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重点问题整理

心理学重点问题整理
心理学重点问题整理

第一章

什么是心理?如何理解心理?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大脑的机能,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表现和发展的。

心理学主要有哪些研究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心理测验法。问卷法。访谈法。个案法。

第三章

什么是注意?影响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影响因素:1、刺激本身特点2、人的主观特点

有(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影响随意注意的主要因素1、对活动目的的认识。2、对事物的间接兴趣。3、智力活动的积极性。4、生理与情绪状态。5、意志品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根据注意规律有效的组织教学?(尤其是无意注意)

(一)在教学组织中要区别对待各种注意

1.无意注意是教学组织中巧妙利用的对象

无意注意在教学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是消极的干扰作用,二是积极的组织作用。巧妙利用无意注意就在于,根据无意注意发生的规律,着重控制有关刺激物的特点,以尽可能地引发具有积极组织作用的无意注意和排除具有消极干扰作用的无意注意。具体表现在:(1)排除因无关刺激的干扰所引起的学生注意分散,或运用无意注意将已分散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教学上来;(2)在教学中将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交替使用,发挥无意注意不易疲劳的长处,提高学生的注意稳定性;(3)运用无意注意引起学生对某些教学内容(如重点、难点等)的集中注意。

2.有意注意是教学组织中主要依靠对象

教学活动是一个按计划、有系统、分步骤进行的严格控制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按规定程序接受规定的内容,进行规定的认知操作,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就必须主要依靠学生有预定目的、能随意调节的有意注意。要根据有意注意维持的规律,充分利用影响有意注意的有关因素,以尽可能保持其高度的集中与稳定。

3.有意后注意是教学组织中争取发展的对象

由于有意注意容易引起疲劳,所以,一个积极的教学策略就是尽可能争取发展学生的有意后注意,使学生的注意活动既能保持明确的、符合教学活动要求的指向,又能消除因意志努力所造成的疲劳。这时,学生摆脱了精神上的束缚和压力,感受到了教学所固有的魅力,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学习仿佛成了一种享受。可以说,能否使学生经常处于有意后注意状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老师的教学艺术性。关键是培养兴趣。

(二)在教学组织中要充分发挥各种注意品质的作用

1.教学组织中要充分考虑到影响注意品质的各种因素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讲解新知识时需要有高度的稳定性,阅读文章时需要有较广的注意范围,边听讲边记笔记又侧重于注意的分配,课与课之间的转换侧重于注意的转移……,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发挥优良的注意品质的积极作用,克服不良的注意品质的干扰作用。

2.教学组织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注意品质上的特点

一方面,要利用好学生注意品质上所表现出的潜力(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学生注意品质上尚存的一些局限和不足之处。如,中学生已能适应一整节的授课,但其注意稳定性受兴趣影响,所以在进行一整节的授课时,更要注意教学本身的吸引力。

第四章

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举例说明感觉的现象有哪些?(概念)

感觉后像:在刺激停止作用于感觉器官后,产生的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而保留片刻的现象,称为感觉后像。在注视电灯光之后,闭上眼睛,眼前会出现灯的一个光亮形象,这是正后像,以后可能看到一个黑色形象,出现在光亮背景之上,这就是负后像。

感觉适应:感受性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连续作用而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适应。当我们从阳光照射的室外走入电影院时,一开始除了屏幕什么也看不清,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能看清楚黑暗中的物体,这种现象叫做暗适应。

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一个灰色方形,放在白色背景上的显得暗些,放在黑色背景上的显得亮些;同一个灰色圆环,放在红色背景上的显得带绿色,放在黄色背景上的显得带蓝色。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一般趋势是对一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其它感受器的感受性。例如,微痛刺激、某些嗅觉刺激可提高视觉的感受性。

2不同感觉的相互代偿:人的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他感觉的感受性增强而起到部分弥补作用的现象,称为不同感觉的相互代偿。

3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性质的现象。

红、橙、黄等颜色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被称为“暖色”;青、蓝、紫等颜色,给人以寒冷的感觉,被称为“冷色”。

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知觉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1知觉的选择性。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主观和客观因素

2知觉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影响知觉理解的因素:1、言语指导2、生活经历。3、社会文化。4、价值观。5、情境。6、实践活动的任务。7、对知觉对象的态度。8、心向(定势)。

4知觉的恒常性。影响知觉恒常性的因素:知觉恒常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视觉线索有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器官觉察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怎样正确使用直观?

1.直观形象与言语的正确结合

三种直观形式必须相互配合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言语与实物、模象直观结合的有三种方式:(1)言语在形象前,主要起动员与提示的作用;(2)言语与形象交叉或同时进行,言语主要起引导观察、补充说明重点与难点的作用;(3)言语在形象的后面,主要起总结概括或强化的作用。

2.制作和使用教具时刺激的强度适当,不应太强或太弱

视觉刺激中距离上接近或形态相似的部分,听觉刺激中时距接近的各部分,都比较容易成为一组知觉的对象。因此,教学中的板书、绘制挂图,要注意拉开距离或用不同形状和颜色表示不同的对象;老师讲课语调要抑扬顿挫,不能平铺直叙。

3.教具同周围的背景应有一定的差异

通过颜色、形状、声音强度等方面的不同,使教学对象易于被学生感知。

4.尽量多采用活动性的教具

通过活动性教具如视频、动画使教学内容,容易为学生所感知、所理解。

此外,运用直观教具目的要明确,呈现时机适当,距离得当。利用变式分化概念,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特性。

第五章

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环节,也可以说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

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是如何分类的?

