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不等式》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不等式》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不等式》全套教案

第三章 不等式

第一教时

教材:不等式、不等式的综合性质

目的:首先让学生掌握不等式的一个等价关系,了解并会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ⅠⅡ。 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不等是绝对的,相等是相对的。 2.过去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不等式 从而提出课题 二、几个与不等式有关的名称 (例略) 1.“同向不等式与异向不等式” 2.“绝对不等式与矛盾不等式” 三、不等式的一个等价关系(充要条件) 1.从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谈起

2.应用:例一 比较与的大小

解:(取差)-

∴<

例二 已知≠0, 比较与的大小 解:(取差)-

∵ ∴ 从而>

小结:步骤:作差—变形—判断—结论 例三 比较大小1.

解:∵

0>-?>b a b a 0=-?=b a b a 0<-?x 22)1(+x 12

4++x x 2

31-10232

31+=-

<

2.

和 解:(取差)

- ∵

∴当时

>;当时=;当时< 3.设且,比较与的大小

解: ∴ 当时≤;当时≥

四、不等式的性质

1.性质1:如果,那么;如果,那么(对称性) 证:∵ ∴由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 2.性质2:如果, 那么(传递性)

证:∵, ∴, ∵两个正数的和仍是正数 ∴

由对称性、性质2可以表示为如果且那么 五、小结:1.不等式的概念 2.一个充要条件 3.性质1、2 六、作业:P5练习 P8 习题6.1 1—3 补充题:1.若,比较与

的大小 02524562)10()23(2

2<-=-=-+2

31-10a b m

a m

b ++),,(+∈R m b a a b m a m b ++)

()

(m a a a b m +-=),,(+∈R m b a a b >a b m a m b ++a b =a b m a m b ++a b

a m

b ++0>a 1≠a 0>t t a log 2121

log +t a 02)1(212≥-=-+t t t t t ≥+2

1

1>a t a log 2121log +t a 10<

1

log +t a b a >a b b a >0>-b a 0)(<--b a 0<-a b a b c b >c a >b a >c b >0>-b a 0>-c b +-)(b a 0)(>-c b 0>-c a c a >b c

1

解: -=……= ∴≥

2.比较2sin θ与sin2θ的大小(0<θ<2π) 略解:2sin θ-sin2θ=2sin θ(1-cos θ)

当θ∈(0,π)时2sin θ(1-cos θ)≥0 2sin θ≥sin2θ 当θ∈(π,2π)时2sin θ(1-cos θ)<0 2sin θ

3.设且比较与的大小

解:

当时 ∴> 当时 ∴> ∴总有>

第二教时

教材:不等式基本性质(续完)

目的:继续学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用前面的性质进行论证,从而让学生清

楚事物内部是具有固有规律的。 过程:

一、复习: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充要条件,基本性质1、2

二、1.性质3:如果,那么 (加法单调性)反之亦然 证:∵ ∴

从而可得移项法则: 推论:如果且,那么 (相加法则) 证:

推论:如果且,那么 (相减法则)

证:∵ ∴

或证:

上式>0 ………

241y x -=2

2y x +20105

)15(2≥-y 22y x +2010>a 1≠a )1(log 3+a a )1(log 2

+a a )1()1()1(223-=+-+a a a a 10<

3+<+a a )1(log 3+a a )1(log 2+a a 1>a 112

3+>+a a )1(log 3+a a )1(log 2+a a )1(log 3+a a )1(log 2

+a a b a >c b c a +>+0)()(>-=+-+b a c b c a c b c a +>+b c a b c b b a c b a ->?-+>-++?>+)()(b a >d c >d b c a +>+d b c a d b c b d c c b c a b a +>+??

??

+>+?>+>+?>b a >d c -d c -d b c a d c b

a ->-????->->)()()()(d c

b a d b

c a ---=---d

c b a <> ??

??

<-∴>-∴00d c b a

2.性质4:如果且, 那么;

如果且那么 (乘法单调性) 证: ∵ ∴

根据同号相乘得正,异号相乘得负,得:

时即: 时即:

推论1 如果且,那么(相乘法则)

证:

推论1’(补充)如果且,那么

(相除法则) 证:∵ ∴ 推论2 如果, 那么

3.性质5:如果,那么 证:(反证法)假设 则:若

这都与矛盾 ∴

三、小结:五个性质及其推论

口答P8 练习1、2 习题6.1 4 四、作业 P8 练习3 习题6.1 5、6 五、供选用的例题(或作业)

1.已知,,,求证:

证: 2.若,求不等式同时成立的条件 b a >0>c bc ac >b a >00>-b a 0>c 0)(>-c b a bc ac >0>b a 0>>d c bd ac >bd ac bd bc b d c bc ac c b a >??

??>?>>>?>>0,0,0>>b a d c <<0d

b

c a >0>>c

d ???

??

?>>>>0011b a d c d b c a >0>>b a n

n b a >)1(>∈n N n 且0>>b a n n b a >)1(>∈n N n 且n n b a ≤b

a b a b a b a n

n

n n =?=

n n b a >0>>b a 0<

b e

c a e ->-?

??

???<-<-?>-<-????<<>>011000e d b c a d b c a d c b a d b e c a e ->-R b a ∈,b

a b a 1

1,

>>

解: 3.设, 求证

证:∵ ∴ 又∵ ∴>0 ∴ ∵

∴ ∴

4. 比较

与的大小 解:

- 当时∵即

∴< 当时∵即

∴> 5.若 求证:

解:

∵ ∴ ∴ ∵ ∴

∴ 6.若 求证:

00011

?

