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地缘战略

印度地缘战略
印度地缘战略

【内容提要】地缘因素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印度地处世界自然资源富集地区,具备经济持续发展的条件;是印度洋地区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有利于扩大自己的影响;与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在地理上有一定距离,具有相对广阔的发展空间;地处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印度领导人也意识到地缘优势并加以利用。这一切都说明,印度具备崛起的地缘优势。

【关键词】印度/崛起/地缘因素

【正文】

在考察大国崛起的历史时,尽管不同的学者对地缘因素关注的程度有所区别,但都承认地缘因素是崛起的必要的条件。詹姆斯·多尔蒂和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指出,“地理位置和所控制的自然资源会使国家享有优势或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制定的或建立的国家对外政策也源于环境的限制和机会。”①处于南欧商业航线始发点的葡萄牙、西班牙能够成为16世纪的海上霸主,扼北欧通达世界各地航道之咽喉的英国在资本主义扩张时期构建“日不落帝国”,居两洋保护之地的美国、拥有独一无二的广阔战略纵深的苏联能在20世纪成为傲视世界的超级大国,都大大得益于崛起过程中具备同一时期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地缘优势。这主要表现为:(1)在经济发展上拥有优先权,或有更强的竞争优势;(2)在国家安全领域具有主动性,或在保护本国安全上占有先机;(3)在扩充地区以及世界影响力上握有优先权。

对于那些新兴的、正在崛起的大国来说,地缘因素也许曾因“时间、技术、相关国家的势力以及战略和战术的选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②,但在这三个优势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印度所处地区自然资源丰富

从经济地理角度看,印度处于世界自然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这为其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印度拥有占世界第七位的国土面积以及占世界第二位的人口、世界最大的平原——恒河大平原,还拥有著名的恒河及其他众多河流;温热的气候和比较丰沛的降雨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陆地疆土纬度的大跨度、各具特点的自然风貌以及广阔的海洋疆土,使之成为动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国家;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和部分金属之外,印度本土探明的矿产资源基本上可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印度战略家K.苏布拉马尼亚姆充分肯定了本国自然资源优势在国家崛起中的作用:“印度作为一个大国出现,它将不像英、法、德和日本,而是类似美、苏、中那样的发展。前者国力的增长是伴随着领土扩张和对殖民地的征服;而后者力量的增长却主要靠的是(即使并非全部)其本身的资源、人口和广袤的地区。”③

在印度周边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于印度这样一个缺乏能源的国家来说,周边地区资源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与印度隔阿拉伯海相望的中东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最集中的地区④,非洲也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⑤,此外,印度的近邻中亚地区同样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印度洋周边地区还拥有大量尚待开发的地上和地下资源。

这里特别要强调两点:

第一,与资源丰富的地区或国家相邻并不一定就能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还要取决于各相关国家之间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的比较状况。例如,美国是资

源大国,但却极少向周边国家提供资源供应。印度洋周边以及中亚的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当前,这些国家拥有的资源主要不是用于本国消费,而是供应国际市场以换取外汇。印度与这些国家在地理上最为接近,具有得到这些资源的优先权和运输成本上的优势。

第二,运输路线是否通畅直接关乎可否便利地获得来自别国的资源。历史上为打通航路以及保证贸易通道安全而多次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这也是冷战时期美苏争夺和维护霸权的一个焦点。印度不仅在地理位置上与上述资源富集国家和地区相接或相邻,海上和陆上自古就有商路相通,而且其伸入印度洋1600公里的国土更使印度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印度洋航线”的最有力的控制者。

进一步讲,印度不仅可以比其他大国更便捷地获得来自周边的资源,而且还能比其他大国更容易地占领周边市场。

印度是印度洋地区最强大的国家

环印度洋的国家数量众多,但真正属于发达国家的只有澳大利亚。不过,澳大利亚地处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其战略重点主要放在太平洋地区,同时它与印度洋沿岸的大多数亚非国家相距遥远,影响力相对有限。

印度地处印度洋核心位置,周围为各发展中国家所环绕,从资源和经济、军事实力等各项“硬实力”指标看,这一地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与之相匹敌。印度一直在利用这些“硬”优势扩大自己的影响。

印度独立之后,先后在第一次亚非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南南合作等国际性事务中充当旗手或主角。印度总理尼赫鲁在谈到印度所扮演的角色时有一段中肯的表述:“这不是我创造的,而是由于印度所处的环境的选择,存在于印度的全部精神观念之中,内在于印度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的意志条件之中,是由当今世界的格局所决定的。”⑥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上升,印度更加注重发挥自身的地区大国的影响力,主要表现为:

第一,在外交上改善与超级大国美国关系的同时,力图摆脱霸权主义的控制,独立自主地维护国家主权;

第二,在政治制度上自我定位为“最大的民主国家”,并积极树立这一形象,以期成为新兴国家发展模式的样板;

第三,在地区性和国际性事务中尽力发挥作用,前者如印度洋海啸时的救援行动,后者如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及努力“争常”,要扮演印度洋沿岸国家代言人的角色。

此外,印度也在文化传播方面进行积极的努力,力图在“软实力”上谋得发展,以与其快速发展的“硬实力”相匹配。

与美国的地理距离使印度拥有较广的发展空间

从安全角度看,印度与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美国保持一定距离,具有相对广阔的战略发展空间。现实主义理论认为,任何一个新兴国家的崛起,都意味着对以传统大国为主导的现存国际格局的挑战,都不可避免地发生经济、政治、军事范围的重新分割。因此,传统大国总是抱着一种复杂的心态来看待新兴大国的崛起。

斯塔尔和莫斯特认为,“一个国家更可能从邻国而不是相距遥远的国家那里受到威胁。”⑦印度周边国家都不具有实力与其在这一地区进行全面对抗。就长期与印度发生军事冲突的巴基斯坦而言,也只是涉及有主权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并不会挑战印度的大国地位。印度与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远隔重洋。虽

然美国国防部副部长费思曾强调过印度的战略重要性:“印度洋对美国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故其在这一地区的海外军事基地数量仅次于欧洲和亚太,美军将全面控制印度洋具有战略意义的航道、海峡和海域。”⑧但在美国的重要战略地区排序上,亚太和欧洲的重要性显然在印度洋地区之上。美国要在印度洋地区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就必须越过太平洋或大西洋进行远距离投送。有学者认为,“从军事角度来讲,距离仍然是最好的防御”⑨。这对印度来说仍然是非常适用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印度近年来的军事实力增长迅速,特别是其迈入核门槛后,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事大国。因此,美国更多地是选择与印度在这一地区进行军事合作而不是对抗。

因此,在营造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安全国际环境这一问题上,印度的地缘优势可以与当年处于崛起过程中的英、美比肩。

印度所处地区最具经济活力

印度还处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最具活力的地区,这为其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推动力。

历史证明,任何一次大国崛起的过程都伴随着激烈的竞争,每一个成功的崛起者都是“群雄并起”中的最强者,竞争在给崛起国带来压力的同时,也提供了必要的动力。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先后出现了经济起飞的态势,为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和印度也先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从而使从东亚到南亚的环形地带成为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东南亚地区的区域合作不仅为印度提供了一个东进的巨大市场,更重要的是使其意识到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开展地区合作是大国崛起的有力推动力。目前印度已开始重视向东盟学习,在南盟的框架内改善与邻国的关系,加强地区合作,同时也与地区外各国进行双边和多边合作。目前印度对东盟、上海合作组织、非盟等地区组织表现出极大的合作热情,所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措施表明了其在这一领域中的战略走向。