(一)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意识)

(二)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性质)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把记忆分为:

(三)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什么是机械识记、意义识记?哪些因素影响识记效果?

机械识记是指对没有意义的材料或在对事物还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仅仅依据事物的外部联系,采用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是指在对识记对象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识记材料经智力加工所进行的识记。

识记的目的、识记的态度、材料特征、加工深度、理解程度、识记方法

什么是遗忘?遗忘规律是什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实践意义是什么?

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内容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发生错误的回忆和再认。

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在识记后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

这个规律对我们的学习、记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很难保证一次性达到永久记忆的程度,谁也不能否定“学习必须复习”,那么,怎样复习才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呢?我们总结了最简单的复习间隔方案,那就是“翻翻规则”,在学习之后的第1天、第2天、第4天、第8天、第16天、第32天,安排复习,以后有时间一个月复习一次。不过,要求每次复习都要达到能够背诵的程度。

如何减少和避免遗忘?

(一)做好信息编码。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是按照某种方式组织的。如果出现遗忘,则往往是检索困难造成的,即提取的线索不清和知识网络组织不好。因此,要增进记忆效果,应该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进行信息编码。

(二)提高加工水平。对信息进行深加工,可使信息在人的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使保持效果得到提高,而且在提取这些信息时也可获得较为深刻的线索,从而有助于回忆。在意义学习中,我们对材料进行分段、总结段意、类比,记笔记时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补充,回答提问,找出新信息与学过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加例证,补充某些细节等,也都属于这种策略。

(三)适量过度学习。过度学习:是指所学材料达到刚刚成诵以后所追加的学习。适量的过度学习和复习有利于加深记忆痕迹,阻止遗忘的进程。一般来说,过度学习量以控制在50%左右为佳。

(四)多种感官协同记忆。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记忆比依靠单一感官进行记忆的效果要好得多。

宋代学者朱熹强调读书要“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

(五)合理复习。

1.及时复习:复习须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前进行,以阻止通常在学习后立即发生的急速遗忘。

2.复习多样化

3.合理分配复习时间:连续地进行的复习称为集中复习,而有一定时间间隔的复习称为分散复习。一般来说,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

4.恰当安排复习内容。首先,复习内容要适量,其次,要防止复习内容间的相互干扰,再次,对内容的中间部分多加强复习。

5.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试图回忆。采用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不但能及时看到成绩,增强信心,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而且能及时发现问题和错误,予以纠正。

使复习更具针对性。

第六章

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思维是如何分类的?

(一)根据思维活动凭借物的不同分类分: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二)根据思维活动进程中是否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推导分: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三)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答案的方向分: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四)根据思维结果分: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

什么是问题解决?分析有哪些心理因素影响问题的解决?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一)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穷尽搜索法)

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2、启发法: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挑选更加有效的或逻辑上合理的步骤,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1)手段-目的分析:所谓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2)逆向搜索(反推法):逆向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3)类比法:类比法的运作特点是拿某个问题(例题)的结构来指导当前问题的解决。这里所谓的“指导”,是指要善于把解决例题的步骤转换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步骤。

(二)知识经验

(三)问题表征的方式。问题表征是指问题在头脑中存在和表现的形式。

(四)定势。定势(又称心向)是指先前形成的一定的心理操作模式,使问题解决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五)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即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它可能的功能。

(六)动机。在一定限度内,动机强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七)情绪。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八)人际关系。

什么是表象?

表象又称意象,指曾经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人们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

什么是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综合过程有哪些形式?

想象独特的综合方式:粘合、夸张、典型化、联想、拟人化等。

第七章(论述、概念、问答)

什么是情绪?

情绪是指个体对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机体反应。

情绪有哪些功能?

1、动机功能。

2、信号功能。

3、适应功能

4、组织功能

情绪有哪些基本状态?(概念)

情绪状态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

(一)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对人的影响往往保持时间较长,工作成败、生活条件、健康状况

等会对心境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激情:这是一种强烈的、有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三)应激:应激又称为应激反应,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高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的最直接表现即精神紧张。

(四)挫折: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情感主要有哪几种?(概念)

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1、道德感: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2、理智感:个体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指个体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人类的表情包括哪些种类?

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如何应对压力?