??<-?>>-=-ab a b b a ab

a b b a R c b a ∈,,0,0<=++abc c b a 01

11>++c

b a 0=++

c b a 222c b a ++0222=+++bc ac ab 0≠abc 222c b a ++0<++bc ac ab abc ca bc ab c b a ++=++1110

11>++c

b a ||||,0b a ab >>a 1b

1

a 1

b 1ab

a

b -=0,0>>b a ||||b a >b a >0<-a b 0>ab 0<-ab a b a 1b

10,0<b a <0>-a b 0>ab 0>-ab a b a 1b

1

0,>b a a b a

b

>?>101>-=-a

a b a b 0>a 0>-a b b a <0>-?>a b a b 0>a 01>-=-a b a a b 1>a

b

0,0<<>>d c b a d

b c a ->-π

πααsin sin log log

证:∵ π>1 ∴ 又∵ ∴ ∴

∴原式成立 第三教时

教材: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意义,并掌握“平均不等式”及

其推导过程。 过程:

一、定理:如果,那么(当且仅当时取“=”)

证明:

1.指出定理适用范围: 2.强调取“=”的条件 二、定理:如果是正数,那么

(当且仅当时取“=”) 证明:∵ ∴

即:

当且仅当时 注意:1.这个定理适用的范围:

2.语言表述: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三、推广:

定理:如果,那么

(当且仅当时取“=”)

证明:∵

1sin 0<<α0log sin <πα0,0>->->>d c b a d b c a ->-d

b c a -<-1

1R b a ∈,ab b a 22

2≥+b a =222)(2b a ab b a -=-+????>-≠=-=0)(0)(2

2b a b a b a b a 时,当时,当ab b a 22

2≥+R b a ∈,b a =b a ,ab b

a ≥+2

b a =ab b a 2)()(2

2≥+ab b a 2≥+ab b a ≥+2b a =ab b

a =+2

+∈R a +∈R c b a ,,abc c b a 33

33≥++c b a ==abc ab b a c b a abc c b a 333)(32233333---++=-++

∵ ∴上式≥0 从而 指出:这里 ∵就不能保证 推论:如果,那么

(当且仅当时取“=”)

证明:

四、关于“平均数”的概念

1.如果 则:

叫做这n 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

叫做这n 个正数的几何平均数

2.点题: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3.基本不等式: ≥

这个结论最终可用数学归纳法,二项式定理证明(这里从略) 语言表述:n 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4.

的几何解释: 以为直径作圆,在直径AB 上取一点C ,

)(3])())[((22c b a ab c c b a b a c b a ++-++-+++=]32)[(222ab c bc ac b ab a c b a -+--++++=))((222ca bc ab c b a c b a ---++++=])()())[((2

1

222a c c b b a c b a -+-+-++=

+∈R c b a ,,a b c c b a 3333≥+++∈R c b a ,,0<++c b a +∈R c b a ,,3

3

a b c c b a ≥++c b a ==3333

333333)()()(c b a c b a ??≥++?33a b c c b a ≥++?

3

3

a b c c b a ≥+++

+∈>∈N n n R a a a n 且1,,,,21 n

a a a n

+++ 21n

n a a a 21n

a a a n

+++ 21n n a a a 21n i R a N n i ≤≤∈∈+

1,,*ab b

a ≥+2

b a +

过C 作弦DD ’⊥AB 则 从而 而半径

五、例一 已知为两两不相等的实数,求证:

证:∵ 以上三式相加: ∴

六、小结: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概念

基本不等式(即平均不等式)

七、作业:P11-12 练习1、2 P12 习题5.2 1--3

补充:1.已知,分别求的范围 (8,11) (3,6) (2,4)

2.试比较 与(作差>) 3.求证:

证: 三式相加化简即得

第四教时

教材:极值定理

目的:要求学生在掌握平均不等式的基础上进而掌握极值定理,并学会初步应用。 过程:

二、复习: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定义,平均不等式 三、若,设

ab CB CA CD =?=2ab CD =ab CD b

a =≥+2

c b a ,,ca bc ab c b a ++>++222ab b a 222>+bc c b 222>=ca a c 222>+ca bc ab c b a 222)(2222++>++ca bc ab c b a ++>++22232,86<<<

a

b a b a ,

,-+R x ∈124+x 232x x +124+x 232x x +)(2222222c b a a c c b b a ++≥+++++)(2

2

2

2b a b a +≥

+)(2

2

22c b c b +≥

+)(2

2

22ca a c ≥

++

∈R y x ,2

),(2

2y x y x Q +=

2),(y x y x A +=xy y x G =),(

求证:

加权平均;算术平均;几何平均;调和平均

证:∵ ∴即:(俗称幂平均不等式) 由平均不等式

即: 综上所述:

例一、若 求证

证:由幂平均不等式:

四、极值定理

已知都是正数,求证:

1? 如果积是定值,那么当时和有最小值

2? 如果和是定值,那么当时积有最大值

证:∵ ∴

1?当 (定值)时,

∵上式当时取“=” ∴当时有

y

x y x H 1+=

12),(),(),(),(),(y x H y x G y x A y x Q ≥≥≥2

442)2(22222222y

x y x y x xy y x y x +=+++≤++=+2222y

x y x +≥

+),(),(y x A y x Q ≥),(),(y x G y x A ≥),(222),(y x G xy xy

xy

y x xy y x H ==≤+=

),(),(y x H y x G ≥),(),(),(),(y x H y x G y x A y x Q ≥≥≥+∈=+R b a b a ,,12

25

)1()1(22≥+++b b a a 2

)11()1

()1(222b b a a b

b a a +++

+++2

252)23(2)3(2)1(22

2=+≥++=++++=b a a b b b a a b a y x ,xy p y x =y x +p 2y x +s y x =xy 24

1

s +∈R y x ,xy y

x ≥+2xy p =p y

x ≥+2

y x +p 2≥y x =y x ==+min )(y x p 2

2?当 (定值)时, ∴ ∵上式当时取“=” ∴当时有 注意强调:1?最值的含义(“≥”取最小值,“≤”取最大值) 2?用极值定理求最值的三个必要条件:

一“正”、二“定”、三“相等”

五、例题

1.证明下列各题:

⑴ 证:∵∴

于是

⑵若上题改成,结果将如何? 解:∵ 于是 从而 ⑶若 则 解:若则显然有 若异号或一个为0则 ∴ 2.①求函数的最大值 ②求函数的最大值 解:①∵ ∴ ∴当

即时 即时 s y x =+2s xy ≤

24

1s xy ≤y x =y x =2

max 4

1)(s xy =

210log lg ≥+x x )1(>x 1>x 0lg >x 010log >x 210lg lg 210log lg =≥+x x x x 10<

1

ab +∈R b a ,4

10≤

1≤

ab )1(2x x y -=)10(<-x x x -=123

2=x 27

4)3122(4)1(2243=

-++?≤-??=x x

x x x x y 32=x 274max =y

②∵ ∴ ∴ ∴当时 3.若,则为何值时有最小值,最小值为几? 解:∵ ∴

∴=

当且仅当即时 六、小结:1.四大平均值之间的关系及其证明 2.极值定理及三要素 七、作业:P12 练习3、4 习题6.2 4、5、6

补充:下列函数中取何值时,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最值是多少?