中国的快速发展在给印度造成一定压力的同时,也给其带来许多机遇,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印度和中国所走的道路适合各自独特的经济结构,更重要的是也适合各自的社会政治结构。由于这种截然不同的政策,两国的经济是互补的,而不是竞争的。”⑩特别是中国确立了和平发展的战略,更给两国避免恶性竞争、合作双赢创造了条件。印度对华的态度和立场近年来有了明显的改变,从先前强调竞争到认同战略利益的一致性,进而积极推动战略合作,表明印度正在调整其地缘战略,以充分利用有助于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确保崛起目标的实现。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https://www.360docs.net/doc/b310132942.html, 印度对地缘优势的认识和利用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是客观存在的因素,但这并不是说每一个国家都会自然而然地利用客观存在的地缘条件。有学者并不赞同环境是政治的决定因素,但却认为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与地理环境相联系:其一,行为者对环境因素的认识;其二,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11)。也就是说,即便在那些地缘优势非常明显的国家,这种优势也要在得到人们的充分认识后才可能发挥作用。

印度历届领导人对自身的地缘战略地位有比较明晰的认识,同时也不断根据发展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政策调整。

印度独立之前,尼赫鲁即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表达了他对这个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国度在未来的国际地位的思考,“在将来,太平洋将要代替印度洋成为全世界的神经中枢。印度虽然并非一个直接的太平洋的国家,却不可避免地将

在那里发挥重要的影响。在印度洋地区,在东南亚一直到中亚细亚,印度也将要发展成为经济和政治活动的中心。”(12) 他还引用了另一位学者的观点,以表明印度在世界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必然性,“从波斯到中国海,从西伯利亚的冰冻地区到爪哇和婆罗洲群岛,从大洋洲到素哥德拉岛(在今非洲——引者注),印度一直在传播着它的信仰、它的故事和它的文化。在接连不断的长久世纪中,它给四分之一的人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它有权索回那由于愚昧而长期拒绝给它在人类历史中应有的级位,并有权保持它在象征和集人道精神之大成的那些伟大国家应有的地位。”(13)

独立之初,开国总理尼赫鲁就十分重视印度洋在国家经济和政治发展中的关键性位置。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于大多数印度政治家来说,印度洋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国家安全领域里,如曾担任首任驻华大使的潘尼迦就指出:“如果在适当的地方布置下海空军基地,造成一个环绕印度的铁圈,又在圈内建立一支力量强大,足以保卫内海的海军,那么,关系到印度的安全与昌盛的海洋就可以受到保护,变为一个安全区。”(14)

1954年,受印度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的鼓舞,尼赫鲁充满信心地说,如果不发生战争之类大的问题,印度将成为继美、苏、中之后的世界第四大国。他列举了有利于印度发展的诸多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印度具有“西亚、南亚和东南亚的轴心”(15) 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不过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印度更多地是将自己看作一个大陆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过分强调自力更生,在军事上更注重北方的防务,其成为印度洋强国的雄心并没有真正付诸实施。

冷战期间,印度的防务专家开始清醒地认识到印度的地缘政治优势:“处于深入到印度洋中的半岛上,能控制通过该地区的贸易路线,这种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战略地位,使得印度在西亚、东南亚地区举足轻重。”(16)

随着印度国力的增强,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改革步伐加速之后,印度的战略视野向印度洋和更广阔的领域扩充,越来越重视在印度洋发挥主导作用。典型的例子是,2005年印度洋海啸时,印度拒绝了国际社会救灾援助的表示,相反对受灾的其他印度洋国家提供了经济援助,派出军舰、飞机和大量人员到灾区实施救助,并与日、美、澳等国组成救灾核心集团(core group),显示出其在地区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印度近年来推行的“南下东进”战略,加强与非洲国家的联系等举措,也表明其越来越重视地缘优势的作用。

印度在地缘政治领域面临的威胁

地缘优势具有相对性,对于印度来说,据印度洋要冲的地理位置既使其在古代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汇聚点,也使近代西方列强沿海路入侵次大陆,进而将印度变为殖民地。当今,印度可因航路的四通八达而享受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益处,也会因门户的大开而对任何一个大国势力进入印度洋担惊受怕。

就当前而言,印度在地缘政治领域主要面临两大潜在威胁:

第一,印度位于世界上恐怖主义活动的重点地区。如,印度北部为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巢穴所在地——阿富汗,以及恐怖主义活动日趋猖獗的克什米尔地区,西部则是与动荡的中东地区隔海相望。印度著名的战略分析家拉贾·莫汉认为印度是“国际恐怖主义的最大受害者”(17)。为防止恐怖主义对本国造成大的危害,印度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不得不在许多国际事务上做出退让和妥协。

第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印度在印度洋上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将是现在被瓦杰帕伊称为“天然同盟者”(natural allies)的美国。在2002年9月公布的美

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有一段话常被作为印美战略关系良好的证据而引用:“美国因利益而要求与印度建立强有力的关系,我们是两个最大的民主国家,通过代议制政府保护政治的自由,同时印度正向更大的经济自由化转变。我们两国在贸易自由流动,关键性的印度洋海上通道等领域存在共同利益,在反恐和建立稳定的亚洲战略方面分享利益。”(18) 只需稍稍深入解读,就会发现美国是站在自身利益的立场,希望把印度纳入自己的政治、经济体系——所谓的民主国家,以及经济自由化、全球反恐和稳定的亚洲,这最后一点也可以被理解为将印度变为遏制中国的一粒棋子。“一些美国人认为一个强大的印度在平衡亚洲力量方面可以服务于华盛顿的长期利益”,因为“两国都试图遏制(downplay)中国因素”

(19)。只是在这个前提之下,印度才可与美国分享利益。有学者指出:“印美两国间关系的主要问题在于:作为世界大国的美国有更多的欲求,印度是一个地区大国,而且具有成为世界大国的潜力,并不甘愿总是欣然屈从于美国的意愿。这就是冷战结束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两国关系出现兴旺的全部希望总是落空的原因所在。”(20) 海湾战争就已经凸显美国在这一地区建立霸权的决心。从实力上看,也只有美国才最可能挑战印度在印度洋地区的地位。

因此,虽然说总体上看,印度崛起的地缘优势十分明显,但也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如何发挥优势,使地缘因素有效地推动国家的崛起过程,完全取决于印度政府的战略抉择和在国际事务中纵横捭阖的能力。

注释:

①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中译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59页。

② Colin S. Grag, The Geoplitics of Super Power,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hy, Lexington, 1988,p.45.

③[印度]K.苏布拉马尼亚姆:《印度的安全前景》,英文版,第216页,转引自陈平生:《印度军事思想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4页。

④中东地区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约为7500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57.4%。Oil & Gas Journal, Vol.103, Issue 47, p. 24, December 19, 2005.