(一)提高自我意识能力。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它包括三个层次,即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二)控制情绪。方法:1. 注意力调控法2. 情绪宣泄法 3. 放松训练法4. 数颜色法5. 环境调节法

(三)长期规划与短期计划。长期面对紧张压力的工作生活,总会产生各种预期的压力和长期的压力,总是会处于各式各样的担心和焦虑,那就需要个体能够确切的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并做出长期的规划与短期计划,有条不紊的处理每天的各项事务,在压力产生之前消之于无形。

(四)运动释放压力。体育运动能缓解压力,让人保持良性的、平和的心态。同时在与周围同伴的配合和对手的拼搏中产生美妙的快感,另一方面体育运动能使身体产生一种腓肽的激素,这种激素能愉悦神经,调节心理,让人感觉到高兴和满足,最适合缓解压力的运动形式有慢跑、游泳、瑜伽和太极运动。

(五)健康饮食。在预期的压力到来前,或者压力高涨之后的时间里应限制咖啡因、盐以及酒精的摄取量;在承受压力期间,应尽量避免使用过于油腻、热量过高的食物。要补充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要补充富含钙、镁的食物,多吃碱性食物。

第八章

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一种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或内部动力。

简要评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主要内容及指导意义。

需要层次理论主要观点

1.人的需要由五个等级构成,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都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2.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关系: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只有满足低级需要的基础上,才出现高级需要。

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并非是对立的,低级需要部分满足可产生高级需要。低级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也叫缺失需要。

高级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需的,因此,这种需要的满足可以稍作延迟。但是,高级需要也不是与人的健康成长毫无关系,满足这种需要能使人健康、长寿、精力旺盛。在这个意义上,高级需要也叫生长需要。高级需要有时也可弥补低级需要。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复杂,因此满足高级需要要具备较好的外部条件,如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等。

试说明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1.总的来说,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倒U形关系。

2.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它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什么是直接兴趣、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由认识事物本身的需要引起,如看电影、阅读等。

间接兴趣由认识事物的目的和结果引起,与客体是间接的关系。

什么是成就动机?

是指努力追求卓越,以期达到更高目标的内在动力和心理倾向。

战胜挫折有哪些策略和方法?

个体在遭遇挫折以后可以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通过自我力量应对挫折。当个体受到挫折后应冷静客观地分析自己的目标、方法、阻力和助力,找出造成挫折的真实原因,对挫折作出符合实际的准确归因。目标水平的高低和确定的标准是否合适是挫折感的一个关键成因。确定适度的抱负水平是避免挫折、获得自信的一个重要条件。可适当学习运用心理防御方式使个体的内在心理减轻不安,恢复情绪稳定,达到心理平衡。还要学会改善挫折情景,加强意志力的锻炼,不断进行自我激励,把挫折对自己的打击当成自我磨练的机会。

意志包括哪些品质?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良好意志品质。

1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用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的基本品质主要有四种:目的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2 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1.要加强对学生祖国荣誉感的教育我们要经常给学生讲我们国家的体育健儿为祖国争光的故事,组织他们收看有关的电视节目。

2.要加强对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教育体育课上,有的学生跳高或跳山羊有惧怕心理,不太敢跳,遇到这种情况,可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竞赛,最好是组与组之间进行。在集体荣誉面前,在组员间的互相鼓励和影响下,绝大多数学生的惧怕心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表现出一定的意志努力。

3.教育学生端正学习动机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好,但就是不喜欢上体育课。据调查,其中有部分人认为只要学好数学、语文,体育差点问题不大;还有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危险,怕高怕险,表现出明显的意志薄弱。通过端正学习动机的教育,使这些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其积极锻炼的内部动机。

二、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1.组织能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活动,如跳山羊、跳高、攀登等。在这种活动中,有些学生表现出动摇、胆怯等消极意志品质。

2.练习与克服不愉快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活动,如1000—1200米自然地形跑,400—600米耐久跑等。这些活动都能促使学生出现心跳加快、呼吸短促、口干腹痛等不愉快情绪体验,出现运动中的“极点”观象。意志品质薄弱的学生有可能会中途退出跑道,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支持与鼓励。“极点”的出现是考验和锻炼意志的极好机会。

3.练习与多变条件相联系的活动,如小羽毛球、小排球、小足球等活动,可锻炼、培养学生果断机智,自制、勇敢等良好意志品质。

4.练习与遵守纪律相联系的活动,如队列操作、武术等,可培养学生遵守纪律,自制等意志品质。

三、在克服困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的课堂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难度的标准应是:只要努力,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要求。教师要遵循由易到难逐渐加大难度的原则,教学中,要从难从严要求,培养学生克服客观困难能力。教师要善于创设“客观困难情境”,对学生逐步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难度加大运动量,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意志努力中逐步适应。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与主观困难,如(疲劳、小病、不愉快情绪等)作斗争,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注意小学生意志的自我培养,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时,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身体条件和运动基础。在做高难动作时,教师要重视保护,但不要过分“帮助”,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

五、教师言传身教

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十分显著的。要想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本身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不仅仅是技能技巧的显示,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充满信心的教态去影响那意志薄弱的学生,创造出一种同学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以缓解那些怀有恐惧心理的学生的紧张情绪,

提高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第九章

什么是智力、智商(IQ)?智力与知识有什么关系?