1? 时 2? 3?时 第五教时

教材:极值定理的应用

目的:要求学生更熟悉基本不等式和极值定理,从而更熟练地处理一些最值问题。 过程:

八、复习:基本不等式、极值定理

10<

1

)1(2222222x x x x x y --??=

-=27

4)3)1()1(2(213222=-+-+≤x x x 33,122

2=

-=x x x 27

4max 2=y 932max =y 1->x x 11

++

x x 1->x 01>+x 01

1

>+x 1

1

++

x x 112111)1(21111=-=-+?+≥-+++x x x x 111+=

+x x 0=x 1)1

1

(min =++

x x x )32(x x y -=31=

x 3

1max =y x

x y 451

41-+

-=2,1min -==y x 0

x y 3

21-

-=61,26min +=-=y x

九、例题:1.求函数的最大值,下列解法是否正确?为什

么?

解一: ∴

解二:当即时

答:以上两种解法均有错误。解一错在取不到“=”,即不存在使得

;解二错在不是定值(常数) 正确的解法是: 当且仅当即时

2.若,求的最值

解:

∵ ∴

从而

即 3.设且,求的最大值 )0(,3

22>+=x x

x y 33222

432

12311232=??≥++=+

=x

x x x x x x x y 3min 43=y x x x x x y 623223222

=?≥+=x

x 322

=2123=x 633

min 324212322

12

62==?

=y x x

x x 2

122==

x 62333222

362

32932323232323232==??≥++=+

=x x x x x x x x y x x 2322

=263

=x 3min 362

3

=y 14<<-x 2

22

22-+-x x x ])

1(1

)1([21]11)1[(2111)1(21222222--+---=-+-=-+-?=-+-x x x x x x x x x 14<<-x 0)1(>--x 0)

1(1

>--x 2])1(1)1([≥--+

--x x 1])

1(1

)1([21-≤--+---x x 1)2

22

2(

min 2-=-+-x x x +

∈R x 12

2

2

=+y x 21y x +

解:∵ ∴

即 4.已知且

,求的最小值 解:

当且仅当

即时 十、关于应用题

1.P11例(即本章开头提出的问题)(略)

2.将一块边长为的正方形铁皮,剪去四个角(四个全等的正方形),作成一个无盖的铁盒,要使其容积最大,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最大容积是多少?

解:设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

则其容积为

当且仅当即时取“=” 0>x )2

21(212

2

2

y x y x +?=+2

321)2()221(22

22

=++=++y x y x 4

23)2321(212

=?≤+y x 4

2

3)1(max 2

=

+y x +∈R y x b a ,,,1=+y

b

x a y x +y x +y

xb

x ay b a y b x a y x y x +++=++=?+=))((1)(2)(2

b a y

xb

x ay b a +=?++≥y xb x ay =b

a y

x

=2

min )()(b a y x +=+a x )20(,)2(2

a x x a x V <<-=)2()2(44

1

x a x a x V -?-??=

27

2]3)2()2(4[4133a x a x a x =-+-+≤x a x 24-=6

a

x

=

即当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时,铁盒的容积为

十一、 作业:P12 练习4 习题6.2 7

补充:

1.求下列函数的最值:

1? (min=6)

2? ()

2.1?时求的最小值,的最小值 2?设,求的最大值(5) 3?若, 求的最大值 4?若且,求

的最小值 3.若,求证:的最小值为3

4.制作一个容积为的圆柱形容器(有底有盖),问圆柱底半径和 高各取多少时,用料最省?(不计加工时的损耗及接缝用料)

第六教时

教材:不等式证明一(比较法)

目的:以不等式的等价命题为依据,揭示不等式的常用证明方法之一——比较法,

要求学生能教熟练地运用作差、作商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过程: 一、复习:

1.不等式的一个等价命题

2.比较法之一(作差法)步骤:作差——变形——判断——结论

6a 27

23

a )(,4

22+∈+=R x x x y )20(,)2(2

a x x a x y <<-=27

2max 3

a =0>x 236x x y +=

x x

y 362+=)429

,9(3]27,91[∈x )3(log 27

log 33

x x

y ?=10<

3

2,274(

=x +∈R y x ,12=+y x y

x 1

1+)223(+0>>b a )

(1

b a b a -+

316m π)4,2(m h m R ==

二、作差法:(P13—14)

1. 求证:x 2 + 3 > 3x

证:∵(x 2 + 3) - 3x =

∴x 2 + 3 > 3x

2. 已知a , b , m 都是正数,并且a < b ,求证:

证:

∵a ,b ,m 都是正数,并且a 0 , b - a > 0 ∴

即: 变式:若a > b ,结果会怎样?若没有“a < b ”这个条件,应如何判断?