⑤非洲的利比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苏丹、埃及、加蓬和赤道几内亚八国石油探明储量为1103亿桶,占世界的9.5%。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6, pp.8—9.

⑥ J. Nehru,“Reply to Debate on Foreign Affairs in the Lok Sabha,December 9, 1958”, in India's Foreign Policy, Selected Speeches,Publication Division, New Delhi, 1961, p.80.

⑦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186页。

⑧潘杰:《海权篇之二:印度洋——你永远不会平静》,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2004年8月5日。https://www.360docs.net/doc/b310132942.html,

⑨[英国]奥沙利文:《地理政治论——国际间的竞争》,中译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11页。

⑩克里斯·莱希:《中国与印度:仇敌还是朋友?》,

(11) Harold Sprout and Margaret Sprout, The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Human Affair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NJ, 1965,p.11.

(12) [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的发现》,中译本,世界知识出

版社1956年版,第712页。

(13) U. N. Ghosal, Progress of Greater Indian Research, 1917—1942. 转引自尼赫鲁:《印度的发现》,第261页。

(14) 转引自曹永胜等:《南亚大象》,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第62页。

(15) H. E. Mr. Yashwant Sinha,“India's Foreign Policy in the New Millennium Address”. http://meaindia.nic.in/speech/2002/09/26spco1.htm

(16) 萨廷达尔·辛格:《印度国防战略》,第58页。

(17) C. Raja Mohan,“India and the US-European Divide”, The Hindu,September 26, 2002.

(18)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September 27, 2002, http://www.whitehouse. gov/nsc/nss.pdf

(19) Mohan Malik,“High Hopes: India's Response to US Security Policies”, Asian Affairs, Summer 2003, Vol.30, No.2, p.110.

(20) Poonam Mann, India's Foreign Policy in the Post Cold War Era,Harman Publishing House, New Delhi, 2000,p.79.

中国东亚战略和印度洋战略

在未来中国联合各地缘政治区的进程中,应该不会采取北约或华约这种单一军事体的形式;也不会进行欧洲一体化之类的进程。这样做一是不符合中国的历史习惯,也容易引发与美欧联盟的直接反抗。 合适的选择是建立2——3个以中国为主导的国际组织,其中所包括的国家可以有一定重叠,但主要国家不能重叠,以达到分而治之的效果。 这第一个组织就是“上海合作组织”。由于中俄两国最初建立组织时更多的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最初更多的是基于互相依靠的目的而建立了上合组织,因此组织章程并没有固定下来,这其中就包括加入的标准。以至于很多国家出于不同的目的希望加入这一组织时,中俄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而暂时拒绝了他们的要求。目前上合组织的正式成员仍为中、俄,以及除土库曼斯坦以外的中亚四国。另外还有巴基斯坦、印度、蒙古、伊朗做为观察员国。 如果用地缘的标准来为上合组织划定范围,那么它应当以“欧亚大陆中心地带”国家(亚洲部分)+“欧亚大陆东边缘地带”国家为主,另外再视情况吸收“欧亚大陆南边缘地带国家”加入。如果依照这个标准执行的话,俄罗斯、中亚五图、伊朗、阿富汗、蒙古都是天然的成员国,其中中、俄两国为核心国家。有一半国土在伊朗高原上的巴勒斯坦也在考虑范围内,不过鉴于其与印度的关系,目前只能止步于观察员的位置。 印度的地位比较特殊,在其仍持左右逢源的态度时,给予观察员这样一个非正式的位置是比较合适的。当然,于印度本身也并不想这么快的站队。 而另一个以中国为主导的组织则应把范围限定在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套用日本新首相所提出的概念就是“东亚共同体”。当然,在这个组织真正成立之前,正式名称仍未定。但并不妨碍我们现在就开始讨论它的具体成员国。 这一组织的成员国是比较明确的,即中、日、韩(朝)三个政治体加上东盟十国。其中中、日、韩(朝)为核心圈国家,而中国当仁不让的是核心中的核心。相信这一组织成立这后,蒙古和俄罗斯会试图加入。对于蒙古这个不重要的国家,正如我之前所说的,可以吸收。而对于俄国来说,而需要避免他在这一东亚组织中产生影响。鉴于俄国在东北亚地区的确有地缘上的联系,给予一个观察员的位置是较为合适的。至于美国,如果他想仅凭关岛地区的那些弹丸小岛就平等的介入东亚事务,只能说是美国过于自信了。 对于中国来说,东亚地区其实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即东北亚及东南亚部分。前者包括中、日、韩(朝)、俄,亦可加入蒙古;后者则采用中国加东盟十国的1+10模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即可以独立的控制自己的地缘利益区,又不至让俄国有被排挤出东亚事物的感觉(特别是在中国的实力仍无法对日本构成压倒性优势的时候)。这也就是之前我说,中国的选择可以有2——3个的原因。 附:上合组织——东亚共同体组织结构图。

中国与印度引进外资比较分析

中国与印度引进外资比较分析 之文献综述 摘要:中国和印度不仅在地理位置上相邻,在基本国情上也极为相似。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与印度的经济也在快速发展,成为最具吸引外资魅力的国家,但两者利用外资格局具有明显不同。FDI在中国主要流入到加工制造业,在印度则更多流向离岸服务业。比较两个国家引进外资的现状,中国在流入量上大于印度,但在流入的产业结构和侧重点,及对外资的利用效率上印度都是优于中国的。因此,中国应当借鉴印度的经验,以便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收益。 关键词:中国印度引进外资比较 引言 在发展国内经济的要求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参与到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是本国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资本的跨国流动性大大增强。于是,各发展中国家对引进外资方面都采取积极态度,大力支持外商投资,提供优惠政策,改善国内投资环境。中国与印度也开始把引进外资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途径。 中印两国在历史、地域、社会发展水平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两国在吸引外资的方面却大有不同。中国利用FDI的规模远大于印度,印度近几年在利用外资方面更具有自身特色。中国和印度同位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但两国在利用外格局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点,本文就两国引进外资作一个比较分析。 一、中国和印度吸引外资的原因及特点 (一)中印吸引外资的原因 引进外资最主要的目的是利用国外资本,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就中国引进外资的原因,张静在《中国与印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中指出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使外商看好中国市场。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持续快速地增长,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而一国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吸引能力,正取决于经济发展程度,所能创造的国际直接投资激励结构也在

印度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xx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xx大学 xx学院 国贸07Q1 一、xx经济现状概述 (一)xx国内经济状况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正在创造“印度崛起”的神话。印度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8%,但基于印度沉重的人口负担、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巨额的财政赤字、悬殊的贫富差距、落后的基础设施、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国内种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长存等现实情况分析,这一目标的实现颇为不易。 1.xx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总述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 3.5%,80年代提升为 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 10.4%。2004-2005财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 6.6%,其中建筑业增长率为 5.2%,工业增长率为 9.3%,第三产业增长率为 8.25%。第二季度的商品贸易增长 53.5%,较第一季度的