智力是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力等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智商:智力商数。

1.智力与知识的区别

(1)含义不同:人们所掌握的知识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储存,是认知活动的成果;而智力属于认知能力的范畴,是由个体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能力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

(2)发展变化趋势不同:相对而言,智力的发展要比知识的获得慢得多,且个体智力的发展随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一种发展、停滞和哀退的变化趋势。但人的知识在一生中可以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积累,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

(3)迁移程度不同:智力的迁移范围较广,个体智力的发展可以在所有的活动中产生影响作用;相对而言,知识迁移的范围较窄,它仅在相类似的活动中起作用。

2.智力与知识的联系

(1)知识的掌握能推动和促进智力的发展

(2)知识的掌握依赖于其智力的发展

智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1.发展水平的差异

2.表现早晚的差异

一是稳定发展,这是大多数人的发展模式。

二是早慧,年龄很小时就表现出才华。

三是大器晚成,前期发展很慢,但后来居上,得到了高水平的发展。

3.智力结构的差异

分析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与营养状况

遗传对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上。

遗传素质是智力形成、发展的自然前提,它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它不能决定智力发展的高度。

营养状况影响智力的发展已被许多生理学家及心理学家的研究所证实。

(二)环境因素

1.早期经验:早期生动和丰富的环境刺激有利于婴儿能力的发展。与成人交往机会频繁与否影响儿童语言的发展。缺乏母亲抚爱可能不利于婴儿智力发展。安全感能促进能力发展。

2.家庭因素:家庭对个体智力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儿童在智力测验上的成绩有显著的影响。

(三)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没有主观努力和个人的勤奋,要取得事业的成就和能力的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创设有利于发挥创造力的环境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的恒心和毅力

3. 解除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

(三)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教学和训练,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力。

第十章

什么是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什么是气质?其性质是什么?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性质:(1)气质是先天的。(2)气质是无好坏之分的。(3)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

什么是性格?性格结构特征?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关联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

学习气质理论对人有何指导意义?

气质对生活、教育的意义

Ⅰ气质本身不能决定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高低。

Ⅱ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

Ⅲ气质与教育活动

(1)任何气质类型都无好坏之分,都有优点和缺点,不应歧视任何一种气质类型的学生,应一视同仁。

(2)气质不能决定学生的成就水平。

(3)由于学生的气质特点不同,同一方法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可能也不同。教育

(4)气质是稳定的。教师一方面要激发学生改善自己气质特点的欲望,另一方面还应该通过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克服自己气质类型中的消极性特点。

Ⅳ气质与人际关系

外向型气质的人,善于社交,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内向型气质的人不善于交往,适应性较弱。

气质类型相同的人容易有共同的语言,同质吸引作用,交往可能协调,但同时也有可能出现对立现象,如同是急性子的人有可能经常发生冲突。不同气质类型的人组成团体可以产生互补,人际关系较为和谐。

影响人格(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一)生物遗传因素(二)家庭环境因素(三)早期童年经验(四)学校教育因素(五)社会文化因素(六)自然物理因素

气质类型与神经类型关系?

胆汁质相当与神经活动强而不均衡型。这种气质的人兴奋性很高,脾气暴躁,性情直率,精力旺盛,能以很高的热情埋头事业,兴奋时,决心克服一切困难,精力耗尽时,情绪又一落千丈。

多血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均衡的灵活型。这种气质的人热情、有能力,适应性强,喜欢交际,精神愉快,机智灵活,注意力易转移,情绪易改变冷淡市办事重兴趣,富于幻想,不愿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粘液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均衡的安静型。这种气质的人平静,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不为无关事情分心,埋头苦干,有耐久力,态度持重,不卑不亢,不爱空谈,严肃认真;但不够灵活,注意力不易转移,因循守旧,对事业缺乏热情。

抑郁质相当与神经活动弱型,兴奋和抑郁过程都弱。这种气质的人沉静,深含,易相处,人缘好,办事稳妥可靠,做事坚定,能克服困难;但比较敏感,易受挫折,孤僻、寡断,疲劳不容易恢复,反应缓慢,不图进取。

简述气质类型特点。

现代四种气质类型对应特征:

胆汁质:情绪体验强烈、爆发快、平息快、思维灵活、精力旺盛、争强好胜,为人直率但是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如张飞、李逵。