3. 已知a , b 都是正数,并且a ≠ b ,求证:a 5 + b 5 > a 2b 3 + a 3b 2 证:(a 5 + b 5 ) - (a 2b 3 + a 3b 2) = ( a 5 - a 3b 2) + (b 5 - a 2b 3 )

= a 3 (a 2 - b 2 ) - b 3 (a 2 - b 2) = (a 2 - b 2 ) (a 3 - b 3) = (a + b )(a - b )2(a 2 + ab + b 2)

∵a , b 都是正数,∴a + b , a 2 + ab + b 2 > 0

又∵a ≠ b ,∴(a - b )2 > 0 ∴(a + b )(a - b )2(a 2 + ab + b 2) > 0 即:a 5 + b 5 > a 2b 3 + a 3b 2

4. 甲乙两人同时同地沿同一路线走到同一地点,甲有一半时间以速度m

行走,另一半时间以速度n 行走;有一半路程乙以速度m 行走,另一半路程以速度n 行走,如果m ≠ n ,问:甲乙两人谁先到达指定地点? 解:设从出发地到指定地点的路程为S ,

甲乙两人走完全程所需时间分别是t 1, t 2, 则

可得:

∴ ∵S , m , n 都是正数,且m ≠ n ,∴t 1 - t 2 < 0 即:t 1 < t 2 从而:甲先到到达指定地点。

04

3

)23(3)23()23(32222>+-=+-+-x x x b

a

m b m a >++)

()

()()()(m b b a b m m b b m b a m a b b a m b m a +-=

++-+=-++0)

()

(>+-m b b a b m b a m b m a >++21122,22t n

S

m S S n t

m t =+=+mn

n m S t n m S t 2)

(,221+=+=

)

(2)()(2])(4[2)(22

221n m mn n m S mn n m n m mn S mn n m S n m S t t +--=++-=+-+=-

变式:若m = n ,结果会怎样?

三、作商法

5. 设a , b ∈ R +

,求证:

证:作商:

当a = b 时,

当a > b > 0时,

当b > a > 0时,

∴ (其余部分布置作业)

作商法步骤与作差法同,不过最后是与1比较。

四、小结:作差、作商 五、作业: P15 练习

P18 习题6.3 1—4

第七教时

教材:不等式证明二(比较法、综合法)

目的:加强比商法的训练,以期达到熟练技巧,同时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用综合法

证明不等式。

过程:

二、比较法:

a) 复习:比较法,依据、步骤

比商法,依据、步骤、适用题型 b) 例一、证明:在是增函数。

证:设2≤x 1

∵x 2 - x 1 > 0, x 1 + x 2 - 4 > 0 ∴

又∵y 1 > 0, ∴y 1 > y 2 ∴在是增函数

a b b a b

a

b a ab b a ≥≥+2

)(2

2

2

2

)()

(b a a b b a b a b a b

a b

a

ab b a ---+==1)

(2

=-b a b

a

1)(,02,

12

>>->-b

a b

a

b a b

a

1)(,02,

102

><-<<-b a b

a

b a b a

2

)

(b

a b

a a

b b a +≥3

422

+-=x x y ),2[+∞)4)((443

43

42121121

212222*********-+-+--+-+-===x x x x x x x x x x x x y y 1202

1

=>y y 3

42

2

+-=x x

y ),2[+∞

三、综合法:

定义:利用某些已经证明过的不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这个证明方法叫综合法。 i.

已知a , b ,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

求证:a (b 2 + c 2) + b (c 2 + a 2) + c (a 2 + b 2) > 6abc

证:∵b 2 + c 2 ≥ 2bc , a > 0 , ∴a (b 2 + c 2) ≥ 2abc 同理:b (c 2 + a 2) ≥ 2abc , c (a 2 + b 2) ≥ 2abc ∴a (b 2 + c 2) + b (c 2 + a 2) + c (a 2 + b 2) ≥ 6abc

当且仅当b =c ,c =a ,a =b 时取等号,而a , b ,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 ∴a (b 2 + c 2) + b (c 2 + a 2) + c (a 2 + b 2) > 6abc ii.

设a , b , c ∈ R ,

1?求证: 2?求证: 3?若a + b = 1, 求证: 证:1?∵ ∴ ∴ 2?同理:, 三式相加: 3?由幂平均不等式:

∴ iii.

a ,

b ,

c ∈R , 求证:1?

)(2

2

2

2b a b a +≥

+)(2222222c b a a c c b b a ++≥+++++22

1

21≤+++

b a 0)2(2222≥+≥+b a b a 2

|2|222b

a b a b a +≥+≥+)(2

2

2

2b a b a +≥

+)(2

2

2

2c b c b +≥

+)(2

2

22a c a c +≥

+)(2222222c b a a c c b b a ++≥+++++12

2

2

)

1(2

)

21

()21()2

121(21==++=+++≤+++b a b a b a 22

1

21≤+++

b a 9)1

11)((≥++++c

b a

c b a

2? 3?

证:1?法一:

, , 两式相乘即得。 法

二:左边

≥ 3 + 2 + 2 + 2 = 9

2?∵

两式相乘即得 3?由上题: ∴ 即:

三、小结:综合法

四、作业: P15—16 练习 1,2 P18 习题6.3 1,2,3

2

9

)111)(

(≥+++++++a c c b b a c b a 2

3≥+++++b a c a c b c b a 33abc c b a ≥++31

3111abc

c b a ≥++)()()(3c

b

b c c a a c b a a b c c b a b c b a a c b a ++++++=++++++++=

3

))()((2

3222a c c b b a a c c b b a +++≥+++++3)

)()((1

3111a c c b b a a c c b b a +++≥+++++2

9

)111)(

(≥+++++++a c c b b a c b a 2

9

111≥++++++++

a c

b

c b a b a c 2

3

≥+++++b a c a c b c b a

补充:

1.已知a , b ∈R +

且a ≠ b ,求证:(取差)

2. 设α∈R ,x , y ∈R ,求证:(取商)

3. 已知a , b ∈R +

,求证: 证:∵a , b ∈R + ∴ ∴

∴ ∴

∴ 4. 设a >0, b >0,且a + b = 1,求证: 21

21212212)()(b a a

b b a +>+y x y x

+

α

2

2

cos

sin

2

)2(3

33b a b a +≤+0)(2≥-b a ab b ab a ≥+-2

2)())((2233b a ab b ab a b a b a +≥+-+=+)(3)(333b a ab b a +≥+33333)()(3)(4b a b b a ab a b a +=+++≥+2

)2(3

33b a b a +≤+2

25

)1()1(22≥+++

b b a a

证:∵ ∴ ∴ ∴ 第八教时

教材:不等式证明三(分析法)

目的:要求学生学会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过程:

一、介绍“分析法”:从求证的不等式出发,分析使这个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

件,把证明不等式转化为判定这些充分条件是否具备的问题。

二、 例一、求证:

证: ∵ 综合法:

只需证明: ∵21 < 25

展开得: ∴

即: ∴ ∴

即: 21 < 25(显然成立) ∴

∴ ∴

例二、设x > 0,y > 0,证明不等式: 证一:(分析法)所证不等式即: 即: 即:

212=+≤

b a ab 41≤ab 41

≥ab

2

2

22211122112)1()1(??