24.6%增长了一倍多,外国直接投资则增长 26.8%,印度经济进入了“黄金时代”。 (1)第一产业现状: “绿色革命”使农业增产增收但科技兴农仍然任重道远。 今日的印度已彻底改变了“带着讨饭篮子”的形象,粮食产量从独立之初的1500万吨增至2003年的 2.2亿吨,2004-2005年度(7月到次年6月)的粮食产量目标为 2.251亿吨但由于降雨量下降,产量预计会减少到 2.06亿吨。现在印度的许多农产品如大米、小麦、豆类、棉花、甘蔗、茶叶、烟草和黄麻的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这主要归功于1964年-1970年印度开展的“绿色革命”,90年代后印度又开展的“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促进了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现在印度正朝着2010年粮食产量翻番的目标前进,预期届时粮食市场将超过25,000亿卢布。但是客观来讲,印度农业生产率仍然很低,每公顷 1.7吨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与 2.6吨的世界水平和5吨多的发达国家水平还相差甚远。所以2005印度政府在预算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要改善农业领域的投资环境,其中包括允许国内农产品出口商免税进口种子和农用物资等。 印度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开垦荒地、选育良种、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网增加灌溉面积、保证电力供给、提高粮食加工储藏能力、完善粮食市场流通环节,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第二产业现状: 新兴工业实力渐强,但协调发展不容忽视。 印度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其中制药、汽车等领域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雄厚。印度的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石油和电力)发展也较迅速,煤炭是

印度国家战略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 称霸南亚,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一流强国"是印度国家战略长期追求的总目标。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紧紧围绕这一总目标制定和实施,并根据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一、印度洋与印度国家安全战略 地缘要素影响和制约着国家的安全战略。印度次大陆相对封闭而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印度的国家安全,特别是海上安全战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潘尼迦认为印度的安全系于印度洋,如果印度洋被他国控制,印度就失去了自由,印度的未来如何与印度能否发展为海权大国紧密相连。从地缘环境来看,印度雄踞南亚次大陆核心,国土三面环海,海岸线超过6000公里,其领土的主体部分印度半岛呈倒立的等腰三角形如一把利剑插入印度洋约1700公里,将印度洋北部分割为西部的阿拉伯海和东部的孟加拉湾。印度洋北部地区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区,是印度洋最为重要的区域,印度正好锲居于这个区域的中心。印度最西端到阿拉伯海波斯湾外口直线距离不到1000公里,到索马里半岛(亚丁湾)不到2000公里。印度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环扣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的出口。 从自然资源来看,印度洋地区除了蕴藏有世界半数以上的石油和35%的天然气外,还有其他丰富的战略矿物资源。截至目前,已探明印度洋沿岸地区储藏了超过世界60%的铀、40%的金矿和80%的钻石资源;此外,印度洋地区的锂、铍、镍、钴及磷酸盐等矿物资源也极为丰富。一位分析家就认为:“美国工业所需54种原材料中超过40%都来自印度洋地区。”由于印度洋沿岸国家大都属于欠发达国家,缺乏勘探和开采的技术和资金,印度洋地区众多储量巨大的资源等待开发。在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印度洋在国际体系中的战略重要性愈发显要,印度洋成为有利害关系的大国关注的焦点。处于印度洋中心地位的印度,更将印度洋视为印度国家安全“生死攸关”的战略区,是“印度的生命线”,印度的“未来有赖于保持这个海区的自由”。纵观印度史,四分五裂的时间多于统一的时间,“印度”更多意义上是一个地理概念。同时,印度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遭受异族入侵和被征服的历史。冷兵器时代,所有的入侵和征服都是通过次大陆西北部山口进入印度河—恒河平原,当然这些入侵者和征服者多半被数量众多的原居者融合同化。印度历代统治者把西北部作为防御重点,但是进入近现代以来,当印度遭受来自海洋的西方殖民者入侵并被英国征服后,产生了与以前所有的征服截然不同的后果。马克思对此分析道:“内战、外侮、饥荒、革命、征服……对印度斯坦造成的影响异常复杂、剧烈和具有破坏性,它们只不过触动的是表面。英国却摧毁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使不列颠统治下的印度同它的一切古老传统,同它过去的全部历史断绝了关系。”这段历史成为独立后以悠久文明引以为豪、一直追求大国地位的印度精英苦涩复杂的记忆,因此对印度洋的控制成为他们维护印度国家安全的重要考量。从潘尼迦、维迪雅到阿伦·普拉卡什,始终把发展一支强大的海军并取得在印度洋的优势地位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印度西部舰队前司令凯拉什·科利总结道:“历史教给了印度两个苦涩的教训:一是印度对海权的忽视导致主权的丧失;二是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对海权的轻视而致海军力量微不足道。现在已是我们重新考虑海权的时候了。” 独立初期,限于国力以及与巴基斯坦的对抗,加上英国海军仍然控制着印度洋,印度决策者对海军力量的发展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其海上力量主要是英国殖民者从印度撤退时留下的20多艘陈旧的舰只,人员仅6000多人,而且海军高级军官仍由英国人担任,直到1958

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

中印各方面的比较 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是多大差距,经济上从汇率GDP 比较印度大约是中国的40%,另外,印度的农业占GDP 的28%,中国占12%。而印度粮食产量大约是中国的40%到45%,印度的农业产值从好的方面估计也不会超过中国农业产值的30%,差的估计大约也就20%到25%。中国实际上GDP 应该超过印度至少4倍。工业生产中国占GDP 的56%,印度占5 30%左右。但实际上中国的工业超过印度大约6到8倍。中国在1978年其主要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能源产业都远远超过2000年印度的产量。 在军事上,首先看军事技术。印度的导弹技术大约相当中国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当时中国已经拥有洲际导弹和核潜艇,而印度到现在还不具备独立发展这两项技术的能力。 10 航空技术是印度与中国差距最小的军 事技术领域。因为中国主要精力投入导弹方面,相对航空技术投入少,独立能力比较导弹和航天技术差一些。但是来自国外的技术封锁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独立开发能力。印度航空工业一直依靠外国的技术援助,依靠外国产品生产许可证生产先进战斗机,15 因此虽然在一段时期内印度装备战斗机比中国先进,但是印度一直没有获得完整的航空技术能力。在开放以后得到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以后,最近10几年中国航空技术突飞猛进已经远远将印度抛在身后。这是综合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和工业能力的差距。 在海军装备方面,印度根本没有一个强大的造船工业,因此印度强大的海军只能是沙滩上的大厦。印度的国产军舰必须依靠外国提供全部技术,包括设计、船体材料和建造工艺、20 动力、武器、雷达以及总体等等。一旦失去外国技术援助印度立即一筹莫展。如核潜艇是印度一直梦寐以求的装备,但外国由于防止核扩散条约的限制无法提供印度技术援助,几十年印度只好干等这毫无办法。中国核潜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现在中国海军舰艇的技术水平已经基本达到欧洲的水平,超过俄罗斯。 一. 在陆军技术方面,印度到现在还不能生产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陆军不想要。 25 进口重炮还要进口炮弹。总之在低技术的陆军武器装备上印度仍然没有自主生产能 力。 二. 总体上看,印度的军事技术主要依赖进口。只是在个别的方面如计算机方面可以自 己生产,当然IC 还要进口。 印度的军事能力,依靠进口装备和技术,印度保持了与中国相当的军事技术装备。但是印30 度的军事力量的发展极度不平衡。中国军费使用上大致装备采购、人员开支、训练和装备维护各占三分之一。而西方发达国家在人员和训练、装备维护的开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军费开支主要是人头费和装备采购费,而训练和装备维护费占比例不和理。海军航母舰队基本上是驻港舰队,空军飞机事故率居高不下,陆军坦克等装备的完好率极低都是这种情况的体现。印度的装备体系非常混乱,表现出缺乏军事管理能力。 35 从历史上看,印度从来是在战争发动前突击在国际军火市场上采购弹药和武器零部件来提高装备的完好率和战备率。这样的情况使得印度非常难以应付突发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从这种情况来看,印军虽然装备比较先进,但后勤和管理非常落后,印军没有能力进行一场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 从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实力比中国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别是长期竞争的潜力方面差距更大。40 局部冲突中双方的技术差距不明显。但可以运用的战术方面的差距和后勤能力仍然存在着显著差距。 印度这些年发展很快,尤其是军事方面。但是我认为不必太把印度放在心上。原因如下:

2020年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作者:空青山 作品编号:89964445889663Gd53022257782215002 时间:2020.12.13 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要:印度自1991年政府实施大刀阔斧的的经济改革以来,经济在二十多年来取得了高速稳定地增长,是世界经济舞台上一个举世瞩目的亮点,也因此与中国、巴西、俄罗斯并列成为“金砖四国”,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本文全面地研究了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特点,并客观地分析了原因, 关键词: 一、前言 同中国相似,面对不温不火的经济状况,印度在90年代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十年间,印度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7%以上,2011年印度GDP总量达到1.8万亿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十,同比增长8.5%,经济增速仅次于中国。印度经济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前景,甚至有机构预测印度在20年后其经济总量会超过中国。然而,印度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和软肋。研究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客观全面地了解印度经济全貌,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3.5%,80年代提升为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10.4%。印度经济的迅猛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业增长迅速。 印度凭借良好教育的工人、信息技术和英语语言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先行带来了印度软件、商务处理外包等IT服务业的兴旺,促进了印度资本金融市场的发达和旅游业的繁荣。印度58%的国内生产总值由IT,金融,房产等服务业贡献,一般来说要达到挪威,芬兰这样的发达程度才会有这种比例。服务业出口业绩喜人,在2004- 2005年度服务出口额为460亿美元,出口增长高达71%,2005年4月至12月期间,服务出口增长创75%的高记录,创汇328亿美元,其中软件服务出口在2004- 2005年度增长34.4%,创汇172亿美元,在2005-2006年度上半个年度软件服务出口额103亿美元,增速为32% ,全球近一半的外包业务被发往印度,印度因其发达的外包服务被称为“世界办公室”。 2、IT产业世界领先。 印度的软件业迅猛发展,在世界名列前茅。印度目前拥有巨大的软件人才库,有大量的专业人才。产值、出口比重都很大。据麦肯锡的报告预测,到2008年印度的IT服务和后勤工作将会雇佣400万从业人员,成为年出口额达到570亿美元的行业,占印度GDP总额的7%。印度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国。其软件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美国客户购买的软件产品有60%是印度制造的。 3、发达的资本市场 印度拥有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资本市场,其股票交易种类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多的。全国共有78家商业银行和196家地区农业银行,分支行6100家;有证券交易所23家,上市公司超过900家,年新发行股票可筹措650亿至700亿卢比资金。2010年孟买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数量达到5034家,位列全球证交所首位,成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资本市场之一。 4、迅猛发展的旅游业 凭借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对外交流政策,印度的旅游业每年都要吸引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2006年去印度旅行的游客多达440万旅游收益达67亿美元,旅游业的腾飞将也带动印度酒店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世界经济论坛针对旅游业制定的排行榜显示,在发展中国家中,印度的旅游业最具竞争力。 5、制造业增长势头强劲 2002年印度制造业出口约370亿美元,2004年很快上升到540亿美元。印度政府将调整产业结构作为经济改革重点,为了加快制造业的发展步伐,2004年9月成

中国一个极其巨大的国家战略错误——论中国印度洋出海口的惨痛丧

前言: 我们生活的蓝色星球(既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而且是有高等级生命的星球;地球表面积约5亿1千万多平方公里,其中海洋表面积约3亿6千万平方公里·陆地表面积约1亿5千万平方公里;海洋分为四大洋·其中最大的太平洋约有1亿8千万平方公里、陆地分为七大洲·其中最大的亚洲约有4千5百万平方公里。 当幼小的我们上“第一次”地理课堂,“布尔什维克”的教师就“骄傲”的告诉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人民善良·友好睦邻,中国的版图犹如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幼小的我们都曾很为“自豪”;但是随着逐渐流逝的光阴·我们慢慢长大·中国真实的历史也开始渐渐走进我们——这里先就版图而言:大家都知道现代世界国家版图的“认定”,其主要是依据各自国家·在近二三百年的近代史上·所拥有的“基本框架疆域”·为其版图的重要“认定基础”;因此中国真正的版图绝不是所谓“自豪的雄鸡”·中国真正的版图最为起码的“底线”是近似于“饱满的秋海棠”;中国即使按现代的“国际惯例”认定疆域,也绝不是所谓的“约960万平方公里”·而是最为起码的“约1300多万平方公里”;其所谓“自豪的雄鸡”一说·太容易误导中华民族的“后代”了,另外所谓的“友好睦邻”·其结果就是中国被其它国家当做“超级冤大头”般的恣意耍弄,从而导致了大片·大片中华民族赖以生存极为珍贵的土地与海洋,被强取豪夺·损失惊人。 中华民族的“智力·创造力·气魄·挑战性”——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要很大领先于当时的整个世界;在中国数千年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有两次“天赐”的·极为珍贵无比的“超级大陆权机遇”与“超级大海权机遇”,能使中国成为整个“地球”上·空前绝后的“超级大陆帝国”与“超级海洋帝国”——1、“超级大陆权机遇”:在唐初,李世民大帝在彻底打败“无敌的突厥帝国”、突厥民族被逼整体西逃之后,在现今辽阔的蒙古高原·广袤的中亚·无垠的西伯利亚出现了一个极为难得的“真空时代”——此间在蒙古高原·中亚·北亚(既西伯利亚)再没有任何一个较大的民族势力,期间只零零碎碎的分布着极少量的散落游牧部落;中国如果就此天赐之珍贵时机,如及时的向此浩大的空间移民·驻军·繁衍·扎根·成势,则最后必将占据整个蒙古高原·中亚·北亚及强势进逼西亚与南亚,并有极大的可能向西方越过乌拉尔山脉·进入东欧,如是这样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狂暴无敌的蒙古铁骑”·“彪悍异常的满洲铁骑”·“凶狠贪婪的俄罗斯”,中国势必将成为欧亚大陆上,一个极为空前巨大的跨洲级大陆帝国。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以中国当时的人口较少·中原之地满目田野为理由,说那时的唐帝国没有必要进行“扩张”;举例说明一下,唐帝国之初有人口近3千万、而千年之后在东欧崛起的“沙皇俄国”立国之初·其人口不过才1千万,东欧乃巨大平原之地·同样更是沃野千里·其土地面积与自然条件和人口比例要大大优于唐帝国之初的“中原之地”,然“沙皇俄国”绝没有“自我满足·自我优越”、反而怀着对土地的无限渴望与无限渴求·毅然越过欧亚两洲的自然分水岭——绵延数千公里巨大高耸的乌拉尔山脉,开始向无垠的东方、向无垠的西伯利亚迅速冒险挺进,一路上大杀大砍·只用短短的数十年时间·就向东方拓疆万里之遥直至太平洋·并险些占领了大清帝国的发祥地“辽阔肥沃的满洲大地”;所以说,如以唐帝国之初人口较少·中原大地满目田野为理由,说那时的