多血质:情感丰富、外露不稳定,思维敏捷、不求甚解,善于交往、但交情浅,缺乏耐心,稳定性差,见异思迁。如孙悟空

黏液质:情绪平稳,思维灵活性较差,但比较细致周到,踏实沉默,沉思自制,交往适度,交情深厚。如林冲。

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象丰富,不善交际,自制力强,胆小,优柔寡断。如林黛玉。

人格心理学重点讲解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特点及其研究主题 一、人格心理学的特点 从理性上考察这门课程: ①研究内容侧重:心理差异 ②研究策略强调:整体性 ③研究特征注重:内部稳定性 二、人格主题 ①人性哲学②人格结构③人格动力 ④人格成因⑤人格发展⑥人格测量 三、人格理论研究“范型” 范型: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多数科学家共同接受的理论和方法。 1、古典精神分析 2、新精神分析 3、特质伦每个流派侧重某一个或几个主题 4、行为主义学习论 5、人本主义 6、认知主义 四、人格理论研究的几大范型的优缺点 1、经典精神分析 优点: (1)为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做了过渡 (2)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3)促进了家庭心理咨询和儿童教育的发展 缺点: (1)人格动力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 (2)整个人格理论不太系统 (3)有些理论假设有待一步考证 (4)社会环境仅局限于家庭环境 2、新精神分析 优点: (1)把潜意识理论的开拓性研究推向了新的里程碑 (2)扩展了新的理论领域,加强了相关学科的联系 (3)丰富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发展了精神病学中心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缺点: (1)没有脱离精神分析的理论主体 (2)对未来社会的乌托邦式构想 (3)理论仍具有神秘色彩 3、行为主义学派 优点: (1)行为主义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2)行为治疗的实用性 (3)行为主义研究领域的广泛性 (4)行为主义理论简洁、明了

缺点: (1)错误地将人类等同于动物 (2)行为评估信度、效度的质疑 (3)行为主义对人格的描述过于窄化 (4)忽视人格的稳定性 4、人本主义学派 优点: (1)关注积极方面 (2)应用广泛:①对心理治疗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②在管理和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缺点: (1)概念模糊,缺少实证的研究 (2)过分强调人的天赋潜能,忽视了社会与教育的力量 5、人格特质理论 优点: (1)注重研究的实证性 (2)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观点 (3)促进了人格测评工具的产生 缺点: (1)缺乏对特质概念的理论探讨 (2)缺乏统一的特质理论框架 6、认知学派 优点: (1)将实验研究技术带入人格研究 (2)将人格与认知问题有机结合 缺点: (1)人格研究的去人格化倾向 (2)认知理论范式缺乏系统性 第二节人格的界定及特征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人格的特征 1、整体性(统合性) 2、稳定性 3、功能性 4、独特性 第三节人格理论的向度 一、了解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向度 (一)自由论——决定论:这一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对人行为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是由其个人意愿自由控制,还是由不为个人意愿所控制的因素来决定? (二)理性——非理性:这一维度说明人的理性思维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三)整体论——分析论:这一维度划分了心理研究是对人进行整体研究还是分析研究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把其他心理学学科的探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等心理现象。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人格也称个性,它不是不独立,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感觉(只有某种感觉器官)、知觉(有了各种感觉器官)、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8.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我们的生活的经验;临床事实和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获得的大量资料都证明这一观点。 9.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心理反映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 10.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 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1.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主张从意识经验的结构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

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任务就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克勒、考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杜威。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6.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等等等等~~~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8.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把人看做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9.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和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1.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法;④实验法。 3.我们把组成神经元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5.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6.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

认知心理学复习指导 一、认知心理学及其发展 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 2、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 3、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是反应时方法的运用 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 广义:是指以认知为研究取向的心理学。主张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价值、选择等在人的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重视对高级认知过程如思维、智力等的研究。 狭义: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系统,并和计算机进行类比,认为人对知识的获得就是人对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2、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 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是由纽维尔和西蒙提出的,认为无论是人还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都是操纵符号的。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形成符号结构。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以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因此将信息加工系统也叫不好操作系统。 平行分布处理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使用数量众多且独立的处理单元或处理器,在同一时间内实现众多的信息处理。,它要求更多的考虑认知系统的神经基础,希望能在跟接近大脑的神经结构的基础上来建构人知的理论与计算模型。研究范式的这种转变称为大脑比喻。 3、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 1.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时,叫自下而上的加工。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于人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时,叫自上而下的加工。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自下而上的加工更为明显,后期反之。 2.系列加工与平行加工。人对输入的信息是依次一个一个的加以处理——系列加工。同时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平行加工。 3.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各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控制性加工。它是由主意来发动,并由注意来维持的。在没有注意的条件下,人也能进行信息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人的目的与意图的控制,而且往往是不自觉的。 4、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记录、计算机模拟 1.反应是记录法。(相减法、因素相加法)反应时记录法:是指从刺激到反应之间的时间,即反应的潜伏时间。它不仅能推测人的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过程,而且能推测认知的内部结构,即知识的表征。 (1)相减法——唐德斯基本方法:计算复杂反应时间与简单反应时间的差别,或者说,用复杂时间减去简单反应时间。相减法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信息加工的一种基本方法。当一种作业由一系列加工阶段组成时,应用这种方法是较好的,在这种情况下,某一加工阶段所需的时间可以用完成作业第一段所需时间与完成作业第二段所需时间相比较来量度,或者说,完成两段作业的时间差就是这一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2)因素相加法——斯滕伯格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时间的总和。斯滕伯格还假定,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对作业完成的时间具有独立的或相加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人格心理学必考点