???

? ??

++=??????

??+++≥+++b a b b a a b b a a 2252412211221222

2

=

??? ??+≥?????

? ??

+=?????? ??++=ab ab b a 5273<+052,073>>+2

2)52()73(<+2021210<+521<10212<10212<521<2021210<+2

2)52()73(<+5273<+5273<+3

133

2

1

2

2

)()(y x y x +>+233322)()(y x y x +>+33662222662)(3y x y x y x y x y x ++>+++3322222)(3y x y x y x >+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精品教 案(完整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三. 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 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方程2560 -+=的所有实数根; x x (8)不等式30 x->的所有解; (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 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 用小写字母,,, a b c d…表示.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 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 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 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高中数学选修4-4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4-4全套教案 第一讲坐标系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课题:1、平面直角坐标系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回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刻画点的位置的方法 能力与与方法:体会坐标系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教学难点:能够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解决数学问题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模式:启发、诱导发现教学.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情境1:为了确保宇宙飞船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并在按计划完成科学考察任务后,安全、准确的返回地球,从火箭升空的时刻开始,需要随时测定飞船在空中的位 置机器运动的轨迹。 情境2:运动会的开幕式上常常有大型团体操的表演,其中不断变化的背景图案是由看台上座位排列整齐的人群不断翻动手中的一本画布构成的。要出现正确的背景 图案,需要缺点不同的画布所在的位置。 问题1:如何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 问题2:如何创建坐标系? 二、学生活动 学生回顾 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需要设定一个参照系 1、数轴它使直线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x确定 2、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上,当取定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两条直线的方向,就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它使平面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确定 3、空间直角坐标系 在空间中,选择两两垂直且交于一点的三条直线,当取定这三条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三条直线方向,就建立了空间直角坐标系。它使空间上任一点P 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z)确定 三、讲解新课: 1、建立坐标系是为了确定点的位置,因此,在所建的坐标系中应满足: 任意一点都有确定的坐标与其对应;反之,依据一个点的坐标就能确定这个点的位置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四 全册教案

按住Ctrl 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1.1.1 任意角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 与区间角的概念. (二) 过程与能力目标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③角的分类: ④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始边 终边 顶点 A O B

例2.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 ⑴ 60°; ⑵ 120°; ⑶ 240°; ⑷ 300°; ⑸ 420°; ⑹ 480°; 答:分别为1、2、3、4、1、2象限角. 3.探究:教材P3面 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 ={ β | β = α + k ·360 ° , k ∈Z},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个周角的和. 注意: ⑴ k ∈Z ⑵ α是任一角; ⑶ 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终边相同的角有无限个,它们相差 360°的整数倍; ⑷ 角α + k ·720 °与角α终边相同,但不能表示与角α终边相同的所有角. 例3.在0°到360°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等的角,并判断它们是第几象限角. ⑴-120°;⑵640 °;⑶-950°12'. 答:⑴240°,第三象限角;⑵280°,第四象限角;⑶129°48',第二象限角; 例4.写出终边在y 轴上的角的集合(用0°到360°的角表示) . 解:{α | α = 90°+ n ·180°,n ∈Z}. 例5.写出终边在x y =上的角的集合S,并把S 中适合不等式-360°≤β<720°的元素β写出来. 4.课堂小结 ①角的定义; ②角的分类: ③象限角; ④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法. 5.课后作业: ①阅读教材P 2-P 5; ②教材P 5练习第1-5题; ③教材P .9习题1.1第1、2、3题 思考题:已知α角是第三象限角,则2α,2 α 各是第几象限角? 解:α 角属于第三象限,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人教版A版高中数学必修3全套经典教案第一套

人教版A版高中数学必修3全套教案 第一章算法初步 一、课标要求: 1、本章的课标要求包括算法的含义、程序框图、基本算法语句,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教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2、算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步骤,算法也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需要算法,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也都有算法,当然我们更关心的是计算机的算法,计算机可以解决多类信息处理问题,但人们必须事先用计算机熟悉的语言,也就是计算能够理解的语言(即程序设计语言)来详细描述解决问题的步骤,即首先设计程序,对稍复杂一些的问题,直接写出解决该问题的程序是困难的,因此,我们要首先研究解决问题的算法,再把算法转化为程序,所以算法设计是使用计算机解决具体问题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3、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与步骤的分析(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等问题),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理解并掌握几种基本的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 4、本章的重点是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过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解决问题的过程。点是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三种基本逻辑结构,经历将具体问题的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的过程,理解几种基本的算法语句。 二、编写意图与特色: 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算法在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日益融入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算法思想已经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古代数学中蕴涵了丰富的算法思想。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在义务教育阶段初步感受算法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对具体数学实例的分析,体验程序框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以及算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1、结合熟悉的算法,把握算法的基本思想,学会用自然语言来描述算法。 2、通过模仿、操作和探索,经历设计程序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程序流程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3、通过实际问题的学习,了解构造算法的基本程序。 4、经历将具体问题的程序流程图转化为程序语句的过程,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 5、需要注意的问题 1) 从熟知的问题出发,体会算法的程序化思想,而不是简单呈现一些算法。 2) 变量和赋值是算法学习的重点之一,因为设置恰当的变量,学习给变量赋值,是构

高中数学知识点完全总结(绝对全)

高中数学概念总结 一、 函数 1、 若集合A 中有n )(N n ∈个元素,则集合A 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n 2,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22-n 。 二次函数c bx ax y ++=2的图象的对称轴方程是a b x 2-=,顶点坐标是??? ? ? ?--a b ac a b 4422,。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时,解析式的设法有三种形式,即(一般式)c bx ax x f ++=2)(,(零点式))()()(21x x x x a x f -?-=和n m x a x f +-=2)()( (顶点式)。 2、 幂函数n m x y = ,当n 为正奇数,m 为正偶数, m