中国与印度的比较 政治经济文化

中印比较 1.政治 中印政治文化的相似性 中国和印度均被西方称为“崛起国家”,中印的政治文化也伴随着国家崛起而逐步扩大影响。中国和印度新兴经济体身份和特殊文化蕴育的政治文化必然异于西方式的主流政治文化,中印现代政治文化有着多方面的相似之处。 ①中印现代政治文化多元化特点显著。 ②中印政治文化均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中印政治文化的差异性 政治文化对各自公民的政治态度,政治生活习惯,决策思维模式,甚至对国家与民族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国际政治斗争中,政治文化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或工具,抑或被用来宣传、推行本国的对外战略和政策,政治文化的差异被认为是引起国家间对立关系和冲突的动因之一。中国和印度基于自身的历史发展和外来影响,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文化,中印现代政治文化既有相似性,也存在着差异性,对中印两国的政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①中印政治文化结构不同。印度现代政治文化始终处于世俗主义与宗教教派(主 要是印度教)主义的博弈中。中国的现代政治文化从结构上可以概括为“一元指导,多元并存”。 ②中印政治文化本质属性的差异。印度现代政治文化在其形成中近乎全盘接 受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体制上也实行着类似西方的政治制度。中国现代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文化,这是其本质属性和基本政治价值 (一)中国政治的主要原则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唯一执政党 2、人民民主专政 3、社会主义制度 4、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5、国家的根本任务和目的 6、民主集中制 7、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8、依法治国 9、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印度政治 印度为联邦国家,实行民主议会制;印度总统是国家元首;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协助总统并向总统提供建议,总统根据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或授权从属官员行使行政权利;国会行使立法权’联邦司法权属于以最高法院为主的联邦司法机构.)

印度经济发展的现状

印度经济发展的现状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一、印度经济现状概述 (一)印度国内经济状况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正在创造“印度崛起”的神话。印度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8%,但基于印度沉重的人口负担、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巨额的财政赤字、悬殊的贫富差距、落后的基础设施、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国内种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长存等现实情况分析,这一目标的实现颇为不易。 1.印度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总述 ?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80年代提升为%,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2004-2005财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其中建筑业增长率为%,工业增长率为%,第三产业增长率为%。第二季度的商品贸易增长%,较第一季度的%增长了一倍多,外国直接投资则增长%,印度经济进入了“黄金时代”。 ? (1)第一产业现状:“绿色革命”使农业增产增收但科技兴农仍然任重道远。 今日的印度已彻底改变了“带着讨饭篮子”的形象,粮食产量从独立之初的1500万吨增至2003年的亿吨,2004-2005年度(7月到次年6月)的粮食产量目标为亿吨但由于降雨量下降,产量预计会减少到亿吨。现在印度的许多农产品如大米、小麦、豆类、棉花、甘蔗、茶叶、烟草和黄麻的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这主要归功于1964年-1970年印度开展的“绿色革命”,?

印度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印度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济南大学 泉城学院 国贸07Q1 1 一、印度经济现状概述 (一)印度国内经济状况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正在创造“印度崛起”的神话。印度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8%,但基于印度沉重的人口负担、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巨额的财政赤字、悬殊的贫富差距、落后的基础设施、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国内种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长存等现实情况分析,这一目标的实现颇为不易。 1.印度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总述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 3.5%,80年代提升为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10.4%。2004-2005财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6.6%,其中建筑业增长率为5.2%,工业增长率为9.3%,第三产业增长率为 8.25%。第二季度的商品贸易增长53.5%,较第一季度的24.6%增长了一倍多,外国直接投资则增长26.8%,印度经济进入了“黄金时代”。 (1)第一产业现状:“绿色革命”使农业增产增收但科技兴农仍然任重道远。 今日的印度已彻底改变了“带着讨饭篮子”的形象,粮食产量从独立之初的1500万吨增至2003年的2.2亿吨,2004-2005年度(7月到次年6月)的粮食

产量目标为2.251亿吨但由于降雨量下降,产量预计会减少到2.06亿吨。现在印度的许多农产品如大米、小麦、豆类、棉花、甘蔗、茶叶、烟草和黄麻的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这主要归功于1964年-1970年印度开展的“绿色革命”,90年代后印度又开展的“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促进了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现在印度正朝着2010年粮食产量翻番的目标前进,预期届时粮食市场将超过25,000亿卢布。但是客观来讲,印度农业生产率仍然很低,每公顷1.7吨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与2.6吨的世界水平和5吨多的发达国家水平还相差甚远。所以2005印度政府在预算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要改善农业领域的投资环境,其中包括允许国内农产品出口商免税进口种子和农用物资等。 印度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开垦荒地、选育良种、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网增加灌溉面积、保证电力供给、提高粮食加工储藏能力、完善粮食市场流通环节,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第二产业现状:新兴工业实力渐强,但协调发展不容忽视。 印度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其中制药、汽车等领域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雄厚。印度的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石油和电力)发展也较迅速,煤炭是印度的第一能源,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的40%以上。但是电力供应仍然很紧张,目前印度正在寻求开发以甘蔗渣为原料发电,进一步补充传统煤炭发电的供不应求。 轻工业在印度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主要为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其中食糖,茶叶和纺织产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整个工业的发展,棉麻纺织、制糖、榨油和制烟等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正在不断地让位于化学、能源、机械和电子等新兴工业。 ①能源和基础工业——产量大幅增长,但石油、天然气仍严重短缺。 从总体上看,印度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门类比较齐全,煤储量近2000亿吨,是世界重要产煤国之一。 近年来能源工业发展较快,可由于缺少现代工业的“血液”——石油,因此总是摘不掉“能源短缺”的帽子。有调查显示,印度石油资源匮乏,可开采量不足8亿吨,按目前开采速度,仅可再开采20年。天然2