人格心理学整理的东西 一、 概念解释 1、人格: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2、集体无意识:是由荣格提出的。指在个体生命的开始,每一个民族的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的原始意念的思想,它是在种族进化和人类历史发展中所积累的心理上的沉淀物,由遗传的神经模式决定。 3、社会兴趣:是由阿德勒提出的。指人类和谐生活、相互友好的先天潜源。 4、特质:由奥尔波特提出的。是一种动机心理结构,一种先前倾向,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 5、机能自主:由奥尔波特提出的。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 7、自我强化(自我调整):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指个体根据自己内在的标准和对外界环境强化的预期进行自我称赞或自我责备,以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即:自定标准奖惩自己。) 8、强化:是指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 9、替代强化:观察榜样(别人的行为)受到的强化,并非亲身经历的强化。 10、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11、自我实现:是由马斯洛提出的。就是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对自身内在本性的更充分地把握和认可,是朝向个人自身统一,完整和协调的一种倾向。 12、自我:在罗杰斯看来,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是现象场中与个体自身密切相关的部分。 13、自我实现趋势: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存成长和促进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14、机能评估过程:个体根据是否能够维持和提高自身来对自己的经验进行评估的过程。 人格: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是心理学家用来界定自己从事研究的某一个范围,反映了心理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人格系统所作的描述。 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密切联系,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组织。 人格的稳定性:指人格特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它并不排斥可变性。人格的变化体现在表现方式变化而

完整word版,华师版《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华东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韩中元 **注:不包含第三、十、十三章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分为认识、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方面。 3.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简述和论述 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心理过程和个性。 2.简述心理的实质 A: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有哪些? A: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无(非)条件反射: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有机体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3.**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 5.条件性抑制: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6.非条件性抑制: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二、简述和论述 1. 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脑的三个机能系统 A: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脊髓和脑。 脑的三个机能系统:感觉区、运动区、言语区。 2.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反射的异同 A: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同样依赖于强化,都很重视强化的作用; 区别:操作性条件无条件刺激不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达到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3.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和系统性功能 A: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单选5个多选5个名词解释2个简答3个论述1个综合1个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 认知心理学是什么,主要研究的内容 认知心理学第二次革命 表征的概念,知道表征在大脑里的形式是怎样的 pp.4 Defini'on of Cogni've Psychology What is CP?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inkingmind and is concerned with: –?How we attend to and gain informationabout the world –?How that information is stored andprocessed by the brain –?How we solve the problems, think, and formulate language ?How did Neisser (1967) regard cognition? CogniKon means all processes by which the sensory input is transformed, reduced, elaborated, stored, recovered, and used It is concerned with the intern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making sens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decide what actionmight be appropriate (Eysenck, 2005) 认知心理学是对经由感知觉系统输入的刺激所进行的六种心理过程。包括:转换、缩减、精细化(添加)、存储、提取和运用 Cognitive psychology is the psychologicalscience which studies cognition, the mental processes that are hypothesized to underlie behavior. This covers a broad range of researchdomains, examining questions about the workings of memory, attention, perception,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reasoning, creativityand problem solving。 George Miller引发认知革命(心理学上的第二次革命) The scope of CP(认知心理学的范围P13) ??Cognitive neuroscience ??Sensation/Percep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Attention ??Consciousness ??Memory/learning ??Imagery ??Cognitive development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Language use ??Thinking and concept formation ??Decision making ??Problem solving ??Human and AI Representation表征 A representation is nothing more than someway of organizing, manipulating(操纵), and storing information. ?Because of the overlap between cognitive science and computer science, a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is often discussed in the same terms as a computational data structure, or a set of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