),(y x P ,点P 到原点的距离记为r ,则sin α= r y ,cos α=r x ,tg α=x y ,ctg α=y x ,sec α=x r ,csc α=y r 。 2、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中,平方关系是:1cos sin 2 2 =+αα,αα22sec 1=+tg ,αα22csc 1=+ctg ; 倒数关系是:1=?ααctg tg ,1csc sin =?αα,1sec cos =?αα; 相除关系是:αααcos sin = tg ,α α αsin cos =ctg 。 3、诱导公式可用十个字概括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如:=-)23sin( απαcos -,)2 15(απ -ctg =αtg ,=-)3(απtg αtg -。 4、 函数B x A y ++=)sin(?ω),(其中00>>ωA 的最大值是B A +,最小值是A B -,周期是ω π 2= T ,频 率是πω2= f ,相位是?ω+x ,初相是?;其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2 Z k k x ∈+=+π π?ω,凡是该图象与直线B y =的交点都是该图象的对称中心。 5、 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 x y s i n =的递增区间是??? ?? ? + -222 2πππ πk k ,)(Z k ∈,递减区间是????? ? ++23222ππππk k ,)(Z k ∈;x y cos =的递增区间是[]πππk k 22,-)(Z k ∈,递减区间是[]πππ+k k 22,)(Z k ∈,tgx y =的递增区间是 ??? ? ? +-22ππππk k ,)(Z k ∈,ctgx y =的递减区间是()πππ+k k ,)(Z k ∈。 6、=±)sin(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 =±)c o s (βαβαβαs i n s i n c o s c o s = ±)(βαtg β αβ αtg tg tg tg ?± 1 7、二倍角公式是:sin2α=ααcos sin 2? cos2α=αα2 2 sin cos -=1cos 22 -α=α2 sin 21- tg2α= α α 2 12tg tg -。

高中数学教案全套word

高中数学教案全套word 1.1集合的概念 ................................................ ...... 1 1.2集合的运算 ................................................ ...... 3 1.3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 6 1.4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91.5简易逻辑 ................................................ ...... 12 1.6充要条件 ................................................ ...... 15 1.7数学巩固练习.............................................. 18.1函数的概念 ................................................ .... 21.2函数的解析式及定义域 ........................................ 24.3函数的值域 ................................................ .... 28.4函数的奇偶

性................................................. ...2.5函数的单调性.................................................. 37.6反函数 ................................................ ..........1.7二次函数 ................................................ ........2.8指数式与对数式 ................................................ .2.9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0.1 0函数的图象 ................................................ .....2.11函数的最值 ................................................ .....2.12函数的应用 ................................................ .....1.13数学巩固练习 .. (4) .1数列的有关概念 ................................. 错误!未定义书签。.2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基本运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3等差数列、

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1.1.2 瞬时变化率——导数(3)》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大量实例的分析,经历由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其内涵; 2.会求简单函数的导数,通过函数图象直观地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3.体会建立数学模型刻画客观世界的“数学化”过程,进一步感受变量数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导数的思想及其内涵,导数的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 对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曲线在某一点切线的斜率. ()()PQ f x x f x k x +-=??(当?x 无限趋向0时,k PQ 无限趋近于点P 处切线斜率) 2.瞬时速度. v 在t 0的瞬时速度=00()()f t t f t t ??+- 当?t →0时. 3.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加速度称为瞬时加速度. x

v 在t 0的瞬时加速度= 00()()v t t v t t ??+- 当?t →0时. 二、建构数学 导数的定义. 函数y =f (x )在区间(a ,b )上有定义,x 0∈(a ,b ),如果自变量x 在x 0处 有增量△x ,那么函数y 相应地有增量△y =f (x 0+△x )-f (x 0);比值 y x ??就叫函数y =f (x )在x 0到(x 0+△x )之间的平均变化率,即00()()f x x f x y x x +?-?=??.如果当0x ?→时,y A x ?→?,我们就说函数y =f (x )在点x 0处可导,并把A 叫做函数y =f (x )在点x 0处的导数,记为0x x y =' , 0'000()()(),0x x f x x f x y y f x x x x =+?-?'===?→??当 三、数学运用 例1 求y =x 2+2在点x =1处的导数. 解 ?y =-(12+2)=2?x +(?x )2 y x ??=2 2()x x x ???+=2+?x ∴y x ??=2+?x ,当?x →0时,1x y '∣==2. 变式训练:求y =x 2+2在点x =a 处的导数. 解 ?y =-(a 2+2)=2a ?x +(?x )2 y x ??=2 2()a x x x ???+=2a +?x ∴y x ??=2a +?x ,当?x →0时,y '=2a . 小结 求函数y =f (x )在某一点处的导数的一般步骤: (1)求增量 ?y =f (x 0+?x )-f (x 0); (2)算比值 y x ??=00()()f x x f x x ??+-; (3)求0x x y '∣==y x ??,在?x →0时. 四、建构数学 导函数.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5全套教案

课题: §1.1.1正弦定理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 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A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能否 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C B Ⅱ.讲授新课 [探索研究] (图1.1-1)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 义 , 有 sin a A =, sin b B =,又s i n 1 c C == , A 则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 = =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 sin sin sin a b c = = C a B (图1.1-2)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 C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 b a 从而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A c B