中印印度洋安全战略

中国印度洋的安全战略(有史以来分数最高的一篇文章,98 ) 索马里海盗在亚丁湾的活动严重影响我国商人利益,为了打击海盗,中国派出两批亚丁湾护航舰队。这一举动引起美国与印度的警惕,认为中国有意争夺印度洋的制海权。印度洋与中国的能源安全密切相关,如何制定在这一海域的安全战略,对我国的国家利益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印度洋沿岸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印度洋的“石油运输线”是大国经济的“战略生命线”,随着全球能源危机不断加深,印度洋在各大国中的战略地位也凸显。中国的能源进口大部分需要经过印度洋,但是马六甲困境以及印度洋周边不稳定的局势给中国的能源安全带来挑战。而且近年来中国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海上的挑战,包括东海和南海的领土争端。这些能源与领土的不安全,必然使日益发展的中国海军向更广阔的海洋发展。而太平洋已被美国,日本等大国控制,且我国在太平洋与其他国家的争端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洋成了中国发展海上势力的最佳选择。目前印度洋的局势是美国因能源以及反恐战略的需要,依靠强大的实力在印度洋建有海军基地,而印度依靠其位于印度洋中心的地理优势以及日益上升的国力,想通过控制印度洋走向世界从而实现其世界一流大国的梦想。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中国在印度洋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打击索马里海盗,保障海上交通线的安全以及追求印度洋的制海权。 中国在处理海盗问题时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因为海盗横行严重损害了各国利益,打击海盗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在这个问题上各国没有利益冲突,而且合作可以使打击海盗更有效率,我国的商船队也会更安全。 现在,中国印度洋海上交通线面临严重的挑战。即使克拉地峡方案能够解决马六甲之困,中国石油安全仍然受制于印度洋。印度洋日益复杂的局势给中国的石油通道安全带来越来越多的不稳定性。任何一个国家控制印度洋,就意味着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有两条路可选:一个是自己控制印度洋,这种方法最有利于中国石油安全;另一种方法是与印度洋上有能力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国家保持友好关系,使其不会动用措施干预中国石油安全。第一种方法是中国在印度洋的长远目标,下面将会讲到。第二种方法则要考虑这些有能力的国家有哪些。现阶段,这些国家主要是控制马六甲海峡的东南亚国家以及在印度洋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美国与印度。其他国家与中国在印度洋没有

印度对美国贸易情况分析

本科生学年论文 题目:印度贸易分析 ——以美国为例 学号: 201 024053 姓名: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于贸易 指导教师: 指导成绩: 2017年10月04日

印度贸易分析 --------以美国为例 (20150240539 王朝阳国际经济与贸易) 一、印度国情简绍 位于10°N-30°N之间,南亚次大陆最大国家。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孟加拉国夹在东北部国土之间,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也是一个由100多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印度斯坦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0%。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确立了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兴起。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统一印度,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1600年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沦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1] ,是金砖国家之一,印度经济产业多元化,涵盖农业、手工艺、纺织以至服务业。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间接依靠农业维生,近年来服务业增长迅速,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最重要出口国。全球最大的非专利药出口国,侨汇世界第一。印度是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种姓制度问题较为尖锐。2017年6月9日,印度正式加入上海合作组织。 二、印度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增长速度引人瞩目。若以同等购买力来衡量,印度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457兆美元,与日本并列世界排行第三,仅次于美国、中国;但是若以美元汇率评估,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有1.676兆美元,世界排行第11位,和人口只有2300万的已发展国家澳洲相差无几。印度年成长率为5.8%,并于2011年至2012年间达6.1%。社会财富在印度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极度不平衡,全国10%的人口掌控全国33%的收入。 由于印度人口众多,平均国民生产总值很低,2011年,印度平均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为3,694美元,列世界的第129位;美元汇率则为1,389美元,为世界第140位。1991年以前,受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影响,经济政策采行贸易保护主义,印度政府过分干预劳工及金融市场并监管商业活动,由于1991年印度经济危机,加上苏联解体,新国大党

印度经济环境分析

印度经济环境分析 时光的马车飞速奔驰,碾碎了许多人的记忆,在无数人的脸上碾出了一道道皱痕。不仅如此,时间的流逝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生活经济的方便,可也给环境造成不可小觑的损害。 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飞速发展,近年来成为了超过日本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样是亚洲大国的印度更是不甘落后,全面发展经济。9月20日,印度《经济时报》称,根据卢比购买力算得的GDP,2011年,日本被再度超越,世界第三的位置将让贤于印度。或许是受中国刺激,或许是国内需求所致,印度似乎开始注重数据,讲究速度。从上世纪90年代始,印度实行经济改革。1992年后,印度象雄起,GDP增幅从一年前的1.3%迅速升高至1996年的7.8%。5年间,印度实现经济年均增长6.2%,尔后,“九五”期间(1997年—2002年),年均再增长5.5%。2002年后的5年里,印度又以3.8%、8.1%、7.5%、9.4%、9.9%的GDP增幅,保持高增长的经济姿态。8月31日,印度中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受制造业、贸易及酒店等行业的强劲带动,第二季度GDP增速达8.8%,比一季度高出0.2个百分点,创3年以来的新高。消息一出,国内欢欣鼓舞,认为本财年印度有望完成“保八”任务。按照原定目标,截至2012年3月底,印度GDP须增长8.6%,但此前,7月下旬,印度央行认为,印度变慢了,全年的经济增速可能为8%,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预测称,会“更慢”,只有7.8%。 “无论何种困难,必须确保8%以上的经济增长。”7月末,一场

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的活动上,印度内政部长奇丹巴拉姆厉声强调,印度不能容忍低增长。“这届印度领导多数有过在美国、欧洲的工作经历,比起百姓生活,他们更关注数据。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是农民,而印度的主流社会离纽约、北京很近,离农村却很远。”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研究中心印籍教授比诺德·辛格告诉记者,时下的印度大兴土木,改建港口、新建机场。5年来,印度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已超过100亿美元,而“十二五”规划中,政府还将通过各种途径追加5000亿美元,此种力度,过去60年从未有过。“比如,由于国内至今交通不便,印度的硬性指标是,每天必须修建18公里的高速公路。如果承建商提前完工,政府将嘉奖,否则处罚。”比诺德说。而这就是印度GDP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跳过制造业,直接推进服务业。因为贫困问题尚未解决,所以要保证GDP增长,这是印度内政部长奇丹巴拉姆的解释。在他看来,只有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贫困人口才能逐步缩减。而在过去20年,“脱贫”也是印度经济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注重经济投资,也是为了解决印度贫富差距问题,过大的经济贫富差距,更容易激发人民内部矛盾,这是印度政府害怕看到的。这不是危言耸听,《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让世界人民了解了印度这个国度,经济发展和GDP增长率飞快发展,但那些政府无暇顾忌到的贫民窟让这些增长数据丧失了光彩,如何权衡好贫富差距,如何协调好环境与经济友好发展或许是印度政府好好考虑的事情。 毋须质疑,飞速的经济发展影响着环境问题,印度当然会意识