选择、填空、名词解释 ★威特金的心理分化表现为 1.自我与非我的分化 2.心理机能的分裂 3.神经生理分化 自我—非我的分裂可以通过两种技能即认知改组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的测量来确定。 心理机能分裂的程度可以通过对冲动有组织的控制和特殊化的防卫这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人格建构的基本假设和推论 基本假设: “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被他对事件的预期所引导。” 11个推论 1.建构推论:一个人通过对事物的反复建构来预测未来事件。 2.个体推论:人们在建构事件时的方式各不相同。 3.组织推论:每个人在预测事件时都会自然形成一种包括结构顺序关系的建构体系。 4.两分推论:一个人的建构体系包含种种两分结构的构念。 5.选择推论:每个人在通过自己的建构体系对某事物作出预期时,他都会在两分结构 中做出选择。 6.范围推论:一个结构只能对有限范围的事件做出预测。 7.经验推论: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建构与他个人的学习经验有关。 8.调整推论:个人构念系统的变化与调整要受到构念渗透度的制约。(是否可容纳新) 9.片断推论:个人构念系统中存在彼此分离、不一致的亚层次构念。 10.共同性推论:建构经验方式的共同性可以导致人们心理与行为的相似性。 11.社会性推论:个体在建构自己的构念时,会在社会交往中扮演了他人的角色,以便 更好地理解对方、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控制点理论由罗特提出 ★EAS气质模型划分了三个气质维度: 1.情绪性 2.活动性 3.交际性 ★班杜拉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 ★阿尔波特认为有3种类型的特质: 1.根本特质——在顶层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思维 心理过程情感 心理现象意志 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人生观、价值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1、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即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1)单细胞动物:无心理现象 (2)环节动物:有“感觉”的心理现象,如蚯蚓(触觉)、蚂蚁(嗅觉)、蜘蛛(感受震动)(3)脊椎动物:有了知觉 (4)灵长类动物:思维萌芽阶段 (5)人类:思维,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心理发展史 (1)科学心理学建立:1879年、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艾宾浩斯(德):“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3、心理流派的分类 (1)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奥地利) 人格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分类一:心理学三大势力(2)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 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S---R),是一 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3)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 心理流派分类分类二:内省实验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 及它们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规律 机能主义——杜威(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心理学实际应用) 格式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做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分类三: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4、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 5、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量表)、个案法、实验法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6、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功能是接受信息,传递信息。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 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 : 1956 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 7 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 Dartmouth 会议上创立 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 :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 年 S.Paert 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 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 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 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的是并行分布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它不同于对物理符号的模拟计算。 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部分组成: 一组单元。亦称节点、认知单元、处理单元。激活状态。联结模式。节点激活规则。节点输出功能。学习规则。根 据以上联结主义理论的假设,可以概括出它所具有的四个明显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 性。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反应时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一、涵义 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

普通心理学重点整理1

第六章感觉 1、感觉:是个体对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所产生的体内外的初级经验或觉知。即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感觉阈限;在刺激情境下感觉经验产生与否的界限。 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4、绝对阈限: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心理学家通常把有50%的次数被觉察到的那个刺激值规定为绝对阈限。 5、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6、韦伯常数:K=ΔI/I 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K 为一个常数称为韦伯分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 7、费希纳定律:S=KlogR+C,这里,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和C均是常数。感觉的大小是刺激强度的对数函数,即当刺激强度按照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数级数增加 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9、暗适应:一种视觉适应,比如晚上从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时,开始我们的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一段时间后就能够分辨出黑暗中的物体了 10、光适应:一种视觉适应,比如由漆黑的室外走到明亮的室内时,开始就感到炫目耀眼,什么都看不到,后来就能清楚看清了 11、感觉后效: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12、感觉的基本规律,举例说明:①感受性和感觉阈限②感觉的一般特征⑴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⑵感觉对比:从同一张灰纸上剪下的四个小的正方形,分别放在不同背景纸上,由于背景的灰度不同,感觉对比的效果也不同。⑶感觉的相互作用:听觉影响痛觉温度觉影响味觉⑷联觉:红橙黄暖色调;蓝青绿冷色调⑸感受性的发展和补偿:③感觉后效④感觉对比分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先后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 13、除视觉和听觉外,还有哪些感觉?各有什么特点:(1)皮肤感觉①触压觉——触觉与压觉②温度觉——冷觉与热觉(2)痛觉(3)嗅觉和味觉(4)内部感觉(机体觉)(5)运动感觉(动觉)(5)平衡感觉(静觉);(6)内脏感觉—饥、渴、痛、温等机体状态的感觉 第七章知觉 1、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 2、知觉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人对物体的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 3、空间知觉:是物体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4、双眼视差:人两只眼睛相距约65mm当看物体时,两只眼睛从不同角度看这一个物体实现便有差别,观察物体时两眼视网膜上的物象差异就是双眼视差 5、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6、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 7、自主运动:比如在暗示中注视一个静止的亮点,注视一段时间后,光点会古怪的动起来,这种运动就叫做自主运动 8、诱导运动:由于周围其他物体云顿,使本来静止的物体看上去在运动的一种错觉 9、运动后效:大多数运动都会产生朝相反方向的运动后效 10、错觉:由大脑对环境讯息所作的推测,称为知觉性假设,错误的知觉性假设就是我们通称的错觉 11、为什么说知觉是对人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①感觉是个体对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所产生的体内外的初级经验或觉知。即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是认知过程第一步,是高级认知的基础②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③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从感觉到知觉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知觉是对感觉材料的加工和解释。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因而知觉对事物的反映