人教版高中数学_全册教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第一章课文目录 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知识结构: 一、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和直观图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圆柱: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边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柱;旋转轴叫做圆柱的轴;垂直于轴的边旋转而成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无论旋转到什么位置,不垂直于轴的边都叫做圆柱侧面的母线。 棱柱与圆柱统称为柱体; (2)锥 棱锥:一般的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这个多边形面叫做棱锥的底面或底;有公共顶点的各个三角形面叫做棱锥的侧面;各侧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锥的顶点;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锥的侧棱。 底面是三角锥、四边锥、五边锥……的棱柱分别叫做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 圆锥: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锥;旋转轴为圆锥的轴;垂直于轴的边旋转形成的面叫做圆锥的底面;斜边旋转形成的曲面叫做圆锥的侧面。 棱锥与圆锥统称为锥体。 (3)台 棱台: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棱台;原棱锥的底面和截面分别叫做棱台的下底面和上底面;棱台也有侧面、侧棱、顶点。 圆台: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台;原圆锥的底面和截面分别叫做圆台的下底面和上底面;圆台也有侧面、母线、轴。 圆台和棱台统称为台体。 (4)球 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叫做球体,简称为球;

半圆的圆心叫做球的球心,半圆的半径叫做球的半径,半圆的直径叫做球的直径。 (5)组合体 由柱、锥、台、球等几何体组成的复杂的几何体叫组合体。 几种常凸多面体间的关系 名称棱柱直棱柱正棱柱 图形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 行,而其余每相 邻两个面的交线 都互相平行的多 面体 侧棱垂直于底面 的棱柱 底面是正多边形的 直棱柱 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且相等平行且相等侧面的形状平行四边形矩形全等的矩形对角面的形状平行四边形矩形矩形 平行于底面的截面 的形状与底面全等的多 边形 与底面全等的多 边形 与底面全等的正多 边形 名称棱锥正棱锥棱台正棱台图形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 边形,其余各面 底面是正多边 形,且顶点在底 用一个平行于 棱锥底面的平 由正棱锥截得 的棱台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套试题5.3

1.设n S 为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2580a a ,+=,则52 S S 等于( ) A.-11 B.-8 C.5 D.11 答案:A 解析:由2580a a +=,∴582 a a =-,即382q q =-,=-. ∴5(1)151153311223(1)1211a q S q q S a q q q ---====-----. 2.在等比数列{n a }中11a ,=,公比|q|1≠.若12345m a a a a a a =,则m 等于( ) A.9 B.10 C.11 D.12 答案:C 解析:51010123451111m a a a a a a a q a q a ====. 3.在公比为整数的等比数列{n a }中,如果1418a a +=, 2a 312a +=,那么该数列的前8项和为( ) A.513 B.512 C.510 D.2258 答案:C 解析:3211313(1)18()1222q a q a q q q q ++=,+=,=,+12 或q=2,而q ∈Z , ∴122q a =,=. ∴9882(12)2251012 S -==-=-. 4.在正项等比数列{n a }中153537225a a a a a a ,++=,则35a a += . 答案:5 解析:2223355353()2()()25a a a a a a a ++=+=,+5a =5. 5.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21n -,则数列{2 n a }的前n 项和n T = . 答案:413 n - 解析:∵21n n S =-,当2n ≥时1121n n S --,=-, ∴12n n a -=, ∴214n n a -=, ∴2114a q =,=. ∴1441143 n n n T --==-. 6.等比数列{n a }中,已知14216a a =,=. (1)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高中数学【北师大选修1-1】教案全集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阅读下列语句,你能判断它们的真假吗? (1)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 (2)312 >吗? (3)312 (4)8是24的约数; (5)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6)他是个高个子.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命题的概念: ①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proposition). 也就是说,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是看它是否符合“是陈述句”和“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 上述6个语句中,(1)(2)(4)(5)(6)是命题. ②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true proposition); 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false proposition). 上述5个命题中,(2)是假命题,其它4个都是真命题. ③例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若整数a是素数,则a是奇数; (3)2小于或等于2; (4)对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x<; (5)215 (6)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7)明天下雨. (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④探究:学生自我举出一些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2. 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①例1中的(2)就是一个“若p,则q”的命题形式,我们把其中的p叫做命题的条件,q 叫做命题的结论. ②试将例1中的命题(6)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③例2: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1)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2)对顶角相等; (3)全等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也相等. (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3. 小结:命题概念的理解,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并会将命题改写“若p,则q”的形式. 巩固练习: 教材 P4 1、2、3 4. (师生共析→学生说出答案→教师点评) ②例1: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正弦函数是周期函数;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优秀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人教版选修2-1全套教案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日期: 1.1.1命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复习回顾 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2.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x2=1,则x=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3.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4.抽象、归纳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4全套导学案

第二章平面向量 2.1 向量的概念及表示 【学习目标】 1.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和向量的几何表示;掌握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的概念;并会区分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和共线向量; 2.通过对向量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向量和数量的本质区别; 3.通过学生对向量与数量的识别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数学本质的能力。【学习重难点】 重点:平行向量的概念和向量的几何表示; 难点:区分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和共线向量; 【自主学习】 1.向量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量的表示: (1)图形表示: (2)字母表示: 3.向量的相关概念: (1)向量的长度(向量的模):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作:______________ (2)零向量:___________________,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位向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平行向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共线向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相等向量与相反向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 (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起点是原点的单位向量,它们的终点的轨迹是什么图形?____ (2)平行向量与共线向量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量“共线”与几何中“共线”有何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 例1.判断下例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改正: (1)零向量是唯一没有方向的向量; (2)平面内的向量单位只有一个; (3)方向相反的向量是共线向量,共线向量不一定是相反向量; b c,则a和c是方向相同的向量; (4)向量a和b是共线向量,//

高中数学人教版选修1-2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人教版选修1-2全套教案 第一章统计案例 第一课时 1.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一) 教学要求:通过典型案例的探究,进一步了解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 教学重点:了解线性回归模型与函数模型的差异,了解判断刻画模型拟合效果的方法-相关指数和残差分析. 教学难点:解释残差变量的含义,了解偏差平方和分解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提问:“名师出高徒”这句彦语的意思是什么?有名气的老师就一定能教出厉害的学生吗?这两者之间是否有关? 2. 复习:函数关系是一种确定性关系,而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关系. 回归分析是对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其步骤:收集数据→作散点图→求回归直线方程→利用方程进行预报.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例题: ① 例1 从某大学中随机选取8名女大学生,其身高和体重数据如下表所示: 体重. (分析思路→教师演示→学生整理)