中国谋局印度洋:曲线布局港口决定战略成败

中国谋局印度洋:曲线布局港口决定战略成败 作者:李因才 7月下旬以来,部分由于北京明确南海是与台湾、西藏一样的中国“核心利益”,承办东盟部长级系列会议的越南河内顿时成了风暴眼,中国外长与美国国务卿在那里激烈交锋,东盟外长会议则表态欢迎美加入东亚峰会,越南、印尼等国也忙着与美提升军事关系。在南海,解放军多兵种实弹演练仅仅举行了一天,美“华盛顿”号航母却与越南联合军演了一周。这些举动从侧面凸显了中国过度依赖马六甲海峡或印尼列岛间隙出入印度洋的高风险。 印度洋是中国的“能源通道”和“贸易通道”。来自中东的石油、来自非洲的矿产与石油、来自欧洲的工业品源源不断地由此运往中国沿海,又将中国的商品从沿海装运转送到上述区域,繁荣活跃的跨印度洋贸易支撑起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但长期以来,中国进出印度洋的主要通道只有马六甲海峡。85%以上的进口石油要通过这一海峡运输,不仅狭窄、拥挤,海盗出没,成本不菲,特殊时期更可能遭遇“锁喉”——东南亚国家对华态度阴晴不定不说,美国海空军正加紧在这一航道周边部署军力,而印度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上的军事存在,也形同悬在马六甲西大门外的一把“利剑”。“马六甲困境”让中国异常脆弱。 南下寻找通往印度洋的新战略通道,并伺机拓展在印度洋的战略空间,可以说是中国“为支持其占世界1/5的庞大人口不断提升生活水平”的必然举动。不仅如此,“两洋”战略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当下西太平洋海域的紧张,减少中国由陆权向海权扩展的外部阻力。毕竟同海疆权益重叠、强国林立的西太平洋相比,印度洋面要平静舒缓得多,而且在这里,中国是自由贸易的捍卫者。 海峡瓶颈难破 如果是从海上绕道“马六甲”、又要在经济上可行,那就只能从印度尼西亚中部海域穿过——可以走苏门答腊岛与爪哇岛之间的巽他海峡(西线),也可以走巴厘岛和龙目岛之间的龙目海峡(东线)。但这两条航线都会使南下的船只大幅偏离接近南亚、中东和苏伊士运河的主航道,所以目前主要是供逡巡印度洋的军舰或绕行非洲大陆的大型油轮使用。 巽他海峡狭长,最窄处只有3.3公里,战时极易遭到封锁,而美国第七舰队经常往来于此,对中国来说存在类似马六甲海峡的困境。龙目海峡水道幽深,是世界性的海运门户,与东北部的望加锡海峡连用,可供美俄日的军舰迅速从西太平洋插入印度洋,中国载重20万吨以上的超级油轮也经常借此道往返非洲。但此航线对中国有几点不利:一是过于偏离中东产油区,中小油轮耗不起,二是同样要经过南海是非区,三是航道受印尼控制,得看印尼脸色。

真实的中印对比:穷印度让我们中国无地自容

真实的中印对比:穷印度让我们中国无地自容 2011年11月23日07:30华声在线 最近网上有一帖子“印度最新人口12亿,将为1.2亿学生提供免费午餐”。这不免让身在教育行业大半生的笔者内心再起波澜。医疗、教育是国民两大基本的人权保障,可时至今日我们还在用“国情”来搪塞。中国大陆的国人知情权有限,无关于特权阶层利益的知道的也许比自由的美国人知道的都多,可是一涉及特权阶层利益的想知道点就难了。笔者也不想用臆测的一家之说来娱乐读者。就整理一下被允许国人知道的信息,看看我们的那刀枪不入的国情究竟是什么国情吧! 全民免费医疗,听起来是很难的一件事。中国十三亿人口,似乎根本不现实。是这样吗?印度1947年才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就在1949年通过的宪法中确立了全民免费医疗的政策。虽然当时的全民免费医疗还未能完全落实,重大疾病还需要个人负担一部分,可是却规定先看病后补交费用,所以大多数困难患者补交不上的费用,也就都由政府买单了。人家经过与我们“新中国”同样的时间,全民免费医疗已经实至名归了。并且政府办的医院对于所有在印度的人都不收费,无论你是外国人还是印度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民,都享受免费医疗。我们的以人为本是折腾人,人家的以人为本是服务人。被咱们整天吹嘘的医疗保障政绩,是要国民先得忍着病痛,迟误最佳的治疗时机,以牺牲健康为代价自筹昂贵的医疗费,没钱就只能等死。筹到钱后也很难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并且要被折腾个六门到底去报销。还常常被以没钱为由一推六二五,最终也只能报销实际费用中的一小部分。 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的国人大概不知道让许多国人蔑视的穷印度却已经几十年以前就做到有病先看病,治好病再谈钱,而且困难的国民,实际上还都由政府买单,医疗费用的麻烦都留给政府了。即便如此,人家也没有敢称“人民政府”! 德里大学一名社会学教授很为印度这种福利制度感到骄傲,他说:“谁都可能生病,但大部分起初只是得一些小病。如果小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则可有效防止发展成大病,这对于国家来说可以节省更多医疗支出,对于民众来说可以减少对其它相关开支的担忧。从长远来看,是一项小投入大回报的利国利民的好事,最终的结果是人民健康得以保证,国家经济持续发展。” 印度独立以来,尽管人均收入在世界上排名仍不靠前,但全国人口预期寿命已增长了一倍,婴儿死亡率也下降了70个百分点。民选政府拼命讨好民众,印度财政部一位官员对记者说:“政府每年用于免费医疗的费用占政府支出的比例很大,但政府为了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一直在尽力而为。再说,政府的钱也是取之于民,现在以这种形式用之于民,也是用得其所。”他认为,人民的健康高于一切,政府应该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不惜代价、不遗余力。这与我们顽固地用“国情”搪塞国民的健康保障需求形成鲜明的对比。 许多中国特色的阿Q们甚至不惜到印度的犄角旮旯拍些设备简陋的医疗环境来给自己没有医疗保障找借口。笔者有时也比较理解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不这样怎么活呀!与印度比我们的国人特色是什么?难道是没有被完全殖民过(中国只是半殖民地)? 印度虽然不太富裕,并且人口众多,但医疗保障体系还是比较完善的。除了国家级医院、邦(省)级医院、地区级医院、县级医院和乡级医院之外还有各级医疗中心。据统计,印度共有1.2万所医院、2.2万个初级医疗中心、2000多个社区医疗中心和2.7万个诊疗所。固定数量的民众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这些遍布全国的政府医疗机构满足了大多数国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印度的医疗体制也与大锅饭时代的中国不同,医疗保障照顾到不同层次的需要。是即遵循价值规律,又兼顾全体国民的福利体制。印度人认识到,医疗卫生体制如果完全按商业化、市场化运作,难以实现医疗保障的公平,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印度医疗保障制度始终坚持“两手抓”:既扶持政府医院稳定运转,又鼓励私立医院健康发展。政府医院不以营利为优先目的,条件相对较差;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很自然地“分流”到条件更好的私立医院。 政府设立的医院条件虽然相对较差,但这种差别是相对的,不是一些国民臆测的简陋得无法保障国民对于医疗保障的需求。距离全印医学院几公里远的私立阿波罗医院看上去就好像一座五星级宾馆,院子里绿草如茵,病房宽敞明亮,各种先进医疗设备一应俱全。私立医院拥有高水平的医务人员,很多医生持有英国皇家医学院等著名医学院校颁发的高级资质证书。在高水准的私立医院就诊,当然比公立医院费用高,但按照一般国际标准衡量,价格仍然是相对便宜的。因此常有大批西方国家的患者不远万里到印度求医。 2008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印度同年度国民生产总值的3.41倍,印度以中国三分一的国土,负担与中国相当的人口,以中国近三分之一的国民生产总值,在相同的时间内,都能为十多亿人口免费医疗,免费义务教育,哪怕这些福利再不完善,我们有脸再去找人家的瑕疵么?然而每当有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上提到教育与医疗问题时,国人的耳旁就时常响起官员们:全民免费义务教育不符合中国国情,全民免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