2018人格心理学复习要点

2018年人格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1.人格的定义(P5) 人的稳定而独特的行为模式及其内在动力组织的统一体 2.人格的基本特性(P5) 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 3.人格分析的三个层面(P7) 种属共有、群属共有、个属特有 4.人格研究的三种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P20-30) 个案法评价:优势 生态效度高 深入性强 独特性好 ;劣势 代表性弱 专业性强 主观性明显 相关法评价:优势 代表性强 效率高 提出假设主要方法 ;劣势 不能得出因果关系 很难消除社会称许性 牺牲独特性 实验法评价:优势 能够得出因果关系结论 较好实现对变量的控制 ;劣势 生态效度弱 成本高 专业性强 5.人格投射测验(P33-35) 概念:让人对模糊不清的刺激信息进行自由反应,以评估其人格的方法。 类型:罗夏墨迹、主题统觉、画画测验等。 优势:反应的真实性高;操作简单。 劣势:解释困难;主观性太强。 6.测评的评价:信度、效度(P38) 信度:测验的可靠性(稳定性) 效度:测验的准确性(目标性) 7.Allport的人格结构理论(P44-45) 统我-特质-态度-习惯-反射 反射是对外界刺激的本能随机反应;习惯是对具体刺激的特定反应;态度是诸多习惯引起的情感倾向;特质乃是人格中最基本和最稳定的单位,当一个人具有某种特质时,他的思想和行为会具有经常朝某个方向反应的倾向;统我:是人格中趋于内在统一的所有方面,包括个体内部对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提升的所有方面,是客观存在的“我”的所有方面。 8.Catell对特质的区分: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P51) 表面特质: 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个体相对外显的特质 彼此之间并没有相互的关系 根源特质:内在的、稳定的、作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 由表面特质推断而来 彼此相关、共同变化的一系列特征 9.Catell的根源特质确定方法:因素分析(P53) 10.Eysenck的大三人格模型(P56) 外向性(extraversion)反映的是人的活动性指向和强度 神经质(neuroticism)反映了人情绪的稳定性

普通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仅供参考)

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种类: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 特点: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不为被观察者所知,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较少或没有收到“环境的干扰”。因此,应用这种方法有可能了解到现实的真实状况。 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在编制心理测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 实验法: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这是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不同之处。 个案法: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方法。它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的。个案法要求对某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由于个案法限于使用少数案例,研究结果可能只适合于个别情况。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经验主义、联想主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塔式、精神分析学派 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一、大脑的结构:大脑半球的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和裂。沟裂间隆起的部分称为脑回, 有三条大的沟裂,即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这些沟裂将半球分成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几个区域。大脑半球的表面由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覆盖着,呈灰色,叫灰质,也就是大脑皮层。大脑半球内面是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叫白质。 二、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 1、初级感觉区:初级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 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属布鲁德曼的第17区,他接受在光刺激的作用下由眼睛输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如对光的察觉等。 听觉区:在颞叶的颞横回处,属布鲁德曼的第41,42区,它接受在声音的作用下由耳朵传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如对声音的察觉等。 机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属布鲁德曼的1,2,3区,它接受由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传入的感觉信号,产生触压觉、温度绝、痛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等。 2、初级运动区:即布鲁德曼第4区,称为躯体运动区,简称运动区。 3、言语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语言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闹区组成。 4、联合区:人类的大脑皮层除上述有明显不同机能的区域外,还有范围很广、具有整体或 联合功能的一些脑区,称联合区。联合区不接受任何感觉系统的直接输入,从这个脑区发出的纤维,也很少直接投射到脊髓支配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三、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 从结构上说,人的大脑右半球略大和重于左半球,但左半球的灰质多于右半球;左右半球的颞叶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颞叶的不对称性是和丘脑的不对称性相关的;各种神经递质的分布,左右半球也是不平衡的。 从功能上说,在正常情况下,大脑两半球是协同活动。进入大脑任何一侧的信息会迅速地经过胼胝体传达到另一侧,作出统一的反映。 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 什么叫神经元?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神经元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北京大学出版社)

1.绪论认知也叫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信息加工观点将计算机作为人的心理的模型,企图对人的心理和计算机的行为作出某种统一的解释,发现一般的信息加工原理。 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 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相加因素法实验: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使用相加因素法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开窗”实验: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出声思考:当个人在进行思维时,让他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即进行出声思考,使他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 2.知觉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自上而下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模式识别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模板说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即模板,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贮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由于每个模板都与一定的意义及其他信息相联系,受到识别的模式便得到解释或其他的加工。 原型说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原型是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比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当刺激与某一原型有最近似的匹配,即可将刺激纳入此原型所代表的范畴,从而得到识别。 特征说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 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的一个部分。 3.注意过滤器模型布罗德本特(1958)原理:人的神经系统容量是有限的,当外界大量信息通过神经通道时,由于其超过高级中枢神经系统的容量,所以需要一个过滤机制,这在信息传递中起了个关卡的作用,使某些信息得到选择和保证,到达皮层中枢作出反应。 衰减模型特雷斯曼(1960)原理:信息不仅仅是通过一个通道,而是通过两个通道,但其中一个通道被加强,另一个通道的信号则逐渐减弱,从而难以激活其最低感觉阈限值而不被

心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3、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5、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6、简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总体。 (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②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②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 ①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②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7、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 8、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学科。 9、简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诸因素。 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①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变化;②机体因素,比如体温的高低或饥渴等等;③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心理对今天发生的心理的影响。 10、人的心理实质: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心理学研究任务和意义 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学规律。 2、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心主义做斗争;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等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实践意义: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去影响人的心理;能够更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地影响。 (三)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1、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即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又是可以测量的。 ②发展性原则,应该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