第一步:作散点图第二步:求回归方程第三步:代值计算 ②提问:身高为172cm的女大学生的体重一定是60.316kg吗? 不一定,但一般可以认为她的体重在60.316kg左右. ③解释线性回归模型与一次函数的不同 事实上,观察上述散点图,我们可以发现女大学生的体重y和身高x之间的关系并不能用一次=+来严格刻画(因为所有的样本点不共线,所以线性模型只能近似地刻画身高和体函数y bx a 重的关系). 在数据表中身高为165cm的3名女大学生的体重分别为48kg、57kg和61kg,如果能用一次函数来描述体重与身高的关系,那么身高为165cm的3名女在学生的体重应相同. 这就说明体重不仅受身高的影响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把这种影响的结果e(即残差变量或随机 =++,其中残差变量e中包含体重变量)引入到线性函数模型中,得到线性回归模型y bx a e 不能由身高的线性函数解释的所有部分. 当残差变量恒等于0时,线性回归模型就变成一次函数模型. 因此,一次函数模型是线性回归模型的特殊形式,线性回归模型是一次函数模型的一般形式. 2. 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关系越强,它们的散点图越接近一条直线,这时用线性回归模型拟合这组数据就越好,此时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是有意义. 3. 小结:求线性回归方程的步骤、线性回归模型与一次函数的不同.

高中数学知识点体系框架超全超完美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整合 函数与方程区间建立函数模型 抽象函数复合函数分段函数求根法、二分法、图象法;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 单调性:同增异减赋值法,典型的函数 零点函数的应用 A 中元素在 B 中都有唯一的象;可一对一(一一映射),也可多对一,但不可一对多 函数的基本性质 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对称性 最值 1.求单调区间:定义法、导数法、用已知函数的单调性。 2.复合函数单调性:同增异减。 1.先看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再看f (-x )=f (x )还是-f (x ). 2.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若x =0有意义,则f (0)=0. 3.偶函数图象关于y 轴对称,反之也成立。 f (x +T)=f (x );周期为T 的奇函数有:f (T)=f (T/2)= f (0)=0.二次函数、基本不等式,对勾函数、三角函数有界性、线性规划、导数、利用单调性、数形结合等。 函数的概念 定义 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 表示三要素使解析式有意义及实际意义 常用换元法求解析式 观察法、判别式法、分离常数法、单调性法、最值法、重要不等式、三角法、图象法、线性规划等 定义域 对应关系值域 函数常见的几种变换平移变换、对称变换翻折变换、伸缩变换 基本初等函数正(反)比例函数、一次(二次)函数幂函数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 定义、图象、性质和应用 函数 映 射 第二部分映射、函数、导数、定积分与微积分 退出 上一页 第二部分映射、函数、导数、定积分与微积分 导数 导数概念函数的平均变化率运动的平均速度曲线的割线的斜率 函数的瞬时变化率运动的瞬时速度曲线的切线的斜率 ()()的区别 与0x f x f ' '0 t t t v a S v ==,() 0' x f k =导数概念 基本初等函数求导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简单复合函数的导数()()()()()()()().ln 1ln ln 1 log sin cos cos sin 0''' ' 1' 'x x x x a n n e e a a a x x a x x x x x x nx x c c ==== -====-;;;;;;; 为常数()()()()[]()() ()()[]()()()()()()()()()()()[]2)3()2()1(x g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 ? ????+=?±=±是可导的,则有:,设()()[]()() x u u f x g f ' ' ' ?=1.极值点的导数为0,但导数为0的点不一定是极值点; 2.闭区间一定有最值,开区间不一定有最值。导数应用函数的单调性研究函数的极值与最值 曲线的切线变速运动的速度生活中最优化问题 ()()()(). 00''在该区间递减在该区间递增,x f x f x f x f ?1.曲线上某点处切线,只有一条;2.过某点的曲线的切线不一定只一条,要设切点坐标。 一般步骤:1.建模,列关系式;2.求导数,解导数方程;3.比较区间端点函数值与极值,找到最大(最小)值。 定 积分与微积分 定积分概念 定理应用 性质定理含意微积分基本 定理 曲边梯形的面积变力所做的功 ()的极限 和式i n i i x f ?∑-=1 1 ξ定义及几何意义 1.用定义求: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 2.用公式。 ()()()()[]()()()()()()()() c b a dx x f dx x f dx x f dx x f dx x f dx x g dx x f dx x g x f dx x f k dx x kf c b b a c a a b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 .;;;()()()()()() 莱布尼兹公式牛顿则若--==?a F b F dx x f x f x F b a ,'1.求平面图形面积;2.在物理中的应用(1)求变速运动的路程: (2)求变力所作的功; ()?=b a dx x F W ()dt t v s a b ?=

高中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 全册教案 目录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1.2.1函数的概念 §1.2.2映射 §1.2.2函数的表示法 §1.3.1函数的单调性 §1.3.1函数的最大(小)值 §1.3.2函数的奇偶性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2.1.1指数(2) §2.1.1指数(3)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1)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2)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1)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2)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二课时)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三课时)§2.3幂函数 §第2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1)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2)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3)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 课标要求: 本章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使学生感受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 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本章把函数作为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来学习,强调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发展学生对变量数学的认识 . 1.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某些数集的专用符号. 2. 理解集合的表示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4、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6. 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 7. 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 8. 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理解函数符号y=f(x)的含义;了解函数构成的三要素,了解映射的概念;体会函数是一种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并熟练使用区间表示法 . 9. 了解函数的一些基本表示法(列表法、图象法、分析法),并能在实际情境中,恰当地进行选择;会用描点法画一些简单函数的图象. 10.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11. 结合熟悉的具体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奇偶性和周期性的含义,通过具体函数的图象,初步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 12. 学会运用函数的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 13. 通过实习作业,使学生初步了解对数学发展有过重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了解生活中的函数实例. 二. 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 1. 教材不涉及集合论理论,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从而体会集合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材力求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数学知识,通过列举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及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材突出了函数概念的背景教学,强调从实例出发,让学生对函数概念有充分的感性基础,再用集合与对应语言抽象出函数概念,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有利于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