周围的村子里唱的最好,一首歌听两遍就会唱,常跟大人对山歌。当时我很纳闷,心想就你这歌还唱的好?那时不懂母亲唱的山歌其实就是现在的原生态。母亲有很好的艺术细胞,绣枕头台布,做绣花鞋都是凭自己的想象画各种花鸟,绣出来栩栩如生,无论是色彩还是花鸟的搭配都恰到好处。

母亲性格要强,做事认真细致干净。二哥给母亲总结了三个“一”,一丝不苟,一尘不染,一言九鼎。用这三个“一”总结母亲再精确不过了。也是母亲这三个“一”让母亲年老比别的老人遭罪,什么事都不能含糊,自己现在又力不从心,不能亲力亲为,也是母亲的太过聪明,别人做事都达不到她的要求,保姆做事更不如她的意,就自己急,别人也跟着累。

母亲是前年五月份跌跤后不能动的,在这之前也就是89岁以前没要我们给她洗过一次衣服被子,家里所有的卫生一切事都是自己做。我们去看她若正好刚拖了地,母亲是不会让我们进门的,说是踩脏了。父亲去世时母亲已经79了,她坚持一个人生活,哪家也不去,她要自由自在,不受任何人的约束。就现在我们给她洗衣服都要坐在她面前洗,她看着指挥,这没搓到那没洗干净,凉个衣服都要按她的要求什么衣服用什么衣架,晒的位子也不能错,放个东西也要按她的要求放,有一点不到位都不行。

母亲的干净讲究也是一般人所不及的,我们三姐妹没一个像她。就现在哪也不能去了,整天坐在家里,剪个头发也不能马虎,家门口就有一个理发的,可她坚决不要那人剪,非要以前一直给她剪的那个人剪,小哥孝顺,用轮椅推着她满大街找那人。在托老所也有专门剪发的,那人只给母亲剪过一次,母亲不满意,从那以后头发长了宁愿不剪也不要那人剪。去年夏天我去看她,看头发长就把那人喊来,人家把家伙全带来了,她宁是当面回绝人家说你剪的不好我不要你剪,非让我推她上街找别人剪。

母亲每次出门都要穿戴整齐,头发梳理的一丝不乱,在镜子前前前后后后地照,看衣服有没有哪没穿好。母亲走路腰板毕直,我每次和母亲一起走路,只要看到我低着头就说我,要我把胸挺起来不要低头,说青年有要有朝气有虎气,母亲现在坐轮椅腰也是直的。我们每穿一件衣服,她都要评足一番,好看了她喜笑颜开称赞一番,不好就数落我们不会买衣服。我们小的时候

虽然家里很穷,但勤劳的母亲总是让我们穿戴的干干净净,就是补丁也补的整齐好看。

母亲84岁那年,眼睛看不清了,要我帮她打一件毛线裤,我极其认真地,可以说是小心翼翼地按照母亲的要求给打好了,自以为打的还不错,母亲会满意了,当时母亲试了也说好,我很高兴,心想总算是为养育我的老母亲做了一件让母亲满意的事,可几个月后说到这件毛线裤,二姐悄悄告诉我说母亲不让我告诉你,把你打的裤子拆了坐在太阳底下重打了,我当时听呆了,无语啊。这就是我三个“一”的妈妈。

母亲一个人的家,所有的家用电器都有,电话、电视、微波炉、空调、冰箱、洗衣机、电动按摩器、煤气灶,小到电饭锅、电焐子、电熨斗,全是自己操作。二哥每次回来都要给母亲添置东西,刚刚流行私人装电话二哥就给爸妈装了,那时我们还没装,微波炉也比我们用的早。有一次二哥回来问母亲还缺什么,我说还缺一样,二哥问是什么,我说电脑,还要教会母亲开个博客,发表她的感想,写她的回忆录,当时把大伙全说笑了。其实凭母亲的聪明智慧和恒心毅力,年轻十几岁,七十几岁完全有可能的。我们儿女常说母亲若是生在有钱人家定能成就一番事业,若生在我们这个年代,一定会上大学读研考博,还要出国深造。

母亲善良待人真诚,常教育我们做人要厚道,多做好事,行善积德,待人要真诚,要我们在外跟人相处不要计较得失,说吃亏常常在,吃点亏没事,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钱财力气是浮云,去了又来了。”前年腊月二哥的儿子从丹麦回来看她,母亲一再叮嘱远在它乡千万要与人和睦,凡事要让着点别人,遇到事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母亲还反复问侄你是不是我们家的子孙,是就要听我的话。母亲常常接济比我们家更穷的人,母亲有两个好朋友家里很穷,就常拿些吃的让我送去。家里有一个长香火台,其中有一个抽屉,专门放另钱,有上门讨饭的穷人,母亲不是给饭就是给钱,那时能给一点饭就不错了,母亲总是给剩满了还挟菜,从不让来要的人空手而走,嘱咐我们有来要饭的就从抽屉里拿钱。

母亲虽出生贫寒没受过教育,却有一定的修养。母亲常说朋友要有,好,但不能好过了头,姑娘家更不能差不能疯,到哪要像个姑娘家,学会安静,不要人没到声音先到,要会察颜观色,紧开口,慢开言,话多失言,言多必失。母亲就是这样,在外话不多,从不窜门子,从不说三道四,在家门口是这样,在单位也是这样,一生与人无争。在小镇上住了几十年,除了两个好朋友家,没跨过左右隔

壁邻居家的门,到县城也是这样,三十多年的邻里,没跨过人家的大门,但见到面还是客客气气,哥姐结婚,两幢楼几十户人家喜糖家家送到,礼是坚决不收,人家有事照去。认识母亲的人都说母亲有点怪。

几年前就想写写我的母亲,起了好几个头,终究没能写下去,这个春节陪母亲让我有许多感慨,没想到以这种方式开头写了母亲。

母亲一生坎坷,经历过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小时候家里贫穷,外婆二十几岁守寡且有点残疾,母亲一个女孩子撑起一个五口之家,家里没一分地,五张嘴全靠石臼湖,一年四季无论是三九寒冬还是三伏酷暑,母亲都在石臼湖捞生活,年轻时为我们儿女为生活,又经历了千辛万苦,一言难尽。母亲四十多岁才生我,还有许多我半知不知的事,还有我的文笔不够,我已没能力写出我立体的母亲。在此我只能为母亲祈祷,愿上天保佑母亲快乐长寿

推荐理由: 本文通过对母亲的细致描写从母亲的生活习性爱好和性格不同种类的细致刻画描写了一个任劳任怨,性格坚强的伟大母亲形象,从而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独特的情感,母亲在作者心中的神圣和不可一世。本文读起来回味无穷从而想到自己的母亲。本文的层次性很强层层递进,把母亲表现的淋漓尽致,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爱心,一切都会变得更好,这是一篇值得读的文章 。1.母亲的坚强爱子表现在什么地方? 2.作者对母亲的感情表现在什么地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